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行育德范文

2024-06-20

果行育德范文(精选12篇)

果行育德 第1篇

在当下教育改革倡导大德育的背景下开展教师育德能力的培养无疑会提升学校整体德育水平。所谓教师育德能力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帮助学生德性水平积极成长的技能和才干。其培养的关键在于帮助教师看到提高自己育德能力的正确方向和有效途径。学校德育工作的贯彻和执行主要依靠教师的言传身教, 学生德性水平的提高最终有赖于教师人格力量的感染和工作方法的选择。作为学校层面, 我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以期提高教师的育德水平, 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全面发展。

一、实施校本德育, 提升教师育德能力

学校德育的目的是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准则通过有效的德育方式内化成为学生自己的思想意识和道德习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实施校本德育, 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德育资源充实德育课程内容是非常必要的。为此, 我校以建校六十年为契机, 编写了《风雨兼程六十年》, 《青木铸秀》, 《铸秀育英话当年》等校本德育教材。这些书籍从不同的视角向学生展示了学校六十多年来发展壮大的不平凡历史, 收集了历届优秀校友艰辛成才的素材, 同时也挖掘了当年抗战文化精神内涵。此外, 我们还编写了一些有关重庆当地历史的乡土教材, 展现其经历过的兴衰荣辱, 揭示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对这些教材的合理使用不同程度地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和励志教育。

除了对学生进行校史、地方史教育以外, 关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国史教育也是很重要的。在对学生进行史情教育时, 文化认同应该既是载体又是归宿, 因为对文化的尊重和认同是民族共有的情感, 是将一个社会中不同的团体和个人团结起来的内在力量。作为一个教师, 不仅要了解中国的现在, 还要知道并接受中国的昨天, 只有这样, 才能引领学生接受本民族的优秀文化, 增加他们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因此, 从高一年级的养成教育、规范教育一直到高三年级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教育, 我们始终把史情教育与学科教学、社会实践以及教师专业化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探索出师生互动的多途径教学形式。通过开放式、多途径的各学科教学整合史情教育的研究, 我校系统地建立了具有学校教育特色的校本课程。

在校本德育课程中, 学校要强调校本课程的建设应当是教师参与实践研究的过程, 需要教师增强自身的德育意识, 我们不仅要从育人的视角重新审视校本教材的重要性, 以及其所提供的内容, 还要着意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 从而达到教师优化育德能力的目的, 并且, 通过老师以不同方式加以实施, 为教师才能的施展搭建平台。随着新课改的全面展开, 校本德育课程的建设及其质量越来越取决于教师自身的育德能力和水平, 正如课程专家钟启泉所说“教师即课程”, 也就是说教师的举手投足以及对德育内容的开发和德育方法的运用本身就是课程。我认为, 这不是课程概念的泛化, 而是期望教师在整合和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提升其自身的人文素养、育人理念和育德能力, 并最终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的德性成长。

二、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全面促进教师成长

在近几年的发展中, 我校遵循“尚志、博学、慎思、笃行”的校训, 切实履行“全面发展与张扬个性兼修, 学生成才与教师成长并重”的办学宗旨, 形成了良好的爱国传统和优秀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学校在沙坪坝区“固本铸魂”的德育理念下, 根据自己的办学实际提出了“责任育人, 全面发展”的学校德育理念。为了贯彻这一理念, 我校以全校师生为核心, 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 比如编写《铸秀》报、春节教师联欢晚会、红色歌曲大联唱、班级篮球联谊赛、手抄报比赛、争做文明青中人等主题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 形成了积极向上的主流校园文化, 培养了教师和学生的责任意识, 实现了师生双赢。学校也因此呈现出了蓬勃向上的生机, 团结奋进的凝聚力, 良好的道德风尚和积极要求进步的正气。

除了上述主题活动外, 学校还将活动进一步扩展到意识形态领域, 比如以学校的责任文化为载体开辟论坛, 在学校各年级、各班当中进行师生大讨论, 让“勇于担当”深入人心。此外, 学校还组织师生走进社区, 开展“碧水、蓝天工程”主题活动, 让学生通过调查, 了解社区的环境状况, 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 从而帮助学生养成对环境、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另外, 为了让我们所设计的德育活动更有序的展开, 更有效地提高教师指导活动的能力, 我们还将主题教育活动分阶段进行, 即从主题教育活动方案的设计、主题教育活动的实施训练到最后进入活动的展示评价阶段。

通过主题教育系列活动的开展, 我们不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氛围中自主地选择性学习, 培养学生多思、善疑的探究精神, 而且还要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健康发展。更为重要的是, 教师通过每次活动的规划、准备、实施、总结也能使自我受到教育并进一步提高对学生活动的驾驭能力以及在活动中的教育能力。

三、开展校本德育培训, 提升教师人文素养

教师学为人师, 行为示范, 其道德情操、思想境界, 尤其是自身的人文素养无一不影响到校本德育课程的建设乃至学生的思想素质、民族精神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说, 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也是学校的校本课程, 他能让学生耳濡目染, 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

为了提升我校教师的人文素养, 我校建立了“教师人文素养”系列讲座制度。学校利用星期一教师学习时间, 统一观看教育视频, 让老师们对先进教育文化思想的研究及教育发展前沿信息的获取成为他们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次, 学校还开展了读书学习活动, 建立了学习型教工俱乐部, 开辟了教师、学生读书沙龙, 并建立了青年教师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等。此外, 学校工会还掀起了评选“学习型处室”和“学习型教研组”活动, 并将是否入选作为评优的条件之一。最后, 学校还不定期举办教师论坛, 为老师们提供相互交流的舞台, 鼓励学以致用, 营造学习氛围。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探索德育教育的规律, 研究教育教学的新问题, 提升了我校教师的人文素养。

四、落实《德育课程标准》, 提升德育过程的有效性

《德育课程标准》规定了用什么样的道德规范及政治思想和世界观去教育人, 培养人, 它是一个社会育人目标的体现和具体化。只有通过与德育目标相适应的德育内容的教育, 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首先, 贯彻和执行德育课程标准, 打造一个有凝聚力、竞争力、团结协作的教师群体是德育资源开发的核心部分也是成就德育工作的引擎。只有老师们明确了德育方向, 拥有了内在的实力和动力, 才能真正全面推进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实现学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进步, 让进入青中的学生进步更快”这一办学目标。在这一过程中, 学校鼓励每一位教师深入挖掘各学科的德育元素, 使其与自己本学科、本年级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机结合, 将德育教育课程融入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 把德育标准的内容和“立德树人”的思想渗透于教育教学的每个过程中, 形成人人都是“德育人”的校园育人氛围。

其次, 积极开展学习《德育课程标准》的活动, 让老师们心中有标准, 行动有原则。在活动过程中, 我们要在各学科组、各处室中进行在德育课程标准下的德育方案交流评比。让不同学科, 不同年级和不同层次的教师参与到活动中去。对于个别经验不足的年轻教师, 德育处还要在交流前进行针对性谈话, 鼓励他们积极参与, 克服竞争中的畏难情绪, 力争尽早提高育德能力, 让自己成熟起来。

以诗育德-德育 第2篇

冯铁山教授这样界定诗意德育的内涵:诗意德育是作为一种弥补理性德育不足的模式提出来。所谓诗意德育就是以使德育焕发魅力为出发点,以提升学生道德境界为价值取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诗教”与学校德育融成一体,让学生在文化的熏陶下,学会诗意的眼光审视生活。园林三小把德育工作重点确定为“以诗育德,打造诗意德育”。近年来,学校以诵读经典为抓手,以诗教活动为载体,注重以诗育德,寓教于乐,让三小德育充满浓浓的“诗意”。

一、以诗育德,打造诗意流淌的德育环境

校园环境具有潜在的教育性,环境的育人功能是潜移默化的。学校自确定“以诗育德”工作重点以来,着力打造浓郁的诗意环境:在校园香樟大道旁,建起了长达百米的曹禺文化长廊。长廊内容突出诗歌特色,广选古今名家诗作;突出学校特色,登载大量吟咏三小的专家墨宝,以及师生诗作诗画。曹禺文化长廊每年更新一次,已成为校园内一道亮丽风景线;操场东头围墙前,新建六块文化展板,领袖诗词、名人名言,《弟子规》、《三字经》等,内容时时更新,东西遥相呼应;同时,制作了60余块精美的诗词山水画条屏悬挂在教学楼走廊上;另外各班教室黑板报必须开辟每周一诗版块;学校广播站每周必须播放一首经典诗诗词赏析。可以说校园内“处处是课堂”,学生能“时时受教育”。既让校园文化环境有了浓郁的诗意,又让环境充分发挥了它的德育功能。

二、以诗育德,建设诗韵飘香的特色班级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细胞,是学生学习、生活、成长、发展的重要场所,是知识的集散地,是人格的熏陶地,是体质的培养地,是心灵的归宿地。班级文化则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班级文化建设尤显重要,学校建设校园文化,打造诗意德育,必须从建设诗韵飘香的特色班级做起。

建设诗韵飘香的特色班级,首先要建设充满诗意的班级环境。即以优美的文字、图画、声音装扮学习环境,释放诗意情怀,让教室成为美的乐园,给学生美的熏陶和享受;让教室墙壁说话,突出诗教特色,如黑板报开辟每周一诗,展示栏开辟“我的新诗”,照片墙展示背诗能手,文化墙展示学校理念“让生命诗意的栖居”,教室门外张贴彰显班级特色的诗韵口号等等。

建设诗韵飘香的特色班级,其次课堂教学也要充满诗意。即课堂上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人与人情感共振,自主与互动相融,生活与课堂互通,个性与灵性辉映,创造“物我两相忘”的诗意境界,让课堂流淌人文美、情感美,真正弘扬学生灵性,点亮生命,让学生个性化发展。

建设诗韵飘香的特色班级,还要班级管理充满诗意。如,建立开放的班级图书角,推举负责的班级图书管理员,定期推荐阅读书目,经典诵读持之以恒,让生命在阅读中获得净化和成长;老师为学生搭建日记交流和说一说、演一演、评一评平台,指导学生诗意地生活在班集体,让礼仪、守则自然地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饶有兴致地记录自己的诗意人生,让师生日常行为也逐渐富有诗意。

三、以诗育德,开展充满诗意的德育活动

学校把德育工作与诗教活动有机结合,在活动中渗透德育,形式新颖、寓教于乐,深受学生欢迎。

学校每年举行的许多大型德育活动都与诵读经典诗文相结合,学生吟诵的内容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极好教材。我们强调学生全员参与,并在诵诗的过程中开展不同形式的文艺活动,让学生喜闻乐见,参与的积极性高。

如,每年四月,我们举办“清明诗会”。其主题多为“缅怀先烈,讴歌春天”等。我们精心挑选革命先烈的诗篇,组织学生朗诵,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同时,我们又组织学生吟诵讴歌春天的经典诗文,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学生人人参与、个个登台,其能力得到多方面的锻炼,思想受到多方面的熏陶。

每年五月。学校举行体育艺术节,我们也把诗教融入其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体育板块,我们让学生全员参与,进行古诗韵律操大比拼;美术板块,书法比赛以默写古诗为重要内容,绘画比赛设计古诗配画专项比赛;整个比赛过程中的通讯稿,要求中高年级尽量以诗歌体裁为主。让体育比赛与艺术比拼也充满浓浓的诗意,让学生在挥洒汗水和才情的过程中也能享受诗意德育的熏陶。

九月,是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月,我们选择的主题为学习宣传延安精神,并对学生进行廉洁教育。我们组织学生讲爱国故事、诵爱国诗篇、唱爱国歌曲,并请来市延安精神研究会的老干部为师生们宣讲延安精神。

十二月,是学校的经典诵读检测月。我们结合纪念毛泽东活动,开展全校型的诵读经典活动。除教材规定的诗词外,对每个学生每学期另外背诵的二十首古诗(学校自编校本教材)进行检测,并于当月26日前后举行大型诵诗活动,让学生们在诵诗、唱诗、舞诗、赛诗等活动中感悟诗情,受到思想教育。

四、以诗育德,加强满溢诗意的德育研究

以诗育德,以诵读中华经典古诗词为依托,是对学生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需要。为了保证活动的长期开展,形成长效机制,我们加强满溢诗意的德育研究,主要是承担省级诗教课题的研究。2011年,学校承担了省级立项课题“学生经典诵读兴趣”子课题的研究,历时三年,目前已至结题阶段。我们首先从开发校本课程入手,从浩瀚的古诗文海洋中精选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和学段特点的经典编成校本教材下发给学生,把每周四下午第二节地方课定为诗教课,从师资和时间上为“以诗育德”提供保障。其次,我们通过开展学生古诗文知识竞赛、古诗词诵读比赛、古诗文背诵比赛等活动,检测古诗教学效果;通过指导学生唱诗、演诗、舞诗、写诗等活动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进而达到提升学生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质的目的,达到新课程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的要求。2012年,学校承担省级德育五项课题之子课题“学校文化建设的方法与途径”研究,我们也是立足学校诗教特色,发展学校诗意文化,从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三个方面着手,探索学校文化建设的新途径。目前研究已至后期关键阶段。通过两个课题研究的开展,全体教师都参与进来,尤其是全体班主任的全员参与,让学校德育队伍的素质得到了整体提高。

阳光育德培养人 第3篇

一、健全了育德机构,丰富活动内容

学年初,学校大队部就建立健全了少先总队组织,强化了辅导员的队伍培训,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德育领导工作小组,举办了辅导员培训会暨班主任经验交流会,并定期开展了每月一次的少队干部培训会,督促佩戴好班队干部标志,履行监督管理职责。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学生家长会开展教室美化评比活动。在2014年3月,举行了文明礼仪教育活动;6月举办了全校师生(含幼儿)参加的游园活动;10月举办了建队节暨新队员入队仪式;11月学校组织进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调研工作;11月19日至21日还成功举办了大课间操比赛暨第三届阳光体育节;11月26日参加了镇政府举办的“双月会”;12月9日组织开展了法制安全讲座。除此之外,还积极组织参加了忠县教育系统的首届主持人大赛和“感光中国 聚焦梦想——重庆教育摄影作品展”;参加了忠县电视台举办的2015年春节联欢晚会和汝溪镇元宵篝火晚会的节目。各班主任也加强了阳光班级的建设,基本做到“一班一品牌,班班有特色”。

二、强化了育德常规,拓展文明视野

本学年,学校加大了对学生和班级的量化考核力度,继续将学生的养成教育抓细、抓严、抓实,引导学生对己讲仪表,对人讲礼貌,学习讲勤奋,在家讲孝顺,社会讲公德,从小做个好公民。并充分发挥“环境小卫士”“红领巾监督岗”和“卫生监督员”的作用,不断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现在学生乱扔乱画、追跑打闹等现象大大减少;做操、集会的纪律明显好转,特别是阳光大课间秩序井然,动作规范整齐,在我校举办的全县法制安全会上充分展示了我校风采;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的学生渐渐增多;校园卫生已成自然,形成了一道风景线;校外卫生也明显改善;学生的自我约束与自我管理能力明显增强,良好的班风、学风、校风俨然形成。

三、加大了阵地建设,充实德育内涵

本学年,学校充分发挥黑板报、橱窗、展板、激励标语、文化电子墙等的育人作用,利用升旗仪式、班会、队会、校园广播、黑板报等育人阵地,强化对学生思想教育,使学生耳濡目染,铭记于心,落实于行。

四、创新了育德形式,扩大活动成效

学校大队部以节日为契机,依托活动,提高了育德实效。利用“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等节日,积极开展“2+2”和“1+5”项目活动,学生的阅读活动,创新举行了感恩教育活动、阳光游园活动、三篇章育德活动。引导学生学会感恩,游园载德。特别是创新举办了小学和幼儿游园活动,让全体学生个个参与,人人感受阳光快乐,社会反响极好。在全国“五好”读书征文活动中,全校1572人参于订书,订书率达60%以上,且人人参与读书,撰写征文,共向县教委上交征文35篇,演讲光盘2张。全体师生积极参与县小发明、小制作比赛,通过赛选,学校共向上推荐作品5件,有望取得好成绩。在参加“中国魂”读书征文活动中,宦仕双老师获县级先进个人,学校荣获县级先进集体。在第21届县青少年科技模型大赛中,我校58名学生参加县级比赛,张××、何××、代××等10人分获县级一二等奖,胡××、李××、李××等分获县级指导一、二等奖。在全县青少年“中华魂”主题教育读书活动中,黄××等8名学生获一等奖,周××等8名教师获指导一等奖,马××等9名学生获二等奖,胡××等9名教师获指导二等奖,张××等11名学生获三等奖,孙××等11名教师获指导三等奖,吴××同学获演讲比赛三等奖,宦仕双老师获优秀组织奖,学校也荣获先进集体奖。范静老师被县教委评为2012~2014学年度师德师风先进个人,黄波老师被县教委评为2012~2014学年度科技教育优秀工作者,徐斯瑜同学被县教委评为2012~2014学年度科技创新优秀学生;我校也被县教委评为2012~2014学年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

育德为先育人为本 第4篇

一、让学生做到事后一百分

勤俭节约对现在的城市孩子来说就是笑话。无论你多么声情并茂, 说的多么在理, 也难以打动他们, 原因是这好像与他们无关。我先给同学们讲了“感动中国”之一的徐本禹在云南偏远山区支教的感人故事。我这样问同学们:当你觉得母亲辛辛苦苦给你挑选的一双运动鞋不够名牌时;当你的父母中午一路小跑回家把一碗热乎乎的鸡蛋面端到你面前、你却嚷着没有汉堡好吃的时候;当外面下着瓢泼大雨, 你从雨中的父母手中接过雨伞心安理得扭头就走时——同学们, 你们是怎么想的?请告诉我!播放歌曲崔京浩的《父亲》——父亲是儿登天的梯, 父亲是那拉车的牛, 粗茶淡饭把我养大——我和我的同学们已泪流满面。接下来我的要求是:每个学生制定一份勤俭节约的行为计划书, 试行一周以后上报给我。王同学定了计划书以后再也没有向妈妈要漂亮衣服, 妈妈还夸她最近表现好了;李同学定的计划是每天节约一半零用钱, 一周以后用省下来的零用钱买了一本《数学指导丛书》, 用她自己的话说这既不用再向爸妈要钱又锻炼了自己, 还培养了自己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真是一举三得啊。还有的同学从节约一滴水、一度电开始做起。

二、在教学过程中抓思想实际, 抓教育的实效

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 现在的独生子女受家庭环境客观因素的影响, 头脑中是否还记得“孝敬”这个概念?在初一的思想品德课中有一节“孝敬父母”, 我做了如下的处理:

课前, 我作了书面调查, 让学生谈“我的父母”, 结果表明:有45%的同学认为自己的父母是辛苦的, 但感情一般, 认为做父母的就应该这样;有30%的同学不太喜欢他们的父母, 原因是他们爱唠叨, 不讲究教育的方式方法, 文化水平不高, 粗暴;另有23%的同学对他们的父母有非常深的感情, 这种感觉来自于尊敬。

上课时我先问了一句:“今天早上是否有没吃饭就来上学的呀?”“那你中午回家一进门父母问的第一句话是什么?”“反过来如果你们的父母在家忙完家务来不及吃早饭就上班了, 你是否也会想着问一句呢?”我趁热打铁给学生讲了我校原初三的一名同学, 这是一个一生下来就有残疾的孩子。这位同学在一次班会上这样描述他的母亲:“母亲每天吃饭吃的都是素菜, 好几个季节都是一件衣服, 从我记事儿开始我大都在妈妈的背上, 妈妈背着我四处求医, 看遍了全国的各大医院, 经过几次大手术我才像现在这样勉强能走路。从上学的第一天起, 妈妈早送晚接风雨无阻从没间断过, 虽然我现在只能勉强走路, 学习成绩也不拔尖, 但是母亲给了我坚强的意志品质, 给了我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勇气和力量——”我给同学们留一个行为作业, 回家后每人为父母做一件事, 坚持一周。事后调查, 效果非常好。

三、触及孩子们的心灵深处, 用爱去交流

对育德作业的感悟. 第5篇

103班

高中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来到了八中之后,我不但在学习成绩上有了很大的进步,还在思想道德品质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经过了半个多学期的学习生活,给我印象最深的,对我帮助最大的就是每次放假时学校为我们布置得育德作业。在学期开始时,我并没有较好的完成德育作业,那时自己对德育作业不是很了解,也不能清楚的认识到它的重要性。但当完成了“为母亲洗脚”,“为父母买身日礼物”,“进行社会实践”等育德作业之后,我的思想道德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通过完成育德作业,在不知不觉中,自己的道德水平得到了提高,是自己的思想愈来愈进步。在家里,对家长有了更深的感恩,越来越关心他们的健康了;在学校,与同学能更加融洽的相处了,不会像以前那样自私,与同学因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对老师也更加理解,理解他们对学生发脾气,是为了让我们尽快丢掉不良习惯,提高自身素质,早日成才。

在育德实践中,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那次学校共青团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小区去看望孤寡老人,当时由于我是第一个为老人们表演节目,十分紧张,印象中唱歌时跑调了,但当

我唱完后,不好意思的看着爷爷奶奶们,却发现高兴的不得了,还表扬了我一番,让我难以忘却。

课本上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助人为快乐之本。”通过完成育德实践,让我深刻,真切的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你对别人的一点点帮助,对别人来说,或许是十分重要的。对于还是未成年人的我们,无需像当年的雷锋那样对国家作贡献。我们只需怀着一颗热情,善良,真诚的人,去帮助自己身边的人,为周遭的人出一份面绵薄之力。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小康之家的我们,并不能为国家出谋划策,但却可以伸出双手,去拉起每一个受困的人。美国的比尔盖茨也每年捐出微软公司的部分资金去帮助非洲的儿童,参加世界各地的各类慈善机构。这种积极,达观的态度应该千年不变的保存在我们每代人的心中!荀子曰:“积德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正是这本“德育实践” 的初衷,宗旨。人的一生,为他人付出的越多,他的心就越富足,越过的心胸坦荡,泰然自若。一个人给予得越少,他的心灵就相对的就越干枯。每一个受到别人帮助的人是幸运儿,而每个帮助被人的人则是上帝的宠儿。因为他体会到了那份真诚的快乐。

通过德育作业的一次一次的完成,让我在行动中感受到了生活的快乐不在于自己有多快乐,而在于自己为他人付出了多少,让他人感受到了快乐与温暖。

爱生有方,育德无痕 第6篇

在班主任工作中追求无痕教育实效,必须做到相信学生、理解学生、爱护学生。在上文中,班主任正好听到了来自单亲家庭的小周体谅父亲的一段对话,对她有了良好的第一印象,认定小周是一位“懂事、自立、体贴”的孩子,对她充满了母亲般的爱心,非常信任小周。而小周班支书工作表现突出后,班主任对小周的信任度更为提升。所以当小周犯错误的时候,班主任在短暂的气愤后,能设身处地地替小周着想,认识到过早承担过多责任的小周原本是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偶尔也会犯错,也需要宣泄;她相信小周只是不会正确地宣泄负面情绪,只是不知道网络虚拟世界中的交往之道,她相信小周在大家的宽容下能够醒悟,能够成长,所以对她的错误采取了“放一放”的冷处理方法。而要实施无痕教育就需要有这样的学生观,相信每位学生都想成为更好的自己,都具有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能力,能充分尊重未成年的学生犯错误的权利,理解犯错误是学生成长的必经之路;所以当学生出现问题时,能够站在当事学生的角度去看这个问题,去识别问题中学生的需求;所以采取的措施是通过多种方式去引领和满足学生的需求,而不是纠结错误本身。

在班主任工作中追求无痕教育,要保证教育举措不能对学生身心产生任何“伤痕”。在我们成长过程中,几乎都听说过猴子掰苞米的故事,其实在班主任工作中类似的事情也真实地发生着,相当一部分班主任在解决问题时措施简单、方法直接,往往一个问题解决的同时又导致了一个新问题的产生,解决了一个学生的问题却又引发了另一个学生的问题,给学生留下了或明或暗的伤痕。如上文中,班主任如果通过警察式的问讯、对质等方法来让小周承认错误,强迫她履行道歉职责,这从表面上看是符合道义的,但是对于内心脆弱的小周来说,无疑是一次心灵大地震,地震的后果可能是自我否定、自我放弃的彻底崩溃。而无痕教育的核心是让学生身心健康、愉悦、和谐的发展,所以当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无痕教育追求的是激发学生内心的冲突,激发学生自我反省、自我选择、自我行动进而自我成长,这是自内而外的积极建构,是受到潜移默化后的顿悟,是学生德性的生长,所以学生在这过程中是主动而理性的,是学生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其教育效果因为扎根于心而更为显著。

在班主任工作中追求无痕教育,要善于利用真实的生活情境,采取多种教育举措,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即育人无痕。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最为有效的教育工作,就是以学生当下的生活为载体,让学生过上道德的生活,通过教师的以身示范、同伴积极行为的相互影响、学生自我觉醒等方式促使学生形成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如上文中,教师表面上无为实则有为,通过经常找小周谈心聊天,关心她在生活中的困惑,引导她学会换位思考、学会与其他班委合作等等,而这些随意的聊天让小周有所醒悟,主动删除了自己的帖子;而生日时的贺卡、住院时的照料、回归时的欢迎仪式,都是利用真实生活中的事件,通过老师和班长的爱心及宽容,让小周情感上产生波澜,心灵真正产生触动,最终能主动开口道歉,纠正自己的错误,实现了德性的生长,这就是无痕教育的魅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学生的同盟者,在发现学生的问题后,不是抓问题的表象,而是剖析学生的真实需求,以现实生活为载体去寻找契机引领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不是孤军奋战,而是动员了班集体的力量,营造了一个道德的氛围,更用自己和班长以身作则的行为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调动了学生良知的力量,推动了当事人自己主动去纠正错误,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陶行知先生说:“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对每位学生无差别无条件的爱是实施无痕教育的前提。以生为本,相信学生、通过学生、依靠学生是无痕教育的实质;回归主体、回归生活、回归实践,让学生过上道德的生活来唤醒学生良知、来践行道德规范是无痕教育的基本途径。爱生有法,善教无痕,就让我们以此为追求目标,努力提升班主任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作者单位:南京市职教教研室)

链接

《教育与职业》2011年22期《中职教育需要更多“等待”》一文指出:中职学生中较多的人是抱着来“玩玩”的心理才入学的,也有较多的人连他们的父母都觉得实在没“招”了,是让我们来替他们“管管”“关关”的。另一方面,他们的许多不良的习惯已经养成,且进入了“习惯顽固期”,我们想改变他们本就很难,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快速改变;也不可能在和他们共同相处的两年时间内完全改变;更不可能凭借我们的几句暖心头的话或几次轰轰烈烈的活动,就能彻底改变。因比,对他们严格要求是对的,但由于他们还没到懂事的年龄,自觉性还不够,所以“等”也是必需的。

“等”是遵循教育规律的。对这群学生实施教育,“等”并不是被动、无奈的行为,而是遵循教育规律。因为有时候急于去改变他、扭转他,反而会激起他们的逆反心。若急于用“软功”去“拉拢”,往往就会被他一眼看穿,认为你这是假惺惺。现实中类似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当我们“软”的不行,就来“硬”的,“硬”的不行了,又换成“软”的。结果就是:反反复复折腾几个来回之后,我们老师没劲了,学生也将我们的“几斤几两”拎清了,许多教育中的“癌症”现象就这样悄无声息地产生了。

教育者怀揣一份美好的期待去“等候”时机,在合适的时间、恰当的氛围中与他们随便聊聊,让“教”与“被教”者都感觉不到这是“教育”,这时,实际意义上的“教育”就在我们的期待中“润物细无声”地实现了。

“等”是尊重客观事实的。许多教育一线的班主任,在面对中职学生“难教、难管、难留”的“三难”问题时,逐渐开始对“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不放弃每一个”“从最后一个抓起”等这些教育观点产生怀疑。很纳闷这到底切合不切实际?会不会是误导?是不是口号?如果不是,那为什么我们会遇到那么多怎么教都“教不好”的学生呢?笔者认为,看待事物都要一分为二,教育更要讲科学。既是科学,当然就不可能是“绝对”的。如果认为“教育是无所不能的”“教不好就是我们的无能”,就未免太无限夸大教育的功能了。

以人为本以德育德 第7篇

在数千年源远流长的伦理文化史上, 我国逐渐形成了一个久远而深厚的德育思想传统, 上启孔孟老庄, 中经玄佛教, 下迄宋明理学、清代实学, 不仅重视专门的学校道德教育, 而且重视家庭、职业和社会的道德教育, 提出了一系列颇具特色的德育思想。

中华德育思想是中华伦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感染、熏陶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 培育提升了中华民族的伦理精神。中华德育思想以其卓尔不群的品格屹立于世界德育思想行列, 在世界德育思想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和基本特征。中国传统德育思想主要具有知行基础上的以行为旨归, 合内外基础上的以内为根本, 同真善基础上的以善为核心, 以群体为最高价值取向等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个体的体力与脑力均得到充分自由地发挥, 个体的情感得到充分发展。表现在个性特征上:情感丰富, 身心活泼, 道德情操良好, 对艺术美、社会生活美及自然美充分追求并且有理解鉴别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全面发展观, 对德育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在德育理念上, 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大德育观;在德育目标上, 从提高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素质, 培养“四有”新人, 拓展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在德育任务上, 要求以科学理论武装人, 以高尚情操塑造人, 以正确舆论引导人, 以优秀作品鼓舞人。目前, 就中师校园的生源状况而言, 德育工作的任务是非常艰巨的。我们的任务是培养未来的幼儿教育工作者, 是新一代的启蒙教师, 他们的素质是国家希望工程的基石, 是教育的中坚力量。一些发生在校园的恶性事件再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它深刻影响着青年一代的“精神家园”, 对他们的成长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德育又一次撞击了我们的校园。

一、从我做起, 从自身做起

有位著名的教育家曾说过:作为一名教师, 他自己受了多大程度的教育和教养, 在多大程度上使这种教育和教养成为他自己的财富, 他只能在这样大的程度上对别人发生教育影响, 而且必然发生这种影响。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 教师自身的学识与道德水平即师德, 在潜移默化中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对他的看法。一个具有良好师德的教师, 才会具备优良的素质。工作中精神焕发、精力充沛, 并有坚毅、乐观的性格, 严整刚毅的志向与力量。这样, 通过教师以自己的品德行为榜样使学生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不知不觉中受到教师的影响, 使学生也形成坚强的意志与自制力, 因而更富有理性, 善于思考, 发奋学习, 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这样, 在教师身体力行过程中, 使学生的学习有了提高, 使学生受到感染, 从而震撼学生的心灵。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教育人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 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 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二、认识自己, 相信自己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个秘诀。教师在工作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人生观、价值观, 要使学生充分地认识自己、相信自己, 认识人天生就存在着完善和发展自我的需求。在认识方面, 求知欲的满足是令人相当快乐的事情。在实践方面, 学习帮助他们解决所遇到的难题或让他们做出成绩, 他们就会获得一种成就感。在精神方面, 学习帮助他们获得精神食粮、陶冶他们的情操, 完善他们的人格。每一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有丰富的个性, 自信心对人一生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 而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的、普遍存在的。处于发展过程中的学生, 正处在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 而现在社会的转型使学生面临着生活、学习、升学、就业等各种压力, 加之社会上存在的一些负面影响, 使一些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针对这些问题, 教师应能容忍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缺陷, 随时帮助学生开展心育, 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 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控制, 形成学生健全的人格品质。

三、树立信心, 自尊自强

自尊是一个人灵魂中伟大的杠杆, 自尊建立在对自我清醒认识和行为高度自觉的基础上。懂得自尊的人, 才能尊重他人、尊重集体、尊重社会、尊重民族与国家, 才能自觉维护民族的尊严, 遵守社会规范, 才能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才有实力走向自强。

学生作为一个自然人, 毕竟是学生, 但学生又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的社会人, 他们是有自己的尊严、自己的感情、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独立意志和独立追求的人。因此, 作为教师, 要重视学生、尊重学生, 要认识到“尊重也是一种征服”。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尊重你的课堂、尊重你的劳动、尊重自身的成长, 我们的教育才有所希望, 民族才能富强。

刍议数学课程育德功能挖掘 第8篇

1 挖掘数学历史, 培养爱国热情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基础。中国数学有着悠久的历史, 14世纪以前一直是世界上数学最为发达的国家, 出现过许多杰出数学家, 取得了很多辉煌成就。因此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历史文化, 讲解数学名著和数学家的成功故事、演算我国古代一些数学题、指导学生阅读与思考。如“数学的起源”“圆周率π”等教材时让学生知道, 我国从古至今数学发展成就世界领先。如学习圆周率这一内容时, 就结合教材中拓展性材料组织学生阅读讨论, 引导学生走近祖冲之, 知道了祖冲之计算得出的圆周率比外国数学家早了1000多年, 为了纪念祖冲之的杰出贡献, 有些外国数学家建议把“π”叫做"祖率"。因此, 通过一个个数学家的经典故事, 让学生走进我国辉煌的古代文明, 从而激发学生无比自豪的爱国主义情感,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 挖掘美育素材, 培养集体思想

严谨的数学语言、精巧的数学思维、奇妙的解题方法, 数、式、图、数形融合……彰显出和谐、严谨、简洁、奇异、曲线、对称的数学的美。陶行知把培养“真、善、美”的人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数学具有“真、善、美”的感染力和魅力, 能使学生心地纯洁善良。如通过轴 (中心) 对称图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对称美, 圆、正方形的和谐美, 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 实用价值极高, 也感悟到了数学的魅力, 分享了学习的快乐, 受到了真、善、美的教育熏陶, 升华了学生人格。

学生知道圆是和谐美丽的之后, 画圆时, 按照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这一规律画出的圆觉得和谐美丽, 是因为点在圆上有规律形成集合, 若圆尖不听使唤而打颤, 导致个别点或一小段不在圆上, 觉得画出的圆并非和谐美丽。一个班集体也是这样, 如果全体同学遵章守纪按照讲秩序、守纪律、求对称、有规律站在圆上, 那形成的全班的圆是和谐美丽的, 如果有个别的同学不遵章守纪而成为不在圆上的点就会导致全班的圆不和谐, 甚至在圆上遵章守纪的同学会强烈要求“清除”不在圆上的违规违纪的同学重新站位来换取班集体“和谐美丽”、团结一致、遵章守纪、蓬勃生机。团体单位、社会、国家也如此。从而, 培养了学生集体主义思想。

3 结合数学应用, 培养实践能力

数学实践应用最具广泛性。强化实践应用, 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传授课本知识时, 结合社会热点难点问题, 补充数学史料、节能减排、环境保护、野生动物保护、希望工程捐款、汶川地震爱心资助等德育素材和社会生活、股票、基金、权证、银行理财、次贷危机等知识, 激发学生兴趣, 增长知识, 强化责任意识, 引导学生适应生活, 适应未来社会,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如讲解直角三角形时, 讲大禹治水应用解直角三角形知识解决地势测量问题, 使一些治水工程难题迎刃而解的故事, 方法比西方三角术早2000多年, 激发了学生爱国热情, 讴歌了我们民族的聪明才智。随着以后直角三角形知识广泛应用的例举、作业演练和具体实践体验, 使学生确信数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从而, 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4 鼓励过程创造, 培养创新能力

诸多数学知识产生过程就是精彩的创造过程, 但限于篇幅经过编排加工, 大多看不到猜想、发现、推理论证的思维过程。教学中, 根据学生生理、心理认知特点, 再现思维痕迹, 建构知识形成过程, 鼓励学生交流竞争, 自主探索, 合作探究, 去猜想、去发现、去推理论证、去创造, 导演成功机会给学生, 激发学生创造动机, 进步时多表扬, 失败时多鼓劲, 培养了学生自信心, 磨练了学生不怕困难、愈挫愈勇、勇于探索、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 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5 榜样导向示范, 培养学习习惯

榜样示范是德育的重要方法之一。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主要是榜样示范和对学生严格要求。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用严谨求实的教学风格、诙谐幽默的简练语言、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潜移默化学生;讲课用词准确完整精炼;写字、画图、解题规范, 板书工整;板演准确详尽有条有理;解答格式步骤清晰;验证锲而不舍;妥善处理不合格作业;对整洁美观、题解准确的作业加以表扬以求精益求精, 不断发挥榜样示范作用。这样, 培养了学生严格要求、刻苦认真, 独立完整、美观整洁、知难而上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健康人格。

用爱育德培养合格人才 第9篇

中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 他们因多种原因没能进入高一级的学校学习, 学生来职校上学是为获得一种生存与发展的机会, 但就目前实际情况而言, 中职学生选择职业教育, 其内心世界是不稳定、不平衡的。具体表现为:第一, 自控能力较差, 思想情感具有冲动性, 由于他们身心尚未定型, 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和诱导;第二, 自卑感严重, 九年义务教育中成绩优异的学生选拔进入了各个高中, 中职学生是无“门槛”入学, 他们在心里觉得矮人一等;第三, 学习习惯差, 不重视学习。中职学生由于学习基础差并且缺乏良好的习惯。因此, 摆在班主任面前的工作, 不再是管理那么简单, 只有将管理和思想教育有机结合才能使德育工作有效进行。

二、找到德育工作的突破口

班主任, 作为班级的直接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 对本班学生进行有计划地、经常性地思想品德教育和管理, 是班主任工作的任务。但是, 如何让学生欣然接受这位“陌生人”, 并且把他变成集体一员, 对他又敬又爱, 是班主任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个难题, 才能使德育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以童心走进孩子的世界。虽然中职学生已经结束了孩童时代, 但是他们当中很多心智不够成熟, 其内心世界是不稳定、不平衡的。他们自我意识增强, 但自控能力较差, 此时, 班主任的引领非常重要, 班主任首先要从关心学生入手, 站在学生的立场, 想他们所想, 以一颗平等的心, 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把爱播撒到每位学生的心坎上, 使他们打开那扇“心门”赢得他们的信任, 把自己融入到这个强大的集体中去。

(2) 以真心搭建沟通的桥梁。作为班主任, 首先应该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特性及优缺点, 并做到随时更新。其次, 要善于“倾听”, 班主任要以积极、热情、诚恳的态度来倾听。并和学生经常交流, 以自己良好的态度和情绪来消除学生的戒心和紧张心情。一段时间的班主任经历告诉我:经常到学生宿舍去看看, 除了能及时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外, 还能从侧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让学生觉得虽然父母不在身边, 还有班主任的关怀。这最能触动学生的心灵, 让他们心里放下以往对老师的戒备, 以心换心, 这对于提高班级德育工作的质量起到了催化的作用。

(3) 以细心照亮迷失的角落。作为班主任, 要善于“观察”, 班主任要学会对学生察言观色, 要从学生不同的表情中, 敏锐地观察到他们内心的变化, 并及时判断出问题的“关键”, 从而解决问题。班主任工作是烦琐的, 有时忙起来会忽略学生的课外行动。学生往往也会在这个时间“蠢蠢欲动, 乘虚而入”。因此班主任要细心观察, 抓住学生知、情、意、行中的薄弱环节, 长善救失, 从而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4) 以耐心走进事件的背后。从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 他们当中有很多心智不够成熟, 自控能力较差, 思想情感具有冲动性, 由于他们身心尚未定型, 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和诱导, 所以在校期间不可避免地触犯学校的相关规章制度。在担任班主任期间, 我深有体会:如果不能很好处理学生犯的错误, 那么之后还会有更多的问题层出不穷, 就像“打地鼠”游戏一般, 往往是防不胜防。因此对于学生犯的错误, 班主任要第一时间了解情况, 耐心调查事情的起因、发展, 不忽略任何一个细节, 而要做到这些班主任需要的是耐心。

(5) 以责任心升华教育理念。“我是班长, 不是班主任”是我担任班主任期间总结出来的一句勉励自己的口号。对于一个学校而言, 班主任是学校、学生之间的“纽带”, 而对于一个班级而言, 班长是联系班主任、学生之间最近的桥梁。于是, 在班级里, 我要忘记自己是班主任, 让自己做一回班长。班长需要有很强的责任心, 要把班级当家, 每天的工作除了从繁琐的卫生到班级的宏观调控外, 更重要的是班长和同学直接接触, 和同学“打成一片”, 同学有任何问题班长会在在第一时间知晓, 并且及时处理。在担任班长期间虽然很累, 但是“痛并快乐着”一直充溢着我的生活。曾经一度以班主任形象出现在班级的时候, 学生心里总有些敬畏, 当然, 师生之间的敬与爱是必须的, 但是学生一旦把班主任当成外人的话, 对班主任只有敬没有爱, 那么师生之间就会出现感情的断点, 而这个断点将会是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盲点。我们应该尽量避免盲点的出现。

面对新形势下中等职业教育的新特点、新要求, 班主任工作的方式方法直接关系到学生在学习、纪律、思想品德等各方面良好习惯的形成, 德育的方法得当, 有利于班级工作的有序进行, 更有利于向社会输送合格的技术人才。

摘要: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随着现代社会对技术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中职教育的重要地位也越来越凸显。但是中职学生存在厌学情绪, 不适应集体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问题。要成为合格的技术型人才必须从德育入手, 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 而作为学校、社会、学生之间的“纽带”——班主任, 对学生进行德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童心育德开发与利用绘本 第10篇

一、读绘本,悟主题

绘本画面精美、内涵丰富。在每个新学期开学典礼上,我校会精选一本绘本,通过“开学第一课”的形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等内容融入绘本,让学生在读故事、品故事中,领悟成长真谛,从而自然引出每学期的德育主题。例如,借助《小火车做到了》《小猫皮皮》《规则》《小饼干的大道理》《做苦工的小猫》等绘本,我们开展“做好我自己”“我想我能做到”“懂得珍惜学会爱护”“坚持我能行”等主题德育活动。绘本的使用让德育摆脱了平乏空洞、沉闷冗长,取而代之的是充满童真童趣、鲜活有力。学生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自我,快乐成长,这样的德育形式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自主教育的效果显著。

二、品绘本,促言行

绘本更多运用的是图画语言,这种图画语言比文字符号更加直观,符合学生形象性思维的特点,易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绘本的这些特质决定了其不仅让学生喜欢阅读,更让学生乐于观察、想象、推理;不仅体现语言的价值,更体现美术的魅力;不仅引发对画面的认知,更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与呼应,激发内心真实的情感体验,学生在感悟中自我改进,积极追求自我完善。对于教师来说,品绘本,促言行,这也正是我们所期冀达到的教育效果。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绘本时应该把阅读、思考的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来品味故事,让他们主动地体验和感受,经过思考和时间沉淀再慢慢地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从而转化为自觉的行为。

三、鉴绘本,助乐学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尝试引入绘本资源,给学生打开一扇窗户,引导他们跳出课本学本领,跳出考试学知识,跳出课堂学技能。如数学类绘本《幻想数学大战》《真正的魔法师》《鼓鼓和蛋蛋的梦想》等,这些绘本为学生提供了贴近生活的场景,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很多有用和有趣的数学,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绘本阅读与数学课堂教学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了倾听、讨论数学学习的机会,既扩大了学生们对数学知识本质意义的认知,也培养了他们应用数学的能力。这样的数学学习对于学生来说,生动直观、活泼有趣、快乐易学。目前,绘本阅读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在我校已相当普遍,绘本资源不仅运用于基础型课程,也应用于拓展型课程,如《怕浪费婆婆》《Love You Forever》《如果地球被我们吃掉了》《点》《味儿》等绘本都成为了我们的教材。我们欣喜地发现绘本阅读可以把每一个学生都引入“乐学”的大门。

四、悟绘本,悦成长

在童心育德的整体导向下,我校心理咨询室也开启了“童心育德读绘本”系列。心理教师利用每周三晨会课的广播时间,开辟了“毛毛姐姐讲故事”栏目。在栏目中,毛毛姐姐利用各种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童趣绘本,用讲故事的形式将心理知识融入其中,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例如,《幸福树》告诉学生的是爱与给予,《害羞的小哈利》谈的是自信,《你很快就会长高》教会学生做快乐的自己,《蒂比试一试》鼓励学生不惧困难勇于尝试。目前“毛毛姐姐讲故事”栏目已收集并播出24集,学生反响热烈,获得了成长。

体验生活 实践育德 第11篇

一、德育教育无处不在。

课程来源于生活,德育教育也是如此。将德育教育停留在说教的层面上是行不通的,尤其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道理说的深刻了他理解不了,说的简单了也是无用的,再加上平时父母也经常唠唠叨叨的嘱咐这嘱咐那的也听烦了,没有兴趣听了。可是正因为他们年龄还小,可塑性强,因此我认为德育教育与其在课堂上讲大道理,不如通过学生平常的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来实现,比如各种体育活动或大课间,或者下课十分钟的课间时间多和学生一起活动或玩耍。在这些活动中我尽量以一位朋友的身份和他们沟通,和他们一起游戏,一起踢球。因为只有在这些时候学生才能无拘无束,才能流露出他的真实情感和想法,然后我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适当的提醒,这样学生既体验到了活动的快乐,又知道了自己哪些地方做得不好,以便改正。

二、在生活实践中加深道德体验。

班会、主题队会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设计主题鲜明,针对性强的班队会内容,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亲自去体验生活,让他们感受一下父母的艰辛,从而理解父母。例如召开了班会《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这一课后,学生知道了做好事就是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如:随手捡起教室的垃圾,随手摆好桌椅,同学有困难了帮助的同学多了,观望的少了。

针对现在小学生攀比消费心理,我结合思品课设计了《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的活动。通过品德课的学习,我发现若只是让学生去了解家里的经济来源及收入,其效果最多是让学生得到一个结论——父母一个月能挣多少钱,并没有真正让学生体会到这些钱是来之不易的,也不知道家里的钱都去哪了。于是又将此内容安排了一节班会,我先让学生回家了解家里的生活支出都有哪些项目,并一一列出清单,然后写出每个项目都花了多少钱,和父母一起算出家里一个月的生活支出及结余。然后在班会上让学生模拟购物,给一定的钱数,让学生模拟当家,按照清单上列出的家庭支出项目一一购物。活动结束后在让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与收获:有的同学说现在才知道原来家里一个月花掉的钱这么多,我以后再不乱花钱了;有的同学说以前只觉得爸爸不陪我玩,以为爸爸不喜欢我,有点恨爸爸,现在知道了爸爸是为了我们能生活的更好才整天忙忙碌碌的没有时间陪我。还有的同学说爸爸妈妈一个月打工挣来的钱都不够家里用,可是我还经常和妈妈要这要那的,我以后再不随便要东西了。通过这个活动学生有了更深的感受,在生活中即要合理的消费,还要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就深深地烙进了学生的心里。

在父亲节母亲节来临之前,我安排了队会《爸爸妈妈真辛苦》的内容。我首先安排学生利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在家观察父母下班回到家和双休日时在家都干些什么事,然后让学生以一名小记者的身份采访父母,了解父母有那些烦心事,并一一列出。在班队会开始,我一边播放《父亲》《母亲》的歌曲,一边出示一些图片,有父母上班的图片,也有干家务的图片,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父母的工作给大家介绍自己在家观察到的情况,给同学们说说父母在家里都做什么家务活,每天下班回家后忙到几点才能休息。几位同学介绍完后让孩子们思考:爸爸妈妈为什么要这样辛苦?不这样做可以吗?有的学生说:“爸爸妈妈不工作,我就没有钱上学,没有钱买好吃的好玩的。”有的学生说:“爸爸妈妈要抚养我们长大就必须要上班挣钱。”还有的学生说:“爸爸妈妈辛苦是为了我和爷爷奶奶”……通过学生自己的寻找、观察、感受、交流体验到爸爸妈妈的辛苦,然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要怎样做?同学们纷纷表示要好好学习,回家要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让辛苦了一天的父母回家能少做家务多休息。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牢记父母的恩情,孝顺父母,报答养育之恩,体谅父母的辛劳,懂得做人的责任,最终学会施恩。

总之,生活与教育是相通的,缺乏教育的生活是盲目的、迷失的、低层次的;缺乏生活的教育是无根的,脆弱的、干涸的。所以教育必须回归生活世界,回归学生的生活。德育工作也是如此。作为德育工作的实施者之一---班主任,更需要给他们实践的机会,使他们在生活中感悟做人的道理,从而形成良好的品质。

大学数学课堂上注重育德 第12篇

数学课堂上不单是使学生学会一些理论的证明和公式的运用, 更应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以此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促进大学生能力, 道德修养的提高。

德育是教育的灵魂, 其核心是育“德”, 即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大学生正处在思想品质发展的关键时期, 这一时期的教育, 对他们的终生有着定向和奠基的意义。每一位教师, 除了传授知识, 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 健全的人格, 良好的修养。这些工作不是单纯放弃课堂理论教育时间, 去照本宣科的学习相关的思想道德教育课程, 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感化学生。作为数学教师应该做到:

一、平等:以爱和包容贯穿整个教学活动始终

古今中外的许多教育家都把师爱当成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有这样的比喻:教育不能没有爱, 犹如池塘不能没有水。学生是独立的个人, 他们懂得爱也需要爱, 家长和老师的爱都会给任何阶段的学生带来巨大的动力, 但在大学校园里, 老师的爱更具有社会意义, 得到老师的爱与好评, 会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满足, 从而对前途对社会充满信心, 奋发向上。但教师的爱不是偏爱, 是无选择的爱, 公正平等的爱每一个学生。“公正”不是平均分配, 而是教师根据每一位学生的特点, 正确的对待学生的差异, 在引导他们发挥专长的同时提高对学习的兴趣。老师的爱也不是溺爱, 是有原则的爱, 对于学生的各方面的闪光点, 应给于肯定, 但是对学生的不足也得批评指正, 做到爱之深, 教之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学会包容, 允许学生犯错。但包容不是纵容, 是在学生犯错误时给学生改过自新的机会, 但对屡教不改的学生, 也应给以适当的惩罚;包容不是讨好学生, 学生犯错就一味的为学生承担责任, 这样他们是得不到成长的, 我们要做的是给予改过自新的机会, 帮助他们认识到错误改正错误。

教师除了处理好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外, 更要处理好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 不要老摆出一幅高高在上训人的样子, 这只会让学生疏远你。作为青年教师, 本人与学生年龄差距不是特别大, 抓住这个特点, 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弟弟妹妹, 平等的交流, 真心实意的为学生的进步成长着想。

二、魅力:以教师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 影响学生

(一) 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首先教师应该乐观开朗自信:一方面有利于教师本人心身得健康, 另一方面学生也会受之感染和影响, 逐渐形成这种良好的心境, 从而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生活中得每个人, 每件事, 这种积极地心态和良好的意志品质将会对其终生受益。其次教师应该保持丰富的感情, 良好的情绪:教师情绪稳定, 积极, 乐观, 对教学活动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也教育感染着每一位学生。再次教师应有广泛的爱好:教师对学生的吸引力不仅是来自于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师在课余时间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 学生会更欣赏佩服教师。

(二) 教师要具备较强的奉献和敬业精神。

(三) 教师应该向学生敞开心灵之窗, 坦诚的与学生交流, 和学生交知心朋友。

(四) 练就扎实的基本功, 博学多才。课堂上一味的介绍书本知识, 在学生看来就是带领大家朗读课文。如果教师博览群书, 介绍到相关知识时, 典故诗句例子信手拈来, 使学生理解知识的同时会更欣赏佩服教师, 更乐意的接受教师的教育。如介绍微积分时应介绍其悠久的历史, 让学生对此的认识理解不只是停留在课本上, 更理会其数学知识的历史渊源, 数学的文化价值, 及数学的应用性。

三、兴趣:以提高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积极性

很多人感觉学习数学很枯燥。更有甚者觉得数学包括很多大学科目的学习, 唯一目的就是通过考试, 顺利毕业。在他们看来, 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下, 学习只是应付考试, 对于后续学习, 工作, 生活, 没有多大的影响。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 他们所有学习行为都是被动的, 他们认为大学乃至整个社会的一切行为都是形式的, 觉得学习甚至生活没有意思, 没有激情。

作为教师, 应该通过各方面的努力, 纠正他们错误的想法和观点。

(一)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兴趣。

加强数学理论与现实生活中的联系, 改变学生对数学的看法, 用数学问题解决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 如女生比较感兴趣的, 自己穿多高的高跟鞋, 使身材达到黄金比例, 而不是鞋跟越高越美。又如下雨天是不是跑得越快淋雨越少。

(二) 教师的讲授要富有吸引力, 讲究情趣, 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得到愉快的情感体验。

时而让学生被教师的比喻逗笑, 时而让学生在教师的提问后冥思苦想, 时而让学生感同身受, 参与到激烈的争论中, 学生才会觉得学习有意思, 愿意学, 就能自觉接受掌握知识。

如在教学中巧用诗词与数学的联系, 激发学习兴趣。在讲解极限时, 引用“孤帆远影碧空尽”, 让学生体会一个变量趋向于0的动态意境;在讲无界变量时, 无界变量即无论给定多大的正数M, 变量总要超出它这时引用:“满园春色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M被比喻成无论怎样大的园子, 变量比喻成红杏, 总有一枝红杏越出园子。诗的比喻如此贴切, 其意境把枯燥的数学语言形象化了, 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下掌握了知识, 完成了预期教学目标。

(三) 注重数学思想的教学, 数学史的介绍, 用数学家的精神感染学生。

数学教学不能仅仅看成是知识的传授, 应该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等方面都得到教益。因此, 在讲授高等数学知识时, 介绍数学的重要发现与发明以及相关的数学家, 可以使学生了解数学产生的背景和研究问题的思想方法, 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修养和数学素质.在引入极限时, 介绍庄子的名言“一尺之棰, 日取其半, 万世不竭”、刘徽的割圆术, 让学生体会到它们都蕴含了极限思想。又如在引入“数学期望”时, 先提出:两赌徒在一次赌博中事先规定先赢6次为胜, 当进行到其中一人赢5次, 另一人赢2次的情形下, 赌博因故中断, 那总赌金应如何分配才合理?同学们一听, 兴趣大增, 讨论热烈。此时介绍历史上数学家帕乔利、卡尔达诺、帕斯卡、费马及惠更斯分别对这个问题的赌注分配情况进行了研究, 进而引进数学期望的概念就水到渠成。数学思想数学史的介绍一方面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产生、发展、完善的过程, 并从中得到深刻理解。另一方面通过数学思想的教学, 数学史的介绍,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更让学生经历数学家发现新概念的最初阶段, 使学生明白每一个概念的形成都是一条迂回曲折的路。现在的大学生, 甚至大部分社会精英, 在父母长辈们的呵护下一帆风顺的长大, 一旦遇到挫折就不知怎么面对, 可以通过数学家的经历让学生有所启发, 从而培养学生不畏艰难的进取精神。

四、信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要相信大学生的学习研究能力, 敢于把问题交给学生, 要求学生把自己作为研究者, 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资源就某些问题进行研究, 让学生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数学教学作为本科阶段的基础课, 所有的专业都学习。针对这特点, 我们在介绍相关数学知识后留一些课外选题, 以班级甚至专业为单位, 自由组合成小团队解决问题。如给定椅子能否在凹凸不平的地面放平, 手机优惠套餐是否真优惠, 易拉罐的设计的合理性研究, 彩票中奖的概率问题。这些通俗的问题, 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团队合作精神。这为他们以后工作学习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能更好的参与团队活动及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形成健康向上的思想品质。

数学不应被等同于数学知识的汇集, 应主要的被看成具有精密;逻辑性强的科学体系, 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精神, 含着数学家的创造性活动, 人类几千年积累的智慧结晶。在教学过程我们应该将这些思想方法精神渗透到教育中, 强调德育文化, 提高学生整体心理素质及思想道德素质。当然我们不能为渗透而渗透, 还需要把文化和实际结合起来, 通过持续不断的熏陶, 让学生了解人类的文化积淀,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文明感和历史感, 立志成为祖国有用的人!

摘要:大学生的思想状况, 道德水平, 行为表现, 将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道德风貌和社会风气, 所以教师应在课堂上注重育德, 将德育教育贯穿在教学活动始终, 笔者从“平等, 魅力, 兴趣, 信任”等方面作阐述。

关键词:育德,平等,魅力,兴趣,信任

参考文献

[1]探讨高等数学的概念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 26.

[2]优化文科高等数学课堂教学的探索[J].新课程研究 (中旬刊) , 2009, 10.

上一篇:水体水质下一篇:美丽的忧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