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教材创新教法

2024-06-27

把握教材创新教法(精选3篇)

把握教材创新教法 第1篇

一、深入研读教材, 明晰小学数学教材中知识点的连贯性

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学科, 它和数学科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这是因为数学科学本身的三大特点与儿童年龄心理特点之间形成了矛盾的对立, 即数学知识高度的抽象性与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数学知识严密的逻辑性与儿童对事物理解的简单化之间的矛盾;数学知识应用的广泛性与儿童接触生活实际少之间的矛盾。所以, 作为小学数学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在逐渐解决上述矛盾, 在教材体系上形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适当分段、螺旋上升的特点。教师应从教材的总体结构来研读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使教学方法适应数学学科特点。

如,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 它又是学习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基础。掌握这一知识的关键是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离开对学生知识基础的了解, 从余下的数在哪个数位上去讲小数点的处理, 学生很难理解。人教版教材中这样描述:“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 认真研读前面教材的整数除法计算法则的阐述, 先引导学生复习整数除法的计算, 着重使学生理解“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 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在教学新知时, 用“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的方法, 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使学生能较好地理解商中间小数点的处理方法, 是区分商的个位与十分位, 在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 与被除数小数点对齐, 并能够正确地掌握。

二、了解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促使教学方法适应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儿童的认知规律通常是:从直接感知到表象, 从表象到概念, 再从概念到概念系统。小学生感知事物时, 只对新奇的、具体的事物感兴趣, 对事物的主要与次要特点往往分辨不清;注意力不够稳定, 很难长时间把注意力集中在同一学习活动上;善于记忆具体事实, 而不善于记忆抽象的内容;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 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自然需要感性经验的支持。所以, 低年级的学生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都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直接感知而获得的;到中高年级, 学生才能够逐步认识概念的本质特征, 掌握初步的科学定义。在教学中教师应了解学生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 并注意这种教学的阶段性, 努力把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尽可能使教学方法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如, 在小学阶段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这个知识点时, 从一年级到六年级, 学生认知特点在发生变化, 人教版教材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也适应这一规律, 从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感性认识再到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再到周长、面积的概念。教师在教学时, 应考虑到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结合教材内容, 让学生对大小不等的多个长方形或正方形, 通过数一数有几条边和几个角, 量一量每条边的长度, 比一比每个角是不是直角等操作活动, 让他们直观地认识长方形或正方形的特征, 能识别长方形和正方形。在这个阶段的教学过程中, 没有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下定义, 也不讲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以免淡化正方形与长方形区别的认识;但也注意不把正方形跟长方形对立起来。到了中高年级, 学生学习了平行线和平行四边形的知识,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两条对边都是平行线”和“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以后, 才引导学生认识理解“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在帮助学生建立周长和面积的概念时, 引导学生通过对长方形的四条边和长方形中所有的面进行触摸, 来积累感知, 形成表象;要求学生动手利用一根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 上面糊一张白纸, 让学生通过观察, 具体地识别铁丝长短是这个长方形的周长, 白纸的大小是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从而正确区分这两个不同的概念, 理解计算长方形周长和面积的不同方法, 避免死记硬背, 提高教学效果。

三、调整教学方法, 诱导学生步步指向正确的“意会”标准

教学方法只有从封闭走向开放, 从预设走向生成, 从关注教案的落实和问题的答案走向关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的需要, 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才能为学生的成长腾出空间, 也才能在课堂上成就学生的精彩。

如:“认识面积”的教学, 对于三年级学生而言, “面积”这一概念是一个全新的知识, 将学生的学习起点确定为略闻面积之词, 不解面积之意。学生已经建立了周长的概念, 周长对于学生认识面积具有负迁移。在一个平面图形中, “边”属于强刺激源, “面”属于弱刺激源, 加之长度的学习在先, 学生在学习面积时, 在潜意识中会受到周长的影响。因此, 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经历对具体的面的大小的感知活动, 结合实例让学生建立表象。教师安排了“摸面积”的活动。在学生摸了课本、文具盒、桌子表面的面积后, 教师让一位学生上来摸一摸黑板的面积。学生走到讲台前却不摸, 而是伸出手, 指着黑板说:“这就是黑板的面积。”此时, 教师机智地顺手拿起一支粉笔, 顺着学生指尖延伸的方向, 在黑板上重重地点上一个点。然后指着粉笔点的点, 对学生说:“哦!这就是你说的黑板面积。”学生不同意, 教师进一步追问:“那你比画给我看看!”此时, 学生比画黑板的边框, 画出一个范围。教师根据学生的比画在黑板的边沿画线, 边画边故作玄虚说:“呀, 是这些边长之和?”学生立刻否定, 即刻出现摸的动作, 解释道:“就是整块黑板的面!”教师继续追问:“为什么现在不‘指’了呢?”学生顿悟, ‘指’只是那一点, 比画的边框是它的周长, ‘摸’才是面的大小, 学生由点动成线, 线动成面。说明学生在头脑中真正理解了面积, 面积表象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强化。教师点头, 手掌朝着黑板在黑板前方悬空做涂抹的动作, 让全班注意这就是黑板的面积。

当把这个细节放大处理后, 教师再让全班学生把课本、桌面的面积“指”给同桌看, 此时, 学生就能发现“指”的不足, 而选择“摸”。全班获得这种提升, 正得益于那个用手指指向黑板的学生, 教师抓住学生这个细小的差错动作, “归谬”处理, 步步紧逼, 于无声处听惊雷, 学生在课堂上的种种精彩, 最终也正是教师教学的精彩!成就课堂的精彩!

体验新教材,自创新教法 第2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新教材 新教法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8 -0078-02

“留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去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思维的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这就是新教材的特点,也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标。

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和尝试,我对新教材有了很深的体会。回想起一期课改的经历,应该说新教材的确体现了许多“新”的地方。

体验之一:让数学走向生活。

新教材十分重视从生活中寻找数学,把数学问题转化为具体的生活情境。通过实际教学我们发现: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具体的、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所以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切实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年龄特点,从他们的身边挖掘和数学有关的数学问题,组织学生开展活动,自主地找到数学知识和技巧。新教材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可以从学生的身边找到原型,把单纯的认知和计算变成学生的具体实践。例如:我在教学新教材《乘火车》的时候,就在教室里布置了一个“小小火车站”,把同学们分成数目不等的小组,等在各个“站头”。然后我义不容辞地当起了“火车头”,领着孩子们在教室里不停地穿梭,同时各种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也在同学们“上车下车”的过程中,由他们自己表达和计算了出来,这样就在玩玩乐乐中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下课了,我发现同学们意犹未尽,在草地上自发地玩起了这个有趣的数学游戏,还大声地用今天的知识讲着数学故事和相关的算式。其实在我们的身边隐藏着许多数学问题,我们要做个有心人,做个聪明人,让数学走向生活!相对老教材,它有很大的灵活性和有效性,突破了生搬硬套和牵强的毛病。

体验之二:让语言充分表达。

新教材重视学生的口头表达,以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自编成故事,从儿童化语言上升到社会化语言,再上升到数学語言。例如:今年我们的新教材第一次出现了“数射线”这个内容,要求学生在数射线上讲故事,并且要在数射线上建构加法和减法运算。就这样一根直线,几个数字,很简单也很枯燥。怎么办呢?我经过研究,请美术老师画了两只小青蛙来“帮忙”,力求形象地引导学生理解数射线的具体含义。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们把加法算式编成了“小青蛙比跳远”的童话故事,他们天真可爱的描述引人发笑。这时候教师再适时指导学生联系故事,理解加法算式的各部分意义,用正确规范的数学语言来表达加法问题,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老教材同样注重发展儿童的语言,但是我发现有千篇一律的弊病,学生容易用一个固定的模式去表述数学问题,而新教材儿童的表达是活跃的,多面的,这也是一个成功之处。

体验之三:让思维尽量开放。

新教材十分重视思维的开放性,同一条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只要和实际相符合的都将得到教师的认可。其实我们的学生都有他们自己独特的个性,他们容易想入非非,甚至想出教师在备课中根本考虑不到的结果。教师应该从积极的因素去对待学生的“奇思异想”,不要挫伤学生的积极思维,努力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我在执教新教材《排序》这一内容的时候,就碰到了这样的情况。练习要求学生给6位同学按身高排序,要么从高到矮,要么从矮到高。可是有位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想法:他把6位同学按衣服穿得多少来排序,他的回答让人吃惊不小。我马上表扬了这位爱动脑筋的学生,教师应该在平时多注意鼓励学生闪现的智慧火花,并让这样的智慧火花越燃越亮,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像上面这样的例子有许多,相信每位从事新教材教学的老师都有感受吧!

体验之四:让德育有机渗透。

新教材还十分重视德育的渗透,采用儿童熟悉的生活场景和角色情境来辨别是非。德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始终。数学学科同样肩负着德育教育的重任。在我们的实践工作中,要适时地挖掘思想教育因素,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例如:《买冰淇淋》就是一个生动有趣的例子。在教学的时候,我创设了一个“小超市买学习用品”的学习情境。我把从学生那里随机借来的学习用品组成了一个“小超市”,又请了部分学生当顾客和营业员。大家都在有秩序地排队买东西,同时让学生掌握了序数的概念。这时候由我扮演的顾客不客气地插队了,同学们意见纷纷。这时候我就组织学生讨论,你们会对我说些什么话?在同学们的规劝下,我回到了最后一个。通过这个小小的细节,没想到却对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当天中午给学生们分饭的时候,同学们秩序井然,还有的在小声地说着“我们要遵守纪律,不插队。”由此可见,我们的学生可塑性和模仿性极强,新教材就在这个方面给我们提出了要求,也是新老教材的不同之处。

体验之五:让思维过程充分展现。

新教材从计算上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过程,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培养学生运用迁移原理自己去寻找结果。教材中多次出现“摆一摆、算一算、找规律”,通过寻找提包里隐藏的规律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掌握知识,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确实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且,从教材的编排上看知识点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他们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而且衔接性很强。例如:从《合在一起》到《小胖上车》;从《还缺几本还缺几个》到《小胖下车》等等,都体现了这方面的特点。老教材的知识点呈现块状的结合,而新教材的知识点之间可以是说是点线的结合吧!

把握英语教材特点创新教学方法研究 第3篇

一、译林版牛津初中英语教材特点

新教材相比旧教材,吸纳了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性,更加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1)充分尊重学生个性,重视实际能力培养。相比以往的传统英语教材,译林版初中牛津英语在教学上存在着许多创新之处,整套英语教材本身的信息、知识蕴含量极为丰富,同时课文的各方面都较为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这使得课本内容更加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同时,在教学手段上,译林版初中牛津英语教材不再是传统的单调知识型教学模式,而是更加注重学生们的个性差异,对词汇的学习有了进一步的层次划分。这不但能够有效扩大学生在英语方面的知识面,而且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激发,从而更为高效地将教材的重点、难点进行结合,全面提升英语的掌握与运用能力。

(2)课程内容安排较为科学。以往的初中英语教材,其课程的内容安排一般都有较为固定的形式,首先是英文单词的学习, 其次是学习课文,有时不太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而译林版的牛津英语教材并没有使用相对枯燥单调的课程教学方式,而是以人为本,采用科学的教育手段进行内容安排。在教学的过程中,许多生词难词并不会过多地出现在课程的单词列表中。这样的创新性教学,能够顾及每一个学生英文知识掌握水平的差异性,使知识掌握不熟练的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词汇;对于知识掌握较为牢固的学生而言,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其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更为得心应手,避免一部分学生因跟不上学习进度而放弃学习。

二、译林版牛津初中英语教材教学创新之处

初中英语教学要在传统的课本教学基础上,把握住教材特点进行创新教学,注重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的英语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1)创新的单词教学。对于初中生而言,词汇量的多少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英语课文的质量和效率。因此,教师必须特别重视对单词的教学。一位初中英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单词教学的过程中,就充分抓住译林版牛津英语教材的单词教学特点,将庞大的词汇量进行详细分化,并将不同层次、难度和类别的词汇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领悟能力等进行因材施教,同时还通过实物展示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例如,在学习bread、mobile phone等单词的时候,该教师就采用实物展示的教学方法,并合理地运用了多媒体技术,将与单词相对应的实物图片等展现给学生。在学习一些动词的时候,该教师还特别设置专门的英语情景,将英语情景与英语教材内容紧密结合,使学生轻松地掌握英语单词和其运用方式。

(2)创新型语法教学。单词的掌握与运用,是学习英语的重要基础,而在学生熟练掌握单词之后,就需要将单词合理地运用到语法当中。对于英语语法的教学,我们不应该停留于传统,教师们应该在教材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创新。只有创新,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对英语语法的学习兴趣,将被动学习英语的过程转变为主动进行英语学习的过程,充分激发其主观能动性。例如,笔者在对学生进行译林版牛津初中英语7A Unit 5 Going shopping中的Grammar教授时,让学生观看一段笔者自己精心制作的flash动画。在学生们观看了动画之后,随即提出问题“What are we doing now”,之后结合参考答案,为学生进行详细的语法分析和知识讲解。在精心讲解之后,笔者又鼓励学生们彼此之间进行分组讨论和语法练习,并让其自由设计不同的英语情景来进行对话。这样的教学创新,不但能够营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同时也充分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使英语语法掌握过程变得更为轻松简单,提高了学生的英语能力。

三、结束语

上一篇:带宽资源下一篇:复采安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