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运行范文

2024-05-16

独立运行范文(精选9篇)

独立运行 第1篇

一、构建独立学院运行机制应遵循的原则

(一) 独立学院运行机制的构建必须遵循“依托母体, 相对独立”原则

首先, 独立学院必须遵循“依托母体”原则。这是因为:第一, 独立学院是由母体申报举办的, 由母体主管与领导, 是隶属于母体的下属教育机构, 是母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母体存在隶属关系。第二, 独立学院创办初期, 母体是它的主要出资人, 有的甚至由母体全额出资, 即使是后来吸收的社会资金逐步增加, 但母体大多仍处在控股地位。第三, 独立学院在初创阶段, 其本科文凭和学士学位, 都是由母体发放和授予的。第四, 独立学院所申办的本科专业, 是由母体直接或通过母体申报的。第五, 独立学院创办初期的教师和管理骨干都是由母体选派选调的。第六, 独立学院引进人才、吸引生源、毕业生就业等都需要凭借和依托母体的社会知名度、美誉度等无形资产。综上所述, 没有母体, 就没有独立学院的产生, 离开了母体, 就会影响和妨碍独立学院正常发展。

其次, 独立学院必须遵循“相对独立”原则。所谓“相对独立”原则, 一是独立学院在运行机制上具有较大的独立性。虽说独立学院同母体的其他二级学院一样, 同属于母体的下属学院, 都由母体主管与领导。但是, 独立学院在运行机制上则完全不同于其他二级学院, 具较大独立性, 拥有相对独立的办学自主权。同母体的其他二级学院相比, 独立学院具有独立的校园和基本办学设施、实施相对独立的教学组织和管理、独立进行招生、独立颁发学历证书、独立进行财务核算、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二是独立学院在运行机制上的独立性又是相对的、不完全的。由于独立学院是由母体主办的, 它必然受母体领导和监管, 隶属和依托母体。因此, 它既不像母体学校那样, 完全独立, 自主办学;也不同于社会、企业和个人集资创办的完全民有民营的民办高校那样, 享有完全自主办学权。国有高校举办的独立学院的特殊性是, 拥有较大的办学自主权, 但没有完全的办学自主权, 拥有一定的独立性, 但不完全独立;它源于母体, 隶属于母体, 需要依托母体, 利用母体, 借助于母体, 受母体的约束和制约, 服从母体的领导和监管。因此, 独立学院的独立性只能是相对的。

综上所述, 独立学院在构建其运行机制时, 必须遵循“依托母体, 相对独立”的原则, 使其所构建的运行机制, 既有别于社会集资创办的完全民有民营的民办学院, 也不同于国有高校母体下设的二级学院, 既具有民办、民营、民管的性质和特点, 又同母体保持密切的学缘、人缘、地缘、财缘联系;既依托母体, 隶属母体, 借助和利用母体, 又自主办学, 相对独立。因此, 构建独立学院的全新运行机制, 必须处理好“依托母体”与“相对独立”的关系, 使独立学院真正做到依托母体但不依赖、依靠和依附母体;保持相对独立性, 但不脱离母体, 更不与母体分庭抗礼。

但是, 从独立学院这些年发展的历史和目前的现实看, 无论在“依托母体”上, 还是在保持“相对独立”上, 都存在不少问题。首先, 从“依托母体”看, 存在两种倾向:一方面, 有的母体学校把“依托母体”变为“融入母体”, “母体一体”, 独立学院所要求的相对独立性或名不副实, 或名存实亡。母体与独立学院在人财物等教育资源上, 产权不清、归属不明、你我不分, 一切由母体包揽包养;有的母体学校则假借国家发展独立学院政策之名, 搞“假独立”、“校中校”, 行变相收费双轨制之实。另一方面, 有的独立学院则把“依托母体”变为“依赖母体”、“依靠母体”、“依附母体”, 同母体的其他二级学院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其次, 从“相对独立”看, 也存在两种倾向:一方面, 有的母体学校把“相对独立”变成撒手不管, 彻底断奶, 完全独立, 让独立学院自生自灭, 这显然不符合国家创办独立学院的初衷。另一方面, 有的独立学院则把“相对独立”当成“完全独立”, 企图完全撇开母体, 自己另起炉灶, 有的甚至同母体因财产与办学收益分配闹纠纷, 分庭抗礼。

(二) 独立学院运行机制的构建必须处理好“依托母体”同“相对独立”的关系

首先, 独立学院的发展壮大, 要善于在互惠互利基础上, 充分利用母体的教育资源。一是要充分利用母体的无形资产, 即国有高校的社会影响、社会知名度、社会美誉度和社会信任度这一优势, 来吸引高水平的教师和管理人才加盟, 吸引一流的生源。二是要借助和充分利用母体的办学设施, 即母体成龙配套、健全完善的教学设备、实验设施、图书情报资料、网络通讯设施、体育运动场馆、生活服务设施等, 以降低办学成本, 提高办学效益。三是要充分利用母体的雄厚师资力量、办学经验、教育教学管理经验, 以提高教学水平与教育质量。依托和利用母体的教育资源办学, 这是独立学院所拥有的其他民办高校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作为独立学院, 要切实做好依托母体办学的文章。

其次, 独立学院要在“依托母体”的同时保持自身的相对独立性。一方面, 要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要求, 做到相对独立。独立学院在争取相对独立和扩大办学自主权上, 要把政策用够用足, 力争在“依托母体”的前提下, 使自己拥有更多更大的办学自主权, 争取尽可能大和多的相对独立性。另一方面, 独立学院要在构建有别于国有高校的体现民有、民办、民营、民管的全新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模式上积极探索, 大胆创新, 为国有高校领导体制改革闯出一条新路子。特别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借鉴国外经验,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 运用市场运作机制等方面积极探索, 大胆创新。

二、独立学院运行机制的基本框架

(一) 实行理事会或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的领导管理体制

独立学院实行理事会 (董事会) (以下同) 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独立学院设立理事会。理事会由参与举办独立学院的母体学校代表、社会组织或个人代表、独立学院院长、教职工代表等人员组成。理事会是独立学院的最高权力机构, 行使决策权。凡独立学院的重大决策都须经由理事会讨论做出, 如院长的聘任、解聘, 学院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制定、重大投资、招生规模、专业设置、教职员工酬金分配等。母体学校对独立学院的领导和监管, 主要通过理事会进行, 而不能直接或间接插手独立学院的日常事务, 以保证独立学院充分行使自主办学权, 维护独立学院的合法权益和相对独立性。

独立学院的根本任务和崇高使命是为国家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确保独立学院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办学方向, 确保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在独立学院得以贯彻和执行, 必须确保母体学校对独立学院的领导和有效监控, 而最有效的办法, 就是母体学校应掌握独立学院的控股权, 确保理事长由母体学校担任, 从人事制度和产权制度上保证母体学校对独立学院的领导权和有效监控。

院长是独立学院的行政首长、法人代表。院长人选由母体学校推荐, 理事会聘任。院长对理事会会负责、受理事会监督, 实行任期制。院长在理事会领导下全面行使对学院的管理权, 对学院负总责。

(二) 设立同母体统一要求相配套与独立学院办学规模相适用的党团组织系统和职代会制度

首先, 独立学院党组织的设置, 应依据党章的规定, 按照母体学校党委的统一要求, 视学院党员规模大小设立 (分) 党委或党总支。 (分) 党委或党总支要在学院工作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一方面, 要通过自身的工作和党员的作用保证党的教育方针和母体学校党委的要求在学院的贯彻执行, 坚持和保证独立学院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另一方面, 要支持院长的工作, 为院长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政治保障。 (分) 党委或党总支可设少量精干的专职党务工作干部, (分) 党委书记或党总支书记, 应由母体学校推荐既懂政治又懂教育的专家型党员担任, 可兼任副院长。独立学院下属的分院或系, 视学生人数多少设立党总支或党支部, 协助分院院长或系主任开展工作, 在分院或系工作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独立学院要努力探索党政之间的新型合作关系。一方面, 要警惕和防止弱化党组织建设, 淡化党的领导的倾向;另一方面, 又要警惕和防止不顾独立学院实际, 忽视院长负责制的领导体制, 发生党政不分, 甚至以党干政、以党代政倾向。

其次, 独立学院的共青团组织应按团章规定和母体学校团委的统一要求, 视本院团员人数多少设立院团委或分团委。分院或系设团总支, 班级建团支部。院团委或分团委要按照母体学校的统一要求, 协助学院党委或党总支和院长做好学生工作和共青团自身的工作。

再次, 独立学院要建立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建立健全工会组织, 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独立学院可以视学院规模, 按照工会组织法的要求设立院工会或分工会, 并主动接受母体学校工会的指导和领导。

(三) 构建以自有专任教师为骨干, 以母体和社会兼职教师为补充的师资队伍合理流动机制

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 不能走国有高校“小而全”、“大而全”, 只能进、不能出、规模膨胀的老路, 而应建立以专任教师为骨干, 以兼职教师为补充, 少而精, 优胜劣汰, 能进能出, 自由流动的新机制。独立学院的教师, 可由三个部分构成:1/3本院自有教师, 1/3或更多一些从母体学校聘请兼职教师, 1/3或少于1/3从社会招聘兼职教师。

首先, 独立学院要有一支高水平的专任教师队伍, 以满足和保证教学的基本需要。专任教师队伍数量不在多, 大约占全部教师的1/3, 能基本满足主干课程的教学需要, 但素质要好, 水平要高, 业务要精, 应是名副其实的教学骨干, 个个都能独当一面;专任教师实行聘任制, 竞争上岗, 优胜劣汰, 能进能出, 保持活力;独立学院要采取比国有高校相对优厚的待遇和薪金的办法, 吸引高水平教师, 稳定和留住高水平教师。在独立学院初创阶段, 学校母体应在教师自愿和学校统一协调的基础上, 安排一部分骨干教师到独立学院任教, 使独立学院有基本的师资保障。在此基础上, 独立学院应随着自身发展的需要, 通过向海内外公开招聘, 不断补充新的专任教师, 逐步形成一支高水平的能满足教学基本需要的专任教师骨干队伍。

其次, 独立学院的大量教学工作应通过聘请母体学校的兼职教师来完成。一方面, 独立学院要主动与母体学校各二级学院沟通, 争取母体学校各二级学院对自己的支持;另一方面, 母体学校各二级学院要主动关心和对口支持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 尽可能多地动员和安排高水平教师到独立学院任教兼课。

再次, 独立学院还应广纳社会贤才, 主动面向社会聘请兼职教师。一方面, 要善于从母体学校以外的高校聘请兼职教师。因为, 高校专业门类多, 与独立学院专业对口相近, 加之高校师资力量雄厚, 教师教学经验丰富, 因此, 从高校聘请兼职教师最为便捷和有利。另一方面, 独立学院要拓宽聘请兼职教师的途径和视野, 面向社会, 大胆聘请那些学有专长、实践经验丰富的社会贤士担任兼职教师, 这不仅有利于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应用性, 而且有利于加强独立学院与社会的联系, 扩大独立学院的社会影响, 充分利用社会办学资源。

独立学院在师资队伍建设和运作机制上, 要处理好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两支队伍的关系。规模适度、相对稳定的自有专任教师队伍是独立学院办学之本, 是提高教学和教育质量之保障。与此同时, 独立学院应始终保持一支不断更新又相对稳定的高水平兼职教师队伍, 这是独立学院利用母体学校和社会教育资源,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降低办学成本的重要途径。

(四) 构建以独立学院自建办学设施为主, 以有偿利用母体学校办学设施为辅的办学设施建设与运行机制

首先, 独立学院要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要求, 设立独立的校园, 以解决办学所必需的场所。母体学校校园面积宽裕的, 可在校内划出一块作独立学院的校园。这既有利于提高母体校园的土地利用率, 也有利于独立学院充分利用母体学校的其他办学资源, 加强同母体学校的合作与联系。母体学校校园内无法容纳和安置的, 则要在母体学校之外另建独立学院校园, 最好是就近选址, 或利用母体学校的老校区, 以方便独立学院同母体学校的合作与联系, 有效利用母体学校的办学资源。

其次, 独立学院在教学设施、实验仪器设备、图书资料、体育场馆、通讯网络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等建设上, 如果校园是同母体学校连在一起的独立学院, 除了自己建设无法利用母体学校而又必不可少的办学设施外, 则主要通过有偿使用母体学校的教学设施来解决, 大可不必另起炉灶, 重复建设, 以免提高办学成本, 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如果是“校外院”模式的独立学院, 则应建立能基本满足自身需要的办学设施, 但切忌盲目追求“小而全”、“大而全”、成龙配套。母体学校已有的投资较大的实验设施、仪器设备、网络通讯设施、体育场馆等, 独立学院完全可有偿利用, 不必重复建设。

构建以民办独立学院自建办学设施为主, 以有偿利用母体学校办学设施为辅的办学设施建设与运行机制, 这既是国有高校创办的独立学院的办学特色, 也是国有高校独立学院得天独厚的办学优势, 这既有利于独立学院节省办学成本, 也有利于提高母体学校教学资源利用率。

(五) 构建独立学院与母体学校财务独立、教育资源有偿使用、互惠互利的利益分配机制

独立学院与母体学校存在千丝万缕的经济利益关系, 企图在经济利益上将其截然分开或割裂开来是不现实的。但独立学院必须财务独立, 对母体学校的教育资源必须有偿使用、合理付费, 不能侵占和无偿使用母体学校的国有教育资源, 以防止国有教育资源变相流失。独立学院同母体学校之间财务要独立, 资源产权要清晰、归属要明确。母体学校不能任意、无偿调拨和侵占独立学院的教育资源和办学收益, 独立学院也不能无偿占有和使用母体学校的国有教育资源, 独占本来应该归属母体学校的办学收益。

首先, 独立学院使用的校园土地, 无论是母体学校从本校中划出的土地, 还是从校外购置或租赁的土地, 均不能无偿划拨和无偿使用。可采取三种形式:一是由独立学院向母体学校租用, 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市场运作机制向母体学校支付土地承租费;二是母体学校以校园土地按市价作为独立学院的投资股份, 凭股权获取办学收益;三是有条件的独立学院可用自有资金按市价向母体学校或社会购置校园土地, 取得对校园土地的产权。

其次, 独立学院使用母体学校的其他教育教学资源, 如仪器设备、实验设施、体育场馆、通讯网络设施、图书情报资料、生活服务设施等, 均应在互惠互利基础上, 有偿使用, 合理付费。

最后, 独立学院的办学收入, 主要是招收学生的学费收入, 应由独立学院自主支配。独立学院的办学收入主要用于支付办学成本、扩大办学规模和投资回报。母体学校只能通过资源有偿使用和投资回报参与独立学院办学收益的分配, 而不能无偿占有和调拨独立学院的办学收益。目前, 相当一部分国有高校举办独立学院所使用的资源和投资大多是母体学校投入的, 很自然其办学收入也就全部由母体学校支配。今后, 随着独立学院办学资金的社会化, 股权多元化, 独立学院同母体学校之间财务独立与明晰产权不仅必要, 而且将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作者谭劲松系浙江理工大学法政学院院长、教授, 谭立章系该校副教授, 阳盛益、刘婷婷系该校讲师, 浙江杭州310033;傅洪健系中国计量学院副教授, 浙江杭州310034)

参考文献

[1]张立勤.中国民办教育生存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2]王建华, 邬大光.对国有民营二级学院的若干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 2000 (09) .

[3]吴跃文.对国有民办二级学院属性的几点认识[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0 (04) .

[4]东亮.二级学院与“一校两制”[J].教育发展研究, 1999 (05) .

[5]黄芳, 王留栓.对江苏省发展民办二级学院的思考[EB/OL].中国教育先锋网, 2004-02-07.

[6]张国华.国有民办“二级学院”办学体制质疑[EB/OL].http://www.yuloo.com, 2003-12-18.

[7]教育部.2006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公报[EB/OL].中国网, 2007-03-07.

独立运行 第2篇

独立学院是我国近年来高等学校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办学形式,根据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教育机构)10.65万所,比上年增加0.56万所,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达3065.39万人,比上年增加240.99万人。其中民办高校658所(含独立学院322所),在校生446.14万人,其中本科生252.48万人,专科生193.66万人。独立学院发展迅速,规模空前膨胀,成为普通高等教育的生力军。

独立学院成立及发展只有十多年的时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高校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在划分学术型、研究型人才培养外,更加注重能力特别是应用能力的培养。实际上绝大多数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定位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上,这其中又存在一些问题:一定区域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是一致的,这就必然导致独立学院在专业的设置上趋于雷同,形成恶性竞争;另一问题是,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上缺乏长远的设想,对前瞻性的发展考虑不足。把独立学院的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协调起来选择不同的培养模式,以不同的培养模式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以不同的特色提升学校的竞争力。

二、独立学院学生培养模式的探讨

培养模式的争论已有很多年,大多数公办高校在学术型与专业型人才的培养上也面临着艰难的抉择。培养模式定位在学术上,一些专业就业前景不乐观,甚至与实际需求严重脱节。定位在专业型的培养上,又无法与技工院校或技能培训机构相比。提出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是对目前公办高校的尝试,也是独立学院的选择。

1.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概念

应用型人才通俗的定义就是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的技能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素质有反应能力、团队精神、领导才能、敬业乐群、创新观念、适应环境等,应更加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实现学习、实践和专业技能相结合。所谓高级是相对而言的,就是相对于中专、技工学校培养的人才,独立学院培养的人才还具有比较高深的理论知识。

2.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分类

随着经济社会改革的深化,同样是应用型人才在不同层次、不同的产业、不同的岗位上其要求和标准是不同的。有些是偏重基础理论知识,有些是偏重实践技能,因此应按市场对人才的客观要求在既定教育资源的条件下对学生的培养提供有所区别方案,具体应按专业选择、就业前景、需求决定分类来作为独立学院学生培养的方式。

(1)专业选择。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独立学院学生间的差异制订科学的培养方案,按专业及专业方向招生分类。山西大学商务学院近几年的招生政策中,根据学生、家长及社会的反映,结合与相关企业进行双向交流后的实际数据,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对一些专业进行试点招生,如会计学专业实行按高考文、理大类招生,学生入校不分专业。第一学年设置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进行通识教育。第二、三学年设置学科基础教学,按二级学科组织教学。学年末,按学生成绩、志愿和规定办法自主选择本院系的专业。第四学年按学生三年的综合成绩及表现,根据培养方案,进入实习实训基地进行专业训练,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能力培养。

最后一个学期进入与系部共建的企业上岗实习。这种人才的培养模式实现了学用相结合,特别是第7个学期的实训基地学习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渡。既为实训基地的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同时也为学生走向企业提供了实践的能力。

(2)就业前景。目前,独立学院在专业设置上大体比照传统的本科院校来设置。总体而言,就是按照三类产业的划分。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化,不断提升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由此可知,服务于第三产业是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以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每年毕业生100%的就业。毕业生如此受市场的青睐,是由山西省经济转型发展、文化强省的战略、注重旅游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商务学院走出了自己的特色。近几年来,山西太原举办了好几次大型的国际会议,在系部调研过程中提出在艺术系开设国际会展专业的构想,通过科学的论证,目前专业已经开始招收第一届学生,相信就业前景乐观。其次,是要对过时的、不符合当前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有计划地淘汰掉,有效利用教学资源。

(3)需求决定。社会职业划分的幅度不断加宽,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所以,独立学院可以实施“市场需求为导向型”的人才培养方案。市场需求为导向型人才培养也称为“订单式”人才培养,是市场经济形势下产业的订单经济向教育界渗透的一种表现,是独立学院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和改革趋势而采取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如山西大学商务学院的新闻广告学专业,与太原日报社合作办学,太原日报社的相关专业人员来授课,学生在实践课时到太原日报社现场实习,从稿件的投送与见诸于报端,整个流程都熟悉,增强实践能力。在毕业时,太原日报社优先录用,既满足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也为学生就业找到一条新路。针对山西大学商务学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型的人才培养方案,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特征:其一,学生培养的针对性。市场需求为导向型的培养模式强调围绕“企业需求”建构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包括设置专业、课程开发、实施教学和进行教学评价等环节都围绕这一主题。

其二,课程开发的职业性。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学校与用人单位一起根据企业的要求确定培养目标及岗位要求,通过对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进行认真分析,构建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体系,并将其转化为学生的学习任务,进而开发为具体的课程。

其三,育人过程的合作性。市场需求为导向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企业的员工规划,校企合作共同培养适合用人单位“个性化”需求的人才。学校要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不断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独立学院学生培养模式探讨

独立学院学生培养模式是为实现人才培养的目的、基本职能与外部环境之间以及其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相互协调的运作方式。要使独立学院能真正在日常的管理活动中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以期达到培养的目标,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就必须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科学化的、规范化的运行机制。以山西大学商务学院近十几年的发展来看,培养模式是比较成功的,主要表现在部门设置、教学团队建设与教学管理等方面。

1.部门设置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组织结构设计应减少层级又分工明确,应具有精简高效的特点。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实行系主任负责制,具体运行模式是系部下设的教研室负责市场信息的收集与调研,系部负责合成人才培养方案的初步意见,教务处负责审核,学术指导委员会形成一致意见,招生处负责学生的招生,执行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包括的部门有教研室、教学系部、教务处、招生办、学术专业指导委员会。

教研室:主要职能是根据学生培养计划和市场调研情况,包括学生应具备的能力要求、课程体系、实践环节,在专业设置上按市场的需求对新设置的专业形成初步的专业分析报告。对不合当前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进行有计划的调整,提出书面的建议稿。

教学系部:主要职能是根据教研室的调研、预测及论证,确定人才培养的初步方案。对学术专业指导委员会形成的人才培养方案提出详细的落实措施,包括培养的具体目标及职业发展规划。

教务处:主要职能是负责教学计划及教学管理条例的制订、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教学全过程的调度管理、教学质量的检查监督、学籍管理、考务管理、师资管理、实践教学环节安排与管理、教材的订购、发放等工作。

招生办公室:主要职能是根据学术指导委员会批准的.人才培养方案,按照教学系部上报的招生数量及专业设置对填报志愿的学生按教育部的相关要求完成招生计划。

学术专业指导委员会:其成员由省内外有影响的专家组成,这些人员大部分是由省内外离、退休的原高校教授组成,他们在专业领域有一定的影响。主要职能是根据教学系部上报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审定,并根据本年度的招生计划及相应专业进行审核,根据目前的形势对专业及专业方向进行调整等。

2.教学团队建设

独立学院成立时间短决定了教学团队的建设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独立学院师资主要来源有:首先是离退休教师,这些教师教学科研经验丰富、具有高学历高职称。无论级别还是经验都是独立学院可利用的优秀资源,他们虽然年龄较大,但他们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特别敬业,有很高的工作热情。其次是兼职教师,主要是指公办高校教师或事业单位的教学人员。引进相关技术单位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来校任教,开展实践性的课程,虽然在理论教学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但有在企业第一线岗位任职的经验,对职业技能熟悉,能很好地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再次是面向社会招聘的新毕业的大学生和具有高学历的年轻教师,这个群体应是独立学院教师团队的主体,利用这种方法来培养和充实教学团队是很好的选择。从年轻教师开始培养和提高,有方向、有目标地去培养。通过把部分教师送到国内、外重点大学进修深造来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把考取硕士学位作为教师提升的主要手段,加强教师科研能力的建设。在几年的时间内可以有效培养独立学院自有的教学力量。

3.教学管理

独立学院的教学管理根据组织结构的设置构想及学院自身的特点,表现也不尽相同。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商务学院的教学组织机构设置体现出一定的优越性。学生培养的教学管理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专业设置以教学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专业设置面向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努力创造条件加快发展社会和人力资源市场急需的专业,这充分体现了现阶段独立学院存在的价值与人才培养的重心。

教学计划:商务学院的教学计划对山西大学有一定的依存性,但也有其相对独立性。在教学计划的制订中,要力争适合自己的学生基础、发展意向和相应培养目标。这是由学生知识基础的差异性决定的。作为山西大学,生源都是一本或二本的学生,基础扎实,而商务学院招生按规定都是三本的学生,所以在授课时会适当增加课时,并相应降低理论课程的难度。

教学监督:加强教学质量监督是重要的教学管理环节。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具体的做法是在学术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成立教学质量监督委员会,由各系的主任组成,定期对教学质量作出评估,如随机对教师进行听课,对学生作问卷调查,针对提升教学质量的意见与建议让学生作出选择等。学术指导委员会对这些数据进行分类,汇总形成文件下发到教学系部进行积极整改,其中对教学能力不足的教师作出相应的调整,比如原上专业课的教师调整到专业基础课等。

青年教师讲课竞赛:商务学院每年要举办一次青年教师讲课竞赛活动,由各系先组织评选出一名讲课优秀的青年教师参加全院的讲课竞赛。评委由学术指导委员会的全体成员和院领导组成,综合考虑选手的课件制作、内容表达、板书条理及等方面加以评定,按最后得分分别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这项活动举办了十几届,收到良好效果,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为学院的教学能手。

上市公司独立审计运行模式研究 第3篇

一、上市公司独立审计运行模式及问题

(一) 上市公司独立审计运行模式

上市公司独立审计运行模式由资金流通机制、监督机制和业务完成机制构成。资金流通机制主要有两条线路:一是业务完成资金, 直接由企业流向注册会计师事务所 (即企业→注册会计师事务所) , 二是监督检查及规则制定所需资金, 由国务院划拨给财政部、审计署和中国证监会 (即国务院→财政部、审计署、中国证监会) , 这两条线都属于单向运行, 而且从始发点到终点只有一个环节, 资金流通线路较单纯。我国独立审计行业监督机制是由国务院下属财政部和审计署及证监会三个部门负责监督, 证监会和财政部负责制定规则, 注册会计师协会作为行业自律也给予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和会计师以监督, 监管机构较多。业务完成机制运行的主要流程是在各种机构监督协调和业务指导下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获取了委托企业的财会会计信息后通过分析性复核等程序, 提供审计报告, 得出审计结论, 成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一部分, 如 (图1) 所示。

(二) 上市公司独立审计运行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 从

资金流通机制上来看, 资金流通线路较单一, 特别是企业向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直接提供资金这条单一线路直接导致了审计寻租问题。审计寻租是指审计师 (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 或拥有审计信息资源优势的当事人, 在社会总财富水平和企业真实业绩并未改变的前提下, 利用或制造制度缺陷、乃至破坏制度, 运用审计师法定的审计权, 导致审计师对上市公司失真的会计信息出具不恰当的审计意见, 以财富的非公平性转移和资源的不恰当配置谋求租金, 从而对其他社会主体利益造成损害的一种非生产性寻利活动。⑶注册会计师事务所所有者建立该事务所目的在于盈利, 而当这种利润是由企业客户提供的时候, 它必然会选择考虑到资金直接提供者的需要, 而忽视报表使用者的权利, 以获取自身利润最大化。其次, 从监督机制来看, 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存在多个监督机构, 包括财政局、审计署、证监会和来自民间的注册会计师协会, 对于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监督多, 负担重, 但是审计寻租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下面是各年各监督机构的结果, 可以看到尽管各监督机构都在恪尽职守, 但是审计寻租行为仍然屡禁不止。按照审计署发布的《审计机关监督社会审计组织审计业务质量的暂行规定》1999一2004年审计署先后组织检查了134家有证券许可证的会计师事务所, 发现其中问题较为严重的88家事务所、262名注册会计师移交财政部、证监会查处。其中60家次会计师事务所则在122家股份公司的审计中, 对资产不实18.9亿元、负债不实2.3亿元、损益不实16.27亿元、所有者权益不实1.62亿元、关联交易及其他财务会计信息披露不实66.28亿元、被关联公司累计占用资金20.28亿元, 共计125.65亿元的问题未查出⑷。中注协、证监会、财政部也对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了相关抽查, 其结果如 (表1) 至 (表3) 所示。监督检查机构如此众多的情况下, 审计寻租行为屡禁不止, 说明在该模式下, 监督机制没有达到设计人预期目标, 审计寻租行为的发生与监督检查机构设置的多寡关联性不强, 所以, 设立职业道德委员会或者是设立上市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等监督机构不但加重了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行业负担, 而且对于审计寻租问题的解决影响较小。最后, 从业务完成机制来看, 选择怎样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表面上看完全由上市公司决定, 实质上上市公司选择注册会计师事务所时要依据事务所的信誉、审计量的大小决定, 这是市场规律决定的, 但是, 审计市场上非对称信息必然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市场失灵, 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1997年开始的行业调查结果显示, 有61.3%的被调查者反映客户在选择事务所时, 不是看这家事务所是否能够提供高质量、高信誉的审计服务, 而是以能否出具客户“满意”的审计报告为标准, 那些不能提供“适当”审计报告的事务所将面临被解聘的风险, 导致了审计市场上出现部分“劣币驱逐良币”行为。

二、西方国家上市公司独立审计运行模式及其理论基础

(一) 国外上市公司独立审计运行模式

(1) 美国上市公司独立审计运行模式。在美国, 2001年底, 美国最大能源公司一安然公司的造假、破产事件使美国以公共监管委员会 (POB) 为代表的行业自律监管模式日益解体。SOX法案的出台, 标志着政府介入力量的加强。改革后的会计监管模式有以下优点:PCAOB的权威性从法律方面上得到了保;强化了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权;保证了会计监管机构的经费来源, 确保了PCAOB独立性。这一模式运行中, 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负责发布财务报告, 保留会计规范制定权和最终决定权, 掌握了职业界制定准则过程的监督权, 承担了会计信息质量承担的最终责任, 上市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制定审计准则、独立性准则等, 要求当事人移交佐证资料、启动制裁、惩罚和处罚, 对注册会计师进行审查监督。AICPA负责对注册会计师行使自律管理职能, 是民间自律组织。在该机构中, 除了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是政府机构, 其余全是行业自律性质组织。 (2) 英国上市公司独立审计运行模式。英国则形成了在行业自律基础上的政府统管模式。英国证券市场会计监管由英国政府贸工部负责。“财务报告委员会”可向贸工部的提供立法建议和咨询服务。贸工部就授权财务报告委员会执行部分监管权, 立法空白时, 财务报告委员会监管措施具有法律地位。实际意义上讲, 这种变革只是强调了政府宏观监管, 适当干预的地位, 但是并没有削弱行业自律。在该模式中, 财务报告委员会独立监管, 会计准则理事会制定会计准则, 财务报告审核委员会负责检查各大公司对会计准则的遵循情况, 对不遵循会计准则的上市公司提出诉讼, 而会计团体委员会下设审计实务委员会制定审计准则, 规范ACCA等六大民间组织, 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进行监管, 审计实务委员为独立审计机构, 监督1.1万个地方政府机构的公共支出, 审计规模排名英国第五。仍然是政府宏观调控为辅, 主要依赖行业自律。但新华社报道英国政府于2010年证实将废除审计委员会, 裁撤这一机构每年将节省大量公共支出。裁撤后, 这一机构的支出监督职责将由英国国家审计局接管。综上所述, 英美两国独立审计都是由单纯的行业自律慢慢过渡到政府宏观调控为辅, 行业自律为主的模式中, 其趋势是行业自律逐渐转向政府监管。但是这些模式仍然是不完善的, 美国破产法院指派的审查员沃鲁卡斯经过历时一年的调查, 调查报告直接指出了雷曼前高级管理层以及前审计机构——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在雷曼兄弟的倒闭中, 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安永显然认识到了频繁使用回购交易可能产生的问题, 并与雷曼公司董事会的审计委员会进行了会谈, 但没有负责任地直接向雷曼公司董事会报告, 也没有进行任何质疑。安永会计师事务所作为“四大”之一, 刚于2009年支付“巨额赔款”。而英国伦敦金融城RPC (Reynolds Porter Chamberlain) 法律事务所最近实施的一项调查发现, 会计师事务所面临的职业过失索赔呈上升趋势。国外的独立审计模式仍然处于不断完善中, 而且没有从根本上杜绝审计寻租行为, 但是得出启示:一是要防止多头监管, 二是英美两国独立审计监管趋势是由行业自律逐渐转向政府监管。

(二) 西方国家独立审计理论基础

乔斯华·罗纳认为, 现行财务报表审计制度中存在的固有缺陷在上市公司会计造假和审计师渎职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在2002年率先提出了财务报表保险论。这一论述主张由保险公司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上市公司进行审计, 而上市公司所要做的的仅仅是向保险公司投保, 通过切断审计师与上市公司经营者的直接利益关系, 解决审计师和审计机构在经济利益上对上市公司管理层的依赖问题。但这种模式不能防止企业伙同保险公司和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三方合谋行为, 因为保险公司的独立性也较弱, 难以避免最后损害的仍然是其他社会经济主体利益的结局, 要防止这一问题, 单纯的从西方经济学的角度是不能根治的。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看, 马克思认为“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 因此, 在对人的存在及其历史发展的研究中, 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 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即“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 必须能够生活。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 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所以, 可以预期注册会计师在业务因遵守道德而缺失业务的情况下, 生活无以为继, 将不得不冒着被惩罚的风险, 不管这种惩罚有多大。在现阶段, 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期, 剩余价值仍然存在, 创造剩余价值的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等企业“作为价值增殖的狂热追求者, 他 (指资本家) 肆无忌惮地迫使人类去为生产而生产, 从而去发展社会生产力, 去创造生产的物质条件;”这样一个形势下, 私营或者外资的检查机构或者中间机构都只是剩余价值生产者的代言人, 无法从根本上割断其与创造剩余价值的企业之间的联系, 也无法从性质上代表广大中小股东的权益和其他社会主体的利益。所以, 只有找到能代表其他社会主体利益的机构, 从根本上将企业和其报告的检查单位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在经济上彻底分开, 才能解决审计寻租问题。

三、中国上市公司独立审计运行机制构建

(一) 独立审计运行机制

针对上市公司因为其信息要向社会公开, 以达到向广大股民融资的目的, 所以其信息的公平性公正性更受到关注, 目前的上司公司独立审计运行模式存在着资金流通渠道单一、监督机制多头管理和业务完成机制中市场失灵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 借鉴上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和治理机制理论, 要从根本上杜绝这些问题的产生, 就必须要在上市公司和注册会计师中间加上一个权威的中间机构。该中间机构从身份上说要能够代表社会上其他利益主体, 能够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其他社会主体的利益的无疑政府最为合适, 我国国家政府机关能够参与管理的相关部门有财政部、审计署和中国证监会等。本文就以审计署作中间机构为例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独立审计运行机制如 (图4) 所示。

(二) 资金流通机制

从资金流通机制上看, 将由企业到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两点单向流通, 变为由企业与审计署商议按照市场价格共同议定审计服务费用后向审计署提供该部分审计服务费用, 审计署根据招投标等方式再将酬劳调拨给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三点单向流通方式, 审计署在流通环节中起到中介的作用, 一方面对注册会计师行业定期抽查, 按照抽查结果, 从诚信和业务水平等方面对国内现有注册会计事务所给予价格方面的分档, 另一方面对于现行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审计业务等制定最低限价, 保证注册会计师们的劳动应得。该资金流通机制从制度上保证了审计的独立性。

(三) 监督机制

现有模式是将财政部和审计署及证监会都可以制定规则并监督执行, 改进模式明确了各自监督的范围, 财政部制定会计规则, 对企业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审计署根据定期抽查结果, 建立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诚信档案, 并对其业务水平和诚信进行分档, 对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诚信给予监督, 对其业务水平给予指导;证监会制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相关规则并负责信息披露, 披露的资料主要由两方面构成, 一方面是由审计署根据定期抽查结果建立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诚信档案, 另一方面是由注册会计师事务所, 按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规则, 将审计报告直接交由证监会, 证监会根据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意见, 编制企业诚信档案, 披露该企业诚信档案和审计报告。这样在监督上, 避免了多头监管, 部门与部门之间又相互牵制, 从模式构建上来看, 有利于防止合谋的产生, 杜绝审计寻租行为。

(四) 业务完成机制

一方面, 审计署将各省市注册会计师事务所按是否受过惩戒及其业务水平排序, 分档, 制定最低和最高限价;另一方面, 由需要出具审计报告的企业向审计署申请, 按照市场价格, 共同议定应付注册会计师事务所酬劳, 企业将相关审计费用缴纳给审计署, 审计署按报表业务完成量和业务复杂度确定档次, 通过招投标等方式委托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给予审计, 并将相关经费调拨给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企业的财务报告由注册会计师检查后, 一旦发现有严重错漏报, 不但可以拒绝表示意见, 持保留意见, 还需要建立企业诚信档案, 将之上交给证监会予以向社会公开。该业务完成机制的优点在于: (1) 相应的审计费用是由审计署调拨, 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即使出具了拒绝表示意见等企业不满意的审计意见也不会“劳而不获”, 这样可以避免客户对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利益威胁, 增加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独立性; (2) 招投标过程中, 由企业参与旁听, 可以做到公开透明, 防止暗箱操作, 保障企业权益; (3) 审计署对注册会计师事务的定期抽查有利于防止事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审计寻租, 即中标以后, 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与企业的合谋, 导致审计意见不实。这只是以审计署为例, 这个中间机构也可以是证监会或者财政部门, 这样的模式重构从根本上解决了审计寻租问题, 利用协同效应将监督、运行以及征信各机制通过信息沟通, 相互协调, 互为补充, 实现了机制间的有效耦合, 从而发挥出较单个机制作用产生更大的整体功能, 达到了设计之初整体功效实现的目的。但该模式仍然有缺陷:其改革会导致相关法律法规变动, 人员调整等等, 成本较大, 调整范围相对较大;一旦该模式确立, 废除较难;特别是对于整个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甚至对整个会计行业发展影响存在不确定性, 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摘要:现行上市公司独立审计行业运行模式在资金流通机制、监督机制和业务完成机制方面存在问题, 导致会计师事务所与企业经理人甚至是大股东参与的合谋行为, 严重损害了中小投资者利益, 不利于经济尤其是金融市场的稳健发展, 也影响了社会公平性, 阻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本文通过分析英美两国的审计运行模式, 借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及审计聘任模式的机制理论, 从资金流通机制、监督机制和业务完成机制三方面进行模式重构,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上市公司独立审计运行模式。

关键词:审计,模式,寻租,诚信,机制

参考文献

[1]奥利弗?E.威廉森:《治理机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陈韵君:《我国资本市场审计寻租研究》, 《中国矿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3]吴晶:《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有效性研究》,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独立运行 第4篇

关键词:液压传动;潮流能;变速恒频控制;发电系统

中图分类号:TM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18-0139-02

1 液压传动介绍

液压传动的传动形式是以液体为传输媒介的,在对液体的控制和运动中形成能量。液压传动过程即是它的工作原理是将原动机的机械能转通过液压泵转换为增加液体压力的能量,它产生的能量是通过液体内部的压力能的变化,在各种控制阀和其他相关部分配合下,内部的机械才得以工作运转,同时也要在液压执行元件(缸或马达)的帮助下将液压能转化成可用的机械能去带动机械运转,在直线和回线两种方式上转换。进行液压传动系统各项工作正常运转的基础是掌握相关器械的各种原理,正常使用所需要的条件等。液压传动以其他传动方式无法比拟的优点,广泛用于机械机床、汽车结构、飞机飞行能量消耗的机械。

2 开发海洋资源的背景

近20多年来,石燃料能源的大量使用使得全球的能源危机大大加深,这也就促使了各国政府支持开发更多的新能源,人们就将目光转向了海洋。在技术的日渐成熟下,各国都加大了在海洋新能源研发的资金和支持力度,像潮汐能、潮流能就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研究上的新进程就使得在生活中对海洋能有了更广泛的应用。应用上的优点更是提高了各国研究海洋能的动力,这样海洋能的开发利用成为一种产业就成为一件可能的事,更甚者将产业发展成为产业链也成为可能。当然,我国也在紧跟世界脚步,30年来也一直在不断地研究开发海洋能。

3 潮流能介绍

3.1 潮流能的形成

潮流能是一種超波运动,它的形成和太阳、月亮、地球之间的引力相联系。潮流能的开发相比潮汐能来说优势是很大的,投资小更是其中最大的优点,钱省下了就能研究改能源更多的作用。当然海洋也不是只有这两种能源还有波浪能,但波浪能性质不太稳定,难开发,成本也大,不是一项好的选择。因此,潮流能开发就成为了大家共同的选择。

3.2 潮流能分布

沿岸地区分布是潮流能帆布最为广泛的地方,尤其是群岛地区附近一些有地势的地方,像海峡、水道等地方。这些地方海水流动快,海水总量大,海岸线长,产生的能量就多。而在我国潮流能的最大分布地是在东海,此地的海岸线长,潮流能也就比其他地区丰富得多。3.0~4.0m/s是它可以达到的最大流速,而这种流速一般集中在舟山群岛附近。渤海沿岸的潮流能的流速是低于黄海的,当然与黄海的潮流能类型是不一样的,我国南海的流速是最小的,这和它的潮流能种类少是相关的。

4 发电系统设计

4.1 发电系统构成

我国研究此项能源的历史较长,所以在技术上可以有相关的经验可以借鉴,在有基础的前提下创建新的系统。整个发电系统最难的部分我认为是在潮流能和发电系统的衔接部分,这也是最要求技术的环节,要让这个连接环节做到稳定潮流能带来的能量,平稳地传到发电设备上,来产生我们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电量。

4.2 工作原理

能量的转换和传递是液压器对潮流能最主要的工作,次能量转换过程是液压式潮流能工作的方法:运动潮流所具有的动能是通过潮流能使用中的透平装置来转换为机械能的;然后液压能的传输是通过液压传动系统将机械能转换为前提,此时的系统是取代了传统的齿轮箱。机械能的再次被转换是通过液压马达转换,是对液压能的转换在传送给发电机;最后由发电机将这些多次转换而成的能量变为电能统一被电控系统管理。

5 变速恒频运行控制原理

潮流能转换系统来一般说都采用透平作为捕能装置,因为这是一种省力的方式。在流速不变的前提下,流速的变化要和透平的转速相配合,其效果要通过系统的主动控制不能依靠自然形成,从潮流中捕获最大限度能量是要依靠接触潮流能的一线装置-透平,使透平的叶尖速比运行保持最佳水平即可使透平达到最大效果。系统的发电品质要通过保持发电机上输出的电能是恒频电频,而透平转速变化也是对此影响很大。

6 结语

整个机械系统的高度仿真试验发现,潮流能发电系统的调控原理集中在变速恒频恒压运行是在变化的流速下才能有实现的可能,这也是为什么要求此项系统的建立是要在潮流能丰富的地方。微分项的PID算法的使用能够使各项机械都能出现理想的控制效果,像透平的转速,系统的压力和电频的恒定。液压潮流发电系统可行的证明,为海洋能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方向,也为能源危机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马舜,李伟,刘宏伟,林勇刚.基于液压传动的独立运行潮流能发电系统变速恒频控制[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1,(10).

[2] 吴百公.海洋表层潮流能发电系统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3] 吕忻.潮流能资源调查及评估标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

独立董事制度运行的成本分析与优化 第5篇

独立董事制度在上市公司实施至今, 其成本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法律成本、信息成本、时间的机会成本、知识成本。

(一) 法律成本。

主要体现在新的法律制度的制定过程以及与原有法律制度的协调过程中。任何一种新制度的运行, 都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界定, 明确其权利边界,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降低运作成本, 减少外部效应带来的不良影响。此外, 与独立董事制度职能相近, 公司还存在监事会制度, 新旧制度之间在明确界定各自权责范围后, 需要一定时期的融合和协调, 这也是法律成本的范畴。

(二) 信息成本。

是指独立董事因为履行职责而搜集必要信息的成本。目前, 独立董事获取有关公司经营信息的渠道比较单一, 一般是通过经理层间接取得。这个过程中, 经理层由于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 导致其所提供的信息存在虚假、误导和歪曲。独立董事据以进行监督的基础信息失真, 使得其很难做出正确的决策。因此, 独立董事制度需要一个独立于经理层的信息渠道, 进而实现其监督职能。这方面的成本属于信息成本的范畴。

(三) 时间和机会成本。

是指独立董事由于履行职责而耗费时间的机会成本。我国独立董事的人员构成主要包括大学教授、管理学家等社会精英人士, 其时间和机会成本较高。对此, 独立董事的职业背景结构有待优化, 可以广泛吸纳各个行业、各个专业相关人士, 建立独立、良好的独立董事职业机制, 有效降低时间和机会成本。

(四) 知识成本。

是指独立董事为了很好地履行职责, 额外学习专业知识的成本。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 我国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此, 独立董事人员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知识水平, 才能更好地履行独立董事的职责, 这也必将带来一定的成本。

二、优化独立董事制度运行成本的策略

从委托代理的角度来考察, 提高现代企业效率的关键是降低代理成本。独立董事制度一方面是为解决股东与公司管理层之间“代理问题”产生的, 而在公司治理中, 股东与独立董事之间本身就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因此, 从本质上讲, 独立董事制度运行的成本内容均属于代理成本的范畴。优化独立董事制度运行成本实质上就是降低代理成本。对此,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优化代理成本。

(一) 建立有关独立董事的信息网络。

股东与公司管理层之间实质上形成了两套委托代理关系:股东与独立董事、独立董事与公司管理层。建立有关独立董事的信息网络是从信息不对称角度出发降低代理成本的, 这里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方面, 需要确保股东能够从独立董事那里获取的信息是适时、准确和完整的。这是降低第一层代理成本的关键所在;另一方面, 需要确保独立董事所接受的信息是准确、客观和完整的。否则, 独立董事将很难开展有效的监督工作。对此, 需要拓宽独立董事获取信息的渠道, 例如, 独立董事可以积极与公司非经理层人员进行接触, 或者独立董事之间可以通过定期会议, 交流各自获取的信息等。此外, 独立董事还应当寻求公司之外的信息源, 这里主要包括独立性较强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以及各种政府管理部门, 甚至媒体和学术刊物也可以成为独立董事的信息来源。只有不断拓宽渠道, 独立董事才能够全面的把握企业情况。

(二) 考虑给予独立董事股权激励方式的报酬。目前

■论坛LUN TAN

我国上市公司对独立董事的报酬往往采用年薪制, 无论独立董事是否切实履行其监督职责, 都给予其固定的报酬, 这严重影响了独立董事的工作积极性。对此, 可以考虑给予独立董事更多的股权激励方式的报酬, 这样使其与公司的利益捆绑在一起, 可以积极地实施其监督职能。当然, 在对独立董事进行股权激励时不应过度, 否则容易造成独立董事与企业大股东形成利益共同体, 削弱其监督职能。同时独立董事的持股方案也要区别于其他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 以避免他们之间的合谋行为。

(三) 协调好独立董事与监事会之间的关系。

对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的监督职能进行有所侧重的分工是非常必要的, 具体说来:

首先, 应当明确独立董事的监督重点主要集中在对公司与其关联方进行的交易有监督权和审查权。独立董事独立于企业管理层与企业的大股东, 其对企业与其大股东、经营管理层等关联方的交易有着监督检查权, 防止大股东等企业关联方掏空企业, 损害企业小股东的利益;独立董事有着独立地“参政议政权”, 可以就企业的未来经营策略、高管的任免情况以及经理层的业绩考核等方面发表个人意见。独立董事往往是来自社会各个行业的精英人员, 他们有着多样化的思维, 可以向企业管理层输送其在信息、经验等方面的独到见解, 确保企业管理层有关决策的准确性, 降低企业经营和财务风险。一旦发现问题, 独立董事应利用董事应有的权力, 有效阻止违法行为的发生或者披露公司有关信息, 有效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独立董事在专业方面有优势, 加之对公司决策的表决权和发表意见的权力 (权力分配方面:独立董事的权力仅限于批评建议权、评价权、否决权以及提议权) , 使其有效监督成为可能。这项监督作用是监事会所没有的。

其次, 从监事会职能定位的角度分析, 监事会主要对公司财务监督、内部审计和董事、经营管理人员业务行为合法性进行监督, 也就是说着重于提高公司整体和长久的获利能力。此外, 在权力分配上, 根据我国现行《经济法》的有关规定, 监事会除了具有公司内部的监督权外, 还有着对董事、大股东等违法、违规行为的诉讼权。

最后, 从对建立两者互动协调机制的角度分析, 可以建立定期召开仅有独立董事和监事参加的会议制度。会议可由独立董事和监事轮流召集, 相互交换信息通报情况, 提高公司信息的透明度。还可以建立解决独立董事和监事会冲突的机制, 通过建立规章制度明确在股东大会内常设或临时设立“仲裁委员会”制度, 就独立董事和监事会间的冲突问题进行调查、协调和裁决。

(四) 制定规范化的独立董事选聘和解聘制度。

选聘方面:首先需要明确规定独立董事的任职资格。目前, 我国《公司法》并未对独立董事的组成和相关职责进行明确规定, 只是规定了有关监事会的组成和相应职权。对此, 我国应当将独立董事制度在相关《公司法》和《证券法》中予以界定, 制定相应的独立董事条例, 确保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从法律制度上规范独立董事制度运行。此外, 独立董事的任职标准也应当做相应的调整, 不应当仅仅从“社会名流”中进行选择, 这样不仅增加独立董事制度运行的成本, 这种监督也往往由于“社会名流”无暇开展而导致效果不佳, 因此, 可以更多关注企业管理、财务会计、投资、市场方面的专家。其次, 同注册会计师一样, “独立性”对于独立董事而言十分重要, 可以说是独立董事行业的生命。对此, 在独立董事的产生机制上应当尽量摆脱大股东和管理层的控制, 确保其以后开展业务的独立性。还可以参照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管理体制, 建立独立董事行业协会或者成立独立董事事务所, 由专业人员制定《独立董事职业准则和行为规范》并强制执行, 规范独立董事行业的管理。最后, 鉴于普通投票制存在的缺点, 可以考虑采用累积投票制来代替普通投票制, 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

解聘方面:鉴于独立董事在公司治理架构中的地位以及职能, 独立董事解聘的制度设计应当做到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应当保障独立董事的独立性。独立董事在公司治理过程中的主要职能是监督检查, 此外, 还可以运用其专业知识以及所掌握的信息“参政议政”, 对公司的战略决策、主要管理人员的任免等可以发表独立意见, 担负着对董事会的监控职责, 这样的职能定位决定了独立性是独立董事的立身之本, 因此独立董事制度的所有内容设计自然以此为宗旨, 独立董事的罢免制度也不例外。其次是对独立董事的适度约束。前已述及, 独立董事制度设计上要求独立董事应当不断更新其专业知识, 根据企业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 独立董事能够审时度势, 为企业管理层提供有利于企业发展壮大的决策信息。更重要的是, 应当恪守独立性, 对管理层的行为实施监督检查。因此, 如果对独立董事的解聘不能够加以适当约束, 独立董事极有可能怠于行使其相应职责, 或者由于专业知识老化, 影响其专业胜任能力, 无法行使相应职责。

综上, 制度建设是一个需要多方配合的系统性的设计过程, 应密切关注制度体系中各个部分的结合和协调, 防止独立董事制度被利用而异化为控股股东和“内部人”免于向公众承担社会责任的“挡箭牌”, 确保制度实行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湖州师范学院商学院)

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监控运行体系研究 第6篇

一.建立健全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必要性

独立学院具有民办、独立、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 独立学院培养的目标应是具备较强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必须更加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但独立学院多处在历史发展的初期阶段, 其领导管理体制、教师来源及结构、学生生源质量、教学管理队伍及水平都对母体高校有一定的依附性又有有别于母体高校的特殊性, 独立学院的生存和发展, 规范是基础, 质量是关键。因此, 如何加强内部规范管理, 如何保证教育教学质量是独立学院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 建立健全独立学院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全面监控学校教学工作, 对独立学院的长远发展、提升教学质量有着积极促进作用。

二.全面质量管理指导下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全面质量管理是指在全面社会的推动下, 企业中所有部门, 所有组织, 所有人员都以产品质量为核心, 把专业技术, 管理技术, 数理统计技术集合在一起, 建立起一套科学严密高效的质量保证体系, 控制生产过程中影响质量的因素, 以优质的工作最经济的办法提供满足用户需要的产品的全部活动。教学质量监控就是在教学质量评价的基础上, 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 按照一定的程序, 对影响教学质量的诸要素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进行积极认真的规划、检查、评价、反馈和调节, 以确保学校的教学工作按计划进行并达到学校教学质量目标的过程。[1]独立学院应借鉴企业生产活动中的全面质量管理思想, 在教学过程以及管理过程中建立必要的监控体系和管理制度, 利用一系列科学的方法和手段, 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各因素进行全面管理, 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实现教学活动中从学院领导负责人到学生的全员全过程参与。 (见图1)

三.建立健全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建立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基本目标是保证高等教育满足国家的基本需要, 增强学校主动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促进学校合理、高效地利用各种资源, 不断改进和提高学校人才培养活动的质量。[2]图1中分析得知,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主要分为五个小体系:组织体系、制度体系、执行体系、监督体系和反馈体系。各个小体系之间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不断的循序运行形成全面、完整的教学质量监控大体系。

1. 教学质量监控组织体系

独立学院的组织体系是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 由董事会层面董事会成员组成, 董事会成员的资质、素质, 结构须合理并健全, 代表办学各方的方向、意志和利益, 董事会如何行使领导职责, 有所为有所不为, 必须明确领导的内涵, 发挥领导有为的作用。院长如何在董事会领导下履行管理的职责, 明确享有管理权, 而非领导权, 明确学院管理范围内的管理权限与职责。[3]独立学院的教学质量监控组织体系是学校的决策指挥中心, 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组织体系, 对明确独立学院的办学方向、人才培养目标、提升教学质量等等学院发展决策有着决定作用。

2. 教学质量监控制度体系

独立学院的制度体系大体上由学院行政管理部门和教学监督委员会组成, 对教学质量进行分析、评价后, 制定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及各项行政管理制度, 对教学活动进行全面质量管理, 基本涵盖了教师备课、上课、听课、考核管理、监考职责、毕业论文 (设计) 、实习、实验、课程设计、新办专业、优质课程、教材选用、教学检查等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教学行政管理制度包含违纪处分、教学事故处理、教学成果奖的评选与奖励、教育教学评优工作等。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制度体系, 稳定教学秩序, 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3. 教学质量监控执行体系

教学质量的执行体系由参加教学活动的教师和学生组成, 其中以教师为主。独立学院成立时间短, 师资队伍一般都是由母体学校委派教师、外聘教师和学院专任教师三部分组成。这种混合编制的师资队伍造成了独立学院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教学经验和实践都不丰富, 没有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师资队伍。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是高级应用型人才, 但却缺乏“应用型”教师。很多独立学院中青年教师都是从高校毕业后, 直接应聘到独立学院任教, 缺少实践经验, 这与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不相符, 也不利于独立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重点大力培养自身应用型的师资队伍, 教师招聘应更多的倾向企业一线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员工,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应强调实用, 缩减纯理论性的教学内容, 增加实践性、操作性强的教学内容。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 关乎教学质量的是教学活动, 建立健全独立学院特有的教学质量监控执行体系, 保证教学活动的教学质量, 才能更好的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4. 教学质量监控监督体系

独立学院应该设置相对独立的教学监督机构, 成员应由院长领导, 从母体高校或企业中招聘具有业务精湛、责任心强, 有奉献精神已经丰富教学经验的教职员或优秀企业职工组成。通过课堂听课、实验检查、实践考察等多种形式对教学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估, 强化教学意识, 培养和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加强监督队伍建设, 与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密切联系而又相对独立地专门负责承担教学监督、指导、评估以及咨询工作。这是一种相对独立的教学监督体系, 它能站在比较客观、公正的立场上, 向学校领导负责人及有关管理部门提供反馈意见, 协助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对教学质量进行监督指导, 严格教学过程管理, 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 促进教风学风建设, 从而保证教学质量的稳定和提高。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监督体系, 加强学校对教学活动的宏观调节管理,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5. 教学质量监控反馈体系

建立健全反馈体系, 设立教学信息员和学生信息员, 拓宽教学信息收集的渠道, 形成一套独立学院科学、全面地收集教学信息的方法, 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严格筛选、分析、整理, 形成反馈信息定期或不定期地向学校负责人及有关管理部门反馈, 以便其对独立学院的发展政策做出及时的调整;同时, 对历届毕业生进行质量跟踪, 了解本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社会适应性, 根据反馈信息及时对学校的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调整, 以便更好地改进教学工作, 提高教学质量。

四.结束语

独立学院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保障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有效机制, 通过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及时获取教学过程中各要素、各环节工作状态的信息反馈, 对教学过程进行准确客观的监控、评估和调整, 以有效的手段约束和激励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实施者。[4]建立健全独立学院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有助于学院从各个方面全面了解教学质量, 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因校因时的制定相关政策, 明确独立学院的办学方向, 指导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同时, 促进师资队伍和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确保学生获得高质量的教育, 确保独立学院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使独立学院的教学质量持续提高, 并有效地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参考文献

[1].黄江丽.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1 (4) .

[2].鄢涛.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民办高等教育.2005 (6) .

[3].胡凤英.论独立学院内部管理体制建设.[J].三峡在线.2007 (2) .

独立运行 第7篇

独立学院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以及学院教学管理制度制订与实施,而教学管理制度水平的优劣直接影响到独立学院办学质量以及能否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在学校的各项教学管理工作中,教学运行管理是实施教学活动最核心、最重要的管理环节,独立学院以其独特的院、部、系(教研室)三级管理模式进行教学管理,严格执行教学管理规范和各项制度,保证教学运行工作稳定进行,保障教学质量。

1 独立学院教学运行管理制度普遍存在的现状及问题

教学运行管理是以执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主线的一系列教学管理活动,他囊括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教学计划的下达与落实、课表的编排与调整、课堂教学及实践教学环节组织与管理、教学场地的调度与使用、学生选课与退、补选课管理、教学质量检查与监控等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源头的一系列教学管理活动,承前启后,一环扣一环。目前独立学院在教学运行管理过程中仍然还存在着一系列企待解决的问题:

1.1 专业设置不合理

由于独立学院创办初期皆是以母体学校为基础创建,在很大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说是母体学校的一种延续与继承关系,且在创办初期缺乏可借鉴及参考的对象,专业设置也比较盲目,往往母体学校有什么专业独立学院则招什么专业,缺乏自主性及办学特色。随着生源数量的逐年增涨,母体学校各专业学院为了扩大自己的生源来给学院创收,就不断地向独立学院申请开设新专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独立学院的专业数是呈直线增长的,久而久之,专业就出现了多而杂的状态。随着为适应独立学院良性发展的国家政策不断出台以及“十二五”验收评估的临近,独立学院招生也开始面临窘迫与限制,绝大部分独立学院可招生专业越来越多,但实际招收到学生的专业却不是很多。其中,一部分专业只招到了那么一到两届学生,而致使专业开始出现了断层,产生了一系列不可预估的问题,比如:学生因为专业课程没通过或者因初次考试成绩不理想,想通过课程重修来重新获取更好的成绩,但是却没有相应的课程可以申报;另一部分专业基本每学年也能招到一个行政班,为保证专业能正常开设,往往也只能通过降低热门专业的招生指标来保障这些专业的正常招生,这样就致使一部分学生在入学后因为不喜欢录取专业而申请转专业,或者因转专业申请没有通过而对本专业产生了一定的厌学情绪,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从而导致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出现了学风不良等诸多现象。

1.2 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不够科学

目前独立学院在培养目标及定位上依然不够明确,且绝大部分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都是依托于母体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为蓝本制订,在教学上绝大部分也是使用的同样的教学资源,这样就等同于母体学校教什么,独立学院也就学什么,往往不能制订符合独立学院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当然三本的学生享受一本或者二本教学模式也是家长和学生看重独立学院的一大特色。但是,这样带来的影响可想而知,因为独立学院学生在生源质量上原本就要差于母体学校的学生,以同样的教学方式向不同的学生灌输相同的知识理念,在知识接受程度上,独立学院的学生会更难以消化,学习同样的知识点也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并且,在母体学校的专业学院看来,独立学院就相当于一块他们专业的试验田,即算是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计划不合适,依然会提出修改人才培养方案,在制订上比较随意不够严谨,这样就造成了独立学院几乎每个年级相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或多或少会有那么几门课程培养计划不一致,甚至有些专业到学生毕业时跟入学时所下发的人才培养方案差距甚大,致使学生在自我毕业审核中发现计划与所学相差甚大而感到疑惑。人才培养方案是一切教学管理工作的龙头,牵一发而动全身,计划的变动总会给独立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即所谓的蝴蝶效应。所以,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一定得要慎重而科学,要符合独立学院自身特色以及实际情况来制订,不能朝令夕改。

1.3 日常教学运行管理缺乏自主性

在日常教学运行管理上,由于绝大部分独立学院并没有自有的专业课程教师团队,且在教学资源使用上往往都会优先考虑母体学校,所以独立学院在安排教学工作任务时总会要迁就母体学校。

首先,在师资管理上缺乏难度。由于现在大部分独立学院的专业师资力量基本都是来源于母体学校,教师们在思维上基本认为自己是隶属于母体学校而并不属于独立学院,对于独立学院的工作任务比较推脱,独立学院的任务下达到专业学院实施起来相对难度比较大,很多时候只能通过学院领导的交涉才能得以顺利安排下去,无法起到上传下达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率。

其次,在教学资源的调配上难以自主。目前独立学院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方面还是属于与母体学校共享使用,且在所有权上基本也是属于母体学校拥有,只有极少的一部分独立学院才真正拥有自己独立的校园、教室、实验室等教学生活场地,实现了与母体学校分离,真正做到了独立,绝大部分独立学院还是与母体学校共同使用,在使用权上,母体学校的专业学院也一般都会优先考虑自己学院的使用,再去给独立学院进行安排,可以说独立学院基本没有选择。

再次,各种文件制度实施起来困难重重。文件制度的制订是保障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一个先决条件,但对于独立学院来说,独立学院所制订的文件制度如果与母体学校相差甚大的话,则会遭到母体学校各专业学院的老师们各种诟病,并强烈要求参照母体学校执行,可以说,独立学院想要实施与母体学校不同的制度条例基本无法实现,也就是说无法根据独立学院自身的具体情况及特色制订相关制度,只能老老实实地跟着母体学校的脚印,想创新、想特色,基本是困难重重。

1.4 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师资力量匮乏

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上,绝大多数独立学院都缺乏自有的专业课程教师,基本都是属于母体学校外派教师。其中一部分独立学院从建校初期到现在也只有部分的行政管理人员,并且大部分教师都还是由母体学校委派过来;另一部分独立学院则建立了起了公共课程教研室,拥有了自有的公共课程教师,专业课程教师依然只能通过母体学校安排;只有极少的一部分独立学院则完全从母体学校独立开来,拥有了自己的校园,建设了比较全面的教师团队及专业教研室,形成了一定的专业教学体系。并且独立学院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教师队伍中主要还是以年轻教师居多,职称也呈现偏中、低状态,缺乏教学经验与方法,教学效果相对比较差,往往很大一部分教师经验丰富了以后则会往母体学校或是其他学校跳槽,独立学院就成了高校教师培训的摇篮,缺乏自有的中坚力量。所以,从长远来看独立学院仍然面临着缺乏自身师资力量的缺陷,年轻的教师经验不足,经验丰富的教师不想来。

2 教学运行管理的改革与创新

独立学院要解决办学苦、招生难、提升办学实力以及学院的核心竞争力等问题就只有通过内部改革以及创新来提升学院的影响力,让学生、家长以及社会更多地关注独立学院的发展。针对独立学院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概述一下独立学院教学运行管理改革与创新的方向:

2.1 开设独立学院特色的专业精品课程;精简独立学院专业设置,优化专业招生

独立学院立足于当下,想要提升学院的教学质量,扩大学院的影响力,开设符合独立学院自身特色的专业精品课程来吸引生源是首要的先决条件,当然也不能为了开设精品课程而开设精品课程,要注重质量及特色,首先并不一定必须要求名师名教,重点还是一个“特”字,要结合独立学院自身的办学特色来制订,其次也不一定要面向某个特定的专业,课程可以面向全院的学生施教,通过这类精品课程来体现独立学院的“特”色以提升学院的吸引力以及核心竞争力。当然以独立学院目前的定位目标来看,精品课程肯定是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课程机制设置,特别是突显出引导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及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完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目前独立学院招生专业多而杂而专业人数少的情况,减少独立学院招生专业数量,是当前独立学院所面临的趋势,减少一部分招生现状不是很好的专业,既可以减少学院自身的日常开支,也能将更多的精力放到招生情况好的专业上来,打破传统的以母体学校为蓝本的专业招生现状,根据市场的需求导向独立开设新的专业,主动对接行业及适用区域发展需要,不断优化专业结构,重点开发和建设学院自身的一批特色专业培养,提升学院的核心竞争力。

2.2 制订独立学院特色人才培养方案,增强实践教学环节比重,提升学生创新动手能力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要与时俱进,不能局限于母体学校怎么办独立学院就怎么学,要区分独立学院与母体学校的教学内容与形式,开辟出一条属于独立学院自身特色的教学模式。而现在推行的独立学院向“应用技术型”转型则决定了独立学院的发展方向,即独立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应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通过将职业培训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与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在培养计划方面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比重,但是又不能给学生增加更多的学习压力,这样就必须精简一部分无关紧要的专业课程学习。在实践教学方面,可设置课程设计(论文)、教学实习、专业认识实习、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等相关实习;在课程教学方面,加大实验比例,并相应减少理论教学,通过实验课堂实际操作来提升学生对知识的通透理解及动手能力。当然,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也不能过于盲目,需要通过各种前期调研与研讨,才能制订合理的实施方案和具体的实施细则,科学地安排教学实践活动。

2.3 规范独立学院教学运行管理制度,改进教学运行管理方法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独立学院的教学运行管理制度的制订及执行力度决定了学院是否能稳健发展,所以想要改进独立学院的教学质量及目前的学风状况,制度就不能再沿用过去的老路,必须要开拓及创新。首先,要制订及规范好教学运行管理制度,目前绝大部分独立学院教学管理制度大都是在母体学校相关制度上进行的修改,但主体内容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母体学校教研室及教师在独立学院教学及管理,独立的制度条例很难开展与实施,所以就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制订和规范一系列的适合独立学院自身特点的教学管理相关制度,以保证教学活动在正常的秩序中有效地运行,一定不能照搬母体学校的规章制度,尤其在实施过程当中已经出现困难而又没有修改的规定,独立学院的教学运行管理制度应该更具有创新性和可行性。其次,由于独立学院的学生基础相对较差,且自觉性、自律性比较弱,依然参照母体学校的教学方式来督管教学的话,是很难解决目前的学风问题,所以在教学督导方面,必须要将“督教为主,督学为辅”工作方式,改为以“督学为主,督教为辅”的督导工作,这样有助于改善学风。

2.4 加强独立学院自身师资队伍建设,强化校企合作,提升学生技能水平

独立学院应加强自身师资队伍的建设,建立具备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相对稳定的专职教师团队。首先,要充分利用母体学校资源共享的优势和灵活的办学机制,以优惠的政策和优厚的待遇吸引优秀人才,为青年教师提供更好的职业发展平台,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工作,通过制订相关的优惠政策及有效的激励机制来吸引更多高质量教师,并鼓励教师建立自己的教学风格,支持教师大胆进行教学改革,进一步提升独立学院的教学科研质量。其次,要加强校企合作,注重双师型教师聘请制度,将工作在第一线的专家,如优秀企业的领导、高级工程师聘请进课堂,让学生从这些专家的教学和指导中,获得知识和经验,有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升学生相应的技能水平。

摘要:在独立学院教学管理当中,教学运行管理制度的制订及实施是高校生存的基本保障,只有制订及规范好完善的教学运行管理机制,才能提升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从独立学院当前实际情况出发,对独立学院运行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研究对策,为独立学院教学运行管理制度的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教学运行,制度,改革

参考文献

[1]李俊霞,刘伟.现代大学制度下独立学院运行机制创新研究.当代教育科学,2012(23):36-37.

[2]阳会兵,高志强.独立学院教学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81-83.

[3]姜妍,王妍,金玲,高福佳,谢跃生.浅析三本独立学院教学管理——以河北联合大学冀唐学院为例.科技经济市场,2014(5):173.

[4]王柏娜.独立学院教学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经济视角,2011(3):119.

独立运行 第8篇

独立学院班级导师制(以下称班导制)是在高等教育改革实行选课制、学分制等育人新模式下对学生管理的一个有益尝试,更加突出针对学生特点和成长要求进行个性化的教育培养,是应对素质教育的挑战而进行的一种教育管理上的改革和探索。作为“高教黑马”的三亚学院对班导制的实施和完善进行了一系列的积极探索和制度创新。

一、独立学院“班导制”的催生背景

独立学院基本沿用了公办高校的管理与运行模式。目前,独立学院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仍是采取“辅导员制”,负责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大多是年龄小、经验少、各方面压力比较大的年轻人。虽然这些辅导员有热心、有激情、有与学生年龄相仿易于沟通的优势,但独自承担学生教育管理的重担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随着学分制的普遍推行,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扩大了,一方面满足了个性化与多样化的成长需要,但同时也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学生由于自主学习能力不足而表现出盲目性,迫切需要专业成长的方法,需要老师为其指出一条“明路”。在较高的生师比条件下辅导员对此显得力不从心,一方面由于辅导员自身的专业知识及素养的不足形成制约,另一方面辅导员面对大量日常实务常常自顾不暇,时间和精力不足。所以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主要侧重点在“管”,是刚性的、制度性的、指挥式的管理,而对于学生个性成长以及心理、学业方面的指导不足。

而在当今实行的群体教学、班级授课制下,承担学生全部学业教育任务的大学教师往往是“踩着铃声上、下课”,与学生的接触全在课堂教学,显然,给每个大学生予以适合的学习规划、专业导航以及授业解惑,远远不是课堂教学能够解决的。尤其是现在大学课程的教学计划安排中,专业课一般都是在高年级即大学三年级及以后开设,这使得专业课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时间较晚,错过了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规划大学生活的最佳时间。

至此,我们不难看出,在现行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下,出现了教学与学生管理的“两张皮”现象。教师负责上课,辅导员负责学生活动,这两方面工作往往交流不够。导致有些学生只热衷于参加各种活动,而忽略知识的累积,或者说学生学习成绩与行为表现“两面性”。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单靠一方的努力是不够的,必须动员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把“教书”与“育人”真正地结合起来。

因此,选择一批富有责任感、业务精湛、学术水平较高的专业教师担任班级指导教师,把柔性的、互动式的“导”与刚性的、指挥式的“管”相结合,有利于在学分制和选课制的条件下弥补辅导员制的不足,进一步体现以学生为本的个性教育和综合素质培养的教育理念。

二、独立学院学生特点分析

要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做到因材施教,所以有必要认真分析和研究独立学院的学生特点,才能做到教学和管理的有的放矢。与公办大学相比,独立学院的学生整体上文化素质基础偏弱、个性特征明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长突出,综合素质发展不均衡

独立学院的学生虽然高考成绩不佳,但并不“笨”,很多学生技能特长表现明显,有的还受过正规培训,他们大多思想活跃,爱交际,敢于挑战自我,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但也不可否认,不少学生文化底子薄,基础差,偏科比较严重,学习成绩良莠不齐,学习氛围不浓。所以,学生在总体上处于发展不均衡的态势。

(二)个性张扬,价值取向更务实

独立学院的学生基本心态是积极、进步、向上的,有美好的人生追求。不少学生认为最重要的人生价值是张扬个性,实现自我。他们的学习目标以及人生目标大多带有较强的现实性和功利性,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偏重功利、偏重个人利益的短期行为。加之他们的社会经验缺乏,心理成熟度不高,对一些新生社会现象容易认识不清,原有的观念和看法也容易动摇。及时纠正和引导,是学生教育管理必须重视的问题。

(三)崇尚“自由”,自我约束力不够

很多独立学院抱着对社会、对家长、对学生负责的精神,对学生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如三亚学院就有严格的学生请销假制度、学生到课率统计制度等。大多数学生对于学校的严格管理和合理约束能正确对待,能接受管理和自觉配合管理。但是,也有不少学生追求其所谓的“自由”和“个性”,对规章制度不以为然;有的缺乏持久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甚至容易冲动和感情用事,出现酗酒滋事、打架斗殴、破坏公物等严重的违纪行为。

(四)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但自主学习能力不强

独立院校的学生对一些实用性课程、实验教学、技能比赛等反映出极大的兴趣,他们往往乐于亲身尝试,敢于实践。三亚学院就有不少学生创业成功的案例。但是也有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抱着一种“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态度混日子,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学习能力和毅力不够强,表现为上课不专心,自学不用心。如不加强管理教育,学习上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

三、在独立学院实施班导制的意义及优势

(一)有利于发挥学分制的制度优势

在学分制下,学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自主安排自己的学习内容,学生可根据社会需要、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课程,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培养,避免“批量生产”的趋同效应。但由于学生自身的知识、能力、社会经验有限,不是很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在选课时比较盲目或过分迎合自己的兴趣。实行班导制可以通过班级导师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指导,尽可能的减少学生选课过程中的盲目性,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实现学分制对学生个性化培养的要求。

(二)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成长

高校的教育体制、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和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与中学相比迥然不同,使很多学生出现了学习盲目性,尤其是新生更为无所适从,无法独立设计出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方案。而辅导员由于各方面的条件制约往往不能给予学生及时的指导,班级导师工作方式中的“导”,恰恰可以填补学生管理和教育的空白点。通过班级导师开展的工作,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启蒙和巩固专业思想,缩短学生的专业磨合期,帮助学生制定适合其自身的学习方案,使学生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帮助学生全面成长。

(三)有利于学生建立个性优势

无论是学分制的要求,还是学生个体之间的智力因素、学习基础、思维方式、兴趣爱好、思想状况和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加之社会用人单位对学生的个性特征越来越重视,使得高校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必须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班级导师深入到班级中去了解每个学生,发现学生的不同兴趣、性格特征、未来职业取向,结合学生自身素质,引导其参与到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当中,如知识竞赛、学术论坛、文体活动、社会实践等,帮助学生建立个性优势。

(四)有利于教师的自主修炼

首先,班导制的实施促进了教书与育人相结合,从制度上规定了师生之间的互动,而互动本身就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导”与“被导”之间就是思想和智慧的交流与碰撞。学生的不断成长给了导师一定的压力和动力,要求导师也要加强自身修炼,不断提升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以更好的发挥引导作用。其次,在指导交流过程中形成的融洽的师生关系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对导师也起到了一定的激励作用,增加了教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成就感,促进了教师的自我约束和自我教育。

四、独立学院班导制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一)导师职责与工作内容不明确

由于缺乏明确的导师职责和导师的工作内容,再加上导师对班级导师制理解和重视程度的差异,而致使导师在“导”的过程中主观随意性较大,工作不规范。在调研中,有20.5%同学认为“学校对于导师对我们的指导内容要求模糊,导师不知道要从什么方面对我们指导”。导师们也认为,自己对学生应该指导哪些方面,有无从下手的感觉。只能是指定几本书看看,其余的也就没什么可以“导”的了。

(二)实施过程难于监管

导师对学生的指导工作个性化突出,而且大部分是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交流可能是随时随地的进行,所以在这种不固定也无法固定的情况下,对班导制工作的实施过程难于监管。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同学认为“导师的工作态度认真负责”,但也有四分之三的同学认为“学校对班级工作重视,但没有过程管理”。

(三)师生接触不足

班导制在实施的过程中遭遇的一大瓶颈是师生之间的互动不够频繁,其中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原因。

1. 客观因素

首先是接触时空条件有限。师生在时间上难以达成一致,影响着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依据教学方案,多数高校一、二年级开设的大部分是公共课程,任课教师为非专业导师,而且学生课程紧凑,很难找到对等的交流、指导时间。在交流沟通的地点上,如果要进行集体辅导只有教室单一场所能够使用,个体辅导则只能选择教室走廊或者操场。所以,时空条件的不足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其次,专业课教师精力不足。专业教师面对着多方面的压力,如大量教学任务、学习晋升、科研任务等,而且,导师面对的是一对多的辅导,即使每天找一个学生了解情况,全班下来每人每学期也就只能见一次面,所以导致了即使教师主观上有积极意愿参与班级学生辅导工作,但由于精力有限分身乏术,影响了辅导工作的效果。

2. 主观因素

班导制是一对多的辅导,在时空有限的条件下导师去详细了解每个学生是不客观的,所以需要学生积极地配合、与导师交流沟通自己学习、生活中的疑惑和问题。部分学生反应冷淡,缺乏与导师的主动联系,对导师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充分。有些学生把找导师看成是种负担,认为没有什么必要。还有的学生想同导师沟通,但是没有足够的勇气同导师交流。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缺乏极大地影响了班导制作用的充分发挥。

班导制的顺利实施需要“师生之间进行近距离接触、高频率切磋、深层次交流,进行知识学习、情感交流、实践操作等全方位的互动。

(四)考评机制及相应的配套机制不完善

任何一种制度要想发挥其效能,必须建立一种有效的考评机制,调动被考评主体的积极主动性,使做得好的主体得到肯定,强化其有利行为,不合格的得到纠正和改善。然而由于班导制的工作个性化较强,其考评指标中量化成分少、定性项目多,难于实现一致性评价,这也就增加了考核的难度。另外,将考核结果与教师职称晋升和岗位聘任相结合的配套激励机制也未形成,所以,面对这样一份“额外的负担”全凭教师的责任心和自主性工作显然动力不足。例如,《海南大学三亚学院班级导师制度实施办法》中对本科生导师的考核是这样规定:班级导师的考核主要包括学生的学风、学习习惯的养成、考研成功率、外语、计算机过级率等,考核分为:优秀、良好、称职、基本称职。很明显,以上对班级导师的考核规定过于宽泛,缺乏可操作性。

(五)班级导师资源不足

由于独立学院建校时间短,所以师资情况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现象,即年轻教师和退休教师返聘者占多数,而中坚力量不足。年轻教师经验不足,退休教师精力不够,而且对导师的要求又较高,这就限制了导师的可选范围。加之导师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做班级的工作与其切身利益又没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即使是符合条件的教师,有一部分也不愿意担任班级导师。这些都使得班级导师的资源出现了欠缺。

五、独立学院班导制运行的对策及建议

(一)把好导师人选关

把好导师人选关是实行班导制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对班级导师的挑选过程中,要注重对班级导师素质的要求,导师必须具有强烈的育人意识,在思想上引导学生,在学术上指导学生,在生活上关心学生,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一般应要求具有硕士以上学历或讲师以上职称,已过了教学关,懂得教育规律,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合理的知识结构,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熟悉本专业教学计划、各教学环节的相互关系及全部培养过程,具有专业学习指导能力的教师来担任导师。学校对班级导师的任职资格应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在遴选的程序上可按照教师本人申请、学生选择、学院审核、学校聘任的程序确立。必要的时候可以试行虚拟班导制,即打破班级界限,由师生双向选择,更加突出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二)加强运行环节的信息反馈

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各级学生工作组织,定期召开座谈会,了解班导制的实施情况,并与导师积极沟通学生意见或建议。另外,导师的工作过程应形成文字备案,记录“导”与“学”的内容、时间和地点。这是班导制施行的具体“操作规程”,同时,也是检查与监督的客观依据。导师要制定出具体的书面指导计划,并把指导情况记录在案。同时,学校多鼓励师生共建信息库沟通信息,为指导活动提供必要的硬件条件。

(三)建立合理的班导制考评机制。

1. 考核原则要合理。

相较而言,教学效果是显性的,它能够直观地用数据表现出来,而作为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导师工作效果却是隐性的,很多根本无法用精确的数据来评判,所以在班级导师工作效果的考核原则上既要遵循科学性,尽量提高其可操作性,又要注意其可接受性。

2. 评价主体要多元化。

不同的评价主体在评价过程中视角不同,对评价结果的公正性有着很大的影响,一般来讲,评价主体要包括班级导师的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导师间的互评以及学校领导小组评价等。

3. 评价手段要多样化。

不能单纯靠查阅材料,还需要加入观察法、总结法、访谈法和座谈法等多种评价方法,并针对不同的评价主体和评价手段灵活选取评价方法,只有如此才能使反馈信息更加准确、全面和客观。另外,还要注意评价必须日常化而不能终结性,因为实践中导师工作效果表现形式具有复杂性的特点,有些效果还一时难以认识,这就要求在评价中重视对工作过程的考察,使评价工作日常化。

4. 考评指标要细化。

尽可能细化考核指标,以不同的权重和分值表明其在考评当中的重要程度,尽量降低定性项目描述的模糊性,提高考核过程的操作性和考核结果的准确性。例如,结合三亚学院学生培养目标以及班导制实施目标,课题组制作了《班导制评价指标》,选取4个一级指标:人格影响、工作态度、工作方法及工作效果,27个二级指标作为班级导师考核细则;同时将一级指标赋予不同权重以表明其在考评当中的重要程度,给予二级指标相应分值作为打分参考。

(四)制定合理的配套激励措施

导师工作不能是“无条件的付出”,只有将考核结果与奖惩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对教师的激励作用。为此,健全的评价激励机制是促进班导制工作健康有序开展的重要保障。如:设立导师津贴,激励班级导师规范化、系统化的开展工作;对班级导师的工作量进行科学的核定,肯定班级导师的工作成就,在评优评先、晋升职称等方面,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设立导师基金,学生在正式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课题获奖或参加大学生创业竞赛活动等获奖的,对导师予以奖励等等。只有将科学的评价体系与完善的激励措施相结合并落到实处,才能充分调动导师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积极开拓导师新渠道

独立学院相对来说有更多的社会资源可以利用,在学校导师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校企联合的培养模式,聘请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良好管理能力的高技能人才担任学生的“社会导师”,与经验不足但具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建立支持性、指导性关系,指导学生有目的性的学习,同时还能给学生提供一定的社会实践计划和平台,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培养质量,也丰富了学生导师制的内容,为实行班导制开拓了一条新思路。

(六)搭建师生交流的新平台

一方面独立学院可以为导师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搭建更多的平台,例如举办名师交流会、科研讲座、科技制作大赛、社会实践活动等等,使整个学校形成良好的学风和浓厚的学术氛围。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广泛开展科研活动并提供相关的服务,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有利于班导制的实施。另一方面,建立多种适应学生特点的沟通渠道。如网络聊天群、导师或学生贴吧、讨论小组等方式,方便信息传递;同时有意识发现和培育适当的非正式交流渠道,在与学生自然相处的过程中形成默契,建立互信。

摘要:班级导师制主要由专业教师担任导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心理疏导以及学习辅导等方面的工作,突出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输出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对现行的高校“辅导员”制度的有益补充,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学生教育管理上的改革和探索。本文针对独立学院的学生特点,以三亚学院为例,调查了班导制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探索了班导制健康发展的机制建设。

关键词:班导制,独立学院,学生管理,高等教育

参考文献

[1]秦勇.班级导师制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常州工程院学院(社科版),2008(4).

[2]生奇志.高等学校班级导师制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7(6.)

[3]周鸿勇,李生校.本科生导师制的质量保证与评估体系研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7(10).

[4]张福生.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6(3).

[5]王建武.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综述[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

[6]兰英,周克勇,等.本科生导师制探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9.)

[7]周济.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J].中国高教研究,2006(2).

独立运行 第9篇

本课题组通过对独立院校实践教学模式及运行机制进行调研, 努力找出一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教学模式和运行机制来解决供需矛盾的方法。

1独立院校实践教学模式及运行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课题组调查研究, 目前独立院校在实践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在教学内容单一。实践教学主要体现在理论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验及创新型实验几个部分。目前, 各独立学院根据自身的办学模式及特点, 在实践教学内容上只进行了理论验证性实验和课程设计, 对于综合性实验和创新型实验没能很好的贯彻下去, 具体的原因在后面的运行机制的研究中有所论述。

1.2教学方式手段不适合技能型人才培养。实验内容确定后, 教学方式和手段也是一项重要内容。一些教师的实验教学改革意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进行实验教学的课程还相对较少。经调查, 实验进行的过程基本上实验教师根据理论, 应用实验仪器测试结果, 验证了理论正确。这样简单的实验很少是学生明确为什么这样做, 也相当于先告知结果, 再去实验, 失去了实验的意义, 使学生失去了研究的兴趣, 显然难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 更谈不上开展创新教育和个性化教育。

1.3实验教师技术水平有待提高。实验室教师大部分都是本科毕业就留校任教, 缺少实践工作经验, 不能完成创新型实验的教学要求, 加之专职实验员数量不多, 任课教师参与实验指导的比比皆是, 这样费时费力的工作, 任课教师往往删繁就简, 一些难度较大的, 费时、费力的实验项目得不到落实, 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项目考虑不多, 实验室开放的要求更是难以实现。

1.4实验室管理体制不适应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要求。目前不少独立院校实验室实行的还是校、院 (系) 、教研室三级管理体制, 这样的管理体制对于相近学科共用实验室形成障碍。也会导致实验设备的重复购置和重复建设, 造成浪费, 并且仪器设备利用率不高, 实验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

2独立院校实践教学模式及运行机制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2.1在实验教学模式方面。合理分配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创新型实验的比例, 夯实基础, 开拓创新, 增加自主性、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的比例。实验教学非常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 提高观察现象和分析结果的能力, 组织和设计创新的能力, 进而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和研究能力, 同时还应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树立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精神。

2.2改变教学方式和手段, 提高学生实验的理解力和创造力。增强教师的实验教学改革意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和编制实验教学辅助软件的能力。实验教学不是教学实验, 要创造性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多媒体设计技术和实验教学软件的应用, 使学生直观地理解实验内容, 过程及结论, 并能创造地应用理论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2.3切实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学生技术应用水平。独立学院以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为主, 要求合理的师资结构。实验教师是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相结合的指导教师, 是创新型应用能力培养的中坚力量, 因此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实验教师科研技术水平。只有教师自身在知识上有所创新, 他所培养的学生才有可能走创新的道路。

2.3完善实验室管理机制, 创造条件, 开放实验室。实验室的管理机制应该在学院的综合管理下, 各系部协调发展, 各管理教研室相互配合, 形成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组建跨院系 (含跨教研室) 适于共享的实验室, 积极进行资源整合, 建立实验室共享平台, 设置校级或院系级实验中心 (室) 。同时根据学生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创造条件, 开放实验室, 满足学生实践创新的要求。

3结语

应用技术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 独立学院经过十几年的发展, 对其教育教学模式进行不断的探索, 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 也不可能一成不变, 它的发展和确立也必然要经历一个“肯定———否定———否定的否定”的扬弃的过程, 经历一个不断拓展自己的外延, 又不断丰富自身内涵的过程, 它是最优化的实践教学模式不断生成、积累、成熟和完善的过程。

摘要:本文通过对独立院校的性质、学生生源及培养目标情况的分析, 对实践教学模式及运行机制进行调查和研究, 指出了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结合近年来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办法。

关键词:独立院校,实践教学,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陈莉, 王思专, 陆超,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及运行机制研究,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1年第7期。

[2]张新安, 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福建电脑, 2009年第9期。

[3]张健, 论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选择与建构, 教育与职业, 2005年第8期

上一篇:造价控制重要性下一篇:化学机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