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课堂的德育渗透

2024-06-16

技术课堂的德育渗透(精选12篇)

技术课堂的德育渗透 第1篇

一、在课程教学中, 让德育变抽象为生动, 让学生的道德品质在课堂活动中, 不知不觉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1.德育渗透在你的一言一行中。

学生的品德来源于他生活中的社会学习, 而我们教师就是让他们模仿, 给他们提供榜样示范作用的主体。我们的一言一行, 关乎他们一生的道德发展。所以, 我们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课堂上, 自己讲的知识错了, 坦然面对, 马上纠正, 公开道歉。学生以后就会学会勇于承认错误, 并知道然自己是有尊严的, 不能掩盖自己的错误, 而应正确对待自己的错误。呈现给学生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主见、有活力、有热情的积极向上的教师形象, 让学生感受到一个真实、诚恳、上进的教师形象, 这对于学生正确对待自己、对待自己的缺点与错误、对待同学、同学间的取长补短、互相学习有非同一般的意义, 其影响力将远远超过说教, 超过专门开展的德育讲座或主题班会课。

2.德育渗透在知识传授的字里行间。

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在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 就列举了中国向西方传播的机械和其他技术达26项之多。中国古代有辉煌的文化, 创造了灿然的技术辉煌。在教学过程中, 穿插技术发展史的教育,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技术的兴趣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还能使学生了解祖国灿烂辉煌的技术文化, 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发挥技术课的活动性优势, 发挥其在德育中的独特魅力

学校的教育性活动与交往, 对学生德育的培养更具有着独特的价值, 通过学校生活, 对人的德育发展起到加速促进的作用。因为技术课实践性强, 与生活联系密切, 创造活动多, 需要更多的合作交流, 这给了技术课在德育中独特的优势。

下面就是我对通过技术课培养德育的独特价值的一些探讨。

1.在技术活动中,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通过社会调查活动, 让学生认识到技术的“两面性”, 技术发展给社会、自然、伦理道德等带来的危害, 使学生正确看待技术, 辩证分析事物, 在实践中体悟事物是对立统一的, 培养学生正确的技术价值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通过调查身边的环境污染问题, 还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环境的品质, 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2.通过技术设计, 学会生活, 培养学生提高生活质量的能力和意识。

通过通用技术课的流程与设计学习, 让学生看到优化自己的学习、生活的重要性, 在优化过程中, 体验到安排好合理的生活、学习流程对于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学习效果的必要性。从而主动用学到的流程优化知识, 独立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提高生活质量, 并持之以恒地去坚持, 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自理能力, 逐渐建立起学生对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和信心。

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道德品质的提升, 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 对将来学生完美的人生、幸福的生活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与价值, 也对提高将来的社会风尚, 提升国家民族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 不断思考, 如何通过课堂渗透德育, 采用什么方式促进德育效果是每一个教师的责任。而随着社会的发展, 它会对德育有越来越高的要求和出现新的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随着学生的成长, 他们的德育发展水平也在提高, 这是我们持续不断研究德育的动力和源泉。让我们共同努力塑造学生品德, 追求完美的德育方式吧。

摘要:学校的教育性活动与交往, 对学生德育的培养更有着独特的价值, 通过学校生活, 对人的德育发展具有加速促进的作用。技术课有着与其他课程培养道德品质的相似之处, 也有自己独特之处。因为技术课实践性强, 与生活联系密切, 创造活动多, 需要更多的合作交流, 这给了技术课在德育中独特的优势。

技术课堂的德育渗透 第2篇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曾说过:“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这说明教学与德育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教学不是单一的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另一方面,思想道德教育也不能脱离科学文化知识而进行空洞的教育。只有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在信息技术课堂,面对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及思想,如进到计算机房大声喧哗、对所使用的计算机设备不爱惜、不尊重同学及老师的劳动成果、违反课堂纪律打游戏、浏览黄色网站、玩暴力游戏„„等现象,所有这些,都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挑战,特别是德育教育。那么,我们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呢?

一、深入钻研教材内容自然地渗透

教材是课堂教学内容的载体,在教材中挖掘教育切入点进行直接或间接的德育教育,这是在学科中进行德育渗透的主要方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从教材内容出发,在知识讲授与技能训练之中,寻找德育教育的契机进行德育渗透。对学生进行适时教育,这样一方面学生掌握了知识,另一发面也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我们家乡取得的辉煌成就,从中体会自豪感。在教学中适时地、自然地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PowerPoint插入图片、文字时,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创设“奥运在我心”的情境,上课之前先让学生欣

赏一段刘翔百米赛跑夺冠的短片,让学生体验奥运夺得金牌那一刻胜利的喜悦,而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积极发言,各抒己见,表达了自己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为祖国骄傲等激动心情。而后,为学生准备了大量关于奥运夺冠的图片及有关北京奥运的相关图片文字。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了有关PowerPoint插入图片、文字的知识,而且对学生进行了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极有说服力的爱国主义教育。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在课堂实践中得到了更好的升华,生动直观的感受让学生的爱国主义情绪高涨。因此,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很好地掌握操作技能,加深对操作技巧的印象。同时更能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励起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

二、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无形地渗透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鼓励学生辨认自己的价值观念,揭示并解决自己的价值冲突,将自己的价值观念与别人交流,并根据自己的价值选择来行事。教师通过诱导,反对呆板的说教和僵硬的灌输式教育;用小组道德讨论模式,启发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思考,主动交流或辩论,作出判断,寻找自己认为是正确的答案。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在讨论中考虑他人的观点和意识,协调与他人的分歧。允许学生犯错误,并改正错误。面向全体学生,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做到互相尊重,互相关心。创造条件,给后进生以更多的成功机会,使他们看到自己的闪光点,不断增强

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正确并合理使用奖励和惩罚,在教师期望的良好行为出现后,就要立即给予奖励,不要耽搁太长的时间。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民主、宽松、和谐、融洽的教学气氛。德育教育的目的才会充分得到实现。

三、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具科学地渗透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如果一味地采用老师先讲解,然后示范性的操作,最后学生按照老师的方法去实践这一过程来学习,学生会感到乏味,更谈不上德育渗透。而使用多媒体,把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信息集于一体,使呈现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这样能使学生在无形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在讲授网页制作《班集体的风采》这课时,借助于多媒体手段将六年来老师和同学们在一起的学习、生活、娱乐、游戏等通过视频画面一一展现在学生面前,向学生展示了他们班集体风采,让学生感觉到他们班是一个充满爱心、团结协作、自由快乐、积极向上的集体。班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自然而然地渗透在常规教学中,同时又让学生感觉到了自己作为班级体的一员所应肩负的责任。又如在讲授《奥运圣火》时,让学生欣赏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视频与奥运会运动员们取得成绩的那一幅幅令人振奋的画面,激发了学生对我们伟大祖国的自豪感和对动运员们的崇敬,更激发了学生们的爱国热情以及对世界和平与美好生活的向往。课堂气氛热烈,学生进入了意境,受到了强烈的感染和深刻的教育。

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只要我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多媒体课件就会焕发出无限生机,不但从感官方面直接刺激了学生,引起学生的兴趣,德育教育同时也在无形中完成了。

四、通过创新实践活动有机地渗透

在每年各种节日的来临之际,我都不失时机地开展一些教学活动,举行操作技能小比赛,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渗透。如在“三·八”妇女节来临之际,组织同学们在电脑中给自己的妈妈写一封节日慰问信,让同学们在写信在过程中油然生起对妈妈的敬爱之情,深深体会到妈妈对自己的关心和照顾是无私的,同时教育他们从小事做起,体谅妈妈,不提过分要求;体贴妈妈,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努力学习,争取取得更优异的成绩报答妈妈。在教学《贺卡传亲情》时,让学生给自己远方的亲人制作电子贺卡,祝福亲人们节日快乐,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油然而生对亲人的思念,使学生学会对关心疼爱自己的人学会感激和回报。又如在“十·一”国庆节来临之际,要求同学们在电脑中设计和制作“祝祖**亲生日快乐!”为主题的板报,在设计板报的过程中,要求同学们动手去找一些有相关资料,如祖国的历史、祖国的发展进程、祖国今天的所取得成就、展望祖国美好的未来,在制作过程中,精心排版,同学们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心中怎不生成对祖**亲的热爱之情和生为炎黄子孙的自豪之感呢?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第3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德育;渗透

学校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要阵地,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第一位,一直以来都被学校领导、老师以及家长所重视。可是在很多时候,德育教育并没有收到如期的效果。为什么呢?根据本人在班主任工作和教学工作中对学生德育结果的观察,以及和其他老师德育经验的交流,发现很多时候 是因为德育内容空洞枯燥、形式陈旧单一导致的。这是有悖于新课程理念和目标的,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新课程的特色,把握各学科的特点,把德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去,争取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选择符合学生年龄特征、接受能力和兴趣爱好的德育内容,使学生能接受、爱接受。现行的《信息技术》教材中没有很多现成的德育内容,那信息技术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强化德育呢?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强化德育,要从教材实际及学科特点出发,在平时知识的讲授或上机的训练之中适时渗透。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一、在思想上,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培养学生健康的信息意识

大量的网络信息为中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学生提供了及时而广泛的间接生活体验。但作为一种新兴文化,它还缺乏必要的约束机制,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意识形态也经常通过网络得以传播。青少年心智发育尚不成熟,控制能力较差,容易不知不觉沉溺其中,不少青少年在各种不良信息、思想面前,逐渐迷失生活、道德和信仰的方向。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及时给学生正确的指引,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培养学生健康的信息意识。

1.教师要注意加强学生自制力、对事物的分辨能力和对不良信息抵抗力的培养。我们必须及时做好学生上网的心理引导,让学生知道,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一样,有许多好的,也有许多不好的思想和现象。我们要有正确的法制和道德观念,不传播不良信息,对偶尔看到的不良信息不必大惊小怪,要坚决予以拒绝。教育学生把计算机和网络当成现代信息社会有助于学习和生活的工具。

2.引导学生主动控制上网的时间,不迷恋网络。通过已经发生的因沉溺网络而带来恶果的事实报道,生进行讨论和思考,给学生以警示,要求他们尽量少应用网络聊天、玩网络游戏的时间,更不要到校外的营业性网吧上网,避免沉溺其中,影响学习与生活,甚至引发更为严重的后果。

二、在日常的教学常规上,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首先从日常行为着手,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内在素质。在教学工作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刚上完课的机房键盘摆放不整齐,桌面上或隐蔽处常见有杂物;正在运行的电脑有的显示器已关闭了,主机却没有关。这样的状态不但对下一节来上课的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还给学校的机房管理造成很大的困扰。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为此,我就想方设法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譬如在网络教室的布置上,特意在墙面上和电脑屏幕桌面背景图上设置一些“爱护电脑,规范操作”“请保持教室整洁”等温馨提示。

此外,还要培养学生规范操作的良好习惯。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有良好的信息素养,要以身作则,规范操作习惯,运用教师的示范作用去影响学生。例如,教师在课堂演示的时候,下载资料、保存文件的时候分类存放,为文件取个合适的名字的好习惯。这样也有助于促使学生养成这种良好的习惯。

三、在教材内容的教学上,培养学生各种良好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品质

教材是寓德的载体,依据教材挖掘德育因素是课堂寓德的前提。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指导纲要里,我们可以看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新课程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一,是每个教师在每一课堂中要研究的。本人认为教师自身必须加强德育的育人意识,要钻研教材,明确教育目的,把握教育契機,自觉地将德育渗透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

1.抓住教育契机,进行自我安全意识教育和信息使用道德教育

对中小学生来说,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是培养他们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的重要途径。譬如,在平常课堂作业中,很多情况下,我都要求学生把作业成果上传到班级FTP上。一次课上,有几名上课偷懒的同学就复制了一份其他同学的作业,改变文件名后就当是自己的作业,我看到他们这种毫无顾忌地把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的现象,就趁机引导:“别人的劳动成果终究是别人的,用这种方法是没有办法真正变成自己的,再说,在没有征求对方同意后就自作主张拿来用是不对的,这不就是老师经常说的侵权行为吗?”之后,这几位同学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同时也借此让其他学生明白了知识产权的意义。

在“网络交流”的教学中,学生在申请邮箱账号时,很多人把自己的密码设置为自己家里的电话或父母的手机号码,当发现这一问题时,我立刻借此机会教育学生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一定要学会保护好自己的个人隐私,毕竟网络不是绝对安全的。和网友聊天时也一样,不要随便公布你的家庭地址、电话号码等,更不能随便和网友约会。

2.构建和谐的课堂,培养学生与人共事的合作精神

初中教材大部分学习任务的设置都是要求同学们小组协作来完成的,如利用Word制作电子杂志、用SharePoint Designer建网站做网页等。因为这些学习任务都相对综合、复杂,在教学上,我基本上采用小组合作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现在这些孩子当中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平常自我中心意识较强,不太会与人分享、合作,而信息课正好提供了改善这种现象的机会,小组内、小组间通过合作、交流、竞争、共享,让很多人懂得了作为一个力量有限的个体,要想取得一定的成功,就要学会与人合作,有组织、协调各种力量的能力。

3.根据学生课堂学习实况,引导学生提升自身的意志品质

在教学实践中经常发现,有些学生的依赖性过强,在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就求助于教师和其他同学。这时,我们可以鼓励他们,在某些情况下,如已学过的信息技术知识未复习时,对问题未作深入思考时,自己没有尝试操作时等,都不得寻求别人的帮助。虽然这样要求对学生来说显得有些高,但只要坚持一段时间,他们的独立操作能力就会有明显提高。

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不仅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补充,也是信息技术教学本身的重要内容。而学科德育要讲究自然而巧妙的引导,要使德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到不是在接受无趣、呆板的教育,而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胸怀。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科特长,适时把握德育渗透的内隐性,注重德育渗透的实效性,在教育教学中努力做到“让学生不感到是在接受思想教育,却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参考文献:

[1]俞华正.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教育资源库 2007(2).

[2]黄少华.网络环境与青少年的品德建设[J].教育信息化,2003(8).

[3]张丽娟.学科德育渗透[J].中华素质教育,2006(4).

浅议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的德育渗透 第4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德育渗透,优势,策略

在现代信息技术产业迅猛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学习、生活、工作所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的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小学相继开设,现代学生的信息素养也得到了普遍的提高。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近几年媒体频频报道的中学生沉溺网络游戏、网恋、网络犯罪等,严重影响着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威胁着中小学的德育工作。信息技术教师作为带领学生进入信息世界的领航人,需要认真思考如何将德育渗透到课堂教学。

一、信息技术课程实施德育渗透的优势

信息技术是一门集实践与技能为一体的课程,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应运而生的。如果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穿插、渗透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就能使学生在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世界观、人生观。《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规定:“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正因为如此,与普通的信息技术教学相比,渗透德育的信息技术教学更具鲜明的特点,具体如下:

1. 综合性

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设置的,既有充实的技术内涵,又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和人文价值。除了涉及计算机本身之外,还涉及如审美、艺术、道德、基础学科、信息素养等多方面内容,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可以增加愉悦性,使学生在享受中接受德育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提高道德素养。

2. 形象性

现在大多数学校都成立了专门的计算机教室,俗称“机房”。这样在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不仅可以打破强调理论知识、关注逻辑思维的局限,而且可以利用多媒体演示以形象感人。通过实施德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媒体创设情境,以生动的形象攻破教学难点、重点,使学生易学、愿学、乐学。

3. 情感性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可以避免片面强调技术能力,从而唤起学生对本学科情感的内心体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怀着对信息技术学科、对学生的热爱,用富含情感的教学方法、言语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领学生感受、体验信息技术学科所蕴含的德育内容。整个过程是一个充满情感的过程。这种师生之间的互相沟通和影响,将使教学过程充满了教与学的成就感和体验成功的快乐。

4. 实践性

信息技术是“一门立足于实践的课程”。2000年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程的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教师要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只有亲身经历了实践的过程,学生才能真正地提高信息素养和实践操作的能力。同时还要避免这种环境中的不健康因素对学生健康发展的影响。

5. 创造性

创造性是信息技术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另一重要特征。在渗透德育的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发挥教学个性、加工教学信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唤起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和德育的热爱,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信息技术的创造性特点不但给学生提供了舒适的学习环境,而且可以使学生自由地安排学习进度、学习方法,使学生的各种能力水平得到提高和促进,其中也包含学生的德育思想水平。

二、信息技术课程德育渗透的策略

(一)结合常规,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笔者在多年的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时常碰到喜欢恶作剧的学生,而且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深入开展,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日益增强,恶作剧的花样逐渐增多。从简单的修改删除别人的文件、修改桌面、设置屏幕保护密码、删除广播程序,到修改注册表,修改还原精灵密码,或者任意修改COMS里的参数。甚至有学生趁老师不注意,拿走鼠标球或键盘上的按键等。

古埃及有一句经典名言:“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中学阶段正是习惯养成的黄金时期。因此我试着通过规范约束学生;通过环境文化影响学生;通过言传身教感染学生。

《计算机房学生行为管理规范》的制定,可以让学生明确机房作为专用教室,有一些规范必须共同遵守。但是,简单的说教,往往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笔者尝试了师生共同制定机房规范。让学生通过参与讨论,感受到机房秩序的维持,需要大家一起努力。在规则制定的过程中,每一位同学都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纠正自己的行为,从而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

置身于一个有序的环境,会让我们的行为也变得有序。在进入机房时,我要求学生排队进入,离开机房时,做好整理工作,让机房永远保持有序的状态。同时,我将学生的电脑桌面设置为“五要五不”“机房规范”等,时刻提醒学生,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养成习惯。

与此同时,教师规范的计算机语言,娴熟、规范的操作,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对文件的整理、命名。如果教师在课堂演示的时候,注意将用户文件分目录有序存放,文件名命名的时候,注意到便于识别,学生就会慢慢养成信息整理的好习惯。

(二)结合教材,增强学生甄别信息的能力

绚丽多彩的网络具有开放性、隐蔽性的特点。开放,使得网络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考验着学生的甄别能力;隐蔽,给网络交流增添了神秘色彩,但同时也模糊了学生的思想认识,使得网络诈骗、网络诱骗等现象频频发生在学生群体中。因此我们要利用课堂,帮助辨别能力还不强的学生在网络中准确甄别信息,学会自我保护。

1. 去粗取精,增强信息甄别能力

例如,在介绍网络信息检索相关内容的时候,一方面要教会学生掌握信息检索的技巧,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如何去粗取精、辨别信息。笔者在讲授网络数据库的信息检索这一小节时,安排学生分组探索完在线图书馆、在线法律数据库、网上商城、数字城市等数据库后,设计了评价数据库环节。让学生对自己搜索过的数据库进行评价,并出示依据,因为是自己体验过的,所以学生罗列了许多:有的网站搜索不到信息,说明网站范围的广深适度不够;网站检索不方便,说明检索的友好性不够;网上商城信息不真实,说明网站信息内容可靠性不够;网站网页打不开、网速慢,说明网站的稳定性不够;网站内容过时,说明网站更新及时不够。这节课,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学会了怎样将无用的信息拒之门外。

2. 去伪存真,增强网络安全意识

在讲到网络安全这一节内容时,我们应该告诉学生网络的黑暗面,同时帮助学生形成自我防范的意识。帮助学生了解在虚拟的网络中,怎样保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如何安全上网。例如,针对网络上流行的聊天工具QQ,组织学生进行情景讨论,教师给出具体的聊天情景:“扮演陌生人套取家庭信息”“相约面对面”“中奖诈骗”等,引导学生思考碰到这种情况该如何应对,怎样辨别信息的真伪,让学生在模拟的情景中成长。同时,结合教材的相关内容适当地讲解一些计算机安全方面的基本知识。例如,介绍计算机病毒这一节内容时,结合身边流行的病毒(熊猫烧香、灰鸽子等),与学生一起归纳病毒的表现、预防及清除方法。让学生辨别常见的病毒,学会利用现有的资源保护自己建立的文件。

(三)结合实例,增强学生法制观念

据有关资料显示,当前利用计算机犯罪的犯罪率呈上升趋势,并且犯罪趋势呈现出低龄化。中学生利用计算机犯罪的比率日益升高,犯罪方式也日益增多,从传播病毒到制造病毒到窃取信息,方法层出不穷。而犯罪动机往往仅仅是好奇或是为了炫耀自己的技术,显示自己的聪明,引起别人的注意,等等。中央电视台《社会经纬》曾播报过一则关于17岁少年黑客的故事。该少年利用自己高超的电脑网络知识设计了一个黑客网站,使登录这个网站的上万台计算机陷入瘫痪,经济损失无法估量。当面对警察的询问时,他竟然轻松地说:“我只不过是在网络世界展示自己的才华,证明一下自己的价值,这难道也犯法吗?况且网络世界是虚拟的世界,能造成多大损失呢?”

通过以上新闻不难看出,中学生计算机犯罪率的上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的法律意识薄弱。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结合社会实例,将中学生犯罪的血的教训,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被真实的情景所感染。使学生认识到,不论出于何种目的,设计、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都是社会所不容许的,都是要受到谴责的,甚至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此外,青少年的求异心理使得他们对黑客、病毒充满好奇与崇拜。教师需要正确引导,否则容易使他们误入歧途。笔者曾经听过一节网络安全的公开课,执教教师可谓是一个网络高手。上课期间,教师做了精彩的演示:从盗取密码到攻击电脑,无所不能。从专业技术的角度讲,在场的教师和评委都受益匪浅;但是从教学角度看,对于中学生,我们更应该告诉他们的是网络黑客的危害和防范措施,而不是让学生学会如何成为黑客。

(四)“堵疏”结合,引导学生摆脱“网瘾”

近年来,中学生“网瘾”队伍日益扩大,现状令人担忧。专家呼吁:戒除“网瘾”,迫在眉睫。笔者认为,帮助学生摆脱“网瘾”,需要“堵疏”结合。

“堵”不是“缚”,教师或家长有时会通过拔掉网线、切断电源、不准学生去网吧等极端的手段限制学生上网。然而这种强硬的手段有时往往会适得其反。因为这些强制手段会使学生感觉到自己不受尊重,从而引起强烈的逆反心理。此外,越是禁止的东西越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

“堵”是“疏”的辅助。“堵”表明了教师与家长在一些大是大非问题上的鲜明态度,有利于让学生“不敢越雷池半步”;但是,“堵”要以尊重学生为前提的,要讲究教育的方式方法,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第一,要堵住恶流的源头,信息技术教师要利用课堂让学生明确文明上网的要则。第二,在技术上进行必要的堵,就是利用防火墙、代理服务器等技术手段将不健康的内容过滤,使学生远离毒害,为学生营造“绿色上网环境”。

只“堵”不“疏”,仍然只是权宜之计,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网络兴趣班,将网络“梳理”成色彩缤纷的个性舞台。例如,在课余时间举办网上英语沙龙、学科辅导班、网页设计兴趣班、网络阅读等,让学生意识到网络更广阔的用途,从而吸引学生将时间和精力用到学习和创造当中去,从游戏中走出来。同时,学校也可通过定期举行FLASH设计大赛、班级网页设计比赛、网络作文大赛等,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学习和活动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充分地获得成就感。

浅谈初中体育课堂的德育渗透 第5篇

李军平

一、问题的提出

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教师应该利用时机,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这种自发意识加以引导,使之真正成为学生自身的稳定的品质。同样,也会有部分学生在上体育课时暴露出缺乏某些应该具有的良好品质的现象。这一切,都需要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情况采取最佳的教育方法,使所有学生在体育课上既能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又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体育课堂进行德育渗透的原则

1.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原则。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师的主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但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我们的教育工作只有符合学生的内在需要,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认同,才能奏效。因此,在体育课渗透德育教育中,要特别强调确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吸引和组织学生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帮助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外在的教育要求转化为自身内在的需求,从而提高自身素质。

2.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必须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顾及到小部分,而忽视大部分。还应特别注意将德育所包涵的各项素质有机地联系起来,以促使全体学生的德育素质全面和谐的发展;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学生间存在着思想认识、所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因而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依照自身条件得到他可能得到的最佳发展,在基本素质全面发展的同时发展自己的个性。

3.进行德育渗透要讲究系统性原则。从广义上讲,教师要有长远教学规划,德育教育的渗透要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从狭义上讲,教师应从课的开始至结束不失时机地渗透德育教育,每节课要做好衔接,使学生牢固、深刻地接受教师的渗透信息。

三、体育教学的德育渗透途径

在体育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如在体育理论课中,教师可以通过我国奥运健儿为国争光,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不怕苦,不怕累,顽强拼搏的精神,逐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忱及树立远大理想。

1.通过长跑教学加强学生意志力的锻炼。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好多,生活条件比较优越,多数学生缺乏艰苦锻炼,怕长跑、怕吃苦的比较多。教师要认真进行思想教育,深入了解情况,从严要求,有意识培养他们吃苦的精神,不给怕苦者留余地,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例如:在实际练习中教师分析学生不能跑完全程的原因,有的是身体偶然不适;有的是体力分配不合理,前半程太快;也有的是怕苦累,稍有疲劳就不能坚持。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及平时对他们的了解,在处理上应有所区别。对平时一贯认真刻苦而偶然不适的同学无需批评;对体力分配不合理的学生,应告诉他们失败的原因及如何分配体力;而对怕苦累者除进一步讲道理外,应让其重跑一次,使其既能认识到自己意志薄弱的毛病,抓住顽强意志这一环节,经过风次反复的工作即可初步解决。

2.耐久跑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障碍跑可以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跳马、双杠培养掌生勇敢、果断和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教师应很好结合这些教材的特点,渗透意志品质的教育。当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获得胜利时,教师不仅要及时总结学生完成技术动作的情况,更要让学生回味胜利取之不易,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毅力,不畏艰难的勇气,勇于拼搏的精神,继而教育引导学生懂得无论学习、工作等都需具备这些意志品质,从而使学生更深刻感受到在人生的旅途上必须具备这些优良的意志和品格,才会勇往直前,不断进步。

3.在球类项目的教学中,结合其集体性和竞争性的特点,培养学生群体意识,应变能力,团结合作,充分发挥集体力量,让学生感受到球类比赛的胜负是靠集体力量和相互之间的密切配合,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同伴的失误,正确对待对方的犯规,决不允许施以报复的手段;要正确对待裁判的漏判、误判,要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对待裁判对双方的判罚。

4.在体育教学中,组织教学比赛、达标测验、单元技术考评是经常要做的事情,教师应很好地利用这一时机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让学生懂得胜利是人人向往的,失败也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如何看待失败,如何面对失败,如何承受失败,此时教师的诱导是必不可少的。在帮助学生分析失败原因的同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心态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使他们清楚失败的是成绩,决不应是精神和人格,从而塑造他们豁达、开朗的性格和永不服输的心理素质。

四、结语

英语课堂中的德育渗透 第6篇

一、善于挖掘新教材中的道德素材

要想准确把握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道德素材,教师就应该深入钻研教材,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找到并确定知识结构内容与思想教育内容的结合点,然后通过渗透、融合的办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寓德育于英语语言教学中。

二、善于在课堂内外开展各种活动,进行德育渗透

1.寓品德教育于各种任务型活动之中

新教材英语采用的是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英语课程标准》指出:任务型教学模式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这种教学模式以完成任务(活动)、解决问题为出发点,重视学习过程,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丰富知识,提高素养。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将品德教育渗透到各种任务型活动中,帮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组织各种游戏、比赛,渗透德育

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课堂教学中少不了各种游戏和比赛。这时如能适时进行品德教育,可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学习Unit5 The silver screen时,笔者设计了一个游戏:让每个学生把自己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写下来,然后投入箱子中,接着每人抽取一张纸,阅读别人的问题,再写下自己的看法,帮助同学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通过帮助别人解决问题获得的幸福感和成就感。而在学习Unit 7 What does he look like?时,笔者设计了猜名人的游戏。利用PPT从脚到头一点点地展示名人图片,让学生从衣着与体形进行猜测,学生猜得非常激烈,有猜姚明的,有猜周杰伦的,最后显示是“刘欢”。然后笔者告诉学生依据:He is heavy, not tall and not handsome. But he sings very well. He is a famous singing star in China. So don’t judge people by their appearances!

三、善于把握课堂中的德育教育契机

教材中固然有许多教育因素,但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也隐藏着许多意想不到的教育契机,教师若能把握住这些契机,及时引导、教育,效果可能更佳。比如英语课课前五分钟,就是最好的教育契机,要是充分利用好,就等于每天都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那么,到底有什么办法能使每天的五分钟变成学生感兴趣甚至充满期待的时间呢?经过仔细观察,笔者发现学生都挺爱表演,于是便想到了“英语才艺表演”。这个活动既能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又能让他们在同学面前展示自己,还能适时渗透德育,一举三得。学生查找各种各样的英语节目,准备自己最拿手的才艺,忙得不亦乐乎。每天一人表演,形式多样,有唱英语歌的,声情并茂;有说英语绕口令的,舌头都不打结;有组织同学们做游戏的,引得全班兴趣盎然;有让同学猜谜的,有教同学们学谚语、俚语、名人名言的……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越来越浓,不知不觉中他们就接受了品德教育。在欣赏歌曲、诗歌,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积极与他人合作,学会了尊重他人,有利于养成和谐和健康向上的品格;学习谚语、名人名言等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学习观。

四、英语德育渗透的思考

从事英语教学多年来,德育一直是笔者最为重视的一个内容。因为教育的目的不是把学生培养成只有科学知识的文化人,而应该是有责任感、有爱心、有能力的新一代高素质人才。要想使德育在教学中更有效地渗透,就要求教师本人有良好的德育素养、扎实的文化功底、先进的教学理念、敏锐的洞察力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因此,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上,教师还得坚持不断学习探索,不断加强个人品德修养,刻苦钻研教材教法,争取最大限度地提高和完善自我,以期走得更稳、更好、更远。

技术课堂的德育渗透 第7篇

现在的中国社会中,由于种种原因,人们的道德严重缺失,越来越偏离正确的价值观。如毒奶粉、瘦肉精火腿、地沟油、打了抗生素的家禽等,人们为了赚钱可以为所欲为。正因为如此,各个电视台开始策划各种有关道德的节目,如《道德观察》、《道德与法治》,还有最近广东卫视播出的《你会怎么做》,都是反映我们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可见,现在中国人们的道德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如果人们的价值观念再这样偏颇下去,我们整个社会的道德将会缺失。所以现代德育是我们教育中永恒不变的话题,只要有教育就应该有现代德育。而我们信息技术课堂能更快地接触到一些道德偏失的话题,因此在课堂上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抓住素材,有效地实施道德教育,让德育有效地渗透于小学信息技术课堂。

二、现代德育渗透于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可行性

1. 现代德育过程的特点。

现代德育即教育者根据现代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现代社会的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其品德内容矛盾运动,以使其养成与现代民主政治、市场经济及现代法制等现代社会相契合、所期望的品德的教育活动。现代德育的内容、方法服从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始终是一位顾问,一位讨论问题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的引导者;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解决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进行社会活动与交往的过程,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2.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特点。

小学信息技术课的特点是由信息技术学科的性质和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共同决定。它重在对小学生进行初步的信息意识、信息素养和信息技能的培养,集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主要有基础性、应用性、整合性和操作性等特点。

从现代德育和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特点可以看出,现代德育可以很好地和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结合,德育是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这种切合生活实际的内容刚好可以在信息技术课堂中体现,德育的细小内容都可以作为信息技术课堂操作的素材。总之,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可以和现代德育完美结合。

三、现代德育渗透于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策略分析

1. 教师言传身教,培养良好上机习惯。

信息技术课堂有别于其他学科,通常都是在计算机机房上课,学生面对的不是黑板、课本,而是一台计算机。正因为信息技术课堂的特殊性,使得课堂组织无法像其他学科课堂那样井然有序,这对教师的课堂管理及对学生上机习惯的培养更具有挑战性。针对学生上课的种种情况,笔者制定了一份课堂常规,主要是从维护机房设备安全、桌椅摆放、未经允许不可私自连网、上课必须要带的东西和不能带的东西等几个方面要求学生必须做到,并且利用每次开学第一节课对这份课堂常规进行学习巩固,要求学生深记于心。言传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师的身教,教师应以身作则,行正为范,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要做到。

2. 善用周边资源,普及生态德育理念。

例如,在三年级下册《遨游因特网》一课中,笔者以“我们身边的环境”为教学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下指导学生怎么样使用因特网,通过让学生自己搜索我们身边环境的一些文字、新闻、图片等,让学生对身边的环境保护有了一定的意识。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很快掌握了浏览器的操作,还对身边的环境有了一定的了解,很多学生看了那些恶心的图片以后都表现出很难受的表情。在此基础上,笔者再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这样更加加强了德育的效果。

3. 结合重大节日,宣扬中国传统美德。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一直传承下来,历久弥新。这些传统节日不仅展示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还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理想、智慧与伦理道德的追求与向往,是中华传统美德代代相传的重要载体。由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劳动节、中秋节、重阳节、国庆节等这些节日连接起来形成了一幅悠长的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画卷,每个节日都有着自己的历史来源和丰富的庆祝形式和内容,这些节日里都蕴藏了中国所特有的传统美德,传统美德的传承是一代代中国人为之自豪的事业。

4. 引用热点话题,抓住德育新视角。

除了周边资源和重大节日可以利用外,我们还可以捕捉特点话题,这些热点话题可以是学生都知道的重大新闻事件,也可以是最近比较流行的游戏、话题等。根据这几年的教学经验,我发现,学生的课余生活非常丰富,当有一个同学玩了一种比较新潮的游戏时,班上其他学生就会去模仿,有时甚至整个楼层的学生、整个学校的学生都回去玩。浙江卫视从2014年开始播出了一个综艺节目叫《奔跑吧,兄弟》,里面有一个撕名牌游戏,节目刚播出不久,这个游戏就在学生中展开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玩这个游戏,有些学生甚至还要父母从网上买来了“名牌”。因此,我在三年级学生学习《遨游因特网》章节中布置任务,要求学生查找这个游戏的规则和玩这个游戏应该注意的事项。学生对这个话题非常感兴趣,并且自己查找规则和注意事项更加有印象,避免了以后自己在玩的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伤害。

5. 巧设学习任务,培养新时代公民。

信息课堂一般是以任务的形式促进学生学习,在完成任务中熟练掌握信息技术使用技巧,只有把操作权交给学生,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而在任务设置中也要掌握技巧,一般情况我都会结合当下时事。例如,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见全国禁毒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代表时强调,禁毒要从青少年的教育抓起,要求各地高度重视学校毒品预防教育工作,以《全国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规划(2016-2018)》为指导,总结推广我市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的成功经验,进一步细化目标任务、狠抓措施落实,努力实现毒品预防教育基础扎实、手段多样,全面推进学校毒品预防教育工作制度化、长效化。因此,我在学生学习《遨游因特网》时,给学生布置网上学习禁毒知识的作业,组织学生在网上参观“中国数字禁毒展览馆”,发挥禁毒教育宣传基地的作用,为学生普及禁毒知识,了解毒品的危害。这节课下来,学生不仅了解了有关毒品方面的知识,而且对《遨游因特网》这节内容掌握得非常熟练。

摘要:现代社会道德缺失非常严重,因此作为教育行业的工作者更加要重视现代德育。本文分析了现代德育渗透于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可行性,从教师言传身教、善用周边资源、结合重大节日、引用热点话题、巧设学习任务等五个方面探讨了现代德育渗透于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策略。

技术课堂的德育渗透 第8篇

一、全面关注学生、分析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 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的倾向, 就谈不上教育。”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教师设计的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应以学生为中心, 而教师也只有有效地掌握学生的个性特征, 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等等, 才能有效地实施教学模式, “对症下药”保证“药效”。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 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尊重他们的选择, 做学生的伙伴, 深入地了解每位学生的心理、个性发展方向、变化等, 根据学生的变化, 及时地调整方案, 更有效地渗透德育教育。此外, 教师还可以举办一些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活动, 在活动中了解分析学生、了解学生, 引导学生反思自我, 增强其德育意识, 进而逐渐诱导学生完善和提高自我德育教育。如教师在教学中展示有关德育方面的图片, 并让学生自主地查阅信息, 设计以“德育”为话题的卡片, 并实施“德育宣传大比拼”的活动, 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性, 培养学生德育意识的同时加大学生在校园内的宣传力度, 最大化地实现德育的渗透性。

二、在教学目标中渗透德育教育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最终实现的结果, 同时也是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实践的依据。教师可以将德育渗透与教学内容相结合, 制定和谐的教学目标。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指出:信息课程设置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 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而德育的内容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因此, 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 关注学生的个性特征, 确保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感受信息技术的价值所在, 从而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态度, 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以及价值观。

三、多元化教学, 启发学生的德育意识

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 对学生的学习以及综合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影响。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其教学模式不同, 教师应实施多种教学模式, 构建多元化教学, 同时, 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 班级中学生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异性, 而教师应关注并正确认识学生的个性差异, 结合学生的不同特点, 可采用活动教学、诱导教学、渗透式教学等等,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 并在实践中接受渗透性德育教育。如在网站制作教学中, 教师可以首先向学生展示学校的网站, 之后, 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共同建设属于自己班级的网站, 其要求是能够凸显班级的特色和风格, 引导学生分析各个学校的网站, 总结其模块的设置和布局, 其中都蕴含了德育教育的模块和话题。因此, 引导学生将德育知识渗透到网站的建设中来, 并逐渐引导学生对网站实施维护, 加强其道德意识的培养, 从而将教学内容与德育教育实现有机结合, 最大化地实现德育教育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渗透。

四、结语

虽然, 德育教育渗透的开展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 但是就目前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言, 德育教育已经成为教学实施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作为教师应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时刻掌握学生的发展动向, 针对学生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显现的道德弱势行为做到及时发觉, 从而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最大化地实现德育教育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逐渐培养学生的自觉性道德, 全面推动学生健康成长。

摘要:德育教育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直接关系着学生未来的发展状况。计算机学科的实践性比较强,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大都注重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实际操作能力, 而忽略了学生的人文精神以及德育素质的渗透和培养。失去德育将会阻碍学生的信心素养发展, 因此,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

关键词:德育,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渗透

参考文献

[1]祝智庭、钟志贤, 《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多元智能发展》[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探索数学课堂的德育渗透 第9篇

一、数学中渗透的哲学思想

用哲学思想来指导教学, 可以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而哲学思想的渗透时机几乎随处可觅, 关键是教师要做渗透哲学思想的有心人.

对复合函数概念教学时, 单纯就定义到定义来讲解不易于掌握概念的实质.若能从生活中大家都熟悉的具体例子出发归纳抽象出复合函数的概念来, 就能温故而知新, 化陌生为熟悉.例如, 细胞分裂的个数Y与分裂次数n有这样的函数关系:Y=2n, 而细胞分裂的次数n是每分钟10次, 则n=10t, 把二者结合起来考虑就有Y=2n=20t, 即Y (个数) 是时间t (分钟) 的复合函数, 其中n是中间变量, t是自变量, Y是函数.这就是运用哲学中的从具体到抽象的思想.

数学中的有限与无限、常量与变量等无不充满着矛盾, 但它们又是对立统一, 互为条件, 互相依存的, 在一定条件下都能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数学归纳法的初步应用, 是从特殊的示例总结出数学命题, 让学生逐步掌握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的思想方法;而曲线在其上某一点的切线的斜率和变速运动某一点的速度和导数概念的产生和发展, 都体现了事物间的普遍联系性;在圆锥曲线离心率的演变过程中, 椭圆定义中的定长如果等于焦距, 椭圆则变成了线段, 这体现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反证法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运用;古典概率中, 随机地掷一枚硬币出现正面或背面的现象完全是偶然的, 但在大量重复同一试验中就会呈现这样一条规律:出现正面或背面的次数大致相等, 并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多而趋于稳定, 这也是哲学中的偶然性与必然性相统一的思想;定积分对曲边梯形面积的计算则体现了宏观和微观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对立统一关系.通过以上列举的一些例子, 可见数学哲学思想的体现.教学时, 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蕴涵的极其丰富的哲学思想, 并用其去阐述教学内容, 通过概念、定理、公式的引入和论证, 培养学生辩证思维方法, 运用一题多解、多题一解来培养学生全面考虑问题的思想, 并注重知识的发展性, 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用变化的观点揭示知识的实质, 从而培养沉重的辩证观点.

二、数学中蕴藏的美学思想

美育是德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数学审美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之一.古希腊的哲学家、数学家普洛克拉斯断言:“哪里有数, 哪里就有美.”数学美是数学科学的本质力量的感性和理性的显现, 是一种人的本质力量通过宜人的数学思维结构的呈现.它是自然美的客观反映, 是科学美的核心.美学思想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被人们认识和重视, 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对美育的地位和作用进行研究.

例如, 二项式定理 (a+b) n=an+nan-1b+…+nabn-1+bn导数的运算法则 (u+v) ′=u′+v′, (uv) ′=u′v+uv′, 几何中具有的对称性 (中心对称、轴对称、镜象对称等) 的图形很多, 都给我们一种舒适优美的感觉.几何变换也具有对称性, 杨辉三角更组成美丽的对称图案, 这些都体现的是数学中的对称美.

在数学中有些数及其运算只有用符号表示, 才能更精确、更完美.例如, 圆周率是一个常数, 1737年欧拉首先倡导用希腊字母π来表示它, 且通用全世界;也是欧拉用e表示特殊的无理常数——欧拉常数, 如果要具体写出圆周率或欧拉常数根本不可能, 然而用数学符号却能精确地表示它们.欧拉给出的公式:V-E+F=2, 堪称“简单美”的典范.世间的多面体有多少没有人能说清楚, 但它们的顶点数V、棱数E、面数F都必须服从欧拉给出的公式, 一个如此简单的公式概括了无数种多面体的共同特性, 令人惊叹不已.

三、数学中蕴藏的爱国主义思想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 在我们现行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人教A版) 中, 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 在教学中适时地、自然地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 在学习“算法”时介绍割圆术、秦九韶算法, “解三角形”中已知三角形三边求三角形面积时介绍秦九韶推出的“三斜求积”公式, 空间立体几何中的祖暅原理, 还有二项式定理中的杨辉三角, 等等, 告诉学生, 我国自古在数学研究应用方面就有辉煌的成就, 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令世人瞩目.

其次还可以利用古代数学趣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学习数列跟学生一起玩中国的一种古老智力游戏“九连环”, 另外介绍中国古代数学趣题, 例如“白鸡问题”“韩信点兵”“李白买酒”等等, 通过对这些趣味数学题的解答、分析, 学生们不仅从中获得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本领, 也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甚至有学生能模仿编制问题.从而丰富了课余生活, 激发了学生对中国数学历史的兴趣和学习探究数学问题的热情.

另外, 现代我国科学的丰硕成果同样也令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自豪.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发起、推广的优选法, 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科学试验, 创造了很大的经济价值;陈景润成功地证明了数论中“ (1+2) ”定理, 被誉为“陈氏定理”;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吴健雄因在科学上的巨大成就而荣获诺贝尔奖等.这些真实典型的数学史实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和民族自豪感, 而且可以激励起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

当然, 我们也应该让学生看到, 近几个世纪以来我们在数学上滞后的表现, 我们在学习微积分、概率统计、线性规划时, 出现的总是国外的数学家的名字, 因此我们也应该有危机感和紧迫感.

浅析语文课堂的德育渗透 第10篇

我在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实践中, 对语文教学如何具体、灵活、有效地穿插德育教育, 将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 现将积累的几点体会浅谈如下。

一、要准确把握学生心理特征

初中学生的年龄段大致在13~15岁这个范围内, 这是一个特殊的年龄层次, 在“身”和“心”两方面都呈现出自身独有的特点。一般而言, 和小学生相比时, 他们表现得具有相对独立的个性心理, 具有初步的价值观念, 能分辨出一般的是非美丑, 一般也能估量到自身行为的直接后果。但与高中生相比时, 他们在人格心理、自觉的人生设计、理性分析能力诸方面又明显要差一个层次。语文课的思想教育必须重视这些特点, 有的放矢, 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 掌握学生心理特征, 激发兴趣十分重要, 学生虽然年少, 可心灵十分纯洁, 他们都希望受到表扬, 表扬会使他们更加自尊自荣。为此, 我常用激励性的语言进行批语, 在班里表扬。然而对于犯了点错误的学生, 一般他们也总不想失面子, 针对这一特点, 在教学中我处理这类问题十分慎重。有一次作业后, 我让一部分同学们把作业重新做一遍, 结果有一位同学让其他同学代为作业。当我知道了非常生气, 真想在班里狠狠地批评他一顿, 可我想到了他的心理特点, 就保留了他的面子, 过后和他交谈, 晓之以理, 使他流出了悔改的眼泪。我在同学面前, 不但不批评他, 还表扬了他, 后来他进步了。这样, 他更坚定了他克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 后来, 他不但学习成绩提高了, 而且还主动担任班级的卫生监督员, 被评为“文明学生”。

二、要讲究教学活动的方法与艺术性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和兼顾到一些道德和思想品质教育, 这是语文教师应尽的责任。然而, 语文教学毕竟应该以语文教育为主, 我们不能因为强调德育而冲淡了语文教育的本色和主体。因此, 德育教育在渗透中要讲究艺术性和操作方法。

在教俄国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生命的意义》一课前, 我先布置了一项作业:请同学们以《我的愿望》为题写一段文字。有位学生这样写道:“我的愿望是以后设计电脑游戏, 因为电脑游戏太有趣了。”这位学生平时就喜欢玩电脑游戏, 并因此影响功课。上课时, 我读了几位同学写的文章, 其中就有这位学生的, 不出我所料, 有些同学听了哈哈大笑, 那位同学也意识到了什么, 头埋得很低。我趁机说:“大家不要笑, 这电脑游戏并不是人人都能设计的, 他其实就是想成为一名电脑软件设计师, 这是一个非常崇高的理想, 但理想不是一蹴而就的, 要实现理想, 就必须付出辛勤的汗水和不懈的努力, 克服自己的弱点, 你们有足够的信心吗?”接着, 我给他们讲了《生命的意义》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故事, 当我讲到保尔在身体残疾、双目失明的情况下, 还以非凡的毅力坚持写作时, 我注意到所有的人都震撼了, 包括刚刚那位低着头的同学, 也许他在暗暗下决心吧!此时, 我让大家齐声朗读保尔站在烈士墓前思索人生意义的这段话:“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呢?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 你不因碌碌无为而悔恨, 也不因虚度年华而羞耻;这样, 在你临死的时候, 你能够说:我的全部生命和整个力量都已献给了世界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从同学们铿锵有力的朗读声中, 我已感受到了他们为实现理想的高昂情绪和坚定信念。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构思与传达的方法多种多样, 但最为关键的是, 构思与传达的主体这“源头”必须“活水”长流!也就是说, 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 能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 灵活运用;能把学生自然地引入到清新、和谐的情感氛围中, 让他们去领略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殿堂里一幅幅闪耀着人类理性光辉的美丽图画。

总之,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作为一项长抓不懈的工作, 新世纪的“德育工程”任务还很艰巨, 如何将德育工作有机的渗透于我们的各个学科的教学之中,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接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还有待于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去深入细致地尝试与探索!

参考文献

[1]罗玉荣.刍议初中语文教学新课导入的策略[J].新课程学习 (社会综合) , 2009, (10) .

[2]陆超.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建议[J].新课程学习 (上) , 2011, (4) .

[3]肖云生.樊桥水;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课堂导入[J].新作文 (教育教学研究) , 2009, (22) .

[4]蒋红艳.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优化[J].科教文汇 (中旬刊) , 2011, (5) .

[5]吴彩霞.初中语文名著导读课堂教学浅探[J].考试周刊, 2010, (17) .

德育在小学课堂上的渗透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课堂;德育;渗透

二十一世纪已经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只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即可,如今,人才前须加三个字——高素质,才能为社会所重用。然而相对专业知识的复杂多样,新世纪对人才品行素养的要求却是相同的,因此品行素养是学生成才的根基。而小学正是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学习的起始点,学生在此阶段中逐渐对世界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因此这是培养学生品行素养的极优阶段。课堂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最合适也是最直接的场所,因此教师要引领学生成才,就应当在课堂教学的细节中渗入品德教育。

一、将德育工作推入课堂情景

课堂情景教学是小学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能极大程度地吸引学生的眼球,学生通过情景能增强对课程内容的感知程度,因此情景是德育工作在课堂中的一个渗入点。例如,在学习语文课文《狐狸和乌鸦》时,教师通常会用图片或者影音资料来创设相应的课堂情景,让学生充分体会寓言中狐狸的狡诈以及乌鸦的骄傲自满。教师应当借此良机及时利用课堂情景向学生推行德育工作,教导学生既不能像狐狸一样阴险狡诈,用阿谀奉承等手段实现自己的利益,同时也不要像乌鸦一样,被奉承就盲目自大,不能始终保持头脑清醒。在学习课文《画杨桃》时,教师一般会将课文中的情景在课堂上进行重演,让班上学生从各个角度观察杨桃,让学生体会到从不同角度看杨桃所呈现在眼前的形状也不相同。此情景也是一个很好地推行德育工作的切入点,教师应当教育学生做事情应追求实事求是,不能仅仅凭借自己认知。在这样的课堂情景中一点一滴地向学生灌输品行素养方面的教育,短短的几天时间内可能在学生身上并没有显著的体现,但这是一个点滴累积的过程,终有一天你会发现学生在品行素养方面有惊人的提升。

二、用情感来推动德育工作在课堂中的实施

小学生是一群极其容易被情绪感染的群体,情感能支配和指导小学生进行更加有效的课堂学习工作,因此德育工作要在小学课堂中推行,情感便是第二个渗入点。例如,在学习《卢沟桥的狮子》这篇课文时,如何让学生从一些卢沟桥石雕狮子中发掘出爱国情怀呢?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影音或者文字图片资料向学生展示当年卢沟桥事变的过程,并同时提供一些日军侵华后在中国实施的一些暴行以及当时人们生活的处境,还可以提供几个典型的抗日英雄故事。让学生从资料中产生对日军暴行的愤怒以及对抗日英雄的敬仰,明白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让学生自觉地对祖国充满热爱之情。在学习《尊严》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列举一些生活中不尊重他人的现象,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排演,让学生体会自己尊严被别人践踏时的内心感受,学会换位思考,从而知道要维护他人尊严,帮助他人时要用合理的方法,要让他人感受到自己对其的尊重。情感是德育工作得以在课堂中渗入的有效方式,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学会熟练运用情感,推动德育工作在课堂中的渗入,提升学生的品行素养水平。

三、教师应当注重自己在课堂中的言行举止,为学生做好优秀示范

小学生正处于一种“鹦鹉学舌”的学习阶段,他们会不自主地模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说话以及行事方式。因此在课堂中渗入德行教育,其关键在于教师自身的示范作用。一个连自己都不注重班级清洁卫生,在班级乱丢香烟头的教师很难激起学生爱护班级卫生的热情;一个面对学生问好都置之不理的教师也难以教育学生应当以礼待人。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多注重自身素养,多使用“请”之类的礼貌用语,爱护学生的课堂卫生,不把自己的垃圾带进课堂。对学生多一点关心,学生做错事情不应向其发火甚至吐脏字,而应用温声细语让学生自己感受到不足。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充分展示自我优秀品行素养,将品德教育一点一滴地渗入课堂,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知不觉地向着高素质方向发展,为今后成为社会所需人才打下稳固的基础。

小学生作为时代的幼苗,虽然离成为有用的参天大树还有很长的一段路程,但要让小树笔直向上生长,就必须要在树苗阶段对其进行正确方向的引导。小学教师要善于抓住课堂德育工作的切入点,不遗余力地做好德育工作,培育出一批批品德优良思想积极向上的优秀学生。

参考文献:

[1]栾德昌.加强小学德育工作的感悟[J].吉林教育,2011(18).

[2]李晶.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分析[D].吉林大学,2013.

[3]刘晓萍.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及对策[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S1).

数学课堂中的德育渗透 第12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德育渗透,提高素质

学生的学习主要在课堂上进行, 课堂教学理所当然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 同时也是进行德育渗透的最佳途径, 对提高学生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怎样结合内容进行德育渗透, 以期更好地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呢?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 笔者认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 感染学生

德育是情感陶冶、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精神面貌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也是直接的。教师优美整齐的板书、生动流畅的语言、端庄大方的仪表都可以在无形中给学生以美的感染。如为了上好一堂好课, 教师做了大量的准备,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 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 并从教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 这样对学生的学习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 教师的言行举止, 小学生都在细心观察, 有意无意地加以仿效。所以, 教师要端正自己的“身教”、“言传”、世界观等, 以对孩子们起着正向的潜移默化作用。因此, 教师的品德、精神、举止都应以“榜样”标准自律。

二、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所以在教学中,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十分重要的。如学生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大胆发言、认真按时完成作业、作业整洁, 形成自觉学习的习惯、亲自动手操作的习惯等, 都应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 使学生逐步养成, 进而内化为自觉自律的学习态度, 以及克服困难的精神、有条不紊的学习习惯。

当然, 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特征, 光靠老师的工作是不够的, 家长的力量不可忽视。所以, 我会向家长渗透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让他们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并和家长交流一些辅导学生学习的方法, 争取家庭辅导与自身教学达到和谐统一。

三、在导入课题中渗透

笔者发觉, 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 导入新课、情境创设环节中的德育渗透效果极佳。

导入新课、情境创设中渗透德育意识, 可以通过问题故事化、数学信息情境化和开展数学活动来进行。如我在“花园”导入新课时, 先向学生介绍美丽的风景图片;在欣赏图片的情境时, 让他们描述图片的风景;在他们感受到自然世界的美之后, 再灌输给他们爱护环境的环保意识。在“青蛙吃害虫”的教学中, 创设情境让学生了解田野庄稼的好帮手———青蛙, 知晓青蛙对人类的作用, 灌输给他们爱护环境、保护动物的思想。“东南西北”的教学中, 为学生创设游戏活动竞赛的情境, 让他们真正感受生活方向、体会集体精神等。作为人民教师, 把数学知识和德育巧妙结合起来, 在学习、知识竞赛等数学活动中, 既要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 也应关注学生学会尊重、谦让、倾听及团结协作和关心他人等品德的培养。

四、讲授新课内容时渗透

当今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德育内涵可谓十分丰富, 这需要教师在教学新知识时, 注重挖掘教材本身的德育功能, 不失时机地进行渗透, 把德育贯穿于新知的教学中。如教学小学二年级“读数、写数”时, 可以有选择地介绍一些本地的有教育意义的数据, 还可以介绍我国的地形概况———我国地域广大, 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我国境内有世界著名的大河长江, 长6300千米;有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 高为8848米, 等等。解决“应用题”时, 可以根据应用题中所反映的日常生活、工业、农业、卫生、交通、教育、科技等方面有说服力的数据, 经过比较、分析, 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又如教学“时、分、秒”时, 我在学生初步建立了时、分、秒的概念后, 通过让学生数心跳、读书、写字、拍皮球等, 使其感受1分、1秒有多长, 到底可做多少事情及一节课40分钟里有多少个1分钟, 从而适时地教育学生珍惜时间, 做时间的主人。

五、在活动、讨论中渗透

活动中, 学生的体验和感受最为丰富, 教育效果也是最直接的, 并且可以马上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因此, 教师应积极将德育因素渗透于活动讨论中。如在教学“比一比”中, 我先利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的大量数据, 让学生感受数据的大小, 然后再通过猜一猜活动, 让学生在玩中学, 关注他们的学习情感, 充分地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若适时在活动中展开组与组之间的竞赛, 更能提高学生的积极参与能力及在活动中的团队精神。又如, 一位老师在“交通与数学”的教学中, 在学生模拟“小明上学去”的情境中, 从计时上, 渗透珍惜时间的观念和按时上学的习惯等道德因素;从路线方面, 渗透合理的行为和科学的态度等德育因素;然后再从交通出发, 渗透交通规则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等德育因素。可以说, 活动中渗透的德育因素更全面、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所以, 在数学课堂里, 引导学生通过活动、讨论, 共同思考、总结。这样, 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 潜移默化地对其进行德育渗透。

六、在应用、拓展中渗透

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所以, 在数学教学中, 要注意引导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要充分将德育因素渗透于应用中。如学习“时分秒”后, 学生学会了安排作息时间表, 那么, 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学习、休息情况合理安排自己的作息习惯, 养成了上学不迟到、做事有分寸的良好习惯。又如一年级数学课本有这样一道题目:“在2001年北京举办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 获得金牌数的前三名的国家是:中国54枚, 美国21枚, 俄罗斯14枚。”对于这道题, 我先让学生大声读题, 接着让学生说说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待学生发表完后, 我再介绍一下我们国家的体育事业在国际上影响很大, 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应感到无比的光荣, 鼓励学生像运动员那样为祖国争光;我还介绍了201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在深圳龙岗举办的情况, 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 但是通过努力, 深圳做到了, 学生都受到了很大的鼓舞, 课堂效率因此而提高了。

七、在评价中渗透

评价的导向作用对学生的道德行为的建立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而, 在课堂教学中将德育因素渗透于评价中, 让评价承载德育的功能, 效果将会出乎意料之外。

在我任教的二年级的班里, 有一位女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特别积极, 可以说是达到了“每题必争”的程度。一开始我很头痛, 不知道如何让她不要那么积极, 留点机会给其他学生, 但是又不能打击这位女生的自尊心。我斟酌了一段时间, 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一次, 在课堂上我对她说了一句话:“如果先让同学说完, 你再发言, 将会更好!”简单的一句话, 让这学生得到了很大的启发, 慢慢地, 她的“缺点“也改正过来了。所以, 我们老师如果用各种方法评价学生:“如果你能让同学先来, 会显得更有礼貌!”“懂得爱护小动物, 你真棒!”“你越来越会关心帮助同学了!”“你真会替别人着想。”“你的字写得越来越遒劲有力了, 很快就赶上老师的了。”……学生将会朝着你所期望的方向努力和发展, 德育效果自然是水到渠成。

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 需要我们去琢磨、思考、挖掘, 把教材、学生和当前的教育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 勇于探索、创新、实践, 寓德育于课堂教学之中, “随风潜入, 育人无声”, 以达到德育之目的。

参考文献

[1]马康华.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工作的渗透[J].读写算 (教育教学研究) , 2011 (08) .

[2]赵雄辉.数学教育改革论[M].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3.

上一篇: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下一篇:检查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