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问题范文

2024-05-19

康复问题范文(精选12篇)

康复问题 第1篇

1 国际社区康复的发展

1978年社区康复的概念由世界卫生组织首次提出, 以帮助大量处于发展中国家的残疾人获得基本康复服务。到目前为止, 国际社区康复已有30余年的发展历史, 不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为世界各国的社区康复提供了理论框架、技术支持、经验借鉴等, 惠及众多弱势人群。以下对国际社区康复的发展进行简要总结:1978年《阿拉木图初级卫生服务国际会议宣言》首次提出康复要以社区为基础的思想, 主张利用社区资源开展残疾卫生服务。1989年WHO发表《关于残疾人的社区培训》, 主要介绍了社区层次、地区层次、省域层次和国家层次的社区康复转诊服务系统[3]。1994年由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联合发表了第一份《社区康复联合意见书》阐明了社区康复的概念、目标、实施方法和可持续发展的要素, 将社区康复从“社区治疗”模式转变为“医学—社会”模式。2003年5月社区康复国际协商会议在赫尔辛基召开, 提出在社区康复实施过程中, 不但要提供高效的服务, 更要注重将社区康复发展融入到社区发展整体规划中[4]。2004年由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联合发表了第二份《社区康复联合意见书》, 反映了社区康复的发展演变, 强调社区康复的受益人不仅仅是残疾人, 而是社区内所有人, 它是一种社区整体发展战略[5]。2006年《残疾人权利公约》提供了权威性的残疾人法律与政策性框架, 为保障残疾人权利, 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以及有效开展社区康复服务提供了理论依据。2010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残疾与发展联盟共同出版了《社区康复指南》, 运用包容性发展的理论与方法, 全面构建了新的社区康复体系[6]。

2 解读《社区康复指南》

2.1 康复医学与社区康复

康复医学与预防医学、保健医学、临床医学共同构成全面的医学, 其对象是急、慢性损伤、老龄、先天发育障碍的患者, 着眼于病、伤、残者的功能障碍, 以局部和整体功能的提高为目标, 最终使患者提高生活质量, 重新融入社会生活, 因此, 康复医学所涉及的不仅仅是患者本身, 还包括其周遭的家庭及社会环境, 这就要求患者、家庭及所在社区共同参与康复服务计划的制定与实施[7]。

2010年《社区康复指南》中依然沿用1994年和2004年《社区康复联合意见书》中对社区康复的定义。社区康复, 或称基层康复, 是指依靠社区本身的人力资源, 建设一个有社区领导、民政人员、卫生人员、社团、志愿者、残疾者本人及其家属参加的社区康复系统, 在社区进行残疾普查、预防和康复工作, 使分散在社区的残疾者得到基本康复服务, 它是“为残疾人康复、机会均等、减少贫困和融入社会的一种社区发展战略”, 需要患者、家庭、政府以及多部门的共同协作[7,8]。由此可见, 社区康复与康复医学的内涵是一脉相承的。

2.2社区康复的原则及内容

按照2010年《社区康复指南》的要求, 实施社区康复要遵循全纳、参与、可持续和赋权四项原则, 它是指导各国实施康复发展战略的通用原则[9]。依据此原则, 社区康复的内容涵盖了健康、教育、生计、社会和赋权5大领域25个元素 (图1) 。健康指残疾人能享有健康教育、疾病和损伤预防、医疗、康复和辅助器具等服务, 这也是目前大多数地区社区康复最主要的内容。教育的目标是使残疾人享有受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权利, 其形式多种多样, 包括学前教育、初级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终身教育等, 以使其最大限度发挥自身潜能, 参与社会生活, 实现自我价值。生计包括技能发展、自我就业、雇佣就业、金融服务和社会保障5个方面内容, 目的是使残疾人享有工作的权利, 得到相关的技能发展, 减轻残疾人贫困。社会部分注重残疾人内心和精神世界的建设, 支持残疾人全面行使自身权利, 积极参与家庭和社会生活。赋权既是社区康复的实施原则, 也是其康复内容, 要求残疾人切实参与到社会康复工作中, 倡导残疾人既是服务的受益者, 也是贡献者。社区康复的五部分内容对于残疾人身心发展及社会融入均具有重要作用, 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对部分内容可以有所侧重。

3 我国社区康复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中期, 我国社区康复刚刚起步, 经过20多年的发展, 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形成了以《残疾人保障法》为核心的残疾人权益保障法律体系。根据《残疾人保障法》, 国务院还颁布了《残疾人就业条例》和《残疾人教育条例》。与此同时, 地方政府和立法机构颁布了地方性法律法规, 以促进残疾人事业的发展, 保障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纵观我国社区康复发展的历史, 其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0]。

第一阶段是起步阶段 (1986~1990年) 。1986年8月我国派工作人员参加世界卫生组织举办的“现代康复原则、计划与管理培训班”标志着内地社区康复的正式开展。同年, 卫生部在山东、吉林、广东、内蒙4省 (区) 开始试点工作。

第二阶段是试点阶段 (1991~1995年) 。《中国康复医学事业“八五”规划要点》和《中国残疾人事业“八五”计划纲要》将社区康复纳入其中。在此期间全国已有62个县 (区) 开展社区康复示范工作。与此同时, 民政部门也将残疾人康复纳入其城市社区服务的范畴。

第三阶段是全面推广阶段 (1996~2001年) 。《中国残疾人事业“九五”计划纲要》明确了社区康复的目标, 促进了其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 康复服务指导站初步建立, 由中国残联统一管理, 并给予技术上的指导。与此同时, 一系列的康复教材、指导丛书相继出版, 社区康复训练与服务指导专家组成立, 使得我国社区康复向规范化、科学化发展。

第四阶段是快速发展的全新阶段 (2001年~至今) 。在前三个阶段发展的基础上, 我国的社区康复建设已初见端倪。社区康复作为社区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 必将惠及社区内所有人, 在整体的社会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4 目前国内社区康复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社区康复事业在短短的二十几年中突飞猛进的发展, 从无到有、从点到面, 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但是与国际社区康复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一段差距[10,11],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对社区康复的认识存在误区

我国社区康复起步较晚, 民众康复意识薄弱, 对社区康复的理解仍然停留在生理功能恢复的层面上, 甚至一些助残工程亦倾向于医疗康复方面, 包括:“九五”期间的白内障复明、矫形器装配、聋儿听力语言训练、肢残者系统训练等。“十五”期间社区康复的工作导向也是形成康复训练服务网络, 盲人行走导向, 精神病康复训练与服务等。但是, 真正意义的社区康复不应只关注医疗康复层面, 它是要为残疾人提供全面的康复, 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3个维度, 最终目标是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 促进其融入社会。

4.2 社区康复人才匮乏, 技术力量薄弱

我国残疾人人口数量庞大, 而相应的康复专业人才少之又少。据统计, 2010年我国需要康复治疗师的人数是3.5~6.9万, 而目前我国各类康复技术人员人数总和不到2万人, 其中康复治疗师只有12 000人, 因此, 很难满足社区康复事业不断发展的需要。再者, 社区康复是跨学科的综合工程, 除了专业的康复医学人才, 还需要社会工作者、心理专家、志愿者、行政部门等, 只有各相关部门鼎力合作、共同参与, 才能确保其可持续发展[12]。因此, 培养一专多能的高素质的社区康复人才是我国社区康复事业发展的关键, 也是一个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4.3 社区康复资金严重不足, 筹资渠道单一

目前, 社区康复的社会化筹资渠道尚未建立, 其建设与发展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拨款, 而国家财政拨款存在拨款难、延迟到位的问题, 加之地方政府财政有限, 对社区康复的投入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致使社区康复工作缺乏有力的物质保证, 严重削弱了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4.4 残疾人及其家属康复意识淡薄

一些残疾人及其家属由于受经济、文化、传统观念、个人意识等因素的影响, 对康复的认识度不高, 消极对待疾病, 怨天尤人, 不能积极配合治疗, 更有甚者产生轻生的想法, 这些均会导致最佳康复治疗时机的延误, 影响残疾人功能的恢复。

4.5 社区康复地区发展不均衡

我国残疾人口数量多、分布广、各地区发展水平差异大。以往社区康复的开展大多在城市社区进行, 但我国6000万残疾人中, 有4000万生活在农村, 与城市相比, 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 医疗卫生条件较差, 资源匮乏且覆盖面不足, 医疗保障水平比较低, 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的开展。

5 针对国内社区康复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对策, 探讨本土化的社区康复发展模式

5.1 加强立法, 完善社区康复政策

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是社区康复开展的有力保障, 因此要加大全国及地方人大有关残疾人社区康复的立法、执法力度, 使残疾人发展事业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确保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得以实现。借鉴国际社区康复发展的成功经验, 在《残疾人保障法》的基础上, 进一步制定《残疾人保险法》、《残疾人福利法》等, 多层次、全方位促进社区康复的开展。

5.2 加强社区康复队伍建设

按照《全国残联系统康复人才培养规划 (2005~2015年) 》的要求, 充分利用多种资源, 加强社区康复人才培养和培训工作。专业康复机构编写培训大纲和教材, 各级康复资源各尽其能各司其职, 发挥综合性医院康复科的技术优势, 对社区康复提供技术支持与指导。加强各级各类院校康复医学学科建设和康复专业技术人员的学历教育, 不断为社区康复的发展输入新鲜血液。对目前从事社区康复工作的相关人员进行分层管理, 一线专业技术人员接受正规在职培训, 对社区康复协调员完善持证上岗制度, 对康复管理人员普及康复专业知识, 强化康复意识, 注重对助残志愿者的培训工作, 最终建立一支规模适中、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残疾人康复工作人才队伍[13]。

5.3 建立有效的筹资机制

各级政府加大对社区康复的专项经费投入, 但国家财政不再是其发展资金的唯一来源。通过与社区中物业管理公司、居民委员会、教育部门、服务机构等的共同合作, 实现社区内资源的共建共享。动员社会中非政府组织参与到社区康复事业中, 开展助残、募捐等公益活动。积极探索在经济条件较好地区实行社区康复合理收费的补偿机制。

5.4提升农村社区康复

我国城乡长期处于二元结构, 农村与城市间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医疗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因此, 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财政和政策支持, 使扶贫工作向社区康复重点化倾斜, 规范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切合实际的推广受益面广、简单易行、经济适用的康复技术, 开辟多层面的服务形式, 拓宽服务渠道, 使残疾人得到最大化、最优质的康复服务。

5.5 建立本土化的社区康复发展模式

由于世界各地经济、政治、文化等发展各异, 因此, 不能一味照搬国际模式。在我国社区康复发展的进程中采取辩证的思维, 既要引进国际先进理念, 又要结合中国现阶段的国情, 探讨本土化的发展模式[14]。例如:《社区康复指南》包含健康、教育、生计、社会、赋权5部分内容, 但依据我国目前的客观条件, 这5部分内容不可能全部实施, 必须有选择性地侧重与割舍。根据国内社区康复多年的实践经验, 目前中国社区康复要以完善残疾人健康为主, 重点发展残疾人教育和生计, 有选择地进行社会和赋权的部分实施。所以, 我国社区康复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 逐步完善和扩展, 渐进中实现残疾人社会融合的目标。

6 小结

国际社区康复为全球社区康复的发展提供先进理念和一般原则。我国社区康复起步较晚, 虽然在二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中取得了一些成就, 但在理论和实践研究方面仍有很多不足之处。目前, 我国社区康复重点放在医疗康复上, 社会和赋权领域探及甚少, 没有形成规范, 所以, 我国社区康复存在很大发展空间, 这就要求大家正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遵循灵活、务实、支持、协作的原则, 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做出长期不懈的努力[15]。

摘要:本文通过回顾社区康复发展的历史, 剖析《社区康复指南》, 明确社区康复的定义及内涵, 理清国内社区康复的发展脉络, 针对我国社区康复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对策, 探讨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本土化社区康复发展战略。

康复治疗基础医学课程问题论文 第2篇

一、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改革策略

(一)设置基于专业课需求的基础医学课程

基础课程设置应基于专业课需求,把握好“适度够用”的原则,并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进行系统化建设。当前,首先应使基础医学课程的门数基本一致,课时差别缩小。人体解剖学90-100个课时、组织胚胎学10-20个课时、生理学55-65个课时、病理学40-50个课时、药理学20-30个课时、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30-40个课时、遗传学20-30个课时、生物化学20-30个课时,其中人体解剖学的运动系统和神经系统两大系统知识的课时可以占其总课时的60%以上。由于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知识是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最重要的基础知识,故应安排较多的课时,同时,可将其他的基础医学知识有机整合,缓解知识量多和课时有限的矛盾。例如,整合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知识,构建《正常人体结构》课程;整合生理学、生物化学知识,构建《正常人体功能》;整合病原生物学、免疫学、遗传学及病理学学科知识,以疾病为主线,从疾病内外病因、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转归进行组织、序化,形成《疾病学基础》课程。又由于我国目前康复医疗的主要范畴是运动系统和神经系统两大系统,故在上述课程基础上可以增加整合课程《运动解剖生理学》和《神经解剖生理学》,强化两大系统疾病的基础知识,为后续《运动治疗技术》、《作业治疗技术》等专业核心课程做好铺垫。

(二)优化教学内容,编写适用教材

基础课教学内容的选取不仅要将目光投向专业课的需求,还应转向职业能力和执业资格考试。基础课教学内容安排应深入专业及岗位一线调研,以开放视角动态分析需求,注重知识的基础性和专业实用性,最终形成规范的《课程教学大纲》或《课程教学标准》等教学文件。教材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和教学的基本工具,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高职高专教材不应是本科教材的简单压缩,也不应是中专教材的简单扩充。高职院校教材应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确定新体例,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写入教材中。同时,以应用为目的,加强专业针对性和实用性,体现先进性和开放性,编写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特色教材,保障课程教学的.有效实施。高职院校教师编写的《疾病学基础》为学生理解临床康复常见疾病的病因病理过程,观察患者病情,做好康复治疗中的功能评估、制定康复治疗计划并实施计划等工作任务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根据专业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基础课的教学过程应注重知识与技能并重、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融通。在基础医学课教学中,应采取综合的教学方法,在讲授基础知识时尽可能密切联系专业知识,体现基础知识的实用性。基础医学课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有利于基础知识的实际运用,并使其与专业知识之间密切联系。课前,教师给出临床康复常见病,例如,“高血压性脑出血”、“体操运动员桑兰赛场上不慎出现了高位截瘫”、“学生踢球时不慎出现膝关节损伤”等,请学生查找病例相关资料,上课时针对病例中的损伤部位,讲解正常结构、功能,进一步分析可能出现的病理变化与临床表现、需用哪类药物治疗。这样,便找到了与专业课的契合点和切入点,顺利地把专业知识融于基础课教学之中。基础课教学还应该加强实践教学,推行“教、学、做”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例如,增加正常人体结构课程实验学时,使实验学时与理论学时比例达到1:1;学习运动系统时每组一套骨骼标本边教边学,还通过指导学生制作人体骨关节和肌肉韧带标本认识其结构与功能;正常人体功能课程则开设制备蛙类神经肌肉标本,通过电刺激神经来观察刺激强度和频率对肌肉收缩的影响,为后期《康复评定技术》、《运动治疗技术》和《物理因子治疗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此外,教师在实施上述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加课堂信息量,节省时间、空间,加强立体教学效果,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习效率;情景或情境教学则有利于调动高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其创造性思维,为密切联系专业知识提供了平台。

二、总结

康复问题 第3篇

关键词 脑卒中临床问题社区干预康复

脑卒中是危害中老年人生命与健康的常见病,存活者中70%以上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40%为重度残疾。为了降低患者的残障等级、最大限度地恢复其生活自理能力,社区继续为其提供医疗康复保健服务。要做好脑卒中患者的社区康复就要解决好以下几个突出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康复治疗措施。

临床表现及社区干预与康复措施

抑郁: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30%~60%,大多数抑郁患者常哭泣、悲伤、沉默寡言,几乎每天疲倦或乏力、失眠或睡眠过多,注意力和判断能力降低。自我责备和自卑感,严重者可有自杀念头。对于这样的患者,首先,家庭成员和朋友应给予更多的关心与鼓励,陪伴患者并做好沟通。用身边康复的典型病例重建其康复的希望,激发患者康复的意识,只有在主动参与的状态下才能实施康复训练,进而实现功能重建。其次,药物治疗:严格遵医嘱服药,家人保管好药物并看护患者按时按量服药,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

吞咽困难:脑卒中患者的吞咽障碍主要在口腔期和咽期。表现为流涎、吞咽后口腔有残留、误咽等。采取的措施:①先用糊状或胶状食物进行训练,少量多次,逐步过渡到普通食物;②软腭冰刺激有利于咽反射的恢复。可采用长棉棒蘸温开水冻于冷冻室备用,康复训练时随时取用,间断刺激软腭诱发吞咽反射。③进食时取坐位,颈稍前屈易引起咽反射;④咽下食物时练习先深呼吸,屏住呼吸,用力咽下去,然后马上咳嗽有助于预防误咽;⑤唇、舌、颜面肌和颈部屈肌的主动运动和肌力训练,如鼓腮、吹蜡烛、唇操等。以上康复措施的综合应用有利于吞咽功能的改善。

痉挛与挛缩:大多数脑卒中患者在运动功能恢复的过程中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骨骼肌张力增高,表现为偏瘫侧上肢屈肌张力增高和下肢伸肌张力增高。采取的措施:①正确的体位摆放。坐位时,上肢双手叉握,偏瘫手拇指置于健手拇指掌指关节之上,前臂屈曲放于胸前或腿上;下肢屈曲90°,脚中立位平放于地面。卧位时,为了增加偏瘫侧的感觉刺激,多主张偏瘫侧卧位,此时偏瘫侧上肢应呈肩关节前屈90°、伸肘、伸指、掌心向上;偏瘫侧下肢应呈伸髋、膝稍曲、踝背屈90°,而健侧肢体放在舒适的位置。仰卧时,偏瘫侧肩胛骨和骨盆下应垫薄枕,防止日后的后缩,偏瘫侧上肢呈肩关节稍外展、伸肘、伸腕、伸指。掌心向上;偏瘫侧下肢呈屈髋、屈膝、足踩在床面上或伸髋、伸膝、踝背屈90°(足底不放支持物,以免刺激使痉挛加重),健侧肢体可放在舒适的位置。健侧卧时,偏瘫侧肢体垫枕支撑,肩關节前屈90°,伸肘、伸腕、伸指、掌心向下;偏瘫侧下肢垫枕支撑,呈屈髋、屈膝、踝背屈90°迈步状,患足不可悬空。②口服肌松药物。③被动活动和主动患肢的负重训练,矫形支具的应用。

肩部问题:脑卒中患者在发病的1~3个月,有70%左右发生肩手综合征、肩关节半脱位和肩部软组织损伤等。肩手综合征表现为肩痛、肩部运动障碍、手肿痛,后期出现手部肌萎缩、手指关节挛缩畸形,常用的治疗方法有抬高偏瘫侧上肢,腕关节背屈,鼓励主动活动,活动受限或无主的活动时加用被动活动,毛线缠绕加压治疗,手部冷疗等。肩关节半脱位表现为肩部运动受限,局部有肌萎缩,肩峰和肱骨头之间可触及明显凹陷。常用的治疗方法有佩戴肩托、关节挤压、局部拍打或冰刺激等。肩部软组织损伤表现为肩部主动或被动活动时肩痛,后期可有局部肌萎缩。治疗上应肱骨外旋位作肩部运动,可加用局部理疗、中药外敷和口服非畄体类消炎镇痛药物等。

干预与康复效果评价

脑卒中患者以上临床问题的及时有效地解决,可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最大限度修护受损的功能,加快恢复时间,实现患者的社区康复,真正意义上回归家庭与社会。

参考文献

中风患者心理问题影响其康复 第4篇

中风作为威胁人类生命和生活质量的重大疾患,早已引起人们的重视,医学界对中风的预防和恢复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最近,英国利兹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中风后病人的心理问题会对其身体康复产生重要影响,有15%的病人会因精神抑郁而难以恢复。

据统计,有1/3的病人在中风后会出现抑郁症状。过去医生常认为这种情绪低落是一种正常现象,并不会持续很长时间。然而,利兹大学的研究人员对超过400名中风患者的研究显示,虽然大部分患者的低落情绪会很快好转,但也有大约15%的患者,其抑郁症状十分严重,会持续数月,他们的身体康复十分缓慢,其在语言和行动方面会更容易出现障碍,在中风一年之后可能连上楼梯和对话都十分困难。

利兹大学领导该项研究的凯特·希尔博士指出,中风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对其身体康复的影响被明显低估了,医生往往只是给有精神抑郁症状的中风患者开一些抗抑郁药物,但不会提供其他的额外帮助。缺少了有效监督和护理,这些人未必会服用这些药物,其心理问题往往得不到有效疏解,只会更加觉得被社会孤立。因此,医生对中风病人心理问题的疏导应加以重视,尤其是对老年病人,仔细观察和疏导,远比简单地开些抗抑郁药物更有效。

康复问题 第5篇

体育康复是指利用体育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来进行康复,以让病、伤、残者以及已经丧失的功能的得到尽快的恢复,它是康复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康复可以提高人的中枢神经以及植物神经的调节能力,从而提高人的新陈代谢能力,有效的改善身体个项器官的功能,从而让人身体的各项指标达到正常的状态。需要指出的是,体育康复对灾后人的心理恢复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中小学生。中小学生由于尚未成年,因此在遇到重大灾难的时候,心理往往的表现非常脆弱,容易出现一些重大的心理问题,通过体育康复可以有效的改善中小学生的心理状态,使他们精神振作,降低他们的情绪失落感,从而有效的调节他们的心理。

由此可见,体育康复作为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灾后中小学生心理恢复上确实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利用体育康复来帮助灾后中小学生心理恢复这个问题进行探讨,显得十分必要。

二 灾后中小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与表现

灾后中小学生一般会出现一些不同程度心理问题,这主要取决于他们经历灾难的程度与受到伤害的程度,以及自身心理的免疫能力等。灾后中小学生的心理恢复是一个对中小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乃至人生以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根据我们的经验来看,在灾后中小学生经常会遇到亲人瞬间离去、或者伤残的情况,比如四川的汶川地震,青海的玉树地震。这些带有血腥的场景会给中小学生留下深刻的心理烙印,给他们带来严重的心理阴影,从而使他们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如果对这些问题,我们不能及时的进行干预和治疗,使中小学生心理尽快恢复,那么灾后的幸运活下来的中小学生,就有可能成为长期的灾后受害者,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手段,使他们的心理得以恢复。

康复问题 第6篇

【关键词】老年精神病;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5-0060-02

前言

最近几年,我国的精神卫生事业发展很快。然而,现在社会大众对老年精神疾病患者的重视程度较低。在对住院精神病人进行护理时,很容易忽视他们的心理方面的护理。通过对其中的缘由进行分析,可发现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老年人一般喜欢安静、喜欢独居,所以很难引起护士的注意;第二,护士对病人的心理护理没有足够的认识;第三,护士在护理心理学方面知识欠缺,进而对心理护理工作产生影响。

1.老年精神病患者疾病康复期的心理特点

在病人进入康复期时,他们的自知力得到恢复后,就会出院。在这个时间段,大多数的病人心情愉快,可以很好的跟医护人员相互配合,但是,如果老年精神病患者出现下面的心理活动的时候,护士应该对他们加以重视。①病人出现病情复发时,担心病情转化为慢性②病人在康复出院后,对自己是否能被邻居和子女接受深有疑虑。③担心跟家里人相处出现感情问题。④对于多次反复住院的精神病人,由于受到疾病的困扰,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受到打击,有的甚至出现自杀的想法。,

2.老年精神病患者康复期心理对策

2.1加强老年精神病患者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的本质是通过系统性的教育,使人们自觉通过健康行为来改善和促进健康的过程。在康复期,老年精神病人对自身疾病知识不了解,往往会对疾病的预后或者药物的毒副作用的影响表示怀疑。针对这些问题,可通过健康教育对他们进行辅导。具体的内容可包括疾病的临床特点、治疗手段、药物治疗注意事项、药物常见副作用反应等等。除外,还可以就老年人一些常见病(比如三高、冠心病等)的保健知识进行讲解。

2.2加强护理人员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增强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对于精神科护理人员而言,他们不但要具备其他科室必须的素质,还需要具有特有的素质。面对工作时,需要保持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意识。要将帮助病人减轻痛苦作为自己的目标。精神科护理人员需要面对的是一些特殊患者人群,这些患者不能正确判断自己的行为,容易出现冲动行为,而且他们对自己的行为没有记忆力。这些人是需要得到特殊照顾的群体,所以,对于每一位精神科护士而言,都要对此有清晰的认识。除了要有足够的同情心之外,还需要保持对事业的无私奉献精神,尽量做到对待病人一视同仁,帮助患者从精神病中解脱出来,使他们可以正常生活。

精神科护理人员需要有足够强的自我心里调节能力。精神病患者的病情多变性使得危险随时可能发生。有一些精神病人情绪不稳定,出现兴奋躁动、手舞足蹈、行为怪异等行为。为应对这种变化,护理人员应增强自我心理调节能力。首先是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判断力和在紧急状态下化险为夷的应变能力,这样才能保障病人和自己的安全; 其次,精神病人的护理对护理人员的忍耐力是极大的考验,一旦患者对护理人员有打骂行为时,护理人员要做到头脑清醒,耐心细心对待。无数的经验警告我们:假如使用对抗的方式来应对患者的病态行为,那么就会激发病人内心的暴力,相反,可使患者的情绪缓和,事态向好的方向进一步发展。

2.3注重心理护理、增强病人的信心

对于康复期的老年精神病人来讲,当他们的精神活动逐渐恢复正常后,他们会担心社会对他们有歧视,进而表现出一系列的焦虑行为。因此,护理人员在对这类人群护理时,要给他们提供足够的关怀、分析他们的内心活动,对他们的生活给予帮助。如果能得到他们的信任,那么即使他们的疾病不能根治,只需要了解了疾病的规律后按时用药,定期医治,使疾病不至于进一步恶化,如此就能增加病人的信心。

2.4构建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

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社会上的歧视使精神病人自信心被打击,因此,我们需要呼唤广大群众消除对精神病人的偏见,正确对待他们。除外,还需要跟病人的家属和单位更加紧密联系,开展网络支持工作。加强家属人员的应变能力,通过打造和睦的家庭气氛,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精神病发生的概率。对患者理解,不埋怨、不刺激、不苛求,支持、关怀、督促患者,从根本上防病治病。针对患者遇到的各种问题,尽力解决,让患者感到社会温暖、对未来寄予期望。在病人病情稳定时可定期探望,给他们鼓励和支持。

2.5针对康复期患者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对于老年精神病患者而言,他们的生理机能降低,生活能力的降低和疾病的困扰使得他们表现出一些行为:生活懒散、被动,经常卧床不起,不愿出来活动。针对这些老年人,可通过组织合适的文体活动,比如:看电视节目、散步、棋牌娱乐等,使他们在活动中调动积极性。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娱乐活动,患者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得到治疗,他们的康复速度更快。

小结

在我国,老龄化越来越严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情况需要得到关注。在老年人群中,一些常见病发生率很高,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作为精神科护理工作人员而言,应当注重老年精神病患者及其家属的教育,进一步提升他们是生活质量。在精神科护理工作过程中,护理人员不仅从接受了锻炼,还能增加专业知识,奉献自己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宋新勤,贾金鼎,王继红等.住院精神病患者的心理需求调查[J].临床身心疾病杂志,2005,11( 1) : 16.

[2]曾云珍,曾小清。精神分裂症中年女性患者的健康教育及效果评价[J]实用医学杂志,2014; 06: 981-982.

康复问题 第7篇

1 康复锻炼对骨科病人的重要性

骨科创伤与疾病不同程度地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骨科病人进行及时正确的康复训练有助于减少并发症,增强患者机能,帮助其早日恢复健康,是骨科病人获得良好功能恢复的关键。康复训练是创伤与疾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骨科康复训练是手术或非手术治疗的延续。骨科康复训练通过预防功能障碍、促进功能恢复、进行功能代偿或代替达到恢复运动系统功能的目的,其护理活动是指护士骨科病人康复锻炼所采取的具体方法,包括康复锻炼评估、康复锻炼指导、康复锻炼相关知识宣教等内容[1]。

2 骨科护理康复锻炼的发展现状

康复锻炼极耗时间、起效缓慢,骨科护理人员不重视恢复期的康复锻炼,很多医院没有足够人力指导病人康复锻炼,导致其骨科护理康复锻炼搁浅。医护配合是骨科病人早日恢复健康的保障,医师根据护士反馈的病情信息调整治疗方案,护士则根据医师的指导调整护理方法,通过医护配合使病人尽快恢复健康。但医院护理实践中出现很多医护配合不协调的问题,如医师对护士专业水平不信任等。护理人员技能培训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对护理业务的评价,一是对宣教质量的评价。目前,医院护理业务培训质量较高,而宣教质量较差,护理人员只会做不会说的现象突出,此与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有关。医院的护理进修机会少、名额有限,且多倾向心、脑、器官移植等科室,骨科护理进修机会少之又少,对于先进的管理技术、护理技巧以及护理科学掌握不及时、不全面,造成学科发展不均衡,骨科护理活动质量发展滞后。

3 提高康复锻炼护理活动质量的对策

3.1 提高认识,加大投入

医院及科室都要正确定位骨科康复护理,培养良好的医风、医德,树立医护人员以人为本的从医理念,提高医护人员对病人负责、对健康负责、对生命负责的使命感;建立良好教育机制,用正反两方面的典型医疗案例来提高医护人员对护理学科的重视程度;建立学习响应机制,及时推广医护工作中的有效做法及经验,及时剖析不良做法和后果,让医护人员真正认识错误;建立绩效激励机制,通过奖优罚劣的手段提高护理人员对护理康复锻炼的重视,并不断促进骨科康复锻炼质量的提高[2]。

3.2 医护配合,共助康复

骨科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护理人员须努力学习骨科基本知识,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术后病人进行康复时应了解手术方法和过程,以增进护理人员与骨科医师沟通,取得医师信任。

3.3 严密组织,系统培训

骨科护理的专业性要求骨科护理人员须具备较强的业务功底,医院应开办各种康复训练的相关培训、讲座、会议或学术交流活动等教育项目,为护理人员提供学习康复新知识、新技术的机会,改善护理人员康复知识不足的现状,转变护理人员对病人实施康复训练护理活动的态度,促进其康复训练的实践行为,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护理活动,加强骨科护理人员康复护理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和培训。

4 小结

大多数骨科康复锻炼过程是长期的,患者无法长期住院康复治疗,骨科康复锻炼应从医院走向社区和家庭。因此,护理人员不仅药在患者住院期间指导其康复锻炼,还要教会家属督促协助患者持之以恒锻炼的方法。患者出院前强化其对康复护理知识的掌握和熟练程度并进行考核,使之独立完成康复训练;定期进行康复效果随访和门诊复查,及时掌握患者的康复疗效,并修订康复方案。除锻炼关节外,骨折中、后期鼓励患者逐渐进行全身活动,改善患者整体机能,减少并发症,促进骨折愈合,让患者尽快融入社会并恢复职业生活。骨科医疗护理过程中,康复锻炼、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及人性化护理等均对病人健康恢复有明显作用,故开展康复锻炼时要尽可能综合多方面护理知识与技巧,用最健康、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护理,做到医护紧密配合,全方位实现高质量、高效率康复[2,3]。

参考文献

[1]王宁华.常见骨科疾病康复问题的思考[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20(3):163-164.

[2]社晶晶,赵万秋,林月秋,等.骨科患者早期功能锻炼的影响与对策[J].昆明医学院学报,2010,31(3):151-152.

康复问题 第8篇

关键词:骨科老年患者,康复训练,安全问题,对策

康复训练是指患者在进行手术后通过专业的指导, 以物理等方法来辅助患者康复, 是骨科术后康复常用的一种方法, 对于促进患者的功能恢复具有显著效果[1]。康复训练的主体是患者自身, 但是也离不开医生和护士的指导和帮助。尽管如此, 由于多种原因的存在, 实际上患者康复过程中存在许多安全隐患, 这在高龄患者的早期康复训练中是常见的[2]。本文对老年骨科患者术后早期康复训练中存在的安全问题进行总结报告。

资料与方法

2012年8月-2013年7月收治老年骨科患者78例, 给予手术治疗;其中男42例, 女36例, 年龄72~91岁, 平均75岁。

方法:对所有患者在手术后1~10 d进行康复训练, 为了防止安全问题引发的更严重问题, 对康复训练过程中的易发安全问题进行了预防控制。

结果

78例患者之中有1例在康复训练时出现了安全问题, 包括头晕、胸闷等症状, 在发生这种现象后立即给予急救, 保证患者生命安全, 取得不错效果, 得到及时的恢复。78例患者均顺利进行康复训练后治愈出院, 平均住院18 d。

讨论

早期康复训练中的安全隐患分析:①护理人员专业素质不强:随着社会发展, 各种疾病发生率的增加以及新的疾病的发生, 使得医院不得不扩大规模来适应社会对医院医疗能力的要求提高。而医院规模的增大所带来的医护人员年轻化、专业素质不强、经验不丰富等问题, 使骨科手术患者的护理问题时有发生, 再加上本身缺乏来自院方的系统专业知识培训和技能提高培训, 这使得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都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导致护理缺陷问题发生, 进而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心理和身体上的伤害, 从而引起患者及患者家属的不满, 引发医疗纠纷。②缺乏对患者的全面评估:缺乏对于患者的全面评估是跟我国的护理模式息息相关的, 我的护理模式长期处于以技术操作为主的技能服务, 而不太重视患者的健康教育和病情观察。所以, 就不能全面地了解患者的情况, 以至于评估失真。同时, 医护人员缺乏了主动了解患者病情的积极性, 观察、判断、分析与解决患者问题的能力也比较薄弱。加上老年患者年老体弱, 且大多都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疾病, 这些慢性疾病极易导致老年患者的病情和生命体征发生不良反应。由于医护人员对老年患者身体状况的不了解、评估不全面, 指导该老年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极易造成严重的后果。

医护患沟通不良:骨科手术患者的康复训练内容是以患者自身的基本情况、认识来源, 包括患者自身感受认识和医护人员的观察为依据的, 所以良好的沟通是保证康复训练质量的关键。而现实中存在沟通不及时、沟通信息不准确、沟通态度不恰当、沟通方式不适宜等情况, 造成患者对医护人员丧失信心, 导致康复训练不能正常进行或者效果不佳。在康复训练的过程中, 护理人员与患者缺乏沟通交流, 或是沟通方法欠妥, 对患者的解释工作未到位, 老年患者对早期康复训练作用的认识不足, 不愿积极配合训练, 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康复。医护人员在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时, 跟患者讲话的语气不恰当, 容易使患者产生抵触情绪, 不积极地配合训练, 致使康复训练不能顺利进行。

骨科老年患者术后早期进行康复训练, 能有效地帮助患者身体功能恢复, 还能有效地减少或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使老年患者早日康复。然而, 老年骨科患者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安全隐患, 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对老年骨科患者术后早期康复训练中的安全问题进行分析、总结, 能够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强化防范措施, 从而减少老年骨科患者在康复训练中的安全隐患, 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张菁, 李敏, 杜杏利.早期康复训练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 2005, 20 (22) :71-72.

康复问题 第9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护理学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49人 (四年制) , 每周2学时教学。

1.2 教材

选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学校卫生部规划教材《康复护理学》, 供本科护理学专业使用 (第2版) 。

1.3 方法

1.3.1 设计问题与自学

根据本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 教师巧妙地设计问题, 即将主要的教学内容以问题形式提出, 如“脑卒中患者会产生哪些并发症?”“如何避免脑卒中患者出现偏瘫步态?”“如何进行抗痉挛体位的康复护理?”等, 突出重点, 设疑质难, 使问题做为主线贯穿所授内容始终。教师引导学生以问题为切入点开展自学, 学生可自由组合, 每组9~10人, 要求每个组员积极参与, 同时学生查阅文献以及相关资料, 与学生自学的结果相结合, 共同探讨这些问题。

1.3.2 分组讨论

49名学生可分5组, 小组讨论时, 每组可推选1名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代表性发言, 组内其它学生可做补充性发言, 每组9 min。讨论发言时, 教师就所涉及问题做好引导和启发, 将每组回答的问题合理分配, 即考虑到所授教学内容的覆盖面, 又要突出重点, 解决难点。通过讨论和发言, 使学生思维活跃、思路宽阔、思想启发。

1.3.3 指导与归纳总结

根据学生对问题的回答以及讨论情况, 教师对重点、难点及讨论中遗留的疑点予以讲解, 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在总结和指导的同时, 可补充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最新进展、前沿动态, 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知识的热情。

2 结果

实施PDG教学后对49名学生进行了学习效果的调查。结果显示, 75%的学生认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在理解课程内容、解决专业问题、沟通能力、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得到提高;84%的学生认为本课程内容设置合理, 能将学过的康复护理学等相关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 真正做到学发致用;87%的学生认为本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安排合理、内容讲解透彻, 在学到知识的同时, 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和提高;90%的学生认为本课程教学效果很好, 愿易接受。

3 讨论

3.1 优化教学过程, 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愉悦教学

PDG教学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 课堂气氛活跃而融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主动获取知识,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力求改变被学生认为抽象、乏味的学习变成学生积极寻求知识、探索知识的一种愉悦过程[2]。

3.2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个教学过程围绕引导的问题开展教学, 明确了学习目标, 明晰了学习方向, 学生为解决问题需归纳、整理所学知识, 并查阅文献、课外资料等, 有助于拓展视野, 丰富内涵,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培养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勇于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

PDG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促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 进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摸索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的学习潜力得到了更多的挖掘, 使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学习的能力也逐步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3.4 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

PDG教学通过有序合理的设计教学流程, 实现预期的学习目标, 如小组讨论、操作实践等, 小组间要分析讨论、书写报告、代表发言、设置场景、角色扮演等系列过程, 以此加强学生之间的彼此合作, 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协作意识和大局意识。

3.5 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PDG教学较传统教学相比, 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在充分备课的基础, 要广泛收集资料, 查阅文献, 设计问题或案例, 而且要指导学生如何自学、制作课件等, 这样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 拓展知识层面, 加强知识储备, 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以满足教学需要[3]。通过PDG教学, 为今后更好开展教学工作和教学改革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郭永松.问题—讨论—指导教学法在《护理社会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03, 38 (4) :292-294

[2]许虹, 裘秀月, 王国建.“问题—讨论—指导”教学法在《中西医症状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05, 2 (3) :134-135

康复问题 第10篇

1 问题

1.1 投入不足

对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而言,其收入来源主要为业务收入和政府补助两大块。其中,在业务收入中,门诊收入所占比例超过60%。从门诊收入的构成看,无论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是服务站,药品收入比重都比较大,中心门诊药品收入比例接近70%,住院药品收入也超过了50%, 站的门诊药品收入比例超过70%,甚至接近80%,可见, 以药养医的局面仍然十分普遍[1]。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了维持正常的运转,所获取的收入大部分又投入到机构赖以生存的门诊和药品中,其余的收入则要在其他5个功能中进行分配。而受观念的影响,在保健、康复方面的投入又远远不足,这直接导致了这一业务的发展停滞不前或者发展缓慢,导致这一功能流于表象,难以实现。

1.2 观念陈旧

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观念的影响,对市场经济所发展起来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重要性认识依然不够。从政府的角度来看,部分地区政府甚至卫生行政部门内部在社区卫生服务方面的组织领导与推动力度不够,这也直接导致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保健、康复功能的落后;从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角度来看,多数服务人员的理念依然停留在医疗服务方面,而对于非医疗性服务缺乏应有的热情,服务意识较差;从社区居民的角度来看,其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认可度不高,并没有完全树立“大病到大医院,小病(预防、保健)到社区”的观念,而且也不愿意将花费过多地放在非疾病以外的支出上[2]。正因为观念的陈旧,不重视,导致保健康复功能得不到思想理念方面的保障,直接阻碍了其业务的开展和推广。

1.3 设备欠缺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保健康复涉及群体主要以病人、 儿童、妇女和老人为主,因此,其设备的配置也以此为主。但在实际中,对于很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尤其是一些偏僻小区或乡镇社区卫生服务站,常常出现两种情况: 一种是在基础医疗设备不能满足的情况下,很难再去考虑保健康复设备的配置;另一种是对于一些偏僻小区或乡镇社区卫生服务站,保健康复设备配备简陋,常常只涉及个别人群和病理情况,如孕妇的保健或者常见老年病的保健等等。俗话说的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设备的欠缺, 为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保健康复带来“无米”之痛。

1.4 业务落后

从社区卫生服务的供需角度来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员配备不可能像大型综合性医院一样,按照科室进行细致配置,因此,往往要求工作人员具有“综合性、多方面”的保健康复服务特性和技能。这无形当中给工作人员带来很大的压力,也迫使工作人员流动性比较大,导致业务水平始终处于一种“不熟悉或者半熟识”状态;另一方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的职称以初、中级为主,医护人员老龄化、知识结构老化,这些都难以满足患者的保健康复需求,导致整体上的保健康复服务质量水平不高。

2 措施

2.1 加大宣传力度,转变观念,认识保健康复的重要性

首先从政策上认识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性。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深化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办医。” 因此,各级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使政府自身、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及群众高度认识到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性和利国利民的政策性向导;其次从实际出发,加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自身的认识,转变观念,认识到“群众关于保健康复需求的迫切性和多样化”,积极采取实际措施发展保健康,复以满足群众的需求,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2.2社区机构可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技术,宣传社区保健康复功能

2.2社区机构可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技术,宣传社区保健康复功能

如今,现代传媒技术丰富多样,博客、微信和动漫等方式是年轻人善于捕捉社会信息的方式。随着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保健康复,社区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工具,宣扬社区保健康复方面的信息。一方面可以通过电脑与多媒体、漫画等的结合让群众对社区的保健康复在产生兴趣的同时,又能增长相关保健康复内容的了解和认知;另一方面,社区机构也可以建立覆盖小区的网站,让群众免费在网上阅读相关保健康复内容;或者可以专门设立一个博客号、微信号,并向公众公开,定期和不定期的在上面更新保健康复内容,把人们比较关注或目前的社会热点保健康复话题时时更新。同时,社区机构还需要培训医务人员提高自己的保健康复知识和能力,鼓励他们与社区居民在博客、微信等工具上建立良性的互动。

2.3 加大投入,确保保健康复设备的配置和建设,保证 “有米可炊”

政府可以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到“收支两条线”, 在建设医疗功能基础上,加大社区卫生服务其他各项功能的投入和补助,尤其注意保健和康复功能的投入。据有关专家介绍,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和退行性疾病发病率增高,社会对康复医疗的需求急剧增加,在全国康复医疗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对保健康复的需求将会出现“井喷”现象。而目前北京社区服务中心有200多个康复机构,康复设备总体配置仅为50%[3]。因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该加大保健康复的投入和设备建设,满足这部分群体的保健康复需求。

2.4 对医务人员进行保健康复业务培训,提高服务能力

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保健康复事业,就需要有一批合格的人才队伍。因此,需要引进和培训专业医务人员,建设保健康复队伍。首先,要在观念上培养队伍,使之树立保健康复服务意识;其次,严格准入门槛,开展知识和技术培训,使医务人员掌握具体的保健康复技术;最后,组建由全科医师为主的保健康复队伍,提高服务质量。

2.5 建立与“公立医院”之间的保健康复信息平台

医疗资源的有限性,要求“小病到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为此,可以将患者的就医情况与保健康复情况在公立医院和所在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搭建信息平台,并长期保持联系,以确保患者相关信息的获取及更新,及时有效的得到医治和保健康复服务,同时,还可以减少资源浪费,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矛盾,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2.6 建立小区保健康复档案,实现“社区有人人,人人依 社区”

早在2009年,国家卫生部就发布了《卫生部关于规范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的指导意见》,指出建立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工作应当在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领导下,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具体负责。可见,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重要性,其作用不仅仅可以了解居民疾病情况,及早进行治疗;还可以对患者进行及时的保健、康复服务。同时,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可以进一步提高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信任,从而真正做到康复找社区,实现“社区有人人,人人依社区”的现象。

摘要:社区卫生服务的战略发展已有近20个年头了,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很大程度上重点依然放在医疗这一功能上,而忽略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其他功能建设发展,如保健康复功能的建设。本文将谈谈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保健康复功能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改善措施。

康复之路:卒中单元 康复之路 第11篇

中风又叫脑卒中,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我国是中风高发国家,全国每年因其死亡的人数超过100万,存活的患者中有75%以上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

在传统治疗中,医生和患者及其家属侧重于疾患本身的治疗,缺乏对机体整体和心理的调养。结果是,老病治好了,新病出来了,命救活了,人却“废”了。更有部分人对“康复治疗”存在着认识误区,认为揉揉胳膊,摩摩腿就是康复治疗了。他们不知道,不恰当的按摩不仅无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甚至可能加重残疾。

提倡卒中单元,规范康复治疗

为让患者尽快全面康复,走出传统观念和治疗的误区,应提倡卒中单元这个全新的观念。

卒中单元以患者为中心,由神经科专家、康复专家、专业护士、语言训练师、心理医生、针灸师、推拿按摩师等专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工作小组。卒中单元工作小组为患者制定最优化的个体治疗方案,同时进行多种治疗手段,为患者提供第一时间的抢救、规范化的药物治疗、个体化的中西医理疗、康复训练及患者和家庭所需要的脑卒中防治健康教育等,使患者在医院、康复中心、家庭、社区接受系统、连续的康复治疗。它不仅可减少中风患者的死亡率,还可以缩短患者的病程,促进脑神经功能的恢复,减轻后遗症,降低医疗费用,提高生活质量。国际医学界已经证实,卒中单元的治疗是治疗与帮助中风患者康复的最佳方法。

卒中单元的治疗与传统治疗卒中的方法相比有以下优势:

它不单是药物治疗,而是把药物治疗与肢体康复、心理康复、语言训练、健康教育和生活护理指导结合起来,建立起整体的综合治疗模式,使脑卒中的治疗更具有整体性和连续性。

强调“急”与“早”。中风后什么时间进行康复最好?中风发生后,康复治疗应在急性期生命特征稳定后就立即开始。这是因为中风患者在发病头3个月中,功能改善最大。卒中单元的成立使患者在第一时间内就能够得到规范化的药物治疗及早期的个体化的康复治疗方案。

提倡科学、可靠、正规的康复训练

在卒中康复病房,患者的出院率比普通病房显著增高,中风后合并症发生率显著降低。集中的中风康复医疗程序可促进中风患者的功能恢复。经过正规、科学的康复治疗,60%的患者有机会过上正常人的生活;没有进行过正规、科学康复治疗的中风瘫痪患者,80%会永远躺在床上。

常见康复治疗方法:

1.运动治疗 它是最重要的康复方法。主要解决患者肌肉乏力,不能坐、站立、步行等问题。

2.物理治疗 采用电疗、超声波、激光等手段,促进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缓解疼痛、肿胀等并发症。

3.作业治疗 主要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训练,训练患者自己吃饭、穿衣、大小便、修饰等。

4.言语和吞咽治疗 如果患者有失语或构音障碍、吞咽障碍,就需要言语和吞咽治疗。

5.心理治疗 中风患者抑郁或焦虑的发生率非常高,心理治疗很重要。

6.康复工程 给有肌肉痉挛、关节畸形、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进行矫形器训练、生活辅助器具的制作和使用训练。比如给患者使用特殊的碗筷、汤勺吃饭,使用穿鞋器、纽扣钩帮助穿衣穿鞋。

7.针灸推拿治疗 可有助于神经组织的再生,改善偏瘫肢体血液循环,降低肌张力等。

在中风急性期,患者的肢体不断地由康复治疗师摆放成相关姿势,防止异常体位形成,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许多患者经过治疗2~3天后,就可以离床下地,这时就可以进行针对性的运动、语言、心理方面的早期康复训练。不过,康复训练应长时间坚持,以防功能减退。

专家简介

康复问题 第12篇

关键词:康复护理学,病例为引导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效果

康复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目前,我国康复护理正经历专业知识的初步积累、传播、实践和发展阶段[1]。本课程具有课时少、内容多、实践强等特点,为更好地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2013年以来笔者将病例为引导教学(case based study,CBS)和以问题为中心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的方法选择性用于《康复护理学》第5章“脑卒中的康复护理”,加深学生对临床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分析病例过程中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学院2011级护理本科专业学生190人,按学号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98人,男生4人,女生94人,年龄22~25岁,平均22.5±2.22岁;对照组92人,男生3人,女生89人,年龄21~25岁,平均22.3±2.30岁;两组学生课程进度相同,课时分配一致,学习本课程前大部分临床护理课程学习已结束,即将进入临床实习阶段。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灌输式教学法,即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获得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等工具向学生传授知识。实验组采用CBS,主要通过临床病例介入引导学生学习,教师先讲解相关基础知识,在学生掌握一定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提出病例,围绕教学重点提出针对性问题,使学生充分讨论并进行病例分析,具体如下。

1.2.1 课前准备

课前1周将“脑卒中康复”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处理”的逻辑关系设计问题,讲课大纲提前发给学生,通知学生结合教师讲课大纲预习“脑卒中康复”,让同学们带着问题查看相应的参考书,寻找相关答案,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课堂上跟上老师的思维,甚至向老师提出新问题。

1.2.2 展示病例

病例是该教学法的基础和先导,课堂上先让学生观看脑卒中患者录像,然后呈现病例,以病例为主线引出患者现有的康复问题及脑卒中常见的康复问题,包括康复评定方法、脑卒中康复方案。如男性患者,75岁,睡觉当晚感到头晕,第二天一侧肢体没有知觉,并出现口眼歪斜、语言障碍、吞咽困难等症状,请同学思考患者诊断、康复护理措施、预见性护理,结合病例讲解脑卒中概念、分类及临床表现;讨论出血性和缺血性脑卒中的异同点,通过问题引导,结合多媒体影像、图片教学,启发学生进行临床思考,培养其临床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

1.2.3 组织课堂讨论

讨论是该教学法的主要形式及核心。学生随机分组,每组8~10人并指定1名学生负责组织讨论,采用以病例为学生引导的问题教学法,引导学生评估、分析患者功能障碍并制定康复护理方案,逐步培养学生时刻为患者思考、为提高患者功能水平而学习的习惯。学生用所学知识和收集到的资料参与讨论,尽可能人人有见解、人人有发言,意见不一时可进行辩论,分歧较大时教师应及时控制讨论场面,由教师讲解。讨论完成后,每组负责人陈述小组讨论结果和存在分歧的问题,教师总结学生讨论结果,并归纳教学单元的重点。教师精讲评价是本教学法的重点,将知识系统化、要点纲目化、技能操作实践化,全部解决根据典型病例提出的问题,利于深入学习更深层知识,真正达到学有所得、学有所能,实现个性化全面发展。评价具有高度概括性和精讲多练的导向性,多留时间让学生动手操作等。

1.2.4 教师精讲

教师向学生剖析根据典型病例提出的全部问题,详细讲解共同性问题和争议大的疑难问题,总结归纳本课程的重点难点,同时点评各组发言(主要肯定学习成效)、指出不足之处,提出今后改进要求。

1.3 评价方法

课程结束后两组学生考试;另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教学效果,发放问卷190份,收回有效问卷190份,回收率100%,问卷包括学生学习兴趣、分析问题能力、抽象问题理解、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自学能力、所学知识提炼。

1.4 统计方法

所有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治疗前后自身对照均值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所有计数资料以频数(f)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实验组学期授课结束考试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1。实验组学习兴趣、分析问题能力、抽象问题的理解、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自学能力、所学知识提炼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1)P<0.01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 讨论

CBS和PBL结合的教学模式兼具PBL和CBS的优势,其构成要素包括①确定“最优”病例;②针对病例设计科学问题;③组织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引导的小组讨论。与传统LBL教学法相比,整合教学模式更强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学目标是通过课堂病例讨论加深学生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知识的理解,使学生获得准确的理论知识并针对病例深刻理解和掌握。病例讨论是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实践的过程,能激发学生的求知和创新欲望,指导学生用评判思维认识、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处理能力[2]。本研究表明,病例引导式问题教学法可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分析问题能力、抽象问题理解、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自学能力、所学知识提炼等。

开展病例为引导的问题教学法需要学生主动配合,结合提纲、病例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做出初步判断,并积极与同组学生交流沟通,得出最佳结论。前期准备时间及投入精力明显多于普通的课堂学习,需要学生有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否则很难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和目标。实施CBS+PBL过程中,授课老师必须在课前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备课,既要深入研究相关基础知识和临床专业知识,又要考虑学生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并给予学生较满意回答,故授课老师要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熟练掌握CBS+PBL的概念和技能,才能掌握引导及控制学生的讨论方向。授课老师必须不断更新知识,积累经验。

临床对康复护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康复护理教学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加强沟通与探讨,不断汲取经验,完善教学方法,为培养综合型护理人才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郑彩娥,林伟,叶洪青.我国康复护理的现状与发展思路[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21(3):266-267.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康复问题】相关文章:

康复按摩05-07

康复方案05-11

康复作用05-25

康复策略05-27

康复护理06-19

康复观察06-21

物理康复06-24

脑瘫康复06-28

康复评估07-01

骨折康复07-07

上一篇:实验研制下一篇:输电线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