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缄默症范文

2024-05-07

选择性缄默症范文(精选4篇)

选择性缄默症 第1篇

刚入园幼儿都容易哭哭啼啼, 老师会给予更多关爱和照顾, 但有一个幼儿, 她入园后不哭也不闹, 独自坐在自己椅子上, 表面上显得很乖。半个月后, 别的幼儿都已经适应幼儿园生活, 但是她还是任何活动都不参加, 也不和任何人交谈。

妞的半天:

8: 30—9: 10 教学: 不参加。

9: 10—10: 00 早操: 站在队伍外, 不参加。

10: 00—10: 30 教学: 一副很茫然的样子, 没有任何交流。

10: 30—11: 00 户外: 走神状态中。

11: 00—11: 15 盥洗: 小心地避让身边的朋友, 最后去完成洗手, 做得很好。

11: 20—11: 45 午餐: 基本不太吃, 拒绝老师喂。

11: 45—12: 00 餐后游戏: 拒绝和旁边的小朋友拉手游戏。

在日常活动中, 这个幼儿的智力是没有问题的, 在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对照幼儿情况后, 发现其情况与选择性缄默症有些类似。与家长深入沟通, 建议家长引起重视, 带妞去做系统的检查, 湖南省儿童医院检查后确诊为选择性缄默症。

选择性缄默症是小儿在言语获得成功之后, 因精神因素而出现的、在某种场合下沉默不语的症状。其实并不是语言障碍, 而是社会功能性行为的问题。多发3 ~ 5 岁阶段, 女孩比较多见。主要表现为在公众场合拒绝讲话, 不与人交流, 与在家表现判若两人。有的则相反, 在幼儿园问一句说一句, 回家后则一言不发, 见到亲人与其他幼儿说话, 立即低头不语。这种症状在言语表达上与场景和对象有着鲜明的选择性, 所以叫选择性缄默症。选择性缄默症多发生于敏感、胆怯、孤僻性格的儿童, 发生的原因很多, 有家庭封闭、很少接触外界造成的, 也有父母过分溺爱、保护或初次离开家庭、环境变动等而起病, 部分病例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二、治疗建议

( 1) 避免给予其精神刺激, 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开朗豁达的性格。

( 2) 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 鼓励患儿主动与别人交流, 包括眼神、躯体姿势、言语等, 但不强迫患儿说话。

( 3) 给予支持性心理治疗解除患儿的心理矛盾, 鼓励参加集体活动, 以逐渐消除其对陌生人和新环境的紧张情绪。邀请小朋友到家中做客, 同患儿一起做游戏, 让患儿在熟悉的环境中同他们进行交流。

( 4) 转移紧张情绪, 当患儿沉默不语时, 不要过分注意, 要避免采取强迫使患儿开口的方式, 以免使紧张情绪进一步加重, 甚至出现 “反抗心理”。可以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 如陪伴患儿一起做亲子游戏, 一起外出游玩, 从而分散患儿的紧张情绪。

( 5) 采取行为矫正治疗, 以阳性强化疗法效果最好。在患儿情绪松弛的情况下, 当其刚张开口讲话时, 及时给予鼓励。

( 6) 采取药物治疗, 对一些症状较重的患儿, 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抗抑郁类药物, 如百忧解、左洛复等, 同时服用小剂量安定类药物。

( 7) 特别提醒: ①幼儿园老师要给予其更多的关注, 减少患儿单独静坐独处的机会。②不要逼患儿说话, 这样可让患儿感到环境没有任何压力。③父母每天抽出至少半个小时与患儿谈话, 并允许患儿不回答问题, 以减轻患儿内心的紧张和焦虑。④经常激发患儿展示自我的主动表现欲望, 这样可以让患儿感受到自身能力被外人赞赏, 增强自信心。⑤周末带患儿到小朋友聚集的地方去玩, 父母在患儿面前主动与陌生人交流, 刺激患儿, 使其从中受到启发, 学到与人交流的一些方法或方式。

三、幼儿园的关注

( 1) 善于捕捉亮点, 加大对幼儿关注和鼓励, 促使幼儿进步。在平时与家长的交流中了解到, 妞对广播体操特别感兴趣, 在家可以把整套操都跳给妈妈看。于是做操的时候我就特别关注她, 及时给予她肯定。

( 2) 持之以恒, 改变幼儿内心世界, 促幼儿主动交往。每天微笑着迎接她, 每天的坚持是有一定成效的, 半年后的一天, 妞主动和老师说再见。

( 3) 步步为营, 引导幼儿融入班级环境。我们采取步步为营的策略, 通过一步步变更环境, 使其有一个适应期后再融入环境。游戏时拉拉她的手、摸摸她的头, 让班中幼儿给她一些适当的帮助, 减少她单独静坐的机会。

蒙氏区域活动时, 妞依旧坐在自己的座位上, 不愿意参加任何活动, 但是看着里面 “工作” 得很开心的同伴, 还是很羡慕, 我们邀请妞去参加 “工作”, 妞考虑了很久还是去了。第二次, 第三次, 我们慢慢地引导妞。八个月下来, 妞渐渐地由恐慌到适应了。

( 4) 家园常沟通, 促使幼儿加速变化。对于选择性缄默症的幼儿, 关注是最重要的, 家园协作是最有效的心理治疗手段。每次妞有进步, 我都及时告知她妈妈, 妈妈也及时对妞进行表扬。这一行为不仅肯定了幼儿, 也给予了家长更多的信心。同时也建议其家长多带妞参加活动, 接触各类环境, 认识各种新朋友, 对她的进步给予及时的肯定。

四、家庭的关注

( 1) 寻找机会, 参与集体活动。妞在人多时就会选择缄默, 而在熟悉的环境不会。父母尽可能地创造一些机会, 让妞和班级的同学相处, 借此来增加她对幼儿园集体环境的亲切感。比如: 参加亲子活动、叠积木活动、放风筝活动等, 这些都给妞带来更多的社会交往的安全感, 有了安全感, 妞有了明显的进步。

( 2) 放下工作, 多陪幼儿。妞的爸爸相对工作较忙, 妞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和妈妈待在一起。通过沟通, 妞的爸爸也尽可能地多抽出时间来陪妞, 最近一个月就陪妞外出旅游了两次, 加强父女情感的培养。这对妞的情感的培养很重要。

( 3) 适度要求, 打开幼儿的心房。父母在妞遇到挫折或产生退缩时, 给予正确的引导; 要求妞完成的事情, 做到了给予表扬, 没有做到的给予鼓励。

五、对妞的八个月观察跟踪

妞交往能力相对比较弱, 在某些特定的场合, 无法很快地适应外界, 为了使妞改善和克服这种心理障碍, 更好地融入班集体。我们进行了多种尝试, 通过八个月的调整, 我们的对症下药还是起到了好的效果, 妞开始加入班级的活动并有了自己的朋友。

妞的变化带给我的启示: ①和幼儿在一起要赢得幼儿的信任, 师生的心灵要有交流。②勿急于求成, 须耐心等待幼儿的成长与进步。③如果方法有效, 效果就会有显著的倍增。④家园互相沟通得顺畅, 幼儿才会加速变化。

在多管齐下的作用下, 经过八个月观察、鼓励和引导, 妞的交往能力得到了大的进步和提高。从刚入园沉默不语到现在简单的交流; 从对陌生环境的躲避到现在的主动交往。我和妞的家人都感受到妞的变化。帮助妞走出交往的困境是我大的欣慰, 妞现在已经能开心地和朋友在一起了。

摘要:某幼儿在幼儿园保持沉默, 不和老师、小朋友交往, 而在家能很正常地和家人交往。也正是因为不说话, 常常容易被归为胆小、害羞一类, 其实这就是“选择性缄默症”的典型表现, 这一现象在幼儿期, 特别是女幼儿尤为明显。培养幼儿的良好交往能力不仅能使幼儿结识到更多的朋友, 还可以促进他 (她) 在学习中精力更加集中, 更重要的是他 (她) 可以变得越来越有自信, 心理也更加健康。

初谈幼儿选择性缄默症 第2篇

选择性缄默症多发生于敏感、胆怯、孤僻性格儿童,发生的原因很多,有家庭封闭、很少接触外界造成的,长期的“老―小”关系,也有父母过分溺爱、保护或初次离开家庭、环境变动等而起病,部分病例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原因:

①幼儿性格大多敏感、胆怯、孤僻、情感脆弱;

②过分依赖于亲人,独立生活能力差;

③也可能是紧张性应激反应的一种表现;

④部分病例有遗传史。

比如象案例A生理因素:一个敏感、胆怯的女孩,幼儿年龄小,入园时间晚,由于转园后才到我园上中班,与正常年龄的幼儿有差距。所以她必须提前学习与陌生人交流的方法,由于害怕失败,所以选择沉默。

家庭因素:案例A幼儿父母工作忙,大多数时候幼儿跟外婆呆在一起,与父母交流的时间很少,而幼儿的外婆家务比较忙,让幼儿独自玩的时间多,即使外出也是到老年人聚集的地方,幼儿很少有机会学习交流的方法。

比如象案例B通过家访后得知该名幼儿父母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父亲是一个事业单位的干部,母亲当了十几年的英语教师。30多岁才生了这个孩子,对其期望很高,要求也比较多。总希望自己孩子比别人更加优秀。所以孩子表现在同伴前面交流自然,而与成人交流中比较紧张、胆小。在家不愿意说幼儿园发生的`事情,对于父母的提问也是用点头或者摇头表示,而在幼儿园却表现不听话、调皮,也常攻击同伴的行为。

环境因素:城市里的幼儿多数时间在楼房里。与外人交流的机会明显减少,入园后,年龄小,对该变得陌生环境有意识的抗拒、害怕,造成内向性格的充分表现。

具体措施:

1、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

如果因为家庭环境突变而导致孩子陷入缄默,爸爸妈妈应努力改善孩子的生活环境,营造一个温馨和睦的家,避免给孩子带来不良的精神刺激。如果家庭状况一时间很难得到改善,也可以让这些孩子换一个和谐温馨的环境,由关爱他的人陪伴,以便孩子能放松地生活。

2、淡化孩子的言语问题

有些事情,过分的强化只能起到相反的效果。如果成人对孩子的“沉默”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孩子的精神可能会更加紧张,内心很难放松。假如成人再强迫他们在某些场合必须说话、怎么说,情况就会更糟。比较好的方法是,对孩子的言语问题“视而不见”,随时随地消除其紧张焦虑情绪;设法让他多和小朋友玩,开始成人可以帮着孩子找两三个熟悉的小朋友,慢慢地扩大圈子,在游戏中转移孩子对自己言语的注意力,使之忘掉自身的这个缺陷。当他投入到游戏中,他会很自然地该说什么就说什么。孩子一旦开口说话,哪怕只有一两句,可以很亲切地给予鼓励,给孩子增强信心对于孩子缄默不要过多的关注、不斥责,也不要一味的强迫孩子与他人交往或讲话,但要鼓励孩子与家庭外的人的交往。只要她表现出交往行为就给予奖励,哪怕只是交往动作。交往增加了,开口说话的机会也就增多了。切忌粗暴批评,切忌粗暴干预,因为这样做反而会强化他们的缄默症状。

3、改变孩子的生活环境

减少幼儿长时间与老人相处的机会,来到幼儿园后,可以让他积极参加小朋友的集体活动,耐心引导孩子多与其他孩子交往,当他们参加集体活动或和其他孩子交往时,要给予鼓励、赞扬,在交往中就会逐渐讲话了。

4、教师的言语鼓励和关注

首先幼儿有一种本能心态,即期望得到教师的“爱抚”。 在与幼儿的接触中,教师的语言要体现热爱幼儿、尊重幼儿。教师与幼儿家长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了解到幼儿的生活习惯,爱好等,根据家长提供的信息有针对性地依据幼儿的喜好,开始逐步主动与幼儿进行简短的交流。A幼儿是比较胆小而敏感的孩子,作为教师应该多主动关心她,经常与她进行简短的交流。可以利用晚上等待父母接送的时候与她说说话,可以在给她穿衣服的时候与她拉拉家常,让幼儿建立对教师的信任感,玩耍时有意识的拉拉她的手,摸摸她的头,告诉班里正常年龄的幼儿给与她一些适当的帮助,玩的时候带着她玩,尽可能减少她一个人静坐独处的机会,她不愿说话也不用逼她,给她一个没有任何压力的环境。

5、引导家长建立正确的教育观

对于B幼儿,这类家长往往希望自己的孩子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和预设的目标发展,这是不利于孩子的自我探索和自我发展。给予孩子过多的期望、过多的关注,反而会给孩子过多的压力,他怕在你们面前出错,就选择不说话。所以应该要给他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不要强迫孩子说话,也不要给孩子过多的期望。多给他鼓励和赞赏,跟孩子多聊天,聊他们喜欢是话题如:奥特曼、怪兽,恐龙等,走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同时应该正确的评价孩子,每个孩子的特点不可能都是优点或者都是缺点,不要轻易给他下结论。

另外,让家长每天必须抽出至少半个小时与幼儿进行谈话,允许幼儿不回答问题。为诱饵的兴趣提供良好的条件,以激发他在展示自我时主动表现的欲望,感受自己的能力与外人的赞赏,增强自信心。身教重于言教,成人以身作则之所以重要,是根据儿童学习寓于行动、思维重于形象、模仿能力强、可塑性大等特点出发的。周末常常带幼儿到幼儿聚集的地方去玩,家长在幼儿面前主动与陌生人的交流可以刺激幼儿,使幼儿从中受到启发,学到与人交流的一些方法方式。

对选择性缄默倾向幼儿的辅导方法 第3篇

关键词:选择性缄默倾向;矫正方法;辅导方法

一、有耐心,不急于逼迫幼儿开口说话

虽然选择性缄默倾向幼儿在幼儿园经常不愿开口说话,但作为老师,应该要有耐心。幼儿不愿意说话,就不要强迫他们说话,也不要刻意强调幼儿称呼自己。对幼儿的缄默症状不能斥责。在课堂上,老师不要总是叫幼儿回答问题,而应经常让他们积极参加小朋友的集体活动,耐心引导幼儿多与同伴交往。每当他们参加集体活动或和其他幼儿交往时,就及时地给予鼓励、赞扬。只有这样,幼儿在交往中才会逐渐说话,切忌粗暴批评和粗暴干预,因为这样做反而会强化他们的缄默症状。

二、让幼儿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从幼儿感兴趣及需要的活动方式着手

幼儿有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我们不要过多地去强求幼儿,什么不许做,什么一定要做。教师根据选择性缄默倾向幼儿在动作、语言、情绪、人际互动各方面发展所欠缺的技巧,设计合理的活动,让其融入集体游戏活动中,并加以帮助指导。还要创造更多的条件,有耐心地指导幼儿参与集体活动,让幼儿体验集体活动的欢乐。

三、正面引导,积极鼓励,让幼儿多一份自信

首先,教师要鼓励幼儿多用语言交流,比如,老师对他说:“你要每天与小朋友说话。”不能这样说:“你不能整天一个人待着。”因为只有鼓励才能激发他们的自信。幼儿是因为面对集体环境人多的压力而选择缄默的,而在熟悉的环境并且人比较少的情况下,他们的压力就会小很多。因此,作为老师,应经常与他们单独沟通,而从不选择在集体面前。在情绪松弛的情况下,当幼儿刚张开口说话时,老师就要及时地给予鼓励。我们经常会用幼儿最喜欢、最需要的东西作为奖励,让幼儿继续说话。我们要从幼儿的长处着手,只要有一点点的进步,就鼓励表扬他们,从而增强其自信心。作为教师,我们还要做到以身作则,以良好的示范作为其与同伴交往的榜样。

总之,针对自闭症儿童的不同症状,教师要采取不同的矫正方法,努力解开他们的心理症结,让他们走向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龚艺华,李霞.儿童选择性缄默症研究进展[J].社会心理科学,2004,19(1):60-63.

选择性缄默症 第4篇

针对选择性缄默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 通过前一阶段的教育干预, 我们的研究对象马某在各方面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是对于缄默幼儿来说, 心理健康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任务。幼儿的成长过程会出现许多不可预测的情况, 往往教育研究在得不到有效的巩固之后会出现反复或倒退的现象。通过混龄教育, 使其建立良好的品德习惯, 能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幼儿混龄教育作为一种把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混同在一起进行教育的组织形式, 其对幼儿教育效果的影响是全面的, 既包括幼儿认知能力又包括健康情感等。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现代幼儿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 幼儿健全的人格和社会性方面的培养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因此通过混龄教育, 使其建立良好的品德习惯, 以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

二、研究方法

观察法:为缄默幼儿建立个案并进行长期追踪观察, 并对幼儿的神态、活动、语言等进行观察分析。行动研究法:创设情境, 设计一些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系列活动方案与幼儿园的教育教学等紧密结合起来。经验总结法:定期总结课题研究中的心得、体会与经验, 并以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为支撑, 不断提高课题研究的应用价值。文献法:借鉴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心理问题行为矫治措施。

三、研究时间

2011年9月—2012年6月。

四、研究对象评估

经过前段时间的研究, 研究对象取得了可喜的进步, 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 在促进研究对象社会交往方面, 缄默儿童的表现经历了反复和回归两个阶段, 这表明该幼儿在心理上仍有一些波动, 尚未形成本能的反应。其次, 熟悉的集体环境缓解了缄默儿童的心理障碍, 在自我意识和交往能力方面取得了良好的发展, 只是与心理健康这个标准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这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

五、具体干预过程

混合不同年龄的孩子在一个班里, 这个班就像是一个小社会。在这个小社会里, 孩子可以面对不同年纪、类型、能力、特质的孩子。在交叉互动之下, 孩子有更多的机会学习尊重彼此的不同、互相包容及互相协助。孩子不光从教师这一方面获得知识, 同时, 他们在其他的孩子身上看到了不同阶段的成长结果, 这也会成为督促自己追求进步的动力, 较多的相互支持成为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源泉。

1. 以大带小, 培养幼儿自信心和主动交往的能力, 体验快乐积极的情感。

“大带小”活动打破了幼儿园封闭式教学模式, 让孩子广泛地去接触不同年龄阶段的同伴。这对培养孩子社交能力也有一定的好处。陈鹤琴等教育家认为, 儿童教育儿童有三个好处:一是儿童了解儿童的程度比成人更深刻;二是儿童鼓励儿童的效果比成人鼓励儿童所能获得的效果更为强大;三是儿童教儿童能教学相长。在缄默幼儿教育研究课题活动中, 我们开展“大带小”的活动, 以多彩的混龄教育, 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主动交往的能力。

2. 建立良好的品德意识, 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在幼儿交往的环境中, 良好的品德及习惯的养成对于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品德包括:不怕困难、关心他人、责任感、合作交流等当面, 这也将成为判定缄默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依据。

六、干预效果与分析

通过近一年的混龄教育活动, 经过对比发现混龄教育活动对幼儿自信心、责任感、沟通、积极情绪体验方面取得较好的效果。尤其是自信心方面, 缄默幼儿要高于其他幼儿。

七、结论

我们明显感觉到研究对象的变化与进步。混龄教育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快乐, 学习交往, 养成谦让的良好品德, 为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研究过程中, 教师灵活地把握幼儿共性的教育目标, 分析各年龄段幼儿的心理特点、综合考虑其知识结构, 不仅提高了幼儿的交往能力、合作能力, 更提高了自信心和自控能力。缄默幼儿在混龄教育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使积极行为得到强化。混龄教育为选择性缄默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摘要:当今世界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一个热点问题, 被愈来愈多的人们所关注。前国际心理卫生委员会会长怀特曾说过:儿童时期是施行心理卫生教育的黄金时期。针对选择性缄默症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我们通过混龄教育, 对其进行教育干预, 使其在大带小的活动中建立自信心, 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建立良好的沟通交往能力, 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混龄教育,心理健康,研究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龚维义, 刘新民.发展心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上一篇:点燃学生心灵的希望下一篇:提高幼儿的社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