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战略范文

2024-09-01

总体战略范文(精选9篇)

总体战略 第1篇

1 城乡总体规划战略环境评价概述

我国的特点是人多地少、城乡区域差异大, 这就表示着统筹规划在城镇化进程中具有关键的作用, 而在经济全球化和资源环境压力并存的背景下, 对城乡总体规划进行战略环境评价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1.1 战略环境评价的含义

我国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多年, 但其建设项目只能对小范围的环境损害进行补救, 无法从根本上保护环境。而战略环境评价是战略影响评价原则在战略层次上的应用, 是对拟议中的高级决策 (政策、规划、计划等) 建议或方案的潜在环境影响进行系统、综合的评价。中国积极推动将环境因素引入宏观战略决策, 以此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真正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1.2 城乡总体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的研究意义

我国城乡总体规划战略环境评价是一种战略性环境评价, 是以环境问题的全局性和根本性为着眼点, 目的是解决规划层次上与环境有关的问题, 是对城乡总体规划在决策阶段的补充和完善。这是保证城乡总体规划科学合理、透明的重要举措, 为我国的城乡规划管理、环境保护管理等提供依据。开展城乡总体规划战略环境评价, 既是城乡总体规划发展的要求也是贯彻落实国家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的需要, 是实势所趋。这种方法从源头上考虑解决环境问题的措施, 弥补了规划设计在环保方面的不足, 使其更加科学合理, 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1.3 国内现状

随着经济活动和范围的不断扩大, 我国的区域开发、产业开发和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国家也开始提出逐步开展对政策和规划进行战略环境评价问题。与此同时, 我国的一些学者专家在此方面展开有益的讨论, 针对实施城乡总体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的意见和建议, 实施的可行性及内容等方面进行研究。我国的政策法规也逐渐确立了战略环境评价的法律地位, 逐步将其在中国的发展提到新的历史高度。

1.4 相关理论介绍

(1) 实现城乡总体规划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就是要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 即环境、经济、社会相互联系。在城乡总体规划战略决策过程中要对所有的战略选择进行系统的评估,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分析其对环境的影响, 这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 环境资源价值论对于认清环境资源状况, 评价环境费用的分析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它通过对环境资源价值进行核算, 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价经济发展潜力并对开发资源保护环境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2 城乡总体规划战略环境评价分析

2.1 评价结构的构建

(1) 城乡规划涉及城乡发展战略、城乡发展方向、城市性质、城乡定位与目标、规模、建设时序、土地和其他环境资源的利用、环境保护等多方面内容, 这些都是评价因素。 (2) 确定城乡总体规划战略环境的评价框架, 即从其层析分析、战略筛选、政策分析等方面分析来确定评价区域, 总结基础资料有关数据, 选择科学合理的方案来减缓对环境的影响; (3) 根据相关编制原则、要求及内容编制城乡总体规划战略环境评价报告书。

2.2 技术方法体系

在城乡总体规划战略环境评价中主要应用了3S技术, 它包括RS技术、GIS技术和GPS技术, 而且需要建立起以计算机为基础, 以3S技术为基本框架, 以EES为核心, 以EMS为定量分析工具的综合集成系统。适用的主要技术方法有战略环境评价方法、环境容载力分析方法、不确定性分析方法、系统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方法、景观生态学方法及累积环境影响评价法。

2.3 制度保障体系

制度保障体系的建立是一个政治和技术相结合的过程, 不仅需要专业的理念和技术更需要一个明确合理的制度来保障其发展。其中主要包括多元参与制度, 以保证参与主体的广泛性和代表性, 确保反馈信息处理的科学公正, 委员会制度, 充分发挥专家的集体智慧为国家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监督和协调制度, 推进政府施政的透明化, 法律制度, 实施保障制度。

3 结语

城乡总体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的研究立足于规划学、生态学、环境保护学等多个学科, 它对丰富总体规划理论, 促进城乡总体规划科学、合理、规范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在我国环境污染问题日趋加剧的今天, 城乡总体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的研究为避免城乡发展造成的消极影响, 促进积极影响提供了可靠保证。

参考文献

[1]祝家顺.城乡总体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5, (22) :6213-6214.

根据公司的总体战略目标 第2篇

1、打造符合品牌要求的销售团队,组织培训学习。

2、负责月度市场营销方案的制定与监督实施;

3、销售管理体系的控制与建设,关键流程的制定;

4、根据市场需求制定合理的定单需求,合理库存水平的监控;

5、根据本部门状况、当地市场环境及竞争对手情况做出分析,进行销售预测,制定销售措施;

6、与市场部紧密配合,组织召开周、月市场分析会;

7、制定销售部员工发展计划与激励制度,并进行销售体系组织架构的确定与调整,以及体系内人员的合理配置;

8、对销售部直接部署的工作进行监督检查,按照销售绩效考核方案对其业绩进行考核评估,提交奖惩、任免方案,保证部署的工作顺利完成,并确保直接下属能力上符合公司发展要求;

9、负责协调销售部的内外部关系,为销售赢得良好的发展环境,组织处理本部门的重大突发事件,保证销售工作的正常开展;

10、严格执行厂家的销售政策并及时上报规定的相关销售数据

11、负责协调销售部跨部门协作工作的顺利开展;是销售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

中国需要地区一体化的总体战略 第3篇

近来,关于东亚地区一体化的各种机制(包括现存的和拟议中的)层层叠叠,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面对这种情景,我们既要欢迎,又要冷静,不能盲目。这就要求我们有地区一体化的总体战略。笔者把中国的地区一体化战略概括为“一四二战略”,即“一个中心、四个基本点、两个愿景”。“一个中心”,即以建立中国周边利益共同体为中心;“四个基本点”,即重点营造四个次区域合作机制:一是上海合作组织,二是中国—东盟自贸区(东盟+中),三是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GMS),四是中日韩合作机制。“两个愿景”,即作为远期追求的目标——建立东亚共同体和亚太共同体。

之所以将建立两个共同体作为长远目标,是因为近期内实现这两个目标尚有较多较大的困难,条件尚不具备,不过做好四个基本点,也是为实现两大愿景打基础和做准备。从小到大、由易到难是东亚地区一体化的成熟经验。中国也要积极参与建立两大共同体的讨论,不应排斥和拒绝对两大愿景的追求。

一个中心:以建立中国周边“利益共同体”为中心

所谓中国周边“利益共同体”,就是用各种利益纽带(如经济利益、非传统安全利益、生态和环保利益等)把中国同周边国家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也要用各种基础设施(如公路网、铁路网、电信网、油气管道网、航线网等)把中国同周边国家连成一个网状的、鸟巢似的地区结构,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

这个利益共同体对中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一是它能成为我国周边安全的屏障。一旦形成这个利益共同体,任何外来大国再想制裁和遏制中国就成为不可能,因为制裁中国,就等于损害了中国周边国家的利益,从而引起这些国家的不满;另一方面,这些大国要拉拢周边国家孤立中国也成为不可能,因为他们与中国的利益已经融为一体。二是它可以成为中国的外交依托,有助于彰显中国的大国地位和责任。一旦这种利益共同体形成,中国在亚洲就再不可能孤立,在世界舞台上就会有更多的拥护者和追随者,并会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要在亚洲和世界上扮演负责任大国的角色,首先必须在自己周边的区域内发挥更大的影响力。三是它可以成为发展的平台,实现中国同周边国家互利双赢。通过经济合作、人员交流,增进互信,实现永久和平和共同繁荣。最后,这一利益共同体的建成有可能成为中国和平崛起的示范区,这将有力回击“中国威胁论”者。

四个基本点:重点经营好“四大合作机制”

上海合作组织。该组织所涉及的范围主要是中国北部、西部边疆以外的广大地区,如果将来巴基斯坦和印度加入,范围将覆盖南亚部分地区。如果上合组织能够成为一个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中国从东北、西北到西南的边疆地区将能长期保持安全与稳定,这对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也大有益处,美国通过在中亚的颜色革命对我国形成威胁的可能性也将大大降低。该组织经过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已经从旨在打击“三股势力”的安全性组织过渡为综合性国际组织。中国应继续同俄罗斯紧密合作,推动该组织向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发展。

中国—东盟自贸区。这是近十年来中国着力推动的合作机制,今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贸区已正式建成。这是继欧盟、北美自贸区之后又一个大规模的自贸区,所覆盖的人口达19亿,GDP总量6万亿美元,贸易额4.5万亿美元。笔者认为,中国要切实坚持互利共赢、多予少取的方针将东亚的第一个自贸区建设好,把东盟各国经济同中国经济牢牢连在一起,提升东盟国家对中国的信任度和依存度。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正式建成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面临的新问题会接踵而来,例如东盟对中国贸易巨额逆差的问题将会危及自贸区的顺利发展,对此中国方面必须顾及对方的利益,努力做到互利双赢。

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GMS)。湄公河沿岸五国(越、老、柬、缅、泰)地处中国南大门,战略资源丰富(石油、天然气、煤),又是我国走向印度洋的通道,战略位置极为重要。近来美日两国又加紧在该地渗透和扩张。美国已在倡导湄公河委员会与密西西比河委员会的合作构想。日本在东京召开了日本同湄公河五国的首脑峰会,宣布今后三年内,将向上述五国提供55亿美元开发援助,并将首脑峰会机制化,每年举行一次。中国处于湄公河(澜沧江)上游,本来拥有地缘优势、区位优势、人文优势,更有条件把同该地区的合作做得更好。但由于我们对公平地解决水资源和环保问题没有给以足够的关注,以及中越两国在地区合作构想方面存有分歧,致使由中国参与的、亚行主导的这一区域合作缺乏活力,成效不彰。目前,虽然有三年一度的六国首脑峰会,但缺乏常设的决策和功能性机构,致使该机制成为空中楼阁。鉴于这种形势,中国应重构GMS合作框架,即结束三年一次的首脑峰会机制,同越南、泰国联手筹建类似上海合作组织的“大湄公河合作组织”,全面提升合作功能和机制化水平。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占领该地区合作的制高点,否则,不可能阻止别人在我们的大门口挖墙脚。推动大湄公河合作组织的建立是当务之急。

中日韩合作机制。日韩是中国近邻,扼守中国东大门,因种种原因两国又同中国多有芥蒂。但鉴于两国对中国的战略意义,中国应着力推动中日韩东北亚合作机制的建立,可能的话建立自贸区和东北亚合作组织。东北亚合作机制的建立有利于加强中日韩互信,对日本回归亚洲的政策能起到助推作用。在东北亚合作机制中,美国也无从插足,从而有助于降低美日同盟的威胁,推动东亚地区结构向中美日正三角形方向发展。当然,这一机制的建立目前还有相当难度。

两个愿景:“东亚共同体”和“亚太共同体”

关于未来东亚地区一体化的方向,迄今已有多种构想。叫得最响的就是东亚共同体和亚太共同体。

东亚共同体构想最先由东亚展望小组提出,后又被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再次提出,不过赋予了他自己的内涵。最近,鸠山由纪夫再次高调倡导东亚共同体,不过他的东亚共同体概念仍在争论之中,同时遭到来自美国的质疑。

亚太共同体的概念衍生于APEC(亚太经济合作)。在APEC的最初阶段,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经倡导“新太平洋共同体”,但未获响应。不过,美国始终试图主导APEC的方向和进程。但至今APEC仍局限于一个松散的论坛,无所作为。近来,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提出建立“亚太共同体”的主张,这是比东亚共同体范围更大的共同体,这同APEC有何关联目前仍不得而知。但陆克文主张大国共同主导该共同体,这与东盟在东亚的主导地位相左,恐怕很难为东盟所接受。

对于上述两个共同体的构想,笔者认为原则上应持欢迎和支持态度,多一个交往平台总比少一个好;主张同我一体化总比同我对抗好。但它们只能是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在近期甚至中期,这些目标都难以实现。关于东亚共同体,核心国问题和共同体概念及范围仍将是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亚太共同体所涉及的范围更加广泛,因而也就更难达成一致。这两个共同体都很难避免美国势力的渗透和干扰。美国已毫不掩饰地宣称,美国是一个“太平洋国家”,东亚共同体“不能排除美国”。这使这两个共同体未来充满更多的不可预测性和非可控性。

浅析房地产成本管理总体战略思路 第4篇

关键词:房地产项目成本管理企业运营

[中图分类号]F293.33

[文献标识码]A

房地产行业从过去的粗放式管理发展到现阶段的精细化管理, 其中房地产成本管理也经历了从预算、结算控制到全过程造价控制, 乃至现阶段的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的发展过程。从目前南宁市房地产行业成本管理的模式看, 大型房地产正朝全过程成本管理上发展, 但大部分房地产企业全过程成本管理的思路仍不成熟。如何从企业运营的战略高度进行成本管理已成为各大房地产企业更为关注的焦点, 为此, 以下从五个方面分析南宁市房地产成本管理总体战略的思路, 供房地产企业参考。

1 企业内部应树立全面预算管理的理念

全面预算是指在一定时期内, 按照预定的企业发展战略及经营目标编制企业年度经营计划, 组织企业各部门编制部门预算, 报企业预算委员会审批。预算一经审批, 各预算执行部门必须认真组织实施, 将预算指标层层分解, 从横向和纵向落实到各部门各环节和各岗位, 形成全方位的预算执行责任体系, 在企业内部将年度预算细分为月份和季度预算, 以分期预算控制确保年度全面预算目标的实现。

预算编制一般按照“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程序进行, 同时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防止低估或高估预算目标, 保证预算在执行过程中切实可行。建立预算报告制度, 要求各预算执行部门定期报告预算的执行情况, 对于预算执行中发生的新情况、新问题及出现偏差较大的项目, 预算委员会应当责成有关预算执行单位查找原因, 提出改进经营管理的措施和建议。

全面预算是成本管理战略的基础, 在公司的经营管理中起到控制费用、降低成本开支的作用。在企业内部应树立全面预算、全员参与的理念, 从上至下严格按预算执行, 将企业成本在健康的环境下降低。

2 建立有效的成本管理构架及运营模式

建立有效的成本管理构架及运营模式是成本管理战略的“主体结构”, 房地产企业应根据企业的发展进程及所处的阶段建立成本组织构架及运营模式, 在组织结构的设计上尽可能使流程的关键环节由专业部门、专业岗位完成, 尽量减少组织构架, 尽可能地追求扁平化, 减少管理层级, 提升管理的绩效。

当企业处于单项项目开发阶段时, 公司从成本管理战略上考虑应采用职能制运营模式, 各职能部门接受单一的指令;当企业处于同城多项目开发阶段时, 建议采用矩阵制运营模式, 各项目成立项目管理部, 成本管理部派驻成本人员到各项目部, 派驻项目的成本人员接受成本管理部及项目部的双向指令, 成本管理部考核派驻项目成本人员的专业技能, 项目管理部考核其工作的配合与协作能力;当企业在异地开发项目时, 建议采用项目公司制运营模式, 成立项目法人, 组建项目公司, 按分公司组织构架方式组建, 成本组织构架应按企业的发展阶段设立, 而不是全盘照抄国内大型地产的管理模式。

3 建立企业开发产品设计标准的制度

房地产开发过程中, 项目同一部位或同一分项工程的设计变化较大, 因施工图设计单位或设计师的不同, 设计的建筑构造做法及安装工程材料选用也随之变化, 往往在施工过程中需要不断修改施工图且无法统一标准, 为此, 公司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重复的采购定价与性能分析。

当房地产开发企业步入成熟阶段时, 应考虑在不违反国家强制性设计标准的前提下, 根据市场建立企业内部开发产品的设计标准, 包括不同住宅分类的建筑做法、安装所选用的材料材质档次及技术性能参数、公共装修标准等, 成本管理部门将配合设计部门做材料性价比分析, 及时更新设计标准作基础准备工作, 同时建议企业配套建立修改设计标准的评估分析制度, 不得任意修改设计标准, 在以后的设计中把设计标准转交设计院进行设计, 此方法的推行将有如下优点: (1) 提高商品房开发前期投资估算的准确度; (2) 规避合同签订存在的诸多风险问题; (3) 统一公司内部设计标准可以加快设计速度, 大大缩短审图时间; (4) 有利于招标定价的系统化, 增加集中采购定价可利于招标成本的控制; (5) 更有针对性地指导限额设计指标的建立; (6) 提升目标成本建立的速度及精度; (7) 降低产品研发成本。

4 建立目标成本管理制度

房地产项目在项目策划阶段应编制投资估算。投资估算作为企业决策的依据, 一般成熟的房地产企业会在投资估算的基础上编制项目开发的目标成本, 作为项目开发的成本控制基线, 随着项目的推进, 成本动态发生变化, 当动态成本与目标成本发生差异时须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并修订目标成本, 防止目标成本失控。

目标成本包括土地获得价款、开发前期准备费、建筑安装工程费、基础设施费、配套设施费、开发间接费、管理费、财务费等八项费用, 房地产企业应根据以上八项费用及企业的需求设立本企业的成本科目与级别, 项目开发过程中所发生的所有费用均分摊到各成本科目中, 目标成本应由成本管理部门主导编制, 其他相关部门配合, 目标成本编制完成后提交公司决策层讨论确定后, 由成本管理部门编制目标成本控制责任书, 将项目的目标成本分解到各职能部门, 作为各责任部门作业的指导指标。成本管理部门负责成本责任管理制度的制订、修改、指导、解释与检查落实, 按项目、开发周期编制成月报, 通报各责任部门当月本项目责任成本执行情况、动态成本的变动情况、统计各成本科目目标成本的变动、统计无效成本当月发生及累计发生额, 对超目标成本的责任部门提出成本预警。

房地产项目竣工后, 企业内部成本管理部门及财务成本核算部门应组建成本评估小组, 对项目投资进行核算与分析, 统计项目目标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偏差, 分析偏差原因, 并对偏差原因及无效成本进行全面统计, 以求找出影响成本的原因, 并根据企业制定的考核制度对项目公司进行考核, 考核评估内容有目标成本变动率、无效成本发生率、设计变更率等, 同时成本管理部门通过分析建立企业内部成本数据库, 为编制其他项目目标成本提供参考。

5 建立成本控制保障措施

建立成本控制保障措施的核心是为成本控制提供行为规范, 使成本控制有章可循。在项目开发过程中, 应在企业内部建立与成本管理相适应的公司规章制度, 如《招标管理制度》、《合同管理制度》、《设计变更管理制度》、《现场签证管理制度》、《工程款支付管理制度》、《工程竣工管理制度》等, 除此之外还可以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 在开发进程中与成本控制机制有效地结合起来, 保障成本控制的实施。

6 结束语

基于企业总体战略上规划HR 第5篇

其次,人力资源规划是控制人工成本的重要手段。企业工资总额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中的人员分布状况。人员分布状况是指企业中的人员在不同职务、级别上的数量状况当一个企业规模小的时候,问题不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员数量的增加和职务等级水平的上升,人工成本可能将超过企业所能承担的能力。而在没有人力资源规划的情况下,未来的人工成本是未知的,很难控制,企业的效益就没有保障。因此,在预测未来企业发展的条件时,有计划地逐步调整人员的分布状况,把人工成本控制在合理的支付范围内,“规划”就变得尤为重要。

同时,人力资源规划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也可以说是“纲”。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结构的复杂化,管理的工作量和难度都在迅速提高,无论是确定人员的需求量、供给量、职务,还是岗位和任务的调整,不通过一定的周密计划显然难以实现。例如何时需要补充人员,补充哪些层次的人员,如何补充;如何组织多种需求的培训,对不同层次和部门的员工如何考评和激励等。这些管理作作在没有人力资源规划的情况下,必然陷入相互割裂和混乱的状况。因此,人力资源规划是组织管理的重要依据,它会为组织的录用、培训、考评、激励、人员调整以及人工成本的控制等活动,提供准确的信息和依据。

最后,人力资源规划能够充分调动员工努力工作。只有在人力资源规划的基础上,才能引导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和发展。让员工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发展前景,从而去积极地努力争取,这对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非常有益。

制定人力资源规划

我们为企业制定人力资源规划,一般分为五步:

第一,分析企业的战略、经营环境和组织结构,这是人力资源规划的前提。不同的产品组合、生产技术、生产规模、经营区域对人员会提出不同的要求。而诸如人口、法律、竞争、择业期望则构成外部人力供给的多种制约因素。

第二,分析企业现有人力资源状况,是制定人力资源规划的基础工作。实现企业战略,首先要立足于开发现有的人力资源,因此必须采用科学的评价分析方法。人力资源主管要对本企业各类人力数量、分布、利用及潜力状况、流动比率进行统计。

第三,对企业人力资源需求与供给进行预测,是人力资源规划中技术性较强的关键工作,全部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计划都必须根据预测决定。预测的要求是指出计划期内各类人力的余缺状况。

第四,制定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总计划,是编制人力资源规划过程中比较具体细致的工作,它要求人力资源主管根据人力供求预测提出人力资源规划各项要求。

第五,不断对人力资源规划的执行过程进行监督、分析、评价,找出计划的不足,给予适当调整,以确保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

做好人力资源规划需要注意的六大观点

在多年为企业做人力资源咨询工作中,我们形成了对人力资源规划一些独到的观点:

1.总部与分支机构

在制定和执行人力资源规划的过程中,总部和分支机构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人力资源规划一般是由企业的总部和高层管理机构来进行,总部根据企业的整体战略规划对人力资源进行通盘考虑,根据需要达成的战略目标,规划企业的人才数量、质量和结构。企业的分支机构更多的是按照整体规划制定详细的执行计划,并在执行的过程中及时发现和反馈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

2.高层与中基层

对于人力资源规划企业的高层管理团队有着更多更深刻的思考,往往是企业的最高领导者或人力资源主管副总主导着人力资源规划,而具体制定规划的是人力资源部门的负责人。因此人力资源规划者应积极与高管进行沟通,明确企业远景规划,领会领导意图,并取得高管的支持。

人力资源需求规划应根据公司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对象区别对待,突出重点。在客观分析企业人力资源现状的基础上,按照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要求,寻找人力资源现状与目标的差距,然后进行调整。对于基层的员工,更多的是关注人员数量和结构调整;而中高层管理人员,应更多地关注基于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基础上的人员能力、素质的提高,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的转变。

3.执行、理念与形式

从国际和国内的大企业来看,人力资源规划在理念和具体执行方面体现得很多,而以明确的书面形式出现得并不多。因此企业在制定和执行人力资源规划的过程中,更多的精力应该关注在人力资源规划的核心理念和具体执行措施上,关注其具体的实施效果,而不必拘泥于其具体的表现形式。

通俗地说,卓越企业血液里处处流淌着人力资源规划,但并不都有厚厚一打人力资源规划的文件,

4.广义与狭义

做好人力资源管理需要三部曲确战略规划――人力资源规划――力资源管理体系与具体的执行计划。此之间是“剪不断,州还乱”的关系。

从狭义来看,人力资源规划就是“纲”。人力资源规划描述的是企业要达到未来目标所需要的人员的数量、质量和结构。

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目标决定了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又为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制定具体的人员补充计划、人员使用计划、人员接替与晋升计划、教育培训计划、评估与激励计划、劳动关系计划、退休解聘计划等等提供了方向指引和依据;因此,广义上的人力资源规划又包含了这些具体的内容。

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企业各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依据。

5.稳定与变化

在企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和环境中时,人力资源规划所发挥的作用和关注点也是不同的。在企业处于稳定的发展阶段时,人力资源规划发挥的作用更大一些,对于中高层管理者,企业更加关注其职业技能、行业知识等因素;而当企业处于高度不确定的环境时,人力资源规划发挥的作用就会减少,对于中高层管理者,企业更加关注其综合素质、通用技能等因素。

6.静态与动态

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往往是在企业明确了战略发展方向和目标的基础上,在某一时段基于对未来的分析和判断作出的,是一种静态的决策,

而当企业面对快速变化的内外部复杂环境时,就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对规划提出合理的调整,以适应环境,并尽量减少反应的滞后性。因此,人力资源规划又是动态调整的,而不是一劳永逸的,最重要的是要关注其实际的执行效果。同时每年都应该对上年的人力资源规划进行修订。

案例与点评:

1.华为的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抢占人才高地、垄断后备人才

华为曾经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民营企业,在短短的十几年间,发展成为利润率最高、研发投入率最高的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之一。究其成功的原因,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是按照战略规划目标,制定人力资源规划并大规模进行相关人才储备。

华为创业之始仅有10多人,逐步增加到100多人,90年代中期以后,在确定了“华为将长期专注于通信网络从核心层到接人层整体解决方案的研究开发,同时以标准的中间件形式向用户提供开放的业务平台,并关注宽带化、分组化、个人化的网络发展方向”的战略发展方向之后,华为进行了人力资源的规划,开始了大规模的人才引进和储备。-,平均每年员工增长人数在3000-4000左右,居国内首位。以为例,中国科技大学19毕业研究生除继续在国内外求学的,共有400人左右找工作,其中近90人到了华为公司,而华中理了大学则有近200人到了华为。到华为已有员工15000余人,其中85%具有本科以上学历,45%具有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学历,员工平均年龄27岁。从人员结构看:科研人员占40%,市场营销和服务人员占35%,生产人员占10%,管理及其他人员占15%.(20数字)

本案例值得关注的是,华为对人力资源的规划并非中规中矩,按照供给和需求的预测作出的,而是更多的从切断竞争对手人才补给钱的战略高度出发制定实施的。正是这一基于人力资源规划的战略举措,为华为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同时也对其他竞争对手产生了巨大的压力。

2.AT&T人力资源规划的核心:关注高层管理者的素质模型

近年来,AT&T公司和许多跨国公司一样,在人力资源规划方面,极其重视对所需人员,尤其高管人员的能力要求。公司需要一种“新类型”的经理,这些人对于公司的新产品和服务有丰富的知识,有能力对收购与合并进行管理,并有能力在不确定的环境中有效地行使其职能。

AT&T重新进行了详细的人力资源规划,并重点对的高层管理者的素质和技能进行了描述,借助开发和实行一套职业生涯管理系统来解决了高层管理者配备的管理问题。这一系统有两方面的目的:第一,确认公司的新的全球商业计划所要求的管理技能;第二,追踪所有有志于高层管理职位的现有经理的技能水平。这样一个系统将允许AT&T能在出现空缺时去“推荐”并最终选择就任人选。

系统中储存了有关AT&T的人员和职位的大量的信息。例如,“人员档案”包括了有关每一个经理的信息,如工作历史、教育程度、优点和缺点、领导开发需要、开发计划、培训(参加过的和计划参加的)和特殊技能(例如,对外语的精通程度)。对于每个作为目标的高层管理职位,“职位什案”都列出了如职位头衔、就任地点、技能要求(现在的和将来的)以及这一职位的可能的继任者。

AT&T借助人力资源规划保持了其组织的高层领导的连续性,具体地说,就是描述定义对于不同的高级职位所需的领导技能,了解有资格升至某个确定职位的雇员,对每个候选人进行充分的培训开发。

通过这些做法,公司掌握了一个在高层管理职位出现空缺时可以从中进行挑选的全世界的合格内部候选人的后备库。而且,规划具有相当的灵活性,允许公司对突然的变化需要作出快速反应。例如,当巴黎的高层管理职位由于合并而突然出现悬而未决的情况时,这一系统会迅速地确定―个能流畅地使用法语的合格候选人。

本案例给我们带来的启发是在环境激烈变化时,由于不能准确预测各级人才数量,人力资源规划的重点只能放在明确各级领导人的基本素质,以求不断发现、引进、培养㈩带兵之人,也就是让船长和水手先上船,再决定船往哪里开。正可谓以不变应万变。

3.北大纵横人力资源规划:基于战略的纵横人力资源规划模型

首先是我们对整个外部环境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国内咨询行业市场需求未来5年是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同时我们在这个市场中所占的份额会逐年增长,并保持在国内管理咨询企业中的领先地位。我们的战略目标是在第三次创业结束时营业额达到2亿元人民币。

其次就是对现有的人力资源状况进行分析。我们基本的组织结构将是一个扁平化的梯形结构,梯形结构的上边是合伙人,下边是咨询顾问。数量:公司现有专职咨询顾问近两百人,其中合伙人]8位,年合同额超过5000万。质量:咨询顾问的基本特征是MBA或管理硕士博士毕业,有一定的管理工作经验,同时有较强的沟通和表达能力,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较强,适应团队合作的工作方式。而合伙人的基本特征是:

(1)热爱公司,高度认同我们的企业文化;

(2)上进心强,有强烈的成功欲望,持续努力

(3)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把握客户需求和获取订单的能力突出;

(4)团队合作精神强,不但干好自己负责的工作,而且能够和团队成员合作一起完成公司工作。

然后是需求和供给预测。要保持业界领先的地位和2个亿的营业额,同时考虑到我们人均营业额将从目前的3077/人。年提高到40万/人。年,管理咨询顾问队伍将从现在的100多人增加到500人,合伙人增加到50位。从外部人力资源市场和企业内部培养两个角度来看,我们认为基本可以实现这一人力资源规划。

由此,北大纵横基于战略目标的人力资源规划从结构、数量和质量上都已经清晰了。在此基础上,人员补充计划、人员使用计划、人员接替与晋升计划、教育培训计划、评估与激励计划等就可以一一详制定了。

通过一系列案例,我们得出一个结论:人力资源规划就是围绕组织未来的战略目标,经过人才供需分析,对所需人员从数量、质量到结构的预测和规划。 (郭子佳)

总体战略 第6篇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国际娱乐和旅游业的发展,澳门也产生空前的发展动力,但同时也面临许多新问题。例如人口规模的迅速膨胀、城市开发建设规模的激增、城市居民就业形势的不断变化、城市基础设施和交通系统的滞后、城市历史街区环境的有效保护等。为解决这些问题,并制定新的城市发展战略,2007年澳门启动了《澳门城市概念性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初步提出了澳门城市经济、人口、文化、空间和生态等五方面的规划策略。同时,为了寻找科学合理的城市总体空间形态,在概念性规划过程中,同步启动总体空间形态设计,力图构筑澳门城市整体空间特色系统,完善城市整体空间形态结构。

1.城市战略规划阶段开展总体空间形态设计的意义

《澳门城市概念性规划纲要》作为澳门城市未来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明确了澳门未来的发展目标是“世界活力之城”。为更好实施这一目标,在建设过程中保持原有城市特色,塑造新的城市空间亮点,必须开展城市总体空间形态方面的研究,以完善城市战略的内容与深度。

首先,弥补战略规划的形态构思缺失。澳门城市空间较小,为解决向外拓展的问题,城市战略规划探讨了城市空间拓展的可能途径。在拓展过程中,城市空间的形态保持何种形态特色,需要通过总体空间形态设计进一步构思与谋划。

其次,优化战略规划的中微观空间布局。城市总体战略规划的空间布局重点在于确定宏观层面的城市总体空间结构和用地概念性布局。总体空间形态设计通过城市风貌分区、重点地段等中观和微观层次的具体设计,强化空间战略与城市自然、地形特征和其他因素条件的结合,进而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再次,识别与建构城市文化的符号体系,提升城市形象的整体特色。长期以来,澳门已形成一套具有中西文化交融特点的城市形态结构、城市肌理和特色空间、轴线、节点等要素和符号体系。总体空间形态设计将通过空间设计的手法,对这些城市文化进行保护和演绎,进而凸显城市特色。

2.建立基于城市发展战略的澳门总体空间结构

经过400多年的发展,澳门城市空间日渐紧张,土地资源有限,土地总面积相当于珠海横琴岛的1/3。现状总人口约53万人,人口密度约18 000人/km2,高于世界人口密度较大的单城市国家摩纳哥(16 000人/km2)与新加坡(6 750人/km2)。在地少人多的条件下,澳门的空间、土地资源将难以支撑过多的功能。因此澳门城市空间面临拓展和重塑。

2.1 澳门城市空间拓展战略

澳门现状用地东、南侧临海,西、北紧邻珠海,如果需要进一步填海,可选择的空间在于东侧和南侧。目前澳门半岛东侧结合港珠澳大桥建设拟填海的方案已确定。氹仔和路氹填海区东侧地区,由于澳门机场的净空要求,填海所获用地的使用效率受影响。如果满足海洋生态等要求,可在路环南侧填海。此外,向西、向北均可加强与珠海的合作,澳门半岛北侧是珠海城市中心区,可供进一步建设的空间有限;澳门半岛西侧是珠海的前山地区,可建设的用地面积较小;路氹填海区西侧的横琴岛,土地存量大,是澳门未来发展重要关注的地区。

澳门空间拓展方向应从区域的角度,考虑如何与周边地区的其它城市更紧密联系,协同发展。构建开放型的城市空间结构,有利于促进澳门与区域的联系,进而促进澳门发挥特色化高端城市职能,整合区域资源,获取更大发展。随着澳门部分城市功能适当的延伸及转移,澳门与周边地区可形成一个“三横两纵”开放式、网络状的空间结构。其中,东部“一纵”和南部“两横”穿越澳门内部。纵向轴线是澳门与珠海联动发展的主要轴线,连接澳门半岛、路氹填海区和珠海中心城区。两条东西向的轴线是澳门与珠海、香港的联动发展轴,强调澳门半岛与香港、珠海的功能联系,以及澳门与横琴的合作开发(图1)。

2.2 基于城市战略的空间形态结构

城市空间的拓展,不仅需要考虑城市功能性联系,也需要充分考虑城市形态的延续与提升。澳门是海岛型形态城市,滨海是澳门的重要环境特色。

通过对现有空间的优化以及对未来空间拓展的判断,澳门将形成“两心四片”的空间结构(图2)。“两心”指的是澳门半岛、路氹填海区为核心的两个城市公共服务中心,两个中心将集中澳门主要的商业、商务、办公等功能,是澳门经济活力的集中体现。

“四片”指的是澳门半岛、氹仔岛、路氹填海区、路环四个城市发展片区。澳门半岛未来仍将维持多元服务功能,以商业、商务、办公、居住等功能为主;氹仔岛将以科研教育、居住等功能为主;路氹填海区将发展大型博彩旅游设施、会展设施及商务中心;路环岛将以生态休闲、高尚居住、旅游度假等功能为主。四大城市发展片区之间通过水体、生态绿廊加以适度分隔,又通过便捷的城市交通加以联系,成为一个统一整体(图3)。

2.3 城市土地利用思路的优化

澳门应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尤其是与珠海合作,随着澳门部分现有功能适当的延伸与转移,如住宅、工业、商业金融等,澳门与周边地区可能形成一个开放式、网络状的结构。通过总体空间形态的优化,将澳门对外联系密切的功能如会展、博彩等,结合城市门户节点布局。既满足其交通要求,也对外展示城市形象。并在概念性规划纲要的基础上,优化土地利用方式。澳门半岛未来主要以商业酒店业用地、商务办公用地、商住用地、居住用地等为主,商业酒店业主要滨海、临水布置;商务办公用地主要集中在新口岸区;氹仔岛将以文化科技用地、商业酒店业用地、居住用地等为主。路氹填海区主要沿金光大道两侧布置商业酒店业用地,以大型博彩旅游设施、会展设施等为主,在金光大道东侧适当布置高档居住用地;路环岛将以山体公共绿地、高档居住用地、商业酒店业用地等为主,并对原有工业用地进行调整,未来将布置创意产业等文化科技用地。

3.塑造具有滨海特色的澳门城市空间要素体系

根据澳门滨海的城市空间特色,设计构建包括滨水界面、空间轴线、景观视线和视廊、地标等一系列要素的体系(图4)。

滨水界面:分三种类型进行营造。类型一是城市内部滨海界面,主要是澳门半岛的南部和氹仔岛北部的滨水地区,主要是在已有新葡京、MGM等特色建筑的基础上,增加科学馆和其他文化娱乐设施,丰富滨水界面的空间特色,塑造易于认知的城市意向。类型二是协调型滨河界面,包括在澳门半岛和氹仔岛的西部,其景观、界面形式尽量与横琴河对岸协调。类型三是休闲型滨海界面,通过塑造人造沙滩、休闲度假区等设施,营造澳门滨海休闲活动空间(图5)。

空间轴线:指位于氹仔山体景观轴线。澳门是一座地形起伏,东望洋山、妈阁山、大潭山、小谭山、迭石塘山等自然山体,成为城市重要的制高点。设计运用对景手法,在大潭山和迭石塘山塑造一条重要的空间轴线(即金光大道),沿轴线两侧布置商业酒店、大型博彩旅游设施、会展设施等,成为澳门未来发展的核心,进而带动澳氹填海区的整体发展。

地标:包括澳门旅游塔、三座跨海大桥、拱北口岸、横琴口岸等门户区标志性建筑,既使澳门城市景观的整体协调,也促进澳门城市内部、滨水地区、门户地区等局部地区的景观塑造。

景观视线和视廊:设计构建地标之间、山与海之间、城与海之间的多条景观视线和视廊,建立城市景观和滨海景观、山体景观之间的紧密呼应,增强城市的景观特色(图6)。

4.城市山体和绿地的保护与利用

结合澳门城市自然地理特征与城市建设要求,为保证“城中山林”的空间特色,需要对城市山体进行保护与利用。设计建议通过修订有关郊野用地的条例和保育政策,制定保育自然环境和适度开发的相应措施,保护澳门整体生态环境。依托东望洋山、妈阁山、大潭山、小谭山、迭石塘山等自然山体,梳理白鸽巢公园、澳门博物馆、宋玉生公园等公共绿地及街头绿地,形成若干条生态绿廊,利用澳门的山体、城区绿化、海岸线等要素,勾划出澳门整体的城市与山水交融的格局(图7)。

5.景观环境与生态空间规划

澳门作为中葡文化荟萃之地,具有独特的城市人文优势。不同的区域具有不同景观保护策略。总体空间形态设计根据城市风貌特征,将澳门划分为历史人文景观区、现代城市景观区、人工水体景观区以及自然山体景观区四类景观区。对四类景观区提出相应的设计指引。例如对包括世界遗产历史街区等在内的历史人文景观区,提出以尊重城区的原真性为前提,对建筑物高度、形式、材料等空间要素也提出了具体要求。

同时,完善景观轴、景观带、景观视线等视觉景观系统。以连接氹仔和路环的金光大道为城市景观轴,以东望洋山等山体以及旅游观光塔、跨海大桥、观音像等城市地标为景观视点,以滨海岸线建设滨水景观带,形成点状、线状、面状的多元要素复合的城市总体景观体系。

6.结语

澳门总体空间形态设计在城市总体发展战略的基础上,运用了城市形态设计手法,丰富了澳门城市整体空间特色系统,从空间角度提炼整体城市设计结构,为澳门构建城市文化符号体系,强化澳门山水生态城市特色、中西交融多元文化城市特色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体战略 第7篇

关键词: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践行好,城市发展,新跨越

认识新常态、 适应新常态、 引领新常态, 是党和国家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中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作出的重大判断, 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如何在新常态经济社会发展形态下, 践行好国家实施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实现城市发展新跨越呢? 这是一个决定中国未来发展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 (以下简称 《建议》) 明确提出实施 “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的国策。 按一般口径划分, “区域” 概念范畴主要指的是跨省区级大区域的圈群经济合作区、省区级大区域和建制型省级、 副省级及省辖市与县级市。 依据建制市行政管辖全域口径统计, 2015年末城市经济总量口径几乎等同于国民经济总量统计口径。 按照党和国家的工作部署, 区域普遍抓住历史性的机遇, 从域情出发, 深入践行国家实施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实现城市发展新跨越。 实践在行动中不断出现新情况、 新问题、新形势、 新机遇、 新模式, 面对出现的 “五新”, 只有践行好国家实施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才能实现城市发展新跨越, 才能促使区域发展不断出现新气象, 不断开创发展新局面。

践行好国家实施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需要充分发挥城市带动区域圈群和国民经济全局发展 “火车头” 的历史性作用

理论深刻揭示, 构建与完善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为主体的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是建立新常态经济社会发展形态的必然战略选择。正是从这样的观点出发, 笔者在多篇文章中反复论证了为什么要构建与完善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 提出了构建与完善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理论的本质内容是, 以新常态经济形态为物质基础, 区域遵循“多极多圈多带多区” 经济社会发展规律, 大中小城市为纽带, 成熟型经济中心城市为 “顶梁柱”, 现代化城镇为骨架, 形成科学的生产力空间布局和合理的生产力配置体系; 按照以协同价值理念为引领, 强化协同发展力度,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以区域发展实践价值与理论价值的统一为基本原则, 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新的重大调整, 展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一体化、 融合化、 特色化新格局的鲜明特征。

“鲜明特征” 的内涵就是充分发挥现代城市在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中, 发挥 “纽带和顶梁柱” 的巨大作用;发挥带动区域圈群和国民经济全局发展 “火车头” 的历史性作用。

2015 年岁末, 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连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 翻开了中国城市工作发展新的一页, 城市成为国家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主体空间, 标志着中国区域和城市发展进入新时期。 新时期决定了城市必须把“以人民为中心” 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以创新、 协调、 绿色、开放、 共享这五大理念指导 “五个统筹” 的伟大创造实践; 按照遵循规律, 集约发展, 框定总量、 限度容量、 盘活存量、 做优增量、 提高质量, 立足国情, 尊重自然、 顺应自然、 保护自然的工作原则和目标; 通过不断推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成果, 实现由“ 城市管理” 向 “ 城市治理” 的伟大跨越, 在实施以构建与完善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为主要内容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中,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化与新型城镇化并举发展的新道路。

践行好国家实施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实现城市发展新跨越, 需要深度对接国家发展战略体系, 深入对接国家实施区域发展计划的大工程

新中国建立后, 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度里, 如何推进区域经济平衡协调的发展, 一直成为党和国家非常关注的 “国之大事”; 随着生产力发展阶段的变化, 形成了不同的经济社会历史发展阶段。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形态下, 力图通过制度性强硬的“计划” 手段, 推动区域的平衡协调发展, 实践的结果是, 虽然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但是不发达区域生产力与这种 “计划” 手段的生产关系难以在一个平面上相适应, 大面积的区域贫困现象和迟滞发展的区域生产力阻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国策后,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 由区域高速发展的生产力集合而成决定着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地巨大变化。 2014年末统计, 中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 13亿多人口的人均GDP增至7800美元左右, 贫困人口大幅减少, 区域整体差距比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但是, 实践中也出现了必须引起重视解决的三大主要问题: 一是由于区域客观存在的主要由地理位置决定着的区位静态优势与动态优势结构比的差异, 造成不同区域和区域内城乡之间等发展上的较大差距, 有的反差较为明显, 一部分区域迅速地富起来了, 一部分区域却长期没有整体脱贫, 制约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发挥, 影响了国民经济整体实现长期、健康、 可持续发展。 二是部分区域在发展的同时, 忽略了生态安全问题, 有的造成较为严重的生态退化; 有的造成环境污染, 并长期得不到有效的治理等, 出现了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空间不均衡, 影响了美丽中国的建设进程, 到头来迟滞了区域的协调发展。三是区域决策管理者客观存在的思想解放观念上的差距和工作水平的差距, 造成区域发展不平衡、 不协调的差距, 阻碍了区域协同发展进程, 从而影响了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有效推进。

站在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新发展新起点上, 践行好国家实施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实现城市发展新跨越, 必须深刻认识 “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 其完整体现出理论逻辑、 实践逻辑、 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 具有互为一体、 不可分割, 统领全局、引领方向、 统筹谋划的鲜明特征, 确立了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大众化、时代化中的伟大历史地位; 必须深刻认识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是一个伟大的系统工程, 在实践中把指导发展的理性逻辑转化成各个区域、 各个领域和行业的具体操作, 就是要坚持创新、协调、 绿色、 开放、 共享这五大理念;必须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规律, 准确把握国内外发展的基本走势, 准确把握域情; 必须全面掌握国家发展战略体系的内涵和各个战略之间的内在联系。 党的十八大后, 国家已经形成完整的发展战略体系, 区域要践行好国家实施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找准在中国升级经济版图里的发展位置, 必须深度对接国家实施的全部发展战略, 如:

深度对接创新发展战略。 在 “五大理念” 中居首的是创新发展。 坚持创新发展, 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就是因为创新能够全力释放伟大的制度力, 成为推动新常态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 为此, 坚持创新发展, 需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 使之成为考核城市决策与治理平台根治各种 “城市病”政绩的 “指挥棒”。 这根 “指挥棒” 的本质作用是通过创新, 直接推动实现城市发展的 “五个统筹”, 直接促使把城市发展的推动力由自然资源优势转化成人力资源优势, 使之成为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资源源泉。 深度对接以 “互联网+” 和大数据为导向的网络强国战略, 实施好以制作适合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精品佳作为主要内容的网络建设工程, 建立中国特色的网络治理体系, 实现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的完美结合。

深度对接 “一带一路” 国家大战略。 中国实施的以打造 “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 “一带一路” 国家大战略, 通过以合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 以经济合作为纽带, 建立多元的、 广阔的、 无国界的 “朋友圈”; 创新南南合作、 南北合作等国际合作新模式, 通过亚太自贸区等若干个不同方位的自贸区, 把中国与世界各大洲、 不同国别的地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组成富有活力的命运共同体, 这是全球经济治理升级版, 充分展现出利在全球, 惠之世界的伟大历史与现实意义。 这样在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中, 充分体现区域或城市特色元素, 把构建与完善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 同实施 “一带一路” 国家大战略完美的结合起来, 为区域或城市全面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开拓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深度对接协调协同发展战略。 一是把握好区域发展与 “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 以 ‘一带一路’ 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 长江经济带建设为引领, 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 而形成新的生产力布局的有效对接, 更加突出区域协调协同发展中的城市 “纽带” 作用。二是深入推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 助力 “五个统筹” 的伟大创造实践。 要以促进城乡要素自由合理流动为抓手, 积极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 构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 围绕 “人的城镇化”,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维护好进城农民土地承包权、 宅基地使用权、 集体收益分配权; 推动城镇化进入以提高质量和内涵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 实施 “强富美高” 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行动, 推进农村产权制度、“地票” 交易制度等重点改革, 加快形成以工促农、 以城带乡、工农互惠、 城乡一体的发展新格局。三是全面实现区域或城市各领域融合发展。 在现代融合型产业发展占比越来越大的趋势主导下, 形成了越来越多的新型业态, 使城市发展水平直接体现在各领域融合发展的水平中。 如一、 二、 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加快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 形成了制造服务业、 信息农业等若干新型业态; 金融业与其它产业的高度融合, 派生出农业金融、 工业金融、 服务金融等; 经济部门的融合发展, 形成了如运输业与旅游业重组而成的 “运游”一体化新业态等。 四是深度对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 科学合理配置区域国防资源与布局, 促进军民优势资源双向流动、 相互转化, 协调发展军民共用的先进技术、 产业产品、 基础设施等, 加强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等各类平台建设, 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军民融合高新技术产业, 打造区域军民融合发展示范区。

深度对接生态发展战略。 一是始终坚持把建设美丽中国作为长期的发展战略导向, 更加注重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通过绿色富国、 绿色强市、 绿色惠民, 实现行政全域绿色空间全覆盖。 如建设强大绿色生态通道的绿道建设, 这是国民普遍关注的问题, 从绿色化表现出来的一般规律看, “绿道” 建设主要有4个层次组成: 层次一, 通过纬度、 高度、 湿度等绿色种植技术创新, 建设国家或区域的绿色生态屏障的同时, 在绵延千里、 万里绿色生态屏障的两侧形成跨区域的通连绿道。 层次二, 在建设高速公路与陆路干支线和包括高铁在内的铁路大动脉的同时, 以错落有致的绿化为中心, 以树林为主体, 形成“林立两侧”、 通连 “ 地球村” 的千万里 “绿道”。 层次三, 城市道路中间和两侧要更多地栽种林木, 形成不间断绿化带, 使城市交通线形成绿色编织成的 “绿色廊道”。 层次四, 围绕城市风景线和景区通道, 形成 “ 绿荫蔽日”、“林荫遮阳”、“廊桥行道” 三位一体的独特的生态特色, 不断提高满足旅游休闲步行或骑行需求的绿色行道建设水平。 建设 “绿道”, 区域需要从宜居宜游发展出发, 要实现由点到线、 由线到面的全覆盖, 形成区域最大化的宜居宜游绿色价值空间。 二是坚持绿色发展, 城市要把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作为底线。“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 民心之痛, 要铁腕治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之一是不断强化生态价值理念的引领作用, 全方位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强化集聚生态力、 发展绿色力,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三是中国绿色融资需求巨大, 据预测, 2014-2030年期间, 绿色金融资金需求至少40万亿元, 多则达123万亿元左右。 面对绿色金融资金不足的局面, 要大力推进能源消费革命, 大力倡导每周少开一天车、严格控制室内空调温度、 夏季公务活动着便装等绿色生活方式, 使节能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 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开放竞争有序的全国统一市场; 通过改革, 把山水资源资本化、 市场化、产业化, 建立政府主导、 市场运作、企业承载、 园区打造的生态新政模式。如山西省太原市让企业在保证绿化面积不低于公园可绿化面积80%的前提下, 可用不高于20%的土地进行公园配套设施建设和适度的旅游地产开发, 形成集疗养、 文化旅游等为一体的新型业态集群。 四是建立完全生态化了的食品安全生产与保障体系, 不断创造绿色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

深度对接开放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 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紧随时代发展潮流的重要法宝。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史上的巨大成就和辉煌业绩, 使相随相伴的 “改革与开放理念”, 深深地植根于中国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和广大人民群众之中, 成为中国现代经济发展的 “根”。 开放型经济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印证了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 发展社会主义、 发展马克思主义” 的伟大真理; 不断优化对外开放区域布局的实践, 验证了 “开放红利是各类红利的倍增因素, 开放范围越大, 红利倍增效应越大” 是科学正确的伟大理论。 世界已经进入经济全球化、 信息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不可更改的发展新时期; 现代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区域经济已经越来越多地融入国际市场, 深度对接开放发展战略的重大历史使命就是不断优化对外开放区域布局。 在城市发展实现“ 五个统筹” 中, 极其需要采取多种模式, 运用多种渠道, 积极引进先进的城市治理理念,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积极引进外资和合作方式, 以建设和改造城市基础设施等。 区域在深度对接开放发展战略进程的同时, 要深度对接国家实施的以优进优出为重要内容的自由贸易区战略, 不断提高区域与世界深度融合互利合作新格局的水平, 形成以亚太自由贸易区为纽带、 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

深度对接共享发展战略。“以人民为中心” 是指导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续发展进程的伟大光辉思想, 是增进人民福祉、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伟大指导理论。“坚持共享发展, 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 发展依靠人民、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 以人民为中心的光辉思想, 必将加快促使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打造成命运共同体, 并在世界人权发展史上竖立起永不磨灭的伟大里程碑。 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 从 “ 人民万岁” 到“ 以人为本” 再到 “ 以人民为中心” , 一脉相承, 共同践行着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的党永恒的根本宗旨。“人民中心” 理论的创立是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的伟大创新理论成果, 更加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成为新常态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伟大的指导思想。“人民中心” 论植根于中华民族“降福孔皆”、“绥以多福” 的优秀传统文化土壤之中; 没有民富, 国强就会建立在沙滩之上。 今天, 在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 实现中华民族美好梦想的凯歌声中, “以人民为中心”的伟大实践, 确保了全体国民人人参加改革和建设, 人人享受改革和建设的丰硕成果, 把共同建设、 共同享有贯穿于实现 “中国梦” 的全过程, 使构建和谐社会成为中国人民的自觉行动, 成为 “民生为重” 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最本质内容。

区域在深度对接国家发展战略的同时, 要针对本区域的突出问题、 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深入对接国家实施区域发展计划的大工程。 特别是在创业创新、 协同制造、 现代农业、 智慧能源、 普惠金融、 益民服务、 高效物流、 电子商务、 便捷交通、 绿色生态、 人工智能等, 要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定力和意志, 做好更加精准、 更有威力、 更富成效地一项一项的对接。通过对接提高区域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完善劳动力、 土地、 资本、 技术、管理的要素结构, 全面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 企业创新、 市场创新、 产品创新、 业态创新、 金融创新、 管理创新等, 提高全社会要素生产率。 要深入对接国家实施的人才优先战略, 从区域实际需要出发, 加快引进和培育人才的制度与机制, 建立起规模宏大、 富有创新精神、 敢于承担风险的人才队伍, 形成区域特色人才比较优势等。

践行好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实现城市发展新跨越, 需要充分发挥 “五个统筹” 指导城市发展新跨越的伟大纲领性作用

城市是现代经济社会活动最集中的活动空间, 全面建成高质量的小康社会、 加快实现现代化, 必须抓好城市这个带动区域圈群和国民经济全局发展的 “火车头”。 不容回避的是, 近年来中国在城市化和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 产生了各种不同程度的“城市病”, 主要表现: 一是城市空间规划水平与城市迅速发展着的生产力产生着矛盾, 直接影响着城市空间布局的合理性; 影响着城市规模结构的科学性; 影响着产业生态的发展。 二是城市化过度的空间扩张, 使城市快速涌入的人口、 快速增长的车辆等与城市基础设施能够承担的容纳度产生了较大矛盾, 直接造成环境问题、 交通拥堵问题等。 三是老城区改造的迟滞, 使棚户区长期得不到改造, 直接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造成不应该出现的老百姓称之的 “贫民窟” 问题等, 形成 “城市病”。 面对上述问题, 必须通过制度性创新,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 以 “五个统筹” 的伟大创造实践, 根除各种 “城市病”。 主要聚焦点:

(一) 深刻认识 “五个统筹” 具有科学全面缜密的理性逻辑, 是指导城市发展新跨越的伟大纲领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 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城市带动区域圈群和国民经济全局发展 “火车头” 的历史性作用, 通过这一全新的理论定位, 显现出“五个统筹” 指导城市发展新跨越, 所具有的科学全面缜密的理性逻辑。“五个统筹” 科学全面缜密理性逻辑的原点, 是把 “以人民为中心” 作为城市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按照理性逻辑指导城市发展伟大的创造实践, 从调整和建立城市生产力空间布局结构、 建立合理的城市规模结构、 重组城市产业新结构这三大目前最迫切需要突出解决的结构性问题为导向, 把统筹城市发展空间、 规模、 产业三大结构放置于首位, 形成治理各种 “城市病” 的突破口, 是伟大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

理性逻辑深刻揭示, 城市发展是一个自然过程, 必须在遵循自然力发展规律中, 推进城市发展; 城市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 没有历史传承的城市, 不是现代化城市, 必须站在历史城市的肩膀上建设特色化城市; 现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没有文化底蕴的城市, 不是现代化城市, 必须实施文化强市战略。 这样, 按照理性逻辑指导城市发展的进程, 紧紧抓住目前城市发展客观存在的弱项, 必须统筹规划、 建设、 管理三大环节, 提高城市规划、建设、 管理水平, 是理性逻辑形成的大思路之一; 必须统筹改革、 科技、文化三大动力, 抓住形成城市发展新动力, 是开拓城市发展新空间的关键;必须统筹城市生产、 生活、 生态三大布局, 指导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的伟大创造实践。 理性逻辑非常清晰地界定了操作主体, 明确了必须统筹政府、 社会、 市民三大主体综合发力, 才能实现城市发展新跨越。 按照理性逻辑指导城市发展新跨越, 完全体现出 “五个统筹” 具有科学全面缜密理性逻辑的基本特征。

(二) 深刻认识 “五个统筹” 是指导推动出台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成果的重大理论创新

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已经到了确保按时完成中央确定的改革时间表, 加快推动出台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成果的新阶段。 坚持 “五个统筹”, 就是要通过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 抓住关键具体问题, 以问题为导向, 加快推动出台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成果。如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九次会议推出的 《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 就是抓住关键的具体问题, 以问题为导向, 形成推动全国性改革的新成果, 具有重大的里程碑式的示范性意义。 中央在青海三江源地区选择典型和代表区域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这既是对实现三江源地区重要自然资源国家所有、 全民共享、世代传承, 促进自然资源的持久保育和永续利用,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又是对全国建立保护优先、 自然修复为主, 突出保护修复生态, 创新生态保护管理体制机制, 建立资金保障长效机制, 有序扩大社会参与, 具有重大的抓住关键节点的里程碑式的示范性作用; 同时对各地推动出台着力对自然保护区进行优化重组, 增强联通性、 协调性、 完整性, 坚持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相协调, 具有十分巨大的借鉴意义。 城市必须以此为借鉴, 抓好 “五个统筹”, 不断创造具体落实落地的新模式。

(三) 深刻认识 “五个统筹” 是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进行新的重大调整的重要内容

“五个统筹” 融合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元素, 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主要要素, 集合了生产力的主要因素, 最本质的内容是通过 “五个统筹”,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进行新的重大调整, 促使城市发展完全适应经济社会新常态。 如目前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是, 去产能、去库存、 去杠杆、 降成本、 补短板。这既是生产力布局空间的调整, 也是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 实践证明, 多年来积压下来的产能过剩、 库存过大、成本居高不下、 短板长期补不起来等问题, 有的可以用 “积重难返” 来形容。 形成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 某些区域或城市的决策平台, 面对上面风声紧了, 就在具体范围内应付一下, 做些不痛不痒的调整, 而没有从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进行重大调整” 的高度, 来解决问题。 这样风声一过, “照旧”。

实践证明, 只有深刻认识 “五个统筹” 是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进行新的重大调整的重要内容, 才能真正适应新常态经济社会的发展;按照 “五个统筹” 的理性逻辑, 卓有成效地进行伟大创造实践, 实现城市发展新跨越。

(四) 深刻认识 “五个统筹” 揭示的主题是必须创造城市新的先进生产方式, 改变落后的传统生活方式, 根除消费方式的陋习

创造新的先进生产方式, 就是要深刻认识 “绿色力” 的伟大作用, 把握好其绿化、 低碳、 循环三大要素的统一性运作, 把发展绿色力作为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 并使之成为占领全球制高点和领先地位的重要途径, 实现科学合理的城市生产力布局。 改变落后的传统生活方式, 就是要要建立起以突出国土空间绿色开发体系、 环境友好绿色产业体系、 节约资源能源利用体系、 安全可靠生态保护运行体系、 崇尚自然生态文明体系为内容的强化生态保护制度; 通过制度安排, 实现新的生活方式主导城市发展。 根除消费方式的陋习, 就是要 “五个统筹” 的综合运用, 使现代生活与消费方式实现生态化。 如现代生活与消费发展出现的大趋势之一是, 游客或市民休闲越来越多地需要通过步行或骑行方式, 取得最大化身心放松, 以满足 “眼福”、“心福” 的最大化需求。为此, 通过建设步行或骑行的 “绿荫行道”, 成为宜居宜游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特征。 笔者通过到杭州做实证研究, 环西湖绿道和环千岛湖绿道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目前的问题是, 不仅要建设好 “绿道”, 更要保护好 “绿道”, 做到 “勿翦勿伐 (不砍) , 勿翦勿败 (不毁) , 勿翦勿拜 (不折) ”。 总之, 深刻认识 “五个统筹” 共同揭示的主题, 进行强化生态制度保护为核心的集聚生态力和发展绿色力的新实践主要内容是: 以城市生态形象表现为天蓝、 水清、 山 (地) 绿、 路洁、居净 (静) 为标志, 作为建设生态市的最高境界; 实现清洁生产与消费, 建立完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管控机制, 建设 “海绵城市”、“森林城市”等作为建设生态市的基本取向; 建立完善包括划定环保红线、 实施生态补偿、 追究问责等最严格的项目建设环境影响评价和综合治理制度, 作为建设生态市的根本保障; 拥有成熟型的区域生态环境文化和优良的文化生态环境, 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部分, 以此形成更加鲜明的生态比较优势。

( 五) 深刻认识 “ 五个统筹” 是“城市管理” 向 “城市治理” 伟大跨越

在中国日益加快推进城市化的情势下,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更多地表现为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健全的治理体系、 高超的治理能力, 是国家有序运行和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 也是人民安居乐业、 社会安定有序、 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是决定实现 “两个一百年”目标、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被称为 “四个现代化” 之后的 “第五个现代化”, 成为中国实现全面现代化的根本途径和根本机制。

“五个统筹” 完整体现了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其具体表现就是实现 “城市管理” 向 “城市治理” 的伟大跨越。 城市实现 “伟大跨越” 的过程, 就是实现党和政府从“善政” 向 “善治” 的历史性转变; 从“发展型政府” 向 “服务型政府” 的历史性转变; 从 “大政府” 向 “大社会”的历史性转变; 从传统管理型向现代治理型的历史性转变。

(六) 深刻认识 “五个统筹” 的落地, 需要通过 “人民城市人民爱” 长期行动, 形成强大城市精神

按照 “五个统筹” 理性逻辑的指导, 城市工作必须更加需要以民生价值理念引领发展, 促使形成越来越鲜明的 “民富”; 更加需要抓住新的更大的机遇, 破瓶颈、 补短板, 多谋民生之利, 多解民生之忧, 尽最大努力解决好市民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加需要不断提高民生工程建设水平, 以政府精准发力的积极财政政策为主体, 以更加广泛地吸引国有和民营企业、 金融机构等共同参与, 充分发挥社会资金的作用, 开辟多条渠道, 在多领域加快推进城市民生工程建设步伐; 更加需要开展 “人民城市人民建”的长期行动, 形成强大的城市精神。城市精神是经济文化相互交融发展所展现出来城市人面貌的本质特征;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的具体表现形态; 是城市一张靓丽的名片; 是汇聚城市正能量推动城市发展永不枯竭的巨大动力源泉。

践行好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实现城市发展新跨越, 需要精准把握国家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果的落地, 创新符合市情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的具体操作模式

全面落实 “五个统筹”, 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同城市各个领域都有关联的庞大系统工程。在实践中把理论指导转化成具体操作, 需要在坚决落实党和国家推出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成果同时, 创新符合域情的城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的成果操作模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的概念内涵是指围绕着已经确立的总体和领域、 行业的改革 “主干”, 从 “主干” 的两侧出发, 推动出台数个或数十个具体改革成果; 以具体改革成果的 “枝繁叶茂”, 编织成 “主干” 性改革 “无暇可击” 的严密体系, 形成 “主干” 性改革全面、缜密、 圆满。 人民满意, 国家长治久安。 理论与实践揭示, 任何一个城市要坚持指导发展的理性逻辑, 必须深刻认识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国策的伟大理论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城市在坚定不移和不走样的贯彻落实国家出台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成果的同时, 必须结合域情, 制定符合实际、 最接地气的操作方案与模式。 主要聚焦点:

( 一) 要深刻认识不断推动出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成果伟大理论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党的十八大后, 党和国家在大政方针确定后,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 理论自信、 制度自信, 形成了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的国策, 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时代化、 大众化的伟大创新成果, 是党的伟大创新理论宝库的重要瑰宝, 完美地展现出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党治国的卓越领导艺术。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是适应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的伟大制度性创新, 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 是适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的必然选择。

在实践中,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国策, 已经发挥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 非常有利于极大地调动全社会正能量最大限度的涌流, 极大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社会力量, 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 同心共圆中国梦。 目前, 国外若干政要普遍认为, 这是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执政为民创造的伟大理论与实践, 是实现中国梦奔流不息的永不枯竭的巨大源泉, 是世界打造 “命运共同体”最有推动力的中国力量。

城市要坚决执行和深入对接国家推出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成果。提高推动出台城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成果的水平, 必须以最敏感的政治嗅觉, 以对党的绝对忠诚; 以敢于担当、 勇于担责的高风亮节, 严守政治纪律, 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的政治一致, 坚定不移地贯彻中央已经确立的方针政策; 坚定不移地执行中央公布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成果, 全面和系统的掌握党和国家发布的政策规定, 从每一项具体规定入手, 全方位对接好国家推出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成果。

( 二) 城市决策平台要向中央看齐, 抓住关键节点, “破一解十”, 不断创造具体落实落地的新模式

党的十八大后, 按照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工作部署, 以创新、 协调、 绿色、 开放、 共享 “五大理念”为指导, 全面推进新常态经济社会的发展。 中央和地方按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的伟大创新理论, 突出宏观政策要稳、 产业政策要准、 微观政策要活、 改革政策要实、 社会政策要托底, 相继密集推动出台了一大批有力度、 有分量的改革成果, 改革呈现全面发力、 多点突破、 蹄疾步稳、 纵深推进的良好态势。 实践证明, 只有不断推出 “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的成果, 才能把中央确立的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大政方针、 路线落到可具体操作的实处。

城市推动出台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成果, 必须向中央看齐, 必须坚持以问题为导向, 接地做实, 可操作, 决不放空炮, 更不能 “假大虚”。 城市如2015年12月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九次会议, 一次性就出台了八项改革成果, 为历次会议之最, 最有说服力的推动地方加快出台有力度、 有分量的改革成果。

( 三) 提高 “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体实施成果的操作水平, 需要做好落地版的配套性改革成果的推出

城市要从理论与实践紧为一体的结合上, 切实把握好国家推出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成果之间的联系;切实弄清楚每个联系之间的内涵; 切实弄明白国家每项改革成果与之要推出的配套政策之间的关联, 切实把握好国家宏观指导与区域具体实施操作的最佳结合, 不断提高运用机遇的水平。 面对国家必将会继续密集出台有力度、 有分量的改革成果的新形势, 城市需要按照 “加强统筹协调, 调动地方积极性, 允许地方进行差别化探索, 发挥基层首创精神” 的工作要求, 在第一时间看得准、 行动快、 做得好, 更加注重区域配套性改革成果的推出, 以形成更大城市竞争力。

( 四) 提高 “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体实施成果的操作水平, 极其需要做到 “三个充分”

城市要推动出台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具体实施成果, 需要充分进行调查研究, 以需要解决的问题为导向, 以不打招呼、 轻车简从为方式, 到基层一线进行面对面的调查; 需要对有利于解决问题的细微处, 进行反复的比较研究, 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需要充分听取各方面建议, 尽最大可能收集社会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需要抛弃以个人好恶而对意见和建议进行取舍, 杜绝以机关闭门选择参加座谈会人员的问题发生。 同时, 充分利用好大数据, 以科学的大数据对决策结果进行多侧面的论证, 以取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 五) 提高 “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体实施成果的操作水平, 要结合“智库” 建设, 培养专业对策研究人才队伍

总体战略 第8篇

近年来, 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百姓的视听生活也随之变得丰富多彩, 更多生动新颖的娱乐、资讯服务通过电视、电脑、手机等终端进入寻常百姓家。作为国家政策宣传的窗口, 近几年也同样是广电行业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有线电视跨越了模拟向数字的转换、单向向双向的过渡、三网融合试点城市的确定等一系列里程碑式的事件。外界条件的逐步成熟及增值业务自身巨大的商业潜力, 使上马增值业务成为广电运营商必然的选择。不可否认数字电视平台开展增值业务具有一定的优势, 但现实中的增值业务运营遇到了相当大的阻力, 与人们的预期相距甚远。本文将对广电开展增值业务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思路进行探讨。数字电视开展增值业务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首先, 数字电视用户量巨大, 平均在线时间长。在人们日益忙碌的工作生活中, 全家人通常会在休闲时选择围坐在电视旁, 而不是电脑或电话旁, 这使得数字电视最适合成为家庭娱乐休闲中心。另外数字电视屏幕大、清晰度高、带宽相对充足、操作更方便。

现阶段广电互联网增值业务总体发展迅猛, 已经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但是, 总的来说, 在对现阶段广电互联网增值业务中现阶段广电互联网增值业务还要努力学习广电网络增值业务, 并且积极的研究现阶段广电互联网增值业务总体战略和关键战术, 这样我们才能发现阶段广电互联网增值业务在使用时才会少些故障多些便利, 总之, 我们国家对现阶段广电互联网增值业务总体战略和关键战术是当务之急必须做的事情。

2 广电网络的发展策略

广电网络的主营业务是传输视频。随着技术的进步, 终端移动化和互联网无线化已成为必然趋势。未来视频传输的平台将不仅是电视, 还包括PC和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除宽带业务外, 广电网络今后仍将定位于视频业务的传输和服务。因此广电运营商需要完成两个转变, 进行三个创新。

2.1 两个转变

首先是战略定位的转变。长期以来, 广电网络的定位是有线电视服务, 主要通过有线电视网络传输电视节目。事实上, 广电运营商应该定位为视频服务专家, 将业务和阵地拓展到所有类型、所有终端的视频传输和服务。广电网络的视频服务不应局限于有线电视, 还要借助网络优势, 实现通过有线宽带和无线宽带覆盖PC与移动终端。

其次是竞争对手的转变。作为视频服务提供者的广电运营商, 其竞争对手不仅只有IPTV, 而是所有的视频服务提供商。未来, 互联网视频、OTT TV和移动视频才是广电的最大竞争对手。

2.2 三个创新

首先是内容服务的创新。广电网络具有一定的内容优势, 集成了所有电视频道, 也集成了大量电影、电视剧等视频点播内容。由于视频内容存在一定的同质化属性, 广电网络完全可以扩大现有直播频道和互动点播内容的覆盖范围, 从仅为电视终端服务拓展到为互联网用户、手机用户、移动终端用户提供视频服务, 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与效益的最大化。要转变内容体制机制, 不能仅满足于做内容传输者, 而是要打通内容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参与到内容的制作、拍摄、发行、集成等领域, 融入完整的内容产业链, 加大产业的融合力度, 提高自身抗风险能力。

其次是宽带服务的创新。在确保现有有线电视传输服务的基础上, 广电运营商要重点打造和完善宽带传输服务, 特别是无线宽带传输服务。在目前有线宽带无法突围的情况下, 加快布局无线宽带, 加大家庭无线宽带覆盖的技术研发和应用力度, 一方面提高有线电视和有线宽带的用户黏着度, 另一方面抢占互联网视频和移动终端视频服务的市场, 为今后广电网络的业务结构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公司战略转型夯实基础。

第三是业务业态的创新。在现有电视终端业务的基础上, 广电运营商要重视和加强跨屏与跨终端业务研发, 加快推出适应PC、手机和平板电脑等多种终端需要的视频新业务和新应用, 研发能够支持跨屏服务的终端客户应用程序。

对于现阶段广电互联网增值业务总体发展方法研究近几年有了很大的提高, 现在家家户户都离不开现阶段广电互联网增值业务的使用, 一旦广电网络增值业务出现问题, 就有可能发生业务紊乱、客户收不到信息等现象, 这些现象会对用户体验造成很坏的影响, 现阶段广电互联网增值业务总体战略和关键战术分析是当务之急我国必须做好的, 为了让其更好发展, 我们有责任并且有义务重新对现阶段广电互联网增值业务总体战略和关键战术做出规划与改良。最重要的是, 我们都知道广电网络服务对于用户来说有着深远的意义, 如果没有这些业务, 我们的生活将变得无趣, 然而, 近年来, 广电网络增加了许多增值业务, 这些业务是辅助那些基本业务的, 所以说, 广电网络的增值业务直接影响着用户的用户体验, 直接影响着广电网络服务的基本业务, 所以其对于广电网络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多些关于现阶段广电互联网增值业务总体战略和关键战术的分析, 我们才能更好的发展广电网络增值业务, 创造出更多更好, 更适合用户使用的业务, 我们更不能逃避现阶段广电互联网增值业务总体战略和关键战术中出现的问题, 因为这些问题会让广电网络增值业务更好的发展, 广电网络增值业务发展好了, 才能更好的为我们用户服务, 最终实现双赢的局面。另外, 只有现阶段广电互联网增值业务总体战略和关键战术多些分析, 消费者才能够满意广电网络增值业务, 让广电网络增值业务发展的更好。让广电网络增值业务工作人员更好的工作, 更加享受工作, 从而创造出更多的广电网络增值业务, 让广电网络增值业务发展更加广阔, 范围更广, 消费者更加有利可图。

结束语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互联网, 离不开广电互联网增值业务, 缺少它们我们的生活将会失去很多的乐趣, 广电互联网增值业务的出现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 更加的丰富多彩。但是现阶段广电互联网增值业务却出现非常多的问题, 这些问题制约了我们的使用, 所以现阶段对于广电互联网增值业务总体战略和关键战术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但是这些战略我们不能纸上谈兵, 我们要将这些运用到实际中去, 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在实施过程中发现更多的问题, 然后改进这些战略, 让现阶段广电互联网增值业务总体战略和关键战术的制定更加完整更加完美。最后, 相信通过广电网络增值业务发展分析人员的努力现阶段广电互联网增值业务总体战略和关键战术的研究会发展的越来越好, 越来越快, 总之, 通过现阶段广电互联网增值业务总体战略和关键战术分析我国的广电网络增值业务发展建设创造出更多的辉煌。

摘要:目前, 我国的现阶段广电互联网增值业务发展迅速, 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更多的用户体验, 其暴露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这些问题让我们不得不多些考虑关于现阶段广电互联网增值业务总体战略和关键战术问题, 只有总体战略以及关键战术制定好, 我国的广电互联网增值业务的发展才有可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本文主要讨论了现阶段我国广电互联网增值业务的现状及发展, 并且深入研究讨论了现阶段广电互联网增值业务总体战略和关键战术问题, 希望读者能够从中受益。

关键词:广电互联网,增值业务,总体战略,关键战术,展望

参考文献

总体战略 第9篇

一、资本运作的内涵及认识误区

(一)定义及模式种类

1. 定义

资本运作是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到底什么是资本运作?它是指对企业集团所有可支配资源和生产要素进行统筹运营,优化配置。通俗的说,就是将企业所拥有的一切有形或无形资产等都看作是可以为企业带来利益的活化资本,通过各种优化配置等手段方式,帮助企业实现资本价值的最大化。

2. 模式种类

资本运作是企业外部的一种经营战略,在对企业一切资本进行调整和配置的时候,模式是多样可变的,例如我们熟知的公司的收购和兼并,上市或者股份制改造,公司分立或者出售等等。这些手段模式总体概括分为两类:扩张型和收缩型。其中,扩张型资本运作包括横向型、纵向型、混合型的资本扩张;收缩型资本运作的实现形式则主要包括资产剥离、公司分离、分拆上市、股份回购等。

(二)意义及重要性

资本运作是以资本为导向的一种运作机制,对于企业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任何企业集团,在其经济活动全过程中都必须要以资本保值,增值作为第一核心要务。这也就必然需要企业高度关注资本的投入和产出的效率高低。

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资本运作的产生便是势在必行。它是企业主动在激烈竞争环境中迎接"战斗"的表现,也是对自身传统经营理念和模式的重大突破,这对于企业的长足发展必然是积极促进的,对于企业的总体发展方向给出了更宽广的视野。

(三)对资本运作的认识误区

在我国,由于种种原因,部分企业集团在资本运作策略使用和运行方面出现一些误区,最后使得结果与预期理想相距甚远。这里简单提几个常见的认识误区并加以纠正。

1. 为了上市而上市

企业对自身实力和发展状况还不是很清楚的情况下,或者对上市的真正意义不了解的状态下,就盲目上市,甚至掀起"上市潮流",这不但会使得上市成本加大,还会出现很多"壳资源".即一些上市公司其实亏损多年,仅剩了一张"上市公司"的皮囊,却被未上市公司争先抢夺,让这些"臭皮囊"能够高价转让,风险全部转移。

2. 打着资本运作的旗号,"挂羊头卖狗肉"

这是极度可恶的行为,部分上市公司炒作二级市场后,使得该公司的股票价格剧烈上升,然后从中牟取暴利,目光短视,完全不考虑企业的长久发展。

3. 错误地将扩大规模理解为"利益增加"

运用资本运作手段,让企业集团实现一时的规模壮大,企业购并,资产重组等,这些手段必然会令企业的资产和经营规模得以扩充,然而这并不代表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在增长,甚至没有考虑到成本的增加,内部损耗的增大。

二、资本运作在我国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我国企业集团中资本运作存在的问题

1. 企业集团兼并重组过程有障碍

两个或多个企业兼并重组整合为一个集团,这其中涉及多个方面的问题,首先,一份为自身"量身定做"的详细战略计划必不可少。其次,人为因素.企业文化及制度规章相互融合等方面都不可忽视。

2. 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和人才的稀缺

体制改革话题也逐渐拿到日前议程上,是否能打破旧的管理体质,建立并完善新的社会体制,这都是能否促进企业资本运作发展的因素。而我国目前在这一方面还是较为薄弱的。同时,在竞争激烈的国际环境中,我国资本运作人才极为稀缺,这经常出现资本运作具体内容上缺乏准确的判断力,对企业的风险评价,企业的未来盈利能力分析等都可能出现错误,最后导致决策失误,甚至直接影响企业的生死存亡。

3. 我国企业"偏爱"股权融资

近几年来,通过国内大量的实际案例和数据显示,我国企业偏好股权融资。但是这样"情感化"极为浓重的"偏爱"在冷静理性的市场中,往往"不得善终"。

(二)提出建设性建议和对策

1 企业兼并重组需细致、谨慎

如何有效推进企业之间的顺利重组,需要以下几个步骤:(1)企业兼并重组动机为何?兼并方必须对被兼并方的财务状况等进行仔细审查和掌握,不能不清不楚事后担了法律责任。(2)对被兼并方的人员安排需妥当。这直接决定了员工工作积极热度的高低,也就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经营效率的高低。(3)对被兼并方需要进行资产评估.对被兼并方的资产全面清查和评估对于兼并方是有百利无一害,必须让自己"吃颗定心丸"。(4)资产重组最好与技术重组相伴,这也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2. 完善制度,注重培养资本运作人才

完善制度就需要从法律的角度和高度上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这是企业进行资本运作的根本点。法律体系要尽量完善,并且真正实现能够保护并购各方的利益。外在环境的客观原因稳定之后,人才这一主观因素需要同样重视,可以通过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等方式进行资本运作。企业需要科学严密的训练培养计划.尤其是中小企业,若要想有所突破,高素质人才的引进是必经之路。

3. 拓宽融资渠道

在我国,不少企业管理层容易出现一个错误,就是片面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忽略了企业的整体发展,擅自进行企业的资本扩张,这不仅不能使经营不良的企业扭转逆势,还容易使企业加速"衰老"。企业在进行融资的过程中,不如适当拓宽融资渠道,例如更多地注重对无形资产的经营,充分将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潜力挖掘和发挥出来。

三、典型案例:361°集团资本运作的策略分析

(一)361。集团于2012年发行1.5 亿美元可换股债券的背景介绍

361°集团近期的一次重大项目,是201 2年3月的一份资本运作战略计划:发行1.5亿美元可换股债券。2012年3月14日,361°(01361.HK)开盘后震荡下行,股价一路跌逾6%至低见2.8元。最后361。宣布,计划发行总值1.5亿美元(1.25亿美元的可换股债券,及可增发的2500万美元的额外可换股债券) 201 7年到期的可换股债券,年利率.5%,每半年派息一次,发换股债而4所得款项净额约1.466亿美元,将用作一般企业发展及营运资金。

(二)原因及效益分析

这一决定举措结合了各方面因素综合考虑,远低于当期银行贷款基准利率8%的年利率4.5%,显然对关注方有巨大吸引力,考虑到当时国内融资成本高,国内外整体经济下滑、行业竞争空前激烈,以及企业股价正值一个尴尬危险的处境,急需要有大手笔来扭转劣势,将所有大小环境因素全部综合考虑,做出这一资本运作方案显然是对企业整体战略发展大有裨益的。

(三)361°集团资本运作策略总体归纳

1. 树立资本运作的正确观念

企业集团的资本运作不是某一部门的事情.这是关系全部层面的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企业决策管理层做一个系统,详细的战略计划。

2. 战略决定资本运作路径的选择

企业发展战略是企业的地基,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企业自身需要将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结合考虑,综合分析企业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资本结构等各项内容,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资本运作途径。

3. 资本运作机制必须科学、有效

资本运作机制是否科学和完善,也直接关系到企业发展战略的实现。资本运作的机制主要包括风险机制,效率机制,调节和发展机制。这一完整机制能够帮助对资本运作全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并能科学地做出决策。这既是有效实施资本运作的根本,也是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重要基础。

4. 资本运作需要有效管理

实施良好的资本运作管理,需要处理几个问题,例如,企业并购肯定不能视为1+1的组合,也不是几个企业生产要素的简单叠加,它必须使得并购后企业内部整体实现优势互补的专业形势。所有企业必须首先稳定生产经营的同时,再考虑是否扩大经营范围或者多元化经营模式等等。

5. 外部环境的良好不可或缺

我国目前资本市场不是很完善,极力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确实是必须的,只有建立起现代金融体系,才能帮助企业并购问题更加顺利地解决和开展,企业资本运作的空间才会更广阔。

四、总结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总体战略】相关文章:

战略企业总体战略选择06-08

总体发展战略06-16

企业总体战略选择07-27

总体结构06-10

总体建设06-16

总体设计07-16

总体发展09-03

总体布置措施06-04

总体策略规划07-16

总体规划07-24

上一篇:教练方法下一篇:屋面桁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