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意识范文

2024-09-15

个人意识范文(精选9篇)

个人意识 第1篇

一、个人电脑的常见问题及其入侵方式

1、个人电脑系统的定义

个人电脑, 又称个人计算机, 英文缩写为PC (Personal Computer) 。电脑系统即电脑操作系统 (computer operating system) :是计算机系统中的一个系统软件, 是一些程序模块的集合——它们管理和控制计算机系统中的硬件及软件资源, 为用户提供一个功能强大、使用方便和可扩展的工作环境, 在计算机与其用户之间起接口的作用。

2、个人电脑常见的问题

谈到个人上网时的安全, 遇到的入侵方式大概包括以下几种:被他人盗取密码、系统被木马攻击、浏览网页时被恶意的java scrpit程序攻击、QQ被攻击或泄漏信息、黑客的恶意攻击等。

3、入侵方式

(1) 特洛伊木马

特洛伊木马属于黑客程序的一种, 它的作用是潜入目标计算机系统收集有关信息, 然后将这些信息反馈给在远程监控的黑客。该木马具有隐蔽性强, 具有突发性和攻击性等特点。主要通过电子邮件, 来历不明的文件, 下载或安装的软件中附带。中了此类木马电脑运行速度就会变得很慢。处理的方法是安装木马清查工具、安装防火墙、封闭不必要的端口。

(2) 网络蠕虫

网络蠕虫依托计算机的通信通道, 利用网络服务漏洞复制自身到其它计算机上实现入侵, 蠕虫是无需计算机使用者干预即可运行的独立程序。如果电脑感染网络蠕虫会出现上网速度大幅降低, 系统不稳定, 甚至无法正常工作的症状。应对的方式是升级病毒库、慎用邮件的预览功能、及时升级系统安全补丁等。

二、个人电脑的基本安全手段

下面以Windows XP为例, 介绍一些基本的安全手段来提高个人电脑的安全性。个人电脑的基本安全手段主要包括Windows安全选项设置、Windows系统漏洞修补。

1、设置IE的安全选项

打开“IE”浏览器, 点击“工具”, “Internet选项”中的“安全”选项栏, 点击“自定义级别”, 你可以看到“安全设置”, 这时可以根据自己的浏览需求, 而选择相应的设置。

2、开启个人电脑防火墙

所谓防火墙指的是一个由软件和硬件设备组合而成、在内部网和外部网之间、专用网与公共网之间的界面上构造的保护屏障, 从而保护内部网免受非法用户的侵入。

对于个人电脑来说, Windows系统都自带一个防火墙, 通过单击“开始”按钮, 再依次单击“控制面板”, 然后单击“安全中心”, 打开“安全中心”界面, 开启“防火墙”即可。

3、修补系统漏洞

产生系统漏洞的原因有很多, 比如说程序逻辑结构不合理, 不严谨。另外, 程序设计错误也是一个很大的原因。可以安装一些杀毒软件来保护自己的电脑, 值得注意的是不要再一台电脑上安装多款的杀毒软件, 这样容易在查杀木马的时候出现冲突。

三、个人电脑的安全防范措施

要保护我们的电脑, 仅仅在Windows上下功夫还是远远不够的, 同时还要从数据保护和网络保护的角度来加强个人电脑的安全防范措施。

1、数据备份

数据是多年积累的成果, 价值连城, 如果数据丢失, 并且不能恢复, 那不仅会给个人带来许多不便, 更重要是会给公司带来灾难性的损失。数据备份的方法有:

(1) 利用Windows系统自带数据备份程序winzip.rar压缩的备份。

(2) 利用Ghost数据备份。在安装好操作系统及应用程序后, 尚未建立数据文件前, 先用Ghost软件将整个硬盘Ghost成一个镜像文件, 再刻录至CD, 如果以后需要重装系统时, 只需要用镜像文件就可以还原当初的硬盘内容, 既方便又省时。

2、销毁数据

为了计算机的安全, 不仅要备份重要数据, 而且还要销毁数据。比如说计算机在弃置、转售或捐赠前须将其数据彻底删除, 以免造成信息泄露。销毁数据的方法有:

(1) 剪碎法。破坏实体的储存媒体, 让数据无法被系统读出。

(2) 消磁法。磁盘或是磁带等储存媒体, 都是磁性技术, 破坏其磁性结构, 既有的数据便不复存在。

(3) 软件销毁法使用硬盘数据消除工具, 例如优化大师, 把要删除文件或文件夹先加密, 然后用优化大师里的“文件粉碎”, 使文件彻底销毁。

3、启用网络安全密码技术

密码技术是保证网络安全的技术核心, 密码技术包括密码编码学和密码分析学。人们利用加密算法和一个秘密的值 (称为密钥) 来对信息编码进行隐蔽。加密的基本思想是伪装明文以隐藏其真实内容。我们在自己的电脑上采取加密技术来防止网络上的窃听者, 尽管窃听者得到了密文, 也很难解密。从而保障了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安全。

4、自己动手 (DIY) 的一些防范设置 (1) 关闭139端口

关闭139端口的方法是在“网络和拨号连接”中“本地连接”中选取“Internet协议 (TCP/IP) ”属性, 进入“高级TCP/IP设置”“Windows设置”里面有一项“禁用TCP/IP的NETBIOS”, 在这里打勾就关闭了139端口。可以避免攻击者利用端口扫描工具扫描计算机的端口从而获取文件的用户名和密码的危险。

(2) 3389端口的关闭

关闭3389端口的具体方法是在“我的电脑”上点右键选“属性”——>“远程”, 将里面的远程协助和远程桌面两个选项框里的勾去掉。关闭了此端口可以防止黑客的远程控制。

四、结语

我们应该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个人电脑安全意识, 及时修补系统漏洞, 设置系统安全选项, 保护数据资料, 防御病毒, 杜绝恶意软件, 远离黑客骚扰为个人电脑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网络环境。

摘要:文章首先介绍了网络蠕虫和特洛伊木马这两种电脑问题的入侵方式, 使读者认识到问题的产生原因, 在此基础上分别从计算机软件、硬件以及网络三个方面介绍一些安全手段和安全防范措施。

关键词:个人电脑,安全意识,计算机病毒

参考文献

[1]吴功宜.计算机网络 (第二版)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5.

[2]陈昌平.自己手动打造电脑安全防线[M].北京: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9, 2, 26.

个人意识 第2篇

所以我们在大学校园里的实地调查,尝试了解在校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的水平,希望在调查过程中能帮助在校大学生了解到法律的重要性,并找出可以有效解决当前问题的方法。

而通过这次实践,我增强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我获得了大量的感性认识和许多有价值的新知识,同时学会了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接触的实际现象进行对照、比较,把抽象的理论知识逐渐转化为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初中生篮球个人防守意识的培养 第3篇

关键词:初中生 防守意识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023-01

一般说来,个人防守意识的养成和篮球意识的培养应该是同步的,在教学与训练中二者没有明显的界限,是初中生在熟练把握个人防守技术和防守基础配合的基础上,有目的、有预见性地综合运用防守脚步移动,抢占有利位置,选择适当距离,运用规范姿势,开阔视野,人、球、区、篮四位一体原则的结果,它能积极干扰和破坏进攻队员的意图和行为,以争夺控制球权为目的.随着现代篮球运动的发展,无球一侧的防守人移位保护篮下,加强对有球一侧的协防,五个防守人向有球侧靠拢对有球侧形成了坚强的防线,从而使防守的主动性、攻击性和集体性体现得更加充分,这当中个人防守意识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体现了个人防守能力的强弱.此技战术的运用越来越受到广大教练员的重视,在抓好其它技术、战术训练的同时,更加注重意识的养成和提高,正确理解进攻和防守的辩证关系,使二者均衡地发展,进而提高运动训练的质量.从而全面提高篮球运动中进攻和防守的质量

一、对进攻意图的防守意识

随着篮球运动的发展,防守技术和战术有了新的含义,主要表现在防守的策略和方法上的突破,在防守指导思想——以球为主与以人为主相结合的人、球、篮、区四位一体兼顾的具体要求下,注重对进攻意图的防守,称为防意图,这要求防守队员对进攻的战术有正确判断,对彼此双方有周密的客观分析,运用正确果断的行动,使行动上取得主动权且富有成效,不仅能控制自己的对手,还能协助同伴,使每个人的防守行动都符合集体防守战术的要求.明辨不同种类和不同类型的进攻战术,善于观察和判断进攻战术的变化,有利于提高个人防守的意识.同时,也能使本队的进攻意识得到加强,所以发现并防守对方的进攻意图,不仅能够提高个人防守的意识,而且更能提高球队的整体防守水

二、防守的时空和规则意识

篮球竞赛是在规定的时间和空间内进行攻守对抗的,而且瞬间发生,没有固定的模式,全是应变反应,这就要求队员在对攻守行动、球、篮、区等方面,能正确地预测和判断,并根据正确的预测和判断迅速反应,采取合理的行动,达到完成场上攻守任务.而规则是竞赛的依据,进攻和防守都必须在规则允许的条件下进行攻守对抗,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其技、战术的提高和发展,必须受到竞赛规则的约束.因此,防守意识的形成过程必须遵循规则的特殊性,才能够提高防守技、战术的应变能力,使防守技、战术在比赛中更加合理,更加具有实效

三、防守的攻击性意识

篮球运动是一项制约与反制约的集体对抗运动.无论是进攻和防守,在完成每一技术动作和战术行动时,除了审时度势,行动合拍,与同伴配合默契外,还要有强有力的攻击力.因此,在教学与训练中,要注意有意识的培养运动员的防守集体性、攻击性和破坏性,特别是现代篮球运动对抗性愈来愈激烈,人盯人、联防两大防守体系相互作用,融为一体,这就要求防守队员对持球队员大胆紧逼,控制其投、传、运、突,并给同伴创造良好的断球条件和机会.同时合理地利用远球区以少防多、近球区以多防少的原则,有力地控制篮下的攻击区域,大胆夹击,轮转换人的防守,使防守的行动更加合理有效

四、防守的集体意识和思想品质意识

篮球运动是一项集体对抗项目.它需要场上五名队员配合默契,这样才能体现出全队的集体风格.但长期以来的防守技术被人们误解为两、三人间的局部行动,甚至认为防守只是个人行动,忽视了全队整体的防守作用致使防守战术变化少,防守质量低,普遍缺乏集体防守意识,影响了防守技、战术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与训练中,在加强和培养运动员个人防守意识的同时应注重整体意识,使每一个运动员从防守的思想意识到防守的实际行动随时随地的都融入到全队和集体中.实践证明,仅仅具备训练有素的技术、战术,良好的身体和丰富的比赛经验,没有顽强的意志品质,是经不起赛场激烈较量的.良好的意志品质表现在比赛中顺利时不松懈,逆境时不气馁,顽强拼搏,每球必争,无所畏惧.因此,要重视对运员员意志品质的培养,自觉克服各种困难,争取胜利

参考文献:

[1] 刘 旭.浅谈少年篮球运动员篮球意识的培养[M].科学大众.2006.05

[2] 赵小林.少儿篮球训练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Z].少年体育训练 2006(03)

[3] 谢泽新.初中生篮球意识训练[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01.1

[4] 刘玉林.现代篮球教学与训练[M].北京:北京体院出版社,1992.

篮球运动中个人防守意识的培养 第4篇

篮球个人防守意识是篮球意识的一部分, 是队员在掌握防守技术的基础上, 有目的性、有预见性地去运用各种合理的脚步移动和手臂动作, 积极抢占有利位置, 破坏对方进攻意图, 并积极争夺控制球权为目的的行动。是篮球运动在长期篮球实践活动中, 经过认识过程的提炼积累起来的, 一种正确的心理和生理机能的反射性行动的总和。它在篮球比赛中具有重要地位, 体现着个人防守能力的强弱, 防守意识已成为争夺比赛胜利的关键之一。运动员如果具有了良好的防守的意识, 就能在比赛场上根据防守势态, 主动地寻求和掌握战机, 采取恰如其分的采取对策和行动, 最大限度地发挥本人和全队的防守能力, 克敌制胜。实践表明, 队员的防守意识越强, 在本队落后的情况下, 分差就不会被轻易拉大;反之, 在本队领先的情况下, 分差也不会被轻易缩小。所以说, 培养篮球运动员个人防守意识是取得比赛胜利的关键所在, 尤其在抓好有形技术训练的同时, 应该更加注重对无形意识的培养[1]。

1 建立个人防守意识

1.1 建立个人防守时空意识

具有集体对抗特点的篮球比赛, 是在规定的时间和空间内进行的, 因此, 要求运动员对攻守行动及球、篮圈等有准确的预测和判断, 并能根据正确的预测和判断迅速采取合理的行动, 完成场上的攻守任务。现代篮球运动具有如下特点:在时间上, 表现出攻守转换速度不断加快;在空间上, 表现为立体进攻和防守。可通过利用时间和空间, 采用合理的防守技术, 提高防守技巧和防守中的应变能力, 强化个人防守意识的形成。

1.2 建立个人防守规则意识

在篮球运动发展过程中, 规则的制订和修改意在促使篮球攻守技战术向新的方向发展, 并促进新的攻守技战术的产生。规则是篮球比赛的依据, 参赛双方都必须在规则允许的条件下进行攻守对抗。在防守意识的形成中, 应遵循规则的特殊性, 提高防守技战术运用的能力, 使防守技战术在比赛中运用得更加合理和有效。

1.3 建立个人防守集体意识

集体对抗是篮球运动的特点, 篮球意识正是由于集体性才显得更为重要。如果忽视了全队整体的防守作用, 整体防守战术变化不多和防守质量低, 集体防守意识不强, 会影响防守技战术的整体效果。教学训练中, 在培养运动员个人防守意识的同时, 应注意强化其整体意识, 使运动员的个人防守意识从思想意识到防守的实际行动都融入到集体中。

1.4 建立个人防守攻击意识

篮球运动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 在完成每个环节时, 运动员除了应能灵活应变, 与同伴默契配合外, 还要有强烈的攻击意识。现代篮球的对抗和竞争相当激烈, 防守时的攻击意识尤为重要。例如:将“人盯人、联防”两大防守体系融合运用;此外, 对防守中的紧逼、抢断球、夹击、盖帽以及控制对方的“投、传、运、突”等攻击性技术, 也应经常运用。在教学训练中, 要有意识地培养运动员防守的集体性、破坏性和攻击性, 使防守行动更加合理有效。

1.5 建立个人防守作风意识

在篮球竞赛中, 仅仅具备训练有素的技战术、良好的身体素质和丰富的比赛经验, 而无顽强的意志品质, 是经不起赛场激烈较量的。良好的意志品质在比赛中能表现出顽强拼搏、每球必争、无所畏惧、顺利时不松懈且逆境时不气馁的坚强作风。良好的思想作风只能通过平时严格的训练才能形成, 在比赛中这是重要的致胜因素。为此, 日常训练中应重视对运动员意志品质的锻炼, 培养其自觉克服各种困难的能力[2]。

1.6 建立个人防守预见性意识

在防守中, 应注意观察球的变化和进攻人的活动, 要高度警觉, 时刻准备对方的任何袭击。防守队员应经常进行自我暗示, 判断进攻队和所防对手的进攻意图。要了解对手突破时习惯从左还是从右[3]。

2 个人防守意识的培养对策

2.1 防对方无球时

比赛中, 防守队员绝大部分时间是防守无球队员。主要任务是不让对方空切到篮下和有威胁的区域接球, 同时协助同伴进行防守。因此, 当防守离球较近的对手时, 要主动靠近对方, 选择略偏向有球一边的位置。防守的姿势应面向对手, 侧对持球队员, 靠近球一侧的手和脚在前, 封锁对方的接球路线。重点是不让对手顺利的接球。当防守离球较远的对手时, 距离对手要远一些, 防守时偏向有球一侧的角度要大, 既要控制对手, 又能回缩篮下进行协同防守, 并控制篮下腹地。防守的姿势是侧对无球队员, 两脚平行站立, 重心下降, 两臂自然屈于体前, 随时准备出击抢断与阻截。

2.2 防对方摆脱接球时

当进攻队员在强侧摆脱时, 要尽量不让对手在有威胁的区域或篮下顺利接球, 如果对手接到球, 应尽可能的破坏对手接球后的身体平衡, 使其不能顺利的完成有效的进攻动作。当进攻队员在弱侧摆脱时, 防守队员首先要堵卡, 不让对手顺利摆脱, 同时防止对手向有球侧背切, 溜底接球, 封锁通向篮下的去路。

2.3 防对方切入时

防守对方切入时首先要堵卡, 不让对手顺利切入。当对手向篮下切入时要用手臂和身体合理挤压对手, 逼使其反复摆脱和绕道变向, 并且要用手臂在其体前或体侧挥动, 干扰其接球, 使切入队员不能及时得到球和使传球队员犹豫而不敢贸然传球。当对手横切时, 在强侧要先堵对手向前接球的路线, 然后堵其切入队员的侧后。在弱侧可以堵其在对手的前面。当防守对方溜底时, 可以在对手进入篮板下区域时, 传身面向对手, 在一刹那间不看球的活动。

2.4 防对方突破时

站在对手与球篮之间, 但可以根据对手习惯突破方向和同伴协防的情况而有所侧重。防守时一般采用平步。两脚平行站立, 两臂侧伸上下不停挥动。全场一对一防守时, 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半场防守时可以靠近, 有时甚至采用“贴身防守法”, 迫使其向两侧运球。当对方运球快速超越时, 要及时向其突破方向撤步, 并迅速滑步堵截, 降低对手运球速度, 以便与同伴协同防守。同时重心要始终保持在两腿之间, 不要盲目打球, 打球时要看准时机, 在移动中用手臂侧击, 打球动作要和及时保持原防守姿势有机的结合。对重点队员 (突破能力较强的对手) , 要根据其在场上的位置, 中枢脚, 假动作等采取对策。如对手中枢脚在前面时, 可以适当逼近, 用同侧脚卡住起前脚, 使其不能用交叉步突破, 如用同侧步突破时, 也难以直向篮下。

2.5 防对方传球时

尽量防止对手向篮下传球。注意持球队员视线, 置球部位, 分析其传球方向和出发点。对外围队员要积极挥动手臂采用掏、打等动作, 使其无法及时将球传出。并要掌握“宁横不竖”的原则, 不让其传球到内线, 迫使对方长传, 高吊球等。对内线持球队员传球时, 要做到“宁外不里”原则, 迫使对方回传给外线队员, 不让其传给其他内线队员或向下空切的队员。另外, 当对手刚接到球时, 要及时抢占合理的防守位置, 做到“球到人到”。

2.6 防对方投篮时

站在对手与球之间, 防守的距离要根据对手离篮的远近而有所不同, 对手持球在外围, 一般是以伸臂能触及到球为宜, 多采用斜步防守。对手在篮下得球后, 一般要贴近对方, 微屈膝, 两臂微伸于肩上, 准备跳起封盖。要避免过早举起双臂, 以防对方转身投篮或突破。对投篮较准的对手, 首先分析其投篮的特点和习惯, 再根据其准备姿势和视线以及持球的部位, 判断其是否投篮。如果投篮要上步封堵, 破坏其投篮动作, 干扰其出手方向[4]。

3 结语

个人防守意识水平是衡量一个篮球运动员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在篮球运动中发展的今天, 不但要重视有形技术的训练, 同时也不能放松无形意识的培养与训练, 把意识的培养与训练提高到重要位置, 有意识的在教学与训练中加以强化。同时注意在实战中培养队员的观察与判断能力, 善于捕捉机会的能力, 允许队员在合理运用规则及身体动作的同时, 发挥更大的机动性、创造性。只有这样才能在篮球比赛中取得最后的胜利。

摘要:本文阐述个人防守意识在篮球运动中的重要性, 分析个人防守意识形成需要注意的因素, 提出篮球运动中个人防守意识的培养对策, 旨在为篮球运动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篮球,个人防守意识,培养

参考文献

[1]王欢.篮球运动员个人防守意识的形成及其培养[J].体育世界, 2013 (3) :7-9.

[2]潘佐坚.论篮球的个人防守意识[J].肇庆学院学报, 2006 (2) :66-69.

[3]卢东星, 朱林.论篮球运动员个人防守意识的形成与培养[J].福建体育科技, 2008 (3) :20-22.

2017个人意识形态报告 第5篇

习总书记指出,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2017年以来,我按照有关工作要求,履行“一岗双责”,抓好分管科室的意识形态工作,同时,自觉同党中央保持一执,认真学习,积极宣传党的理论和方针、路线、政策,抵制不正确的思潮。现将意识形态工作的汇报如下:

一、认真学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总书记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当前仍有部分党员干部存在“不信马列信鬼神”、不信组织信“大师”等种种信仰缺失问题,总书记多次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为造就信仰崇高、信念坚定的“金刚不坏之身”,就“必须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不断培植我们的精神家园”。马克思主义是以人作为逻辑研究的起点,它以人类实践为活动载体,高度关注人的需要、人的本质、人的能力和人的生产,把实现整个人类的自由和全面解放作为最崇高的目标来追求。马克思主义高瞻远瞩,把握了人类从人的依赖性、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历史向度。宣传贯彻邓小平理论和“群众路线”重要思想。工作中,通过学习总书记 的系列讲话,学习党章,不断加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坚持用党的理论分析社会热点,把党的路线方政策向群众宣传,同群众的生产生活结合起来。

二、加强分管科室的意识形态工作。根据委党组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部署和要求,年初召开两个科室意识形态工作专题会议,传达学习意识形态工作最新精神,结合实际作出具体安排部署。今年以来每季度对分管的两个科室意识形态工作开展一次督促指导和工作检查。日常主动同每位同志谈心沟通,引导大家弘扬主旋律。年初对镇一名群众的网上投诉,及时回复,向群众做了认真细致的解释工作,避免了事态进一步扩大。

三、强化党性党风党纪意识,努力提高政治修养。强化纪律意识要讲党性。铁的纪律是伟大事业胜利的保证。“革命理想”和“铁的纪律”是我们党安身立命的重要法宝。建党之初,“严明纪律”就旗帜鲜明地写入党章。党章和入党誓词不同时期历经多次修改,但“严明纪律”始终是最重要的内容。工作中我以群众的需求为中心,一切有利于群众,不让群众多跑路,多开一张证明。自觉抵制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各种不正之风,反对以权谋私,养成对群众负责的优良作风,切实为广大干部职工做出表率。

个人意识 第6篇

第二性—“我”依附于谁?

故事仍是张爱玲所擅长的男女情爱。白流苏, 一个败落贵族的离婚女儿, 她出身于旧家庭, 比较系统地接受了传统文化的熏染, 她在离婚后经济上失去了独立, 不得不忍受兄嫂的奚落和母亲的冷言冷语。“这屋子里可住不得了!……住不得了!”, 她在矛盾大爆发的那一刻终于下定决心要脱离。而正如她自己所说:她没念过两句书, 肩不能挑, 手不能提, 能做什么事![1]也许这个社会留给她的也只有一条路, 那就是再嫁。时代把她逼到了一个绝路上, 使她下定决心一定要走出家门, 甚至不惜抢了妹妹的“金龟婿”。在张爱玲小说中, 流苏是勇敢的, 敢于离婚, 敢于出走。可是几千年男权社会统治之下女性已经形成对男性根深蒂固的依赖与寄生, 可怕的是这种依赖已经内化为一种不自觉的意识, 渗透到女性的骨子里, 女性已经沦为依附于男人的“第二性”。所以她对柳原的所有就直指一个目的:结婚。为了谋生, 她不惜采用各种各样的手段和小伎俩。在新一轮的“求嫁”过程中, 流苏变被动为主动, 并视之为“愉快的冒险”, 她将男人视为衡量自己价值的标准。世相的残忍早就练就了她一颗洞察的心“可是她知道宝络恨虽恨她, 同时也对她刮目相看, 肃然起敬。一个女人, 再好些, 得不到异性的爱, 也就得不到同性的尊重, 女人们就是这点贱。”[2]在香港巴尔顿道的房子里, 柳原走了, 她的内心充满了悲凉和空虚“没有婚姻的保障, 想留住一个男人的心, 是件很困难很痛苦的事, 几乎不可能的。”[3]这样的流苏, 奈何有倾城美貌, 除却一点小伎俩, 剩下的恐怕只有卑俗的灵魂, 在这样一个大时代里风雨飘摇。

精神上的无根——我属于哪里?

有人说《倾城之恋》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和一个自私男人的故事, 可是这又何尝不是一个悲哀的女人和一个可怜男人的故事。女性主义批评家总爱从张的小说中分析男权社会女性的生存困境, 而实际上在《倾城之恋》中, 流苏悲哀, 范柳原又何尝真正潇洒。

在众多批评家笔下, 把“女子当做脚下泥”“终日流连于高尔夫与威士忌之间”的范柳原颇有些莫里哀笔下花花公子唐璜的味道。而柳原的悲哀在于在这样一个时代中他找不到自己落脚的根, 找不到自己期望的自然与原始。

他生于异邦, 接受西式教育。父母的非正式性结合, 使他的身份无法确认, “他孤身流落在英伦, 很吃了一些苦”[4], 这都在他心中留下了难以抹去的阴影。后来虽争到了继承权, 终无法得到家族的承认, 就像流落在外的无根的浮萍, 无依无靠。这样一个没着落的人, 再怎样花天酒地, 再怎样风流快活, 心里总是孤独的。柳原是爱流苏的, 不仅爱她的美貌, 优雅及纯粹的东方闺秀风采, 重要的是这样的一个女性让他得到了心灵中的慰藉。他们两个人都无法掌控命运, 只能四处逃离, 只是流苏的逃离不见成效, 始终无法摆脱奴性, 从一处逃到另一处。而柳原则极力想摆脱俗世, 摆脱人类文明, 找到属于自己的一个角落, 回归自然。他甚至想带流苏到马来亚, 到原始人的森林里去。正是双方这种类的相似, 使柳原从流苏身上看到另一个自己, 就急于想让流苏给自己一点真心, 给一点回应, 很可惜正如柳原是一个自私的男人一样, 流苏也只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 这时的她已经失去了爱的能力, 现实的重压已经不容她去想自己会不会爱别人, 别人会不会爱自己, 只要依靠, 只要保证。而柳原是深深洞察了这一点的, 在半夜的电话中, 他就说:流苏, 你不爱我。“生与死与离别, 都是大事, 不由我们支配。比起外界的力量, 我们人是多么小, 多么小!”[5]他想要得到的不过是浊世中的一点真爱, 既然得不到对方真心的回应, 他也绝不愿付出自己的真情。

圆满中的不圆满—个体的最终流放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这对可怜的人。柳原在炮火连天中亲眼目睹了他心中那虚伪的文明的陷落, 觉得自己终于可以寻到一点真心, 而流苏在这无边的等待中, 终于盼来了暂时的光明, 从情妇荣升范太太, 这样的大团圆何等圆满, 大家各得其所。可是张爱玲的精彩恰恰在于她在这种美满之中灌入了一种更强烈的苍凉。“柳原现在从来不跟她闹着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 那是值得庆幸的好现象, 表示他完全把她当做自家人看待—名正言顺的妻。然而流苏还是有点怅惘。”[6]是啊, 人类不可能毁灭他们亲手创造出来的文明, 他们最终是要回到文明中去, 所以“倾城”之际两人刹那间的理解与坦诚最终还是要被现实的黑暗所淹没。所以柳原不得不失望地发现, 他心中的柏拉图根本不存在, 所以很快滑向老路, 继续用一颗麻木的心去面对这个满目荒芜的世界。而流苏并不会为暂时的胜利而兴奋, 战争给二人带来的彻底的谅解, 也许能够使他们在一起和谐地活个十年八年, 可是她还要继续面对一个不可知的未来, 为婚姻继续奔波。这样的美满, 最终让人寻不见美在何处, 一切恰恰像一场闹剧, 回到原点。

张爱玲在《〈传奇〉再版序》中说“个人即使等得及, 时代是仓促的, 已经在破坏中, 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有一天我们的文明, 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 都要成为过去。”当文明成为过去, 什么留下了?因此《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与范柳原, 这些乱世中的俗子, 既无意于推动历史, 也不幻想融入大众以求集体性永生, 他们有自己的喜怒哀乐, 与大时代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却在自己的世界里或多或少地失落, 迷茫。

摘要:张爱玲小说更关注个体生命。小说《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与范柳原作为生存个体, 以不同形式被流放于社会的荒原, 他们的挣扎、痛苦、抗争和妥协, 书写出个体的独特生存体验。

关键词:个体,个人意识,倾城之恋

参考文献

浅析青少年篮球运动员个人防守意识 第7篇

关键词:青少年篮球运动员,防守意识,重要性

篮球运动是一项快速激烈、又充满高难度对抗性的体育运动。犀利的进攻和坚固的防守是篮球运动生存的发展与基础, 想要赢得比赛也只有通过这两种方式, 别无他法。形式多样的进攻手段自然受到很多篮球运动者的追捧, 有力的进攻可以做到把对手节节击败。然而在比赛的紧要关头, 防守却发挥了其重要作用, 守住一分也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人们越来越关注是否拥有良好的防守能力。

青少年运动员由于年龄、知识面、经验等方面的局限性, 在比赛中往往重攻轻守, 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 必须在青少年训练有形技术的同时, 注意无形意识的培养和熏陶, 使其养成良好的防守习惯, 从而提高青少年的个人防守能力与意识, 使防守更具有实效性和攻击性。

一、篮球个人防守的重要性

篮球运动中进攻与防守的关系是互相对立、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守, 不是指一味的挨打, 而是削弱和阻止对方进攻的势头, 伺机进行反攻, 防守表示着进攻的开始, 防守得不好意味着没有好的进攻。“进球靠进攻, 赢球靠防守”, “进攻可以赢得比赛, 防守可以赢得冠军”是篮球运动的基本规律。个人防守技术是全队防守战术的基础, 个人防守技术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全队的防守战术水平。

二、个人防守意识的概念

个人防守战术意识也就是常说的篮球意识的一部分, 要求队员在掌握防守技术的基础上, 阻止和破坏对方进攻队员的进攻意图和行为, 积极抢占有利位置, 并以争夺控制球权为目的的行动。防守意识始终伴随着防守行动, 防守意识决定了防守行动, 篮球意识的形成主要表现在具体动作转向思维, 并由思维再转向具体的动作。

三、个人防守意识的形成

第一, 防守的攻击意识。篮球运动是一项制约与反制约的集体对抗运动, 篮球比赛中, 攻与守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 在完成每一项技术动作和战术行动时, 除了善于审时度势, 行动合拍, 与同伴配合默契外, 还要有强大有力的攻击力。因此, 在教学训练中, 要注意有意识地培养运动员防守的集体性、攻击性和破坏性。特别是吓呆篮球运动发展非常迅速, 对抗愈来愈激烈, 人盯人、联防两大防守体系互相运用, 融为一体, 这就要求防守队员对持球队员要大胆紧逼。

第二, 防守的规则意识。规则是篮球比赛的依据, 进攻和防守都必须在规则允许的条件下进行攻守对抗。论事进攻还是防守, 他们的技术、战术的提高和发展, 必须受到比赛规则的制约。因此, 防守意识的形成过程必须遵守规则的特殊性, 才能够提高技术、战术的应变能力, 使防守技术、战术在比赛中更加合理和更加具有实效。

第三, 防守的思想作风意识。在篮球比赛中, 如果仅仅是具备训练有素的技术、战术、良好的身体素质和丰富的比赛经验, 却没有顽强的意志品质, 不足以对抗强悍的对手。正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 拥有良好的意志品质, 就可以在比赛顺利时不松懈, 逆境时不气馁, 顽强拼搏, 每球必争, 无所畏惧。

第四, 防守的集体意识。一场出色的比赛, 仅靠一个人的努力的不会完成好的比赛, 需要场上五名运动员的相互配合, 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全队的集体风格。但长期以来的防守技术被人们误解为两三个人间的局部行动, 甚至认为防守只是个人行动, 忽视了全队整体的防守作用, 防守战术变化少, 防守质量低, 普遍缺少集体防守意识, 影响了防守技、战术的发展。因此在培养个人防守意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整体意识, 是每一个运动员从防守思想意识到防守的实际行动, 随时随地都要融入到全队和集体中。

四、个人防守意识的培养与训练

第一, 当对手摆脱接球时。当进攻对手在强侧摆脱时, 要尽量不让对手在由威胁的区域或篮下顺利接球, 如果对手接到球, 应尽可能地破坏对手接球后的身体平衡, 使对手不能顺利地完成有效的进攻动作。当进攻队员在弱侧摆脱时, 防守队员首先要赌卡, 不让对手顺利摆脱, 同时防止对手向有球侧背切, 溜底接球, 封锁通向篮下的去路。

第二, 当对手切入时。防守对方切入时首先要堵卡, 不让对手顺利切入。当对手向篮下切入时要用手臂和身体合理挤压对手, 逼使其反复摆脱和绕道变向, 并且要用手臂在其提前或体侧挥动, 干扰其接球, 使切入队员不能及时得到球和使传球队员犹豫而不敢贸然传球。当对手横切时, 在强侧要先堵对手向前接球的路线, 然后堵切入队员的侧后。在弱侧可以堵在对手的前面。当防守对方溜底时, 可以在对手进入篮板下区域时, 转身面向对手, 在一刹那间不看球的活动。

第三, 当对手传球时。尽量防止对手向篮下传球。注意持球队员的视线、置球部位, 分析其传球方向和出发点。对外围队员要积极挥动手臂采用掏、打等动作, 使其无法将球传出。并要掌握“宁横不竖”的原则, 不让其传球到内线, 迫使对方长传、高调球等。队内线持球队员传球时, 要做到“宁外不里”的原则, 迫使对方回传给外线队员, 不让其传给其他内线队员或向下空切的队员。另外, 当对手刚接到球时, 要及时抢占合理的防守位置, 做到“球到人到”。

第四, 当对手持球突破时。站在对手与球篮之间, 但可以根据对手习惯突破方向和同伴协防的情况有所侧重。防守时一般采用平布, 两脚平行站立, 两臂侧伸、上下不停挥动。全场一对一防守时, 要保持一定距离, 半场防守可以靠近, 有时甚至采用“贴身防守法”迫使其向两侧运球。当对方运球快速超越时, 要及时向其突破方向撤步, 并迅速滑步堵截降低对手运球速度, 以便与同伴协同防守, 同时重心要始终保持两腿之间打球是要看准时机, 在移动中用手臂侧击, 打球动作要及时与原防守姿势有机组合。对重点队员, 突破能力较强的对手, 要根据其场上的位置, 中枢脚, 假动作等采取对策。

第五, 当对手投篮时。站在对手与球之间, 防守的距离要根据对手高篮的远近而有所不同, 对手持球在外围, 一般是以伸臂能触及到球为宜, 多采用斜上步防守, 对手在篮下得球后, 一般要贴近对方, 微屈膝, 两臂微置于肩上, 准备跳起封盖。以防守对手转身投篮或突破, 对投篮较准的对手首先分析其投篮的特点和习惯, 在根据其准备姿势的视线以及持球部位, 判断其是否投篮。

五、结论与建议

1. 结论

现代篮球运动的面貌是防守, 应把防守摆在比进攻更重要的位置。总而言之, 个人防守能力是衡量篮球运动员技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标识之一, 它不是单一的防守技术, 它是融防守的理论知识, 身体素质, 心理技战术训练。正确的合理的防守技术动作是关键, 培养良好的防守意识和能力需要通过长期有计划的训练才能提高, 必须有耐心和决心。

2. 建议

第一, 注重间接经验的积累。个人防守意识是一种经验的综合反应。个人防守意识的形成和提高依赖于经验。作为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间接经验积累是十分重要的。因为积累间接经验即是对前人经验借鉴, 是认识客观事物的一个捷径。积累间接经验, 应注重教练的传授, 使理性知识得到升华。阅读前人的经验, 从中得到启发, 系统学习有关专业理论知识。

第二, 个人防守动作技术训练与个人防守意识训练相结合。在个人防守动作技术训练训练中, 不是独立地练技术动作, 而是贯穿个人防守意识的, 把个人防守动作技术训练与培养个人防守意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做有助于在练习个人防守技术的过程中即不断提高技术运用能力, 又加快个人防守意识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霍宏杰.关于青少年篮球运动员个人防守能力的思考

[2]李晓栋.浅析篮球运动员的个人防守意识

个人意识 第8篇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4年《神圣家族》之后合作的第二部宏伟巨著,写于1845年9月—1846年5月,1932年用德文全部出版。在这部著作中,他们系统的概括了直到那时为止他们还不曾制定过的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原理。著作共分为两卷:第一卷包括序言和三章,序言主要概括地揭示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核心,阐明写作的目的,第一章批判了费尔巴哈哲学,阐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并指明了唯物主义历史观与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对立,论证了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该部分在全书中居于核心地位起着全书的总论、总导言的作用,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独立意义,第二、三章批判了布·鲍威尔和麦·施蒂纳;第二卷批判了各种“真正的社会主义的代表”的代表。

二、写作原因

1)清算之前的哲学信仰—费尔巴哈哲学和青年黑格尔派。青年黑格尔派的局限性:未能突破黑格尔哲学体系;未能摆脱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束缚;仅仅只是对宗教的批判。

2)揭露各种意识形态观点的实质,系统的制定和阐发唯物史观,以指导当时的工人运动。

3)当时德国思想界关于现实的人道主义的争论,促使马克思对费尔巴哈重新认识,这一次的重新认识,使马克思了解到费尔巴哈的人道主义代表了市民社会的要求,不可能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应当从经济关系及其发展中来解释政治及其历史,而不是相反。

三、“现实的个人”解读

1、“现实的个人”概念的提出。

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的历史理论的前提是抽象的、思辨的,不论是鲍威尔的“自我意识”;还是施特劳斯的“实体”论;亦或是费尔巴哈的“类”以及施蒂纳的“唯一者”等,都是以唯心主义历史观的角度来考察人,用纯思想领域的观念斗争来代替反对资本主义现实的斗争。这些历史理论以及他们所做的批判都仅仅只限于他们自身物质环境的联系问题,没有一个正真提出了关于德国现实与德国哲学之间的联系问题。所以说,他们所做批判是没有现实革命意义的。而马克思则认为:前提不是随意提出的,是一些只能够在想象中才能分离的现实前提,这些前提是能够用纯粹经验的方法来进行确认的。马克思所说的前提是指:现实的个人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即已有的物质生活条件与由他们活动而创造出的物质生活条件。此外,人类历史存在的首要前提是生命个体的存在。马克思从历史产生的本源出发,得出“现实的个人”的概念,以此为根本展开对社会和人类发展历程及规律的论述。将哲学研究的方法上升到另一个高度,以“武器的批判”代替“批判的武器”。以“现实的个人”为基础,形成唯物主义历史观研究的起点与前提。

2、“现实的人”的内涵。

第一,有生命的且现实的个人。所有人类历史的首要前提是有生命个体的存在。没有人就没有人类历史。

第二,从事物质生产的个人。一定的物质生活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的必需条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将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首个历史行动在于人能够自己生产生活资料。为了生存,人首先要对吃、喝、穿、住等生活资料进行生产,在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同时,人间接地创造了人类历史。

第三,以物质生活条件为前提。这一内涵指出,“现实的个人”是以物质生活条件为前提的,这些物质生活条件既包括了已有的物质生活条件,又包括了由他们活动而产生的物质生活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在对“现实的个人”进行论述时,总是将“现实的个人”放在物质生活条件与物质生产活动中去考察。他们认为:“现实的个人”是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是以物质生活条件为前提的,不受任意支配的个人。此外,在人际交往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即某种社会关系。而“现实的个人”便是处于这一关系中的人。这种关系也是以物质生活条件即生产力为前提的。

第四,“现实的人”是有意识的存在。马克思认为“在我们已经考察了原初的历史关系的四个因素之后,我们才发现:人还具有‘意识’。”人是历史存在的首要前提,是社会、自然与精神的三位一体。意识自身本来就是社会的产物,只要人存在着,意识便会存在。

3、“现实的个人”最初的四个基本活动。

第一,为了生活资料而进行的生产活动。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是历史存在的首要前提,而人生存的首要前提则是进行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人要想创造历史,就必须先能够生活。因此,为了生活,人就要解决吃、喝、穿、住等一些问题。因此,为了满足人生活需要的生活资料而进行的生产就成了第一个历史活动。任何一种历史观的形成首先要重视上述基本事实的全部意义与全部范围。第二,为了新的需要而进行的生产活动。人为了生活资料而进行生产活动后已经满足了生存的需要,而在这种需要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新的需要使得人又再一次进行生产活动。这种对已满足的生活资料不满足的矛盾,使得人不断产生新的需要,在这种矛盾运动下人类社会历史才得以不断地发展。第三,人的生产即人的繁殖。每天,人都在重新生活,而重新生活的人对另一些人的生产过程,即人的繁殖是历史发展过程中一开始就存在的第三种关系。这种关系包括: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夫妻之间的关系等,统称家庭关系。这种家庭关系是起初唯一的社会关系。

第四,社会关系的生产。在这里,社会关系的含义是指许多个人的共同劳动,人类的需要促使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从而导致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社会状况,从而产生新的社会关系。

个人意识 第9篇

其实早在我们还没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时就已经有不少人站出来高举环保的旗帜了。《瓦尔登湖》、《寂静的春天》、 《沙乡年鉴》、《增长的极限》等就是很好的例子。 不光是文学作品, 电影、艺术等领域也都充斥着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反思。 下面就以宫崎骏的电影作品《风之谷》为例分析。

一、《风之谷》所传达的生态美学思想

宫崎骏是日本的一位著名的动漫家, 他的作品广受关注和好评, 除了作品本身极具观赏价值 (满足我们外在感官上的需要) 之外, 更重要的是他将动画上升到了人文的高度。 如果说艺术是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的话, 那么他的电影则形是动画, 实则高于动画。 曾经有人这么评价他:“夜晚的深空可以没有月亮, 但日本的动漫绝不可没有宫崎骏。 ” 这句评价是一点儿也不夸张的, 在宫崎骏的一系列重要作品中, 通过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想象和奇异的构思, 反映出了当代社会对于生态问题的忽视, 并传达出现今生态危机的忧虑。

工业的疯狂开采、资源的极尽利用、人口的疯狂增长等直接危害到动植物的栖息地和生长地。 长此以往, 动植物生存的环境日渐减少, 人与自然的矛盾亦日益尖锐。 这些主题思想都在宫崎骏的电影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风之谷》描写了一处特有的世外桃源, 远离尘嚣, 独处于另一片天地, 好比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的那般。 “在弥漫着绿树成荫的峡谷、繁花似锦的国土乐园。 在这里, 大风车缓缓转动, 朴实善良的人们在庄园里快乐地劳作。 ”这是人们心中理想的国土, 与世无争的乌托邦, 符合生态美学发展模式下的典范。然而, 这里却弥漫着毒气 (瘴气) , 且时刻面临被巨虫吞噬的危险。 令人愤恨的是, 在这样一个四处充满着愤怒与毒气逼临的环境里, 人们在和虫群争夺着生存领地的同时甚至开始人与人之间无休止的侵略与残杀。 贪婪与自私让人们只关注到自己眼前的利益, 不顾及自然重复着用暴力去索取。 影片中值得我们思考的事实:人们憎恶的有毒的植物及腐海, 然而这一切的污染源头都是人类自己。 但愚昧的人类却浑然不知, 仍然在绞尽脑汁地争取所谓的生存地盘, 而毁掉生存空间的却是自己。

二、对当今社会环境和人类的双重反思

正如宫崎骏所说:“在做《风之谷》之初, 我的观点是一种灭绝的观点;当它结束时, 我的观点是一种共存的观点。 人们不能够太自大。 我们必须意识到我们只是这个星球上众多物种中的一个小物种。 如果我们希望人类再生存上一千年, 现在就必须为它创造一个环境。 那正是我们正在尝试做的事情。 ”这就是说, 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 要学会反思。 这种反思不是单向的, 而是环境与人类之间的一个双向反思, 其意义必定是深远的, 值得深思的。

第一, 当今的社会环境。 人类为了生存, 不得不开采大自然的资源占为己有, 这无疑会危及各种动植物的生存。 在宫崎骏的作品中, 正是由于人类侵占了动物们的家园领地, 才会激烈地反对人类的征服和开发自然资源的行为, 与人类势不两立, 双方常常处于一种你死我活的斗争当中, 不可调和。 正如《风之谷》中那样, 人类与虫群开战, 王虫遇见人类, 眼睛就会由蓝变红, 表示愤怒。 这些应激反应都是生物体的本能反应, 植物也是一样的, 当人们不分青红皂白砍伐树木为一己私欲时, 森林将不再做自然空气的净化者, 取而代之的是人们的生活环境的恶化。

第二, 对人类自身的反思。 人类破坏环境, 砍伐森林, 赶杀动物群, 这其实还不是最可怕的。 最可怕的事情在于人类无节制地做了这些事之后还浑然不知, 并把罪名强加在被伤害了的动植物身上。 这是何等的迂腐。

影片为了更好地让人们理解其要表达的含义, 宫崎骏先生特意安排了两类人———一种是库夏娜式的以战争武力毁灭自然, 达到征服自然唯人类独尊的目的 (即:人类欲想征服自然) ;一种是娜乌西卡式的以和平的方式与自然相处的环保态度 (即:和谐自然, 天人合一) 。

可以说这部作品为当今的人类敲响了警钟, 它的意义在于提醒人类要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片中鲜明地表达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对待自然的态度, 不禁让我们深思人类自身:我们错在哪儿了? 我们又该如何做呢?

三、个人责任意识的树立———“任重而道远”

我们常说日本是一个忧患意识浓重的民族, 这体现在他们的行为状态、思想观念以及日常生活的细节当中, 宫崎骏先生的作品也有很好的体现。 这里说的忧患意识并不是悲观地看待问题, 而是即使身在安乐的环境之中也要思考隐藏的危机, 即我们常说的“居安思危”。 更何况, 实际上的情况并不是乐观的。

近年来, 关于环境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 首要的就是要解决公民的环保意识, 且不说措施有没有落实到位。 个人的责任意识是最重要的, 因为环保事业的推动力量来自于公众, 没有公众的集体意识何谈环境保护?

因此, 想要建立和谐共存的美好世界, 个人责任意识的树立非常重要。 虽然任重道远, 但是“勿以事小而不为”, 从身边做起。 正如影片中娜乌西卡的梦想那样, 人们都渴望拥有一个宁静、 和平的世界, 万物都能够按照自己的方式生长, 且都能够和谐共存。 想要达到人类与万物之间的平衡 (与动植物、地球万物、人类自身) 。 而决定这一切的核心, 必然是人类自身, 这就是所谓的“任重”。 但是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往往是巨大的。 现今社会的人类虽比起古代社会的人类对于自然的认识有了好的转变, 但仍存在以征服自然来达到自身目的的人群存在。 因此, 想要达到理想状态其道路必定是坚而难的, 即所谓的“道远”。

“任重而道远”这一现实难题正如一道关卡摆在我们面前, 想要通过它只有依靠大家的力量。 “世上无难事, 只怕有心人”, 即使是“道路崎岖”, 也要从小做起, 从现在培养自己的责任意识。

四、天人合一的和谐自然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寓意深刻的一个主题, 它集思了几代文人的思想精华, 最早由庄子阐述, 后被汉代思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 并由此构建为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 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书中就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及生态环境保护思想。 其深意对于解决现代人类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危机仍然具有极为重要的启示, 值得我们认真钻研。

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 在宫崎骏是作品中也体现得很到位。 不仅包含了传统的自然思想, 而且提出了符合现代的生态美学要求。 正如老子所说:“故道大、天大、地大、 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 而人居其一焉” (《道德经》第25章) 。 意思是说, 虽然人也同为四大之一, 但在宇宙中的地位并不比其他三大更高。 人来源于自然并统一于自然, 必须在自然给予的条件下才能生存, 也必须遵循自然的法则才能求得发展。 由此可见老子的观点是极其正确而又先见的, 在老子的观点中, 一切事物最高的法则是“道”, 因为“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类只有先顺应自然, 才能掌握自然, 才能掌握成就一切的法宝。

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温家宝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的期待, 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关系人民福祉, 关乎子孙后代和民族未来。 ”温家宝的这段话, 意在表达保护环境、构建生态美好蓝图的重要性。 如果人类自身再不引起重视, 那么《风之谷》所描绘的场景将会是我们的明天。 人类没有保护好环境的教训其实自古就有。 古代经济比较发达的美索不达米亚、希腊等地区, 由于不合理地开垦和灌溉, 后来成了不毛之地。 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 由于滥伐森林, 水上严重流失, 土地日益贫瘠。 这样的事例有很多, 文学作品中所描述的并不是空穴来风。

不论是现实事例, 还是《风之谷》中的所描绘的奇异构想, 都传达了一个思想, 即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建立起个人的责任意识, 继承古人对环境保护的思想, 合理利用资源。 努力构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大家园, 向着《风之谷》中那样充满着生态美学思想的“世外桃源”而奋斗。

摘要:古代社会的人们一心在于征服自然, 不懂得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 长此以往, 对自然的不重视和破坏, 使得各种生态问题层出不穷。而今的人们越来越重视对自身生存环境的保障, 生态环保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更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其中, 文学及电影作品、时尚设计、艺术考量及生活中的实用设计等都成为这种关注的表达方式。本文主要阐述日本著名漫画家宫崎骏先生的电影作品《风之谷》中所表现出的生态美学思想和环保意识, 使我们对身处的环境有更全面的认识。倡导大家认识到愈发严重的环境危机, 为保护环境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关键词:宫崎骏电影,环境危机,责任意识,天人合一

参考文献

[1]李剑平.他山之石——日本动画片带给我们的思考[J].北京:电视研究, 2000 (9) :1-5.

[2]秦刚.试评宫崎骏90年代的动画电影制作[J].当代电影, 2001 (5) .

[3]米思茹.宫崎骏动画电影美学思想研究[D].四川:四川师范大学, 2008.

[4]刘津津.宫崎骏动画电影的审美现代性[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2007.

[5]王朝闻.美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1.6.

[6][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刘耳, 叶平, 译.哲学走向荒野 (上) [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5.7.

上一篇:肛周护理下一篇:卧式车床主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