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转型职业院校

2024-08-11

新转型职业院校(精选11篇)

新转型职业院校 第1篇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挑战与机遇并存

目前, 我国经济处于“三期叠加”阶段, 迈入发展“新常态”。2013年,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 给高等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尤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成为国家新的战略布局,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大逻辑。

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对欠发达地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一是作为中西部新建本科院校, 地方政府的经费投入增长有限;二是毕业生的弱势就业地位没有根本改变, 就业竞争将进一步加剧, 就业质量提升的难度较大;三是对人才培养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适应性的要求更高。同时, 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以及“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的推进实施, 也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一是对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电子信息、软件、食品等“互联网+”时代密切关联的应用技术型人才需求将会激增;二是对复合型、跨业界人才需求将会更加迫切;三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中外合作办学机会增多, 国际化进程将大大加快。

在这种形势下, 高等教育自身发展也呈现出了一些新特征、新趋势, 以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成为高校发展新常态, 需要更加注重内涵发展, 以质量取胜;在改革创新中释放办学活力成为新常态, 需要更加注重创新发展, 以特色取胜;以法治思维推进治校现代化成为新常态, 需要更加注重依法办学, 以规范取胜;社会、企业深度参与高校办学成为新常态, 需要更加注重需求导向, 以服务取胜。

转型发展新要求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困难与希望同在

为加快推进高等教育结构调整, 尽快实现高校分层办学、错位发展, 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大学转型, 成为国家的一项重大决策。此举旨在促使地方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结构和机制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推动实现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有机衔接, 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为此, 2014年4月和2015年4月, 教育部在河南省举办了两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 并在全国范围内选取高校先行试点, 引导、推动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等学校转型, 以实现我国高校的分类办学和特色发展。

当前,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存在办学定位不是特别清晰、没有真正把培养应用型人才放在突出位置、专业设置与区域社会经济结构契合度不高等问题。在转型发展的新形势下, 作为地方新建本科高校, 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解放思想, 更加需要凝聚共识, 在观念上适应、认识上到位、方法上对路、工作上得力, 抢抓转型发展新机遇, 主动跟进, 坚定不移走应用技术型大学之路。明确目标, 找准路径, 突出重点, 主动转, 积极转, 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 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 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上来, 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必能释放各类办学要素的最大效益, 赢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进入自主发展、内涵发展的良性循环, 实现既适合自身实际, 又与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要同向同行的错位发展、优势发展和特色发展。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重点任务

根据高校发展面临的形势, 当下以及今后几年, 将是我国高校发展的“洗牌”期。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抢抓转型发展新机遇, 将“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主题贯穿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抓好以下转型发展重点任务, 推动实现学校事业的持续、良性、科学发展。

(一) 完善顶层设计, 对办学理念、办学定位进行再思考

今年是完成“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收官之年, 是谋划“十三五”发展规划的紧要之年。作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要以编制“十三五”发展规划为契机, 认真总结办学经验, 深入查摆办学中存在的与转型发展要求不适应、不吻合的顶层设计模块, 在充分调研、深入探索的基础上, 科学研判高等教育发展形势, 客观分析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主动适应高校转型发展新态势, 有效结合省情、市情、校情, 科学编制学校的“十三五”发展规划, 对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办学目标、办学规模、服务面向等顶层设计模块进行再思考、再调整、再完善, 切实保证学校上下在转型发展问题的思想层面上达成共识, 战略举措上打造特色, 制度层面上于法周延, 操作层面上切实可行。确保教育教学行为不错轨、不偏差, 确保学校当前及今后五年正确的发展方向。

(二) 抢抓转型机遇, 对学科专业、培养方案进行再设计

加快推进学校整体转型, 需要重点抓好学科专业布局及结构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

首先, 在学科专业布局规划上要更加突出地域特色, 更加突出专业优势;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 紧密结合区域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 深度契合地方的支柱产业、骨干产业、新兴产业状况, 并根据学生报考率、报到率、就业率状况, 深入研判, 探索建立学科专业预警机制和退出机制, 大刀阔斧地对现有专业及方向进行调整、优化、更新、改造, 寻找新的办学增长点, 探索特色办学之路, 使学科专业的设置特质化, 结构更加合理, 特色更见鲜明。

其次,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上, 要积极主动邀请行业、企业深度介入, 充分体现行业、企业实际需要, 以提升学生应用技术能力为主导, 重构课程体系, 与行业核心岗位的专业技能无缝对接, 同步设置专业系列模块课程, 增大实践课时比例, 打造产教融合、产教贯通的人才培养方案。

再次, 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 要敢于突破以往课堂为主的教学模式, 采取校企共建、顶岗实践、创业孵化、实景模拟等校企深度合作模式, 既要“送生入企”, 也要“引企入校”, 打破人才培养中的校、企藩篱, 以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直接适应行业需求的应用技术人才。

(三) 推进协同创新, 对科技引领、服务社会进行再提升

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创新能力是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创新能力提升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灵魂。

首先, 要继续贯彻落实“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聚集、依托学校的学科专业特色和优势, 聚焦区域支柱、骨干产业, 汇聚校内外高端人才, 形成创新团队, 汇集校内外优质资源和创新要素, 与地方共同打造产学研深度协同创新平台, 力求实现学科、人才、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 多元化、全方位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

其次, 要强化校地、校企深度合作, 制定鼓励性政策和措施, 推动教师主动参与产业、行业、企业的技术革新和项目研发;强力推进校际合作, 相互借鉴, 取长补短, 在竞争中抱团发展。通过开展协同创新和联合科技攻关, 探索建立各种实体模式、多方协作参与的运行平台和创新示范基地, 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的有机融合, 为地方产业结构调整、行业技术进步提供持续支撑, 引领、带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发展。

再次, 要努力打造学校内涵发展、转型发展、特色发展的“升级版”。

(四) 加强教师队伍, 对行业背景、素质能力进行再优化

教师队伍是高校的立教之本、兴教之源, 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加速推进转型发展的当下, 持续优化教师队伍, 是满足转型发展、提升培养质量的内在需要, 是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发展面临的重中之重。第一, 要转变观念, 破除以往唯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观, 树立“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意识。应用技术类大学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决定了教师队伍优化的重点是, 尽快建设一支实践能力强、业务素质高、具有行业背景的高端双师型教师队伍。第二, 制定适合转型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建设配套政策, 尽快形成教师分层、分类管理机制, 打造双师型教师助推成长规划, 推动高职称、高学历教师积极参与行业、企业的科技创新, 鼓励骨干教师主动获取行业职业资格, 加大推进中青年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 聘请行业高层次工程技术骨干入校兼职, 探索形成专业建设的“双带头人”制度。

职业规划之职业转型三部曲 第2篇

一、What

职业转型,按照字面理解就是“半路出家”,通常是说中途改行,另谋职业,转型跳槽。转型是职业生涯的一次大跨越,职场中很多人为了求得更好的发展,不得不放弃从事多年的工作,而转向另一个行业或别的工种。

职业转型主要有以下几类。第一类是客观因素造成的转型。如学了不喜欢的专业,从事了不喜欢的职业,结果在工作中非常痛苦,感觉自己不适合目前做的工作,不想做目前的工作。第二类是主观因素造成的转型,如自身的志向、性格、爱好、兴趣、能力、价值观、职业倾向、个人竞争力等方面发生变化。

二、Where

小彭大学学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后进入一家软件公司做程序员,工作两年时间,感觉越做越没意思,专业知识更新速度太大,自己压力太大,年龄越来越大发展前景却依旧不明朗。最终辞了职,之前作为一外行看到朋友在销售方面的成就很不错,觉得这是个有发展的行业,于是没有做过多的考虑匆匆投入了销售工作,然而做了才发现,销售工作门槛较低,工作性质不稳定,时间波动性大,业绩压力大,需要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要求比较强的沟通能力,完全不是之前所想象的那样,随着这个跳槽旺季,小彭又考虑撤退了。

职业转型最忌讳的就是盲转,在没有任何准备下就重新随便投入一个行业,结局只会是恶性循环。要清晰职业转型方向与目标,在职场中寻找适合自己的可以长期发展的职业,分析进入新的职业所需要的条件和要求,新的职业是否自身兴趣所在,能力所及,最终能否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与目标。小彭缺乏自我的准确定位,没有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不清楚自己适合做什么,要做什么,优势在哪里。小彭目前最重要的是对个人实际情况结合职场行业岗位的现状做一个综合的考量。

三、How

第一、理清现状。包括自身掌握的专业知识技能以及过往的实际工作经验,职业倾向性,个人能力、价值观。理清自身的现状,找到问题所在,才能有针对性的解决。

第二、确定目标与方向。根据个人实际情况结合目前行业岗位背景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向与目标。之前明确了自身的现状,了解自身优势及兴趣所在,将优势投射到职场,尽量最大限度的发挥这些优势的作用,寻找最适合自己发展,且适合长期发展的行业岗位。

第三、库存优势。在职业转型过程中会碰到各种问题,如对职场了解不够,自身知识技能水品不够等等,为了避免在转的过程中困难重重,事先应做充分准备,包括职业心理和心态的准备、知识结构的准备、专业技能的准备、综合能力的准备、人际关系的准备等。将自己优势库存扩大到最大化,使职业转型的成功率达到最高点。

人生职业规划之职业转型三部曲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想要自己的人生职业转型成功了解文章介绍的人生职业规划之职业转型三部曲吧,会对你有所帮助的哦!

相关的热点文章推荐大家阅读:

影响职业生涯的六种个性

职业规划从第一份工作开始

职业规划要从娃娃抓起

新转型职业院校 第3篇

关键词:技工院校 校企合作 策略

2010年,国家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山:“要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2014年,国家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将“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关于推进技工教育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技工院校坚持把校企合作作为办学基本制度,在招工招生、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师资培养、职业培训、学校管理、质量评价等方而与企业深度合作,建立具有市场机制特点的长效合作机制。”可见,技工院校校企合作将进入改革的“深水区”,推进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势在必行。

一、厂东省技工院校校企合作概况

1.校企合作平台良好

2010年以来,为推动校企合作伞而开展,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牵头百余所技工院校,搭建了“百校千企”校企合作平台,先后与1200多家知名企业签订校企合作项日近3300项,合作项日涵盖企业员工培训,企业员工职业技能鉴定,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共建专业、校企产学研培合作、订单培养等多个领域,建立了,校企稳定合作的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新机制。

2.校企合作形式多样

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技工院校与企业合作构建了,“校中厂、厂中校”、企业“冠名班”、工学交替、“2+1”顶岗实习等校企合作模式,广泛开展了企业员工培训、学生校外顶岗实习、芡建校企联盟、合作研发产品、合作改进工艺等产学研培活动。

3.推行“校企双制”模式

为实现学校育人机制与企业用人机制的融合,技工院校积极与企业共同制订招工招生计划、培养计划,参与专业建设,开发课程体系、组建教帅队伍、实施教育教学、搭建管理队伍、开展考核评价,形成了多元融合、工学一体的“校企双制”办学模式,加快培养与现代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新型高技能人才。

4.校企合作举办技能竞赛

技工院校与企业共同举办、承办各级各类职业技能人赛,充分发挥职业技能人赛平台的导向、选拔作用,以赛促教,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打造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成长的“直通快车道”。

二、校企合作深度融合面临的困难

1.技工院校面临的困难

(1)校企合作日的小一致。学校把校企合作优化专业结构,开发“一体化”课程,参与“一体化”教学改革、“一体化”师资培训,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等作为重点和长远发展战略考虑,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学校的发展。而企业追求的是经济效益的最人化,对企业长远发展缺乏科学规划,把需要长期投入才能获得效益的校企合作看做企业的严重负担。企业和学校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其目的仅仅是追求速成和短期内能够获得的经济效益。

(2)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技工院校积极主动寻找合作企业,到企业洽谈、协商合作事宜,多数企业山于人情往来,碍于情而表而应承,极少数企业能最终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并且合作形式以浅层次、短期为主,缺乏长期深入的合作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必然山现合作双方“一头冷一头热”的现象。

(3)校企合作层次不深。校企合作多数停留在企业资金和设备投入、企业市场信息提供、学校毕业生供给等领域。更深一层的校企合作“订单班”,学校也只是按单一企业的要求开设,校企合作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学校教学安排也多迁就企业生产的需求,缺乏与整个产业、行业的联系和对人才需求的了,解,企业也缺乏对学校人才培养过程的深度参与,例如,共同进行帅资培训、课程计划制定、教学改革、技术交流、思想品德教育等,真正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案例还比较少。

(4)校企合作沟通不畅。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校企合作双方均处于情感层而的帮扶状态,精力耗费较人,并导致信息交流不对称。学校生源供应情况和企业岗位需求信息不能及时匹配,导致学校的需求企业业不了解,企业的需求学校小明白。实习中,企业反馈的信息还停留在实习管理层而,没有深入反馈和渗透到学校的教学领域。

(5)学生管理不规范。企业对学生的实习管理还缺乏规范、约束机制,管理方式主要是老帅定期看望、学生定期返校汇报、班主任跟踪指导等。实习期问,学生的安全、社保、实习指导、福利待遇等均缺乏保障,导致学校因担心学生安全而不愿让学生顶岗实习,企业因学生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缺乏也不愿接纳学生进厂实习。

2.原因分析

(1)校企合作理念滞后。技工教育系统缺乏专门的研究机构,从事校企合作理论研究的人员少、非专业化,使得校企合作理念相对滞后,导致学校改革缺乏创新意识,校企合作浅尝辄止、畏缩不前,教师也存在消极情绪。

(2)校企合作服务能力不强。技工院校不能及时把握企业的人才需求标准、优化专业设置,没有以企业工作岗位要求为导向,构建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也未能促进课堂知识与工作岗位生产实践的紧密对接,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培养出来的学生职业道德、职业能力不突山,无法满足企业需求。技工院校科研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对企业的新技术、新科技缺乏了解,为企业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此外,技工院校的管理涉及企业和学校双方,因此,过去单纯的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现在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学校管理。

(3)校企合作机制不完善。一方面,双方合作的目的均未放在互利合作、共同发展上,难以形成良性合作机制;另一方而,学校和企业双方的责任、权利划分不清楚,制约校企合作深入开展的“政企校三分离”“学校一头热”“工学两层皮”等机制问题,未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4)学校和企业文化融合度不高。学校存在把校园文化建设变成政治说教和道德教化的现象,缺乏与技能人才职业的关联,校园文化脱离企业文化,导致学生在实习中缺乏足够的职业道德,抱怨工作辛苦、工作时间长,不愿从基层做起。

三、推进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有效对策

1.加强校企合作理论研究,更新校企合作理念

将校企合作理论研究纳入学院教研活动范围,聘请校企合作领域的专家进行长期指导,成立校企合作理论研究团队,将校企合作的相关问题以课题研究的形式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做到办学理念融入校企合作,积极研讨校企合作的统筹规划、指导协调,研究制定各项配套运行机制。要重视校企合作,要把校企合作纳入学校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在学校年度工作计划中,对校企合作进行详细的规划和部署,突山校企合作在学校发展中的地位。教学改革要突出校企合作,在专业的设置、运行与调整,课程体系的构建,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内容、方法与评价等环节都强调行业和企业专家的参与,教学资源应按企业要求配置。

2.内涵发展,提升校企合作服务能力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规范专业建设。学校要先行服务,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与调整,积极与企业携手,做好人才需求预测,调整、淘汰与产业发展不相适应、就业有局限的老专业,重点建设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新专业,使之更加符合经济和社会需要。

(2)以就业需求为导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重点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密切与行业、企业的联系,伞而推行“一体化”课改、教改,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学习能力,在满足企业需求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就业质量。为此,学校人才培养日标要与企业用人标准相对接,课程体系要与企业实际岗位需求相对接,教学内容要与企业实际工作任务相对接,教学模式要与企业实际工作环境相对接。

(3)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建立实践教学体系。一方而,在企业建设“厂中校”,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亲身体验企业生产、管理、研发过程及企业文化;另一方而,在学校建设“校中厂”,企业提供指导教师与实训设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优化课程设置、整合理论实操教学,真正做到教、学、做统一,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确保校企合作质量。为推进校企合作深度融合,教师的项日研发要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山发点,教师的技术服务要重点针对企业产品研发、工艺改进,教师培训企业员工要针对企业实际岗位要求确定培训内容。可见,师资队伍素质是推进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关键因素。学校首先要注重教师在企业的实践经验,建立“一体化”教师培养与评聘考核机制,并将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评先评优挂钩。其次,建立校企双向互聘机制,一方而鼓励教师下厂实践锻炼,培养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鼓励教师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另一方而,从企业引入知识扎实、表达能力好、实践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充实师资队伍,逐步推进校企人员交义任职。

(5)建设大师工作室,建立校企合作“直通快车道”。学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高职院校进行深入合作,建设一支由首席大师、学校教学导师、企业工作导师、高校科研导师组成的工作团队,建设校内、校外两个技能工作站,并积极参与企业技术攻关、技术创新、科研成果转化,承担“一体化”教师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研修培养、研发和完善职业鉴定标准等任务。

3.完善校企合作机制,畅通校企沟通渠道

(1)构建校企合作四大平台。一是成立由校企负责人、政府有关负责人和专家组成的校企合作委员会,建立完善的章程和制度,定期对校企合作规划和目标等进行指导,做到运作流程清晰、操作性强。二是成立由行业、企业、学院骨干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定期对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师资培养、教学改革、产品研发、工艺改进和技术革新等共同进行研讨。三是设置校企合作专职机构,具体负责校企合作项目的组织、实施和管理。四是成立校企合作联盟,以专业建设为纽带,构建产、学、研、培于一体,互补互促,多方共赢的办学模式。

(2)建立校企合作管理制度。一是建立与学校需求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例如,《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生产性实习管理制度》等。二是建立“定企业类别、定企业数量、定合作项目、定项目活动、定项目成果、定申报程序、定验收制度、定奖励政策”的校企合作管理办法,依据制度协调校企合作各项工作,使校企合作问题的解决有章可循。

(3)建设校企合作信息管理平台。校企合作信息管理平台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通过信息管理平台,学校可以及时了解行业企业的发展动态、用工需求情况、学生顶岗实习实施状况等,企业可以了解学校最新教科研项目、校企合作概况、与学校合作的其他企业信息等,学生可以了解顶岗实习任务、企业最新发展、科研动向和企业文化,这样更有利于学校、企业、学生_三方及时、准确掌握人才供需信息,实现三方共赢。

(4)建立弹性学制和学分制。根据企业、学生和学校教学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分段的方法,合理分配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实操实训、顶岗实习的学习时间比例。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在校学习与企业实习相结合、分散学习与集中学习相结合,切实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4.引企业文化入校,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准

一是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引入企业元素,例如,举办技能节,并邀请企业员工参与,学生与企业员工同台竞技,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二是宣传优秀企业文化,利用校园宣传栏、广播、网络等媒介,或邀请企业优秀员工来校做报告,全方位宣传优秀企业文化。_三是按企业标准改造实训室,例如,张贴安全作业规程、安全标语、生产操作流程等。四是按照企业标准管理实习教学,例如,推行企业“5S”管理等,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企业文化。五是学生管理企业化,在班级管理中模拟企业制度和行为规范。

新转型职业院校 第4篇

关键词:新常态,地方本科院校,英语教师转型

1前言

新常态下的教学模式提倡的是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与目标为中心进行英语教学, 主要目的是为了让英语教学能够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需求, 更加注重实用性。因此, 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意识到“穷需变, 变需通, 通需久”, 依据时代发展和学生的实际需求, 实现自身的转型和发展, 以适应新常态下, 大学英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2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

2.1 师资匮乏影响到大学英语的教学水平

近年来, 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人数不断上升, 而学校现有的师资队伍却相对较弱, 在地方本科院校中, 高学历、高职称的大学英语教师相非常缺乏, 中青年教师所占的比例比较高;师生比例严重失衡, 调查显示, 在很多的地方本科院校中, 大学英语教师和该课程学生之间的比例达到了1:120, 这一情况给大学英语教师的课后辅导和批改作业等带来了很大的负担。

2.2 教师的工作量过大, 对科研水平造成影响

在现代的地方本科院校中, 师资力量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英语教师的工作量, 大量的教学工作让大部分大学英语教师没有时间与机会进行相应的学术研究、培训以及参加相关的学术会议, 致使大学英语教师的科研能力出现短板, 对英语教学的质量造成影响。

2.3 英语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

教师教学观念的不同, 其教学效果也会出现很大的差异。就目前而言, 很多地方的高等院校虽然在形式上升级成本科院校, 但是受到大学教师的工作量过大、科研与教师的自我认识不足等原因的影响, 很多新提升的地方本科院校中的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观念都比较落后, 无法依据时代发展的需求, 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与全新的学生群体相适应。很多大学英语教师在英语课堂中, 依旧采用教师讲授单词、句型, 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 难以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地发挥出来, 降低了学生对大学英语的学习兴趣。 (吴长法、邬旭东, 2015)

3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师的转型对策

3.1 培养大学教师严谨创新的科研理念

培养大学英语教师的科研能力, 是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提高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途径, 也是英语教师的重要职责。 (1) 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正确认识英语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关系, 意识到作为地方本科教育改革中的实践者和执行者, 应该坚持教学和科研共同发展, 即使是工作量过重、课时量较大的状况下, 依然不能忽略科研工作。 (2) 对英语学科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充分的了解, 掌握英语专业最前沿、最新的科研成果, 通过先进的科研成果提高英语课程的教学效率, 确保自身具备最先进的英语科学理论, 得到学生的认可。

3.2 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念

作为一名新常态背景下的地方本科院校英语教师, 应该懂得从长远的角度出发, 严肃对待教学中的质量问题, 并依据时代发展的需求, 及时改变陈旧的教育观念, 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意识和责任, 将地方本科学院的特色充分体现出来。严格遵循地方本科院校英语教学的评估指标, 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意识, 贡献自己的力量, 促进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和建设, 提升地方本科英语教学的质量, 确保大学英语教学能够适应新常态下本科学生群体对于英语课程的学习需求与标准。

3.3 坚持终身学习的观念

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 地方本科院校的英语教师必须树立科学、正确以及与时俱进的教学观念, 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 不断扩展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教育管理知识, 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 将自己转变成为一个科研型英语教师, 提升自身的英语教学能力。 (1) 教师应该找到自己在教学方面的不足, 不断扩展专业知识, 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 (2) 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 创新教学模式, 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 建立一个开放型的学科知识体系, 提高在教学科研方面的创新意识与思维能力。 (3) 掌握地方本科英语学科的发展趋势, 确保自己一直处在学科发展和探索的前沿, 强化自身的专业素质, 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卢卓, 2014)

3.4 向专业用途型英语教师转变

当前, 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英语专业人才已经难以适应新常态背景下时代的发展。各类企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已经向着多元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传统的基础英语教师已经难以适应地方本科院校提倡的“外语+ 专业方向”培养模式, 基础英语教师的地位必将受到冲击, 很快便会被以需求分析为基础, 并且能够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跨国型创新型人才的专业用途英语教学培养模式代替, 而专业用途英语教学模式能否顺利开展,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有合格的专业用途型英语教师。因此, 传统的基础英语教师必须不断学习, 依据时代的发展, 逐步转型为专业用途型英语教师, 才能确保自己不会被时代淘汰。

4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师转型的必要性

4.1 时代发展的需求

近年来, 专门用途英语 (ESP) 教学得到快速发展, 2008 年, 我国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成立了第一所专门用途英语学院, 正式拉开了ESP教学的帷幕。2010 年1 月北京外国语大学召开第一次ESP学术研讨会;同年3 月份外语教学和研究出版社出版了我国第一套ESP刊物, 即《中国ESP研究》;7 月份北京外国语大学又创建了“中国ESP研究高端论坛暨ESP教师研修班”, 至此, 由基础阶段大学英语延伸出来的学科ESP教学, 受到全国各大高校的高度重视, 让ESP教学成为了大学英语教学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1996 年, 刘润清曾提出, 未来的大学英语教学不再只是进行单一的英语学习, 而将逐渐与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或者某一个和学科有效的结合起来, 成为21 世纪大学英语教学的主流形势。2004 年, 蔡基刚提出, 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将逐步转向专门用途英语 (ESP) 教学, 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 在新常态的形势与要求下, 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英语教师, 必然要跟随时代步伐将自己转型成为能够顺应时代潮流的现代英语教师, 否则就会被时代淘汰。

4.2 社会发展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 社会对于英语人才的需求日趋多元化和专业化, 传统单一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 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传统的EGP教学模式将因为无法满足“外语+ 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需求, 逐步被以需求分析作为基础, 可以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国际创新型人才的ESP教学模式所替代。英语教师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 尤其是对于ESP教学模式而言, 该模式能否成功实施, 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优秀的ESP教师。但就目前而言, 我国EGP教师的数量远远超过了ESP教师的数量, 因此, EGP教师如果想要紧跟时代的发展, 顺应社会的需求, 就必须转型成为ESP教师。

5结束语

总之, 对新常态背景下的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而言, 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对于教学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 地方本科英语教师应该树立科学的本科教学观念, 提高严谨创新科研观念以及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勤于思考、不断创新, 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与科研水平, 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用途型英语教师, 让地方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教育进入一个全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卢卓.转型背景下地方高校大学英语教师自主发展探究[J].钦州学院学报, 2014 (12) :34-36.

职业转型的全新路径 第5篇

苏珊·方丹曾是一家大型咨询公司的合伙人和战略部门主管。她毅然决定要与无法实现自我的过去一刀两断。但是这位管理咨询专家并没有想清楚未来的方向。当一位老客户给她一个顶级战略工作的机会时,她欣然接受了。她已为改变摩拳擦掌,而且这份工作看上去十分诱人,实在不容错过。然而,结果却令她大失所望——虽然这是个极其完美的工作,用她的话说,可以写成一份“完美衔接的后MBA简历”,但它在各个方面都与原先的工作完全相同,根本无法带来她所渴望的改变。就职仅两周后,她就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

加里·麦肯锡正值人生转折期,他的个人生活一波三折,工作中也遭遇挫折。从商学院毕业后,这位投资银行家和顾问按常规进入了一家蓝筹股公司工作,等候机会,希望寻找到他“真正的兴趣”。现在,他决定积极地做一次职业选择。为了不出差错,加里做了所有“正确”的事。他首先咨询了职业心理专家,对方给了他一系列测试,帮助他了解自己的兴趣和价值观。他不断和猎头、朋友及家人交流职业转换的话题,并广泛阅读这一领域的畅销书。但用他自己的话说,以上方法无一奏效。加里对可能的行业和公司进行了调研,列出了两个清单:感兴趣的职业方向和已尝试过的工作。但一年后,可行的转型方案还是遥不可及。

当我思考这些人和过去几年间几十个研究对象的经历时,有一点显而易见:真正进行方向性的改变知易行难。这并非因为管理者或专业人士不愿接受改变。恰恰相反,许多人对重塑自我都有过认真严肃的尝试,并不惜冒着工作和个人风险,在此领域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虽然付出巨大,他们仍陷在错误的职业中,不能实现个人潜能和职业抱负。

许多研究者及职业顾问在察觉这种困境后,将问题归根于人的基本动机:我们惧怕改变,准备不足,不愿做出牺牲。但通过深入研究,我得出一个完全不同的结论:人们遭遇失败,最可能的原因在于他们沿用了完全错误的方法。事实上,正是传统观点让转换职业的人们裹足不前。问题的根源不在于动机,而在于方法。

职业转型怎么做

当我们开始不仅质疑今天所处的工作或组织是否合适,也开始反思自己对未来的设想时,那些曾经的职业搜索方式就不再奏效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听天由命,任由不可控因素主导——不论是一场迫使我们重新定义人生重心的生活危机,或一份出乎意料的应聘邀请。在传统方法之外,有一个与其相去甚远的思路和方法。加里和苏珊及很多我观察到的许多成功实现职业转型的人士,均无一例外地使用过此方法,我将它称为“实验+学习”法。在转型期间,我们“可能的自我”变化无常,唯一能推动改变的方法是将这些可能的身份付诸实践,进行精心尝试,直到具备足够的实战经历,再做出更多决定性选择。

1、实验+学习

职业身份是一个复合概念,它包括:工作类型、人际关系、所在的组织以及职业故事(你如何走到今天、为何从事此份工作)。因此,重塑职业身份是逐步调整以上所有方面。这是渐进式和试探性的调整,从表面看过程可能无序可循。但事实上,通过实验、发现和调整,这是个非常有条理的过程,对任何寻求职业更新的人来说都适用。

“实验+学习”方法认为,对抗不确定性和安于现状的唯一方法,是将未来的可选方案变得更生动、形象、可行。我们的旧身份来自实践。同样,通过精心实验、社交转型和赋予正在经历的变化以意义,就可以在实践层面重新定义这些身份。这三个方面是这种颠覆传统的职业转型路径的核心内容,看似随机且行为无序。

2 、精心实验

尝试转换职业跑道时最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迟迟不迈出第一步。这是个致命的错误,因为发现梦想职业的唯一方法是行动和尝试。大部分人在踏入未知之前会迟疑不决,这不难理解。但是,我们必须勇于尝试这些幻想。否则,它们永远只是幻想。我发现大部分人创造的新职业身份最初只是副业,往往以工作之外的尝试和周末项目得以实现。

精心实验指的就是创造这些副业项目。它最大的好处是我们可以在不牺牲现有工作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尝试新的专业角色;或避免我们过快跳入一个全新领域。几乎所有我观察的成功转型者,在进入新职业前都已与其进行较长并深入的接触。

精心实验的方法有很多种。下定决心要进行多种尝试,苏珊选择了从事原有领域的自由职业工作,并为慈善机构做免费的公众服务以帮助她度过困难期。通过这份工作,她开始结识新朋友,他们将她介绍到可支付薪酬的慈善咨询机构。她开始逐渐深入非营利机构,这是她从未设想过的职业。不仅如此,她发现自己非常喜欢从事自由职业。今天,她就职于英国最大的一家专注于慈善机构的顾问公司,她说:“我唯一的希望就是自己不会再犯当初的错误——在探索真正想做的工作前就跳槽。”

学习新领域的课程、参与培训或考取证书是精心实验的另一种实践方法。在我的研究中,很多人通过管理课程和和休假时间提高新技能。这些假期使人收获良多,帮助我们脱离每日的常规工作,结识新人并参与不同的活动。

3 、社交转型

提起自己的公司,想想这样的员工反馈有多普遍:“公司里没有我的榜样。”步入职业中期,我们不仅希望改变工作本身,更希望我们的职场关系可以变得更有意义、更具启发性。改变社交关系指的是尝试寻找那些帮助我们发现新自我并获得成长的人。根据我的观察,大部分成功完成职业转型的人都获得了他人的指点,或加入新的专业组织作为职业转换的缓冲地带。

nlc202309091048

寻找新工作需要在熟悉的人际圈外构建新的人际网络。通过向外延伸,可以获得新想法和工作机会。加里成功利用校友和公司网络即是一个例子。他因为公司一位前雇员的帮助而获得现在公司的临时项目,他本人并不直接认识这位介绍人。但促使他下决心更换职业的原因是因为,他将获得与一位前辈共事、并直接向对方学习的机会。

面对变化和不确定性,人们很自然会向熟悉的同事寻求安慰。哈里斯·罗伯茨是一家大型医疗保健公司的法规部主管。当他转向多年的导师艾尔弗雷德寻求建议时,犯了一个典型的错误:对方的过度呵护使他成为一名不自信的学徒,这抑制了他的成长空间。哈里斯能从这种“共生”关系中走出,得益于一位在业内会议上结识的朋友。

这位朋友叫格里,是一家公司的创始人,随后雇用哈里斯成为首席运营官。当时,他因法规问题向哈里斯寻求建议。最终,他们建立起一种非正式的咨询关系。因为格里,哈里斯找到了一位能看见他具有总经理潜能的人,对方给了他一种亲密无间、互相独立的工作关系:“这与我之前和艾尔弗雷德之间的关系是天壤之别。”哈里斯说,“这不是一种父子式的关系。格里知道我需要学习的领域——与创造性金融及资金筹资有关的内容,但他也需要从我身上学习东西。他不知道怎样运营一家公司,但这是我的专长。他找到我,希望我告诉他发展组织和奠定根基需要做的工作。我觉得自己可以通过格里学到很多,相比我和艾尔弗雷德的关系,这是一种更成熟、更专业的关系。”

如果我们希望与过去一刀两断,就必须勇于开拓新的人际关系,这不仅是为了获得工作机会,而是因为,陌生人往往能帮我们看见自己的未来。

4、 赋予意义

深陷困惑,不知何去何从的时候,很多人都希望出现一件事澄清所有困惑,将我们的挣扎变成清晰的轨迹。一位试图放弃从医的医生朱利奥·冈萨雷斯这样说:“我一直在等待一次顿悟——某天我一觉醒来,出现一位怜悯的天使告诉我该怎样做。”职业身份尝试的第三步——赋予意义的时刻是创造改变的契机:为那些瞬时、枯燥的事件赋予特别的意义,将它们编织成关于我们未来的故事。

每个成功进行职业转换的人都经历过真相揭晓的时刻。约翰·亚历山大希望成为一名作家,我在前文对他有所提及,他的真相时刻来自他对一位占星师的即兴拜访。令他吃惊的是,这位占星师对他说的第一句话是:“我很庆幸在过去两、三年没见到你。你正因两股力量互相角力而经历一次痛苦的内心拔河。一边希望获得稳定、经济富足和社会地位,另一边却渴望艺术创造,或许像作家或剧团经理。你可能暗自希望能两者兼顾。我想告诉你,这不过是妄想。”

另一位职业转换人士是一位就职于新兴高科技公司的管理主管,她越来越不满意自己的工作,说“有一天,我丈夫突然问我:‘你开心吗?如果开心最好。但你看上去不是很开心。’他的问题让我反思自己到底在做什么。”

我们常常以为,类似故事是引发职业转型的起源。但其实这些时刻常是更换职业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我采访很多人以后,吃惊地发现这种认识仅在经历多种磨难后才会发生,它常出现于职场转折的晚期。这些具有决定意义的时机没有催生改变,而是帮助人们理解早已在发生的改变,赋予其意义。

诱因事件不止使我们从常规中惊醒,也是我们改写自己故事的线索。将人生整理成一个有条不紊的故事,是职业转换过程中很微妙却极富挑战性的工作。在职业转折初期,我们只有一堆凌乱的想法,惴惴不安,也没有任何值得讲述的故事。好故事可以通过不断讲述而丰富、完善,甚至在它还未全部完成之前。例如,约翰并没有对自己拜访占星师的行为感到尴尬,而是将这个故事告诉了身边所有人,甚至将其发表于报纸专栏。他越靠近自己希望寻找的创作道路,这个故事就变得越真实、它就越少会引发诸如“你怎么会想从事这种工作”的反馈。

如果将自己所寻找的事物以及旧我与新我之间的连接公之于众,就可以表明自己的动机,从而得到更多外界的支持。

大部分人都清楚知道自己想要逃离的处境:单一的、缺乏真实感或乏味透顶的工作、让人麻木的公司政治以及被工作侵占的个人生活。寻找真正匹配的转型方案,如同寻找人生使命一样,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这个过程需要时间、坚持和艰辛的付出。但是单凭努力是远远不够的,使用恰当的方法并将其付诸实践的技巧不可或缺。

新转型职业院校 第6篇

关键词:新态势,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

存在的问题

我们对新建本科院校秘书学专业体系进行了重新评估, 结合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 认为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

1.课程体系有待进一步整体优化。柔性不足、综合训练有待加强, 课程体系中选修课数量较少, 根据社会对人才需要而进行调整的动态模块课程设置不足, 综合技能训练仍然需要增加。

2.适应性和创新性不够。人才培养模式缺乏预见性, 跟不上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步伐, 没有着重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地方经济的需求存在差异。

3.学生职业素养相对较低。一方面秘书学专业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找不到对口的工作岗位是很常见的现象, 同时用人单位却又因为难以找到真正训练有素的秘书人才而苦恼, 地方高校秘书学人才培养出现了“相对过剩”的局面。

4.专业师资队伍较为薄弱。

5.办学特色不明显。

解决秘书学专业体系存在的问题, 必须进行全面、系统和深层次的改革。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整合教师资源, 设计合理而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 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加强实践环节, 创新评价体系, 使学生掌握秘书学专业技术和方法, 有效强化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陕西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创新型、应用型高级秘书人才。

实践与探索

1.科学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求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修订, 推动秘书学人才培养模式、办学体制、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和创新, 形成地方性、应用型的现代秘书学教育体系, 全面提高应用型高级秘书人才的培养质量。

(1) 培养方案制订的原则是通过课堂理论学习和实训锻炼, 使得学生将书本上学到的基础知识充分吸收消化, 并且活学活用, 真正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培养方式上, 以全面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 对教学目标、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进行相应的改革与创新。

(2) 依据培养目标和方案, 在具体项目实施计划制订时, 让学生参与到实施过程当中, 逐步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为使秘书学专业方向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 低年级起即由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中青年教师从机制和组织上进行目标设定, 建立培养体系。

(3) 以满足企事业单位对高质量的秘书人才的需求为目标, 和企业合作, 制订大一到大四的实习、实训计划, 巩固学生专业知识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具体的研究思路为:

2.优化设计新课程体系

围绕秘书学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 对专业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和精品课程等方面进行全面地优化设计与研究。

(1) 通过对国内外高校该专业和相关专业课程体系的比较研究, 以基础知识、专业素质、创新能力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为中心, 从社会需求的角度构建该课程体系的雏形, 确定核心课程,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各知识模块在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 综合各课程和教学环节在内容上的分工与衔接, 围绕培养目标, 在课程体系设置时将人文素质类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类课程等4类课程进行整合, 组成知识模块, 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2) 针对市场人才需求, 突出专业素质培养, 打造专业核心课程群。主要包括学科基础课:基础写作、现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概论、中国传统文化、书法等。专业基础课:中国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秘书写作、秘书理论与实务、文书学及公文处理、档案管理学、秘书英语、OA信息技术基础、办公室日常事务处理、中国秘书史等。专业方向课:领导心理学、行政管理学、经济学概论、国家公务员制度、申论、行政职业能力测试、社会学、社会调查、公共关系学、大众传播学、陕西人文概况、消费行为学等。

(3) 在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置中, 引入精品课程的建设, 并以精品课程的建设影响、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 从而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水平。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要准确定位精品课程所处的地位、作用, 要注重每一门课程与课程群之间的关系, 要与时俱进, 采用各种方法, 对传统的教学观念、方法、手段进行合理改革。

(4) 在选用教材时, 充分采纳学生和老师的建议, 对于主干课程的教材选择注重近三年来被评为国家或省部级优秀的教材, 而实践类课程则采取各种激励措施, 鼓励主讲教师编写、出版个人最新研究成果并作为教材, 或者以团队合作的形式编写教材。

3.努力创新实践教学方式

构建成熟的实践教学体系, 继续完善校内实训室, 继续发展校外实训基地, 改革实践教学方式, 不断对所学核心课程的知识进行完善和运用, 让学生全面消化, 提升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 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1) 教学方式以实践为导向, 以顺应和满足“知识、技能、职业”方面的多元化要求, 重点围绕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改进传统教学方式, 在学生知识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习能力;在实践教学环节, 多采用案例学习、项目讨论、基地实践等教学方法, 促使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不断提升, 不管是知识学习还是实践教学, 都通过问题探究、职场模拟设计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

(2) 重点改善实践环节, 实现实践基地的层次化、立体化。从基础知识 (如表达、沟通、组织能力等) 、专业单项、综合技能和创新技能四个层次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

(3) 完善质量评价体系, 突破旧有的、传统的考试和考核机制, 建立学校、企事业单位、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和保障体系, 对学生进行秘书学应用能力的全面考核。

4.着力打造优质教学团队

根据学科的发展规划和秘书学专业现实与长远的教学需要, 通过整合各类资源, 逐步建立一支专业素质好、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主要包括:

(1) 通过培养现有师资和引进“三高”人才 (即学历高、教学水平高、科研水平高) , 同时, 根据专业需要适当聘请经验丰富的学者为学科客座教授, 大幅度改善师资学历和职称结构, 形成一支优秀的核心师资队伍。

(2) 精心打造高素质团队, 支持青年教师不断进取, 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经费, 同时根据专业需要, 每年选派1~2人进行针对性访学或进修培训;采取老教师传帮带措施, 引导青年教师总结教学经验与规律, 深入教学研究;同时尽可能创造一切有利条件, 支持教师参加国内外各级学术会议、各类专业教学研究以及专业课题研究, 促进教师逐步提升专业素质。

(3) 加强在职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提高“双师结构”教师的比例, 双师资格教师达60%以上;实行“请进来、走出去”的措施, 使教师从理论型逐步转向“双师型”。“请进来”即聘请校内外名师、专家进校开展学术讲座, 或定期开展专业培训、研讨班, 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走出去”指鼓励教师走出校园, 到校外各企、事业单位 (包括校内外实验室, 实习、实训基地) 进行“实战演习”, 丰富教师的实践知识, 给课堂教学带来活力与养分。

5.努力寻求与地方政府发展战略的衔接

加强与各级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不同体制的机构进行横向联系是拓展教学视野、加速教学质量进程的重要途径, 同时也是使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应用范围接受社会检验的一个重要渠道。

(1) 加大与不同体制机构的合作, 主动与之沟通并使他们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用于教学指导和科研活动。

(2) 了解企事业单位的具体需求, 有目的、有范围地打造行业所需求的人才并接受他们在资金、就业、实习、实训等多个渠道方面的有利条件, 并将我们的教学理念、培养目标、教学规划付诸于行业的检验并提升专业人才的层次。

(3) 加强国内外、校际间的横向联系, 努力探索本专业国内外的不同需求与人才打造标准, 了解专业发展在不同体制、不同国度和不同民族间的标准, 不断拓展我们的培养思路和行业眼界。

结语

根据21世纪秘书学专业所需的能力及新建地方性高校特色建设规划, 通过以上多种途径的实践与探索, 将会解决秘书学专业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如 (1) 秘书学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特色问题; (2) 秘书学专业实践体系与环境进一步完善的目标问题, 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效结合, 提高教学效率; (3) 秘书学专业培养的人才能力与市场需求接口的问题, 实现能根据国家、地方与企业发展规划, 实时调节课程教学内容的秘书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4) 从培养创新思想、掌握创新方法使用两方面的课程体系及其教学平台建设方法问题; (5) 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学生就业三者相互促进的平台建设与优化问题, 最终实现新态势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秘书学专业转型发展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徐成:《浅探卓越理念下秘书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第3期。

[2]高红梅、郭学利:《学历教育与资格认证并重的秘书本科专业建设新思路》,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13年第1期。

[3]郑美平:《新形势下秘书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6期。

[4]金常德:《当前秘书学研究亟待加强的几个问题》, 《秘书之友》2014年第10期。

从容应对中年职业转型 第7篇

案例反映了一个典型的中年职业转型的问题。如果邹女士坚持自己的特长, 她就需要换一个工作环境, 到另外一家公司任职, 这意味着一切从头开始。如此一来, 邹女士这十多年来对公司的情感和归属感就会丧失;而作为一个中年女性, 归属感和情感依托对身心健康非常重要。但是, 邹女士留下来的代价是不得不去承担一部分自己并不熟悉的数据工作。对中年人来说, 职业的转换往往要比年轻人付出更多的代价。多年的习惯和经验会形成对新知识的阻力, 需要更大的毅力去坚持学习;同时中年人需要放下架子向年轻人学习, 这里可能会产生心理壁垒。邹女士出现郁郁寡欢、惶惶不可终日的情形, 一方面是她的这种心理壁垒没有突破, 另一方面也是她在工作中过于紧张的反应。虽然她算得上是“职场老人”, 有经验、有资历, 但刚刚接手一件新的工作, 出现错误也在情理之内。

当一个人一直做着喜欢的事情, 她会开心、情绪高昂、有成就感, 会越做越好;而当她做着自己不擅长的事情, 会紧张, 情绪低落, 心境有些茫然, 这是一个自然现象。对每个人来说, 每一次幸福体验都源自和爱的力量的结合, 因为爱是所有美好感觉的源头。《幸福心理学》中的认知ABC法则讲, 认知、情绪和行为之间会相互影响, 如果认知转变, 它会带动情绪发生变化, 带动行为的不同。所以如果邹女士认知能够转换, 她想到这项工作帮助自己开拓未知领域, 还可以帮助自己继续留在公司, 这样, 她就会将工作和自身爱的力量结合, 唤起自身的工作热情和激情。并且坦然地接受错误的发生, 调整心态、放松心情, 工作绩效一定和以前不一样。

此外, 邹女士还可以用解压方式来让自己放松。面对庞大繁杂的数据时, 闭上眼睛, 做几秒钟的深呼吸, 给自己一个积极的心理暗示, 想象着这些数据就像是平时交往的人一样可爱, 它们代表着许许多多的涵义, 自己就像是魔法师, 调度这些数据, 让它们一起表达一个美好的意境。这么想的时候, 枯燥会变得有趣, 工作会变得有意思, 工作过程会变得简单容易, 情绪会平和。

如果邹女士不再纠结于自己的情绪, 合理利用周围环境的资源, 工作过程会变得顺畅。而这种克服障碍后获得成功的体验也会给邹女士带来不一样的启示和自信。

新转型职业院校 第8篇

一、转观念促内涵

新形势有新任务, 也得转变旧思想, 这是中央对各个地方领导的要求。社会发展大环境使我们对职业教育不重视或不够重视, 受儒家“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以及现有的一些政策体制的束缚, 使我们将职业教育视为“低级”教育的认识及观念根深蒂固, 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根据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 如今我国要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 离不开职业教育。观念作为个体的主观意识必须被转变, 不能仅把“提倡尊重劳动、重视技能”作为口号, 更应作为教授职业教育的院校教师的信条。职业院校自身要认识到当前中国经济转型升级需要职业教育的“产出质量”而不是“规模大小”, 提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也要靠“产出质量”而不是“规模大小”。院校可以利用如今的“劳模进职校”的方式培养自己的“劳模”,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以高质量获取社会认可度, 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活动周”活动, 开放校园, 让学生、家长和社区居民亲自体验活动、观摩教育教学成果, 让社会了解职业教育, 扩大职业教育的影响力。以自身的道德修养赢得社会认可, 而不仅仅依赖强制性的法律形式、经济保障等引导社会观念转变。

二、具有自己的核心专业是职业院校发展的“活广告”

经济新常态下为保障经济增速放缓、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稳定,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规章, 对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专业发展都有一个良好的保障。当然, 要形成比较优势办好一个专业绝非易事, 需要职业学校多年经验的积累。一所职业学校不可能同时办好很多专业, 必须要集中力量办好几个专业, 不能求“全”, 要求“专”求“特”。因此, 我们需要一个可以借鉴的理论来更好地开发专业与课程。加拿大的CBE理论中的市场分析法, 满足了我们现在对于专业确立的需求。它主要是通过对市场进行广泛调查, 特别注重分析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 充分发挥社会、企业、学生家长三方的作用, 满足了职业院校中各个利益主体的需求, 而且这一方法可以不断认识市场, 占领市场, 开拓市场, 对社会急缺的人才要有超前的认识, 学校专业发展始终面向市场。好理论也需要正确利用, 职业院校培养的多是区域内所需人才, 促区域发展, 因此院校要根据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来分析适应性强的专业, 突出应用性、针对性, 这样既能提高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又能为地区经济服务, 使教育真正促进经济发展, 打好院校的“活广告”。

三、建立具体化的自我评价体系是职业院校发展的质量保障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 (2014—2020年) 》中提及“职业院校要建立内部质量评价制度, 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十年育树, 百年育人”人才培养是一项长远规划的历史工程, 是一项难以一时就能被测评而得到效果如何的细致性工程, 因此对于如何评价人才培养质量我们也要采取动态自评。当下我国职业教育的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标准与机制并不健全, 而且制定的比较宽泛, 施行中亦是困难重重。而在学校里教学是贯彻学习的始终的,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教育教学细节化完善院校内部评价体系, 可以建立与院校教学相关的巡视检查考核制度, 开展教学工作的评价检查, 有利于强化师资力量, 有利于优化院校自身人才培养机制的教学环节, 而这种对源头之一进行细节化的考核测评, 有利于保证人才培养的最终质量;设立院校专业设置论证制度。职业院校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可以组织相关专业专家进行现场考察, 考核各专业是否满足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要求, 考核内容主要有院校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要求、教育教学计划、专业办学条件几方面, 确保专业符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做总结, 推广相应教育教学工作的经验, 开展案例性教学情况调研讲座。

摘要:经济转型为职业教育提供了转变自身的机会, 为了更好地适应职业教育在经济新常态中的变化, 可以从自身观念、设置符合院校自身发展的核心专业、建立细节化自我评价体系来着手。

关键词:职业院校,转型期,路径

参考文献

会计职业未来与CFO转型 第9篇

(一) 地球成为村落, 会计人员受到观念冲击

中国经济已与世界经济唇齿相依, 不可分割, 战略投资及融资、业务合作、品牌合作等多样化的合作模式陆续出现, 财务会计国际化成为公司的必然选择。该种局势和状况要求大、中型公司以企业价值管理为基础, 关注投资回报和相关者利益, 清楚企业价值链各个环节, 将业务层面和资金层面有机结合, 构建有力支撑企业战略的财务战略, 探索新的财务会计模式。由于公司的全球化经营, 会计人员必须具有全球化的财务管理眼光, 追求精打细算与高效, 以及财务的外包服务、集中核算中心等新模式已在跨国公司开始流行。

(二) IT技术进步, 财务管理效率提高

在财务会计工作中广泛应用IT技术, 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及时性, 降低了成本, 提高了财务会计工作效率, 重塑了财务组织架构, 提高了信息决策的支持程度, 并将业务管理融合进财务管理中, 实行从源头管理, 通过远程处理、在线管理, 实行对所属企业财务的动态管理, 真正实现财务的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反馈的全过程管理。普华永道 (简称PWC) 的一项调查显示, 财务人员在九十年代中期仅次于销售人员, 但至2006年人数已平均消减了30%。超过20%的美国跨国公司在10天之内能完成全球的年度报告。安永2009年的一项调查显示, CFO现在只用20%的时间用于会计记录、报告, 两年后将只需15%的时间。但更有意义的是CFO从传统的会计处理中解脱出来后的时间, 大部分的CFO都用于参与公司决策。

(三) 会计准则国际化, 复杂工作减少

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是会计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本世纪初以后,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明显加快, 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以及跨国公司均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资本市场日益壮大, 跨国并购活动日益频繁并愈演愈烈, 资本流动也日渐迅速。在这种情况下, 对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因此, 制定全球通用会计准则并促进各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 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和资本市场全球化的必然要求, 也是经济危机与其他事件的经验教训对加强会计监管、提高财务信息质量的推动所带来的结果。会计准则国际化后, 很多跨国公司减少了会计政策调整、并购处理、合并财务报表等的大量复杂的财务会计日常工作。

(四) 会计集中核算, 会计人员需求减少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的进步, 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和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 为了规范会计核算, 简化核算层次, 优化财务业务流程, 很多大、中型公司都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实行会计集中核算, 可以降低成本, 提高工作效率。现代会计集中核算突破了传统意义的会计核算的职能, 更重要的是统一核算标准, 提高核算效率, 规范会计核算行为, 发挥加强财务监控, 优化资源配置等作用。

(五) 代理记账业务的发展

代理记账是指会计咨询服务机构及其他组织经批准设立会计代理记账业务的中介机构接受独立核算的委托, 代替其办理记账、算账、报账业务的一种社会性会计服务活动。代理记账的主体是经批准设立从事会计代理记账业务的中介机构, 包括会计师事务所, 代理记账公司及其他具有代理记账资格的其他中介机构。截至2010年7月1日, 我国共有会计师事务所6892家 (不含分所) , 其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6615家, 占96%, 其业务类型主要是中小公司的代理记账和面向个人的税收服务、验资、工商年检等相关业务。除这些会计师事务所外, 还有大量的会计咨询公司、税务事务所和其他社会中介机构从事代理记账业务。大量中小公司一方面是为了节省成本, 另一方面是难以招到优秀的会计人材, 聘请社会中介机构从事代理记账业务是一种可行的选择。

二、CFO的转型:服务公司治理, 提供决策支持

(一) 根据公司治理要求确定CFO领导体制

CFO在公司治理中的责任是正确处理好以下三方面的关系:一是外部受托责任与内部受托责任的关系;二是法律责任与经营责任的关系;三是监督责任与管理责任的关系。CFO与股东的关系是一种间接的委托代理关系。在公司存在控股股东或大股东的情况下, 它的产生往往体现控股股东或大股东的意志。CFO一般由控股股东或大股东委派, 由董事会聘任, 其与董事会的关系是一种直接的委托代理关系。根据公司治理的要求, CFO对董事会负责, 要参与公司战略的制定和管理。其失职, 尤其是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的失职, 董事会要直接追究责任。因此, CFO在财务风险防范方面直接对董事会负责, 要求CFO能够抵制并拒绝CEO的决定, 独立做出判断并独立行动。在CEO向董事会提供虚假财务信息时, 如果CFO不抵制不拒绝, 则要独立承担民事和刑事责任。

(二) 根据工作职责要求建立CFO遴选机制

CFO与CEO的关系是合作伙伴关系, 而不是上下级关系。CFO的责任主要包括:为CEO的决策做好参谋;为项目决策提供资金筹划;充分利用会计信息;有效实施财务监督。CFO更多是作为决策的参与者和制定者, 从在整个公司的立场, 提供自己的财务专业判断和信息, 向CEO提出决策之道, 而不只提供会计信息或提出问题。CFO在风险控制与决策支持方面发挥“首席”作用并承担“首席”责任, 必须负责建立与完善财务风险防范制度, 同时, 还要负责会计核算、投融资决策、投资关系维护等工作。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CFO已经成为与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同等重要的角色。为此, 应建立CFO专业市场, 根据其在公司经营管理中的特殊地位和专业上的特殊要求, 对CFO的遴选, 必须打破现行人事管理体制的束缚, 引进和强化“市场原则”的机制。对于业务能力强、职业道德水平高的CFO应由公司给予高待遇、高报酬, 而对做假账的CFO应列为终身禁入者, 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

(三) 根据工作职责要求明确CFO工作内容

美国机构投资者2009年的一项调查显示, 65%的受访者认为CFO与CEO、公司董事长同等重要。如此重要的CFO们再也不能仅仅停留在会计记录、成本控制、全面预算和税收策划等领域, 经济的全球化、股市波动的加剧以及公司增长的压力迫使CFO转型。根据美国机构投资者2009年一份调查报告, 公司CFO未来几年的工作将发生如下转变:决策支持由目前工作量的25%在未来上升至45%;内部控制将从45%将下降到10%;对外报告将维持在占工作量的15%左右;风险控制工作将从目前的15%左右上升至30%到左右。CFO在新形势下工作内容应定位为:CFO的首要职能是建立财务风险防范制度, 不断抑制CEO超出资金支持能力的规模扩张冲动。CFO应负责投资、融资决策支持和成本管理与预算管理等工作, 负责公司财务会计制度的建立与管理, 负责财务年度预算的编制与控制, 应负责以并购为主导的资本运行战略实施, 负责公司融资决策及其风险管理, 负责投资者的信息沟通及关系协调。

(四) 根据工作内容要求构造CFO能力框架

CFO的工作内容及其所承担的责任对其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CFO的胜任能力框架是CFO的心理素质、智慧以及专业素质和能力之和。根据对“财富1000强”2009年中的470位CEO进行访谈, CEO们普遍认为合格的CFO需要具备系统思维能力、战略规划能力、领导能力、创造力、沟通能力、人力开发能力和合作精神。此外公司治理、公司理财、资本预算、风险管理、会计程序等是最基本的知识结构。因此, 在新形势下我国CFO应具备的能力框架是:⑴职业价值观和操守。职业价值观包括与职业行为相关的行为原则, 最重要的职业价值观在于其职业道德。会计作为市场经济活动的重要基础设施, 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真实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的利益, 进而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经济秩序。因此, CFO应当具有坚定的职业操守, 诚实守信, 客观公正, 不偏不倚, 追求真理, 具备职业能力及尽职、依法理财。⑵视野和知识面。传统的CFO只关心公司内部财务资源的状况, 但要经营好一个现代化跨国公司, 必须综合考虑公司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影响因素, 需要对涉及到上至全球经济发展趋势、下至普通投资者的利益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CFO要放宽视野, 能够从更宏观、更复杂的局面中理清公司的发展思路;CFO要注重财务会计知识, 要有行业的知识, 要有信息披露和关系维护的知识, 与投资方和政府进行有效沟通的知识, 使外界对企业产生积极的评价。⑶领导艺术和技能。领导艺术和技能定义为支持CFO感知环境、综合运用知识、形成职业能力的软性技能。它是公司所有高级管理人员所必需的素质和能力。软性技能不能仅仅从某种课程获得, 而是教育与职业经验共同作用的结果。

(五) 根据能力框架要求确立CFO知识结构

10年以前, 国际上大多数CFO都有专业会计资格证书。而现在, 随着CFO工作领域的不断扩大, 情况发生了很大改变。2008年斯图尔特猎头公司在调查了《财富》500强公司的CFO的会计资格证书之后发现, 仅有15%的CFO是注册会计师, 40%有MBA学位, 5%有会计学历证书。CFO的知识结构, 从功能的角度看, 主要包括核心知识和相关知识。核心知识是指与CFO从事工作联系十分紧密的知识, 主要包括行业知识、技术与工艺知识、战略管理、公司治理、财务战略、财务报告、风险管理、成本管理、购并与重组、税收筹划、价值管理与全面预算管理、审计与内部控制等模块。相关知识包括信息技术、财务信息系统与ERP、投融资、经济学、经济法、国际商务、经营责任与资产管理、行为学、外语等。

参考文献

[1]秦荣生:《内部控制与审计》, 《中信出版社》2008年版。

[2]秦荣生:《从国际视角看内部审计的发展》, 《当代财经》2009年第11期。

[3]秦荣生:《公司治理与总会计师的发展》, 《中国总会计师》2007年第5期。

地方院校物理专业转型发展探讨 第10篇

摘要:本文探讨了物理专业的转型发展的构想及实施:修订培养方案、改进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式、师资队伍转型发展。

关键词:地方院校;物理专业;转型发展

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促进产业升级、社会管理创新和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举措,是实现教育为经济社会和学习者发展创造更大价值的重大改革,对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质量、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具有重大意义。物理作为传统老专业,面临着转型发展的挑战与机遇。物理是基础学科,物理专业有着师范培养的行业背景,如何转型,是本文探讨的主要课题。

一、物理专业转型发展的指导思想

以教发[2015]7号文件[1]为指导,积极围绕“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办学定位,以培养高素质教学技能型人才、以提升服务地方基础教育、社会发展能力为目标,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抓手,推进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加强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和评价体系改革,全面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

二、修订培养方案

完善物理学科知识的培养,保持学科体系的完整性。既要注重普通物理的力、热、电、光、原等课程学习,又要完善理论物理的四大力学的教学,以及物理学科前沿领域知识的学习,培养若干个物理学科的领头雁。

按照以服务中学基础教育需求为导向,以教发[2012]1号文件为标准[2],确立培养教学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以提高实践能力为引领的人才培养流程,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加强实验、实训、实习环节。逐步实行完全学分制,实施“双证”培养。推行本科辅修专业教学、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制人才培养。

优化合作育人机制,建设校企合作课程。深化校企合作,推动产教融合,实现课程建设中学教育专家协同设计课程体系、协同设计课程内容、协同建设课程资源、协同参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对接中学教学岗位资格标准研发课程标准。

以中学教师岗位实践能力为目标,构建全程化实验体系。构建以岗位能力要求的综合性实验项目体系,加强对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开发与运用。完善专业技能训练标准与考核办法,强化教学技能训练、物理实验技术设计、自制教具的培养。

三、改进教学方法

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积极探索适合物理专业特点和课程要求的教学方法改革。改革物理学科课程的教学,既要注重知识背景、概念、规律、应用等的教学,又要注重字母公式的推导,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要让学生知道,物理知识不能单靠从文字上去学,更有注重从一个一个的公式推导中去学,从一个一个的问题中去学。积极推广专业课程结合中学教学项目、课题与案例开展讨论式教学。鼓励教师加强教学方法研究,扩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权,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和“做中学”等教学方法。积极开展在线开放式课程(MOOC、微课、SPOC)建设,并引入“翻转课堂”和“混合教学”模式,充分运用探讨式、研究式、案例式等教学方式,随时为学生提供个别化指导,共同解决遇到的难题,把学生由“课堂被动性接受”逐步引导为“全过程主动性参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四、全面推进学生考核评价方式改革

建立完善的课程考核体系,重视过程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对于物理学科课程的考核,通过小测试、小论文、调研报告等方式加大过程考核比例,降低期末考试的难度。实现考核方式的多元化,推行“模块考核、过程考核、多样考核”相结合的N+2考核模式,变期终考核为过程考核,变一次考核为多次考核,变封闭考核为开放考核,变学校考核为校企结合考核,将知识、能力、素质考核融为一体。探索非标准答案的开放式考核模式,突出考核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五、加强教师队伍的转型发展

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优化队伍结构,培养一支高层次人才突出、中高级人才实用的师资队伍结构。实施学科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支持学科专业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外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访学研修,加强教学科研能力的系统培养。每年支持1位教师到国内外一流大学进修深造半年以上,参与有关国际合作培养项目的研究,使高级职称教师中有15%以上的比例具有出国留学、访学经历,具备国际视野,提高专业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实行教师执业资格证书制度。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教育部组织的中学教育行业从业资格统一考试,取得与本专业实践技能相关的初级中学、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证书,并对获得证书者进行奖励。

更新教育观念,改变过分依赖于特定教材的教学传统,学会从多本参考书内筛选所需要的教学内容。倡导教师将自己的科研经验、过程、成果等潜移默化到课堂教学中去。学科课程设置是客观的,不能随意破坏,但教学是灵活的,不能受教材的牵制。过去,教师为了省力,教材怎么安排,则教学也怎么安排,不去做教材外的事情,对新教材的使用无所适从,对新课程的教学无所适从。

结束语

教育改革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我们要以转型发展为契机,改革物理专业的传统培养模式,改革教师的教学模式。要从培养方案修订、教学改革、考核改革、教师队伍转型发展等方面促进物理专业的发展,服务地方基础教育,促进我国物理这门基础学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发[2015]7号: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

[2]教发 教师[2012]1号:《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的思考 第11篇

1 何谓“新建本科院校”

新建本科院校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其目的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培养输送应用型人才和提供培训、技术等服务。这些院校是指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 主要是2000年以来, 经教育部批准, 一些办学基础较好、人才培养水平较高的高职高专或成人高校通过合并、重组、独立升格等方式建立的本科院校。这些院校大多隶属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以地方财政供养为主, 承担着为地方或行业培养人才、提供服务的职能, 因此又被称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从数量上看, 这些院校共有600多所, 占到了全国普通本科高校的一半以上, 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

2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知识经济方兴未艾, 加快人才发展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重大战略选择”。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 新建本科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 其改革和发展必然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发挥重要的影响作用。近年来, 新建本科院校快速发展, 体系建设稳步推进, 培养培训了大批合格人才, 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要看到, 当前新建本科院校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结构不尽合理, 质量有待提高, 办学条件薄弱, 体制机制不畅。积极推进以部分地方本科高等学校为重点的转型发展试点, 加快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 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对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创造更大人才红利, 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的主要困境

3.1 思想观念陈旧, 办学理念落后

办学理念作为办学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 是学校办学的灵魂, 包括学校的价值理想、办学目标和管理的基本原则等。先进的办学理念对内是凝聚力、向心力, 对外就是核心竞争力和品牌。新建本科院校在建立或升格之前, 或为高职高专院校, 或为成人高校, 资源不足, 规模较小, 结构单一, 较为封闭, 视野不宽, 领域狭窄。在这种背景下, 容易形成思维定式, 办学理念和教育理念较为落后, 教学模式较为僵化, 改革创新意识不强, 缺乏开放的思维和广阔的视野。针对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人才和提供服务这一新要求, 大多数新建本科高校缺乏应对的能力和意愿, 缺乏改革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固守陈旧思想观念的倾向严重, 甚至回避变革、回避问题。

3.2 办学定位不准, 盲目求高求大求全

高等学校的办学定位具有统领引导作用, 不仅从宏观上概括高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理念、治校理念等, 而且还具体对学校的办学规模、办学层次与形式、办学类型与类别等做出方向性选择。科学合理的办学定位是提升办学理念的核心, 引领着高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方向。由于种种原因, 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普遍不准、不清, 不同程度地存在盲目性。从很多此类高校的发展规划中可以看出, 往往把自身定位于教学研究型、研究教学型甚至研究型大学, 有的学校无视自身发展条件和能力, 在办学定位上出现“大跃进”的现象, 盲目求高、求大、求全, 追求学术性。这样的办学定位是这些学校的办学资源和办学条件所难以支撑的, 这就造成发展上的重重困难。

3.3 办学特色模糊, 脱离实际“打造”特色

高校的办学特色是在长期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实践中形成的, 不是高校自封的, 也不是人为“打造”的, 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 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发展出来的, 有其独特性、稳定性、持久性和发展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在对待办学特色上有这样一个误区:要“打造”特色, 按照主观的意愿来人为地“制造”特色。实际上, 学校在这个问题上正确的做法是总结和凝练, 对过去的办学历史、办学实践、现实基础、自身实际, 结合区域环境等诸多因素, 对自身的特色进行总结和归纳。新建本科高校在合并或升格之前与同类院校相比, 大部分都有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 但是升格之后, 与历史较为悠久、办学实力较强的本科院校相比, 原有的优势不再明显, 往往追求综合性、求多求全的倾向明显。

4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是实现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4.1 系统更新理念, 为转型做好思想铺垫和意识先导

一是要放眼全教育系统、全国甚至全球, 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 开阔视野、开阔思维。二是要扎根地方、联系实际, 办学理念结合地方特色和自身条件, 切实针对社会需要。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与传承创新来实现社会担当的重任, 确立“为地方发展提供支撑”的理念, 根植地方、服务地方、依靠地方, 在服务中获取发展的空间, 在贡献中获得发展的资源, 在实践中传承并创新本地区优先的文化, 在本地区履行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使命。三是要注重制度建设, 要在人才培养体制上充分体现为地方服务的理念。例如在专业设置上破除传统专业设置的框框束缚, 大胆与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密切合作, 设置行业发展急需的专业, 建立共建共管的机制;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积极从企业行业、科研院所聘用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 构建灵活多样的弹性用人机制, 既能改变学校的人才结构, 又能加强与所在地企事业单位多方面的交流合作。

4.2 明晰办学定位, 为转型指明发展方向和前进道路

认真研究外部环境和形势变化, 结合自身办学条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对学校发展方向、服务对象、任务目标进行科学规划和定位。以地方经济发展、产业和企业需求为导向, 科学制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 着重培养学生“将理论转换为技术、将技术转换为生产力和产品”的能力, 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 充分了解服务区域的经济发展现状、方向和需求, 通过科技服务、校企合作、技术咨询与推广、联合攻关等渠道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作贡献。在人才培养规格、内涵和功能上, 应充分体现区域经济发展需要, 针对地方实体经济, 使培养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成为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支撑力量, 促进学校与地方经济产业良性发展。

4.3 总结办学特色, 为转型发展提供核心竞争力

摈弃盲目模仿重点大学的发展模式而丧失自身特色的做法,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总结和提炼自身特色。在办学目标上主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培养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在学科和专业建设上, “有所为, 有所不为”, 充分发挥优势, 重点扶持优势学科和专业, 积极主动地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相对接, 与当地企业等用人单位相融合;在人才培养方向上, 要专注应用型人才培养, 重点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实际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 努力实现与用人单位的“无缝对接”;在师资队伍建设上, 教师要具备企业经历与学术经历的双重素养, 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及一定的科研能力, 又具有与专业相关的企业工作经历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 努力建设同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需要相适应的、专兼结合、具有“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应用技术大学 (学院) 联盟,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R].2013.

[2]孟兆怀.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究[J].教育探索, 2012, (06) :89-90.

上一篇:中学生的异性交往下一篇:传统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