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消费的力量

2024-05-21

女性消费的力量(精选11篇)

女性消费的力量 第1篇

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和消费能力的增强,女性消费品这一新名词浮出水面。它主要是指以女性作为主要使用者,并以女性作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消费品。以庞大的人口基数作为支撑,女性消费品拥有着极其广阔的市场潜力。从护肤、美妆、时装到家居类产品,女性消费都占有着重要的位置。从广告诞生那一天起,“性别”就是最常见、最主要的广告元素。性别研究已经成为广告文化研究的重要分支,有关女性消费品广告的研究得到了多领域学者的高度关注,相关研究成果还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两性平等进程和女性进步的指标。

女性消费品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包含了女性的影像、声音,以及广告词等成分。而通过这些成分所展现出的女性形象,又折射出女性的社会地位与社会价值。通过选取有代表性的中外女性消费品广告案例,解读其中所折射出的社会文化内涵,可以揭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中西方女性社会地位与社会价值的异同和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中西方女性的社会地位与社会价值的变化。

一、文化与广告的联系

爱德华·泰勒在1871年对“文化”这一概念提出了定义:文化即为文明,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人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从广义上,文化就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和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会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连续性,决定了文化的发展也具有连续性和历史继承性。

文化以各种形态和现象存在于社会并发挥其自身作用。而广告所表现的形态和现象,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之所以把广告看作一种文化形态,其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广告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行为。作为文化发展的成果和人类智慧的结晶,广告体现了人类的进取精神与创造力。其次,广告记录了人类历代伟大的创造,是社会经济与文化成果的展示,也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反映。最后,广告的内容与形象的表现蕴含着知识与价值观念,对受众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产生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与此同时,文化借助媒介传播,又因为传播而得到不断的发展。广告借助传播使文化生存,并得以继承和传递:在蕴含着丰富文化知识的同时借助传播将文化知识和价值观念传递给受众,广告在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调查表明,女性及其相关的消费品占据了消费品市场60%的份额,其影响力不可小窥。从护肤、美妆、时装到家居类产品,在这些主要面对女性消费群的商品的广告中,由女性角色出演的广告占据了很大的比例。无论是在平面广告里还是在电视广告中,女性消费品广告所展现的女性形象———包含了女性消费品广告中有关女性的文字、图片和声像等映现出的“女性形象”,都从一定程度上折射并影响着女性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

二、女性消费品广告中女性形象的常见类型

通过对大量女性消费品广告中女性形象的解读与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可以被大致分为四类。

1. 贤妻良母型

贤妻良母的家庭主妇是女性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传统形象。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传统观念中女性的主要社会角色是妻子和母亲。在这一类广告中,女性总是出现在以家庭为背景的环境中,所推销的往往也是与家居有关的产品,如洗涤产品、厨房用品等。

在国产品牌立白洗洁精的广告中,年轻美丽的妻子对着一池油腻的碗碟发愁,向正在看电视的丈夫娇嗔道:“老公,我怕伤手!”丈夫怜惜地抚摸着妻子的手,说:“老婆的手,不能伤!”随即拿出一瓶立白洗洁精:“没事,有立白不伤手洗洁精!”镜头一转,妻子高兴地开始洗碗,背景则是客厅里的丈夫,坐在沙发上悠闲地看电视。

在威猛先生的厨房清洁广告中,一名年轻的母亲正在为厨房的卫生发愁,无论如何都无法弄干净,此时威猛先生出现,手举威猛先生牌厨房清洁剂,说道:“别怕,威猛先生来了!”顿时污垢全部清除,厨房焕然一新。

通过以上两个实例,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共性,即出现在居家的环境中的男性大多数都是在家里娱乐和享受,例如在立白广告中亮出新款洗涤剂便回沙发上看电视的丈夫。而更为不公的是,家庭相关的女性消费品广告中被演绎为在家享受的男性们,却扮演着“给予女性指导”的专家或权威形象,例如立白广告中的丈夫和威猛先生广告中的威猛先生。从跨文化交际的文化认知理论我们了解到媒体可能引发谣言,塑造不实形象,并执着于某些要点,使阅听人简历不正确的印象,甚至可能导致阅听人模仿报道内容的情节。而这一类电视广告中女性形象所传递出的错误信息将使社会大众对女性产生错误的理解,形成女性不聪明、无法独立解决问题,女性就该承担所有家务等偏见与刻板印象,有可能加深社会对女性的偏见,甚至让部分女性从潜意识里感觉到自己不够聪明,自己的价值只能够体现在家庭里。

2. 花瓶摆设型

花瓶摆设型的女性形象在广告中也频频出现。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美的追求既是人的天性,又是人的权利。古语云: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不仅男性喜欢欣赏美女,甚至连女性也会被美丽的女性形象所吸引,并且模仿广告中的美女,期待使用了美女所推荐的商品后也可以变得如她一般漂亮。然而这种对于美的追求在广告中却被一定程度地滥用了。我们常常可以在广告中看到美女脸部及身体局部的特写,甚至透露着性的暗示。在这些广告中,以女性作招徕,女性的形象在广告中被物化了。

在妮维雅柔滑身体乳西方版的广告中,电梯门一开,一名穿着短裙高跟鞋的女子从电梯间走出来。她穿过电梯间,穿过走廊,穿过大厅,最后在扶手处站定,就在站定的一刻,她的内裤顺着腿滑了下来。在国内版的广告中,广告随着男性解说的声音开始:“只有男人才能表现她的肌肤,看得见的透白,触得到的温润。”一名年轻女子与恋人拥抱,镜头对胳膊、背部等部位进行了特写。

浪莎袜业的广告女代言人换了几任,而广告从最初的版本到最新的版本,内容却没有太大的改变:美丽的女性,腿部特写,以及广告语:“浪莎,不止是吸引。”

在整部西方版妮维雅产品广告中,只出现过女子的下半身(短裙,高跟鞋),没有出现过全身或者面部的特写。广告中的女性形象被完全地肢解化,所表达的仅仅只是一个性感的符号。而国内版的广告中的那句广告词:“只有男人才能表现她的肌肤,看得见的透白,触得到的温润。”将女性的价值完全限制住,仅有通过男性的力量才得以表现出。浪莎的广告中的女性形象也仅仅只是被物化的花瓶形象。这种女性形象的局部写真是为了满足男性观察者的视觉要求,为了展现女性的性别特征,为了强调女性的性吸引力和对男性的性魅力,其目的不外乎取悦男性,将女性形象物化与商品化,并对受众暗示:女性的价值就在于美丽与性感。通过跨文化交际的媒体与认知的发展板块中我们可以得知,刻板印象与偏见的形成不仅仅与个人经验、需求、动机、关系网、文化教养等因素相关联,越来越多的媒体讯息,尤其是广告,运用潜意识认知的方法,在讯息的背后隐藏不同的暗示,让阅听人在接触信息时无法感知受到刺激的影响。也就是说,大众媒体的引导对于人们认知系统的发展或形成刻板印象与偏见,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3. 独立自信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广告中开始逐渐出现独立自信的成功职场女性形象。女性的普遍就业,以及在经济和人格上获得独立使得女性的自我意识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女性不再满足于家庭妇女这一社会定位,她们试图摆脱男权社会的束缚,追求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她们希望在社会职业领域里发挥自己的能力并获得成功。

在法国著名化妆、护肤品牌碧欧泉口碑产品活泉系列国际版本的广告中,几乎没有广告旁白或者广告模特,取而代之的是水和产品的交融,整部广告中仅出现过一张女性面部的轮廓,浸入泼洒的泉水中,该品牌国际代言人为萨莎·彼福瓦洛娃。在亚洲版的碧欧泉活泉系列产品广告中,在和悦的女声产品解说下,姚晨穿着白色的衬衣,以大方的妆容和简单的发型配以她招牌式的笑容进行了演绎。在另一个版本的广告中,高挑的姚晨穿着一席米黄色长风衣配上黑白相间的围巾,从卢浮宫优雅地走来。她时而眺望远处的卢浮宫,自信的神情吸引了在座的人群。

在最新版本的国内知名洗涤品牌蓝月亮的产品广告中,杨澜成为了女主角。新广告以专业、洁净、出众作为主要诉求,在展现洗衣液洁净特质的同时,更主张一种专业的生活态度。片中,杨澜从生活、职场、社交等多角度演绎了职业女性的专业追求:“做更专业的女性,不论工作还是生活。”

姚晨2005年凭借在情景喜剧《武林外传》中对女侠郭芙蓉的精彩演绎,被广大观众熟知,在片中扮演的角色展露了现代女性独立自信、热爱生活、真实自我的价值观,为广大观众所认可。同一品牌,相同的广告理念,传播到不同的地区,代言人就进行了更变。选取本国知名代言人是为了通过已被消费者们熟知的形象来促进中国地区的女性消费者们更加了解该品牌的文化理念,更好地接受该品牌。从跨文化交际角度来看,有效性与适当性两个概念,常被学者用来定义沟通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是沟通能力的延伸,但跨文化沟通能力特别强调情景脉络的重要性。这种对情景脉络的强调,除了重视人与人之间互动的有效性与适当性,也很注意人与沟通环境之间的互动与双方的文化认同。

在蓝月亮历年广告中,女性形象则进行了几个阶段的进化。最初的洗手液广告,是以一名母亲关爱孩子的角度来推销产品。之后的版本由张柏芝代言,广告中的张柏芝衣着清凉,一边舞动身体一边介绍产品。取代张柏芝的是跳水皇后郭晶晶,配上“超越自我,蓝月亮洗衣液,跨入洗衣新时代”的广告语来进行介绍。这种女性形象的积极转变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受众的心理及行为。

4. 后现代型

后现代风格的女性形象趋向于多元化,其表现多为对传统女性形象的反叛与解构,极力彰显女性个性。

在2009年快乐女生全国比赛结束后,美宝莲邀请了该届快乐女生参赛选手中最具有争议的曾轶可担任精纯矿物BB霜的广告代言人。广告中的曾轶可打扮中性却又穿着高跟鞋,弹着电吉他,妆容清爽,前卫中透露着几分少女的气息。广告语“全世界,看我的吧!”令人记忆深刻。

在迪奥的毒药香水广告中,午夜即将到来时,女主角穿着高跟鞋,提着礼服裙,在楼梯上狂奔。在午夜12点到来的时刻,女主角引爆了宴会现场的水晶灯,吸引了所有来宾的注视并进入会场中央。

在美宝莲的广告中,曾轶可打扮趋于中性化,却又在妆容上带有几分小女生的青涩感,弹着电吉他,用她标志性的“绵羊音”发表出颇带力度的宣言,张扬了“90后”年轻女性的个性,一改传统女性的“美丽性感”、“温文尔雅”,突破了女性形象的模式化传达。而在迪奥的香水广告中,女主角以出格的举动激起在场所有人的注意,无论男女都为其目瞪口呆,而她则选择放肆地享受这种注目。这些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前卫、反叛、不羁,符合后现代主义的自我翻新的美学特征。

三、中西方女性消费品广告中女性形象的异同及产生原因

在经过对大量中西方女性消费品广告的分析后,我们不难发现,中西方女性消费品广告中最大的差别就在于中国女性消费广告中的女性形象更加被限定在贤妻良母和摆设花瓶这两个范畴内;西方女性消费品广告不再像20世纪60年代那样滥用性感女性的外表作为吸引力来增强广告效果,而是趋于独立及多元化。

造成中国女性消费品广告中的刻板女性形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国的特殊国情和社会现状。在中国,女性主义的发展轨迹特殊而曲折。一方面,自建国以来,党中央不断将女性从过去的封建家庭束缚中解放出来,并积极倡导男女平等观念为女性争取话语权。另一方面,基于历史原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男尊女卑思想根深蒂固难以被消除。由于在家庭和社会掌控经济权利与话语权的还是以男性为主,广告的主要针对受众还是男性,女性的性别常常被用来作为商品的招徕。这种传统被沿袭之后,即使是在针对女性的女性消费品广告中所展现的女性形象也受到影响。女性形象被运用的次数多,恰恰不是因为妇女在文化上的主动态势所决定的,而是由她们的被动地位所决定的。然而在跨文化交际理论的文化认知理论中,我们得知大众媒体最大的影响,是使阅听人改变信念、态度或刻板印象与偏见,并可能引起行为的改变。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女性消费品广告在被创造时就被赋予的刻板形象可能被传媒的力量放大并且更加扭曲,导致进入一个恶性循环,即刻板形象越来越不实。

相较于中国,西方女性消费品广告所呈现出的女性形象更为积极鲜明多元化。西方女性主义最初的诉求是妇女在受教育和在经济上与男性平等。要真正获得平等的权利,摆脱屈从的地位,这对于没有受过教育的妇女而言是不可能的。西方女性运动促使妇女争取受到教育的权利。随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妇女基本上争取到了选举权。在争取到了选举权后,她们发现在实际生活中仍然不能和男人平等,主要表现在不同工同酬上。经济上无法独立的人在精神上自然也无法独立。要获得平等的地位,便需要有平等的工作权利和获得同等的薪酬。

在西方文化的根底中包含着对个体精神自由的追求,这也是跨文化交际的文化认知理论中文化价值取向的表现。Klophf和Park (1994)发现,在美国人最重视的12种价值信仰中,个人主义、自由、平等占据了首要的三席。在女性运动的推注之下,当代大多数西方女性受过高等教育,经济又得以独立,社会地位较中国女性更高。在抛开多重束缚之后,女性消费品广告中女性形象的展示自然更加多元化。

尽管西方女性消费品广告中的女性形象较中国女性消费品广告要更加自信、独立、多元化,但也不能就此否认西方女性消费品广告中刻板形象的存在。广告中的女性形象与社会的发展和中西方文化的传统密不可分。尽管女性主义运动促进了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现如今女性的受教育水平、就业情况和社会地位较之过去都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相对于男性,女性仍处于弱势这也是不争的事实,男权主义的影响无法被完全摒除。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广告行业,男性从业人员占有了绝对的优势。传媒业对女性的不平等,同样也是男权主义思想的客观反映之一。这些都是造成刻板印象在广告中难以被消除的重要原因。广告中所展现的女性形象再现了现实,与此同时又在不断地影响着社会文化的性别概念。这一现象又印证在跨文化交际理论的文化认知理论中,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的影响:大众媒体可能会塑造不实形象,但最大的影响是使受众改变信念、态度或刻板印象与偏见,甚至导致行为的改变。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女性的社会地位与社会价值逐渐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女性消费品广告中所呈现出的关女性的文字、图片和影像等,都从一定程度上折射并影响着女性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然而传统思想中的“男尊女卑”并没有消失,女性歧视现象依然或多或少地体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女性消费品广告中,对女性形象的塑造还在某种程度上存在有刻板印象和不实描述,这种现象在中国更为严重。尽管如此,值得欣喜的是,通过文章中提出的个例,我们可以看出,部分中国女性消费品广告中所体现的女性形象已经开始摆脱刻板单一的家庭主妇或者摆设花瓶,而是像蓝月亮品牌广告的蜕变历程一般,在逐步向多元化发展。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女性的社会地位都不再仅仅停留在家庭主妇、贤妻良母或者是摆设花瓶这种层面,而是逐渐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多元化角色:职场能人,个性少女,优雅贵族,等等。女性的社会价值也不再停留在被物化的文化客体层面上,而是有更多的机会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女性消费品广告中女性形象向健康方向发展旨在创造一个健康的社会性别文化氛围,而这种氛围的建立又离不开传媒的正确引导。在女性不断自我提升的同时辅以媒体的正确引导,必将树立崭新的女性形象。

摘要:随着妇女社会地位的提升, 女性消费品广告成为热门的研究话题。借助跨文化交际理论比较分析中西方女性消费品广告中的女性形象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女性社会地位与社会价值的变化和异同:女性消费品广告中的女性形象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的刻板化, 并逐步向多元化发展。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 广告中的女性形象与社会上的女性真实形象依然存在一定偏差, 由于女性解放运动和文化差异等因素, 中国相较西方偏差更为严重。要消除这种偏差还需要女性自身素质的提高、大众传媒的正确引向和社会性别文化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女性消费品广告,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

参考文献

[1]Klophf, D.W., Park, M.S.Communicating with Americans[M].Seoul:Han Shi, 1994.

[2][美]爱德华·霍尔著.何道宽译.无声的语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3]艾晓明.广告故事与性别——中外广告中的妇女形象[J].妇女研究论丛, 2002, (3) .

[4]陈国民.跨文化交际[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5]韩素梅, 韩燕.市场经济十年以来电视广告性别形象变化分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5, (11) .

[6]刘伯红, 卜卫.我国电视广告中女性形象的研究报告[J].新闻与传播研究, 1997, (1) .

女性力量训练方法 第2篇

男性和女性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雄性激素。这种荷尔蒙导致男性骨骼和肌肉的生长以及男性的体毛和低沉的嗓音。在13岁左右雄性激素分泌之前,男孩和女孩看起来很像,相似的身高、体质和体力。女性的正常的雄性激素分泌比男性低10-20倍。由于这个原因,就算有相似的训练和饮食,在连续训练后男女身体的适应性反应还是会有很大不同。

2.锻炼与饮食相结合

很多女性为了减少脂肪或体重而开始锻炼。

请记住一次减肥过程中的关键组成部分是低热量饮食—这就意味着摄入的热量低于消耗的热量。当你保持低热量饮食的时候,要增加你的肌肉含量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力量训练将会使你的身体能够在减重过程中减少脂肪而不是肌肉纤维。

如果你的饮食是均衡热量饮食(摄入热量与消耗热量持平),力量训练同样可以帮助你燃烧脂肪并增加你的肌肉含量—其结果将会是一个更加苗条纤细、有着更好的燃烧热量的能力的身体。

最后,如果你的饮食是高热量饮食(摄入热量高于消耗热量),你一定会增加体重。如果你不做力量训练,你增加的保证会是纯粹的松软的脂肪。如果你进行力量训练,你将会增加肌肉,因而你的基础代谢率将会提高,你仍可以燃烧掉多余脂肪。当然,如果你长时间地暴饮暴食,那就没有什么能阻止你发胖了。

3.自然的训练

许多女性在看过杂志或电视上的肌肉夸张、长相男性化的专业健美选手后就对力量训练有了恐惧感。我也同意,这会使一个传统的女孩对健身房敬而远之,但在这一点上以下有更多你应了解的东西:

大部分的女性健美选手都服用不同的激素类药物以催长肌肉;

专业的健美选手,不论男女每天至少训练3个小时,训练内容包含令人难以置信的锻炼频度和极高的运动强度。而大多数健身俱乐部里的会员每周只有3-4次、每次30分钟-1小时的力量训练。

4.时间

想要达到一个特殊的肌肉增长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年复一年的连续性的、艰苦的、系统的训练和精心安排的饮食。没有人能一夜之间变得看起来象一个专业的运动员。所以,作为一个初练者,你无须担心你会因力量训练而过度增长肌肉。你完全可以每天看着镜子里的自己而还能保持镇静,因为你看起来还是很正常的人。

每个女人都可以让自己的身体变得更漂亮。这并不复杂,但也并不简单。

如果你进行力量训练,我保证你不会后悔。我向你保证你将为自己的身体和健康带来很好的改变。强壮就意味着年轻。

5.女性增肌的重要性

女孩子比男孩子更需要做肌肉训练。理由是强化腹肌有利于生产过程;借肌肉训练给骨骼适当压力,可以有效防范女子好发的骨质疏松症;透过肌肉训练,让女孩子肌肉有弹性,身体匀称。女孩子不必担心肌肉训练会让肌肉見不得人,因为除非用药,身体天生欠缺男性荷尔蒙,肌力会增加,肌肉是很难长粗的。

女性时尚的力量 第3篇

本次展览的展品超过150件,借由这些展品参观者可以回顾自1950年代起,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设计师可可·香奈儿和歌手麦当娜等在全球政界、商界、文化界以及时尚界颇具影响力的女性的着装方式,并探索她们是如何运用时尚表达自己的个性,建立自己的声誉以及提高自己的影响力。

策展人唐娜·拉芙黛说:“历史上的一些社会、政治和文化运动虽然没有赋予女性主宰社会的权利,但它们深刻地影响了女性的着装。现代女性可以自信地选择她们喜欢的着装。这也是这个展览想要传达的主题:女性可以自由地选择时尚装扮。”

Exhibition at a Glance

尼基·德·圣法尔作品展/2014年9月17日—2015年2月2日/巴黎大皇宫/尼基·德·圣法尔是活跃于20世纪中期的法裔美国雕塑家和画家,是新现实主义运动的代表,凭借色彩斑斓的圆形艺术作品赢得了当代艺术的尊重和欢迎。这场作品展与众不同的是,参观者可以借用Google Glass来了解对作品的详尽解读。

城市失物招领处/2014年11月7日—2015年1月11日/芝加哥艺术学院/这场名为《城市失物招领处》的展览聚焦的是1960至1980年代取材于纽约、芝加哥和洛杉矶的摄影作品。在这一时期,摄影师和导演放弃了空中视图和全景照片,转向深入研究街道、行人生活、社区和重大的城市事件,为人们认识城市开拓了新的视角。

交织的历史/11月6日—11月29日/伦敦十月画廊/《交织的历史》展览中变化多端的编织作品均出自非洲的艺术家之手。这次展览着力于展现手工的创造性力量,而不仅仅使用传统的艺术工具和技术。每个艺术家都通过手工编织塑造出鲜明的叙事。

女性消费的力量 第4篇

消费主义是西方发达国家普遍流行的一种社会现象, 以追求体面的消费, 渴求无节制新潮的物质享受和消遣为显著特点, 并将此作为生活目的和人生的价值展现。在当下, 消费对于拉动经济具有重要作用, 这为消费主义的盛行留下了肥沃的土壤, 因此在当代社会中建立起它不可撼动的权威。于是, 在思想文化方面, 在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背景下, 国外主要是发达国家的消费理念、消费方式和消费文化快速地传递到我国, 深刻地影响并改变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与消费模式。它体现在当前人们的消费选择这一行为中, 也体现在中国当前的文化中, 具体表现在文学作品、影视作品、报纸电视传媒、网络传媒之中。最终, 在我国的主流文化中也已经表现出了对此现象的肯定。例如在央视二套就有一个节目叫“快乐主妇——超市大赢家”, 就是家庭消费技能的竞赛, 善于购物、熟悉超市各种商品的女性在这里最终会成为成功者。其他诸多与消费相关的娱乐节目也逐渐兴起, 并对大众进行着消费时代的必要训练与知识补充, 个人的消费已经获得了一个集体公认的背景, 这既是在消费社会中对人的一种消费的技能与心理的塑造, 也是在逐渐地建构并认同消费群体。

消费主义文化的核心是通过消费对人本身进行控制和确定。鲍德里亚认为, 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结构和基础已经由生产主导转向消费主导, 断言说“我们处在‘消费’控制着整个生活的境地”[1]。而且这种控制已经是成为一系列的消费的控制。一系列的消费建立着一套互相暗示的缺乏, 新的时尚消费、新的风格标榜喘息未定, 更新的时尚风格已经掀起了它志在必得市场的烽烟, 于是那种新鲜感被短暂地满足后又产生了新的不满。这在中国的消费市场中已经是毋庸质疑的现实, 是消费者普遍的心态。

商品经销商是这场消费运动背后的具体策划者与得利者。在对消费者进行了彻底而全面的分析之后, 它们进行精神营销的同时建构消费者群体, 广告业在当代的兴盛就是一个表征。正是广告赋予商品种种光环, 赋予商品物不曾有的象征意义。在物质丰富而精神匮乏、自我迷茫的时代里, 广告用它的话语为人们的自我实现指出了一条消费之路。鲍德里亚更为现实地道出了广告的现实逻辑:“广告既不是让人去理解, 也不让人去学习, 而是让人去希望, 它是一种预言性话语。它所说的并不代表先天的真相 (物品的使用价值的真相) , 由它表明的语言性符号所代表的现实推动人们在日后加以证实, 这才是其效率模式[2]。”

2 网络空间的女性消费胜景

从网站的经营来看, 商业逻辑的渗入与商业运作的使用, 才能维持其生存和发展。网络媒体以信息传播的角色来确立身份, 但它的经营单依靠新闻来维持网站的运营已经不可能, 于是, 网络也变成了时尚文化生活的教科书, 成为物质消费的领航者。它利用网络语言的自由新颖及其大胆新锐的风格, 在一个立体的虚幻世界中用光影声色以及文字, 塑造了一个关于物质的美丽世界, 在完成着对新的消费形象与消费行为的引入、塑造、命名。

与其他媒介相比, 互联网更加充分地展现对消费社会及其意识形态的塑造, 电子商务充分地展示了商品世界琳琅满目, 风光旖旎的优美景观, 这里是个展示幸福感、优越感、价值感的地方, 也是人受到商品的奴役的地方。“商品通过光芒四射的橱窗展示对人的深层欲望的引导和支配”[3]。据2011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4], 电子商务类互联网应用则成为我国互联网经济发展最快、最迅速的主力军。网络购物用户年增长48.6%, 网络在消费时代的角色愈加凸显。那些在网间善于购物的女性, 则被网络尊奉为“网购达人”, 受到大众的羡慕和追捧, 她们制造着消费时代的繁华胜景。

在各个网站的首页, 在生活、女性、男性、数码、母婴等频道中, 在各个购物网站的宣传中, 向我们展示了优美、高尚生活的物质元素。而女性频道的展示则颇费心机, 那个会消费的女性的时尚背影显得格外轻松和动人。例如用图片、新闻或者明星绯闻、广告等等形式向大众展示了奢侈品消费的旺盛, 以及在奢侈品与旁边的那个成功人士的光辉熠熠, 互为映衬, 身份与地位互为彰显, 物被赋予价值与身份象征的同时, 人也因为物而实现自己的梦幻情境。如在广告《6款适合情人节送的香水 (组图) 》, 在品牌与价格字样后是香水的图片, 下用散文诗般的语言描述产品:“自信、摩登、淡定、优雅、知性、冷艳、性感、迷离……全新摩登都市淡香氛令每一位女性都可以展示出属于自己的性感特质……内敛却极具诱惑力, 显示出现代女性复杂多变的迷人气息。”毫无逻辑和理性的文字却充满着如诗的感性诱导。这瓶香水如同童话里的灰姑娘, 穿上了水晶鞋后, 就变成了女性心目中人人渴盼的公主, 这双水晶鞋在改变了其主人角色的同时, 也成就了它自己的核心地位。

又如在某网络品牌的一则广告中, 在婀娜多姿的女子和美丽风景旁边, 广告文字的“心随衣动”篇这样写道:“从过去到现在/坚持着那被世俗嘲笑的坚持/在那坚硬、/锐利的碰撞中获得生命的喜悦/这就是我活着的意义/坚持, 坚持自己的对/忽略没有信仰的认同/我有属于我的磁场。”文字中充满着女性对自我的思考和认同, 思考的女性、坚持的女性, 然而却被赋予商品之中, 在她们的购物环节之中得以实现。

3 消费中女性虚假的自我满足

当代女性在文化社会地位提升的同时, 也伴随着对自我实现的追求, 而广告商充分抓住这种心理并把它转移到女性的消费中。对于在网间浏览的女性, 网络为她们竖起了品质生活的幻境, 也为她们重塑自我进而再现自我的美丽神话提供道具——她们借此成为那个美丽的景观中人。在这个男权主义文化的时代, 许多女性因为自我主体性的缺失而要寻找寄托, 但是, 女性充满个性自我的实现却在消费实现中走向歧途。

广告商用美丽而成功的女明星形象树立了成功女性的神话, 以她们自信美丽的形象邀请广大女性加入到这个自我实现、自我满足的活动中来, 让女人们相信完美的自我真实存在;与此同时, 自我的美丽消费等其他消费如作为妻子的消费, 又在客观上达成了对男性世界价值观的迎合, 从而取得在他们眼中——这个现实世界中的成功与幸福, 这也在最终的完成了与自我、与他人的消费关系。“个体首先被邀请进行自我取悦、讨好自己。很显然, 人们正是在讨好自己的同时才获得了讨好别人的机会。”一切都似乎在证明, 消费的女性远远比工作的女性更受追捧, 消费已经成为女性个人价值的一种展现, 她们生活在消费建立的潜规则中, 在这样的消费与展示中体会满足感, 生存从而被巩固, 她们把这视为自身强大的证明, 在物役中获得人的生存的辉煌展现。

这种完成, 并不能真正地使女性在心中建立真正的自信与幸福——那种纯粹自然地发自于内心的感受——而是让女性在消费之后, 在赢得了短暂的欢愉之后, 幻象又被现实生活击得粉碎。原因在于, 商品与消费的胜景终究是一种鼓吹与制造。但在消费者的接受过程中却把它转化为一种日常生活的真实事件并且认定商品意义。而且这种真实的塑造建立在不断的说服、劝诱的基础之上, 广告以及越来越强的真实感, 借用大众传媒的手段在更大范围, 更大的空间, 更长的时间中逐渐确认这种事件的社会整体性。另一方面, 消费者也不去判断广告事件是否真实, 鲍德里亚对消费者的心理进行了描述:“劝导和神话并不完全出自广告的不择手段, 而更多是由于我们乐意上当受骗, 与其说它们是源于广告诱导的愿望, 不如说是源于我们被诱导的愿望。”于是, 广告在当代的背景下, 以人人皆知其目的, 却赢得了消费时代先锋、流行文化领跑者的地位, 大众对它趋之若鹜。

与此同时, 生活的真实却屈居于幻想的真实之后默默无言。女性在完成一次消费之后并不能持久地拥有能满足感, 因为营销商在处心积虑地建造新的潮流时尚, 而女性在苦苦追随之时, 更在时间的老去之中, 一种自身价值受到威胁的焦虑感、失落感也顿时产生。一切以越来越快的速度生产, 也以越来越快的速度死亡, 人则在这样的物的幻象的交替中飘忽迷离、无所寄托、找不到自我。鲍德里亚对女性在消费中的特点与本质进行了概括:“永恒存在于女性范例中的, 是一种派生的价值, 间接的价值 (即维布伦所说的‘代入感身份’、‘代入感消费’) 。女性只是为了更好地作为争夺对象进入男性竞争才被卷入自我满足之中的 (自我取悦是为了更好地取悦男性) ”在消费社会的背景下, 女性依然无法摆脱他者眼光对自我的塑造, 仍然艰难地为获得在男权社会的认可, 而通过既被迫又主动的消费来建立自己的身份。

网络媒体对女性消费不遗余力地进行吹捧, 甚至制造着病态的心理。网络间兴起的“败”字, 音同于英语的“buy”, 经常与“败”相连的有“必败”“败女”等, 这看似表达了对女性无度消费的负面评价, 却在对“败女”、“必败物品”的展示中, 对这种购买行为进行了充满夸耀和鼓励意味的描述, 这种矛盾的修辞欲贬实褒, 表现出话语者以个性的名义对女性消费的鼓动。与“败女”相连的而更高程度则是“购物狂”。不少网络媒体报道女星们“疯狂扫货”、“疯狂血拼 (SHOPPING) ”, 也有女星以“购物狂”自称, 媒体同样以夸张的态度对其吹捧, 言辞之间流露出惊叹与羡慕。

“购物狂”在心理学中它被确认为是一种精神疾病, 以女性为多。在消费主义的浪潮下, 物质主义泛滥, 她们完全不假思索地购买各种生活用品, 对物品有一种疯狂而盲目的占有欲, 以此来释放情绪, 缓解压力, 获得满足感与快乐。心理学家认为, 购物狂患者主要是一些精神孤独、身心受损或是妄自菲薄的人, 企图依靠疯狂采购来填补心灵的空虚;或者出于虚荣心理与从众心理, 受到各种消费观念的冲击, 在购物中欲罢不能。但是网络媒体在对“购物狂”的态度却无贬义, 反报以窥探和羡慕的心理, 对这种现象是极为认同和追捧。他们利用自己的话语权在一步步制造着购物狂, 并毫无责任感地强化着这种精神上的病态, 并进而制造并维持着这个时代女性群体的精神病症, 不谈媒体应担负的社会道德责任。而这背后, 不能忽略的是媒体的策略:它们借此来强化消费热潮, 强化网络的引领潮流身份, 在提高点击率和影响力的同时, 提高网站的商业利润。最终, 女性群体成为这个时代病症的不自觉地担负和执行者, 陷入对购物的近乎本能的难以自拔的追求之中。

4 结语

在这个商业逻辑强大的时代, 在消费主义盛行的环境中, 每个社会群体尤其是女性面临着被物化的现实。怎样不迷失自我, 怎样建立强大的自我, 是女性以及女性主义者应该关注的话题;同时作为进步文化载体的网络传媒, 怎样提升自己文化品味, 增强自身的责任感, 是一个现实而迫切的话题。

摘要:消费主义文化已经成为盛行于网络之间的文化风尚, 网络在制造着女性消费的胜景与自我实现的神话, 女性看似实现了身份的认同, 但她们得到的却是虚假的自我满足以及彻底的物化, 甚至走向更深的心理危机。

关键词:消费主义,网络,女性

参考文献

[1]让.鲍德里亚著, 刘成富, 全志钢译.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2]维蕾娜.卡斯特著, 林中洋译.放手与找到自我[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8.李银河.女性主义[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5.

[3]李银河.女性主义[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5.

女性怎样锻炼腰部力量呢 第5篇

1、练习前的深呼吸深呼吸--让你的呼吸自然畅通。吸气时躯干伸展,呼气时摆动。小腹也是子宫的藏身之所,在呼吸时也将双手放在腹部上,闭眼,倾听内在。这样有助于腹部及子宫的内循环,也让堆积的赘肉有所分散。

2、站立斜腹肌练习

两腿分开,膝盖位于足关节上方,双手放在脑后,上身挺直,身体稍前倾,练习上身交替向两侧弯,两侧动作重复8-12次。锻练斜腹肌可使腹部赘肉向上身两侧驱散,同时让上身转动自如。此练习可单独随时随地做。

3、垫上腹肌练习预备垫在下面的毛巾可以让腹部训练变得容易点,最适合初练者。初练者在感到腹肌绷紧前,常常会绷紧颈部肌肉,一条垫在背部下面的长毛巾会使颈部放松。

双手抓住毛巾的两个角,肘关节先向前,然后向外,再慢慢收紧腹肌,头用力枕在毛巾上。

4、腹部扭曲练习仰面躺下,右腿屈起,左脚搁在右腿上,左臂侧向伸直,手心向上,右手枕在脑后。后脑向后用力往手心方向压,绷紧腹肌,胸骨对着左膝盖,让肩胛骨慢慢脱离地面,再慢慢复位。重复8-12次,对快速减去上腹肌斜腹肌的赘肉很奏效。

消费的力量 第6篇

据美国知名媒体《美国汽车新闻》估算,美国在今年1月份的汽车销量为65.6881万辆,同比下滑37.1%,而1月中国汽车销量为79万辆,中国汽车月销量首次超过美国。

之后不久,来自昆明的消息是,2009年2月底,昆明市机动车保有量突破100万大关。

这些数字意味着什么呢?

关注于机动车保有量本身,并没有太多价值。把目光从国际金融局势中收回,就昆明这座城市而言,100万辆机动车不过是些迅速贬值的固定资产,与迅速崛起的大厦相比,它的价值仅相当于几条街区的实际价值。

而当我们用“投资”与“消费”来区分事物,100万辆机动车就大有文章。我们把楼市、股市看作投资领域,虽然楼市也拉动消费,但与一套近百万的房子相比,产业链上游几吨山沙水泥钢筋,下游沙发柜子电视机外加每年数百物管费,实在太少。投资过盛自然会挤占消费空间,简单的例子就是您每月工资供房加买基金的部份多了,您花在饭馆KTV超市卖场的钱自然就少了。

如果把钱花在汽车上,其意义就远非那十余万车价可算。据计算,每花1元用于汽车工业本身,将为上游产业带来0.65元增值,为下游产业带来2.63元增值。云南没有像样的汽车工业,那1元外加0.65元大多流出了省,但下游的2.63元,却大部份花在了本地。

而当您买了一辆车,迈进汽车生活,随之而来的则是高效率、高品质的生活,以及更多的消费。消费与投资相比,其优点在于流动性,在于对周围经济环境的带动性。我们可以观察身边,从事金融、地产相关行业的人,远比从事汽车服务及其带动的餐饮、娱乐、服务的人少。汽车甚至能拉动房地产业――没车谁还买三环外的房子?没车谁会花十几万买个车库?

因此,当国家打算拉动经济时,把四万亿拉动内需的资金投入了基础建设,收紧了地产与股市的缰绳,却把第一剂强心针注入了车市。

昆明一直是座特殊的城市。无论经济规模还是增长率,昆明与国内各城市相比并无所长,唯有机动车总量、增长速度、人均占有率、私车比例,一律在全国排前三。昆明是一座爱车的城市,车生活已融入这座城市,密不可分。

也正因为车生活,昆明的消费比率居高不下,昆明人懒得投资,不想放弃车行天地间的惬意生活,因此昆明的投资水平低下,低得一场金融风暴仅能雷翻几个股民。

基于女性服装消费行为的情感营销 第7篇

关键词:女性服装,女性消费心理,情感营销

针对服装行业而言,女性消费者是至关重要,同时也是最为活跃的消费群体。其不仅为服装行业提供了庞大的市场,也成为市场未来发展的主要推动者与引导者。作为企业,如果能及时了解当代女性的消费心理以及情感需求,则可以及时调整服装设计,迎合市场,促进企业继续发展。

一、女性消费心理

1. 爱美心理

女性对美感极为追求,就当代女性而言,爱美心理是其普遍拥有的心理状态。故而,女性在购买物品时,格外注重服装的色彩搭配、外观设计以及商品包装。不仅如此,女性偏爱设计新颖或是目前最为流行的服装。设计新颖,外形美观的服装能够令女性处于愉悦的状态。如今,大部分女性都将时尚视为美的象征,所以,服装设计以及色彩搭配愈时尚,愈能受其青睐。

2. 情感心理

许多女性较为感性,故而,其在消费过程中,往往会表现较为明显的情感特征。女性情感细腻,情绪容易产生变化,同时也较为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所以其购买决策的制定会受其情绪的干扰。故而,企业不仅需要提高服装的设计水平,同时还需改善顾客购买环境,提高售货员自身素质,以便使消费者的购买过程更为舒适,从而使消费者形成积极的购买情绪。

3. 冲动心理

相比男性,女性更为容易冲动消费,无论是针对个人,还是针对家庭,都会出现冲动消费的情况。所谓冲动消费,指消费者没有目标,也没有计划的临时购买行为。女性消费过程中,往往会受到企业广告、亲朋劝说、促销活动以及导购诱导的影响,产生非理性购买行为。换言之,便是感性的消费方式。

二、情感营销方法在女性服装消费中的具体运用

1. 情感营销在广告宣传中的作用

大部分女性是以情感为主导行动,并非经过理性思考之后行动。其内心世界极为复杂、丰富,遇到希望购买的商品时,较为容易动感情,且比较冲动。现今,女性生活压力大,生活以及工作中的压力使其无法获取精神方面的满足。因此,需要通过购物缓解自身压力。女性若在该过程中,购买需要且符合心意的商品,则心情更为愉悦。由此可见,企业需迎合女性消费者的情感需求,将情感融入商品以宣传当中,完成情感诱导,引导女性消费者进行购买。

广告宣传使企业常用的宣传手段之一,企业可将情感融入与广告宣传当中,具体有以下两种方法:其一,创设情境。企业可在广告宣传中为服装的穿着营造浪漫或是温馨的现实情境,以此获取消费者感情方面的认同。以某运动服装企业的电视广告为例,其创设了如下情境:身穿该品牌运动服装的情侣清晨共同跑步。广告不仅向女性观众展示了服装实际的穿着效果,同时也为女性消费者营造了温馨的画面,激发了女性消费者的购买欲望。第二,赋予广告情节与故事。女性是感性的,通过情节或是故事,能够有效提高女性对该品牌服装的关注度。某国外服装品牌在广告中为消费者呈现了服装制造的全部过程,无论是布料的制作和选取,还是设计师的设计过程,企业都以纪录片的形式告知消费者。如此一来,既吸引了消费者的注意力,同时也提高了消费者的信任度,为企业服装销售奠定基础。

2. 情感因素在表现设计中的运用

优秀的服装不仅需要符合消费者的基本需求,同时也需要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要。设计师在设计服装过程中,既需要准确把握服装的形态,强调服装的个性化与美观度,同时需要注重人的情感,寻求与消费者情感方面的共鸣。如果一件服装仅仅是设计新颖,却没有引起女性消费者的购买欲,则不可以算作优秀的服装设计。以冬装为例,设计师需要在不损坏服装保暖效果的前提下,对服装进行改善与调整,通过颜色搭配或是添加装饰,提高冬装的艺术感,以便打动消费者。只有服装的外形、功能以及包含的情感同时感染消费者,服装才具备审美价值,从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购买。

睡衣是大部分女性必备的服装之一,但传统睡衣设计过于呆板,无法受到女性消费者的青睐。如今,睡衣一改原有设计方式,种类愈发丰富,针对性也有所加强。部分女性追求可爱,于是设计师将睡衣设计为动漫人物或是动物的形状,突出其可爱,如维尼熊、兔子以及熊猫。部分女性消费者追求成熟,则设计师采用薄纱、真丝等作为材料,以突出女性的成熟与性感。由此可见,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添加女性消费者的需求以及情感因素,可以令服装的销售更具针对性,进而吸引大量消费者,增加企业的经济收益。

三、结束语

女性是服装行业不可忽视的消费群体,其对服装行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作为服装企业,应积极调查市场中女性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以及消费行为,并以此为基础对服装设计、用料以及色彩搭配进行调整,使自身商品更为适应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王善贵.基于女性生活方式的服装营销探讨[J].企业活力,2013,02:38-39.

新媒体对女性消费行为的影响 第8篇

一、女性消费市场的崛起和地位

2015年5月20日, 阿里巴巴举办首届全球女性创业者大会, 马云在发表主题演讲时调侃道:“我在媒体上、在微博上看到很多人说马云是被妇女们包装起来的, 别人可能只有一个女人, 我有无数个女人。”不仅是阿里巴巴集团, 现在越来越多的商家正逐渐意识到:“得女人心者得天下”。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 投资、消费、出口这三驾国民经济发展的“马车”中消费正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力, 而女性作为消费大军中的主力也可以说是这个时代的主力, 只有抓住了女性消费者也才能顺应时代, 抓住消费增长的大趋势, 大脉搏。

(一) 女性消费者的直接购买行为

根据第三次人口普查统计, 我国女性消费者有4.8亿之多, 占全国人口的48.7%, 其中在消费活动中有较大影响的是中青年妇女, 即20—50岁这一年龄段的女性, 约占人口总数的21%。随着时代的发展, 在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转移中女性在职场的竞争劣势逐渐消失, 在中国22%的CFO是由女性担任, 并且相当数量的女性进入中高层管理职位。女性收入的逐渐提升自然直接提升了女性的购买力, 而新时代对于女性自我投资的宣传也使得女性越来越注重自身的发展, 通过从各方面的消费购买行为实现自身的“保值增值”。

(二) 女性消费者的代理以及影响购买行为

根据全国妇联的调查显示, 有78%的已婚女性负责为家庭日常开销和购买衣物做出决定;在购买房子、汽车或奢侈品等大额商品时, 23%的已婚女性表示她们能做出独立决定, 其余的77%女性会与配偶商量后决定, 但她们的个人好恶仍然会对最终决定产生重大影响, 而阿里数据也显示, 阿里在线电商销售额的70%由女性贡献。女性在社会中扮演了多重角色, 她们是女儿、妻子和母亲, 女性消费者在整个家庭的整体消费行为中的参与度甚至是主导程度正随着时代的发展越发加深, 她们正逐渐成为消费购买活动中的决策者而非仅仅的参与者。

二、新媒体及其特点

(一) 新媒体的概念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概念, 是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 以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为支撑, 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网络电视等媒体形态都属于新媒体的范畴。关于新媒体的界定, 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认为:“首先,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新对于旧而言;其次, 新媒体是一个时间概念, 在一定的时间段内代表这个时间段的新媒体形态;再次, 新媒体是一个发展概念, 它永远不会终结在某个固定的媒体形态上。”

(二) 新媒体的特点

1. 即时性。

新媒体的出现迎合了人们休闲娱乐时间碎片化的需求。现代社会, 工作与生活节奏的加快, 人们的休闲时间呈现出碎片化倾向, 新媒体的出现正是迎合了这种需求而生。

2. 互动性。

与传统媒体“一言堂”的主动传播方式不同, 新媒体的互动性更强。通过互联网等新的媒介手段满足用户随时随地互动性的表达、娱乐与信息需要。

3. 主动性。

新媒体通过广泛的媒介形式, 能够让用户有更多的选择性。而通过用户的主动选择, 使得人们使用新媒体的目的性与选择的主动性更强。

4. 精准性。

新媒体的使用方式与内容选择相对传统媒体更具个性化, 这种特性使得新媒体的用户群体的市场细分可以更加充分。

三、新媒体营销及其模式

(一) 新媒体营销的内涵及发展趋势

新媒体营销借助是基于信息化、电子化、网络化的大环境所开展的一系列营销活动。它的基础理论仍旧是当前的营销理论, 但在当前高科技技术的推动下, 新媒体能够更好地将自身特点发挥, 利用其强大的功能, 精准定位市场, 实现客户所需, 从而达到促进用户消费的目的。与此同时, 在当前“互联网+”的大时代背景下我国网民总数已达到6.68亿人次, 其中手机网民规模已达到5.49亿人。大量用户对于新媒体的使用也使得新媒体营销渐渐为广告主所青睐。根据DCCI数据显示, 2015年网络广告占到广告主广告预算的62%;2015年前三季度, 广告主在互联网媒体广告花费增幅超过20%, 远高于其他传统媒体。

(二) 新媒体营销当前的主流模式

1. 微信营销。

在中国, 使用智能手机的客户数量远远超过了4亿, 而微信因为其一对一的互动交流方式成为移动互联网的第一应用, 作为一个用户量庞大且活跃度以及用户黏性非常高的应用, 目前微信已经成为新媒体营销的重要阵地。微信的营销方式主要有公众号推送、企业微信、朋友圈企业信息推送等方式, 而微信营销的优点也在于其定位的精准度、营销的深度以及良好的互动性。

通过客户主动选择某类型的公众号, 可以实现对特定消费群体的准确定位, 以及信息推荐。企业微信号的出现则给企业带来了一个更为直接面对和与消费者接触沟通的机会, 无论是从宣传的点、面上都更为深入。最后是广告主的朋友圈推送, 据微信公布信息, 该类型的推送也是经过大数据研究而针对特定客户推送的特定产品和内容, 相对于传统的大众媒体, 这种营销形式无论是从内容还是消费人群的选择方面一定都是更加精准的。

2. 微博营销。

新浪微博发布的2015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 2015年6月新浪微博月活跃用户数量为2.12亿人, 其中大部分使用者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年轻群体, 而这中间收入较为稳定的白领群体又占据主要地位。微博营销的营销模式正是借助微博这个新兴媒体, 通过有趣、生动、简短的文字更新实现信息的即时分享、企业与消费者的互动交流。微博营销也是既可以通过大V等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的微博内容实现营销, 也可以企业自行选择开通微博, 发布企业讯息并和消费者进行互动性的沟通交流, 从而实现企业形象的有效树立并最终达成销售的目标。

3. APP客户端营销。

APP客户端营销是伴随着手机等移动设备的普及、移动端网购呈现高增长趋势而出现的。所谓客户端营销就是基于应用程序的营销, 是指通过手机软件、SNS及社区等平台上运行的应用程序来开展的营销活动的总称, 当前的APP客户端营销多指第三方智能移动平台的应用程序营销。

目前移动互联网时代的APP具有高度的精准营销和强大的交互营销能力, 再加上智能移动终端的不断普及, APP广告随处可见。手机APP营销凭着开发成本低、深受目标受众的接受、拥有精准的服务、高效的顾客黏稠度、始终助力于促销等特点, 为企业带来了更多的社交媒体营销。

4. 社交网站营销。

社交网络营销型网站简称为社交站, 是当前时代的交流平台, 也是web2.0的平台。在当前社会, 社交站是企业发展的一大特色, 它们的作用不仅是提供要闻故事, 而且通过人们关注它可以把流量带到企业主页。

四、新媒体对于女性消费行为的影响

(一) 意见领袖的主导作用

女性在进行购买决策的过程中会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其中意见领袖往往起到了主导作用。近两年兴起的“网红经济”就很好地解释了意见领袖对于女性消费行为的影响力。在券商国泰君安针对“网红经济”发布的一份23页的研究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 网络红人“雪梨”凭借着万达公子王思聪女友的身份拥有119万粉丝, 她的淘宝店服饰单月成交87万单, 据国泰君安研究报告估算, 她全年可净赚1.5亿元人民币。网红张大奕拥有377万粉丝, 淘宝店铺开业一年成为五颗皇冠, 在国泰君安的报告中写到, 她的收入令人眼红, 甚至超过很多一线明星。据统计, 目前淘宝女装销售前20的网店中, 网红主导的店铺占据半壁江山。令淘宝网公关睿思印象最深的就是网红粉丝的购买力。

(二) 便利性下的快决策

在“互联网+”时代, 电子商务相对于实体经济的“坐商”形式, 通过手机网站、PC端、i Pad等各种媒介终端渗透人们的生活当中, 尤其是闲暇的碎片时间中。消费者的购物行为, 从原来的面对面交易, 到现在随时随地比价选择, 消费者在寻找商品和匹配商品上更加便利了, 而这种便利性也使得新女性在购物决策上可以免去传统的实地询价“货比三家”的麻烦, 从而实现“快决策”。与此同时, 越来越多作为消费主力的高知女性因为承担着工作、家庭中的多重角色, 能够实地购物的时间也会相应越来越少, 而移动终端所提供的便利性能够让这些新女性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实现“快决策”的买买买。

(三) 互动性下的社交群体

“社区”一词最早源于德国的社会学家滕尼斯在1987年出版的《共同体与社会》, 它是一个传播学领域的名词。根据特点、兴趣以及共同话题, 人们找到属于自己的社区并畅所欲言, 长此以往社区的成员也会不断增加, 但是当成员认定自己不再和这个群体有共同讨论的话题时, 也会选择离开寻找另一个社区。最早的社区就是用来传播信息和交流, 随着网络虚拟社区的建立, 精准的群体、及时的互动和信息的快速流动让企业在社区中找到商机并开始营销。

电商新贵“小红书”就是借助其“社区营销”的经营模式最近大火了起来, 这个员工仅100多人的公司在创立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已经实现了7亿多元的销售额, 而小红书的成功之处也在于其独特的将海外购物分享社区和跨境电商相结合的社区电商模式。

“小红书”联合创始人瞿芳介绍, “小红书”现在已经发展为国内最大的海外购物分享社区, 拥有1500万用户, 其中50%是90后, 82%是85后, 90%是女性用户, 而当女性用户在一个购物分享社区中逛久了, 就会很自然地产生购买的需求。不同于其他跨境电商, “小红书”拥有前端的社区。社区用户分享的商品使用笔记和口碑传播, 正是吸引消费者的地方。因为相比传统广告, 年轻一代的消费者更信赖口碑传播。而社区的另一个价值则在于协助选品, 从而降低库存风险。社区积累了大量的商品口碑和用户行为, 就好像全世界有几十万的用户在帮“小红书”主动使用和发现新出来的好东西, 然后有几百万用户用自己的行为来投票, 这些数据可以保证采购来的商品是受用户推崇的。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 女性消费者逐渐成为消费中的主力军, 影响并引导着消费决策, 因此越来越多的商家开始注重对于女性消费行为的研究, 同时近年来随着网络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 新媒体逐渐取代传统媒体成为整合传媒营销的重要工具。在此主要针对新媒体以及形式多样的新媒体营销方式对女性消费行为的影响做相关研究。

关键词:新媒体,新媒体营销,女性消费行为

参考文献

[1]马航通.针对女性的营销策略探析[J].现代商业, 2013 (7) .

[2]熊澄宇.新媒体研究前沿[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

女性消费的力量 第9篇

关键词:女性身体,身体美,审美意识,身体解放

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主义的出现, 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女性身体美已经被颠覆与改写, 女性身体挣脱了封建的桎梏, 开始变得开放、自由, 女性身体因此得到了进一步的解放, 女性身体美的内涵从而也更加丰富和生动。文章着意探讨古典女性身体之美与当代女性身体之美的不同与变异, 关注消费时代背景之下, 女性身体审美意识的变迁, 以寻求女性身体的真正解放。

一.从天然到人造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美丽历来是人们孜孜不倦的追求和亘古不变的期望。女性是美丽的代言人, 美女更是美貌与智慧的集合体, 楚楚动人的代名词。中国古典文籍中, 记录出了大量的窈窕淑女。我们从文字里、画卷中品味出我们心中最美的绝代佳人。诗经中“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的硕人, 曹植笔下“翩若惊鸿, 婉若游龙”的洛神, 李白心中“秀色掩今古, 荷花羞玉颜。浣纱弄碧水, 自与清波闲”的西施, 白居易眼中“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逢”的杨玉环, 无不有“沉鱼落雁之容, 闭月羞花之貌”。无论是高贵优雅的大家闺秀还是清新可爱的小家碧玉, 都是那样超凡脱俗, 倾城亦可倾国。她们迷倒多少世间男儿, 看煞多少凡夫俗子。在传统的文史资料中的伊人眼如秋水般温情, 手如柔荑般细嫩, 肤如凝脂般白晰, 齿如瓠犀般洁白, 嫣然巧笑, 暗香袭人。我们赞美她们如清水芙蓉, 天然去雕饰;我们喜欢她们如清辞丽曲, 绝世而独立。在我们的审美意识中她们“眉似远山不描而黛, 唇若涂砂不点而朱”, 是天生尤物, 毫无造作之态;生来美丽, 无须多点装饰。青衣缟素难掩她们的清丽脱俗, 粉粉淡妆更显她们的天香国色, 她们仅用浅笑与顾盼就可征服一个时代。

然而, 在这个越来越追求外表美的时代, 爱美的女性开始通过化妆、美容、整形来塑造华丽的外表, 开始了所谓的“身体规划”。个体开始注重身体的外观与保养, 我们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技术、医学技术对身体进行再次塑造和加工。人们开始肆意追逐外表的华美, 愿意付出任何代价打造自己的美丽。身体越来越成为一个可以不断被加工、改造的实体。过去“天生丽质难自弃”, 不施脂粉的西施浣纱时, 一样获得垂爱, 任凭东施如何效颦都只能望尘莫及。而今天, 我们却可以借助一系列手段去追求心中渴望的美, 单眼皮可以变双, 脸圆可以削骨, 皱纹可以去除。我们可以借助化妆技术、医学技术去达到我们对于美的要求。其实, 追求美无可厚非, 但刻意去残害身体而达到外表的美丽就过犹不及了。我们可以看到四处充斥着涂抹浓妆的明星、美女, 我们可以看见琳琅满目的整容机构。素颜、不施粉黛的美丽好像已经成为美女们的噩梦和过去, 多少人已经不再敢以素颜面对镜子中的自己, 不敢让人窥见她原本的样貌。女人天生是爱美的, 况且任何一种美都有它独特的味道, 素面朝天与精心装扮都可以美得令人惊叹。只愿淡妆浓抹总相宜, 如此甚好。

二.从柔美到中性

乾刚健主动, 坤柔顺主静。只有二者兼顾并重、刚柔相济, 才能够动静咸宜。从此, 在传统的审美心理中, 女子必须柔美可人, 男子必定阳刚有力。女性因此成为优雅、温婉、娇嗔的代表。她们天生娇美秀丽的面庞, 肩披纤细柔软的长发, 拥有琳珑有致的身姿, 具备温婉动人的气质。能做“掌上舞”的赵飞燕, 艳若桃李, 冷若冰霜, 瘦削玲珑。楚楚可爱的崔莺莺, “淡白梨花面, 轻盈杨柳腰”。这样的女子让多少人为之动容, 这样的女子才是符合我们审美习惯的美人儿。千百年来, 我们的社会不自觉地推崇女性温柔敦厚的精神品质, 接受女性阴柔美的审美趋势。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只为褒姒莞尔一笑, 西楚霸王临危时心心念念的只有虞姬, 可见江山、权贵也不抵女子的一缕柔情。女人天生是如水的, 如花的, 她往往能带给人一种温润舒心之感、勾起百般疼惜之情。

然而, 随着社会的进步、女权运动的发展, 却带来了另外一种美———中性美。它打破固有的审美习惯, 产生新的审美效应。中性美成为对传统审美习惯的挑战, 对自身身体的另一种欲望表达。中性美的出现, 模糊了男女性别的天然界限, 焕发了女性对身体意识概念的自觉。以李宇春、周笔畅、曾轶可为代表的中性风逐渐成为时尚的弄潮儿, 流行的风向标。她们不再长发披肩, 而是以清爽短发示人;她们从不穿裙子, 而是追求嘻哈帅气;她们拒绝高跟鞋, 而是喜欢运动休闲风。她们完全打破传统意义上的女性形象, 展现出全新的掩藏性别的女性身体。人们开始用“酷”“帅”来形容这些女孩, 在人们心中, 她们甚至比男生还帅, 因为她们清秀而潇洒, 白净而时尚。中性美的出现是对传统女性柔美的否定, 对男女性别意识的颠覆, 对女性身体的隐藏。中性美的出现, 正是社会时代的新兴产品, 它使我们重新定义和看待女性。在女性主义大声疾呼“消除性别意识”的历史背景下, 女性开始从娴静优雅的圈禁中挣脱出来, 开始剪利落干净的短发, 穿简约帅气的服装。中性美就这样挑战了传统审美标准, 打破了阴阳调和的传统精神。它成为一种前所未有的美的新类型。尽管人们对它褒贬不一, 但这种中性美的独特艺术魅力却给人以简约清新的审美体验, 重新诠释了女性形象, 展示了新时代女性的个性特点。

三.从遮蔽到暴露

人类文明起源的标志是自我意识的觉醒, 当亚当、夏娃懂得用树叶去遮蔽自己身体的时候, 人类自此有了对身体乃至生命的羞耻感。对身体的遮蔽体现了生命意识的自觉和对自我个体的保护。对身体的遮羞从此成为人类守护自身的方式。在中国传统观念中, 女子一直尊崇着严格的封建传统思想, 要庄重自持、涵养浓厚、温婉羞涩。女性被迫把女人的身体从上到下罩起来, 把窈窕生动的肢体虚掩起来, 使自身包裹在严实的外衣之下, 守护着自己纯洁的身躯。从深衣襦裙到旗装马靴, 女性处处小心地遮蔽自己的身体, 连被男子看见都是禁忌。在浓厚的封建礼教氛围中, 想要妇女如现在一般外露曲线是不可能的。遮羞是一种自我感觉, 而且是一种个体的自我保护感, 服装不仅是身体的遮蔽物, 也是个体生命的保护伞。在身体的羞涩方面, 是针对人身体的优点和美的保护感。他认为羞涩是一种美的东西, 在审美意义上放射出迷人的光芒。

然而, 历史的钟摆进入新时代以来, 西方文化的渗透、现代审美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女性身体的开放和暴露, 我们的眼球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暴露与新鲜的性感美。它与根深蒂固的保守思想、历史悠久的封建传统形成猛烈碰撞。身体的暴露、裸露成为时下的敏感话题。无论是电影、电视、广告、杂志, 四处明目张胆地展示着女性身体的独特魅力和傲人曲线。女性开始有机会展示与追逐身体之美, 比基尼的出现, 模特的涌现, 各种裸体艺术、人体模特, 大胆出位的形式与过去女性的保守羞涩抗击。脱去虚掩我们身体的繁琐外衣, 我们开始了着装的自由与大胆。走入我们生活的是越来越短的裙子, 越来越透的衣服, 越来越张扬的打扮, 越来越紧身的衣裤, 内衣外穿甚至不穿内衣已经屡见不鲜。性感、酷炫、奇异、怪诞进入我们的审美视野。我们不禁感叹文明的进步带来女性身体的全面敞开, 女性不再束缚在长衫长裙下, 而是有自由、有权利去展现女性身体美、性感美。但在这种遮蔽与暴露中仍然需要一种适度, 一种调和。过分暴露就流入恶俗之流, 过于遮掩就陷入保守之境。在遮与露的平衡中把握的最恰到好处的恐怕就属旗袍了, 它充分而自然地展现了女性的曲线美。精细的盘扣, 适当的开叉, 透着一种动人的魅惑与典雅的韵致。既不显过分夸张, 又不会拘谨保守, 以温和的方式既“露”又“遮”, 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审美效果。

身体作为灵魂的栖息之地和建构自我的工具, 承载着重要的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时代的进步、传统的承袭中, 女性身体美也在不断发展和进步, 美的内涵不断丰富, 美的类型不断更新。女性审美文化建构问题越来越突出。在当代, 女性身体得到了极大的自由与空间, 女性身体表现出丰富的审美意蕴。但女性身体的真正解放仍是一个未尽的事业。女性要摆脱这种外在强大力量对身体的控制, 仍然需要时间和努力。

参考文献

[1][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 南京:南京出版社, 2002。

[2]陶东风:消费文化语境中的身体美学[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0。

[3][法]西蒙·波伏娃:《第二性》陶铁柱译[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女性消费的力量 第10篇

一、高校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阵地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是高等教育肩负的重要使命, 也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 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作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并且把“创新驱动发展”第一次上升为国家战略, 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校的第一使命是培养有灵魂的人才, 这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人才基础。高校要成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源泉, 成为整个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力量。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作出不可替代的贡献, 既是高校的时代使命, 又是高校自身发展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

高校具有高水平专业人才集聚、学科综合、科学研究资源丰富及创新性思想活跃等优势, 并且在科学、技术、文化、社会等领域的预测和建议具有前瞻性。高校作为文化传承的基本载体和文化创新的重要基地, 是引领社会思潮和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大会上强调, 好学才能上进。必须发扬学习之精神, 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 坚持实践、实践、再实践。高校作为学习求知的殿堂, 一方面要发挥好大学传播知识和培养人才的功能, 为全社会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创造条件, 提供重要支撑, 另一方面要发挥好大学的导航作用, 引领全社会“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全社会树立学习标杆。因此, 高校既是引领社会进步的重要航标, 又是推动整个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强大动力。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在这条伟大的复兴之路上, 高校是实现“中国梦”的参与者和书写者, 她能够汇聚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强大正能量。在此过程中, 高校作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阵地, 必定大有作为。

二、知识女性是和谐高校的重要建设力量

知识女性是指从事各级教育、科研及开发工作的女性知识分子, 她们一般具有良好的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能力, 在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水平的同时注重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和生理素质, 凭借自己特有的实力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1]。

在社会上, 高校是一个特殊的环境。一道校园围墙, 隔开了社会的喧嚣和嘈杂, 把宁和与平静带给校园中的教师和学生, 形成师生共同学习、共同研讨的氛围。高校作为一个重视知识力量的群体, 更是消融了男性和女性生理上的差异。高校重知识而不注重体力, 重智慧而不重鲁莽, 高校尊重女性。同时, 女性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显示出高校环境更适合她们发展。女性体质较弱, 但是心思缜密细腻, 认真负责, 更容易专注科研, 所以高校女教师不乏高学历的杰出人才, 涌现出大量的女博士和女硕士, 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给知识女性施展才华创造了优越的环境, 是知识女性自我展示、大展身手的平台。

据2010年教育部统计, 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合计2156601人, 其中女教职工980704人, 占教职工总数的45.47%, 专任教师1343127人, 其中女专任教师624341人, 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6.48%。2011年教育部统计, 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合计2204819人, 其中女教职工1008509人, 占教职工总数的45.74%, 专任教师1392676人, 其中女专任教师652951人, 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6.88%[2]。以上数据表明, 在高校, 女教职工和女专任教师的数目不断增长, 所占比重不断增大。

据2010年统计, 普通高校学校研究生指导教师的总数是260465人, 女研究生指导教师有68665人, 占研究生指导教师总数的26%, 其中, 女博士生导师 (2072人) 占博士生导师 (16204人) 的13%, 女硕士生导师 (60250人) 占硕士生导师 (201174人) 的30%[3]。据教育部2011年统计, 普通高等学校研究生指导教师的总数是250219人, 其中女研究生指导教师有71047人, 占研究生指导教师总数的28%, 其中女博士生导师 (2496人) 占博士生导师总数 (17548人) 的14%, 女硕士生导师 (65787人) 占硕士生导师总数 (210197人) 的31%[4];高学历的知识女性在高校的教师群体中比例不断增大, 她们对高校的建设和发展将会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

知识女性具有专门的知识和技能, 能够利用自身的知识独立自主地创造价值。知识女性专业、自主、创造性强、渴望自我价值实现;知识女性心思细腻、情感丰富、性情温和, 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知识女性工作严谨认真, 自信自立, 勇于应付各种挑战;知识女性职业情绪稳定, 一般都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知识女性承担着社会和家庭双重角色的职责, 既是职业工作者, 又是妻子、儿媳、母亲等多个角色[5]。

教育者应该具备思维敏捷、口齿伶俐、驾驭语言文字流畅自如的能力, 这是知识女性的特征素质。知识女性形象思维相对发达、考虑问题细致周密, 此外还兼有柔韧性强、持之以恒、态度认真、责任心强等特点。这些女性的特点, 使其在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中都能与男同事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它是构建和谐大学校园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女性是生命的直接创造者和养育者。温柔善良、耐心细致、慈爱体贴、善解人意是女性与生俱来的品质, 延伸到职业中便表现为有条不紊的工作作风。高校知识女性应发挥细致入微、亲切内敛的特点, 采用具有亲和力的兄弟姐妹式、亲朋故友式的方式, 实现与男同事的和谐互动, 树立与同事之间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构筑团结共进的和谐空间, 为教书育人搭建宽松和谐的平台。女教师凭借母性的关爱与包容, 以及诚恳真挚的爱心、无微不至的关心、不急不躁的耐心, 更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设身处地地关心学生, 做学生的贴心人。知识女性聪慧敏锐、自强不息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 课堂上女教师思如泉涌、口若悬河的渊博学识感染学生, 生活中知识女性从容淡定、爽朗热情的优雅气质影响学生, 如微风、如细雨, 随风入夜, 润物无声, 哺乳着一颗颗稚嫩的心灵。她们是校园内一道美丽的风景, 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楷模, 耳濡目染, 潜移默化, 谁都不能否认校园内知识女性的特殊功能, 谁都不能替代校园内知识女性的独特作用[6]。

总之, 有知识、有道德、有修养的现代知识女性, 应积极融入构建和谐高校的实践中, 全面发展自己, 为实现“中国梦”作出贡献。

三、激发高校知识女性实现中国梦建功立业的途径

在教育事业中扛起“半壁江山”的高校知识女性, 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力量, 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容忽视的群体。关注并维护他们的发展需要高校和知识女性自身的共同努力, 即高校知识女性不仅要从自身因素努力, 还要创造良好的环境。

高校知识女性要从自身出发提高整体素质。高校女性要加强学习, 在干中学, 在学中干, 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致用、学以创新, 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充分开发潜能和优势, 树立自信心, 增强独立意识。从自身角度促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谐化, 达到整合社会教育资源的效果。

学会呵护家庭和谐关系, 打造人生避风港。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有一个贤惠的女人, 一个成功的女人背后有一个开明的男人, 而任何成功的男人和女人背后, 都应该有一个温暖的家庭。知识女性也不例外, 和谐的家庭关系, 既有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 又有利于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益, 还会给生活增添许多幸福。

此外, 高校知识女性应该学会心理调适, 掌握心理促进[7]。角色的冲突, 让知识女性不同程度地处于工作和生活困顿之中, 导致心理上的强烈冲突, 陷入“身心疲劳”的状态;由于知识女性的理想和个性倾向及其成就动机和上进心, 使得知识女性具有追求完美的倾向, 加之其敏感脆弱的性格特点, 高校知识女性应该学会心理调适, 即通过自我提高、自我关怀、自尊自爱、追求“柔性”[8] (即更重视培养与同事之间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充分发挥自身耐心细致地优势, 采用亲和力的方式, 构筑师生、同事之间团结共进的桥梁, 发挥女性优势, 化解多重角色困惑。

高校要注重软环境的关怀。首先要创设浓厚人文关怀的校园氛围, 关注知识女性的工作、生活和心理, 重视对知识女性的正确评判和任用, 为知识女性施展才华创造环境。其次要为知识女性建立培训规划、创造学习的机会, 德鲁克曾说:员工的培训与教育是使员工不断成长的动力与源泉[9]。再次要建立有效的竞争机制, 创设一个“你追我赶”的氛围, 建立竞争上岗机制, 并设立相应的工资和奖励制度, 激发知识女性奋进的动力。

此外, 保障高校知识女性的权益。依靠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支持与保障, 是现代高校知识女性发展的重要社会条件。许多西方国家的法律体系都非常重视对女教师权益的保护, 如美国为了消除妇女职业隔离、扩大妇女就业, 实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 建立现代化的就业服务体系, 特别在1991年颁布《玻璃天花板法》对女性的平等晋升做出保护, 并依据该法成立玻璃天花板委员会, 借用政府公权的介入来打破两性职业隔离, 促进两性平等, 以消除女性经晋升的障碍[10]。

高校要努力为知识女性营造发展的平台, 帮助她们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价值。教学方面, 要注重女教师梯队的建设;科研方面, 要帮助扶持女教师提高科研水平和扩大科研成果[11]。同时, 制定并出台相关保护和照顾高校知识女性的政策并落到实处。如规定女性担任某些重要职位的最低比例、建立高效知识女性利益诉求的法律渠道和组织, 又如校妇委会和校女工委等、在职称评审、干部提拔、教师培训、学历提高等方面为其提供公平参与竞争的机会。

参考文献

[1]翟博.中国教育报, 2013-5-1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各级各类学校女教师、女教师工数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382/201305/152560.html.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研究生指导教师情况 (总计)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200/201201/129588.html.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研究生指导教师情况 (总计)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382/201305/152533.html.

[5]常庆平.知识女性个性特征与管理策略分析.赤峰学院学报, 2010.12 (12) .

[6]金乐.知识女性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特诊共和作用.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2) .

[7]程肇基, 胡嘉琳.心理关怀对女性中高级知识分子健康心态的影响.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3.12, 第23卷.

[8]黄朝晖.塑造新形势下高校女教师的“三性”形象.中国高等教育, 2003.10.

[9]常庆平.知识女性特性特征与管理策略分析.赤峰学院学报, 2010.12 (12) , 第26卷.

[10]转引自:李英兰.社会性别视角下的高校知识女性发展研究.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 (4) .引自:焦兴恺.美国两性工作平等救济制度之研究.台北学法学论丛, 2001.

女性消费行为研究 第11篇

基于社会性别视角的消费行为

社会性别的概念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 欧美一些国家学者提出的, 是基于可见的性别差异之上的社会关系的构成要素, 是表示权力关系的一种基本方式。著名女性主义学者西蒙·德·波伏娃认为, 社会、经济、文化、道德等外生因素影响男女社会性别的塑造。

性别差异通常是通过婴儿时期收到的第一份礼物的颜色 (是黑色还是粉色) 获得强化的。社会预期常常过于简化。例如, 女性就应该对衣着、时尚、美丽感兴趣, 而男性则不同。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很难定义, 而从时尚变化的角度来说, 更难定义。男性气质被定义为缺少女性气质。从可接受的外貌看, 对男性来说, 讨论他们不想接受的外貌来说更加容易。当男性在描述衣着时, 他们并不集中于男性气质, 而是更喜欢描述衣服的意义。比如, 成就感或过去美好的回忆, 与朋友在一起及当时所穿的衣服。当被问及最不喜欢的衣服时, 男性会觉得过于女性化的衣服不符合自己的审美, 因为着装上会显得过于时尚, 太潮等。而且女性的购买能力和消费意愿远远高于男性, 购买动机与消费需求远比男性更加复杂和积极主动。人们一般习惯用理性、勇敢、果断、豪爽、粗枝大叶等来形容男士, 用感性、怯弱、静若处子等来形容女性。但随着女性独立意识的增强, 这些界限并不是那么明显, 但在消费行为方面还存在明显的差异。

女性消费的特点

1.女性消费动机

消费动机, 是指激发消费者最终购买行为或消费行为的动因。消费行为和消费动机起源于心理学研究, 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 西方学者逐渐对消费动机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 将它引入到消费者行为领域进行研究。一般来说, 消费动机的类型主要有追求实用性、追求性价比、追求品牌、追求炫耀与好胜、追求独特等。而这些动机又可归于两大类:社会性导向动机和个人性导向动机。女性的消费动机也是基于人的内在需求所产生的—基于安全需求所产生的消费动机, 基于归属与爱的需求所产生的消费动机;基于社会交往需求产生的消费动机;基于自尊需求产生的消费动机, 基于审美需求产生的消费动机;女性基于自我实现需求所产生的消费动机。

2.女性消费行为

周锡冰在研究中把女性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青年时期的女性顾客, 第二阶段是中年时期的女性顾客, 第三阶段是老年时期的女性顾客, 对于青年女性她们更多的求美心理, 追逐个性化, 追逐名牌;而中年女性则表现为爱子心理、爱夫心理、从众心理。冯军也提出, 女性消费存在爱美心理、攀比炫耀心理、情感性心理, 注重商品的便利性和实用性, 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自尊心, 购买商品比较挑剔。美国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在接受美国《华尔街日报》采访时说:“21世纪的商品销售将是女性消费时代, 传统的消费营销模式已经过时, 消费需求的重心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物质需求的满足, 而是变为个性化与精神感的需求。”这说明, 女性消费者的心理已有了新的变化趋势, 只有读懂女性消费心理的变化动向, 才能有效地制定营销战略。通过梳理文献, 得出目前女性几个消费行为新变化:

(1) 理性消费行为大于非理性。一是随着现代教育的普及化, 女性受教育素质大大提升, 女性消费不再像以前一样, 过于盲目、非理性, 而是更了解产品知识, 更清晰自己的消费目的, 消费内容, 个人消费方面, 会依据自身条件, 个人需求去选择适合自己的消费方式。二是现代家庭的消费决策权大部分由女性掌控, 小到柴米油盐酱醋茶, 大到房子车子、股票投资等。她们必须基于家庭经济收入和家庭需求来决定最终消费行为, 所以现在女性消费行为正在随着个人知识素养和个人家庭地位的提高而趋向于理性化。

(2) 日趋倾向于个性化消费。女性消费从曾经的标准型向与他人不同的特殊型转变, 女性在消费时, 追求个性化, 不再以统一标准为目标。女性从家庭中解放出来, 个人经济收入的增加, 社会阅历的丰富, 都使得女性有了更多的自我意识, 以前觉得物美价廉是最好的, 但现在会在消费时产生更多的情感因素, 产品的寓意, 消费带来的快乐体验和精神享受等会左右她的消费行为。

(3) 注重方便快捷的消费。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 很显然会有更多的女性进入职场。一方面, 减少了她们消耗在家庭中的时间;另一方面, 把时间奉献给工作, 购买商品时更希望买到省时、省事的商品和功能多样化的商品, 如快餐、自动洗碗机。购买商品的方式上会选择网络购物, 具亚马逊中国网络购物方式调查发现, 女性主要购物方式已有线下实体购物转为网络购物。约70%的女性表示, 她们经常性在网络上消费。因为网络消费解决了时间和空间的约束, 选择商品, 付款, 送货, 一站式服务, 她们只需要坐在电脑旁, 敲击一下键盘就可以完成购物过程。

(4) 绿色消费。马斯洛论述了人类社会的需求层次, 当个人满足了基本需求后, 就会追求更高质量的生存和生活质量。生态环保的绿色产品的特性和功能, 使女性在购买这些产品时, 能够彰显自己的品位, 如进行房屋装修时, 会考虑装饰材料的成份;购买汽车时不仅会考虑价格、形状, 还会考虑到排放量;购买冰箱必须是无氟的;服装方面的安全保护也日益彰显, 如纳米材料的应用等。这些都显示了女性绿色消费的特征。

女性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

1.经济因素

当今社会中女性取得了较为独立的经济地位, 使得女性的消费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消费的欲望和实力也随着支配收入的增长而增长。这不仅影响消费观念和消费需求, 同时也影响女性消费的选择和女性的消费结构。2014年10月, 华坤女性生活调查中心“第10次中国城市女性生活状况调查”显示, 与2013年相比, 2014年有47.8%的城市女性收入增长, 其中“增加了许多”的占比3.1%, “有所增加”的占比44.7% (见下图) 。调查结果中, 被调查者个人月均收入约5300元。近三成女性对个人收入感到满意。经济收入的增加必然会影响其消费行为。部分女性在消费时, 有非理性的特点, “月光光, 心慌张”是现代女性的经典自嘲, 虽然这句话过于夸张, 但是明确指出, 部分女性特别是职业女性会较多的将收入用于消费, 而没有强烈的储蓄意识。当然随着经济收入增加, 加之“月光光”的女性消费特点, 更会促进女性去消费, 去寻求高质量、高享受、高价格的消费体验。

2.社会因素

当代女性职业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越来越多的女性进入劳动力市场, 参加工作, 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都得到进一步提升, 女性在物质和精神上都达到完整的自我体现。可是, “男主外, 女主内”、男强女弱的传统性别认知还束缚着部分人的思想, 社会仍有人觉得女性应该相夫教子, 做一个贤妻良母。在这种传统观念影响下, 女性主体意识被弱化, 自觉地运用男性的一种标准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自我控制。在此社会背景下, 婚后职业女性, 要同时承担工作与家庭的双重角色, 除了日常工作外, 还要担负教育孩子、料理家务等家庭职责, 相应地, 逛街购物, 旅游休闲等消费活动就被减少。

3.自身因素

女性在进行消费时, 会有自身个人习惯和偏好, 比如, 不少价格低廉的经常性置办的生活必需品等商品。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时最简单。这类商品中, 商品的差异性极小, 消费者对此也非常熟悉, 不需要花时间进行对比筛选, 正常情况下, 都是按照消费者的习惯随买随取就可以了。在这种习惯性消费行为中, 消费者只买自己熟悉的品牌, 而较少去换品牌。因此, 关键影响因素就是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和自身生活习惯。

基于女性消费特点的营销策略

1.市场策略

正确定位女性市场, 以及适应女性市场的商品, 由于不同年龄、职业、性格等的差别, 不同的女性有不同的需求。企业要针对不同女性群体, 找到合适的细分市场, 有目的性的进行产品服务和开发。在此基础上, 企业经营者再分析消费群体的具体需求特征, 从而探索女性消费者还未满足的各类个性化需求。

2.营销策略

(1) 营销策略的创新。营销策略和诉求手法必须适合市场的新转变, 例如, 尊重女性的地位和个人成就, 摒弃过去那种把女性作为产品附属于陪衬的营销策略。企业经营者可巧妙地利用传播渠道, 迎合女性“个性化”的消费心理, 从而展开各种促销活动。例如, 打折、积分换购、买一赠一, 以及灵活的运用价格心理策略, 针对一般日常商品, 采取低价策略, 而对于儿童用品, 老年人所用的保健品, 以及一些绿色食品, 高价策略, 利用女性消费者“好货不便宜”的价格心理, 使女性顾客感觉到自己购买到了物超所值的东西。

(2) 体贴入微的情感导入。在营销过程中采取关怀等措施, 运用体验式营销的方法, 使女性消费者产生正面的情感, 从而激励女性消费者的购买行为。随着消费经验的增加, 女性消费者不会再片面的信任广告, 而是需要被关心被理解, 被个性化的服务体验。因此企业经营者要引入情感方式, 商品设计、包装要诉诸情感诱导, 利用明亮的色彩, 流畅的造型, 巧妙的构思以迎合女性的消费心理, 激发女性好感, 产生美好联想, 从而引发最终消费。

3.产品策略

(1) 商品包装方面。在实际的消费购买过程中, 女性消费欲望往往很大程度上受到自身直观感受的影响。因此, 女性在实际的商品购买过程中, 往往较为看重产品的外观和设计, 尤其是产品的包装方面。一方面, 可汲取女性消费者的意愿, 进行包装设计, 让她们感觉的自己购买商品的独特性;另一方面, 就是按照意见设计之后, 在提供女性消费者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 这样就更能营造顾客忠诚度。一个很成功的案例就是香奈儿5号香水, 包装成本占整瓶香水价值的80%, 但却依靠这种颠覆性的奇特的包装创意, 赢得了“当代杰出艺术品”的美誉。

(2) 产品方面。在注重产品质量的同时也关注女性猎奇、追求时尚、爱美的共性心理等, 结合女性消费者的自身个性化的不同需求, 提供符合女性各种不同心理需求的服务方式;如定制服装;定制首饰等, 并在设计的过程中征求他们的建议, 并阐述制作流程, 而不是付款交货那么简单的交易。

4.价格策略

对个性化的消费品可对价格采取一定的弹性机制。因为现代女性在进行消费时, 大部分脱离了以前的从众心理和盲目心理;他们有自己的审美和消费观, 会对照产品的质地, 制作工序, 给产品一个心理定价;在价格相同的情况下, 他们更倾向于那些彰显自己风格、体现自己个人品位和社会地位的产品。对新推出的商品, 绿色商品、中老年产品、儿童用品等可在价格上采取高定价, 因为新产品满足了女性消费者的猎奇心理;绿色产品附加值高, 拥有优良的品质, 从健康、环保、安全等方面都远高于普通产品;而中老年产品、儿童用品是作为家庭消费的主要决策者必须购买的商品之一。女性在做出最终购买行为时, 总是会货比三家, 对这几类产品, 心理上会更倾向于价高者。

总之, 无论是因为社会性别的差异, 家庭角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还是女性独有的消费心理和消费特点及经济收入的提高, 女性主宰了大部分的消费决策是毋庸置疑的, 全球消费品的近八成是由女性购买的。所以, 能否掌握女性消费的特点, 了解影响女性消费的因素, 制定合适的营销战略, 是一个企业盈利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杨曼.消费进入“她时代”[N].市场报, 2005-09-07.

[2]J.保罗·彼德, 杰里·C.奥尔森.消费者行为与营销战略 (第四版) [M].韩德昌, 主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0.

[3]谭兢嫦, 信春鹰.英汉妇女与法律词汇释义[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5.

[4]周锡冰.绝对成交.如何把商品卖给女顾客[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14.

上一篇:虚拟环境教学论文下一篇:双线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