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2024-07-26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精选12篇)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第1篇

课堂教学分析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它不仅能够很好的检验教师的教学水平,而且对于教学的改进也具有较好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2. 研究方法

本文以某地区某所学校初中一年级的一节数学课为例,以课堂教学为主,通过观摩课堂,反复观察教学录像,深入分析了本节课的教学特点, 并将视频中语言转换成文字形式,客观真实的呈现了本节数学课的教学过程.

3. 课 堂实录分析

3.1教学过程[3]

本节教学分为五个步骤,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先是回顾旧知,复习同学们学过的知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在此基础上引入新课: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去分母,给出思考题:对于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该怎么办呢? 紧接着展开了本节课的教学.

(1)时间分布情况如下:

(2)教学过程展示:

3.2课堂实录分析[1]

(1)学生表现群体性

在教学过程中,整节教学氛围比较浓厚,对于教师的提问学生多以群体回答为主,个别同学回答问题的较少,没有举手回答的现象,具体表现如下图:

(2)让学生表达自己的错误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做题中出现的错误,是本节课的教学创新点,也是本节课的教学亮点. 这个教学方法独特新颖,能很好地抓住学生的学习误区和最近发展区,有助于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既锻炼了学生的勇气和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通过指导又可以让其他有同样错误的同学明白为什么错,应该怎样做,一举两得.

在此同时,学生表现也很勇敢,敢于说出自己的错误,师生配合默契. 案例如下:

师:你们有没有错误的?

生(一个):有

师:有,你怎么错的,告诉老师,承认错误就是最大的勇气啊,你怎么错的?

生:没加括号

师:噢,这个没加括号,那下次记得加上括号,坐下. 还有哪个错的? 你错的怎么样?

生: 1忘记乘12了

师:噢,这个11,1没乘12,现在知道为什么要乘12了吧,坐下,括号里这两个都要乘以12,这个1没有乘以12那就错很多. 你又是怎么错的?

生:忘了负号,写成正的了.

师: 你看每个人错的都不一样, 他在这里把它变成了+12,实际上是-12,你可以把它看成-1乘以12,对吧 ?

……

(3)试误的教学方法

教师有意在学生易犯错误的地方写错,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找教师的错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醒学生不要犯这样的错误. 案例如下:

师:(演草)写下30约分,等于6x - 1.

生:错了,要括号.

师:加括号干嘛,人家没括号,你加括号不是麻烦吗?

生:(争先恐后的回答)……

师:因为你知道这个6乘以整个分子(把x-1用粉笔圈了起来),我们知道约分之后这个整数应该和整个分子相乘,对吧?

生:对

师:所以应该把这个括起来

……

(4)语言表达

教师语言表达,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具有亲和力,情感表达到位,用语得当,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使师生之间的沟通更加融洽,整节课有滋有味,回味无穷. 案例如下:

师:还有同学错在哪,哦,你是怎么错的?

生:找错公倍数了.

师:找错公倍数了,那你乘了多少?

生:13

师:哦,你原来4 + 6 + 3 = 13,哈哈,坐下,这错的很可爱哦,(同学们笑)还有怎么错的? 你,你是怎么错的?

生:我没有按照这个算,直接就跳过这一步了.

师:哦,她小兔子,他直接跳到没有括号了,那我们看看小兔子跳过了这个以后是不是这个样子(给出去括号后的结果:8x - 4 - 20x - 2 = 6x + 3 - 12)? 她是兔子,她走一步跳三步,结果直接跳到没有括号的了,那同学们说这样行吗?

……

(5)不足之处

在问题提问方面有待改善,问题的有效性较低,教学用语不够简练,问题提问多有重复. 对于教师提问的问题,学生回答参差不齐, 课堂处于学生争先恐后的回答问题的状况,听不清楚学生回答的是什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只是等学生声音稍小了,自己给出解释和答案,使问题流于形式. 整节课在回答问题方面,教师没有挑学生单独回答问题,学生多以全体性回答为主,这样不利于程度差的学生学习.

多媒体使用不恰当,本节课为演算类题目,教师没有在黑板上演示完整的演算过程,只是把黑板当“演草纸”,然后在多媒体上直接给出答案,且视频切换有点快,不利于学生理解整个演算过程和掌握计算过程的书写方法.

4. 总结与思考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第2篇

一、背景

新课标要求,应让学生在实际背景中理解基本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注重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估计、求解、验证解的正确性与合理性的过程。在实际工作中让学生学会从具体问题情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用各种数学语言表达问题、建立数学关系式、获得合理的解答、理解并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这些多数教师都注意到了,但要做好,还有一定难度。

二、教学片段

在刚过去的这个学期,我上了一节“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

出示例题:小宝和爸爸、妈妈三人在操场上玩跷跷板,爸爸体重为72千克,坐在跷跷板的一端,体重只有妈妈一半的小宝和妈妈一同坐在另一端。这时,爸爸的一端仍然着地,后来小宝借来一副质量为6千克的哑铃,加在他和妈妈坐的一端,结果,爸爸被高高地跷起。猜猜看,小宝的体重约多少千克?

我问学生:“你们玩过跷跷板吗?先看看题,一会请同学复述一下。”学生复述后,基本已经熟悉了题目。我接着让学生思考:他们三人坐了几次跷跷板?第一次坐时情况怎样?第二次呢?学生议论了一会儿,自主发言,很快发现本题中存在的两种文字形式的不等关系:

爸爸体重>小宝体重+妈妈体重

爸爸体重<小宝体重+妈妈体重+一副哑铃重量

我引导:你还能怎么判断小宝体重?学生安静了几分钟后,开始议论。一学生举手了:“可以列不等式组。”我给出提示:“小宝的体重应该同时满足上述的两个条件。怎么把这个意思表达成数学式子呢?”这时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都抢着回答,我注意到一位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紧锁眉头,便让他发言:“可以设小宝的体重为x千克,能列出两个不等式。可是接下来我就不知道了。”我听了心中一动,意识到这应是思想渗透的好机会,便解释说:“我们在初中会遇到许多问题都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来研究解决,比方说前面列方程组„„”不等我说完,学生都齐声答:“列不等式组。”全班12小组积极投入到解题活动中了。5分钟后,我请学生板演,自己下去巡查、指导,发现学生的解题思路都很清楚,只是部分学生对答案的表达不够准确。于是提议学生说说列不等式组解应用题分几步,应注意什么。此时学生也基本上形成了对不等式方法的完整认识。我便出示拓展应用课件:

一次考试共25道选择题,做对一道得4分,做错一道减2分,不做得0分。若小明想确保考试成绩在60分以上,那么他至少要做对多少题?

设置这道题,既有调查本节课效果的意图,也想巩固拓展一下学生的思维。没料到相当多学生对“至少”一词理解不准确,导致失误。这正好让我们的“本课小结”填补了一个空白——弄清题目中描述数量关系的关键词才是解题的关键。

三、反思

本节课讲完后,我感到一丝欣慰,看到孩子们跃跃欲试的学习劲头,突然领悟到:教师的教学行为至关重要,成功的教学,能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能帮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本节课我有几个深刻的感受:

1、在课前准备的时候,我就觉得不等式组的应用是个难点。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了几个台阶,这也正好符合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2、例题贴近学生实际,我在教学中有采用了更亲近的教学语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随时采取灵活适宜的教学方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教学才更加有效。

4、学生在学习后,确实感受到“不等式的方法”就像方程的方法一样是从字母表示数开始研究解决的。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用数学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

初中数学案例分析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一、教学设计: 学习方式: 对于全等三角形的研究,实际是平面几何中对封闭的两个图形关系研究的第一步。它是两个三角形间最简单,最常见的关系。它不仅是学习后面知识的基础,并且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以及两线互相垂直、平行的重要依据。因此必须熟练地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且灵活的应用。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部分内容,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用设问形式创设问题情景,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探索、交流、发现、思维,使学生经历从现实世界抽象出几何模型和运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真正把学生放到主体位置。2 学习任务分析: 充分利用教科书提供的素材和活动,鼓励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并且在以直观操作的基础上,将直观与简单推理相结合,注意学生推理意识的建立和对推理过程的理解,能运用自己的方式有条理的表达推理过程,为以后的证明打下基础。学生的认知起点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了解了图形的全等的概念及特征,掌握了全等图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的关系,这为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另外,学生也具备了利用已知条件作三角形的基本作图能力,这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本节课的操作、探究成为可能。教学目标:

(1)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主动地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2)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的判定方法,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能

用三角形的全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发展有条理地表达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从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到动手操作,交流,直至归纳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学生不仅得到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更重要得是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了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这将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应用数学。难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特别是创设出问题后,学生面对开放性问题,要做出全面、正确得分析,并对各种情况进行讨论,对初一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根据初一学生年龄、生理及心理特征,还不具备独立系统地推理论证几何问题的能力,思维受到一定的局限,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时点拨、引导,尽可能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到合作探讨中来,使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并使个性思维得以发展。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媒体(资源)和教学方式 复习过渡 引入新知 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 建立模型 探索发现 归纳总结 得出新知巩固运用 及其推广 反思小结 提炼规律 电脑显示,带领学生复习全等三角定义及其性质。电脑显示,小明画了一个三角形,怎样才能画一个三角形与他的三角形全等?我们知道全等三角形三条边

初中数学教学思维分析 第3篇

初中数学思维活动新课程改革一、初中教学中如何注重教学思维的发展

1.初中数学教学中要注重方法的合理运用

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用合理设计的情景,引导学生观察问题,使学生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例如,中学数学教师让学生了解球的概念,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球状物体,如篮球、足球、排球等,继续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的内在本质球状物体的属性,使学生形成一个球的概念。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学习的数学知识,通过这种方式才能搞好初中数学教学,以掌握发展的思维活动的规律。

2.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引导学习思想

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从不同方向积极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使教师与学生的思维活动。例如,学生学习相关负数的某些知识,我们必须先了解负数的概念,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分析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学生可以分析和负零的温度,水位上升和下降的理解正数和负数的现象,如让学生更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应使用正确的思维方式,以分析的思维活动的发展规律。

3.初中数学教学应加强思维能力的培养

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并积极引导学生想这个问题,让学生猜基本的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例如,学生学习圆的定义,老师可以向学生们提一个问题:为什么车轮是圆的,而不是其他形状?因此,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问题的推理猜到这一点的车轮上的距离完全相等的圆形轴。这样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推断定义。所以,不管如何分析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思维活动,他们应该去通过实践的个人经验,体会教学思维活动的过程中,才能够准确地了解。

二、如何积极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

1.通过讲解方法学习数学思想

由于数学思想内容丰富,讲解方法各不相同,应通过不同层次的培训方式,发展学生的数学思想。例如,中学数学教师讲解“乘法”,老师可以分层教学。第一层,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计算的具体方法,让学生总结的一般方法,第二层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一般方法的具体操作。这样以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方法,如归纳和演绎的数学思维,促进学生发展数学思维的应用。

2.从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们的数学思想

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只有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反复训练,使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的思维,建立符合自身发展的数学思维体系,使学生的数学思想。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合理地应用于类比,学生学习一次函数的时候,你可以使用乘法公式类推,学生在学习二次函数,你可以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和系数性质的比较。学生通过反复应用类比、比喻可以掌握,养成一定的数学思想,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符号是上初中代数的重要的数学思想。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学生符号思维是非常重要的。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让学生了解符号的定义,比如介绍到有理数的意义,可以是两个不同含义的数字,“+”“-”表示量的两个相反的意思。其次,学生有兴趣学习的象征,教师等可平方差公式乘法口诀,特色鲜明的符号显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感兴趣象征性的,象征性思维的学习。化归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策略,在数学问题中总结几个比较简单的问题。在这方面初中数学教师应使学生具备纵向和横向的归化的想法。纵向化归的想法是可能是相互关联的小问题,并根据相关的各种问题,逐个击破。横向归想法是问题分离成较小的问题,然后解决问题。例如,教师在一个未知的解释方程,可以培养学生的想法。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想法展开教学思想的培养。

三、结语

初中数学教学课堂恰当地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积极地发展学生们的教学思维,培养在教学思想方面的能力,这有利于学生有效开展数学学习,同时对以后的学习也会产生正面的影响。从日常的一些现象中积极地找寻一些方法来发散学生们的思维,让学生通过对各种发散思维方法的认识过程,找寻自己思维的漏洞和思维的发散方向,教师要行动起来,从诸多的教学方法中总结经验,有效发挥自己在数学课堂中的作用,保证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黄家超.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数学思想方法[J].教育教学论坛,2011,(30):58.

[2]戴玉萍.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的培养[J].消费导刊,2010,(7):199.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案例分析 第4篇

一、引入数学概念的生活化

每个数学概念都是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的抽象概括. 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能够使学生对数学的本质有更充分和深入的理解. 使学生通过对所学知识的思考和探究, 了解所学数学知识的本质, 明白学习这些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这些知识与生活中的哪些问题存在联系, 怎样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在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中用到了哪种数学思维, 同时还能了解这部分知识在整个数学体系中所处的位置.

例如, 在进行初中几何四边形知识的教学过程中, 将课堂教学和课下教学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进行生活化的教学, 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四边形, 并让学生们分辨这些生活中的四边形哪些是规则的, 哪些是不规则的, 这些四边形当中有没有较为特殊的. 根据学生们的发言, 引出矩形、菱形、平行四边形和正方形等, 接着让学生积极展开思考, 所提出的这些四边形之间又怎样的关系. 比如, 怎样的平行四边形我们才能将其称为菱形? 怎样的矩形我们才能将其称为正方形? 菱形要想成为正方形, 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对于这些不同的四边形, 我们该如何进行定义? 通过这种方式, 引出各种四边形的定义和概念. 相比于传统枯燥的灌输式教学, 这种生活化的教学, 使学生在自主思考的过程中, 总结出有关的概念和结论, 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记忆, 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抽象的定义和概念. 同时, 对于这些相似的概念, 学生很容易产生混淆, 借助于生活实例, 能够帮助学生们理解不同概念之间的差异, 能够分辨各种四边形的特点, 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二、利用生活化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开展生活化教学的过程当中, 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以学生的认知情况和目前所掌握的数学知识为基础, 结合所要学习的内容和实际生活, 为学生设置有趣的教学活动, 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我们的实际生活密不可分, 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有数学知识的应用, 利用数学知识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难题,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只有紧密地联系实际生活, 使学生充分地感知数学知识, 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例如, 在进行“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的教学过程中, 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 设计如下的教学情境:小区里商店的一些玻璃是等腰三角形的, 某天, 小张和小伙伴们一起在商店附近踢足球, 不小心将商店的玻璃弄成了两半, 于是小张想要去给商店换一块同样的玻璃. 向学生们提问: 小张需要将两块玻璃都带去玻璃店吗? 只带一部分可以吗? 通过这种教学情境的设置, 使学生身临其境, 将自己想象成小张, 对问题进行思考, 这种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教学情境的设置, 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课堂上学生之间进行激烈的讨论, 合作意识得到增强, 不但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之中, 还使学生明白数学知识存在于生活中的任何地方, 帮助学生认识到学好数学的重要性. 还比如在开展“立体图形的展开图”的教学时, 设置如下的教学情境:在家里的魔方上有一只小壁虎, 在魔方的另一个面上有一只小蚊子, 壁虎想要去吃蚊子, 问学生们壁虎该选择哪条路线才能最快到达蚊子处. 让学生进行讨论, 回答自己为小壁虎选定的路线, 然后教师带领学生将立体的正方形进行展开, 比较同学提出的方案, 看哪种路线的距离最短. 通过这种方法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借助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 进行数学知识的讲授, 使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兴趣, 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进行自主的探究, 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 使学生懂得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能够更加重视数学的学习.

三、将课本内容与实际生活进行有效的联系

在进行初中数学的教学时, 要重视实际生活的作用, 将课本内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削弱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 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运用数学知识.

例如:在进行“解直角三角形”部分的教学过程中, 借助于旗杆测量问题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预习, 学生在课下思考测量旗杆高度的方法, 并且积极动手实践, 将学生进行分组, 在小组内讨论旗杆测量的具体办法. 由于学生在课下进行了积极的实践, 在讨论中提出了很多的测量方法, 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四、注重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人们的日常生活是进行数学学习的有效平台,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具有很高的启发性和形象性, 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 为学生建立学习的自信.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为学生设计有效的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 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例如:学习完统计部分的知识后, 让学生结成小组, 在课余时间去学校附近的城市主干道统计上班高峰期的车流量, 并进行统计图的制作. 让学生应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重要性.

总结: 以上就是对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分析. 结合教学案例, 提出了做好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几种措施, 旨在帮助广大教师有效地应用生活化教学, 更好地做好初中数学的教学工作.

摘要: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 但是数学知识较为抽象, 学生在理解时有一定的困难, 目前的数学教学大多较为枯燥, 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 我们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与日常生活进行有效的结合,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所学知识, 更好地进行数学的学习.

初中数学案例分析 第5篇

【案例背景】

1、英国学者贺斯曾说:“对学科本质的认识一切教学法的基础”。所以数学教学的首要问题,不在于教学的更好方式是什么,而在于所教内容的数学本质是什么 !

而数学本质是什么呢?众说纷纭,比较被大家认可的是华东师范大学的张奠宙教授的提法:本质一、对数学基本概念的理解 ;本质二、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把握;本质三、对数学特有的思维方式的感悟;本质四、对数学美的鉴赏;本质

五、对数学精神(理性精神和探究精神)的追求。基于此,我们就开始反思新课改后的课堂教学行为:过于注重形式,追求表面的热闹,淡化了课堂教学的本质,待揭示的数学本质没有得到凸显,过程没有得到合理的证明,结论缺乏强有力的说服力。现在,在追“新”的过程中我们更多地关注和深入地思考课堂中暴露的一些问题,逐步走向成熟,使数学课堂得到了理性地回归,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教学内容的泛化回归实效、教学活动的外化回归内化、教学层次的低下回归高效,充分展现了数学课堂的魅力,学生学得扎实,获得真正的发展。以上就是我们实验中学教育共同体在本次赛课研讨时所达成的共识。

2、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凸显数学本质呢?我们殚精竭虑,反复思考、争吵,最后在新课程标准里找到了答案。

(1)针对具体的数学知识,知道知识本源和蕴含在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深入挖掘教材,教材的编排蕴含了知识的本源和思想方法。

(2)在实践中怎样以数学知识本源与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展开教学设计。 总之,知识是基础,方法是中介,思想才是本源。有了思想,知识与方法才能上升为智慧。数学是能够增长学生智慧的学科,我们只要抓住数学本质,与新课程理念有效结合,才能发挥数学教育的最大价值,凸显数学本色!这样做本身就是使数学课回归数学味,找回数学教学的灵魂!

3、《7.5.2一次函数的简单应用》是教学中的疑难课时,教材处理的好坏与否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我们在研究教材的时候,集思广益,发扬团队精神、抽丝剥茧,一点一点的理出本节课应该突出体现“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为了体现这一点就应该要让学生切身感受“数形结合”的优越性和简洁性。

【案例描述】

在此次赛课过程中,我们在进行《7.5.2一次函数的简单应用》这一教学内容设计时,我们尝试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

教法一:依托教材,遵循教材顺序开展教学

以小聪、小慧去旅游的例子为线索,让学生体会一次函数的图象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图象的交点让学生明白利用图象的简洁性,同时附带介绍近似解等概念,但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当我们需要将问题中的两个函数的图象画在同一个直角坐标系中时遇到了困难。为什么是s136t和s226t10这两个函数?下面是这教学片断的师生对话:

师:这个问题我们能否用新的方法(数形结合)来解决。

生:可以利用函数的图象。(部分学生回答)

师:很好,若要利用函数的图象,我们首先需要知道什么?

生:函数的解析式。

师:那函数的解析式是怎样的?

生1:s136t和y226t。

师:还有不同答案吗?

生2:s136t和s226t10

师:为什么有两种不同的答案?我们需要的是哪一种?

生:第二种。

师:为什么?

(全班学生迟疑了片刻,有几个好生举手发言了)

生1:因为此两个函数要画在同一个直角坐标系中,它们的函数值y要相同; 生2:它们两个人出发的时间相同;

生3:

这个问题本身使部分学生感到比较难理解,而我们又想利用此两个函数的图象的交点让学生体会直角坐标系中两条直线(不平行于坐标轴)的交点坐标与由两条直线的函数解析式所组成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之间的关系,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后来我们没有采用这种教学设计。

教法二:以“数形结合”为引领,大胆改编教材的呈现模式,切合学生实际教学思路。

我们先让学生了解一次函数和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然后再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让学生体会直角坐标系中两条直线(不平行于坐标轴)的交点坐标与由两条直线的函数解析式所组成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明白利用图象的简洁性。这样处理的好处是:既分解了本节课的难点,又为利用图象法解决例题埋下了伏笔。

【案例分析与反思】

教法一只是按照教材规定的内容进行教学,教学方法也比较传统,教学过程侧重于知识的落实,学生虽然参与了学习,但学习热情较为低落。可以说,教师基本上是在“教教材”,缺乏数学本质的体现。而教法二中,以数学思想为主线,设置问题串,让学生在不断的演练中体会到“数形结合”的优越性下面我就来谈谈我们是如何“挖掘教材内涵 凸显数学本质”。

一、分解教材内容,确定学习目标

在磨课过程中,我们对教材的问题逐题加以分解,对照数学本质,确定学习目标为:会综合运用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和图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了解直角坐标系中两条直线(不平行于坐标轴)的交点坐标与由两条直线的函数解析式所组成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之间的关系;会用一次函数的图象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包括近似解)。

二、结合数形结合的要求,选择教学素材

1、一是创造性地处理教材

教材中只用一个例题来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我们觉得难度较大。所以我们先这样的一个等式y=x+1让学生了解一次函数和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再让学生了解直角坐标系中两条直线(不平行于坐标轴)的交点坐标与由两条直线的函数解析式所组成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之间的关系。

2、创造开发生成性的教学素材

在教学设计中,讲解例题时,当做出函数的图象时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从图象中你还能了解到哪些信息?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运用数学思想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1、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从而更好地解释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义与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数学活动线索和丰富的数学活动机会,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构筑起点。通过我们的再次讨论,发现我们这节课在这方面还体现的不够,没有回到函数的真正本质:一般地,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y是x的函数, x叫做自变量。

2、构建“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式数学模式。

通过教师创设情景,启发引导,经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式教学模式具体地说是由“问题情境、合作讨论、理性概况、应用创新、反思提高”五个环节组成的一种讨论式学习的教学模式。

3、注重数学思想的运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我们设计了这样一道开放题:

根据此函数的图像,你能设计出它的实际背景吗?

初中数学开放题教学分析 第6篇

关键词: 初中数学 教学分析 开放题

开放题教学指的是将开放题作为载体,为学生创设具有发展性、开放性特点的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进行独立思考,在与同学的交流过程中,通过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的探索,获取更多的数据解题技巧和数学知识。

一、开放题与封闭题之间的区别

(一)与封闭的数学题相比,开放题在内容上要更新颖,解题上没有固用的模式。中学数学开放题题材多样,更注重与生活之间的联系[1]。此外,开放题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极强的锻炼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联想能力。

(二)数学开放题在形式上具有多变性,在解题上风格多变,一些开题条件多样,也有部分开放题目的在于实现对多种结论的探讨,部分习题则有多个答案。

(三)数学开放题的解题过程具有较强的发散性,并且开放题的答案并不是唯一的,因此开放题会从多方面实现对学生的审题、分析、总结的考验,多角度解题也与现代中学的教育理念相符。

二、初中数学开放题教学

(一)循序渐进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整个教学的主导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握教学的节奏,教师可以依据课堂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调整,只有提高了教学效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能够夯实“双基”。开放题教学则将教师的主动权转交给学生,如果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不合理,则极容易出现“高投入,低回报”的情况[2]。准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教材的开放度和开放性进行重点分析,准确分析教材中的哪些内容是可以让学生自行探讨的,哪些内容并不适合进行开放题教学,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需要具有基础思维和认知。此外,在开放题教学中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加以考虑,选择合理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都能够参与到问题讨论中。由此可见,在进行开放题教学过程中,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通过详细的组织,使教学内容能够循序渐进,对教学内容的层次结构进行合理划分,从而使知识的发展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符,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二)多维思考

初中数学开放题多数都比较特殊,开放题条件多、解法多、答案不唯一。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学生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需要集合多个学生的智慧和力量。由此可见,在初中数学开放题教学中,选择教学方式上,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独立学习等不同的方式,方式的选择应当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依据。依据合作学习理念,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具有合作、竞争、独立三种不同的意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扮演好组织者的角色,确保教学课堂的有序进行[3]。如果小组在探讨问题中遇到了困难,教师在确认情况后,应当给予学生一定的帮助,作为指引者,带领学生走出眼前的困境。如果小组通过探讨获取了一定的成果,教师应当给小组中的学生一定的表扬,对其进行激励,并且要对其进行正确引导,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转到更高的层次上。对于小组的探讨结果,教师可以通过引导,使学生之间进行竞争,同时可以就探讨结果在全班进行交流,使学生与教学活动能够真正融为一个整体。

(三)提高对过程中重视程度

开放题教学比较特殊,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注重答案是否正确,更需要注意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思维,要将解数学题看做一种探索,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解题过程中的快乐。教师教学过程中,不要过分地受课堂时间和教学进度的束缚,要把握教学的有效性和有序性。对于一节课无法完成的问题,可以安排课后解决,也可以安排两堂课对问题进行解决。在评价方式上的选取上,可以记录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行为,然后在课后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下一堂开放题教学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4]。

(四)开放题练习

开放题联系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可以使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教师在选择练习题上要做好相应的把关工作,不仅要慎重,更要加强对练习题的优化,从而真正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目的。开放题练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通过对开放题目的利用,合理揭示数学知识的价值,从而使教学能够达到最佳效果,利用好开放题练习,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例如,在正方形ABCD内,存在一个定点P,连接AP、DP、PB、BC、AC,AP=AB,PB=BC,求证:三角形APB与三角形PDC全等,如图1所示。

在对此题进行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其进行适当变动,从而使其成为一道开放题。例如,进行如下拓展:(1)证明:角PAC与角BAP相等;(2)如果将图1改为等腰梯形,BA=AD=DC,且AD与BC平行,在等腰梯形内存在一点P,使AP=AB,PB=PC,求证(1)中的结论是否仍热存在,如果不存在请说明原因,如果成立,则给出相应的证明过程。

许多开放题的条件都是间接的,在解题过程中需要对解题方法进行创新,通过多角度、多渠道对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最佳的解决方案,锻炼学生的缜密性和思维的灵活性,从而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三、结语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放题已经得到了学生和教师的青睐,在思维体操锻炼下,许多学生都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并且自信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这为初中数学教学开放题的推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袁红卫.摭谈初中数学开放题的教学价值[J].教育教学论坛,2012,22:67-68.

[2]李亚红.探讨初中数学开放题的解题技巧[J].中国校外教育,2014,02:25-27.

[3]孙慧娟.初中数学开放题教学方法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3,25:56-58.

初中数学勾股定理教学案例分析 第7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勾股定理,教学案例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 教育事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空间, 由于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 传统教育理念的应试教育已经不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 当今教育事业提倡的是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全面发展. 就初中数学的勾股定理这一章节的教学来说, 数学老师如果仍然延续传统的教学方法, 在课堂中一味地讲解知识而忽略学生自主思考练习, 就无法很好地提高初中数学勾股定理的教学质量. 要想更好的提高初中数学勾股定理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就需要从课堂教学活动抓起, 使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

勾股定理是数学这一学科中的一个非常有名的定理, 它的内容是“直角三角形的两个直角边组成的正方形面积之和等于斜边上的正方形面积”, 其表达式就是假设直角三角形两个直角边为a, b, 斜边为c, 那么a2+ b2= c2. 这一著名的数学定理对古代人们的生活就产生了很大的作用, 比如说古埃及人在创造金字塔以及测量尼罗河泛滥以后土地的面积时, 就已经开始使用勾股定理. 最早发现这一数学定理是在希腊这个国家. 由于勾股定理在数学这一学科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初中数学课本中也把它列入教学内容, 这一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就是让人们深刻掌握了解勾股定理并且让学生自己去证明这一定理, 这一数学定理的证明方法有千百种, 有的证明方法特别简单, 也有的特别复杂, 这可以充分锻炼学生的能力. 就初中数学勾股定理这一教学内容为研究中心, 我们通过对一些具体教学案例的分析, 谈谈初中数学课堂如何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案例一

老师在黑板上画出三个直角三角形, 并且分别以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边画三个正方形, 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为a, b, c, 正方形依次为A, B, C, 计算出每个正方形的面积, 并且完成下面表格中正方形面积的填写:

学生通过对直角三角形边长的测量, 再计算得出各个正方形面积的填写. 老师接下来就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总结得出这三个图形的共同点. 学生自己动脑筋跟着老师的引领走, 慢慢发现表格中, 每一行C正方形的面积都等于AB正方形面积之和, 从而得出结论.

案例一分析

在这个教学实例中, 老师使用的是问题情境法, 将教学内容合理的设计成为一种特定的问题情境, 引领学生一步一步的接近教学目标,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学生将来步入社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此外, 在这一教学案例中, 渗透着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 那就是“数”、“形”结合的思想, 通过对正方形的观察计算, 将图形用数字表示出来, 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等, 数形结合教学思想的掌握和自然运用, 对学生以后的初中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 就勾股定理这一章节来说, 就需要数形结合思想做基础.

教学案例二

勾股定理教学目标有一点是让每名学生都能自己证明这一定理, 对于勾股定理的证明这一教学内容, 一般初中数学课堂的具体教学就是:老师将学生按照某一特定标准或是随机的分为几个小组, 小组学生通过共同的努力证明这一定理, 课堂最后各小组派出代表展示自己的证明方法. 学生一般是利用自己掌握的面积计算公式证明这一定理, 还有些学生是通过观察图形这种几何方法完成勾股定理的证明.

案例二分析

在这一案例具体实施过程中, 老师的分组原则要科学合理, 每一小组至少要有一位负责任、知识水平较高的小组长, 小组长在小组证明活动中将会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这样的实际教学中, 每一名学生的能力都将得到培养, 学生的合作探索能力、 聆听能力也将会提高. 各名学生共同努力完成勾股定理的证明, 并且深刻的掌握并理解勾股定理中涉及的数学思想, 对学生提高自身数学学习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教学案例三

学生们认识了并证明了勾股定理以后, 老师的课堂教学内容就应该延伸到勾股定理的应用教学上. 例题为: 能否将两个正方形裁剪拼接以后得到一个面积不变的新正方形, 裁剪的次数越少越好. 老师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以后, 让学生自己举手回答问题, 学生“假设一开始两个正方形边长分别为ab, 那么新正方形的面积就是a2+ b2, 由于勾股定理可得, 新正方形需要是两个a, b为边长的直角三角形拼接成的”.

案例三分析

每一个数学定理的学习都是为了更好的利用它, 勾股定理也一样, 对其认识和证明都是为了在解决问题以及实际生活中更好的使用它. 因此, 初中数学老师应该重视勾股定理的应用这一教学内容, 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学生可以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也更能发挥这一学科的作用, 将学生培养成为有极高数学知识水平能力的人才.

总结

初中数学教学思维分析 第8篇

1. 初中数学教学中要注重方法的合理运用

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用合理设计的情景, 引导学生观察问题, 使学生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例如, 中学数学教师让学生了解球的概念, 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球状物体, 如篮球、足球、排球等, 继续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的内在本质球状物体的属性, 使学生形成一个球的概念。因此, 初中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学习的数学知识, 通过这种方式才能搞好初中数学教学, 以掌握发展的思维活动的规律。

2.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引导学习思想

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 从不同方向积极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使教师与学生的思维活动。例如, 学生学习相关负数的某些知识, 我们必须先了解负数的概念, 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分析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学生可以分析和负零的温度, 水位上升和下降的理解正数和负数的现象, 如让学生更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因此, 初中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 学生应使用正确的思维方式, 以分析的思维活动的发展规律。

3. 初中数学教学应加强思维能力的培养

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 并积极引导学生想这个问题, 让学生猜基本的数学知识, 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例如, 学生学习圆的定义, 老师可以向学生们提一个问题:为什么车轮是圆的, 而不是其他形状?因此, 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问题的推理猜到这一点的车轮上的距离完全相等的圆形轴。这样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推断定义。所以, 不管如何分析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思维活动, 他们应该去通过实践的个人经验, 体会教学思维活动的过程中, 才能够准确地了解。

二、如何积极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

1. 通过讲解方法学习数学思想

由于数学思想内容丰富, 讲解方法各不相同, 应通过不同层次的培训方式, 发展学生的数学思想。例如, 中学数学教师讲解“乘法”, 老师可以分层教学。第一层, 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计算的具体方法, 让学生总结的一般方法, 第二层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一般方法的具体操作。这样以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方法, 如归纳和演绎的数学思维, 促进学生发展数学思维的应用。

2. 从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们的数学思想

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只有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反复训练, 使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的思维, 建立符合自身发展的数学思维体系, 使学生的数学思想。例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合理地应用于类比, 学生学习一次函数的时候, 你可以使用乘法公式类推, 学生在学习二次函数, 你可以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和系数性质的比较。学生通过反复应用类比, 比喻可以掌握, 养成一定的数学思想,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符号是上初中代数的重要的数学思想。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学生符号思维是非常重要的。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首先应让学生了解符号的定义, 比如介绍到有理数的意义, 可以是两个不同含义的数字, “+”“-”表示量的两个相反的意思。其次, 学生有兴趣学习的象征, 教师等可平方差公式乘法口诀, 特色鲜明的符号显示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感兴趣象征性的, 象征性思维的学习。化归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策略, 在数学问题中总结几个比较简单的问题。在这方面初中数学教师应使学生具备纵向和横向的归化的想法。纵向化归的想法是可能是相互关联的小问题, 并根据相关的各种问题, 逐个击破。横向归想法是问题分离成较小的问题, 然后解决问题。例如, 教师在一个未知的解释方程, 可以培养学生的想法。因此, 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想法展开教学思想的培养。

三、结语

初中数学教学课堂恰当地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 积极地发展学生们的教学思维, 培养在教学思想方面的能力, 这有利于学生有效开展数学学习, 同时对以后的学习也会产生正面的影响。从日常的一些现象中积极的找寻一些方法来发散学生们的思维, 让学生通过对各种发散思维方法的认识过程, 找寻自己思维的漏洞和思维的发散方向, 教师要行动起来, 从诸多的教学方法中总结经验, 有效发挥自己在数学课堂中的作用, 保证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初中数学教学课堂恰当地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 积极地发展学生们的教学思维, 培养在教学思想方面的能力, 这有利于学生有效开展数学学习, 同时对以后的学习也会产生正面的影响。

关键词:初中数学,思维活动,新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黄家超.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数学思想方法[J].教育教学论坛, 2011, (30) :58.

[2]戴玉萍.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的培养[J].消费导刊, 2010, (7) :199.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第9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二次函数,教学案例,方法分析

一、教材研读与剖析

1.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等基础上的学习.本章我们研究的是二次函数, 要求学生通过探究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的关系, 掌握利用顶点坐标解决最大值 (或最小值) 问题的方法.学生要经历探索、分析和建立两个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的过程, 进一步体验如何描述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感悟新旧知识的关系, 深刻的体会数学中的类比思想方法.

2. 教学目标:

第一, 理解和掌握二次函数的概念、性质, 会做二次函数的图像, 掌握二次函数的形式;第二, 会建立二次函数模型, 并能确定实际问题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第三, 会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第四, 从实际情景和实例中让学生探索分析, 建立两个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 使学生能够理解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学会用数学符号和数学方法解决最值问题, 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 教学重点和难点:

第一, 经历探究和表示二次函数的过程, 获得二次函数的定义;第二, 能够表示简单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第三, 探究利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最值问题.本节难点在于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二次函数的问题, 其中“合作性学习”涉及的实际问题有的较为复杂, 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概括能力.

二、教学过程与设计

(1) 温故而知新, 回顾有关函数的知识, 激发兴趣.教师在课堂的开始, 可以帮助学生回忆有关函数的定义———在某个变化过程中, 有两个变量x和y, 如果给定一个x值, 相应地就确定了一个y值, 那么我们称y是x的函数, 其中x是自变量, y是因变量———做进一步巩固.对“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并在PPT上给出一次函数y=kx+b (其中k, b是常数, 且k≠0) 正比例函数y=kx (k是不为0的常数) 反比例函数y=k/x (x是不为0的常数) 的形式.

(2)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兴趣.教师在PPT上给出实际问题一, 例如:现有60米的篱笆要围成一个矩形场地, 若矩形的长为10米, 它的面积是多少?若矩形的长分别为15米、20米、30米时, 它的面积分别是多少?从上两问同学们发现了什么?教师提问后, 学生可独立回答.在活动中, 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是否能准确的建立函数关系;学生是否能利用已学的函数知识求出最大面积;学生是否能准确的讨论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问题的设计, 旨在运用函数模型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实际价值, 学会用函数的观点认识问题, 解决问题, 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共同解决问题, 培养合作精神.最后, 提出问题:由矩形问题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经过短时间的讨论与思考后,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出函数解析式y=ax2+bx+c (a, b, c是常数, a≠0) 的形式.在PPT上给出概念:我们把形如y=ax2+bx+c (其中a, b, c是常数, a≠0) 的函数叫做二次函数.称a为二次项系数, b为一次项系数, c为常数项.通过层层设问, 引导学生不断思考, 积极探索,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激发其学习的热情.

(3) 利用图像激发兴趣.学习性质最好的方法就是根据图像来探索.例如, 教师可以给出以下的问题, 让学生进行自由探索:填空:根据下边已画好抛物线y=-2x2的顶点坐标是_____, 对称轴是_____, 在_____侧, 即x_____0时, y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在_____侧, 即x_____0时, y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当x=_____时, 函数y的最大值是____.当x____0时, y<0.教师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探究, 并归纳出:二次函数y=ax2+bx+c (a≠0) 的图像和性质, 顶点坐标与对称轴, 位置与开口方向, 增减性与最值.

(4) 小组合作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教师向学生展示二次函数y=x2+2x, y=x2-2x+1, y=x2-2x+2的图像如图所示.

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对以下问题进行合作探究:每个图像与x轴有几个交点?一元二次方程x2+2x=0, x2-2x+1=0有几个根?验证一下一元二次方程x2-2x+2=0有根吗?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和x轴交点的坐标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有什么关系?并引导学生对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和x轴交点的三种情况进行归纳.

三、教学反思与小结

教学活动是建立在学生对已学函数理解的基础上, 通过类比和探索的方式进行的.课堂开始时, 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和总结, 然后, 给出简单的实际问题.接着笔者进一步将问题引申, 加大难度, 引出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这一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几个简单的问题, 让学生体会两个变量的关系.特别是在创设问题中, 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是否发现变量, 是否注意到取值范围, 这个环节中简单问题的设计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利用图像进行教学, 是几何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这个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小组进行合作探究, 在兴趣下去探求真知.本节课学生对二次函数的基本概念、图像有了比较扎实的认识, 但是众观整个教学过程, 笔者发现还存在不合理的地方, 如还缺乏一些生动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进行图像的教授过程中,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动态的教学, 课堂的结尾处教师还缺乏引导学生对二次函数知识的实际运用等.这些还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反思与发现, 对教学方法进行不断改进与更新.

参考文献

[1]张辉蓉, 朱德全.初中数学主题式教学实验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PKU CSSCI-2007 (12) .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第10篇

一、应用直观性的手法创设情境

数学概念是一种抽象性很强的知识。有些学生在学习数学概念的时候, 希望能即时理解数学教师所说的概念, 如果学生发现不能了解教师正在讲解的概念, 他们便不愿意再继续学习。因此, 数学教师在开展数学概念教学的时候, 可以用直观性的手法为学生创设情境, 让学生能迅速地理解数学概念。

以数学教师教学《有理数和无理数》这一课为例。有些数学教师花费了很多的时间说明数学家发现有理数和无理数的历史, 可是在说明的过程中, 他们发现学生不能进入学习情境。这些教师没有意识到学生在学习概念知识的时候, 希望能迅速地理解什么是有理数, 什么是无理数, 如果学生发现在情境中不能迅速地理解这一数学问题, 他们便不愿意进入学习的情境。有一名数学教师应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该多媒体课件将有理数和无理数视作两个家长。有理数的家长有很多个孩子, 它的孩子有整数、小数、分数等, 多媒体课件说它的家庭是一个大家庭。而无理数这一个家长只有一个孩子, 即无限不循环小数这一个孩子。这个多媒体课件以形象、直观的方法说明有理数和无理数的概念, 学生看到这种直观的说明, 会产生深刻的印象, 以后学生便不会犯下概念性的错误。

二、应用故事性的手法创设情境

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没有完全成熟, 且好奇心强、情绪起伏较大, 这些心理年龄特征决定了初中生对非常有趣的事感兴趣、对富有感情的事物感兴趣、对新鲜的事物感兴趣。如果数学教师能够利用初中生的心理特征, 用讲数学故事的方法为学生创建学习情境, 那么学生将会对数学情境中的事物产生兴趣。

以数学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从三个方向看》这一节课为例。有一名数学教师曾用说故事的方法为学生创建学习情境。这名教师说: “有两个朋友, 听说某座山中有宝藏, 于是两人决定去寻宝。两人相约, 一个人从山的东边爬, 一个人从西边爬。等到相聚以后, 两人纷纷谈起自己爬山的经历。从东边爬的朋友说: ‘这个山并不难爬, 就是路太远了, 我整整走了一个月才进了山。’从西边爬的朋友说: ‘这座山的山路并不长, 就是太陡, 我怕爬山的时候掉下去, 花了十几天的时间做准备, 最后花了十几天的时间进了山。’这两个朋友都觉得自己说的是对的, 可是谁也说服不了谁, 于是他们去找山民评理, 这些山民从未出过山谷。当两个朋友找到一名山民评理时, 山民笑说: ‘你们是在说笑话吧? 这山哪有什么陡啊直的, 它不是千里平地吗?’”教师说完以后, 让学生回答, 这三个人谁的话是真话? 学生经过思考以后, 认为这三个人说的都是真话。只是这座山东边很平, 绵延千里; 西边很直很陡, 不能轻易地爬; 而山民一辈子就住在山里, 对他们来说, 这山就是一块平地。三人的视角不同, 但他们说的全是真话。当学生从这个故事中理解到三维立体的概念以后, 教师便可引导学生探索与之相关的数学问题。

三、应用即时性的手法创设情境

初中生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 每当遇到一个数学问题的时候, 便想立刻解决这个数学问题; 如果这个数学问题搁置过久, 教师再引导学生去解决这一数学问题时, 学生可能会对这个数学问题失去兴趣。因此, 数学教师在为学生创建数学问题的时候, 要注意到应用即时性的手法, 把一个数学问题摆到学生的面前, 并引导学生即时地解决。

以一名数学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矩形、菱形、正方形》这一节课为例。这一名数学教师为了引导学生了解这三种四边形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便给了学生一块四边形的纸板, 并对学生说: “如果现在只有一把直尺, 能否有办法证明这块纸板是一个矩形?”由于学生亲眼所见这一数学问题, 且可亲自动手尝试实践, 因此学生对这一数学问题产生了兴趣。学生提出, 首先用直尺测量它的四条边, 如果它的两对边相等, 那么它便是一个平形四边形。然后画出平形四边形的对角线, 用直尺测量对角线, 如果对角形相等, 便能说明这个平形四边形是一个特殊的平形四边形, 即矩形。这名教师将一个数学问题即时展现在学生眼前, 且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条件, 学生便能即时地尝试探索这一数学问题, 学生在探索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就能掌握到与之相关的数学知识。

关于初中数学概念教学分析 第11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 概念教学 问题与对策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数学概念理解不透彻,掌握能力不强,在读题、解题的过程中就难免存在困难,容易受到误导致使成绩下滑甚至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着力解决概念问题,帮学生打牢数学基础,让学生的数学水平有所进步。

一、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的问题

1.概念教学方式死板,不注重效率。传统初中的概念教学工作主要以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这种教学方式存在一个较大的不足就是效率低。学生在尚未透彻理解某些概念和定义的时候就开始死记硬背,将重心放在记背概念上而忽略了对概念的灵活运用,这都在相当的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数学水平的提升。死记硬背的方式枯燥乏味,让很多学生感觉难以接受。尤其是数学概念本身比较抽象,记背效率要比一些文科类的内容低得多,更容易让学生反感。

2.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概念掌握慢。在初中概念教学中,有部分学生尚未对数学概念的重要性产生深刻认识,未免会忽略对概念的了解和掌握。这种观念上的不足使得一些学生在数学概念的掌握以及应用的积极性上严重不足,数学基础较为薄弱。

此外,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数学概念掌握方法也是造成其掌握速度较慢的原因。从初中数学的概念分类来说,其中的关联性较强,不同的概念之间是可以互相引申发展的。不过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很多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较为零散,不关注数学概念之间的关联性,难免存在理解片面不透彻、掌握生疏不熟练,容易混淆概念等情况。

二、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的改进策略

1.教师要改变思路,注重概念教学。传统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对数学概念的教学并没有当做重点来抓,不注重概念教学方式的改变,不注重对概念掌握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强化,使得学生在学习数学概念方面积极性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数学学习水平的进步。教师们要重新考虑做好数学规划的安排和教学思路的更新,加大对概念教学的关注力度,注重提升每一个学生的数学概念掌握能力,促进教学成果的进步。

为了确保概念教学有价值、有意义,老师们可以预先做好概念教学的规划,将初中各个年级各个阶段的数学概念进行汇总,整理数学概念的关联性,在实际教学中注意强化数学概念的教育。避免传统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对某些概念的意义和用法等有所忽略。

2.趣味性教学在概念教学中的应用。初中生传统的死记硬背式的概念学习方法效率低下,影响教学成果的提高。老师们可以尝试进行趣味性教学,注重改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概念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在学习中对数学概念产生浓厚的兴趣,能够灵活地对一些数学概念进行理解、掌握或应用,在日常读题、解题中不断强化对数学概念的领悟能力。

所谓趣味性教学,其中的趣味就是要从初中生所接触到的、认识到的实际生活中得来。比如关于正数和负数的概念,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或许不怎么容易遇到。但是,假如可以用学生的成绩来表示,就会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比如某学生的考试成绩是67分,再一次考试的成绩是75分,我们就可以说他的学习进步了正8分;如果他考试成绩下降到64分,我们可以说他成绩进步了负3分。通过这种灵活的,融于实际的讲解让学生明白所谓的正和负代表的意义。这对于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概念是很有效果的。

再比如数轴的概念,数轴有原点,单位长度,有正方向和负方向。教师们可以以班级在某次数学考试中的平均分为原点,以学生成绩所处的各个阶段在数轴上进行划分。让学生自己判断自己的成绩和位置在数轴的正方向还是负方向,强化学生对数轴概念的理解。

3.合作式教学的新尝试。合作式教学是打破了传统的单方面教育的方式,让学生之间可以进行自由、主动的交流互动。如果说以往的概念教学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还受到一些课堂规范、教学氛围的限制,存在一些隔膜;那么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合作式学习交流则是在更为平等和宽松的氛围下进行。

老师通过分组合作式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之间分组对数学概念进行探讨交流,每个学生都可以提出自己对某个数学概念的看法,每组学生都可以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对数学概念理解不足的地方,纠正自己的错误,听取别人的心得。在这种合作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之间有了更好的互动,让一些生涩难懂的数学概念可以在多次的交流探讨中不断强化和加深。相比较学生靠自己的能力理解和掌握概念来说,合作教学更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经验分享与心得交流,可以避免闭门造车,还有利于提升课堂学习氛围,让全班同学之间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风气,促进全班学习成绩的进步。

三、总结

在初中数学概念教学中,学生的概念领悟能力差,没有掌握科学有效的概念学习方法,在概念学习方面的积极性不高,这是造成学生的学习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教师们要大胆扩展教学思路和理念,将教学内容和精力向概念教学方面倾斜,通过趣味性教学和合作式教学的合理搭配来改善教学成果,让学生对数学概念的领悟、掌握和应用能力有更好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黄翔,童莉,沈林. 数学课程基本理念的丰富与发展——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修订看数学课程理念的新变化[J]. 中国教育学刊,2012(08) .

[2]王玉. “双基”变“四基”,任重而道远——基于新课标的数学教学“四基”有效实施策略[J]. 数学教学通讯,2012(33) .

对初中数学文化价值的案例分析 第12篇

1.挖掘数学的美学文化 ,让学生懂得数学美

数学并不是平淡无奇、枯澡乏味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善于挖掘和发现数学之美。 例如,在讲述“黄金分割”这一节时,学校门口不远处刚好有一家装潢公司,它的广告语是 “我们为你黄金分割 ”。 请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实地观察 ,研究这句广告语的意思, 然后在课堂上一起研究这家公司样板房的录像。 学生都说装修得很唯美,并且有一种说不出的美,原来这家公司遵循的是黄金分割的理念,它所有的房间、家具、内饰都是按黄金比例(0.618:1)设计的。 当然这种数学美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当我们的国旗冉冉升起的时候,心中很开心、愉悦,因为五星红旗的长与宽,还一个星都满足黄金比例。 数学的美不限于此,还有对称美、立体美、和谐美等。 只有不断地研究与发现,才能使数学有血有肉,丰富多彩。

2.注重数学历史过程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 强调要让学生经历 ,体验知识产生过程,而每一段数学知识的产生,必然有其历史背景,都有一段数学故事。 因此从宏观层面对数学史的研究很有必要, 必将推动数学文化的发展。 例如在讲述勾股定理的时候,可以介绍数学的历史。 古埃及在公元前2600年就有记载, 而在中国的数学史上同样源远流长。 勾股定理是中国数学史的骄傲,早在西汉的《周髀算经》中就记载了勾三股四弦五。 各国对勾股定理都有记载,称法不一。 古希腊发现勾股定理的是毕达哥拉斯,所以又称毕达哥拉斯定理。 初中学生刚学几何的第一课时,可从几何学的起源开始。 在古埃及,由于尼罗河每年洪水泛滥,淹没两岸土地,每年洪水退去,需重新测量,逐步产生与形成了现代的几何学。 而我国西汉的《九章算术》对几何知识也有很多记载。可知当时我国几何学已相当发达。 在数学课上适当介绍一点数学史,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前人刻苦钻研的精神,提高对数学的热爱之情。

3.重视数学发现的过程 ,推动数学文化发展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 数学教育的传统地位陷入危机,数学变成解题训练,老师上课往往直接给出定理,让学生死记硬背, 然后做大量练习题。 在期中考试中有这样一道试题:如果一个三角形两个角和一夹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结果全校1038名学生的答卷非常令人失望,满分9分 ,得满分的104人 ,近10%;得1~2分的147人 ,近15%;得0分的27人,近40%;平均得分2.5,是所有试题中得分率最低的。 之后对学生进行了深入研究,针对此题做了一次问卷调查。

(1)这题是书上的例题 ,老师上课时有没有讲过 ? 讲过的话,老师讲课时间大约多少?

(2)这题的思维方法有没有接触过 ?

(3)你对这道题出现在试卷上有什么想法 ?

调查结果出乎意料,252位学生说老师讲过,但其中有143位学生说讲过但忘记,或没有认真听,因为定理证明过程不重要。 259位学生预习过,自己在书上看到过。

因此数学教育工作者要重视数学发现的过程, 不能孤立地看待数学, 这样下去只能让学生对数学望而生畏, 敬而远之。 数学应该是中学生喜欢的学科,只有让学生在不断发现的过程中,才能让数学文化变得生机勃勃,光彩照人,才能让学生学得轻松,知道知识产生和发展过程,更好地掌握知识。

4.数学源自生活

数学与生活是分不开的。 我们要重视生活中的重要资源与信息。 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学数学的过程就是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 因此我们要重视生活中的数学。 近年来,我要求学生写数学日记,把生活中的数学展示出来。 前段时间,有位学生看了纪录片《朝鲜战场上的狙击英雄》,我们的战斗英雄在狙击时,手臂伸直,竖起大拇指,就可以目测敌人的距离,这是什么原理? 因此相似三角形的应用一课中就引入了这样一道例题。

小明把手臂水平向前伸直,手持小尺竖直,瞄准小尺的两端E、F,不断调整站立的位置,使站在点D处正好能看到旗杆的顶部和底部(如图),设小明的手臂长l=40 cm,小尺长a=20 cm,点D到旗杆底部的距离AD=40 m,求旗杆的高度 。

当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时,数学作为一种文化才能鲜活, 才有生命力。

上一篇:独生子女下一篇:生物学实验设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