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评论范文

2024-07-16

诗歌评论范文(精选5篇)

诗歌评论 第1篇

由江苏籍作家王美春撰写的评论汶川地震诗歌的专著《汶川地震诗歌漫谈》日前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国内正式出版的第一本评论汶川地震诗歌的专著。汶川大地震发生后, 作为一名从1973年便开始诗歌创作的作者, 王美春情不自禁地拿起搁置多年的诗笔在短短的时间内写了《难忘总理的泪》、《献给张米亚老师》、《致在废墟下看书的孩子们》等五首汶川地震诗, 以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在人民网首发, 后被收入国内正式出版的五种汶川地震诗歌合集。作为一名文学评论家, 他在写诗的同时, 也很关注他人的汶川地震诗歌, 在大地震发生后不到一个月, 便萌生了撰写汶川地震诗歌评论专著的念头。《汶川地震诗歌漫谈》分上、下两编。上编, 主要从宏观上对汶川地震诗歌进行评论, 对汶川地震诗歌走红原因、特点、美学价值、在当代诗歌史上的地位等作了阐述, 言之有理, 持之有故;下编, 从微观上对汶川地震诗歌进行鉴赏性评论, 选择了著名诗人汤松波、洪烛、姜红伟、刘春、何真宗及佚名的几首也许算不上经典却是佳作的新诗作鉴赏性评论。全书宏观评论与微观评析相结合, 具有开创性、史料性、教育性、可读性, 适合广大文学爱好者阅读, 也可供文学研究者参考。 (舒坦摘编)

吉尔的诗歌及评论 第2篇

落日在奔跑的

微粒上燃烧

从新疆到青海,我要记住的是一段路程

是奔跑得比流沙更快的光。是它们

即使在沉沉的夜里,也不肯打盹的神思

静谧啊!

沉默的是苍穹:沉默的是高贵的植物:

那沉默的是高原傲视的神态

那……无尽的戈壁的海:

沙漠浩瀚的海:绿色波涛的海

苍茫……我的内心是漫过苍茫的海

我只听到呼吸,我忽然匮乏

我是失去语言的盲童。而我更真切地找到了

疗伤的词语——

它再次承载了我的疲倦。我的绝望

我痛楚的幸福。白昼在荒野上燃烧

落日在奔跑的微粒上燃烧

穿越

那么是我,对向废墟的声音

此刻,我坐在十二层台阶上

被风沙清扫的寺院

只剩一种叫做野西瓜的植物:只剩

它最高的虚无

我相信,那只跟随我们

并为我们引路的黑色蜜蜂。它的嗡嗡声

(那翅膀上声音的光芒)

把我们引到这儿。不仅仅

是出自一只蜜蜂的本意

……那些消失的烟波,由远而近

哑寂的朝钟暮鼓。由远而近

我脑海里

那一处

晃动的幡火……

由远而近

从一粒黄沙

到另一粒黄沙,是多少凝重的骨头

沉向泥土的缄默

在这个高贵的下午。在苏巴什佛寺遗址

断裂的台阶上

我肃穆、遥望。而我的心

被久久地取代着……

楼兰

我不想说

湮没

和罗布淖尔

如同月球表面一样的荒凉

那无法转动的岁月的木轮

——楼兰,她是贵族的 少女

她有着完美的死亡

她在劫难中

获得血、思想、和蒙着面纱的脸孔

我们走近她

那些透明的沙子,废墟中

一个少女身体里巨大的棺材:

她高深莫测的身世:和一枚睡醒的化石

楼兰,是有毒的少女

谁爱她,就爱她思想里的苦难

就爱她沉郁的死亡气息,爱她香料

包裹的高贵的骨架

——爱她残酷的,那些逃亡

一个姑娘和玫瑰的坟茔

车过玉门

这个从古到今被诗人写尽的地方

蒙着黄沙,陷入某种深沉的回忆

这是一辆从京城开出的火车

它像一条轰轰作响的河流

从玉门厚重的身体。从长城的一侧

驰骋,远去

在玉门,我不知道饮马滩。不知道

温暖如母亲的阳光。而我同样看到了

无垠的绿色

……我们永远衷爱的、走到哪里

都相似的土地……

我坐着这辆火车。我的脸俯在窗玻璃上

(跑得再慢些。让我看得再仔细一些)

那些烽火。我舞剑的先驱的身影

这是一条疾速的、历史的河流

它要到达的地点是新疆

而现在,远去的不是我,不是玉门

是历史,和那些徐徐降落的黄沙……

角落

想像几千里以外,阿勒泰的一场风雪

和被雪花淹没的草场。雪野里

移动的羊群

——和那个赶着羊群越过风雪的人

在阿勒泰,有着陌生的一切

当我从朋友照片,看到木栅栏

被风吹乱的枯草。阴郁地酝酿风雪的远方

我用足够的缄默念想另一个地名

我将被替代。或者,我的从未抵达

正是永远的出行……地图上的.阿勒泰

宁静如塔。只有,萨吾丽发卡上的兰草

从塔顶飘过阿勒泰金子的香气

如一只黄蝴蝶,扑闪灵动的翅膀

阿勒泰,不仅仅是一个名词

在穿过它身体的寒冷里,你将唱着怎样的民歌?

一个少年牧绳上的沧桑

在阿勒泰的角落

寻着……荨麻微弱的呼吸

那么多有星星的夜晚。阿勒泰变小

就是一只蜡烛。它再小,会是谁的笔尖

风,吹过乌拉斯特萧瑟的河谷

你写到鹅喉羚在风雪中哀鸣……

我知道那是吉木乃的冬天

是冰雪和词深处的冬季

落日

这跟一片废弃的向日葵地有关

这不是收获的季节。我必须再谦卑一些

请佛宽恕

我只有骨头的高傲

(……我必须再谦卑一些)

在洁净的生灵面前。在这些凋谢的向日葵面前

我心里含着雨水的紫丁香

和我一起回到秋天吧——

那少年的向日葵,那葱郁的蛮荒

一篇体育新闻评论的评论 第3篇

【关键词】体育报道 谬误 中文 外语

现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体育无疑是增强体质、缓解压力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体育受关注的程度越来越高,体育新闻报道无疑受到广泛的关注。2010年五月十四日,笔者买了一份当天的《体坛周报》,其《扣篮·NBA》第四版的一篇文章,是关于美国NBA球员勒布朗詹姆斯一场比赛的得失。该文语句生涩,评述也欠流畅。笔者从事语言教学,对竞技体育和新闻报道不敢妄加评论,以下探讨仅限于语言文字方面。附上原文节选及勒布朗詹姆斯讲话的对照英文(摘自NBA官方英文网站),对需探讨之处加粗并排序。并随附笔者的修改润色,以为对照。

(1)其中ESPN电视台的三个频道,从早到晚,滚动播出,各路专家、各种观点、各个角度,说了一遍又一遍①。(酌改为:①滚动播出各路专家的各种观点,从各个角度,说了一遍又一遍)

(2)于是他回答说:"当你打出一场糟糕的比赛,当你在七年之中只有三场糟糕的比赛②,那是很容易被指出来的。---为了成为场上最好的球员,我给自己施加了很多压力③。当我做不到时,我对自己感觉很糟糕④,因为我没有做到我所能做的。可是,我不会垂头丧气,不会去找任何借口,因为我不是那种球员,我不是那种人⑤。" ("When you have a bad game here or there, you've had three bad games in a seven-year career, then it's easy to point that out. I put a lot of pressure on myself to be out there and be the best player on the court, and when I'm not, I feel bad for myself because I'm not going out there and doing the things I can do. But I don't hang my head low or make any excuses about anything that may be going on, because that's not the type of player or person I am")(酌改为:②你有一场没打好,七年中只有三场没打好;③我会给自己施加很大压力;④心情会很差;⑤也不是那种人)

(3)往常,骑士的媒体女公关阿曼达,总是早早地在更衣室门口通知记者们:今天勒布朗和谁谁谁⑥去新闻发布会。而这天⑦,直到更衣室开放,她也沒确认⑧詹姆斯究竟有没有心情去新闻发布会说话。所有人都担心詹姆斯像⑨去年东部决赛那样洗完澡直接走人,----终于,詹姆斯洗完澡出来了,阿曼达过去一询问⑩,挥手叫那些守候者闪开--詹姆斯同意去 新闻发布会上接受采访。(酌改为:⑥谁和勒布朗;⑦当天;⑧她也没能确认;⑨会像; ⑩上前问过之后;

到)

(4)他全场得到的15分,有8分来自第二节,而那些全部来自罚球线。整个上半场,詹姆斯4投0中,没有半点罚球之外的得分 。“我投丢了太多球,我投丢了太多空位投篮,那些我可以命中的投篮。”( "I just missed a lot of shots. I missed a lot of open shots, shots I'm capable of making.") (酌改为:全部是罚球得分;除了罚球竟一分未得; 很多球我没投进; 很多可以进的空位球我没投进 )

(5)“我会回去看录像的,不过,他们整个系列 都是这样防我的,”(I will go over the film but they played me the same way they have played me all series.)( 的“系列”后应加一个“赛”字)

(6)詹姆斯努力控制,不让自己的情绪表露给所有人 看。

( 酌改为:任何人)

(7)克利夫兰需要怎样的他,才能重新变得"有信心" ?

( 酌改为:重拾"信心")

原文共1,632个字,需加润色之处竟有十八处之多,平均不到百字一处。可粗略分为如下几类:

a.下笔匆忙,校对疏忽所致:⑦、 、 。

b.英语功底欠佳,从英文借用到中文时,捉襟见肘:②、③、④、⑤、 、 。

c.中文功底不足,行文欠流畅,如①、⑥、⑧、⑨、⑩、 、 、 。

可以看出,原文中非常低级的纰漏有之,拗口的翻译腔有之,语法错误有之,由此看来,《体坛周报》欲更上层楼,尚有漫长之路。

中国的体育报刊在报道国际赛事时,往往借鉴别国的报道或评论,但记者若无扎实的外语基础,借鉴的结果往往出现偏差,使读者有时不知所云,当引以为戒。另一方面,体育记者或编辑亦应具备深厚的中文功底,只凭对体育的了解或兴趣远远不够,否则,退役运动员岂不都可改行做记者编辑了?而国家也不必为其花费心思找出路了。

诗歌评论 第4篇

1 拉金简介及Church Going的写作背景

菲力普·拉金, 二战后英国诗坛上“反浪漫主义运动派 (The Movement) ”的杰出代表, 拉金的父亲送他到牛津大学。拉金23岁时也就是1945年出版了他的首部诗集——《北方船》, 他很大程度上受到北爱尔兰诗人叶芝的影响, 1955年出版的诗集《较少受骗者》 (The Less Deceived) , 1964年出版的《降灵节婚礼》 (TheWhitsun Weddings) 和1974年出版的《高窗》 (High Win dows) 充分表现了拉金的个人风格, 也因此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奖项。1964年拉金以《降灵节婚礼》获女王诗歌金质奖和美国艺术和文学学院洛安尼斯奖, 同时被聘为诗集学会主席、大英文艺促进会文学委员会委员、美国文理科学院名誉院士, 1975年获英国皇家文学会的本森银纸奖章 (阮炜、徐文博、曹亚军, 1998) 。

这首诗写于1954年7月28号, 发表于1954年7月28号, 在此期间经过多次修改。拉金自述, Church Going来源于他在北爱尔兰时第一次看到一个废弃的教堂, 在此之前他从未见过废弃的教堂, 这震惊了他。就是在他心里这样一座废弃的教堂提供了他写这首诗的经验。当时, “战争使英国国力和人民的生活遭受重大损失。英国往日的政治、经济、军事已不再辉煌, 大英帝国开始走向彻底的崩溃。这对一向以‘大英帝国’人而自豪的英国公民来说, 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他们怀念那个曾经被称作‘日不落’的泱泱大国。英国工党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 但并没有改变人们的现状” (李喜蕊, 2009) 。福利国家的破灭又打碎了他们的幻想, 这一切使英国人陷入了一场身份认同危机。拉金用其诗歌表现英国战后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的迷惘。

2 目前对Church Going的翻译及作者新解

目前, 国内对Church Going的翻译为《去教堂》, 去教堂是一个动宾结构, 表达的是一个去教堂的动作。诗中第一小节, “我”确定教堂里没有宗教活动, 就走了进去, 把门关上, 教堂里只有书、花、草、石头以及寂静 (不是同一类事物) 。此时, 我摘下了裤管夹。后面多有的诗节都是在教堂里的所想及所感受到的。“去教堂”是第一层含义, 第二层含义是人们已经远离了教堂, 教堂已经远去了。这里认为, 《教堂, 去了》更能体现Church Going的双层含义。

根据中国的语言习惯, 人们在寒暄问候话语中说到:你去哪里了?可以将地点提前:教堂, 去了。此为第一层含义。第二层含义, 教堂可以作为主语, 教堂, 去了。去了也是走了的意思, 表明教堂不再如从前的含义。恰如中国著名的古诗“黄鹤一去不复返”这里的“黄鹤去了”意为黄鹤不在了, 已经离开。下面具体分析译为《教堂, 去了》的缘由。

3 Church Going译为《教堂, 去了》的缘由

(1) 教堂的代表意义

拉金对诗歌的手稿一直做着修改和删节, 拉金在修改自己手稿的过程中不断地思考和探索“教堂到底代表了什么”这样一个问题。他认为, 教堂是一个精神的象征, 是一种超越了直接粗俗世界的生活, 教堂同时意味着严肃与持久, 诗中写到:这是一个严肃的房子在一片严肃的土地上。精神信仰与美好生活是我们所持久追求的。“教堂去了”意味着人们追求的精神信仰已不复存在了。圣经中, 有十戒:

一、除了耶和华以外, 不可有别的神。

二、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 也不可做什么形象仿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侍奉它, 因为我耶和华你的神, 是忌邪地神。恨我的, 我必追讨他的罪, 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爱我守我诫命的, 我必向他们发慈爱, 直到千代。

三、不可妄称耶和华你神的名;因为妄称耶和华名的, 耶和华比不以他为无罪。

四、当纪念安息日, 守为圣日。六日要劳碌作你一切的工, 但是第七日是向耶和华你神当守的安息日。这一日你和你的儿女、仆俾、牲畜、并你城里的客旅, 无论何工都不可作, 因为六日之内, 耶和华早天、地、海和其中的万物, 第七日便安息, 所以耶和华赐福与安息日, 定为圣日。

五、当孝敬父母, 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神所赐的你的地上得以长久。

六、不可杀人。

七、不可奸淫。

八、不可偷盗。

九、不可作假见证害人。

十、不可贪恋人的房屋;不可贪恋人的妻子、仆俾、牛驴, 并他一切所有的。

(圣经旧约出埃及记20章1-17节)

当信仰不复存在, 人们抛开了这些诫命, 毫无畏惧, 无所顾忌地犯罪, 那么这个社会将是无比可怕的, 这是拉金内心所担忧的, 他想传达的正是教堂的代表含义。“教堂, 去了”也正是说精神信仰的“去了”。由此, 《去教堂》的翻译没有《教堂, 去了》这个翻译贴切含义深厚。

(2) 拉金的读者观

拉金对读者的观点是读者可以毫不困难地感受到他的情感、态度以及他所经历的一切, 使读者能够通过作品与自己很容易的达到一种共鸣效果。

Church Going作于二战后, 拉金用其诗歌表现英国战后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的迷惘。“他们生活于战前与战后的断层中, 遭受到社会和家庭对他们思想成长的束缚, 并经历了宗教信仰散失的重创。” (李喜蕊, 2009) 人们开始怀疑信仰和上帝, 这一背景下, 拉金写下这首诗, 诗歌本意是对宗教信仰衰落的担忧, 更是传达给读者他诗中这一“教堂去了”的担忧之情。通过对本诗歌的理解, 读者可以感受到他诗中强烈的担忧之情。

(3) Church Going内容分析

诗中暗示了教堂的颓废和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三到六节写诗人站在教堂里的主观所思:将来教堂废而无用了, 如果我们只保持几座定期开放, 展出锁在陈列柜里的各种圣物, 而听任其余的被风吹雨淋, 被羊群糟蹋, 那么它们会变成什么样? (曹现青, 2011) 教堂已经去了, 内容也仍然是强调教堂的离去, 《教堂, 去了》比《去教堂》更适合诗的本意。拉金是一位英国本土诗人, 他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担当起复兴英国本土诗歌的重任, 他的Church Going中对个人所经历事情的描述及由此产生的种种想象, 一步步深入到诗的意境中来, 在他的这首诗歌我们可以看到二战时人民生活的破坏, 二战对此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由此, 这首诗歌的高度不仅是说教堂的远去, 更是包含了对社会现实的担忧。

4 结语

Church Going是菲利普·拉金最重要的诗篇之一, 诗歌反映了他对“教堂去了”的深入思考, 未来人们“教堂去了”的目的也不再是虔诚的祈祷敬拜上帝, 人们也不关心“教堂去了”的精神信仰的缺失, 精神生活的沦落。Church Going的中文翻译“教堂, 去了”是一语双关的说法, 更能体现出诗歌的中心思想, 引导读者正确理解诗歌的真实含义, 体现出作者对现代人信仰缺失的忧虑。

参考文献

[1]曹现青.解读菲利普·拉金及其诗歌《去教堂》[J].聊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2) :163.

[2]李喜蕊.论英国家庭法基本原则的演变[J].聊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3) :268.

诗歌是人类智慧的良知的文章评论 第5篇

——评“香遇土城——首届遵义女诗人诗会”的贵州诗歌现象

文||郭翰

诗歌的美好,不是来自凭空的想象,而是来自生活的孕育,更是来自诗人心灵的打磨,是智慧,也是良知。——题记

(一)

30位遵义女诗人, 60余位诗人、摄影家、微信达人,走进四渡赤水的主战场,走进贵州习水土城,香遇诗歌。

土城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是贵州100个重点景区和贵州100个示范小城镇之一,也是影响世界敌中国文化旅游名镇。土城有7000余年的历史,在这里,贵州诗歌成为了划时代的象征。

有人说,“诗歌是人类智慧的良知”,笔者对这句话非常敬仰,同时也十分感激。因为我们爱诗歌,也爱着这样一群诗人。

诗歌就是这样一群人,共同完成一种美的创造,也共同遇见相互的文化灵魂,然后糅合,然后相互媲美。

上个月,本次活动的策划人、贵州省诗人协会秘书长郭思思就告诉了笔者出席诗会的名单,他说,是一席“香艳”的“美色”。

我真有些犹豫,如此美好的春季,贵州就从来没有如此浩大和细腻的文艺“叫板”,难道真能如愿以偿,大家真的都愿意一扑现场“秀腹肌”。

事实不仅出乎意料,活动还没开始,就迎来一场“暴风雨”的前夜。

首先是贵州省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杨梦龙给予高度支持并专门为活动题写名称,省委副秘书长李裴赋诗赞扬,随后是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叶辛致电祝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著名诗人白渔为诗会题字;著名诗歌评论家、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当代新诗研究中心主任谭五昌,省委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徐静致电祝贺;其次就是微信平台开始刷屏。难道真的就是一种奇特现象?难道真的就是策划独特。

其实,这些都不是,恰恰再一次说明了,大家都爱诗歌,大家也都向往心灵深处的那份纯洁。

于是,笔者就想到了这个标题。

(二)

用“智慧良知”作为标题,此时笔者不是无中生有,更不是有意拔高主题。著名文艺评论家、诗人谢冕说过,“诗歌的生命与文化的传统同在”。

土城是一个历史古镇,在赤水河的边缘,它就能牛上千年而不朽。

如果说,历史的厚重已经可以让这里骄傲一回,那么感人至深的红色文化,那就是新时代凯旋的开始。站在四面环山的青杠坡上,仿佛红军铿锵的身影向我们缓缓走来。厮杀声不绝于耳,那种英勇,那种睿智,还有那种“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水似银”的艰辛。

贵州女诗人们聚集在这里,是新时期的精神和灵魂呼唤,更是贵州文化“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再一次提升。

过去的贵州,蕴含了无数文化的厚重,虽以蛮夷之地著称,可从土城的时间上,似乎这些说法真的有些失去轻重。

如今,“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时间在变,历史在变,是不是人也同时在变。

贵州诗歌一直是在夹缝里存在,更是没有形成一种对外传播的“发功”之力,也就导致了贵州很多文化成了“挂空”的窘境。

贵州不是诗歌的出产地,可却是埋藏着诗歌爱好的“肥沃土壤”。

历史向前推,那就是俗称诗画书三绝的杨龙友 、黔中诗才周渔璜、西南巨儒郑珍、宋诗派诗人莫友芝等等。

可是从岁月的年轮上来说,他们似曾孤独,也算是独当一面,可最终都在历史的长河中,落下了黔地尔尔的佚名。因为贵州“蛮夷”,因为贵州“刚烈”。所以才在一个时期内,久久遗忘。

(三)

全国著名诗人李发模在会上说过,郭思思和小语是贵州诗歌的一对“乳房”。形象生动,“乳房”是一种美,也是一种流畅、圆润、优美的曲线,更是一种生命的付出。

贵州省诗人协会成立以来,被称为诗歌义工和贵州诗歌保姆的郭思思,先后组织编撰了《中国诗歌地理》20余部,如《遵义九人诗选》《长沙九人诗选》《拉萨九人诗选》《香港九人诗选》《深圳九人诗选》《神州九人诗选》《女诗人诗选》《00后九人诗选》等,组织策划无数影响声远的诗歌活动,如9.18精神的还乡诗歌朗诵会、首届华语诗歌春晚贵阳分会场、贵州省儿童诗歌高峰论坛等,他创办的诗歌民刊《大十字》还被评选为21世纪中国12家新活力现代诗群流派,他执行主编的100期贵州民族报《民族文学周刊》在省内外引起专家们高度重视并拟列为大学课题研究,他策划主编的《00后九人诗选》系全球首部00后诗歌结集,被评选为中国文学十大新闻。因为诗歌不是独立的,而是通过诗意形式和活动形式来呈现,才能让诗歌的发展具有感染力。

小语不仅出版了歌颂贵州发展主旋律的系列诗集,而通过主编《贵州诗人》杂志,推出了贵州更多诗人。李发模老师的点评,可谓是语出惊人,而且形象具体。

通过这次会议的交流,感觉贵州的诗歌,正是一种春天的新兴气象,给人无数的热度和力度。偶尔空灵的贵州文化,多了一份靓丽的风景。这就是贵州诗歌的有力组织者和策划者,还有发展的方向。

当然,参加这次诗会的诗人们,除了遵义30位女诗人以及各地的很多诗歌奉献者,同样也会爱着诗歌,贵州其它还有更多的诗人,将有机会光临不同的现场。相对来说,诗歌在贵州的传播,已经形成了一种时代发展的诗歌能量。同贵州的发展一样,有着越来越厚重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四)

爱着诗歌不容易,真正的把诗歌当成生命之爱更不容易。因为有诗歌,所以能够凝聚在一起。因为有诗歌,也才能让贵州的山更美,水更美,风土人情更能吸引人。

仁怀诗人余利红,或许之前“名不见经传”,其实是一个默默耕耘文字的诗人,在此次交流会上,个性、深度、才气,让笔者“倾慕”。

“桥与水,如青春的倒影与倒影中的爱情”选自赠送笔者的诗集《勿忘我》诗篇《故乡的雨水和黄昏》,“什么碎了一地,从七月到九月,铺出一条寂静的路。”她的文字,读起就有一种清新愉悦之感。不管诗作可否称为“上乘”,最少让人看到就十分喜欢。

或者说,如余利红一样的遵义诗人还有很多,至少在笔者的经历下,目前更多的散文诗发现,还是不多。特别是选题笔触方面,提笔吟诵的诗人,似乎有点越来越少。

当然,从诗歌的角度,每一首诗歌都有作者的意向和主题选择,每个人的诗作,也都有自己的所指。不能把诗歌当成一种工具去断章,更多是要当成一种审美去欣赏。

(五)

贵州诗歌发展有王阳明思想的影响,每个区域也都有地方的文化影子。从郭思思编撰的《中国地理诗歌》系列诗集中,或许能找到一些解释。

此次在“香遇土城——首届遵义女诗人诗会”上举行的《中国地理诗歌:习水九人诗选》首发式,成了本次活动的亮点。陈长文、陈正林、白平、曾凡仲、刘喻、杜辉、郑万平、邱毅勇、郭思思等九位诗人都有一种情感深沉、志趣高洁、格调俊美、作品简洁,特别对地方历史与人文情怀的感概,一眼就能看出地方特色与地方文化的彰显。

从本次活动来说,集中展示了文艺、书法、晚会活动的形式,而诗歌是最终的体现。不管是诗歌朗诵,还是古城参观,抑或红色文化的再现,都集中说明了诗人们饱含情深的情感。

或许贵州的诗歌都有这样一种地域性,但相对来说,很多默默耕耘的诗人,更是注重对于诗歌的记忆和现实的感知。

所以说,贵州诗歌,就是贵州文化的一种沉思的美。值得每个诗人认真感悟,也值得每个诗歌学者认真研究。

(六)

3月21日,是“世界诗歌日”,目的就是让诗歌拉近人与人之间的灵魂对话,真正的让人类智慧,凝聚成诗歌的审美价值。

相信,如果不是这些诗人有纯洁的心灵,有智慧的良知,诗歌也不会在现实中出现。

因此,热爱诗歌,就是热爱人类的发展智慧,也是热爱社会,充满正能量的真正良知。

为了更加了解贵州的诗歌,笔者也全方位收集了部分诗人的作品。或许论述不全面,或者有失偏颇,但相对来说,都会尽量从诗歌的角度解读,让我们能够看到诗人们生活的另一面,或许也是一种对诗歌艺术的欣赏。

李发模是一个重量级诗人,他的作品或许已经不属于贵州。在此点评诗作,或许显得稚嫩,还是从生活里,“仅一杯酒、一支烟、一首诗/或一灯影、一妙想、一叠稿子”,真实的感受老师的风情。没有太多的语言,与李发模老师结识,除了敬仰,似乎也找不到华丽修饰。

李发模老师是贵州诗歌的标杆,也是中国叙事诗的里程碑。他常常向上帝对话,也时时关心生活中的诗人们。如此一来,贵州诗歌就多了很多“可贵”发展的机会。

当然,参加此次诗会的还有很多重量级的诗歌代表,如《贵州日报》原副总编辑张兴老师就是其中一位,他说:“我想用自己的诗,去写时代发展的足音。我更想用自己的诗,去关注人,关注生命,关注命运,关注人和生命的生存坏境,反映人在生命过程中的感怀、感受、感悟和感恩。”

因此,张兴老师的诗作,更多立足于生存的生活现实,更多的关心贵州人群的发展状态。特别是那颗不老的诗心,能够和年轻人站在一个台面交流,同样也是贵州诗歌的一道风景。“孩子在静静的夕阳下刈草;姑娘摘了一朵小花,别在胸前,眼睛里流出自然的微笑……”

因为张兴老师在观察生活,在观察贵州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自然就会有很多感人至深的诗作,走进我们的内心。

当然,艺术不仅仅只是诗歌,还有更多深入灵魂的表现形式。但相对这次诗歌“香遇”来说,很多诗人的作品也就无法一一点评。从艺术的层面,笔者没有这个资格,也没有这个水平。只能从内心的深处,真实的敬仰属于诗歌的世界,还有属于我们自己本身的那一边纯洁天空。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诗歌评论】相关文章:

吉尔的诗歌及评论06-17

电视评论与图像评论分析论文04-13

评论写作05-20

电影评论05-26

在线评论06-20

报纸评论08-11

国际评论08-27

话剧评论07-31

外国评论08-28

评论有用性06-01

上一篇:园林树木的栽植下一篇:“非主流”海报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