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物体系范文

2024-05-05

混合物体系范文(精选10篇)

混合物体系 第1篇

随着上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行列, 养老问题也开始变得日益严峻。由此展开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在不断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 增加养老保险金来源的同时, 也在逐步进行着养老保险模式的变革, 要求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从传统的现收现付制向现收现付制与个人基金制相结合的混合养老保险模式过渡。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改革?完全基金制是否应当成为改革的目标?如何确定养老基金的最优规模?养老保险制度应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冲击等, 都是我国养老保险体制中应加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将我国的混合养老保险模式与Takashi Oshio (2004) 的模型相结合, 确立了我国混合养老保险模式下个人养老基金动态路径, 并在世代交叠模型基础上, 运用社会福利函数探讨了在人口老龄化条件下, 封闭和开放经济中实行混合养老模式的必然性, 以及如何通过养老基金的管理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冲击。

二、文献综述

(一) 国外文献

西方国家大多持有一定数量的养老保险基金, 主要是基于以下两个原因:一是纯粹现收现付制度要求养老金的收取与支付保持年度平衡, 但在实际运行中, 年度养老金税收额可能少于或超过年度养老金的支付, 这个缺口也就为了养老基金的运行路径。二是西方工业化国家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 人口老龄化程度也最为严重,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对现收现付养老保险制度造成的压力, 而持有一定数量的养老基金。由于养老基金不是即收即付的, 所以存在着适度规模问题, 基金规模过大将面临着寻找合适投资渠道的营运压力和通货膨胀造成的金融风险。此外, 如果过于依赖养老基金应对人口老龄化, 可能造成基金枯竭, 影响基金的可持续性。Burbidge (1983) 、Myles (1995) 、Abel (2003) 分别运用简单的两期世代叠加模型指出适当管理的基金在长期能提高资本存量和社会福利水平。Takashi Oshio (2004) 研究了政府持有养老基金的原因, 以及在发生人口冲击时应如何对基金进行管理。

(二) 国内文献

我国有关养老保险制度选择问题的研究主要是从两个角度进行:一是从养老保险制度对经济增长影响的角度;二是从社会福利的角度。从第一个角度进行研究的有:柏杰 (2000年) 在新古典增长模型框架中, 探讨了混合养老保险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宋健敏 (2002年) 则在物质资本内生增长模型上得到了与柏杰一致的结论, 都认为现收现付制不利于经济增长。张璐琴、景勤娟 (2007年) 运用人力资本内生增长模型得到了不同的结论, 认为现收现付制有利于经济增长。虽然所使用的模型和结论不同, 但上述研究都有一个共同点, 即都以经济增长作为养老保险制度选择的标准。本文认为养老保险制度选择标准应与经济发展目标一致。一国发展经济的根本目标是人均福利水平的提高, 如果快速经济增长的同时能使人均福利水平提高, 则认为这种经济增长是值得追求的;但如果经济增长了, 人均福利水平却恶化了, 这种经济增长就是不值得追求的, 适当抑制经济增长却是可取的。政府作为宏观经济调控者, 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应是其宏观经济调控目标之一, 因此, 有关养老保险制度选择问题的研究应在社会福利函数基础上进行。汤晓莉 (2000年) 以“黄金规则” (golden rule) 为准则认为在我国经济走向开放的过程中, 现收现付制应是养老保险制度的最优选择。何樟勇、袁志刚 (2004年) 使用黄金资本存量和动态最优的修正黄金资本存量把经济分为三个区域, 讨论了在封闭经济条件下养老保险制度的选择问题, 认为在不同的区域内应采用不同的养老保险制度。封进 (2004年) 使用有限代社会福利函数讨论了现收现付制下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平均福利和代际间收入差距的影响, 指出现收现付制下人口老龄化会导致社会平均福利恶化和代际间收入差距扩大。这些研究或是以个人消费最大化, 或是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作为养老保险制度选择的准则, 并且都是在纯粹的现收现付养老制度或纯粹基金制的框架中进行。而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 已明确了我国基本养老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混合养老模式, 因此本文认为有关我国养老保险制度问题的研究应在混合养老模式下进行。

三、混合养老保险体系

(一) 个人养老基金动态路径

1997年我国确定的养老保险模式为“统帐结合”的混合养老保险模式, 具体说来, 就是城镇企业和职工的养老金缴纳应占工资总额的28%, 其中11%进入个人账户, 用于在职职工的养老金基金积累, 17%进行代际转移, 用于退休职工养老金的统筹支付。2005年《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扩大了养老保险覆盖面, 调整了个人帐户缴费率, 但退休职工养老金仍由社会统筹和基金积累两部分组成。因此用θ表示养老金缴纳比例, μ表示个人帐户交纳比例, τ表示社会统筹部分交纳比例, 并且θ=μ+τ。假设个人只生存青年期和老年期两期, 第t期的青年人在t+1期退休变为老年人, 每期都存在一代青年人和一代老年人。这样可得下述混合养老保险收支均衡公式:btLt-1= (1+rt) μt-1wt-1Lt-1+ (θt-μt) wtLt。

其中, bt为t期退休职工领取的养老金, rt为t期储蓄利率, wt为t期工资, Lt、Lt-1分别为t期和t-1劳动力数量。该式包涵了两个均衡:第一个均衡是社会统筹养老金收支平衡, 也就是全社会在职人员缴纳的社会统筹养老金, 全部用于了同期退休职工养老金的给付;第二个均衡是退休职工完整的获得了在职时积累的个人养老基金。但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在实际运行中由于下面几方面原因使得上述两个均衡公式难以成立:首先, 由于计划体制下实行的是纯粹的现收现付养老保险制度, 职工没有个人养老基金积累, 养老保险制度从现收现付制向混合模式转轨时存在着转轨成本问题。当在职人员交纳的统筹养老金不足以支付没有个人养老基金积累的退休人员养老金的情况下, 在职人员的个人养老基金就可能被侵占, 用于支付退休职工的养老金。其次, 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非常快, 领取养老金的退休人口不断增加, 造成社会统筹部分养老金短缺, 使得本来应该进行积累的个人养老基金用于退休职工养老金的支付。最后, 现行养老金统筹部份收支标准是分别制定的, 缺乏保障收支平衡的机制。养老金支出方面, 退休人员获取的现收现付养老金与当期在职人员平均工资和退休人员退休前工作期间的工资收入呈正相关关系;而统筹养老金收入与在职人员平均工资水平和进入到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劳动力数量相关。因此现收现付养老金收支不一定相等, 第一个均衡被破坏, 个人养老基金帐户难以维持平衡。因此, 基于上述几方面因素并结合我国混合养老保险模式, 上述收支均衡公式可变为下述形式:btLt-1= (1+rt) kst-1Lt-1+θtwtLt-ktsLts。

其中, kts为t期平均每个劳动力拥有的养老基金, 实际运行中kts可能大于、小于或等于个人交纳的养老基金μtwt, kts还可能为负值。移项后可得:ktsLt= (1+rt) kst-1Lt-1+θtwtLt-btLt-1。

该式为全社会劳动力拥有的养老基金总量的动态路径方程, 在政府决定了养老保障税率和养老收益的情况下, 总量养老基金的动态路径将自动决定。设t期人口增长率为nt, 因此Lt= (1+n) Lt-1, 总量养老基金动态路径可表述为劳动者人均形式:

由此, 可得人均养老基金动态路径的稳定性依赖于利率与人口增长率, 因为 当rt

(二) 混合养老保险体系基本模型

本文将在一个简单的两时期世代交叠模型基础上建立混合养老保险模型。两时期叠代模型中, 个人生命被划分为青年期和老年期两期, 第t期的青年人将在t+1期退休变为老年人, 每期存在一代青年人和一代老年人。t期的青年人在t期提供一单位劳动并获得wt的工资收入, 同时缴纳θtwt的养老保险税, t+1期退休时获得bt+1的养老金。个人一生预算约束为: 分别为个人年青时和年老时的消费。下文着重研究养老基金和养老保险税率, 因此设养老金收入bt维持不变, 消去式中的bt+1。基于前述人均养老金动态路径模型, 个人一生预算约束可表述为: 等式右边的第二项是从现收现付制中获取的纯收益, 第三项是个人从养老基金中获取的纯收益。在纯粹现收现付制中ks为零, 等式中的第三项将消失, 变为: 该式就是纯粹现收现付制下个人一生预算约束表达式。纯粹现收现付制下, 养老收益的大小取决于人口增长率与利率的大小比较, 当人口增长率小于利率时, 现收现付制的养老收益为负值, 说明此时纯粹现收现付制已不可取。

此外, 在人均基金不变且为正值的情况下, 个人从养老基金中获取的纯收益的大小也取决于人口增长率与利率的大小比较, 所不同的是与现收现付制相反, 当人口增长率较小且小于利率时, 基金制的收益为正值。因此人口老龄化时, 低人口增长率通过现收现付制对养老收益产生的负面影响, 有可能被养老基金抵消。在纯粹基金制下, 养老保险税收总是等于折现了的养老收益, 即θtwt=bt+1/1+rt+1=kts, 这意味着基金制不会影响个人行为和社会福利。

下面再看资本市场的情况, 资本市场均衡意味着家庭总储蓄Lt-1[ (1-θt-1) wt-1-cyt-1]与养老总基金Lt-1kst-1]之和等于总资本, 因此Ltkt=Lt-1[ (1-θt-1) wt-1-cyt-1]+Lt-1kst-1。等式两边同时除以Lt, 可得劳动力人均资本动态方程:

四、社会最优下的养老基金管理

(一) 封闭经济环境下养老基金的管理本文讨论了封闭环境下政府如何使用养老基金管理政策达到社会福利最大化。

(1) 人口增长率不变时的一般均衡。首先讨论在封闭经济环境下, 为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 政府应如何对养老基金进行管理。设作为中央计划者的政府的目标是最大化社会福利函数 (SWF) , 社会福利函数由个人效用函数经过人口总量Lt加权和社会时间偏好

率R折现后得到: 社会福利函数最优解的必要条件也就是修正黄金法则, 即 (1+R) (1+n) = (1+r) 。为了便于计算, 假设个人效用为对数形式:ut=lncty+ (1+δ) -1lnc0t+1, δ为个人时间偏好率。因此, 个人效用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 再设产品市场是竞争性的, 生产函数采用Cobb-Douglas形式。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愿意为劳动力和资本支付的价格分别为:yt=ktα。基于前述个人医生预算约束表达式和劳动力人均资本动态方程, 解得修正黄金法则下的均衡解:

可见, 这些模型中的内生变量都由本模型中的系数和外生人口增长率n决定。再由上述均衡解, 得到社会福利函数最大化条件下的最优养老保险基金和养老收益分别为:

由上式可知, 政府是以养老保险税率和养老基金两个政策工具来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这一政策目标。养老收益不是单独的政策工具, 因为它将随着养老保险税率和养老基金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人口增长率、社会时间偏好和个人时间偏好给定时, 养老保险税率和养老基金的最优组合不是唯一的, 而是一系列养老保险税率和养老基金的政策组合。此外, 还可以得到下面几点结论:一是人口老龄化时, 纯粹的现收现付制将难以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因为纯粹现收现付制下θ>0并且ks=0, 该条件可改写为 (1+n) (2+δ) k

(2) 人口增长率变化时的新均衡。下面将讨论人口增长率变化时, 如何使用养老基金管理政策使经济从原均衡状态回复到新的均衡。在封闭经济条件下, 养老基金管理政策不能同时实现社会最优与代际间收入均等这两个政策目标。因为人口增长率下降, 人口年龄结构出现老龄化, 为使社会回复最优均衡状态, 在保持养老保险税率不变的情况下, 由上述第四个结论可知, 政府应当采取增加养老基金量的基金管理政策。如果政府通过调高人口增长率下降前的养老保险税率 (或降低养老保险收益) 来积累养老基金将其转移到人口增长率下降后的养老基金中, 以此增加人口增长率下降后的人均养老基金, 这样虽然可以使经济再次回复到社会最优, 但破坏了人口增长率下降前的社会最优均衡状态, 降低了人们的福利水平;而人口增长率下降后, 由于劳动力稀缺, 工资上涨, 人们享有的效用水平将高于人口增长率下降前的效用水平。上述政策的实施会进一步提高人口增长率下降后人们的效用水平, 加剧代际间收入差距。如果政府的政策目标是代际间收入均等, 则政府应当削减基金以增加人口增长率下降前人们的养老收益, 但这会加剧人口增长率下降后经济对社会最优状态的偏离。可见, 基金管理政策在应对人口冲击时不是总有效的。上述情况下, 政府采取维持养老基金不变, 降低人口增长率下降后的养老保险税率的政策, 会取得好的效果。因为人口增长率下降后工资水平上涨, 养老保险税率下降, 养老收益不一定会下降, 在工资上涨幅度超过必要的养老保险税率下降幅度的情况下, 养老收益还会上升, 这样原均衡状态下人们的效用水平没有改变, 而人口增长率下降后的经济也回复到了新的社会福利最大化均衡状态。但实际经济生活中养老保险税率最小不能小于零, 这就限制了该政策的可行范围, 在人口增长率很低的情况下, 该政策不可行。

(二) 开放经济环境下养老基金的管理

本文讨论了小型开放经济中政府如何使用养老基金管理政策达到社会福利最大化。 (1) 人口增长率不变时的一般均衡。小型开放经济中, 由于生产要素价格是外生给定的, 政府不必担心养老保险政策对总资本积累的影响, 个人一生预算约束表达式可简化为: 在该个人一生预算约束式下解得的社会福利最大化解与封闭经济条件下的完全相同, 因此政府在长期只需最大化个人一生净收入的现值。当人口增长率大于利率时, 纯粹现收现付制度能使人们从社会养老保险中获取最大收益, 所以此时纯粹现收现付制度是最优的。当人口增长率小于利率时, 政府最少应当持有的个人养老基金量为θw, 因为θw的最小养老基金量正好足以抵消人口老龄化通过现收现付制度对个人一生收益的不利影响, 并且在该最小养老基金下个人全部养老金收益为 (1+r) θw, 与纯粹基金制下的养老收益一致。这意味为着, 社会养老保险对个人一生预算约束是中性的。此时纯粹基金制是否是最优选择呢?由社会福利函数最大化条件下的最优养老保险基金可知, 在θ>0, 人口老龄化, 人口增长率n很小的情况下, (1+n) (2+δ) k>w, 即在社会福利函数最大化的条件下, 个人养老基金ks大于个人交纳的养老保险税θw, 而纯粹基金制下ks=θw, 所以纯粹基金制不是最优的。

(2) 人口增长率变化时的新均衡。当人口增长率变化时, 政府应如何管理养老保险基金呢?假设经济最初处于均衡状态且人口增长率小于利率, 实行的是混合养老保险制度。其它条件不变, 人口增长率下降后, 即使人们仍生活在社会福利最大化的修正黄金法则之下, 由修正黄金法则下的均衡解, 人口增长率下降后, 人们的效用水平将低于下降前的水平, 现收现付制度也将处于更大的人口压力之下, 要求政府增大养老基金量。如果政府在人口增长率下降前, 通过调高养老保险税率 (或降低养老保险收益) 的政策积累养老基金, 转移到人口增长率下降后的养老基金中, 以提高人口增长率下降后的养老基金水平, 缓解人口压力。该政策有助于人口增长率下降后的经济回复到新的社会福利最大化均衡状态, 并且由于养老保险税率的提高 (或养老保险收益的降低) , 降低了人口增长率下降前人们的效用水平, 有助于促进代际间收入均等, 但却造成了人口增长率下降前的经济对社会福利最大化均衡状态的偏离。如果采取维持养老基金不变, 降低人口增长率下降后的养老保险税率的政策 (同时相应降低养老收益) 来使经济回复社会最优, 人口增长率下降后人们的效用水平会进一步下降, 代际间收入差距也将进一步拉大。可见开放经济条件下政府采取何种养老保险政策应对人口老龄化, 取决于政府的代际偏好与政策倾向, 如果政府偏好于人口增长率下降后人们的福利水平, 或者政策倾向于代际间收入均等, 那么政府将在人口增长率下降前积累大量的养老基金。如果政府偏好人口增长率下降前人们的福利水平并且不重视代际间收入差距问题, 政府将不调整养老基金, 而是改变人口增长率下降后的养老保险税率或养老收益。

五、结论与启示

(一) 结论

本文在世代叠加模型基础上, 研究了在开放与封闭经济条件下如何对混合养老保险体系中的养老基金进行管理。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第一、政府可以通过养老基金削减人口老龄化条件下现收现付制对收入的不利影响并且实现修正黄金法则, 而纯粹的现收现付制和纯粹的基金制不能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最优养老基金与养老保险税率正相关, 与人口增长率负相关。第二、无论是封闭还是开放经济条件下, 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应对人口老龄化都意味着代际间收入再分配。封闭经济条件下, 增加养老基金应对人口老龄化, 将以人口增长率下降前一代人的福利为代价, 加剧了代际间收入差距, 人口增长率下降后的一代人将享有更高的福利水平。而开放经济条件下, 增加养老基金应对人口老龄化虽然也会损害人口增长率下降前人们的福利, 但能促进代际间收入均等。

(二) 启示

上述研究对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启示:第一, 在一个以建设和谐社会,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为目标的社会里, 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是必然的选择。在人口老龄化使得纯粹的现收现付制度和基金制都不能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情况下, 以混合养老保险模式作为我国养老保险体制改革的目标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正确的。第二,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 在不对养老保险税率和养老收益进行调整的情况下, 为避免个人养老基金空帐进一步扩大, 成功消化养老保险体制转轨成本。应从我国国情出发, 扩大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 解决城市显性失业,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从而有效的增加社会统筹养老金, 冲销个人养老基金空帐。第三, 我国经济开放程度日益扩大, 生产要素价格以及资本积累将逐步失去其内生变量的性质,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保持代际间收入均等, 在做实个人养老基金的同时应逐步增加养老基金的积累以应对人口老龄化对养老基金的更高要求。

摘要:本文在世代叠加模型基础上探讨了我国实行混合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与必然性, 并分析了养老保险制度应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冲击。研究表明, 混合养老保险制度能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 是其成为我国养老保险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根本原因。封闭经济中要素—价格效应居于主导地位, 使用养老基金应对人口老龄化冲击会导致代际间收入差距拉大;而开放经济条件下, 以养老基金应对人口老龄化冲击不但能使经济回复社会最优还能促进代际间收入均等。

关键词:混合养老保险制度,养老基金,社会福利最大化

参考文献

[1]何樟勇、袁志刚:《基于经济动态效率考察的养老保险筹资模式研究》, 《世界经济》2004年第5期。

[2]张璐琴、景勤娟:《养老保险制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基于新增长理论的思考》, 《人口与经济》2007年第4期。

[3]封进:《人口结构变动的福利效应——一个包含社会保险的模型及解释》, 《经济科学》2004年第1期。

[4]宋健敏:《公共年金制度的效果——运用内生增长模型分析》, 《财经研究》2002第11期。

[5]柏杰:《养老保险制度安排对经济增长和帕累托有效性的影响》, 《经济科学》2000年第1期。

[6]袁志刚:《中国养老保险体系选择的经济学分析》, 《经济研究》2001年第5期。

[7]汤晓莉:《自愿储蓄、强制储蓄和“税收-债券发行”安排——三种社会保障机制的比较研究》, 《金融研究》2000年第12期。

[8]Takashi Oshio.Social security and trust fund management.Journal of the Japanese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es, 2004.

[9]Abel, A.B.The social security and trust fund, the riskless interest rate, and capital accumulation.Risk Aspects of Investment-Based Social Security Reform.Univ.Chicago Press, 2001.

[10]Abel, A.B.The effects of a baby boom on stock prices and capital accumulation in the presence of social security.Econometrica, 2003.

混合物体系 第2篇

液晶聚合物/柔性链聚合物共混体系相分离形态

利用元胞动力学方法在二维情况下对浓度、取向序参量的含时Ginzberg-Landau方程进行数值求解,研究了液晶聚合物/柔性链聚合物共混体系的相分离动力学,考察了浓度、取向有序过程的耦合对相分离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此耦合作用对相分离的时间进程以及相分离图样的空间排布都有影响.液晶聚合物的取向有序相当于增加了两组分间的不相容性而促进两相分离;两个序参量在热力学方面的.耦合使液晶聚合物趋向于沿着界面方向取向,而动力学方面的耦合使液晶聚合物分子沿着其取向方向扩散,相分离图样的空间排布由这两种效应共同决定通过极化率张量的定义用数值方法模拟得到了相分离体系的小角光散射图样,结果表明,散射强度分布具有方位角依赖性,它是由浓度、取向序参量的空间变化共同决定的.

作 者:杨胜林 梁伯润 李光  作者单位:东华大学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51 刊 名:化学物理学报  ISTIC SCI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年,卷(期):2003 16(2) 分类号:O64 关键词:液晶聚合物   共混物   相分离动力学   形态   计算机模拟  

混合物体系 第3篇

关键词:施工方案;时间参数;收缩徐变;混合体系;竖向变形差

中图分类号:TU973.14文献标识码:A

混凝土的收缩和徐变对高层混合体系竖向变形差的影响比较显著\[1-9\],而施工方案中的各时间参数对其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施工方案对结构各部分的施工顺序及时长的规定,一方面将确定钢结构部分与混凝土部分逐步形成整体并共同受力的时刻,从而影响竖向荷载在两部分之间的分配;另一方面,还将确定各混凝土构件的加载龄期及其在各相关施工阶段计算时刻的龄期,会极大地影响需要计算的混凝土收缩和徐变的数量.

本文引入时间因子,模拟逐层施工过程,采用我国桥规JTG D62—2004\[10\]提出的收缩和徐变公式以及文献\[9\]和\[11\]介绍的按龄期调整混凝土有效模量的方法,研究施工时间参数改变混凝土收缩徐变对混合体系竖向变形差及各构件内力的影响程度.

1算例模型

本文算例采用文献\[9\]中的钢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混合体系,各构件材料及截面尺寸详见文献\[9\],平面布置如图1所示,层高为3.6 m,计算时分为30层和60层两种情况.

2分析结果

模型计算结果分为以下3种工况:工况1仅考虑竖向荷载作用;工况2考虑竖向荷载及截至主体结构施工完毕时的混凝土收缩徐变效应;工况3考虑竖向荷载及截至主体结构施工完毕3年时的混凝土收缩徐变效应.通常,仅考虑竖向荷载时,结构钢柱的缩短大于筒体的缩短;考虑混凝土收缩徐变会较大幅度地增加混凝土筒体的缩短,并通过内力重分布使钢柱的缩短小幅度增加,从而减小柱筒竖向变形差(钢柱缩短减去筒体缩短).

结构施工方案中两个重要的时间参数是结构每层施工的天数sday和结构混凝土部分相对于钢结构部分提前施工的层数spre.本文计算的标准状态为: sday=6 d;spre=6 s;环境相对湿度RH=80%;混凝土开始收缩的龄期ts=6 d.为了分析时间参数sday和spre对计算结果的影响,本文将在仅改变sday或spre其中之一的前提下,对比标准状态,sday=3 d,spre=3 s以及spre=9 s的计算结果(后3种状态的其他参数与标准状态相同).总体来说,时间参数sday和spre共同确定的混凝土收缩徐变自由发展(即不予计算)的时间越长、模型分析总计算时间越少,则混凝土收缩徐变的影响越小.

2.1收缩徐变引起的钢柱与筒体的竖向缩短

表1和表2给出的是以工况1缩短值为基准,底层钢柱C3(平面位置见图1)和底层混凝土筒体在工况2和工况3下的缩短值增加比例.60层模型混凝土筒体的自重较大,结构整体联系更多,混凝土的收缩徐变效应能更多地转移至钢框架,故与30层模型相比,筒体缩短的增幅较小,而钢柱缩短的增幅较大.与工况2相比,工况3的总计算时间较长,参与计算的收缩徐变较多,钢柱和筒体的总缩短值增幅较大,可以分别达到7%~14%和70%~125%.使钢柱与筒体的缩短增幅最小的措施是减小sday,其原因是减少了主体结构施工期的长度,总计算时间也随之相对较短,但后续开展的混凝土收缩徐变还将对结构产生持续效应,加上参数sday的调整对施工期长度的影响太剧烈,受到的人力物力资金等条件的制约也较多,故不宜调整sday.而增加spre可以明显地增加混凝土收缩徐变的自由发展时间,能直接减少需要计算的收缩徐变数量,对施工期长度的影响也不大,因此,在保证施工安全的前提下,适当增加spre是减少收缩徐变效应的较好措施.

2.2钢柱与筒体的竖向变形差

图2和图3分别给出的是工况2和工况3下模型在标准状态,sday=3 d,spre=3 s以及spre=9 s四种时间参数条件下(图例分别为standard,sday3,spre3和spre9)的各楼层柱筒累积竖向变形差.工况3与工况2相比,需要计算的混凝土收缩徐变更多,柱筒竖向变形差进一步减小.各图中时间参数spre的不同取值带来的竖向变形差的差异比较明显.增加spre能减少混凝土收缩徐变的影响,使柱筒竖向变形差较大.若要按文献\[12\]提供的方法对结构进行竖向变形差补偿,建议先进行施工方案规划,根据施工方案计算出结构的竖向变形差结果后,再进行补偿设计和验算.

2.3钢柱轴力

时间参数spre不仅影响需要计算的混凝土收缩徐变的数量,还是确定钢与混凝土两大部分何时逐步形成整体结构并共同受力的决定因素.即使不考虑混凝土的收缩徐变,减小spre也会使钢框架提前参与整体结构的竖向荷载分配,从而增加钢柱的轴压力值.在工况1下,以钢柱C3在标准状态下(此时spre=6 s)的轴力值为基准值,将柱C3在spre=3 s和spre=9 s条件下的轴力值与基准值之比值绘制于图4.当spre=3 s时,比值介于1.0~1.02之间;当spre=9 s时,比值介于0.98~1.0之间.

图5和图6给出的是以工况1各时间参数下各层柱C3的轴力值为基准值,工况2和工况3对应相同的时间参数下各层柱C3的轴力值与基准值的比值.图5和图6表明,通常在spre=3 s条件下钢柱轴力出现最大增幅,在工况2下,30层模型钢柱轴力增加比例最大可达6.4%,60层模型钢柱轴力增加比例最大可达13.5%;在工况3下,以上数字则分别为13.4%和19.2%.若要减小混凝土收缩徐变引起的钢柱轴力增加,则应该增大参数spre,例如当spre=9 s时,工况3下30层和60层模型的钢柱轴力最大增加比例分别减小为11.2%和17.2%.

柱C3轴力比

3结论

时间是混凝土收缩和徐变开展的重要控制参数,包含时间参数的施工方案确定结构各部分的建设顺序以及形成结构共同受力的时间,从而影响到混凝土收缩徐变对结构的作用程度.本文建立高层钢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混合体系计算模型,用考虑时间因子的有限元方法对其竖向变形差及构件内力进行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

1)混凝土收缩徐变对高层钢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混合体系竖向变形差以及各构件内力的影响非常显著,主体结构施工完毕后混凝土收缩徐变的进一步开展及其在结构中产生的后续效应不可忽略.通常,混凝土的收缩徐变可以减小柱筒竖向变形差,使钢柱轴力增加(增加幅度可达20%).

2)施工方案中的两个时间参数,即结构每层施工的天数sday和结构混凝土部分相对于钢结构部分提前施工的层数spre,可以控制结构计算中需要考虑的混凝土收缩徐变的数量和参与作用的时间,从而影响混凝土收缩徐变对结构产生的效应.适当增大spre是减小混凝土收缩徐变效应的较好方法.若要对结构进行竖向变形差补偿,建议先确定施工方案中的相关时间参数,再计算结构的竖向变形差,最后进行补偿设计和验算.

参考文献

[1]周绪红,黄湘湘,王毅红,等. 钢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体系竖向变形差异的计算\[J\].建筑结构学报,2005,26(2):66-73.

ZHOU Xuhong, HUANG Xiangxiang, WANG Yihong, et al. Calculation of the differential shortening of steel framereinforced concrete corewall structure\[J\]. Journal of Building Structures, 2005,26(2):66-73. (In Chinese)

[2]沈蒲生,方辉,夏心红. 混凝土收缩徐变对高层混合结构的影响及对策\[J\].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35(1):1-5.

SHEN Pusheng, FANG Hui, XIA Xinhong. Influence of creep and shrinkage on tall hybrid structures and its countermeasures\[J\].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s, 2008, 35(1):1-5. (In Chinese)

[3]林超伟,王兴法,陈勤, 等. 长富金茂大厦混凝土收缩徐变分析及结构设计\[J\].建筑结构,2011,41(5):43-45.

LIN Chaowei, WANG Xingfa, CHEN Qin, et al. Structural design and concrete shrinkage and creep analysis of Changfu Jinmao Building\[J\]. Building Structure, 2011,41(5):43-45. (In Chinese)

[4]郑七振,康伟,吴探, 等. 超高层混合建筑结构竖向变形差计算分析\[J\].建筑结构,2011,41(8):49-53.

ZHENG QIzhen, KANG Wei, WU Tan, et al. Calcula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different vertical deformation of super highrise hybrid building structures\[J\]. Building Structure, 2011,41(8):49-53. (In Chinese)

[5]赵汉青, 贺世伟, 潘文, 等. 高层框架核心筒结构考虑加载方式及混凝土收缩徐变影响下的竖向位移差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12):3005-3009.

ZHAO Hanqing, HE Shiwei, PAN Wen, et al. Vertical deformation analysis on mixed structure considering the load simulation methods and the timevarying performance of concrete\[J\].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2012,12(12):3005-3009. (In Chinese)

[6]王化杰,范峰,支旭东, 等. 超高层结构施工竖向变形规律及预变形控制研究\[J\].工程力学,2013,30(2):298-305.

WANG Huajie, FAN Feng, ZHI Xudong, et al. Research of vertical deformation and predeformation of super highrise buildings during construction \[J\]. Engineering Mechanics, 2013,30(2):298-305. (In Chinese)

[7]张盼盼, 赵昕, 郑毅敏. 超高层混合结构竖向变形分析及补偿\[J\].建筑结构,2013,43(6):45-49.

ZHANG Panpan, ZHAO Xin, ZHENG Yimin. Vertical members shortening and compensation analysis of super highrise composite buildings \[J\]. Building Structure, 2013,43(6):45-49. (In Chinese)

[8]尧国皇,于清. 高层钢管混凝土框架混凝土核心筒混合结构的竖向变形差分析\[J\].建筑钢结构进展,2014,16(1):58-64.

YAO Guohuang, YU Qing. Vertical differential deformation analysis of a highrise CFST frameRC corewall mixed structure \[J\]. Progress in Steel Building Structure, 2014,16(1):58-64. (In Chinese)

[9]黄湘湘,周绪红. 混凝土收缩徐变的长期效应对混合体系竖向变形差的影响\[J\].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40(5):1-6.

HUANG Xiangxiang, ZHOU Xuhong. The long term effects of concrete shrinkage and creep on vertical differential shortening of hybrid structures \[J\].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s, 2013, 40(5):1-6. (In Chinese)

[10]JTG D62—2004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S\].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4:118-120.

JTG D62—2004 Code for design of highway reinforced concrete and prestressed concrete bridges and culverts\[S\]. Beijing: China Communications Press, 2004:118-120. (In Chinese)

[11]BAZANT Z P. Prediction of concrete creep effect using ageadjusted effective modulus method \[J\]. ACI Journal,1972,69(4):212-217.

[12]周绪红,黄湘湘,王毅红, 等. 钢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体系竖向变形差异补偿对结构性能的影响\[J\].土木工程学报,2006,39(4):19-23.

探索混合所有制企业监督体系的构建 第4篇

1 混合所有制企业监督体系的基本构成及其根源

以廉洁从业为总要求, 混合所有制企业监督体系主要包括三方面子体系, 一是法人治理结构下的监督制衡体系;二是党组织纪律检查监督体系;三是企业职工民主管理监督体系。三个子体系的存在都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 也具有其运行机制的独特性。

1.1 以分级授权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下的监督制衡体系

构建监督制衡体系, 其源头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根本要求。法人治理结构下的监督制衡体系, 其运行机制的建立, 基础依据是民商法律, 监督主体是监事会。主要实现方式是监事会机构的职能履行和分级授权机制及相应的权力运行制约机制。最终目的是规范执行层权力运行, 促进企业健康、高效、规范运行, 使出资人的意志得到充分体现, 权益得到有效维护。

1.2 以党组织纪检系统为核心的廉洁从业监督体系

有党员的地方就要有党组织, 有党组织的企业就必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 将从严治党与依法治企相结合, 从体制机制制度上把反腐倡廉的要求融入企业经营管理之中。以党组织纪检系统为核心的廉洁从业监督体系运行机制的建立, 其基础依据是党组织的反腐倡廉规章, 同时有力带动并服务于廉洁从业的法律规制与公序良俗, 监督主体是党组织的纪检监察部门。其主要实现方式是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预防腐败体系的切实实施。最终目的是保证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在企业内的贯彻执行, 更有效地保障国有产权权益不受侵害, 同时带动形成风清气正的社会风尚。

1.3 以企务公开为核心的民主管理监督体系

职工群众的民主管理监督体系, 源头就在于落实民主管理, 维护职工权益, 其基础依据是法律体系内关于职工权益维护的有关规定, 《公司法》第十八条就明确规定:“公司依照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 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 实行民主管理”, 监督主体是职工群众。其主要实现方式是企务公开和职工群众的建议权实施。最终目的是维护职工权益, 形成合法和谐的劳资关系, 保障稳定, 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2 当前混合所有制监督体系运行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混合所有制监督体系运行实践过程中, 还存在体制不顺、制度不严、没有形成监督合力的问题。

一是在不同的企业, 各项监督子体系健全情况大不相同。有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健全, 分级授权监督制衡体系比较完善, 制度健全且落实有力;但是党组织建设比较薄弱, 纪检监察系统发挥监督作用有限, 民主管理监督体系也同样薄弱, 有的企业恰恰相反, 或者各个体系建设成长程度参差不齐。

二是各项监督子体系在具体运行落实过程中, 存在定位不准、协调不力、形不成合力的情况。在多数制度健全的混合所有制公司, 各项子体系相关制度还是比较健全的, 但由于政出多门, 没有统一的设计和统筹, 监督责任的边界和层次并没有划清和明确, 存在监督职能交叉和监督业务分割现象, 各项体系无法形成监督合力。

三是各项监督体系运行制度不够科学具体, 监督的内容和对象不明确, 监督的方式和措施不具体, 监督的程序与规范含糊不清, 在具体事项如何去规范监督上, 总是“创造性的”临时决定参与方式。监督职责的发挥, 没有较强操作性的实施细则保障, 监督本身就谈不上规范严肃, 通过监督实现风险规避和管理提升更成为一句空话。

四是监督工作的善后体系普遍不健全。发生越界行为后如何处理的问题, 是多数混合所有制企业无法回答的问题, 因为在违法和违纪线下的越界行为, 多数情况只规定了“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罚处理”, 直接造成了监督方面的威信不够和自信不足, 监督效果可想而知。同时针对监督发现的问题也没有从制度和机制的层面进行改进。

3 构建利于发挥监督合力的监督体系

为了充分整合三项子体系的监督资源, 改变监督资源分散、无法形成合力的情况, 笔者觉得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进。

3.1 组建监督委员会

笔者认为探索实施监督委员会制度对改善现状较为有利。委员会由公司监事会、党的纪检监察部门和职工代表 (工会) 组成, 委员会要首先负责依照党纪国法统筹规范各项监督职能和监督业务分工, 起到整合监督资源、共享监督信息、协调交叉业务处置作用;通过情况通报和联席议事制度, 形成渠道畅通、统一管理的信息共享机制和工作联系制度, 实现各项监督主体在工作上协调配合、在资源上综合利用、在职能上相互补充, 提高监督的整体效能。

3.2 清晰各子体系监督主体的职能定位和业务界限

监督整体效能的提升, 必须明确界定各监督主体的职责定位, 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 在业务范围和业务层次上清晰划分。

公司监事会是法人治理结构中的主要监督主体,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 监事会的监督业务要点在于:一是监督对象是公司高管;二是主要监督内容是高管行为是否违反法律、法规和企业章程、股东会决议, 是否损害公司利益。企业经营管理层同样有权对其依法决定聘任的中层及以下管理人员进行监督, 增加了是否违反经营管理层与以下管理人员之间的分级授权机制, 实践中通常通过设立专门部门或者同党组织的纪检部门合署办公。党组织的纪检部门, 根据党章赋予的权利和义务, 责无旁贷地对全体党员履行监督执纪问责的职责, 负责在企业内部牵头落实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预防腐败体系。企业内部监察审计部门独立设立或者与纪检部门合署, 其职责也相应独立或归属。职工群众的民主管理监督组织体系比较特殊, 职工代表大会 (全体职工会议) 和其他企务公开方式和建议渠道是主要实现形式, 企业工会负责组织民主管理监督体系并代表职工群众实施部分监督功能, 监督的重点是股东、董事会 (董事) 、经营管理层所决定实施的与职工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决策行为。依照党纪和法律明确了各个监督体系的职能定位和主要业务界限, 才能够有效整合监督资源, 形成监督合力。

4 保障监督委员会效能发挥的措施

4.1 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下有效的制衡机制

必须建立完善集权有度、分权有法、分级授权的法人治理结构下的权力制衡机制。一是要严格依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 形成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三权分立的制衡机制。二是以分级授权为基础规范董事会运作规则, 进一步明确董事会与经理层的权限;杜绝董事与监事交叉任职的情况, 减少管理层在董事会和监事会的比例, 相应增加外部董事和监事比例, 重点强化监事会的监督职能, 建立董事及经理定期向监事会汇报工作制度。

4.2 建立“交叉任职”的领导体制。

要实现保障国家政策和党的宗旨在公司范围内的实现, 就必须通过“交叉任职”, 从体制上保证了企业党组织参与重大决策, 加强对经营班子及成员履行职责的监督。对符合条件的经营班子成员, 可按照党章有关规定程序进入党委会;专职党委副书记也可以由股东提名或推荐, 经法定程序进入经理层。通过“交叉任职”, 就为党组织纪检监察部门开展工作拓宽了视野和途径。

4.3 实施严格的公司经营管理分级授权

按照“目标管理、授权经营、绩效考核、激励机制”四位一体的目标管理体系, 通过分级授权规范公司内设部门权力, 对部门权力进行合理分解和配置, 明确规定对部门和岗位的授权、责任及义务, 有效防止公司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个人化, 同时也解决了监督目标不明确的监督难题。

4.4 建立透明的厂务公开、民主监督制度

要建立和实行厂务公开制度, 凡是重大决策、重大措施等涉及企业发展的重大问题, 涉及职工切身利益, 都应向职工公开。在制度上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 对每项公开的内容、形式、程序、主办部门、责任人、监督部门、监督方法等作出具体规定。在形式上要坚持定期开好职代会, 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企情发布会, 建立相应的告示栏, 充分利用多种渠道接受广大职工的民主监督。

4.5 建立监督职能履行考核评价体系

由监督委员会负责, 建立科学规范、行之有效的发现问题、纠正偏差、闭环管理、持续改进的评价标准和考核机制, 保证监督履行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一是要明确监督职能履行的标准, 对制度、流程、分级授权情况的健全性, 和权力运作的规范性等方面, 确定统一的评定标准。二是要建立规范的监督程序和方式, 保证监督本身的高度规范性和严谨度, 定期开展监督检查和综合性评审, 查遗补漏补充完善监督行为规范。三是要建立监督检查结果运用体制, 将监督行为本身的规范性、监督职能履行的质量和完满度、监督信息的贡献度等指标的综合考核结果, 与监督责任部门或管理人员的评选创优、职务晋升和奖惩挂钩, 形成监督体系的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混合所有制下的监督课题, 涉及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出资人的平等合作、公司运作的规范高效、社会时尚的风清气正等多个方面, 也是混合所有制运行所必须的重要方面, 笔者在此做一简单探索, 希望能抛砖引玉, 与各个方面在混合所有制法律形态下实现有效监督、促进企业健康高效运转方面取得共同进步。

摘要:加强混合所有制企业监督体系建设, 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管理权改革层面的一项重要课题, 笔者就法人治理结构下的监督制衡体系、党组织纪律检查监督体系、企业职工民主管理监督体系等三项监督体系的资源整合、形成合力方面, 从组建统一的监督管理委员会、各个子体系职能定位与业务界限、辅助保障机制建设等三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探索意见, 对当前混合所有制法律形态下提升监督效能、保障企业健康高效发展具有一定的启发借鉴意义。

关键词:混合所有制,企业,监督体系

参考文献

[1]李济广.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的目的、形式与治理保障[J].社会科学, 2015 (02) .

混合物体系 第5篇

第一章 课题意义

其实做这个实验的原因不只为环保,它对于指导我们进行乳液聚合也有重要意义。

为什么环保呢?从何说起?

我们生活中很常见的东西——油墨(可拿物品举例),让我们首先了解一下油墨组成:

水性油墨的成分:水性高分子乳液(连接料)、颜料、表面活性剂、水及其他添加剂组成

溶剂型油墨:溶解载体是有机溶剂,如甲苯、乙酸乙酯、乙醇等,而水性油墨的溶解载体是水和少量的醇(约3%~5%)。

水性油墨环保特点:1.对大气环境无污染;2.减少印刷品表面残留毒物,保证食品卫生安全;3.减少资源消耗并降低环保成本;4.提高了作业环境的安全性,保障接触操作人员的健康。

1、这里提到了酸值的问题,我们知道酸值越大越有利于颜料分散

(当然并非越大越好,太大会使一些不耐酸的颜料不稳定,也会使油墨偶尔不随墨斗辊转动,甚至油墨堆积在印刷机墨辊上,特别是印刷速度加快后,油墨的色调较浅或深浅不一),2、提高酸值的可以添加水溶性聚合物(PC)

3、但是大量添加水溶性聚合物会使乳液稳定性发生变化

4、所以这个课题的实验目的就是要考察动力学规律,从而加强对水溶性聚合物参与的乳液聚合的调控性。

第二章 水溶性聚合物稳定机理

保护作用定义:水溶性聚合物对聚合物乳液的稳定作用称为保护作用。

那么稳定的机理又是什么呢? 通过文献知道了可能的机理如下: 稳定机理:乳液稳定性是水溶性聚合物物理吸附和化学接枝吸附在乳液胶粒上的共同结果。

1、水溶性聚合物在引发剂的作用下产生大分子自由基或降解产生稍小的自由基,它们在水相中与单体发生自由基反应形成具有双亲性质接枝或嵌段聚合物,在乳胶粒表面吸附。

2、长链水溶性聚合物本身在乳胶粒表面吸附赋予乳胶粒稳定性。

(强调内容)这里我在物理吸附下加了个下划线,因为这次课题采用的水溶性聚合物是喊羧基的水溶性聚合物,没有双键,所以本实验的机理很可能是物理吸附机理,当然这只是可能。

有人也许会问到:

既然水溶性聚合物参与乳液成膜,克服了小分子乳化剂所产生的弱边界层对涂膜性能的不良影响,那么是不是水溶性聚合物越多越好呢?

答案:当然不是,单体在保护胶体上的吸附有一个度的限制,适当的吸附有利于提高乳液的稳定性,但是过度的吸附可导致乳液产生凝胶。

所以说了解乳液聚合过程中水溶性聚合物的作用机理和特点对于指导我们进行乳液聚合具有较大意义。

第三章 实验内容

这部分没什么太多内容可以说,大家都知道乳液聚合的基本方法,就是这些东西反应(指PPT),这里采取的是一次性投料,不是那种“饥饿式”的分批加料,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又分别改变条件进行了不同的实验,当然这里的条件就是改变这些东西的含量,像温度什么的都没变(75摄氏度)

我们最终测了粒径、粘度,观察了稳定性,利用重量法算出了转化率(差重法,固含量/理论固含量)

下面我们对这些内容分别介绍下:

第四章 数据处理与分析

1、我们先说粘度:其实我们看图不难看出这粘度没什么变化,主要是因为固含量太低了。

有人为难时候说:但是一般做理论研究一般都是用较低固含量的,太高不好(测的其他结果不好,)

2、下面我们看一下乳液稳定性表格:

不加水溶性聚合物时候,乳液制备过程中都会产生凝胶。

通过一段时间之后观察。

加入保护胶体后,含量(占单体与PC之和的含量)在5-20%时候稳定性很不好 30-60%稍有沉降

EHA的加入以及改变KPS或者SDS含量对乳液稳定性影响不是很大

当然了这些都是在这个实验的条件下的结论。

3、下面我们说下粒径(重点之一)对于经典乳液聚合:

1、由N=k(ρ/μ)(ass)

2/53/

5可知Np∝[S]

0.6

[I]

0.4其中N为胶粒数,k为常数,ρ为自由基生成速率(相当于引发剂速率),μ是胶粒体积增加速率,as为一个乳化剂分子所具有的表面积,s为乳化剂浓度,I为引发剂浓度。

2、由M=ρV=Npρ(Πdp/6)可知Np∝1/dp=dp

0.633-3从而应该有[S] [I]/dp=常数 0.4-3(主要):之前我们说过我们想知道加入保护胶体后,反应的机理是不是还是符合乳液聚合的机理,我们可以通过这个方法来解决。

(1)好了,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不同条件下的粒径分析 我们通过这个表能看出随着反应进行粒径在变大。看这张图,在反应时间13-48分钟时候分布变宽了 下张图我们能看到48-364分钟分布先变宽又变窄了。

这主要是因为:我们采取的是一次性投料,也就是说引发剂被我一次性放进去了,开始时候引发剂在水中分解成为初级自由基,引发溶于水中的微量单体称为短链自由基,他们被增溶胶束捕捉,引发其中的单体聚合成核,就是所谓的胶束成核。

开始的时候形成核的大小不一,所以说分布变宽,但是到反应后期,那些较小的核容易与自由基继续引发反应,所以粒径分布后来变窄了。

(2)下面看下水溶性聚合物对粒径影响 PC增多,粒径变大,可能是由于PC物理吸附在胶束上面。粒径分布没什么规律。

下面这张图这个峰可能是水溶性聚合物分子的粒径分布范围,当然不排除出是单体大液滴的可能。

(3)EHA对粒径影响没测出来(4)SDS对粒径的影响 SDS多,粒径变大了,这点与正常规律相违背,当然我们这里加入了保护胶体,通过粒径分布能看到在SDS=3%时候分布最窄(都是经验)

(5)KPS对粒径影响 KPS少,粒径大符合正常规律 粒径分布在KPS=0.8%时候最窄

4、下面我们说下转化率(重点之一)

1、单纯的BA/ST体系的转化率图是这样的。

2、这是加入EHA的图: EHA越多反应越慢(EHA疏水,从大液滴到胶束中间的水对它的阻碍作用大)

3、加入PC的:

水溶性聚合物含量少的时候变化不是很明显,当含40-60%时候能看出,PC越多反应越慢,可能是由于PC的物理吸附使自由基疏水端接触增溶胶束内部进行反应的阻力变大(自己备个小图随时看)

4、在PC为30%时,加入EHA的: EHA占0-20%时候变化趋势很小(a)

EHA占30-40%能看出明显的减速效果(b)(可能由于之前说的阻碍作用)

为什么在无PC时候0-20%变化趋势会很明显呢? 而在含有PC后0-20%变化不是很明显,这说明了什么?

上面三条曲线也证明了这个观点,第四条主要是BA多的原因,最下面一条是由于EHA的原因(不问不说:EHA太多时候可能不再是乳液聚合,而是稀乳液聚合)

5、EHA为10%时候加入PC PC越多反应越慢。

这可能还是由于之前解释的那个阻碍作用。

6、含有PC时改变KPS 在一定范围呢,KPS越少反应越慢

(不问不说:我感觉KPS太多了,自由基之前电荷的排斥作用变大,可能自由基数目也不是KPS越多越大)

7、含有PC改变SDS 不加快SDS反应速度变快了? 为什么呢?

第五章

1、EHA降低了BA/ST乳液聚合体系的反应速度,且添加的EHA越多阻碍效果越明显。

2、水溶性聚合物的添加同样对反应的进行有着减速的效果,且量越多效果越严重,但是反应后所得乳液没有凝胶,较为稳定,经过一段时间静置后,水溶性聚合物占5%-20%时的乳液不稳定,占30%-60%时的乳液依旧稳定,且随着水溶性聚合物含量的增加粒径有增大趋势。

3、EHA对加入PC的BA/ST体系有阻碍作用

4、乳化剂含量越低反应越快但效果并不是很突出,且SDS含量越高时粒径越大,SDS取3%时候粒径分布最窄。

混合物体系 第6篇

聚合物液晶复合材料能实现光调制,广泛应用于液晶显示器、光开关及开关窗口。将应力引入聚合物液晶,可以产生剪切诱导的液晶分子取向、光偏振效应及快速响应[1]。预应力液晶材料是由分散在被拉伸中相互连接的微米级液晶畴结构所组成。这种材料可用于光学相位阵列、非机械光束控制系统、上翘校准器及高速显示。将应力引入聚合物液晶体系中主要有三种好处:1)能消除光散射,增加相位延迟;2)使液晶产生的相位延迟与所加电压呈线性关系;3)提高液晶响应速度。实验证实,预应力液晶所呈现的这些特性受聚合物液晶成分中液晶畴的形态和尺寸影响[2]。因此,研究预应力液晶体系中液晶畴的大小和形状对了解其特性非常重要,同时也可以为改进制作工艺提供依据。文中对预应力液晶的工作原理、制作过程及内部结构进行了研究。

1 聚合物液晶的制作过程及实验结果

预应力液晶的制作过程中,将E7液晶和紫外光学胶NOA65按质量比85∶15混合均匀,并加热到90°C,排出液晶中的气泡。将两片ITO玻璃清洗干净加热到90°C,用12 μm绝缘纸作为垫圈控制液晶层厚度,往两玻璃基片中间注入E7和NOA65的混合物,制成液晶盒。接着在90°C条件下进行紫外曝光,紫外光强度为30 mW/cm2,曝光时间为30 min。然后,将液晶盒冷却到室温,降温速度为4~5°C/min,进行同样的紫外曝光。图1为紫外曝光示意图。将上述液晶盒的下玻璃基片固定,用步进电机对上玻璃基片进行水平剪切,剪切距离为100 μm,用胶对液晶盒四周进行密封,防止其松弛回原状态。剪切后液晶畴得到拉伸,产生平行排列,同时产生内部应力,等效增加了液晶的弹性系数,提高了响应速度。剪切前,液晶微滴随机排列,光散射较强;剪切后,液晶微滴排列基本趋向一致,光散射减小。

在预应力液晶的制作过程中,如果NOA65的含量小于10%,光聚合反应速度慢,聚合物无法形成连续的网络,液晶分子有更多时间进行相分离,形成较大的液晶滴。经过紫外固化后,液晶盒牢固性较差,剪切比较小,且容易造成液晶盒的破裂。如果NOA65的含量超过20%,形成致密的聚合物网络及小的液晶滴,结果导致两玻璃基片粘和过于牢固,不容易进行剪切。因此,为得到较好的剪切效果,聚合单体的含量(质量分数)一般控制在10%~20%之间。

紫外固化温度对形成的液晶/聚合物体系的形态有很重要的影响。图1为在不同固化温度下的E7液晶/聚合物的偏光显微照片,图中箭头代表的尺寸约为17 μm。图2中(a),(b)、(c)、(d)分别为40°C, 50°C,80°C,100°C条件下的显微照片。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固化温度的升高,液晶在聚合物中的溶解性提高,形成的液晶滴尺寸越小,相分离过程越均匀。这种结果是由于高反应温度使聚合单体反应速率加快,而且单体转化率提高[1,3]。当固化温度低于E7液晶的清亮点(60°C)时,液晶微滴的直径为5~20 μm;当固化温度高于E7液晶的清亮点时,液晶微滴的直径为1~2 μm。

固化温度还影响着SLC的光谱透过率。随着固化温度的增加,液晶微滴尺寸由几十微米减小到几微米,聚合物网络也经历了由聚合物结构到聚合物网状织构的转变,SLC的透过率随之增加。这主要是由于固化温度较低时,聚合物以较大尺寸的球状结构存在,而不是较细的网状结构,这样液晶与聚合物折射率的不匹配就更加严重,光散射就更明显[4]。

另外,当固化温度高于液晶的清亮点时,液晶盒的剪切性能也显著增加。这来自于两方面的原因:(1)与固化温度较低的SLC相比,温度较高的SLC在聚合反应的后期进行相分离,聚合物转化率较高,聚合物网络相互交叉密度高,弹性高。(2)固化温度较高时,溶解于聚合物网络中液晶的塑化程度高。

2 模型分析

在图3的简化模型中,假设剪切前液晶畴为球形(半径为R),剪切后变为椭球形(a,b分别为沿剪切方向的长半轴与短半轴,c为垂直于a,b方向的半轴,并且c=R),剪切前后液晶微滴的体积不变(a *b*c=R3)。剪切距离为L,液晶盒厚度为d。由于液晶畴相互之间存在的分子力远小于其在电场中极化后所受的电场力,因此可忽略相邻液晶畴之间的影响,得到转换电场与不同剪切距离下的响应时间。

根据液晶的弹性形变理论[5],图3(a)中的球形液晶微滴的弹性自由能为:

F=Κ2R2(1)

L1=Ld(剪切比),则a=R*L12+1b=R/L12+1,液晶微滴的纵横比为l=a/b=L12+1。

剪切后图3(b)中液晶微滴的弹性自由能变为:

F=Κ[cos2(α-β)+l2sin2(α-β)]2a2(2)

图4为加电前后液晶微滴取向示意图,其中N 为加电后液晶分子指向矢取向,n 为液晶畴中液晶分子长轴取向,α为电场方向与长轴的夹角,β为加电前液晶的取向与电场的夹角。液晶微滴的弹性扭矩为:

Μ1=dFdβ=Κ2a2(1-l2)sin[2(α-β)](3)

黏滞扭矩为:

Μ2=γdβdt(4)

当去掉电场后: M1=M2

Κ2a2(1-l2)sin[2(α-β)]=γdβdt(5)

该微分方程的解为:

α-β=atan{exp[-t(γa2Κ(l2-1))]}(6)

最后可以得到下降时间为:

τoff=γa2Κ(l2-1)(7)

同理可推导出上升时间为:

τon=

γ[Κ(l2-1)R2l+ΔεE2]2+Κ(l2-1)R2+1*(ΔεE2)*(4l-4)(8)

转换电场为:

Es=Vsd=13a(σ1σ2+2)k(l2-1)Δε(9)

其中Vs定义为液晶盒相位延迟从最大值降到最大值的10%时所加的电压,σ1,σ2分别为聚合物与液晶的电导率。

图5为根据简化模型计算与实际测量的E7 SLC的下降时间随剪切距离变化的比较(d=25 μm),图中横轴表示剪切距离,纵轴表示下降时间,十字型与星型曲线分别表示液晶畴半径为1 μm和0.5 μm时其下降时间与剪切距离的变化关系,圆圈型曲线表示实验测量的下降时间与剪切距离的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SLC剪切距离越大,下降时间越小,估计SLC样品中液晶畴尺度为1~2 μm。实际上,SLC中液晶畴尺度分布在1~2 μm范围内,而不是以单一的尺度存在,这也和显微镜观察的结果基本一致。

3 结 论

文中介绍了一种具有快速响应的预应力液晶。

通过实验研究在制作过程中所形成的液晶的形态结构(液晶微滴的尺寸和形状)与工艺因素的关系。同时建立了预应力液晶形成过程的一种简易模型,推导了响应时间与剪切特性的关系,为提高优化预应力液晶的制作工艺提供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日本学术振兴会第142委员会.液晶器件手册[M].黄锡铭,黄辉光,李之榕,译.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2.

[2]West J L,Zhang G,Glushchenko A.Stressed liquid crystalsfor electrically controlled fast shift of phase retardation[C].Soc.Information Display,Tech.Digest 34,2003:1469-1471.

[3]刘铸晋编.液晶的性质和应用[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0:79-80.

[4]Ren Hongwen,Fan YunHsing,Lin Yihsin,et al.Tunable-fo-cus microlens arrays using nanosized polymer-dispersed liq-uid crystal droplets[J].Opt Commun,2005,247:101-106.

混合物体系 第7篇

1 工程概况及设计荷载工况

1.1 工程概况

鄂东长江公路大桥是沪蓉国道主干线和大庆至广州高速公路湖北段的共用过江通道,位于在黄石长江公路大桥上游980 m处,其跨径组合为367.5 m+72.5 m+926 m+72.5 m+367.5 m的混合梁斜拉桥。主桥边跨上部结构为混凝土连续箱梁,桥面纵坡为2.0%,包括H、I、J、K梁段,箱梁中心高3.80 m,全宽38.0 m,风嘴宽度1.0 m。其横断面图示见图1:

单位:cm)

1.2 荷载分析及荷载工况

根据《鄂东长江公路大桥施工图设计》《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计算参数取值如下:砼重度为26 kN/m2;施工荷载为2.5 kN/m2;模板荷载为2.0kN/m2;风速V=18.7 m/s(30年一遇)。按《公路桥涵通用设计规范》(JTG D60—2004)中4.3.7节规定计算横桥向风载。

箱梁自重砼荷载分区划分见图2。计算工况设定:工况1,(H~L)梁段支架搭设完毕后,侧向风作用;工况2,边跨支架堆载预压,预压荷载为1.2倍箱梁自重;工况3,箱梁浇筑完毕,侧向风作用。

各个工况荷载组合系数取值见表1:

2 支架设计结构原理及其计算模型的建立

在鄂东长江大桥主桥边跨混凝土箱梁的支架系统设计中,必须充分理解混合梁斜拉桥桥型的结构原理及其相关设计原理。根据相关设计文件,主桥边跨箱梁的标高严格控制,并且保证索道管在箱梁浇筑完成后其绝对坐标不变,故线形控制对整个桥梁成桥状态起着关键性的控制作用。

边跨箱梁(H~L)梁段支架由支架基础、钢立柱及牛腿、平联、卸荷砂箱、主横梁、贝雷梁及分配梁等部分组成。基础采用直径Ф1 200 mm和Ф1 500 mm的钻孔灌注桩,上设钢筋混凝土承台,承台顶部埋设预埋件与柱底相连。钢立柱采用Ф1 200×14 mm、Ф1020×12 mm、Ф820×10 mm的钢管,主6#至主8#墩之间需保留的钢立柱为Ф1 020×12 mm钢管,主8#至主10#墩之间需保留的钢立柱为Ф1 200 mm×14 mm钢管。需保留的支撑排架横桥向平联采用Ф600 mm×8 mm的钢管,其余排架横桥向采用2[28a作平联,纵桥向平联为2[25a。横桥向采用2[28a作为斜撑,纵桥向采用Ф25钢筋对拉。立柱及牛腿上设卸荷砂箱,砂箱上设2HN800×300 mm的主横梁。主横梁上搁置贝雷梁,贝雷梁上设I25a分配梁。间距750 mm,与贝雷梁节点对应。支架横断面、纵断面见图3、图4。

在整个支架体系计算过程中,选取2跨(H、I)作为计算模型,采用MIDAS/CiviL建立有限元模型见图5:

3 计算分析

3.1 支架构件应力分析及其稳定性验算

3.1.1 支架构件应力分析

构件应力计算结果见表2。根据《公路桥涵钢结构及木结构设计规范》(JTJ 025—86),Q235允许最大综合应力:f=145×1.3=188.5 MPa[2];Q235允许最大剪应力:85×1.3=110.5 MPa。

3.1.2 稳定性验算

以Ф1200 mm×14 mm钢立柱为例,对其应力及其稳定性验算过程如下:

(1)Ф1 200 mm×14 mm应力验算

根据表2结果:Ф1200×14 mm最大综合应力为133 MPa<145×1.3=188.5 MPa,应力满足要求。

(2)Ф1 200 mm×14 mm稳定性验算

;计算长度l0=μl=18.6 m;λ=l0/i=18.6/0.419=45。

钢管属于b类截面,查表得:=0.878,

MPa,其中:γx为截面塑性发展系数[2],取1.0;N′E为欧拉临界力,N′=π2EA/(1.1λx2);βmx为等效弯矩系数,取1.0。

由计算可知:稳定性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

对Ф1 020 mm×12 mm钢立柱,Ф820 mm×10 mm钢立柱,Ф600 mm×8 mm钢管平联,2[28a型钢平联,2[25a型钢平联,2[28a斜撑进行应力及稳定性验算,结果均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

3.1.3 贝雷梁及内力验算[3]

贝雷梁容许内力,单排单层:Mmax=788.2 kN·m,剪力Vmax=245.3 kN;双排单层:Mmax=1 576.4 kN·m,剪力Vmax=490.5 kN。由表2可知,贝雷梁内力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

3.1.4 牛腿应力计算

载荷计算按照最危险的情况加载,牛腿一侧载荷2 016 kN,另一侧载荷1 500 kN,按照面载荷加载。另外两方向荷载很小,不予考虑。根据应力云图(见图6)可以看出,牛腿在上述受载和约束的情况下,最大应力154 MPa,满足要求。

3.2 支架构件的变形计算

支架部分构件变形量见表3。

mm

分配梁最大变形:1.9 mm

3.3 柱脚预埋件验算

(1)以Ф1 200 mm×12 mm钢立柱为例,来说明预埋钢筋的验算过程。

最不利工况为工况1,荷载设计值:N=220 kN,V=41 k N,M=307 k N·m;每个锚筋锚固长度La=500mm,直径D=16 mm,有效面积Ae=200 mm2;采用Ⅱ级钢筋,fy=300 MPa。

(2)以Ф1200 mm×12 mm钢立柱为例,来说明锚板的验算过程。最不利工况为工况2,荷载设计值:N=3 670 k N;基础对底板单位面积的压应力:。

底板按3边简支,计算其单位宽度上的最大弯矩:,查表:β=0.091 7,M=βqb2=0.091 7×2 447×0.2362=12.5 kN·m。

按最大弯矩计算底板厚度,取 mm;取板厚t=20 mm>0.6 d。

类似以上计算方法及公式对Ф1 020 mm×12mm钢立柱,Ф820 mm×10 mm钢立柱进行预埋钢筋及锚板的验算,结果均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

4 施工过程监控分析

在支架体系搭设施工完毕后,需要对支架体系进行堆载预压。该桥采用砂袋按照1.2倍箱梁自重进行堆载预压。用砂袋堆载特别需要注意荷载的均匀分布,以防止局部荷载过大而导致支架系统局部失稳发生垮塌事故。在堆载预压过程中,需要在支架体系上设置标高观测点,在规定的时间内需要对观测点测量,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以确定支架的变形量。该工程通过测量数据分析,支架的变形量基本与支架的弹性形变及非弹性形变之和相一致。在预压卸载后,支架系统已经趋于稳定,在浇筑混凝土完毕后,支架体系的变形与计算结果基本一致,很好地控制了箱梁的线形。特别是在部分支架拆除后,在挂索过程中,保留的钢管立柱很好地发挥了作用,成桥箱梁线形完全在设计及规范要求之内。

5 结论

对于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施工中受力状态达不到设计目标的重要原因是有限元计算模型中的参数取值,主要是混凝土的弹性模量,材料的比重与徐变系数等,与施工中的实际情况有一定差距,要得到比较准确的控制调整量,必须根据施工中的结构反应修正计算模型中的这些值[4]。这些问题都是内因所致,必须通过科学的监控措施先进的科学理论来分析控制。在特大跨径斜拉桥的施工中,通过正装分析和倒拆分析求得每个施工阶段主梁标高来控制桥梁的成桥状态,主梁标高准确控制又取决于支架系统的工作状态,所以临时工程给施工控制带来的问题是外因所致。随着有限元理论和相关软件的发展,可以通过仿真分析对临时工程进行优化设计。在鄂东长江大桥主桥边跨施工中,利用MIDAS/Civil结构分析软件,通过合理的选取单元类型,优化边界条件,准确地模拟了荷载分布,成功地对主桥边跨支架系统进行了仿真分析,整个施工过程中,该支架系统安全可靠,实际变形量和理论计算量几乎相等,严格控制了箱梁标高,成功地控制了主桥边跨箱梁的线形,为后续斜拉索及其钢箱梁施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摘要:为有效地控制大跨径斜拉桥主桥线形,该文采用MIDAS/Civil建立有限模型,对斜拉桥主桥支架系统受力、稳定性和变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支架系统安全可靠,成功地控制了主桥边跨桥梁变形。

关键词:桥梁工程,斜拉桥,钢管桩支架,MIDAS,线形控制

参考文献

[1]陈明宪.斜拉桥建造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2]王珊.钢结构[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7.

[3]黄绍金.装配式公路钢桥多用途使用手册[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C/S与B/S混合软件体系的构建 第8篇

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大量的软件系统涌现出来,而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对于软件系统来说,对系统结构的设计比起对计算的算法和数据结构的选择还要重要。系统的体系结构直接关系着软件系统的成败。一个合适的体系结构是控制软件复杂性、提高软件系统质量、支持软件开发和复用的重要手段[1]。现在,很多软件系统都是单一架构在C/S结构和B/S结构之上,这种传统的单一体系结构越来越不能适应实际需求,往往需要对不同的子系统选择不同的体系结构[2]。由于这两种结构都有自身的优缺点,为了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特点,因此,提出了C/S与B/S混合架构的软件体系思想。

2 C/S结构及其优缺点

C/S(Client/Server)结构:客户机和服务器结构,是软件系统体系结构。通过它可以充分利用两端硬件环境的优势,将任务合理分配到Client(客户)端和Server(服务器)端,这样就可以降低系统通信开销。在此模式下,客户机指用户进行操作并向服务器提出服务请求的应用程序;服务器指接受服务用户请求,并向客户机提供服务结果的应用程序。通常情况下,客户机应用程序和服务器应用程序被放于网络的不同计算机上,客户机应用程序对计算机配置、性能都没有太高的要求;然而服务器应用程序则要求计算机要有较高配置,以便满足为多个客户机同时提供服务的需求。

从网络通信角度看,C/S模式的特点就是在网络的两端存在着主叫和被叫,即客户机主叫发起网络连接,服务被叫建立网络连接,从完成应用功能的角度看,客户机发起对服务器的请求,服务器接受服务请求,并且提供服务给客户机,如图1所示。

2.1 C/S结构的优点

(1)应用服务器运行数据负荷较轻

最简单的C/S体系结构的数据库应用由两部分组成,即客户应用程序和数据库服务器程序。二者可分别称为前台程序与后台程序。运行数据库服务器程序的机器,也称为应用服务器。一旦服务器程序被启动,就随时等待响应客户程序发来的请求;客户应用程序运行在用户自己的电脑上,对应于数据库服务器,可称为客户电脑,当需要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任何操作时,客户程序就自动地寻找服务器程序,并向其发出请求,服务器程序根据预定的规则作出应答,送回结果,应用服务器运行数据负荷较轻。

(2)数据的储存管理功能较为透明

在数据库应用中,数据的储存管理功能是由服务器程序和客户应用程序分别独立进行的,前台应用可以违反的规则,并且通常把那些不同的运行数据不在服务器程序中集中实现。所有这些,对于工作在前台程序上的最终用户,是“透明”的,他们无需过问背后的过程就可以完成自己的工作。

(3)分布式数据管理方式,将数据同时分布在客户端和服务器端,它的优点在于可以更快地响应用户对一些常用数据的要求。

(4)远程数据管理方式。业务逻辑放在客户机上,将数据逻辑放到服务器上。客户端负责发送请求和接受处理结果以及业务处理,而大量的数据操作通过远程数据库访问的方式交给后台数据库服务器完成。这样,使用户能得到高运行性能、高可靠性的后端服务和高表达能力的前端界面。另外,这种模型在网络上只传送服务请求和处理结果,从而大大降低了网络流量、响应时间以及对网络带宽的要求,同时也提高了负载网络的有效负荷和吞吐量。

2.2 C/S结构的缺点

(1)C/S架构的劣势是高昂的维护成本且投资大。采用C/S架构,要选择适当的数据库平台来实现数据库数据的真正“统一”,使分布于两地的数据同步完全交由数据库系统去管理,如果需要建立“实时”的数据同步,就必须在两地间建立实时的通信连接,保持两地的数据库服务器在线运行,网络管理工作人员既要对服务器维护管理,又要对客户端维护和管理,这需要高昂的投资和复杂的技术支持,维护成本很高,维护任务量大。

(2)传统的C/S结构的软件需要针对不同的操作系统开发不同版本的软件,由于产品的更新换代十分快,代价高和低效率已经不适应工作需要。

(3)只适用于局域网。而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移动办公和分布式办公越来越普及,这需要系统具有扩展性。这种方式远程访问需要专门的技术,同时要对系统进行专门的设计来处理分布式的数据。

(4)客户端需要安装专用的客户端软件。首先涉及到安装的工作量,其次任何一台电脑出问题,如病毒、硬件损坏,都需要进行安装或维护。系统软件升级时,每一台客户机需要重新安装,其维护和升级成本非常高。

3 B/S结构及其优缺点

B/S结构,即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结构,就是只安装维护一个服务器(Server),而客户端采用浏览器(Browse)运行软件[3]。它是随着Internet技术的兴起,对C/S结构的一种变化和改进。主要利用了不断成熟的WWW浏览器技术,是一种全新的软件系统构造技术。B/S三层体系结构为:客户层/中间层/服务器结构,在数据管理层(Server)和用户界面层(Client)增加了一层结构,称为中间层,使整个体系结构成为三层。三层结构是伴随着中间件技术的成熟而兴起的,核心概念是利用中间件将应用分为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存储层3个不同的处理层次,如图2所示。3个层次的划分是从逻辑上分的,具体的物理分法可以有多种组合。

3.1 B/S结构的优点

(1)B/S模式无需像C/S模式那样在不同的客户机上安装不同的客户应用程序,而只需安装通用的浏览器软件。这样不但可以节省客户机的硬盘空间与内存,而且使安装过程更加简便、网络结构更加灵活。

(2)简化了系统的开发和维护。系统的开发者无须再为不同级别的用户设计开发不同的客户应用程序了,只需把所有的功能都实现在Web服务器上,并就不同的功能为各个组别的用户设置权限就可以了。

(3)使用户的操作变得更简单。采用B/S模式时,使用者不需要接受专门培训,因为客户端只是一个简单易用的浏览器软件。

(4)B/S特别适用于网上信息发布,使得传统的MIS的功能有所扩展。

3.2 B/S结构的缺点

(1)B/S应用服务器运行数据负荷较重。因为用户界面主要事务逻辑完全通过WWW浏览器在服务器端实现,极少部分事务逻辑在浏览器端实现,所以服务器端运行数据负荷较重,一旦发生服务器“崩溃”等问题,后果不堪设想。

(2)B/S建立在广域网之上,对安全的控制能力相对弱,面向是不可知的用户群。

(3)B/S大部分功能都要在服务器端实现,对于服务器的配置要求就很高。

4 C/S与B/S混合结构实现管理信息系统的方案

C/S模式的成熟性和B/S模式的先进性使人在管理信息系统平台的选择上难定取舍。综合两种模式的优劣,选用C/S与B/S混合模式架构。为不同的子功能采用不同的MIS平台,将两种模式交叉并行使用[4]。

首先,将MIS的所有子功能分类,决定哪些子功能适合采用C/S,哪些适合采用B/S。对于用户数量相对集中,地域范围小,安全性要求高的应用和服务可采用C/S模式,采用C/S的子功能应具备以下特点:

(1)安全性要求高。

(2)要求具有较强的交互性。

(3)使用范围小,地点固定。

(4)要求处理大量数据。

B/S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结构实现了客户端的零维护,使用起来更方便灵活,很适合数据、信息的发布和查询。适合采用B/S的子功能应具备以下特点:

(1)使用范围广,地点灵活。

(2)功能变动频繁。

(3)安全性、交互性要求不高。

一个MIS的开发,采用B/S与C/S混合模式架构的优点在于:

(1)能保证敏感数据的安全性,特别是对数据库的修改和新增记录加强了控制。

(2)既保证了复杂功能的交互性,又保证了一般功能的易用与统一。

(3)系统维护简便,布局合理。

(4)网络效率最高。

5 结语

综上所述,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只要分析好系统中各子系统的特点,根据子系统的特点结合C/S或B/S的长处,就能确定各子系统采用哪种模式进行开发。由于结合了两种模式的优点,所以采用C/S与B/S混合架构来开发管理信息系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软件开发模式。

摘要:C/S与B/S结构是计算机网络上各种应用程序广泛采用的两种结构。深入地分析了C/S结构及B/S结构的优缺点,并对两者进行比较,将二者的优势结合起来,得出了一种有效的混合体系结构。

关键词:体系结构,C/S与B/S混合架构,管理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1]梅宏,申峻嵘.软件体系结构研究进展[J].软件学报,2006,17(6):1257-1275.

[2]张炜.CS与BS混合软件体系结构及其在数字化教学系统中的应用.计算机教育,2007:1741-1744.

[3]张友生,陈松乔.CS与BS混合软件体系结构模型[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2,(23):138-140.

混合物体系 第9篇

1 钻井液体系特性

钻井液体系含有硫酸钾聚合物, 这种体系之中的抑制剂设定为硫酸钾, 它混同于增添的处理剂, 二者构建可得钻井液体系。这类体系整合了最优的防腐成效且回避了突发井底塌陷, 减小钻井液不佳的后续影响。针对钻井工作, 钻井液可选取硫酸钾。然而不应忽视钻井液本体的特性复杂, 唯有妥善予以调配才会增添实效。对于此, 辨析了硫酸钾构成体系显现的弊病且归结了根本成因, 提升了平常钻井必备的安全性。

最近几年, 石油采掘提升了原先的水准且拓展了总规模, 常见钻探深井。从现有趋向看, 复杂钻井整合了设定的多类需要, 含有保护环境、维持洁净油气层、综合调用留存的石油。创新常用状态的钻井液体系, 提升钻探可得的总体实效, 减小了设定的耗费周期。在这种指引下, 考虑测得的真实地形来筛选最佳体系, 归结累积了珍贵的改进经验。

2 现有的钻井疑难问题

钻井液可分成多样的现有类别, 含有多类内在成分。截至目前, 聚合物特性的钻井液已被接纳且获取了认同。然而, 聚合物钻井液并非完善, 仍有改进空间。详细来看, 钻井液现有的弊病涵盖如下:

首先, 硫酸钾聚合类的钻井物质很难被随时调控, 控制特性不佳因而减小了设定的流动比。增设分散剂以后, 液态体系显现了分散状态且添加了固相占到的总体比值。这种状态之下的固相累加了较多总量, 降低本体应有的流动特性, 地层更易破碎。此外, 硫酸钾本体的封堵特性也并不很高, 井底很易泄露油品。油品携带的总体砂石较少, 半透膜没能形成。泄露了原油后, 传递过来的压力干扰了原本稳定的井眼。

其次, 钻探进展之中的硫酸钾减小了粘合, 钻井液没能携带井底废弃物、碎裂的岩屑等。硫酸钾有着剧烈腐蚀, 井壁由此失掉了原本的稳定。长期累加起来, 井壁将突发塌陷。若没能及时发觉且予以补救, 将会带来灾害。

最后, 固相状态下的钻井液慢慢渗进了岩体内在的孔隙, 带来缓慢的侵入。孔隙含有累积较多的这类液体, 凝聚于岩层表层。受到滤饼阻碍, 岩层减小了测定的侵入深度。此外, 硫酸钾伤害到了岩心, 经由缓慢态势的渗透而累加这类伤害。浸泡时段越长, 岩心渗透将越明显。

3 改进措施

硫酸钾聚合物提升了地层可承载的上覆压力, 阻止突然塌陷。这样的基础上, 辨析了聚合钻井液表征出来的力学及理化若干属性, 这些属性融汇于根本的钻井机理。采纳了定量评判以此来有序测得水化情形的钻井液, 辨析它呈现的封堵属性。针对于水化特性, 考虑了液态显现的抑制特性, 经由验收予以妥善评价。这样就构建了更完备的体系。

4 归结隐患的成因

相比注水泥这类的流程, 硫酸钾辅助下的钻井液可调和起初的稀释状态, 适当缩减或增添稀释。发挥这类优势应能慎重调控钻井液, 严格增添平常的监督。遇有突发情形的侧壁失稳, 要快速辨析失稳根源而后着手去补救。这就随时调控了总体必备的适应属性, 增添了适宜性。技术进展中, 现存钻井液增设了更多成分, 硫酸钾聚合物设定的钻井液也添加了本体的成分。唯有及时查验并且调控, 才能回避突然失稳带来的后续伤害。

5 改良制剂固有属性

硫酸钾内含膨润土, 这类土体耗费了较多增设的抑制剂。为了减小耗费、减低依赖于分散剂这种特性, 钻井液可替换为无黏土相, 这就杜绝了偏重的储层损害。为了稳定页岩, 可增设压力调控配备的控制器以此来调和盐类总量, 随时显现传递效应。增添包被剂即可除掉碎裂状态的内在岩屑, 去除现存的固相。同时, 若适当予以增添黏度还可提升原本的剪切速率, 净化了体系内的井眼。封堵剂有着可塑的形态, 依靠这种制剂还可提升匹配的孔径特性且联合了微粒状态的碳酸钙。孔隙及延展的裂痕被封堵, 井壁变得更完整。

6 获取的改进成效

增添了润滑剂, 变更了表层金属固有的湿润性, 碎屑也更湿润。这样一来, 钻头被泥水包裹的概率减低, 机械转速将更快。相比于固有体系, 改进获取了超越1.5 倍的回收率。由此可见, 硫酸钾聚合物获取了防控膨胀的最佳属性, 可减低浸泡一周状态的页岩损耗。借助于适宜的流程以便改进, 增设搭配的调整流程从而防控钻探的隐患。

7 结语

从现有市场看, 石油市场接纳了聚合物制备的更多产品, 化学类的钻井液显现了偏弱的竞争态势, 若要获取进展则必备长久的改进路径。企业要面对剧烈竞争, 提升综合状态的钻井液性能。硫酸钾这类聚合物制备的钻井液体系可被推广采纳, 发挥更优良的总效能。

参考文献

[1]王京光, 张小平, 王勇强, 刘伟, 曹辉, 赵海峰.复合钾盐聚合物钻井液的研制及应用[J].石油钻采工艺, 2012 (06) .

混合物体系 第10篇

一、传统的XBRL数据存储方式

现阶段我国常见的XBRL数据存储方式主要包括:文件系统存储、关系数据库存储、原生数据库存储。目前运用最为广泛的XBRL数据存储方式是以关系数据库存储XBRL文档, 可以分为CLOB字段存入关系数据库和拆分方式存入关系数据库, 其中以拆分方式存入关系数据库最为常见。以拆分方式存入即将XBRL文档分解映射到关系数据库的多张关系型表中。采用该种方式保证了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且易于数据查询、挖掘和数据的深加工, 是目前广泛应用的XBRL数据存储方案。但此种方式也存在弊端:一是难以映射复杂的XBRL实例文档, 且其维护极其复杂。二是对于XBRL文档完整性的体现荡然无存。三是这种分解的方式会耗费数据库服务器的大量CPU和内存资源。四是这种方式破坏XBRL文档内部的关联关系, 容易造成XBRL数据失真。尽管以关系数据库存储技术进行XBRL数据存储的存储方案, 在目前市场上有着坚实的地位和强大的软件支持, 然而因信息管理技术不断进步而涌现的诸多问题, 将会是关系型数据库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

二、新一代XBRL数据存储方式——混合数据库存储

在关系型数据库所主宰的坚固世界正在逼近变革的临界点上, 根据“螺旋式”上升的法则, 混合型数据库孕育而生。本文拟将基于混合数据库, 就一个商品销售信息的存储为例, 从下述方面来探讨混合数据库存储技术所具备的优质功能特性。 (1) 逻辑存储。创建同时包含传统SQL数据类型列和新的XBRL数据类型列的表。列表没有制定XML数据的内部结构, 原因是XBRL文档是自我描述的, 混合型数据库对XBRL数据存储时, 只需验证其是否符合XBRL分类标准及规范。这种宽松的方式给用户提供了很强的灵活性, 更容易存储包含不同属性和内部结构的XBRL文档集合, 从而保证了XBRL数据的完整性与准确性。 (2) 物理存储。以树和节点作为模型来存储和处理XBRL数据, 采用经过解析的格式来反映原始XBRL文档的层次结构, 混合型数据库将用模式类型信息对XML层次结构中的所有节点进行标注, 从而保证了XBRL数据的内部网状关联以及XBRL数据的层次性、多维度性。 (3) 索引。采用的是SQL DDL语句创建XBRL索引。该索引方式显著提高了数据库查询和应用程序的性能, 减少为返回查询结果集而必须读取的数据量, 同时具有标示性, 可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4) 查询语言。程序员可以使用SQL或XQuery搜索数据, 应用程序可以自由地使用这两种语言的语句, 而且一个查询语句可以结合使用SQL和XQuery。此外, 混合型数据库有两个查询语言分析器:一个用于XQuery, 另一个用于SQL。这两种语言编写的查询都能高效地重写查询操作符以及选择低成本的数据访问计划。

混合数据库的核心价值体现在, 能将关系性数据库引擎和XML数据库引擎连接起来, 采用“双核”引擎机制, 除了支持表数据模型之外, 还支持XML文档的层次化数据模型, 使用户能够同时管理好两部分的数据内容。同时, 使用SQL和XQuery来查询和处理这两种形式的数据, 既保留了关系型数据库的优势, 又融入了XML对复杂数据管理的层次性、灵活性。因此, 可以得出结论, 采用混合数据库技术进行XBRL数据存储, 是一种最为理想的XBRL数据存储方案, 将成为企业XBRL财务信息集成管理体系运用的核心关键技术。

三、企业级XBRL财务信息管理体系架构

随着我国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的公布, 企事业单位大范围采用XBRL技术将指日可待。在企业财务信息供应链上, 大部分数据都是分布在不同部门和系统之中, 从多数据源进行信息集成的难度会随着信息化发展而带来的数据格式增多和数据量增大而迅猛增长。数据集成到财务报告的最终目标是满足使用者的需求, 面对众多的需求, 财务报告要能发布实时的、准确的、丰富的、全面的信息来帮助人们做出决策。设想是否存在这样一个集成的、高效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 它提供用户集中地管理多数据源的财务报告能力, 智能地获取实时财务信息, 来辅助商业决策以及金融监管。本文就混合数据库存储技术探讨的基础上, 构建一种存储优化的XBRL财务信息管理体系, 如图1所示。

图1所展示的整体系统构思为: (1) XBRL通用标准的采用及其扩展。企业根据XBRL分类标准确定元素清单, 根据企业实际业务操作确定XBRL扩展分类标准及其元素清单。这是运用XBRL的前提条件, 我国基于最新企业会计准则的XBRL通用分类标准也在国家财政部门的大力推进与扶持下于2010年10月19日正式公布, 预示着XBRL报告模式即将到来。 (2) XBRL数据生成导入。将来自不同数据源的不同数据格式的数据, 按照XBRL分类标准, 映射为XBRL格式的数据, 并经过数据验证, 生成符合分类标准的实例文档。数据采集部门通过单机版软件进行数据的导入、审核、验证工作, 再将处理好的XBRL实例文档在Internet上, 以WEB的形式传输, 同时要保证网络的安全性。 (3) XBRL混合数据库存储。运用混合数据库的双引擎机制, 对XBRL数据进行有效存储与积累, 不需要以关系数据的拆分方式存储, 从而保证XBRL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层次性、及时性, 从而形成一个带有完善语法语义的数据资料仓库。 (4) XBRL数据挖掘与分析。在XBRL文档存储后需要按照不同维度进行分组, 采用RSS技术来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业务信息的个性化需求。信息使用者在面对大量的数据时, 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去挖掘信息、发现知识。 (5) XBRL信息展示与发布, 主要发布方式包括Web发布、PDF/EXCEL等格式发布、商业智能、财务报表展示。通过对XBRL财务信息的可视化、网络化, 用户可以通过链接和搜索引擎找到相关信息以满足自我需求。从上述整体流程构思, 基于混合数据库的双引擎机制处理, 便可有效、简洁、完整地存储XBRL数据, 同时保证了系统的兼容性, 为管理者提供了更有效、更灵活的财务数据集成方式。

综上所述, 混合数据库存储方案较之于传统XBRL数据存储方案而言, 将是一种最为理想的存储方案。混合数据库存储技术也将是构建XBRL财务信息管理体系中的核心技术。结合我国IT业的发展现状, 混合数据库的开发尚未成熟, 该智存储方式还仅仅处于理想状态, 对国外先进技术奉行的“拿来主义”, 并不是我国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长远之计。但是, 在国家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强效政策下, 我国从自主研发到广泛应用的步伐将越来越快。

参考文献

[1]杨周南、吴沁、续慧泓:《中国XBRL研究综述》, 《会计研究》2006年第8期。

[2]王瑞华:《XBRL会计数据存储方案探讨》, 《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年第16期。

[3]《数据库技术跨入混合管理的双重境界》, http://tech.ccidnet.com/art/1105/20060726/654279-1.html.

上一篇:机构经费下一篇:规范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