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社会化范文

2024-05-26

泛社会化范文(精选10篇)

泛社会化 第1篇

一、社会景观——大众文化时代的众生“喧嚣”

毋庸置疑, 当今时代是一个大众文化盛行的时代。大众文化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与工业社会紧密相连, 是由批量生产的工业技术产出的以获利为目的商业文化, 它往往通过大众传媒 (电视、电影、广播、报纸、杂志、书籍等) 向公众传达和销售经过加工炮制的有意迎合大众口味的精神产品, 从这个意义上讲, 大众文化也是一种消费文化和娱乐文化。麦克唐纳曾说“大众文化的花招很简单, 就是尽一切办法让大伙儿高兴”, 而电视媒介因其视听兼备、覆盖面广、直接感受性强、受众群体庞大的特点大大拓展了大众文化的公共领域和传播范围, 同时也更好地满足了公众的娱乐需求和消费需求, 伴随着大众文化的商业性和娱乐性不断被强调, 电视媒体的“泛娱乐化”色彩也越来越浓厚。

“泛娱乐化”在百度百科的释义为“电视媒体制作、播出的格调不高的娱乐类、选秀类节目过多, 人为制造笑料, 戏说过滥, 连新闻、社教类节目也掺进娱乐元素, 甚至用打情骂俏、大话性感、卖弄色相的情节和画面来取悦观众, 令收视率增高”。不可否认, 随着消费文化的盛行和弥漫, 电视媒体的娱乐性得以大大地升华与扩散, 适当的娱乐有利于人们身心的愉悦与放松, 是现代人在紧张疲惫的工作之余的压力宣泄、情绪疏导和精神消遣。而泛娱乐化是对正常娱乐的严重偏离, 是对娱乐形式和渠道的有意膨胀和夸大, 过度的娱乐化无限放大了电视媒体的娱乐消遣和游戏休闲功能, 弱化了电视原本的传播信息、交流文化、教育受众、引导舆论的作用。

目前, 国内的电视娱乐节目看似门类繁多、热闹异常, 实则千篇一律、大同小异。各电视台为争夺收视率, 施展浑身解数, 毫不掩饰地炮制出相同或类似的节目文本、节目形式甚至栏目形式。如综艺节目中, “超级女声”的走红, 使得选秀节目遍地开花, “造星”运动一发不可收拾, 《中国好声音》的成功, 引发了各大卫视不惜重金引进国外电视栏目的狂潮。这些节目尽管数量可观, 但实质相同, 难脱节目类型同质化和单一化的窠臼。

新闻方面, 娱乐新闻泛滥成灾, 对明星隐私、富商二奶、吸毒嫖娼丑闻等八卦话题的深度挖掘成为重中之重。社会新闻也越来越趋向娱乐化, 采用“设置悬念——渲染造势——强化效果”的播报手法, 讲究故事性和情节性, 甚至采用剪辑技术遮蔽真相, 有意引导或误导观众。正如李普曼认为“真相是很难被媒体所全盘复制的”一样, 剪辑技术的运用使得所谓的“真相”仅仅只是电视媒体权衡利弊之后愿意呈现在公众面前的一部分“真实”。

独创性、唯一性是艺术的重要特征, 思想深度和文化内涵是支撑作品成为经典的不二法门。今天的电视节目似乎与这一原则背道而驰, 媚俗和复制产生于规模化、商业化的文化工业生产线, 成为填补现代人精神空虚的文化快餐。各大电视台为争夺市场份额、提高收视率、增加广告收益, 争相从国外引进栏目, 如《中国好声音》《奔跑吧兄弟》是浙江卫视分别从荷兰和韩国引进的, 《爸爸去哪儿》《我是歌手》是湖南卫视从韩国引进的等。这些节目在引进之初确实使得观众眼前一亮、耳目一新, 播出几季之后, 观众的审美疲劳随之而来, 凸显后劲不足。究其原因, 内容的复制化、缺乏创新是关键, 为追求效果而进行的包装和剪辑使得节目流于形式, 媚俗痕迹明显。

随着大众文化的发展, 电视剧目的“戏说”也呈现出流行化和扩散化的趋势。适度的“戏说”当然可以增加电视剧的趣味性和观赏性, 而笔者所言的“戏说”主要指的是一种过度的演绎和阐释。如电视剧《宫》的走红, 掀起了新一轮的穿越剧、宫廷剧、古装剧热潮, 《步步惊心》《甄嬛传》的相继出炉, 使得电视荧幕上出现了“雍正很忙”的热闹景观, 而《甄嬛传》的精美制作又引发了《武媚娘传奇》等剧目的争相效仿和公开叫板。这些电视剧目都无一例外对历史事实进行了随意篡改, 加大了个体对国家政局和历史进程的影响。

总之, 在大众文化时代, 电视的娱乐尺度和界域被一再放宽, 甚至突破道德的底线, “娱乐至死”隐有代替真正的娱乐文化和娱乐精神的趋势。电视节目看似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其实不过是热闹景象遮掩之下缺乏思想深度和创新力度的众生“喧嚣”。大众文化加快了电视媒体的“泛娱乐化”进程, “泛娱乐化”又反过来推动着大众文化的进一步庸俗化和异化, 两者构成了一幅奇特的社会景观。

二、受众需求——中产阶级的崛起和壮大

分析电视媒体“泛娱乐化”出现的原因, 片面追求收视率和经济效益是根源, 迎合受众需求是催化剂, 而受众需求又和中产阶级的崛起紧密相连。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和大规模学校教育的普及, 产生了更多的需要较高知识和技能的工作岗位, 造就了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群体。中产阶级也称“中产阶层”, 是一群相对富有, 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高质量的生活, 对社会主流价值和现存秩序有较强的认同感, 并且为全社会收入中等水平的群体。这一群体是启蒙现代性造成的最大利益群体, 他们能够独立运用自己的理性, 实现自由主义的表达, 诉诸中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这一群体早已是受众的一部分, 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中产阶级不断扩展和壮大, 迎合这部分受众的需求也成为大势所趋。

电视文化的大众性和消费性决定了受众需求必须被摆放在第一位。社会现代性的焦虑感、工作和竞争的压力, 使得人们特别是庞大的中产阶级需要娱乐休闲来疏导情绪和缓解压力, 迎合中产阶级需求的电视节目就应运而生了。如《中国达人秀》《中国梦想秀》《职来职往》《我们约会吧》《非诚勿扰》等为中产阶级在梦想、职业、爱情等方面提供了一个展示和交流的舞台, 借由这个平台他们自由表达对理想和事业的追求、对爱情和婚姻的观点, 生活和工作的压力得到一定程度的疏导和宣泄。

电视还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引导和教化受众的功能, 它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向人们传播知识和信息, 输出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而电视工业的流水线生产因其制作高效、包装精美、娱乐十足暂时克服了人们特别是庞大的中产阶级群体在现实中的茫然感、孤独感和生存的危机感, 但同时也因为文化底蕴欠缺、思想内涵匮乏、创新动力不足而大大降低了人类文化的真正标准, 影响到整个社会行为、心理的塑造和价值观念的建构, 导致大众文化和受众品味越来越趋于浅薄和庸俗。

三、文化狂欢——大众文化对精英文化的消解

精英文化在较长的时期内充当着统治阶层和人民大众的中介和桥梁, 然而, 随着大众文化的迅速崛起和中产阶级的日益壮大, 精英们的文化权力受到了中产阶级和平民大众的围攻和冲击, 精英文化的生存空间被大众文化一点点地侵蚀和挤占。而电视等大众传媒对民众趣味的诱导和迎合, 使精英文化重夺文化主导权的努力最终消逝于无形。不仅如此, 大众文化还从精英文化中获得灵感和素材, 用轻松愉快的娱乐、插科打诨的搞笑、随心所欲的恶搞等方式完成了对精英文化的解构, 消解了精英文化原有的高雅和神圣, 变“阳春白雪”为“青菜豆腐”, 使其审美日常化、形式娱乐化、趣味大众化, 成为商业社会的一种“卖点”、一种庸俗经济。

大众文化对精英文化的消解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精英文化的通俗化, 有利于文化和知识的传播, 经典的案例莫过于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曾经的辉煌, 不幸的是, 这一栏目如今也越来越娱乐化了。另一方面, 精英文化通俗化的尺度把握不好, 就变成了对经典的亵渎与践踏, 如近年来电视剧领域对《红楼梦》《西游记》等古典名著的翻拍和改编, 通过举行开机仪式和首映礼、曝光片花、制造绯闻、媒体探班等方式, 大肆炒作和宣传, 打着高雅文化的旗号, 赚足了噱头, 播出之后却引来骂声一片, 究其原因, “泛娱乐化”大环境下大众文化对精英文化肆无忌惮的曲解难辞其咎。

此外, 国外电视节目、电视剧和电影的引进一方面反映了中国在国内外文化交流中处于“文化逆差”的尴尬境地,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电视文化强国通过意识形态侵蚀和渗透中国文化, 表征了一个有偏见的、其运作有利于他们文化群体的世界观, 使得中国在电视文化发展上越来越丧失自我。大众文化的盛行挤占了精英文化的生存空间, 使得精英文化越来越边缘化。大众文化因其平民化特点而拥有广泛的受众, 受众的认可又反过来刺激了生产者的制作和销售, 为保证收视率和广告收益, 大众文化生产者往往不愿冒险开创一档新栏目或新剧目, 反而会转向模仿或复制已经成功的节目或剧目, 这样, 大众文化生产者越来越媚俗, 一个疯狂与异化的怪圈就此形成。

参考文献

[1]皮埃尔·布尔迪厄.关于电视[M].许均, 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2]辛洁.中国电视产业发展中的泛娱乐化现象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12.

泛社会化 第2篇

[关键词]数字参考咨询;概念;特点;历史;模式;趋势

[中图分类号]G252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8-0821(2010)05-0088-04

Digital Reference Service Based on Ubiquitous Information Society/EnvironmentLou Changchun Yang Hui Ma Lijuan

(Library,Shenyang Medical College,Shenyang 110034,China)

[Abstract]The article defined concept of Digital Reference Service(DRS),made a brief introduction on characteristics of DRS,looked back on the history of DRS,recommended Models of DRS based on ubiquitous information society/environment.It also prospected future development of DRS.

[Keywords]digital reference service;concept;characteristics;history;models;trend

日立信息通信集团总裁筱本学先生,在“第六届亚太城市信息化论坛”(2006年10月18日在中国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上以“城市信息化及‘泛在信息社会’的到来”为题发表了主题演讲,提出了“泛在信息社会”的新理念,阐述了日立为城市信息化发展描绘“泛在信息社会”的前景:信息社会初期受到基础系统和信息终端技术、性能的限制,“信息”并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随着宽带技术、无线技术等通信基础技术不断进步以及系统、软件、服务器等配套设施的完善,信息社会将逐渐过渡到“泛在信息社会”。利用IT“无论在何时何地所有人都能够安全、安心地使用信息”,日立称之为“泛在信息社会”。随后不久,2007年5月15日在日本东京国际展览中心举办的“富士通(Fujitsu)论坛”宣布:世界将迈入泛在信息社会。

“泛在”的英文为Ubiquitous,它来自拉丁语,意思是到处存在的、普遍存在的、无所不在的。“泛在信息社会”是“信息社会”高度发展的产物或结果,在“泛在信息社会”中,企业能够充分利用信息、创造新型商业模式;社会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人们的生活方式将发生巨大变化,信息成为生活必需品,且每个人都能够利用信息创造新价值,其核心思想是信息技术将以不为人们所觉察的方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即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可通过有线或无线通信达到互联的状态。泛在信息环境通常理解为因特网的环境处于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全面互联可得的状态。

数字参考咨询服务(Digital Reference Service,DRS)是信息化、网络化社会的产物,也是泛在信息社会的主要参考咨询形式。因其具有信息资源丰富、服务方式先进、服务对象广泛、不受时空限制以及智能化的结果等特点,已成为国内外各图书馆利用网上平台解答用户通过电子形式提出的问题的新型信息服务方式,是图书馆服务创新的重要体现,是传统信息服务的延伸和拓展。

1 DRS的概念及特点

11 DRS的概念

数字参考咨询服务,又称虚拟参考咨询服务(Virtual Reference Services)、在线虚拟参考咨询服务(Online Reference Services)或电子参考服务(E Reference Services)等,是以用户为中心,以人力资源为媒介,以因特网为基础,集各地数字化参考信息和咨询专家于一体的问答式服务。它是图书馆利用网上平台解答用户通过电子形式提出的问题的新型信息服务方式。传统的参考咨询服务以馆藏文献资源为基础,主要利用目录、索引、文摘等各类参考工具书以及光盘、本地数据库来解答咨询,可利用的信息资源有限。数字参考咨询服务依靠网络形成的虚拟现实环境,突破了传统的参考工具,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为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提供了无限量的信息资源,其范围不再局限于本馆馆藏。

12 DRS的特点

121 数字信息资源多元化,无限性和共享性

网络环境下的参考信息资源,除传统的印刷型文献外,还有大量的更利于储存和检索的数字化信息;除本馆所藏资源外,还有因特网上大量有价值的信息,这些信息来自于各个领域,包括科技、学术、专利、报告等信息,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信息资源库,是个巨大的可以共享的信息资源库。如数字参考咨询中,专家服务就是可以共享的,专家可以利用掌握的知识凭专家的经验、技能为读者提供服务,以达到知识共享。

122 打破用户范围的局限性,服务对象社会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各种现代化信息存取和传输设备广泛应用于参考咨询领域,网络强大的通讯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地域上的空间距离,用户不再受地域限制,任何人通过网络均可向各地区、名类型图书馆提出咨询,图书馆的横向或纵向联系更加广泛,使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扩大,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不再局限于本校的教师和学生。其中Web表单是最流行的非实时参考咨询服务形式,用户按要求填写图书馆网页上咨询表单,然后通过点击“发送”或“呈交”按钮即可将咨询问题发送给图书馆,咨询人员在一定的工作日内(一般是2天),将答案用同样方式发给用户。

2010年5月第30卷第5期基于泛在信息社会/环境的数字参考咨询服务May,2010Vol30 No52 DRS的历史

目前普遍认为,数字参考咨询服务起源于1984年美国马里兰州大学健康服务图书馆推出的名为“参考咨询服务的电子化获取(EARS,The Electronic Access to Reference Service)”的项目,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走向“在线化”的虚拟参考咨询服务。1995年,密歇根大学图书馆(Library,University of Michigan)启动了“因特网公共图书馆”(Internet Public Library),用户通过在网上填写表单的方式提出问题并获得答案,问题和答案经过组织后储存起来制成知识库。1997年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Irvine)开始试验交互式咨询服务,设立“科学咨询台”(Science Reference Desk),利用桌面视频会议技术(Desk Video-Conference Technology)为医学实验室的学生提供实时数字参考咨询服务。Ask Librarian是图书馆界较早出现的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形式,它是英国公共图书馆于1997年推出的网上信息获取项目,使英国实现了全国性的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2000年由美国国会图书馆牵头发起,16个图书馆参与的一个项目——合作数字参考咨询服务(Collaborative Digital Reference Services,简称CDRS),目前的成员馆已达100多个,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CLC)、美国图书馆协会、图书馆系统和服务公司(LSSI)、虚拟咨询台项目、英国的EARL等都已加入,显示了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的国际性。近几年来,国外在数字参考咨询方面取得了新进展,其中较典型的是远程视频虚拟合作咨询服务和Question Point服务。馆员不仅可以接受用户提问,还能听到用户声音、看到用户的表情;用户可以体会到与馆员面对面交谈和观看实际操作的感受。该咨询模式目前在美国发展较快,许多公共和大学图书馆开始研究和使用。Question Point是由OCLC开发的世界范围内协作的参考咨询服务系统。该系统目前已拥有1 000多个参与者,如美国国会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等。

我国的DRS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末期,清华大学图书馆于1999年置于的图书馆网页上的“图书馆百问”,即是我国的DRS雏型,为读者提供了与本馆资源和服务利用有关的各种问题解答。2002年4月,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启动了“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分布式参考咨询系统”研究项目,2003年4月,系统正式投入运行,在网上提供参考咨询服务,接受和解答各个学科的文献信息咨询,为我国DRS系统的技术标准知识库数据标准格式、系统运行及管理机制等方面提供了蓝本和经验。随后,我国各高校图书馆(如,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 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和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图书馆等)相继建立了一些比较成功的DRS系统。当然,与国外比较,国内无论是在开展DRS服务的数量、类型、形式,还是在接受与处理提问的数量和内容广度及相关的技术与服务保障等各个方面,都与国际水平有相当大的差距。

3 DRS的模式

31 非实时参考咨询(Non real-time reference service)非实时参考咨询,即用户提出问题与咨询人员回答问题不是同时进行,用户需要等待异地时间才能得到答复。现阶段,我国大多数图书馆都提供了一定的非实时参考咨询服务。非实时参考咨询有以下几种形式:

311 常见问题解答(FAQ)

FAQ就是将读者在使用图书馆过程中遇到的典型性、普遍性问题及其答案进行分类组织,编制成特定数据库供读者查询的一种问题解答形式。FAQ为用户提供了快捷的自助信息咨询模式,也是图书馆员工进行DRS时有价值的参考源,但读者被动地接受服务,只适合图书馆服务和读者利用图书馆中一些常见问题的解答与咨询。

312 电子邮件参考咨询服务(Email Reference)

电子邮件服务是最简单、成本最低、应用极为广泛的非实时参考咨询服务方式,有两种形式:(1)基本的电子邮件,在图书馆的网页上建立相关链接,通过该链接将相关问题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发送给咨询人员,咨询人员也将答案以电子邮件方式发送给用户。(2)Web表单,图书馆页面上的DRS链接直接指向一个包含读者和问题基本信息的表单人口,用户按要求填写表单,具体表达自己的问题和信息需求,咨询人员将问题解答回送给读者或在网页上发布。由于表单上一些字段的限制,用户提问能够比较清晰具体,咨询人员也可以根据用户的身份信息来更好地帮助用户回答问题,避免了大量垃圾邮件的干扰,成为电子邮件参考咨询服务的主要形式。

313 博客(Blog)

博客因其成本低廉、简单易用、互动性强等诸多优势,所以在短短几年成为一种最流行的时尚,应用博客开展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创新实践也日益受到国内外图书馆领域学者的关注。博客不仅是一种交流平台,也是各位专家学者为了发表自己专业某些学术见解问题或搜集本学科领域内各种有价值的信息资源而建立的,这种“知识博客”也是做好DRS非常重要的参考源。

32 实时参考咨询(real-time reference service)

实时参考咨询,是基于高速网络传输技术,利用数据库技术作为后台支撑,实现实时交互的智能化服务,是一种在虚拟环境中咨询专家直接“面对”用户回答提问的即时服务形式。实时参考咨询有以下几种形式:

321 网络聊天室(Internet Chat)

聊天室咨询服务是在同一在线的聊天室中两人或多人之间进行的交流咨询服务,咨询人员和用户可以通过键盘来进行实时的文本交流,也可依托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基于集音频、视频、图像、文字、数据为一体的多媒体信息进行音频甚至视频聊天,当前应用的大多数是基于文本的。这种方式比较适合处理过程相对简短、查找答案相对方便的即时性参考提问,特别适合图书馆员工指导用户如何使用图书馆及网上各类电子资源,不适合回答寻找答案的过程相对复杂、需要用户在线等候时间相对较长的提问。

322 即时信息传递(Instant Message Transmission)

即时信息传递服务,即实时快速传递简单的短消息,交流双方只要在各自的计算机上安装程序,拥有对方的号码或标识,便可在网上呼叫对方,同时在线时双方即可直接进行交流,非同时在线时一方也可给另一方发送信息,常用的IM服务有:MSN Messenger、Yahoo Messenger、Google Talk ICQ、QQ等。这种模式,既适合于事实型、简单型咨询,也适合于能直接提供答案或提供线索、出处、路径的咨询,及难度要求适中、能较快提供咨询答复的问题咨询,对于较为专深的问题则不适合。

323 网络视频会议(Video Conference)

视频会议是利用宽带web技术,带有声频和视频设备、信息传递工具及白板,同时还兼备图书馆参考咨询所采用的chat(文本交谈)、E-mail、在线讨论区等其他方式,使咨询人员与用户可以真正“面对面”进行同步交流,该模式形象具体、生动直观、功能全面,可以进行文本聊天、页面推送、同步浏览、脚本传送等,适合于传统面对面咨询的各种问题类型,但技术性强,对网络要求高,用户必须具备带宽、软硬件条件及相关技能等条件。

324 网络寻呼中心(Call Center)

可以集合电子邮件、聊天室、网络会议功能,并将它们与网页共享和应用共享技术相结合,使双方可以实时传输各种格式的文件,参考咨询人员可以通过系统同时向多个用户演示和讲解信息检索过程。该模式技术成熟,可以实现页面推送(Page pushing)及共同阅览(Co—Browsing)、对提问排列等候及发送,但费用高昂,对人员素质要求较高。

33 混合型DRS

混合型DRS,即既可实时又可非实时的DRS,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331 电子公告板系统(BBS)

在该方式中,用户可以通过图书馆网站提供的留言功能在论坛上自由地“发贴”提出问题,图书馆员工定期浏览,通过电子邮件回答或仍以公告板方式返回用户答案,是一种一对多的文字交互式服务。图书馆员工与用户的交流是公开的,对某一类代表性的问题,可以起到解答多人的作用,咨询人员可以是本馆的员工,也可以邀请社会上的资深专家,但对一些隐秘性强的问题,网页上不便发布。

332 论坛(Forum)

论坛由BBS发展而来,利用论坛可以开展图书预约、续借、新书推荐、专题服务、信息推荐等服务,具有高度流动性、实时流通性和自由开放性等特点。咨询人员能够随时了解用户意见和建议,并及时给予答复,用户不必安装任何软件,有利于咨询服务的专业化、社会化,除了提供简单的事实型咨询及图书馆服务常见问题外,尤其适合于某一主题问题的咨询与查找。

333 手机短信参考咨询(Reference by SMs)

手机短信参考咨询是指用户通过手机发送手机短信息的方式与图书馆进行交互的数字参考咨询方式,是基于手机短信平台的一种数字参考咨询新形式,适合简单的问题咨询,如关于图书馆服务、图书信息查询方面的问题。河南师范大学图书馆主要提供“预约图书到馆”和“图书到期提醒”的手机短信提醒服务,重庆大学的“手机图书馆”提供了图书到期通知、续借、预约、查询等服务。

4 DRS的发展趋势

41 DRS的个性化

个性化咨询服务是一种将用户感兴趣的信息主动推荐给用户的服务方式,是建立在主动性和知识性基础上的服务。用户的需要是个性化的,总是因人而异、因事而异,数字参考咨询面对的是一个个用户,通过电子邮件或实时交谈,深入了解用户咨询的性质,这就要求图书馆向读者提供的信息产品不再是信息的简单罗列,而是对收集到的大量信息资源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服务手段进行深入研究,向用户提供更加切合需要的答复,这是一种“服务到人”的服务。如果一种信息服务不能“定制”,这种服务就不能充分体现个性化,很可能与用户的需要南辕北辙。这种基于内容的个性化推荐是一种比较深层次、主动性的服务方式,也是图书馆DRS的发展趋势。

42 DRS的广域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和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的学习、工作、交流和交换方式将会发生深刻变化。宽带网络和卫星将使整个世界进一步向视觉化方向发展,而与文本渐行渐远。构架在泛在信息环境下的DRS,其用户将不再局限干本馆用户和本地用户,用户范围将扩大到整个社会乃至世界各地,所有上网的终端访问者,只要有需要咨询的问题,都可以成为DRS的服务对象。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宽带网络获得全球信息或咨询服务。

43 DRS的合作化

即,合作数字参考咨询服务(CDRS),是指图书馆之间合作成立网上咨询中心,各成员馆咨询界面均可链接到共同的请求管理器(Request Manager)。用户通过所在图书馆网页上的咨询服务链接,按照统一表单填写并发送咨询请求;该问题被送至请求管理器,请求管理器根据问题性质和用户情况自动检索成员馆,根据工作时间、地理位置、资源特点、用户类别、接受问题数量限制、特别服务项目等,选择最合适的图书馆,将咨询问题以电子邮件形式传给该馆;咨询问题得到解答后也将通过请求管理器传送回最初接受咨询的图书馆,并通过它传给用户,与此同时,咨询问题和相应的答案被存放入Q/A数据库。请求管理器还跟踪咨询解答过程,掌握问题得到回答的程度。咨询的有关数据可用于统计、管理,甚至自动回答用户查询。这种合作模式,充分利用了各图书馆在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上的优势,将DRS服务模式引入更高的层次。

参考文献

[1]李欣.对医学院校图书馆开展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的思考[J].医学信息,2008,21(12):2200-2202.

[2]周瑞华.高校图书馆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研究与实践[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9,39(2):81-82,84.

[3]焦玉英,陈瑜.基于Web的高校图书馆用户个性化信息服务[J].图书馆学刊,2009,(1):1-4.

[4]张林,徐宜青.浅谈医学图书馆的数字参考咨询服务[J].医院管理论坛,2008,25(4):55-58.

[5]丁凤玲.数字参考咨询服务互动管理模式探微[J].现代情报,2009,29(1):101-103,106.

泛社会化 第3篇

一、“艺术功利主义”规约下的“十七年”电影体制

新中国的建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电影的方方面面。为了巩固与强化新生的人民政权和树立国家形象, 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认为仍有必要利用一切有效的舆论工具, 在思想上继续对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宣传和教育。因此, 电影作为具有最广大的群众性与最广泛宣传效果的艺术形式, 受到政府的极大重视。电影界也积极作出响应, 把“革命电影”视作与新时代、新气象相匹配的新电影。当时的广大电影观众也迫切需要通过银幕形象直观地了解中国近现代革命的历史。因此, 新中国“十七年”电影从指导思想到电影观念, 从管理体制到审美取向都呈现出与旧中国电影截然不同的面貌。

新中国“十七年”电影首先在指导思想方面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和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指导地位。4这种文艺思想以1942年毛泽东所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集中体现, 其本质上是一种“人民文艺”思想, 具有强烈的“文艺工具论”和“文艺功利主义”色彩。《讲话》认为:文艺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 是革命机器上的齿轮与螺丝钉, 是社会生活在艺术家头脑中的能动反映;无产阶级文艺的宗旨是“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无产阶级文艺的评价标准是“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以革命的政治内容与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相结合为审美原则。5新中国的建立使毛泽东文艺思想得到了迅速而有力的贯彻。在这一文艺观指导下所制定的电影事业的各项方针政策, 乃至审美取向、艺术风格等, 是全体电影工作者必须遵循与执行的“电影宪法”。

在电影性质方面, “十七年”电影的性质已被“重新书写”从而与旧中国电影“决裂”。如果说旧中国电影是一种大众文化消费品和工业制品的话, 那么新中国“十七年”电影则被界定为一种新的、革命的“意识形态—文化产品”。它不再是一种“可购买”、“可消费”之物, 而是“整个社会主义革命意识形态的一个组成部分。”6电影艺术的目的, “既不是好莱坞式的娱愉观众, 也不是左翼电影的批判现实, 而是担负起了确立新的国家意识形态的重任。”7在经济文化落后, 文盲充斥, 百废待兴的历史条件下, 电影所具有的普及性强、感染力迅捷的政治教化影响力的特点, 使其成为国家针对现实所积极采取的一种文化策略。新中国“十七年”电影在一定程度上承担起主流意识形态代言人的身份, 引导和建立一种明细有序的标准和规范, 以维系和保证新社会政治结构的建立和发展。电影的叙事主题和叙事动机主要围绕艰苦卓越的革命历史和朝气蓬勃的社会现实来进行, 而电影的娱乐审美功能则退隐到了次要的地位。

在管理体制方面, 1949年以后, 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电影生产关系被打破, 一种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新型电影生产关系被确立起来。1953年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时期, 新中国电影界参照苏联模式, 实行电影企业国有化, 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 按计划生产, 统购统销”的电影生产与管理体制。首先, 电影作为一种工业产品被纳入国家的计划经济规划之中, 由政府确定拍摄的数量, 统一划拨资金投入。其次, 文化部中央电影管理局被国家确定为统管全国电影创作生产、经营的最高行政机构。为了对全国各地电影生产发行进行统一掌握和调度, 电影局成立之后对内部的行政权力结构进行了“集权”式的组织建设—将各电影制片厂的创作生产决策权、人事管辖权与剧作、影片审查权, 以及发行放映的经营管理权悉数集中于中央电影局所属“两委四处一所”, 即艺术委员会、技术委员会、剧本创作所和发行处。其中, 故事片的剧本创作、审批、投产权, 导演分配权归电影局艺委会;编剧权属于电影局所属剧本创作所;电影的发行放映经营管理权归属电影局发行处;技术标准, 生产规范化管理由电影局技术委员会统管。每部影片的投产, 一般都要经历“三级审查程序”:剧本 (首先是主题和故事梗概) 先由电影局艺术处初审, 修改后送电影局艺委会主任或电影局局长复审, 最后由文化部三审, 批准后方可开拍。影片拍摄完成后的成品, 还须交由电影局和文化部两级审查, 通过后方可投入发行放映。1950年“电影指导委员会”成立后, 也要对剧本初稿进行审查, 必要时还须交国务院相关部门或军委相关部门会同文化部一起审查。拍摄过程中, 导演如对剧情做重大改动, 须送文化部审批。这种高度集中统一的电影体制, 与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文艺思想相结合, 对“十七年”电影创作造成一种“规范性、制度性以至法规性的制导机制”。这种高度集中统一的电影管理体制一方面保证了电影银幕上意识形态的纯洁性。

在创作队伍方面, 新中国“十七年”电影艺术家主要由来自解放区的电影工作者和来自上海的电影艺术家所组成。来自解放区的革命文艺工作者, 大多都亲自经历了长期的战争生活, 对工农兵生活不仅熟悉, 而且有深厚的感情。来自上海的电影艺术家虽然缺乏革命战争的经历, 但在新中国的电影创作中也结合自己的创作任务, 深入工农兵的生活, 熟悉新的表现对象。不管是来自解放区还是国统区的电影艺术家, 都能够自觉地将党的政治纲领作为自己的政治信念, 再将这种信念与对劳动人民生活的体验结合起来, 内化为自身的审美情感, 再通过适当的艺术形式体现出来, 做到了真实性与倾向性、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因此, 这一时期的电影往往呈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思想倾向, 高尚纯净的情感, 浓郁的生活气息, 火一样的革命热情与质朴动人的艺术风格!8

“频繁的政治运动”是新中国“十七年”电影所面临的又一特殊的社会因素。新中国建立以来所经历过的每一次轰轰烈烈的大事件或政治运动, 几乎都悉数呈现于电影银幕之上, 电影成了“十七年”间最直观的“时事教材”。比如1951年春, 在毛泽东主席亲自指导下, 发动了一场波及全国思想文化界的批判影片《武训传》的运动。继之而来的是1954-1955年由批判胡适、胡风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世界观与资产阶级学术思想、文艺思想”进而引发的全国性的肃反运动;1957年进行了大规模的“反右派”斗争;1958年进行了“大跃进”运动;1959年进行了“反右倾”运动……, 这种频繁的政治运动, 主要是在意识形态领域了进行的, 其中大多是由电影、戏剧问题引发的, 影剧界首当其冲, 多次受到强烈的冲击, 给“十七年”时期的电影创作带来极其严重的影响, 广大的电影工作者就是在这样的政治气候下进行创作的。9

总而言之, 新中国“十七年”是一个充满政治本位文化的时代!整个社会生活的政治化和艺术家生活的政治化, 深刻的影响到中国电影的面貌。包括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内的整个“十七年”中国电影就是在这样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运行的。

二、“民族团结”诉求下的“十七年”少数民族政策

从艺术社会学和电影社会学的角度来观照的话, “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可谓是新中国少数民族政策在电影领域的艺术自觉和影像呈现。10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民族关系复杂而敏感, 民族政策也因此而为历代政府所高度重视。建国之初, 全国的少数民族工作面临极其复杂的形势。“少数民族聚居的西南、西北的一部分地区还未获得解放, 各少数民族社会发展很不平衡, 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使少数民族的文化教育事业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阻碍, 历史上各统治阶级实行的民族歧视、民族压迫政策使得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存在很深的心理隔阂, 少数民族对新成立的人民政府还心存疑虑。”11针对复杂而艰巨的形势, 新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政策措施。

1949年9月29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 会议通过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性文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 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12这一规定标志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正式确立。《共同纲领》还规定了杂居的少数民族在当地政权中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等等。1950年政务院批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 决定采取开办政治训练班、创办政治学校和民族学院等办法普遍而大量地培养少数民族干部。1952年政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纲要》, 对民族自治地方的组成、类型、区域界限、行政地位、名称等问题都作了具体规定, 从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全国全面推行。同年, 政务院发布的《关于保护保障一切散居的少数民族成份享有民族平等权利的决定》对保障散居的少数民族平等权利作出进一步明确规定。此外, 对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的各项工作比如“土改”等采取“慎重稳进“的方针, 对民族上层采取团结、教育、改造的政策。根据这一方针, 在民主改革中, 在一些情况特殊的少数民族农牧区采取了“和平协商”的办法。如在云南等边疆地区实行“和平赎买, 直接过渡”, 在牧区实行了“不分、不斗、不划阶级, 牧工、牧主两利”的政策。13组织少数民族代表团、访问团到北京和内地参观访问, 使他们直接感受新中国各民族一律平等的社会制度。“毛泽东主席曾先后接见了260多个, 1万多人次的少数民族致敬团、观光团、代表团, 并和他们亲切的会谈。”14

为了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改善生活, 当时还采取“贸易先行、卫生先行”等办法, 派遣大批民族贸易队、卫生工作队深入少数民族村寨, 通过公平贸易甚至补贴的办法和为少数民族群众送医上门的办法, 来促进生产和改善民族关系。在一些地方, 还通过免费发放种子、农具等办法, 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此外, 还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民族工作管理机构, 加强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和管理。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 迅速打开了我国民族工作的新局面。

新中国少数民族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为新中国“十七年”电影提供了新的表现对象和表现空间, 直接刺激了“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勃兴。同时, 新中国“十七年”少数民族政策所具有的“温和性”和“包容性”, 为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多样化表达提供了可能。长期为“政治第一, 艺术第二”思想所绑缚的电影艺术家们在这里找到了挥洒才情的一方天地。在电影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唯一文化享受的建国之初,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依托电影艺术所具有的视听优势, 直观、生动而又迅速地向亿万人民群众宣传党的少数民族政策, 从而成为民族政策话语的阐释者和党在少数民族地区意识形态文化斗争的最可靠的文艺工具。”因此, 有学者认为:“在许多少数民族地区, 党的形象是跟电影联系在一起的。一部好电影的作用胜过几百个工作队。广大少数民族群众也是通过电影来认识外部世界、理解党的政策的。如果说五六十年代文化宣传工作在民族地区主要是通过电影联系少数民群众, 我看一点都不过分。”15

所谓“电影社会学”是指运用社会学研究方法和范畴来描述和解释电影的社会条件、社会价值、社会功能和社会效应的现代学科。英国学者梅耶尔《电影社会学》 (1945) 和曼威尔的《电影与观众》 (1950) 的问世, 标志电影社会学的成型。电影社会学的研究取向是研究社会需求如何影响和制约电影艺术家的创作, 研究观众审美需求的演变而引起的艺术风格的形成和变化, 研究社会群体参与电影活动的基本形式, 分析这些基本形式的演变状况或成因, 展望这些形式未来的走向。

摘要:从电影社会学的视角来观照的话, “十七年”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泛文本层面上首先受到当时具有浓厚“艺术功利主义”色彩的中国电影体制的影响和规约, 使其在总体风貌上不可避免的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次, 作为宣传党的少数民族政策的艺术载体, “十七年”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还受到以“民族团结”为最高诉求的“十七年”少数民族政策的规约, 电影中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等都与当时党的少数民族政策相吻合。

关键词:十七年,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电影社会学

参考文献

[1].《电影社会学引论》, 王天云著, 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 1989年5月第一版。2.《旋转中的电影社会》, 王天云著,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 1987年4月第一版。

[3] .石川:《“十七年”时期中国电影的体制与观众需求》, 《电影艺术》, 2004年04期。

[4] .许南明、富澜、崔君衍主编:《电影艺术词典》,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5年12月修订版。

[5] .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研究所编:《中国艺术影片编目》 (1949-1979) ,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2年6月第1版。

[6].云南省志编撰委员会:《云南省志》 (文化艺术卷) ,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3年10月第1版。

[7] .吴迪编:《中国电影研究资料 (1949-1979) 》 (上中下3卷) ,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6年6月第1版。

[8] .孟犁野著:《新中国电影艺术史稿 (1949-1959) 》,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2年9月第1版。

[9] .胡菊彬著:《新中国电影意识形态史》 (1949-1976) ,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5年1月第1版。

[10] .王钰:《曲折的历程, 辉煌的成就-新中国民族工作50年》, 《青海民族研究》, 1999年第4期。

[11] .王铁志:《新中国民族政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时代特点》, 《民族研究》, 1999年第5期。

直面“泛单亲” 第4篇

【策划缘起】在一些相对偏远的村镇众多青年男女都成了打工族,使“泛单亲”现象越来越严重。据报道,仅在江西于都县,就有60000名“留守孩”,全国民工则多达1.2亿;而一些生活在城里的孩子,由于父亲或母亲忙于工作,忽视了与他们的情感沟通和相关教育,使得“泛单亲”问题越发突出。加之我国户籍制度尚未放开,农民进城打工的情况也越来越多,外出打工的人口势必不断增加,在这一形势下,“泛单亲”家庭现象只会越来越多,而它所凸现出来的社会问题却不容忽视。因而,我们希望通过本次策划,唤起社会各界、家长及有关专家关注这一现状,群策群力解决由此现象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我们认为,这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勇气和责任。

【名词解释】

泛单亲:单亲家庭是我们所熟悉的,而我们身边,还有着这样一类庞大的家庭:丈夫或妻子长期在外,另一方带着孩子独居。这种家庭包括部分军人、海员、地质工作者、援外工程技术人员的家庭,还有大批到外打工、经商及劳务输出人员的家庭。我们把它们和那些因婚姻破裂后由父母一方带着孩子的单亲家庭,统称为“泛单亲”家庭。

【留守方实录】

生活教会女人坚强

口述:浅笑微微 女 32岁

由于从小有父母可以依赖,结婚后又有丈夫操持,我对家事一直没操过什么心,直到丈夫为多挣点钱外出打工,我一个人带着两岁的女儿,过起“泛单亲”家庭的生活。

一个女人带着孩子的艰难出乎我的预料。我从小体质不是很好,有胃病,而且胆小,但我必须克服这一切。丈夫走后,我每天基本上是这样过的:早上六点起床,喂女儿吃好早餐后,送她去幼儿园再去赶公交车上班。晚上下班后,匆忙赶车回家,接女儿、买菜、烧饭、打扫卫生、洗衣服、给女儿讲故事、哄她睡觉,有时还要赶写从单位带回的材料,常常忙得连自己姓什么都不知道。

相对于这些劳碌,我最怕的就是女儿生病,更害怕自己生病。我忘不了那个春寒料峭的雨夜,女儿睡到半夜,忽然发起烧来,我只得抱起女儿冒着大雨直奔医院。

好不容易跑上跑下地看完病,我已是又累又困,浑身不想动弹。偏偏这时,我的胃又痛了起来,一阵翻江倒海之后,我吐了一地又酸又苦的黄水。当我咬紧牙关抱着女儿走出医院大门,冷清的街上寒风夹着淫雨迎面扑来,可该死的自行车偏偏又坏了。那一刻,我的泪忽然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跌落下来。我是多希望丈夫能在我身边,帮我把孩子抱回家啊!

没法子,我只好抱着孩子打着伞,忍着胃痛一步步挨回家,一路上还吐了几次,直折腾到天亮。就在我昏昏欲睡之时,女儿醒过来了,吵着肚子饿。我只好强打精神起来给她熬稀饭。当我把稀饭端到女儿身边,女儿却哭闹着,一不留神把稀饭打了一地!我终于控制不住,对女儿发了火:“你这孩子怎么这样啊!还让不让妈活了!你看你爸也不管咱们了,你妈容易吗!再闹妈就把你卖掉!”说着,一巴掌朝女儿拍了下去!女儿吓呆了,瞪着一双惊恐的眼睛直看着我,“哇”的一声大哭起来!我这才意识到自己的失态,忙抱着女儿哄起来,一边哄一边禁不住泪水长流!

那次的胃病让我几天卧床不起,看我气息恹恹地躺在病床上,女儿吓得直掉眼泪,她怯怯地问我:“妈妈,你会死吗?”我心里忽然觉得很难受,或许是为自己的暴躁行为愧疚,或许是觉得不应该给女儿那么大的精神恐惧,我抱住她,笑对她说:“放心吧,妈妈不会死,妈妈要跟女儿一块等爸爸回来!”

从那以后,我几乎不再发火,也不再哭泣,因为我明白了,哭和发火都没有用,不管生活赋予我怎样的艰辛,我必须去战胜它,为了女儿,为了家,也为了我自己!

人们常说女人是水做的,于是柔弱也成了女人的代名词。是的,女人天生是柔弱的,但没有男人的日子,女人不坚强地撑着又能怎样?

【子女方实录】

多想有个完整的家

小学没毕业,我的爸爸妈妈就离婚了,爸爸说,妈妈不要我了,她跟别人过好日子去了。我当时觉得天都塌下来了:妈妈,她怎么就不要我了呢?我没有不乖啊!

没有妈妈的日子我觉得很难受,特别是爸爸工作一忙,我的一日三餐就没了着落。爸爸买了很多方便面在家,让我自己泡着吃。一开始我还吃得很高兴,可没想到,原来自己以为是人间美味的方便面吃多了,是那样地难以下咽。我开始抗议吃方便面的生活,爸爸没有办法,只好把乡下的奶奶接到家里来照顾我。暑假时,奶奶说乡下农活多,一大家子离不开,没有办法,爸爸只好让奶奶把我带回乡下。

乡下孩子真多,我又喜欢又怕他们,因为他们很能干,跟我那些城里的同学不一样,但他们又老欺负我,所以奶奶常常看到我跟一帮孩子在一起吵啊闹的,时间长了,我好想爸爸,巴不得爸爸早点来把我接回去,当然,我也很想念妈妈。

暑假终于要结束了,一天,我正在田里抓青蛙,听到有人在喊我回家,原来,是爸爸来接我了!我激动极了,火速跑回家去,真想立即扑进爸爸宽大的怀里啊!我大喊着:“爸爸!”跑进了家。可我做梦也没想到,我日思夜想的爸爸竟然给我脸上狠狠一巴掌,对我吼道:“好啊!没人管你了,书也不看作业也不写,天天在外面疯玩跟人打架!”(后来我才知道,爸爸那段时间工作很不顺心,听奶奶说我在这里跟别的孩子闹别扭,也没弄清楚什么情况,心烦意乱之下就动手打了我)。

那天,我捂着热辣辣的脸,伤心地哭了一个下午。我边哭边喊着:“妈妈,妈妈!你怎么不要我了呀?你为什么不要我了呀!……”

我想,如果妈妈还在,爸爸就不会把我送到乡下,也不会这么不分青红皂白地打我了吧?

【外出方实录】

在伦理与情感中煎熬

口述:锦衣行者男35岁

我是南京人,三年前随公司来西安拓展业务,虽然事业做得有声有色,但美中不足的是离家太远,妻儿难得一见。

认识琴很偶然,那是一个狂风大作的傍晚,我开着单位的车办完事从郊外回来,看见路边一位年轻的母亲背着个孩子艰难地行走在暮色里,她一步一步吃力地往前挪着,头发被风吹得满脸乱飞。

我忽然想起了自己的妻儿,或许没有我在身边,她们也有过这样的艰难吧?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促使我把车开到她们身边。

我问:“需要帮忙吗?我想也许我可以帮你们。”女人犹豫着,终于上了我的车——或许是我脸上的诚意获得了她的信任,或许是她实在坚持不下去了。

就这样,我认识了琴和她6岁的女儿甜甜。那天,甜甜发着高烧,当我把她送到5公里外的医院一检查,原来是急性肺炎,我像个父亲一样地跑上跑下,抱孩子去作检查、打针、为孩子拿药,一直折腾到后半夜,才把她们送回家。

第二天下班,我按事先约好的,接她们母女去医院打针。甜甜很可爱,是个喜欢亲近人的丫头。我们慢慢熟悉以后,只要有空,我就会去看看她,给她买点玩具、零食什么的,有时给琴干点体力活。看得出来,我的到来给她们增添了欢乐,而我,也在这里找到了久违的家的氛围,驱除了许多寂寞。琴对我的热心相帮充满了感激。她是一家制衣厂的下岗工,丈夫到深圳打工已经一年多了。琴体态丰盈,既有南方女人的秀气和妩媚,又有北方女人的爽直和热情。想起远在他乡的丈夫,她总是一副落寞的样子。渐渐地,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她对我也特别关心,老帮我洗衣服,烧了点好菜也会打电话要我去吃。我们这样交往了半年。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琴看我的眼神有了更多的内容,有时是一丝淡淡的羞涩,有时又那么的无助,而我的体内,似乎也潜藏着一股巨大的暗流,像要把我吞没——这个女人,让我强烈地感到自己作为一个成熟男人的存在!

妻儿时常有电话来,诉说着她们的思念之情,每每放下电话,我都有一种虚脱之感。是的,我很清楚自己千里迢迢来到这个北方城市是为了什么,我所受过的教育让我不能一边给妻子寄着生活费,一边在外面放纵自己的欲望,可是,我也有一个男人的生理及情感需求,而琴,是个如此吸引我的女人。在欲望和伦理之间,一向做事果断的我,忽然不知该何去何从……

【嘉宾在线】

“泛单亲”:影响和谐的“多米诺骨牌”

李薇菡(华南理工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泛单亲”家庭的问题主要有三个,A:家庭的解体与不稳定对社会造成的影响;B:假性单亲家庭(夫妻一方长期在外)对于夫妻关系的不利影响;C:造成孩子失去父母应该给予的完整的爱和家庭教育。

A:家庭是组成社会的最小单元,家庭的解体与不稳定给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夫妻的离异不但会造成一部分单亲家庭的经济拮据,而且,容易产生单亲家长的沮丧、自卑、焦虑、紧张、孤独等情绪,从而对生活缺乏信心与希望,陷入深重的精神困境。更加严重的是,因男方“包二奶”、喜新厌旧、移情别恋而造成婚姻解体的受害者中,有一些绝望的单亲母亲采取自杀、泼硫酸、残害或杀害丈夫等极端行为。据调查,因离异而引发的家庭悲剧事件近年来有上升的趋势,这些事件对于社会的稳定、孩子的幸福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

B:假性单亲家庭(夫妻一方长期在外)对于家庭幸福、夫妻关系也有不利影响。由于夫妻常年分居,夫妻的感情难免受到影响。留守的一方又要工作、又要照顾老人、孩子,一人支撑家庭而身心疲惫不堪,情感也得不到满足;在外的一方不但赚钱压力大,独自在外漂泊也深感孤独、寂寞。如果长期缺乏沟通交流,夫妻双方的情感需要、生理需要都得不到满足,感情就会慢慢变淡和疏远,而一方如果发展婚外情,就会对婚姻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

C:“泛单亲”家庭带来的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孩子的培养教育问题。缺失父爱或母爱都会给成长中的孩子带来较多的性格缺陷或心理问题,为以后发展两性关系、进入婚姻家庭生活埋下不良伏笔。

大量调查研究表明,“泛单亲”家庭的孩子比正常家庭的孩子有更多心理与人格方面的问题。缺少父爱的孩子性格方面会有一些明显的弱点,如胆小、娇气、敏感细腻、过于内向、做事不果断、自信及责任心不足等;父母双双外出打工的“留守孩”则由于长期得不到父爱、母爱,有的性格孤僻胆小,有的沾染社会不良习气,成为“问题”孩童。

总之,“泛单亲”家庭就像一副“多米诺骨牌”,任何一个方面问题的产生都会对社会、家庭、婚姻和孩子带来一系列严重的负面连锁反应,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关注和正视“泛单亲”家庭的缺憾和问题并予以适当的扶助和引导,这是当前社会有关部门应重视的紧迫问题。

【七嘴八舌】

酸甜苦辣“泛单亲”

行路人(职员):我曾出国打工三年,那时心中强烈的思念让妻子觉得我是最好的,倒是回来之后,她反而对我不放心了。其实夫妻间的感情要变也不在乎身体的距离有多远。

白云(军嫂):当初我选择了军人,就有了一个人独自承担家庭重担的心理准备。虽然一个人带孩子很辛苦,可是一个家庭总要有人付出得多些。再说句做秀的话,当个军人也不容易,他的难处我是能体谅的,理解吧。

路边的野花不要采(商人妇):现在这个社会有太多的诱惑,你想不变坏都难。老公长期在外做生意,我不得不每天一个电话、数个短信,告诉他我的爱和思念,一面满足自己的表达欲望,一面当作对他的警省。

客串天涯(公司白领):我和老婆两地生活,但我们彼此信任,感情一直很好,几年来,她把家照顾得井井有条,我在外打拼也有了成效,过不了多久,我就能把她们娘儿俩接来跟我一块生活了,我们的苦日子就要到头了!

不戴帽子的小丑(单亲孩子):父母离婚后,我总觉得别人都看不起我,恨不能从此不再见人,在学校也不愿和人交往。为了掩饰这种自卑,我把自己打扮得怪里怪气的,谁说我也不听不理,还老是顶撞我妈。长大了才慢慢懂了妈妈的辛苦,不过我想,我再怎么体贴她,也抚不平她心中的伤痛,而我内心的那种自卑也是根深蒂固的。

(整理:张燕梅)

【专家支招】

帮你的孩子储蓄父爱

陈冀京(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副所长)

一个孩子需要父母双方的熏陶,心理才能有较健全的发展。长期缺少父爱或母爱就有可能出现消极后果。为了消除这种隐患,泛单亲家庭的妻子要善于为孩子储蓄父亲的爱,增强父亲在孩子心中的地位,用“平时储蓄、到时支付”的方法增强孩子对父亲的感情,以消除父亲长期在外的消极因素。那么,如何帮助孩子储蓄父爱呢?家庭学家提出了如下具体的方法。

1.让孩子常温父亲的形象。3岁以前的孩子形象感知力较强,他愿意接近熟悉的人,害怕陌生人,但遗忘也较快,3个月以上见不到亲人便会忘得干干净净,因此应时时让他回忆父亲的形象,居室里要摆放父亲的照片,每天和他一起谈论爸爸。

最好还要有生活影集,时时翻看,让孩子常温和爸爸在一起时的生活情景。妻子接到丈夫来信时,最好把孩子能懂的内容说给孩子听。这样,爸爸虽不在家也像和孩子生活在一起。

给孩子买礼物时也要巧妙地把爸爸的份一块儿搭上,如对孩子说是爸爸写信叫买的。丈夫寄钱寄物来了,要喜气洋洋地告诉孩子,还可趁这个机会买点孩子最爱吃的东西,让他对爸爸产生亲切感。

应让孩子深深懂得,他的一切物质利益与父母紧密相连,时间长了,孩子对父亲的爱也就自然地深了。

3.把爱孩子的机会留给丈夫。孩子有许多要求是没有很强的时间性的,如想买新衣服、新玩具,要去什么公园玩儿什么的,有的可以及时兑现,有的要有意留给丈夫来兑现,这样可以让孩子在心中形成一种期待感,盼望爸爸回家,这样,当爸爸一踏进家门,就会出现热烈的场面。当然不要过早地制造这种期待感,否则会使孩子由于长时间盼望而转为失望。

4.让孩子了解父亲的精神风貌。孩子4岁开始至整个小学阶段,是性格、意志、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对父亲的感知也渐渐由外表形象感知转为内在形象的感知,这时让孩子充分了解父亲的性格、职业道德、精神风貌是十分重要的。应该经常给孩子介绍爸爸的职业,使孩子对父亲的职业产生光荣感;给孩子介绍父亲的为人,使孩子产生自豪感;介绍父亲的工作、事业上的成就,使孩子产生崇敬感。(温馨提醒:此招对母亲长期在外的家庭同样适用)

【链接】

“留守孩”身边留守的爱

浅谈道德泛法律化和法律泛道德化 第5篇

一、概念解析

道德法律化简单说就是某一个国家将自己的传统或某一道德理念、道德原则通过立法的形式确定其法律效力, 在立法过程中也会对原有的道德观念进行一定的补充, 使其更加规范、更加合理。道德法律化有很多解释方式, 这是最简单的一种, 同时道德法律化也有很多的内涵, 这里总结为两点:道德被国家所认可, 并上升为国家的法律;道德成为法律后, 道德的价值就成为法律价值, 具有一定的法律约束力。这不能把道德法律化简单认为是立法过程, 它只是要经历这一步, 但道德渐变为法律不只是立法的过程, 道德变成法律还包含了执行法律、遵守法律以及司法过程, 不单单是立法。法律道德化是基于人们强烈的法律观念, 要求社会成员正确认识权利和义务, 合理利用权力, 严格履行义务, 在人人守法的基础上, 通过时间的催化, 让法律变成人们日常自觉遵守的道德。但是要注意, 法律就是法律, 它仍然具有法律效力。法律道德化也不能简单认为是执行法律, 它还包含了司法过程和立法过程。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同时包含法律执行和一个司法程序, 某种角度说它们是统一的, 在法哲学领域它们是一致的, 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向, 用辩证法看, 它们是一个问题的全部周延, 是统一的。可以这样认识这个问题, 道德法律化就把道德变成法律, 其中心思想就是道德就是法律;法律道德化, 同样被简单认为是法律就是应该遵守的道德, 其中心思想就是法律就是道德。无论是道德法律化还是法律道德化它们都在表达法律就是道德, 道德就是法律的中心思想。所以说它们是统一的, 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向, 是辩证统一的。它们都在模糊法律和道德界限, 法律被逐渐道德化, 成为可有可无的形式, 道德进化为法律, 除了具有传统的观念约束外, 开始具有法律约束力, 这也是道德观念发展的必然。我们的分析都是基于法哲学, 法哲学是以整个法律体系而言的, 并不是针对某一条法律的, 它通过抽象的分析揭示法律现象的本质。可能法哲学的某些观点会超乎我们的预想, 出现一些颠覆性的结论, 但它还是在揭示法律的本质, 法律在将来会不会消失本来就是一个不可预想的结论。

二、法哲学角度的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

道德和法律自古就有, 从历史的角度看, 不同国家的道德观念相差很多, 但是在法律层面上, 对同一问题多数国家有相似的观点。随着经济全球化, 各个国家的法律观点将更趋于统一化, 但是道德观念却是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国家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历史所留下的, 各个国家的道德观念差异很大。同时, 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也是基于一个国家的经济条件来说的, 无论是道德的约束力还是法律的约束力, 都要基于人们正常的生活秩序。我们一再提倡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 这是因为看到了法律和道德的好处, 认识了它们的区别, 但是往往忽略了道德和法律的局限性和它们的法哲学倾向。法律和道德的转化是基于社会需求的, 例如, 现在我们的法律是为了规范人们的行为, 以及确定人们的相互关系, 保证人们的权力和规定必须履行的义务。有些情况下法律的约束力存在缺陷, 约束力不够, 强制力受到制约, 人们也会转而寻求道德帮助, 依靠道德约束力达到效果。这也是道德法律化的社会原因。

另一方面也存在一些人为因素, 在法律出现漏洞和不足时, 往往需要及时修正, 这就需要一个立法过程。立法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一项极其重要, 极其耗费人力财力的任务, 而且新的法律是否会触及敏感问题, 引起社会问题, 甚至还可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 为了保证安全和及时, 一些急功近利的做法就是, 把已经存在的、而且有一定效果的道德加以规范, 使之成为法律。这样加快了道德的法律化, 同时使得人们对于法律和道德界限开始模糊化, 法律被道德化进程也就加快了。由于法律调整内容的重大性、全国统一性, 这些都决定了法律调控成本的巨大性, 因此法律对一些较小利益纠纷是不适合的, 虽然有些为了一元钱的事闹上了法庭, 最终赢了官司输了钱。相比之下, 道德以约定俗成的、社会舆论的, 风俗习惯的方式去调节一些较小的利益纠纷就好多了, 甚至收益也较好。成本收益对比以后, 有些人就更加倡导道德法律化、法律道德化, 追本溯源, 我国古代就有“以礼入刑”的传统。上面是对道德法律化、法律道德化这个概念的原因简单地剖析了一下, 其实, 是社会需求、市场经济的需求促使了道德法律化、法律道德化的产生。那么, 道德法律化、法律道德化的原因的本质是什么?或者说道德法律化、法律道德化的原因是什么?又或者说道德法律化、法律道德化的法哲学倾向是什么?为什么会在我国产生这种法哲学倾向?这种法哲学倾向的精神实质是什么?

(一) 道德和法律自古就有, 从第一个国家的成立就有了法

律, 而道德的存在可能更为长远, 也许出现第一个部落的时候就已经存在。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但是又有着根本的区别。它们都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基础, 是社会存在的基础, 是社会管理的基础, 如果说经济结构是构成社会的基础, 那么道德和法律就是从基础到高层的一条线。道德和法律可能相互对立, 也可能是相互辅助。正因为两者之间的这种关系才导致了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很容易造成泛道德化的法律以及法律的虚无。如果法律和道德没有了界限, 法律包含了道德, 而道德也被给予法律的约束力和强制力, 人们就不再有道德自由。任何规范只要有了法律的约束力和强制力都将成为名副其实的法律, 那么这也意味着这一规范的消失, 道德也是一样, 道德的消失将导致社会不再存在底线, 社会不再存在共同的价值取向。

(二) 道德法律化的法哲学倾向最终将导致人治思想。

自古中华民族就是一个礼仪之邦, 也是一个伦理民族, 从第一个统一国家出现就一直是以德治国的思想, 历来就是“德主刑辅”, 人们也逐渐习惯了以德治国。在这之前, 儒家、法家、道家等都是平等的, 整个社会也是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 大家都秉承“兼爱”的思想, 这时法律道德化和道德法律化实际上是朝着正确的思想进行的。但是董仲舒这一观点的提出打破了这一平衡, 当然董仲舒提出这一观点也是有他自己的原因, 因为他看到了“法治”带来的秦朝灭亡。但是“独尊儒术”以后, 儒家思想经过历朝发展, 达到了至善至美, 但同时也使得法治严重缺失, 也就是社会没有一个非常规范、具有强制力的文本。仅仅依靠仁爱是不能规范社会的, 所以, 朝代的更替还是依然存在, 覆亡和建立一直交替, 这就是道德带来的人治。

(三) 就像市场需求决定了生产对象, 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

德化也是基于社会需求的, 但是还有一个间接原因就是人治思想和德治思想。长期以来我们的国家都是人治和德治, 这导致了法律道德化和道德法律化, 它们之间互为动力系统, 又互为结果, 使得一直发展。人治和德治导致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 而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也将导致人治思想和德治思想的泛滥。

(四) 道德法律化、法律道德化的法哲学倾向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基础。

中国是大陆国家, 以农业为基础。其哲学基础是“上农”。为什么会是“上农”?因为在农业国家里, 农业是基础, 商业是目的, 土地是国家的根本, 所以, 贯穿中国历史的一些思想、政策都是围绕着土地的分配、利用。这种特点的国家, 农民被牢牢地束缚在一块土地、一个地方, 不能自由地流动, 因此, 农民是不自由的。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 地位低下。地主就可以对农民专制。自然经济是自足的, 不需要交流产品, 是封闭的, 不自由、不平等、封闭、任意性的特点是产生专制制度的土壤。专制制度产生后, 必然走向“德治”、“人治”。

三、坚定依法治国的思想

现在我国处于改革的关键时期, 很多社会矛盾同时存在, 一些法律制度还不完善, 市场经济制度也不完善, 但这只是改革的一个过程。我们注意到现在道德泛法律化和法律泛道德化开始出现, 在法律无能为力时人们往往寻求道德的帮助。所以, 国家提出了以德治国为辅的策略, 我们一定要清楚认识到, 法治是主, 德治是辅, 不可颠倒。西方有句名言:“恺撒的归恺撒, 上帝的归上帝。”笔者认为:道德的归道德, 法律的归法律。我们在道德法律化、法律道德化的过程中, 努力克服其法哲学倾向——德治、人治, 从而真正贯彻依法治国思想。

摘要: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一直是法哲学无法解释清楚的问题。法律是依托权利而存在的, 法律是权利和义务的结合体, 有着强制力和约束力。道德就是约定俗成的规矩, 大家都要遵守, 但是它不具有强制的约束力。文章首先介绍了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的概念, 然后揭示了两者的法哲学倾向, 同时确定法治这一社会基础。

关键词:法律道德化,道德法律化,法哲学,德治思想

参考文献

[1]聂长建, 杨龙.论法在内容上的否定性品格——兼释法在人类文明中何以有效之问题[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3) .

[2]聂长建, 李国强.“孔子难题”的法学意蕴[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5) .

[3]埃特加.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张智仁, 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4]凯尔森.法和国家的一般理论[M].沈宗灵.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3:249.

[5]高鸿钧.世纪中国法治瞻望.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1, (4) .

经济情报泛谈 第6篇

关键词:生产技术,管理方式,竞争情报

人们看到“情报”二字,可能会和军事中的间谍联系在一起。它们固然有着相同的目的,但是实现的方式却有很大的不同。普雷科斯特对于情报有这样的解释:竞争情报是一种监视竞争环境的持续过程,在此过程中,人们用合乎职业伦理的方式,收集有关竞争环境、竞争对手、竞争策略的信息,并根据客观事实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最后将具有可操作性的情报及时传递给企业决策者,为其做决策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

我们不能单纯地认为经济情况只包含经济,其实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某个政治人物的下台,甚至某个有影响力的人物的一次演讲就会给股票市场带来大的逆转。今年大家有目共睹的雪灾给很多城市的企业造成不可忽略的损失。

企业如果能获得全面而准确的情报资料,就可以节省大量时间,减少企业成本,使情报变成可操作的商业资源。比如日本,它是一个缺乏资源,矿产和能源的国家,实际上就是通过对情报工作的充分研究与应用,从而树立起一种情报立国的战略思想。美国摩托罗拉公司,原本是生产手机,曾经在上世纪70年代生产过彩色电视机。但由于不关注日本竞争对手的信息,在彩电生产中惨遭失败,于1974年被迫退出彩电产业。到了80年代,摩托罗拉公司开始将精力转向研究日本公司的发展战略,而且成立了竞争情报部门,全面了解竞争对手的实力及运作模式,将生产出超过日本标准的产品确定为公司新的战略目标,最终成为国际移动通信设备市场的领导者。在一份资料中统计了1997年竞争情报对世界主要企业的贡献率,微软为17%,摩托罗拉11%,IBM9%,P&G8%,通用电气7%,惠普7%,可口可乐5%,英特尔5%。由此可见,竞争情报已不仅是企业寻找市场机会的重要因素,并已成为企业“克敌制胜”的有力武器。准确地掌握情报,及时做出调整方案才能让企业在转瞬即变的市场中游刃有余。

属于经济方面的先进信息和技术,大量地散布在社会的各个角落,然而这些信息有真有假,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往往不是直接显示出来的,而需要去挖掘和搜集,并取得某一方面专业团队的权威分析,运用高精确的数学方法统计研究进行再加工,这样有效地利用情报才能使企业获得最大的利益。随着计算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人才在商业界炙手可热,谁掌握了高精尖的计算水平,谁就加大了他主宰市场的筹码。所以说,学会取得信息和懂得如何处理纷繁复杂的数据是同等重要的。可是,我们处理这些数据到底有什么作用呢?有些人会认为这仅仅是过去的数据和市场信息,又能代表什么呢?这恰恰就是情报工作的最终目的。

经济情报的最高境界是预测。在变化莫测的商场上,具有关键性和决定性意义的就是企业领导者要能做出一个使公司盈利最大的决策。一般情况下,企业都会制定很多方案,但是到底哪个的风险最小,哪个的获益最大,又或者如何得到一个风险和获益适中的方案,都需要专家通过对过去市场数据的掌握进行情报分析并预测出未来几年内的行情变化。决策者一般按照惯性,因果关系以及相关性的原理来推测出未来的情况。在概率统计这个领域中有很多非常好的数学模型象马尔可夫预测模型,还有运筹学中的决策论等等都可以相对准确地预测结果。还比如灰色序列预测,拓扑预测,BP网络预测,模糊神经预测,最优加权模型,组合预测等一些预测型的数学模型在经济决策方面都是非常有用的。对于相关性,可以通过以前市场调查的数据,计算出若干个因素的相关系数来确定它们的关系对下一步的市场情况的影响,从而做出第一步的决策,当然,这只是一个很简单的估计。

据1999年对我国竞争情报专业组织成员单位的调查统计, 迄今为止, 竞争情报工作在我国已有相当程度的发展, 企业界对竞争情报的认识不断加强。在调查对象中, 53.47%正在建立正式的竞争情报组织与网络;18.75%已经建立了正规化的工作流程与情报网络, 但拥有世界范围网络, 同时具有相当反应能力的企业则为零。在已有竞争情报部门中79.86%的企业存在的最严重问题是竞争情报人员不足;其次79.17%的企业竞争情报工作的预测性不足;第三为69.44%的企业反情报的重要性没有被充分认识;再次为65.97%的企业缺少合适的分析竞争态势的方法。这说明, 我国企业竞争情报工作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竞争情报对于我国企业界来说还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但是随着中国进入WTO后国际市场竞争的激化, 竞争情报将成为我国企业迎接入世挑战、赢得竞争优势的尖锐武器, 中国竞争情报业将有一个很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http://www.008qb.com/jrqb.asp?typeid=21

[2]、张世平.经济情报决定企业命运.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5

[3]、《运筹学》教材编写组.运筹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

[4]、杨振明.概率论.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

吉林期刊问题泛谈 第7篇

(一) 技术进步给期刊带来的问题

技术进步一般都会给我们日新月异的感受, 可以说没有技术进步或许就不会有期刊的出现, 造纸术、印刷术、计算机的出现以及不断的改进, 这些给期刊从制作到传播发行都提供了好的载体和便利的运输工具。技术的进步是一种变化, 有些变化需要改变以往的运营方式与之相适应, 而当运营方式的改变还没有出现或者变化缓慢的时候, 技术的出现就会成为一个行业的危机。

1. 电子版收费路途遥远

在阅读靠纸张为载体的时代, 书籍盗版现象就屡见不鲜。盗版书籍至少还要付出制作和印刷成本, 即使粗劣成本也不低, 而技术的进步使盗版的成本也变得简单廉价且更加难以防范。制作盗版印刷品, 还有法律和道德的制约, 而在网络上下载一本书, 浏览一本杂志的电子版, 很少有人会觉得和法律和道德扯上关系。百度CEO李彦宏曾说, “我认为, 互联网带来的最大优势是免费。”目前电子版的收费方式还不是那么有效, 这些问题也只有期待技术的进步来解决。

2. 携带阅读不便

我们现在留意一下身边的人, 车站、地铁, 上下班路上那些等候的细碎时间里, 人们用手机、mp4、ipad等各种电子产品实现阅读。尤其是年轻人获取信息的方式, 四川省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张立伟说:“下一代就是玩电脑、手机长大的, 他们用i Phone看报可能‘习惯成自然’, 几乎没有转换成本, 反而看纸媒还要付出转换成本。”阅读习惯已经倾向于新媒体, 纸媒的读者只会进一步地流失。杂志的开本都相对较大, 如今杂志为了制作上的美观, 使用印刷效果更好的铜版纸, 无论是体积还是重量都不适合随身携带阅读。

3. 制作周期长, 信息滞后

目前, 国内外报期刊也都在反思数字化进程中出现种种问题。其中, 纸媒提供的内容喂饱了网络媒体, 使网络媒体迅速发展壮大, 反而成了纸媒自己最大的敌人。而现在, 已经变成了很多热点新闻是网上先炒热, 然后传统媒体才跟进报道的, 而当纸媒的深度分析付诸笔墨的时候, 新闻的焦点已经王顾左右而言他了。“纵观产业史, 当其他条件如价格、使用等不存在特殊障碍, 替代的核心是两者实现相同的功能, 部分相同, 就会部分替代, 如微机替代通用文字处理机。报刊电子版与纸媒‘原汁原味’地相同, 这将是极厉害的完全替代。”

(二) 文化产业自身的经济问题

1. 期刊制作成本增加

我国目前提倡节能环保, 低碳减排, 纸业首当其冲, 而杂志和造纸业又是唇亡齿寒的关系。与杂志制作相关的设计、印刷、运输的成本也都逐年增加。一些杂志不免负债经营, 在十年前, 美国杂志已经出现负债经营的情况, 其本质是花明天的钱做今天的事情, 这种负债经营的最大风险便来自资金链的突然断裂。

2. 广告收入减少

近两年房产市场政策不断调整, 令房产广告萎缩殆尽, 而生产链条庞杂的汽车业更是朝不保夕, 虽然保健品广告和教育培训广告受到的冲击不大, 但由于广告主没有需求, 而消费者更无力消费, 分类广告市场快速走向低迷, 诸多因素使得纸媒生存迅速进入寒冬。为了保持规模与利润水准, 部分纸媒被迫降低品味, 拉入更多的软文与低质量的广告, 更有甚者, 进行各种各样怪异的“广告主最青睐的媒体”评选之类的活动, 企图用自制的“权威性”来吸引寥寥无几的广告主。

3. 经营模式单一, 抵御风险能力差

首先, 期刊不能像其他产业可以跨领域多元化经营来分担风险, 拉长自身的产业链增加经营的广度。一些有自己独立期刊的企业, 是作为企业的一个子集存在, 属于经济项目的附属产品, 主要的作用是宣传企业文化, 丰富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这个建设的顺序是应该先有了企业, 然后才发展出相应的期刊, 二者是从属关系, 而要从期刊发展为一个五脏俱全的企业, 会有诸多的发展阻碍。更重要的是, 杂志一旦选择去经营其他项目, 就有可能丧失期刊的原有属性。

其次, 与期刊有关的经营项目少, 一般来说, 期刊的相关经营项目是印刷业和设计, 还有一些期刊转作网站。这种项目类似于以前的校办工厂, 生产一些与教学相关的产品, 看上去更像是无奈之举。2010年, 《滚石》在好莱坞星光大道附近开一家餐厅, 《滚石》的出版人简·温纳表示, 之所以选在好莱坞开餐厅, 是因为南加州和洛杉矶跟摇滚乐和《滚石》杂志有着密切的联系, 他希望借此让滚石杂志重新崛起。而这是能查到的仅有的尝试涉足其他产业的杂志, 可见其不具有普遍推广的意义。

二、吉林期刊特有的问题

(一) 期刊人才

在任何一个领域, 人员都是促进发展或者导致没落的重要因素, 因此, 期刊必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培养大批创新型、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 提高期刊的核心竞争力。

1. 基础人才缺失

由于期刊担负着信息网络化、知识创新化、成果全球化的使命, 期刊编辑的传统的事务性和重复性劳动正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传统的单一的纸张传播方式将逐步代之以信息量更全、传播速度更快、成本更低、更具竞争优势的电子版网络版与印刷版并存的新格局。传统出版中对编辑的要求总结起来有精神层面和技术层面两个方向, 比较侧重的往往是精神层面, 对文化以及这个行业的热爱, 具有相应的文学修养和辨别能力, 就可以成为一个称职的媒体从业者。如今, 媒体从业者需要更多技术层面的要求, 期刊编辑理应成为知识渊博、技术高超、业务精湛的全方位多功能编辑人才, 成为集网络型、博学型和创新型编辑于一体的多元复合型编辑。从业的标准不断提高, 相应的劳动价值却得不到肯定和提高, 这使得可选材的人员范围变得越来越小。“现在媒体的改革缓慢, 环境不好, 一流的人才肯定不愿意进来, 进来的如果都是三流四流的, 那媒体就没希望了。”白岩松在接受《三联生活周刊》中的采访中如是说。

2. 人才流动不均

我国一些城市依靠地理优势和经济条件成了区域的经济文化中心, 能提供比其他地区更优越的文化环境和平台, 对各地的人才有着不言而喻的吸引力, 虽然可以促进当地的文化发展, 但当这些地区的文化人才达到需求饱和的时候, 相应的就造成了人才浪费。吉林有着很好的期刊人才培养流程, 专业设置齐全的高校, 既提供了读者也让期刊有了后备人才。吉林在地域和文化上都和北京比较接近, 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然地吸收了周边各地的人才, 在北京很多知名出版部门的从业人员攀谈起来往往都能体验一下他乡遇故知的感悟, 其中不乏社长、主编级的领导型人才。长期的人才流动不均造成了吉林省期刊人才精度不足。

(二) 发行方式单一

传统书店的营销方式萎缩, 同时具有公用电话的书报亭逐渐消失, 这些和杂志又是一个共生的关系。书籍和杂志的网购具有比其他商品所没有的优势:不必担心邮寄时间过长而变质;读者购买后发现价格过高而要求退货;运输搬运过程中容易破损;杂志邮寄到消费者手中不会发生所购商品与期望中商品不一致的现象, 导致期望落差产生纠纷或要求退换。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 往往并不是这样, 杂志社采取网络销售的方式有很多自身的劣势:首先, 杂志社经营单一的期刊, 不能利用多种书刊分担运费成本, 网络销售会增加运输费用。其次, 纸张虽然没有使用上的保质期, 但期刊具有一定的时效性, 或者说也是有着“保质期”的一种商品, 超过一定时间读者就不再有购买欲望, 这一点也让期刊不能如出版社或者网络书店积攒一定数量的出版物后集中邮寄。

在冬季, 东北的运输业受气象条件制约比较大, 经常会发生发行上的延误, 虽然这属于不可抗力, 但总会影响读者体验。不论是集中发行还是单独邮寄都会面临这个问题。如果需要避免发行过程中的延误, 那么就需要缩短编辑制作过程, 这仿佛就像推倒了第一块骨牌, 杂志的内容、时效性、编校质量都会与之产生联系。

泛小众收藏时代已经到来 第8篇

收藏是近些年来出现频率相当高的热词之一,在中国目前整个市场经济中,艺术品市场所占的份额不高,但却在逐步稳定地增长,艺术品行业的异军突起从客观上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发展和国家的文化建设深厚度。虽然艺术品真正普遍走进大众化家庭还需要一段过程,但早已不再局限于富人投资收藏的小众收藏圈,中产阶级越来越多地参与其中,形成泛小众收藏投资群体,泛小众中的艺术品爱好者和先行者们对艺术品的兴趣日渐浓厚,品味更加国际化,意味着泛小众收藏时代已经到来。

一、艺术品投资意识日益走高

艺术品投资、房地产业和证券业是世界性的三大投资方向。纵观中国的经济现状及国家政策,近几年房地产受到国家法规条例限制,有明显收缩的迹象,前景不甚明朗;证券业受全球经济低迷的影响,牛熊交替,挑战极大,进场者赔赚不一;只有艺术品市场具备巨大的增长潜力,因其作为特殊商品的属性及稀缺性等特质,以及中国经济上升期的自然推动作用,一直保持着理性、健康的发展,因此艺术品投资的人数和资金皆在逐年递增。

艺术品市场的繁荣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象征和指标之一,艺术品投资代表着一种高端的投资方式和高回报率的理财方式,亦标志高品位的生活方式。纵观历史,高端艺术品一直是少数人专享专有的产品,尤其是在中世纪左右,拥有高端艺术品是上流社会的特权及尊贵身份的象征。建国以来,各种原因导致国内艺术品的收藏行为长期处于小众收藏的境地。

如今岁月承平,国泰民安,海晏河清,盛世收藏之风近年来逐渐兴起,随着收藏规模建制、宣传方式与参与人数的不断扩展,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收藏文化不断地形成与发展,收藏逐步成为一种新兴的文化时尚,文化成为一种新的品牌资源。艺术品收藏与投资已经由“小众收藏”进入到“泛小众收藏”的时代,这一现象代表着社会和文化的进步,精神和物质的共增。

保罗·贝克,手工制作光面烟斗

“小众”一词,是相对于“大众”而言的,“大众”和“小众”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概念,互为词语空位。《说文解字》解释道:“众,多也。”甲骨文中的“众”字,“从日下三人”,表示众人日出而作;或省去“日字旁”作“三人”,表示人很多,数量很大。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大众”就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小众”表示“小部分人”。“大众化”指适合广大群众需要,普遍化。相比较,“小众化”是适应小部分人的需要,为小部分人服务。“小众”与“大众”相呼应,“小众化”也与“大众化”相呼应。

“小众”一词近些年被屡屡提及,“小众风”扑面而来,如小众音乐、小众歌手、小众摇滚、小众读物等等,“小众概念”凸显出新人类对于张扬个性的追求,对从众心理的逆反思想的萌生。“小众”并非新造词,是近年来被重新使用的古代汉语中的旧词。然而,“泛小众”却是一个新词。

“泛小众”是介于“大众”和“小众”之间的概念,所涵盖的数量、程度和范畴都介于“大众”和“小众”之间,是“小众化”向“大众化”过渡的状态。

二、何为泛小众收藏?

中国的艺术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日益完善,人们的审美观也逐渐提高,尤其是新兴的艺术品投资和收藏家,是“泛小众收藏”的主体,大都对艺术品的格调和品味有独立的见解和完善的评估理念。在收藏人群方面,泛小众收藏群体的组成者大多是相对年轻的成功人士,以中产阶级和白领阶层为主,具有时尚化的审美趣向,文化和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泛小众收藏群体大都具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财富富足,在物质上无缺无亏后开始追求精神产品的消费。

据历年统计,目前我国参与艺术品收藏的人数早已过亿,中国艺术品市场在世界艺术品市场的地位迅速提升并得以巩固。在国运的牵引与巨大消费能力的推动下,大中华圈的文化认同感进一步增强,国内的艺术品收藏热潮已向全球扩散,国际艺术品市场上屡屡出现国人的身影。随着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育与壮大,在中国资本市场迅速发展的态势下,中国的艺术品资本在不断壮大与积累,泛小众收藏群体不断滋生与发育。

中国自古以来便有把艺术分为“阳春白雪”(小众)和“下里巴人”(大众)之议,从某种程度上说,高端艺术品是为一小部分人服务的特殊艺术品,若干年来,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高端古玩字画的收藏与投资也仅仅局限于“小众”的圈子里。大众虽然渴望,但一段时间内,精品长久地处于小众消费的状态中。几次金融危机中,货币贬值而艺术品升值的实例比比出现后,“小众消费”开始向“泛小众消费”过度,目前已经逐渐发展成熟。

艺术品市场中的收藏与投资已从小众人群时期跨入泛小众玩收藏的收藏投资时代。艺术品是比黄金更好的抵抗通胀的工具,不少投资者购买艺术品的初衷就是为了抵御可能到来的通货膨胀。据2010年胡润富豪榜的统计数据,艺术品投资在富豪投资方向上的地位由第八位上升到第四位,富裕家庭对于打理家庭资产都有着较高的要求,1/4以上的富豪喜欢收藏艺术品,以达到财产升值和保值的效果。艺术品成为资产配置中极为重要的有形资产,均衡了资产配置的精神倾向,并为收藏和投资者带来文化和艺术等多重层次和意义上的提升及享受。

三、泛小众收藏时代的购买特征

在证券业、房地产业低迷的情况下,艺术品市场率先复苏、泛小众收藏时代的真正原因归功于泛小众收藏群体购买力的强势支持,以及宏观经济形势出现的通胀预期,艺术品以强势的保值增值、抵御风险的能力受到信任和关注。艺术品作为既具有文化品味又能够带来理财收益的投资产品,无疑成为高端富裕家庭的投资首选之一,这也是艺术品市场近年来稳健向好和“泛小众收藏投资群体”逐年扩大的主要原因。

由于泛小众收藏投资群体中的市场参与者普遍持有消费、审美、投资、收藏的理念及谨慎态度,泛小众收藏时代市场的行情方向仍会聚焦于当代艺术的范畴里,市场监测表明:价位不高、能够保真、不需要太多鉴定手续的当代艺术品最受青睐,收藏或投资的市场风险相对较低,值得价值投资者密切关注。而古代和近现代艺术部分由于在上一波行情中遭受热捧,目前还正处于行情回暖的阶段,虽然价格大都不菲,仍不乏实力雄厚的土豪们一掷万金,倾情收藏。

在诸多的精神产品中,书画艺术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精粹,书画艺术品更具陈设和欣赏性,认知面较为广泛,接受度高,也最能彰显一个人的文化品位、素养和艺术内涵,故而受到泛小众收藏投资群体的青睐。当然,偏向于年轻的泛小众收藏投资群体的成功人士在收藏艺术品的同时,并非只是将其当作包装自我形象的招牌,恰恰相反,他们年轻的特质、良好的美学修养与紧跟潮流的思维决定了该群体具有时尚化的审美取向,对艺术品内在的文化艺术底蕴有着独到的眼光与见解。事实证明,泛小众收藏投资群体擅长利用手中一部分闲置的资金将收藏的艺术品用于投资活动,易于获得投资领域的成功。

在投资构成方面,泛小众收藏投资群体资金的构成大多数以收藏和投资资金为主体,而非礼品市场资金占主体,且大多为闲置资金。在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新一轮行情中,以投资资金为主体的格局正在颠覆礼品市场资金占主体所造成的缺陷与弊端,使艺术品成为一种重要的投资渠道与金融工具,泛小众收藏投资群体的常年活跃,昭示着中国艺术品收藏投资而非投机的时代已经到来。

泛小众收藏时代也兼有收藏和投资“分众化”的时代特色,入场者怀着消费、收藏或者投资的不同目的,选择了同一产品。区别收藏与投资两个相辅相成又不同理念的目的,艺术品的持有期是主要参照数据,艺术品的持有期也是产生回报率的一个关键因素,有长线有短线,相对较长的持有期和选择合宜的出货时机是产生高回报率的必要条件。从宏观和市场经验来看,艺术品投资最好的形式还是长期投资为主,适当以短线做一些交叉。艺术品具有稀缺性的特点,部分精品作为艺术家灵感突现的产物,甚至具有不可复制性等特点,往往成为部分投资者的永久藏品。

任何艺术品,都不可避免地蕴涵着文化的时代特征,记录着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坐标。以书画艺术品为例,艺术品交易中,古代书画历久弥香,经历了数百年的价值积淀和文化验证,最为值钱,上亿元成交的精品已不鲜见。近现代书画交易极为频繁,存世量相对较适合市场操作,过手率最高,精品的价格与一般作品的价格已经明显地拉开距离。当代书画以保真价优著称,最为活跃,购买当代书画相对门槛较低,由于销售渠道有保障,大都可以省去鉴定等烦恼,题材和技法又贴近“泛小众们”的生活和思想,成为泛小众收藏投资群体的大爱所在。艺术商品流通是连接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的纽带和桥梁,是产生利润的主要方式,是艺术产业发展的先导。据观测,目前艺术品市场中最适合短期投资的是年轻艺术家的作品,比如70后、80后的作品,极具成长性,回报率相对较高。近些年来,很多古代、近现代藏品的收藏家也纷纷把眼光瞄准了当代艺术品,才华横溢的当代艺术家,正享受着市场春风的抚育。

清,歙石海浪龙纹砚

青羊,半圆方枚镜

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中一轮轮行情的出现,以及泛小众收藏投资群体的实修实干,以理性的思维促使艺术品不再大量地悬浮于市场的中间环节,而是被收藏于艺术机构或个人,有效地遏制了非理性的炒作行为,使市场的发展更加规范化。艺术品投资作为高雅投资,将个人兴趣、高雅生活和财产保值升值结合起来,显著提高财富管理幸福指数,呈现出良性发展的态势。

结语

国际金融危机最严重的阶段已经过去,尽管世界经济全面而持续的复苏还存在着一些不确定因素,但总体来看世界经济的复苏趋势业已确定,这也是艺术品行业即将迎来新的盛况的标志之一。中国的艺术品市场,与相对成熟的欧美艺术品市场相比,仍处于正在发展的历史阶段。艺术品市场的繁荣对于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具有拉动作用,中国艺术品市场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进一步接轨国际,并利用好“后发优势”,在总结前人投资经验的基础上出奇制胜。

艺术品天生具有富贵的属性,90年代世界文物中心在英国伦敦,2000年后转移到美国纽约,目前北京和香港是世界艺术品交易的新地标。现阶段社会富裕阶层的持续扩大,财富来源多元化,财富地域扩张化。大量高智高知的富裕阶层的财富理念受国外发达国家影响较深,国际化视野更宽广,偏好高端投资,艺术品作为拥有文化品味的高端投资方式,是泛小众收藏投资群体青睐的投资产品。

清道光,粉彩人物纹鼻烟壶

清·绿松石雕童子闹春

艺术品是文化产品的奇葩之一,艺术品走入国人生活已经是不争的事实,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现象还会扩大。随着国家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艺术品的价格以及中国艺术家作品的国际地位迅速上升,艺术品将成为未来升值空间最大的投资品种。泛小众收藏时代已经到来,研究这一现象,需要理清和阐述的概念和现象还有很多,介入和观察这一现象,需要大量数据和事例的支撑,本文为初解和试述,难免挂一漏万,欢迎诸位方家指正赐教。

“泛娱乐”靴子落地 第9篇

在腾讯原创动漫发行平台与迪士尼等国际巨头达成合作后,正在筹备新片上映的陆川,也以大师顾问团首席影视顾问的身份,与腾讯游戏一起打造了一场“玩的盛宴”:为还原游戏与快乐的本质,探讨游戏与人生、与生活的关系,陆川携5位新锐导演,打造了以“i游戏hi生活”为主题的腾讯游戏微电影季,打造了系列游戏主题微电影。他还联手腾讯游戏品牌代言人快乐家族,亲自拍摄了微电影季的压轴之作《游戏·青春》。与此同时,腾讯还在筹拍由旗下儿童网络社区《洛克王国》改编的第二部大电影洛克王国大电影2:圣龙的心愿。

这距离今年第一次从腾讯互动娱乐事业群副总裁程武口中听到“泛娱乐”这个概念,还不到一年时间。

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泛娱乐”——从一个含义模糊的名词,到程武所定义的“以IP授权为轴心、以游戏运营为基础展开的跨领域、多平台的全新商业开发与运营模式”,再到涉足动漫领域、邀请陆川执导微电影、筹备大电影……逐步有了清晰的骨架。

“泛娱乐”从模糊到清晰

第一次听到“泛娱乐”这三个字,还是在今年1月9日西安2012游戏产业年会上。

当时,在与腾讯互动娱乐事业群副总裁程武的访谈中,这个词对于当时所有的旁听者而言,都是新奇的。连程武本人,在那一刻也只做了一个描述性的解释:“腾讯游戏的泛娱乐,就是一种可以在网络游戏展现,或者以网络游戏为核心,满足相关用户需求的业务展现形式。通过做好跨界融通,以不同的知识产权形象为核心,在不同的用户所能感知的领域提供对应的互动娱乐展现,提供给用户良好的体验。”

程武坦言,在当时能够看到的也仅仅是网游、出版、电影和周边授权等几部分而已。

这些其实都来自此前腾讯已经进行过的一些“泛娱乐”尝试。2011年,他们曾以旗下儿童网络社区《洛克王国》为IP形象,拍摄了大电影《洛克王国——圣龙骑士》,并开发了游戏的周边产品,出版了系列畅销的图书《洛克王国图鉴》。这些当时还被称作是“跨界整合”的初次尝试,被程武称为刚刚迈出的一小步。

但腾讯游戏总是效率惊人的。两个月后,在3月举行的UP2012腾讯游戏年度发布会上,腾讯游戏不但续签了快乐家族作为品牌代言人,更令人惊艳的是,同时还聚集了谭盾、蔡志忠、尹鸿、陆川、MichaelLau及全民熙6位分别在音乐、漫画、传播、电影、玩偶、文学领域成绩卓然的重量级人物,他们分别担任腾讯游戏泛娱乐首席音乐顾问、首席动漫顾问、首席传播学术顾问、首席影视顾问、首席玩偶顾问及首席文学策划顾问。

“泛娱乐”作为腾讯游戏明确的战略方向首次对外系统发布,程武完善和重新梳理了它的定义:以IP(知识产权,IntellectualProperty)授权为轴心、以游戏运营为基础展开的跨领域、跨平台的全新商业开发与运营模式。

虽然多位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领军人物同时受聘为腾讯游戏的泛娱乐业务顾问,的确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品牌营销手段,也的确给整个行业带来不小的震动,但此时的“泛娱乐”,看上去就像蒙着面纱的少女,美好,令人遐想,却看不清真实面目。

直到陆川执导、快乐家族主演的《游戏·青春》作为腾讯游戏微电影季的压轴之作在2012腾讯游戏嘉年华上首映,才让人扑捉到一点“泛娱乐”真正的精髓:

6位大师的聚集,并不只是靠名人效应积聚品牌人气,而是用他们所擅长领域的内容或方式来丰富和诠释游戏这个“第九艺术”,这既使腾讯游戏品牌价值的最大化,同时也帮助游戏与传统艺术做更多的融合。

正如程武所说:“泛娱乐最重要的是,我们希望通过推动网络游戏作为第九艺术和所有前八种艺术的跨界融合,去提升用户在网络游戏当中的艺术感受、艺术体验和游戏体验。这样可以给人带来更多的快乐、更好的体验。”

此次腾讯游戏“泛娱乐”战略选择在电影领域重点出击,是因为电影作为过去100年中的艺术之王,本身就是和网络游戏一样,都是可以把文学、音乐和美术等艺术形式融合到一起的平台艺术,两者是天然的近亲。

正如陆川对“电影和游戏”的解读:“电影与游戏是所有艺术中最年轻的,它们之间的跨度更小,合作形式更多。电影可以是游戏的推广平台,游戏里也可以内置电影片花,甚至有些时候电影就是无互动的游戏,游戏的本质其实就是玩家自导自演的电影。”

腾讯游戏品牌总监戴斌坦言:“从泛娱乐的品牌战略、品牌角度来讲,我们肯定会优先考虑更能够跟公众有效沟通的方式。”

电影与游戏的关系不仅体现在微电影本身,当11月24日被喻为“玩的盛宴”的《游戏·青春》和陆川历史巨作《王的盛宴》两部影片的主演在TGC上同台亮相时,游戏与电影在受众层面的共鸣感也得到了验证。这出“双宴计划”,使泛娱乐战略的价值提前得到了印证。“骨灰级游戏玩家”陆川的深度幽默

对于拍摄《游戏·青春》,陆川坦言:“我就想尽情地玩一次,不带任何压力,为玩家拍一部纯粹的作品。”他力求用一种纯粹的心态,将“游戏”和“伙伴”两个青春印记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来。这其实是一次游戏玩家与腾讯游戏团队和陆川团队的集体创作。

6月初腾讯游戏就启动了“原创故事征集大赛”活动,征集网友成长历程中的快乐回忆和感动瞬间,为微电影脚本寻找创意灵感。

其实陆川作为“中国新生代电影导演领军者”,是以《可可西里》、《寻枪》、《南京!南京!》这些让人感觉沉甸甸的写实主义电影令人称道。“沉重”的陆川与搞怪逗乐的快乐家族合作,用微电影来诠释游戏与快乐,这中间的反差不免让人略有疑虑。但熟悉陆川的人深知,这就是陆川一直想要做的一件事情。

事实上,陆川自称为“骨灰级游戏玩家”,与游戏一直有着割舍不断的感情。

陆川第一次接触电脑游戏,是在大学二年级。当时他回到家,发现家里多了一台苹果2,壳子还是绿色的,用的还是5英寸软盘。尽管软盘容量有限,但陆川还是拷了第一版《三国志》来玩。

回到学校后,为了进学校机房玩游戏还拼命和管机房的老师套近乎。20岁的陆川和其他所有20岁的小青年一样,从此爱上了游戏。这个喜好保持至今。《王的盛宴》拍摄期间,由于大雨剧组不得不停工,陆川就组织剧组里包括吴彦祖、刘烨在内的人到拍摄地小镇的网吧去玩游戏,结果小镇网吧被闻讯而来的粉丝们围了个水泄不通。

陆川笑言:“我拍了12年的电影,在我最苦闷和绝望的时候都是游戏陪我过来的。拍戏的时候,我也会在过程当中去玩玩游戏,换换脑子。”

“骨灰级游戏玩家”陆川并不是只擅长操刀十分厚重的写实主义电影。在戴斌看来,“陆川是一个非常有喜剧天分的导演,而且这种喜剧是真正的幽默,他激发的不是哄堂大笑,而是会心一笑,他是一个真正懂幽默的人。”

《游戏·青春》片头,就像许多人的经历一样,少年何炅、李维嘉和杜海涛因为玩游戏而被家长追打,在胡同里一路狂奔,这时响起旁白:“小时候觉得这条胡同漫长得看不到尽头,就在这里我跑过了青春,跑过了我的年少,当然,这条路上,我从不孤独。”

随着“从不孤独”四个字响起,电影的画面就从三个奔跑的小孩,切换到他们身后那些追赶的家长。没有任何多余赘述,只是一句台词配合镜头的切换,陆川就制造出了意蕴深长的幽默。

“泛娱乐”全面起航

令人费解的是,以“腾讯+陆川”的实力,腾讯游戏为何选择了时间短、成本低,被很多人认为是长广告的微电影呢?在戴斌看来,微电影并非简单的广告或者营销,而是电影作为一种有生命力的艺术,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时代传播规律的变化一时间的碎片化,而做出的自我改变。

而且腾讯游戏在与陆川的反复沟通中,达成一个很重要的共识,拍电影不是要帮腾讯游戏完成一次简单的商业宣传,而是真正去尊重电影的艺术规律,尝试着去还原游戏的本质,去解析游戏与人、与生活的关系。基于此,腾讯游戏并不追求一些微电影惯用的广告嫁接手段。

在《游戏·青春》中,有一个情节是快乐家族饰演的5位同学多年后重聚在大排档吃饭。在这里,原有的剧本中有一个植入广告,就是大家要在饭桌上打手机游戏。腾讯游戏毫不犹豫地删除了这个植入广告,“5个老朋友,老同学,好不容易聚在一起了,谁还看手机?虽然是内植,但还是抹掉它!我们不会为了这种短期的商业利益去牺牲电影本身的规律,要做好,那就要保留它的本性,保证它的品质。”戴斌表示。

对品质的追求最终使得《游戏·青春》让许多感同身受的游戏玩家禁不住热泪盈眶。腾讯游戏微电影季也正如程武所评价的,成为腾讯游戏泛娱乐战略相对具象的一次亮相。

这一次的成功也仅仅是阶段性的成功而已。细心的人不难发现,其实在2012腾讯游戏嘉年华(TGC)的现场,“泛娱乐”战略已经有了新的表述:原本“以游戏运营为基础”变成了“以游戏运营和网络平台为基础”。

多出的“网络平台”四个字普普通通,却将赋予“泛娱乐”更多令人遐想的空间。腾讯游戏为自己设计的未来显然已经不再局限于游戏,而是整个网络平台。

作为腾讯游戏首个泛娱乐实体平台,腾讯原创动漫发行平台今年3月成立并宣布与漫画界泰斗、腾讯游戏泛娱乐首席动漫顾问蔡志忠先生合作,只用了短短8个多月时间,即成长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原创动漫发行平台,吸引包括迪士尼在内的多个国际动漫巨头与之达成合作关系,而这是中国动漫界多年来一直努力而未达的成果。

据悉,作为腾讯游戏泛娱乐大师顾问团的另一名成员,香港玩偶“教父”MichaelLau也正在为腾讯游戏设计玩偶,目前制作已近尾声。

腾讯游戏是中国最大的网游综合服务商,也是中国最大的网游社区,基于这个网络平台,未来泛娱乐概念里面,除了在动漫、电影、出版、周边授权等领域的延展,或将带来更多想象不到的可能,重塑人们对互娱娱乐的理解和定义。

泛小众收藏时代已经到来 第10篇

一、艺术品投资意识日益走高

艺术品投资、房地产业和证券业是世界性的三大投资方向。纵观中国的经济现状及国家政策,近几年房地产受到国家法规条例限制,有明显收缩的迹象,前景不甚明朗;证券业受全球经济低迷的影响,牛熊交替,挑战极大,进场者赔赚不一;只有艺术品市场具备巨大的增长潜力,因其作为特殊商品的属性及稀缺性等特质,以及中国经济上升期的自然推动作用,一直保持着理性、健康的发展,因此艺术品投资的人数和资金皆在逐年递增。

艺术品市场的繁荣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象征和指标之一,艺术品投资代表着一种高端的投资方式和高回报率的理财方式,亦指示高品位的生活方式。纵观历史,高端艺术品一直是少数人专享专有的产品,尤其是在中世纪左右,拥有高端艺术品是上流社会的特权及尊贵身份的象征。建国以来,各种原因导致国内艺术品的收藏行为长期处于小众收藏的境地。

如今岁月承平,国泰民安,海晏河清,盛世收藏之风近年来逐渐兴起,随着收藏规模建制、宣传方式与参与人数的不断扩展,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收藏文化不断地形成与发展,收藏逐步成为一种新兴的文化时尚,文化成为一种新的品牌资源。艺术品收藏与投资已经由“小众收藏”进入到“泛小众收藏”的时代,这一现象代表着社会和文化的进步,精神和物质的共增。

“小众”一词,是相对于“大众”而言的,“大众”和“小众”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概念,互为词语空位。《说文解字》解释道:“众,多也”。甲骨文中的“众”字,“从日下三人”,表示众人日出而作;或省去“日字旁”作“三人”,表示人很多,数量很大。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大众”就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小众”表示“小部分人”。“大众化”指适合广大群众需要,普遍化。相比较,“小众化”是适应小部分人的需要,为小部分人服务。“小众”与“大众”相呼应,“小众化”也与“大众化”相呼应。

“小众”一词近些年被屡屡提及,“小众风”扑面而来,如小众音乐、小众歌手、小众摇滚、小众读物等等,“小众概念”凸显出新人类对于张扬个性的追求,对从众心理的逆反思想的萌生。“小众”并非新造词,是近年来被重新使用的古代汉语中的旧词。然而,“泛小众”却是一个新词。

“泛小众”是介于“大众”和“小众”之间的概念,所涵盖的数量、程度和范畴都介于“大众”和“小众”之间,是“小众化”向“大众化”过度的状态。

二、何为泛小众收藏?

中国的艺术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日益完善,人们的审美观也逐渐提高,尤其是新兴的艺术品投资和收藏家,是“泛小众收藏”的主体,大都对艺术品的格调和品味有独立的见解和完善的评估理念。在收藏人群方面,泛小众收藏群体的组成者大多是相对年轻的成功人士,以中产阶级和白领阶层为主,具有时尚化的审美趣向,文化和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泛小众收藏群体大都具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财富富足,在物质上无缺无亏后开始追求精神产品的消费。

据历年统计,目前我国参与艺术品收藏的人数早已过亿,中国艺术品市场在世界艺术品市场的地位迅速提升并得以巩固。在国运的牵引与巨大消费能力的推动下,大中华圈的文化认同感进一步增强,国内的艺术品收藏热潮已向全球扩散,国际艺术品市场上屡屡出现国人的身影。随着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育与壮大,在中国资本市场迅速发展的态势下,中国的艺术品资本在不断壮大与积累,泛小众收藏群体不断泛生与发育。

中国自古以来便有把艺术分为“阳春白雪”(小众)和“下里巴人”(大众)之议,从某种程度上说,高端艺术品是为一小部分人服务的特殊艺术品,若干年来,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高端古玩字画的收藏与投资也仅仅局限于“小众”的圈子里。大众虽然渴望,但一段时间内,精品长久的处于小众消费的状态中。几次金融危机中,货币贬值而艺术品升值的实例比比出现后,“小众消费”开始向“泛小众消费”过度,目前已经逐渐发展成熟。

艺术品市场中的收藏与投资已从小众人群时期跨入泛小众玩收藏的收藏投资时代。艺术品是比黄金更好的抵抗通胀的工具,不少投资者购买艺术品的初衷就是为了抵御可能到来的通货膨胀。据2010年胡润富豪榜的统计数据,艺术品投资在富豪投资方向上的地位由第八位上升到第四位,富裕家庭对于打理家庭资产都有着较高的要求,1/4以上的富豪喜欢收藏艺术品,以达到财产升值和保值的效果。艺术品成为资产配置中极为重要的有形资产,均衡了资产配置的精神倾向,并为投资和收藏者带来文化和艺术等多重层次和意义上的提升及享受。

三、泛小众收藏时代的购买特征

在证券业、房地产业低迷的情况下,艺术品市场率先复苏、泛小众收藏时代的真正原因归功于泛小众收藏群体购买力的强势支持,以及宏观经济形势出现的通胀预期,艺术品以强势的保值增值、抵御风险的能力受到信任和关注。艺术品作为既具有文化品味又能够带来理财收益的投资产品,无疑成为高端富裕家庭的投资首选之一,这也是艺术品市场近年来稳健向好和“泛小众收藏投资群体”逐年扩大的主要原因。

由于泛小众收藏投资群体中的市场参与者普遍持有消费、审美、投资、收藏的理念及谨慎态度,泛小众收藏时代市场的行情方向仍会聚焦于当代艺术的范畴里,市场监测表明:价位不高、能够保真、不需要太多鉴定手续的当代艺术品最受青睐,投资或收藏的市场风险相对较低,值得价值投资者密切关注。而古代和近现代艺术部分由于在上一波行情中遭受热捧,目前还正处于行情回暖的阶段,虽然价格大都不菲,仍不乏实力雄厚的土豪们一掷万金,倾情收藏。

在诸多的精神产品中,书画艺术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精粹,书画艺术品更具陈设和欣赏性,认知面较为广泛,接受度高,也最能彰显一个人的文化品位、素养和艺术内涵,故而受到泛小众收藏投资群体的青睐。当然,偏向于年轻的泛小众收藏投资群体的成功人士在收藏艺术品的同时,并非只是将其当作包装自我形象的招牌,恰恰相反,他们年轻的特质、良好的美学陶养与紧跟潮流的思维决定了该群体具有时尚化的审美取向,对艺术品内在的文化艺术底蕴有着独到的眼光与见解。事实证明,泛小众收藏投资群体擅长利用手中一部分闲置的资金将收藏的艺术品用于投资活动,易于获得投资领域的成功。

在投资构成方面,泛小众收藏投资群体资金的构成大多数以收藏和投资资金为主体,而非礼品市场资金占主体,且大多为闲置资金。在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新一轮行情中,以投资资金为主体的格局正在颠覆礼品市场资金占主体所造成的缺陷与弊端,使艺术品成为一种重要的投资渠道与金融工具,泛小众收藏投资群体的常年活跃,昭示着中国艺术品收藏投资而非投机的时代已经到来。

泛小众收藏时代也兼有收藏和投资“分众化”的时代特色,入场者怀着消费、收藏或者投资的不同目的,选择了同一产品。区别收藏与投资两个相辅相成又不同理念的目的,艺术品的持有期是主要参照数据,艺术品的持有期也是产生回报率的一个关键因素,有长线有短线,相对较长的持有期和选择合宜的出货时机是产生高回报率的必要条件。从宏观和市场经验来看,艺术品投资最好的形式还是长期投资为主,适当以短线做一些交叉。艺术品具有稀缺性的特点,部分精品作为艺术家灵感突现的产物,甚至具有不可复制性等特点,往往成为部分投资者的永久藏品。

任何艺术品,都不可避免地蕴涵着文化的时代特征,记录着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坐标。以书画艺术品为例,艺术品交易中,古代书画历久弥香,经历了数百年的价值积淀和文化验证,最为值钱,上亿元成交的精品已不鲜见。近现代书画交易极为频繁,存世量相对较适合市场操作,过手率最高,精品的价格与一般作品的价格已经明显的拉开距离。当代书画以保真价优著称,最为活跃,购买当代书画相对门槛较低,由于销售渠道有保障,大都可以省去鉴定等烦恼,题材和技法又贴近“泛小众们”的生活和思想,成为泛小众收藏投资群体的大爱所在。艺术商品流通是连接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的纽带和桥梁,是产生利润的主要方式,是艺术产业发展的先导。据观测,目前艺术品市场中最适合短期投资的是年轻艺术家的作品,比如70后、80后的作品,极具成长性,回报率相对较高。近些年来,很多古代、近现代藏品的收藏家也纷纷把眼光瞄准了当代艺术品,才华横溢的当代艺术家,正享受着市场春风的抚育。

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中一轮轮行情的出现,以及泛小众收藏投资群体的实修实干,以理性的思维促使艺术品不再大量地悬浮于市场的中间环节,而是被收藏于艺术机构或个人,有效地遏制了非理性的炒作行为,使市场的发展更加规范化。艺术品投资作为高雅投资,将个人兴趣、高雅生活和财产保值升值结合起来,显著提高财富管理幸福指数,呈现出良性发展的态势。

结语

国际金融危机最严重的阶段已经过去,尽管世界经济全面而持续的复苏还存在着一些不确定因素,但总体来看世界经济的复苏趋势业已确定,这也是艺术品行业即将迎来新的盛况的标志之一。中国的艺术品市场,与相对成熟的欧美艺术品市场相比,仍处于正在发展的历史阶段。艺术品市场的繁荣对于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具有拉动作用,中国艺术品市场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进一步接轨国际,并利用好“后发优势”,在总结前人投资经验的基础上出奇制胜。

艺术品天生具有富贵的属性,90年代世界文物中心在英国伦敦;2000年后转移到美国纽约;目前北京和香港是世界艺术品交易的新地标。现阶段社会富裕阶层的持续扩大,财富来源多元化,财富地域扩张化。大量高智高知的富裕阶层的财富理念受国外发达国家影响较深,国际化视野更宽广,偏好高端投资,艺术品作为拥有文化品味的高端投资方式,是泛小众收藏投资群体青睐的投资产品。

上一篇:基层统战下一篇:农业发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