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耐药性范文

2024-06-28

抗生素耐药性范文(精选10篇)

抗生素耐药性 第1篇

关键词:抗生素,耐药性,临床应用

抗生素 (antibiotics) 是由微生物 (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 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 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1]。是临床治疗细菌感染的最有效方法, 能救人于病情危重之时。但如不能科学的使用, 肌体一旦产生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则当患者真正需要应用抗生素进行治疗时, 抗生素其实早已失去其可能发挥的作用。为进一步探讨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笔者基于抗生素的耐药性现状对抗生素的临床应用问题进行了如下研究和阐述。

1 抗生素的使用现状

抗生素及合成抗菌药物是人类抵御疾病、抑制细菌性传染病和严重感染的有力武器。然而, 其耐药性问题也随着大量使用而出现, 并日渐引起社会关注。抗生素的耐药性问题主要是由于不合理使用造成的。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临床的不合理应用

虽然新医改实行了医药分开、取消了以药养医, 但长久以来医生过分重视医院和科室经济效益, 不顾患者出现抗药性危险, 而开贵药、开好药的风气并不能在一夕之间彻底得以纠正。部分医生责任心不强, 对于患者因缺乏用药知识而拒绝进行血常规检测, 以及自行对用药方法擅自决定等要求, 不及时解释和教育, 反而顺应他们的要求, 在不了解细菌性还是病毒性感染的前提下, 为确保疗效就擅用光谱抗生素, 不考虑药代动力学就随意延长或缩减抗生素剂量、次数和疗程。致使患者体内对抗生素敏感的细菌及正常有益菌同时被杀死, 往往引发临床上的二重感染。[2]

1.2 患者的擅自应用

患者的抗生素滥用往往是在缺乏正确指导的情况下发生的。处于经济等原因的考虑, 有一部分患者在患病时本着能吃药就不打针的原则, 在不了解自己是细菌性疾病还是病毒性疾病时, 就擅自服用抗生素治疗, 因在服药时间、剂量和疗程方面缺少医生的正确指导, 往往是病情好转马上停药, 致使病原菌的耐药性增加。同时, 在信息化的时代, 人们的医药知识有很多是在收看、收听媒体药物广告时获得, 而媒体广告往往对抗生素夸大其词, 甚至误导消费者, 将抗生素等同于感冒药进行宣传, 使人们在潜意识中认为感冒了就要吃抗生素, 这也是抗生素耐药性产生不可忽视的社会原因。

1.3 抗生素在畜牧业中的滥用

一些不法商人, 为追求经济利益, 为防止所饲养的禽畜生病, 促进其快速出栏或产奶, 在禽畜的饲料中每日都添加大剂量的抗生素和激素类药物。这些抗生素会在这些动物及其副产品中大量残留, 间接被食用的人们吸收。同时, 因食用了大剂量的抗菌素, 禽畜体内会产生耐药菌, 这些耐药菌会因人们的食用而转移至人的体内。这一问题也同样存在于部分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之中, 人们食用的水果、蔬菜中也大量残余抗生素, 导致人体抗生素的耐药性增加。

2 抗生素的临床合理应用原则

我国是抗生素滥用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抗生素耐药性已成为无法回避的医学和社会问题。抗生素的临床应用原则有以下方面

2.1 及早进行病原学检验

正确选用抗生素, 临床医生应教育和告知抗生素耐药性的危害, 并督促患者及早进行病原学检验。根据药敏试验结果为患者选用毒副作用最小、作用迅速的抗生素。

2.2 严格掌握适应症

临床医生在应用抗生素时应熟悉并严格掌握各种抗生素的适应症, 对于可用可不用的症状则应避免使用, 同时还需掌握抗生素的毒副作用、体内过程与疗效的关系。对于发热患者, 在发热原因不明时应避免使用抗生素, 避免致病微生物无法检出, 贻误诊断时机。

2.3 严格控制预防用抗生素

以下情况可采取抗生素进行预防治疗。如风湿热患者, 为防止复发, 可定期使用抗生素;风湿性或先天性心脏病患者, 为预防亚急性心内膜炎, 可于术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颅脑手术患者, 为预防感染, 可于术前一天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感染部位切除前, 可根据病菌的敏感性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严重烧伤患者为预防植皮后发生败血症, 可根据创面细菌和药敏试验结果, 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2.4 严格按照剂量和疗程应用

抗生素的耐药性与抗生素剂量和疗程的不合理有直接关系。因此, 临床应用抗生素时, 应根据药代动力学合理用药。严格按照患者体重或体表面积计算药量, 避免计量不足或剂量过大, 尤其注意不能间隔不当及中间停药。对于感染严重或存在混合感染的患者应使用杀菌作用强的抗生素。

综上所述, 抗生素耐药性的解决已不仅仅是一项医学问题, 全社会都应认识到抗生素滥用的危害, 齐心协力, 合理应用, 以尽早解决和消除抗生素耐药性对患者的身体危害及其潜在的社会危害。

参考文献

[1]于庆彬, 王冬梅.重视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 加强用药过程监督和合理使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 (09) .

抗生素耐药性 第2篇

抗菌素耐药(AMR)正在威胁着人类的健康。5月21日,世界卫生组织发表文章呼吁应对全球耐药感染问题,并援引英国Jim O’Neill爵士本周发表的《全球抗菌素耐药回顾》报告及建议,指出,到2050年,抗菌素耐药每年会导致1000万人死亡。如果任其发展,可累计造成100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文章称,在当前抗生素用量约占世界的一半的中国,据估计,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到2050年,抗生素耐药每年将导致100万人早死,累计给中国造成20万亿美元的损失。应对抗菌素耐药性带来的健康威胁,世卫组织建议,对于公众来说,应考虑是否真的需要用抗生素治疗(记住:感冒和流感是不能用抗生素治疗的);医生开了抗生素后要用完全程;不要把没用完的抗生素给别人用。世卫组织建议医生应“仅在必要时有选择性地开药;支持新型抗生素的研发,这样一旦旧药无效时可以取而代之;支持全球公众宣传活动,让患者和同行了解耐药带来的问题和后果”。2012年9月3日,福建福州街头的“谨慎使用抗生素”公益广告。世卫组织在文章中介绍,细菌发生变异而对以前可以治疗感染的抗生素耐药时,就称为抗菌素耐药(AMR)。抗菌素耐药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自然过程。但在人类和食品生产中普遍滥用和过度使用抗菌素,不仅会加速这一过程,还会让每个国家面临风险。如不立刻采取全球性的协调行动,世界将进入后抗生素时代,到那时,普通的感染会再次变得致命。青霉素是首个也是最为广泛使用的抗生素,由亚历山大·弗莱明在1928年偶然发现。亚历山大·弗莱明偶然将没盖的葡萄球菌培养皿放置了数天,回来后发现培养皿有菌斑生长,只有一处长了霉斑(青霉素菌)的地方除外。这一偶然发现不仅让弗莱明获得了诺贝尔奖,也给现代医学带来一场革命,出现了挽救生命的抗生素,每年都有数千万人因此得救。“然而不到90年,我们最依赖的抗生素有了耐药问题,关系到全球能否继续有效地对持续存在的传染病威胁做出公共卫生应对”。英国Jim O’Neill爵士本周发表《全球抗菌素耐药回顾》报告及建议,提出一个全面行动计划,呼吁不仅是一个国家、而是全世界合力预防耐药感染,战胜日益严重的抗菌素耐药威胁。该报告阐述了为什么抗菌素耐药会成为如此严重且日益恶化、需要立刻着手解决的全球问题。抗菌药物的效果日益变差,而新药研发又难以跟上。他认为到2050年,抗菌素耐药每年会导致1000万人死亡,相当于每3秒钟1人,比癌症目前造成的死亡还要多。如果任其发展,可累计造成100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青霉素类抗生素药物。世卫组织还在文章中说,目前,中国的抗生素用量约占世界的一半,其中48%为人用,其余的主要用于农牧业。据估计,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到2050年,抗生素耐药每年将导致中国100万人早死,累计给中国造成20万亿美元的损失。普遍购买非处方药和过于依赖用抗生素治疗、控制感染和促进牲畜生长,是中国抗生素耐药问题的重要原因。由于存在给患者过度开药的经济激励机制,培养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理念并非易事。对农业使用抗生素的监管薄弱也进一步助长了滥用问题。原始点医学结合太阳神太阳灸、掌灸开启了真正的绿色医疗!

原始点医学是一套简单、易学、速效、安全的中医外治法,是错误医疗和庞大医疗费的克星,是被当前腐败的医疗体系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无数患者的福星。“原始点医学”是由张钊汉医师通过大量临床实践独创的完整的医学理论。他本着“以人为本,以病为师”的精神,通过十多年的努力,发现了造成身体疾病的直接根源,并找到了最简洁、快速、朴素、环保、安全、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手段来处理人体的各类疾病--小到头疼脑热,大到癌症等不治之症,无须打针、吃药、手术、化疗,只须用手、肘推揉身体的固定部位,同时配合内外热源,即能达到明显疗效,治好的患者不计其数。

如果把红豆袋等热源用太阳神筋络速通灸和太阳灸代替,更简单方便、易携带,自动快速发热、热量时间长,可达10到12个小时热源、价格实惠!将生物健口服液倒入姜汤一起温服,效果更快更理想,伤口等处理可以先用生物健口服液清洗、快清或维生素C硒片粉末涂抹!生物健口服液获得三届奥运会二届亚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运动员指定专用滋补剂、连续四届“中国运动营养金奖”等60多项权威荣誉!已有30多年畅销不衰!什么是掌灸?

掌灸就是用手掌来做针与灸,操作简单,时效高(1分钟就相当于艾灸与针灸30分钟的效果),是一种传统中医经络理论与现代纳米技术完美结合的新型经络理疗方法。其既传承了古代经络学的阴阳掌灸原理,又结合现代有机分子纳米化科技使药物直接穿透皮肤吸收,利用手掌代替一切灸具,以特殊中草药精华作针,形成一个完整的掌上针灸,通过穴位给药,内病外治。

由于掌灸出现,一般人经过简单学习,也可以轻松掌握灸法养生的技能,其具有如下特点:

1.无烟雾:彻底解决了传统艾灸所存在的烟雾多、易掉灰、气味多、有烫伤风险的问题。

2.操作简单:无需传统针灸所需的精准的针刺,也没有艾灸复杂的操作,随身携带一小瓶,随时可以施灸。3.时效高:1分钟相当于艾灸和针灸30分钟的效果。4.效果好:掌灸是艾灸与针灸的完美结合,既结合了古代火艾与艾灸的热力又具备针灸的穿透性。

筋络速通是在藏传古方的基础之上,选用十余种名贵中草药提纯精制而成,具有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快速渗透的特点。【主要成分】医用乙醇、龙脑、薄荷、川乌、草乌、田

七、威灵仙、透骨草、风仙衣、红花等中药提取物。【使用方法】根据自身需求情况,洗净手掌,将本品适量倒入掌心,快速按在痛点上,感觉灼热难忍时再放开手掌即可。【注意事项】1)本品仅适宜外用,严禁内服;2)皮肤过敏及有血友病、白血病等恶性血液病者禁用;3)孕妇、婴幼儿禁用;4)头面部、胸腹部等皮肤娇嫩部位不宜使用;5)皮肤有溃烂和开放性伤口的部位不宜使用;6)建议本人自己操作,若为本人难以操作的部位可由他人代替,但操作时尽量注意用量和时间的把握。

太阳神太阳灸系列,拥有五大核心技术:

1.自动无烟发热技术:解决了传统灸法明火明烟的弊端。2.自动温控技术:把温度控制在46℃左右,既不烫伤皮肤,又能持久不断地保持高于体温10℃左右,给穴位提供热能。发热时间长达12-16小时。3.纳米技术:处理后的药物达到纳米级,为药物透皮效果提供了保障。4.临界溶解技术:太阳灸的药物在常温下是固态,当药物温度达到40℃时,药物开始融化,分子活动加剧,为药物分子透皮创造了良好的动势。5.脂质透皮吸收技术:解决了水溶和脂溶性透皮融合的问题。大幅提高透皮率。

太阳神灸系列产品治疗几十种疑难杂症有奇效,绿色医疗,治病防病好帮手,获得16款专利,美国FDA,欧洲CE等国际权威认证,享誉世界好产品...(视频介绍)

太阳灸:是一种安全、便捷、生态的新型灸疗产品,由中国灸法研究中心率领专家团队潜心研发,体外贴敷、内病外治,无药害、无风险,将专业而神秘的中医灸疗,改进成人人都能学会、家家都能受益的家庭绿色医疗方式。

一碗汤、一根针、一柱灸,是中医的三大法宝。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黄帝内经》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医学入门》保命之法,灼艾第一。——《扁鹊心书》艾灸用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其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大矣。——《本草纲目》

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

灸法的产生早于方药、先于针法,是中医学最古老的疗法之一,科学界普遍认为,灸法的出现不会晚于原始社会。数万年来,炎黄子孙的福寿康宁、中华民族的血脉延续,都离不开灸法的传承与发展,如今,古老的灸法在现代科技的洗礼下,已经能够胜任多项医疗和保健需求。新的时代,拉开了灸法产业新的历史发展篇章!药膏层:中药萃取 分子透肤发热体:无烟发热 临界熔解护翼层:有机棉体 生态亲肤温控贴:智能保护 安全调控 热疗:加速血液循环,活血化瘀。太阳灸自动发热,产生43-46度左右的恒温,持续8-12小时,温度还可以人工调整,通过高温让药物快速吸收,起到活血化淤的作用,并刺激经络,激发人体产生更强的自愈能力。

药疗:近靶点透皮给药,快速精确。太阳灸系列产品药物微粒处于游离状态,温热效应使皮肤的毛细孔充分张开,在温热效应作用下,药物分子活性大大强化,纳米级的药物粒子液化气化,迅速透入皮下,达到病灶靶点。不通过内脏器官,无任何毒副作用,是真正的“绿色疗法”。

灸疗:激生内源性药物,强化免疫力。太阳灸贴敷在穴位上,激活人体的经络系统、免疫系统,灸疗调节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就是调节了人体的自愈免疫系统的内源性药物。这种内源性药物和太阳灸的外源性药物,双效叠加,会使病灶区的病变迅速解除、消失,恢复人体的正常状态。

什么是FDA认证:

●FDA国际自由销售许可证,不仅是美国FDA认证中最高级别的认证,而且是世贸组织(WTO)核定有关食品、药品的最高通行认证,是唯一必须通过美国FDA和世界贸易组织全面核定后才可发放的认证证书。

●只有申报的产品经过对人体使用产品后的143个关键检测点位作监测,对2-3万人,持续3-7年的监测,完全通过合格的产品,才会核发FDA认证。一旦获此认证,产品畅通进入任何 WTO成员国家,甚至连行销模式,所在国政府都不得干预。*美国FDA(食品药品安全认证局)在2004年公布了一项研究计划:*在未来的15-20年内,要将市面上的40﹪的内服药改为经皮给药,也就是外用药。*内病外治的绿色治疗方法,已经成为一个趋势*太阳灸是人类医疗史上又一次重大的医疗革命!*太阳灸代表着未来世界医疗的发展方向 灸法简介:灸法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治病方法之一,它使用药物灼烧穴位,将热能转化为生物内能,激活人体经络,调节机体生物平衡,达到内病外治,活络养生的作用。灸法(包括针灸、艾灸、掌灸等)的原理:以疏通经络、改善脏器新陈代谢而使脏器得以获得充分养分而逐步恢复健康状况。送给灸友,这个投资你们真的赚了!送给灸友,你不仅帮助她与你一样美丽健康,而且你还能获得财富和快乐及价值 诚招诊所、美容院、药店、足疗馆、原始点公益服务中心等和志同道合的有识之士加入

抗生素药量不足会耐药 第3篇

人体发生细菌感染时细菌量比较大,这些细菌群体通过分裂进行繁殖,每分裂一次就会有极少的细菌发生变异,从敏感菌变为耐药变异菌。在自然状态下,耐药变异菌所占的比例极小。使用抗生素时,如果剂量充足,敏感菌与个别耐药变异菌都可以被杀灭,感染得以控制。如果剂量不足,体内药物浓度达不到杀死细菌所需要的水平,细菌便无法被清除,感染得不到控制。更为严重的是,抗生素使用剂量不足很容易诱导细菌耐药性,使耐药变异菌在人体内聚集,给以后的治疗带来困难。

抗生素用量不足的三个主要表现

减少服药剂量有些患者在使用抗生素时,任意将服药剂量减少,如1片改半片、1匙改半匙,造成抗生素使用剂量不足。

延长服药间隔时间例如对上呼吸道感染,医生常给患者口服青霉素,成人1天3次,有的患者擅自改为1天2次,甚至1天1次。

缩短用药疗程大多数抗生素都有明确的使用疗程,通常需要5~7天以上,有的人惧怕抗生素的副作用,病情稍有好转就立即停药,使少数细菌成为漏网之鱼。通常这少数细菌恰恰是对药物比较耐受的,如果它们伺机反攻,不仅病情会出现反复或转为慢性感染,而且这些细菌将可能成为下次用药时的耐药菌。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三不”原则

只有科学合理地使用抗生素,才能使抗生素这把双刃剑更好地为健康保驾护航。专家告诫,合理使用抗生素,应做到以下“三不”。

不自行服用抗生素是一种处方药,不能自己当医生进行自我药疗,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应严格遵照医嘱服药,切不可盼复心切,擅自加大抗菌药物(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的抗菌药)的药量,否则很可能损伤神经系统、肾脏、血液系统。尤其是肝肾功能出现异常的患者,更要慎重。需要强调的是,一般来说,轻度上呼吸道感染选用口服抗生素即可,但很多人却选择了静脉输液,这无形中增加了出现副作用的风险。

不主动要求抗生素是用来对付细菌的,确有细菌感染时才有疗效,需要进行专业的评估。90%的感冒都不是细菌感染,且抗生素并不能加速康复,所以感冒等日常小病不要动辄要求医生开抗生素。

不随便停药抗生素治疗针对不同的细菌及目的,有一定的疗程,一旦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就要按时服药,以维持药物在身体里的足够浓度,以免因浓度不够导致抗药性细菌伺机而起。

抗生素耐药性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院治疗的呼吸道感染患者600例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 男性350例, 占比为58.3%;女性250例, 占比为41.7%。600例患者的年龄在18~75岁之间, 平均年龄 (45.5±2.5) 岁。

1.2 临床诊断标准

(1) 所有患者均经检查确诊为呼吸道感染患者; (2) 患者临床表现:所有患者均存在流鼻涕、打喷嚏、咽喉疼痛等症状, 甚至还伴有其他症状, 比如:低热、四肢无力等。

1.3 方法

对患者进行痰液的检查, 此痰液为患者早晨咳出痰液, 连续3天让患者漱口, 并自然咳痰, 将痰液放置在提前准备好的无菌容器中。此过程中格外注意的是, 对患者痰液进行留存时, 需尽最大限度的避免唾液、鼻咽等分泌物的混入, 以及口、鼻等细菌的侵入, 以便造成感染。当痰液放置时间在2 h以上后, 将其送至检验科进行检验。统计并记录以上3次检查结果。

1.4 观察项目和指标

(1) 观察600例患者检验结果; (2) 观察呼吸道细菌对临床抗生素耐药性调查情况。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600例患者检验结果

病原菌分布现状:在600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病例中可得知, 痰液检验结果呈现阳性的患者是400例, 占总数的66.7%。

2.2 呼吸道细菌对临床抗生素耐药性调查情况

通过此次调查发现, 3次中细菌对抗生素耐药率呈现上涨趋势, 效果显著,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1。

3 讨论

3.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药物

作用机制:β-内酰胺类抗生素药物可有效抑制细胞壁的生成。且此药物还青霉素结合可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方面, 由细菌自身功能决定。第二方面, 由β-内酰胺类抗生素药物和青霉素共同作用决定[3];耐药机制:一般来说, 不同程度的细菌, 其耐药机制也就不同, 可分为这样几类[4]:基因突变, 这是耐药性形成的最主要原因;内酰胺酶会将该药物进行相应分解, 使其失去自身所具有活性。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药物。作用机制:有效限制信使核酸的移动, 并进行限制;耐药机制:主动排出相关杂物, 将核糖体靶位进行改变等。

3.2 抗生素耐药性分析

抗生素是临床中常用的预防及治疗感染的药物, 其中以β-内酰胺类抗生素药物为主。并且今年由于生活方式及环境的改变, 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 不但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而且也导致抗生素的使用越来越频繁。临床研究表明, 长时间使用或不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 会增强呼吸道致病菌的耐药性, 增加临床治疗的难度。

由分析得知, 通过对600例呼吸道患者的痰液检测, 400例呈现阳性, 阳性率为66.7%, 与相关文献报道具有一致性。呼吸道细菌对各类抗生素耐药性的强弱依次为青霉素、氧氟沙星、庆大霉素以及阿米卡星;并且随着时间推移, 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持续增强。

3.2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3.2.1 抗生素使用现状

目前, 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已逐渐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 相关研究报告显示[5]:当今, 人类已使用了将近一半以上的抗生素, 80.0%的抗生素应用在社区, 主要针对呼吸道感染人群, 不合理使用的约占这一使用率的25.0%-50.0%左右;动物使用抗生素的另一半, 80.0%的抗生素主要为了预防和促进动物的生长, 不合理使用的约占这一使用率的35.0%~80.0%左右。然而, 就我国来说, 人类所使用的抗生素药物和动物所使用的抗生素几乎重叠, 更存在将人类所用质量较差的抗生素药物作为动物饲料进行使用的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 更是加剧了细菌对抗生素药物的耐药性。

3.2.2 合理使用抗生素措施

(1) 抗生素分类。合理使用抗生素, 首先需明确其分类[6]:第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较小, 且价格比较低, 可根据临床需要进行使用;第二类药物抗菌性能广泛, 但不良反应较为明显, 并且, 该药物价格相对较贵, 比如:第三代头孢等药物, 应控制对该药物的使用;第三类药物临床效果相对于第一类和第二类来说, 比较显著, 但是, 该类药物毒副作用大, 价格贵, 比如:第四代头孢、万古霉素等, 应严格控制对该药物的使用; (2) 抗生素的联合使用。近年来, 临床研究不断突破抗生素联合使用误区, 比如:相对传统的观点认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不可和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使用, 通常会认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临床疗效优于内酰胺类抗生素。然而, 临床实践则表明, 如将两种抗生素药物联合使用, 将会有效治疗重症感染和混合型感染患者。 (3) 抗生素使用疗程。抗生素药物虽然能有效治疗呼吸道感染患者, 但还是应格外注意其使用疗程[7,8,9,10]。通常情况下, 抗生素都用于呼吸道症状明显改善后的4~8个月内, 疗程可根据不同程度的病原细菌以及患者实际病情情况而定;链球菌感染肺炎患者疗程可为8~12 d, 大肠杆菌肺炎患者疗程可为15~22 d。

综上所述, 抗生素的不合理利用会导致呼吸道细菌耐药性持续增加, 为了改善这一现状, 在呼吸道患者的临床治疗中, 医护人员需合理使用抗生素, 同时加强宣传, 加深人民群众对抗生素滥用危害的认识, 以提高抗生素使用的合理性。

摘要:目的 分析并研究呼吸道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与合理使用抗生素措施。方法 将该院所医治呼吸道感染患者600例作为研究对象, 对患者的呼吸道细菌对抗生素的使用进行研究。结果 研究纳入的600例呼吸道感染患者, 痰液检验结果呈现阳性的患者是400例, 占总数的66.7%。呼吸道细菌对各类抗生素耐药性由强到弱依次为青霉素、氧氟沙星、庆大霉素以及阿米卡星;并且随着时间推移, 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持续增强。结论 通过经验治疗及病原治疗等方法合理使用抗生素, 并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提出抑制性措施, 对于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呼吸道感染,细菌,抗生素,耐药性,合理使用

参考文献

[1]高伟.呼吸道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与合理使用抗生素[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21 (10) :261-262.

[2]陈婉纯.呼吸道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与合理使用抗生素[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4 (21) :266-267.

[3]Ma Yonghong.1220 strains of bacteria to antibiotic resistance analysis of[J].of China's urban and rural enterprise health, 2013, 16 (05) :47-48.

[4]Cao Zhiwei.Antibiotic resistance mechanism and Countermeasure of[J].pharmaceutical industry information, 2011, 28 (23) :43-44.

[5]High gorge.Cl inical application of antibiotics and bacterial drug resistance analysis[J].Heilongjiang medical journal, 2014, 16 (2) :364-365.

[6]李菁华, 张学英, 蒋本春, 等.临床常见病原性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分析[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12, 28 (3) :261-264.

[7]邹若飞, 赵丽华.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分析及预防[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24 (6) :231-232.

[8]朱亚宝, 刘晓富, 翟丽芳, 等.细菌耐药性与抗生素的合理使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0, 16 (3) :286-288.

[9]马越, 金少鸿.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与遏制细菌耐药性的发展[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10, 22 (8) :5-6.

抗生素难治“耐药宝宝” 第5篇

“现在小孩生病都要输液,而且基本都使用最新级别的抗生素。一个新的抗生素研制成功至少得10年,童年就对顶级抗生素产生耐药性,这些孩子长大后用什么抗生素?这种情况不改变,我们的下一代真的无药可用了。”北京儿童医院一位临床医生无奈地告诉《北京科技报》。

而在广州市妇婴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护人员曾抢救过一名体重仅650克、25个孕周的早产儿,头孢一代,无效!头孢二代,无效!头孢三代、四代,仍然无效!再上“顶级抗生素”:泰能、马斯平、复兴达……通通无效!后来的细菌药敏检测显示,这些新生儿对这七种抗生素均有耐药性!再没有更好的抗生素可用了……不得已,医院只能让各种抗生素轮流上阵,以“车轮战”对付病菌,整整一个月才将新生儿的感染控制住。媒体形象地称这些儿童为“耐药宝宝”。

“我国滥用抗生素问题突出,也是造成‘耐药宝宝’的一个原因,我们儿科更是‘重灾区’。”北京儿童医院教授杨永弘近日在“2010年全国流感防控会”上说。

据杨永弘介绍,北京儿童医院日门诊近1万人次,其中1/3的孩子需要输液,而输液就可能有抗生素。据2009年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重庆5家医院门诊病人的调查显示,抗生素使用情况总体是上升的,使用量是同期国外儿科报道的2~8倍。

“抗生素滥用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细菌耐药。”杨永弘告诉《北京科技报》,在北京儿童医院,上世纪80年代的细菌耐药率在10%以下,但是现在青霉素等耐药率达到了70%甚至更高,非常惊人。

另外,除了人类滥用抗生素外,专家还注意到产生“耐药宝宝”的原因和婴儿母亲的食物密不可分。孕妇在吃大量抗生素残留的肉蛋禽时,很可能将这些抗生素摄入。动物产品中残留抗生素,也已经成为耐药菌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所生态与环境经济室尹晓青副研究员曾经对山东、辽宁的部分农村的畜禽养殖户进行调查。调查发现,为了避免感染疾病,不同类型的生猪养殖户广泛使用工业饲料。工业饲料一般被认为是抗生素、激素及其他添加药物的载体。在被调查的养殖户中,有50%的养殖户在饲料里不同程度地添加了抗生素及其他药物。

“‘耐药宝宝’的产生和我国饲养业滥用抗生素有很大关系。”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常碧影研究员告诉《北京科技报》。

常碧影说,饲养业中主要把抗生素放在饲料和兽药中。饲料中抗生素的合理使用能够起到提高动物生产性能,改善饲料转化效率,预防疾病等作用。

抗生素在饲料中的使用,最早来源于国外。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将生产抗生素的废渣当作饲料喂猪,可使猪或其他动物长得更快。后来,他们把所有抗生素发酵残渣都用作了家禽、家畜的饲料添加剂。

“这种添加剂是人工合成的,在动物体内无法得到有效降解,形成了抗生素残留。动物源性食品中发生抗生素高残留的几率就大大增加了。”常碧影说。

抗生素长期使用和滥用不仅使家畜体内的病菌产生耐药性,而且还能引起动物免疫机能下降,使动物死亡率增加。

“最为严重的是畜禽产品中的抗生素药物残留问题,这将直接危害人类的健康。”常碧影说。动物产品中出现药物残留主要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允许使用抗生素的非法超量添加,二是未经批准抗生素的非法添加。

细菌性疾病是导致动物患病的主因。常碧影认为,养殖业之所以存在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现象,主要源于动物防治疾病的需要。面对比市场风险更为严峻的传染性疾病风险,一些养殖户不得不为畜禽下猛药,凭经验饲养、凭感觉用药,很容易造成畜禽产品抗生素残留超标。

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教授肖永红的统计数字更加触目惊心。“中国每年生产抗生素原料大约21万吨,其中有9.7万吨抗生素用于畜牧养殖业,占年总产量的46.1%。抗生素的滥用在全世界的养殖业都是非常普遍的,但在中国显得更为严重。”肖永红告诉《北京科技报》。

肖永红告诉记者,动物产品残留抗生素的量一般极低,对机体的直接毒性也很小,但长期食用后,可在体内蓄积,给人体健康带来危害。

“抗病毒猪是目前饲养业的新科技,其实就是在动物体内加入抗生素用于防止猪得病,但是,人类长期使用这些‘有抗食品’,即使是微量的,也可能使人出现荨麻疹或过敏性症状及其他不良反应;长期食用‘有抗食品’,消费者的耐药性也会不知不觉增强,这等于在人体内埋下一颗‘隐形炸弹’,将来一旦患病,很可能就无药可治。”常碧影说。

正是鉴于“有抗食品”的危害性,世界卫生组织已成立了慎用抗生素联盟,其成员包括90多个国家,各国都在采取严厉的手段限制使用抗生素。据悉,瑞典1986年成为首个在动物饲料中部分禁用AGP(抗生素生长促进剂)的国家。自2006年1月1日起,欧盟全面执行此项禁用。美国、日本及我国都出台了相似的法律法规,限制或者禁止抗生素在饲料中的使用。

常碧影建议,对于我国来说,我们应该从抗生素的生产源头上严控,“目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抗生素生产国,控制抗生素的生产、销售、使用当务之急。”同时,在动物源性产品生产过程中,要借鉴欧盟的做法,不断完善各类药物和化学合成饲料添加剂的相关管理规定;大力推行、严格执行农产品标识管理,为消费者提供详细信息,帮助消费者理性选择。

常碧影说,重要的是健全食品生产到餐桌的全程安全监控体系,对动物产品实行市场准入和产地追溯制,对滥用抗生素的养殖者和销售药物残留超标动物产品的违法行为,依法严惩。这样才能在源头上杜绝抗生素的滥用,同时也可减少“耐药宝宝”的出现。

抗生素耐药性 第6篇

1 抗生素的定义

抗生素的品种繁多使用广泛, 在普通人群中知名度很高, 这样就造成了它在名称方面比较混乱的状态。长期以来, 不光在普通民众、甚至在一些专业人员对严格的抗生素界定都不是非常有把握, 老百姓一般所指的消炎药估计就是抗生素, 但实际严格意义上讲消炎药和抗生素应该是不同的两类药物。人们所用的抗生素不是直接针对炎症来发挥作用的, 而是针对引起炎症的微生物, 是杀灭微生物的, 比如常用的阿莫西林等。抗病毒和抗细菌的药物都可算在抗生素的范畴里面, 抗生素是比较广义的, 而抗菌药物是比较专一的。

2 滥用抗生素的现状

2.1 现状

临床上基本每个科室, 每位专业的医师都在使用抗生素, 它的使用率非常高, 病毒、细菌、寄生虫、支原体、衣原体等微生物感染都使用抗生素。平常的很多疾病也确实属于感染性疾病如上呼吸道的感染、泌尿道的感染, 但感染源是不同的, 上呼吸道感染80%~90%是由病毒感染引起, 而泌尿道感染则是由细菌感染引起。在医院里抗生素的使用占总用药量的30%~50%, 其中一部分是需要使用的, 另一部分是不合理使用。我国抗生素的使用是非常广泛的, 其中有很多不合理之处, 这就需要严格的科学的指导管理。

2.2 原因

一是有不少医师对患者使用抗生素时, 很少依靠细菌药敏试验, 而往往是凭个人经验, 采取一种抗生素无效再更换其他抗生素的方法治疗。二是由于抗生素药品市场竞争十分激烈, 利用各种方式提高了抗生素的使用面和使用量。三是不少患者的就医心态有问题, 希望用好药, 药到病除。这几个方面共同推进了抗生素的滥用。

3 滥用抗生素的表现及危害

3.1 滥用抗生素的表现

不该用时使用, 不是选择疗效最佳、不良反应小、价格适中的药物, 而是滥用光谱、新型、昂贵的药物, 无原则联合用药, 不考虑个体差异 (年龄、肝肾功能、怀孕、哺乳、免疫功能等) 。

3.2 抗菌药使用的误区

(1) 误区一:抗生素就是消炎药, 牙痛、头痛、上呼吸道感染时使用, 乱用只会增加其不良反应, 使机体产生耐药性。 (2) 误区二:越新越好, 不少患者认为第3、4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疗效肯定比第1、2代好。实践证明价格便宜的第1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对葡萄球菌的作用优于第3、4代。 (3) 误区三:使用种类越多越好。不合理使用种类多不仅不能增加疗效, 反而会影响治疗效果, 不良反应也大。

3.3 滥用危害

(1) 促进了细菌耐药性的增强。20世纪五六十年代, 青霉素一次剂量只有2万~3万U, 现在需几十万、几百万单位, 细菌越来越耐药, 抗生素越来越失效, 这就导致了临床上出现应用高级抗生素→耐药性更强→再用更高级的抗生素的恶性循环。 (2) 人体有许多正常菌群, 抗生素的使用同样会被杀死或抑制。体内正常菌群抗生素的抗菌谱越广, 受影响的细菌谱也越广, 受杀灭或抑制的正常菌群也越多。 (3) 滥用抗生素如链霉素、庆大霉素、新霉素等致使很多婴幼儿发生耳聋, 此种耳聋目前世界上尚无医治的方法;有的患者小病大治, 一般的上呼吸道感染却合并使用两三种抗生素, 易导致药物中毒;有的儿童医院的医师考虑到耐药性和儿童怕做皮试的问题, 不得不以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作为常用药。故抗生素成为目前使用最乱的药品之一。

4 合理使用抗生素

正常情况下, 大多数新启用的抗生素若干年后都会因病原菌产生抗药性而失去原有的效力, 而不正确使用更加重了耐药菌的急剧增长。合理使用抗生素要具体患者具体分析, 制定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4.1 各种抗生素都有不同的作用特点

所选用的抗菌药物的抗菌谱务必使其与所感染的微生物相适应, 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 第1代头孢菌素类药物作用最强, 但对阴性杆菌的作用则第3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强。

4.2 根据致病菌的药物敏感性选择

各种致病菌对不同抗菌药的敏感性不同, 相同菌种不同菌株对同一种抗生素的敏感性也有差异, 加之抗生素的广泛使用, 使细菌耐药性逐年增加, 因此借助正确的药敏结果, 可帮助临床医师正确选用抗菌药物。

4.3 根据感染疾病的规律及其严重程度选择抗生素

重症深部感染选择作用强、血与组织浓度较高的抗生素。如早期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 头孢噻吩与头孢唑啉都有效, 但病程长、深部感染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 头孢唑啉的抗感染效果明显优于头孢噻吩。

4.4 根据各种药物的吸收、分布排泄等特点选择抗生素

由于各类药物的吸收过程有差异, 不同的抗菌药物其分布特点亦不同。在治疗轻中度感染时可选用病原菌敏感、口服易吸收的抗生素, 对较重的感染易采用静脉给药。如妊娠期给药要避免有损胎儿的抗菌药物, 大多数药物从肾脏排泄, 尿药浓度可达血药浓度的十倍至数百倍, 甚至更高。下尿路感染时最好选择毒性小、使用方便、价格便宜的磺胺类、呋喃类、喹诺酮类等药物。

关键词:细菌耐药性,抗生素,合理应用

参考文献

[1]金有豫.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311-312.

[2]洪秀华.细菌感染的抗菌药物治疗和细菌耐药性监测 (1) [J].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5, 10 (5) :1-7.

抗生素耐药性 第7篇

1 抗生素耐药性的产生机理

1.1 遗传学机制

通过细菌先天固有的耐药特性和染色体突变的方式进行对抗。

1.1.1 固有耐药

细菌自身染色体基因通过天然或基因突变的方式而代代相传的天然耐药性。细菌通过染色体遗传基因发生突变,菌体经突变后的变异株对抗生素产生耐药,但是,一般突变率很低。

1.1.2 染色体突变

突变可发生于脱氧核糖核酸分子。

1.2 生化机制

1.2.1 酶产生的灭活作用

细菌通过接触抗生素后,自身产生相应的灭活酶分解抗生素,这是细菌进行的一种自动调控作用。例如,β-内酰胺类药物中的β-内酰胺类环为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活性部位,一旦被β-内酰胺酶水解就将失去抗菌活‘性。

1.2.2 抗生素的泵出

细菌将进入细胞的抗生素快速泵出,其泵出速度远远快于流入速度。例如,细菌对抗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流出泵机制,就是细菌的细胞膜对抗生素的通透性降低或者将抗生素从菌体内泵出的机制,使菌体内抗生素的量减少而产生耐药。

1.2.3 产生新靶蛋白

细菌通过产生抵抗抗生素抑制作用的替代性靶蛋白与抗生素结合,使得细菌通过选择得以幸存,替代性酶使抗生素的作用绕道而过。例如,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作用靶位为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由于PBPs发生了改变,使之与这类抗菌药物的亲和力降低,产生耐药性。

2 控制抗生素耐药性的对策

2.1 预防与控制

对使用抗生素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和体系,严格执行和区分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禁止或限制在动物中使用人用的抗生素;监测抗生素耐药性流行情况。严格消毒隔离制度,防止耐药菌交叉感染。

2.2 新抗生素的开发

要根据细菌耐药机制开发新药,加大科研力度,从多方面入手提高药物的开发效率,或者对老药新用与改进现有制剂,同时加大抗菌疫苗的开发与应用。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控制菌体外排基因、提高阻遏蛋白水平、调控外排基因的表达,并利用细菌种群的完整基因组序列,系统地寻找或识别新的杀菌靶位。

2.3 合理使用抗生素

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抗生素使用量,在应用抗生素前做好病原学的检查,严格掌握用药的适应证及用药剂量。

2.4 指导养殖户正确使用抗生素

兽医应指导养殖户正确使用抗生素,提高养殖户对抗生素药物的认识水平,避免滥用抗生素而造成不良后果。

大肠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研究进展 第8篇

一、测定细菌对抗生素敏感性试验的方法

各种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不同,即使同一种细菌的不同菌株对各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也有差别。由于各种抗生素类药物的广泛应用,耐药菌株也随之增加[1],因此药敏测定的结果正确与否是兽医临床疗效的重要内容。随着各项技术的发展,目前测定细菌敏感度的方法也随之增多,主要有纸片扩散法[2]、稀释法、光密度计法、光差消散装置法、电阻抗法、放射性测定法、固体免疫荧光法等。现在比较常用的实验方法有纸片扩散法、稀释法。

㈠纸片扩散法

该方法是将含有定量抗菌药物的纸片贴在已接种待检测菌的琼脂平板上,置37℃条件下培养24 h,观察结果。由于纸片中所含的药物吸取琼脂中的水分溶解后会不断向四周区域扩散,形成递减的梯度浓度,在纸片周围抑菌浓度范围内待检菌的生长被抑制,从而产生透明的抑菌圈。抑菌圈的大小反映检测菌对测定药物的敏感程度,并与该药对待检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呈负相关,即抑菌圈愈大,MIC愈小。该方法比较简单,利用时间比较短,观察结果简便,是临床上最广泛使用的药敏测定方法。但影响结果的因素较多,其准确性随条件不同而有差异。如培养基成分,其中包括抗生素的拮抗物质,某些金属离子和盐类、糖类、蛋白质、琼脂等。如钙、镁离子能影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活性;培养基深度,要求在直径9 cm平皿内加25 mL培养基,厚度为4 mm,如果太薄则抑菌太大,太厚则抑菌圈过小。纸片在平板上放置的距离要等距,而且不能靠得太近。这些因素都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㈡稀释法

稀释法可分为琼脂平板稀释法和试管稀释法。

琼脂平板稀释法[3]是先将抗菌药物在无菌试管中作不同浓度的定量稀释,取定量的稀释液于每个平板,最后一个不加稀释液,然后再将熔化好的琼脂培养基加入每个平板,使药物与培养基充分混匀,待琼脂表面水分干燥后,把制备好的菌液涂布于平板表面。37℃培养24 h后观察结果,看有无细菌生长。本法的优点是可同时进行大量菌株的测定,如应用多点接种器,一次就可以测定50余株细菌,但本法操作过于繁杂,且操作技术要求相当熟练,很难确保在操作过程中使熔化好的培养基与平板中的药物充分混匀,往往在培养基还没有覆盖全平板时就已经凝固,从而使试验结果不太准确。因此,此法只适合于实验条件很好的情况下采用。

试管稀释法[4]是在培养液中将抗菌药物进行一系列的对倍稀释后,定量接种待检菌与其相互作用。37℃培养24 h后观察结果,若试管呈澄清状态后不出现浑浊,认为该管无菌生长;若试管呈现浑浊状态即表明有菌生长。以无菌生长的各管中找出最低药物浓度的试管,该管的药物浓度即为最低抑菌浓度。本法虽然操作比较费时,但操作过程简单,且影响结果的因素较少,准确性高。所以一般选用本法检测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

二、大肠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机制

大肠杆菌对药物产生抗药性主要是耐药性质粒介导,使宿主大肠杆菌失去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

对于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由于大肠杆菌会产生β-内酰胺环,使抗生素失活。产生的磷酸转移酶、乙酰转移酶及腺苷转移酶可分别通过羧基磷酸化、氨基乙酰化、羧基腺苷酰化作用使氨基糖苷类药物的分子结构发生改变,使之失去作用[5]。氯霉素的耐药是由于产生乙酰转移酶,使氯霉素乙酰化而失去活性。磺胺类药物的耐药是由于合成二氢蝶酸合成酶以代替原有的被磺胺药拮抗的二氢叶酸合成酶[6]。大环酯类药物则是由于产生酯化酶而耐药。四环素类的耐药性则是由于降低药物通透性,由于质粒指令合成一种新的膜,结合蛋白质使四环素外排加强,入胞减少,进入细菌细胞内的药物达不到抑菌浓度[7]。喹诺酮类也是由于细胞壁屏障,药物摄入减少而导致耐药。

三、大肠杆菌对兽医临床常用抗生素耐药情况

㈠大肠杆菌耐药变化趋势

朱力军(2010)测定了20世纪50年代到2001年所分离的50株禽源性大肠杆菌对15种常见抗生素的敏感性。20世纪50年代分离的菌株基本上对磺胺类、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内酰胺类敏感。60年代的耐药谱也较窄,分离的菌株对四环素的耐药性只有20%。70年代到80年代对抗生素的耐药性迅猛增长,到2010年对四环素甚至达到100%耐药。60年代无多重耐药,90年代后所分离株均属多重耐药菌株[8]。冯元章(2006)测定了贵州省129个禽源性大肠杆菌分离株对14种抗生素的敏感性,发现抑菌作用最强的氯霉素拥有84.89%的高繁菌株。王晶钰等(2008)对陕西省分离到的60个禽源性大肠杆菌分离株,进行了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对诺氟沙星、卡那霉素和氯霉素的高敏菌株分别为100%、100%和81%。高松等(2009)对我国部分地区105个禽源性大肠杆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对诺氟沙星、卡那霉素和氯霉素的高敏菌株分别为73.33%、70.3%、46.67%,氯霉素的耐药菌株占53.33%,诺氟沙星的耐药率高达20.5%。雷连成等(2009)对在2007年分离出的146株大肠杆菌进行18种抗生素药敏试验,发现氯霉素的耐药率高达68.75%,另外表明2009年分离的鸡大肠杆菌对庆大霉素、四环素、氯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的耐药率均明显提高,原来最敏感的新霉素,呋喃妥因,环丙沙星耐药率分别从6%、6.25%、12.5%提高到48.3%、12%和20.5%。

张秀英等(2010年)对2009年在山东农场分离的大肠杆菌进行24种兽医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测试。结果显示:庆大霉素、四环素、氯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的耐药率大大提高,分别为:30.9%、90.1%、50.3%、56.8%、42.0%。在测试的24种抗菌药物中耐药率达到70%以上的有12种,耐药率在30%~70%之间有8种,耐药率在30%以下的药物仅有4种[9]。

以上所有研究结果都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肠杆菌敏感菌株百分比呈下降趋势,而中度敏感和耐药菌株百分比呈上升趋势,说明大肠杆菌耐药性逐渐增强;从20世纪90年代到2010年,大肠杆菌敏感和中度敏感菌株比例下降,而耐药菌株比例增加,表明大肠杆菌耐药性又有所增强,而且与前一阶段相比,速度更快。这与90年代后期,兽医临床上抗生素广泛长期使用造成大肠杆菌耐药性增强相吻合。

㈡不同年代所选用的抗生素变化

徐小艳等(2002)在对大肠杆菌耐药性变化情况进行调查时,将37种抗生素按最早应用年代分为4类:30年代,主要用药是复方诺明、磺胺甲基异恶唑。40年代到50年代用药是青霉素、四环素、呋喃唑酮、呋喃妥因、链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氯霉素、红霉素、多粘菌素B、万可霉素。60年代到70年代用药为氨苄西林、羧苄西林、苯唑西林、多西环素、庆大霉素、壮观霉素、妥布霉素、萘啶酸、利复平。80年代到90年代可选药有阿莫西林、哌拉西林、环丙沙星、氧氟沙星、诺氟沙星、克扑霉素、麦迪霉素、阿奇霉素。统计各阶段的大肠杆菌产生耐药性的百分比分别为:87.50%、47.25%、34.47%和27.81%[10]。这些数据表明:随着抗生素临床应用时间的延长,大肠杆菌对药物的耐药性逐步增强,早期抗生素的抑菌效果逐步降低。

四、减少大肠杆菌产生耐药性的对策

㈠抗生素的改造及钝化酶抑制剂的开发

现在人们正在积极开展氨基糖苷类药物纯化酶抑制剂的研究工作,如卡那霉素的耐药性是由于3’-羧基的磷酸化,针对这一点改造出现了新的抗生素可以抑制耐药菌的生长[11]。此外,针对药物抗性产生的原因也不断有筛选出新抗生素的报道,可以抑制耐药性质粒通过噬菌体的转导作用等。

㈡正确使用尚未用过的药物

对于某种疾病的治疗,一旦出现耐药性,则应考虑放弃原先成功的治疗方法,尤其是在有适宜的替代药物时,选择从未用过的药物或新一代药品,是临床治疗必不可少的选药方式,因为畜群对以前从未用过的药物产生耐药性的可能性极小。

参考文献

[1]陈翠珍,潘登瀛.动物微生物学[M].河北:河北科技出版社,1992:74-75.

[2]刘恭植,余传霖.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检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00-101.

[3]戴自英.临床抗菌药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7-8.

[4]朱忠勇.实用医学检验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2:548-549.

[5]赵静,杨汉春.大肠杆菌耐药性及R质粒研究进展[J].中国兽医杂志,1997,23(9):44-46.

[6]王洪波,常维山,张兴晓,等.细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兽药杂志,2000,34(6):54-56.

[7]林文良.细菌抗药性的产生与控制[J].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1980(6):247.

[8]朱力军.动物大肠杆菌耐药性的变化趋势[J].中国兽药杂志,2001(2):17.

[9]张秀英,芦秀梅.大肠杆菌对兽医临床抗菌药物耐药情况分析[J].中国兽药杂志,2003,37(3):33-35.

[10]徐小艳,王国相,印继华,等.1975~2002年大肠杆菌耐药性变化情况调查[J].畜牧与兽医,2003(3):17.

抗生素耐药性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标本来自我院支气管和肺部感染患者的痰标本。标本的采集和送检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的要求操作, 先将每份标本镜检, 每低倍视野上皮细胞少于25个为合格标本, 进行检测分析。

1.2 方法

每份标本常规接种羊血平板, 巧克力平板, 麦康凯平板和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 (此琼脂选用郑州博赛生物试剂有限公司产品) , 进行念珠菌选择培养, 分别在35℃温箱孵育培养18~48h, 获得单个纯菌落, 联合法国梅里埃生物试剂有限公司API 20C ARX鉴定条进行鉴定, 药敏实验用纸片扩散法, 用ROSCO药敏纸片进行药敏分析。

2 结果

2.1 念珠菌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病区分布结果

呼吸科最高为32.1%、干部病房23.0%、神经科17.4%、心内科12.4%、高血压科10.1%、内分泌科3.9%、儿科为1.1%。

2.2 念珠菌呼吸道感染患者的年龄分布结果 (表1)

主要分布在50~90岁年龄组。

2.3 念珠菌感染种类分析结果

以白色念珠菌所占比例最高为73.0%、光滑念珠菌为16.3%、克柔氏念珠菌为8.4%、热带念珠菌为2.2%、非白色念珠菌占27.0%。

2.4 念珠菌药敏试验结果

两性霉素B敏感率为93.4%、5-氟胞嘧啶敏感率为92.3%、制霉菌素敏感率为90.3%、氟康唑敏感率为85.4%、伊曲康唑敏感率为77.8%。

3 讨论

我院来自呼吸道标本的178株念珠菌感染主要为白色念珠菌占73.0%。非白色念珠菌占27.0%, 与国内报告基本一致, 且非白色念珠菌感染的比例近年的统计逐渐上升。我院检出真菌感染的病历中曲霉菌感染比例也有所增加。178例念珠菌药敏结果显示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制霉菌素3种抗生素的敏感率均>90%, 氟康唑为85.4%、伊曲康唑为77.0%。提示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和制霉菌素仍然可以成为念珠菌感染治疗的经验性用药, 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使用需要根据实验室的药敏结果来选用。

念珠菌致病的原因分析为: (1) 从年龄特征上可以发现, 178株念珠菌病主要分布在50~90岁年龄组, 占患者人数的 (133/178) 74.7%, 来自肿瘤患者占 (18/178) 10.1%。提示念珠菌病与宿主防御功能减弱相关, 首先表现为年龄的自然增长免疫力减退, 其次是肿瘤患者和艾滋病等免疫力低下患者。 (2) 病例中56.7% (101/178) 例患者曾大量使用抗生素超过20d。提示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导致呼吸道菌群失调, 促进念珠菌的繁殖生长。 (3) 来自内分泌科的念珠菌标本占总数的2.2%, 大多患有糖尿病。分析其主要的致病原因为皮肤p H值降低和含糖量较高, 表皮角质层中脂肪酸, 类固醇及游离脂肪酸等含量比正常人低, 其表皮抵制真菌的能力减弱, 寄发呼吸道感染。 (4) 其他因素如类固醇皮质激素内服或外用引起的念珠菌病免疫抑制剂、抗代谢药降低细胞的吞噬能力导致念珠菌病, 此外血清铁缺乏引起铁酶系统异常致使细胞免疫减弱, 引发念珠菌相对增殖。从国内外的研究已知, 诱发念珠菌病的因素很多, 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呼吸道及多系统念珠菌感染。

参考文献

[1]麦克法丁.JF.医学细菌生化试验[J].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 1992, 4 (3) :125.

[2]李仲兴.真菌鉴定要点[J].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 1993, 5 (4) :103.

[3]喻华, 黄湘宁.临床酵母样真菌的感染类型, 分布以及耐药性研究[J].中国微生物学杂志, 2006, 17 (2) :120~123.

[4]李涛, 张群.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临床分离病原菌的分析[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2007, 22 (1) :35~38.

抗生素耐药性 第10篇

就目前阶段来说, 葛兰素史克 (GSK) 的研究成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为很少有制药公司开发生产新的药物应对院内不断上升的抗药性感染病例。美国传染病学会指出, 过去5年来, 只有3种新抗生素获得了美国监管部门的上市批准。不过, 这种新药走向商业化仍需要若干年的时间。

波士顿塔夫茨医疗中心的主治医师Helen Boucher表示, 细菌感染变得越来越严重, 而药物研发根本未赶上其发展速度, “我们看到, 大药厂逐渐淡出这一治疗领域, 生物科技公司也挥手告别这一领域, 因为它们的投资者感到, 其中的风险太高了。”制药公司对投入数亿美元来开发新的抗生素产品持非常谨慎的态度, 因为对他们来说, 无办法确保获得一个合理的回报水平。一种抗生素产品开给患者使用的时间往往不会超过10d。

葛兰素史克新研制的这种化合物攻击的是拓扑异构酶, 这种酶帮助细菌生成蛋白质和并加以繁殖。研究人员证实, 他们在研究中使用了一种被称为X射线结晶学的成像技术。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抗生素耐药性】相关文章:

抗生素药物06-05

局部抗生素06-06

抗生素替代06-07

滥用抗生素08-23

食品抗生素07-05

抗生素输液治疗05-16

应用抗生素时间06-04

科学使用抗生素06-15

口服抗生素论文06-25

抗生素的应用08-14

上一篇:管理经营模式下一篇:内镜下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