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导入的内容、方法

2024-09-17

文化导入的内容、方法(精选10篇)

文化导入的内容、方法 第1篇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古德因纳夫(Goodenough)给文化下的定义是:“文化是通过后天社会习得的知识。[1]”而语言正是人类后天在社会语言环境中习得的一套知识系统,因此,我们说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是人类形成和表达思想的工具,其中语言词汇是最明显的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工具。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萨皮尔(Sapir)曾经说过:“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2]”每一种语言都与某一特定的文化相对应,一个民族语言的结构、交际模式及篇章修辞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该民族文化观念的影响和制约。

交际离不开语言,语言离不开文化。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性、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伦理道德、审美趣味,并由这些构成了该民族的文化内核。因此,学习另一个国家的语言的时候,学习者不仅要熟悉该语言的规则和交际规范,还要学习该民族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交际者没有清醒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或对另一方的语言文化不甚了解,而以自己惯用的文化规约去理解对方的话语,或无意识地将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另一方,结果就会造成交际障碍。就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而言,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和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对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文化内涵的感悟。可以说,学习英语的过程就是对大学生进行英语国家文化意识培养的过程,是他们接受英语国家文化熏陶的过程。

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

语言是一个结构系统,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结构特点,学习一种语言,学习者首先要熟悉和掌握其语言知识。然而,语言是用来进行交流的工具,在语言的交际过程中,还需要掌握一定的交际文化,才能更好地完成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任务。因此,学习者既要掌握语言的结构特点,又要充分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根据语言的上述特点,我们初步把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主要分为语言文化和交际文化两大类。

(一)语言文化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和意义,所以,语言文化包括结构文化和语义文化。

结构文化是指不同文化背景所产生的语言中词语、句子、篇章在结构上体现的文化特点。在句子中,英语句子注重形式联系,注意结构的完整性,使用连词、关系词比汉语多,在复杂的英语句式中,一个句子有时带几个从句;而汉语句子则比较注重词序和语义关系的表达,它并不追求形式上的完整。在叙述和说明事物时,汉语习惯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去描述,而英语和汉语正好相反。如,英语在描写地址时的顺序是:门牌号、街道、镇、县、市、省、国家,而汉语中的描写顺序则刚好相反。英语姓名写的顺序是先名后姓,而汉语是先姓后名。还有,在描写日期的顺序上,英语是月—日—年或日—月—年,而汉语是年—月—日。

语义文化是指语义系统中所包含的文化内容和所体现的文化精神。有少数词语在英语和汉语言中有着相同的意义,我们称之为文化偶合现象。例如,蓝图(blue print)、披着羊皮的狼(wolf in sheep’s clothing)、三思而后行(think twice before leap)等。然而,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文化中存在更多的却是意义不相同的词语。例如,败家子(black sheep)、落汤鸡(a drowned rat)、胆小如鼠(chicken-hearted)等;还有许多动物的附加义(或比喻义)在英语和汉语文化中也有所不同,最具有代表意义的动物是“龙”,在汉语言文化中,龙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中国人称自己为“龙的传人”,古代的皇帝是“真龙天子”,在民间,还有一句话叫“望子成龙”,就是说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有一番作为。但是,在英语言文化中,龙是一种能喷出火的邪恶怪兽。此外,成语典故、名言名句等是人们在长期的观察、劳动、生活、娱乐等文化活动中积累的相沿远久、约定俗成、具有独特意义的词语,包含着不同的文化内涵,要充分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需要与特定的语言文化背景相联系。

(二)交际文化

语言在交际中才有生命,人们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学会使用语言。交际文化指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所包含和体现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交际文化直接影响交流的顺畅与质量,它明显地体现在个人使用某种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之中,交际能力反映个人掌握一门语言的整体素质。如交际中话题的选择、在特定场合中对语言的选择和使用、语言的表达方式等。在汉语言文化中,人们见面通常会以嘘寒问暖的方式开始交谈,最常见的是“吃过饭了吗?”“你去哪儿啊?”,而且交谈的话题经常涉及年龄、收入、婚姻、宗教信仰等。然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常以天气为话题进行交流,交谈中极少涉及年龄、收入、婚姻、宗教信仰等被视为隐私的话题。在接受别人赞美的时候,中国人常常是很谦虚地回答,不好意思当面接受别人的夸奖;而在英美国家,人们对别人的赞美会很开心地表示谢意。在特定场合中,语言的使用与语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中的许多结构和用法是无法单从形式上加以分析和解释的,这些都需要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多学习与该语言密切相关的交际文化,使交流更自然、更流畅。

三、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方法

通过上述分析,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在传授语言文化知识的同时,要加强交际文化的培养和渗透,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更好更深地理解所学的语言,也才能够更灵活地运用这门语言。教育部2004年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今后在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3]”。根据这一目标,本文试图从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方面入手,分析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方法。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文化内容

首先,在讲解词汇的过程中渗透文化知识。词汇有基本意义和隐含意义之分,隐含意义带有民族文化的内涵。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在理解掌握词汇基本结构和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词汇的附加意义,也就是词汇中隐含的文化内涵。

其次,在课文学习中,加强文化背景知识介绍。针对每篇课文的主题,教师要提前做充分的准备,也可以提前将学习任务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查阅,然后再和大家一起分享和讨论学习成果;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人们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和文化教育等加以补充介绍,有意识地在各个教学环节穿插和补充文化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更好地感受文章所要传输的思想。

最后,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的发展成果,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根据教学需要,给学生播放相关的英文电视短片、电影等音像材料。众所周知,一个国家的电视电影最能反映这个国家的社会情况,给学生播放英文电视电影是帮助他们了解和学习英语国家文化的最直观、最便利的手段,同时也给学生营造了轻松的学习氛围,增强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在课外活动中丰富文化知识

除了课堂上的学习之外,课外活动是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导入文化内容的一个重要途径。课堂学习时间是有限的,我们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丰富文化知识。

首先,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教师应鼓励学生多阅读英文书籍、报刊,包括《英美概况》、《西方哲学史》、《西方节日习俗》、《21世纪报》、“China Daily”等。学生还可以利用网络在线阅读自己感兴趣的资料,对于不能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可以有选择地加以记录和查阅,也可以与同学、教师讨论,尤其是多与外籍教师交流。在长期的阅读和交流中,既训练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使学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丰富了文化内涵。

其次,倡导学生举办各类形式的英文活动。例如,英语小品表演、英文知识有奖问答、英语晚会、利用西方节日与外籍学生和老师一起举办庆祝活动等。在与外籍教师交流的过程中,在参与和举办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会英语语言文化。

总之,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我们应该树立文化意识,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利用各种途径渗透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

参考文献

[1]束定芳, 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2]邓炎昌.语言与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文化导入的内容、方法 第2篇

??

一、大学外语教学中西方文化导入的必要性?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文化的导入和课本知识进行有机的结合。 根据实际授课内容,讲授相应的背景知识,把英美等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风俗、习惯等内容穿插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快速掌握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实现对英语从感性到理性的质的飞跃,培养起英语思维能力,以英语的思维方式学习英语,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成为真正合格的跨文化交际的人才。在英语教学中导入跨文化的内容,有利于学生打开眼界、开拓思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得到一定的艺术修养和中外文化精髓的熏陶,具备一种新的文化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减少语用错误。?

二、大学外语教学中西方文化导入的方法 ?

1、文化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

交际化外语教学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语言教学思想体系和方法体系,这一教学方法的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习者的交际能力。它把可理解的输入和输出看得同样重要,认为语言学习者通过输出活动不仅可以提高流利程度,生成更多可理解的输入,而且可以通过生成可理解的输出来加速第二语言学习。在教学上它十分重视交流活动,强调学习者之间的意念协商,其课堂活动有解决问题、做决策、观点交流、图画听写等形式。交际化外语教学带来的不仅是方法的改进,更是教学思想的转变。其教学理论明确指出,在交际化外语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正确掌握语言形式,还要考虑语言文化。在大学外语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可根据需要对教材所涉及到的文化现象给予补充讲解。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小活动来避免填鸭式的文化教学,如讲故事、小组讨论、小型戏剧、几分钟演讲、小组竞赛等。当谈到历史剧、文学小说的作品时,对人物的刻画、背景及性格的描写,进行专门讲解,否则学生不了解故事发生的政治背景,很难准确体会故事中主人翁心理变化过程。这些活动既达到了教授文化的目的,又丰富了课堂气氛,深受学生的欢迎。如笔者在讲授 “Jobs and Careers” 《工作与职业》一文时 (见高等教育出版社《体验英语》综合教程2 Unit 2), 就组织了同学在班级内进行模拟面试活动。 同学们的亲身参与, 使他们对整个面试过程及国外的面试文化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也为他们未来的求职之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还有利用图片展示法:此法可以展示说明某一个“文化现象”或具体操作。如:“Throwing the Sledge”(链子球),通过图片学生可以对此运动得到更直观的认识,同时介绍此项运动是从苏格兰流传开的等;又如“Pelotas”(回力球)——回力球又叫“小球赛”,最早起源于西班牙和法国,更广泛流行于拉丁美洲各国,人们称之为“杰莱”,意思是:“欢乐的节日”。

2、文化教学与课外指导相结合?

课堂文化教学主要给学生起示范引路作用,文化的内容包罗万象,单靠教师在课堂上介绍不可能全面, 文化的学习不应只限于课内, 课堂外的文化教学是一个很好的延续和补充,它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大学课堂教学之外,教师可鼓励学生多阅读文化方面的书籍,多听英文的故事、戏剧,多观看英文原版的录像和电影,主动地与外籍留学生、教师交谈,多参加英语角等活动,还可以利用互联网的巨大资源,以增加对异域文化的了解。可以指导学生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 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录像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向学生推荐阅读体现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以增加对英语文化的了解。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改编对话进行表演,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语言和文化,同时注意其中有意义的文化细节,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和意识。邀请中外“英语通”作中外文化差异方面的专题报告:组织英语角,英语晚会等,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加深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

3、开设专门选修课程及外籍专家讲座?

除了大学英语的必修课以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来丰富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如为学生开设“电影欣赏-美国历史与文化”、“跨文化交际技能”、“美国社会与文化”、“英国概况”等课程。相信通过这些跨文化课程的学习,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也会更加了解中西文化差异,提高文化鉴赏能力。为了充分利用校园中的文化资源,我们还可以邀请外教和外籍专家定期为学生开设讲座。通过讲母语的本族人(native speakers)来向学生传递最准确的异域文化和地道的表达方式。定期、限时、有的放矢结合某一章节进行一次或系列性的讲座。比如第一学期开设“英国概况”,第二学期开设“美国概况”。每门课都是由一系列相关的专题组成。文化讲座可以将支离破碎的文化信息重新整合构造,系统列出用以说明一个整体概念的有效教学策略(Rosen shine & sevens,1986)。这种讲座可给学生提供最新的研究成果,同时训练和提高了学生的听写和观察能力。 ?

除了上述种.种方法外,束定芳,庄智象两位老师合著的《现代外语教学》中也提出了有关文化导入的主要方法如:融合法、实践法、和比较法。这些也可以作为我们教学的指导。(束定芳,庄智象 :130).总而言之,文化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学生通过语言学习文化,并通过文化学习语言。达到二者的完美结合是外语教学的最高境界。作为英语教师,我们既是文化的传播者,又是学习者。我们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平时又广泛涉猎英美文化作品,注意积累,采用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方法,争取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有较高文化素养和英语水平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Bander, R, G. 1978. American English Retoric.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broad.?

[2] 邓耘.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3).?

[3] 邓炎昌,刘润清. 语言与文化[M]. 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147.?

[4] 王海银. 试论语言、文化、交际和外语教学[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4).?

[5] 何自然. 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176,206,215.?

日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探讨 第3篇

【关键词】日语教学 文化导入内容 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122-01

引言

众所周知,任何一种语言的形成与发展都离不开特定的文化背景,语言隶属于文化范畴,而且对文化的自身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看来,在学习和掌握一种语言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熟练地把握好该种语言的词汇、语法、结构等诸多方面的知识,而且还必须了解语言以外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中日双方的语言文字同属于汉字界,因此二者的文化背景较为接近,这也为我们学习日语提供了一个天然的优势,但与此同时,这种相近程度较高的文化必然会存在一些异文化,从而干扰了整个日语学习的过程。由此可见,在日语教学过程中,特别是中级或高级日语核心课程中,我们应当不断地增强语言文化意识,加大学习语言文化知识与技能,从而进一步突破文化对日语教学的影响与阻碍,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日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重要性

正如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萨丕尔(Edward Spair)在《语言》一书中所说:“语言有一个特定环境,它既不能脱离语言文化而单独存在,也不能脱离社会传统与信念而存在。”此外,文化学家萨姆瓦也曾在《跨文化交际》中提出,“当信息编码后离开文化环境时,信息本身就携带某种所要传达的意义。在到达接收方时必然会受到其他文化环境的影响。”这就表明了语言是文化重要的载体,而文化的传播与继承需要语言的力量得以实现。由此可见,文化与语言是相互依存,不可切分的,这也是语言教育教学的基本理念。20世纪60年代著名的语言学家拉多(R.Lado)在《语言教学:科学的方法》中明确指出语言与文化的知识,即语言是文化中的一部分。通常情况下,不同的民族或国家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意识,而且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也存在巨大的差异。倘若在外语学习过程中,我们不能及时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自然就在产生交际障碍与语言困惑。因此,在日语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是简简单单地教授语言技巧表达,而且还要积极引导学生体会隐藏在日语语言表达之后的文化韵味,进而加深学生对日语语言文化的理解。

从文化的定义来说,德国学者哈德·马勒茨克(Gerhard Maletzke)则将它理解为“在文化人类学范畴中,文化就是指既存在于人类的举止言行中,又存在于精神文明世界中”。简单而言,文化是一种人类社会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和改造世界的方式方法。由此我们可以从文化的定义中总结出:人类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潜藏着文化,并且人们日常的言语、行动都处于文化主导的作用下有序的进行。值得注意的是,本文所说的“文化”并非是指狭义上的知识,而是包含了经济、政治、历史、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广义文化。另外,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人,其认知方式与思维能力存在根本性的差异。由此看来,我们只有深入地了解语言本身的文化内涵,才能把具体的语言知识与技能运用到实际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去,尤其针对大学生的语言学习,由于他们固定化的思维模式,因而很容易受到中文的影响。在日语学习过程,要注重对文化背景知识的引入,积极了解日本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掌握必要的交流因素,进而增强其适应能力,实现日语教学的目标。

二、文化导入的内容

目前,外语教学中导入该语言国家的文化知识已成为语言教学圈的基本共识,日语教学也是如此。文化导入主要包含两个主要方面,即文化知识导入和文化交际导入。前者是指具体的词汇、语篇、语音及语音的构造中所凸显的文化。以日语为例,就句子基本结构而言,日语通常采用“主语+宾语+谓语”的结构,而汉语一般采用“主语+谓语+宾语”的基本结构。比如“我(主)吃(谓)饭(宾)”的汉语表达在日语中则是“私はご飯を食べる(我饭吃)”。除此之外,因为日语存在粘着语的特点,因而中心词前的修饰语位置也较为自由。比如“肚子很饿”的汉语表达在日语中则是“とてもお腹が空いている(很肚子饿)”或“お腹がとても空いている(肚子很饿)”。这一类的导入内容主要在学习日语的初或中期进行。

而后者文化交际导入就是指在多种文化影响之下,人们在交际或交流过程中对一些词义的语言规则、社会及联想意义缺乏文化背景知识,进而产生交际失误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交际成效。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交流工具,但是仅仅掌握有限的语言知识而缺乏必要的语言交际能力,往往也是语言学习的误区。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部分学生具备大量的词汇、语法、语音等方面的具体知识,但对中日两者之间的语言表达习惯和方式感到困惑,尤其在实际日语交流过程中,中国学生总是套用汉语的表达,结果导致“文化休克”的现象。比如,用“鬼(おに)”这个词举例,尽管中日双方都采用这个汉字,并且词义相同、词形相同,但是由于两国之间的文化不同,导致对这个词的理解是有所差异的。在汉语中,“鬼”是带有贬义色彩的,像“酒鬼”、“烟鬼”、“心怀鬼胎”等词语都有消极的层面;但在日语中,“鬼”却没有想象中得那么可恨,日本人也不忌讳“鬼”字,甚至有时还充满褒义色彩,像“鬼に金棒(如虎添翼)”、“鬼武者(勇猛的武将)”等词语都体现出积极的层面。“闹鬼”的汉语表达在日语中则是“お化けが出た(妖怪出现了)”,这也表明了日语中的“鬼”并没有中国文化中的“鬼”那么憎恶或可怕。此外,初次见面时,中国人一般要询问对方的年龄和收入,但在日本人看来则是一种失礼的行为。再者,日本人使用“すみません(对不起)”的频率和范围要远远超过我国,这也使得让初次留学日本的中国留学生感到无所适从,这是因为国内,家庭成员很少说“对不起”,倘若使用过多的化就会显得关系生疏,而在日本,“对不起”三个字已是一种家常便饭了。总而言之,中日语言之间存在着文化的差异性,只有在日常的日语教学中渗透相关文化背景知识,才能真正意义上读懂日语、学好日语、掌握日语、运用日语。

三、结束语

相比较于现代化日语教学而言,传统的日语教学注重语言技巧的掌握,忽视文化知识的学习,这也直接使得很多的日语学习者缺乏对文化的了解,进而导致无法参与文化交际活动。因此,在现代日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语言技巧,而且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知识。

参考文献:

[1]潘娜.日语教学过程中的文化导入[J].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3(01)

[2]王冬梅.教学中文化导入的策略研究[J]. 文学教育(上). 2016(05)

[3]刘君梅.大学日语教学的中日文化差异[J]. 武警学院学报. 2010(01)

[4]罗燕,黄冰.从中日文化差异探析日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 科技信息. 2010(07)

作者简介:

文化导入的内容、方法 第4篇

大学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养能够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际的人才。因此, 我国的外语界也十分肯定了文化导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正如外语专家温斯顿·布润姆拜克在谈到只教语言不教文化的恶果时说:“采取只知其语言而不懂其文化的教学法是培养流利大傻瓜的好办法”。本文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的视角, 阐明文化导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并浅探其内容, 并提出一些相关问题。

一、二十世纪开始, 语言学家、人类学家逐渐把他们的眼光投向语言与文化关系的研究, 将语言研究置身于社会文化的语境中

在中国, 自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 大量的语言学家及外语界的学家也投身于该领域的研究中, 并提出了相关理论。例如, 胡文仲在跨文化交际方面也做了大量的研究, 并出版了《跨文化交际学》、《外语教学与文化》、《英美文化词典》等著作。无庸置疑, 语言与文化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反映了其民族的文化;相应地, 文化塑造了语言, 丰富了语言。语言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二、文化导入的重要性

汉姆斯在《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一文中提到, 交际能力侧重语言在实际语境中的使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欧美的学者开始研究和提倡在语言教学中导入文化。他们极力倡导在第二语言的教学大纲里加入文化教学的内容。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 把自己置身于另一个文化.站在他们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并约束自己的言行, 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广大英语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导入文化背景知识, 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操作目的语, 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目的语交际能力。

在中国, 哑巴英语的状况比较突出。由于教育制度的不完善, 大部分学校过分地追求优秀率和升学率, 从而导致学生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极度不平衡。有的学生虽然学习成绩很好, 却不能与本族语者进行交流。一般来说, 中小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被用来应付繁重的课后作业, 而用于交际练习的时间和机会少之极少, 更不用说文化学习了。因此, 大学英语教学中更应注重文化导入。文化知识是交际的必要前提;文化导入是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三、文化导入的内容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该导入什么文化内容呢?胡文仲在其《英美文化词典》中曾把文化划分为七个维度, 其中包括衣食住行、社会往来、文学典故、文化词汇、婚丧嫁娶节日庆祝、价值观念和非语言交际。由此, 我们可以将文化导入的内容大略归纳成以下五个部分:

1.词语的不同文化内涵。在中西文化中, 许多词语不仅包含有字面意义, 而且还有引申意义。由于民族习惯、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生存环境的不同, 这些词语也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征, 具有不同的隐喻义和文化内涵。比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白色与危险、恐怖和死亡联系在一起, 但在西方文化里, 白色是上帝、天使、纯洁的象征。如西方的婚礼被称为white wedding。A white soul表示纯洁的心灵, a whitelie指善意的谎言。可见, 了解西方文化, 首先应从学习词语的不同文化内涵人手。

2.习语的不同表达方式。受地域、历史发展的影响, 及人们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不同, 中西文化中产生了形态各异的习语和谚语。尽管它们的表达方式不同, 但它们的文化内涵却是相同的。如:oil and water don’t mix (水火不容) , 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 (一丘之貉) , all good things mustcome to an end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 as stupid as a goose (笨得像猪) , as stubborn as a mule (犟得像驴) , work like a dog (像老黄牛一样勤恳) , as strong as a horse (体壮如牛) , as timid asa rabbit (胆小如鼠) 等等。

3.《圣经》和基督教。《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 是打开西方精神文明的钥匙。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 不了解圣经根本不可能完全理解西方文化, 更无从谈起欣赏西方优秀的文学作品。举例来说, 《新编大学英语》第一册第一单元TheGift of Life一文中的最后一句:Greater love has no man thanthis, that he lay down his life for a friend.这句话也出自《圣经》。原句是:Greater love hath no man than this, that a manlay down his life for his friend. (没有比这更伟大的爱了:一个人为了朋友而甘愿献出自己的生命) 。

4.不同的文化习俗。文化习俗是一个民族既定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常规化行动。只有按照文化习俗行事, 社会活动才会顺利进行, 人际关系才会融洽。与跨文化交际关系比较直接的文化习俗有以下几种:生活习俗、节日习俗、宗教习俗、婚姻习俗和丧葬习俗等。例如, 在英美国家, 拜访某人需预约, 切忌突然造访, 因为受访者会感到非常不快, 甚至视对方粗鲁无礼;参加宴请时, 英美人习惯晚5分钟左右到达, 过早或过晚都被视作失礼的行为。另外, 英美人生活中最大的禁忌是谈论个人的隐私, 除非本人乐意, 他人绝对不可谈及对方的年龄、财产、收入、婚姻等, 这些与中国人的习俗正好相反。

5.非语言交际的差异。非语言交际指的是除语言交际之外的所有交际行为。人类进行交际活动工具除语言之外, 还有许多可以传递信息的符号, 如面部表情、目光交流、声音声调、肢体语言等“无声语言”。非语言交际是人类交际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因为非语言行为是最不易被控制的, 所以它所表达的信息更加真实可靠。所以, 如果不了解非语言行为在不同文化中的含义, 就可能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误解。比如美国人在谈话时要保持45—80厘米的身体距离, 同性之间的肢体接触仅限于短暂的握手。我们很多中国人可能不了解这一点, 在跨文化交际时总是想方设法缩短两人间的距离, 却没有发现对方表现出的不适及为拉大距离而付出的努力, 这样的交流往往以失败告终。

事实上, 在大学英语教学活动中, 需要我们真正导入的, 不止以上五点, 还有更加丰富的内容。而文化导入所包含的内容更是千罗万象, 不可一一罗列, 需要我们与学生一起, 在教学中时刻留意, 处处发现, 才能将这门语言教活、教出原汁原味, 并可以精准传达真实的想法。然而, 这样一个难以总结概括的课题, 如何能够系统清晰并且全面的传达给学生, 对于每个英语教学者都是需要长期摸索的内容, 有待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探明。

摘要:在实际社会交往中, 只有通晓对方的文化背景, 交际才能顺利、融洽地进行。大学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养能够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际的人才。因此, 文化导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的视角, 阐明文化导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并浅探其内容, 并提出一些相关问题。

关键词:大学英语,文化导入,重要性,内容

参考文献

[1]熊燕.论英语教学与文化导入[J].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02) .

[2]邓炎昌, 刘润清, 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3]胡壮麟.语言学教程 (修订中译本) [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文化导入的内容、方法 第5篇

少数民族地区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必要性和方法

高职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语言与文化不可分割.文化差异是影响用目的语言进行有效交流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从当前少数民族地区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与高职英语教学目的的冲突着手,阐述了少数民族地区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必要性和方法.

作 者:黄华湘 邹媛 作者单位:湖南省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吉首,416000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5)分类号:G420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 高职英语教学 文化导入 必要性 方法

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文化导入方法探讨 第6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 词汇教学 文化导入 方法

大学英语词汇教学需要进行适当的文化导入,使学生真正领会到词汇的文化内涵,准确运用所学词汇,真正达到词汇教学的目的。在导入文化时,应注意导入的内容、原则及方法。

一、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文化导入的内容

英汉两种文化千差万别,但仍有很多具有文化内涵的词汇自然对等或基本对等,即概念意义相同,内涵意义也相同或基本相同。例如,fox与狐狸在概念意义上都指同一种动物,内涵意义也相同,都有“狡猾”的意思。这类词汇较易掌握。因此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文化导入的重点内容是如下三类不对等的词汇。

1.概念意义相同,内涵意义不同或截然相反的词汇。地理环境、社会制度、逻辑思维等方面的差异,产生了许多看似对等而内涵意义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词汇。例如,将“我们是龙的传人。”译为“We are descendants 0fdragon,”是对dragon文化内涵的误解。龙具有独特汉语文化内涵,总是用于表达好的涵义。但在英语文化中dragon是传说中一种长着双翼,四只脚,长尾巴,会喷火的猛兽,是罪恶与恶魔的象征。dragon亦是描写悍妇的词语。可用Chinese dragon holy dragon,以有别于英语中的dragon。

2.概念意义相同,但只在一种语言中有内涵意义的词汇。受民族文化影响,一个普通词汇在一种语言中常有着丰富的内涵意义,而在另一种语言中就可能仅是一个语言符号。宗教、神话、习俗、史实、地名、节假日、物种名称是这类词汇的主要来源。例如,据《圣经》记载,“最后的晚餐”中,出卖耶稣的犹大是餐桌上的第13人,因此13象征凶兆。是基督徒所忌讳的数字,街道门牌、宾馆房间大都不设13号,而13在汉语文化中并无内涵意义。同样,中国人所忌讳的4在英语文化中仅是个符号。

3.具有内涵意义,但在另一种语言无法准确译出的词汇。有很多只在一种文化中存在,另一种文化中并不存在的词汇,这叫做词汇缺项,这一现象十分普遍。例如,产生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hippie,由于它是美国文化的独特产物,在汉语中无与之相对等的词语,现音译为“嬉皮士”。但却无法确切表达hippie的文化内涵意义,还有可能造成误解。因为虽然hip-pte对当时的社会现实不满,生活方式与众不同,头蓄披肩长发,身着奇装异服,沉迷于酗酒吸毒,但并非都是“嬉皮笑脸”的人,其中不少人对社会问题持有严肃的态度。同样,汉语中难找到恰当英语对应词的情况很多,如“两会”、“不折腾”、“给面子”、“打酱油”等。

二、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文化导入的原则

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文化导入须把握如下四项原则。前三项是基本原则:第四项是结合教学实践,本人认为不可忽视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文化导入应循序渐进。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接受能力和领悟能力,确定词汇教学文化导入的内容,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让学生逐渐领悟到英语词汇文化的魅力。

2.实用性原则。所导入的文化内容应与学生所学的词汇内容相关,这样文化内涵的导人才可以与词汇教学的实际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适度性原则。文化导入只是传统词汇教学的延伸,不应喧宾夺主。过多的导入不但无法起到促进作用,反而成为新的负担和阻力,使学生更易失去对词汇学习的信心和耐心。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适度地导入文化内容,有选择性地进行讲解。

4.趣味性原则。导入文化是为了丰富原本枯燥乏味的词汇教学,使学生兴趣十足地学习词汇。大学生处于思维活跃期,敏感性强,要把握好学生心理,关注他们的兴趣,尽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并合理利用多媒体,全方位、多感官地进行文化的导入。

三、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文化导入的方法

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文化导八方法繁多,以下探讨在《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教学实践中本人常用的五种方法。

1.直接导入法。这是在词汇教学中文化导入最常用的方法,指的是将教学材料中容易引起理解困难甚至是误解的词汇由教师直接讲解,尤其是要讲清楚词汇的文化内涵。例如,学习straw“稻草”(第三册Unit 5)时,要直接导入其文化内涵,指出"the last straw”不同于汉语文化中的“最后的稻草”。“the last straw”比喻一个人已经承受了许多沉重负担,最终被一点小的打击所压垮,其来自习语“It’s the last straw that breaks the camel’sback,”o

2.展示导八法。在教学实践中,有时会遇到一些文化内涵词汇,如用直接导入法,三言两语之内难以讲解清楚,这时就可采用展示导入法。展示导入法主要是利用多媒体设备或实物来进行文化的导入。以第三册Unit4“Five Famous Symbols 0f American Culture”一文为例。讲解第一部分TheStatue of Liberty时,本人利用了多媒体课件,给学生播放了相关游览视频片段;在学习第二部分Barbie Doll时,展示了芭比娃娃各种造型的图片。

3.联想导入法。建立起词汇问的联系,可以有效地记忆词汇,对于具有文化内涵的词汇,联想导入法亦行之有效。例如,以congress“国会”(第三册Unit 7)为中心,联想导入Capitol、Capitol Hill、senate、representative、sen—ator和congressman,随后简单讲解了它们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对美国政体有了初步了解。但切记不能过分联想,反而会增加学生的负担。

4.比较导入法。这是文化导人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比较能让学生发现英汉词汇结构与文化之间的异同,增强学习动机,从而获得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比较导入法适用于前述的“龙”与“dragon”(第三册Unit4),亦适用于表达相同意思,却用不同词语的比喻,如“brave like a Ii_on”应译为“猛如虎”。

5.词根导入法。英语单词的词根具有丰富的内涵意义,将词根与常见词缀结合起来贯穿于教学过程中,有助于学生突破词汇记忆难关。例如,contract(第三册Unit 4)怎么会同时具有“合同;签合同”与“收缩”之意呢?原来词根tract=draw,con一=together,故contract=往一起拉,疑问就迎刃而解了。同根词attract、distract、subtract等也可轻松理解掌握,到达举一反三的效果。

文化导入是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环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能够增加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导入文化的过程中。要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机动灵活地选用适合的方法,有时多种方法的组合运用,往往会使教学更高效。

参考文献:

[1]杜学增,中英(英语国家)文化习俗比较,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胡文仲,超越文化的屏障——胡文仲比较文化论集(修订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3]刘毅,英语词根字典,外文出版社,1999.

探究大学日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方法 第7篇

关键词:日语教学,文化导入,大学

众所周知,语文和文化是互相联系的,语言是属于一个国家文化的基础,也是属于表达文化的方式之一[1]。那么要想能够更好地掌握一种语言,首先就要对其文化进行深入研讨。随现在国际文化的发展,学习日语的人数也越来越多,据有关统计表明,我国有1200所学校已经开设了日语课,而学习人数已经超过了25万,而在这其中大学生占多数。因此,为了提升其日语教学质量,实行日语教学改革应刻不容缓。

一、日语教学中存在的缺陷

第一,教学内容繁杂[2]。对于大学的日语教学而言,其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而老师为了达到其教学需求,一般情况下都是在教学课堂中直接去传授教学相关内容,把所有需要学习的新词语及语法都当成了学习日语的全部内容,事实上,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学生很难去消化这些新的知识,因此,这种教学方式会让学生觉得学习日语枯燥无味,会打消学生学习日语的学习兴趣,降低了教学质量;第二,学习者多。一般在要学习类似于日语的这种小语种中,人数都不多,老师完全可以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这样会提升其教学效率。但目前,在我们的现实大学中,学习日语的人很多,通过分班的方式也难以去兼顾到每一位同学的学习。可想而知,这样的教学方式难以达到教学目的;第三,学习方式单一。当下,其实有很多的学生学习日语主要是为了面对“考试”,所有,在平常的学习中,他们会重视日语教学中的“读写、词语、语法”等相关要素,但是一如既往这样,很难去对文章进行理解,尽管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考试的过程中拿到一个高的分数,但是并没有深入去认识到日语的语言文化及内涵,那么当在和日本留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会容易忽视到其中日语的文化背景;第四,教学资源匮乏。在学习一门外语的过程中,其语言学习的相关软件是应当重视的。然而,在我们当下学生所能接触到学习日语的相关软件是不多的,大多数学习者可能都只了解“金山词霸”等相关日语软件。由于大量匮乏软件额定助力,即使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也很难得到解决。以此类推,学生的学习动力也被渐渐磨灭,日语的学习质量也会降低。

二、文化内容的导入

(一)导入文化知识

对于学习一门外国语言来说,其知识文化的教导是学习的核心。在大学的日语教导中,之所以要进行知识文化的引导,其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文化素养。通过对日本文化的学习,可以对日本人的生活理念及价值观方面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这对于日语的学习是很重要的。但是在当下日语的教学教程中,并没有去开设这一门课程。所以,对于他们而言,这方面的知识是严重需要补充的。“知识文化背景”是作为一名合格外语学习者的基本要点,但这方面一般牵涉到内容比较宽广,那么老师在实行教学的过程中要把握好教学的“度”。这无论是对于老师的专业教学素养还是敏锐度方面都是一个挑战。只有达到一定素养的专业教师,并且足够了解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才可以去帮助学生适当地补充这方面的知识。

(二)交际文化有关联的文化

在当下中国的日语教学进程中,其交际文化水平还是刚刚起步状态,部分教学工作者并没有认识到此文化的重要性。大学并没有设置日本文化相关的课程,这样就很难让学生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与日本文化进行巧妙的结合。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有部分基础内容,如“礼仪、慰问”等方式都没有得到相关的学习。因此,当老师在传授这类教学内容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明白掌握其日语文化在实际交往中的价值性,让学生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进而去真正地理解日语文化。

(三)非语言交际有关联的文化

“言语交际”或“非语言交际”都是在反应一种文化背景。然而,日本人很关注领悟对面语言中的涵义,并深入体会其言外之意。日本人在实际的交流过程中,日本人更是将这一方式展现的出神入画,其非语言交际文化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并且他们还具有非常敏锐的“观察力”,根据对方的眼神就能读懂对方的心情。所以,在文化教育的导入进程中,要重视非语言交际有关联的文化。

三、文化导入途径

第一,解说法。如果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缺乏对其文化背景的了解是很难去理解一篇文章所要表达的内涵,所以这很容易使得学生形成“阅读障碍”。当大学生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一般情况下都是略涉到这方面的内容,老师在引导的过程中,可以引领学生进行口语方面的语言训练,通过多次的练习,设计丰富多样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去学习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而达到更能直观学习日语的目的;第二,实践法。对于任何一种学习而言,“实践法”都是一种很好的学习策略,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现场的教学表演,让学生能够亲自体会到语言和文化的差异,重视其中的细节,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及对日本文化的认知度;第三,对比法。所谓的“对比法”就是由老师根据中日文化的差异去进行细心的搜集,然后以两国文化不同为切入点,进行一定的整合传达给学生,让学生能够真正地认识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进而达到增强大学生学习日语的辨识力度目的。

四、结束语

总之,想要学好日语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其牵涉范围广,囊括“日语教材改革”及“教师专业素养”等相关条件。而文化导入目前也尚处于起步阶段,怎样能够更好地进行教学改革,使合理有效的方式融入到日语教学中,是目前日语教学中需要不断深入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冯洁.大学日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方法研究[J].教学园地,2011,5:162

文化导入的内容、方法 第8篇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一部分,特定的语言总是根植于特定的文化土壤。不同的文化,造就不同的语言。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工具,人们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所以任何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都是用来表达不同文化世界的。文化与语言关系密切,文化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言的差异。汉语属于东方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两大语系截然不同,汉英两种语言的社会文化不同导致了知识文化和意识文化的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涉及文化方面的问题比比皆是,下面就是几个典型的例子:《大学英语精读》第一册第五单元A Miserable,Merry Christmas中多次提到Stocking,Chimney,gift及Santa Claus,如果不了解西方国家圣诞节的一些习俗,就无法充分理解这篇课文。在讲述这篇课文前,教师就先向学生介绍西方的圣诞节:圣诞购物,圣诞老人,圣诞礼物,圣诞卡片,圣诞歌曲,圣诞晚宴等,然后让学生把西方的圣诞节和中国的春节进行对比,有比较才有鉴别,从而使学生对西方的最重大的节日——圣诞节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也就能更好的体会课文了。《大学英语精读》第三册第四单元“Lady Hermits Who Are Down But Not Out”一文中,有这样一句“If she choose your doorway as her place to sleep in the night,it is as morally hard to turn her away as it is a lost dog”,在中国人眼中,狗不是很受欢迎的动物,这从“落水狗”、“狗仗人势”、“狗胆包天”、“狗头军师”等贬义的用法中可以看出来,所以我们就会觉得“to turn away a lost dog”不应该是件困难事,可文中却用“hard”,学生们会百思不得其解。实际上,是文化差异造成了这种理解上的困难。在英美人眼中是“Man is best friend”,是心爱的宠物,忠实的朋友,将一只丧家之犬拒之门外是很不道德的,所以在英语中才有Lucky dog(幸运儿),top dog(最重要的人物),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的用法。《大学英语精读》第三册第三单元“Why I Teach”中“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present at the creation,when the clay beings to breath.”。据《圣经》记载,上帝用地上的泥土造人,并将生命之气吹向他的鼻孔里,使之成为有灵气的人,这样上帝“造人”的工作就完成了。很明显,作者在这里恰倒好处的运用了《圣经》典故,把教师教书育人工作比做上帝造人的工作。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文化方面的差异成了英语学习的绊脚石,要扫除这一障碍,我们要尽可能的了解研究文化的差异。

随着我国改革开发,我们越来越注意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国人在问候寒暄方面也发生了变化。近年来,尤其是在城市中,人们见面的问候已改为“你好”“你早”,年轻人更流行“Hello”“Hi”,寒暄语中问及工资、婚姻的减少,谈及天气、健康、衣着的增多。

在传统的教学中,英语教师多侧重于词义辨析,结构分析,课文翻译等表层结构的处理,忽视了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作用。语言教学不仅包括语言知识教学,而且包括文化知识的教学。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导入文化知识呢?

1 通过教材直接讲解法

在课堂上,在遇到有关文化背景知识时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直接介绍给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学生讲授英语文化方面的知识。《大学英语》教材中第一册到第四册,总不乏涉及文化方面问题,在前面已举了一些例子。教师讲解传授是学生获得文化背景知识的一个主要渠道。另外,要充分发挥外教作用。众所周知,对我们所学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莫过于讲母语的外国人了,从某种意义上说,接触外国人是别的任何方式所无法取代的。因此,在教学中,可以直接请外教定期进行专题讲座,讲授关于西方人风土人情、节假日、《圣经》等典故、餐桌礼仪文化等,是学生直接感受到文化差异,并及时就平时遇到的文化差异方面的问题进行请教。教师平时不断地向学生灌输英语文化知识,学生就会在日积月累中渐渐越来越多地掌握这种差异,为更好的学习英语开辟道路。

2 教师引导法

文化本身是一种非常有趣的对比,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引导学生时,教师选择一些典型的作品,使学生短时间内有助于提高交际技能,所选材料中的词汇和结构是能与学生的本族语形成鲜明对照,及学生本族的社会文化因素与他们所学外语的社会文化因素有一定差异的。

3 组织学生讨论法

利用讨论法丰富学生的背景知识时,教师要精心安排。在进行讨论之前,要求学生对要讨论的题目及相关的知识有所了解。这样在讨论时才不至于出现冷场而且能激发学生课后阅读、收集相关资料的热情。通过讨论一方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英语的兴趣,使学生在共同学习中互相帮助,提高和增强文化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也提高他们的口语水平。

4 补充法

英语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所有知识都在课堂上传授,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进行文化教学,作为英语教师平时应不断学习,广泛涉猎英美文化作品,注意日积月累,加强自身文化修养,具备广博的知识,尽可能地开拓渠道,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出真正有能力的英语学生。

总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当明确文化差异对于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把与语言相关文化内容作为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融入其中,使语言教学与文化导入同时进行,注意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文化能力。

参考文献

[1]郭剑晶.谈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J].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03).

[2]滕海.浅析中西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03).

[3]李艳.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J].广西师院学报,2002,(S1).

文化导入的内容、方法 第9篇

一、文化导入对于现阶段的我国大学教育的必要性

1、这是由语言本身的特点及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决定的。

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虽然在包含内容上不尽相同, 但是就整体学习情况看, 两者是密不可分, 缺一不可的。研究发现, 只掌握了一门语言, 而对该语言的文化背景没有深入了解, 就会造成语言交流过程中的词不达意、理解扭曲现象。相反, 如果只是对一种文化感兴趣, 缺乏相应的语言文字阅读能力, 就会对该种文化的学习流于表面, 难以寻得文化背后的深蕴。国学大师季羡林毕生致力于研究吐火罗文, 但是由于年代久远, 该文字产生的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已经无从可考, 所以给季羡林教授的研究带来了很大阻力。所以说, 想要学好英语, 熟悉英语文化有着重要作用。

2、大学英语教学文化导入是我国国际交流合作的迫切需要。

如果是在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中出现分歧, 尚不至于出现严重问题。但是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互动的频繁性不断增加, 因文化差异带来的交流障碍也显著增多。为了避免在国际问题和国际交流中出现分歧, 必须加强对英语文化的深层次研究。

3、文化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满足他们语言学习的要求, 从而促进大学英语教学, 对语言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

特殊的语言用法都与特定的文化背景有关, 教师在进行难点语法讲解时, 如果能够将这种知识形成的背景故事做详细的描述, 就可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也容易使学生掌握英语课堂的教学内容。而且, 英语学习中听、说、读、写、译, 哪一个方面都离不了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 只有这样才能更全面、准确的理解目的语。

二、大学英语教学文化导入的具体实施方法

1. 中西文化对比法。

文化对比法是在学习者对自己母语有良好把握的基础上, 通过对比学习的方式, 进行第二语言的扩展学习。通过学习不断发现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碰撞, 才能够做到无障碍的跨文化交流。同样的, 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性, 其原因就是在英式英语传入美国时, 美国当地居民结合自身的文化背景和发展历程, 对原有的英式英语进行了改进, 使其更符合自己的语言习惯。时至今日, 我们很难分辨哪种拼写、读法、语法更优秀, 因为语言是不分优劣的, 都是对特定文化的反应。

2、兴趣培养法。

通过大量的实践表明, 多数大学生对于故事叙述类、历史事件类、文学宗教类的英语文章比较感兴趣, 因为从中可以更多的了解西方的发展历史、奇闻异事。英语教师应当抓住这一点, 在进行课文内容讲解和理论知识的灌输过程中, 尽量做到引经据典, 生动形象, 使课堂内容丰富多彩, 生动清晰, 对于与学生进行沟通也有很大帮助。

3、词汇代入法。

在英汉语言中都有不少意义丰富、内涵多样的词汇, 如果对其多层含义不够了解, 可能会引起笑话和误会。例如kid这个词, 我们通常翻译为:儿童, 孩子。但是在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国家, 会有不同的解释和含义。有一个关于该单词的笑话, 大致上是:欧洲某国家的元首受邀到美国访问, 在访问结束的欢送仪式上, 市长为示友好, 对元首说:“The next time you come, bring the kids along. (下次您来的时候带上您的孩子) ”, 但是会场的元首随从等人都露出了不高兴的表情, 就连元首本人也颇为气愤。原来, 在欧洲国家, 对待国家元首或王室成员的孩子不能称为“kid”, 而应用“prince”或“princess”。市长说的这句话, 在中国就相当于对一位声望显赫的老人说“下次您来的时候带上您的小子和丫头”, 这显然是对人的极大不尊重。因此, 在不同的场合和国家, 有些词的含义会发生变化, 这就需要联系文化背景, 做出准确的用法分析。

4、专项测试法。

这里提到的测试并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考试, 而是针对学生所学语言的文化背景和英语交流能力进行的专项测试, 通过考察一些易发生歧义的词汇用法, 找出中国大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出错频率高、理解分歧大的用法错误, 继而采取有较强针对性的强化训练, 通过适时的文化引导, 最终达到专项提高的目的。

5、教与学融合法。

融合法就是将文化内容、文化背景与教学材料结合在一起, 通过同步教学、实时跟进的教学方法加强大学生英语水平的实际运用能力。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英语教材已经开始注重对西方文化的导入, 教材中对于西方的发展历程、名人逸事、科学研究比例逐渐增加, 避免了传统大学生英语学习继承高中学习模式的弊端, 对于大学生的个人成才和今后走向社会有很大帮助。

6、课后自学法。

通过课堂教学、教师知识传授的方法学习英语知识与背景文化, 效果有限。这就对大学生的自制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通过课堂作业的形式, 将原来的单词抄写、课文背诵作业转变为看一部优秀的国外电影, 通过互联网与国外友人进行视频对话的方式, 不仅能极大程度的刺激学习的学习积极性, 对于提高语言应用能力也有积极意义。另外, 学生可以通过自发组织学习小组, 参加英语社团等形式, 变写为说, 提高英语的口语化能力。这样就可逐渐深入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学、教育、艺术、哲学、政治、科技、风俗习惯等等各方面的文化知识。

参考文献

[1]毛妙维.人本主义教学观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的体现[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1 (3) .

文化导入的内容、方法 第10篇

关键词:对外汉语,中高级,课型,文化导入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不依赖与其他任何凭借手段而存在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言是认识世界和思维的工具,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1]在汉语里, “文化”一词最早出现在《周易·贲》:“关于天文, 以察时变;关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真正将二字联系起来, 是出现于汉代刘向《说苑·指武》:“凡武之兴, 为不服也;文化不改, 然后加诛。”当时的文化是国家的文教治理手段。当时的“文化”值得是狭义的精神层面的东西。[2]西方的“文化”, 来源于拉丁文的“cultura”, 他的意思是居住、耕种、练习、注意等等。法文的Culture, 也是种植、栽培之意。这包含了人从物质生产到精神生产两个领域。泰勒认为, 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3]

语言作为人类所特有的把握社会的手段, 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是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语言是文化的记录者, 语言不仅仅记录的是文化的内涵, 更是记录了文明的传承。人类文明因有了语言而开始, 因有了文字而流传至今。因此, 汉语记录的就是中国文化, 传承的也是中华精神。汉语的学习者, 在学习汉语时, 不仅仅是学习汉语的发音、一个词的意思、一个语法的结构, 更重要的是在学习属于汉文化的精神和汉文化的思维方式。

二、中高级阶段的文化导入

吕必松认为语言教学的目标就是:“语言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进行社会交际的能力。”文化传统、心理特征、风俗习惯等方面对语言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4]

中高级的学生, 在经过了初级的最基本的语言要素的学习之后, 已经掌握了运用汉语自由交流的能力, 对于汉语的需求, 除了不断摄取更多的在不同场合的交流能力之外, 也有一部分需求转向了对于文化因素和文化内涵的了解, 对于这一部分的学生, 更适合展开文化教学。并且在中高级阶段的综合课教学中, 很多生词和课文都涉及到中国文化只是。因此, 在中高级阶段, 在教学中对于文化教学应该有更多的倾向性。

三、中高级阶段文化因素导入的内容以及教学方式。

现在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 主要分为几种课型。以综合课为主, 辅以口语课、阅读课、写作课、汉字课、听力课等技能课, 同时还有各种相关的以了解中国现状的文化经济等课程。在不同的课型上, 所进行的文化导入内容都应各有特色。在具体教授时, 可以采用触类旁通法、角色扮演法、追根溯源法、中西对比法、实践任务法等许多方法。

1. 综合课

在中高级阶段的综合课上, 学生所学习的不再是初级的日常生活等基本内容, 更多的是倾向于各种不同场合所学到的知识与表达, 以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的由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编著的《标准教程HSK5》为例。该教材共有12个单元, 单元内容分别为:了解生活、谈古说今、倾听故事、走进科学、放眼世界、修生养心、交流文化、体会教育、感受人生、关注经济、观察社会、走进自然。其中“谈古说今”和“倾听故事”分别是中国古代民俗和成语故事介绍。

在这种课型, 可采用触类旁通法。文化的内容应该是渗透进整个课文的教学中, 渗透进生词、课文、语法的整个环节的教学中, 而不是传统的将文化知识点专门提炼出一个部分讲解。例如在《标准教程HSK5》的第一课“爱的细节”中, 可以在讲授生词“相敬如宾”中介绍中国的婚俗文化, 介绍“相敬如宾”是中国夫妻间的一种特殊的相处模式, 进而也可引入“画眉”“白头偕老”等中国婚姻文化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在教学中, 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 对于文化的阐释也应该按照不同的层次合理安排。例如在给泰国学生讲解“佛教”时就可以适当深入一些文化阐释和两国文化对比介绍。

2. 技能课

初级阶段的技能课, 多为辅助综合课教学内容的一些课程, 所用教材也大多是综合课的辅助教材。而中高级的技能课, 已与综合课独立, 多是结合技能本身进行的该技能提高。而汉字课, 一般中高级就鲜少开设, 若有, 也多是以词汇形式介绍汉字来源及古今演变。以中高级的写作课为例, 已不像初级写作课一样, 只需学会成段的简单单句表达, 而且分语体、分对象、分体裁的练习写作。

(1) 中高级的口语课, 文化的内容应该是以主题的形式贯穿到技能课的每一个大主题里的角色扮演法。以口语课为例, 在中高级口语课的一个以“通讯工具”为主题的单元中, 教师可以将中国从古至今的通讯工具列出, 让学生分角色的介绍每一种工具的变化。在这种变化中, 不仅仅训练了学生口语组织能力, 在一个单元的学习训练之后, 学生自然而然的领会了从古至今中国通讯文化的一个演变过程。

(2) 中高级的阅读课, 文化应和文章内容息息相关。精读课可给出一篇有代表性文化的文章, 运用触类旁通法在讲解中就该文化延伸开去, 例如可以将“除夕”的由来作为一篇精读课文, 在讲解中普及整个中国的节日文化。泛读课可以根据学生的汉语水平, 有针对性地挑选一些文化普及类文章, 并在文章后的阅读练习题中将重要的文化知识点作为习题再次强调。

(3) 中高级的写作课, 文化的内容可以以感受类作文的形式深入到课堂中, 例如在教授“说明文”或“读后感”应该怎么写时, 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文化类小短片, 之后根据短片内容行文。

3. 文化课

文化课的主要任务就是系统学习文化知识, 这些课程可以包括两大内容。第一, 中国文化与中国国情;第二, 世界文明与中外文化比较。[5]中高级阶段, 学生的汉语水平以及词汇量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此时就可以专门开设一些中华文化课来补充文化教学, 使学生更多了解中华文化在知华、懂华、爱华的路上更进一步。

对外汉语的文化课的最基本原则是趣味性, 即使是中高级学生, 也不能以中学历史课的形式介绍文化, 应尽量的唤起学生对于文化的兴趣。

(1) 习俗文化类课程

习俗, 贯穿于中华文化的整个历史进程。是成功实现语言交际活动的最相关的文化知识。例如, 中国的称呼变化, 饮食习惯, 衣冠服饰, 婚俗葬礼, 节日庆祝等等, 都是学生来到中国之后随处可见, 并且最容易心生好奇的方面。就中华文化本身的方面来说, 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的由来都来自于对于屈原的怀念与同情;就总外文化的比较而言, 西方有情人节, 中国有乞巧节, 这两个节日的节日庆祝习惯可以做很多的对比。

同时, 优于本身就是文化课, 在课堂的安排上一定要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多的补充扩展文化知识, 可以采用追根溯源法由端午节延伸到屈原的生平故事介绍, 同时可以进一步介绍楚国以及楚辞在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性。可以使用中西对比法, 对比中西的情人节, 进而介绍中国古代“牛郎织女”的传说, 并且进一步介绍许多中国的神话传说。

(2) 历史文化类课程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中, 许许多多的文化最终变成了语言形态被固定下来, 渗入到我们现在的生活中来, 例如成语, 惯用语。虽然学生可以直接通过词汇的学习理解并运用成语的的意思, 但如果能使得学生了解到成语的历史由来, 学生就更能体会到这种浓缩下的句式代表的情感。

例如:青梅竹马, 学生通过词汇学习能够明白这是表示男女双方在孩童时期的一种单纯美好的关系, 但不一定明白青梅和竹马分别是个名词, 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 学生能够明白青梅和竹马的分别意思, 了解到是由诗人李白的诗句中而来, 再看到诗句“妾发初覆额, 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 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 两小无嫌猜。”就更能体会到那种单纯的心境。同时也可通过触类旁通法将“两小无猜”介绍给学生们。

在进行历史文化类课程教学的时候, 除了可以采用追根溯源法, 还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法。例如:在讲解精卫填海、画龙点睛等较为抽象的带有神话意义的文化成语时, 可以通过播放一些动画或电影等作为文化解释的补充说明。

参考文献

[1]杨文全.现代汉语[M].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1:8-9.

[2]程裕祯.中华文化要略 (第三版) [M].外语教学与出版研究社, 2011:2-3.

[3]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4]吕必松.语言教学中结构、意义和功能的结合[J].对外汉语教学探索.华语教育出版社, 1987:6.

[5]周小兵.对外汉语教学入门[M].中山大学出版社.2013:327.

上一篇:3联疗法下一篇:施工供应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