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思作文教学

2024-06-29

有意思作文教学(精选11篇)

有意思作文教学 第1篇

一.有意思作文的特点

《现代汉语词典》 “意思”一词, 有“情趣、趣味”的含义,因而可以说追求有意思的作文,即追求有趣味、有美感的作文。有意思的作文主张让学生快乐地收获,而不是沉重地吸收,它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学生独特的生命体验,给学生更多抒发自我的空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相对于多数有意义作文主题的教育性、集中性和明朗性而言,有意思的作文更多体现出审美性、开放性与模糊性的特点。

1.审美性。有意义作文多带有赤裸裸地说教色彩,而有意思的作文将教育性附着在审美之上,通过审美来实现文章的教育意义,有着“润物无声”的妙处。海明威 《桥边的老人》, 全文没有一字一句描写战争场面,却深刻地揭露了战争的残酷。老人心心念念着他看管的动物,担心它们的安危,这点文本不止一次地提及,可见对生命的珍视,与残酷战争对比,从而批判战争,其反战主题更显深刻。

2.开放性。每个人各时各地的经验、学问和心性不同,对某一特定场景的感受自然也不一样,由此而生发的主题也是不同的。从海明威的 《老人与海》 中,我们可以读出作者“人可以被消灭,但不可以被打败”的硬汉精神,也可以看到人与自然的对抗,甚至探寻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

3.模糊性。有意思的文章的主题是隐约、模糊的,本来是愁苦,我们可以认为是欢乐,本来是欢乐,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愁苦,换句话说,我们可以同时看到事物的美与丑。老舍 《骆驼祥子》 中的虎妞,我们在指摘她粗俗丑陋、蛮横泼辣、精明自私的性格的同时,我们也肯定她的敢爱敢恨、真诚执着。

二.有意思作文的要求

1.整体把握 。一篇好的文章一定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一字一句都可看出全篇精神的贯注。如陶渊明的 《饮酒》 本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假如把 “ 见 ” 替换为 “望”,原文的自然与物相遇相得的神情便完全丧失。

这种完整性还体现在人物刻画上。不肯为五斗米折腰,是陶渊明的生命史中应有的一段文章,如果他错过了这一小节,便有失为陶渊明。所以,在进行人物刻画的时候,要抓住符合人物个性的言行,这许多个言行加在一起,便塑造出了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

2.切忌俗滥 。俗滥就是自己没有本色而蹈袭别人的成规旧矩。西施患有心病,常常捧心颦眉,这是自然的流露,因而更能增加她的美艳。东施没病,却刻意学着捧心颦眉的姿态, 只能惹人嫌恶。“风行水上,自然成纹”,刻画人物时尤其要注意这一点, 在什么地位,是怎样的人,便表现出怎样的言行。

3. 至情至诚 。“ 修辞立其诚 ”, 好的文章一定是至情至性的流露,是物我交感共鸣的结果,而不是移植过来的。至情至诚就是用自己的语言说自己想说的话,用自己的语言,才会不同的人写出不同的文,体现创作的个性。

三.有意思作文的教学

1.欲言又止 。有意思的文章,往往富有张力,而要想做到这一点,就要学会对材料进行恰当的取舍,尤其要懂得舍,这里说的“欲言又止”就是舍的智慧。欲言又止展现的是一种无言的美,所谓无言,不是不说话, 而是注重含蓄不露、不多说,可谓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中国有一句谚语“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 所谓怒目,便是流露;所谓低眉,即是含蓄。西方的关于爱神的雕刻,男女都是瞎的,这是因为爱情通常都在眉目间流露,而流露爱情的眉目是最难比拟的,索性雕成盲目,反倒令人印象深刻。文学作品也是一样,说出来的越少,所引起的美感就越深切。

《有意思的名字》教学设计 第2篇

语文学科中的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总体发展,其落脚点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设计突出了语文性:利用学生姓名这一学习资源,增强了学生识字的兴趣,注意了师生间的沟通和互动,在活动过程中处处渗透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语文能力的培养。同时,大家在认识各自姓名的含义中,初步感受了汉字本身蕴涵的丰富文化内涵,也体会到了父母对自己的期盼。

教学目标

1能清楚地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名字,并运用已学的识字方法教同学认识自己的名字。

2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别人讲话,听清讲话内容的好习惯。

3主动参与活动,积极与人交流,并做到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教学重难点

学生能在积极主动的交流中发展语言能力及识字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1布置活动场地(黑板布置主题突出;环形座位便于学生交流)。

2自己的姓名卡片。

3轻音乐、儿童歌曲《找朋友》。

学生:1向父母了解自己名字的含义。

2将自己的名字写在卡片上。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谜语引入

教师选择班上两三名学生的名字编成谜语让同学们猜。

师: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我们的名字都非常有意思,怎么把自己的名字介绍给别人,让别人能很快记住你呢?我们来看看两位新朋友是怎么介绍自己的名字的。

二、指导看图,学习介绍自己名字的方法

1学生看图,说说李明和冬来是怎么介绍自己的名字的。

2师小结: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名字可以先让别人认识自己的名字,再说说自己名字的含义。

3教师用名字卡片介绍自己的名字,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先用学过的记字办法教学生认识老师的名字,向学生了解是否有更好的记字方法记住老师的名字,再介绍老师名字的含义,给学生以示范。)

三、学生自主交流,相互学习

1学生选择自己的朋友介绍自己的名字,教师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适时引导点拨。(应特别注意对识字方法的引导。)

2鼓励学生向全体同学介绍自己的名字,师生参与评价。

3游戏:给名字找主人(配儿童歌曲《找朋友》)。

学生分为两组,第一次游戏时第一组学生将第二组学生的名字卡片送还本人;第二次游戏时由第二组学生将第一组学生的名字卡片送还本人。同学间可相互帮助。找对的,主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感谢。

四、拓展练习

在轻音乐中学生根据自己名字的含义为自己的名字卡片配图或装饰。

五、课堂小结

通过认识别人的名字,既可以多认字,还可以交朋友。每个人的名字都包含着父母对我们的

希望和祝福。我们要爱自己的名字,爱自己的父母,努力学习,不辜负父母的希望。

六、课后作业

教学有意 育人“无痕” 第3篇

弦外之音蕩涟漪——把教材还原于生活,赋予教材以生命。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教师课程意识的强弱,往往集中地表现在对待教材的态度与处理教材的方式上。一个具有鲜明品德课程意识的教师应摒弃“把教材视为‘圣经’”的传统教材观,要合理地选择与优化教学内容,理解和创造地使用教材,用活教材。主要是领会教材意图。

对于教材所呈现的一个个生活场景,我们必须要善于领会教材的“言外之意”,读懂那几幅生活图片背后的东西,而不是在我们教学中带领学生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般地进行生活情景回顾。以二年级《我和动物交朋友》主题活动为例,教材上出现了“明明和小鸟”的故事,结尾是明明放走了小鸟。教参上对教师的指导是:“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明明为什么把喜欢的小鸟放走了?”我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意识,对这一活动进行了大胆的改版和创新,把故事的结尾变成未知的,让学生续编“明明最后放走小鸟了吗?”,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辨析“明明这样做法到底是喜不喜欢小鸟呢?”。通过辨析使学生择善而从,择美而为,发展了学生的道德能力,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画笔无痕乃上乘——利用生成问题,澄清道德认识。

一个真实的教育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动态转化和生成的过程,它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按预定的轨迹行进。因此,教学中总是会升出一些意料之外的新事物、新情境、新思维和新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生成的资源,大胆调整教学设计,更好地发挥教学机智,以提升教学的实效性。

在五年级《多对生活笑一笑》主题活动中,当我讲到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烦恼和困境怎样面对时,教材上出现两幅图。教参上对这两幅图所给的提示是:第一幅代表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第二幅代表悲观消极的人生态度。当我按照教参的指示去引导学生的时候,大部分学生都赞同第一幅图,他们认为表情高兴的那个孩子最后走出了沙漠。因为他态度乐观,积极向上。但这时却有一个学生选择了第二幅图。当时我对他这样的选择感到很意外,所以我问他选择这幅图的原因是什么?他是这样回答的:“我不认为第一幅图的男孩能走出沙漠。因为他觉得他的水足够走出沙漠而不知道节省,这样在他没走出沙漠以前他的水可能已经喝光了。而第二幅图的男孩就因为知道自己所剩的水不多了,他会很节省的喝这半瓶水。所以我认为反而是这个男孩有可能走出沙漠。”听完他的回答以后,我很惊异一个这样小的孩子竟能够用这样一种逆向的独特的思维方式给这两种人生态度一个全新的而又无可厚非的诠释,尽管他的措词似乎很稚嫩,逻辑仿佛也很简单,但是却令人深思,发人深省……这不就是我们常说的“忧患意识”吗。

“课堂是涌动着的生命”,生成问题的课堂才是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师要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关注课堂即时生成的问题,并在生成的过程中发现学生智慧、创造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才能围绕目标,因势利导。

春风化雨细无声——创设情境活动,激发道德情感。

儿童的道德情感具有情境性。情境所显示的鲜明形象,对于正处在表象思维阶段的儿童来说,可以引起无意识心理倾向,忘我地进入情境,内化体悟,以境升情。简而言之:就是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似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学中我们应努力为孩子搭建心灵交流的平台,构筑生活化的情境课堂。那么怎样的情境活动是适宜、有效的呢?我认为应该是:

1贴近儿童生活。曾经的道德教育总是凌驾与生活之上,给学生不恰实际的行为要求,使学生不能接纳也无法实现。既然课堂是儿童的,不是成人的,那么课堂中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应该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是学生需要的。生活化的情境课堂应该立足现实又渗透理想,这样才能更好的为教学服务。所以,我们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明确其设计目的,鲜明的体现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引导生活。

作文不妨从有意思写起 第4篇

根据调查, 学生写作内容问题又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是无话可说, 即没有内容可写, “提笔忘字”, 每次作文痛苦万分, 绞尽脑汁凑足字数;二是无从说起, 即有话可说, 材料比较充足, 但是不知如何选择素材, 无从下手。而且从批阅作文的情况来看, 许多学生看似内容充实, 实则空洞。那么作文究竟写什么更好呢?作文不妨从“有意思的”写起。

一.拒绝伪作文, 抒写真性情

如今许多学生在写什么的问题上缺乏判断力, 不知道作文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作文表现出浮泛之气, 在浮华的语言底下, 充斥着一个个伪灵魂、假面孔。文章千篇一律, 千人一面, 或故作成熟, 显示高深, 或浓妆艳抹, 有文无质, 称其为伪作文。究其原因, 一是因为对生活的认识比较浅, 二是缺乏自信, 宁愿在写熟的内容上打转, 打磨, 好像这样更保险一些。

陶行知先生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一个“真”字道出了教育的实质:教学生求真知, 学真本领, 养真道德, 说真话, 识真才, 办真事, 追求真理, 做真人。俗话说:言为心声, 文章写作不也如此么?源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 这是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对于中学生而言, 创作要高于生活难度还是较大, 但源于生活应该做到, 真实的生活是写作真正的源泉, 那些脱离生活, 高调空洞的伪作文必须加以抵制。

作文即生活, 拒绝伪作文, 抒写真性情, 作文不妨从有意思的写起。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意思的人或事往往能引起注意, 激发思索, 因此有话可说, 容易写得真实, 文章更接地气。同时由于个体思想的差异性, 你觉得有意思, 别人未必有同感,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写有意思的还能体现出思想的独特, 使文章不再千人一面。

二.提高写作兴趣, 提升思想认识

写作是一种有感而发的内在需求, 厚积薄发。作文写有意思的, 写自己真正感兴趣的, 想写的, 无疑能提高写作的兴趣, 让写作不再是痛苦的经历, 而是自我心灵的释放。学生通过写作不断认识自我, 审视自我, 提升自我。写作由一种痛苦的体验变成愉悦的享受, 实现学生由要我写到我要写的转变。

英国作家剧作家王尔德就曾指出:“如今是这样的时代, 看得太多而没有时间欣赏, 写得太多而没有时间思想。”王尔德说这话的时间是100多年前。如今的网络时代, 学生并不是读得太少, 相反, 是读得太多太滥。各种媒体海量的信息蒙蔽了双眼和大脑!学生打开电脑手机, 就会陷入各类信息的陷阱, 读得很多, 却没时间欣赏;写了很多, 却都不是自己真正想说的。作文从有意思的写起, 不仅是教会学生一种方法, 更是教会学生一种态度。热爱生活, 关注内心, 才能真正提升自我的思想认识, 写出有深度的文章。

三.从现实中飞翔, 提高人文素养

作文创作最怕脱离生活, 所以我们强调“我以我手写我心, 我以我心吐真情”。作文从有意思的写起, 不仅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而且能让学生从自身兴趣出发走进生活, 通过写作积累生活, 感悟生活, 最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第5篇

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是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的。他认为,人类的学习从学习的内容和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关系来看,可以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从学习进行的方式来看,可分为接受性学习和发现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发现学习所掌握的知识是十分有限的,发现学习难以成为一种有效的、首要的学习手段,绝大多数的知识仍然需要学生通过接受式学习来掌握。

二、学科教学现状

(一)学习的盲目性

目前高校对专业知识的教学途径是:学生在对专业几乎没有任何了解的情况下直接就一门课接一门课地学习专业知识。注重的是单科课程的学习,忽视了对本学科的整体认识。学生对所开设的课程在所学专业领域中所处的地位、位置认识不够,对课程的学习具有很大的盲目性。老师只注重于对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人的认知特点和认知过程的分析、研究,忽视了人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和有序性,学生不能形成一个稳定、合理的知识结构。

(二)学科知识迷航

当前人类知识的总体系已经非常庞大,各种知识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即使针对某一个特定的学科,一个人也很难摸到它的边际、很难看清它的全貌。随着人类信息量、知识量的迅猛增长。我们学习愈来愈感到力不从心,以至于对信息和知识产生恐惧感。这种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学科知识体系的复杂性和学习上缺乏引导而产生的困惑称为“学科知识迷航”。学习者不能站在一个能俯视整个学科知识体系的高度去认识学科、认识自我。是“学科知识迷航”的主要原因。

(三)知识结构单一

很多学生单科成绩很好,但不明白各科知识之间的关联关系。不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应用中的综合性问题。即使经过几年的学习形成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这也仅是针对个人学过的知识而言的。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只是小范围的、仅局限于个人的、封闭的知识结构,相对于整个专业领域的知识体系来说犹如沧海一粟。知识结构单一,致使进一步的学习困难。

(四)学不能致用

对于我国当前的教育,人们总有这样一种感觉,就是在学校中学到的知识似乎能在实际工作中运用的很少,而工作中用到的东西几乎还得重新学起。学不能致用,学生对学校所教授的东西产生怀疑,以至于产生厌学情绪。课堂上听到学生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学这些到底有什么用”。学、用相互脱离,学生不知道每前进一步都能做些什么,体会不到知识的价值,看不到希望。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这是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

(五)应试教育思想仍然顽固

应试教育是中国千百年来形成的一种教育体制。凡是有可能考到的知识都是重点,考不到的就是非重点。应试教育指导下的学习方式是以“知识点”作为学习对象的,只要将考试大纲中要求的“知识点”都掌握,就能考出好成绩。“知识点”是应试教育制度下对知识的一种认识。它忽略了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把知识分散化、孤立化,从而导致学生学到的知识是不系统、不完整的。

三、有意义接受学理论指导下的学习方式和手段

(一)学习方式

对于一个发展到一定规模,相对较成熟的学科来说,在学习者头脑中搭建学科整体知识框架很重要。学科知识框架反映了学科的知识结构、大致内容组成、知识的来龙去脉、层次关系、关联关系等,对它的了解有利于学生明确自己在学科领域中所处的位置。明白距离自己所期望的认知目标还有多远,应从何处着手,沿着怎样的认知途径学起。其学习方式可以描述为,当学习者进入某个学科领域的时候,首先对该学科知识体系结构进行一下宏观认识,确定自己原有的知识在本学科知识体系中何处定位,并根据自我需求、兴趣、能力等确定认知目标和认知途径,然后开始具体的学习。学习过程中随着新知识的纳入,学习者自身的知识层次和知识结构在不断变化。定位一学习一知识结构变化一定位……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在这个循环中实现了知识的积累和建构。这种学习模式使学习者能始终认清位置、认清方向,并能引导学习者及时纠正偏差,保证学习能沿着正确的方向进展。

(二)学习手段

怎么在才能在学生头脑中搭建学科知识框架呢?显然单靠老师课堂上讲解是不够的。如果可以借助于现代知识管理、知识可视化的理论和方法,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结构化地对学科知识进行重现,将整个学科领域知识的内容、联系及层次关系清晰地展示给学生,以此来辅助传统教学,引导学生一步步的学习,那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犹如黑暗中出现了一点光,迷路中看到了一座灯塔。知识地图的概念最早是由布鲁克斯(B.C.Brooks)提出的。他提出的知识地图的概念主要是指人类的客观知识,他认为人类的知识结构可以绘制成各个单元概念为节点的学科认识图,体现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获取途径,以帮助用户知道在什么地方能够找到知识的管理工具。信息时代的知识地图有它特定的含义,是一种知识库管理系统技术(DBMS)与因特网技术相结合的新型知识管理技术。教育中学校所传授的都是成熟、稳定、有着完整体系的知识,如果教学中能将各学科、课程的知识借助于知识地图来表示,将整个学科的知识体系结构由粗到细地展示,能够直观、清晰地表示出学科内部各种知识之间的横向、纵向的联系及层次关系,将会很好地引导学生在该学科领域内的学习,大大有助于学生知识框架的建立,有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知识地图是实现有意义接受学习的一个很好辅助工具。知识地图在教学中的作用如下:(1)可以有效地分析和组织教学内容;(21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3)引导学习者学习;(4)对学习者知识结构特征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李新诚.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导航及其实现[J].中国远程教育,2001,(8).

有意思作文教学 第6篇

1 词块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通过大量语言交际事实的观察和研究, Becker, Nattinger和De Carrio等学者发现, 人类语言交际的最小单位不是单个的词, 而是一些约定俗成的词汇短语 (lexical phrase) , 这些词汇短语后来被定义为词块 (lexical chunks) 。尽管学者们对词块的定义各有不同, 但都揭示出词块具有以下的特征: (1) 往往是一个以上的单词; (2) 高频共现; (3) 形式固定或半固定, 语义明确、搭配稳定; (4) 整体存储整体提取使用。词块的上述特征决定了词块具有较为固定的语法结构、稳定的搭配意义和特定的语用环境, 融合了语法、语义和语境的优势, 有助于言语产出的流利度和选词的地道性, 在言语产出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 母语学习者在语言交际中也大量使用词块, 这一方法也同样适用于外语学习。

Lewis从结构和功能上把词块分为四种:

(1) 聚合词 (polywords) , 指具有习语性质的固定词组 (如:a nail in the wall, second to none) ;指由一个以上单词组成的固定短语 (如:in al1, for example) 。

(2) 搭配词 (collocates) , 指共现频率很高的词语, 如动词+名词、形容词+名词搭配 (如:put forward a suggestion1;指词项在长期使用中逐步形成的一种同现关系, 即词项问可以相互预示自己“搭档”可能出现的结构。搭配可分为词汇搭配 (如:strongly believe) 和语法搭配 (如:take part in) 两种。

(3) 惯用话语 (institutionalized utterances) , 指形式固定或半同定的具有固定语用功能的单词组合 (如:If1were you, I’d like…)

(4) 句子构架和引语 (sentence frames and heads) , 这一类仅指书面语词汇, 用于语篇衔接的关联词 (如:firstly, secondly, finally) 。

Lewis将词块理论应用于语言教学的研究, 提出了词块教学法 (1exieal approach) 。一般认为语言的三大要素是语音、词汇和语法”, 但Lewis认为:“语言并不是由语法和词汇组成, 而是有大量的预制语块组成。”词块法的基本原理就是, “语言是语法化的词汇而不是词汇化的语法”, “语言知识的获得和交际能力的提高是通过扩大学生的词汇块、搭配能力和有效掌握最基本词汇和语言结构而实现的。”所以, 词块不仅是语言交际最小单位, 也是语言学习的理想单位。

认知语言学和语言习得的研究也给词块教学法提供了科学依据。认知心理学家Sinclair认为, 语言习得可分为两大体系, 分析性体系和套语体系:分析性体系以语法规则为主, 所占的记忆空问小, 句子生成能力强大, 但很多这样生成的句子在实际中都被忽略掉了, 并且极大地影响了即时交际时语言的流利度与准确度。套语体系以记忆为主, 包含大量词块, 便于检索和提取, 有助于即时交际时产出准确、流利、地道的语言。Sinclair还认为语言加工也相应地遵循两条原则:习语原则和自由选择原则。前者指利用大量词块组装成句, 而后者则是自由选择语法词汇, 从零开始构建语句。在这两个原则中, Sinclair主张习语原则优先。语言习得研究发现, 儿童母语能力的获得, 是通过习得词块实现的。如当他们使用What’S your name?时, 便把这几个词当做一个不可拆分的词条储存在心理词典里。在使用My name is…来回答时, 又把这三个词当做一个整体储存和提取。在反复地使用了某些模块后, 儿童会从中抽象出一些词块的内部结构, 形成语法能力。同样, 熟练的二语使用者, 在交际中也会使用大量词块, 并将词块按不同的语用功能分类存储, 根据语境的需要, 整体提取使用。

2 有意义记忆与词汇教学

记忆是人类语言能力的先决条件之一。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外语学习, 说到底是个记忆的问题。外语教学法派别众多, 但就其实质而言, 归根结底也是如何解决学习者的记忆的问题。言语行为和言语学习的核心是记忆。记忆在外语学习中非常重要, 就某种意义而言, 甚至可以说外语学习就是记忆程序。

英语词汇教学应给学生提供有意义记忆的条件而不是机械记忆。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为, 有意义记忆的外部条件是学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这种逻辑意义指的是材料本身在学习者能力范围内与原有的观念或知识可以建立非任意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所以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指令用英语指出身体各部位的名称就是有意义记忆, 而单独孤立地记忆各个身体部位的英语名称就是机械记忆。有意义记忆的内部条件包括:首先, 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记忆的动机, 即积极主动地把新词汇与旧词汇知识加以联系;其次, 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基本的词汇知识和词汇量, 以便与新知识产生联系;最后, 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用隐性的新的词汇知识与他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词汇知识发生相互作用。有意义记忆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同时得到满足才能使新的词汇和新的词汇知识的记忆获得实际意义。

3 词块教学理论与有意义记忆对词汇教学的启示

3.1 词块教学理论对词汇教学的启示

(1) 词汇教学应以词块为基本词汇教学单位而不是个别的单词

许多教材将词汇用单词表来列出, 教师配合例句进行逐一讲解。这样零星、断断续续的材料呈现缺乏完整的语法和语用功能, 学生的词汇学习只能暂时记住某个词汇的某个意思, 而词汇一词多义的现象很多, 他们在遇到不同语境下该词汇的其他意思又不能理解了。而词块比孤立的单词具有明显的有时。在所谓的词汇量中, 各种词块所占的比例高达80%。词块大多包含多个单词, 记住一个词块就等于记住多个单词, 且包括各单词之间的搭配关系。词块具有较为固定的语法结构、稳定的搭配意义和特定的语用环境, 融合了语法、语义和语境的优势。因此把词块作为学习的基本单位更符合大脑储存信息的规律, 更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2) 词汇教学应以高频词汇为教学重点

传统的词汇教学往往对所有的词汇学习平均用力, 要求一致, 例如既要求懂得其词义, 还要了解其词性和常见搭配及其派生词等。但词汇学习的经验告诉我们, 有些词汇是当我们看到或听到时是理解的, 但自己使用时不会说也不会写, 或者说、写时不准确、不地道, 即这些词汇只是存储于我们的短时记忆里, 是浅层次的知识;但有些词汇是我们能够娴熟自如地运用的, 能根据不同的交流对象、不同的场合来进行选择使用的, 这些词汇已经存储于我们的长时记忆里, 属于深层次的知识。因此, 在词汇教学中应专注于那些在语料库中或实际交际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汇, 学生扎实地掌握了能满足基本交际功能的核心词汇后, 才能更好地扩充词汇量, 提高语言生成能力。

4 有意义记忆对词汇教学的启示及教学策略

4.1 教师可将词汇用某种有逻辑意义的形式组织起来进行教学, 以提高词汇记忆的效率, 保持长时记忆

在英语教学中较常见的词汇输入方法有:直接呈现法、自然呈现法、全身反应法、交际法等。此外, 在增加学生词块输出的机会的同时, 也要注意采取有具体语境的练习任务。例如, 学生在学习了关于秘书工作的文章及相应词汇练习后, 已经掌握了大量关于该主题的词块, 这时可让他们围绕“What qualities and skills should a secretary have?How will you manage to develop yourself for a qualified secretary?”进行讨论或者写成小短文。规定学生采用某些固定的句型, 把词块作为表达的首选工具, 以锻炼使用具有语用功能的词块的能力, 培养学生把词块作为语言使用策略的意识。这样的设计与构思, 促进了学生对词块的记忆和运用, 促进了语言的内化和输出, 学生的语用能力得到了提高。

4.2 在词汇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辨识、分析和使用词块, 转变学生词汇记忆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观念

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获取课文信息, 同时借助上下文和相关背景知识, 在课文中标出词块。这种通过分析、记忆的辨认过程是积极主动的语言建构过程, 不但可培养学生辨认词块的能力, 增强学生的词块意识, 同时也为词块教学的实施铺平了道路。指导学生运用词块时, 首先是整体吸收, 不加变化, 然后是做替换练习, 最后是总结、探索, 达到创新使用的目的, 逐步提高学生驾驭词块和语言输出的能力。在学习中, 学生跟着教师从固定和半固定的具有语言功能和意义的语言预制材料中, (下转第201页) (上接第179页) 分析、类推、总结出用于预测的语言结构板块。学生从中不断地构建新知识, 丰富理解, 加强记忆, 提取使用词块。在掌握和记忆了大量目标语言的词块后, 学生运用语言的熟练程度就会得到加强, 从而进一步提高语用能力。

4.3 词汇教学中应适当适时地介绍或总结一些词汇知识, 以帮助学生更快更牢地掌握词汇

由于语言知识和思维能力的限制, 学生掌握了一定量的词汇后难以处理大量的信息, 找不到它们之间的一些逻辑关系, 因此很容易学了又忘, 从而丧失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在课时少任务重的课堂教学中, 适当教授及训练学生掌握良好的词汇学习方法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些隐性的知识虽然不能直接体现在学生词汇量的掌握上, 但是对学生的语言自学能力的提高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

5 结语

以培养词块意识为中心的英语词汇教学, 能有效解决目前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教学中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词块意识, 培养学生识别、归纳分析词块和运用词块的能力, 提高学生语用能力和英语交际能力, 真正实现词汇的有意义学习。这也是教师在教学中思考词汇教学中需要教什么, 不需要教什么, 重点教什么, 如何教才能更有效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Lewis, M.The Lexical Approach[M].Hove, England Language Teaching Production.1993:73—95.

[2]吕吉尔.有意记忆词块:英语学习的高效策略 (中学版) [J].教学管理, 2010. (8) .

[3]谢力, 吕秀明.基于词块教学理论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 (9) .

教学中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 第7篇

一.在课堂中多设计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图片

小学生的思维具有形象化的特点。直观形象的图片, 对他们来说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教学方法要避免单调呆板, 充分利用容易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的因素, 使学生在课堂上比较轻松地集中注意力来听讲。教学形式要多样化, 教学组织要生动有趣, 教学内容要丰富多彩且逻辑性强等。比如:在学习三年级名人故事这一单元之前, 我抓紧时间, 到处收集这一单元课文中主人翁的相关图画 (带有简单的名人介绍) , 把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名人画像贴在我们教室的墙上, 展现在同学们的面前, 同学们看名人的画像时肯定会看下面的简介, 无意注意起了很大的作用, 学生自然而然地会通过这组课文的学习对名人有了更多的了解。这里的学习, 就是从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这样一来就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了解, 理解能力也自然而然增强了。

二.在课堂中多设计有趣的故事情节

无意注意也可以由人本身的状态引起。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首先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知识、经验和情绪状态, 在课堂上, 我们要尽量改变我们的教学方法, 使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需要, 切合实际情况, 尽量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比如学习《丑小鸭》这课时, 我首先拿出一些关于丑小鸭、大公鸡、白天鹅的一些图画来, 先用美丽的图画引起学生的兴趣, 让他们从外表上分辨出美与丑来。接着我就告诉同学们,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和图上的这些动物朋友有关。他们会在兴趣的驱使下, 借助拼音来阅读课文, 了解课文的内容。同时要求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后, 分角色演一演课文中几个主人翁之间发生的故事。当然我也要参与到活动中去, 做一些头饰和道具。这节课通过这样设计教学过程与方法, 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课堂中, 让注意的转移更接近教学设计

在平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 人们常常把自己的注意不自觉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面, 为了克服这个缺点, 我们上课时应设计一些情境, 把学生的注意也不由自主地引进你设计的教学环节中。比如:在学习三年级上册的《给予树》时, 我要求学生布置一下教室, 一定要有圣诞树、圣诞老人。像过圣诞节一样的教室, 学生能处处感受到圣诞节的气息, 这样就为学习好这一课埋下了伏笔。在这里学生就有了无意注意的意识。我再让学生回家预习这篇课文, 这样就把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这节课, 我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四.在课堂中, 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分配要合理

为什么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在课堂上, 既能做到按讲课稿讲课, 又能注意观察学生的听课情况, 同时还可以板书和掌握好时间。之所以能同时顺利地进行自己的多种活动, 就是利用了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有效合理的分配。比如:我在教四年级下册《夜莺的歌声》这课时, 让学生读课文揣摩“小夜莺”引敌人上钩时的心情以及敌人上钩后的心情。在这里我并没有让学生脱离课本作拓展学习, 而是紧紧抓住主人翁的动作、神态去揣摩、体会。我问同学们:“假如你是‘小夜莺’你会怎么做?”孩子们有声有色地述说自己的观点, 我却没有放任自流。我一边指导, 一边总结, 收到了极佳的教学效果。同学们在我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调控下, 很容易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我也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意注意习惯的培养 第8篇

一、激趣式, 结合生活经验, 培养学生注意集中的习惯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 原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际。”因此, 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逐渐培养学生注意力集中的良好习惯。如四年级上册第35 页第6 题和第36 页第10 题呈现顺序的改变, 研究学生更能集中注意, 感知“减法规律的应用”的有效性———

【教学设想】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 将第6 题和第10 题呈现的顺序对换。先解决实际问题, 获得减法规律的不同思维方式, 唤起生活经验, 引发兴趣, 集中注意, 并直接作用于关于减法规律的简便计算。这样练习, 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中先解决实际问题第10 题, 唤起了学生的生活经验, 为减法规律的运用做好铺垫。有了充分的准备, 再回到前面的第6 题计算题, 学生则如鱼得水, 信手拈来, 学习积极性高, 兴趣浓, 注意更集中。

教师作为引导者就要善于打破常规, 善于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整合, 取得与学生相联系的生活经验, 大大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这样, 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他们学得快乐充满自信, 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激活式, 强化探索感悟, 培养学生注意深刻的习惯

自己经历过、摸索过的事情给自己留下的记忆才更深刻。在数学课堂中, 有些知识的获得如果经历多次操作感悟, 注意的细节就更深刻, 知识的形成就会更牢固。如在研究“圆柱表面积”计算方法时, 最为关键的是对侧面积计算方法的研究。教学时进行三次试验让学生自己感悟计算侧面积的解决方法, 他们三次探究发现如下———

其一, 课前找一个圆柱物体, 将侧面围着的纸剪下来, 估计是什么样子?有什么发现?再剪下书后第125 页的图, 看看可以怎么拼, 成什么图形?有什么发现?带着这些问题课上进行研究。学生发现:侧面不管剪成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或宽边上很弯曲的图形, 都能转化成长方形, 而长方形的长就是底面圆的周长, 宽就是圆柱的高。

其二, 老师给学生两个半径是5cm的圆, 请配上一个侧面, 再请学生展示圆柱, 又有什么发现?学生发现:大家的圆柱高矮有不同, 但配上侧面的长方形纸的长都是一样的。因为半径一样, 周长也一样, 而圆周长就是长方形纸的长。

其三, 老师给你两张纸分别作为圆柱侧面, 一张纸长12.56cm, 宽9.42cm;另一张纸长宽都是15.7cm。选择一张纸给它配两个一样的底。你又有什么发现?

通过实验, 学生发现第一张纸有两种配法, 取决于哪条长度是高, 哪条长度作为底面圆的周长。三次操作探究感悟到了三次重要的发现, 学生对侧面积意义的理解及对侧面积的计算方法都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学生在这操作活动中, 从感觉 (圆柱侧面剪下估计是什么图形) 到感想 (侧面剪下的图形可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 , 再由感想验证获得更多的感悟。活动中有学生个人的想法, 也有全班共同获得的观点, 很好地唤起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激活了他们的思维, 使其感悟更深, 注意更深刻, 学习活动更有意义。

三、激情式, 打造幽默课堂, 培养学生注意稳定的习惯

课堂教学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性活动, 也是情感活动, 是师生间的合作沟通和交流。从心理学角度来说, 教师如能发挥“亲其师, 信其道”的心理效能, 你便是个“磁铁”, 在课堂这个“磁场”上, 能更好地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而这“磁铁”的第一要素, 就是教师的教学幽默。

1.学生走神进行时。小夏是个坐不住的学生。每当他要开小差或走神的时候, 老师总要求他回答问题, 偶尔他能及时回答上来, 于是老师就幽他一默:“小夏同学, 你在开小差的同时能认真听讲, 这等‘一心二用’的本领我可真得向你学习!”全班学生心中暗笑, 而对老师善意的批评小夏也能明白其用意!以后的课上, 他认真多了!所以对学生的批评, 语气缓和或是幽默一点, 学生也容易接受, 相互之间也方便沟通。

2.学习探究进行时。课堂上知识的探究需要学生动手动脑又动口, 紧张的课堂气氛容易使学生疲劳, 适时幽默地调节一下气氛, 能让学生在心智、精力上适当缓冲, 更有助于后续的有效学习。

的确, 幽默是一种睿智的表现。健康的幽默闪烁着智慧之光, 教师如果在课堂上巧妙运用幽默, 能牢牢吸引甚至稳定学生的注意力, 能使学生在会心一笑中开启智慧、振奋精神、悦纳知识。

只有我们把“以生为本”看作是教师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 激活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课堂上师生教与学的激情, 有效促进学生注意力的养成, 那么, 在师生良好情感的土壤上, 就一定能培育出健康快乐、活泼向上的少年儿童。

摘要:良好的有意注意习惯的培养, 有助于学生有效学习的开展。教学过程中, 通过激趣式, 结合生活经验, 培养学生注意集中的习惯;通过激活式, 强化探索感悟, 培养学生注意深刻的习惯;通过激情式, 打造幽默课堂, 培养学生注意稳定的习惯, 是教学成功的重要条件。

有意思作文教学 第9篇

随着多学科交叉发展, 心理学上的理论和研究成果逐渐被运用于指导语言教学。上世纪六十年代,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提出了注重新旧知识联系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他认为新知识应与原有的认知联结, 使新知识被原有相关知识同化, 进而牢固地掌握新知识。本文将提出该理论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几点启示, 以期为教师授课和学习者提升自身的词汇习得能力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1 有意义学习理论

1.1 定义

在奥苏泊尔看来, 学生的学习如果有价值的话, 应该尽可能地有意义。他提出, 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 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其中“非人为”指的是这种联系要建立在合理或符合逻辑的基础上而非任意的联想、联系;而“实质性”则是在强调一种内在联系而非字面上的联系, 比如有的概念在表达上使用的词语不同但意义上是等值的。

这一定义划分了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所谓机械学习, 便是指学习者不通过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只是单纯依靠记忆学习材料的学习方法。在学习材料无法被理解或本身无意义的情况下, 有些机械重复确实可以达到简单背记的目的。但如果学习材料有逻辑意义或可以被理解, 仍然重复一味的机械学习, 就会产生学生对所学机械模仿、不求甚解的弊端, 最终他们只能得到一堆孤立的知识, 无法达到真正的学习目的;学生自身也会对学习过程感到枯燥乏味, 产生厌学心理。尤其在词汇教学的过程中, 避免不必要的机械学习, 充分利用以理解为基础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来“教与学”是符合认知规律, 提高学习效率的科学方法。

1.2 意义学习的条件

奥苏泊尔认为, 要实现有意义学习需要两个条件--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

内部条件又包含两个方面。首先, 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即学习者有兴趣和动机主动联系新旧知识并通过理解, 而不是机械背记来达到学习目。其次, 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一定的能与新知识产生联系的观念。这使得新旧知识之间可以进行相互作用或同化。

外部条件是指有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要具有逻辑意义, 即它在学习者的心理上是可以被理解的, 又是在其学习能力范围之内的。

1.3 新旧知识的三种联系方式

奥苏泊尔认为通过现存认知结构来习得新的材料是一个“同化”的过程, 新知识被纳入到学习者的原有认知结构中去, 获得了心理意义, 真正内化为学习者自己的知识。而原有认知结构经过吸收新知识, 自身也得到改造和重新组织。

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 大致有三种: (1) 上位关系, 也称总括关系, 即新的学习内容是对原有知识的归纳和概括。例如学过了“老虎”“猴子”和“狗”等概念后, 再学“动物”这个总括性概念时, 新概念总括了原有的一些观念, 新概念就具有了意义。 (2) 下位关系, 也就是类属关系, 即原有概念较为概括, 新知识较为具体。例如原有观念“蔬菜”, 由“西红柿”、“茄子”和“黄瓜”等从属观念组成。现在要学“紫甘蓝”, 把它纳入“蔬菜”观念之中, 扩充了蔬菜的观念, 又获得了紫甘蓝这一新观念的意义。 (3) 并列关系, 即新内容与原有知识既不能产生从属关系, 又不能产生总括关系, 而是在横向上存在并列或对应关系。例如:学习a few和few的区别后再学习a little和little的用法;学习限定性定语从句知识后学习非限定性定语从句知识, 二者相互区别同化。在并列结合学习过程中, 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强调新旧知识之间的不同点。

2 有意义学习理论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下文将从理论要义中提到的几方面出发, 具体探讨教师和学习者双方可以如何运用该理论的启发, 更有效地学习英语单词。

2.1 保证词汇“有意义学习”能够实现的几个条件

如果具体到词汇方面, 奥苏泊尔所总结的有意义学习得以实现的条件———内部条件:首先, 学生具有积极主动地把新词汇与旧词汇知识加以联系的学习动机;其次, 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基本的词汇知识和词汇量, 以便与新词汇产生联系, 使新旧词汇知识相互作用。而外部条件则是指老师在选择所教授的内容时, 要选择能使学生接受和理解的, 能产生衔接的, 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

2.2 新旧知识联系的三种不同方式对有意义词汇教学的启示

上文提到了新旧知识联系的三种方式, 那么通过建立这些关系而进行有意义学习的方式, 即有三种:上位 (总括) 学习、下位 (类属) 学习、并列学习。原有的观念是通过这三种不同方式, 对新内容进行同化的: (1) 从例子到规则的学习可以用上位学习同化模式解释; (2) 从规则到例子的学习可以用下位学习同化模式解释; (3) 将相同层次的概念结合在一起进行的学习可以用并列学习模式解释。那么, 为实现英语词汇的“有意义的学习”, 我们可以综合运用词根词缀、分组联想等方法来促进新旧词汇知识之间这几种联系方式的产生。

在汉语中我们可以通过偏旁部首来猜测生字的读音及意思, 相类似的, 在英语单词的结构中, “偏旁部首”就是词根和词缀, 词缀又分为前缀和后缀。词根主要表示单词的意思, 前缀改变词义, 后缀决定词性。虽然英语单词数量巨大, 但词根词缀的数量是有限的, 而且词根词缀所代表的意义在绝大部分情况下是规律的, 所以说尽管有的单词的意思不是词根词缀简单的相加, 但通过对它们的了解, 可以判断出大致方向和范围, 对推测词义有很大帮助。

而分组联想的方法也是要是实现一个知识联系的网络, 改变单一的记忆模式, 扩展学生思维, 使单词记忆变得条理化系统化。

(1) 形成从例子到规则的上位 (总括) 学习模式

老师先给出一些单词, 总结出其中的词根词缀的含义, 这样形成一种从例子到规则的上位学习模式, 下次再碰到有同样词根词缀的生词时, 通过拆分词根词缀, 学生背记起来就会变得容易。

例如:subway地下铁, submarine潜艇, subconscious潜意识的, subtitle副标题, 总结前缀“sub-”表示“…之下, 低于, 亚”;再如讲到bankrupt (银行, 引申为财产+破→破产) , erupt (e=ex, 向外+rupt突破→火山等喷发爆发) , 总结-rupt是突破的意思, 再给出生词rupture, abrupt, corrupt, disrupt, interrupt, 那么rupture (rupt+ure破的名词, 破裂) ;corrupt腐败的 (cor全部+rupt断→全断了→腐败的) ;disrupt (dis分开+rupt→分开断→分裂) ;interrupt (inter在…中间+rupt→在中间打断)

(2) 形成从规则到例子的下位 (类属) 学习模式

老师先讲授词根词缀, 然后给出一些例子, 使学生加深对其印象, 以后再碰到包含同样词根词缀的生词, 学生会将新的词汇知识联系到原有的词汇知识之上, 认知就会变得更加清晰。

例如:讲到leaflet (小叶, 传单) 时, 介绍一下表示“小的”后缀都有“-let, -et, -ie”;floweret小花 (flower花) packet小包, 小捆 (pack包捆) booklet小册子 (book书) piglet小猪 (pig猪) starlet小明星, 小星星 (star星星) birdie小鸟 (bird鸟) doggie小狗 (dog狗) piggie小猪 (pig猪) shortie n矮子 (short矮) cookie点心;再如讲到biology生物学, 后缀- (o) logy表学科;讲解到这里, 老师又可以引导学生多想几个以“-logy”结尾表示学科的单词, 例如:心理学psychology, 地质学geology, 术语学terminology, 这样能加深学生对后缀- (o) logy的印象;再继续讲解还有哪些后缀同样可以表示学术或行业, 例如:-ery, fishery渔业, cookery烹饪法, -ics, economics经济学physics物理学dynamics动力学[3]形成并列结合学习模式。综合运用同义反义词分组记忆, 音形相似记忆和分组归纳记忆等方法, 形成清晰系统的单词网, 这样不仅可以扩充学生的词汇量, 还可以在同学不断想象的过程中产生有力的课堂互动。例如讲到生词dawn“黎明”时, 那么它的同义词还有daybreak/sunrise反义词有dusk/nightfall/sunset;音形相似的词有abroad国外/aboard上车船;latitude纬度/longitude经度;altitude高度/attitude态度/aptitude天赋, 而且还可以把单词穿成句子, 方便记忆:It's your attitude not your aptitude that finally determine your altitude;还可以按照组别记忆, 例如在雅思听力场景词汇中, 关于租房场景的词有:radiator电暖炉stereo (system) 音响water heater热水器refrigerator冰箱dishwasher洗碗机microwave oven微波炉toaster烤面包机air conditioner空调bed-linen被单和枕套blanket毯子sheet床单mattress床垫quilt棉被pillow枕头curtain窗帘wardrobe衣橱

3 结语

要保证有意义学习真的实现“有意义”, 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教师要优化课程设计, 使新旧内容相互作用, 激发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 学生自己也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和饱满的热情, 在注意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基础上, 通过主动理解而不是机械重复来背记单词。学习单词还有很多方法, 我们要在以后的教与学中不断发掘, 使广大学习者都能掌握适合自己的方法, 让词汇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愉快

摘要:如何进行有效的英语词汇教学受到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传统的机械生硬背记单词的方法, 单调枯燥且效果不尽如人意。奥苏泊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强调学习是将新知识与学习者已知认知联系起来的有意义接受过程。本文结合当前我国英语词汇教学的实际情况, 阐述了该理论的要义并探讨其对优化课程设计方面的启示, 试图探索提高词汇教学质量的新思路。

关键词:英语词汇教学,上位 (总括) 学习,下位 (类属) 学习

参考文献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学 (修订本)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

[2]皮连生.智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

[3]冯忠良.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心理学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4]陈琦, 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5]焦同梅.漫谈词汇的联想式教学[J].焦作大学学报, 2000.

[6]邹媛, 黄华湘.词根词缀记忆法在高职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J].新学术, 2009.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意与无意 第10篇

一、语文教学中的“有意”与“无意”阐述

(一)语文教学中的“有意”

语文教学中的“有意”是指教师根据学情与文本特点进行有意识的教学预设。高效的语文课堂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教师要加强语文教学研究,提升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能力,通过有意识的教学预设,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推动语文课堂的有序、有效推进。“有意”教学设计的重点在于根据学生实际、文本特点等精心设计教学,提升语文教学的针对性。

(二)语文教学中的“无意”

语文教学中的“无意”是指教师根据语文课堂中自然生成的资源巧妙地进行教学引导,提升语文教学效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尽管对语文课堂进行了精心的预设,但语文课堂中的“突发”情况是不可预期的,也是不可预设的,这就是所谓的语文课堂的自然生成性。教师要善于利用语文课堂中的自然生成性资源,巧妙引导,提升语文教学的广度与深度,带领学生向课堂更深处漫溯。

二、语文教学中的“有意”与“无意”实践

(一)有意而为之:因人因文巧预设

1.因生设计-以生为本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语文课堂要达到提升教学效率的目的,语文教师必须要根据学情进行教学预设计,做到以生为本,充分考虑学生语文学习的实际,包括学生语文学习特点、学习能力、学习兴趣、认知规律、生活阅历等,紧紧围绕学情特点,使语文教学设计有效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发展,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意为之”。

如闻一多的《死水》这篇文章,具有特定的时代背景,这需要教师能够结合特定的时代背景展开教学,为此,我安排了这样的教学环节:追寻闻一多之死。

(学生:介绍闻一多有关知识;教师:投影总结,在投影时,笔者通过下划线方式,重点突出闻一多作为学者和民主战士的身份、杀害闻一多的对象,以及闻一多诗歌的思想主题。)

这样的有意设计是为了弥补学生阅读视野的不足,帮助学生从走进闻一多到走进这篇诗歌,为学生理解“死水”这一象征意义进行铺垫,以便学生通过解读意象塑造的多角度、多层面,进而把握诗歌的思想精华所在。

2.因文生色-以本为本

除了围绕学情进行教学预设外,影响教师教学设计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文本。文本是教师展开教学、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载体。每一篇文本都凝聚着教材编写者的心血与智慧,教师要深入挖掘文本教材,把握文本特点,尤其要与编写者、作者进行深度的交互,把握教材编写者的选编意图、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与作者进行思想情感上的互动,做到以本为本,教师才能教出“有意”,使语文教学达到教学预期目标。

如朱启平的《落日》,这篇文章题材是通讯,基于这篇文章文体特点,笔者设计了下列教学环节:知识链接—新闻侧记。新闻侧记,又叫特写。它主要是截取事件、人物或场景中最富有特征的横断面,用横的写法加以扩大描述和精雕细刻,通过一个或若干个生动、感人的镜头,将所选取的横断面细致而形象地表现出来,让读者能充分地看到每一个细节,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物,用栩栩如生的形象来说服人、教育人、感染人。通过这一环节有意设计,学生从文本特点出发,进而把握本文选材组材方法及细节描写的精妙,突出了教学重难点。

(二)无意生有意:因时因境妙生花

1.灵机妙动-巧抓时机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行为具有不可预期性,因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会生成丰富的自然性教学资源。语文教师要善于加强课堂观察,做到灵机妙动,巧妙地抓住语文教学的时机,在无意中巧生有意,制造“问题”,制造矛盾,激发学生思维。

如陆游的《书愤》,在学生交流题目时,关于“愤”的理解产生了多元化理解:

生1:义愤

生2:悲愤

生3:悲愤并义愤。

面对学生课堂自然生成的资源,笔者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展开辩论,要求学生结合诗句、诗人背景资料等,进行详细的阐述,从而将本诗的解读推向深入:首联写诗人早年激于金兵南侵,立志收复失地;颔联追述25年前的两次抗金胜仗,愤中有豪言壮志,有民族大义,故为义愤; 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投降派的误国,使国家蒙受大难,诗人壮志未酬,却年事已高,故为悲愤。

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性概述:《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有民族大义藏于胸膛。

2.临场发挥-贴近情境

语文学科的独特性使得语文教学具有很强的情境性,面对这些自然生成的情境,语文教师如果能够做到临场发挥,贴近情境,必定能够在无意中使情境开出美丽的花朵来,使语文课堂焕发出恒久魅力。如语文活动课“表达与交谈”--《口语交际-交谈》,在上课之前,笔者发现有两名同学正在底下窃窃私语,我此时比较纠结:放纵乎?批评乎?亦或其他?身陷其境,于是笔者临场发挥,决定以此二人为话题,导入本课的学习:

“我很高兴看到同学们对于本课的期待,有两位同学已经迫不及待地进入本课的学习状态,两人正进行着亲密的‘交流,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这两位同学,请他们来交流一下交流有哪些基本要求?应该掌握哪些基本技巧?”无意中的“有意”为之,不仅达到制止学生违纪行为的再持续,又幽默地引入本课活动的话题,折射出一位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

语文教学是一门永恒的艺术,语文教师不仅要加强“有意”设计,还要能够巧妙地利用“无意”制造“有意”。在“有意”与“无意”教学路上,语文老师需要坚定无悔地一直走下去。

参考文献:

[1]杨寿堪,吴圣.解读柏拉图理念论[J].淄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

[2]宓娟.语文阅读中的有意与无意[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3,(17).

浅论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有意义学习 第11篇

我们学习英语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掌握使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等交际活动的能力。从英语学习的角度来说,“读”是“听”、“说”、“写”的基础,在国内学习英语,听、说、写的机会很少,我们通常是通过大量阅读各种英语书报和杂志来丰富我们的“语感”(即对英语的感性认识),扩大英语词汇量来提高英语阅读的理解能力。

二、有意义学习的理论基础

奥苏贝尔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有意义学习必须以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也就是说,新知识的学习必须以学习者头脑中原有的知识为基础,没有一定知识基础的意义学习是不存在的。因此,在有意义学习中必然存在着原有知识对当前知识学习的影响,即知识学习中的迁移是必然存在的。奥苏贝尔认为,认知结构对新知识获得和保持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三个:(1)认知结构中对新知识起固定作用的旧知识的可利用性;(2)新知识与同化它的原有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程度;(3)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旧知识的稳定性和清晰性程度。认知结构中的这三个因素称为认知结构的三个变量。正是认知结构的这三个变量影响着新知识的获得和保持,同时也影响着知识学习的迁移。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核心理论是强调学习过程,强调自主、发现与探索式的学习。也就是把教师要传授的知识转变成学生主动探求的东西,并且按照学生自己选择的方法去学习他们想要得到的东西,使学生既获得知识,又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布鲁纳的教学思想观是:我们应当尽可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科学内容,还应当尽可能地使学生成为自主且自动的思想家。

建构主义中的有意义学习的教学观主要是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也就是说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不是知识权威的象征,而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时下的看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教学应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当然强调学习者的主体作用,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学生是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和被灌输的对象。简言之,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并将监控学习和探索的责任也由教师为主转向学生为主,最终使学生达到独立学习的程度。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学观强调:有意义学习是指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它涉及学习者成为完整的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提出了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基本条件:首先,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其次,让学生觉察到学习的内容与自我的关系;再次,让学生身处一个和谐、融洽、被人关爱和理解的氛围,并且将这种气氛有教师逐步扩大到学生之间;最后,强调要注重从做中学。主张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面临对他们个人有意义或有关的问题。教师应该善于构建对学生来说是现实的,又与所教课程相关的问题,以便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三、英语阅读教学中有意义学习的意义

通过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有意义学习,学生在理解并且吸收老师传授知识和信息的过程中,会积极主动对已有的知识和新学的知识进行相关的联系,并把知识迁移运用,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而且会培养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有意义学习的模式还要求老师利用多媒体或者一些有趣味性的课堂活动,创设一定的英语教学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充分把原有知识和新知识主动地建立有意义的联系,实现知识的迁移运用,改进阅读技巧,提高英语阅读效率。

四、结语

探索研究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有意义学习是对学生内在知识和经验之间的不断相互联系和建构的过程,引导和启发学生依据自己知识的逻辑性提出阅读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并引发有意义学习的思考过程,从而使思维活跃起来,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1]傅道春.教育学——情境与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

[2]李小融.教育心理学新编[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5.

[3]施良方.学习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4]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5]刘宣文.罗杰斯人本主义教学观述评[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1999, (2) :81-83.

[6]奥苏贝尔等著.佘星南等译.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28.

上一篇:音乐表演者表演艺术下一篇:院校网络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