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能课程范文

2024-09-20

电子技能课程范文(精选12篇)

电子技能课程 第1篇

目前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学生基础薄弱, 理论知识欠缺, 不能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 (2) 对实训课程不够重视, 单纯认为实训课程就是理论知识的验证, 内容单调, 不感兴趣。这就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大胆的整合, 对偏深的理论内容和陈旧知识进行删减, 对于各种单元电路, 只要求掌握其工作过程及功能作用而对于繁琐的理论分析和公式推导则删去不讲, 把重点放在如何“运用”这些电路上, 来提高学生技能水平, 增强学生自身竞争力, 在实际的教学中, 结合实际的应用, 适时地开设实用性电子产品的制作, 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而且增加了学生的成就感。

一、技能实训课题的选题不易过难

职业院校的学生大多基础比较薄弱, 学习能力欠缺, 无法全面系统掌握课程的理论基础知识, 不能详细地分析各种单元电路的工作原理, 大部分学生在实训课程上非常茫然, 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而所做内容也是“比着葫芦画瓢”机械地完成实验内容, 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为什么要这样做?结果使学生失去了实训兴趣。那么在教学中就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形象思维能力强于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实训课题在选择上尽量采用实验不太困难、现象直观的:实验过程和结果尽可能通过声、光、电等体现。例如:报警器、声控灯让学生能够感受的到, 通过实训过程、结果可以帮助学生对电路原理的理解加深印象。现在职校学生整体素质差, 实训中很多学生只动手不动脑, 盲目地照教师讲的步骤机械地操作, 能完成任务就了事。在实训中若电路安装经常存在问题, 自己无法解决, 这无疑对这部分学生的信心又是一个打击, 因此实训电路的设计必须考虑让实验易于成功:整体电路分解成几个小单元电路, 分步完成, 这样确保大多数同学都能实验成功, 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因此, 作为教师要适应现代职校的学生需要, 就必须使实训内容设计得符合学生的水平, 既要直观简单易行, 又要引人入胜,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二、技能实训课题应实用性强

实训要以专业知识为基础, 操作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为主导, 精讲多练, 启发思维, 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不仅学到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 而且尽可能使组装的电路在现实生活中有所应用, 增进理论与实际联系, 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将有很大帮助。例如:功放电路的性能测试就可以通过《低频功率放大器》制作实训, 让学生了解掌握简易有源音箱制作。首先让学生准备废旧音箱, 由于考虑是为自己做音箱, 在做低频功率放大器实训中, 学生会更认真、细致地投入, 积极性、热情更高。通过音箱制作, 学生不仅学习了功率放大器原理和安装调试相关知识, 而且掌握了电源电路和印制电路板的制作, 对整体电路的装配, 外接输入插口, 音量调节等电器的安装, 电器与电器之间接口匹配有了一定的认识。稳压电源的测试课题就可以由万能充电器的制作完成, 所有手机充电器其实都是由一个稳定电源加上必要的恒流、限压、限时等控制电路构成, 学生可以自行设计安装完成电路, 当学生完成自己的制作时, 有一种成就感、满足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学生可以更直观细致地了解实验过程, 实训效率大大提高, 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知识和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实训课题的学习都是由基础到实用逐步深入的过程

在基础技能实训阶段, 学生对电子元器件了解的较少, 实训课程的第一个课题就可以安排教授一些常见的电子元器件识读与检测。比如:对于电阻, 可以先根据其外形特点, 确认它是一个电阻元件, 然后让学生根据电阻外表标注的色环颜色特点, 确定电阻值的大小, 再教授学生用万用表测量其电阻值, 判断电阻的好坏。对电容元件, 可先让学生根据电容的外形特点, 识别各式各样的电容, 然后教授学生电容容量的识别、检测。同样, 对于二极管、三极管、集成块等元器件, 可以先根据外形、特性等特点判断:这只器件是二极管、三极管或者集成块, 然后判断元器件的好坏、类型及极性。当然, 在基础技能实训阶段, 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学会万用表的使用。

基本技能实训阶段, 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基本的射极放大电路和基极分压式工作点稳定放大电路, 多级放大电路之间的耦合、谐振电路、功率放大电路等知识;再考虑到我国当前电子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可以选择:用安装与调试一台六管或七管超外差式收音机, 来完成基本技能实训的任务。

实用技能实训阶段, 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 更要参考我国当前电子技术行业发展的新动态、新设计, 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力和超前的市场竞争意识。我们可以选择:万能充电器、声光自动控制路灯电路、音乐门铃电路、家用调光台灯电路、自动恒温控制电路、电视机遥控电路、水位控制报警电路、等一些代表性较强的实用小制作, 来完成实训任务。当然, 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实践, 勇于创新, 设计一些有意义、有新意、自己感兴趣的电路。这样, 对于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和具备积极探索的精神, 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在每一个教学阶段, 还要关注各个层次的学生的状况, 在实训时要巡回指导, 要有计划, 有目的, 有准备地到每一个学生的训练位置去检查和指导, 及时解决和处理存在的问题, 对个别知识技能掌握不好, 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 进行个别指导, 教给他们操作要领、窍门和学习方法, 出现问题首先学会分析、判断, 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 然后指导学生一起处理。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尽快得到提高。同时要表扬优秀的, 激发后进的, 造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感受到成功带来的喜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化, 要逐步在专业课中加强技能训练,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树立新的实训理念。除了向学生传授专业技能外, 还应向学生传授继续学习能力, 信息处理能力, 创新应变能力等关键能力, 电子技术实训在这些能力的培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还要充分利用课程内容, 增强趣味性、实用性, 通过巧设提问、运用激励教育、注重师生情感的培养等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信一定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随着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电子技术实训》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电工电子专业的基础课程, 目前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课程内容如何选题?学习过程中怎样引导学生?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作了简要探讨。

关键词:技能实训,趣味性,实用性

参考文献

[1]陈振源.关于《电子线路》教材改革的思考与探索.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 10.

[2]刘高山.专业课程项目化项目内容的设置探索.职教论谈, 2006, 8.

[3]张志云.电子技术实训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职业教育研究, 2008, 9.

电子技能课程 第2篇

1电工电子技能课程的特点

1.1电工电子技能课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的课程

在实际的电工工作中,离不开对电的基本概念的正确掌握,对定义的准确理解,对各种计算公式的适当运用和各种安全规则的遵守,否则,不可能完成实际操作,甚至会带来不可想象的后果。例如,当线路短路或过载造成熔丝熔断,需要更换熔丝,这貌似是一项简单的电工工作,但熔丝的材料与粗细的选择,都需要一些电工理论知识的支持,否则就不一定能完成如此简单的工作,甚至还会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

1.2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电气技术也迅猛发展,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如变频技术、微机控制、FLC技术等在汽车、机械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电气技术的发展使机械设备的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同时对专业维修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迫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必须提高技术含量,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水平技能人才。

2电工电子技能教学的方法与实施

结合电工电子技能课的特点,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2.1加强学习乐趣培养,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技能课的信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技能训练必须先让学生觉得有趣而乐意去做。有趣是乐趣和志趣形成的起点,而乐趣是有趣的升华,只要对自己的学习和训练产生了浓厚的乐趣,就会乐此不疲地学习和参加训练。有一次,在练习日光灯电路的`安装的过程中,一名学生进行通电试验时,出现灯管两头发红,中间不亮的情况。于是,笔者把学生们组织起来,问他们在家是否也遇到过这种现象。学生都说有,可谁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此,笔者把启辉器中的小电容去掉,日光灯又亮起来了,学生们高兴极了。从此之后,学生学习技能课热情高涨,有些还主动要求参加电工兴趣小组。

2.2改革技能教学方法,促进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的结合

传统的电工电子技能训练一般是安排在理论教学之后进行,技能训练和理论互相脱节,学生难以确切了解所学内容,知识得不到及时巩固,教学效果不显着。为此,笔者采取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如在讲授元器件的识别方法时,笔者将课堂教学搬到了实训室。尽管电阻、电容、电感都是最普通、最常用的电子元件,但对于没见过、没用过这些元器件的学生来说,课堂上的理论教学只能是纸上谈兵,学生很难有感性认识,很难想象真正的元器件是怎样的。又如,电机控制中电动机按钮连锁控制正反转电路,工作原理分析难度较大,但在实训室中让学生看演示效果,然后参与操作练习训练,学生便很快掌握了其工作原理。把技能教学自然地渗透理论教学中,不仅节省了时间,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效果非常显着。

2.3分阶段实施技能教学目标

对于中职电工电子类专业来说,笔者认为学生应掌握的技能目标主要是:

①仪器仪表的正确使用;

②元器件的测量与识别;

③电子线路和机床控制线路的安装、设计与调试;

④对不正常电路进行故障分析且排除故障等。

根据学生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不同,在实际操作教学中可以把整个教学目标分阶段实现

第一阶段,以最基本、最简单仪器仪表及元器件的一识别和熟识为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熟练使用仪器仪表测试电路正常与否,会对元器件极性、管脚进行判别性的测量,会对元器件性能的好坏进行测试。

第二阶段,要求学生安装及检测实际电路,使学生掌握规范操作的基本要领及借助仪器仪表检测的方法步骤。

第三阶段,设置故障教学,锻炼学生实践能力,以此来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第四阶段,采用模拟考核形式,训练学生的实战能力。 通过以上4个阶段的学习,学生既明确各阶段的目标,又分解实习难度,既能树立学生自信,又能有的放矢,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如果教师不能在训练环节上严格管理和要求,不能根据学生的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学生就会无从下手,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学的念头。

2.4改革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传统的电工电子实践教学中,一般开展的是验证性实验,实验内容、步骤、电路和仪器的选择都是教师安排好的,学生只需要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即可完成实验。通过实验,虽然能巩固一些理论知识,掌握一些仪器仪表的使用和一些操作技能,但学生不必过多地动脑,更谈不上创新意识的培养。为了提高实验质量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笔者对实验内容作了一些修改。除了要求学生做过去的一些验证性实验之外,还增加了一些设计性实验让学生开展。具体的要求是,学生进实验室做实验之前,要对实验过程进行认真的预习,写出预习报告设计,画出初步的实验电路。预习报告包括方案选择、电路分析、参数计算、实验步骤和测试方法等。仪器、设备的这;择均由学生自己选定,教师只需检查学生电路设计是否合理,操作结果是否符合设计要求。这样,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教师只起到引导的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 医学机能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 改革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尝试 论文

★ 电工电子心得体会

★ 税费改革要从体系着眼论文

★ CDIO模式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论文

★ 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没研究与实践

★ 电工电子实习总结

★ 电工电子实习报告

★ 实验教学中的教育公平性论文

电子技能训练课程校本微课开发初探 第3篇

关键词:电子技能训练 微课校本开发 四步骤 四配套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教育的“互联网+”也波及教育的方方面面,从大大小小各级各类的比赛,到学校内部的听评课,都有微课的影子。带有“微”字的各类词汇,更是成了教育领域的高频词汇。

“微课”正势如破竹般推动着“微教育”前进的步伐,一个个优秀的微课作品,让我们看到了微课的优势,但如何让这些优秀的微课作品进入课堂,发挥其真正的价值呢?这个问题让很多教师犯难。因为一节微课自身虽有系统性,但对集各家微课于一身的一组微课来说,在知识表达的全面性和课程体系的完整性上仍有欠缺。近几年,职业类学校开发的校本教材,因其针对性强、实用性佳等特点很是成功。那么,微课是否也可以走校本开发的这条路呢?笔者试着以电子技能训练课程为例,开始了校本微课的开发之旅。

要完成系列微课的开发,必须在开发第一个微课时进行充分的研究,找到一条适合课程特点、且可推广应用的开发途径。经过实践,笔者将校本微课的开发方法归纳为“四步骤、四配套”。

一、微课开发四步骤

1.整合细化微课内容

整合细化,其实就是将知识与技能重新切割,让每一知识点与技能点有更具体的知识标签,这既利于微课开发,也利于微课内容搜索。电子技能训练课程大多采用项目教学法,每一项目又细分了多个任务。以《万用表的使用》这一项目为例,原项目分为“任务一认识MF47型万用表面板”,“任务二MF47型万用表的使用”和“任务三数字式万用表的使用”共三个任务。现根据这三个任务的知识点与技能点,将每一个任务细分为多个微课,例如“任务一认识MF47型万用表面板”细分为“认识MF47型万用表的表头”“认识MF47型万用表的操作面板”和“认识MF47型万用表的主要量程”这三个微课。同样,将任务二细分为五个微课,将任务三细分为四个微课。这样原本一个项目三个任务,变成了一个项目十二个微课。也就是说,采用微课进行教学,需要依据知识点与技能点,对原来的教学内容整合与细化,有时也需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难点或易错点进行微课制作。

2.确定微课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论专家李秉德教授对教学活动中常用的教学方法的分类总结,可将微课划分为11类,即讲授类、演示类、访谈类、启发类、练习类、讨论类、实验类、表演类、自主学习类、合作学习类和探究学习类。例如“整流二极管的检测”适合演示类,“电容器充放电延时电路调试”适合实验类,“小音箱的常见故障”适合自主学习类。将微课教学方法进行初步分析归类,能够使微课的实践开发更具操作性。但其实很多时候一节微课作品可以是多种微课类型的组合,倡导学生多一些思考、多一些练习以及多一些讨论,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3.规范微课组成结构

在确定了微课适用的教学方法后,对每一节微课的结构进行规范,形成一定的体系。设定每节微课的时间,确定以微视频为核心的微课组成结构,即6个模块:微教案、微课件、微反思、微练习、微反馈和微点评。微教案的设计是整个微课的关键,引领着后面5个模块的进行,这其实就是脚本的设计,注重趣味性与知识性的融合,更科学、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微课设计。

4.运用软件制作微课

微课的脚本设计完成后,就进入了后期制作阶段,需要用到较多的软件作为辅助,如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Flash动画制作软件、PowerPoint教学课件制作软件、Camtasia Studio录屏软件、After Effects片头设计软件、会声会影视频编辑软件和Fomatfactory格式转换软件等。这些软件可使微课作品知识可视化、形式多样化、学习兴趣化和选择自主化。

二、微课开发四配套

微课,实现了教师的“微教学”,实现了学生的“微学习”。但仅仅以微视频为核心的微课,往往很难持久地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保持学习的自觉性,也很难有效地确保教学质量和巩固教学成效。因此,除了微课作品本身之外,我们需要开发与之配套的教学资源。

1.配套资源1——“微教材”

微课运用于教学,那么“微教材”作为教学的补充资源是必不可少的。有别于常规教材中的知识呈现模式,“微教材”是以微课中的每一关键点作为问题引导,在微课学习之前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初步兴趣;在微课的学习过程中答疑解惑;在微课的学习后,帮助学生梳理内容,可谓一举三得。但“微教材”在开发时需取舍得当,不可因“微”而“舍”造成知识表达不全面,也不可因“取”而“繁”造成知识繁复冗余。

2.配套资源2——练习

单纯的微课视频只能起到重复学习的作用,学生对知识的提取、接受、吸收到最后的运用仍需要配套练习加以辅助。同时,教师也需要通过一些练习来获取学生学习成果的相关信息。所以,与微教材配套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设计的配套练习不仅要有助于学生梳理课程的脉络,更要有助于学生对整个知识体系的构建,可用于课前、课中和课后。同时,可以帮助教师获取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水平、学习成效、实训操作和小组合作等信息。

3.配套资源3——资讯

在“互联网+”时代,碎片化的信息无处不在。要在极其庞大的信息中提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也非易事。当学习完一个微课后,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微课“周边”的资讯是他们渴望获取的,但有时却无法准确的找到其相关的学习资讯。学生往往在网络上“找找逛逛”,时间一下就没了。所以,教师将相关资讯进行归类并提供给学生,这对学生的拓展学习有极大的帮助。事实证明当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再受约束、被强制后,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学习兴趣持久,而且能不断激发其新的兴趣。

4.配套资源4——交流平台

服务于学生学习活动的交流平台也是必不可少的配套资源之一。在移动通信终端广泛应用的今天,尤其是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使用,使得学生的学习交流活动完全可以线上与线下共生。这不仅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且更有助于师生、生生之间的知识与情感交流。学习活动的交流工作可以通过QQ、微信和微博等一些网络交流平台来开展。笔者个人倾向于选择微信作为学习交流平台的载体。利用微信群进行交流,利用微信订阅号推送各类资讯,利用“自动回复”功能提升课程的互动性,从而让学生在愉快的交互式学习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三、小结

通过这“四步骤、四配套”笔者搭建了电子技能训练课程的校本微课雏形,并与团队一起建设着、更新着、完善着。相信在“微学习”这种新型的学习模式催生下,微课以其独有的优势势必在教育教学中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校本微课作为传统教学的有效补充也将进入常态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刘玲.浅谈使用微课教学的几点体会[J].读写算(教师版),2015(35).

[2]赵慧青,赵小蕾.微课教学的应用发展与实践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5(1).

[3]靳宗信,樊红娟.浅议微课的教学设计[J].现代计算机(普及版),2015(8).

[4]李娟,戴洪德,张敏等.微课教学融入课程建设的思考[J].大学教育,2015(10).

[5]单广翠.微课教学引发的变革[J].外语学法教法研究, 2015(9).

电工电子技术技能课程的教学探讨 第4篇

1 电子技能课程的特点

1.1 具有多学科联系性

电子电工专业技能课程学习是一项多学科知识相互联系的学科, 包括不同领域内的知识, 涉及数学知识、物理知识以及规划设计知识等等。在进行电子电工技能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对实际电工技术有一个基本的概念, 并且要使用这些技能的时候要懂得应用一些基本的知识常识, 比如在电路发生短路后要分析短路的原因, 如果要进行线路的更换, 要利用数学知识计算线路的电容、电阻等, 选择合适的线路。

1.2 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电子电工技能课程开设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而专业技能的掌握最终是通过学生的动手赋予实际行动。虽然现在智能化机械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泛, 但是其工作也是离不开人工操作, 尤其是当发生故障的时候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手动进行维修与操作, 因此电子电工技能课程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具有极大的引导与促进作用, 通过学习专业的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电工电子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教材使用过分强调理论知识、忽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虽然电子电工技能课程具有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特点, 但是在授课内容上教师还是过分的选用具有复杂理论知识的教材, 让学生掌握一些不具备实用性、时效性的理论知识, 对学生动手技能方面的培训时间安排不合理。同时教学的内容没有创新性, 不能将社会最新的电子电工技术、发展理念以及新成果等引入到教学内容上, 导致学生的技能与社会发展存在脱节。

2.2 教学手段落后、授课方式没有创新

电子电工技能教学手段目前还是集中在传统的课堂模式, 即教师站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的模式, 虽然有的时候学生可能在听的过程中有实际电子类实验品的展示, 但是却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实践操作。同时由于中职学生的基础知识本身就比较薄, 他们的学习能力相对比较差, 而电子电工类技能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 面对这些问题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

2.3 考核方式简单, 不符合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目标

当前中职院校对学生技能考核的标准还是采用笔试加平时实践表现的形式, 但是笔试在总成绩中占有将近70%左右的分数, 这样的考核方式常常会导致学生将精力放在理论学习上, 而忽视技能训练方面的分数, 长期下去对于学生的技能动手能力是非常不利的。

3 提高电子电工技能教学的措施

3.1 优化调整教学内容

首先中职院校要更新教育观念, 加大改革力度积极选用一些具有职业创新特色的教学材料, 淘汰知识陈旧、观念落后、理论知识复杂难懂的课本, 积极引入具有创新观念、具有社会前沿技术、装备的教材。其次在教学的内容的选择上要注重学生的兴趣, 学生感兴趣的知识能增加学生的主动性, 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效果, 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在遵循教学目标的同时积极选用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知识。最后对教学内容要进行宏观把控。由于电子电工技能课程涉及的知识比较多, 学生的学习范围比较大, 而且由于受到课时的限制, 不可能要求学生完全掌握书本知识, 因此教师要根据学习目标有选择调整学习内容。

3.2 改革技能教学方法, 促进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的结合

传统的技能教学主要采用的是学生在学习完相应的理论知识后在进行技能训练, 这样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对理论知识不能深刻的掌握, 同时在实训的时候也会出现一些理论知识应用上的缺陷, 总体看效果不理想。而理论知识与实际技能相结合的方式可以有效的避免此种问题, 通过技能训练可以及时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而边理论学习边技能训练也可以促进学生对技能的熟练掌握。

3.3 将多媒体技术引入教学中, 丰富教学手段

有了好的教学理念、教材、教学方法, 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还要有好的教学手段, 要善于根据课程不同内容、不同的知识点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手段, 才能推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积极的引入多媒体技术, 通过多媒体技术工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丰富教学内容。

3.4 改变教学评价方式, 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笔者认为考核办法应是:平时成绩+实践技能成绩+综合成绩。这种考核形式注重平时学习的积累, 也考察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融会贯通能力, 超越了一次期末考试定结果的考核办法, 在贯彻执行过程中效果较好, 反映出了学生的真实水平。总之, 电工基础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在教学中应更新观念、改变方法, 紧紧围绕知识应用于实践这个思路, 努力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 教与学都存在一定的难度, 通过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教学要素进行改革, 最大限度地优化教与学过程, 使课程的教学质量更上一级台阶, 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继续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郑利峰.浅谈电工电子技术教学改革[J].科教创新, 2011 (11) .

[2]于德水.电工电子实践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 2012 (22) .

电子技能大赛活动总结 第5篇

xxxx年4月18日,电子与信息学院科技节系列活动之电子焊接大赛在实验楼盛大举行,活动过程紧张激烈,活动主要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宣传部在本次活动中担任场地布置任务,表现出色。

二、工作亮点

活动考虑到大一新生与大二大三的经验差距,把大一新生分为一部分,大二大三分为另一部分,从而让大一新生有更好的展示空间,此外,活动采用自由组队的方式,是活动更具人性化。

三、活动总结

从活动的筹备到开展,虽然我们认真地做出了讨论和准备,活动也有不错的成效,但是其中有很多地方仍然有不足,现作出以下总结:

1、活动材料准备不足,导致有些选手材料不全。

2、活动场地分配不够合理。

3、技术部后勤工作欠缺。

此次比赛不仅吸引了我院许多学生参加,还吸引了大量学生前来观看。比赛过程中,选手们认真、严谨地分析电路图,一丝不苟地焊接每一个器件,组员之间相互协作,彼此配合,最终完成自己的作品,并将成果激动地交到评委手中,进行审查、评分。最后,阎院长对本次电子焊接比赛的结果进行揭晓。

此次比赛既体现出我院学生的技能知识牢固,动手能力强,也为我院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能力,锻炼自我,积累经验的平台。

电子技能课程 第6篇

【关键词】工作任务  《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  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227-01

前言:在职业教育中,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比较严重,过分重视理论知识的讲授,忽视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导致课堂教学效果比较差。职业教育应该更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即使是进行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也应该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进行《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设计时,要以工作任务为基础。

一、《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定位

尽管《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但是对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来说,该门课程起着核心的关键性作用,学生在学习了这门课程之后,可以掌握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为以后专业课程的学习及毕业后的工作都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中,主要包括两个大方面的知识,一是模拟电子电路知识,二是数字电路知识,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学生不仅会学习到电路相关的知识,还能够培养自身的学习能力,使自身具备更好的职业素养。在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的《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教学中,教学活动的开展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结合工作任务,整合教学内容,从而收到优质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实际的工作能力。

二、基于工作任务的《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设计

(一)教学内容选择

在进行《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教学时,工作任务为电子电路的组装和调试,选择教学内容时,要充分的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再考虑教学目标,进而合理的选择教学内容。基于此,《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的教学内容总共可以划分为六大单元,每个单元都包含其所特有的知识点及技能点,比如在调光台灯电路的组装和调试单元中,主要包含两大知识点:晶闸管和单结晶体管的结构、特性、使用常识,调光台灯电路分析,技能点是与知识点相对应的,通过知识的学习掌握相应的技能。以工作任务为目标而设置的教学内容可以有效地培养出学生的动手技能,同时还能掌握相关的知识。

(二)教学实施

教学实施是整个课程设计中的重要环节,通过教学的实施可以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教学方法为行动导向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发挥引导和启发的作用,充分的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学实施主要包括五个环节,以直流稳压电源电路的组装和调试为例,对五个环节进行阐述。第一环节,明确任务,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有很多应用直流稳压电源的电器设备,教师在课前让学生对其进行观察,并找出使用该电源的设备,将相应的电路图收集到一起,随后,教师在课程对这些电路图进行对比,发现其中的共同点及不同点,让学生有一个简单的认知;第二环节,制定计划,根据相应的知识点,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及工作计划,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根据自身制定的计划进行学习及工作,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及启发,并帮助学生及时的修订计划中不合理的地方;第三环节,组织实施,根据电原理图,将所需的材料在教师处全部领取,随后对领回来的元器件进行检查、检测,检查无误之后进行工作任务;第四环节,检查控制,这个环节是指教师对学生的操作进行巡视检查,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指导;第五环节,评定总结,这一环节主要包含三个部分,分别为学生自查、组间互查以及教师评价,学生通过自查及组间互查可以发现存在着差距,教师评价有利于帮助学生解决自身存在的疑惑,从而使自身所具备的操作能力有效的提高。

(三)课后评价

对于《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设计来说,课后评价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通过有效的课后评价,教师可以发现自身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同时,还可以发现学生在知识及操作上比较薄弱的地方,进而对自身的教学进行合理的优化及改进。在本课程的节后评价中,采取两种方式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评价,一种是形成性评价,一种是终结性评价,通过这两种评价方式的结合,学生能力的形成过程与阶段性学习的质量有机的联合在一起。通过这种课后评价方式,教师可以全面的掌握学生的学习、操作情况,从而更好的有针对性的提供指导。

结论: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应用型高素质的人才,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就需要进行科学的课程设计。《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是电子电器应用于维修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起着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为了符合培养目标,在进行课程设计时,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的知识,并锻炼出操作能力,这样一来,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而且,毕业后能够更好的胜任相关岗位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韦晓阳,陈莉,李乃夫.信息化环境下的中职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设计创新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1):18-21.

[2]谢阳玉.浅谈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中职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中的应用[J].电子制作,2013,(18):121.

电子技能课程 第7篇

一、我国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课程的现状

随着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以及在社会经济中发挥的日益重要的作用,大多数职业高校都设置了电子商务专业。电子商务专业的物流课程不仅表现出与传统物流课程类似的问题,还具有自身的独特特征。具体而言,其在教学内容与方法上主要面临着以下问题。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

物流是电子商务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顾客为核心”的现代服务理念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要件。鉴于物流本身对电子商务的重要意义,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成为电子商务专业的基础和核心课程之一。但是,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课程还没有形成明晰的教学目标,只是将其作为电子商务得以实现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课程教学是侧重于其相对独特的运作流程和特点,还是定位于物流供应链本身的管理问题,各高校之间还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认识和看法。

(二)教学内容不规范

虽然早在2003年国家电子商务协会就确定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课程的教学大纲,并以此为主要依据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说明和界定,但是由于教学目标定位不够明确,各高校在进行具体教学实践时,仍然存在教学内容方面的系统性和规范性问题。

(三)实践教学环节不足

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不仅具有较高的理论性,还具有极强的实践性特征,是理论与实践相互交叉的学科体系。因此,在该课程的教学中,不仅需要学生掌握物理管理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还要具备较高的实际操作和运用能力,这就对课程本身的实践性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各高校在课程本身的实践教学环节仍然滞后,实践教学的时间和实习基地难以保证,学生无法通过亲身操作,实现理论和实际的紧密结合。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不能适应教学需要

电子商务是基于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商品流通模式。因此,作为电子商务专业的核心课程,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作为物流管理的基本教学方式。但是由于教学理念和硬件设施滞后,大多数高校在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教学中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这直接影响到学生感性和理性认识的效果。

二、我国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课程的课程建设

(一)注重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定位

一个完整的电子商务活动包括四个重要过程,分别是商流、信息流、物流以及资金流。可见物流是现代电子商务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商流的后续者和服务者,同时还是信息与资金流的基础和载体。可以设想,没有现代化物流运作模式的支持,电子商务相对于传统商务形式的优势就无从谈起。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作为电子商务的核心课程,主要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能力。通过课堂理论学习,将校内实践课与校外实习相结合,培养学生进行物流管理一线工作所具备的实际能力和基本技能。具体而言,上述基本技能主要包括:物流运作模式的选择能力、对物流本身的管理能力、物流操作能力等,此外还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成本意识、服务意识和创新发展意识,为建立快捷、高效的现代电子商务物流体系培养足够的高素质管理人才。

(二)选择和设置针对岗位需求的课程内容

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作为经济管理领域的一门新兴课程,其内容设置还处于探索阶段。为了使课程内容贴近电子商务实际,满足现代电子商务发展对物流人才的实际需求。笔者曾经深入电子商务企业一线进行了大量调研工作,充分听取了企业管理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对电子商务领域物流配送管理岗位的具体需求有了更明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劳动部门关于电子商务师职业资格的相关标准,对该课程的内容进行了整合和设计。将整个课程内容划分为三个基本模块、五个教学项目和一些更为具体的学习任务。

基础模块包括一个教学项目:认识电子商务物流,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掌握物流的基本知识,对电子商务与物流的关系有一个初步的理解,为后续应用模块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应用模块式课程的核心内容,主要划分为电子商务物流模式的选择、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以及电子商务配送管理等三个主要教学项目。各项目内容之间既相互独立、各成体系,又相互联系,共同组成一个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拓展模块包括一个教学项目:物流成本与物流服务。其主要目标是提升学生的岗位能力,使学生初步具备一名优秀的电子商务物理管理者的优秀职业素养。

(三)实行理论与实训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鉴于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课程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特征,在该课程的教学中要秉承基于职业认识的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特别是要弥补传统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不足,突出实训教学的重要地位。

首先,要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参观,借助企业真实工作场景以及企业管理人员的亲身讲座,让学生对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工作岗位、过程、内容形成一定的认识,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学、学什么的问题,通过明确的学习目标的建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在课程设计与教学内容选择上要突出实训教学,特别是要设计一些典型的实训项目。例如,可以充分考虑电子商务的特点,利用软件和网络资源进行实验。通过实训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相互穿插、密切配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内化,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后续的实践教学打下基础。

最后,实践教学阶段按时间先后顺序分为校内实践与顶岗实习。校内实践一是利用校内图书馆熟悉条码制作,熟悉电子商务物流流程,认识条码技术的优势。二是在校园内的超市利用POS机熟悉前台销售与后台数据处理,掌握其基本操作技能。三是指导学生积极参与职业资格考试和相关的技能大赛,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在课程教学全部完成后,学校要安排学生到校企合作实训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让学生通过实际工作进一步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提高职业技能。

(四)基于现代技术的教学方法

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电子物流商务管理教学要积极推广现代化教学手段。例如,要积极采用幻灯片、计算机模拟、网络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作为传统教学方式的重要补充;利用部分模具展示物流配送的运作过程,使学生获得直观认识,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利用网络进行前沿知识交流,吸收校外优秀教育成果,博采众长,促进教学方法的创新。

三、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课程建设中的绿色技能开发

(一)绿色技能开发的背景和动因

绿色经济是现代经济领域的重要概念,其最早由英国环境经济学家Pearee于1989年提出。但是2008年经济危机以后,由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提出的有关国家推进绿色经济则具有全新的意义。自此,绿色经济逐步成为经济界与学术界广泛关注的焦点,绿色经济也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方略。对我国而言,面对人类社会与自然资源之间愈加突出的矛盾,向绿色经济转型已经成为我国未来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趋势,这也就要求社会投资要从传统的消耗自然资本转向维护和扩展自然资本,要求通过学习和教育积累和提高有益于绿色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本。作为自然资源消耗较大的物流行业,这一要求就显得尤为迫切。因此,在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课程建构中渗透绿色经济概念对提升学生的绿色技能具有重要意义。

(二)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课程绿色技能开发的基本策略

当前,在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课程建设中进行绿色技能开发主要面临四个方面的困境。一是概念困境,主要是指对YVET绿化的基础的理解;二是教学困境,主要是指在教学中能够采用对课程本身以及学习经验进行有效的设计;三是文化困境,主要是指教学中的教师、学生以及企业等主要参与要素的基本作用和期望;四是政治困境,主要是指社会上的不同利益者带来的阻力。为了应对和走出这些困境,要从意识、课程乃至行业政策等多个维度进行干预并采取必要的教学模式改革。

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课程建设中进行绿色技能开发需要在教学和学习方面都进行相应的改革。首先,在教学方面,可以采取学做同时原则;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积极谋求外部专家指导;采取有效方法,促进课程的反应性和灵活度。在学习方面可以采取的策略有:反思学习;案例学习;服务学习;专业学习;体验与实践学习等。此外,还需要将可持续发展等绿色理念纳入校园文化氛围,使师生员工在潜移默化中改变行为模式。

电子商务是一个具有巨大潜力和市场前景的市场,要促进我国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不仅需要技术与管理的支持,还需要一批具有高度职业素养的电子商务应用人才。这就需要加强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课程建设,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并积极渗透绿色技能开发,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孟泽云,黄亚静.基于工作过程对《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课程改革的探索[J].电子商务,2011(11):87-88,90.

[2]刘碧枫.基于工作过程对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课程改革的探索[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4):182-183.

电子技能课程 第8篇

1 电子技能项目课程的特点

电子技能项目课程区别于其他电子课程,该课程实现了电子理论和电子实践有效整合,该项目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特点 :

1.1 方法估算与精算

由于对电子技能项目课程的研究需要熟练掌握电路的静态和动态特性 ,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会使用图解法、微变等效法等方法进行电路相关参数的估算。估算在计算过程使用较多 , 但论证度不高。精算由于过于复杂 , 计算难度大 , 因此除必须运用精算的情况外 , 多采用估算方法。

1.2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

在《电子技术基础》等相关电子技能课程的教学中 , 对温度漂移、反馈、自激振荡以及交越失真等环节进行了具体、详细的定性分析 , 但是缺乏在定量方面的分析和讨论 , 因此导致分析结果缺乏数据支撑。

随着新器件的大量生产和新技术的不断引进 , 课程教学内容不断的延伸和增加 , 为了保证课程教学体制发挥时代应用价值 , 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融人新内容、新理念。但是设置偏少的教学课时加大了学生对电子技能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难度。因此,针对目前电子项目课程面临的巨大挑战,以及存在的众多问题,对电子项目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是至关重要的。

2 电子技能项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目标不明确

电子技能项目课程是一项专业性、系统性较高的课程,因此对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有一定的科学性。目前信息技工学校的电子技能项目教学中,缺乏科学的教学目标的制定,使专业知识和实践训练没有达到合理分配,影响教学效果的实现。例如,部分学校将电子技能项目的教学目标仅仅停留在理论的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的实践训练,这就导致学生无法深入的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实际操作能力较差。

2.2 教学内容处理不当

由于电子技能项目课程自身的复杂性和专业性,必将导致理论教学难度较高,学生接受困难。无论是“模拟电子”还是“高频电子”的教学都具有一定的难度,并且由于知识点较多,教师又没有充分合理的利用有限教学课时,使教学内容侧重点不清晰。另外课时的压缩也使学生对内容掌握达不到预期效果。例如,在模拟电子的教学中,教师为了能够降低教学的难度,并符合教学的课时,将模拟电子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删减,虽然降低了教学的难度,但是,对于模拟电子的学习,重点知识讲述的比较浅,缺乏系统性,最终导致学生无法全面的掌握这门学科的内容,为今后的实践带来严重的影响。

2.3 教学方法不科学

教学方法是否科学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在调查中发现,信息技工学校在教学中大多还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忽视了实践训练,学生很难灵活的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缺乏实际操作能力,为今后的就业带来较大的影响。从电子技能项目的专业性质来讲,该教学方法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对教学内容的全面解析也存在着制约性影响。因此引入科学的教学方法十分必要。

3 电子技能项目课程教学改革的做法

教学的目的是服务于实践,服务于社会需求,以市场需求为转移。社会需要拥有综合能力,能灵活运用知识的的人才。例如,在民营的小家电企业中,不仅需要专业理论知识过硬的人才,更需要会灵活运用知识,实践操作能力强,在企业中掌握多项技能的人才。针对电子技能项目的教学现状以及教学需求来看,进行高效的电子技能项目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在教学改革过程中要全面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开展 :

3.1 制定明确教学目标

在电子技能项目课程教学中,教学目标要分为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两部分来制定,即理论目标与实践目标的制定。理论目标 :充分结合该课程中的“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教学目标,完成基本理论教学任务。目标制定过程中要结合内容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科特点,保证理论目标的完成能够全面支撑实践技能。实践目标 :主要是进行实践设计以及实践应用。对该课程中所涉及的实践技能进行实践训练,并及时应用到实践中。通过实践训练检验理论成果并提升自身专业性。

3.2 创新教学方法

要打破传统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更好吸收。例如,采用“理论实践一体法”进行“元器件识别”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教学课堂改在实验室进行,学生边进行理论学习,边通过仪表测量,感受元器件的真实性,并尝试掌握示波器、万用表等仪器使用,达到更准确掌握教学内容的目的。

再如,教学中“原理”的学习,具有一定抽象性,学生掌握困难。因此可以通过实践的方法达到教学目的。例如,在“电机控制中电动机按钮连锁控制正反转电路”的工作原理分析中,教师理论教学很难让学生真正了解,因此通过演示方法,能够一边操作一边学习,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原理的掌握情况。

3.3 合理进行教学内容安排

针对电子技能项目的复杂性,教师要进行合理的内容安排。首先,做出一份确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合理安排电子技能项目课程的课时,避免出现教学体系混乱,教学进度受影响,从而促进教学成果的实现 ;其次,实现教学内容优化,将较难的内容与较简单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设计,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最后,是对教材的选择性应用,要对教材冗余内容进行删除,压缩教学内容,教师制定清晰的知识框架,帮助学生更好把握教学重点,达到教学优化的目的。同时,在某个难点知识教学中,教师也要进行合理的教学内容安排。例如,在学习电子技能项目课程的“直流稳压电源设计”中,由于该课程具有一定的实践需求,学生在进行原理学习和把握过程中,需要相对较多的课时,因此教师要发挥其自身引导功能。在课前进行充分准备,并结合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直流稳压电源特点,以及设计要点,在课堂学习中学生能够更有效掌握该知识点,实现有限课时内的有效教学。

4 电子技能项目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分析

在信息技工学校的电子技能项目教学中进行教学改革,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水平,实现专业技能培养。在进行改革过程中,教师需定期进行改革效果的分析,以便更好的指导后续教学改革,主要效果包括两个方面,分析如下 :

4.1 对教师的挑战

教师需要把握的教学任务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效果预估为 :理论教学目标的开展情况良好,如学生对晶体管组成的放大电路应用 ;稳压电源电路的降压、整流、滤波 ;振荡器部分 ;数字逻辑电路部分等基础内容的知识点掌握良好。在改革实施后学生兴趣大增,达到巩固理论基础目的,同时实现基本能力的提升,达到基本理论教学目标。实践教学目标完成中,学生亲自操作实验效果良好对电阻、电容等元件读数及测量 ;晶体管管脚辨别、质量检测 ;NE555、CD401774LSXX综合应用 ;基本逻辑门电路综合应用 (74LSXX系列 ) 等,实现独立操作达到教学要求。

4.2 对学生的影响

在改革中学生的受益情况明显,从理论上和实践两个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理论上,学生对电子元器件特点和检测有了一定的掌握,对一些电子器械的工作原理也有了正确认识和了解,对指导实践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实践上,学生对焊接操作技术、电路设计、以及布线等都有了一定尝试和实践,且效果良好。大部分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且错误率有效降低。

4.3 综合成绩评定情况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对学生成绩评估按照课堂表现 + 平时测试+期末成绩的方法完成。在运用此种方法之后,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在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中表现出高涨的热情,这对提高学生成绩有着重要影响。在进行改革前后的成绩对比中发现,改革后学生平均成绩与改革前相比整体提升了18.91%,这充分说明改革效果明显,对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5 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对电子技能项目的特点进行分析,明确在该课程教学中要注重教学手法的科学性以及教学内容的系统性,要综合电子技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达到有效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的目的。目前信息技工学校的电子技能项目教学中存在着一定的教学问题,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效果的完成,影响整体教学效率,对学生提升专业能力有着制约性影响。为有效改善这种教学现状,要积极开展该课程教学改革。在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要从多方面入手,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应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实现理论教学服务于综合实践,有效提升学生电子电工专业能力。通过教学改革进行教学效果分析可得知,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一定巩固,实践操作能力能有效提升。在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对实现专业优质电子人才培养有着积极作用。在今后的信息技工学校的电子技能项目教学中,要结合市场变化形势,不断创新观念,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改革,真正实现专业人才专业培养。

摘要:中国二三线城市小家电行业对初、中高级电工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这给信息技工学校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教学改革要求。在信息技工学校的教学中,要加强电子技能项目课程教学改革,改善电子技能项目教学现状,从而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本文将以电子技能项目课程特点为切入点,对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出具体有效的改革措施,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最后总结出该课程改革的效果,对效果进行预估。旨在通过本文论述,为信息技工学校加强电子技能项目课程改革提供理论参考,实现更多高质量、专业强的电子行业人才培养。

电子技能课程 第9篇

一、课程分析

《电子技能与训练》是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各专门化专业的核心课程, 适用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其任务是进行电子元器件的识别和质量检测, 有关基础电子电路的安装、制作、检测、调试等技能训练, 使学生学会常用电子仪器、仪表的使用、维护和保养, 熟悉常用电子元器件的性能、特性和主要参数, 掌握基本检测方法, 掌握基本电路安装、调试和检测方法。初步具备分析、处理常见故障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培养动手能力, 提高基础工艺与基本技能;同时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具备从事日用电器专门化、音频视频专门化、办公自动化专门化、汽车电子测量专门化方向共同的基本职业能力。

二、项目实施过程

选择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电子技能与训练》为教材。根据教材内容, 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 以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 充分体现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 满足学生学习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整合教材, 重新设计教学内容, 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把课程分为五大项目, 每个项目分为若干课题, 以课题任务的形式引入。学生分层, 以“传帮带”的形式分成若干组, 每组三人。布置任务后, 学生分别对项目任务进行讨论, 查找资料, 并写出设计思想与方法, 必要时小组与小组之间可以相互讨论;然后由每个小组推荐一位同学汇报讨论结果, 并提出疑问;最后老师结合学生的疑问讲述章节的相关理论知识。下面以项目四:课题二“汽车稳压电源”技能课中的实践教学为例, 探讨一下项目教学法实施过程。

1.课题引入

汽车稳压电源是保证汽车安全行驶时的有力保障, 它工作环境复杂, 温差大, 湿度高, 应具有防雨、防盐雾耐腐蚀能力;使用中抗干扰能力强、可靠性高、输出功率大、输入输出完全隔离;同时应有过热、过流、短路保护功能。因而对其制作与测试应熟练掌握。那么如何对汽车稳压电源制作、调试与分析呢?

2.项目的实施

根据学生基础, 按层次做好人员分工, 简述任务要求, 由各组组长领取项目任务书并分发, 要求学生仔细阅读项目任务书中的各项任务及要求, 明确各项任务指标。学生对项目进行讨论、查找资料、画出框图、设计原理图、选择元件, 同时制订实现项目任务计划并加以实施。教师参与任务计划的制订, 跟踪每组的学习情况, 参与讨论, 及时进行辅导, 协调小组中出现的分歧, 对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 提供最佳的解决方案;并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3.项目检验应用

各组将制作好的汽车稳压电源到校内实训基地进行现场操作, 检验产品工作的可靠性。在检验的过程中, 学生检测稳压电源的工作状态, 记录结果, 出现异常情况时应及时改良与调整, 并整理出检测结果, 同时听取操作人员对项目的反馈评价, 根据反馈情况修正计划, 完善项目的实施。

4.项目评价

检验完毕, 首先是学生开始进行自我评估, 由学生介绍项目实施的具体任务、目标、方法、手段以及体会、收获, 可以使师生了解其操作的方方面面, 看到其独到之处。其次是小组内相互评价、互相交换检验, 主要是对产品的结果进行检验, 通过比较验证, 汲取别人的经验弥补自己的不足。第三, 教师评价, 由教师根据学生自评、互评情况和整个项目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程度、所起的作用、协作能力、团队精神及成果, 作出最后综合评定。第四, 总结交流, 学生针对自己在制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或者状况, 以及自己能力的表现发表心得, 与其他同学进行总结与探讨, 课后完成项目实施报告与体会。教师针对项目实施过程中主要问题和普遍存在的问题作出总结, 并展示优秀的设计方案与产品。

三、项目教学法实践中的几点注意事项

1.项目的选取要有使用性

以往的教材注重知识的系统性、渐进性, 忽略了学科间的联系, 以及理论联系生产实际。针对汽车应用与维修专业, 项目的选择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与校内外实训基地条件;既要与书本知识紧密结合, 又要有一定的实用价值;让学生既能运用所学知识, 又可以自主创新。力争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就感, 增强自信心, 体现学生的职业能力。

2.项目的实施要有预见性

项目的实施, 教师应先期完成, 一方面教师对项目实施的全局应该有一个整体的预测和掌握, 便于更好地指导学生;另一方面当项目提出的时候就能拿出明确而又具体的成果展示, 让学生有个感性认识, 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项目活动教学中来, 有利于项目的实施。

3.项目的完成形式要有合理性

项目的完成是由学生独立完成, 还是分组合作完成, 要根据项目的具体特点来确定。对于知识简单, 内容单纯的项目, 可以由学生独立完成, 比如万用表的使用;而对于知识面较广、难度较大的项目, 分组完成比较合适, 因为学生各有所长, 知识的互补性可以帮助他们解决更多的难题, 比如汽车稳压电源的制作。使每一个学生都是项目参与的一分子, 既锻炼独立工作的能力, 也增强了团队协作的意识。

4.项目的评价要有鼓励性

项目评价时,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成果, 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发展, 切记不要在学生面前评论谁对谁错, 项目实施成功与否应看整个过程的进行情况。多引导, 善鼓励,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 否则, 学生就会失去信心, 项目实施就会失败。

5.项目的学习要求学生有进取性

项目教学法, 和原来的靠教师在课堂上灌输知识不同, 主要通过学生自觉地参与教学过程, 问题的理解, 资料的收集, 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都需要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 而后再由小组讨论拿出解决方案。在实践过程中有失误和失败不能退缩, 需要学生具备坚强的意志, 具有积极的进取心和钻研精神。

6.项目的教学迫使教师要有转换性

项目实施中, 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辅助, 以学生在实践中发现知识、提高技能为根本。教师则由讲解员转变为供货员, 即充当项目教学材料的供应者;由“授”转为“导”, 即充当项目的引导者;由“执行”转为“督导”, 即充当项目实施的管理者;由“打分”转为“评点”, 即充当项目成果的评审者, 教师要适应角色的转换, 与时俱进。

四、项目教学法的几点不足

1.课堂纪律难于管理

项目教学法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 但有少部分学生自由散漫习惯不改, 课堂纪律观念不强, 虽然有课堂纪律的考核, 但对他们的约束力不明显, 给教学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 教学效果不太理想, 所以在课堂纪律上还要有更好的措施。

2.课程知识点需要查漏补缺

因为一个项目不一定能够覆盖课程的所有知识点, 对一些有用的知识点, 需要通过其他的任务或项目加以补充。

3.项目教学配套教材有待开发

学生初期对“项目教学法”极不适应, 它打破了学科体系的知识结构, 按照工作内容重新设计教学, 但“项目教学”的配套教材尚未完全开发出来;学生仍然使用传统教材, 听的是“项目教学”思想下的教学内容, 不免造成思想上的混乱, 学生对其适应需要一段时间。

4.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还有待完善

有些知识内容是综合性的, 特别是专业的前沿知识, 需要学生有融会贯通的能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需要各科教师的协作。

项目教学法所代表的新的教育理念的先进性和时代性, 渗透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发展, 特别是在职业教育强调“工学结合”的实践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下, 形成对学生的综合职业技术能力的有效培养, 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期望从事职业教育的人士积极参与, 加强实践与研究, 不断总结, 培养出大批适应新时期市场经济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

摘要:《电子技能与训练》是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各专门化专业的核心课程, 根据教材内容, 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 以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 充分体现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 满足学生学习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整合教材, 重新设计教学内容, 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通过项目教学的实施,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自信心, 体现学生的职业能力。同时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也存在一些不足。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电子技能,趋势,教师角色

参考文献

[1]王蓓.项目教学法在《设备管理》课程中的应用[J].吉林教育, 2010, (2) .

电子技能课程 第10篇

一、实训课程存在的问题

当前实训课程的具体设计为以小组为单位, 以毕业设计的形式完成一个综合性的实训电路, 并进行汇报。 课程经过几年的开设后, 我们发现一些问题, 具体包括:

1.组织形式不具体。 课程的开放性较高, 对于学员与教员的要求也更高。 组织过于随意会导致部分学员甚至教员对课程重视程度不够、组织松散, 达不到课程开设的目标。

2.学时利用不充分。 在30学时内以小组合作形式完成一个任务, 使得部分学员没有紧迫感, 积极性较低, 产生“等靠要”的心理。

3.部分任务设置不合理。 实训任务应综合性较强、难度适中, 目前部分任务存在制作难、 验证难或是综合性较差等问题, 需重新更换科学、合理的任务。

4.专业区分不明显。 电类学员在实训课程之前需完成 《电工学》、《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 (部分学员还要进行《高频电子线路》的学习) , 而机电类学员仅完成了《电工电子技术》的学习, 因此当前实训课程存在对所有学员“一把抓”的问题, 对于电类专业、机电类专业等学员未在任务选取、课程要求上区分开, 忽略了学员对于电类课程理论、动手能力不一致的现状, 对于任职需求没有明显体现。

二、改革措施

在考虑到上述因素之后, 我们对实训课程进行了改革。

1.改进组织形式, 细化实训流程。 实训课程整体实施步骤与要点如下所示:

(1) 分组。 2-3人为一组, 在自愿前提下, 充分考虑学员个性、特色、理论与动手能力的差别进行搭配, 做到先进带后进, 理论扎实者配实践能手, 充分调动学员积极性, 尽力优化团队结构。

(2) 选题。 在给定的题目范围内进行抽题, 可允许部分能力较强的小组选择较难的任务。

(3) 资料搜集。 在选定任务电路之后, 各小组需立即着手进行相关资料的搜集, 包括任务中的陌生元器件、电路功能、电路原理等, 并开始利用手中的资料着手拟订工作计划, 撰写开题报告书。

(4) 开题报告。 上交开题报告书并上讲台向所有人进行报告, 报告应介绍小组成员与分工、任务名称、原理简介、功能展望与工作计划等, 汇报者要做到声音洪亮、讲解清楚、熟悉电路。

(5) 任务制作。 任务制作包括两步:第一步是小组协作完成任务电路制作, 并进行调试, 排除故障, 测量并记录相关数据, 并能观察到正确的实验现象;第二步是完成任务电路后, 小组内每名成员需独立制作一个实训套件 (机电类学员为指针式万用表套件, 电类学员为七管超外差收音机) , 制作过程需独自完成, 调试阶段则可以小组内相互讨论、检测、维修, 所有成员均完成套件后需一起交给教员进行检测与点评。 两步均完成后应做好记录与总结, 并着手撰写结题报告书。

(6) 结题报告。 上交结题报告书并上讲台向所有人报告, 报告应包含任务完成情况、电路功能演示、电路原理简介、电路制作过程、 心得与体会等方面。 重点应报告故障排除的思路、方法及心得体会两方面。

2.区分专业, 针对对象选定任务电路。 机电类学员电路种类主要集中在电源电路、放大电路, 电类学员电路种类主要为带集成芯片的各类电路。

三、改革结论

通过区分专业、改进组织形式, 可有效提高学员动手积极性, 更有效、更合理地培养学员读图识图、检测维修等能力, 增强团队意识, 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夯实基础。

当然, 上述对于课程的改革还比较浅, 仅仅是针对之前存在的问题进行的一些针对性的举措。 接下来, 我们需要结合岗位技能需求, 优化课程内容, 完善课程体系。

摘要:文章从实训课程的地位说起, 描述了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阐述了当前所开设的实训课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 进行相关改革。

电子技能课程 第11篇

【摘要】为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在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了“五级递进”式技能训练模式,即“课堂教学—专业社团活动—特长教育—竞技教育—顶岗实习”。通过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完成基本教学任务,通过专业社团活动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在特长班强化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在竞技教育中,根据职业院技能大赛的要求进行针对性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顶岗实习,学生所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关键词】五级递进;技能训练;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电子技术”我校是机电类、信息技术类等专业的一门通用专业课程,主要包括模拟电子、数字电子、实验实训、综合设计等四部分内容。该课程以素质培养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打破了原有课程体系。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在课程中引入了“五级递进”技能训练模式。即:“课堂教学——专业社团活动——特长教育——竞技教育——顶岗实习”。

2 “五级递进”技能训练模式

通过理实一体化课堂教育完成基本教学任务;通过专业社团定期开展技术讲座、专业技能培训、科技服务等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可以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在特长班通过教师与学生一起开展各种科技制作、强化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在竞技教育中,根据职业院技能大赛的要求进行针对性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顶岗实习,学生所学与生產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3 实施过程

(1)课堂教学

根据“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理念”,设计教学项目。每个项目的实施都将学生按3—5人分成若干个工作小组,合作完成。先由老师下达任务,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相关资料,教师讲解有关知识点后,学生进行讨论,确定方案,制定工作计划,接着开始实施制作。在此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可以修正学生的方案,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随时接受学生的资讯,帮助学生解决难题。项目完成后进行总结评价。

(2)专业社团活动

学校为专业社团提供活动场地,为每个社团指定指导老师。在指导老师带领下,制定活动方案。通过专业社团定期开展技术讲座、专业技能培训、科技服务等活动,既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3)特长教育

对于在某些方面有特长和突出表现的学生,可以编组为特长班,鼓励他们积极发挥特长,参与老师的课题研究,在特长班通过教师与学生一起开展各种科技制作、课题研究等强化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

(4)竞技教育

首先学校层面每年举行一次校级技能大赛,通过校级技能大赛培养选拔一批学生为省级(自治区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做好储备工作;在省级(自治区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表现突出的学生,根据国家职业院技能大赛的要求进行针对性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5)顶岗实习

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基地不但为学生教学实习提供帮助,而且是教师下企业锻炼、提升技能和加强工程能力培养的重要场所。校企双方可以较为深入的技术交流,学校聘请企业一线技术人员担任课程兼职教师 、实习指导教师,企业聘请学校教师担任技术顾问。企业工程师定期为学校教师和学生开展技术讲座,学校也定期为企业进行新技术培训,参与企业技术改造与产品研发。

4 保障措施

(1)与企业进行工学结合,共同设计和开发学习领域,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提取典型工作任务,把教学过程和企业工作过程结合在一起。

(2)将实验室的设备资源重新整合,按项目化教学进行配置。加大基础性实验和技能实训的力度,适当增加设计性实训环节难度和广度。

(3)改革实训室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实行三开放,即:实训室开放、实训内容开放、实训时间开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能力学生的需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新性实验实训,在实验实训过程中允许学生有失败,并给予多次重做机会,直至成功。

(4)增强实训室的氛围,制作各种彩色实训挂图、基本器件表、基本原理图和基本公式等,使实验实训教学更加方便。

5 结语

近年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了明显改善,专业社团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学生在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较好成绩。通过向用人单位发放调研问卷,统计结果表明,用人单位对我院顶岗实习学生、毕业生的电子方面的应用能力认可度越来越高。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论职教课程中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结合点[J].职业技术教育,2015(12).

[2]贺平.项目教学法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0).

[3]谢文林,林峰.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对职业教育教学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0(6).

[4]刘智运.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实施要点[J].中国大学教学,2011(1):12-15.

[5]王伟,王建华,董鹏中,曲丽娜.职教师资基本素养标准开发初探[J].职业技术教育,2014(35):77-79.

[6] [德国]克劳斯.贝克.职业教育教与学过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67-73.

[7]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43-147.

支持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电工电子技术”精品课程项目

电子技能课程 第12篇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为新时期职业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要求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定期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关于开展2011年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 (桂教高教[2011]42号) 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是把特色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结合起来, 以特色专业建设为龙头, 以课程建设为载体;加强师资队伍、实验条件的建设, 进一步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创新特色课程体系;改革和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机制, 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推进高校专业建设, 全面带动我区高等学校的专业及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提升。竞赛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所以, 应该以竞赛为契机, 开展一系列的后继活动, 真正让职业技能竞赛对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

一、职业技能竞赛对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的作用

1.1职业技能竞赛成绩卓越, 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电子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始终坚持以“立品、为学、禀艺、砺身”为宗旨, 努力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教学团队以职业技能竞赛为突破口, 大力培养学生的竞赛能力和学习能力, 在各项竞赛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5年来, 该专业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设计竞赛等各类专业技能大赛中累计获得全国一等奖3项、全国二等奖4项、广西一等奖8项、广西二等奖23项, 技能竞赛成绩在广西所有高职院校的同类专业中名列前茅。

借助于职业技能竞赛, 教学团队有效地将竞赛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的业务水平和学习能力大幅提升, 人才培养质量水平显著提高。近年来,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及其专业群毕业生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许多企业慕名而来, 洽谈人才招聘事宜, 毕业生供不应求。近三年本专业毕业生平均就业率高达98%以上, 专业对口也保持在较高水平。

1.2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课程建设成果丰硕。近年来,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积极开展教学改革, 实施了理实一体化教学、项目教学法、作品考试等改革尝试,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且, 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善, 逐渐形成了一套科学、合理、完整的教学体系。

另外, 在课程建设、教改、科研等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是自治区级精品课程, 《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在学院首届课程创新大赛中获得一等奖。专业骨干教师先后主持参与了3项自治区级科研教改项目, 5项院级科研教改项目的立项、研究与结题工作。专业课程的教学课件参加广西高校教育技术软件大赛和应用大赛共获得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的优异成绩。

1.3深化校企合作, 积极推进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近年来,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不断深化校企合作, 取得了显著成果。目前, 现有合作企业十余家, 为专业学生的见习、实习和就业提供了保障。每年由企业赞助开展本专业技能竞赛, 通过竞赛选拔出优秀人才供企业挑选。在深化校企合作的同时, 成立了由多名企业、行业专家参与的专业指导委员会, 在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 积极推进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先后对教学计划进行了4次修改, 重新编写或调整教学大纲10份, 加强了课程之间的整合, 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特色和创新点

2.1深化教学改革, 坚持“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由学校、企业、行业三方专家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 教学改革是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统一指挥下开展的, 这就保障了教学改革的科学合理性。另外, 在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 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又提供了一个纠错机制, 保障了教学机制的不断完善。

2.2建立竞赛保障机制, 以技能竞赛促进课程建设。根据近年的竞赛经验, 逐渐建立起了一套包括竞赛组织、选手选拔、竞赛指导、后勤保障等在内的竞赛保障机制, 为参加技能竞赛获得优异成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外, 职业技能竞赛的项目设置是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的, 所以职业技能竞赛对课程建设也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在课程教学中, 根据职业技能竞赛的发展趋势, 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间接促进了课程建设。

另外,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建立了专业学习兴趣小组, 利用课余时间学习课程教学以外的专业技能。这样既为参加技能竞赛做好了人才储备, 又能让兴趣小组的成员在班级中发挥带头作用, 以提高教学质量。

三、推广应用效果

3.1通过优异的竞赛成绩, 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 社会认可度还不高, 所以高职院校的生源素质偏低, 许多学生在来到高职院校之前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缺乏自信心和对专业技能的学习兴趣。近年来,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参加各项职业技能竞赛的成绩十分优异, 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 使高职学生相信即使在高职院校, 只要自己努力, 也能有一番成就, 也能获得别人的高度认可。

树立了自信心后, 通过技能竞赛的选拔机制, 在班级学习中营造出一种良性竞争的氛围, 使学生找到专业学习的目标,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及时总结教学改革成果, 积极推广教学改革经验。几年来, 在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的工作中,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先后开展了理实一体化教学、作品考试、项目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 专业指导委员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不断完善, 及时总结, 逐渐形成了一整套以理实一体化教学为核心, 以项目教学为载体, 以作品考试多元化评价体系为检验手段的教学体系。该教学体系已经在信息工程系推广应用, 实践证明, 效果良好。

四、总结

本文阐述职业技能竞赛对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的作用, 挖掘特色和创新点, 结合专业需求, 以职业技能竞赛推进教学课程的改革, 通过优异的职业技能竞赛成绩, 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培养综合能力强的学生。

摘要:本文从当前高职职业竞赛的现状出发, 结合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情况, 介绍了职业技能竞赛对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的作用, 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肖萍等.中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课程衔接研究--以电子信息专业为例[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 2014 (4) .

[2]张敬玲.基于职业技能竞赛的高职院校课程教学设计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3 (1) .

上一篇:计算机影像工作站下一篇:照片档案的归档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