初三数学教学设计论文

2024-06-12

初三数学教学设计论文(精选12篇)

初三数学教学设计论文 第1篇

众所周知, 身体要补充营养不在于补的量的多少, 方法才是关键.课堂也是如此, 再经典的例题若没有学生“欣赏”, 再精彩的课堂若没有学生“入戏”, 一切都是白搭.课堂上教师只能是出谋划策的编导, 而学生应该是数学课堂学习真正意义上的主演, 应该由他们来主演这场“戏”.现就目前的初三数学复习课中存在的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进行分析, 并提出一些粗浅的应对策略.

一、初三数学复习课存在的现状分析

一方面, 从课堂教学形式以及教学手段着眼, 教师在讲授知识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一本书, 讲与练———形式过于单一

中考复习前, 教师总会选择一本复习用书供学生学习用每天上课时老师就手捧复习书, 按照复习用书的内容安排, 上课教师讲解例题, 课后学生完成练习, 接着教师从学生的错误中选题讲解, 学生再做习题巩固, 周而复始地讲与练, 没有了新授课的情景引入、趣味游戏等激发学生兴趣的环节, 单刀直入的实战演习让学生感到学习就是为了应付考试.

2. 抢时间, 赶进度———缺少全面关注

初三数学复习前, 教师往往先制定复习计划, 安排三轮复习, 以时间定内容, 力求多讲多练, 所以在初三的课堂上, 已经没有了学生积极的发言和踊跃的表现, 有的只是学生呆若木鸡的表情, 抑或是昏昏欲睡的神态.教师为了更好地利用有限的时间, 总是满堂灌, 一个压轴题的过程往往是满满一黑板, 不少学生思路跟不上, 只能望“题”兴叹.因此在课堂上往往出现老师站在讲台上声嘶力竭地讲解, 学生坐着只是冷漠地“看戏”.这真是难为了老师, 也累苦了学生.

另一方面, 从接受过程以及学习心理分析,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普遍存在着以下不足:

1.只求表面———不求问题实质

学生对待习题总是抱着完成任务的态度, 粗略浏览就下结论.例如:已知关于x的方程 (m-2) xm2-2+2x-3=0是一元二次方程, 求m的值.学生马上根据m2-2=2, 解得m=2或者m=-2, 而不去思考一元二次方程还要满足二次项系数不等于0这个隐含条件.很多学生只是做题, 不懂得归纳与梳理, 更不用说发现与创新.

2.浅尝辄止———思考没有深度

学生做题都是凭经验想当然得出结果, 不作深入思考例如: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三边都满足方程x2-6x+8=0, 求此三角形的周长.很多学生的答案是10, 而实际上还有6和12.这里主要是受思维定式的影响, 对方程的解和三角形的边长满足方程的对应关系发生“缺链”, 从而导致漏解现象, 对此尽管教师一再强调却收效甚微.

3. 思维紊乱———分析缺乏条理

学生做证明题总是条件结论一把抓, 表达缺乏条理.例如:要得到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这个结论, 就必须先写明两个条件:1.在直角三角形中;2.斜边上的中线.只有在这两个条件都成立的前提下才能得出后面的结论.而一些学生在证明过程的书写中不是滥用条件乱下结论, 就是漏写条件跳跃思维.

鉴于上述种种现象, 当务之急我们需要的是思考和改进

初三学生尽管已有足够的知识容量, 但是他们的知识仓库比较零乱, 当需要去解决某些问题时往往找不到对应的“工具”.因而在初三复习中, 重点不是多讲几个题目、多做几个练习, 而是将重心转移到通过典型例题来理清知识体系, 优化知识结构, 从而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拓展、优化学生的解题思路与解题策略.

二、初三数学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探究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的任务是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引导学生探索所需的先前经验, 实现课程教学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

教师需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 提高自身的施教水平, 通过理论指导和教学实践逐渐形成有个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

1. 设计精辟问题, 激发学生兴趣

同课异构的不同效应.在上平行四边形复习课时,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及判定定理是重点.一般案例:开门见山, 教师先列表对照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进行复习归纳, 此法尽管目标明确条理清楚, 但却略显苍白, 听者枯燥乏味.优秀案例:教师拿出一张平行四边形纸片, 从一组顶点处撕成两半, 要求学生根据残缺的纸片设计一个补全方案.问题马上引发学生的兴趣, 都争先恐后提出自己的方法, 教师只需做适当引导即可让学生轻松回顾所学的平行四边形判定的各种方法, 由此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同时也加强了知识应用能力.因此, 做好对问题分析的有效展开工作, 不仅能启迪学生的思维, 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 更能使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向广、深发展, 从而促进问题分析能力的提高.

2. 依仗个人魅力, 调动学生内驱力

这是一节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复习的名师课堂展示中的情境引入:那是一个身材高大魁梧的东北老师, 由于借班上课, 与学生是第一次见面, 一上课老师就开上玩笑了:“看下面好多同学都在笑, 是不是因为老师长得胖啊?那有谁能猜出老师的体重呢?看看谁的眼力好, 估得准!”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抱着积极的态度, 气氛立刻活跃起来, 讨论进入正题, 一切都感觉水到渠成.

3. 探究问题迁移, 促进知识生成延伸

下面是一道证明全等三角形中比较经典的习题, 学生掌握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后能较快地找到全等的条件, 并可延伸到图形的旋转教学迁移.而本题所提供的三种变式层层递进, 条件由特殊到一般, 进而将挖掘到深层次的知识生成, 使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得到提升.

例题:如图 (1) , △ABC与△ADE都是等边三角形, 点A, B, E在同一条直线上.

求证:CE=BD.

变式1:如图 (2) , 点A, B, E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其他题设不变, 那么CE=BD还成立吗?

变式2:如图 (3) , 如果把△ABC与△ADE为等边三角形, 改成等腰直角三角形, 其他题设不变, 那么CE=BD是否成立?

变式3:如图 (4) , 如果把△ABC与△ADE改成以A为顶点, 顶角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 结论还成立吗?

经过三个变式的练习, 学生已能感受到条件变化的过程中引发不变结论的原因, 从而再回顾全局分析问题, 加强了利用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来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应变能力.教学中可多采用一题多变的形式, 使学生的思维形成逐步深入, 从而得到对知识认识的拓展和延伸.

学生的内驱力需要时刻被调动, 才能激发他们潜藏的求知欲, 从而对学习充满好奇感和自信心, 进而体验到获得知识的成就感.

1.让学生重视思维, 推敲方法策略

学生在初中、高中等所接受的数学知识, 在毕业进入社会后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应用.但不管他们从事什么业务工作, 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等却都随时随地在发生作用, 使他们受益终生.

2.让学生能改擅编, 促进灵活多变

让学生自己参与问题的设计, 或改变条件或改变结论, 从而更好地挖掘问题的生长点, 获得更多的解题策略, 促进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3.让学生换位思考, 突破思维定式

数学的思维方式有很强的灵活性, 它常常要求克服思维定式, 结合题目特点, 适当调整视角, 使题目中的元素进行“角色换位”, 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面临的问题, 突破思维定式, 获得解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4. 让学生总结反思, 养成学习习惯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就指出:反思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对于例题的教学必须要进行解后反思.事实上, 解后反思是一个知识小结、方法提炼的过程, 是一个吸取教训、逐步提高的过程, 是一个收获希望的过程.

初三的课堂复习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 时刻营造和保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通过思维方法的掌握, 学会将一个生疏、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熟知、简单的问题来处理, 而如何把每一个具体问题实现这种转化的关键是找到正确、合理的转化途径.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们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注学生在作出答案或结论之前的思维过程, 引导学生探索问题转化方法, 培养学生的问题归纳能力, 让学生通过课堂的有效学习, 学一题而会一类, 进而懂一片, 从而解放教师和学生, 彻底告别题海苦战.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李求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研究.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初三数学分层教学 第2篇

荷叶宝农学校刘贵华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新课标精神必须要以人为本,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数学学习上不是人人都能整齐划一地发展,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诸多因素使人在学习上存在个性差异,承认差异才能结合实际,承认差异才能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上发挥他的才能,获得他应该得到且能够得到的数学知识。所以数学教学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分层教学,这样能更好地进行因材施教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较快地提高教学效果.我个人在初中数学教学多年的实践中体会到,初中数学教学进行分层教学,教学效果比不分层的传统教学要好,而且各个年级的分层教学并不完全一样。下面我就以本人近几年在初三的教学体会谈谈初三的数学分层教学。首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和数学思维能力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数学知识和思维能力水平对学生进行分层.并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因为初三面临中考,各个学生的目标也不一样,我通常把学生分成三层。分层主要参考学生成绩、学习状况。首先按学生成绩给予所有学生排序,分出理论上的三层。一层:数学基础较好,思维能力也较好。二层:数学基础一般,思维能力一般,三层:数学基础较差,思维能力一般.一 目标策略的分层

对学生分层后,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 一层 数学基础要扎实,培养数学创新能力,鼓励他们提数学问题,让他们自学和进行一题多解.二层 充分调动积极性,使他们掌握好数学基础知识和逐步培养数学基本技能。三层 多耐心辅导教育多鼓励,尽量多提问,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要求他们完成作业和在测验中争取合格以上成绩.分层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清楚自己的数学学习状况,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状况施以不同的教学方式,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不同的、且与其基础相适应的教育,获得相同的发展权利,让每个同学都有进步。对一层学生突出一个“激”字,激励他们努力探索和研究数学问题,培养创新意识;对二层学生突出一个“推”字,推他一把,让他在数学学习上尽快上路;对三层学生突出了个“扶”字,让他们学会学数学,对数学学习充满信心。

二 课堂备课的分层

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每节数学课都要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各层次的学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如何解决;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如何创设问题情景,如何设计层层深入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索,讨论;如何把例题分解和组合;哪个地方该精讲,哪个地方该让学生去探求。如“一元二次方程”教学目标可定为:共同目标: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大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会解一元二次方程。能够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不同要求:一层:能将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与不等式、函数的知识结合起来,并能熟练运用它去解决一些有一定难度的灵活性、综合性的问题。二层:会解一元二次方程,能够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并能用它去解决一些稍为复杂的问题。三层:会解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能够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解决简单的问题。

三 课堂教学的分层

教学分层是课堂教学中最难操作的部分,也是教师最富创造性的部分。在课堂教学中我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导学方法,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和发展能力.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采用:低起点、缓坡高、多层次立体化的弹性教学。为了能鼓励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充满生机,教师应将有思维难度的问题让一层的学生回答,简单的问题优待三层的学生,适中的问题回答的机会让给二层学生,这样,每个层次的学生均能参与课堂活动,便于激活课堂。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教师再给他们以适当的引导。对二三层的学生要深入了解他们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帮助他们解答疑难问题,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精神,让他们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与“学困生”交朋友,使他们抛弃胆怯和怕错的心理,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包括错误),增强自信心。变要我学又不知道怎么学为我要学,主动地学。对这部分学生可以集中先讲或小组讲,再模仿练。总之,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带领学生学习。对于一层的学生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思考探索,领悟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并归纳出一般的规律与结论,再引导学生变更问题帮助学生进行变式探求。对一层学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突出教师的导,贵在指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进而向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平时的课堂中我们的授课形式是多样的。全体参与的课占主导,既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又不能让A层学生知识有人为的断层。复式课的授课是一个补充。不同层次的学生练习同时练习不同层次的练习,评讲与练习交错进行。既不浪费时间又可各取所需,一举三得。这种形式在复习巩固课和初三的二、三轮复习中我们常用。老师讲综合题能掌握的人不多,但几个问题又有不同的层次,学生能听做到那一层就到哪一层,讲下面的你就复习基础题。充分发挥了45分钟的效益。

四 各类作业的分层 分层练习是分层教学的核心环节,其意义在于强化各层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反馈、矫正,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把所理解的知识通过分层练习转化成技能,反馈教学信息,对各层学生进行补偿评价和发展训练,达到逐层落实目标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在备课时,针对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精心设计编排课堂练习,或重组教科书中的练习,或重新选编不同层次的练习,在选编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时,必须遵守基本要求一致,鼓励个体发展的原则。通俗点就是“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在保证基本要求一致的前提下,习题综合与技巧分三个层次。我们平时的练习要求:A层学生基础题全做全练,中档题选做;B层学生基础题大部分做,中档题必做,难题选做;C层学生基础、中档题选做,难题必做。有效的调控了作业量和完成的可能性。

课堂练习是分层教学的核心环节,其意义在于强化各层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反馈、矫正,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把所理解的知识通过分层练习转化成技能,反馈教学信息,对各层学生进行补偿评价和发展训练,达到逐层落实目标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在备课时,针对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精心设计编排课堂练习,或重组教科书中的练习,或重新选编不同层次的练习,在选编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时,必须遵守基本要求一致,鼓励个体发展的原则。通俗点就是“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在保证基本要求一致的前提下,习题综合与技巧分三个层次。我们平时的练习要求:一层学生基础、中档题选做,难题必做;二层学生基础题大部分做,中档题必做,难题选做;三层学生基础题全做全练,中档题选做。有效的调控了作业量和完成的可能性。

课堂作业我们是使用活页作业纸的形式,目的是使选题符合需要。为此我们要求A、B、C三层作业都要有,题量一般为6:3:1,题前标示级别便于选用。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完自己层次内的题和以下层次的题。同时对二三层次的学生提出了基础题完成时间和质上的要求。要速度快、正确率高。作业全批全改。

课外我们主要使用补充习题。补充作业难度教低为二三层学生作业。同步导学为二三层学生的主要作业。批改上对三层学生尽可能面批,发现问题及时订正,集中的问题可集体讲评,反复训练。

五 表扬与批评的分层

分层评价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保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如对三层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唤起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对二层的学生采取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一层的学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已。总之通过对作业评价,课堂学习评价,测试后评价等充分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意志、兴趣、爱好等多方面积极囚素,促进智商和情商的协调发展,以实现大面积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正如一位德国教育家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分层教学的优势是十分明显的,一是每个学生对自己的数学学习状况有一个明确的定位,从模糊走向清醒;二是打破了“优生差生一锅煮、优生差生无法在课堂兼顾”的教学困境,每个层次都可以根据本层学生的数学学习现状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进度和课堂教学标高。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受到与其相适应的教育,不同的层次的学生都能听得懂、吃得饱,为每个同学都创造了进步的机会;三是优化了教师资源配置,可以把不同类型的老师安排到适应其教学特点的层次,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特长;四是促进了教师在教学中相互间的协调配合,提高了教师的合作交流意识和精神。

新课程标准下农村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反思

上传: 廖洪峰

更新时间:2012-5-29 9:06:58 中学数学教学行为反思策略研究—— 新课程标准下农村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反思 沙河中学——廖洪峰

内容摘要:数学是一门对逻辑性、严密性、系统性、抽象能力都要求极高的科学。而初中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尊重这一差异,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有的放矢,才能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收获,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 键 词:初中数学 新课程 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是一种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将学生依据学习情况分成几个不同的层次,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的学生开展不同的教育,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制定不同的教学目的、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它强调了“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要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提高,让尖子冒出来,使多数迈大步,叫后进生不落伍,达到班级整体优化”。分层教学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在每一节课内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渐渐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达到终身学习的目的。

一、分层教学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自古以来,便有提倡“因材施教”;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初中学生在生理和心理发展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而初中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也存在差异。现在许多学校要求学生适应学校要求,教学中采取“一刀切”的方法,违反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分层教学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它强调教学从学生实际出发,面向全体,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以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现行的教学方式为传统的“平行分班”,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存在差异,接受教学信息的情况也就有所不同,而且一个班级里人数较多,如果按中等学生的水平授课,长期下来必然形成一部分学生“吃不饱”,一部分学生“吃不了”,优生学习没动力,冒不了尖,后进生最基本的也掌握不了,给其它学科的学习带来困难,不能实现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另外,对于农村初中,以中考升学率的高低去衡量办学的优劣的观念至今未打破,甚至越来越严重。而且现在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全体小学毕业生都就近入学,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于是,多数教师往往不惜血本,绞尽脑汁,采用多种手段,使大多数学生,陪同小部分“有希望”的“尖子生”,为之而“奋斗”,这样就使大多数“陪读生”“劳师无功”“,大大挫伤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也严重影响了整体的教育教学质量,这显然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

因此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个人的创造能力,激发创新思维,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程度上学有所得,逐步提高,最终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分层教学实施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学生具有个性差异。由于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方法等存在差异,接受教学信息的情况也就有所不同。所以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所提高,有所发展。

首先,分层次教学的主体是班级教学为主,按层次教学为辅,层次分得好坏直接影响到“分层次教学”的成功与否。其指导思想是变传统的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是成绩差异的分层,而不是人格的分层。为了不给后进生增加心理负担,必须做好分层前的思想工作,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讲清道理,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分层次教学的目的不是人为地制造等级,而是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让不同成绩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力,以逐步缩小差距,达到班级整体优化。

在对学生进行分层要坚持尊重学生,师生磋商,动态分层的原则。应该向学生宣布分层方案的设计,讲清分层的目的和意义,以统一师生认识;指导每位学生实事求是地估计自己,通过学生自我评估,完全由学生自己自愿选择适应自己的层次;最后,教师根据学生自愿选择的情况进行合理性分析,若有必要,在征得学生同意的基础上作个别调整之后,公布分层结果。这样使部分学生既分到了合适的层次上,又保留了“脸面”,自尊心也不至于受到伤害,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其次,在分层教学中应注意下列原则的使用:

第一、水平相近原则:在分层时应将学习状况相近的学生归为“同一层”。

第二、自愿性原则:分层教学的一个前提在于对学生进行评估,依照一定的标准对学生进行分层。在此之前,应征得学生的同意,在于他们进行充分的交流和沟通之后,使他们理解并自愿接受分层;在分层过程中,老师的评估应得到学生的自我认可,自愿将自己归于某一个层次,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否则,操作不当,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适得其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

第三、公开性原则:在自愿性原则的基础上,如果老师暗箱操作、将自己的分层结果强加给学生,势必导致学生的不满,他们或认为老师有所不公和偏袒,或者认为老师对自己失去信心等,反而会伤害他们的自尊性,不仅会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也会造成同学之间关系的紧张。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将分层过程公开,陈述清楚自己的意见和原则,再接受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会有利于这一事件的推进。转

第四、感受成功原则:在制定各层次教学目标、方法、练习、作业时,应使学生跳一跳,才可摘到苹果为宜,在分层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第五、动态管理原则:分层之后,一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态度有所转变、更加努力获得了成绩的进步;一是教学中方法得当,有利于某一类学生的进步,使得其成绩大幅度提升;也有可能是某些学生不思进去,骄傲自大,反而导致成绩下降等。在这些情况下,原先的,已有的分层就要及时调整变更,将进步的学生放进好的层次里,将落后的学生放入差一点的层次里,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动态教学中,及时掌握各类学生的情况,对其展开针对性的、适合其目前状况的教学。动态管理,一是老师要主动发现变化,另一则是要允许学生自我建议调整层次。

第六、调节控制原则:由于各层次学生要求不一,因此在课堂上以学、议为主,教师要善于激趣、指导、精讲、引思,调节并控制好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做好分类指导;

第七、评价激励原则: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评价,以纵向比较、表扬为主,及时肯定和表扬进步大的学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

三、分层教学的组建与实施

1、对学生进行分层,建立分层档案

科学的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重要前提,设立学生分层档案是把本班学生分为a、b、c三层,(a层为高层学生、b层为中层学生、c层为低层学生)目的是具体掌握学生的学习现状,包括成绩和能力,跟踪实验过程中的每个学生的动态变化。

2、学生层次化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再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性格特征,按课程标准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可将学生依上、中、下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是拔尖的优等生,即能掌握课文内容,独立完成习题,完成教师布置的复习参考题及补充题,可主动帮助和解答b层、c层的难点,与c层学生结成学习伙伴;b层是成绩中等的学生,即能掌握课文内容,独立完成练习,在教师的启发下完成习题,积极向a层同学请教;c层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即能在教师和a层同学的帮助下掌握课文内容,完成练习及部分简单习题。

在编排座位时,最好四个人(1个a层、2个b层、1个c层)为一个学习帮扶小组,便于讨论、辅导、交流、提高、竞赛,体现群体中的“优势互补”。注意分组是相对的,并非一成不变的。经过一段学习后,由学生自己提出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变化情况,引入适当的竞争机制,作必要的层次间的升降调整(一般是半个学期或一个学期为一次),激励学生上进,最终达到c层逐步解体,a、b层不断壮大的目的。

3、教学目标层次化

分层次备课是搞好分层教学的关键。教师应在吃透教材、大纲的情况下,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设计好分层次教学的全过程。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分清哪些属于共同目标,哪些属于层次目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还应有具体的要求,如对a层的学生要设计些灵活性和难度较大的问题,要求学生能深刻理解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对b层的学生设计的问题应有点难度,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灵活运用基本方法,发展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对c层的学生应多给予指导,设计的问题可简单些,梯度缓一点,能掌握主要的知识,学习基本的方法,培养基本的能力。

如“二次函数”教学目标可定为:

共同目标:记住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并能用它来解决简单的问题。

层次目标:

a层:能从二次函数的图象推导性质,并能熟练运用它去解决一些有一定难度的灵活性、综合性的问题;

b层:理解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推导过程,并能用它去解决一些稍为复杂点的问题;

c层:了解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推导过程,记住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并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应用。

4、教学方法分层

教学方法上的分层。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的教学目标下,应该采用不同的实现手段及教学方式。如,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进行探索式的教学方式,对其思维进行更深层次的训练;而对于依靠努力取得成绩的这一类稍差一点的学生,则不妨通过各类题型的讲解以及拔高题目的训练,开拓其视野,使其掌握相对较深的解题思路;对于又差一点的学生,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则显得十分重要。这样,对于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对各个层次的学生来讲,都是有益的。

5、课堂练习分层

分层练习是分层教学的核心环节,其意义在于强化各层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反馈、矫正,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把所理解的知识通过分层练习转化成技能,反馈教学信息,对各层学生进行补偿评价和发展训练,达到逐层落实目标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在备课时,针对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精心设计编排课堂练习,或重组教科书中的练习,或重新选编不同层次的练习,在选编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时,必须遵守基本要求一致,鼓励个体发展的原则。通俗点就是“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在保证基本要求一致的前提下,习题综合与技巧分三个层次。

6、辅导上的分层:也即在课余时间或自主学习时间,老师对学生采取的辅导方式上的分层。这种分层辅导,有两层含义,一是,老师对于优秀的学生,把他们集中在一起,进行专门辅导,这类学生往往提出的都是较深的、思维要求较高的、难度较大的问题,在相互交流中大家都能受益;同时将层次稍差点的学生放在一起进行辅导,以此类推。二是在辅导上发挥学生的作用,毕竟学生与学生在一起相处的时间更多、彼此关系更亲密。其做法是,优秀的学生辅导稍次一点的学生,稍次一点的学生又辅导更差一点的学生,以此类推。这种辅导既可以是问题式的,有问即答,也可以是配对式的,一对一的责任辅导。总之都是有益于学生进步的。

7、课外作业上的分层:作业是巩固和提高学生所学知识的重要途经。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用,才能避免差生在难题面前的受挫和无奈,也能避免优等生对大量基础题的趣味索然,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在作业中得到自己所需的:巩固还是提高,都能给以满足。

此外,在分层教学的实施中,还有基于学习者生物钟的考虑产生的时间上的分层、基于心里状况的辅导分层等等。总之,应该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对分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中,学生的心理个性得到良性发展,学习积极性普遍提高。分层教学针对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措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得其所,学生学习的兴趣被激发了,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程度差的学生,因为学习目标定得较低,学习过程中又能得到老师更多的帮助,从而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程度好的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了,对学习的要求也提高了,课堂上也“吃得饱”了。同时由于分层的不固定,学生分层可上可下,又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强烈的竞争意识,出现了“你追我赶,奋勇向前”的可喜局面。

在取得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发觉到了诸多的不足,虽然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提问、课后辅导、作业等方面,我们注意到了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但对考试的最终评价上没有太大的改变,老师的心目中还是主要以考试成绩论英雄。这种评价方式对c组的同学的自信心、学习兴趣打击较大,因为他们总是尝不到最终成功的喜悦,但是由于中考的压力,很难找到一个比较合理的评价方式。

总之,实施分层教学虽然有一些困难和不足,但不能否认分层教学充分利用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内在的需求,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而如何使这种教学方法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和探索。

浅谈初三数学教学 第3篇

关键词:初三;数学;教学;策略

一、前言

作为初三年级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学科,数学教学的关键性不言而喻。该项课题的研究,将会更好地提升对初三数学教学工作的分析与掌控力度,从而通过合理化的措施与方法,进一步优化初三数学教学的最终整体效果。

二、优化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创设教学情境。数学作为一门抽象的学科,需要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大多数学生本身在学习数学时就会感到十分困难,更因为初三学生面临着升学考试的压力,需要学习和复习的科目较多,使学生学习时会产生负面情绪。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心理,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数学能力。

2、师生互动。在初三这个特殊的学习阶段,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已经逐渐出现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教师通过课堂师生互动的方式,能够及时掌握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能够促进师生之间形成和谐的关系。

三、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1、备课。认真研究教材,提前两天备好课,写好教案。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教参,学习好课程标准,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为了上好一节课,我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网络,上网查资料,集中别人的优点确定自己的教学思路,为了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所学的知识内容,我积极查找课件,制作课件,准备、制作教具。

2、上课。上好课的前提是做好课前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上课时认真讲课,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有难度的问题找优等生;一般问题找中等生;简单些的总是找学困生回答。桌间巡视时,注意对学困生进行面对面的辅导,课后及时做课后记,找出不足。

3、辅导与作业。我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不明白的耐心讲解,及时查缺补漏。并与家长联系,及时沟通情况,使家长了解情况,以便在家里对孩子进行辅导。我把每天的作业适当地留一些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作业。并做到全批全改。

四、注重学生主体地位

在当前全新的课程改革标准之下,加强对学生主体地位完善措施的分析,具有重大的意义。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广大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充分引导学生进入一个良好循环的轨道当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开展相关教学活动,并且以此为基础创设出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热情,进而使教学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总的来讲,在当前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之下,加强对学生主体地位确定的分析有着重大的意义,广大教师应当摆正态度,以此为基础制订出完善的教学方案,旨在更好地实现数学教学新课改方向的完善,更好地促进教学事业的发展与创新。授课中运用多种方法向学生展示,借助概念、公式、例题讲解等,有针对性地开展数学教学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讲解二项式定理的计算应用时,教师可以对二项式的定义概念,二项式的特点进行分析,举出二项式解析在实际中应用的例子,为学生演示二项式的计算过程,并用多种方法对其进行求解,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在数学教学中真正起到引导作用。

五、开展自主合作式的学习模式

初三数学教师一方面讲授新的课程,另一方面要组织学生复习过去的知识点,而每个学生的情况存在较大差异,这就使得教师必须采取差异化的、有针对性的方式进行教学。但是,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每个学生又存在多种问题,通过运用自主合作式的学习模式,能够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发进行学习,并在合作中发现其他同学存在的问题,避免在以后的学习中出现类似的问题,进而提升整体学习水平。

首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在初三数学学习中,很多学生基本上都掌握了整个初中阶段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教师通过创设难度适当的问题情境,积极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质疑与分析,在合作中完成学习任务。这种方式,由于赋予了学生更大的自主权,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并且让学生在质疑中分析问题、发现问题,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其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数学本身所具有的抽象性,使得很多学生望而却步。而要解决这一问题,有效的方式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增强其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解圆柱体的平面展开图时,让学生准备能够折成圆柱体的平面图形,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研究圆柱体的平面展开图,发现规律,然后探究如何解决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对数学产生直观形象的认识,产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实践能力。

六、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

数学知识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需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使学生能够应用数学课堂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在数学知识应用的过程中,将学生具有的创新思维充分地激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学生可以更加良好地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从而加强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挖掘数学知识。

七、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初三数学教学的研究分析,对于其良好教学效果的取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今后的初三数学教学实践中,应该加强对其关键教学环节的重视程度,并注重其具体教学实施策略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 陈晓岚.初中数学课堂的有效提问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2014(09):88-89.

[2] 李军.有效提问,成就精彩——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提问的实践与研究[J].学周刊.2015(02):115-116.

[3] 黄明刚.论“提问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科教文汇.2015(10):60-62.

初三数学教学策略初探 第4篇

一、转变理念, 与时俱进。

教育思想的转变, 教学理念的更新是用好教材, 提高质量的前提。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过去传统的教育往往忽视思想教育和学生的能力培养, 而片面地注重知识的传授, 课上教师“满堂灌”, 作业训练是“题海”, 致使本来有趣的初中数学变成了让多数学生感到负担过重的课程。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惯性极大”, 致使绝大多数教师“穿新鞋, 走老路。”在新课改形势下, 需要的是教师能够面对个体差异, 营造出一种民主、平等、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 学生与学生之间就能进行广泛的交流, 互相启发, 开拓思路, 帮助学生从各种信息中提取有用成分, 使教学过程呈现良性循环。开学初, 初三数学备课组, 组织本组教师学习, 从思想抓起, 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 紧跟课程改革的步伐, 从研究新教材入手, 使初三数学教学初步转入素质教育的轨道。

二、挖掘教材, 精心设计。

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 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1.简明轻快, 图文并茂。现行教材用一些生动有趣的现象, 贴近生活实际事件引入课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概念和规律的讲述简明轻快, 注重知识的探究过程, 而结论的证明并不十分追求严格, 浅显易懂;适量的插图能促进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 有的以图代文, 活泼生动而不呆板。

2.对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做了适当的调整。现行教材的编排由分式、一元二次方程、圆、图形的全等、样本与总体基础知识入手, 符合由浅入深, 先易后难的认知规律。每章都有一个知识梳理, 使学生较容易把握住各知识之间点的联系, 形成知识系统。

3.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应处于主体地位, 应是主动去学, 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越主动, 学生就越容易处于被动听、看等状态, 教师的主动性应充分发挥在学生的学习的基础上。新教材各章节都分别安排了“谈一谈”、“试一试”、“做一做”、“想一想”、“观察”、“探索”、“概括”等内容, 目的是从各个方面促使学生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 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积极向上的主动状态。

三、标新立异, 树立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 有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基于这样的理念, 数学课程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树立其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四、变革教法, 讲求实效。

在传统教学中, 存在着许多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行为。教师唱主角, 牵着学生鼻子走, 导致教师讲得很苦, 学生学得很累。这样的课从一开始就死气沉沉, 缺乏生机, 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现行的数学课堂教学, 我认为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以情境问题为引导, 变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这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树立学生的自信。尽管中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历与知识基础, 但他们学习的更多的是人类文明的间接经验;尽管他们在学习上处于主体的地位, 但这并不能削弱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 反而对教师的组织、引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些定理如果让学生自行探索, 教师只需适当引导即可解决。可见教师主观提出的不仅仅是静态的数学知识, 而是从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设计的问题, 要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2.调动学生动手实验, 动脑思考。中学生的思维在很大层面上借助于间接经验与直观感受, 有时简单的操作活动与实践经历即可帮助他们理解抽象的数学, 如对展开与折叠的理解、计算器的使用和从不同的方向看等, 说百句不如动一动, 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课堂教学中应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空间, 放手让学生动手实验, 动脑思考, 这样学生的能力的培养与知识的形成才能相伴而行。

3.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过程是一个对外界知识的内化过程,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非常重要, 自主探究作为新课标理念下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教师应充分给予学生这种权力。教师的放手, 学生能更为自主、有效地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建构良好的知识结构。学生的数学学习往往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 他们通过对教师设置问题的研究, 积极投入, 动手实验, 用心发现, 通过动脑猜想、归纳、论证, 得出数学结论。这样学生的探究能力才能逐级而上。

4.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合作交流的方式。教学过程本来就是一个合作交流的过程, 教学中教师应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 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多利用小组学习、活动游戏等方式, 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

五、规范常规, 精讲精炼。

讲清概念、规律, 选题要精、典型、有代表性, 同时还要精心策划、巧设导语, 随时点燃学生原动力之火, 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把学生牵引到教学情境之中, 使教学行为成为有效行为。

光有精讲还不行, 还必须体现当堂训练原则, 只有当堂训练, 才能及时地巩固学生的知识, 巩固通过探索所掌握的一些方法。我们采用了日清、周清、月清的训练方式, 精讲与当堂训练是实现目标的最有效的手段。

六、注重个体, 评价多样。

在学习过程中, 我个人认为学生的主动评价起到一个关键的作用。因为评价作为杠杆, 不仅决定学生学习的结果, 而且决定学习的行为。作为学习主体, 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不仅依靠教师的评价, 很大程度上也与学生主体对自我的评价相关。在学习中, 教师应给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评价的机会, 参与结果评价的权力, 若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与结果的评价, 就能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使学习成为自觉、快乐的行动。

七、瞄准中考, 整合信息。

初三数学教学计划 第5篇

初三数学教学计划1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数学教研工作以课程改革为核心,认真贯彻落实学校新学期的工作计划。以学校工作计划为依据,打造学科特色,搞好团队文化建设;加强国家课程校本化研究,稳步推进课程改革;努力创设活动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为重点,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以课题研究为扶手,以教学常规为规范,探讨与研究课程改革中面临的各种问题,促进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要认真落实常州市数学教学建议的基本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创造性加以运用,全面提高我校数学教学质量,使我校数学学科的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主要工作

1.参加区教学观摩活动。

2.参加第__届“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的第一试、第二试。

3.搞好毕业班的复习教学研究工作

4.抓教学常规学习,促青年老师成长

5.继续修正和实施学科指导意见,切实抓好教学常规管理,搞好学科组建设,努力提高学科的师资水平。

6.以教育科学研究为龙头,深入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环境,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7.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创建浓郁的书香校园,提高教师理论研究水平。

(一)以课堂教学为核心,加强教学工作流程管理

1.学期初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学校教学常规,指导检查教师的教学工作。

2.抓好《数学课程标准》的贯彻和落实。组织教师通读《标准》明确其要点和主要精神,关注教学动向。

3.教师课前要认真钻研教材、了解学生选择方法、设计教案等环节,不上无准备的课,充分发挥学科的集体作用,加强集体备课,要有公平竞争,相互取长补短,友好合作的精神。

4.我校制定的课堂教学评价表,加强对上课这一环节的指导和督促,逐渐形成星辰独特的数学教学模式。

5.强化作业管理,一个年级要统一作业,对于作业要精心设计。

(二)深入开展教学改革与研究

1.创造和珍惜一切向外学习交流的机会,了国内外教育教学信息与动态,进一步更新观念。

2.加强教师教育教学理论学习,组织教师学习教学杂志关于数学教学改革的相应文章,互相推荐使本学科组的教师逐渐向学者型、科研型转化。

3.组织发动教师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案例分析,并积极向各种报刊杂志投稿,组织教师参加“学术沙龙”和“园丁”活动。

4.为了推陈出新,我们坚持从学科实际情况出发,为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规范和改进教育教学行为,本着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的原则慎重选立新课题。上学期在蒋晓燕老师的带动下,确立了“数学课堂动态生成性的研究”这一课题;本学期我们将严格按照计划实施课题研究。

三、具体安排

二月份

1.制定备课组计划  七年级:汤国平;八年级:蒋晓燕;九年级:刘鸿英

2.上学期期末试卷分析

3.学完第一章后全年级统一测试

4.集中汇总各班学习情况

5.九年级新课结束

三月份

1.第一次调研考试命题 七年级:汤国平;八年级:蒋晓燕;九年级:刘鸿英

2.调研考试后分析总结

3.第一次校本研究,上课人:周丽华

4.准备3月19日的第__届“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的第一试

5.九年级新课结束考试,制订并执行第一轮中考总复习计划

四月份

1.认真复习,挑战期中考试

2.期中总结

3.准备4月16日的第__届“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的第二试

4.九年级参加片的数学复习教学研究活动,研究常州市中考会议精神,研讨提高复习课教学质量的对策和措施。

五月份

1.第二次数学调研考试命题 七年级:陈新刚;八年级:顾逸

2.第二次数学调研考试分析总结

3.课题研究第二次活动

4.九年级第一轮中考总复习结束,迎接第一次模考,总结模考的得与失,制订并执行第二轮中考总复习计划

六月份

1.扎实有序地搞好期末复习,力争期末考试出成绩

2.进行期末考试

3.期末总结

4.九年级迎战中考,力争第一

初三数学教学计划2

本学期是初中学习的关键时期,教学任务非常艰巨。因此,要完成教学任务,必须紧扣教学大纲,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把握好重点、难点,努力把本学期的任务圆满完成。九年级毕业班总复习教学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如何提高数学总复习的质量和效益,是每位毕业班数学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下面特制定以下教学复习计划。

一、学情分析

经过前面五个学期的数学教学,本班学生的数学基础和学习态度已经明晰可见。通过上个学期多次摸底测试及期末检测发现,本班最大的特点是两极分化现象极为严重。虽然涌现了一批学习刻苦,成绩优异的优秀学生,但后进学生因数学成绩十分低下,厌学情绪非常严重,基本放弃对数学的学习了。其次是部分中等学生对前面所学的一些基础知识记忆不清,掌握不牢。

二、指导思想

坚持贯彻党的__大教育方针,继续深入开展新课程教学改革。立足中考,把握新课程改革下的中考命题方向,以课堂教学为中心,针对近年来中考命题的变化和趋势进行研究,积极探索高效的复习途径,夯实学生数学基础,提高学生做题解题的能力,和解答的准确性,以期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数学成绩。并通过本学期的课堂教学,完成九年级下册数学教学任务及整个初中阶段的数学复习教学。

三、教学内容分析

本学期,除了要完成规定的所学内容,就将开始进入初中数学总复习,将九年制义务教育数学课本教学内容分成代数、几何两大部分,其中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六大版块即:“实数与统计”、“方程与函数”、“解直角三角形”、“三角形”、“四边形”、“圆”是学业考试考中的重点内容。

在《课标》要求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课堂教学的目标。在近几年的中考试卷中逐渐出现了一些新颖的题目,如探索开放性问题,阅读理解问题,以及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应用问题。这些新题型在中考试题中也占有一定的位置,并且有逐年扩大的趋势。如果想在综合题以及应用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中获得好成绩,那么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知识迁移能力。因此在总复习阶段,必须牢牢抓住基础不放,对一些常见题解题中的通性通法须掌握。

学生解题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审题不清,不能正确理解题意;

(2)解题时自己画几何图形不会画或有偏差,从而给解题带来障碍;

(3)对所学知识综合应用能力不够;

(4)几何依然对部分同学是一个难点,主要是几何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较差。

四、教学目标

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交流、合作、讨论的方式,积极探索,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质量,逐步形成正确地数学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理解二次函数的图像、性质与应用;理解相似三角形、相似多边形的判定方法与性质,理解投影与视图在生活中的应用。掌握锐角三角函数有关的计算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学习,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地进行运算,逐步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抽象,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简单地推理。班级教学目标:中考优秀率达到30%,合格率:80%。

五、采取的措施。

1、认真学习钻研新课标,通盘熟悉初中数学教材及教学目标,认真备好每一堂课,精心制作总复习计划;

2、认真上好每一堂课,抓住关键点,分散难点,突出重点,在培养能力上下工夫;

3、注重课后反思,及时的将一节课的得失记录下来,不断积累教学经验;

4、加强学校教师与家长、社会的联系,共同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5、积极与其他教师沟通,加强教研教改,提高教学水平;

6、经常听取学生良好的合理化建议;

7、以“两头”带“中间”的战略不变;

8、注重教学中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的引导;

9、认真开展课内、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0、抓好中招备考工作。认真研读中招数学的考试要求和近期的考试题目类型,设计好复习内容,让学生有针对性做好复习,迎接中招的到来。

初三数学教学计划3

一、基本情况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上学期的努力,我班多数同学学习数学的兴趣渐浓,学习的自觉性明显提高,学习成绩在不断进步,但是由于我班一些学生数学基础太差,学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的现象没有显着改观,给教学带来很大难度。设法关注每一个学生,重视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是教学的首要任务。本学期是初中学习的关键时期,教学任务非常艰巨。因此,要完成教学任务,必须紧扣教学大纲,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把握好重点、难点,努力把本学期的任务圆满完成。九年级毕业班总复习教学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如何提高数学总复习的质量和效益,是每位毕业班数学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经过与外校九年级数学教学有丰富经验的教师请教交流,特制定以下教学复习计划。

2.教学内容分析

下期教学进程主要分为新课教学和总复习教学两大阶段。新课教学共分四章。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第二章《二次函数》,上学期已讲完。第三章《圆》已讲到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第四章《统计与概率》还没讲。

总复习是本期教学的一个重点。通过系统的总复习使学生全面熟悉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能娴熟的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本学期就将开始进入专题总复习,将九年制义务教育数学课本教学内容分成代数、几何两大部分,其中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六大版块即:“实数与统计”、“方程与函数”、“解直角三角形”、“三角形”、“四边形”、“圆”是学业考试考中的重点内容。在《课标》要求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课堂教学的目标。在近几年的中考试卷中逐渐出现了一些新颖的题目,如探索开放性问题,阅读理解问题,以及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应用问题。这些新题型在中考试题中也占有一定的位置,并且有逐年扩大的趋势。如果想在综合题以及应用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中获得好成绩,那么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知识迁移能力。因此在总复习阶段,必须牢牢抓住基础不放,对一些常见题解题中的通性通法须掌握。学生解题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审题不清,不能正确理解题意;

(2)解题时自己画几何图形不会画或有偏差,从而给解题带来障碍;

(3)对所学知识综合应用能力不够;

(4)几何依然对部分同学是一个难点,主要是几何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较差。

(5)阅读理解能力偏差,见到字数比较多的解答题先产生畏惧心理。

(6)不能对知识灵活应用。

二、结合毕业班特点,安排教学与复习

1.做好毕业班学生的思想工作,注意他们的思想动态。关心学生,特别是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生理与心理健康,使其能有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坦然面对紧张的学习生活,能正确对待中考。

2.做好导优辅差工作。对于优秀生,鼓励他们多钻研提高题,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抓好基础知识。把主要精力放在中等生身上。

3.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提高效率,做到精讲多练,课堂教学倡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共同探究问题。

三、教学目标

师生共同努力,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或基本达到《课标》的要求,注重基础训练,顾及多数人的水平和接受能力,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四、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让数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新课标”强调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我觉得这是“新课标”的一大特色,所以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我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景,帮助学生认真捕捉“生活现象”,使他们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处处有生活。

2.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切实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新课标”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也就是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3.设计一些新颖的、独特的教学方案,使学生爱数学。通过观察、实践,使枯燥的内容形象化、兴趣化,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乐趣,进一步认识到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动手作、动手想和动口说”的过程。

4.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制高点”,未来的学习,工作将是网络环境下的新型的学习和工作模式。因此,本学期我将充分利用学校的多媒体教学技术和网络技术,把原本复杂的知识通过新技术教学直观、简单、系统的展现在学生面前。

5.做好教师间的团结协作,积极向其他教师学习。近年来,“教学之声相闻,课下不相往来。”的现象愈来不适应现代化教学。反之,备课组、教研组的核心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增强备课组集体教研氛围,进一步发挥教师的群体优势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捷径。我将努力学习其他教师的优秀教法,提高教学质量。

6.加强复习的系统性。总复习是本期教学至关重要的一环,复习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同学们对初中数学的理解程度和掌握的质量。总复习要特别注意教科书的内在联系性,强调知识之间的衔接和关联,使学生有纲可举,有目可循。

7.抓住复习的重难点。总复习要在普遍撒网的基础上,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便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8.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和分析能力。随着初中知识传授的完结,学生知识系统的初步行成,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已到了紧要关头,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这方面的引导。

五、具体时间安排

1、第一阶段新课

时间:2月25日-3月10日

主要研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和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用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第四章《统计与概率》分为两节,主要内容包括:概率的进一步学习和几种统计图。

2、第一阶段复习

复习时间:3月11日-4月10日

复习宗旨:重双基训练,知识系统化,练习专题化,专题规律化。在这一阶段的教学把书中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组块,使之形成结构,使学生掌握每个章节的知识点,熟练解答各类基础题,对每个章节进行测验,检测学生掌握程度。

复习内容:实数、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统计与概率、几何基本概念,相交线和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相似三角形、解直角三角形、圆、图形的变换、视图与投影、图形的展开与折叠。以配套练习为主,复习完每个单元进行一次单元测试,重视补缺工作。

第二阶段复习

复习时间:4月11日-5月10日

复习宗旨:在第一阶段复习的基础上延伸和提高,侧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重点进行专题复习及综合题的训练。针对不断变化的中考,必须加强考试的动态研究,以此指导我们的升学复习,抓好专题复习研究。在课堂教学上要注意教给学生的学法指导,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做到举一反三,得心应手。

复习内容:方程型综合问题、应用性的函数题、不等式应用题、统计类的应用题、几何综合问题、探索性应用题、开放题、阅读理解题、方案设计、动手操作等,对这些内容进行专题复习,以便学生熟悉、适应这类题型。

3、第三阶段复习

复习时间:5月11日-6月25日

复习宗旨:模拟中考的综合训练,查漏补缺。

复习内容:研究历年的中考题,训练答题技巧、考场心态、临场发挥的能力等。

附:具体复习内容安排

第1周.新课《圆》

第2周.新课《统计与概率》

第3周.复习函数

第4周.复习图形的证明和计算

第5周.复习基本作图

第6周.复习统计与概率

第7周。专题复习1

第8周.专题复习2

第9周.专题复习3

第10周.专题复习4

第11-15周.模拟及试卷分析

初三数学教学计划4

一、第一轮复习(4—6周)

1、第一轮复习的形式:“梳理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理解为主,做题为辅

(1)目的:过三关

①过记忆关

必须做到: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牢记所有的基本概念(定义)、公式、定理,推论(性质,法则)等。

②过基本方法关

需要做到:以基本题型为纲,理解并掌握中学数学中的基本解题方法,例如:配方法,因式分解法,换元法,判别式法(韦达定理),待定系数法,构造法,反证法等。

③过基本技能关。

应该做到:无论是对典型题、基本题,还是对综合题,应该很清楚地知道该题目所要考查的知识点,并能找到相应的解题方法。

(2)宗旨:知识系统化

在这一阶段的教学把书中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组块,使之形成结构。

①数与代数

分为3个大单元: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

②空间和图形

分为3个大单元:几何基本概念(线与角),平面图形,立体图形

③统计与概率

分为2个大单元:统计与概率

2、第一轮复习应注意的问题

(1)必须扎扎实实夯实基础

中考试题按难:中:易=1:2:7的比例,基础分占总分的70%,因此必须对基础数学知识做到“准确理解”和“熟练掌握”,在应用基础知识时能做到熟练、正确和迅速。

(2)必须深钻教材,不能脱离课本

按中考试卷的设计原则,基础题都是送分的题,有不少基础题都是课本上的原题或改造。

(3)掌握基础知识,一定要从理解角度出发

数学知识的学习,必须要建立逻辑思维能力,基础知识只有理解透了,才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相对而言,“题海战术”在这个阶段是不适用的。

二、第二轮复习(2周)

1、第二轮复习的形式:“突出重点,综合提高”----练习专题化,专题规律化

(1)目的:融会贯通考纲上的所有知识点

①进行专题化训练

将所有考纲上要求的知识点分为为多个专题,按专题进行复习,进行有针对性的、典型性、层次性、切中要害的强化练习。

②突出重点,难点和热点的内容

在专题训练的基础上,要突出重点,抓住热点,突破难点。按照中考的出题规律,每年的重点、难点和热点内容都大同小异,。

(2)宗旨:建立数学思想,培养数学能力

在对初中阶段所有数学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前提下,应该努力做到:

①建立函数与方程的思想

从函数的角度,去理解数,函数,方程、代数式以及跟图像的对应转化关系。

②提高数学阅读分析的能力

学会用数学语言描述问题,并能还原问题的数学描述。

2、第二轮复习应注意的问题

(1)专题的划分要合理

专题的划分标准为相关知识点的联系紧密程度。专题要有代表性和针对性,切忌面面俱到;始终围绕热

点、难点、重点特别是中考必考内容选定专题。

(2)保证一定的习题量

所谓“熟能生巧”,在这个阶段,所要做的就是将关键知识点进行综合、巩固、完善、提高。要尽可能多的接触各类典型题。

(3)注重多思考,并及时总结规律

每个专题内的知识点具有必然的紧密联系,不同专题之间的知识点同样会发生关联融合,要注重解题后的反思,总结规律。

三、第三轮复习(2-3周)

1、第三轮复习的形式:“模拟训练,查缺补漏”

目的:突破中考分数的非知识角度的障碍

①研究历年中考真题,选择含金量高的模拟题

分析历年中考题,对考点的掌握做到心中有数。选择梯度设计合理,立足中考又稍高于中考难度的模拟题来做。

②调整自己的心里状态

考试的成绩绝不仅仅取决于对知识点的掌握,在真正的考场上,心理状态和心里素质会带来很大的影响,所以在模拟训练时,一定要严格按照真正中考的时间以及相关要求来训练。

2、第三轮复习应注意的问题

(1)通过做模拟题进行查缺补漏

中考大纲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可谓众多,在经过前两轮的复习后,最后需要用做模拟题的方式来检查是否有遗漏生疏的知识点。

(2)克服不良的考试习惯

中考考题都有相应的判分规则,要按照判分规则去优化答题思路和步骤,必须避免因为“审题不仔细,凭印象答题以及答题不规范”等原因造成的失分。

(3)总结适当的应试技巧

在实际的考试过程中,完成一道题目并不一定非要按照从知识点的应用角度出发。针对不少典型题,都有相应的解题技巧,既节约了做题时间,还保证了结果正确。

初三数学教学计划5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三个面向”思想为指导,深入推进和贯彻《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改变学习方式为目的,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目标,,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探索有效教学的新模式。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紧紧围绕初中数学教材、数学学科“基本要求”进行教学,针对近年来中考命题的变化和趋势进行研究,收集试卷,精选习题,建立题库,努力把握中考方向,积极探索高效的复习途径,力求达到减负、加压、增效的目的,力求中考取得好成绩。

二、教学目标:

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交流、合作、讨论的方式,积极探索,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质量,逐步形成正确地数学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理解掌握解直角三角形有关知识,和视图知识,掌握初中数学教材、数学学科“基本要求”的知识点,掌握每一阶段相关知识,训练相应解题方法和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学习,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地进行运算,逐步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抽象,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简单地推理。围绕初中数学教材、数学学科“基本要求”进行知识梳理,围绕初中数学“六大块”主要内容进行专题复习,适时的进行分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全体学生、发展全体学生

三、教学措施

1.认真学习钻研新课标,掌握教材。

2.认真备课,争取充分掌握学生动态。

3.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加强信息技术应用。

4.落实每一堂课后辅助,查漏补缺。

5.积极与其它老师沟通,加强教研教改,提高教学水平。

6.经常听取学生良好的合理化建议。

7.以“两头”带“中间”使不同学生都有不同层次发展。

8.深化两极生的转化。

初三数学如何借助反馈提高教学效率 第6篇

关键词:初三数学 反馈 和谐 指导 调整

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师生多变互动的过程,教师需要通过有目的地交流、互动,获取学生的学习进度。这样才能全面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进而有针对性地设置课堂,让知识以学生易于接收的方式呈现出来,帮助学生弥补知识漏洞,完成知识到能力的迁移。鉴于此,我们结合一线教学经验,对怎样在初三数学教学过程中借助反馈提高课堂效率进行分析与探索。

一、构建和谐课堂,鼓励积极反馈

要想借助反馈来摸清学生的学习状态,有针对性地弥补知识,首先我们就要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敢于发问,积极回答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收集到更多反馈信息,才能通过全面的“诊断”及时发现问题。

课堂教学中我们会发现许多学生常常缄口不言,自己的优势分享不出来,不懂的问题也由于不敢问得不到及时地解决。这样的情况肯定不能得到准确的反馈信息,我们要调整教学态度和方法,和学生打成一片,创造温馨、和谐的民主课堂,让学生放下心理的包袱,不懂就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切准脉搏,对症下药,从而找到有针对性的改进方案,最终将课堂带入交流、反馈、启发思考的良性循环。

请看下例子:如图,在矩形ABCD中,AB=m(m是大于0的常数),BC=8,E为线段BC上的动点(不与B、C重合).连结DE,作EF⊥DE,EF与射线BA交于点F,设CE=x,BF=y.(1)求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2)若m=8,求x为何值时,y的值最大,最大值是多少?(3)若y=■,要使△DEF为等腰三角形,m的值应为多少?

初三遇到的难度较大的题一般都是这样的类型,其三个问题代表着三个能力层次。针对该题教学,笔者根据大家的做题结果搜集反馈信息:①只有少数同学们大约18%没能找到思路,第一问也没能解决;②大概42%的学生能完成第二问;③剩余30%的学生能正确解答第三问。练习结果是重要的捕捉反馈信息的方式,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认识到:层次①的学生动手尝试能力不足,不能进行全局观察,建立有效的数学联系,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需要做辅助性的几何证明题让他们练习,帮他们完善几何思维。层次②的同学我们要加强二次函数问题及相关区间与最值问题的指导和练习。

需要注意的是,有的教师看到有学生连第一问都没能做上就暴跳如雷,这样就会打消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阻碍了信息反馈的途径。所以说,反馈教学建立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非常重要,这是我们捕捉有效反馈信息的基础。

二、鼓励动手操作,及时完善指导

针对反馈信息和问题,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的启发和指导,笔者建议让学生针对具体问题一边操作一边指导,这样从始至终体验问题生成的整个过程,才能薄物细故,全面掌握知识生成的关键要素和细节。

针对上例,我们重点要辅导层次①的几何基础,引导他a们敢于动手实践,寻找相关的数学联系。第一问是求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那我们就要找到CE和BF之间的函数关系。通过图我们发现他们唯一可能产生的联系就是做辅助线DF构建直角三角形DEF,这样就发现DF2=EF2+DE2,而EF2=BF2+BE2,DE2=CE2+DC2,带入就可以得到:(m-y)2+82=x2+m2+(8-x)2+y2,得出函数为:y=■-x2+■x。通过一步步指导,让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就能帮他们树立此类问题的解答模型。如果每类问题都能及时跟进反馈进行指导,那没多久就能让后进生获得长足的进步和发展。针对第②层次的学生,我们要重点指导二次函数区间内最值问题,该函数二次幂常数项小于0所以开口向下,当x=-■,即x=4时,其有最大值。此问不难,只要同学们掌握最基本的此函数的最值问题,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实际教学中,我们要通过典型问题诱导反馈,然后通过学生的反应和答题状况摸清他们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进度,这样便于我们有针对性地进行调节和指导。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对每个环节都有反馈的预期性,然后再针对具体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的推理、练习和解说等让反馈信息帮助我们在短期内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参照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式

只有教学方式契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促进学习和认知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薄物细故地对教学方法进行指导,还要根据学生的信息反馈调整教学方式。所以,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与学生适时互动,及时诱发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一)根据适时反馈,调节教学进度

课堂教学要有很强的针对性和侧重性。初三主要以复习为主,所以我们要适时把握学生的反馈信息,以便于调节课堂的进度,及时弥补知识漏洞。这样的话我们针对大家都反馈觉得理解比较透彻的地方,我们可以加快进度,为重难点教学节约时间和空间。但是,如果发现学生普遍感到难以理解的地方,我们就要放缓进度,仔细剖析和启发。

(二)根据练习反馈,调节教学侧重

课堂教学中,除了基本的理论讲解,我们还要通过练习让学生在体验中完成知识迁移。我们要及时跟进学生练习题的完成速度和质量来捕捉反馈信息。如果发现课堂练习的完成情况较好,我们就可以适当拓展课堂教学内容,或者提高课外练习的灵活性和综合性;如果课堂练习不理想,那就需要我们有针对性地将大家没有掌握的地方再讲解一遍,课外练习也要提出侧重要求,以与学生的能力相适应。

初三阶段是新知识学习和旧知识复习的关键时期,如果我们不能巧妙捕捉信息反馈,不能及时跟进反馈信息调整教学方式和方法,就不能有效弥补教学盲点,无法给与学生最直接、最有效的指导和启发。

本文是笔者结合多年的初中数学教学经验对怎样通过反馈信息提高课堂效率的分析与研究。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定要还原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进行有针对性的知识补充和方法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便于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完善自我调节,从而提升知识迁移的速率。

参考文献:

[1]胡云林.初中数学反馈式教学法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3(14).

[2]于景德.反馈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1(33).

初三数学教学有效教学的探索 第7篇

一、初三数学复习课堂现状

(一)复习主体不够明确

复习课中教师似“主人”,学生似“客人”.复习过程大多以教师讲解—学生接受为主,教师在强大的中考压力下,乐于多讲一些内容,不丢一个知识点,不漏一种方法,学生之间缺乏合作与交流,缺乏兴奋、愉悦或成就感等积极的课堂情感体验,使学生对学习渐渐失去了热情和兴趣.

(二)复习方法不够科学

复习方法单一、以做题代复习,即:做题—讲题—再做题—讲题,教师热衷于通过对习题的评讲来复习,以题海战术为主,重复多,复习效率低,学生负担重.

(三)复习内容不全面

在复习课中只是简单的知识再现、试题再现,学生机械地模仿和重复操练,占用了大量的复习时间,“四基”中只复习了“两基”(数学的基础知识、数学的基本技能),丢掉更重要的“两基”(数学基本的思想方法、数学最基本的活动经验).

二、初三年级教学依然需要尊重教育规律

初三,教师、学生都处于“非常时期”.但我们在关注初三特殊性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了教育规律的运用,不能借初三的特殊性漠视或否定教育规律,必须尊重初三教学自身的规律和要求.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交给学生

1.基本的知识点

对于简单的概念部分的复习,完全可以交给学生.

2.简单的知识梳理

重点抓基础知识梳理是整个复习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之一.以往在这一环节复习中,学生容易依赖老师,习惯教师带着复习总结.这样做往往是教师很累,学生还收获不大,导致复习效率低下.俗话说:听一遍不如看一遍,看一遍不如做一遍.所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培养学生学会自己总结是做好基础知识梳理最有效的方法.

3.容易题目的练习

容易题目的练习复习没必要老师亲自讲解,学生做完之后,老师进行批改,对错题的讲解,交给学生完成,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也不会耽误时间.

4.中低档题目的订正

可以让学生来完成,让他们感受到复习的趣味和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以强化对知识的记忆,以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认识把握、融会贯通,在头脑中建立起学科基本的知识框架,效果会更好.复习课的效果离不开学生的主动思维,学生参与了学习过程,一定印象深刻.

(二)支持教学中的“双主体”理论,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主导作用就是对教学的引领作用,既点拨、启发、调控,帮助学生构建、深化、完善整个学科的知识框架,完成初中复习的任务.

教育是塑造人的事业,以学生为本,塑造他们美好的人生,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可是,要知道,这一切都只能通过教师来完成,用幸福去塑造幸福,用美好才能塑造美好,“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任何关爱都必须经过人的传递才显得真切、动人,谁都没有办法改变这一点.一位教师,在校园里、课堂上,举手投足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可以春风化雨,也可以近墨者黑,学生正是在耳濡目染间长大成人.

在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样重要,不能忽视.

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做到以下三点:

1.一看———看基本要求、看教材、看例题

对于复习课要讲什么问题,要达到什么目的,学生应学会什么,等等.在第一轮板块复习时可以采取“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

(1)下发“复习学案”,以写带读:“复习学案”的第一部分是知识框架,让学生先看知识框架,然后再解答简单的题目,这样做对知识点的梳理效果比较好.

(2)阅读教材,先读后写:对知识梳理有效的做法是,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学生通过看教材、看例题,就会渐渐能回忆起以前所学的那些内容.

2.二列———用列表法,画流程图法、枚举法等列知识点

在看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用列表法、画流程图法、枚举法等,列出相关的知识点,明确重点、难点,理清各知识之间的联系,使零散的基础知识系统化,清晰化,易于理解记忆.在“学案”中为了让大家不混淆各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我引导学生从边、对角、对角线三个主要方面进行对比理解记忆.为加强各特殊四边形之间的联系,我设计添加条件完成的流线图,以体现教师主导作用.

3.三交流———通过交流解决学生复习中的疑问

学生在自己动手整理时,或会出现对复习的内容印象深刻并有体会,或可能产生疑问,或是整理得不够全面等现象.这时,交流是解决问题最好的方法.于是,我就要求学生进入此环节的第三阶段即“交流”.在实践过程中我指导学生进行两方面的交流:一是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主要从知识和方法上进行探讨,交流自主学习的体会,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二是学生与教师间的交流,教师从知识层面给予学生更多的帮助,确保学生全面地掌握各部分基础知识.

(三)重视教与学,实现“学”与“教”的统一

教师的“教”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上.复习教学不能由教师唱“独角戏”,更不能成为教师展示自己解题“高难动作”的表演.而应让学生多说一点,多做一点,多展示一点,多参与一点.

三、初三数学复习课教学应采取多种教学模式

复习课的不足,体现在重复叙述,平均用力,引不起学生的共鸣,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得不到充分的调动,复习效率难以获得突破性的提升.

一些课堂基本是“新授课教学浓缩版”,耗时费力,效果差.初三复习课教学要注意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因人施教、因课施教.

复习课的目的,就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激活学生头脑中的库存知识.所以,复习课的模式不应是单一的,应根据知识结构的需求采用多种复习模式.

我常用的模式有三种:

(一)循规蹈矩型

主要适应于那些定理、概念较难,需要在复习中反复讲解的内容,如二次函数等.循规蹈矩反复练习,使学生产生居高临下的学习效果,接受和理解这些知识点.在复习中,重点讲一下和较系统地捋一遍,学生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二)以练代讲型

主要适用于学起来比较抽象的知识,这需要学生弄清知识点,能够准确地判断出来,如不等式解法的训练.这些知识可以在复习中通过定量的题目练习,让学生们逐步地熟悉它、了解它,最后,教师重点讲清这些知识点.特别是在练习中,要准确地区分那些容易混淆的知识,而这些知识的把握,只能通过实践的锻炼.理论讲得再明白也不够,实践出真知.

(三)专题训练型

打破章节的概念,把相关联的知识合并在一起进行归纳总结.这种方法的好处是体系框架、知识点更加明确,学生们一目了然.这种复习方式对学生综合知识有一定要求.

四、复习课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创造新鲜感

教师可以由繁入手,从简讲起,换个复习的角度,换一个和曾经不同的角度,可能学生的状态就会不同,可能会找到新鲜感,可能吸引注意力.激活学生的记忆,调动学生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复习课将不再枯燥无味.

(二)巧用错误与问题,生成教学智慧

不要怕学生犯错误,更不要不让学生提问题.没有问题的教学是无意义的教学.目前的教学太关注正确率了,教师自然就太关注“教”好而忽略了学生如何“学”好.“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善疑者必善学习.”给学生点问题,或者学生自己找点问题,让他们去动手解决,这应是复习课的要点.

(三)弥补思维断点,形成知识框架

教师的作用要突出表现在“补点搭架”上.关注、弥补学生的思维断点、盲点、难点;注重知识的归纳,形成知识的框架.

(1)点状、零散的知识需要系统化,成为线状、网状.

(2)疑惑点需得以澄清.

(3)思想方法需加以提炼.

新授课是“画龙”,复习课则是“点睛”.

五、初三试卷讲评课,也应采取多种讲评模式

学校的生源水平不一致,同一所学校各班的情况也不一样,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有选择性地选择不同讲评模式.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全面性的了解.我用过的讲评模式有:

(一)按试卷题目顺序讲评模式

初三第一学期,用的多一些.

(二)按试卷的知识框架讲评模式

第二轮专题练习时,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全面辅导学生,这时的讲评用“知识框架讲评模式”.

(三)按照题目的难度讲评模式

第三轮模拟练习时,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的压轴题由老师讲解;中档题由学优生讲解,其他题学生结对讲解.

(四)根据学生的要求讲评模式

初三数学教学之我见 第8篇

一、诊断题组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和奥苏泊尔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构成和重新组织。也就是说, 旧知识是能够产生新知识的基础, 而新知识的出现则是旧知识的发展以及重新组合。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新知识的传授时, 必须要确认学生对于旧知识是否还有记忆。诊断题组并不单单是几道题那么简单, 它要求我们教师要花心思把这一题组进行难易组合, 从而确切地诊断出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诊断题组的题目不仅要有概括性, 而且还要与新知有着一定的联系。

例如, 在讲授一元二次方程的公式法时, 我课前给学生出了这样几道题: (5-8x) 2=2;x2+8x=20;x2-3x+1=0。在学生利用配方法解出来的基础上, 我又出了一道加深难度的题, ax2+bx+c=0 (a≠0) 要求用配方法解答, 而得到的根就是公式法的公式。当然这只是一个简单的诊断题组, 在平时我们可以利用课下作业、课前练习以及小测验来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诊断和巩固。诊断题组所产生的作用主要是能够使得新旧知识取得一定的联系, 并且扫清了在新知识传授过程中遇到的障碍, 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了一定的素材, 并且为新知识的构成提供了必要的因素。同时, 教师还可以此来发现学生对知识掌握的不足之处, 从而因材施教。

二、目标题组

目标题组是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 是对于教材的一种再创造。首先, 教师要对这些教材进行分解, 一直分解到学生掌握的旧知识为止。这样学生才能够对其有一定的认识。其次, 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综合已有的旧知识, 将之转化为新知识, 在最后的时候进行层层推进, 进一步的深化新知识。目标题组的选题要由易到难, 由浅入深, 在旧知的基础上, 把新知一层一层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从而达到教学目标。那么, 在每节新授课前, 我们教师的选题、组题都很关键。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备教材, 还要备学生, 而且是面向不同学习成绩层次的学生。

目标题组功能是:让学习者了解其知识的一个形成过程, 对于新知识有一定的理解, 使教学目标得到落实。

三、形成题组

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很重要, 同时巩固的过程更重要。改造学生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学会学习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形成题组主要具备两方面的功能:一方面是检验学生对于教学目标的掌握程序, 也就是对于新知识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的一个综合性评价。二是将知识转变为技能的训练。

在选择题目的问题时, 教师要尽量避免盲目、重复。在训练场上, 要让学生掌握其解题思路、解题方法, 提高解题速度和解题准确性。

在二元一次方程组内容讲授结束后, 有的学生对解题方法混淆不清, 针对这种情况, 我对知识进行了梳理, 有针对性地进行典题释解。例1, 解方程组:

本题根据该方程组的特点, 采用“换元”地方法, 它体现了“整体”的数学思想。

当我们遇到的问题用一般方法不易解出时, 可以采取一些特殊方法。在本题中, 由题设条件知x、y、z的值不唯一确定, 可视z为常数, 解关于x、y的方程, 再代入代数式求值。针对不同的问题应采用不同的解决手段和方法, 并且在一些涉及到实际生活的题型中对于求出的未知数的值应根据问题的实际意义, 检查它们是否合乎题意, 方可确定问题的答案, 这点应提醒学生注意。

对于典型题目的知识梳理, 大大提高了学生在解题方面的速度性和准确程度。

四、矫正题组

矫正题组是与各类题材组相关联的题组。它所起到的作用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再次学习以及联系的机会, 以此来达到对于题组的一个整体掌握和提高的目的。这是“因材施教”与“个别化的矫正帮助”原则在题组教学法中的体现。我采取的是分级练习, 分为A组、B组和C组, 由浅入深, 让学生尝试探究、体验成功为视角。

五、巩固题组

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标志就是知识的巩固。巩固题组主要解决“熟记与遗忘”“活用与死记”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因而, 在这组题中, 其迁移性、巩固性以及灵活性是其主要特点。

总而言之, 这四类题组是构成题组教学法的基本要素, 每一类题组的形成并不是一些题目的随意组合, 也更不是一堆题目的胡乱堆砌, 而是一条线。这条线贯穿其始终, 将教育规律、教育方法、知识联系融为一体, 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的。整体效益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主动地接受, 并非是对于知识的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 而是让学生对这里面的知识进行再认识、再创造、再探索, 在这里面所提到的题组教学法中的课堂结构就是对于四个题组的一个灵活使用。

浅谈初三数学课堂教学导入的设计 第9篇

笔者连续十多年接任初三毕业班数学教学工作,每学年都要重新接手新班级,不仅要认识新面孔,而且也不知道学生数学基础如何,如何在最短时间内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构建有效课堂教学,发挥最佳课堂效果,则每节课的课前教学导入就成为重中之重.结合新课标要求,我精心备课,精心设计每堂课的教学导入情境,取得了一些成效,具体方法如下.

一、创设以旧带新的情境导入

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导入新课,这种方法不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可以为学生掌握新知识铺路搭桥,老师可以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出发,创设恰当情境,再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推测等一系列思维活动,使学生在旧的认知结构上发现新知识,让学生体验知识发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可谓水到渠成.

在学习北师大版九年级上第2章“反比例函数”第一节课时,大多数学生本来就怕函数知识,感觉不好掌握.我借助多媒体突破这一个难关,从最基本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开始复习到函数,再到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图像和性质,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由浅入深的回顾,引发了学生思维,为学好反比例函数奠定理论基础.通过对一次函数的复习思考,从而进行类比联系,再引入反比例函数概念,使学生学起反比例函数这一难点就容易突破,这样既能复习旧知识,又能不断类比学到新知识.到再学习初三(下)第二章二次函数时,又可以用同样方法引入,既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又能大大减少学生的学习时间,增强自信心,突破难点.

二、运用生活实例情境导入

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又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都有广泛的运用.因此,在教学中尽可能的联系实际,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中密切相关的情境导入,选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材料,把生活中鲜活题材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周围,燃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特别是学习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或性质判定时效果很好.

2011年10月19日,在“三明市初中数学科教师教学技能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在上一堂市级观摩课“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时,我就引入了一个“本班黄小圣同学周末搬新家,需买一幅风景画,他爸爸要求利用皮尺和量角器测量出所买的画是否符合平行四边形的标准,请大家帮帮小圣同学解决这个问题”的实例导入,并配以课件实物展示,学生们马上都兴奋起来,很快进入情景,四人一组拿起皮尺或量角器进行各种测量,得到各种不同方法.学生通过动手、动脑,从中悟出“道理”,然后再从理论上推理证明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几种判定方法,使不易掌握的判定加以突破,得到老师们的充分肯定.

三、设置悬念情境导入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悬念设疑情境导入是老师从侧面不断巧设带有启发性的悬念疑难,通过引起学生的认知矛盾,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愿望.悬念设置在技巧上应是“引而不发”,令人深思,富有余味,初三数学一些缺乏趣味性的内容,老师就需要有意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探求问题奥秘所在的心理,即“疑中生趣”.

我在讲授一元二次方程的第三种解法——分解因式法时,因为都是新面孔,不知学生基础如何,直接要求学生运用已学过的两种方法解如下方程:①x2-25x=0;②x(5x+4)-(5x+4)=0;③(x-4)2-(8-x)(4-x)=0.然后要求学生去思考这组特殊题目是否还有其他更为简便的方法.这一提问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理,迫使学生产生急于想弄清“特殊情况如何特殊解决呢?”并联想曾经学过的因式分解方法能否在此应用.学生们跃跃欲试,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引出了主题,而且达到了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当然,因为课标对分解因式降低了要求,所以所设置的问题不宜过于复杂,避免人为制造难点(如十字相乘法).

四、设计妙趣横生的数学游戏情景引入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诺说过“学习中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游戏是任何年龄段的学生都非常喜欢并愿意参加的一种活动,老师可以通过游戏或比赛等形式创设情境,把与课堂内容相关的趣味知识融于游戏之中,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

在复习第三章证明(三)中,学生容易将矩形、菱形、等腰梯形这些抽象的概念、性质、判定混在一起,为此我设计了一个游戏,画了一个线路图,让学生分成两组,进行逐级闯关,最后胜者给予奖励.要求首先从大厅(比喻四边形)出发,具备什么通行证才可以过关进入一楼(平行四边形)后,再加什么条件通关进入二楼的A座(矩形)和B座(菱形),最后需要什么更特殊的条件才能到达三楼的宝藏地(正方形)拿到宝藏.另两组则具备什么条件直升电梯进入要通过的地方拿到宝藏.大家兴致勃勃,开动脑筋寻找条件,你追我赶,争取早日到达终点拿到宝藏.然后学生各自将过关条件写出并在屏幕上展示出来,让大家评判是否正确.这样一来,将原来抽象的极易混淆的数学内容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探索,从而归纳出正确的结果.正是能将知识生活化,趣味化,才使本来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格外生动,学生学起来也较轻松.

五、通过提问,质疑情境导入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实践证明,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而学生的创新思维恰恰从疑问和好奇开始.因此,老师要善于提出问题,设置疑问,以提出适当问题开始导入,能起到以石激浪的作用,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积极思考.

在讲授第一章证明(二)“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中,我设计一幅画,画中画了△ABC,已知AB=AC,但一部分画被墨水涂抹了,只留下一底边BC和一个底角∠C.于是我问学生:“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等腰三角形重新画出来呢?”学生先画出残余图形并思索着如何画出被墨水涂抹的部分,各种画法出现了:有的学生是先量∠C度数,再以BBC为一边,B为顶点作∠B=∠C,两边相交得顶点A;也有的是取BC中点D,过D作BC的垂线与∠C的一边相交得顶点A,而这些画法是否正确要用“判定定理”来判定,而这正是本堂课要学的课题,于是我抓住“所画的三角形一定是等腰三角形吗”引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画法的实质,再和学生一起用已学过的知识加以推理证明,最后由学生从问题出发去获得了判定定理.

六、联系实际运用情境导入

有许多初三数学知识都可以直接用于实际生活中,如果在教学中能以实际应用作为情境导入,我们提出的问题可能就是学生思考过,但又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样就更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和明确的求知目标投入到新课的学习当中.

在初三(下)函数总复习时,我设计了一道应用题:我班要搞文艺活动,需买奖品,有两家超市,甲超市买100元之内8折,超过100元打7折,乙超市全部打7.5折,请大家算一算我们要买一等奖10个、二等奖20个、三等奖30个的奖品,为节省班级开支,应到哪家超市购买更合算.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情境,用意不在考查学生对函数、不等式等内容的记忆和相关技能的模仿,侧重的是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它为学生构思自己的解题思路留下了空间:可用归纳的方法,通过对若干具体数据的考察获得问题的结论;也可以通过求解相应的函数表达式去解决问题;也可以采用图像的方法求解问题.多种方法让学生去寻、去找,去发现、去分析,去比较,最终让学生发现最便捷的方法.学生们学习积极性很高,通过学习比较,明白了其中道理,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

初三数学复习课多种教学模式探索 第10篇

1) 复习主体不够明确, 复习课中教师成了主角, 学生成了一群听话的“绵羊”, 没有学习的激情和动力。应试教育造就了学生没有太多的自主权, 分数成了衡量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 教师依靠自己的权威, 向学生不断灌输知识。

2) 复习方法不够科学, 复习方法单一、以做题代复习, 即:做题、讲题、再做题、讲题, 教师不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科学规律, 这种单一枯燥的复习方法不仅浪费了大量的学习时间, 还造成了学生身心疲惫, 学习积极性下降。

3) 复习内容不够系统, 知识点不够全面, 在复习课中只是简单的知识再现、试题再现, 学生应付老师的作业, 毫无学习效果。

二、初三年级教学依然需要尊重教育规律

教师和学生都属于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但我们在关注初三特殊性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了教育规律的运用, 不能借初三的特殊性漠视或否定教育规律, 必须尊重初三教学自身的规律和要求。

(一)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把课堂交给学生

对于简单的概念部分的复习, 完全可以交给学生。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也不会耽误时间。中低档题目的改正可以让学生自己来完成, 这样可以让他们巩固自己所学的知识, 加深对错误题型的记忆, 增加了解题的信心, 培养了对数学的兴趣, 百利无一害。

(二) 支持教学中的“双主体”理论,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主导作用就是教师在复习课中起“领路人”的作用, 教师不必亲自去操作具体的题目, 而是点拨学生, 引导和启发学生, 让学生找到解题的灵感, 自己去完成整个学习过程。

教师应该在数学复习课中指导学生尽量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学生自己预习。学生首先要自己心里明白此次复习课要达到什么目的, 掌握什么知识架构, 自己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做到心中有数, 以便在接下来的复习中做到有的放矢。这样在接来来的学习中才能做到巩固学会的知识, 解除对疑难知识点的迷惑。

其次是让学生自己多动手。多使用列表法, 画流程图法、枚举法等列知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图表题型和图形知识, 我鼓励学生自己多动手, 自己用尺子多画图, 多列表, 多自己动脑筋, 教师只是在学生遇到瓶颈问题时, 才适当出马, 画一个简单的对角线, 以体现教师主导作用。

再次是学生和老师之间多交流。通过师生间的交流解决学生复习中的疑问。学生在自己动手作业时, 可能产生疑问, 如果学生经过冥思苦想, 仍百思不得其解, 这时就要主动请教老师, 切不可自己不懂装懂, 自欺欺人。此时教师也应该能做到及时觉察到每个学生的言行, 发掘遇到困难的学生, 主动和学生交流, 在及时的沟通和交流下, 任何难题都能得到有效地解决和克服。在共同交流中, 师生之间也增加了友谊和情感, 有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三) 重视教与学, 实现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的和谐

初三数学复习课不是老师一个人的表演, 不是老师一个人自我陶醉, 而是师生双方相互交融, 融为一体。老师可以随时提问学生, 学生可以随时反驳老师, 整个课堂气氛应该是热烈和投入的。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说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允许学生犯错误。

三、积极探索多种教学模式的复习课

教师要时刻警惕自己一旦掌握一种教学方法就会延续下去, 渐渐成为自己的一个习惯, 甚至成为一种单一的僵化的教学风格, 不能做到与时俱进, 创新出一些适合学生的新路子来。教师应根据知识结构的需求可采用多种复习模式, 使学生更好更有效率地掌握好知识点。

我常用的模式有三种:

(一) 举一反三学习法

针对一些数学课本上固定的知识点, 必须让学生牢记于心, 一些定理和概念必须做到背诵的程度, 如果一次记不住, 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经常复习和回顾, 举一反三, 日积月累, 再难记的定理也会做到烂熟于心。

(二) 实践练习学习法

对于比较抽象难懂的题目, 学生可以通过具体的练习题进行系统的操练, 变抽象为具体, 变晦涩难懂为由易到难, 逐渐找回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题海战术是不可取的, 但是完全抛弃练习题也是万万不可的。

(三) 知识点学习法

复习课不再按课本上的章节进行复习, 而是打破章节的限制, 进行知识点的专题归纳学习,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对知识的活学活用能力。

四、复习课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 从生活的角度切入, 引起学生的共鸣

数学往往是比较枯燥的, 不像别的学科那样更贴近生活, 但是教师可以增加自己的想象力, 把数学知识融入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比如生活中都有哪些立方体, 怎么计算这些立方体的容积和重量, 有没有更加简便的方法, 这些都是教师可以发挥想象力的。

(二) 运用教学智慧,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

生活中, 我们每个人都会犯错误, 但是在教学中, 很多教师往往不允许学生犯一点错误, 这是一种很错误的思想, 它不仅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而且很容易造成学生的身心紧张感, 造成个性缺陷。

(三) 组织知识框架, 引导学生系统学习知识点

教学好比画一张画, 教师的作用是给学生提供一个轮廓, 引导学生自己亲自去涂抹自己认为的色彩, 在完成画卷的同时, 最终启发学生的想象力。1) 点状的知识需要系统化, 成为网状, 成为一个系统;2) 疑惑点需及时得以澄清, 切不可遗留, 不懂装懂;3) 学习方法需加以提炼。教师和学生双方都要经常总结和反省自己。

五、初三试卷讲评课, 也应采取多种讲评模式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有选择性的选择不同讲评模式。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全面性的了解。我用过的讲评模式有:1) 针对试卷的评讲模式, 试卷可以及时考察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2) 按知识框架讲评模式。3) 按照题目的难度讲评模式。4) 根据学生的要求讲评模式。积极收集学生的意见和自己的疑问, 然后老师对症下药, 既可以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问, 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无微不至, 更加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陈菊娣, 汤骥.复习课例题教学设计原则[J].教育科学论坛, 1995.

初三数学复习有效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第11篇

关键词:数学;复习;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6-0106-02

复习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因此也应当有一套与之相应的思路和方法.初三数学复习的内容面广量大,知识点多,要想在短暂的时间内全面复习初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提高解题能力,并非易事.特别是在第一轮基础知识回顾、复习完成以后,学生的知识面有了一定拓宽,各方面的能力也相应提高了一些.

一、初三数学复习教学的现状

(一)复习方法传统简单、讲完练习。

选取以往中考试题来讲解,特别关注重点难点理型先通过讲解然后做习通。比较突出老师的主导作用但讲解时学生只能记住此刻的题目,但不是记住此类埋型的解法,更别说做题了重点题目讲解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几进重点理目就需要耗费一节课的时间有时候一道题都需要耗费一节课的时间学习进度缓悝初三的时间是有限的经不起这样的训练。在听完讲课后再做题目会有一定的印象解埋也会比较容易、练完评价。先做往年的考题和预测练习,再通过练习后的结杲进行评价针对重点题目再做分析。其优势是练习完了,学生对错理印象较深刻,在以后的训练中不会因为此类题型出错。但是在以往的统计中学生考试时,丢分的往往不是在难题上错的都是最基础也最容易忽略的知识点因此平时的基本翅型应该是我们最关注的在做好基础题目的同时再攻克难题才是正确的方式。

(二)现在教学过程中,多为老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题海战术普遑,重复习题多效率并不高;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足够的交流等弊端。

二、初三数学总复习教学的准备工作

(一)研究教学大纲,学习并落实新课程标准。

教学大纲是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纲要,在初三数学总复习授课中,教师必须熟悉和把握数学教学大纲的重难点,认真研究大纲的知识点内容,寻求知识点的融会贯通,为总复习水平的提高提供保障。同时,在复习教学过程中,还应强调新课程标准,重视新课程标准对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应用等方面的要求,对数学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中增加的条款提高认识,并在复习过程中给予充分重视。

(二)研究中考试题,制定复习计划。

区域中考试题的研究可以提高总复习的目标性,研究多年来中考试题的出题规律,紧抓中考试题改革方向,根据初三总复习的方向,做到有的放矢,制定复习计划,并将复习计划告知学生,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既不让学生过于盲目复习,也让学生从一开始就认识到复习的计划性,从而有效地避免学生心理压力过大或心理过度放松,为初三数学总复习的有序、有效进行提供保证。

三、重视思维,加强能力考核

数学能力是学好数学的根本,主要表现为数学的思想方法,其中数形结合思想、方程与函数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等几乎是历年中考试卷考查的重点,必须引起足够重视。这几年来,数学中考试卷加强了对探究能力、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能力、空间观念操作能力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力度,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的考查。例如,“节能环保,低碳生活”是我们倡导的一种生活方式。某家电商场计划用11.8万元购进节能型电视机、洗衣机和空调共40台,三种家电的进价和售价如下表所示:

(1)在不超出现有资金前提下,若购进电视机的数量和洗衣机的数量相同,空调的数量不超过电视机的数量的3倍。请问商场有哪几种进货方案?

(2)在“2012年消费促销月”促销活动期间,商家针对这三种节能型产品推出“现金每购满1000元送50元家电消费券一张、多买多送”的活动。在(1)的条件下若三种电器在活动期间全部售出,商家预估最多要送出多少张消费券?

四、抓住重点、要点明确知识结构要素

初三复习阶段我们往往采用地毯式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存在着极大的弊端:一是若要全面的讲解所有所学的知识教学时间十分仓促。二是地毯式教学无疑给学生与教师都增加了负担使人疲食不堪。因此在复习的时候一定得抓住重点、要点,其重点、要点并不代表难点基础知识的掌握是重点、要点的最大板块之一。教师应在此阶段大力引导引导学生总结重点、要点知识结构使学生自主学习与老师授课配合学习不仅仅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力学生也能够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

五、细化教学内容合理安排训习

学习数学的关键不仅仅是理论的教学还需要习题训练配合才能有效的使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点。但是习题的训练要有—定的度训练过少或训练过多都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因此教师对于习题训练引导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应对教学目标进行充分的整合明确告诉学生训练的题型、程度训练后学生深化的知识点、学生的素质能力等。再者,教师应针对每个学生自身的个性差异,分阶段地进行习题训练。

六、帮助学生做好考前心理准备,优化考试心态

要按照心理学的规律引导学生复习。一是要准确无误地进行记忆的那部分知识,进行再学习,达到进一步弄清其根本含义,并将其与相似的知识严格加以区分的目的。二是要消除“高原现象”。在中考复习中的一个阶段(在4—5月份),学生多有“头脑麻木”、“不想学习”、“学不进去”、“心情煩躁”等感受。这是一种个体心理行为,暂时原地踏步、“停滞不前”,需要放松和转移。这时必须安排学生进行适当的课外活动,进行劳逸结合,并抓紧早晚两段时间的学习,提高复习效率。三是要教会学生消除“遗忘错觉”。在临考前一段时间,许多学生会感到头脑中“一片空白”,心情更加紧张。这时应要求学生先做几题,让同学间相互交流讨论一下,改变“遗忘错觉”。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考前复习工作的进展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业成绩。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新课标,掌握考试方向,了解学生的复习情况,不断地调整复习策略,让每一个学生都发挥出最佳水平。

优化初三数学复习课的教学策略 第12篇

目前的初三复习课大多以教师讲解、学生接受为主,教师在强大的中考压力下,热衷于通过对习题的评讲来复习,以题海战术为主,复习的内容和所选题目缺乏变化和新意,缺乏重点和针对性,学生机械地模仿和重复训练,收到的效果却不理想。基于以上分析,优化初三复习课的教学策略是每个初三数学教师的责任。

二、优化初三数学复习课教学的实践

(一)以清晰简洁为原则,优化知识结构。

基础知识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因此基础知识梳理是整个复习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之一。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做到以下三点:一看:看要求在第一轮复习进入知识梳理环节之前,我安排学生在课前先学习课标中的基本要求,让他们明了所复习内容由哪些知识点构成,重点和难点是什么,以及各部分知识要掌握到什么程度等。

二列:在看的过程中,同时要求学生列出相关的知识点,标出重点、难点及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教师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整理,如列表法、画流程图法、枚举法等,使零散的基础知识系统化、清晰化,易于理解记忆。

三交流:学生在自己动手整理时,或会出现对复习的内容印象深刻并有体会,或可能产生疑问、理解不够全面等现象。这时,交流是解决问题最好的方法。在实践过程中我指导学生进行两方面的交流:一是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主要从知识和方法上进行探讨,交流自主学习的体会,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二是学生与教师间的交流,教师从知识层面给予学生更多的帮助,确保学生全面地掌握各部分基础知识,为进入下一轮复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以灵活多变为原则,优化能力训练。

1.具有针对性的训练。

(1)针对课标,细化训练内容。

案例:针对训练举例

复习一元二次方程时,课标要求会解一元二次方程并能用根与系数的关系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于是设计练习如下:

(1) 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kx2-2x-1=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k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

(2) 关于x的方程(a-6) x2-8x+6=0有实数根,则整数a的最大值是__________.

(3) 已知关于x的方程x2-2 (k-3) x+k2-4k-1=0,

若这个方程有实数根,求k的取值范围;

若这个方程有一个根为1,求k的值,并求出方程的另一个根。

这样,针对考点细化出可能出现的所有题型,加以练习,使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不同题型都能很好地掌握。

(2)针对个体的差异,确定训练程度。

面对学困生:加强基本功的训练,过好审题关、表达关和书写关,选一些起点低,有代表性的习题专项训练,确保每一位学生能顺利完成。

面对中等生:适当加大难度,注重挖掘潜力。既要“小题大做”,即让学生懂得做题时要做到仔细对待、思考周全,不要出现会做而又做错的现象;又要“大题小做”,对最后的综合题要能分解成若干小题,步步为营,各个击破。

面对优等生:增加有难度的思维训练。可通过兴趣小组、专题课等方式使学生在思想方法上加深感悟,提升能力。

2.典型例题的解析———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教师依据教材精心筛选例题是提高复习效率必不可少的手段。我认为筛选例题时要做到:一是要有层次性,既要注重基础性,又要注重灵活性和综合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引导学生把问题深化,揭示出解题规律;二是要有典型性,以“课本”为“本”,既要考虑到知识覆盖面广,又要紧密联系教材重点内容,更要抓住书上的典型例题进行引申,做到一题多解,一题多用,推陈出新;三是要注重开放探索性,让学生通过对开放性习题的探索,学会思考,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例题演变

例题:如图,正方形DEFG的边EF在△ABC的边BC上,顶点D、G分别在AB、AC上。已知△ABC的边BC长60厘米,高AH为40厘米,求正方形DEFG的边长。

演变(1):若把△ABC改为Rt△ABC,∠C=90°,把AH=40cm改为AC=40cm,其余条件都不变该题如何解?

演变(2):把(1)中的∠C=90°改为∠BAC=90°,其余条件都不变,该题又如何解?

演变(3):把正方形换成矩形,并增加矩形的周长为100cm,结果改为“求矩形的面积与△ABC的面积比”等。

这样层层递进,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思维空间,而且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这样的思维训练远比“题海战术”有效。教师还可以适时根据学生的基础及临场的反应启发学生自己编题,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密度、广度和深度,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三)以领悟提炼为原则,优化教法学法策略。

1.关注教法的选用。

(1)在复习中我经常采用讨论、小组比赛、小组合作等学习模式,旨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复习教学的整个过程,充分享受学习的快乐。

(2)为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经常开设专题讲座,在专题探索中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2.注重学法的指导。

(1)建立“错解档案”。针对学生容易出错的现象,我建议同学们自己动手建立“错解档案”,除记载知识上的漏洞,还要记上习惯、情绪、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上出现的问题,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有意避免。

(2)尝试“小老师制”。让学生通过说的形式将问题中所包含的知识要点、思想和解题思路讲给他人听,如: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解决?用其他方法能解决这个问题吗?等等。这种教学策略的使用,一方面改进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另一方面实现对学生表达、解题思路、创新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学会站在更高层次上思考问题,取得更大的收获。

上一篇:*.swf下一篇:骨关节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