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患者用药的特殊性

2024-07-15

老年患者用药的特殊性(精选7篇)

老年患者用药的特殊性 第1篇

1老年人药代动力学的特殊性

1.1 药物吸收的特殊性

老年人胃黏膜细胞数量减少, 消化道运动降低, 胃酸分泌减少, 肠道动脉硬化使血运减少等, 这些因素均可影响口服药的吸收而降低其疗效。此外, 老年人比较脆弱的消化功能很易受一些药物的干扰而致消化功能障碍, 如地高辛、氯化钾、抗生素等很容易影响食欲, 引起恶心、呕吐或腹胀、便秘、腹泻等, 使本来已经衰弱的身体更加虚弱。

1.2 药物代谢的特殊性

肝脏是药物代谢和解毒的主要场所, 老年人的肝脏功能比青壮年降低15%, 代谢分解及解毒能力明显降低, 且容易受到药物的损害, 因而也影响药物的代谢: (1) 肝酶的合成减少, 酶的活性降低, 药物转化速度减慢, 半衰期延长如苯巴比妥、哌替啶、阿司匹林等; (2) 由于老年人肝功能低下, 对于一些药物分解的效应能力降低, 如利多卡因首过效应强, 老年人使用应减量; (3) 老年人肝细胞合成清蛋白的能力降低, 血浆清蛋白与药物结合能力降低, 游离型药物浓度增高, 药物效力增强, 如普萘洛尔造成肝性脑病, 就是因血液中游离普萘洛尔过多, 造成心输出量减少, 供应脑组织的血流量减少, 而引起大脑供血量不足。因此, 老年人服用此药要注意减量或延长间隔时间。

1.3 药物排泄的特殊性

老年人肾脏的单元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 肾小球滤过率及肾血流量减少50%左右。80岁以上老年人肾单元仅为青年人的l/3, 肌酐清除率降至青壮年的1/3以下。因而使药物的排泄受到限制。此外, 老年人饮水量少也不利于药物的排泄。老年人蛋白质摄入量减少, 尿易趋碱性, 使碱性药物 (氨茶碱、抗酸药、氯化钾) 在碱性尿液中容易重吸收。这些因素都可提高某些药物在血浆中的浓度和使半衰期延长, 从而出现药物的蓄积作用, 超量反应和毒副作用。

1.4 药物分布的特殊性

随着增龄, 老年人体内水分和肌肉组织逐渐减少, 脂肪相对增加, 这就会引起药物分布的变化, 如亲脂性药物巴比妥、地西泮等, 因其分布容积增大, 其血药浓度降低, 在脂肪组织内蓄积, 产生持久作用。老年人血浆蛋白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 因而蛋白结合药物减少, 具有药理活性的非结合部分 (游离) 药物浓度相对增加, 如哌替啶、口服降糖药等的生物有效度可增加, 因此, 老年人用药剂量和次数均应低于青壮年为宜。

1.5 药物的耐受性

老年人对药物耐受性降低, 通常单用或少量药物配合使用时, 一般可以耐受。但当许多药物联合使用又不减量时, 易出现不良反应及胃肠道症状, 如一种利尿剂、一种镇静剂和一种安定剂分别服用时, 可能耐受良好, 能达到各种药物治疗的预期效果;若同时使用可能出现体位性低血压。

1.6 组织的感受性

随着年龄的增长, 机体对药物的感受性也有改变。感受性增强时, 常规药量也能出现超量反应, 如甲状腺素、洋地黄类制剂等。老年人心脏对异丙肾上腺素、普萘洛尔等药物的作用多不敏感, 这与老年人心脏组织纤维化血流量减少以及受体功能降低有关。老年人个体差异很大, 同龄老人的药物剂量可相差数倍之多。

2老年人给药的特殊性

2.1 多药并用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

老年人由于身患多种疾病, 用药较多, 时间偏长, 而且老年人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减慢, 多种药物合用, 药物之间相互作用也就越多, 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也就越高。因此, 对老年人用药时必须慎重考虑药物的相互作用所引起的不良反应。

并用药物配伍不合理[2]: (1) 药理性配伍禁忌, 如维生素C+胰岛素, 维生素C+肌苷, 维生素C+ATP, 维生素C+头孢唑啉等, 维生素C可使胰岛素、肌苷等药物效价明显降低或消失。同样中草药制剂加入其他药物也不合适, 一些药物在pH低于6.8的水溶液中极不稳定[3], 因此应尽量分开应用而不能加入同一瓶中。 (2) 并用药物过多, 3种药物甚至5种以上药物同瓶滴注, 例如5%葡萄糖250mL+氯化钾10mg+维生素C5.0g+ATP40mg+COA100μg+曲克卢丁400mL+胰岛素10μg+肌苷0.4g (7种) , 许多并用药物目前无法证明实际临床效果及并用是否合理, 应谨慎使用。

2.2 掌握好最佳用药剂量

由于老年人对药物耐受能力差, 个体差异增大, 半衰期延长, 因此, 对老年人用药剂量必须慎重。用药剂量应给与最佳疗效的最小剂量, 通常开始用成人量的1/3或l/2剂量, 其后根据病情变化加以增减。 (1) 抗菌药物剂量选择[4]。表现在剂量偏小, 不能有效地抗感染, 延误治疗。如某患者, 74岁肺炎入院者, 仅给予头孢哗啉3.0g, qd, (iv) ;不能达到应有的血药浓度, 与此相反的是剂量偏大, 不适当的增加剂量或单次给药剂量偏大均可因药物蓄积而导致不良反应; (2) 老年患者用药剂量未进行相应调整[3], 如某患者, 71岁患冠心病, 心律失常者给予维拉帕米片40mg, tid, 普鲁帕铜100mg, tid, 美托洛尔25mg, tid, 口服。3种负性心肌力药同时运用, 对老年人心脏的影响较大, 应慎用或减量。

2.3 掌握好用药的最佳时间

掌握好用药的最佳时间可以提高疗效, 减少不良反应。如洋地黄、胰岛素, 凌晨4时的敏感度比其他时间大几倍甚至几十倍。一般多数口服药物可在饭后服, 尤其对消化道有不良反应的药物, 如铁剂、某些抗生素等。有些药物要求在空腹或半空腹时服用, 如驱虫药、盐类泻药等。有些药物要求在饭前服, 如健胃药、收敛药、肠痉挛药、利胆药等。

2.4 加强对老年人用药的指导和检测

老年人病种多, 服药品种亦多, 又加记忆力差, 忘服、漏服、错服药品是常见的。为此, 医生在给老年人用药时, 要详细询问病史、药物过敏史, 细致查体, 慎重选择用药, 详细交代药物名称、特性、药效、用法、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药物的禁忌证、储藏方法。老年人服用地高辛、抗心律失常药、抗高血压药、抗糖尿病药、利尿药、抗肿瘤药、抗胆碱能药、抗精神病药、抗生素、β-受体阻滞药, 应密切监视药物的不良反应, 尽可能依血药浓度监测, 以指导准确合理用药。老年人服用与中毒剂量比较接近被认为是高危药物, 必须密切监视用药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并及时进行合理的调整。

2.5 加强药物费用和效果意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一个医德高尚的医务工作者在选用治疗方案时, 必须掌握以下用药原则:药效高、毒副作用小、价格便宜、为患者着想、为国家着想, 合理使用有限的卫生资源。随着公费医疗改革, 自费范围扩大, 而老年病, 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的治疗, 往往长期甚至终身用药, 若药费过高, 患者承受不了, 就难以坚持长期系统的规范治疗, 因而也就不可能获得理想的疗效。因此, 增强药物费用和效果意识, 以最低的药品费用, 获得最好的治疗效果, 已成为一个现代医师必修具备的良好素质。

关键词:老年患者,合理用药,特殊性

参考文献

[1]周菊林.老年医学理论与实践[M].沈阳:白山出版社, 2002:41.

[2]赖计浓.略谈老年人合理用药[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07, 5.

[3]陈新谦, 金有豫.新编药物学[M].第1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67.

老年患者合理用药的特点探讨 第2篇

1药物动力学的特点

1.1 吸收的特点

由于胃酸减少, 导致胃酸对某些药物破坏随之减少, 消化道内对弱酸药物的吸收力下降;胃排空减慢, 使药物至小肠的时间延长, 药物吸收延迟, 增加胃酸对药物的破坏, 血药浓度峰值降低, 达峰值时间延长, 小肠粘膜面与肠管吸收细胞数减少, 药物吸收的量也相应减少;肠、肝对药物的降解功能减弱, 致血药浓度增高。

1.2 分布的特点

体内水分减少及脂肪增加, 导致分布容积改变, 水溶性药物可达较高的血浓度, 产生较大的效应。脂溶性药物分布容积增大, 血药浓度降低;血清蛋白降低与白蛋白结合的碱性药物减少, 血药浓度增高, 而易致毒性反应;肌肉组织减少, 分布容积降低, 血药浓度增高。

1.3 代谢的特点

药物在体内的代谢中心肝脏, 随年龄增加, 肝的重量减轻, 肝细胞逐步减少萎缩, 出现变性细胞, 影响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肝血流量减少, 蛋白合成功能下降, 肝脏内有些酶使药物代谢速度减慢。因此, 主要由肝脏代谢的药物, 如心得安、氨茶碱及利多卡因等应用时应减量。

1.4 排泄的特点

药物的排泄主要是通过肾脏, 肾血流量减少, 药物进入肾小管的速度减慢, 利尿效果减弱;增龄致肾功能下降, 由肾排泄的药物量减少, 而且药物浓度上升;肾排泄的代谢产物易蓄积, 易产生毒副作用。

1.5 敏感的特点

由于受体数减少或亲合力减低, 导致老年人对某些药物敏感性增强或减弱。如对中极神经系统药物吗啡、利多卡因等较敏感, 血峰值较高;而对激素类及β-受体激动剂药物敏感性下降。

2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的特点

老年人同时患多器官系统疾病较多, 用药的种类增多, 用药时间较长, 药物的毒副作用发生频率也相应增加。近3年来, 笔者每年统计分析60岁以上老年门诊患者100例, 其中患2种以上慢性疾病占70%, 患5种以上疾病者占50%, 最多的同时患有8种以上疾病。80%是常规用药者, 30%以上的老年人服3~4种不同药物, 5种以上药物合用者占50%, 用药不合理者占15%。多种药物的相互作用同时接受6种以上药物的患者, 其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可达60%。多种药物并用出现药物的作用体现形式如下:①影响药物的吸收、代谢、分布、排泄等一系列药物动力学过程。如两种以上中极神经抑制药合用引起镇静过度, 共济失调。水杨酸类止痛药、糖皮质激素有抑制干扰素的吸收作用;②对药物作用部位及主受体的感受性或结合力起增强或减弱作用的药效学相互作用。如羚苯磺胺能阻挡青霉素从肾小管排出, 使血中青霉素的浓度增高而加强疗效。消胆胺与洋地黄并用, 易形成复合体, 使洋地黄吸收不良。所有糖皮质激素与抗高血压药合用有降低抗高血压药的作用等;③中西药合用不当也会产生药效的降低, 导致不良后果, 对患者造成危害。如青霉素与黄连、黄芩注射液配伍后可产生沉淀反应降低药效。红霉素类与穿心连制剂的中药合用, 则能抑制穿心连促进白细胞吞噬功能的作用, 从而降低穿心连的药物疗效。现有些成药均有时含有中西药成分, 使用不当, 同样产生不良后果。如复方感冒灵、速效止痛药过敏者应禁用;④食物与药物的相互作用不当, 也可改变药效动力学。如酸果汁与蔬菜汁可降低氨苄青霉素、红霉素等不耐抗生素的疗效。牛奶与四环素同服, 牛奶中的钙与四环素形成不溶解的复合物, 酒精可明显加强阿司匹林的副作用等。

3给药的特点

药物治疗是老年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 目的在于减轻老年患者的痛苦, 使他们感到舒适, 并能正常生活, 使精神和身体得以康复;①老年人用药前要确立诊断, 全面考虑, 不可轻易使用任何药物, 切忌多种慢性病同时联合用药治疗要分清主次, 有重点的防治, 做到合理科学用药;②老年患者用药的原则是:安全有效, 简单可靠, 选择不良反应小, 最熟悉的品种, 用最小的种类, 最小的剂量, 收到最佳效果。一般以成人用量的半量作为起始量, 根据病情变化加以增减;③投药前后要反复掌握生化检查指标及肝肾功能与精神方面的情况, 必要时可根据药敏及血药浓度监测, 来拟定药物剂量, 指导临床用药;④衰老变化易产生智力下降, 因此给药前要充分掌握每个患者的智力情况, 尽量避免复的用药方法。对老年思维意识能力差和独居患者用药时, 应警惕误服和过量。

老年患者用药的特殊性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3 年4 月~2014 年4 月来本院治疗的94 例老年糖尿病患者,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各47例。实验组中, 男31 例, 女16 例, 年龄54~77 岁, 平均年龄 (65.7±7.8) 岁, 疾病种类:糖尿病合并高血压11 例,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18 例, 糖尿病合并脂代谢异常5 例, 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变10 例, 单纯糖尿病3 例。对照组中, 男28 例, 女19 例, 年龄52~76 岁, 平均年龄 (65.4±7.3) 岁, 疾病种类:糖尿病合并高血压12 例,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17 例, 糖尿病合并脂代谢异常6 例, 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变9 例, 单纯糖尿病3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用药指导措施:提高责任护士的用药知识的水平, 制作相应的用药知识小手册, 帮助患者掌握用药知识, 内容包括:常用药物的剂量、作用、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等。 (2) 用药方式指导:由专门的护士为患者讲解相关的用药指导, 若患者耳聋则采用书面讲解, 讲解的主要内容包括正确的用药方法、药物名称、剂量、服用方法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 (3) 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用药特点:由于老年人的代谢率明显降低, 因此老年人的用药量一般应比青壮年减少1/3。此外老年人的神经状态下降, 当使用降血糖药物时应时刻监测血糖, 其神经感觉不明显, 血糖下降到一定程度才会察觉, 而此时往往易发生低血糖诱发脑血管意外和心肌梗死,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在给老年人用药时, 应尽量选取对患者副作用小的药物, 不能自行滥用药物, 并严格观察不良反应。 (4) 对患者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由护士对其进行提问及评价, 如询问患者是否知道所用药物的名称, 用药时间及剂量, 并认真倾听患者的回答。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比较两组患者的用药知识知晓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情况。用药知识知晓情况分为十分了解、了解、不了解。用药知识知晓率= 十分了解率+ 了解率。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用药知晓率比较实验组患者对用药十分了解32 例, 了解9 例, 不了解6 例, 用药知晓率为87.2% ;对照组患者对用药十分了解16 例, 了解8 例, 不了解23 例, 用药知晓率为51.1%, 两组用药知晓率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 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实验组患者发生低血糖反应1 例, 高血糖反应2 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6.4% ;对照组发生低血糖反应2 例, 高血糖反应3 例, 酮症酸中毒2 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14.9%,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随着社会高速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口逐渐呈现老龄化, 老年糖尿病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糖尿病患者在医院接受治疗后, 出院仍需服用控制血糖药物。但老年糖尿病患者往往缺乏专业的医疗知识, 对药物的作用、用法用量等了解较少, 常发生错过服药时间, 用法用量错误等事件[2]。因此为提高患者的安全用药, 需由药师进行专业的用药指导。本研究中, 探讨用药指导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用药安全影响分析, 选取来本院治疗的老年糖尿病患者, 分别采用常规的用药指导及系统的用药知识教育。结果显示, 实验组患者的用药知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患者住院期间, 由责任护士对其进行专业、系统规范的用药指导, 能够明显提高患者对用药知识的知晓率, 从而达到正确用药, 做到自我监控, 提高用药依从性和安全性, 明显提高用药效果[3]。

综上所述, 老年患者的用药问题具有普遍性, 应引起医生及家庭的充分注意, 建议采用系统规范的用药指导, 能够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 能使患者的用药知晓率明显提高, 降低因药物使用不当而导致的并发症, 提高用药依从性, 明显提高用药效果, 最终实现治疗目的和安全用药,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沈荣华, 吴红莲, 张雪玉.护理干预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安全注射胰岛素的影响.现代临床护理, 2010, 9 (4) :37-39.

[2]冯剑平, 王小英.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安全用药及护理.海峡药学, 2010, 22 (8) :219-220.

老年患者常见用药问题的护理探讨 第4篇

1机体改变对药物的影响

(1) 老年患者往往伴随多器官功能下降, 这些功能器官的衰退将直接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和代谢, 使药物作用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 (2) 老年患者对药物的结合能力也有很大减弱。老年患者血流量减少, 血液成分有所改变, 血浆白蛋白含量的减少造成血浆蛋白的结合能力的降低, 从而增加了血液中游离药物的浓度。很容易出现药物的不良反应。 (3) 口服给药是老年患者常用的给药途径。但老年患者胃肠蠕动减弱, 会影响药物的溶解度, 以及药物的吸收和毒性的排泄。 (4) 肾脏是药物排泄的主要途径。老年患者肾脏往往伴随萎缩和肾脏皮质血流减少等问题, 影响肾小球的过滤, 常导致药物半衰期延长和血药浓度升高, 造成一般药物的不良反应增高。 (5) 精神因素:患者的乐观、悲观的精神因素会直接影响药物的疗效。

2用药原则

(1) 诊断明确, 合理有效用药:有很多老年患者, 因长期服药, 就按医嘱用药, 而自行用药。甚至有一些老年患者结合自己的症状, 通过看一些广告, 自行买药服用。出现这种情况时, 医务人员了解情况后应立即给予正确的指导和制止。 (2) 老年患者在用药种类上尽量少而精, 选择适合老年患者的药物。 (3) 用药时间结合患者不同情况而定。有些老年患者对药物有过度依赖性, 对一些不能突然停用的药物, 结合其体质等各个因素, 尽量逐步缓慢减量, 再行停药。

3用药护理

3.1 心理护理

老年患者中, 慢性病比较多, 康复病程长, 因此患者常常产生恐惧不安的心理, 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药, 希望得到关注和安慰。有些老年患者本来就性格固执, 生病以后就更加固执坚持己见, 甚至拒接正常治疗和护理。老年患者出现这些情况, 大多是因为孤独心理, 因此要多与他们谈心, 态度要亲和, 了解其心理状态。针对不同患者的心理特征, 给他们关心尊重, 倾听其谈话, 保持愉悦的谈话, 切忌不耐烦的情绪。调节其情绪, 鼓励其战胜疾病的决心, 使其保持乐观, 促进康复。

3.2 慎重、合理、正确用药

老年患者在用药前一定要详细了解病情, 明确用药的目的, 掌握给药的途径、剂量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和防治措施;用药期间, 如有任何不良反应, 应做好记录, 并检查相关症状, 以便能及时处理, 避免药源性疾病的发生。减少用药的品种, 避免因同时使用多种药物产生不良反应。同时告知患者正确的用药方法, 用药标签清楚醒目, 用量应准确无误, 必要时, 每日用量可包成小包, 注明用药时间, 防治错服、漏服。

3.3 争取家属的配合

由于老年患者的机体特征千差万别, 因此在药物治疗期间, 一定要让家属注意观察不良反应, 如出现药物过敏或其他不良反应, 必要时要进行相应的辅助检查。同时也要求医护人员要掌握一定的药理知识, 包括药物的作用机理、用途、剂量及给药途径等。

3.4 加强开展用药宣教, 提高安全性

主动向其宣传安全用药的知识, 讲明滥用药物的危害性, 告知服药期间易出现的安全隐患以及预防措施, 取得他们的配合和理解, 避免滥用或盲目用药导致的各种不良反应。

4小结

老年患者大多存在年龄大、记忆力减退、分辨力差等问题, 应要了解其生理病理特点及药效学等知识, 耐心细致地为每位老年患者进行病情护理指导, 加强其在服药过程中常见问题的安全防范意识。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 人口老龄化问题也日趋严重, 做好老年患者的用药护理, 给予老年患者更多的关心和照顾, 对提高老年患者的健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也是医护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浅谈老年患者合理用药 第5篇

1消化功能的生理变化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老年人消化系统随着年龄的增长可发生如下变化:胃肠黏膜细胞数量逐渐减少, 消化液分泌下降, 消化道蠕动逐渐缓慢, 供应肠道血液的动脉硬化使血运减少。由于以上的变化使口服药物的吸收减少, 疗效降低。

1.1老年人服用消炎痛、阿司匹林等止痛药, 如用量过大, 时间过长, 可导致老年人眩晕、腹泻、消化道溃疡或出血。

1.2胃复安是治疗恶心、呕吐、嗳气等胃肠道症状的药物, 该药物对一般人毒性很低。但对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 则易引起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 主要表现为急性肌张力障碍, 并呈阵发性发作。

2机体组织的变化对药物分布的影响

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有:药物的脂溶性、血浆蛋白结合率、生理屏障等。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 体内的水分和肌肉组织逐渐减少, 脂肪组织的比例相对增加, 这就会引起药物分布的变化。

2.1亲脂性药物巴比妥、地西泮容易在脂肪内蓄积, 长期服用就可能产生毒性反应, 对大脑皮层有抑制作用, 可能出现抑郁或智力障碍。

2.2药物吸收到体内, 一部分与血浆蛋白结合, 被暂时储存起来, 不发挥药效作用, 待缓慢分解释放。老年人血浆蛋白随年龄增长而降低, 一般75岁以上老年人的血浆蛋白比青年人下降约1/4左右, 因此他们体内药物游离状态的浓度就会升高, 容易出现毒副作用。

3肝脏功能的生理变化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 很多药物都要经过肝脏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酶代谢进行氧化、还原或水解反应。随着年龄的增长, P450酶的生成及活性逐渐降低, 对药物的代谢排泄减少, 使老年人对药物敏感性增强并容易发生药物毒性反应。

3.1苯妥英钠、巴比妥等在血液及组织的浓度上升, 在体内滞留的时间, 老年比青年可延长4~5倍, 服一般剂量, 即可使老年人过渡困倦, 长期用药时安眠药用量宜小, 且应不断更换品种, 防止发生依赖性, 产生蓄积中毒。

3.2氨茶碱常用于哮喘患者, 但老年人服用后, 容易发生体内蓄积作用, 开始时可小剂量试用, 一旦发现胃部不适或兴奋失眠即应停药。

4肾脏功能的生理变化对药物排泄的影响

老年人肾脏的肾单位随着年龄增长而减少, 80岁以上的老年人肾单位仅为青年人的三分之一, 即老年人排泄药物的能力仅为青年的三分之一。使药物在体内滞留的时间延长, 药物浓度升高, 导致中毒反应。

4.1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先锋霉素及磺胺类药物, 长期或一次性大剂量应用, 都可以引起或加重肾功能损害。例如青霉素注射一个半小时后, 老年人血浆中的药物浓度大约是青年人的三倍, 这是由于老年人肾小球过滤降低, 对药物排泄能力下降。

4.2患高血压病和心力衰竭的老年人常服用利尿药, 而服利尿药可因尿中大量排钾而导致肌无力、心律失常。特别是强效利尿剂速尿、利尿酸可引起尿潴留, 故老年人使用利尿剂最好选用噻嗪类或者是氨氯吡嗪等中效、低效利尿剂。

5药物的耐受性降低

老年人各种器官功能衰退, 对药物的耐受性明显降低, 女性比男性更明显, 主要表现对药物剂量的耐受性降低, 有时虽应用小剂量, 也可出现超量反应, 此外对联合用药耐受性低。

5.1用一种催眠镇静药地西泮可以耐受, 而与硝西泮两药合用时, 就会出现头昏、嗜睡、全身软弱无力, 甚至站立不稳, 与利尿药氢氯噻嗪合用时, 就会出现体位性低血压。

5.2将心得安与降糖药合用, 可加重低血糖反应, 而且心得安能掩盖急性低血糖症状, 危害更大。

6个体差异大

老年人对药物剂量个体差异很大, 这可能与老年人体质状况, 慢性疾病情况和各器官功能衰退情况存在很大个体差异有关。一定要从最小剂量开始, 逐渐加量, 细致观察病情变化, 不断调整用量, 才能找到最适合患者个体的最佳剂量。

6.1美国有人对88例65岁以上的健康老人进行了四个月以上的长期观察分析, 每日服用200mg维生素E, 能明显增强T-细胞介导的免疫功能。但当剂量进一步加大, 每日超过400mg, 则容易引起出血、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等。

6.2老年人用药, 通常主张60岁以上的老人, 按成人剂量减量1/4服用, 70岁以上老人减量1/3服用, 80岁以上减量1/2服用。

社区老年患者用药情况调查 第6篇

关键词:老年患者,安全用药,调查

老年患者患病多以慢性病为主, 用药有一些不良习惯, 不合理用药较为突出, 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及造成的不良后果也明显增高。目前, 我国老年患者增长速度很快, 安全用药指导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鉴于此, 笔者在阆中卫生学校开展了非住院老年患者用药情况调查, 以了解老年患者药物使用的特点及影响老年患者药物利用的因素等, 为老年患者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以期提高老年患者用药安全性。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抽取来我校医院就医的老年患者380例, 年龄60~80岁;其中男232例 (61.05%) , 女148例 (38.95%) ;文化程度在小学以下302例 (79.47%) , 初中或高中51例 (13.42%) , 大专以上27例 (7.11%) 。

1.2 方法

自拟调查表格, 内容包括老年患者的基本情况, 取药地点选择及用药情况, 用药知识及对药品不良反应 (ADR) 的认知, 接受药学服务现状。采用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问卷当场发放, 当场收回。问卷共发出493份, 收回403份, 其中有效问卷380份, 有效回收率77.08%。

2 结 果

2.1 健康状况

在被调查的380例老年患者中, 患有1种或1种以上慢性疾病363例 (95.53%) , 其中, 患3种及以上慢性疾病59例 (15.53%) , 患2种慢性疾病101例 (26.58%) , 患1种慢性疾病的有203例 (53.42%) , 平均患2.13种慢性疾病。患病率排在前6位的慢性疾病依次是:高血压135例 (35.53%) , 冠心病92例 (24.21%) , 糖尿病34例 (8.95%) , 高血脂21例 (5.53%) , 脑血管疾病19例 (5.00%) , 骨关节疾病16例 (4.21%) 。

2.2 老年患者用药情况

在380例老年患者中, 正在使用药物的281例 (73.95%) , 长期服药249例 (65.53%) 。同时服用4~8种药物的67例 (17.63%) , 服用降血压药物和心脑血管药物的196例 (51.58%) , 最多者同时服用8种, 平均服用3.2种。服用各种保健品207例 (54.47%) 。使用频率居前5位的药物依次是:心、脑血管用药, 糖尿病用药, 肌肉骨骼用药, 胃肠道用药。说明大多数老年患者患有1种或多种慢性疾病, 而且以高血压与心脑血管疾病为主, 且老年患者用药种类繁多。

2.3 老年患者安全用药知识掌握情况

服药询问医护人员265例 (69.74%) , 询问家人或者朋友108例 (28.42%) , 自己看说明书吃药3例 (0.78%) , 说明影响老年患者药物选择的因素主要是医务人员, 其次是亲友, 再次是说明书和朋友的影响。不了解老年患者用药特点227例 (59.74%) , 未经医师诊断自行用药182例 (47.89%) , 曾服用过期或变质药物214例 (56.32%) , 保存药物时不注意储存条件313例 (82.37%) , 不知药物有不良反应92例 (24.21%) , 不遵医嘱197例 (51.84%) , 在病情好转时曾自行停药或减少药量。此外, 随意滥用维生素、滋补药或抗衰老药等现象较严重, 用药后不懂得出现异常反应时应及时停药就诊。

2.4 老年患者常见不良用药行为

大多数老人存在不良用药行为。经常同时服用多种药物241例 (63.42%) , 改变服药时间、间隔或漏服255例 (67.11%) , 合并使用处方药与非处方药227例 (59.74%) , 无医师诊断自行在药房购药335例 (88.16%) 。

3 讨 论

老年患者由于功能的减退, 往往身患多种疾病, 老年疾病成为生活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故老年患者用药频率高, 用药种类多。本组在380例老年患者中, 正在使用药物的老年患者占73.95%, 长期服药者占65.53%。

老年患者安全用药知识相对缺乏, 都存在不合理用药的情况。如随意增减药物剂量, 只要出现病情波动, 不查原因就增加药物用量, 当病情暂时稳定后, 又立即减量使用, 或者不按疗程服药。有的药物起效慢, 需服用一定疗程后才可达到理想的疗效。但有些老年患者频繁换药、中途停药, 这样都达不到药物治疗的目的。本组调查发现, 本组47.89%的老年患者未经医师诊断自行用药, 56.32%曾服用过期或变质药物, 24.21%不知药物有不良反应, 51.84%不遵医嘱, 随意增、减或停药、滥用维生素、滋补药或抗衰老药等现象较严重, 用药后不懂出现异常反应时应及时停药就诊。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 各种新药的层出不穷, 为医疗用药安全埋下隐患[1,2]。

老年患者盲目联合用药的现象也普遍。某些患者自认为多药同用, 可增强疗效, 相对放心。在用药时, 本来用一种或两种药物治疗就可达到目的, 却要多种药物联合使用, 甚至重复用药。殊不知药物相互作用发生的可能性随用药种类的增加而上升。因此, 用药一定要遵从医嘱, 不要自行服药。本组调查显示, 同时服用4~8种药物者占17.63%, 最多者同时服用8种, 平均服用3.2种。同时服用5种药物时, 药物相互作用发生的可能性>50%。如何有效地提高老年患者的药物利用度、药物的依从性、药物的合理性, 是医务人员的责任和义务, 健康教育是有效的方法之一。

由于老年患者因为自身受教育水平的限制, 影响他们对药物的了解。本调查显示, 文化程度在小学以下占79.47%。因此, 健康教育中应把高龄和文化水平低的人群作为重点。同时, 加强对老年患者家属的健康知识、用药知识的教育, 让家属掌握用药知识, 以帮助老年患者安全服药。

由于老年患者记忆力减退, 常出现忘服、重服、多服、误服、漏服等现象, 不但影响药物的疗效和疾病的康复, 还有可能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或发生意外。所以, 老年患者用药时最好有人为其把关, 特别是对不具备自己用药需要他人协助用药的, 其老伴或子女更应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黄爱君, 杨耀防.高校学生药品说明书认知度调查[J].中国药师, 2007, 10 (7) :727.

老年患者用药的特殊性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352例老年精神疾病患者, 其中男188例, 女164例, 年龄60~89岁, 平均年龄 (74±0.6) 岁。病程8个月~39年, 平均病程 (21.2±2.4) 年。所选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对精神分裂症的诊断认定。

1.2 方法

调查统计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疾病相关诊断、用药种类、用药剂量和频率、合并用药及药品不良反应等资料。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率 (%) 表示, 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精神疾病诊断结果

352例住院老年精神疾病患者中, 172为精神分裂, 56例为阿尔茨海默症, 45例为血管性痴呆, 39例为混合型痴呆, 20例为情感精神障碍, 15例为器质性的精神障碍, 其他5例为神经症、人格障碍等。

2.2 药品使用情况调查

本次调查中的352例老年精神疾病患者, 除5例未使用任何治疗抗精神病药物外, 均采用相关药物进行治疗。其中, 单一抗精神病药品用药304例, 两种抗精神病药品联合用药39例, 三种抗精神病药品联合用药4例。

2.2.1 使用单一抗精神病药物情况

3 0 4例使用单一抗精神病药物的老年精神疾病患者中, 使用药品占前3位的是氯氮平 (33.2%) , 喹硫平 (19.7%) , 奥氮平 (18.4%) , 其他用药依次为利培铜 (18.1%) , 氯丙嗉 (4.7%) , 舒必利 (2.6%) , 奋乃静 (2.3%) , 氯普噻吨 (0.7%) , 帕利哌吨 (0.3%) , 详见表1。

2.2.2 两种抗精神病药品联合用药情况

两种抗精神病药品联合用药的情况中, 氯氮平与利培酮联合使用比较常见, 占30.8%, 详见表2。

2.2.3 三种抗精神病药品联合用药情况

在本次调查中, 三药联合使用的情况有5例, 其中3例为氯氮平联合喹硫平及舒必利, 另2例为氯氮平联合舒必利及氟哌啶醇。

2.3 药物不良反应情况

老年精神疾病患者在服用药物后, 有208例出现不良反应, 占总调查患者的59%, 其中67例出现椎体外系反应, 56例出现便秘, 38例出现尿失禁及尿潴留, 29例出现低血压, 18例出现肝功能异常。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进步及医疗科技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及健康指标都在不断的提高, 老年人群数量也在大幅度的增加, 我国已步入老年社会, 需要照料和治疗的失能老年人也在逐渐增多。老年精神疾病于60岁以后发病, 起病隐渐, 呈进行性发展, 临床的主要表现为记忆障碍及对认识、意志、情感、动作等心理活动出现的异常, 以进行性的发展成全面性痴呆[3]。老年精神疾病主要分为老年痴呆、老年精神分裂、老年神经症、老年抑郁及人格障碍等。在本次调查的352例老年精神疾病患者中, 有172例被诊断为精神分裂, 由此可见, 精神分裂症仍在功能性精神疾病致残率中占据较高的位置。

通过对304例单一使用抗精神病药物的调查情况分析中显示, 氯氮平、喹硫平、奥氮平、利培铜为主的抗精神病新型药物的用药率较高, 替代了原常用药氯丙嗪的使用。使用此类新型抗精神病药物, 具有效果好、起效快、不良反应少等特点, 能有效的控制老年精神疾病患者躁动、兴奋、妄想及焦虑等症状。氯氮平是在单一用药及联合用药中使用最为广泛的药品, 是二苯二氮杂卓类抗精神病药, 对脑内多巴胺 (DA1) 受体和5-羟色胺 (5-HT2A) 受体有较强的阻滞作用, 非常适用于老年精神疾病患者。

此次调查中有39例患者采用两药联用的给药方式, 比例相对较少, 两药联用以抗精神病新型药物氯氮平及奥氮平与其他不良反应和副作用较少的药品联合使用, 对于治疗困难的老年精神疾病患者采用两药联合方式治疗, 已被临床应用所认可[4]。采用三药联用进行治疗的情况很少见, 治疗时应慎重考虑后进行用药, 用药时应充分了解药物机制、动学的作用及其他相关可能性。用药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有208例, 占总调查患者的59%, 老年患者因各器官功能降低及肌体和脂肪的比值增加, 药物的作用时间增长, 被蓄积在体内, 从而引发不良反应, 又因老年患者自身的其他疾病, 在联合用药时, 易使不良反应的可能性增加[5]。不良反映主要表现为椎体外系反应、便秘、尿失禁、尿潴留、低血压、肝功能异常等。

综上所述, 我精神专科医院对于老年住院患者的用药方式合理, 新型的抗精神病药物使用率较高, 且以单一用药为主, 偶见两药及三药联用。因老年患者肌体较差, 易出现不良反应, 在以后的临床治疗中应加以重视。

摘要:目的 调查分析我精神专科医院老年住院患者的用药情况。方法 调查统计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352例老年精神疾病患者的基本情况及用药种类、用药剂量和频率、合并用药及药品不良反应等资料。结果 352例住院老年精神疾病患者中, 5例未使用任何治疗抗精神病药物, 使用单一抗精神病药品用药304例, 两种抗精神病药品联合用药39例, 三种抗精神病药品联合用药4例, 有208例出现不良反应。结论 新型的抗精神病药物使用率较高, 且以单一用药为主, 偶见两药及三药联用。因老年患者肌体较差, 易出现不良反应, 在以后的临床治疗中应加以重视。

关键词:老年精神疾病,住院患者,用药

参考文献

[1]张巧真, 宋伟明.精神专科医院3年抗精神病药物应用分析[J].中国药业, 2012, 9 (11) :175.

[2]章凤君, 陈正平.精神专科合理用药评价[J].中国药师, 2011, 12 (11) :231.

[3]张乃敏.本院精神专科门诊抗抑郁药物使用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2, 5 (6) :142.

[4]周艳璞, 冯长军, 戴劲.413例精神科住院患者精神药物使用时点调查[J].中国医药导报, 2012, 19 (2) :112.

上一篇:企业采购物资管理下一篇:学生学习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