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代范文

2024-05-05

二代范文(精选12篇)

二代 第1篇

目前,国内的民营经济仍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尽管绝大多数家族企业还处在第一代掌控阶段,然而,创业的一代企业家们不可避免地要开始面对企业传承发展的问题。近期,70岁的何享健,在经过十余年的酝酿之后,没有选择“子承父业”,而是将资产超过千亿的家电“航母”美的集团掌舵权交到了职业经理人方洪波手中,再次引发外界对于家族企业接班问题的关注和讨论。“家族企业传承与可持续发展”这一课题,也成为今后一段时间滇商与“新滇商”必须慎重考虑且时不我待的问题。

家族企业数量在上市民企中占半数

《福布斯》中文版发布的“中国现代家族企业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7月15日,A股上市公司共有2422家,其中1028家为国有公司,1394家为民营公司;而民营企业又可以分为家族企业和非家族企业,其中家族企业有684家,在全部民营上市公司中所占比重接近一半,达到49%。据《福布斯》中文版介绍,其所认定的家族企业限定为企业所有权或控制权归一个家族所有、至少有两名或以上的家族成员在实际参与经营管理的企业。

此外,《福布斯》中文版还以2011年上市公司总营业收入为比对对象,首次发布了“A股最大的100家上市家族企业”及“H股50家最大的中国内地家族企业”两份榜单。在前一份榜单中,新希望集团的刘永好家族荣登榜首,三一重工的梁稳根家族和比亚迪的王传福家族分列第二、三位;在H股榜单上居首位的是国美电器的黄光裕家族,中国金属再生资源的秦志威家族排名第二位,碧桂园的杨国强家族排在第三位。

第二代接班趋势加快

在A股上市的所有家族企业中,一、二代同时任职的企业有276家,占比超过四成;在这276家企业中,二代已正式接班担任董事长的有45家,这一数量虽然在A股所有上市家族企业中的占比只有7%,但相比去年的4.6%来说增长显著,显示出中国的家族企业已经逐渐进入交接班的高峰期。此外,尽管在二代管理者中,“70后”依然是无可争议的主力军,但近年来,备受关注的“80后”也开始担起重任,他们有不少以董事、董秘或副总经理的身份进入企业,有的已担任总经理,负责公司的日常运营。

在港上市的内地家族企业中,第二代直系子女在企业中任职的比例为20.21%,相比之下,儿子进入公司任职的比例大大高于女儿。不过由于在港上市的内地家族企业大多比较年轻,所以由二代接班董事长的比例较低,仅有4.4%。

家族企业实力整体优于非家族企业

在A股上市的各类型企业中,民营家族企业的盈利及增长能力均明显优于民营非家族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复合增长率达到30.2%,而民营非家族企业为23.9%;同时,民营家族企业34.5%的净利润复合增长率也比民营非家族企业高出近3个百分点。此外,尽管由家族一、二代同时任职或家族第二代接管的A股民营家族企业,在净利润和主营业务收入的复合增长率上远不如那些由家族第一代掌管的企业,但他们所带领的企业在净利润率的指标上优于后者,说明随着第二代的接班,企业开始从高速成长期向着更加重视管理的阶段转变。

《福布斯》中文版以2011年年报为基准,对182家在港上市的内地家族企业的业绩进行分析后发现,在港上市的内地家族企业与A股家族企业相差不大,净利润复合增长率约为34.8%。

家族企业关系以子女或夫妻关系为主

《福布斯》中文版的调查发现,在A股684家上市家族企业中,存在子女关系(包括父子/母子关系及父女/母女关系)的达到46.8%,占比最高;存在夫妻关系的占比达45.9%;存在兄弟关系的则有228家,占比达三分之一,比兄妹和姐妹/姐弟关系加起来总和的两倍还多。

相对而言,内地在港上市的家族企业在亲属关系上比较清晰简单,企业内有单一亲属关系的达94家;包含两种亲属关系的为54家,大多都是夫妻及子女间的单一家庭控制。而在所有叠加的亲属关系中,夫妻店与兄弟档比例最多,分别为23.29%和22.60%。

官房集团子承父业顺利交棒

“80年代看中房,90年代看官房”,上世纪这句流传于昆明地产圈的经典概括无疑一语中的,曾经辉煌的中房光环到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逐步消退。官房集团后来居上,很快抢了中房的老大地位,形成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竞争格局。

2005年和2007年,胡润曾以20、22亿元的身价,将官房集团总裁刘承玮排在百富榜第152和382位,成为云南首富和次首富。喜欢下围棋的刘承玮曾在2005年就对外透露,他的下一步棋是把年轻人推上来,做好交接班,希望事业后继有人;而自己则退到幕后,变成观众,“观棋不语真君子,不会指指点点,而是做一个真正的观众”。2009年2月18日,刘承玮在电话中正式通知媒体,已经辞去官房集团总裁职务,其子刘继杰——原官房集团总经理全面主持工作。作为云南最有影响力的房地产企业,外界对官房的一举一动都很关注,但是像这样的权利交接大事,官房并没有正式对外界宣布,而是静悄悄地进行,这还是缘于刘承玮低调而不张扬、秉持而不在乎外界评说的风格。消息人士透露,这次人事变动是由刘承玮和官房集团董事会沟通后决定的。一位熟悉官房的人士说:“老刘总(刘承玮)他老人家年龄有些大了,退休是迟早的事情,而小刘总(刘继杰)是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从建筑施工管理基层工作做起,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通过不断创新,优化整合了官房的经营模式和核心业务。”

业界曾有评论认为官房当年是“一套图纸吃几年”,折返昆明的官房,在“金色年华”和“云康园”项目中,放弃了由官房设计院独立完成的方式,组织了一个包括德国、澳大利亚设计公司在内的国际招标会。洋气、新鲜的设计理念,为官房打了一个漂亮仗,建筑风格也完全没有了“刘承玮的痕迹”。从官房的成长过程来看,刘继杰接替刘承玮似乎是必然的选择。刘继杰从头到尾是个“官房人”,从小成长在官房,很年轻时就进入官房建筑公司成了一名最普通的建筑工人。通过10多年的对内精心努力和对外诚信合作,打造了一个建筑航母,进一步扩大了官房的影响力,同时也树立了自己在官房内外的江湖地位。他继承了刘承玮“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风格,在董事会里面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刘承玮曾对外提及此事:“现在是年轻人的天下,很多年轻人通过学习已经超过前辈,我们显得思想保守、观念陈旧,有热情却无激情了。”从中也可看出刘承玮有着强烈的自省能力和对公司发展改变的紧迫性。目前,官房的发展事业已经交给了以集团总经理刘继杰为首的团队。如何在未来发展中抓住战略机会,重塑官房的“金身”,是摆在新管理团队面前的严峻课题。熟悉刘继杰的人都认为,刘继杰虽然还很年轻,但是不能说他没有野心,而他的野心就是要把官房打造成常青企业、百年企业。

云南桥香园有待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

2012年9月11日,云南省民营企业家协会向新闻媒体通报桥香园社会调查结果,表示桥香园是云南民营企业知名品牌,但目前发生的桥香园内部兄弟诉讼,不利于这一云南民族品牌的发展,希望桥香园能理顺组织结构,变家族制度为企业经理人制度。

“桥香园”是云南本土特色的家族企业,是全省过桥米线的龙头企业,也是云南省民营企业家协会会员之一。“桥香园”1988年在昆明小西门创建以来,历经25载,发展成为在云南、北京、上海等地均有经营点的品牌连锁店,也是云南对外交流的重要名片之一。近日,江氏兄弟纠纷案牵动着市民的心,哥哥江勇告弟弟江俊的案件让人心揪,各种传言四起,“桥香园”该何去何从?桥香园董事长江俊在通报会上表示:没想到省民营企业家协会针对桥香园做了这么一个客观全面的社会调查,很受感动;对目前的官司心情很难受,希望兄弟俩能够坐下来好好谈谈,积极协调争取内部解决,这利于企业的发展,家和才能万事兴。

云南省民营企业家协会调查显示,在刚刚公布的云南百强企业名单中,餐饮行业寥寥无几,而“桥香园”一枝独秀又四面楚歌。作为民营企业沟通协作平台的协会,面对“桥香园”的处境,不能视而不见。协会从社会调查入手,掌握第一手资料,调解江氏兄弟矛盾;社会调查针对昆明市主城区的公众、消费者进行随机调查。调查者根据设置的13个题目,对“桥香园”的满意度、认知度、基本形象等进行了调查测试,同时,也对桥香园的市场、消费者、竞争对手、销售渠道等外部环境和传统米线产品、价格、服务质量、员工满意度等自身的内在环境进行分析。调查从2012年8月23日开始,为期10天。共收回调查表2806份。调查结果显示,“桥香园”在市民心目中的认可度占有相当高的分量。有高达62%的人认为,“桥香园”一案应当自行和解或调解,打官司可能会造成四分五裂,两败俱伤。许多市民认为,若是“桥香园”的家族纷争影响到企业经营,甚至摧毁“桥香园”,对家族与社会都是一大损失,被牺牲的往往是数以千名的无辜员工和云南的品牌,让人惋惜。他们说“在家族企业恩怨中,没有最终的胜利者,只是多了民众茶余饭后热议的话题。”

云南省民营企业家协会表示,桥香园目前的矛盾是家族企业经常会遇到的矛盾。中国的家族企业与世界知名的家族企业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太小,产品竞争力缺乏,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有专家认为,家族企业组织机制障碍性、人力资源瓶颈、品牌误区、企业文化落实难等是天然弊病,而产生纷争的诱因往往是家族兄弟间的个性、家族企业几代人之间的认知差别导致的。云南省民营企业家协会常务副会长郭兰信表示,自己的企业创立时也是家族企业,经过3次大的股权分置改革,才走到今天职业经理人制度的现代企业。云南省民营企业家协会会长雷吟天表示,如何解决家族的生存与发展的问题,是民营企业家协会的责任及义务。协会建议,建立公司的所有权与组织结构,设立外部董事的监督;为减少家族成员间纷争的危害,明确分工十分必要;建立兄弟姐妹间定期的交流机制;鼓励家族同胞建立深厚感情,享受家族企业之外的美好时光等等。如果家族成员和公司工作人员之间没有一道清楚的界限、没有清晰明确的组织架构和管理规则、没有科学合理的业务运作程序,更没有聘请职业经理人,家族企业想做大做久,是不太可能的。

去家族化并非绝对正确方向

人们谈起家族企业难免会有些误解, 认为这是一个偏负面的提法。实际上, 从整体来看, 在很多业绩指标上, 一些民营企业的表现甚至优于国有企业, 而民营企业中家族企业的表现又要优于非家族企业, 因此不是说家族企业一定要变成非家族企业才是正确的方向。

回到当下, 我们看周边的一些国家和地区, 比如日本、韩国、香港, 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较我们要早, 相应地, 他们的一些企业已经经历了一代乃至两代的新旧更替。其中有相当数量的企业还是由他们的第二代、第三代来继承。这些家族企业往往会在培养接班人上投入巨大的成本, 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教育机会、实践机会等等。

国内现在的情况也同样如此, 很多企业都在委托咨询公司、委托学校为他们做一个接班人培训计划。实际上就是要依靠一批外部的精英, 一同努力来把“太子”打造成在学识、能力、品格上都非常过硬的人。我们如今经常提到“富二代”这个概念, 很多人戴着有色眼镜看他们, 其实有的富二代真的很优秀。他们中的不少人, 背后都有一个定制的接班人培训计划, 他们在国外接受最好的教育, 毕业之后可以进入自己家族的公司, 或者被推荐到朋友的公司甚至是全球最好的公司, 包括投资银行去进行锻炼。这些企业的接班人有很丰富的实践经验, 受过良好的教育, 并且年轻, 他们比绝大多数的同龄人都要优秀。在云南省民营企业中, 官房集团、龙润集团、诺仕达集团等知名企业都采用了子承父业的传承方式。有分析指出, 家族企业只要具备可备选的传人、传人对家族实业有强烈兴趣和进取心, 再加上有助于传人成长的磨炼和培训, 便可以成就家族企业成功的天时、地利、人和。

二代 第2篇

第一代创业公司联想、华为都已经走入成熟期,新浪、百度、阿里巴巴等第一代互联网公司也相继完成上市使命。公司的组织架构日趋庞大,一边是看得见的职业天花板,一边是不断涌现的新机会,陷入公司日常管理中的创业家和高管们也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方向。

处于有利位置,拥有大量的资源,看起来,一切似乎都顺理成章,但在迈出这一步之前,不妨先来看看成功的创业家、风险投资家和具有丰富经验的职业经理人怎么说。

不安分是原始动力

南方都市报(下称南都):为什么大公司的高管们和创业者会离开原有平台,而选择创业或第二次创业?

袁岳:过去给跨国公司打工的高级管理者,他们跟中国本土的民营企业家开了几次会之后,大多就会坐不住了。跨国公司相对流程化,即便你做到了大中华区C EO,实际上也不能由自己说了算,一切还得按部就班,对于很多高管而言,越往上空间越狭窄,提升速度越慢,但他们都觉得自己的能力还没有完全展现出来,在事业上还有更大的发挥空间,那么创业对他们而言就是不错的选择。

陈平:真正的动力是不安分。创业家的天性都是与生俱来的,是打死不收摊,不到黄河不死心,见到棺材都不掉泪。在我的身上比较明显,如果你不让我创业,我可能就会寝食不安。

电子商务现在有B2B、B2C、C2C,但没有C2B的,那就我来做,我已经感觉到了电子商务的未来,前5年做信息、后5年做交易,未来5年应该是做集成和整合,正好我有整合的经验和整合的条件。因为我在2年多的电子商务配送当中,我起的是一个桥梁作用。上面是卖家,下面是工厂,在这当中我对两方的需求都很清楚。所以我现在很兴奋,我觉得我可以整合一个新的模式。如果让我赔得精光,或者是一分钱不给我,我仍然走这条路,我相信风投会给我钱。

查立:离开大公司出来创业,有很多原因,环境桎梏是其中一种,还有些人在大公司平台上看到了细分市场里的机会,把大公司过去以为不值得投入的项目做深做专,还有些人是觉得自己是大公司的头,掌握了足够的经验和资源,自然可以呼风唤雨去创业,也有V C一听某个大公司的头要出来自己干,马上就会送去一大叠银子,其实话说白了,关键是生意机会,有钱的事情谁不干?

不“路径依赖”才是非主流

南都:哪些人更适合进行第二次创业?

包凡:我觉得有三种人,首先是那些有优秀公司就职经历,有优秀的经验,领先的资源积累的人,其次是创业已经到了一个过程,并且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社会和商业资源的人,最后是所谓的“富二代”,虽然年龄不大,但是已经能动用和掌控一些资源。

袁岳:一些大公司的核心管理者,比如总裁、CO O等,他们一般掌管全面性的工作,在人事、格局等方面有多元化的考虑,同时又能把过去公司积累的经验移植使用,创业成功的几率自然要高,而仅仅只负责某一个方面工作的单一性管理者,成功的难度就相对要大一些。

陈平:创业不能赌气,不能为一时争个高低,也不能说你看不上我,我非要把你搞垮,或者是我出来之后要报复你,这种心态想成功也很困难。

创业之前要清醒地考虑,对自己坦白,你想做的事情成功的机遇有多大?如果暂时没有想清楚,还是要寄人篱下,或者学越王勾践。

南都:在企业的经营的过程中,高管们和创业家们可以积累经验,但也会形成惯性思维,甚至会有一种模式上的路径依赖,这对重新创业是否不利?

陈玮:路径依赖是指你原来在公司做高管,你能不能从原来行业当中、原来公司运作的模式当中,找到一些可以借势的东西。

我们看了上百家公司,包括最近的创业板、纳斯达克,我发现这些高管都有一些借势的行为,并且都获得了成功。

我觉得,如果你什么势都借不到的话,等于是完全从头开始,这个困难跟挑战是很大的,当然也有一些完全不依赖过去知识、积累的经验而获得成功的例子,但这不是一个最明智的做法。

蒋宇飞:我觉得路径依赖很现实,一定会路径依赖,而且一定要路径依赖,比如说你过去10年是做培训的,将来你公司上市以后,你再去做一家企业,如果你完全跳到一个新的领域,那个风险是很大的,

创业成功是小概率的事件,不管是第一次还是第二次,我觉得成功的企业都是寥寥无几的,所以一定会这样做,也一定要。

袁岳:过去在一个大公司的平台上进行操作管理,扮演的是驾驶员的角色,创业相当于是去做一个造车的人,这两件事情有很大的不同,尽管你可能会比从来没接触过车的人更有经验,但从“优秀司机”到“造车工人”的转变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基于过去工作单位的模式或者部分业务上的模仿进行创业,目前还是属于主流。

王敬:我完全没有这个路径依赖,我过去的经历里面跨行业是比较多,最早是做零售业出身,在物美和华润万家都做过总经理,后来又做宏梦卡通的C EO。我比较喜欢新奇和挑战,所以每次做的事情都和以前完全不同。现在我开咨询公司,大概是以自己的喜好来导向的,也许在未来的某一个时刻,我也会寻找到一种成功的商业模式创业。

创投更青睐初次创业者

南都:创业二代似乎都倾向于拿风投的钱去做自己看准的事,但对于这样一群资历优厚的创业者,风险投资又如何看?

包凡:“创二代”我不爱投。这些人成功惯了,创业的时候都搞得很豪华,成本降不下去,而且大部分都比较依赖过去的定向思维,事还没成脾气挺大。

查立:V C不是上帝,在判断一个尚不能看到结果的项目的时候,V C只能根据最原始愚蠢的方法,看学位、学校、工作履历,大公司的经历当然贴金,但实际上和他们未来是否成功毫无关系。看看胡润百富榜,其中哪一个是大公司出来的?

一般第一次创业成功的概率比创二代要高,我的经验是这样,国外的一些案例也是这样。我遇到过许多大公司出来的高管去创业并不成功,因为大公司的价值观、环境和做事方式和小公司不一样。所以思想准备应该是―――尽管你在大公司里是到了一定级别,但在创业的路上,你和别人差不多,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没有大公司经历的人干得不会比你差。

袁岳:大部分创投都是喜欢投钱给初次创业者,他们大多具有事业心,喜欢干活,暂时也顾不上享受,商业模式也比较新,高管创业很多是对原有平台的借鉴、模仿,概念上已经不够新了,要拿到风投的钱并不太容易。但有些创投如果看中了某个人,可能就会在他还没有离开原公司的时候,双方就开始规划做一个新的项目,因此也就更容易获得投资,有不少风投经理就是这样跳进了创业的大潮中。

(感谢《创业家》杂志提供的支持。文中部分内容由2009年创业家年会论坛嘉宾对话整理所得)

二次创业A-F

年龄不超过45岁,30-40岁之间是更黄金的年龄

在公司担任中高层高管,负责技术、销售、市场、生产等重要职位,有多方位思考习惯更佳

有很好的商业想法却无处实现,觉得自己还有更大的施展空间

有两三个志同道合的同事或下属,或有跨行业人脉资源

有百万以上的资产,至少能够在找到一个投资前坚持一年

认识几个V C或者投行的朋友,有钱的天使投资人

袁岳:大公司高管创业的三种模式

大公司创业的人一般分三种模式,一种是同业拷贝模式,所创立的公司业务跟原公司非常接近,这种多半是发生在迅速崛起的行业,单一的公司并不能满足整个行业的需求,他自己跳出来做,也存在较大的机会,比如前几年比较火的快捷酒店和机票预订网站。

二是把原来行业里某一个东西放大,大公司由于吸纳很多资源,也投入很多项目,但并不一定能把每个项目做到最佳,比如像我所从事的研究咨询行业,在日常的业务中横向接触房地产、汽车、金融、娱乐媒体、公共服务、快速消费品等行业,纵向接触学术、政策、商业、传媒、公益,因此在这样的矩阵接触图上,任何一个节点上深入挖掘,都可以达到一般人难以达到的深度。

事实上,在我所工作的零点公司的历史上,先后大约有6-7组同事选择自己去做了与零点类似的研究或者咨询业务,也有大约9-10组同事选择去做了在业务过程中发现的工作机会,包括美容、婴儿用品、文娱演出经纪、网络等行当。现在回头看,他们不见得多么的杰出与成功,但是成就一点自己的事业、挣点钱是没有问题的。

“二代迷思”下的富二代与权二代 第3篇

眼下的中国,似乎存在着一种“二代迷思”情绪。好多的人,都对现在的第二代感到异乎寻常的困惑和担忧。其实,目前所谓的第二代,70后已经奔四,80后也已奔三了,只有90后小一点,但也正在步入成年。其中70后,已在各行业成为骨干。但是,现在五六十岁的人,提起第二代,尤其是80后和90后,往往大摇其头。其实,九斤老太式的感喟,哪一代都免不了。每代人都会或多或少觉得自己的下一代不那么顺眼,后来证明,这种担心往往不过是杞人之忧,后代当了家,天也没有塌下来。应该说,我们今天弥散着的忧虑,很可能会是白担忧一场。人类的末日,并不会因此而提前到来。

不过,此刻中国人的这种担忧,跟以往还是有点区别。因为我们这几代的中国人,赶上了一个“数千年未有之变”——独生子女的生育制度,这对国人伦理和育儿传统,是一种颠覆性的改变。当年我们七八岁就会做的事,现在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都不会做,因为这样的小事,家长都替他们包下来了。连一点小事都不会做,能有担当,能会抉择,进而会做人、做事吗?至少,他们需要在今后的岁月里,补上这些本该在童年就习得的基本素质。

不消说,富二代和权二代跟同龄人相比,所面临的独生子女困局更加严峻。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娇生惯养、没有担当,有些人甚至不屑于学习生存技能,传统上所谓纨绔子弟的毛病,在新的环境下更加突出。更可悲的是,在当今贫富差距如此之大,官民矛盾如此尖锐的环境里,他们几乎一出生就背上了不道德的印记。

在各个时代,富二代和官二代所拥有的优裕和嫉恨都是相似的。但中国由于较早从封建时代走出,世袭分封、身份固定化的社会结构宣告瓦解,秦汉以后的多数朝代,都是富贵不能恒久的社会状况。俗话说:“穷不过三代,富也不过三代”,白衣可以致卿相,卿相也可以变为白衣。《红楼梦》“好了歌”里富贵贫贱无常的思想,便是社会真实的写照。两千多年,中国只有两个家族的富贵传了下来,一是孔家,一是道教龙虎山的张天师家,其他的家族,即便当初贵为天子,改朝换代之后,后人也一样沦为乞丐。贵贱无常的文化传统,在心理上对富贵之家的子弟有一种无形的制约。我们知道,秦汉以后的中国是个官本位的社会,隋唐实行科举制后更是如此。尽管制度上规定权贵子弟可以通过门荫的后门进入仕途,富家子弟也可以通过纳捐买个官做,但门荫和捐班出身的人,大都会被人看不起。多数富贵人家的子弟,但凡有点志向都会争取从正途出身。费孝通和吴晗研究了自隋唐以来科举及第者的出身,发现只有一半左右的人出身寒微,也就是说,另一半人是富贵之家的子弟。按人口比例说,富贵之家肯定比平民百姓少得多,所以,富贵子弟通过科举考试的比例还是要比平民子弟高得多。

毕竟中国一直存在着强大的家族传统,做了高官的人以其权势惠及家族,尤其是子弟,理所当然。如果国家不特意设置制度的门槛加以限制,势必出现官僚世袭化、贵族化倾向,就像东汉末年察举征辟制度蜕化出门阀,最终导致整个官僚制的贵族化一样。显然,对于国家而言,官僚制是不能贵族化的。在封建制下,世袭贵族对于采邑里的农奴,虽然有奴役,但毕竟有责任感;而官僚变成世袭贵族,却对治下的农民没有任何责任。因为农民是国家的,官职也是国家的。拿来国家的权力,自己私下占有,而且传代,连起码的职业伦理都不会有。故而在魏晋南北朝,官僚制的效率很低,国家孱弱,高门大姓遭致贫寒士族的嫉恨,属于公认的乱世。

隋唐以来实行科举制,通过制度化的强制为权贵子弟进入仕途设置了较高的门槛。这个门槛不仅是考试,而且有背后的读书传统。事实证明,科举制度下有读书传统的家族,子弟考中的机会要大一些。所以,在中国的大门槛(门阀)消失之后,所谓的士大夫阶层,虽然也是个不断变化的群体,但大体上都会有所谓耕读传家的传统。直到民国,有家学的子弟还是为人称道的,比如俞樾的家族,比如刘师培的家族。至于那个时代的富家子弟,无论是土财主还是富商子弟,要想有出息,往往得花高价请名师课子弟读书,改变身份从而跻身士大夫阶层。否则家族永远翻身不得,有钱也保不住。

很明显,在官本位的大帽子下面,如果有权二代和富二代的话,他们维持地位的途径,已经有些官本位的异化了。但无论如何,在保持读书传统这一点上,还是有正面意义的。可今天的权二代和富二代,加上他们的老子,不能说对读书传统感兴趣的一个都没有,但维持地位的着眼点却多半集中在了“钱”和“权”上。对于官员和官二代而言,有一种思路是利用手中的权力和关系,让子弟经商发财,尽可能快地暴富。无论是自己直接出面,还是暗中默许子弟利用自己的名义,走的都是借权生财的道路。这条路,在目前官本位关系盛行的中国,是相当顺畅的。尽管官方对于海外盛传的中国亿万富翁90%以上都是高干子弟的说法极力否认,但从来没有举出数据证明这种传闻的谬误。而国内坊间传闻与百姓的日常经验,却往往表明这种传闻绝非空穴来风。还有一种思路,是官员自己弄钱,“染红”后设法把钱转移出去,让自己的配偶或子女出外经商。这些官员可能属于体制的悲观派,他们操作的要点,是尽可能把自己的后代变成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彻底改变其身份和地位。第三种思路是直接让子弟接班,进入仕途:他们大概是看清楚了,在中国,只有权力是最佳的挣钱机器。他们的操作方法一般都是交换式的:比如甲乙两个都是某单位的负责人,甲的子女去乙单位做官,乙的子女去甲单位,互相允诺照看提拔。这样的做法在现行制度下,完全是合法的。只有当某些地方官员做得太过分,比如直接在自己管辖范围内越级提拔自己子女时,才有可能引起人们的关注。有意思的是,现在的富商所谓培养子女的途径,也大抵跟官员类似:或者将财产逐步转移国外,让子女出国留学,学成后直接接手海外的事业;或者搭上自己在官商两界的关系,让他们继承国内产业;或者给子女买官,进入仕途。

无论官和商,他们经营自己事业的方式往往是令人诟病的,而接下来培养第二代的方式,同样充斥铜臭和权杖的霸道。其中,某些民营商人由于缺乏权利意识,习惯跟个别官员勾兑,加上官方有意识制造“原罪”的舆论,夸大民营企业家违法的现象,这些富商在民众眼里,已大大地被妖魔化了,甚至原本属于一部分官员的罪过也转嫁到了他们头上。所以,尽管他们培养富二代的方式跟别人没有多少相干,有些甚至也没有什么不道德,但在民众眼里,却跟官二代一样,都是令人质疑的。

现在的中国,早已不是魏晋南北朝的中古时代,整个世界已通过网络和其他方式联系成了地球村,2009年“被”字的凸显,说明平民百姓的权利意识已非昔比。因此,势力更大的权二代,他们跟自己父辈的种种接班的努力,只是给自己营造了一个更加恶劣的舆论环境。受主流意识形态左右的物质主义的大众文化,固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崇拜金钱,崇拜权力,但也往往更加怨恨把持金钱和权力的人。在仇富和仇官气氛日益浓烈的情形下,人们几乎到了逢官必反,逢富即恨的境地。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权二代和富二代,即使完全继承下来父辈的权势和财富,又怎能安然入眠呢?所以,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的策略,实际上是捞足了就走。但到目前为止,这些人的后代还少有能在发达国家做成功的。从根本上说,作为社会精英,不思改变自己的国家,使其走上正常发展之道路,只打算捞足了就撤,显然是一种自私、短视之举。作为中国人,这不是退路,而是一种不道德的逃遁。

二代 第4篇

安巴尼今天拥有的一切幸运最终应该归功于他的父亲迪鲁巴伊·安巴尼。24岁时, 迪鲁巴伊投资500美元开办一家小型进出口公司——信实商业公司, 主要出口尼龙纱等纺织品, 之后经营触角延伸到石油、金融等领域。也许是为了有意培养儿子的经商能力和管理才能, 从穆克什16岁开始, 迪鲁巴伊就经常让他跟在自己的身边料理一些日常事务;穆克什18岁时, 迪鲁巴伊就将公司总经理的这一重要职务交到了他手上。

父亲去世之后, 安巴尼接过了信实集团的最高权杖。

作为家族企业的继承者, 安巴尼的最大贡献就是将公司的多元化发展战略推到了顶峰。在电信部门, 信实公司投资近3000亿卢比建造起辐射许多邦区的固定移动通讯网络;在电力部门, 信实斥资50多亿美元建设起了近3000兆瓦的天然气电站;在金融服务部门, 除了继续保持在私营非银行金融公司的独占鳌头的地位外, 还申请建立了消费者银行。同时, 信实在1992年成功登陆纽约证券交易市场, 成为印度第一家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的企业。5年之后, 信实在国外成功地发行为期100年的债券1亿美元和30年期债券2.14亿美元, 创亚洲有史以来最高纪录, 信实由此跻身于IBM、可口可乐和迪斯尼等发行世纪债券公司行列。

然而, 与弟弟也是信实集团总经理阿尼尔·安巴尼的一场“豪门恩怨”最终导致了信实集团的一分为二——穆克什掌管集团旗下主营石油化工业务的信实工业有限公司和印度石化公司, 阿尼尔接手信实能源、信实通讯以及信实资产三家子公司。与此同时, 兄弟双方将对方在自己公司中所持有的股份完全清除。为了表示对父亲的纪念, 两个集团都同时使用信实的品牌和标志。无疑, 分家肢解了安巴尼原来可以支配的资本运筹能力, 甚至一段时间内由于资金的分流让安巴尼感到手中极度吃紧。然而, 接下来印度国内的经济改革使安巴尼重新获得了再飞的动力。

资料显示, 最近几年, 印度政府投资500亿美元进行了能源、运输等基础与瓶颈产业的建设, 于是, 安巴尼借势加快了国内40多个油气田的勘探和开发, 其成功率占60%。与此同时, 安巴尼还将油气资源开发的步伐延伸到了中东的也门、沙特和伊朗, 其获得的陆上石油勘探权达60多个区块;同时, 安巴尼还在危地马拉投资建成了环保炼油厂和电站, 总投资为80多亿美元。与承借能源刺激的政策东风一样, 当印度政府宣布开放零售业后, 安巴尼又不失时机地抢占了先机。最近几年, 安巴尼在国内申请建设了各式各样的特区, 总面积10万多公顷, 总投资超过10000亿卢比。特区从事生物技术、新能源等新产品研究开发, 以享受政府税收等一系列的优惠, 并为在全国各地建加油站、零售店、连锁店、专卖店、超市进行布局创造条件。据悉, 作为印度最大的私人能源企业, 信实工业集团的总资产相当于目前印度GDP的3.7%。

当然, 在关注安巴尼继承父业做大家族商业帝国荣耀历史的同时, 印度老百姓在街头巷尾谈论最多的话题还是几年前安巴尼斥巨资在孟买市的中心地段为自己和家人树起的一座富丽堂皇的住居“宫殿”。这座以古代神话中的岛屿“安蒂拉”命名, 总耗资达10亿美元的庞大建筑高173米, 与一栋60层的大厦高度相当, 整栋大厦的总楼层面积达到11万平方米, 超过了著名的法国凡尔赛宫。安巴尼的奢侈之举引来了印度国内民众的唏嘘。作为亚洲的第四经济大国, 印度的贫困化问题一直是这个国家最大的难题。据统计, 印度贫困人口在过去20多年里增加了两倍多, 高达6000多万, 比整个英国人口还多。而在印度众多城市当中, 孟买的贫民区最大, 约650万人生活在这里, 为亚洲之最。也正是如此, 印度不少媒体认为, 在一个贫富差距日显拉大的国家, “安蒂拉”将安巴尼的利己主义个性暴露无遗, 以致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也不得不站出来向商业领袖们发出了“避免炫耀消费”的喊话。

一个从富二代到负二代创业辛酸历程 第5篇

我一直都相信自己常常听长辈说的那句话:“不要怕自己写的不好,只要你敢写就有人敢看”我不怕别人怎么看待我,所以我写的不好就不要怪我哈!我不过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孩子,一个刚刚18岁成年的孩子。在与网络好友中谈起SEO的那些事,每次都有人说佩服我,说我这么小就会想那么多,他十几多岁的时候还不知道在干吗。这眼看也就快2013了,我想把我从初中毕业到现在的一些经历简短的写出来,分享一下那些辛酸的历程。

我是10年就上初三的,在初中的这段时间,每天都是跟同学游手好闲的,打打架(但是从没惹别人,别人惹我们在先,呵呵!),下课厕所抽抽烟,没事顶撞老师,跟老师和领导打架,还打过校长。在学校根本就是大哥级别,呵呵!没想到这样一晃三年就过去了,初三快毕业了,每个人都开始议论着毕业后要干嘛,要去哪。而我就不知道干嘛,家里背景又不好,所以比较迷茫。其实我们家以前算是比较有钱的,记得我七八岁的时候家里有三台东风车,在东莞有一家中小型公司,村里就我们家是两层半楼,其他的都是一层或者是瓦屋,少说也有好上百万资产,在当时有那么几十万块是有钱人家了,这样的生活算是比较富有的,好景不长,因为老爸心地善良信任了他的表弟,出卖了他,公司垮了,员工工资没发,吧车给卖了,到处借钱发工资,记得有一个早上,有三个员工为了工资拿一把小刀冲我家来想我吧要钱,我老爸只好四处奔波借钱给他们工资。我们家里四兄弟,老爸负

担很沉重,让我们几兄弟回老家读书,家里就只有爷爷奶奶照顾我们,那时候不用学费,只要交6元体检费。不久04年的时候因为一家水泥厂要在我们村里开一家分厂,面积几千平方,要征收我们的土地,结果被腐败的政fu吞了不少,以为爷爷没文化,欺负我爷爷,我爷爷以前还在日本教书(因为以前什么被说是地主老的要枪毙的什么的,我也不懂)在国民党监狱里面呆了几年。结果跟政fu打了两场官司,法律是为老百姓定的,我们赢了,镇长被撤职,老爸06年就回到老家发展,拿着补偿那些钱用来把开了一家小玩具厂,因为农村都是干农活,一年四季没什么时间是可以清闲的,厂里招不到人,生意不好。

眼看我也快初中毕业了,就要升高中考试,自己却为了毕业后要做什么而耽误了考试,成绩很不合格。拿着(家庭报告书)成绩单回家的那一刻,我心里特别的不安,生怕家里人会对我怎么样,尤其是我那又严格,嘴硬心软的老爸,怕他打我。反正都已经毕业了,我想了很久,我想了去读技校,因为常常听大人说,现在这个时代,中国缺的就是技术人才,有一门技术可以说跟大学生有的一比,但是我不知道选择怎么样的专业,我拿毕业证的时候,有一个东莞的技校的人来我们学校招生说带我们去他们学校参观一下,于是老爸跟我去了一趟,当时我看着招生技术门课表的时候我一个也没看上,招生的人问我喜欢那一门,我说不知道。老爸给我选了模具,很多人说模具工资高哦,所以我也只好听老爸的。老爸千嘱咐万嘱咐的对我说初中没学好在这里就要好好学了,其实我在家的时候也是这样想的,初中没学

好,我读技校的话就好好读,以后才有出路。

开始我对模具不怎么感兴趣,因为我不能把自己的前途当赌注,也不能辜负老爸跟家人,所以我认真的学技术,慢慢的对模具感兴趣了。因为是来到了一个新的环境,一个人都不认识,所以没有任何人打扰或者说是能促使我不学得人吧,后来在学校慢慢的认识了很多同学,(模具班是一个清一色,全都是男生)那时候我们模具一班无论参加什么比赛,什么考试都可以拿第一。非常的团结,不知道为什么,班里慢慢的就懒散了起来,开始不团结了,同班同学还经常打架。就这样不知道为什么我上课的时候也没什么心思了。我有时还旷课,在宿舍玩游戏,心理一直在想到底学模具行不行,我该不该就这样放弃了。因为我之前都是玩QQ刷zuan的,那时候还可以赚点小钱,一次偶然让我遇上了“SEO”这个字眼,我开始慢慢地了解,去问别人,感觉SEO是可以用来赚钱的,而且前景非常好,然后就对SEO非常感兴趣,有一种热血沸腾感觉,于是我越来越没心思去上课了,又把自己的生活费拿去学SEO了。开通了一个账号,就在里面看教程,YY课就听了一课开学典礼,这场开学典礼就是差不多一个小时,所以我再也没有去听课了,潜心的研究论坛里面的教程,自己慢慢地摸索。

不过我心里还是有一种潜意识在提醒我,她让我想起了我要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我不能辜负家人,所以我还是把模具中级证,模具CAD计算机辅助绘图证书都拿到了。在11年过年的时候抽烟过多,导致咽喉炎,没有及时看医生转变成慢性咽喉炎,当时我不敢向父母

说,怕他们负担加重,向医生了解过,做一个什么等离子手术可以一次性做了不复发,这虽然是个小手术,但是手术费要3000-5000左右,那时候自己也吓坏了,我哪来那么多钱,我想自己平时注意饮食,吃点药就可以了,没想到一拖就是两年,就这样两年半又过去了,今年

6.28号就从学校走出社会了,那时候学校介绍工作去实习,不过我还是跟几个同学自己去找。很幸运,人生第一份工作待遇还可以,在一家模具厂做模具学徒,1800一个月。一日三餐还有汤,饭菜都不错。老板对员工也很好,一个三十左右的样子,就是工作很累,由于厂里的师傅一个个慢慢的辞职,我们做学徒的也就更加辛苦,每天搬铁,做杂工,感觉一点东西也学不到,于是我心里很明白这样下去是不行的,在这里就是浪费时间,我在里面待了三个月就辞职了,我想这样下去那一天才是个头,于是我坚决的离开了那家厂,我想找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工作,之前因为我对SEO也了解过,自己也摸索了不少,会做网站,一般的代码还会点,会优化中等难度的关键词,所以我大胆的去应聘了一家牌具公司,很快我开始在这上班了,老板是一个很喜欢开玩笑的人,他28岁左右,人很好,我刚去五天不到,看我穿的比较差,就说给我500买衣服,还说别丢我脸,呵呵!他给我1800一个月,才那么几天就预知500了,公司不大,六个员工,三个发外链,三个优化跟做站,老板自己封箱打包装发货,六个人都是专门做优化的,很快就认识了他们,还经常出去玩,他们几个当中都不是高手,可以说都跟我差不多,网站页面都不会修改,老板隔三差五就请我们去肯德基吃东西,上班时候买零食给我们吃,我们公司根本没有

任何制度,累了就出去抽根烟,电话来了可以接,上QQ,听歌,睡半个小时都可以。老板说我早熟了那么小就会想那么多,有他当年的风范,呵呵!老板说看下我技术怎么样,我就拿这我的一个网站给他看,因为他不怎么懂SEO,就让他小舅子看,他说不错,小子有前途,他就这样给我接手了一个没有快照,也没有收录的新站,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网站快照有了,收录也放出来了,每天都是新快照,秒收文章,网站由权重1达到了权重2,带来了不少的流量,老板的生意也比较好了。

10月份的时候百度抽风,K了我们的站,只剩下我管的那个跟一个没排名的站,我也不记得是哪天,电脑不正常,不断自动关机,因为是正好重启,网站什么都没有,老板正好看到了,说了我几句是怎么回事啊,我说电脑坏了,他说怎么好好的就不行啊。后来老板又看到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他就把我给抄了,那时候我正好租了一间房子,准备开始利用业余时间打理一下自己的网站,想为自己多增加一点收入,帮家里减轻点负担。他用了一个理由,就说“小子,你的确是一个人才,你也看到了,最近生意不怎么好,你先回去休息下吧”顿时我感觉我头脑一片空白,我想就这样莫名其妙被干掉了?那么突然,让我去哪啊,我只好找找其他的SEO工作,在网上发布了信息,过了两天接到了一家候机楼的应聘邀请,我带着我的简历就是应聘,那时候经理看到我的简历吓了一跳,那么小啊,才十八岁,他没有什么话说,他让我等三天,给通知我。我心里很明白大概是不怎么可能被录取的了,我想了很久,决定回家创业,在家温习了一下SEO培

训中的作业跟课程,感觉自己有能力自己做,我分析了关键词跟竞争程度后我选择了家乡特产(至于是什么我也就不说了,等有成绩的时候我一定告诉你们),还有一个是90站长论坛,15天文章秒收(为什么“90站长论坛”15天就秒收。为什么会做这个90站长论坛呢,因为我觉得现在有很多跟我差不多的创业者,而我们都是80、90后居多,考虑到自己是90后,所以就取为“90站长论坛”。主题是免费提供一些SEO教程,帮助新手们,让他们不花一分钱可以学到SEO。就这样在家也有快一个月了。因为自己的写作水平很有限,其实还有很多东西没有说出来,希望大家不要拍砖哈。

虽然我现在不是很优秀,很棒,但是我努力了,我坚持了,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会成功的。我想给新手的一些忠告:新手学SEO不要浮躁,一步一步来,人生道路是没有捷径的。很多时候,SEO的最终的步骤就是:做好原创+描文本+长尾+内链+外链+坚持=排名很多人都是没有很好的执行力,给大家一个方法,这是一位20岁的老师教我的。

写几张你认为会让你有潜意识的纸条,贴到你最经常去最显眼的地方,每当你看到它,就会想起你应该做什么,这就是潜意识。一旦有了潜意识就会有一种动力来推使你来做事。

穷二代能否赶超富二代 第6篇

穷人难进上流社会

这项成果来自美国加州大学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合作研究。评测内容不仅仅是收入和财富,为了找到财富与地位的联系,研究对象的范围划定在了教育精英和财富精英里。调查结果显示,上层社会的子孙衰落到中产阶级时,一般会花300至450年。整个社会中的贫困家庭,花了大致相同的时间,大概在10至15代的时间,才能进入中产阶级。

世界各地莫非如此

想进名门?看起来没那么容易。这种阶层流动缓慢的现象在全世界都很普遍。研究者们调查了19世纪中国的13个姓氏特别的书香门第,这些名门望族在经历了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抗日战争,大多数成员仍富有而且有影响力,他们许多人是名牌大学的教授,许多孩子在名牌大学上学。

就算短暂的美国历史,也可以验证这种财富与姓氏的关联性。美国的超级巨富梅隆家族虽然不像福特家族那么出名,但实力绝不逊色,约100个梅隆家族成员掌控了300亿美元的资产。

缓慢的社会阶层流动无疑让穷人沮丧,想一想,辛辛苦苦奋斗几十年的农民子弟,收入还不敌一个富二代的零花钱,多么可怕。

科技扩大了贫富差距

而更加令人沮丧的是,阶层固化现象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新时代竟然愈演愈烈。以世界上最富的20%的人群和最穷的20%的人群相比,1946年的收入差距是46倍,1997年扩大到86倍。

谁造就了这种社会财富差距?说出来可能令你大跌眼镜,那就是科技。科技的大批量、自动化生产让底层社会失去了靠手工艺挣口饭吃的可能。由于科技对于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穷人的劳动力变得越来越廉价。另一方面,那些受教育最高,在科技使用方面处于主导地位,他们的高学历会为他们赢得更高的报酬。

当然,少数“丝”因为超常的智慧,逆袭成为富豪的事也并非没有,而个别女性因为异乎绝伦的美貌嫁入豪门,也不是什么稀罕事。绝顶的智慧和天姿国色属于稀缺资源,自然能进入上流社会。

教育无法平等

科技能力是穷富的分水岭,这一点毋庸置疑了。那么,这也意味着从娃娃开始的学堂教育就成了穷人逆袭的决定性因素,日后的学历会直接与收入挂钩。那我们再来看看,财富在教育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中国社会科学》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也显示,20世纪90年代后,北大学生中,富裕家庭占比呈现上升趋势,远超贫困家庭。不仅是中国,英国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曾经也因来自贫困阶层家庭的孩子不到1%,而受到舆论指责。那么,贫穷为什么会影响到教育呢?这可能是因为家庭富裕的孩子们,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而父母也会更加注重教育。

事实上,贫富之间互换角色意义重大。当社会阶层流动性强时,会让这个社会变得更令人期待,也更加充满希望。反之,贫者越贫,富者越富,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和没有交流的社会阶层,会让底层社会更加愤怒,从而危及整个社会的安定。因此,如何扩大阶层流动的通道,填平阶层之间的鸿沟,是摆在世界各国领导者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

二代 第7篇

一、“农二代”内涵及其群体特征

“农二代”, 即第二代农民工, 又被称为“新生代农民工”或“八零后农民工”。本文所研究的“农二代”主要是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之后, 年龄在16岁以上, 父母多数时间外出务工, 自己也外出从事非农工作的农民工。

“农二代”作为当前农民工的主流群体, 逐渐成为城市经济和社会建设的主力军。综合多名学者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区别于父辈的特征为:文化程度高;维权意识强;参与政治和公共事务热情较高。而本次调查也发现, “农二代”区别于同年龄阶层城市青年的特征为:自尊心强烈;偏激化倾向严重;求知、自我改变愿望强烈。

二、“农二代”身份认同内涵及现状

本文所述的身份认同是指“农二代”作为徘徊在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特殊群体, 在与城乡居民交往过程中基于农民与市民身份差异的认识而产生对自己身份的认知、情感的依附和未来行为归属的主观性态度。

目前, “农二代”的身份认同现状令人堪忧。这一“无根”的群体, 由于户籍制度、城市人对其排斥、所从事的弱势职业等原因, 缺乏社会认同, 逐渐沦为城市边缘人, 回不去农村, 也适应不了城市。

三、在杭“农二代”身份认同分析

(一) 样本说明及数据来源

笔者根据杭州市农民工分布状况, 选择在江干区生活和工作、年龄在16到32周岁之间、来自于杭州市外的第二代农民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化访谈的方法, 在随机抽样的基础上进行样本数据收集。

(二) “农二代”在杭生活现状满意度及对身份认同的影响

1、居住环境满意度及其影响

在调查“农二代”居住条件时, 发现半数以上的人是租房, 真正在城市落脚的只有极少数。

通过深入调查发现, 只有23%的人是独居, 30%的人是合租 (4~7人) , 仍有20%的人过着群租 (等于或多于8人) 生活, 他们的居住条件不容乐观。有家才有归属感, 居住条件影响着身份认同。

2、经济收入满意度及影响

在调查“农二代”的经济状况时, 发现只有少数人满意目前的经济状况, 而有33%的人不满意。

在分析月收入与生活满意度的线性相关性时, 发现“农二代”对自己的经济状况满意度与月收入却并没有明显关联。但是调查发现多数人认为经济条件影响身份差别。经济状况经常被用来衡量一个人的社会地位, 严重影响“农二代”的身份认同。

3、社会交往满意度及影响

通过对农二代与当地市民的交往程度和相处现状的满意度的相关系数分析, 两者呈高度显著相关。然而, 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新生代农民工表示经常与当地居民交往。

综上所述, 并非他人对“农二代”身份不认可, 而是他们当中的大多数并未主动融入城市。他们不愿意与周围居民进行交流沟通。如果能在城市建立良好的社会交往关系, 可以增强他们的城市归属感。

4、社会公平满意度及其影响

在调查中, 79%的人在城市中遇到过歧视。其原因中身份问题占30%, 学历较低占27%, 历史原因占10%, 而生活习惯的差异占了32%。可知身份、生活习惯、学历这些差别阻碍了新生代在城市的生活。

“农二代”为社会建设发展作出贡献, 却得不到与当地人同等的待遇, 对社会的满意度下降, 导致他们质疑自身身份。

5、社会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

从“农二代”业余生活考察中发现, 上网和看电视是“农二代”主要的娱乐活动, 生活较为单一。半数以上的“农二代”偶尔会参加一些公益活动, 参加频率最高的是社区公益活动。可见, 适当的社区活动可以提高他们的生活满意度。新生代农民工在融入城市过程中, 仍是较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较强, 但缺少参与渠道, 因此城市交流平台的提供不可或缺。

(三) “农二代”身份认同现状

1、自我身份认同

通过对“农二代”群体的自我身份认知及满意程度分析, 23%的人对自己的身份表示满意, 其余多少带有不满情绪。在具体的问卷统计中, 超过37%的“农二代”认为自己的身份是农民, 35%的“农二代”觉得自己的身份“说不清”, 仅有11%的人觉得自己是城市居民。这表明半数以上的农民工对自己的身份认知处于迷惘状况。

2、市民化期望程度

在市民化意愿中, 新生代农民工想要改变自身身份, 但行动力却不高。28%的人曾了解过如何办理迁户口的手续, 72%的人没有。这种矛盾而又复杂心理的出现, 主要源于现实情况, 如在杭生活成本、城市排斥、户籍制度等, 使他们对城市居民身份的梦想望而却步。

3、社会贡献认同程度

通过对“农二代”群体进城贡献度的认知, 我们发现, 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对社会建设和发展的贡献度与其认为自身所在职业对社会贡献度呈高度相关。这说明“农二代”群体对自身的工作贡献给予认可, 希望自己的身份能被社会所接受。

四、增强身份认同, 加快市民化进程,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 改善制度环境, 增加“农二代”市民化意愿

1、改善户籍管理制度

我国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 以法律的形式严格限制户口迁移, 限制了“农二代”的自由落户。因此, 改善户籍管理制度, 在实行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 增加土地资本的同时, 应放宽更换城市户口的条件, 从根本上提高变更城市户口的意愿。

2、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农民工伤保险机制、养老机制不健全。应把转户农民工纳入城市社会保障应保人群中, 对工伤农民工进行补偿, 加强城镇医院医疗补贴力度;使其享受养老补贴和优惠政策, 从而增强“农二代”市民化意愿;针对居住问题, 政府适当增加经济适用房。

3、深化教育培训制度

对传统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再造, 发展适宜农民工和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课程, 加大对留守及城市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投入。对不同年龄段的“农二代”, 在尊重个人意愿的基础上引导职业技能教育或技能再教育。对于教育资源, 加强规范化, 规模化, 提高“农二代”的文化素养。

(二) 改变思想观念, 重新认识“农二代”

“农二代”与父辈的群体特征、人生理想和心理需求不同, 政府要努力消除城市人对“农二代”的排斥, 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 使市民理解和尊重农民工, 自觉地支持农民工市民化。城市居民应改变对“农二代”的保守思想, 与农民工平等相处, 增强“农二代”的身份认同感。

(三) 组织多方提供平台, 促进“农二代”社会融入

由于“农二代”对城市生活不熟悉, 自主增进与外界交流互动较困难, 因此社会应提供“农二代”与社会交流的平台, 保障政治参与、权益维护, 增强社会归属感。

(四) 加强公益宣传, 提高“农二代”市民化信心

二代 第8篇

一、“独一代”父母的特点

(1)“独一代”父母学历高,注重幼儿教育。“独一代”的个性鲜明,在教育幼儿上有独特的见解。80后父母比自己的父辈更加要求幼儿优秀。自实行经济改革以来,我国大部分家庭进入了小康水平,同时科教兴国的声音愈来愈强,父母都认为只有接受良好的教育才能立足社会,“独一代”在教育资源充足,父母重视教育中完成了学业,因此“独一代”的文化水平比较高,而且视野开阔。由于80后接受了系统的教育,他们对教育的要求比较高,将子女送到幼儿园学习时,都希望送幼儿到高档次、有特色的幼儿园,寄望孩子在好的环境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2)“独一代”的养儿观新,经验来源多渠道。随着网络的发展,大多数年轻父母的育儿经验不仅来源于长辈、朋友,更多的是在网上猎取所需。作为玩游戏、看攻略长大的一代人,他们更愿意尝试和学习,也更有资源。家庭幼儿园、国际幼儿园、托管、出国留学等多种上学的方式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这就好比“独一代”的父母当初只能到食堂吃大锅饭,而“独二代”的父母则可以吃自助和小灶。同时,他们有更多学习育儿理论分享、借鉴育儿经验的机会,育儿书籍、亲子节目、教育论坛等,只要他们愿意和用心,他们的生活就可以非常丰富而充实。

(3)“独一代”的竞争意识强,强调幼儿争第一。“独一代”父母在以自我为中心中长大,事事要强,样样第一,他们教育幼儿的方式延承了自己的性格。“独一代”父母不像他们的父母一样,教育孩子要谦逊、不怕吃亏等,相反,教育孩子要勇于表现自己,宁当鸡头,莫当凤尾。

二、幼儿园的角色

“独二代”开始接受教育,学前教育作为启蒙教育,许多家长都高度重视,幼儿园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独二代”的幼儿与以往的幼儿在性格、喜好、智慧等方面有许多不同,幼儿园要立足本职工作,教育好“独二代”。

(1)无规矩不成方圆,常规教育常抓不懈。“独二代”在“6+1”中长大,全家人将精力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家人的溺爱,使幼儿找到了坚实而有力的靠山,做错事不怕,因为家里靠山多,父母不行就靠爷爷奶奶,反正不用担心。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幼儿纪律松散。幼儿园是一个大集体,要对幼儿的常规教育狠抓、严抓、长抓。幼儿在幼儿园有组织有纪律中生活,觉得束缚,回家就向家人哭诉,不想上幼儿园,甚至以各类理由拒绝上幼儿园。好的习惯是在幼年时期养成的,幼儿园应与家庭多沟通,达成育儿共识,从小培养幼儿守秩序的习惯。

(2)家园手牵手,共建家长学校。大部分家长希望得到系统的育儿教育,但外面的早教机构、胎教机构收费比较高,令许多人望而却步。新型的幼儿园不但要肩负起教育幼儿的职责,而且引导家长如何做好家长也很重要,因为只有家长榜样的力量成为动力才能带领幼儿跑得更快、更好!

(3)特色教育与传统道德教育两结合。特色教育是建设特色幼儿园的核心要素之一,是幼儿园的生命。幼儿园通过多渠道开展各类特色教育,丰富幼儿的生活使幼儿在年幼时形成丰富的兴趣。大多数幼儿园的特色班开展了珠心算、乐器、舞蹈等,依笔者陋见,在国际大环境的趋向下,传统的道德教育也应该在幼儿园开展。古诗文是我国古代文明与智慧的结晶,是语言文化的精髓。幼儿期是孩子大脑和各种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此时诵读古诗文可极大地开发记忆潜能。幼儿对古诗文往往只会背而“不求甚解”,但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理解能力的提高,一些较通俗的诗文,孩子是可以逐渐理解和应用的。当孩子熟能生巧时,必会“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4)依托活动,开展感恩教育。感恩,感谢你的父母,因为他们赐予你生命,让你享受世界;感谢你的亲人,因为他们给了你关爱;感谢你的朋友,因为他们给了你温暖的友情。每天抱着感恩的心去对待生活,原来世界是美好的!幼儿的年纪虽小,但感恩的心从小开始发芽,长大了才能成为感恩的参天大树。“独二代”的幼儿生活在层层包围中,只接受爱,不知道爱他人。幼儿园通过节日、常规教育等活动教育幼儿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幼儿园不但是儿童的游乐场,更是儿童的感恩教育基地。

“蜂二代”酿出甜蜜事业 第9篇

3年前, 杨旭大学毕业后返乡帮父亲打理蜂业专业合作社。经过走访和市场调研, 杨旭发现多数蜂农对外界市场并不了解。“如今的市场早已不是单一的原蜜市场, 而是一个产品需求多元化、产品生产合作化、市场组织规模化的大市场, 合作社必须转型。”杨旭说。

2015年, 杨旭建立了蜜蜂文化体验厅, 吸引游客8 000人次, 并在体验厅开设DIY蜂蜜香皂等项目, 提高蜂蜜附加值, 经济利润提高了5倍。

杨旭还将目光瞄准互联网, 建立了自己的网站, 将产品销往全国。“万事开头难, 对蜂农来说, 他们不关注你说什么, 而是看你能给他们带来什么。”杨旭说, 最早决定做这些项目时, 顶着资金短缺的困难和蜂农的不信任, 他坚持了下来。

在杨旭的带领下, 4家农民合作社和1家加工企业成立联合社, 形成了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蜂蜜产业链, 年产量达600余吨, 推出了蜂花粉、蜂胶、蜂蜜面膜等深加工产品。

目前, 御蜂堂蜂业合作社所产蜂蜜全部贴上了二维码, 能追溯到蜂农姓名、产蜜时间、产地等详细信息, 从源头上保证蜂蜜的质量。

2016年是长征胜利80周年。在杨旭看来, 长征精神与蜜蜂精神有很多共同点, 都蕴含着勇敢、团结、勤劳和不懈。一次次的大胆尝试, 让他不断获得经验教训, 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菜二代”的致富路 第10篇

在这个远近闻名的“菜川”里,不乏一些在外闯荡多年后选择回到农村追随父辈脚步、在菜棚里继续耕耘梦想的年轻人,他们被称为“菜二代”。日前,记者走访了一位从71岁父亲唐书荣手中接过种菜“接力棒”的“菜二代”——唐文波。

刚见到唐文波时,他正和父亲在菜棚里有条不紊地打理着反季节西红柿。“我父亲从1986年就开始在西华镇王寨村种植蔬菜,能算得上华亭县种植大棚菜的‘鼻祖’了。”唐文波说,“父亲种了一辈子菜,有了感情,舍不得丢掉这个活计。我从外地回来后,就接手了他的菜棚。”

“我在上学期间学的建筑专业,毕业后在外地从事工程建筑和材料销售工作,在工程建筑和销售中,越来越感觉到科技和市场的重要。”唐文波说,“这些年,父亲种菜效益没上去的重要原因就是对种菜技术和蔬菜销售研究得少,‘老黄历’已经不适用了。”

下定决心回到农村种菜后,唐文波把在外闯荡的这段经历变成了“种菜经”。他告诉父亲,社会在不断发展进步,种菜也要在技术和销售这两个环节进行“改革”,除了要“种好菜”,还要关注“卖好菜”。听儿子这么一讲,种了一辈子菜的老唐觉得可以向儿子放心“交权”了。

2004年,唐文波正式从父亲手中接过“接力棒”,成了名副其实的“菜二代”。

“走马上任”后,唐文波经过一番调查后发现,父亲这些年在大棚里种的青辣椒、番茄、大白菜等这些平常菜确实畅销,但村民家家户户几乎都种,形不成特色,也卖不上好价钱。“要想棚里生金,唯一的路子就是要种出自己的特色。”唐文波说。

主意拿定后,2005年,唐文波远赴西安学习蘑菇种植技术,学成归来后,将家里4个棚改种成了蘑菇。“当时,县上种蘑菇的人很少,蘑菇种出来后上市销售快,而且价格还高。当年,我就收入了7万多元。”唐文波喜滋滋地说,“成功‘改制’,效益翻了番,父亲乐呵了好一段时间。”

明朝的权二代与官二代 第11篇

近年来,继“富二代”一词兴起后,又陆续出现“权二代”“官二代”,也就是所谓的权贵二代,而这其中有些人比所谓的“富二代”的危害要大得多。中国历史中,权二代、官二代的或腐败懦弱或无所顾忌的行为,或多或少有所记载。最近读了明史研究专家王春瑜的《他们活在明朝》后,对权二代、官二代的腐败、奢侈、无所顾忌的生活有了更深的认识与了解。

在《所谓的“龙子凤孙”和“金枝玉叶”》一文中,王春瑜详细叙述了明王朝为维护统治,对皇室成员大肆分封,并举数字为证。《徐达的末代子孙》一文更是表现了诸侯贵族的贪图享乐。《身首异处的官二代》则叙述了大臣严嵩之子严世藩的穷奢极欲。而在《张居正的老母亲》一文中,对比了张居正登上政治舞台兴盛时的盛景与没落时的人亡政息。这些文字不仅揭示了明王朝统治者阶层的腐败无道、迫害忠臣、信任宦官,而且也揭示出王侯、大臣的恣意享受,中饱私囊,忽视生产的腐败现象。这些都加速了明王朝的灭亡。

在政治上,“朱元璋认为,必须加强宗藩势力,洪武三年(1370),他大封诸王,控制要害地方一分制海内。……朱元璋还给诸王以一定的点兵之权,护卫甲士少者3000人,多者至19000人,在诸王的王国中,不仅置文官,还设武将。”这一出发点是好的,为了自己的后代子孙及统治的长治久安,分封诸王,希望同姓能够团结一心,维护大明朱姓王朝的永久统治。“万历以后,允许宗藩子弟经科举考试出仕。其中有的人,一朝权在手,就大肆搜刮,贪婪至极。”科举出仕本是好事,但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拿着鸡毛做令箭,就万万不可取。在政治上垄断性的腐败,必将导致大明王朝的覆亡。

在经济上,“早在洪武九年(1376),即定诸王公主岁供之数:亲王岁支米5万石、钞25000贯、锦40批、纻丝300匹、沙罗个100匹、绢500匹、冬夏布各1000匹、绵2000匹,盐2000引、茶1000斤、马匹草料月支50匹。其段匹,岁给匹料,夫王府自造。”“嘉靖中叶,全国每年所供京师米计400万石,而各处供藩府子孙的禄米,却是853万石;山西一省存留米麦84.3万石,而宗室禄米缺需192万石。”“明王朝对宗藩还有诸如宗室公主即位之赏、到封国就任之赏、来朝之赏、有功之赏等等,为数相当可观。”“宗藩的生居死穴,也都是有官府营造。”可谓从摇篮到坟墓,明朝对宗室在经济上都给予了补贴,某些做法在今天看来还颇具人性化,如“到封国就任之赏”,体谅了搬家、换居住地的难处。

在生活上,皇室宗亲的穷奢极欲可暂且不说,大臣的生活就已经足够奢侈。“严嵩对其子严世蕃,自小百依百顺,严世蕃成人后,公然拉了朝中大臣作马骑;吐唾时,好端端的痰盂不用,要美婢以口盛之,还美其名曰‘香唾盂’,实在荒谬绝伦!”“徐达后裔所建园林即让人目不暇接:‘染指名园,若中山王诸邸,所见大小凡十。若最大而雄爽者,有六锦衣之东园;清源者,有四锦衣之西园;次大而靓美者,魏公之南园,与三锦衣之北园,度必远胜洛中。’也就是说,这些园林远远超过历史上著名的洛阳名园。”再看张居正老母赵妪因害怕渡黄河,有司在黄河南北“以舟相钩连,填土于上,插柳于两旁,舟行其间如陂塘,太夫人不知也。”由此可见,明王朝的宗室、大臣及其家人在生活上的骄奢淫逸。

朱元璋常常告诫子孙:“蓄养德性,博通古今,庶可以承籍天下国家之重。”可所谓的“龙子皇孙”“金枝玉叶”,“在明末的大动乱中,除个别人物外,无不显示出他们的悲切无能。其结果,不是让农民军将他们连同其护法神崇祯皇帝一起埋葬,就是被打得落花流水,成了名副其实的‘弃物’。而明亡后,被人们抬头捧脚供奉起来的南明诸王,有的猥琐不堪,有的唯知在残山剩水中恣情享乐,终日沉湎于醇酒妇人之中”,“有的登上新的王位,缺终日风声鹤唳,未见清兵踪影就望风而逃”。借用吴梅的曲语,他们不过是“金盆狗矢”而已。

再看被封侯的徐达的后人徐青君,“家产被籍没,群姬雨散,他一身孓然,与乞丐为伍,潦倒到为人代杖——也就是代犯人让官府打自己的屁股”。重臣严嵩之子严世蕃“卖官鬻爵,贪赃枉法,终于在千夫怒指之下,被斩首通衢”,而赵妪在张居正死后“回到江陵老家不久,遭抄家灭顶之灾,受惊吓,被侮辱,眼睁睁地看着儿孙上吊、饿死、被饿狗吞食”。造成这种结局,可以说是这些人本身的作风道德问题,但是本身的体制也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影响。

“权二代”“官二代”现象是一种腐败,对社会道德、社会风气、社会生产、社会生活具有极强的腐蚀性,影响到人们的社会认知、道德意识、平等观念甚至使人们的“三观”扭曲。“权二代”“官二代”的存在成为破坏政治公平和法治精神的官场体制和官场形态的常态化现象,触及了政治的敏感神经,聚焦了群众的眼光,汇集了媒体的视线,受到了社会各色人的關注。然而,这并不是现今才有的,“权二代”“官二代”有着深厚的社会土壤、政治土壤。

读王春瑜的《他们活在明朝》,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明朝真的是“了然于胸,呼之欲出”,“——载之笔端,让他们鲜活起来”,可以了解很多有关明朝形形色色的人物的生活,更近距离地接触明朝,了解明朝。

(本文编辑 谢宁)

陈健民:挣脱“富二代”光环 第12篇

陈建民说,“陈润光之子”既是光环,更是紧箍咒,他只有在事业和社会责任上超越前人,才能恢复“陈健民”这个真身。在他的身上,可以看到奋进的精神、无可替代的智慧和远见。

留学归来,开启创业之旅

聚光是陈健民创业的开山之作,成立之初,员工仅30 人左右,公司的战略发展方向、企业基本文化、组织架构等都亟待建立。陈健民却不紧不慢,一步一步完善。他认为,聚光应先练好内功,积累社会资源,稳扎稳打、深耕细作,并将这点作为聚光的发展战略。

比如说,智能家居产品包含多方面的需求,产品有各种各样的发展方向,因此在产品定位上一两年内是无法做到大而全的。他便组织多次研究讨论,最终确定了产品“家居控制”为主的阶段方向,并由此进行深耕细作,2009年开始逐步扩展后续产品功能。

如今,聚光共申请专利54 件,发明23件,实用新型、外观专利12件,软件产品登记6项,著作权证书7项。

创业“成瘾”,在科技道路上狂奔

当聚光已经步入正轨,喜欢挑战的陈健民又开始他新的征程,进入了第二个创业环节。这一次,他把目光投向了氮化镓衬底材料上。“我当时注意到,在珠三角,LED企业多如天上繁星,但主攻产业链前端技术的企业并不多,氮化镓衬底材料以及相关技术开发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机遇就在眼前,陈建民便迅速主动地与北京大学宽禁带半导体研究中心洽谈合作,并在2008年11月组建了东莞市中镓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目标锁定LED核心领域衬底、外延片和相关精密加工设备。

有了聚光的组建经验,中镓快速完成了组建工作,成为国内首家专注于新型氮化镓衬底材料的高科技企业,中镓公司填补了我国氮化镓半导体衬底行业的空白。

可以这么说,中镓是陈健民从聚光转向科技发展的转折点。2012 年,东莞市中镓科技集团成立,下设中镓半导体公司、中实创半导体照明公司、北京研发中心等多个分支机构,走向集团化经营。2009年至2013年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年复合增长率超过400%;2009 年至2013 年企业总资产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3%。

陈健民在创办聚光和中镓之后,又依托这两家公司投资了10 多家公司,其中包括广州普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市集博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广州尚动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市聚美化妆品公司、东莞市普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广商高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柯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东莞市中实创半导体照明有限公司、东莞市聚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燕园中镓半导体工程研发中心有限公司等。

当然,创业路上有光鲜,也少不了忧伤。“最近几年,在不断地创业过程中,也经历过失败。”陈健民坦承,2011年至2012 年是一个让他百感交集的阶段。这期间,集博投资咨询有限公司颓势难以挽救,普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因内耗陷入停顿。

惺惺相惜,扶持大学生就业创业

2012年5月,陈健民获得了“广东青年五四奖章”。两次创业,再加上科技创新并获取累累硕果的创业历程,让陈健民成为青年人的榜样,被选东莞市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

他深刻认识到“:研发是企业的生命,人才是科技的代表。”聚光的发展离不开全体员工的辛勤劳动与付出,也离不开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与帮助,为此,他特别重视对员工、对社会的回馈。员工若有特殊困难的,公司也组织了自愿捐款活动,帮助同事渡过难关。

此外,陈建民对有抱负的年轻人,不仅鼓励大学生来他公司实习、就业,他也非常赞赏并支持他们创业。2008年,聚光与共青团广东省委合作,出资设立广东大学生创业基金,成为广东大学生“U势界”创业大赛基金单位;2009 年,聚光赞助第十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大赛。

陈健民一再强调扶持基金的公益性,他说:“聚光的赞助并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投资,而是无私帮助大学生就业,用企业的商业模式帮助大学生成功创业。”

深谙现代企业家责任,积极投身公益

2008 年5 月12 日,汶川地震震动全国,光大集团在5 月14 日认捐500万元之后,又在集团企业内部和各社区开展募捐,两天募捐款项达226 万元。5月19日,由员工和业主募捐款项购买的赈灾物资从东莞出发,启程前往四川灾区。

“灾难发生后,不断有业主打电话来问我们,能不能组织募捐。”陈健民说。小区业主有不少是私营企业主,他们一直都在寻找募捐渠道,而光大集团,为他们搭起了平台。“我们被这些业主们感动了,东莞人是有爱心的。”陈健民说,不仅是业主,和光大企业集团有合作项目的中山大学几位教授,在听说光大准备运送赈灾物资前往灾区之后,也积极参与了募捐活动,主动申请一起前往灾区,而且又送来了5吨应急药品。

光大集团计划认捐重建的学校,是各界关注的重点,此次车队深入灾区,目的不仅仅是将赈灾物资送过去,还在于实地勘察后,选择援助重建的校址。“我们是做房地产的,而且我们有一级资质的建筑公司,做建筑是我们的优势。”陈健民说。

光大地产在2011 年“幸福同行——2011 东莞‘广东扶贫济困日’主题晚会”上,在已经捐款2500 万元的基础上,再度捐款160 万元支持广东扶贫,以实际行动作为表率,引领更多企业参与广东省慈善事业。

“身为土生土长的东莞人,能为东莞献出一分力量,为贫困大众献出一份小小的爱心,我深感荣幸。”陈健民说,“现代企业家的下一代,对贫困的认识却不够深。建议政府下次组织扶贫活动时,不但要把企业家带过去,还要把他们的小孩也带过去,让他们亲身体验贫困,加深感受。”

在陈健民心中,扶贫济困的美德应该代代相传。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二代】相关文章:

“二代”问题06-10

官二代06-16

农二代07-19

第二代产品05-18

二代支付培训07-20

中国第二代导演06-23

二代身份证08-08

保险第二代偿付能力08-19

创二代的课题范文05-27

富二代孩子的努力事迹06-14

上一篇:真核重组质粒下一篇:报告要点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