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发展中国家

2024-07-19

新型发展中国家(精选12篇)

新型发展中国家 第1篇

一、社区、农村社区与新型农村社区

社区的“社”是指相互有联系、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群, “区”是指一定的地域范围。1881年, 德国社会学家F·滕尼斯首先使用“社区”这个名词, 20世纪30年代传入中国, 农村社区也就是由一定的人群、地域、生产和生活设施、管理机构以及社区成员的认知感等要素构成的社会实体。农村社区区别于传统的行政村建制, 又不同于城市社区, 它是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另一种社区类型。新型农村社区, 关键体现在一个“新”字, 和传统意义的农村社区相比, 它更多具备促进农民第二、第三产业就业、教育、医疗、社会管理等城市基本功能。从这个角度来说新型农村社区, 是指根据社会发展需要, 打破原有的村庄界限。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然村或行政村, 经过统一规划, 按照统一要求, 统一建设居民住房和公共设施, 统一规划和调整产业布局, 组建成新的农民生产生活共同体, 形成农村新的居住模式、服务管理模式和产业格局, 它不是简单的人口聚居, 而是要加快缩小城乡差距, 在农村营造一种新的社会生活形态, “逐步实现农村基础设施城镇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 使农民实现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改变。

新型农村社区至少应具备两个特点:第一, 具备一定的人口规模, 新型农村社区的人口应由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条件、自然资源和环境基础而定。但是,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必须考虑到可持续发展, 这就要求新型农村社区, 必须具备相当人数规模;第二, 居住环境优美, 各项基础设施完备, 公共服务覆盖全面, 就业、社保、社会治安、教育、法律、卫生、文化等政府各项服务全面覆盖, 便利村民群众生活, 使社区农民享受到城镇居民同样的公共服务。

二、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对服务“人的城镇化”的重要意义

(一) 新型农村社区是新型城镇化的有效途径

目前, 农村产业结构从单一农业生产结构向农业生产基础上的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转变, 大批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转移, 据统计, 当前农村劳动力和半劳动力合计超过5亿人, 其中农业仅需要1.2亿人, 在沿海和城市打工的有2.5亿人, 有部分农民工在城市定居, 成为新市民, 一些农村成了“空壳村”, 留下妇女、老人、儿童, 出现了农村社会治安等许多问题, 发展新型农村社区, 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 也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重要途径。新型农村社区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部分, 因为农村新型社区建成以后, 人数规模少则几千, 多则几万, 一个现代化的成熟农村社区, 已经具备了城镇所具备的提供基本社会服务的功能, 农民在现代化的社区里能够享受到各种生活便利, 规模大的农村社区已相当于小的城镇。

(二) 有利于发展经济, 提高农民收入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第一, 通过把原来的自然村或行政村合并, 大幅度减少了村庄建制数量。这些村庄合并组建成新型农村社区, 把原来分散投资于自然村的资金及各种物力集中统一起来进行配置, 整合了资源, 新型农村社区的规划建设避免了政府支农资金的分散使用, 有利于资金集中使用, 支持重点农村经济项目的实施, 实现资源使用效益最大化;第二, 规模化的农村社区, 带动了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 随着农村社区人口规模的增加, 超市、商店、学校、医院、饭店、旅馆、娱乐等各种社会服务设施必不可少, 需要相当数量劳动者从事第二、第三产业, 这就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第三, 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 有利于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 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不但意味着人口的集中, 而且也意味着土地资源的集中。我国的农村正处在现代化、城镇化进程之中, 农村产业结构从单一农业生产结构向农业生产基础上的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转变, 大批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转移, 进城务工经商从事第二、第三产业, 很多已转变为城市人口, 农业人口的减少, 有利于农村耕地的集中种植, 培养种植大户, 便于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 实现生产要素的集约化、农业产业化、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跨越。

(三)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有利于培养公民意识和法治意识, 是扩大基层民主的有效载体

第一, 新型农村社区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这个过程中, 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第二、三产业比重持续增强, 越来越多的劳动力转移到了非农产业, 伴随着就业方式, 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转变, 农民的独立性、多样性、民主法治意识、参与意识不断增加;第二, 新型农村社区有利于集中政府财力, 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 建设高水平的义务教育, 培养学生的理性和公民意识;第三, 新型农村社区一般是几个行政村的统一合并, 社区建成以后, 随着人口的增加, 社会结构越来越趋向城市化, 即原本紧紧地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差序格局”正在变得多元化、理性化, 农村的宗族势力对人的控制力减弱, 人们的家族血缘观念也随之弱化, 这有利于增强村民的民主意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第四, 通过开展农村社区建设, 可以健全社区治理机制, 增强村级组织的服务功能, 提升村级组织的管理水平, 在密切党和政府同农民群众的关系上发挥桥梁作用, 为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找到新的突破口。

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模式

(一) 村庄合并多村联建模式

将以前分散的多个自然村或者行政村统一合并组建新型社区, 原来的行政村或自然村消失, 新的农村社区诞生, 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 并将周边村庄整体拆除复垦。在集中新建住宅楼的同时, 配套建设社区服务中心和医院、幼儿园、超市等服务设施, 以方便未来社区农民的生产生活为出发点, 因地制宜。

(二) 以中心村为核心, 强村吸收弱村,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以经济强村为核心 (中心村) , 通过合并周边经济欠发达村,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将先进村的先进管理理念和致富经验, 引入到相对落后村, 先富带动后富, 实现共同富裕。以中心村为中心, 设立服务中心, 规划集中居住区, 为周边村落的群众提供政府公共服务, 并形成聚居, 从而形成新型农村社区。

(三) 园区带动模式

以产业聚集区、经济开发区为依托, 在聚集区周边农村建立新农村社区。这样做的好处是, 园区周边的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学校、幼儿园、超市等社区服务设施, 能为产业聚集区的企业和工作人员提供就近的生活服务, 同时社区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 又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 有效破解“三农”难题, 创新管理体制机制。

(四) 村企共建社区模式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难题之一是资金来源问题, 企业参与建设是可行渠道之一。具体来说以互惠互利为导向, 引导支持各类企业对相关村庄进行搬迁建设、整体改造, 对腾空的土地及相关资源进行开发, 实现企业扩张发展、村居条件改善的双赢。

(五) 城郊型农村社区模式

这是根据新型农村社区的相对位置所做的分类, 城郊新型农村社区指位于城镇规划区范围以内, 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以外的新型农村社区, 布局规划时应充分考虑与城镇发展的关系, 城郊新型农村社区的发展可以以服务城镇为途径。

(六) 移民工作和建设新型社区相结合模式

因为一些国家大型工程建设, 原住农民需要搬离本地, 农村需要成建制的转移, 在这样的情况下, 可以适时建立新型农村社区。例如, 因为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 淅川县等地的移民工作任务繁重, 工作量大, 把移民搬迁工作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结合起来, 不仅圆满完成了移民搬迁工作, 而且建设了一批环境优美、生活便利的新型社区, 不仅房子有产权, 而且还能提供城镇公共服务, 让老百姓的生产生活通过搬迁得到改善和提高, 受到了大家的欢迎。

因为各地农村实际经济情况、社会发展水平、地理位置、风俗习惯不同, 优势特色产业也各有不同, 所以新型农村社区的发展模式并非绝对, 甚至实际上是几种模式的综合, 但是无论哪种模式, 让有条件的社区农民适度集中, 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让社区农民就近享受周到的公共服务, 让农村社区起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 实现“人的城镇化”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主要有:

第一, 部分村民对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存在迟疑和消极的态度, 对于被拆迁的村民来说, 要求离开祖辈生活的传统农村家园, 集中到城镇化的社区安置, 心理上有一个接受的过程, 生活习惯上也有适应的期间。被拆迁的群众, 实际情况各不相同, 有的农户倾尽一生积蓄, 建新房一处, 有的农村大家庭可能同时拥有数套宅基地或房屋, 情况各不相同, 利益不一致, 这就要求农村基层领导干部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并解决好搬迁中的实际问题和矛盾。

第二, 建设资金筹集困难, 农村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设施建设需要长期、大量的资金投入,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涉及面大, 资金缺口巨大, 解决资金问题, 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第三, 村庄合并后的农村社区, 如何进行管理?新型社区建成以后, 和之前相比, 人口倍增, 矛盾复杂, 利益冲突加剧, 这就需要管理创新, 建立适应新型农村社区的管理机构, 成立新的超越村界的社区管理协调机构成为当务之急。

第四,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的土地问题亟待解决, 如何解决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用地的来源和审批问题, 农村社区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需要建设用地, 在国家严格的土地政策面前, 建设用地难就成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的难题, 此外农村社区农民房屋的产权归属不明晰, 是否给迁入社区的农民发放房产证, 是新农村社区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第五, 一些新型农村社区在建设中, 存在规划不合理的问题, 不考虑农民生活、劳动的实际情况, 导致入住率并不高, 甚至空置, 例如农民搬入高层电梯房后, 面临农业生产器具的放置问题, 以前饲养的家禽牲畜也无法安置, 住宿地可能离承包地过于遥远, 不利于耕作, 虽然建立了新型农村社区, 但是很多应当拆除的村庄并没有拆除, 因为种种的不方便, 农民又回到原来的老村生活, 这样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反而白白浪费了土地资源。

第六, 新型农村社区建成后, 社区长期发展和农民收入问题。新型农村社区建成后, 若没有相应产业支撑, 将影响社区的长远发展, 对农民的收入提高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五、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具体对策

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事关大局、事关长远、事关千家万户, 是对千百年来农村形成的居住条件、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的一次历史性的转型、一次根本性的改变, 必须按照党的十八大和中央城镇化会议对新型城镇化的要求, 以实现“人的城镇化”为核心, 开展工作。

(一)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村民自愿搬迁的原则, 以贴心的服务, 一流的硬件吸引农民, 考虑农村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切忌违反规律搞一刀切。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要考虑到农民工作生活的实际, 人性设计, 方便农业生产;同时, 要考虑到社区的长远发展问题, 一个新型农村社区的健康发展, 必须有相应的产业作为支撑, 这样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建设基金支持社区发展, 社区的居民也能有固定的不断提高的收入, “乐业”才能“安居”, 社区才能稳定发展。那种不进行科学调查论证, 不考虑长远发展, “官僚主义”一拍脑门, 强制农民搬离家园, 强制合并建立的农村社区, 是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劳民伤财, 社区也不会长久发展。

(二) 新型农村社区应组建新型管理组织

农村社区建设, 使几个行政村的村民住在了一起, 原来的行政村管理组织已不适应社区管理的要求, 超越村界的社区管理协调组织是当务之急。结合各地成功经验, 可采取以下措施:第一, 在合村并点的基础上成立社区党总支, 乡镇干部兼任总支书记, 各合并进入的村支部书记任委员, 使社区建设牢牢置于党委的坚强领导下。第二, 在取消原村“两委”的基础上, 成立社区党支部, 选举产生“农村社区”村委会, 在其领导下, 建立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委员会和社区监督委员会, 以及社区协调委员会, 统一解决社区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

(三) 协调管理部门, 为新型社区村民办理相应房产手续

以前行政村农民在自家宅基地自建房, 因手续原因, 无法办理抵押贷款, 新型农村社区的住宅具有一整套完整的合法手续, 且用途明确, 按照相关法律规定, 完全符合办理“双证”的条件。

(四) 因地制宜, 把社区建设与产业有机结合, 使农村社区可持续的发展

新型农村社区的经济收入, 一方面来源于农业生产, 另一方面, 应依托特色产业和工业发展, 依托特色产业支撑为社区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 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保障, 使得搬入楼房的农民不但居住条件改善了, 而且有了稳定收入来源。例如南阳市的镇平县玉雕产业发达, 新野县的纺织产业领先, 西峡和淅川的旅游产业兴旺, 依托这些特色产业为社区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 使农村社区可持续的发展。

(五) 参照城镇标准做好社区规划, 创新管理促进农村社区全面发展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有高标准的规划, 应因地制宜搞好规划、建设好每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好住宅区、社区服务中心、文化健身广场、生活超市、托幼敬老和教育卫生等配套公共设施, 提高社区品位。

(六) 保护耕地不减少, 最大化地集中集约用地

村庄的迁并整合规划应严格执行城乡规划、土地管理等法律法规, 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 原村庄用地, 应复垦为耕地, 多出部分可按我国有关法律法规规定, 转为工业用地或社区建设用地, 保护耕地资源。

(七) 多方筹措资金, 破解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少的难题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的来源, 一方面需要依靠政府财政的支持, 另一方面需要创新思路, 多方筹集资金, 因为新型农村社区的资金投入规模大、持续时间长, 政府财政的支持是有限度的。可从以下几个渠道, 寻找资金来源:一是依靠农村社区发展特色产业, 培育经济增长点, 自身具备“造血”功能。实施人才战略, 给以资金支持、政策优惠, 引导农村经济强人、致富能人积极投资, 选上合适项目带动村域经济发展。二是城市和农村社区相互支持, 优势互补, 互利共赢。把城乡作为一个优势互补、资源共用的有机整体, 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纽带, 充分整合、合理配置农村的土地资源和城市的资本优势, 由城市提供农村社区建设资金、农村为城市提供土地资源, 拓宽城市发展空间。三是积极实施招商引资战略、实现工业反哺农业。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在实现农村群众生产生活居住现代化的同时, 在保护耕地的前提下, 最大限度地把节余置换出的土地资源集中到最能放大效益的工业领域进行开发使用, 有效破除土地对工业化、城镇化的制约。积极实施招商引资战略, “种下梧桐树, 引来金凤凰”。从而起到多方筹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的作用。

(八)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必须维护农民利益, 增加农民收入

中国发展新型煤化工产业 第2篇

新华社西安9月3日电(记者马述昆)在1至2日陕西榆林举行的“2009年陕西榆林新能源发展高层论坛”上,专家学者纷纷为金融危机下中国的新能源发展方向把脉。他们认为中国应该大力发展新型煤化工产业,优化煤化工产业链,以此来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提振经济,并减少污染排放,可谓“一箭双雕”。

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费国,第一大煤化工生产国。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助理高世宪说,中国能源消耗中接近70%来自煤的消耗,这造成了中国能源结构的不合理。由于中国的能源国情是“煤多油少”,与会专家认为在相当长时期内以煤为主要能源的生产和消费结构不会发生改变。

石油和化工规划院院长顾宗勤指出,中国的煤资源主要由地方政府控制,由于“GDP政绩”因素影响,各地方政府对传统煤化工项目的热情不减。而企业为了做大做强争夺市场份额,也在“积极”扩大规模,这就造成了传统煤化工产能过剩,同时也对中国的环境保护带来挑战。

据悉,目前中国甲醇产能过剩约50%,电石、焦炭产能过剩30%以上。中国石油和化工协会产业发展部副主任王孝峰举例说,2008年全国甲醇产能2092万吨,产量1100万吨,开工率不足60%,预计2011年产能将达3000万吨,此外还有拟建规划产能2000万吨。

专家学者在会上提出各地各企业应该抑制传统煤化工产业,而应该优化煤化工下游产业链,大力发展新型煤化工产业,包括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二甲醚、煤制乙二醇和煤制天然气。这些新型煤化工产业可以提高煤的利用率,同时也是煤炭清洁转化的新途径。国家在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细则中提到要重点抓上述项目示范工程,探索煤炭高效清洁转化的新途径。

顾宗勤提出可以利用甲醇制汽油(MTG),为甲醇产能过剩问题找到出路,并且是从煤炭出发生产清洁汽油的重要技术路线。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行美表示甲醇制烯烃(DMTO)是石油替代的重要途径,可以弥补中国石油紧缺的问题。另外有专家建议大力发展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这种清洁高效发电技术,在提高煤炭的利用率的同时还可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

发展创新型经济 建设创新型城市 第3篇

创新型经济,是依靠知识、人才、科技、文化等创新要素驱动发展的经济;创新型城市,是创新产业优先发展、创新人才加速集聚、创新文化氛围浓郁、创新载体充满活力的城市。提出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我们主要有四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开创扬州改革发展新局面的战略选择。扬州2008年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2009年达5800美元,已迈入国际公认的“创新驱动”门槛。这几年在太阳能光伏、半导体照明等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已经破题,项目集聚发展的速度明显加快。处于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要更加自觉地把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扬州发展的主攻方向和战略任务。二是增强后危机时代扬州发展新动力的根本途径。近现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每次经济危机以后,必然伴随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创新已成为推动世界经济走出危机、提升后危机时代发展速度和水平的重要引擎。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新一轮的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发展的竞争浪潮,迫使我们提升创新能力,在新的产业革命中占领发展的制高点。三是赢得区域发展新优势的迫切需要。当前区域发展你追我赶,区域竞争愈演愈烈,苏南推进创新体系建设的力度很大,苏中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实力不断增强,苏北争先进位的势头强劲,扬州如果不谋划创新发展,势必处于距离标兵越来越远、追兵越来越近甚至被反超的窘境。四是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的现实要求。人民群众期待扬州经济更加发达、城市更加秀美、生活更加幸福。我们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目的就在于不断提升产业发展的规模和层次,壮大综合实力,夯实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进一步激发创新创业创优的活力,让城市充满生机;进一步创新社会建设、城市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使社会更加和谐有序,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我们将突出以下五个方面重点:

以产业创新为核心。抢抓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国内扶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遇。着力推动太阳能光伏、半导体照明和智能电网产业率先突破、加快发展。以打造“中国光电城”为目标,促进太阳能光伏和半导体照明产业产能加快释放,抢占产业上游高地,全力扩大下游应用,尽快形成产业集聚。以建设国家智能电网产业基地、国家智能电网示范城市为目标,加快推进智能电网产业发展。以“两高、两低”(高端、高效,低碳、低耗)为方向,推动石油化工、汽车船舶、机械装备等支柱产业加快转型升级,以烯烃、芳烃产业链建设为重点,推动石化产业向系列化、组团化、专用化、精细化方向发展;以节能环保为方向,促进新能源汽车、环保型发动机和核心配套件的开发和生产;以实现高附加值为目标,促进船舶工业进入海工装备和特种船舶制造领域:以突破核心技术为关键,促进机械装备产业向智能化、柔性化、成套化发展。大力发展符合扬州特色的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挥江苏信息服务产业基地的优势,加快发展软件、服务外包以及与物联网、智能电网相配套的信息服务业。优先发展休闲度假和文化旅游业,整体提升旅游服务业发展水平,推动扬州旅游从景点游向城市游转变,从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转变。重视发展文化产业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文化与旅游、体育、教育等产业的融合发展。以高效农业规模化为龙头、产业化为抓手、生态化为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以城市创新为关键。把拓展空间、完善功能、提升品质作为推动城市创新的重点,促进创新要素的集聚,让创新的活力充分进发。在空间上,积极呼应长三角一体化和江苏沿海开发战略,主动对接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加快融入苏南、接轨上海的步伐,既通过新一轮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城市的辐射、集聚能力,又大力推动宁镇扬经济板块打造,谋求同城效应,形成“江苏中心(宁镇扬)”。在功能上,加快构建“创新创业创优”的环境、载体和平台,增强对创新成果、创新企业、创新资本、创新人才的吸引力。在品质上,进一步挖掘并开发扬州城市的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加快创建国家生态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步伐,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进一步弘扬“开放、创新、精致、优雅”的市民精神,进而提升城市的经济价值,彰显扬州“宜居城市”吸引创新人才的优势。

以发展模式创新为基础。继续强力推进沿江开发和园区建设,推进开放型经济与创新型经济“双轮驱动”、互相促进。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注重在开放型经济基础上叠加发展创新型经济。既要招商引资,更要招才引智,加大对创新型产业、创新型项目的招引力度,推进知识资本、技术成果和人才智力的引进。积极引导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各省级开发区、工业集中区更加注重从单个项目引进向产业整体素质提升转变,走集约化、内涵式发展之路,争做发展创新型经济主战场、建设创新型城市主阵地。

以制度创新为保障。更加注重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政府政策引导、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加大政府创新投入;更加注重科技资源的引进,着力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创新能力与扬州企业的创新需求结合起来,全面深化政产学研金合作;更加重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激发企业创新的内在动力;更加注重金融创新,大力引进金融机构,激活本地金融市场,积极探索建立风险投资公共服务平台,引进和促进风险投资与创新型企业、成长型企业对接,把各種创新要素整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以集聚创新人才为支撑。更加注重人才对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性作用。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营造更加适宜人才发展的环境。加大力度培育、吸纳、集聚创新型人才。积极引进人才团队和领军人才,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创新,通过发展创新产业吸纳集聚创新型人才,通过集聚创新型人才发展创新型经济。让优秀人才的目光聚焦扬州,让扬州成为海内外优秀人才创新创业的热土。

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的战略任务。我们将全方位推进扬州创新型经济的发展和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合力推进。用知识引领创新——着力推动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组织、学习型机关建设,推动领导干部带头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开阔视野、积累经验,构建起适合创新发展需要的知识结构。用实践推动创新——进一步明确创新的重点,落实创新的责任,靠实创新的举措,让各级干部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不断提升创新发展的能力,开拓创新发展的局面。用民智激发创新——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甘当群众的学生,注重向人民群众学习,善于集中群众的聪明才智,营造扬州讲创新能创新会创新的氛围,培育激发创新的社会土壤。用制度保障创新——大力营造鼓励创新的氛围,完善推动创新的组织架构、支持体系,引导市场机制在配置创新资源中发挥作用,激发全社会创新的智慧和力量,使一切有利于扬州发展的创新愿望得到尊重、创新活动得到支持、创新才能得到发挥、创新成果得到肯定。

2014中国外交发展新型大国关系 第4篇

65年弹指一挥间。中俄关系历经国际风云变幻,伴随中俄两国各自的发展,如今已是枝繁叶茂、硕果累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4年2月6日至8日出席索契冬奥会开幕式,这充分体现了中俄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高水平和特殊性,有力彰显了两国元首间的良好工作关系和亲密友谊,再次证明了中俄双方在彼此关切的重大问题上相互支持的默契和力度。

35年前中美两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35年的历史证明,一个良好的中美关系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促进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推动中美关系的航船破浪前行。

新型发展中国家 第5篇

测试题 答案

1、田园城市理论是由()提出。C.埃比尼泽·霍华德2、3、4、5、6、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是()的集聚与扩散。D.工业化水平相适应的要素和产业 世界“城镇化”进程进入了“工业化”,推动“城镇化”新阶段的标志是()形成。C.工业城市 中心城区环境保护“退二还一”强调的“一”指:D生态基础设施与环境 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才是有质量的城镇化表述正确的是 A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理念 以下对霍华德设想的“无贫民窟无烟尘的城市群”表述正确的是

B若干个田园城市围绕中心城市,构成城市组群

7、马克思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中,以“交往”的起源和扩大为主线,全景

式的阐述了城镇化进程的全貌。D.恩格斯8、9、“大都市区”是在()时期出现在美国、英国A.20世纪30年代 英国“工业革命“时代例证证明,()是任何人口集聚的物质前提。D产业的集聚

凯文·林奇将城市的“功能的模式”归纳为A.城市是独特的历史现象B.城市是人类聚落的生态系统C.城市是一个相互关联的决策系统D.城市是一个矛盾斗争的舞台abcd10、安虎森主编的《区域经济学通论》一书描述了产生最早城市的“功能性动因”,其主要观点是()A.不同专

业化生产者之间进行交易,必然产生交易成本B.如果交易效率很低,也就是交易成本很高,人们就不进行交易,人们就不进行交易,因而只能选择自给自足,此时没有市场,也没有城市C.分工是城市形成的必要条件D.分工网络的扩大与交易费用成倍增加之间权衡的结果,导致交易活动的地理集中,这种狭小的地理范围就是城市 abcd11、经济腹地与核心区之间的联系形态经历()阶段。A.区域工业化起步阶段B.区域工业化成长期阶段

C.区域工业化成熟期阶段D.区域的后工业化时期阶段ABCD12、在老城区的改造上可以不必考虑保留老城区的特色文化、特色建筑等。B.否

13、《广东省城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按照“绿色、智慧、包容、人本、特色”的理念,全面提高我省

新型发展中国家 第6篇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标准值法;钱纳里标准法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39(2008)02-0039-07

Research into coordinative development between new-style industrialization and new-style urbanizatio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Chongqing Overall Urban-Rural Comprehensive Matched Reform Experimental Zone

RAN Qi-xiu,ZHOU Bing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67,China)

Abstract:The coordinative development between new-style industrialization and new-style urbanization is the key to changing peasants into urban residents and narrowing urban-rural income gap. After studying Chongqing Overall Urban-Rural Comprehensive Matched Reform Experimental Zone,this paper reveals that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is not harmonious between central city and each county and that the population working in agriculture who are not employed in secondary industry and tertiary industry concentrate in cities to make urbanization rate too high while that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in most counties and districts does not promote the progress of urbanization.

Key words:new-style industrialization;new-style urbanization;standard value method;Chenery Standard Method

我国继2005年在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地区设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2007年6月7日,国务院又批准重庆作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我国中西部选择具有重大影响和带动作用的特大中心城市重庆设立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对国家重大政策措施先行试点,突显了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快西部地区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决心,这也是国家推动中西部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和进行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根据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要求,国务院要求试验区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并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尽快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对重庆来说,选择重庆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和新的历史机遇。重庆是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并存的特殊地区,区位条件和资源环境条件不够优良的发展环境,迫切需要抓住统筹这条主线,改革开放,开拓创新,进行统筹城乡制度和政策的试点,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减少城乡差距,达到区域之间发展相对平衡。统筹城乡的关键在于提高农民收入,加快重庆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并通过新型工业化进程,把重庆加快建成我国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和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前,从统筹城乡的角度,结合新型省际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对其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进行研究的学者还不多见。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在国内外学者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以重庆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例,对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进行重新界定,然后对重庆市及各个区县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提出了统筹城乡过程中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政策建议和措施。本文的研究不仅可以弥补和丰富有关工业化和城镇化关系研究的文献,而且可以根据重庆各个区县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基本状况,科学地把握各个区县进行城乡统筹中加快新型工业化与和新型城镇化的要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

1.新型工业化界定

传统定义上的工业化是指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发展并达到占统治地位的过程,即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以农业占统治地位向工业占统治地位的转变。按照人均GDP可以将传统定义上的工业化为三个阶段:人均GDP在300美元以下为工业化初期;人均GDP在800美元到3 000美元之间为工业化中期;人均GDP在3 000美元以上为后工业化三个阶段。按此标准我国和我国的许多地区包括重庆正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传统定义上的工业化它强调生产的物质技术结构的变化以及通过发展工业实现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的转变。从量的扩张上看,传统定义上的工业化最明显的特征是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农业的比重不断下降。从质的变化上看,制造工业的迅速发展将会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成功转换和社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强调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工业化的过程就是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次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实现人口城镇化的过程。

而新型工业化是指工业生产方式、工艺技术、生产技术逐渐渗透到农业、服务业等各个产业的过程。它包括城市型工业化和农村型工业化以及城乡综合型工业化。新型工业化应该具备以下四个主要特征:一是生产率的持续提高,整个人口的人均收入在增加,在此基础上社会生活水平明显改善;二是机器、电脑生产方式工具代替手工劳动;三是经济制度和文化的相应变化;四是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的生产都趋向于专门化,区域与产业分工明确,各类型组织企业成为社会经济的基本细胞。按照龚唯平(2001)的观点:新型工业化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变革过程。包括商品化、市场化、企业制度及其组织结构、国际经济关系以及生产关系等方面的变化,表现为市场经济制度变革的过程。同时新型工业化也是文化层次上的变革过程。包括对旧传统的改造、科技进步、思想观念、社会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变化,表现为人类文明不断演进的一个不仅包括工业发展而且包括人类社会发展的十分重要的普遍性工程。

2.新型城镇化界定

对于传统城镇化的概念,国内许多学者给出不同的解释。辜胜阻(1991)认为,城镇化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不断由农村向城镇地区集中的过程;蒙世军(1998)认为,城镇化是社会生产力变化所引起的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改变的过程;陈锡文(2001)认为,城镇化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传统农业社会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文明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汪光焘(2002)认为,城镇化是伴随着现代工业和信息社会、经济社会分工的细化而产生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姜爱林(2004)认为,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人口规模与地域规模不断扩大的一种自然、社会历史过程。他认为,城镇化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在人的地理位置的转移和职业的改变以及由此引起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演变;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城镇人口和城市数量的增加、城镇规模的扩大以及城镇经济社会现代化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注:参见:姜爱林. 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关系研究[J]. 财贸研究,2004,(3):1-3. )。

新型城镇化是指社会生产力在市场化、信息化的基础上,在经济制度、经济结构、人口素质、人口居住等方面,由传统农村文明转变成为现代城镇文明的自然历史过程,也是城市生活方式不断向农村扩散和传播的社会过程。新型城镇化它也包括社会生产方式、交换方式向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发展,生活方式向多元化、社会化发展的过程。按照辜胜阻(2000)的观点,新型城镇化应该具备五个主要特征:一是城镇化的原始积累主要来自于农业;二是城镇化偏重于发展第三产业,而非发展第二产业即工业化;三是城镇化具有明显的二元结构;四是城镇化的动力机制主要是推力而非拉力;五是城镇居民主要以小城镇居住为主,但是有完善的基础设施提供服务。

3.工业化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

城镇化(注: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城市人口规模最低标准是2000人以上,并且把20万人以下定为小城市;20万~50万人为中等城市;50万~100万人为大城市;100万人以上为特大城市。 )与工业化之间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工业化是城镇化发展的动力,城镇化是工业化发展的土壤;工业化是城镇化的经济支撑,城镇化是工业化的空间形态。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城镇化进程过快,城镇建设消耗的资源过多,投给工业的资源必然不足,工业化及经济发展就会受阻。一旦工业化进程经济发展迟缓,就难以向城镇化及城镇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相反,城镇化发展滞后,工业化缺少城镇基础设施功能支撑也难以快速发展。工业化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还表现在工业化进一步强化了城镇发展的各项功能。如工业化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城镇化提供了人口支撑,同时,工业化所形成的大量税收有相当一部分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完善城镇各项功能的主要经济来源。另一方面,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的集聚效应促进了工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具体表现在城镇化通过人口和产业的聚集,加快了产业的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使得工业的生产效率成倍提高。同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扩大了市场规模,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加快发展。

在具体分析工业化与城镇化水平时,常涉及工业化率、非农化率和城镇化率三个指标。工业化率是用工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来反映,用IR表示;非农化率用非农产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来反映,用NR表示;城镇化率用市人口和镇人口占全部人口的百分比来反映,用UR表示。在分析工业化与城镇化关系时,有两种判断方法,一是根据工业化率、非农化率和城镇化率三个指标计算的标准值法;二是钱纳里标准法。标准值法中的标准合理值为劳动力工业化率IR/UR等于0.5 ,劳动力非农化率NR/UR等于1.2(见表1)。

如果劳动力工业化率IR/UR大于0.5 ,劳动力非农化率NR/UR大于1.2,则表明部分在工业部门或非农生产就业的劳动力没有从农村地区向城镇地区聚集,工业化没有带动城镇化发展。如果劳动力工业化率IR/UR小于0.5 ,劳动力非农化率NR/UR小于1.2,则表明部分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也聚集在城镇,而在城镇又无就业岗位可供这些农业人口就业,就会导致无工业化基础的城镇化超前发展现象(注:参见:孔凡文、许世卫. 我国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关系分析与判断[J]. 调研世界,2005,(8):45-47. )。按照钱纳里标准法,人均GNP超过1 000美元时,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时,工业化率和城镇化率分别应该达到48.8%和65.8%,劳动力在工业部门的就业比值在36.8%以上,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比值在87.8%。

二、重庆市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现状及互动关系分析

1.重庆市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现状

直辖之初,重庆根据自身发展战略把40个区县划分为都市发达经济圈、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渝西经济走廊三大经济发展区。都市发达经济圈界于缙云山与明月山之间,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及其附近河谷地带。包括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等9 个行政区。渝西经济走廊位于成渝、渝黔、遂渝及渝合等交通干线沿线地区内,环绕都市发达经济圈的西部。包括万盛区、双桥区、綦江县、潼南县、铜梁县、大足县、荣昌县、璧山县、江津市、合川市、永川市、南川市等12 个区县(市)。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涉及三峡库区和与之具有很强相似性的武陵山区和大巴山区部分地区,位于都市发达经济圈东部。包括万州区、涪陵区、黔江区、长寿县、梁平县、城口县、丰都县、垫江县、武隆县、忠县、开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石柱县、秀山县、酉阳县、彭水县等19 个区县(自治县)。从这三大区域来看,2006年都市发达经济圈城镇化率为86.8%,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渝西经济走廊城镇化率为40.9%,三峡库区经济生态区城镇化率为30.2%,后两个区域城镇化率都低于全市平均水平。2006年,根据新的“一圈两翼”发展战略,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又得到新的发展。“一圈”简称“一小时经济圈”,它包括潼南、大足、荣昌、铜梁、双桥、永川、璧山、合川、江津、綦江、长寿、涪陵、万盛、南川、渝中、大渡口、江北、沙坪坝、九龙坡、南岸、北碚、渝北和巴南等23个区县,幅员总面积接近28 700平方公里,约占全市幅员总面积的35%。“两翼”是分别指以万州区和黔江区为中心的经济发展带,它包括17个区县,幅员总面积接近53 700平方公里,约占全市幅员总面积的65%。从“一圈两翼” 来看,2006年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的城镇化率为59.7%,“两翼”的平均城镇化率为27.4%,低于全市19.3个百分点。“一小时经济圈”的城镇化率比“两翼”的城镇化率高32.3个百分点,比全市城镇化率高13个百分点。

表2为重庆市主要区县2006年的城镇化水平和工业化水平。应该看到,重庆主要区县的城镇化率水平也呈现较大差距。2006年重庆市总体城镇化率为46.7%,其中最高的是渝中区、江北区、沙坪坝区、大渡口区、南岸区、九龙坡区六个区,其城镇化率达到了100%;而最低是酉阳县和巫溪县,城镇化率仅为17.2%,区县之间发展不平衡现象极为严重。

重庆城镇化率水平的提高的主要原因为小城镇建设的速度不断加快,城镇建设规模、范围和城镇地域不断扩大,使重庆市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人口流动速度、流动频率加快,2006年重庆市外出半年以上的人口达到了680.61万人,其中流向城镇的人口达到了90%以上,乡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速度的加快,也使城镇人口增加,城镇化水平提高。从表2可以看出,城镇化率较低的地方,都是属于老少边穷和交通不便的山区,由于受地理条件的限制,其经济发展滞后,二三产业比重过低,城市辐射能力不强,影响了城镇化的发展。

从全国来看,从1996年到2006年,全国城镇化率增长了13.4个百分点,而同期重庆市增长了17.2个百分点,增速比全国快3.8个百分点。1996年,重庆市的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到2006年,已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8个百分点。2000年人口普查时,全市的城镇化率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排第15位,到2006年排在第12位,处于全国中等偏上水平(见表3)。

与最高的东部地区城镇化水平比较,重庆市的城镇化率要低7.8个百分点,与中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比较,重庆市的城镇化率要高6.3个百分点,与西部地区平均值相比较,重庆市的城镇化率要高出11个百分点。与西部地区各个省相比,重庆市在西部各省市中城镇化率的排位居第2位,仅次于内蒙古自治区(见表4)。

2.重庆市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关系分析

按照标准值法计算的重庆市及其各个区县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关系的指标(见表5),根据劳动力工业化率IR/UR等于0.5 ,劳动力非农化率NR/UR等于1.2为合理标准值的研判方法,从重庆整体来看,劳动力工业化率IR/UR等于0.92 ,接近或等于1,明显大于0.5 ,说明重庆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较协调,同时,一定程度上也表明部分在工业部门或非农生产就业的劳动力在农村地区,没有向城镇地区聚集,工业化还没有带动城镇化发展。但是从劳动力非农化率NR/UR等于0.55来看,其值明显小于1.2,说明在城镇存在部分农业人口,表明部分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也聚集(注:聚集:劳动力非农化率比较低,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所占比重高,理论上应该是城镇化率比较低,但是与非农化率相比,重庆市城镇化率相对偏高。对于城镇化率相对偏高解释为:在一定程度上城镇存在部分农业人口。这里聚集的劳动力不一定是实际居住的劳动力。后面聚集的含义与此相同。 )在城镇。还需要通过加快工业化进程来消化第一产业过剩的劳动力。

另外从表5也可以看出,按照标准值要求,劳动力工业化率IR/UR等于0.5左右的区县只有江北区、沙坪坝、九龙坡、南岸区,其他各个区县的劳动力非农化率NR/UR均小于1.2,说明这些区县工业化与城镇化之间的发展也不协调,表明这些区县部分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也聚集在城镇,这些区县也需要通过加快工业化进程来消化第一产业过剩的劳动力。按照钱纳里标准,从表4可以看出,也只有渝中区、大渡口、江北区、沙坪坝、九龙坡、南岸区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较为协调。

从上面分析可知,直辖以来,虽然重庆市工业在快速发展,但从总体上看,产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不强,再加上前几年投资重点是在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方面,而对区域特色产业特别是加工制造业的投入相对较少,因而特色产业的生产能力得不到提高,同时由于重庆市工业的内部结构不合理,长期以来,以资本密集型的能源资源型产业为主导,忽视了就业吸纳率较高的加工制造业的发展,导致工业本身的就业吸纳率偏低,无法大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能够大量增加灵活就业机会的中小企业数量少、素质差,这样会使西部地区农民的非农化的主要路径受阻,加剧了农民就业难的状况。其最终结果是导致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不均衡现象出现。

三、统筹城乡过程中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措施

(1)加快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和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其主要措施有:一是发展特色产业,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二是积极培育和发展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三是加速提升装备制造业,积极运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四是优先发展信息技术产业,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五是加快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我国城镇化率低的基本原因是非农产业的就业比重低。由于非农产业的就业比重较低,限制了城镇化率的上升。我国非农产业就业比重低是由于服务业发展滞后,制约了非农就业的增长及其比重的上升。服务业的比重远远低于同等收入国家的水平,是我国工业化过程中的一个突出的结构性问题,也是导致城镇化与工业化不协调的主要原因。与传统工业化相比,以工业和以工业生产方式、工艺技术、生产技术渗透的服务业为主的新型工业化具有较高的就业弹性,并且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增强对整个就业的带动效应,同时从“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变动的趋势看,传统工业吸引就业的空间已经较小,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的快速上升应主要依靠新型工业化和服务业的迅速扩张来推进城镇化的进程。因此,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和加快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主要措施。

(2)建立统筹城乡一体的就业体制,大力推进农民工待遇的平等化。目前在农民工待遇问题上,农民工承受着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时、同工不同权的不公待遇。一方面表现为城市取而不予,农民工没有享受到城镇市民所有的子女教育、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社会救助等公共服务;另一方面,企业用而不养,农民工在劳保、工资、社保、福利、培训以及劳动力市场信息服务等受到亏待。因此,统筹城乡发展,必须积极推进农民工企业待遇和社会待遇的平等化,清理和取消各种针对农民工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建立统筹城乡一体的就业体制,推进农民工待遇的平等化。

(3)加强职业教育。从时间先后顺序上来讲,老一代农民工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素质的退化,有所谓农民工40岁现象,他们接受的正规化教育程度比较低,就业过程中,企业往往努力压低雇佣成本,极少对农民工进行在职培训,人力资本的积累极其缓慢,因此,除了体力之外他们就没有任何其他资本可以交换,随着年龄的增加,老一代农民工的青春逐渐折耗,素质不断退化。新生代农民工或称第二代农民工与改革开放同龄,年龄一般在18~30岁之间,他们大多没有务农经历,也不再适应农村生活,其流动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已由谋求生存向更高的追求平等和追求现代生活转变。但是,他们素质也相对不高,迫切需要对他们进行职业教育,提高他们的素质以适应新型工业化的需要(注:参见:辜胜阻,易善策,郑凌云. 基于农民工特征的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J]. 人口研究,2006,(9):1-7. )。在这方面的具体措施主要有:一是以多种形式、机制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按劳务市场的需要设置专业和课程,达到提高知识、技能和创造力的目的。二是突出培训重点,把新生农村劳动力作为培训重点,对每年农村初高中毕业未升学人员和其他农村新增劳动力,在其自愿转为城市户籍的条件下,就读中职学校实行学费全额资助、生活费包干补助的培训扶持政策,并鼓励其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其就业竞争能力。

(4)建立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对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实行工伤、医疗、失业、养老保险,将农民工纳入城市社保体系,并针对农民进城后流动性大的特点,探索社会保障基金和待遇可承接转移的办法,建立起覆盖城乡的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 姜爱林.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关系研究[J].财贸研究,2004(3):1-3.

[2] 孔凡文,许世卫.我国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关系分析与判断[J].调研世界,2005(8):45-47.

[3] 辜胜阻,易善策,郑凌云.基于农民工特征的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J].人口研究,2006(9):1-7.

新型发展中国家 第7篇

2010年12月, 山东新汶矿业集团新阳能源公司煤矿新型选煤双层振动分级筛技术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该技术将煤矿选煤双层振动分级筛的上下层筛面均分为筛孔不等的上下两段, 其中上层的上段筛面由圆钢按一定等距间隙排列而成;上层的下段筛面由圆钢按一定等距间隙排列成条状筛面, 在筛条与筛箱下横梁上连接325 mm圆管割出弧形板, 用作特大块特料的导向板;下层的上段筛面由高碳钢制成80 mm方形网络筛面, 下层的下段筛面由圆钢按40 mm等距间隙排列成条状筛面。由于上下两层面均分为筛孔不等的上下两段, 最终将矿井毛煤筛选为3种粒径的产品, 而且在筛分过程中不产生堵塞现象。

新型发展中国家 第8篇

为纪念2006年1月9日胡锦涛总书记“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 使科技成为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科技发展目标重大决策三周年, 由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创新中国论坛主办,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创新型国家研究中心承办,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国家科技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企业家协会等联合组织了这一盛会。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昌智,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 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怀西, 十届全国政协常委、创新中国论坛主席高占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 中国500强企业代表、专家学者、国际嘉宾以及近300家中央和省级媒体等1500人与会。

新型城镇化与中国人居科学发展 第9篇

面对城镇化这一复杂的问题, 如何求解?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这和人居科学一直以来追求的方向是一致的。

首先, 复杂问题有限求解。引用美国思想家刘易斯·芒福德《城市文化》中的思想, 认为这种科学思想和方法论也是人居科学的一贯主张, 即从整体统一论出发, 求得复杂问题有限求解的途径。

所谓“复杂问题的有限求解”, 即以现实问题为导向, 化错综复杂问题为有限关键问题, 寻找在相关系统的有限层次中求解的途径。这并不意味着将复杂问题“简单化”, 而是在保留对象复杂性的前提下, 进行综合提炼, 寻找关键点, 也就是事物的“纲”, 以期审慎地、切实地解决面临的重大实际问题。

城镇化发展的前提是从整体出发, 抓住要害, 将复杂性分为若干方面。“五位一体”意味着不是聚焦于某个问题或以某一方面走单一道路, 也不是面面俱到地将问题无限复杂化, 而是追求“复杂问题的有限求解”。

在时间上, 将对问题的讨论集中在有限的时间内, 如五年计划、小康社会十年时间等等。在空间上, 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特点、文化及历史背景, 要抓住各自的关键问题, “以问题为导向”, 探索应对的方针。如在区域尺度上, 以一省为“基本经济区”, 统筹发展产业、农业、交通、水利等各个系统;在城市与城市群的尺度上, 采用有机分散的布局, 随着建设发展进程, 建设点、线、面结合的城镇系统。

其次, 以人为本, 关怀人居。城市的本质是以人为本, 使人能够得到生存、生活。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 是最大多数的人民群众, 人居环境科学是普通人的科学, 人居环境建设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 创造有序空间与宜居环境是治国安邦的重要手段。

在城镇化进程中, 住房特别是社会住房, 并不单纯是盖房子, 而是与城市全面、整体和持续发展紧密相关的安居工程, 涉及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的体制改革, 房地产的发展应努力满足不同居民, 特别是低收入居民住房权益需求。从这个角度看, 建筑事业、房地产业的发展模式迫切需要从“金钱经济”转向“民生经济”, 要将人民群众的空间需要作为一切空间规划、建设、生产和分配的出发点和归宿, 兼顾资本的效益与社会的公平、统筹土地与人口城镇化, 逐步实现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第三, 人居文明建立在生态文明的基础之上。生态文明是关乎14亿乃至全球人口生存的大事, 雾霾、江河与土壤污染、生态灾害等是目前我国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快速城镇化的驱使、房地产的畸形繁荣、超高层建筑的层出不穷、大规模新城建设的甚嚣尘上、国土规划、城市规划工作的缺陷等等综合问题, 导致了国土的破碎, 大面积的自然山水、田园被蚕食乃至吞没。

必须切实地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融入城镇化的全过程, 将人居文明建立在生态文明的基础上。城镇化反映各方面的建设, 如城镇、交通、河湖、农林、信息、文化等系统, 应当将各个系统都投影到空间中, 相互叠加、交联, 成为一个开放的复杂的空间巨系统, 进而开展人居环境科学指导下的城乡空间整治和优化。

第四, 要建立新型城镇关系, 以县域为单元推进农村发展。三中全会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 必须健全体制机制, 形成以工促农, 以城带乡, 工农互惠, 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我们除了要研究城市, 研究城市群和大城市, 还要城乡统一,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 城乡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中国数千年文明是建立在农业社会的基础上的, 古代人居建设中尤其重视以县域为基础。

应将县域农村基层治理作为统筹城乡重要战略, 以“县域”为基本单元, 有序推进农村地区的城镇化进程, 依据各地各具特色的自然资源、经济基础、文化特色等现实情况, 积极而稳妥地进行以县为单元的城镇化、新农村和制度创新试点。

无论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 都可以实现不同形式的城乡统筹, 基本原则是, 首先要高度重视水资源等自然条件, 要确保支撑城乡的可持续发展。其次以解决三农问题, 实现城乡统筹为导向, 最终建立以人为本的农业、农村, 并实现农民生产水平的广泛提升。

第五, 发挥决策者、智库作用, 改进管理体制。人居环境建设面临错综复杂的问题和挑战, 需要社会多方力量共同努力。人居环境是城镇政府决策者当仁不让的职责, 所以决策者要高瞻远瞩, 善于面对现实中的关键问题。面对亿万人民居住环境的改善, 既要有崇高的理想与人文精神, 又要有现实主义科学态度和上谋全局的战略战术。

要有政府领导的“智库”, 汇集各领域的专家, 针对各个系统的不同问题, 进行多学科融贯的综合研究, 辅助决策层, 科学地制定顶层设计战略, 引导基层自组织力量, “智库”包括国家和地方多层面。

还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 包括管理方法、管理机构和规章制度, 确立人居建设的基本依据, 将科学的宏观调控与综合治理相结合, 使得现实的建设行为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第六, 从科学转型角度认识人居环境科学。转型是时代的大趋势, 科学本身也面临着转型。科学研究将要从长久的经典科学, 走向复杂性科学, 各种学科的思想方法, 多种学科的交流, 这种科学思想和方法论也是人居环境科学的一贯主张, 应当从这一角度认识城镇化相关问题与政策, 打破部门局限, 进行全面统筹。

城镇化关系到国计民生, 需要以更高的视角, 在国家战略的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对于现行的城乡规划体制、观念与方法, 需要重新加以审视, 正视其过时之处, 以及带来的种种弊端, 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中国新型网络团购网站发展前景分析 第10篇

团购就是一个团队向商家采购, 国际通称B2T (Business To Team) , 是继B2B, B2C, C2C后的又一电子商务模式。网络团购是网络市场的新兴产物, 一方面给消费群体带来实际利益, 两一方面也可以给企业带来效益。网络团购自诞生以来, 随着他的不断发展, 团购的形式一般有三种:第一种是自发行为的团购;第二种专门具有团购性质的公司和网站或者个人;第三种是销售商自己组织的团购行为。而现在最新的被争相模仿的网络团购模式则是复制美国最流行的Groupon模式即每天只推一款折扣产品、每人每天限拍一次、折扣品一定是服务类型的、服务有地域性。这种模式起步成本低, 可以快速产生现金流, 可以为消费者和商家带来共赢, 在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可以说是一种长盛不衰的电子商务模式。

二、中国网络团购现状

正是由于网络团购在美国的兴起, 美国最大的团购网站Groupon仅用了一年4个月的时间使他的市值超过了13.5亿美元, 而全球最大的微博twitter市值10亿美元用了3年, 最大的社交网站facebook花了两年。于是很多中国的电子商务企业也看到了网络团购的商机, 纷纷建立网络团购网站。

三、中国网络团购中存在的问题

团购网站的盈利模式主要依靠两个方面:一方面从销售的商品或服务中收取佣金的费用;两外一种就是企业或者销售方所缴纳的营销费用。中国网络团购网站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网络团购模式本身出入市的门槛比较低, 企业竞争激烈。我们可以进入不同的团购网站可以发现很多网站的设计风格十分相似, 这是由于市场上有成熟的团购程序可以购买, 而网站得维护也十分简单, 大大的降低了运营成本。这就是市场的竞争激烈, 新入的竞争者对原有的市场有很大威胁。

其次网络团购的地域性比较强, 资源获取较难深入。大部分的网络团购网站都是分城市或者区域进行团购, 不同的城市团购的商品不同, 这正是Groupon模式的一大特点。但是服务的区域性也使得企业拓展业务的范围受到限制, 必须要深入的进入该城市, 才能获取丰富的服务商资源, 这就需要企业有充足的客户资源。很多小企业资源匮乏, 两个网站同一天会有相同的商品团购, 这样看来小企业或是仅是简单复制的企业即使开始有一定的销售业绩, 也会在不久退出市场竞争。

第三、对客户和商家黏度不大, 网站缺乏信誉度。由于现在越来越多的团购网站出现, 其中不乏有一些钓鱼网站威胁到整个网上团购市场的交易安全。如果没有好的解决途径, 那么很多消费者就不会在自己不熟悉的网站下单, 即使有支付宝这样的第三方支付平台, 消费者最终也只会在那些重金打造的知名度网站上团购。除此之外, 很多团购网站对商户的黏度也不大, 低廉的团购价格暴露了企业的商品成本, 大部分企业在一次团购之后在一段时间内都不会出现第二次, 同样消费者尝试过较低的团购价格后再次高价消费的机率能有多大, 企业能从团购网站上得到回头消费者数量不多直接导致网站对企业的黏度降低。

四、中国网络团购的前景分析

中国的网络团购发展最终只有拥有着清晰的商业模式、新颖的市场运作方式、线下商品资源的整合能力及用户需求的准确把握, 有着客户资源, 用户资源和充足的资金的企业才有长期生存的空间。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

1、发展专业化服务的网络团购市场

现在大部分团购市场产品多样, 覆盖面广, 但是深度不够, 所以, 如果单就发展某一领域的团购市场应当也会有很大的市场。专业化网络团购市场业务定位准确, 服务单一, 网站的品牌烙印深, 容易被消费者记忆。但是在选择商品时要挑选受众群体数量多的, 消费者数量, 网站的销售终端还是可以保证的。如鲜花类的团购网站除了可以做个人服务外, 还可以提供酒吧、餐厅等娱乐行业, 消费群体数量就可以保证。

2、提高团购网站的服务质量, 增加用户黏性

虽然价格仍然是主导团购网站生存的主要因素, 随着越来越多的团购网站的出现, 市场接近完全竞争状态, 团购商品的价格透明化, 那么价格就不是企业之间竞争的重要手段。消费者将会把消费的重点放在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上。网络团购服务包括物流服务, 商品退换货服务, 对客户投诉的反馈服务, 二次营销的服务以及其他有助于促进可和再次购买的服务。提高服务质量的途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例如设立用户回访满意度调查等机制、根据客户需要开发网上预约功能, 对大订单启动商家预警和培训体系;除此之外, 在线下对于商家的服务和接待能力要有一定的评估体系, 选择优质而有信誉的商家, 这样既提高了网站的标准化, 同样也增加了消费者黏性。

3、网站资源配置要合理, 线上线下同时发展

大部分人认为网络团购是一种纯粹的线上电子商务, 其实不是。一般网络团购企业的自身资源分为两种:一种负责网站事务, 例如网站的开发和维护, 网上营销, 线上客户服务;另外一种需要负责线下商家拓展。现在很多网络团购企业线上和线下不匹配, 线下运营能力不足将直接制约网站发展。在发展线下商家时要注意三个方面:首先要考虑网站的消费群体来确认商家。例如网站的消费群体大部分是女性, 那么推出的女性产品就会受到较多的关注度;其次要选择优质的商家, 对于商家而言营销成本是企业销售成本的很大部分, 如果线下团队能够抓住商家心理, 就可以推出物美价廉的团购商品和服务, 提高网站的美誉度;第三, 线下团队还要负责商家服务质量的追踪。好的线下团队会在团购开始前率先抵达服务商家进行服务体验并且在整个团购过程中对用户进行全程跟踪。从这三个方面可以看出, 线下资源是团购网站建设中重要的环节, 在团购的发展重要合理分配, 务必达到线上线下同时发展。

摘要:近年来, 团购网站的不断涌现引发了人们对网络团购的关注和讨论。面临中国飞速增加的网络团购网站, 如何长期生存就成为了企业研究的重点。本文通过中国网络团购的现状分析, 指出了现有团购网站存在的问题, 并希望对团购网站的发展前景提供参考。

关键词:网络团购,Groupon模式,网站资源

参考文献

发展城郊经济 建设新型农村 第11篇

【关键词】新疆兵团 城郊经济 发展 战略 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十一五”期间,我国将进入工业化提升、城市化进程加速的新的发展时期,然而,近几年由于城乡差距的逐步拉大而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个统筹”发展思路,并将以城乡统筹发展和配套改革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思想放在首位。在新时期,新疆兵团(作为全国最大的农工商联合体,同时具有党政军企职能,承担着发展经济和保卫边疆的双重任务)也和全国一样,面临着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快速提高农工收入、发展壮大兵团等一系列的现实问题和重要课题。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组建于1954年10月,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兵团是中央直属单位,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国家实行单列,并享有计划单列市的各种经济管理权限。40多年来,兵团各族干部职工在天山南北、戈壁荒滩,开发建设起了石河子、五家渠、奎屯、阿克苏、库尔勒、阿拉尔、北屯等10多个大型垦区和新型城市。兵团现拥有总人口256.39万,其中职工97.45万,领导机关设在乌鲁木齐市,下辖13个农业师、1个工程建筑师,分布在新疆自治区14个地、州、市内。兵团以占全疆1/7的人口,生产新疆1/5的粮食、2/5的棉花和1/3的棉纱、棉布、食糖,并交纳1/5的税金。然而仔细分析发现兵团无论是在社会经济发展还是经济结构优化方面都远远落后于新疆和全国,从1978—2005年,全国三次产业结构由28.1?誜48.2?誜23.7调整到14.6?誜52.2?誜33.2,新疆三次产业结构由35.9?誜46.2?誜17.9调整到20.0?誜33.9?誜33.9,而兵团三次产业结构由47.4?誜30.8?誜21.8调整到46.6?誜26.3?誜33.1。从改革开放至今,兵团农业产值比重仅下降了0.8个百分点,而工业产值比重不升反降了4.5个百分点;另从下面图1和图2可看出,兵团相对于自治区经济发展速度缓慢,且经济总量占自治区的比重成下降趋势,从1983年20.15%下降到2005年的13.31%。有关资料显示兵团农牧团场教育、卫生医疗、基础设施、科技投入等与城市相比差距都有扩大的趋势,因此,兵团大力发展城郊经济是消除兵团与自治区、全国的差距、缩小城乡差别、城乡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战略,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资料来源:兵团和新疆《统计年鉴》2006年)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及兵团城郊区域的界定

1、理论依据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写到:“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进城乡之间的差别逐步消灭。”然而,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实践证明,消灭城乡差别是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历史过程,所以,西方发展经济学家和我国学者都十分关注区域差异和研究区域经济发展。1954年,刘易斯在“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论文中,首次提出“二元经济”模型,并认为二元经济是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最基本的经济特征,随后,拉尼斯和费景汉发展和完善了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形成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模型,应用于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转移的研究。1955年,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Francois Perroux)首次提出“增长极”概念,所谓“增长极”是指那些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或先导部门在一些区域或大中城市聚集,形成一种资本集中、技术集中、具有规模经济效果,自身增长迅速并能对邻近地区产生辐射作用的发展中心(即生产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交通运输中心、信息中心、服务中心、决策中心等)。佩鲁认为,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它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带动邻近地区或整个经济的发展。1966年,法国经济学家布代维尔(R·Boudeville)扩展了增长极的概念,把增长极定义为位于大中城市内的正在不断创新和扩张的一组产业,它通过自身对邻近地区的影响而诱导区域经济活动进一步发展。增长极理论实际是一种合成理论,是指那些通过解释地区的发展过程,说明在增长中的城市中心确实诱使周围地区的经济增长的各种假说。增长极(也称发展极)理论在发展中国家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如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的设立及一些地区优先发展,都是培育增长极以带动邻近地区的经济发展的战略。1957年,结构主义发展经济学家缪尔达尔写了《经济理论和不发达地区》一书,提出了“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利用“扩散效应”和“回波效应”概念,分析了发展中国家存在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他认为,当发达地区发展起来后,为了防止“累积性因果循环”造成的贫富差距无限制扩大,发展中国家不应当消极地等待发达地区产生扩散效应来消除这种差别,而应当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包括政府政策、法律手段等)弱化“回流效应”,增强“扩散效应”,来激励不发达地区的发展,尤其是不发达地区应制定相应的对策来发展自己的经济,缩小差距。1958年,赫希曼(A·Hirschman)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针对发展中国家资源的稀缺和企业家及决策能力的缺乏,提出了“不平衡增长(Unbalanced growth)理论”,并用“引致投资最大化”原理和“联系效应”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提出建议,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应当集中有限的资本和资源首先发展那些“联系效应”和“引致投资”最大化的产业,以此为动力逐步扩大对其他产业的投资,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在发展中国家得到广泛应用,我国改革开放之初在邓小平“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达到共同富裕”理论指导下,实施非平衡发展战略,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事实上不平衡发展是手段,平衡发展才是目的。1960年,J·弗里德曼(JohnFriedman)提出了“核心—边缘”理论,将创新变革的主要中心称为“核心区”,特定空间范围内的其他区域被称为是“边缘区”,该理论认为,随着区际人口迁移、运输改善、市场扩大、城市等级扩散和政府的干预,核心和边缘的界限会逐渐消失,达到空间一体化。

2、兵团城郊区域的界定

新型墙体材料发展的趋势 第12篇

西方发达国家在上世纪90年代就逐步完成了这样一个转变过程, 现在在发达国家, 墙板的利用率已经普遍达到70%左右的水平。板材的装配采用干作业, 相对砖和砌块来讲, 施工效率可以成倍增加。据统计, 如果是砌砖, 每个工人每天大概可以完成3㎡左右的墙体, 砌块大概可以完成5-6㎡的墙体, 而用板则可以完成20-30㎡的墙体施工量。随着现代建筑的发展, 对墙体材料功能的要求和装配工艺的要求越来越高, 小砖和小块还是属于最原始的墙体材料和装配方式, 只有大力向板材方面发展, 由湿作业向干作业的方向发展, 才能大大提高建筑的施工效率, 减轻建筑自重, 实现灵活隔断的要求。

二、向节能型墙材和自保温墙材发展

1.随着经济的发展, 全球资源日益减少, 能源已经越来越紧张。

我国目前的能源消耗已居世界第二位, 建筑能耗在我国能源消耗总量中所占比例已达27% (约为3.5亿吨标煤) , 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为发达国家3倍多, 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建筑能耗将达到10.9亿吨标煤, 同时使得城市空气污染指数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所公布最高标准的2-5倍。全国迄今为止城镇既有建筑接近200亿㎡, 已累计建成节能建筑面积只有10.5亿㎡, 仅占5%左右。所以大力发展节能型住宅, 不仅能节约能源与保护环境, 也是实现国家节能减排总目标的重要手段, 还能给住户带来许多切实的好处。

国家规定在2010年以前全国省会以上城市新建建筑必须达到节能50%的要求, 严寒地区城市要求达到65%节能要求。

按照新近颁布的《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相关规定, 自2008年10月1日起, 建筑工程节能不符合规范不能通过验收。

从现有的墙材来看, 在保温节能的效果上都不理想, 水泥、矿渣、建筑垃圾等材料的传热系数大, 作为墙体材料后需要做保温, 但无论是做内保温还是外保温, 都存在诸多的问题, 难以达到相应的保温要求。

墙体的自保温是近几年才开始重视的一个研究课题。在我们国家以前一直是采用外墙内、外保温两种方式, 但这两种方式都有优、缺点, 下面我们来详细阐述一下:

2.外墙内保温

外墙内保温多数情况下是外墙的内侧使用苯板、保温砂浆等保温材料, 从而使建筑达到保温节能目的的施工方法。该施工方法具有施工方便, 对建筑外墙垂直度要求不高, 施工进度快等优点, 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缺陷。

①难以避免热 (冷) 桥, 使保温性能有所降低, 在热桥部位的外墙内表面容易产生结露、潮湿甚至霉变现象。

②保温层做在室内, 不仅占用室内空间, 使用面积减少, 而且用户二次装修或增设吊挂设施都会对保温层造成破坏, 不易修复。

③内保温使外墙两侧处于不同的环境温度之下, 外墙变形的速度高于内保温隔热体系, 在这种形变应力反复作用下首先是外墙易遭受破坏, 同时也使保温层及墙体出现裂缝成为普遍现象。

因此, 内保温首先是保温效果不理想, 其次是保温结构容易破坏, 对住户产生不方便, 所以, 目前使用得并不是很广泛。在南方地区对节能的要求稍微低些, 用的相对较多。

3.外墙外保温

外墙外保温是目前应用比较普遍的一种建筑物绝热方法。与外墙内保温相比, 外墙外保温既可完全消除墙体中的热桥, 达到比较满意的绝热效果, 不减少室内居住面积, 同时消除了冷凝现象, 提高了居住舒适度, 还有可以在新建建筑和改造建筑中都可以使用, 适用范围广, 但外墙外保温的施工难度比外墙内保温大。

在我国多年的建筑节能实践过程中, 在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 目前已形成了多种材料、不同做法的外墙外保温系统和施工工艺, 如夹芯保温体系、外抹保温砂浆做法、外挂单面钢丝网聚苯板体系、外粘贴聚苯板薄抹灰体系等。而近几年来发展最为迅猛的当数聚苯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体系。该体系由导热系数低聚苯乙烯泡沫板和增强用玻璃纤维网格布, 以及粘贴和抹面用聚合物胶浆组成, 该做法包括材料费、人工费在内。造价一般为60-80元/m2。

外保温方面目前主要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质量控制问题。严格按照规范操作, 外保温至少要经过粘结砂浆、保温层、铺设固定钢丝网或纤维网格布、防裂砂浆、外饰层等多道工序, 各道工序的施工工艺和质量要求都要达到验收标准。很多建筑开发商为了降低成本, 从材料的使用质量、施工工序上面都打了折扣, 致使外保温的质量存在很多的安全隐患, 全国很多地方都发生过外墙外保温层开裂、或者保温板粘贴不牢固而大面积剥落的现象。北方大连2006年1月1日起实行新建建筑节能65%的目标, 巨大的市场份额迅速激活了建筑保温市场。由于竞争的激烈, 造成外墙保温最低需要65元成本很多企业40元就敢干的现象, 质量肯定无法保证, 致使该市多次发生外墙保温层脱落现象。2007年6月7日, 在银川江南水乡小区, 一栋4层住宅楼的外墙全部脱落;2008年在长沙碧桂园小区的所有别墅外墙保温层被拆除重新施工。每年全国各地发生的因外墙保温质量事故在新闻媒体上经常可以看到。即使施工质量较好, 由于目前保温技术和材料上存在的不足, 使用寿命也只有15-20年, 与建筑50年的寿命相比, 势必要进行局部或全部返修, 造成二次保温, 给居民带来诸多不便, 又增加了投资。

另外是材料的防火问题, 2009年2月9日晚8时, 央视新址附属文化中心工地发生特大火灾事故。造成央视新址配楼大火的“凶手”从表面看是因燃放烟花不当而酿成。但从调查结果显示, 不耐燃烧的新型节能保温材料才是真正原因。目前在我国建筑外墙保温所用材料主要为聚苯乙烯、聚氨酯等有机材料, 上述有机材料具有耐热差、耐老化性能差和燃烧时释放大量热量, 产生大量有毒烟气, 能够加速大火蔓延的诸多缺点。

正是由于外保温存在上述的问题, 所以我们国家目前正在探讨并推行外墙自保温体系。很多企业都在这个方面下功夫, 直到目前基本都是保温空心砖和砌块为主, 不同的只是材质, 形式和结构没什么大的区别, 虽然保温性能可以基本达到要求, 但是仍然采用的是湿作业, 劳动强度大, 墙体安装效率低。都没有从墙的体系上去解决问题。长沙归一建材研发的高强耐水自保温砌块, 它利用不煅烧石膏制造, 生产工艺简单, 设备投入小, 产品热传导系数每平方米单位温差0.45瓦以下, 相当于传统1.5米厚的红砖墙保温效果。建筑主体无需再做内外保温体系, 并大幅降低僵住成本, 减少施工环节, 可广泛应用于及其严寒地区, 如俄罗斯、我国东北等区域一步达到国家推行的65%的节能标准。本产品经过权威机构的检测, 将于2010年10月在长沙市场率先投产。

现在国家对于节能建筑的推广是不遗余力的, 为加强这一工作, 各地“墙改办”都改成了“墙改节能办”, 可见墙改和节能已经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了。因此, 各种节能型的墙材特别是具有自保温特性的墙材可以得到更大的发展。

三、由普通墙材向生态环保型墙材发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于住宅舒适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普通墙材产品主要以水泥、粉煤灰、矿渣、建筑垃圾等为材料, 这些材料含有较多的放射性杂质, 对人体健康不利, 同时由于这些材料的热收缩性大, 导热性强, 住在里面的舒适性比较差。

而我们现在提倡的石膏墙材, 他也属于工业副产物, 但由于石膏属于暖性材料, 分子结构比较稳定, 热收缩值小, 对外界稳定变化的适应能力强。同时因为其分子结构中含有2个分子的结晶水, 在房间温度较高, 湿度较小时可以释放部分水分, 而当房间的湿度较大时, 它又可以吸收部分水分, 所以它可以自主调节房间的湿度, 我们称作具有“呼吸功能”, 这一点已经得到行业的公认。因此, 如果住在石膏材质的房间里面, 对人体的健康极为有利, 舒适度好, 属于环保生态材料, 目前, 我国正在大力提倡使用石膏生态墙材。

上一篇: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下一篇:应用与管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