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分析与评判

2024-07-23

问题分析与评判(精选5篇)

问题分析与评判 第1篇

传统的对公交线路的设计包括对公交线路上站点的设计都是由城市交通管理部门根据城市发展需要初步规划出新的常规公交线路与站点,然后征求市民的意见或建议,最后根据各方面需求确定实施公交线路的方案。

本文总结公交站点选址的几个影响因素,采用模糊评判的方法对设置公交站点的优劣进行评价。

1 公交站点选址问题现状

目前,国内外对于公共交通方面的研究更多的是集中在公共交通换乘线路的设计研究、公共交通专用道路的研究、公共交通枢纽规划选址方面的研究或者是智能公共交通管理方面。至于公共交通评价方面,主要是针对公共交通系统的整体的评价,比如汪江洪的《公交换乘系统研究及其评价》,主要是从方便性、迅速性、准时性、安全性、经济性等方面的指标进行评价。而这里的经济性评价主要是从交通费率来考虑的,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的。目前对于公交站点的选址问题,国内外还没有较为系统详细的研究,对于公交站点的选址,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根据居民出行对公共交通方式的需求,确定公交线路的走向和公交站点的位置。这种做法存在一定的弊端,有些公交站点的设置并不能吸引足够的乘坐客源,还会影响公交站点的进出效率,并且会影响公交线路的效率。

本文主要从公交线路设计的细节出发,总结在公交线路上设置公交站点的影响因素,用模糊评判的方法,来确定站点设置的合理性。填补公共交通研究方面的细节的研究,使公共交通方面的研究更加系统。

2 公交站点选址原则

新的公交线路的设计,是出于城市发展的需要,是为了解决居民出行难的问题,是为了消除城市局部公交盲点问题。公交站点的设置需要遵循原则为:①效率与成本同行。公交站点的设置要考虑减少居民出行成本,即出行费用最小,同时要提高公交企业效率。出行费用包括出行的金钱与出行的时间折成的费用之和,出行时间包括出行者步行到达公交站、候车、下车后步行到目的地所花费的时间,以及乘车的时间,这些时间折合成的出行成本最低。公交企业的效率,是指公交企业设置公交站点所能吸引的交通量带来的经济效益与设置这条公交线路的经济花费之比。②提高居民出行的舒适度与方便性。舒适性就是指公交承载出行者的多少是否影响了出行者乘车的舒适度,如果承载的乘客太多,导致公交拥挤不堪,那么就会降低出行者乘车的舒适度。方便性就是指公交站点设置的位置是否满足绝大多数附近居民快捷的出行。

2.1 选择站点处的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是公交站点选址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这是传统设置公交站点最多考虑的因素。因为地理位置制约着这个地方的交通量,于是由地理位置可以预测这条线路经过路线上的交通量。地理位置主要包括这一站点周围存在住宅区、公共设施区(包括商业金融场所、文化娱乐场所、医院、名胜古迹景点等)、工厂企业等的数目。如果这一站点周围住宅区较多,这里的出行产生交通量就会很大,即生成交通量会很大;公共设施也会吸引较多的交通量,特别是公共休息日的时候,较多的人流将会被吸引,即会产生较多的交通量;如果工厂企业多,则不住在工厂的工人也会有很多,就会产生较大的交通吸引量。这样,在此处设置站点的优势就会很大,但站点的设置要尽量避免在路口转弯处,应当与路口保持一定的距离。

地理位置的影响其实主要是看这个地理位置能够吸引或者产生的交通量是否值得设置公交站点,较大的交通量会保证公交车辆的利用率,减少车辆空载率,提高公交线路的经济效益。

2.2 选择的站点位置上其他公交线路影响

公交站点的设置经常会一站多点。这样公交站点的选址就要考虑应该在哪一地点上设置。

公交站点选址时应该考虑:选择的地点同时是其他多少条公交线路设置的站点,如果这个地点处设置的公交线路数目太多,就会影响车辆进出站点的时间和乘客进出车站的拥挤程度。因为乘客出行会考虑时间成本和舒适度。可以考虑将这一公交站点设置在同一站的另一个地点上。新建线路有时设置站点的地方还没有其他线路的公交通过,在这一地点设置公交站点的可能性就是百分之百。

选择公交站点在一站多点的哪个点设置时应该考虑的另一个因素是:此地点上与考虑的这条公交线路上从这一站到下一站的去向相同的公交线路数目是多少。同一站点上,会有很多条公交线路与考察的这条公交线路到下一站的去向相同,这样的公交线路数目太多,就可以考虑不在这个位置设置站点,这样不仅可提高人们出行的效率,也可以节省资源。

另外,还要考虑在这一站点附近有没有其它轨道交通的存在,比如地铁、轻轨。常规公交如果和轨道交通共线运营且轨道交通在这个地方有站点,就可以考虑不在这个地方设置公交站点。如果常规公交和轨道交通有接有驳,且这个地方设置有轨道交通的站点,那么就有必要在这里设置公交站点,方便出行者的出行。

2.3 选择的公交站点所处位置上交通通向的大小

选择公交站点的位置还要考虑这个位置所在道路及其站点附近道路的交通通向的大小,交通通向的大小也影响着这个站点的吸引交通量。交通通向分为3种情况:第一种单向通行,即公交站点所处道路附近(可以人为的规定步行3 min的范围)没有其他方向的道路,并且所在道路是单向通行,这种情况吸引的交通量就相对的少一点。第二种情况与前一种位置相同,只是所处道路是双向通向的,这样吸引的交通量就会比单向通行时多一些。第三种情况是站点附近有其他方向的道路,且所处道路是双向通行的,加上附近其他方向的道路四通八达,于是吸引交通量自然也会最多。

但是在考虑站点附近交通通向的大小时还要考虑因交通通向的单一导致这一站点上其它线路也会相对少,有设置站点的必要性。这两点有相对矛盾的地方,这样就需要用概率来解决什么时候应该考虑哪那个因素,可运用模糊评判的方法把这些因素量化来决策公交站点设置的优劣。

3 公交站点设置合理性的模糊评判

下面主要是对公交线路上在某一点设置站点的优略性的模糊评判分析

3.1 建立有关的模糊集合

第一层因素F的构成是:F=Fi(i=1,2,3)={ 地理位置,站点上其它公交线路,站点附近道路通向}。

第二层因素Fij,表示对应于i因素体系下的第j个指标。

F1=﹛A11,A12,A13﹜={住宅小区的影响, 公共设施的影响,工厂、企业的影响},

F2=﹛A21,A22,A23﹜={同站点上其他公交线路的影响, 同站点上同方向的其他公交线路的影响, 站点附近其他轨道交通站点的影响},

F3=﹛A31,A32,A33﹜={为附近道路且单向通行的影响, 为附近只有一条道路但是双向通行的, 附近交通通向四面八达}。

3.2 建立评价语模糊集合

V=(V1,V2,V3)分别表示评价指标的评语为:“很好”、“一般”、“不好”对应的为将公交站点设置在这个位置这个选择是很好的,或者选在这里一般,或者是选在这里不好。

3.3 确定权重向量A

运用专业人员的经验,得到这些因素集的权重为

F =﹛A1,A2,A3﹜=﹛0.425,0.400,0.175﹜,

F1=﹛A11,A12,A13﹜=﹛0.125,0.150,0.150﹜,

F2=﹛A21,A22,A23﹜=﹛0.150,0.150,0.100﹜,

F3=﹛A31,A32,A33﹜=﹛0.025,0.050,0.100﹜.

4 实例应用

对于西安市11路公交没有在康复路设置站点的评判:

康复路周围的条件如下:附近住宅小区有10多个,1个医院,大型超市1个,2个饭店,无工厂、企业;同一站点有其他公交线路52条,其中与到下一站同方向的公交线路16条,附近无地铁站点;附近道路是双向通行的。11路公交车在这里设置公交站点的优劣性做出的评判矩阵为

U11=[0.7,0.3,0.0],U12=[0.4,0.2,0.4],U13=[0.0,0.0,1.0],U21=[0.0,0.0,1.0],U22=[0.0,0.0,1.0],U23=[0.3,0.5,0.2],U31=[0.2,0.2,0.6],U32=[0.6,0.2,0.2],U33=[0.5,0.2,0.3].

于是 B1=FU1=(A11, A12, A13)( U11, U12, U13)= (0.132 5,0.140 0,0.150 0),

B2=FU2=(A21, A22, A23) (U21, U22, U23)T=(0.100 0, 0.100 0, 0.140 0),

B3=FU3=(A31, A32, A33) (U31, U32, U33)T=(0.075, 0.045, 0.052 5).

将评价矩阵归一化为

B=[0.31360.33140.35500.29410.29410.41180.25640.15380.5808].

于是这条考察的公交线路在这个点设置公交站的可能性的综合评判为

D= A·B=(A1,A2,A3)(B1,B2,B3)T=(0.292 5, 0.285 4, 0.418 8).

归一化为D=(0.294,0.286,0.420).

由此可以看出,根据康复路的地理情况、实际站点情况,由模糊评判可以看出11路公交车在康复路站设置公交站点不好的评价占42%,所以11路公交车没在康复路设置站点的决策是正确的。

5 结束语

城市规划和建设中会开辟很多条公共交通路线,在这些路线中公共交通站点的选择相当重要。各个路线与站点总体所覆盖的面积要能够使城市的交通网络相互连接并且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这里只着重考虑了一条公交线路上站点的设置,有很多人为的因素,所以具有缺陷性。作为城市规划要从一条一条的线路开始考虑,还需要统筹全局,做好整个城市公交线路规划工作。

摘要:很多城市都在大规模的扩充或新建公共交通线路,以满足城市的发展对于公共交通的需求。总结常规公交站点选址的影响因素,并且运用模糊评判的方法,对在某点设置公交站点的优劣进行评价,依据评价结果来指导公交站点建设,最后用实例对此方法进行验证。

关键词:影响因素,公交站点选址,模糊评判,评价模型

参考文献

[1]刘林.应用模糊数学[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2]王纬,杨新苗,陈学武,等,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规划方法与管理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3]袁坤,马培建,崔曙光.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共线运营时公交线路长度的确定及站点的选择[J].交通与运输,2008(5):72-75.

[4]王江.城市公交站点发展规模研究[J].交通与安全,2008(6):168-170.

[5]陈硕恒.模糊决策方法定量评价道路安全性的尝试[J].交通科技报,2007(1):90-92.

[6]杨涛.常规城市公共系统规划关键技术研究[D].湖南:湖南大学,2008.

电网规划中的风险评判与对策分析 第2篇

1.1 不确定性

所谓风险的不确定顾名思义就是说风险是不可以被确定的, 包括风险的大小程度, 发生的地点以及发生的时间都一无所知, 无法确定[1]。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是多种因素错综复杂导致我们对认识存在着偏差, 让我们无法看清事情的本质, 因为它发生的时间、地点、程度以及发生之后会给我们带来的损失都无从所知, 所以我们暂时对于这些风险问题无法探究。

1.2 可确定性

与上述文中的不可确定性相对的也就是可确定性。这类风险的发生具有一定的规律, 一般情况下都可以通过风险评估计算分析出风险出现的可能性以及它能够给我们带来的损失和破坏都可以预测出来。风险评估也主要是对这方面可确定性的风险进行评估, 统计分析数据并且将风险了进行量化, 最后针对结果来制定一系列的措施和手段来做好充分的准备, 减少风险到来给我们造成的严重影响, 降低我们的损失。另外, 如果风险很大, 而我们没有把握能够抵御住风险的时候, 最好的办法就是规避风险。

1.3 客观性

电网规划中风险的另一个特征是它具有客观性, 所谓客观性就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 就是说我们不能组织客观性的发生, 不能阻止风险的到来, 无论是我们事先知道了风险还是不知道风险都不会改变风险的到来, 与此同时风险存在这工作中的每一个角落, 它们之间的区别仅仅是发生的概率问题, 对于即将要发生的风险, 我们是无法作出影响的。但是即便是这样我们仍然要注意风险评估, 注意随时有可能发生的风险, 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充分的准备, 才能更好的规避风险, 才能减少电网规划的损失。

2 电网规划中风险类型

电网规划是城市规划中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关键部分, 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建设, 如果电网规划出现问题那么城市的发展必然会受到影响。因而, 我们一定要充了解电网规划中的风险类型, 并且根据不同的风险类型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

第一, 电网规划技术方面的风险。这是电网规划中的常见风险类型, 主要出现在电网规划初期, 在对电网规划方面进行设计的时候会产生一些风险, 由于电网规划是基于设计进行, 因而, 设计的是否严谨决定了产生技术风险的大小以及几率[2]。另外, 还有设备中由于技术的不过关问题而产生的一些风险, 比如我们常见的设备质量出现问题, 设备安装的过程中出现问题以及在安装之后的维护中都有可能会出现这些问题, 这些都会给电网规划带来一定的风险。

第二, 电网规划中还存在着管理的风险。由于管理人员的疏忽或者是业务素质不足等都有可能会造成风险的产生, 管理是包括对人力的管理, 物力的管理以及其他可调配的资源进行控制运用的过程。既然这是一个过程, 那么在过程中就会有可能产生一些不可控制的意外, 这些意外就会产生电网规划中的风险。

第三, 电网规划中还存在着政策上的风险。这是由于国家的政策变化而带来的电网规划风险, 比如政府的城市建设规划, 土地的使用, 资金的支持等发生变化都可能会给电网规划带来严重的损失, 这些政策很有可能会给电网规划的利益带来严重的风险。

3 电网规划中风险规避的对策分析

通过上述文章的叙述我们已经了解了电网规划中风险的类型, 面对如此多的风险因素我们要尽我们最大的努力争取将风险可能会给我们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第一, 针对电网规划中技术方面的风险问题, 我们要努力提高技术水平, 尽量减少或者是避免设计中出现漏洞, 我们可以在进行设计之前去建设现场详细进行测量和排除, 让电网规划设计变得更加完善, 这也就有效的减少了电网规划中技术方面产生风险的可能。另外, 我们还要严格的对设备进行把关, 在设备安装之前仔细检查, 在确定设备没有问题之后在进行安装, 在安装的过程中也要保证质量, 比如安装工人的技能熟练程度是否具备安装设备的能力, 同时安装工人的是否严格按照施工工艺进行安装作业, 以及安装之后对设备的定期清理、维护、检查等项目都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当我们对这些问题都能够有效控制, 那么就会不断的减少电网规划中分线的产生。

第二, 要加强电网规划的管理工作。管理工作是一项工作能否顺利进行的基础, 电网规划中每一项工作都需要管理工作, 由此可见管理的重要性。为了更好的开展管理工作, 首先, 我们可以给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让管理人员认识到权利越大, 肩上的责任也就越重, 作为一名有效的管理人员要严格的要求自己, 无论是对设备还是对员工或是对某个工作项目都要做到严谨认真, 拼尽全力也要保证电网规划的顺利进行。其次, 我们还要建立健全管理的相关制度, 管理人员的工作离不开相关的规章制度。过去我们的管理人员缺乏工作的积极性, 其主要原因是管理人员的权责范围划分不明确, 因此管理人员不知道自己的工作范围, 也就导致了管理人员工作的束缚。而如今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 明确管理人员的权利和职责, 就能够让管理人员更好的进行工作, 同时对于违反规定的员工或设备也有了处理的权力, 这样可以让电网规划变得更加规范, 也就等于是降低了电网规划中的风险问题。最后, 在对于设备管理中也要格外注意, 从设备引进开始就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把关, 尽量选择一些大型的企业供应商, 这样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规避设备质量问题的风险;在安装的过程中要对员工进行培训考核, 只有通过考核的员工才能上岗作业, 这样减少了在安装过程中的风险产生;在设备投入使用之后要加强对设备的监控。

第三, 电网规划决策者要时刻关注国家的政策变化。因为我们的电网规划涉及的范围很广泛, 如果我们没有及时关注国家的政策变化, 那么很有可能会造成严重的损失, 比如我们电网规划好的用地突然被政府用在别处, 这就导致我们电网前期的工作付诸东流。因此一定要时加强对政策变化的关注程度。可以通过新闻、报纸等媒体手段关注国家的发展方向, 未来的走向, 及时料及政策的变化。与此同时, 我们也要与政府做到及时沟通, 这样可以掌握国家未来走向的第一手资料, 同时也会让我们的工作变得更加轻松, 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减少由于政策变化所带来的风险问题[3]。甚至及时了解政府国家的政策有时候还会带我们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 比如政府的资金补助计划, 国家的政策鼓励等等。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电网规划中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 在规划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多方面的多种多样的风险因素。但是, 在经济和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 我们对于电力的需求已经越来越大, 除了供电量上的需求, 我们也逐渐在追求着稳定的, 安全的, 绿色的并且节约能源的电力。而这也在要求电网规划必须要非常谨慎准确, 因此, 电网规划中的风险评判显得尤其重要, 电网规划中, 我们在面对一系列不确定因素之前一定要对其进行风险评判,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做到规避风险, 才能减少投入和损失。

摘要:电网规划属于城市规划的关键部分, 它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影响着我们的工作, 甚至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随着, 经济的发展, 我们用电的地方已经越来越多, 甚至如果没有电力我们很有可能会难以生存下去, 追求安全、稳定、高效、绿色节能的电力成为了当今时代的主流问题, 因此电网规划变得尤其重要。文章主要分析了电网规划中的风险评判, 阐述了风险评判的重要性, 并以此说明风险评判对电网规划的影响, 以及对风险规避的对策分析。

关键词:电网规划,风险,评判,对策

参考文献

[1]汪隆君, 王钢, 李海锋, 等.交流系统故障诱发多直流馈入系统换相失败风险评估[J].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1.

[2]刘树森.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在电网规划中的应用[J].科技和产业, 2013.

问题分析与评判 第3篇

1存在的疾病外危险因素

1.1坠床ICU因其特定的治疗环境, 患者无家属陪护, 当患者处于浅昏迷躁动期时, 由于约束不充分, 巡视不及时, 极易发生坠床事件。轻者造成局部皮肤软组织损伤, 重者可能引起骨折、脾破裂或脑出血甚至有发生死亡的危险。

1.2意外拔管又称非计划拔管, ICU患者因病情危重需要置多根导管如气管插管、胃肠减压管、中心静脉管及导尿管等来配合治疗需要。当患者感觉不适、烦躁不安、导管固定不妥、缺乏有效约束及巡视不及时时极易造成患者自行拔管。若轻者拔除胃管、中心静脉管、导尿管, 则可能造成鼻黏膜损伤、失血、尿道黏膜损伤等, 及时发现脱管并采取补救措施一般不会造成严重后果;若为拔除气管插管或套管, 则可造成气道损伤、呼吸停止、病情加重恶化, 严重者危及生命。

1.3医院感染ICU病房内环境相对封闭, 医疗仪器消毒不彻底, 医务人员手卫生不严格, 各种侵入性操作, 耐药菌株的增加, 使很多常用的抗生素失去预防感染的作用。感染以呼吸道为主, 其次是泌尿道, 若感染未及时控制, 则可危及生命。

1.4心理性危险因素ICU病房内各种医疗仪器及特殊治疗护理较多, 当清醒患者面对陌生的环境和设施, 自身疾病导致的不适, 各种仪器的运转声、报警声, 同病房其他患者的抢救过程或面对其他患者死亡的恶性刺激, 使患者极易产生孤独、焦虑甚至恐惧的感觉。若医护人员不及时发现, 提前干预, 进行心理疏导, 患者极易出现烦躁、悲观、绝望、不配合治疗护理, 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

2护理对策

2.1按患者昏迷程度我们应及时评估其活动能力, 相应地给予双上肢约束带约束或四肢约束, 必要时可加用床单予经腋窝下前胸固定约束, 可先用棉垫包裹手腕再加以约束带约束, 防止手腕处血运不畅造成瘀血。经腋窝下固定时也应在其腋窝处垫以棉垫保护, 防止皮肤擦伤, 并定时放松按摩受压处皮肤, 检查约束带固定处皮肤有无损伤。定期检查病床各部位装置, 尤其是护栏的性能一定要好。极度躁动者, 沿床内侧可放置多个软枕, 加以防护。护士应经常巡视病房, 及时发现及时补救, 避免患者发生坠床而造成不必要的二度伤害。若已发生坠床事件, 应及时通知医生, 检查患者有无受伤, 颅脑创伤患者重点观察意识、瞳孔变化;脊髓创伤、颈椎骨折患者重点观察呼吸、四肢活动、深浅感觉等变化;腹腔脏器损伤患者, 要重点观察意识、面色、血压的变化, 及时发现休克征象。针对不同的应激伤害给予积极补救措施, 将二次伤害降至最低点。

2.2针对意外拔管我们应首先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管道固定情况、耐受程度及肢体约束是否妥善。在置管前做好有效交流, 主动讲解置管的目的、必要性和可能引起的不适, 尽可能消除患者恐惧的心理, 取得配合。留置气管插管患者, 若意识清醒且烦躁不安, 应遵医嘱使用有效镇静剂, 减少呼吸肌做功而有利于治疗。良好的固定方法既可以防止脱管, 又增加了患者自行拔管的难度。我科现采用3M弹力胶布, 剪成Y形固定鼻翼及胃管, 顺应胃管置入方向, 经常查看胃管有无在咽部打折, 使患者不适感降到最低;深静脉导管采用10 cm×10 cm的3M透明敷贴膜固定, 后端再用弹力胶布交叉固定;对于气管插管则以弹力胶布纵形剪开, 剪开后的两条胶布分别按顺时针及逆时针反向反复1周~2周缠绕于气管插管并固定于脸颊两侧。如遇清醒烦躁患者可再加1条系带绕过枕后, 沿耳廓上方在气管插管上系紧, 打结固定, 松紧以容纳一指为宜。每日更换胶带, 每班测量插管外露长度并记录, 如有滑脱应立即采取补救措施。对于有高危拔管倾向的患者, 为避免自行拔管的情况发生, 应用约束带妥善约束四肢, 并加手套固定, 松紧度要适宜, 并经常检查约束带有无松脱。约束带放置位置不能离头面部太近, 避免自行拔管[1]。此外, 在意外拔管的高危时段, 尤其是中夜班, 护理人员应提高警惕, 如遇其他患者抢救或治疗时, 要留1人密切巡视病房。制定预防意外拔管的护理流程, 一旦发生意外, 立即通知医生。给予紧急处理, 如拔除气管插管, 轻者若呼吸频率平稳可给予氧气吸入密切观察, 若拔管后患者呼吸急促、血氧饱和度进行性下降, 应通知并配合医师行紧急气管插管;若为拔除胃管或导尿管无禁忌证时可重新置管;若为深静脉置管则应及时压迫穿刺点止血, 更换被服, 同时开放另一静脉通路以支持治疗。

2.3 ICU是发生院内感染的高危科室, 研究如何有效预防和控制感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我们需严格执行探视制度, 家属进入病房前均应穿好一次性隔离衣和鞋套, 戴好口罩、帽子, 快速手消毒后方可接触患者。医务人员接触患者前后或接触不同患者之间均应严格执行手卫生, 防止交叉感染。在执行各项侵入性操作, 如气管切开、深静脉置管、换药等, 治疗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加强各项基础护理, 定时翻身、叩背, 及时清理患者呼吸道分泌物, 严防坠积性肺炎的发生。吸痰由浅而深, 禁忌一插到底, 以免将气管外部的痰液带入气管深部引起感染。吸痰管一次一换, 口腔和气道同时吸痰应遵循先气道后口腔的原则[2]。病室内应持续空气负离子消毒, 定时通风换气。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应每周更换管道和呼吸机前端接管, 管路送供应室环氧乙烷灭菌消毒。终末处理时应用含氯制剂擦拭呼吸机机体, 并将管路连同呼吸机滤器一同灭菌备用。加强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 应用3M中心静脉换药包每周2次消毒穿刺处, 严格无菌操作, 保持穿刺周围皮肤清洁干燥。发生院内感染时, 应及时上报院感科, 患者实行单间隔离, 电筒、听诊器、体温计等用物专人专用, 严格执行手卫生, 密切接触患者时应穿隔离衣戴手套。医疗废物用双层黄色垃圾袋收集, 密闭转运, 无害化处理。此外, 在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应熟悉抗生素的作用、剂量及不良反应, 按时、准确地给予治疗。在患者使用抗生素前应尽可能抽取血标本做细菌培养, 治疗过程中注意观察疗效和反应, 观察有无二重感染的发生[3]。定期采集标本, 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以及时对其病原体进行分析, 合理使用抗生素, 从而有效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4]。

2.4进入ICU的患者大多病情重且紧急, 面对陌生的环境和复杂的仪器设备, 患者会感觉到前所未有的无助, 焦虑、恐惧和对死亡的担忧接踵而至[5]。护理人员首先要建立良好的首因效应, 以和蔼可亲的态度、高度的责任心对待患者, 娴熟的操作技术、关爱的话语无疑会赢得患者的信赖感和安全感。面对各种急诊重症患者, 护理人员均应沉着应对, 使其焦躁不安的心情得到安慰。在治疗的同时应尽快帮助患者熟悉环境, 尽可能地向患者解释监护仪、呼吸机及器械设备等发出的各种噪声, 消除患者顾虑。病情需要置管时应耐心向其解释置管的必要性, 尽可能取得患者配合。经常帮助患者变换体位, 有助于减少各种导管及监护仪器带给患者的不适感[6]。遇抢救患者时应将围帘拉起, 避免其他清醒患者目睹抢救过程, 造成患者恐惧心理。及时观察患者的手势、面部表情、身体的姿势、眼神和动作, 了解其内心需要, 予以适当的心理安慰可以避免或减少对患者的心理造成伤害。超前的护理干预能及时帮助患者摆脱心理恐慌, 积极面对治疗, 对于患者的幸存及康复是至关重要的。

3体会

挽救生命, 促进健康是我们的神圣使命。在ICU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里, 作为医务人员我们不仅要练就一身救死扶伤的硬功夫, 更应学会如何提前评估干预可能对患者产生的各种危险因素, 积极应对, 及时发现及时补救, 从患者身心两方面来帮助其减轻痛苦, 早日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全清霞, 林碎钗, 林跃跃, 等.气管插管患者意外拔管的原因分析和护理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6, 23 (5) :44-45.

[2]叶丽敏, 金碧霞.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6, 15 (10) :1391-1392.

[3]陶春平.ICU医院感染的护理对策[J].海南医学, 2001, 12 (3) :77.

[4]徐兰珍, 曾莹.ICU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4, 13 (24) :3328.

[5]张倩.ICU高技术应用对患者的不利影响及护理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 1999, 15 (2) :57-58.

问题分析与评判 第4篇

1. 总体效益最优原则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社会中的各项事业要想获得有效而长足的发展, 就需要努力的实现发展的协调与平衡, 而交通运输业更是如此。交通运输业要想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努力的对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 以利用最小的资源消耗量获得最大的运输量、提高交通运输业的运输效率、推动运输企业社会效益的增强。而要实现这一点并不容易, 这需要交通运输业能够根据交通运输任务的类型来选择交通运输的方式, 从而使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都能够在最大的限度内得到发挥, 不仅经济实用, 而且能够有效的降低运输成本。促进交通运输业的协调发展主要是通过对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合理配置来实现的, 利用最小的社会劳动消耗, 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交通运输业在协调发展过程中应该充分的根据我国的自然、社会经济与地理、技术进步等多种条件的具体情况, 来相应的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交通运输发展政策, 使每种交通运输方式都能明确自己的发展分工, 并根据各自分工的不同协调合作、共同发展, 在保证交通运输任务能够完成的条件下, 促进交通运输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2. 衔接便利顺畅原则

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下, 我国提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而这就要求交通运输业在发展过程中要以人为本。在以人为本和谐发展观念的引导下, 交通运输企业最先要解决好的就是如何实现运输的协调与衔接。作为一个庞大工作系统, 交通运输业不仅在交通运输方式与交通运输路线上种类与数量繁多, 而且交通运输环节也多种多样。而要想保证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就应该努力协调好交通运输业中的各个交通运输环节, 使它们能够统一和谐, 共同发展。当某一个交通运输环节出现差错时, 其它交通运输环节也会因此产生问题, 而这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交通运输任务的完成, 从而对社会中各种人员、物资的正常有序运转造成不好的影响。

交通运输业协调发展要求交通运输企业要能够利用最少的资源供给, 来满足社会生活中的多种需求。利用对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与线路等的协调、合理指挥, 从而让各种交通方式在衔接时能够配合的更加密切, 从而保证交通运输的顺畅与快捷, 为社会生产与生活提供高效率的中转、运输服务。而要想实现交通运输业各种交通方式顺畅、便利的衔接, 需要运输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首先, 应该不断完善我国的交通枢纽建设, 做好交通运输的换乘、换装、集散等工作;其次, 应该充分的对智能交通予以重视, 并努力推进其发展。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现有的和未来的交通运输设施与功能结构等进行指挥与协调, 促进交通运输业向着运输工具现代化、运输方式多样化与运输过程统一化的方向上发展。

3. 系统结构协调原则

上文中已经提到, 我国的交通运输系统是十分庞大的, 里面有着十分复杂的结构, 要想实现交通运输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进一步发展, 就需要做好交通运输业中各种功能结构之间的协调与配合。我国的交通运输业现阶段正处于全面发展时期, 从之前的交通设施缺乏、交通不顺畅正在向着交通设施不断完善、交通越来越顺畅上发展。然而在这一过渡时期, 交通运输业的结构问题成为了制约其发展的首要难题。

现阶段, 我国的交通运输结构网处于基本合理的状态, 然而由于我国交通运输业在统一规划、协调方面上仍然有待于完善, 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之间存在着协调不一致、衔接有欠缺的状况, 而这都是由于我国现阶段的交通运输体制不合理造成的。纵观世界, 我们能够发现, 联合交通运输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 综合的利用水路运输、公路运输、铁路运输与航空运输等多种运输形式来实现大批物流的中转与运输以满足社会生产与生活的需要, 不仅具有十分高效的运输效率, 而且还能节省物资与时间, 是一种十分有潜力的交通运输发展趋势。因此加强对交通运输业结构系统的协调是十分重要而且必要的,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交通运输点与线之间的合理配置与协调, 促进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而要想做到交通运输业的合理协调就应该合理的对各种交通运输方式进行分工, 加强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之间的合作, 实现多种交通方式的连运, 并且保障各种交通方式之间配合与衔接的完美, 从而实现高效率的物流中转与运输。

二、交通运输方式的量化分析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 为了推动社会经济生产与生活的发展, 我国开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 大力的开展起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而“要想富, 先修路”也成为了那个时代最为响亮的建设口号。经过多年的发展, 我国的交通运输事业也因此获得了极大的进步, 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 有力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建设事业的进步与发展。而我国从2000年到2012年交通运输事业的具体发展情况则可以通过上表呈现出来。

1. 运输方式发展量化分析

(1) 运输方式需要继续大力发展

通过对表1中的各种数据信息情况进行分析我们能够发现, 自2000年至今, 我国全社会的物流运输总量呈大幅度增长趋势, 并且物流客货运需求十分旺盛。通过对表1中的交通运输客货运数据情况进行分析与研究我们能够发现,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 我国交通运输业的换算周转量大约增长了百分之三十左右, 而年均增长量则高达6%多。而这则向我们显示出了, 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 我国大量被压抑着的运输需求也被释放了出来, 并且我国的交通运输业还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因此, 各种交通运输方式需要不断的优化、完善与发展, 才能满足人们长期被压抑的并且日益增长着的客货运需求。

(2) 铁路运输能力增长落后于其它交通运输形式

通过对表1第一栏的内容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 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来比, 铁路运输的运营里程在这十多年间增长量是最低的, 与运营里程增长量最高的公路运输来比, 铁路运输方式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与发展。而通过对表1中第二栏内容进行分析比较, 我们能够发现除了水路运输方式呈负增长情况外, 铁路运输方式相较于其它运输方式来说还是比较低的。而公路运输方式还是拥有着较高的移动设备增长情况。通过对这两项内容的分析, 我们能够发现, 我国的铁路运输方式的发展是较为滞后的, 需要有待于进一步加强。而从另一方面来说, 我们也可以认为, 铁路交通运输方式还存在着较大的发展空间。

(3) 铁路运输是我国交通运输中的主要力量

虽然我国铁路交通运输方式发展较为落后, 但是纵观全局, 我国的铁路交通运输还是承担社会客运周转量最多的交通运输方式。从表1中我们能够看出, 我国铁路交通运输的换算周转量的比重从2000年到2012年有一个较为明显的先降后升的过程, 并且从整体交通运输方式的周转量比重来说, 铁路交通运输的客运周转量所占的比重始终都是最大的。因此, 我们可以得知, 铁路物流运输量是十分巨大的, 是支撑我国物流中转与流通的最主要方式, 在我国的交通运输体系中处于最为核心的中坚力量。

并且, 虽然公路与航空事业的发展都较铁路运输迅速, 然而, 这两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物流周转量都是有限的, 尤其是对航空运输来说。而水路运输虽然也能够实现对大量物流的运输, 然而此种交通运输方式往往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较大, 因此不可能实现更为畅通的运输, 难以持续高速增长。因此, 对现阶段以及未来的很长发展阶段来说, 铁路交通运输方式还将是社会物流运输中的主要运输方式。

2. 公路与铁路投资发展量化分析

(1) 投资情况比较

由于铁路运输与公路运输的发展情况不同以及各种因素的影响, 我国的铁路运输建设投资与公路运输建设投资也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失衡情况。而这一状况曾在2004年创造出差距最高纪录。据相关资料显示, 我国在2004年公路运输投资额总量高达四千四百亿元人民币, 将近是铁路运输投资的七倍。纵观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我们可以得知, 公路交通运输方式的投资量一直以高于铁路运输投资量的态势在发展, 并且, 在公路运输与铁路运输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两者的投资量差距也在不断加大。

(2) 完成客货运输量比较

根据权威资料显示, 从2000年到2006年, 我国的铁路交通运输方式在这七年的发展过程中共完成了旅客周转量高达32664亿人次, 货物周转量高达105925亿吨, 换算周转量高达138589亿换算t·km。而公路交通运输方式在这七年中则完成了50273亿人次的旅客周转量, 45144亿吨的货物周转量, 而公路运输的换算周转量则为95417亿换算t·km。也就是说, 在这七年的时间里, 铁路客货流运输总周转量为公路运输总周转量的1.45倍。

并且, 这并不是终点, 在这七年间, 铁路交通运输方式的货物周转量增幅、旅客周转量增幅以及换算周转量增幅都比公路交通运输方式高出许多。

(3) 结论

通过上述数据信息的分析我们能够看出, 多年来, 虽然公路交通运输方式的投资总量远远高于铁路交通运输方式, 然而, 铁路交通运输方式依然是交通运输系统中最为重要的运输方式。

三、我国交通运输体系协调发展的模式———以铁路为例

1. 铁路发展的滞后在很大程度上会使得全社会经济运行成本大幅增加

综上所述, 我们能够清楚的明确这样一个观念, 那就是虽然铁路交通运输方式的运输能力增长情况最为低下、是所有交通运输方式中最为落后的, 但是所有一切都不能撼动铁路交通运输方式是承担客运周转量最为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是铁路运输方式撑起了我国运输业的发展, 为我国物流的中转与运输的实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铁路交通运输方式是一种经济实惠的资源节约型交通运输方式, 它用最少的交通资金投入实现了对巨大交通运输承载量的承担, 不但运行成本低廉, 而且较为安全和方便, 是一种发展潜力巨大的交通运输方式。

然而, 铁路交通运输方式发展严重滞后的现状,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 而且也极大的增加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成本, 十分不利于我国交通运输业以及社会高效生产的实现。例如, 许多生产企业为了完成物流运输, 由于铁路运输线路不健全, 不得不选用成本更加高昂、安全性也相对较低的公路运输方式来对大宗的物流资源进行运输, 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则加大了生产企业的生产成本。此种情况的大量存在, 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个社会经济成本的增加。除此之外, 由于铁路交通运输发展滞后带来的“汽车+飞机”的交通运输形式更进一步加剧了我国运输业高耗能、高耗油的情况, 进一步加大了交通运输业以及全社会经济运行的成本。

2. 科学发展观需要促进交通运输体系的协调发展

现阶段, 我国的交通运输系统存在着整体结构不健全, 交通运输方式衔接与协调能力较差等情况, 这极大的制约了我国交通运输业以及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这种现状的存在在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较为短缺的时代是普遍存在, 并且无可厚非的, 而且切实有效的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然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与转型的发展, 市场经济也越来越深入, 在这样的时代, 全社会对于交通运输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不仅要满足全社会的巨额物流量中转与运输, 还要努力保证客流运输的效率与质量, 以最大限度的提高运输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现阶段, 我国公路运输与航空运输方式基本已经走上了正轨, 已经基本解决了发展落后的问题, 并且公路交通运输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出现了经济投入过量的情况。而铁路交通运输发展的滞后则成为了交通运输业最为显著的发展问题。作为交通运输业中最为主要、资源能源消耗量最小的交通运输方式, 其不仅能够在较为恶劣的自然条件得以应用, 而其还具有运载量大、成本低、占地少等优点, 因此, 在未来的时间中, 加大对铁路交通运输方式的投入, 不断健全和完善铁路交通运输方式将是我国经济社会对交通运输行业的必然要求。

而要想做好铁路交通运输的建设, 就应该加强对铁路运输方式的协调管理。首先, 铁路运输应该在完成自身物资运输任务的同时, 还要承担起其它交通运输方式如水路、公路以及航空运输的集疏任务, 以有效的增强交通运输系统的整体协调统一发展。

问题分析与评判 第5篇

评判性思维是指个体在复杂情景中, 能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 对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选择、识别、假设, 在反思基础上进行分析、推理, 从而做出合理的判断和正确取舍的高级思维方法形式[2]。从护理角度来看, 就是在解决护理问题时如何反思和推理的过程。我科自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开展护理服务案例分析对护士进行评判性思维与沟通方面的培训, 取得了预期效果, 报道如下。

1 评判性思维与沟通培训的必要性

评判性思维是作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基础, 是现代护理人员必须具备的品德之一。在护理工作中应用评判性思维能够更好地评价和运用所获得的信息, 有效地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 提高护士的社会交往能力, 改进护理工作质量, 促进护理专业的发展。沟通是维系和谐护患关系的桥梁。在高度提倡优质护理服务的今天, 沟通在人际交往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的现状是临床护理工作中, 许多纠纷发生与护患沟通障碍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3]。加强护患交流能够消除护患之间的隔阂, 能够体现护理工作的价值所在, 也更有利于医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进步[4]。

2 护理服务案例分析的实施

2.1 案例资料

每一个案例都是工作中经常发生的、大家不以为然的小事, 通过搜集分析, 整理成典型案例, 但这些小事若未及时处理妥当, 又可能引起不同程度的护患纠纷。

2.2 案例分析

①每月以一个案例为重点, 充分整理、设计案例, 精心的策划开放性的问题。组织、引导大家分别从患者、家属、护士及管理者的角度去审视、分析问题。科室提前一周下发讨论的案例, 每位护士认真思考后写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法。②举办案例分析会, 护士可以在以护理服务案例展开讨论、分析的同时, 表达自我感受, 也可以提出自己在沟通中遇到的困难, 大家共同讨论解决, 及时为护士答疑解惑, 提供理论和心理支持。③由护理部重点培训的带教老师总结本次案例分析的思路, 将大家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归纳总结提炼, 规范用于指导大家进行工作。④以具体案例对护士进行思维与沟通培训, 部分案例列举如下:案例一:因护士遵循药液现用现配原则导致延迟为患者更换输液, 引导护士分别站在护士、患者、家属的角度上思考问题, 将沟通技巧“移情”渗透其中, 同时让参与者以第三者或管理者的身份告诉这位护士该怎样做。案例二:护士遵照医师医嘱在患者睡前给予发放镇静药 (安定1片) , 患者提出药量不足, 对护士不理解而大发雷霆, 引导护士在执行制度的同时具有同感心, 从患者的角度看问题, 能正确的理解并对他们的需要做出反应。案例三:遇到年轻患者对治疗效果不满意, 拒绝接受护士的输液治疗并大声的抱怨道“这些医师是不是都是菜鸟啊?药都已经用上好久了, 怎么还没用啊, 逼我拍砖啊”。这时可以让年轻护士发挥自己的长处传授一下时尚的网络语言, 引导大家怎样回答能将“幽默”这一沟通技巧娴熟运用并让这位患者既放宽心又安心的接受治疗。护士在实施沟通前首先要评估、了解患者需求, 要根据患者所需给予真诚帮助, 让每个具有独特个性的患者在需要帮助的时候能够得到应有的支持、鼓励和肯定, 并通过“你是护士你会怎么做”的提问来规范护士技术操作时的语言沟通。

3 效果与体会

3.1 创设案例具有说服力, 引导启发思考问题。

案例是来源于大家身边经常发生的、大家不以为然的小事, 每月进行一次案例分析能够给大家一定的思想冲击力。案例分析法可以鼓励护士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案例, 以案例为核心进行启发引导, 提出相关问题, 渗透沟通技巧, 引导护士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提高护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知识资源共享的基础上达到全面的理解和运用, 实现了由“用手工作”向“用心工作”的转变。

3.2 学会换位思考, 创造和谐护患关系。

换位思考可以使护士更深层次剖析患者心理, 准确获知患者内心感受。利用角色转换, 将心比心, 让患者意识到医务人员懂他的病痛, 重视他的感受, 避免了空洞的安慰。从而给患者提供温暖的关怀和及时的帮助, 使患者产生愉快和满足感, 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让护理工作更加贴近患者, 更加人性化, 有效地规避护患交流中可能发生的尴尬与冲突, 减少了纠纷隐患的发生, 促进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

3.3 提高工作主动性。

李瑞峰[5]研究发现案例分析法能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起到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学习知识的效果。护士认识到优质服务的举措之一就是打好主动战, 即:主动进行沟通交流、主动介入、主动关爱患者。护士在工作中由以往的管理者加压、不得不做的被动局面转变为被管理者自我要求、要努力做到最好的主动状态, 实现了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

3.4 护士易于接受, 体现柔性管理。

“管理就是服务”, 搜集的案例来自护士身边, 遵循了由下而上搜集案例。管理者整理、设计并提出开放性的问题, 由上而下发动大家认真思考, 由下至上的征集大家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指定专人将大家的意见汇总, 用于统一规范指导日常工作。管理过程经历了由下而上和由上而下的反复过程, 统一的行为规范来自于大家的见解, 使大家易于接受, 倡导护士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完成工作, 在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中进行思维与沟通的培训, 缓解了护士的心理压力, 解决实际困难, 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3.5 将评判性思维训练与沟通技巧相结合应用于工作中, 有助于护士养成自觉的职业道德习惯。

在护理工作中, 对护士进行评判性思维和沟通技巧的的培训是关键。案例分析法是指把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 交给受训学员研究分析, 培养学员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及执行业务能力的培训方法[6]。在案例讨论中不存在唯一的正确答案, 这有助于护士养成在认知和思维活动中自觉反思、调控的能力和习惯, 以逐步提高自身沟通交流能力、自学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7]。通过评判性思维与沟通训练, 我科护士在合同制护士转聘面试考核中, 在思考问题的广度与深度占明显优势, 取得较好成绩, 也提高了自信心。

3.6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增强独立探索精神。

科室提前将护理案例发放, 护士能在明确问题或内容后, 通过教材或上网查阅相关沟通及管理知识, 增加了参与意识及自我学习能力。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 根据自己的分析得出结论, 书写问题分析报告, 执笔书写更能促进大家慎重思考, 提高写作能力。同时, 将护士召集在一起进行广泛讨论和深入交流, 可以提高护士的表达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

3.7 提高专业价值满足感。

护士通过向患者表达同感心, 使患者在被理解的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感受到自身的价值, 有助于他们开始决定理解自己和改变现在的处境, 沟通将变得得心应手。护士在与患者沟通的过程中, 也能感受到自己对患者是有帮助的, 从而体会到自身的专业价值, 在工作中不断积累、丰富自己的经验, 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3.8 掌握沟通技巧, 杜绝医疗纠纷。

安排案例分析反馈会, 护士提出自己在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中遇到的困难或者冲突情境, 以讨论的形式帮助分析问题, 针对存在的问题讲解沟通技巧, 积累丰富的沟通经验。护士做好患者与家属有效的沟通, 不仅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 还可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贯穿在整个护理工作中, 可大力促进护患合作, 有利于营造和谐的医患关系及就医环境。

4 小结

近年来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 人们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新的医学模式要求护理人员转变护理观念。通过护理案例分析加强对护士进行评判性思维与沟通培训的尝试, 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护理服务案例分析是较理想的转变传统的护理管理模式的方法。评判性思维的应用能促进护士对自身素质的提高, 使护士主动学习知识及技能, 主动关心、观察患者, 在临床实践过程中能迅速进行判断、做出决策, 从而体现了护理的独立性和科学性, 体现了护理专业的价值。护士能够坚持“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 学会与患者、家属、其他人员的沟通, 掌握护患关系沟通的方法和技巧, 以达到护患有效交流的目的, 增进护患关系, 提高护理质量, 从而满足患者生理、心理、社会、精神文化等多方面的需要,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如何加强对护士队伍的管理艺术, 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做好护理团队的培训与护理文化建设依然是一个需要我们管理创新的课题。

关键词:护理案例分析,评判性思维,沟通

参考文献

[1]黄人健.温故知新——展望2007年的护理事业[J].中华护理杂志, 2007, 42 (1) :5.

[2]赵振娟, 林平, 王希臻.护理人员评判性思维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下旬版, 2008, 22 (1) :189-191.

[3]王维利, 崔娟蒿.人际沟通课程教学实习方法的改革与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 2006, 41 (4) :345.

[4]李彤, 吴正瑛, 车永梅.肿瘤患者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 2009, 9 (3) :30.

[5]李瑞峰.将案例运用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0, 32 (7) :148-150.

[6]M BA智库百科.案例分析法 (Case A nalysis Met hod) [EB/OL].[2011-05-05].http://wiki.mbalib.com/wiki.

上一篇:美好生活的信仰下一篇:鞋服企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