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课堂小组讨论

2024-07-25

政治课堂小组讨论(精选12篇)

政治课堂小组讨论 第1篇

一、对知识模块体系的整体认知, 提升思想政治课程全面掌控性

我们知道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设置是以框题的形式出现的, 一个框题代表一个中心议题, 每个框题下面的各级标题都是中心议题的扩展论述, 目的是把所讲的内容一步步勾画出来, 这里面的知识, 有一部分是需要背诵和记忆的, 另外一部分是需要理解和领会的, 这就是道理, 而从思想政治课程的整个纵向来看, 前后的政治知识和道理又是互有联系的, 需要形成一个体系, 才能有个全面的认知, 这就需要知识的整合, 形成模块体系。

我们来分析一下思想政治教材的课程内容编排, 通常是先确定一个主题, 随后下面进行相关的知识分析划分, 不管是在经济生活部分、政治生活部分、文化生活部分、还是哲学与生活部分, 都是如此, 例如我们最初接触到的就是货币商品经济方面的知识, 跟随其后的就是八个主题内容, 紧接下来学习的是“经济和市场”, 都是先综述后分述, 政治、文化、哲学部分也是类似, 这种先总后分的教材编写方法, 就是循序渐进, 这就是将知识进行互联, 不再是单块知识的学习。

我们说知识是前后互联的, 在学习下一步的新知识的时候, 我们需要先引入上一堂课程知识的回顾, 新老知识相互融合到一起, 进行内部的整合, 例如教师可以将商品的知识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融合到一起进行讲解, 从社会发展实践当中, 揭示出相关经济规律, 这就是避免知识的单一划分, 从而进行整体的优化和整合, 政治课程的每一堂课可以构成一个知识模块, 也可以两课构成一个大的模块, 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思考。

二、教师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优化整合和思考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优化和整合, 这样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发现知识点之间存在的联系。例如在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之中, 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来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答案, 这样就在潜移默化当中进行知识的整合, 例如对于市场经济知识的学习, 对生产制度的学习, 市场经济的范围包括哪些, 生产制度和市场经济的关系是什么等, 不断的进行问题的细化的思考, 这样可以有效的解决学生知识分离的缺点。再者, 因为思想政治的课程具有实时性, 所以会有新的知识点出现, 将新的知识点融入课程之中, 进行知识的更新整合, 例如像某些带有综合性质的政治新问题, 带有时事性质的, 就是要结合实践和国情来进行有效的分析。例如:“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建议和意见”、“面对当前我国就业形势该如何处理好就业问题”、“为既保证经济稳步增长又切实解决民生问题出谋划策”等一系列社会生活实际问题, 教师要有效的引导学生结合当前时事去进行解答, 同时找出课本内的相关章节, 联系有关的学科知识, 去进行问题解答的统筹规划, 不断提出新问题, 寻找新答案, 拓展学生的思维, 深化学生对社会生活发展的认知和了解。

三、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高效并且覆盖面较广的学习方法, 能够提供给学生一个宽松自由的交流平台, 让学生自己去进行知识的探索和问题的发现, 主动积极发言, 各抒己见, 最后优化出最佳结论。

教师根据全班同学数量, 4~5人一组, 划分为若干小组, 每组按照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特长进行编排, 做到优势互补, 取长补短, 教师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通过学案列出主干提纲, 而后, 学生根据提纲的脉络进行课本的自学和分解, 各自总结出自己的所得, 下一步, 同学将自己总结出的结论在小组之内进行有效的比较, 选出最优的结果参加班级的评比, 最后教师进行点拨, 学生根据教师的总结, 进一步纠正自己的不够合理准确的地方, 最后形成自己的学习理解, 这样学生从头至尾就形成了四轮的学习过程, 在学生主动探索的同时不仅学到了知识, 而且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合作交流, 自主探索学习, 应用之于思想政治课当中, 就是让学生体会从“问题探索—问题解决”的全过程, 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点拨、归纳、总结, 学习前的引导, 学习后的总结和建议, 让学生自己去主动的构建知识体系, 此法对于思想政治这门课, 尤其适用, 思想政治课的逻辑性、推理性和思考性决定了小组讨论方法强大的渗透力, 可以在教学中应用, 比起被动学习的潜在效果要好得多, 在实际教学之中, 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 教师需要去认真整合课本体系, 将前后相近、相似、相关的知识点拿到一起进行整合, 一线贯之, 找出其本质联系, 让学生有一个整体性的认知, 这样才能居高临下, 全面掌握, 从相对枯燥的理论论述当中, 撷取对人生和价值观有益的东西, 从小组合作的讨论之中, 群策群力, 集思广益, 去获得思维的深化和扩展、能力的发展与提高。希望在实际教学当中, 此法得到更好的运用与发挥。

参考文献

[1]杨毅春.新课程学习指导与评价[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2]刘文川.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设计与评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生物课堂教学中小组讨论刍议 第2篇

生物课堂教学中小组讨论刍议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现代教育理论和全新的`教育思想已逐渐走进学校的日常生活,影响着教师和学生的行为,规范着学校的管理和实践.虽然新课改已经推行5年了,但我们仔细考察发现,由于课程或教材的改革并没有相应的课堂教学操作方式等作支撑,新课程至今都没有真正在课堂教学中展现其风采,并没有如人们所期望的使课堂发生根本性改变.

作 者:董树仁 作者单位:会宁县教育局,教研室,甘肃,会宁,730700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7)分类号:G80关键词:

政治课堂小组讨论 第3篇

关键词:小组讨论学习;初中思想政治;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239-01

小组讨论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方法,也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它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一定的组织形式,围绕问题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全面理解和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符合素质教育的主导思想,是素质教育的实施手段。

一、改变座位,创设环境,合作讨论

班级授课制一直是我们沿袭的做法,学生们座位形式整齐划一,他们的坐姿端正大方,不可以存有半点“违规”,否则要接受惩罚。殊不知,如此上课形式大大消弱了学生的正常思维,而且,有的学生只考虑把姿势做好不受批评,而没有完全把心思放到学习上,这就影响了他们创新思维能力的发挥。况且,这样也很容易使学生感觉疲劳,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而思想政治课程更需要学生探究,需要讨论,需要合作,从而形成观点。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就根据学生的想法和目前班级的实际情况,把座位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划分成各个小组,并且每组成员相对而坐,便于他们讨论合作。不再像传统的后排只能看到前排同学的背部,所有学生同向而坐,讨论必须转脸。这样一来,小组讨论形式就更方面,减轻了他们的心理负担。因为以前的学生是孤立的,但现在形成的是一种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他们能够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当然,也曾有人质疑这样是否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事实证明,这样的座位拉近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便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良性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他们在轻松、愉快、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兴趣盎然,实现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为小组讨论学习的开展奠定基础。

在教学《我们的新集体》时,初一学生刚刚踏进中学校门,他们对集体的概念、作用等都不尽了解。我就设计了一下问题:1、如何看待一个新集体?2、我们应该怎样与他人交朋?3、什么是班风,我们怎样才能形成良好的班风?引导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后,形成本组的总结性论断,然后,大家共同讨论,达成一致意见,这就帮助掌握了相关知识并培养一定的合作交流际能力。当时学生的学习状态异常活跃,效果自然就好。

二、自愿组合,适当引导,组建小组

初中生有着积极向上、合作探究的求知欲望,他们愿意与人交往、合作共享。因此,对于小组建设,本着“自主自愿、适当引导”的原则,让那些能够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学生在一起,组成一组。因为是一群能够玩得来、聊得来的同学编在一组,这样便于他们讨论学习,学习效率会更高。当然,有的小组可能都是后进生,但是他们的学习水平与能力相当,他们在一起讨论学习也就没有任何思想负担,能够任其思维尽情发挥。如此以来,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主体观,把学习的时空留给了学生,把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学生。同时,他们组内、组际之间要进行比、赶、超,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得以培养,学习积极性自然提高,各方面的能力也就稳步提升。

教学《适应学校新生活》时,正好我们刚建立学习小组。我就要求学生以《适应新的中学生活,做一个阳光少年》为主题,进行小组讨论。我依然记得当时学生热烈讨论的场面,他们一致认为,要认真学习并执行《中学生一日常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迅速适应中学生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做一个阳光少年。至于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三、科学培训,指导合作,共同提高

学习小组只是形式上的组合,需要有能力的指挥官来协调管理,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功效,否则,可能会我行我素,各学各的;也可能会迟疑不动,失去小组学习的生命力,一旦没有了合作就收不到合作的效果。因此,我安排每组综合素质较强的学生当组长,并进行必要的培训,同时培训一名副组长。要求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协调好本组的一切事务,要尊重本组的每位组员,让他们发挥所长,互帮互助。每次活动后都要安排合适的人选,把本组的讨论成果向全班同学汇报,而且,成果的评价以小组的总体表现为准,必须是全体组员的共同努力。讨论学习后,各小组长本人或指派学生代表把本组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教师要充分肯定他们的讨论成果,并要注意学生表述中的思维过程,注意其准确性和多样性,让学生自己总结和评价讨论结果,久而久之,学生的能力就会提高。当然,教师要及时引导纠错,以培养他们的分析概括能力。

四、合作讨论,有效学习,提升能力

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会让学生先自由朗读教材,初步感知其内容,并能够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一些针对性、典型性的问题,问题提出后,进行小组讨论,合作解决。当然,会有一部分问题,学生即便通过小组讨论后,也很难或是无从下手,针对这类问题,要让学生全班讨论。其间,学生要在尊重别人的前提下,随时发言,讲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当持有相反意见时,可以进行必要的辩论,直到问题解决为止,并且能够达成一致意见,彼此接受,形成共识。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能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做人从知耻开始》时,我就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内容,让他们了解知耻的概念和意义。然后,让小组长组织本组学生讨论学习,当时,他们提出了好多相关问题。有的同学说“我们首先要有羞耻之心,任何时候,对自己的不文明行为要产生羞耻感”。有的说“我们应该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法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我约束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文明优雅之人”。有的说“我们要自尊自爱,敢于接受他们的批评与指责,自觉履行社会义务”。“我们要以学习为主,兼学其他,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自身素质”……这样,学生通过讨论,自然掌握了相关知识,同时,学会如何做一个有素养的人,内化素质,立身社会。

小组讨论学习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自主探究,分析概括,形成论断,进而掌握知识,培养能力。这应该是课堂教学中行之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当然,要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的双丰收,还需要我们的深入研讨,使之更加完备有效。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浅析政治课教学中的小组讨论 第4篇

小组讨论作为学生学习交流讨论、班级成员之间的互动方式, 有着师生对话无法替代的作用。小组讨论作为合作学习的一种方式, 所有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 锻炼和证实自己的能力;听取同伴的想法, 纠正他人的错误, 可以丰富自己的认识、集思广益, 开阔视野, 形成新思路、新方案。向同伴解释学习材料, 说出自己的理解, 听说双方均能从中受益。

作为一种教学交往方式, 小组讨论运用于所有年级。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 小组讨论也越来越为广大中小学教师所亲近、接受。

二、小组讨论问题面面观

政治课堂上我们依据自主、合作、探究的原则。多采用四人合作小组的讨论形式, 在教师的引导下, 自主地进行探究学习。但我在教学实践中也遇到许多麻烦:

1.小组成员间缺乏必要的人际交流和小组合作技能 , 不具备合作的倾向性, 学生不知道怎样与他人互动。当产生不同意见时, 不能建设性地解决矛盾冲突。

2.小组合作学习前, 部分问题设置草率, 不管合适与否, 难易如何, 都由学生合作讨论, 结果造成一些没有思维容量、甚至是一些根本就不屑一论的问题充斥其中, 学生没有参与讨论的兴趣, 浪费教学时间, 教学效率事半功倍;出于一有问题立即实施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没有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步骤, 问题本身也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不理解将学习什么, 怎样学习;同样由于缺乏必要的讲述, 无法帮助学生迅速、准确地把未知信息与已有的认知经验联系起来, 选择最佳学习起点, 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3.学生未经认真读书 , 深入思考 , 就组织小组讨论。学生没有经过深思熟虑, 匆忙展开讨论, 要么坐享其成, 要么人云亦云, 盲目随从, 对小组内的不同见解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同或反对, 也无法做到吸取有效的成分修正自我的观点。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但解决不了疑难, 反而在无意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 有悖合作学习的真谛。

4.学优生在小组中处于主宰地位 , 承担了主要的职责 , 学困生则处于从属或被忽略地位。在合作学习中, 学优生往往成为小组内最活跃的一分子, 他们的潜能得到了发挥, 个性得到了张扬。而一些学困生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 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权利。

5.课堂秩序混乱 , 学生发言七嘴八舌 , 听不清究竟谁的思维不严密, 谁的思维缺乏条理性。教师对小组学习缺乏必要的计划、调控等组织技能。当学生和小组面临问题时, 教师无法对一批问题进行辨别、分析并给予学生帮助。

总的来说, 在表面热热闹闹的讨论下, 难以保证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 可能在讨论过程中, 有“浑水摸鱼”者, 有“离体太远”者;在交流过程中, 有的学生“随波逐流”, 不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需要我们通过评价的方式加以引导。在课堂改革中, 建立一种合理的学生课堂评价制度, 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评价模式是一个十分迫切的任务。

三、解决策略和效果

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 是一种持续的过程, 但又不同于教与学的过程, 评价被用来辅助教学;评价旨在促进发展, 是为学习服务, 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评价是教与学的组成部分, 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

1.小组评价策略。小组评价是对小组合作过程和学生合作表现的监控, 是促进合作小组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课堂教学中的小组评价包括个人自评、小组自评和教师评价。平时主要以小组自评为主, 个人自评和教师评价可以定期进行。这种自评能够使学习小组成员维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便于合作技能的学习, 使组员对自己参与情况有所了解, 保证学生在原认知水平上, 能够积极思维, 为强化小组成员的积极行为和小组合作的成功提供必要条件。在实际的合作学习实践中, 由于时间紧迫或者注重学科知识等原因, 不少教师轻视甚至忽视小组自评这个环节。

小组合作学习后, 教师要提供一定的时间让其进行自评。小组自评初期教师可以明确一个自评的结构, 使学生的评价可以参照一定的程度、围绕一个中心或突出一个重点。同时要提醒学生运用他们的合作技能进行自评, 以促进学生参与小组学习的深度。小组自评和教师评价主要从外部对学生的合作行为评价, 二者各有侧重。小组自评侧重于对组内个体之间的互评, 教师评价基于教师对小组群体之间的观察、比较、甄别, 偏重于对有效的小组合作模式和行为的肯定、褒扬。通过他人的评价, 使学生获得合作学习时行为表现方面的反馈对照, 使积极的行为得到强化, 不当的行为得到纠正。

2.小组奖励 策略。合作学习把 “不求人人成功 , 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 同时将其作为学习评价的最终目标和尺度。它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 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 以小组总体成绩决定奖励或认可的依据。为了检查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 从而实施小组奖励策略, 需要定期进行小组测验。在每次测验结束后, 要计算每个学生的提高分和小组的得分, 以便对得高分的小组进行奖励。一般来讲, 把每人的成绩与他们自己以往获得的成绩相比表示学业上是进步, 这是公平的。实质上是比较小组内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努力程度和进步水平。这样把做得好与得到奖励联系起来, 有利于激励他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奖励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采用口头表扬、鼓掌祝贺、经验介绍、颁发证书, 授予小组荣誉称号, 等等。通过奖励使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有价值的, 是能得到认可的, 激发学生尽可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 开发他们的潜能, 乐意为共同的学习目标而努力, 从而培养消失的合作意识, 提高合作技能。

有个学生原来学习成绩不是很好, 上课讨论时, 总是别人讨论得 热火朝天 , 他却在一 边一言不 发 , 要么看课 本 , 要么就发呆。现在, 每次讨论他都会说明自己的看法, 整个人变得积极多了, 有时还会代表小组举手发言, 与大家交流观点。有的学生原来每次讨论时, 总是“高谈阔论”, 却离题太远, 课堂的时间总是不知不觉地浪费掉了。现在, 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 围绕老师提出讨论的问题, 多方面论述, 使小组成员都活跃起来, 让大家在合作中共同进步。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四、小组讨论的反思

作为小组讨论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 教师在实施这种学习方式时, 要掌握一定的技巧, 做一个成功的引导者、促进者。当学生和小组面临问题时, 能进行辨别、分析, 并给予学生帮助, 对学生学习进行有效调控和促进。通过讨论问题的设计, 问题情境的创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产生讨论学习的冲动和愿望。在合作学习中, 要巧妙地把教师对学生个人和小组行为的期望传递给学生, 从而提高学生的互动技能和社会技能。在小组讨论中要尽量多走动和观察、倾听, 必要时可进行干预。教给学生一些探索、发现的方法, 不断引发学生思维碰撞, 把学生的探索引向深处。教师在课堂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状态, 从学生的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生成状态等方面观察了解学生并随机作出适当评价。通过评价, 鼓励学生思考、尝试、实践。

总之, 就是要使课堂变为展示学生探究风采的舞台。教师要从台前退到为学生提供探究路径设计, 营造有利于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学习的氛围的幕后去。从而使“活动内容化, 内容活动化”重要载体的小组讨论形式在新课改下的政治课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学政治教学参考》.05年1—6期.

高中数学课堂小组讨论有效性的研究 第5篇

关于《高中数学课堂小组讨论有效性的研究》课题是我们研究组申请的省级课题,在前期充分的准备下,经陕西省教育学会批准立项。我代表课题组成员做开题报告,下面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及老师汇报如下:

一、课题的界定和说明

小组讨论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围绕教学中的某一中心问题,通过共同探索和交流分享活动,从而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学习和互相学习的机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有效学习的一种组织教学的方法。课堂中利用分组讨论可以提高有限时间内学生学习、交流、表达的频度与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优势互补,也有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展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也越来越受到教师们的重视,组织开展有效的小组学习的形式解决问题,是面向全体和促使学生主动探究的有效的方法,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然而,不容忽略的是在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老师们经常感觉自己的课堂“小组讨论”不尽人意,课堂讨论中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当我在课堂上走下讲台,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并不是我所想象的有争议、有碰撞、有生成,我只要走下去,询问他们讨论的如何,他们立刻便问:老师这道题答案是这样的吧,答案对不对,一会上去展示错了怎么办……等等问题,而不是真正针对问题本身的讨论。讨论流于形式,表面上看热热闹闹,但很难保证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在讨论过程中有“浑水摸鱼”者,有“离题太远”者,有“离群索居”者。交流过程也有的学生“随波逐流”,不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讨论实际上对课堂教学没有多大帮助;还有小组讨论参与率低;讨论时间控制不好等。小组讨论的无效,直接导致课堂教学的无效。这也是我们许多一线的教师所困惑的,究竟如何使小组讨论更有效,怎样开展、如何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进来等等,是本课题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二.课题想解决的问题。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进一步提高师生对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认识水平,深刻领会提高课堂学生讨论的有效性,是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关键。也是我校成功实施“两段六环导学大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所在。通过课题研究,要让尽可能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学会团结合作,学会吸纳他人意见,并能有效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通过课题研究,是我们教师真正从传授知识者转变为学生能力培养者,努力提高在新的教学模式下自己的教学技能。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和创新之处

本课题主要研究的内容有(1)小组讨论的分组研究。

(2)学生讨论习惯的培养(3)小组讨论的有效评价机制

(4)开展课堂讨论与学生良好个性发展的研究。这个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1)符合新课程改革倡导的理念,是一线教学改革急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2)我们采取的研究方法就是在教学实践中边研究,边实施,边改进,边提高,在实际工作中做好校本研修,同时通过研修提高自身的工作水平。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仔细查阅、钻研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丰富自己的理论素养,为课题研究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认真制定相关的研究目标与实施方案,避免低水平的重复研究,提高课题研究的有效性。

(2)、行动研究法:这是本课题适用的主要研究方法。以提高教学有效性为目的,在教学实践中采取“自修---反思”的学习方式进行自主的校本研修。开展行动研究要求教师对他们在课堂上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建立假说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上大胆地改革,探索适合我校实际的小组讨论教学策略。

(3)、教育调查法:通过多种形式对本学校各学段、各类学生、数学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为课题研究积累大量翔实的第一手资料,不断总结经验,形成结论。

(4)、调查研究法:运用访谈、问卷等方式系统地收集客观资料,探究影响讨论有效性的因素,发现问题,验证假设。

(5)、个案研究法:对典型的教育教学事件或研究对象进行具体而深入的研究,积极发现并培植优秀的教育教学案例,充分发挥个案研究对教师校本成长的促进作用。(6)、经验总结法:定期对课题的研究状况进行交流、互动,对研究成果及时汇总,逐步形成成果。

五、基本思路和研究步骤

(一)、研究思路:本课题将以我所带的本校高二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首先自己要进行理论学习论证,并收集相关资料,吸取有益的经验和做法。其次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摸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同学生一起边研究边改进边总结,在实践中摸索出提高小组讨论的有效性操作策略和方法。

(二)、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4年6月-2014年8月)(1).问题反思,确定课题;(2).文献研究,申报课题;(3).立项开题,制定方案;(4).培训动员,熟悉方案。

2、研究实施阶段:(2014年9月-2015年4月)第一阶段(2014年9月-2014年10月)(1).制定详细的课题研究步骤。

(2).讨论设计和编写集体调查问卷和个案调查问卷。第二阶段(2014年11月-2015年4月)

(1).进行有序、科学的调查和问询,找出学生课堂讨论存在的问题和困惑识,建立学情问询跟踪记录。

(2).通过问卷和调查及时收集和总结小组讨论的策略。(3).各学段交流实施提高小组讨论有效性策略,并对实施这一研究时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同时找出解决方案。

(4).分层次交流研修成果,撰写反思、论文,汇编成集。

3、总结阶段(2015年5月—2015年6月)

(1).反思研究过程,收集研究成果,准备申请结题。(2).撰写反思和论文,收集和整理研究成果资料。(3).撰写研究报告,完成结题工作。六.课题组成员分工

课题组人员具体分工:

(一)课题实施方案的策划,课题的组织、管理、协调 李玉玲 课题实施方案的制定,课题资料的汇编,结题报告的撰写 王燕

(二)、学情调查,学情反馈 王燕

(三)、小组讨论课堂教学实施 郭丽萍 李玉玲 刘文斌 王燕

(四)、课堂讨论分组的研究 刘文斌

政治课堂小组讨论 第6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小组合作;小组讨论

“小组合作模式”是近些年来在许多中学教育中得到广泛运用的教学模式,它有别于传统的教师“说教式”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新课改中对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尤其是其中的小组讨论环节,由教师提出疑问,学生通过分组讨论,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并由教师最终进行点评,在此环节中,完全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在地理教学中,我发现了学生由于常久接受的都是教师讲学生学的传统“说教式”的教学模式,学习的主动性较差,并且学生对于怎样进行自主学习也没有明确的概念。恰逢此时,我校大力推进“两段五环节”教学模式,小组合作模式得到充分推广,在地理教学课堂中我也逐步推进小组合作模式,并着重其中的小组讨论环节,逐步使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去思考、敢于去发言,真正达到自主学习。

在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中,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有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西安市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通过小组合作模式中的小组讨论环节,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真正现其主体作用,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

一、研究目标

1.利用地理课堂教学,逐步推进小组合作模式的实施,根据学生学习程度的差异,将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从简单问题入手,使学生逐步适应小组合作模式。

2.在小组讨论环节,注重问题的设计,依据分组时所掌握的的学生情况,提出适合好、中、差等级学生的问题,由,学生主动去进行讨论、得出结论,从而逐步培养其主动学习能力。

二、研究内容

针对以上目标,我计划从以下四方面逐步进行解决:

1.合理分组

学生学习能力各有不同,对地理课程的理解能力也各有不同,因此,在推进小组合作模式时需将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分组的方式要符合好、中、差相结合,一组中既要有“领头羊”又要有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能达到好带差的目的。

2.问题提出

有针对性的设计相关的问题,问题要难易结合,符合小组中各程度学生能解答能力,例如程度好的学生要求得出的结论要具体完整,程度较差的学生只要求其能得出基本结论。

3.小组讨论

在课堂教学中,激励学生积极进行小组讨论,主动去思考问题,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并敢于在课堂中将自己的见解公之于众,同时也要鼓励学生不怕犯错,且不单是将思维局限在课堂所学的知识之中,通过课内的知识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是中学地理课程真正成为一门有用的课程。

4.合理点评

由于学生所掌握的的知识能力有限,因此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的结论有时并不能完全反映出问题的答案,此时,就需要教师进行点评,但并不是简答的将答案告诉学生即可,而是需要依据学生得出的答案找出其中正确的部分,将不正确的部分进行引导,使学生反思错误部分后依旧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得出正确答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是作为正确答案的引导者,学生仍是课堂的主体。

在经历了小组合作模式的初步接触到对小组合作模式的熟悉这一阶段,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小组合作模式的优势,并在小组讨论环节中使学生主动去思考、敢于去回答,不怕犯错,且愿意将自己的观点与全班同学及教师进行交流,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从而培养起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研究过程及方法

1.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利用本学期的三个月时间,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达到好差均衡,课堂教学中逐步推进小组合作模式,使学生理解并接受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并着重在小组讨论环节中使学生得到一定的历练。

第二阶段:提升阶段。利用一个学期的时间,让学生完全接受小组合作模式,并通过小组讨论环节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的到锻炼,形成主动思考、主动提问、主动学习的学习习惯。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在教师的指导中,使学生能够主动去思考、敢于去发言,并在日后的学习过程得到广泛运用。

2.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逐步推进小组合作模式的推进,并鼓励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主动去思考、探索。

(2)总结研究法:结合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及理论资料,进行整理、总结,得出小组讨论环节在小组合作模式中的重要性。

近些年来,“小组合作模式”已成为教学方式的主流,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其中的小组讨论环节,更是学生主体能动性的有力体现,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只是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自主去学习、去思考。通过对中学地理课堂小组合作模式中小组讨论环节的研究,使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更合理的将其应用,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

政治课堂小组讨论 第7篇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新课程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在新课改的推动下,课堂教学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合作学习方式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小组讨论又是老师们在课堂上普遍采用的合作学习方式的主要方法。小组讨论可以让学生学得更主动,让课堂生动,既能张扬学生个性,又能让学生学会合作。

但是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小组讨论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着一些误区,甚至成了表演教学过程的“花瓶”。存在的主要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小组划分的随意性。

有不少老师在划分小组时,往往是随意地按照学生的座次划分,前后位四人一组,然后宣布将要讨论的问题,随即就让学生讨论。

殊不知这中间问题多多,有的小组一成员成绩好,其他不好,该成员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唱“独角戏”;有的小组成绩都不好,遇到难度较大的问题,都感到无从下手;有的小组成员大多内向,无人组织,造成“冷场”。分组的随意性造成的这种种现象,反倒造成了课堂学习效率的下降,课堂学习效果的参差不齐。

(二)小组成员参与度的差异性。

由于小组成员学习成绩的差异,以及一部分学生在个人性格上比较懒散,不愿意认真钻研,再加上小组讨论时缺乏一定的压力,这部分学生对所讨论的问题关注程度不够,参与度太低。有的只是表面上做出侧耳倾听的样子,有的甚至出现开小差现象,以小组讨论为幌子,做小动作。这样的小组讨论,得出的结果必然缺乏真实性、有效性。

(三)老师对问题设置的欠妥性。

有一些老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对教材和学生程度把握不够精确,有时设计的问题难度过大,从而造成学生对讨论的问题无从下手。

还有一种情况,在一些展示课、研讨课、示范课,甚至优质课的评比中,有一些老师为了使课堂气氛能够活跃,于是在课堂上频频开展合作性的学习讨论,甚至故意降低问题的难度,出现讨论轰轰烈烈,实际效果微乎其微的“假繁荣”现象。

(四)老师对答案标准的专制性。

有时候,有些学生还没进入状态,或还没对应讨论的问题进行有深度、有广度的探索置辩,老师为了在预设课时内完成教学工作,便示意学生结束讨论,让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说出他们的看法,然后评析,甚至是直接视作标准答案。

还有一些时候,由于问题难度较大,学生讨论又未充分展开,而老师又急于完成预设工作,一看学生没有几个能回答,或答案与老师预设的不一样,情急之下匆忙将答案和盘托出。

二、切实发挥小组讨论实效的措施

以上种种现象说明我们要对课堂上的小组讨论进行认真客观的分析,要从实际需要出发,从学生主体出发,从文本出发,要讲究小组划分的科学性,讲究小组讨论参与的全体性,注意问题设置的适当性,注意摒弃答案标准的专制性。

(一)科学合理地进行小组划分。

小组划分有多种方法和途径,例如:按“地域”划分,按知识和能力状况划分,按性格划分,等等。但无论按什么标准划分,都应该遵循以下的原则。

1. 要注意小组规模、小组成员学习成绩的层次性,能力、性别、性格等方面的互补性。他们之间既要有差距,差距又不能过大。没有差距就会群龙无首,产生许多无谓争执,浪费讨论时间,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差距太大又会形成沟通障碍。

2. 要注意各小组之间实力的均衡性。如果小组之间综合实力差距过大,就会造成一些小组讨论氛围热烈,对问题探讨得较为透彻,而另外一些小组却气氛冷淡,对问题探讨不了了之,达不到讨论的效果,失去了讨论的意义。

3. 小组划分的时间最好不要放在开学初,因为老师对学生的学习习惯、性格、能力等方面的了解还不是太清楚,学生互相之间性格的磨合还不是太到位。

学习小组划分一般最好是在半个学期以后,由班主任牵头召开教师、班干、学生代表联席会议,经过认真仔细的讨论比较,综合成绩、性格、男女比例,座位安排诸方面情况,划分小组。

我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长期坚持按这些原则进行小组的划分,效果较好。一般一个学习小组由四名或四名以上学生组成,一个成绩较好的,一个较差的,两个中等的,要兼顾小组成员的性格,兼有内向型和外向型,男女生比例最好按照班级中比例协调开。

(二)调动学生积极性,特别是后进生的积极性,全员参与,认真讨论。

小组的讨论有两类学生是最需要老师注意的,一类就是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这类学生如果是一个外向型的学生,那他就可能连续不断地表现自己,大有“舍我其谁”之态势,使得其他学生根本无法插言;如果是一个内向型的学生,那他又极有可能明明胸中有想法,却不善于表现,不想表现,从而造成这一个学习小组气氛冷淡,甚至造成讨论的“夭折”。

还有一类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这类学生如果是一个外向型的学生,那他就有可能在那里东一头西一脚地胡说,有时能说到点子上,有时却引来哄笑一场,影响讨论;如果是一个内向型的学生,那他就有可能不太关注讨论的问题,甚至只是坐听,不想问题,也不想问题答案,到时候人云亦云,敷衍了事。

要想协调好这两类学生的讨论,一是要注意讨论时陈述意见的先后次序。我认为在一个小组内,要先让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发言,再让其他同学随后修正。二是要注意给学生一些独立思考的时间。

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坚持多提问成绩中等偏下的学生,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提问成绩较好的学生。小组讨论更须如此,要指导成绩较好的学生增强自控能力,在小组内做好指导与协调,让成绩不太好的同学先表述看法,然后自己修正、总结、提炼、升华。这样基本上就可以照顾到全体学生,后进生能够发言,尖子生能较好发言,做到全员参与。

(三)老师在设置问题时要注意兼顾全面,突出中等。

老师设置讨论的问题如果一点难度都没有,那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使得讨论成为“走过场”,学生只是应付一下,草草了事,特别是一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更是不屑一顾。

老师设置讨论的问题如果太难,只有一些尖子生能说出所以然来,或是干脆都不太了解,那就会挫伤大多数甚至是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好比摘桃子,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他就想跳去摘,如果跳三跳都摘不到桃,那他可能就不会再跳了。

因此,老师设置问题时应该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紧扣教学目标,兼顾全面,突出中等。这样在既可以让尖子生不反感讨论的问题,甚至会有一种“为人师”的愿望,又能使差一点的学生在别人的启迪下自己得到答案,走近乃至走进讨论,更能让大部分的中间力量得到一个施展自己、亮出自己的舞台。

(四)倡导民主协商,多元思维,摒弃专制标准答案。

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类型已经发生改变,不仅需要大量的知识性人才,而且需要具有新思维、新理念的创新型人才。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现代教师的定位就需要作出改变,要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变成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而不是一个专制的家长,更不是一个僵化的学术体系的权威。

教师要立足于民主,注重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交流协商,进行多元思维,开拓学习想象的空间,激发学生的求异求变的创新精神。

例如,我在教学《伤仲永》一文时,组织学生对仲永由“贤于材人远矣”而最终“泯然众人矣”的原因及责任进行探究,讨论到底谁该承担主要责任。同学们各抒己见,气氛热烈,但意见却不一致。有的同学认为这一切都是由仲永的父亲造成的,应该负主要责任;但有的同学拿现在学生的学习作比较,认为不能把责任都推在父母身上,学不学主要还是在自身,归根结底还是仲永缺乏学习的兴趣,没有学习的动力,只是空有天赋而已;也有一些同学认为是由当时的社会风气害了仲永,是人们的炒作使得仲永的父亲为财而夺走了仲永的学习时间。对于这种情况,如果按传统的认识,老师是要给出一个标准的答案,说出谁对谁错的。但是如果要给出一个标准的答案无疑就推翻了许多学生的论断,阻遏了他们思维的多元化,这显然是不符合科学精神的。再者,如果以现在的眼光来看,社会环境、作为监护人的父亲和仲永自身(即使尚未成年)三者谁该负主要责任也确实值得商榷。

在这种情况下,我摒除专制答案,给学生一个双赢答案:三方都是有责任的,到底谁该负主要责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探究:仲永年龄小,父亲作为监护人负主要责任是可以的;如果从事情发展的内外因素来讲,仲永也逃脱不了干系;如果从受教育环境来讲,众人的炒作又可以说是罪魁祸首。

因此,摒除小组讨论问题的专制标准答案是新课程理念下必须做的。对于老师来讲,也许只是放下架子,但对于学生来讲却不啻于移走思维上的一座大山,他们探究的本能、多元的思维方式都可以得到促进和发展。

除了以上几点,小组讨论中还有一些其它的因素。例如: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讨论时机时间的把握,学生灵感的突现,等等。但无论怎么讲,我们都应该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秉承着全面发展学生素质的理念,将小组讨论的效果落到实处,万万不能让它成为只是外表好看而实质内容匮乏的“花瓶”。

要想让小组讨论不流于形式,还需要我们不断深入,在实践中探索发现,整理总结,形成系统的理论,再用以指导实践,才能充分发挥小组讨论的实效性,培养学生的合作观念,增强学生的合作技能、合作精神,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5, (4, 10) .

[2]徐州教育科研, 2004, (4) , 2005, (5) .

[3]中学语文教学, 2003, (12) .

政治课堂小组讨论 第8篇

首先, 课堂小组讨论曾几何时沦为“作秀”、“形式主义”的代名词。想办法“让课堂动起来”, 是没错的, 关键是教学形式与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真实而又有效。“为了互动而互动”、“为了活动而活动”, 在这种指导思想下设计出来的课堂讨论环节, 往往停留在表层, 无法取得实质性的教学效果。这种课堂往往表面上热热闹闹、嘈杂一片, 实际上, 学生并没有进行深入地探讨, 各自的观点也并没有交换和改变。有时候, 我们甚至看到, 有的老师刚布置完讨论环节, 没有进行必要的讲述和引导, 不到两分钟, 就要求同学起来分享讨论的成果, 学生一脸茫然。拘于课堂有限的时间和空间, 小组讨论往往易流于形式, “吵”而不论, 甚至有的同学之间交流的问题与老师的提问毫无关联。类似这种的课堂讨论环节对课堂教学没有太大的帮助, 没有此环节可能效果会更好。

其次, 缺乏对合作学习精神实质的正确把握。机械而表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这一学习方式, 结果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系列偏差。比如, 有的学生之间平时缺乏相互了解与必要的交流, 缺乏课堂小组讨论技巧和必要训练, 只是因为公开课需要而临时拼凑, 这样的互动结果可想而知。将课堂让给学生, 以学生为主体, 其实也并非课堂讨论这一种教学形式,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教学要求和目标而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和学习方式。由于单一教学方式的滥用, 学生逐步感到厌倦, 失去了参与讨论的激情与兴趣。结果课堂小组讨论, 有些同学懒得交流, 真正讨论的也寥寥无几, 大量教学时间被浪费, 教学效率事倍功半。

在大力倡导转变学习方式的同时, 我们更应该全面完整地理解和把握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精神实质。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是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小组成员有明确的责任分工进行的互助性学习。较之传统的学习方式, 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其突出优势的一面。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有利于通过相互帮助、相互交流, 汲取各自所需养分, 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 为了让小组讨论更大限度地发挥其功效, 课前我们需要对其做些必要的准备和深入地研究。

首先, 精心设计课堂讨论主题, 做到有的放矢。讨论主题是课堂讨论的关键。并不是任何教学内容和教学问题都适合用讨论的教学方式, 不能为了讨论而讨论, 更不能为了迎合时尚潮流去组织讨论。一旦确定, 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精心设计合适的讨论问题, 以确保讨论过程中, 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最大效用。教师在选择和设计讨论主题时, 要紧扣教学重点和难点, 这样有利于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的实现。当然, 切忌讨论主题偏离重心、离题万里, 讨论次数过多导致随意性和形式化。要注意问题设置的准确性和针对性, 留给学生明确的思考方向。还要注意从多个角度去展开分析, 设问新颖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其次, 课前深入准备, 提高讨论质量。提高讨论质量, 课前准备显得尤为重要, 课前准备是防止无效教学和低水平讨论的前提。课前准备应该是双向的, 既有老师的准备, 也有学生的准备。一方面, 要让课堂讨论发挥作用, 老师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既要备教材, 更要备学生。学生的学习特点、认知水平和表达能力等都需要认真考虑, 因为讨论的主体是学生。老师还要对课堂讨论小组的构成进行综合考虑, 要考虑到小组成员的性别、能力、兴趣和成绩等差异。另一方面, 学生在课前也要做充分的准备。有效的小组讨论应该是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 缺乏认真思考的过程, 就无法促进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学生要在课前根据讨论课题, 做好小组成员分工, 认真查阅相关资料, 梳理好发言纲要, 做好发言的准备。

最后, 讨论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引领课堂发展方向。讨论学习方式提升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地位, 从过去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认知者, 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以学生为主体, 并不等于教师放任不管、随波逐流。其实, 教师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辅助学生顺利完成整个教学过程, 引领着课堂发展的方向。一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把握好时机, 自然而恰当地引入讨论话题。讨论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营造和掌控课堂氛围, 组织好课堂讨论的每个环节和步骤。另一方面, 当讨论陷入困境时, 教师要伺机而动打开局面, 启发学生思维。当讨论步入高潮, 尤其是出现争议或偏题时, 教师又要因势利导, 能将讨论拉回主题和引向纵深。最后总结时, 要做出一些针对性的点评, 肯定学生的同时, 引导学生发现不足之处, 分析原因, 让学生收获知识和明白道理, 使整个课堂讨论最后得到升华。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课堂小组讨论这种教学模式被更多地运用于课堂, 也逐渐成为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常用的手段。课堂小组讨论有利于活跃课堂, 充分挖掘学生思维的潜能,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有一点需要明确, 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众多教学手段和学习方式中的一种, 我们还是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去选择适合的方式和手段, 不能人云亦云, 盲目从众。况且, 良好的合作学习品质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 有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 需要不断地反思, 不断地总结, 才能一步步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2]数学课程标准.2011.

[3]刘凤翥.中学数学教学目的的演变.教育科学研究, 2001, (11) .

[4]黄志刚.新课程教学中“课堂讨论”的感悟与反思.教师, 2009, (04) .

有效地学生学习小组课堂讨论初探 第9篇

“小组课堂讨论”, 是教者为了便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合作学习, 事先将班中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通常采取小组围坐的形式, 按照老师提供的论题进行的讨论。

二、小组课堂讨论的现状

小组课堂讨论是我校当前课堂改革的主要形式, 是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冲突, 若能有效得当地实施必能促进学生的自主与合作发展, 达成课堂的高效。在实施过程中, 出现如下的问题:

1.形似神离。

部分教师为追求课堂气氛, 流于形式, 滥用课堂讨论, 并没有对小组合作的目的、契机、过程进行认真设计。

2.个别控制。

在讨论过程中, 个别思维活跃比较外向的学生控制了整个课堂讨论, 导致其他组员无法真正参与合作学习。久而久之, 课堂又回到了传统课堂中教师唱“独角戏”, 学生被动学习的老路上, 只不过这回的唱角不是老师而是学生而已。

3.人云亦云。

部分同学思维懒散, 不肯动脑, 习惯从别人获得答案。长期下去, 不但思维得不到锻炼, 而且还会逐步丧失数学的学习兴趣。

4.汇报代言。

有些课堂讨论表面热闹, 但是其实学生基本上还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面上, 没有真正的合作交流, 讨论汇报时, 也仅仅是某同学个人见解, 并不是小组合作的结晶。

5.袖手旁观。

有的教师游离于课堂讨论之外, 没能恰如其分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对讨论仅作蜻蜓点水式的评价, 常常导致课堂讨论“热热闹闹开始, 冷冷清清收场”。

三、怎样才使小组课堂讨论达到高效

上述问题直接导致学生学习小组课堂讨论流于形式而失效。影响着小组课堂讨论失效的原因较多, 笔者在实践中探究其中相关的问题, 认为高效的小组课堂讨论, 一定要做好讨论前、讨论中、讨论后三段的准备工作, 若这三段准备工作到位, 在课堂上落实到位, 定能使小组课堂讨论达到高血压的目的。下面就这三方面作浅述, 望能为各位同事起到引玉之用。

(一) 讨论前学生的“两准备”。

1. 做好学生课前自主预习环节的准备。

学生个人的自主学习是小组课堂讨论的基础, 这是因为小组课堂讨论的本质是一种生生、师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只有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 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预习, 并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认真思考, 形成初步的认识和见解, 或产生疑惑, 从而产生要找自己的学伴进行讨论, 或请教老师的欲望, 小组的课堂讨论就能水到渠成。没有学生自主学习这一前提, 课堂讨论将会是一个空壳, 讨论过程当然不尽如人意, 难言有效, 更别说高效。

2. 科学、合理论题的准备是有效小组课堂讨论的重要保证。

讨论是由问题引发的。课堂实践表明, 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讨论的, 简单的没必要, 太复杂的又点燃不了学生的讨论激情。通过教学尝试, 笔者认为一个好论题应具备如下特性: (1) 范围适合性 (对学科促进性) , (2) 开放性, (3) 挑战性。好论题需要教者的精心设计。

从对本节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以及促进学生基本技能形成的角度来看, 第一题不失为一个好题目, 但作为课堂讨论的论题而言, 则有重复学习和讨论空间狭隘之嫌, 大多数学生能通过自主预习对对顶角的定义进行消化, 再次以此为论题, 恐怕难以调动学生的讨论热情, 课堂讨论只是流于形式, 因此设计第二题, 让学生数对顶角对数, 中心还是对顶角的识别, 但不是对定义的反复, 教师可借此检验学生的预习效果, 也能促进学生对对顶角定义的深化和理解。此外, 题目图形的设计由简单到复杂, 问题的设置由具体到抽象, 不同层次的学生可进行不同程度的解题, 第 (4) (5) 问颇具开放性和挑战性, 学生有讨论的内需。这样的论题很容易就能调动全体学生的讨论与合作的热情, 有了学生的全情投入, 有效的课堂讨论才有保障。

(二) 讨论中教师应有“两具备”。

1. 教师应具备因势利导的语言艺术。

有教师认为:课堂讨论倡导的是生生之间的自主合作学习, 在讨论过程中, 教师应让出讲台。在观课时, 我们不难发现有些教师在学生的课堂讨论中常常是袖手旁观, 甚至游离于课堂之外。由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的限制, 自主预习的深入程度不一, 没有教师的及时引导, 课堂讨论往往难于顺利进行。但如果教师的参与只是急于说明问题的真相, 或对某些同学的偏离粗暴打断, 那么学生的主体性将难于得到体现。这就要求教师参与讨论时要注意表达的语言艺术。实践表明:在讨论过程中, 有教师因势利导的言语引导, 将会是有效课堂讨论的润滑油、催化剂。比如:当学生的思维模糊时, 教师可提出一些进一步澄清的问题, 如“你能举一个相应相应的例子吗?”“你能换另一种说法吗?”当学生的思维一直停留在事物的表层时, 老师可提出进一步深入的问题, 如“你能详细说说为什么吗?”“怎样才能……”当平时少言的学生能表达自己的观点时, 教师可通过语言给予肯定:“咱们真是英雄所见略同!请再说说你的理由根据”。

2. 教师应具备相应的教学机智。

教学机智是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况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在讨论过程中, 往往会出现一些预计以外的问题或事件, 这时就需要教师的教学机智。有些突发问题干扰了课堂讨论的正常进行, 为了维持讨论团体的目标指向性, 此时教师往往要采取一些紧急措施去消除突发事件;有些突发事件有意外的“生成”意义, 如学生对某一术语的理解产生分歧, 教师则必须权衡中途改变讨论方向的代价与收获。尽管教学机智是瞬间的判断和迅速的决定, 但教学机智却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长时间的教学积累和总结。教师教学机智的展现往往是课堂讨论的“点睛之笔”。

(三) 讨论后的评价“两兼备”。

课堂讨论后教师及时、明确的总结评价是对课堂讨论效果的巩固和升华。一些老师往往注重营造课堂讨论的热烈气氛, 注重课堂讨论的过程, 却忽视了讨论后评价这一关键环节, 这就使得课堂讨论的有效度大打折扣。论后的评价除了对论题内容的知识性总结外, 还应对课堂讨论中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即情感评价。也就是说讨论后评价要做到“两兼备”, 即知识与情感的兼备。只有“两兼备”同时兼顾, 才能确保学生在讨论有所获的同时, 也能被课堂讨论这种学习方式所吸引。

浅谈数学课堂小组合作讨论的开展 第10篇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努力打造高效数学课堂的今天, 减负增效的一个关键点就是科学地开展小组合作讨论。

科学地开展课堂小组合作讨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有助于建立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一种教学模式, 促进自身教学形式的转变。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如果贪图省事省力, 容易让教学模式陈旧僵化, 变成“满堂灌”、“一言堂”, 学生不能有效参与学习, 导致学生失去创新能力, 学习效果不佳, 同时降低教师的教学效率。而科学地开展小组合作讨论, 能够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 让学生动起来,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并且让教师教学任务得以顺利地开展, 同时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力、探索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因此, 我们需要科学地开展课堂小组合作讨论。

在平常数学教学过程中, 数学相对其他学科而言, 比较抽象难理解, 教师也想很多方法去改进教学方法, 力图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其中一种方法就是开展小组合作讨论。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教师也不少, 但大多数教师觉得实际教学效果不理想, 非但没有提升效率, 反而浪费很多时间。时间长了, 教师再也不想使用小组合作讨论开展教学了。那么到底出现了怎样的问题呢?不妨让我们来看看这些现象:

一、当教师布置了学生开展小组合作讨论后, 只有几个平时对数学学习感兴趣的同学在窃窃私语。大部分同学很茫然, 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不知所措, 学习效果不佳。

二、当教师布置了学生开展小组合作讨论后, 顿时教室里面沸腾起来, 很是热闹, 等教师问大家讨论出了什么结果时, 发现得出的结论不是教师预期的目标。

三、教师开展教学过程中, 不注重实际教学的需求, 只要上课就讨论, 其实很多课时根本无需展开小组讨论, 浪费教学时间。

四、开始布置好课堂小组讨论后, 结果不放心学生讨论, 教师又过多插手学生讨论, 结果小组讨论变成形式。

以上这些问题贯穿于教学过程中, 影响教学效率的提升, 我们来分析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上述的问题。其实, 关键是教师自身。教师是教学的主导,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清自己的作用是什么, 要明白小组讨论的目的是什么。如果连教师自己都搞不清楚, 那么学生自然也就不明白怎么做, 小组合作讨论自然处于混沌无序的状态, 也就谈不上讨论存在的价值了。

为了运用好课堂小组合作讨论去优化教学, 针对上述问题, 我们可以这么做:

一、对于教师本身, 应该加强自身教科研能力的提升, 自我定位, 让自己变成小组讨论过程中的引导者、参与者、组织者等多重角色, 促进活动科学有序地开展。同时, 教师还要认真备课, 既要备教材也要备学生, 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 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开展小组合作讨论。比如我们在讲授“菱形”这一内容的时候, 我们要注意到在“菱形”前一课时是“矩形”, 而“矩形”的探索思路学生是清楚的, 在“矩形”这一课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建立知识间的迁移, 让学生小组合作有序开展, 这样效率自然提高了。但是小组合作讨论也要注意根据教学的需要去开展, 不要流于形式,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如果内容很简单学生无需讨论, 自己就能解决, 讨论反而浪费时间。如果内容稍难, 不要整个问题都抛给学生, 而是针对教学重、难点和学生疑难问题去设计一些小探究辅助学生掌握知识点, 顺利开展小组合作讨论。

二、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科学开展小组合作讨论进行相应的指导, 让学生掌握如何进行有效的讨论的方法。平常教学中不注重这方面, 偶尔心血来潮让学生去小组合作讨论, 学生自然无所适从, 或者冷场, 或者热闹非凡, 但是结果不是教师想要的, 教学无法顺利地开展, 因此, 指导学法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三、在教学过程中, 要根据实际的教学需要安排课堂小组合作探究, 有些知识点相对比较简单易学, 例如科学计数法、二次根式运算这类学生自己就能够学习掌握的, 那么就不要安排小组合作探究了, 稍微点拨一下即可。还有知识点比较抽象难理解, 比如二次函数、一次函数、圆这类综合题如果难度很大的, 那么也不适合安排小组讨论, 教师应帮助学生剖析、理顺思路, 让学生弄清楚知识点, 不要什么都甩给学生, 高估学生的能力。对于重难点, 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能力达成目标, 可以安排讨论, 这样对于学生发展比较有利, 知识点会掌握得比较牢靠。因此我们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科学开展小组合作讨论。

四、为了科学有序地开展小组合作讨论, 我们应该建立合理的讨论小组, 一般安排讨论小组人数以4-6人为宜, 课堂安排小组成员方便, 前后组织即可。但是不是随便4个人凑合就行, 要对学生知识水平、学习能力、个性习惯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 然后进行分组。分组之后, 要明确每个组员的职责, 并轮换组员的职责, 让每个组员都能够得到锻炼。在随后的教学过程中, 会存在小组学习之间的差异, 那么还要适当调整, 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合作讨论中得到发展。

五、作为教师还要充分的参与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过程中去, 当一项任务布置后, 教师在小组活动的区域巡视,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比如有些小组目的不明确, 讨论着就跑题了, 有的小组可能由于知识水平相对较弱, 讨论有困难, 应该及时帮助、鼓励和支持,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尽可能的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小组合作讨论结束后, 放到班级层次交流探究心得, 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样教学效率自然上来了。

六、课堂教学结束之后, 教师还需对课堂小组合作活动进行评价, 只有不断地跟踪管理, 不断交流, 才能形成成熟的小组讨论模式。

数学课堂如何有效地进行小组讨论 第11篇

关键词:数学课堂;有效;小组讨论

一、引言

数学小组讨论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它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初中生通过小组的方式根据某一个特定的知识点来发表各自的见解,互相听取小组之中其他成员的看法,从而加深对于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的一种课堂教学方法。在现阶段,对于数学课堂如何有效地进行小组讨论进行研究,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初中数学小组讨论的作用,切实提升初中数学教学效率。

二、科学合理地设置讨论小组,为有效地进行小组讨论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般情况下,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为了省事,都是安排全班学生在各自的座位上进行同桌之间的互相讨论,或者是前后排的初中生之间进行互相讨论,在这种情况下,会出现部分小组学习能力强,而部分小组学习能力差的不均衡局面,不利于小组讨论的有效开展。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必须结合初中生的学习成绩、学习习惯、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的特征来进行分组,科学合理地设置讨论小组,在建立分组的过程中,一方面必须考虑到初中生智力因素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必须考虑到初中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讨论小组中的每个初中生都能够积极参与讨论,互相学习,保证小组讨论能够取得更加良好的效果。

三、采用科学合理的讨论方法,保证小组讨论的有效性

在初中数学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将题目展示在初中生面前之后就立即安排初中生讨论,在他们讨论了两三分钟之后,教师就宣布讨论结束,这种讨论仅仅浮于表面,不会产生较为明显的效果。教师不应该为了节约时间而导致小组成员没有充分地进行交流就草草收场,而应该为初中生营造出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良好氛围。

具体来说,教师在安排小组讨论之前,应该先安排初中生进行独立思考,在此基础上,他们才能够更加有效地进行讨论,这样,初中生能够在思考的过程中开拓自身的思路,在讨论的过程中又能够集思广益,从而能够在最大限度上确保小组讨论的有效性。

四、适当地把握小组讨论的时机,保证讨论的时效性

对问题的讨论应把握时机,过早,初中生的认知水平没有达到最近发展区,初中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白白地浪费时间而一无所获。过迟,初中生对问题已基本弄懂,讨论的意义不大。教师还应设计多层次的问题满足各层面初中生的多元需要,把握好初中生思维的高潮,及时提出问题让初中生讨论。此外,讨论时应把握“跳一跳,能摘到”的原则,在讨论的效果上做文章。

五、进行多元化的数学小组讨论,引导初中生的创新思维

初中数学课程的连贯性强,所以,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对新旧知识进行串联式讲解,从而加深初中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这就要求教师科学有效地组织开展数学小组讨论,从而更加有效地帮助初中生熟练掌握不同的知识点。

例如,教师在进行三角形全等这一内容的讲解过程中,可以安排初中生讨论两个三角形全等应具备哪些条件,再让初中生依据讨论出的结果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自己动手裁剪三角形。通过这种方式,初中生在自主互动中能够开拓思维,他们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六、总结

综上所述,数学小组讨论能够为初中生营造出一个气氛活跃、促进初中生积极学习的良好环境。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科学有效地进行小组讨论,一方面有利于帮助初中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也能够更好地锻炼初中生的团结协作意识。与此同时,值得初中数学教师注意的是,在数学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必须保证采用不同的形式,在讨论中教师也必须及时有效地进行引导和点拨,以便取得良好的讨论效果,让初中生真正在讨论的过程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参考文献:

[1]徐峰.数学课堂教学小组讨论有效性思考[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02).

[2]钱可晶.关于引导学生有效参与课堂小组讨论的探讨[J]. 中等职业教育,2010(04).

[3]李铮芝.新课程背景下小组讨论的正确方法[J].校长阅刊,2006(12).

[4]陆淑英.初中科学教学中小组讨论的微调与优化[J].学苑教育,2010(09).

[5]邹婉清.初中数学教学中学习小组模式浅谈[J].新课程:教研,2011(05).

政治课堂小组讨论 第12篇

一、科学组建合作小组是前提

课堂上, 为了活跃课堂气氛, 组建小组时要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 尽量使小组成员合理搭配, 每个小组可以由4个同学组成, 每个小组中都有优秀生、中等生和学困生, 这样, 在优秀生的帮助下, 中等生和学困生可以取得进步, 做到合作学习、教学相长。教师要负责给每位小组成员分配任务, 而且任务要明确, 在讨论时, 让他们各负其责。讨论小组小组长要由组织能力强、成绩好的学生担任。合作小组在讨论时, 要轮流说、轮流写, 让每一个组员都参与。各小组之间要能力相当, 这样有利于竞争的公平性。

二、讨论话题选择是关键

教师要对小组合作讨论的话题精挑细选, 做到难度适中、适合讨论。如果给出的话题较难, 开口的学生就会很少, 小组讨论会出现冷场;而且, 如果学生不会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会不自觉地用汉语讨论。教师备课时, 要吃透课文内容, 借鉴教参, 弄清教材的意义, 才能有针对性地备好小组讨论的话题。而且, 讨论话题要与所学内容有关, 与学生生活有联系, 要能引起学生的讨论兴趣, 这样学生才能饶有兴致地参与讨论, 才能锻炼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这样的讨论才有效。

三、营造探究氛围是保证

学生在宽松的讨论氛围中才能彰显个性, 畅所欲言, 发挥潜能。课堂中, 教师要创设一种让学生心情放松、敢于参与小组讨论的宽松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并尽量给中等生和学困生发言的机会。对个别沉默的学生, 教师要给他们信心, 鼓励他们开口表达自己的见解。对学生的进步要及时认可并提出表扬, 让学生体验讨论带给他们的愉悦感, 这样, 学生才乐意参与讨论, 小组讨论才更有效果。

四、恰当的合作引导是航标

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到合作中来, 要在讨论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和示范, 让学生把握好讨论的方向, 不要偏离主题。所以, 教师在学生进行讨论时一是留意学生的反应。教师不仅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让他们乐意参与讨论, 而且要使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二是要关注时间及进程, 教师要把握好讨论的时间长短, 话题的难易程度不同, 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自然也就不一样。三是发现并关注讨论中有代表性的问题。教师要以这些问题为例, 在总结讨论结果时起到冲击性的作用。因此, 虽然课堂小组讨论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通过讨论解决问题, 但教师的引导和点拨还是必不可少的, 小组讨论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作用。

五、积极的评价奖励是动力

讨论完成, 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 要把评价的重心落在如何推动每个同学的努力达标上, 而不是单纯以分数排位, 这样才能使小组活动起到应有的积极效果。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 能使学生体验到成就感, 感到自己的付出有了回报, 学生以后就会更积极主动参与小组讨论。要以小组讨论中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度和学生在讨论中情绪、学习能力的发展变化为依据。教师也可根据具体情况, 采用不同的奖励方式。及时的奖励会激发学生乐意为共同的学习目标而努力, 使小组讨论更有效。

总之, 小组合作学习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有着深远的意义。实践表明, 教师不仅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讨论方式, 而且在作业批改和做练习时也可以使用, 学生通过讨论获得一定的知识, 这样的知识学生才会记得牢固, 使用起来得心应手。让我们师生共同努力, 让小组讨论在英语课堂上精彩无限。

参考文献

[1]贺新民.英语小组活动教学的探讨[J].中学外语教与学, 2003 (4) .

上一篇:支持向量下一篇:方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