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方法范文

2024-07-26

熟悉方法范文(精选9篇)

熟悉方法 第1篇

一、单脚内踢

这是初学者进入训练课堂的第一步, 也是培养学生对毽球训练兴趣的起点。初次训练的第一道关就是要完成连续性的单脚内踢, 让学生巩固球性、熟悉球感, 教师在执教时可要求学生连续性踢球次数达到30次~50次, 并以此作为一组练习。否则, 从1开始重新记数再踢, 直至完成一组为止, 完成的组数可以根据学生情况适可而定。练习参考量:3组~5组/人。

二、盘踢

简单地讲, 盘踢就是右脚和左脚盘起来交换着踢, 左脚踢一次, 右脚踢一次, 将左右脚各踢一次的两个单次计为一次。在训练过程中, 可能会出现初学者一次完成不了教练所规定次数的情况。在执教时, 可要求学生连续性踢球次数必须达到10次~15次, 并以此作为一组练习。否则, 从1开始重新计数再踢, 将完成3组~5组/人计为一次练习任务,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锻炼两脚踢球的平衡性和协调性。

三、一脚内踢, 另一大腿向上颠球

借助前两种练习方法和技巧, 学生很快就能掌握该种训练方法。在执教时, 教师可要求初学者连续踢球次数达到10次~15次, 并以此为一组练习, 否则, 从1开始重新计数再踢,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接迎面来球 (来球高度一般在膝部以上) 。

四、一脚内踢, 另一脚外侧向上踢球

将完成一脚内踢一次, 另一脚外侧向上踢一次球计为一次, 这种方法也较为简单, 只要学生认真练习, 即可很快领会动作。在练习中, 将 (10次~15次) × (3组~5组) /人计为一次练习课的量。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接身体两侧来球, 通过侧滑步、侧垫步等步法完成。

五、一脚内踢一次低球再踢一次高球

将完成一脚内踢一次低球再踢一次高球计为一次练习。在传接球配合时, 此种方法被运用最多, 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攻击性。如, 传球给后排学生踏球进攻、前排学生倒勾进攻, 以及自传高球踏球进攻等, 在熟练掌握前四种方法后, 练习者需要对此种方法反复进行练习, 在练习初期, 以5次~10次为一组, 每人完成3组,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技术水平与运动能力的提高, 可以规定20次为一组。

六、两脚外侧向上踢球

将完成一脚外踢一次、另一脚再踢一次高球计为一次练习。这种方法要以第四种方法为基础, 在练习或比赛时, 学生主要依靠灵活多变的步法完成, 接多个方向距离身体较远的来球。

七、两大腿颠球

将左右两大腿各向上颠球一次计为一次练习。这种方法要以第四种方法为基础, 在练习或比赛时, 学生主要依靠灵活多变的步法完成, 接多个方向距离身体较远的来球。

八、两脚背颠球

这种练习方法与足球的两脚背颠球方法相同, 在练习时, 两个膝关节、踝关节保持放松, 练习的次数与完成的量可根据学生的球性而定。

九、脚内侧踢一次高球接胸部颠球

熟悉方法 第2篇

一、任加试剂的鉴别方法

这类题型的特点是对所用试剂的种数没有限制,解答时一般先根据待鉴物质的物理性质予以鉴别。然后再根据待鉴物中某些共性进行分组,最后依据个性特征逐一将其区分的一种方法。

【例1】 鉴别纯碱、石灰石、芒硝、石膏四种固体物质,下列试剂中应该选用( )

A. 氢氧化钠溶液 B. 水、盐酸

C. 硝酸 D. 氯化钡和硝酸的混合溶液

解析:首先将题给固体物质取少量放入试管内加水,溶于水的是纯碱和芒硝,不溶于水或微溶于水的物质是石灰石和石膏。再用盐酸分别跟这两组物质逐个反应,跟盐酸反应,并生成气体(CO2)的分别是纯碱和石灰石。

答案:B

二、限一种试剂的鉴别方法

这类题型的特点是对所用试剂的使用进行了限制,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题目的难度。解答这类题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 阳离子鉴别法。

此法是根据待鉴物中阳离子不同的特点,选用NaOH、NH3•H2O、Na2CO3等碱性物质作试剂进行鉴别的一种方法。

【例2】 在允许加热的条件下,只用一种试剂就可以鉴别硫酸铵、氯化钾、氯化镁、硫酸铝和硫酸铁溶液,这种试剂是( )

A. AgNO3 B. BaCl2

C. NaOH D. NH3•H2O

解析:由于待鉴溶液中的阳离子不同,采用加NaOH溶液,则有(NH4)2SO4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KCl无变化;MgCl2有白色沉淀生成;Al2(SO4)3有白色沉淀生成白色沉淀溶解;Fe2(SO4)3有红褐色沉淀生成。

答案:C

2. 阴离子鉴别法。

此法是根据待鉴物中阴离子不同的特点,选用HCl、H2SO4、AlCl3等酸性物质作试剂进行鉴别的一种方法。

【例3】选用一种试剂即能把浓度均为1mol•L-1的Na2SO3、Na2SO4、Na2CO3、Na2S、BaCl2溶液加以区别,这种试剂是( )

A. CaCl2 B. AgNO3

C. H2SO4 D. NaOH

解析:由于待鉴溶液中的阴离子不同,则采用加H2SO4的方法,H2SO4与Na2SO3反应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SO2);H2SO4与Na2CO3反应放出的气体几乎无味(CO2);H2SO4与Na2S反应放出有臭鸡蛋味的气体(H2S);H2SO4与BaCl2反应有白色沉淀产生;H2SO4与Na2SO4不发生反应。

答案:C

3. 阴、阳离子鉴别法。

此法是根据待鉴物中阴、阳离子均不同的特点,选用Ba(OH)2、(NH4)2CO3、Al2(SO4)3等双重试剂进行鉴别的一种方法。

【例4】能把Na2SO4、NH4NO3、KCl、(NH4)2SO4 4瓶无色溶液加以区别(必要时可以加热)的一种试剂是( )

A. BaCl2 B. Ba(NO3)2

C. Ba(OH)2 D. AgNO3

解析:由于题给待鉴4瓶无色溶液中的阴、阳离子均不同,采用加Ba(OH)2溶液的方法。Na2SO4有白色沉淀产生;NH4NO3有刺激性气味产生;KCl无现象产生;(NH4)2SO4有白色沉淀产生,同时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

答案:C

4. 官能团鉴别法。

此法是根据有机物官能团的特性不同,选用浓溴水、新制Cu(OH)2、氯化铁等试剂进行鉴别的一种方法。

【例5】在可以使用酒精灯加热的条件下,要求只用一种试剂来区别蒸馏水、氢氧化钠、苯酚溶液和稀硫酸,这种试剂是( )

A. 碘化钾溶液 B. 碳酸钠溶液

C. 硝酸钡溶液 D. 三氯化铁溶液

解析:由于题给试剂中只有三氯化铁溶液能与苯酚起反应,使溶液显紫色;三氯化铁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红褐色沉淀;三氯化铁加入水和稀硫酸中无现象发生,但若给它们加热,三氯化铁水溶液水解完全有红褐色胶体产生,而三氯化铁的稀硫酸溶液无此现象发生。

答案:D

温馨提示:对于这类问题的解答方法,其关键就是认真分析试题条件,追寻解决问题的的切入点,具体表现在下面几点:

(1)先分析指示剂能否鉴别。

(2)选用一种试剂鉴别出一组物质中的一种,用鉴别出的物质作试剂,鉴别出另一种物质,以此类推鉴别出全部物质。

(3)以上两种方法如不能鉴别出该组物质,则按照下面两个原则来选择试剂。

①以“阴”选“阳”,即分析待鉴别物中的阴离子,选择一种与之有明显现象产生的阳离子试剂来鉴别。常用的阳离子有H+、Ag+、Ba2+、NH4+、Fe3+、Cu2+等。

②以“阳”选“阴”,即分析待鉴别物中的阳离子,选择一种与之有明显现象产生的阴离子试剂,与①中选出的阳离子组合起来则是所需要的鉴别试剂。常用的阴离子有OH-、CO2-3、Cl-等。

三、不用其它试剂的鉴别方法

这类题型的特点是不另加试剂,要求从被鉴物本身寻找解题的突破口。解答这类题可采用如下几种方法。

1. 特佂现象法。

对待鉴的几种溶液(物质),观察其外部特征,如特殊颜色、特殊气味、特殊状态等。首先鉴别出一种物质,然后借用己确定的溶液(物质)作试剂去鉴别其它溶液的一种方法。

【例6】现有5种溶液:①NaOH ②Al2(SO4)3 ③Ba(OH)2 ④FeCl3 ⑤KCl,不用任何其它试剂,用简便的方法,鉴别它们的顺序是( )

A. ④③⑤①② B. ②③①④⑤

C. ③④①②⑤ D. ④①②③⑤

解析:从观察题给5种待鉴溶液的颜色,不难确定出呈棕黄色的是FeCl3溶液,然后借用FeCl3 作试剂可鉴别出NaOH,用NaOH作试剂可鉴别出Al2(SO4)3溶液,再用Al2(SO4)3溶液试剂又可鉴别出Ba(OH)2溶液,最后余下的一定是KCl溶液。

答案:D

2. 两两混合法。

当待鉴物无特征颜色时,可用抽取待鉴物质的试样,并两两混合,依据反应后产生的不同现象进行鉴别的一种方法。

【例7】下列各组溶液,不用其它试剂就可以将它们区别开的是( )

A .盐酸、氢氧化钠、硫酸钾、碳酸钾

B. 碳酸钾、盐酸、氯化铵、氢氧化钾

C. 氯化钡、氯化钙、硫酸钠、碳酸钾

D. 氢氧化钾、碳酸钾、硫酸镁、硫酸氢钾

解析:由于题给每组有4种物质,两两混合每种物质各产生3种现象,若每组内4种物质产生的现象互不相同,则该选项符合题意。经分析仅D选项4种物质对应的现象各不相同:

氢氧化钾 碳酸钾 硫酸镁 碳酸氢钾

现象 -↓- -↓↑ ↓↓- -↑-

故正确选项是D。

答案:D

3. 综合分析法。

此法是上述各类方法的综合运用。通过全面分析,从内部寻找条件,然后采用不同的方法,或观察借用、或两两混合等,从而达到区分物质的目的。这也是近年高考试题的常用解答方法。

nlc202309030122

【例8】不用其它试剂,限用化学方法区别下列两组内的4瓶溶液:① FeCl3、BaCl2、MgSO4、Al2(SO4)3 ② Al2(SO4)3、盐酸、BaCl2、K2CO3。

A. 只有①组可以 B. 只有②组可以

C. 两组都可以 D. 两组都不可以

解析:从表面上看①组虽然通过观察的方法能鉴别出FeCl3溶液,但FeCl3无法用来鉴别其它3种物质;②组溶液可采用两两相混合的方法,其中K2CO3溶液与Al2(SO4)3溶液发生双水解,生成白色沉淀,同时又放出气体;与BaCl2溶液反应只产生白色沉淀;与盐酸反应只放出气体。有此种不同现象能够将物质加以区别。

答案:B

【例9】今有A、B、C、D、E、F、G、H等8种白色固体,它们是KHSO4、C6H12O6(葡萄糖)、HOOC-COOH(草酸)、MgCO3、Na2CO3、MgSO4、Al(OH)3、Ba(NO3)2。经实验,结果如下:

(1) 各取部分固体分别加入水,除C、F外,均能溶解得到澄清溶液。

(2)C(固)+ D溶液 固体溶解,放出气体;

C(固)+ H溶液 固体溶解,放出气体。

(3)E溶液 + H溶液 有白色沉淀;

E溶液 + G溶液 有白色沉淀;

E溶液 + B溶液 有白色沉淀。

(4)B溶液 + H溶液 放出气体。

根据上述实验,判断这8种固体分别为:A_______、B_______、C______、D______、E______、F______、H______。

要进一步确证某固体为C6H12O6(葡萄糖),写出所用试剂及实验现象:试剂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道有一定难度的综合物质鉴别题,主要考查利用物质性质和反应现象进行物质鉴别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运用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意其鉴别方法为:

由第(1)步,根据8种固体物质的溶解性可知,C、F为MgCO3和Al(OH)3;由第(2)步看出,D溶液和H溶液均能使C溶解,并且均有气体产生,可以判断D、H溶液显酸性,C为MgCO3;D、H为KHSO4和HOOC-COOH(草酸);由第(3)步看出,E溶液分别跟H、G、B的溶液反应均产生白色沉淀,对照8种物质分析,E为Ba(NO3)2;H、G、B为KHSO4、Na2CO3和MgSO4;再结合(3)步中的判断(H溶液显酸性),可得出H为KHSO4的结论,则G、B中一种为Na2CO3,一种为MgSO4,进而判断D为HOOC-COOH(草酸);最后,从第⑷步反应可判断,B为遇酸能放出气体的Na2CO3;所以G为MgSO4。

以上推断均未涉及到,但能溶于水的A必为葡萄糖(C6H12O6) ,可用银氨溶液与A溶液混合后水浴加热,可产生银镜;或用新制Cu(OH)2碱性悬浊液与A混合加热,可看到产生红色Cu2O沉淀。

温馨提示:对于这类问题的解答方法,其关键就是认真分析试题条件,追寻解决问题的的切入点,具体表现在下面几点:

(1)先根据外观特征,鉴别出其中的一种或几种,然后再利用它们去鉴别其他的几种物质。

①辨色法。例如,CuSO4溶液呈蓝色,碘水呈黄色,碘的四氯化碳溶液呈紫红色,氯化钠溶液为无色等。

②辨味法。例如,酒精、醋酸、水和汽油各有不同的气味。

⑵若均无明显外观特征,可考虑用其他方法(如加热或点燃)加以鉴别。

①辨重法。例如,相同体积的硫酸和乙醇,硫酸要明显重于乙醇。

②加热法。例如,胆矾加热后由蓝色固体变成白色粉未,NH4HCO3加热后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且无物质残留。

③点燃法。例如,H2、CO都能在空气中燃烧且均出现淡蓝色火焰,但前者燃烧产物冷凝后会出现无色液体,后者则不易冷凝;O2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CO2可以使燃烧的木条熄灭等。

(3)若以上两种方法都不能鉴别,可考虑两两混合法,记录实验现象,分析确定。例如,对无标签的、盐酸四种溶液,两两混合时,组合情况及发生的现象如下表所示:

注:“-”表示无现象,“↓”表示沉淀,“↑”表示气体。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只使其他一种物质生沉淀的是KCl溶液,与KCl溶液对应产生沉淀的是AgNO3溶液,与AgNO3溶液对应还能产生沉淀的是盐酸,与盐酸反应能产生气体的是NaHCO3溶液。

(作者单位:颜建河,河北省故城县教研室;邢丙龙,河北省阜城县古城中学)

责任编校 李平安

陌生与熟悉 第3篇

我与吴老师素昧平生, 如果不是这一篇篇日记, 可能是没有机会认识的。而此刻, 就是这些文字让我认识了一个热情、智慧、执着的优秀体育教师。

吴老师的日记中每一段简单的文字后面都是一幅幅鲜活画面, 有的令人敬佩, 有的令人叫绝, 有的令人倍感温情。

透过这无声无息的文字, 我似乎能看到, 下班后, 体育办公室里的灯还亮着。灯下, 吴老师在电脑前专注地端坐着, 不是在玩玩游戏, 来消融一天的疲惫, 也不是沉迷网络, 来放纵一天紧张的心情。键盘上的“咔咔”声, 有节奏地跳跃着, 这跳跃的节奏与他敏捷的思维同步;我似乎能看到, 客厅里的灯都熄了, 只有书桌上一抹橘黄温暖的光, 反映在玻璃上, 万籁俱寂的深夜室外因此显得格外清亮。橘色灯下的吴老师听到是清晰键盘声中伴着妻儿熟睡时缓慢悠长的鼻息声, 时近时远, 时缓时急。我不得不感叹, 执着的人总是用这样的方式让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

我似乎能看到, 晚餐后, 吴老师的学生家里显得特别热闹。阵阵欢声笑语穿过窗户, 挤出门缝溜进了辽阳城的大街小巷。那是因为吴老师布置了一项特别的作业, 让每一晚父与子的较量、母与女的比赛, 变得格外有趣。这一刻, 无论输赢, 无论成败, 结果已经不是最重要的, 一滴滴流出的汗水记述了家长与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 那一串串笑声背后消融的不仅是青春叛逆, 还有今生不能磨灭的温情。我不得不佩服, 智慧的人总有些四两拨千斤的妙招让更多家庭、更多的孩子受益终身。

我似乎能看到, 操场上, 站在队伍前整队时, 活力四射的吴老师是孩子们的精神领袖;我似乎能看到, 站在队伍边拿着摄像机, 时而弯腰, 时而半蹲的吴老师, 是一个为孩子记录每个青春动感画面的专业摄像师;我似乎能看到, 站在孩子中间为他们每次精彩表现, 每一次点滴进步, 而大声喝彩的吴老师, 是一个绝对知心的铁杆朋友。我不得不称赞, 热情的人总是能关注到工作中的每个细节, 将生命鲜活的色彩融入其中。

结识一个陌生的人有很多途径, 而吴老师用他的执着与笔耕不辍, 让我对他从陌生到逐渐熟悉。他每天不但记录下与孩子相处的每个瞬间, 更是记录了对教学的回顾与思考;无限智慧的背后是对这份职业的热爱与钻研。细读一行行文字如踏上吴老师走过的路径, 沿着路径让我认识了热情、智慧、执着的吴老师, 巧的是, 这一路不但有风景, 更有收获。

熟悉的医学英语“生词” 第4篇

医学生时常发现很多熟悉的普通英语单词放在医学英语中竟变成生词了, 使人觉得明明是熟悉的词却不知其意, 如在普通英语中, angry的词义为“生气的”, 而在医学英语中则变为“发炎的, 红肿的”, 词义上的这种变化是由医学英语的语言特点决定的, 医学英语的词汇不具有感情色彩。很多普通词汇, 在医学英语中的使用与在普通英语中的使用会给人大不一样的感觉。医学生及在职医护人员既要学习表达普通英语, 又要密切结合自己的专业, 掌握好医学英语知识, 要力求甚解, 切忌望文生义, 否则会词不达意。现就一些常见词汇在医学英语和普通英语中的同形异义现象作一对比, 以飨读者。

1 动词类

如:administer medicine to a patient给病人吃药, be affected with high fever发高烧, apply a plaster to a wound给伤口涂上膏药, whooping cough百日咳, spontaneous labor顺产等。

The doctors had to collapse her right lung to save her life.医生不得不让她的右肺萎陷来挽救她的生命。

My son has contracted pneumonia.我儿子得了肺炎。

The baby seems to have developed a cold.这婴儿看样子正患感冒。

The doctor delivered the woman of twin boys.医生协助这位妇女分娩产下一对孪生男婴。

She was in labor for several hours.她分娩长达好几个小时。

She can’t return to work because she has had a relapse.由于旧病复发, 她不能回来工作了。

2 名词类

如:have a miscarriage小产, incubation period潜伏期, the digestive apparatus消化器官, a powerful build强壮的体格, alimentary canal消化道, a heart complaint心脏病, multiple delivery多胎分娩, fall down in a fit晕倒, cardiac arrest心脏停搏, heart failure心脏衰竭, respiratory distress呼吸窘迫, metabolic disturbance代谢紊乱, toxic shock中毒性休克, blood vessel血管, goose flesh鸡皮疙瘩, change dressings换敷料, contrast medium造影术等。

3 形容词类

如:sympathetic nerve交感神经, terminal ward弥留病房superficial wound表皮上的伤口, invalid chair病人用椅, plastic surgery整形外科, prickly heat痱子等。

Bacteria or their products are responsible for most instances of food poisoning.大多数食物中毒是由细菌或其产物引起的。

最熟悉的陌生人 第5篇

群里人很多, 人数增加之快大大超出了我们的预期。从年龄上分, 有60后、70后、80后甚至90后, 其中70后、80后是绝对的中坚力量。从区域上分, 从南到北, 从东到西, 遍布全国各地。从职位上分, 从总经理到一线业务员, 几乎都囊括其中。不论年龄相差多少、地位悬殊有多大, 在这个群里的所有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标签:暖通。

其实, 我们知道, 做暖通空调的人很忙, 大多数时间都不会坐在电脑前, 更不会闲得长时间去聊QQ。但是作为媒体, 我们自省要承担的责任还很多, 远不止发几篇新闻稿, 做几个人物采访, 或做几个市场调研这么简单, 而建立这样一个交流的平台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互动的力量。有群友开玩笑地把它比作“专业的百度”, 因为不论何时何地只要有专业上的困惑, 都可以在这里得到高人的指点。

网络是虚幻的, 因此大家平常的聊天显得有些肆无忌惮, 不用藏着掖着, 说说工作上的不顺心, 谈谈某天的“艳遇”, 或者侃侃时下的网络潮语……一声最平常的问候:“早上好”往往就能拉近彼此心的距离。虽然身处大江南北, 哪怕分属不同阵营, 亦或是竞争品牌, 时间长了, 一来二去也就相互熟识起来。从此, 大家都有了一群熟悉的陌生人。

突然发现, 网络是可以长相守的。但是我们也都知道, 长相守是个考验, 不容易。

管理员必须熟悉的工具 第6篇

整体来说, 对于Windows Server 2008 R2系统的优化, 其必备的工具至少包括了表1所列的这几项重要工具, 这些都是操作系统本身就已经提供了的, 无需特别去下载与安装。

熟悉并善用这些工具, 将有助于网管员未来在系统维护上排除各式各样的问题。因为即便Windows Server 2016已经发行, 但在新发行的系统中, 针对这些工具的使用技巧仍是大同小异的。N

Prince假定熟悉度理论述评 第7篇

1 假设熟悉度理论

Prince (1981) 认为, 语篇是言者发送给听者构建话语模型指令的集合。模型中有话语实体、特征和实体之间的关联。她关注话语实体的认知状态, 用她的术语说, 就是假设熟悉度 (Assumed Familiarity) , 把话语实体分为三大类:新 (new) 实体、旧 (evoked) 实体和可推知 (inferrable) 实体。

新实体是指言者首次导入话语的实体。新实体下分为全新 (brand-new) 实体和未用 (unused) 实体, 前者是指听者需创造一个新实体的情况, 后者是指在听者自己的话语模型里面已有相应实体的情况。全新实体又下分为附着全新 (brand-new anchored) 实体和未附着全新 (brand-new unanchored) 实体, 前者是指表征该实体的名词词组连接在另一个名词词组或者附体 (anchor) 上, 附体一般不是全新实体, 后者是指不附着在任何实体上的情况。

旧实体是指在话语模型中已经存在的实体。旧实体下分为话语旧实体和情境旧实体。顾名思义, 前者指通过话语导入的, 后者是指通过情境导入的。

可推知实体是指那些上文没有明确导入但可以根据旧实体, 即Prince (1992) 所说的触发语 (trigger) , 通过推理而获知的实体。这种推理跟听者的阅历、文化背景、触发语激活的框架等密切相关。触发语和可推知实体之间也可以是一种逻辑推理关系, 如集合次集合关系、集合成员关系等。可推知实体分为包含型可推知 (containing inferrable) 实体和非包含型可推知 (noncontaining inferrable) 实体。前者是指可推知实体和触发语在同一个词组内, 后者是指两者不在同一个词组内。

Prince (1981) 定义的七类实体举例来说:

1) Pardon, would you have change of a quarter?

2) Noam Chomsky went to Penn.

3) I got on a bus yesterday and the driver was drunk.

4) A guy I work with says he knows your sister.

5) Hey, one of these eggs is broken.

假设例句 (1) 到 (5) 都是篇首句, 句中的you、Noam Chomsky、a bus、the driver、a guy I work with、he、one of these eggs分别是情境旧、未用 (在听者模型中有Noam Chomsky这一实体, 不需要去创造) 、未附着全新、非包含型可推知 (有车就有司机, the driver可从上文的a bus推知) 、附着全新 (a guy附着在I上) 、话语旧、包含型可推知 (one可以从these eggs推知, one和these eggs之间是成员集合关系, 二者同在一个词组内) 。

Prince (1992) 更新了Prince (1981) 理论, 从听者和话语的两个视角对话语实体的认知状态进行分类。从听者的视角分类, 实体分为听者旧 (hearer old) 实体和听者新 (hearer new) 实体。前者指在听者大脑中有表征的实体, 即听者已经了解的实体;后者指在听者大脑中无表征的实体, 即听者不了解的实体。从话语的视角分类, 实体分为话语新 (discourse new) 实体和话语旧 (discourse old) 实体。前者指在话语上文未导入的实体;后者指在话语上文已经导入的实体。话语中实体的听者状态和话语状态交叉有如下可能性:

听者旧但话语新:言者假设听者了解但话语上文未提及的实体

听者旧且话语旧:话语上文已经提及, 听者了解的实体

听者新且话语新:话语上文未提及而且听者也不了解的实体

听者新但话语旧:Prince (1992) 认为这种情况不存在

在传递信息时, 言者会对听者大脑中已有的信息做出一些假设, 这些假设可能符合听者的认知状态, 也可能不符合。根据这些假设, 言者选择语言形式, 包括形态的和句法的, 把命题信息传输给听者。Prince (1979a;1979b;1981:233) 只关注那些对语言形式有影响的假设, 或者说对信息结构和信息分布有影响的假设。

根据Prince (1992) , 名词的有定和无定跟认知状态之间的对应关系是, 表征听者旧实体的名词通常是有定的, 而表征听者新实体的名词通常是无定的。

2 评论

Prince (1992) 认为, 话语旧而且听者新的实体不存在。笔者认为, 这种情况存在。对于旧信息, 听者仍可假设听者不知, 再次导入该信息以期达到某种效果。譬如, 修辞上所说的反复就是典型的例子。

根据Prince, 可推知实体指上文未提及, 在听者大脑中也没有表征, 但听者可根据触发实体推知的实体, 导入语篇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其一, 上文有触发实体, 其不能是听者新实体;其二, 听者能根据触发实体推知相关实体。问题是, 可推知实体自成一类呢还是归划为话语新或者话语旧实体?可推知实体在Prince (1992) 中没有明确的归类, 后来视为听者旧 (Prince, 1996) 、话语新 (Prince, 1998) 。可推知实体有的学者视为话语旧 (Birner&Ward, 1998:178) 。既然可推知实体在话语的上文中没有明确导入而又假定听者能推知, 笔者认为, 可推知实体应视为话语新但听者旧。

Prince所说的听者状态是一种假定状态, 是言者对实体在听者大脑中的假定状态, 跟实体在现实世界中是否存在和属性无关 (Birner&Ward, 1998:14) 。如果实体是命题, 那么跟命题的真伪无关。根据Birner (个人交流) , 在John wishes he had two sisters.One, he would spoil. (约翰希望自己有两个妹妹。其中一个, 他想特别宠爱) 中, one (其中一个妹妹) 指称的实体在第一句话中已经导入语篇, 是话语旧实体, 但这并不意味着‘她’在现实生活中存在, 也不意味着听者了解她。总之, 实体如果在上文提及, 不管它在现实世界中是否存在, 也不管听者对该实体是否了解, 也不管听者对该实体了解多少, 就视为话语旧而且听者旧。命题如果在上文提及, 不管它真伪, 就视为话语旧而且听者旧。

Prince所谓的听者状态指的是一种假设状态, 而不是实体在听者大脑中的实际状态。听者旧实体是指言者假设听者知道、能识别出来的实体, 而听者新实体是指言者假设听者不知道、不能识别出来的实体。举例来说, 在“最新消息:日本刚发生了一次大地震”中的“地震”是听者新实体, 这是因为言者认为, 听者不知道刚刚发生的这次地震, 在听到这条新闻之前, 听者大脑中没有关于这次地震的任何信息。但在篇首句“地震在日本时常发生”中的“地震”是听者旧实体, 这是因为言者假设, 听者在看到该语段中的“地震”前, 大脑中有关于“什么是地震, 地震有伤亡”等信息。言者根据自己对听者大脑中已有信息的假设对信息进行包装。信息的假设状态跟信息在听者大脑中的实际状态可能一致, 也可能不一致, 不一致可能导致交际失败。

同一个话语实体听者不同, 实际的信息状态也会不同。譬如, 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研讨会上, 发言人开篇会直接说“Halliday年轻时来中国留学...”, 这是因为发言人假定听众都知道Halliday是何人, 或者说, 发言人把Halliday假定成一个听者旧实体 (实际上听众应该知道Halliday是何人) 。但如果听众中恰好有个小学生, Halliday对他来说当然就是完全陌生的。如果发言人针对的听众是一群中国的小学生, 做一个关于Halliday的报告, 会说“有个语言学家, 他的名字叫Halliday, 年轻时来中国留学...”等等。

句中实体、句子成分的信息状态之和不等于句子信息状态。由旧实体构成的话语容易给人造成一种错觉:话语是旧信息的堆砌。譬如, 我的同事张三告诉我另一个同事李四的事“李四去美国”。无庸置疑, 话语中的实体“李四”和“美国”以及动词“去”表示的概念我作为听者都知道。从听者状态的视角看, 该话语中的实体都是听者旧, 但不能据此认为该话语没有传递信息。这是因为句子信息状态还涉及焦点/预设这种意义上的新/旧。譬如, “李四去美国”可能是“谁去美国”、“李四去哪儿”、“最近院里有什么新闻”等问题的答案, 那么“李四”、“美国”和“李四去美国”分别是焦点, 是新信息。正是在焦点/预设这种新/旧意义上, 上述话语尽管由旧实体构成但传递了信息。正如句子意思并不是句子成分意思简单相加的和, 句子信息状态也不是句中各个实体的信息状态简单相加的和。信息有多种意义上的新/旧 (Prince, 1992) , 不能混淆。

Prince (1992) 从听者的视角定义认知状态的挑战是, 听者状态是言者对信息在听者大脑中状态的假设, 话语分析者无法钻到言者大脑中查看言者是如何假设的, 那么语篇分析时也就无法判断话语实体的听者状态。这一点Prince (1998:302) 也意识到了。事实上, 如何确定信息状态也是应用其他信息理论面临的挑战。

Prince理论局限于名词表征的话语实体的认知状态, 不能满足话语分析的需要, 因此不少研究根据需要对她的理论进行修订或扩展, 。这些修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 很多研究已经把认知状态从名词扩展到动词、副词、形容词、介词短语和句子层面 (如Birner&Ward, 1998) 。其二, 对她的理论进一步扩展和对话语实体的认知状态分类进行修改。譬如, Birner&Ward (1998) 和Ward&Birner (2008) 把Prince (1992) 的理论扩展到三个语用维度上, 认为英语中的构式对话语状态、听者状态和信息的相对熟悉度敏感。Brown&Yule (1983) 把实体分为新实体、可推知实体和旧实体。新实体只分为全新和未用, 旧实体包括情景旧和话语旧。话语旧实体下分为当前旧实体和置换旧实体, 前者指在导入新的实体之前刚刚导入的实体, 后者指导入新的实体后再次提及的旧实体。他们发现, 在他们的语料里面定冠词+修饰语+名词几乎仅仅用来指称置换旧实体, 定冠词+名词绝大多数情况用来指称置换旧实体, 也可用来指称当前旧实体, 而代词只用来指称当前旧实体 (Brown&Yule, 1983:173-88) 。

3 结束语

Prince (1992) 从话语和听者两个视角研究实体的认知状态的优势在于该理论恰恰跟一个事实相符合, 即实体在话语层面上状态可能不同于其在听者大脑中的状态。很明显的情况就是, 听者已经知道的信息在话语中可能是新的, 或者说在话语层面上的新信息对听者来说可能是旧信息。从两个视角定义实体的认知状态在理论上理清了之前信息理论中混淆的不同意义上的新旧信息, 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

摘要:根据Ellen Prince (1981) , 话语包含话语实体、特征和话语实体之间的关系。实体是指现实世界中存在或不存在的个体, 一类个体, 一个样品, 一种物质或一个概念等等。在她的假定熟悉度理论下, 话语实体分成7类。后来 (1992) 对该理论修订, 从听者和话语的两个角度对新/旧的定义和分类, 区分了听者新和听者旧, 话语新和话语旧。该理论有优点但也并非完美无瑕。

关键词:普润丝,假定熟悉度,话语新/旧,听者新/旧

参考文献

[1]Prince E.The given/new distinction in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C].Presented at the3rd Annual linguistics colloquium, San Diego State University, 1979.

[2]Prince E.On the given/new distinction[C]//Clyne P, Hanks W, Hofbauer C.Papers from the fifteenth regional meeting, 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Chicago: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 1979b:267-278.

[3]Prince E.Toward a taxonomy of given/new information[C]//Cole P.Radical Pragmatics.NY:Academic Press, 1981:223-254.

[4]Prince E.The ZPG letter:subjects, definiteness, and information-status[C]//Mann W, Thompson S.Discourse Description:Di verse Analyses of a Fund Raising Text.Philadelphia:John Ben jamins, 1992:295-325.

[5]徐盛桓.信息状态研究[J].现代外语, 1996 (2) :5-12.

[6]刘云红.话语信息及其分类[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 (3) :9-13.

[7]Prince E, Walker M.A bilateral approach to givenness:A Hear erStatus algorithm and a Centering algorithm[C]//Gundel J, Fretheim T.Reference and Referent Accessibility.Amsterdam:John Benjamins, 1996:291-306.

[8]Prince E.On the limits of syntax, with reference to left-disloca tion and topicalization[C]//Culicover P, McNally L.Syntax and Semantics (v.29) :The Limits of Syntax.NY:Academic Press, 1998:281-302.

耳熟能详≠熟悉 第8篇

“耳熟能详”语出宋·欧阳修《泷冈阡表》:“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故能详也。”这是欧阳修的母亲在引述欧阳修先父的一段话之后说的话:他平时教导别人的子弟,也常用这些话,我听熟了,所以能详尽地复述出来。后遂以“耳熟能详”四字成文,表示听得次数多了,内容很熟悉,以致能详尽地复述出来。例如:

(1)我幼稚万分,偶用几个典,也无非“填海补天”等耳熟能详的字句。(张恨水《写作生涯回忆》)

(2)大家耳熟能详的诗人杜甫,曾在这里陪严武泛过舟,还作过一首五言律诗。(李劼人《大波》三部九章)

(3)吴承恩在射阳簃里创作了不朽的《西游记》,淮安人妇孺皆知,耳熟能详。(袁鹰《远行》)

(4)当时最后的班机事件,就是轰动四方的孔家的“载狗不载人”事件,年老一辈的人,想仍然耳熟能详。(陈凡《一个记者的经历》)

理解这条成语要抓住两点:一是“耳熟”,耳朵听熟了;二是“能详”,能详细说出来。前举书证中,张恨水所用“填海补天”之类的典故、李劼人提到的诗人杜甫的大名以及吴承恩在射阳簃创作《西游记》、孔祥熙家二小姐“载狗不载人”这样的往事,都是可以经常听到又能详细地说出的,同时具备上述两个条件,使用“耳熟能详”非常贴切。现在有些人没有把握住这两点,错误地把“耳熟能详”等同于“熟悉”,只要是熟悉,不管能不能听、能不能复述,都说“耳熟能详”,把这条成语用得似是而非。例如:

(5)滚滚延河水,巍巍宝塔山,延安的形象早已耳熟能详。

(6)“囤地”与“打击囤地”,在敏感的“高房价时代”早就耳熟能详,开发商一直在囤地,政府部门一直也在打击囤地。

(7)香蕉润肠通便的功效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了,坚持每天吃一两根香蕉,有助于排出体内毒素,收缩腰腹,焕发由内而外的健康美丽。

(8)每个护林员的管护范围在图上一一标明……使护林员对自身职责、任务……耳熟能详。

以“延河水”“宝塔山”为主要特征的“延安形象”,是不能用耳朵听的,只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因此不能说“耳熟能详”,可以改为“深入人心”。接下来所说的“‘囤地’与‘打击囤地’”的斗争是人们常常见到的客观现实,而不是听得多了可以复述的传闻、故事,最好改为“司空见惯”。而“润肠通便的功效”可以说“尽人皆知”。至于“在图上一一标明”,无疑是让人看而不是让人听的,当然更不能说“耳熟能详”了,应该改为“一目了然”。

“耳熟能详”这条成语的使用频率很高,其中用得似是而非的为数不少,这种现象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熟悉文化差异通畅英汉交流 第9篇

历史文化差异

不同的民族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积淀形成了不同的历史文化。首先历史典故是民族历史文化中的魂宝, 它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最能体现不同历史文化的特点。要对这些历史典故进行恰当的翻译, 就必须了解它们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灵活翻译, 否则就不可能很好地体现和传递历史典故的含义。例如汉语中的“鸿门宴”应译为Hongmen feast with a trap for the invited, 若不了解中国楚汉相争时的历史背景, 直译成Hongmen feast, 就会令西方人士莫名其妙, 不能很确切地理解。其次与历史典故类似的还有很多英汉谚语, 其内容精辟, 寓意深邃, 具有广泛的感染力, 从中折射出一个国家的地理, 历史, 社会制度, 生活哲理, 社会观点和态度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西文化历史背景了解的程度直接影响到对这些谚语的翻译。如英谚“Talk of the devil, and he is sure to appear”意思接近于汉谚“说曹操, 曹操就到”, 前者带有浓厚的西方宗教色彩, 而后者则与历史有关, 在翻译成中文时如不了解中国三国时的历史背景, 很难将该英谚翻译到位。

生存环境及生活方式的差异

由于中国人主要在陆地生活, 汉语中常见一些关于山川、四季、农耕等方面的习语;英语民族的生活多和海洋打交道, 因而英语中有大量有关航海的表达方式。例如:花钱浪费, 大手大脚, 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 而汉语是“挥金如土”。中国人在长期的农业劳动中常常用牛耕地, 牛在生产劳动中成了人们的好帮手, 因此对牛也就有了特殊的感情。中文中的“俯首甘为孺子牛”, 在英文中则为work like a horse, 因为他们早期用马耕地。由于生活习惯的不同, 汉语中产生了大量与“食”有关的表达方式, 而这些在英语中比较罕见。例如“他抢了我的饭碗”, 一般可翻译成He's taken my job from me;或更生动一点He's taken the bread out of my mouth;“吃豆腐”dally with a woman或flir;“吃醋”be jealous等。“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 英语中最常见的说法是As you make the bed, so you must lie on it, 这与农耕毫无关系。

宗教文化差异

不同的宗教信仰, 决定了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 也赋予了词语的不同含义。英美人有着根深蒂固的基督教传统, 认为上帝可创造一切, 例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天佑自救者) 。而中国人长期信仰佛教、儒家学说。在中国人眼中“佛主”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 与此有关的词语如“借花献佛”, “闲时不烧香, 临时抱佛脚”等。再看下面实例:“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present at the creation, when the clay begins to breathe.”如果直译为“老师一直在创造中, 犹如泥土开始呼吸”是错误的, 因为信基督教的人认为, 上帝创造了人, 而人是来自尘土, 又归于尘土。因此, 英语中的creation往往与“上帝”有关, 而dust或clay则常指“上帝创造的人”。

认知思维方式差异

西方人处理事情直截了当, 不拐弯抹角, 常常是“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而中国人更注重综合考虑, 力图根治。表现在语言上, 英语偏好用词具体细腻, 而汉语用词概括模糊。例如“说”一词, 英语有“say, speak, tell, talk”等, 这些词可以表达不同情况下“说”的意思。这样使语言简洁准确, 又富于变化, 形象生动。而汉语往往趋于泛指, 在“说”之前加副词修饰, 如语无伦次地说, 低声或大声地说, 嘟嘟嚷嚷地说, 这些词语若翻译成英语, 需要好好考虑该用什么英语短语表达, 否则便不能很好地表达中文原文的语境及语气。此外, 汉语中有表示种类的偏旁部首, 表示种类的词语比英语的多。比如有了“木”则“凡木之属皆属木”, 这样很方便地就造出一大堆与木有关的字和词。有了“树”这一表示种类的字, 也很方便地造出各种不同的与树有关的叫法来, 如松树、李树、树干、树枝等, 在英文中只能分别取名为pine, plum, trunk, branch。在中英文翻译过程中必须要明确指出其中的差别, 不然会出现原文与译文互不对应。

价值观差异

1.中国人的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关心的是人道, 而非天道, 是人生之理, 而非自然之性”。如“听天由命” (be at the mercy of nature) , “顺其自然” (let nature take its course in accordance with its natural tendency) 。而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的英语民族却对天文地理有着浓厚的兴趣, 从而他们也形成了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意识。

2.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还表现在称谓上。中国人重辈分尊卑, 所以汉语中亲属称谓特别复杂。首先是对父母以外的亲属的称呼:英语中grandfather、grandmother、uncle、aunt、cousin和nephew等几个词分别表示亲属中的长辈、平辈和晚辈;而汉语中复杂的称谓系统严格地划分出家族中的长幼尊卑, 把是否血缘、姻亲以及姑、表、堂等各种关系用称谓全部表达清楚。英语中人们直呼其名的现象在中国是不可思议的。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 常用于非亲属之间: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但在英语中, 称呼陌生男士用“Mr.”, 已婚女士用“Mrs.”, 未婚女士用“Miss”, 不了解婚否的女士用“Ms.”, 只有对熟悉的人才会用“Uncle”或“Aunt”。

3.在个人与集体的观念上, 中国人重视“群己合一”, 突出“群体”的人格, 倡导集体主义, 较轻视个体的人格, 如“单丝不成线, 独木不成林, ”“大公无私”, “群体”取向使中国人性格内向、含蓄, 不愿引人注目, 因而产生了“树大招风”, “人大惹议”, “人怕出名猪怕壮”等说法。而英美人则注重个人的人格, 倡导个人主义。因此英语中有不少表现个人进取、个人力量、个人意志的习语。如“Every man is the architects of his own fortune.” (自然的幸福靠自己) ;“You have to blow your own horn” (应吹自己的号角) ;“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 (有志者, 事竟成) 。

情感色彩的差异

英汉对基本颜色的分类差别不大。汉语中有赤、橙、黄、绿、青、蓝、紫, 英语中有red, white, black, green, 各种颜色对于不同的民族而言, 在视觉和心理上所引发的联想和象征意义也不尽相同, 译者在翻译时应特别注意其中的差异。在英汉语言中, 红色red有时可以完全对应, 有时却大相径庭。如:红糖brown sugar, 红茶black tea等。green在英语中可以表示“嫉妒、眼红”, 如:green with envy表示汉语中十分嫉妒的“眼红”。由于美元的纸币是绿色的, 所以green在美国也指代“钱财、钞票、有经济实力”等意义。黄色yellow在英汉语言中的引申含义差别较大。在英语中yellow表示“胆小、卑怯”的意思, 例如:a yellow dog可鄙的人, a yellow livered胆小鬼。汉语中黄色象征低级趣味、色情庸俗的意思。蓝色在汉语中引申意义较少, 而在英语中blue是一个含义十分丰富的颜色词。英语的blue常用来喻指人的“情绪低落”、“心情沮丧”。白色white在英汉语言中都有纯洁和清白的意思, 但也有一些含义上的不同。如:汉民族文化中, 白色与葬事相联系, 如“红白喜事”中的“白”指葬事。但在英语文化中, white表示幸福和纯洁。总之, 大自然的色彩是丰富斑斓的, 英汉颜色词的词义有时相当, 有时相左。我们在翻译时应该仔细推敲, 谨慎处理。

结束语

任何一种语言都深深植根于它所处的文化当中, 不同语言的交流, 其实质是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在这种交流与沟通的过程中, 自然会有交叉、碰撞与冲突, 要想恰当地处理并化解这种碰撞与冲突, 就必须增强文化意识, 提高文化素养。通过以上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分析, 并探讨其对中英文相互交流的影响, 我们不难看出“语言交流”的的确确是在“文化研究的大语境”下进行交流, 即“九分文化, 一分语言”。认识语言的本质, 把握其中的客观规律, 熟悉文化异同, 才能通畅交流。

摘要:英汉语言之间的交流其实质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 由于中西文化的不同, 语言的内涵及表达也就必然不同。文章从中西方国家不同的文化内涵、生活方式、认知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等角度入手, 探讨英汉交流过程中应注意的文化差异, 从而达到畅通交流的效果。

关键词:文化差异,英汉交流

参考文献

[1]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5.[1]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5.

[2]王宁.文化研究语境下的翻译研究[J].外语与翻译, 1998 (2) .[2]王宁.文化研究语境下的翻译研究[J].外语与翻译, 1998 (2) .

[3]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文化即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1994.[3]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文化即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1994.

[4]孟冒倩.汉语习语的英译处理[J].现代语言, 2009 (5) : 112-114.[4]孟冒倩.汉语习语的英译处理[J].现代语言, 2009 (5) : 112-114.

[5]魏萍, 邹斌.中西思维模式差异对翻译策略的影响[J].科技信息, 2009 (10) :27.[5]魏萍, 邹斌.中西思维模式差异对翻译策略的影响[J].科技信息, 2009 (10) :27.

上一篇:全面推广下一篇:校本网络资源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