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板结构裂缝成因鉴定

2024-07-26

楼板结构裂缝成因鉴定(精选6篇)

楼板结构裂缝成因鉴定 第1篇

框剪结构井字梁板在施工阶段产生不规则裂缝,是现浇混凝土楼板施工常见的质量通病,一般与养护条件有关,已经有成熟的预防和处理方法。然而,若在施工中遇到楼板出现较规则裂缝的情形,则其原因要复杂得多,防范和处理也需要更为谨慎。某高层框剪结构建筑工程,在其负一层至一层梁板施工中,楼板出现了在局部区域较为集中、大致沿楼板对角方向开展、个别指向结构中心部位剪力墙核心筒的裂缝。经过反复论证和施工改进,在以后各层梁板施工中,有效地防范了该型裂缝的重复发生。

1 工程概况

该工程位于郑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地下2层,地上26层。建筑物东西总长度为129.6m,南北总宽度42m,总建筑面积85154m2,基底面积5523m2,总建筑高度84.8m,室内外高差1.5m。地下负二层为车库和人防工程,负一层为车库和设备用房。地上裙房为商业服务用房,塔楼为办公和商务用房。

建筑平面划分为3个区,(1)-(14)轴为1区,(26)-(38)轴为2区,(14)-(25)轴为3区。1区和2区平面东西长度各为43.8m,南北宽各为42m,地上各有主楼1座,高26层,为框架剪力墙核心筒结构;主楼平面尺寸为南北长37.7m,东西宽31.2m;其他部分为框架结构3层裙房。3区为框架结构,地上3层,平面长宽各为42m。结构分区及负二层平面布置见图1。

拟建工程场地为黄河冲积地貌单元,地勘报告显示场地属均匀地质,设计筏板基础坐于褐黄-灰黄色稍密、局部中密的粉土层上,勘察期间地下水位深9m,年变幅约为1m。1区、2区主楼部位设计为2m厚钢筋混凝土暗梁式筏板基础,裙房部位和3区设计为柱下独立基础。整个场地采用水泥粉煤灰碎石桩(CFG桩)进行地基加固,桩径0.4m,桩长8~10m,间距0.6m,没有加密区。设计±0.00以上3个区设抗震缝断开,±0.00以下为整体,但在与抗震缝对应位置设沉降后浇带。1区、2区的主楼与裙房为整体连接,±0.00以上及以下均未设沉降后浇带。

沿东西方向,设计柱距为8.4m;沿南北方向,1区柱距为7.6m,2区和3区柱距为7.4m。为减小板跨度,8.4m柱距中间设有南北向次梁。混凝土板厚为0.1~0.12m,地下室和地上1~6层混凝土强度等级为:竖向构件C50,水平构件C45;7~13层对应递减5MPa,14层及以上再对应递减5MPa。楼板为单层双向配筋,板底配覫6@120,支座负弯矩筋为覫8@150和覫10@150两种,长度为2.1m(两端各伸过梁中心线1.05m),没有配置板角放射筋。

2 施工状态与裂缝表现

2.1 施工状态

土方开挖、CFG桩施工和筏板基础、柱下独立基础施工中均未遇到异常情形。

负二层墙柱、楼梯和负一层梁板采用整体浇筑方案,一次整浇成型,除设计的后浇沉降带之外,未形成施工冷缝。施工中,模板支撑系统采用钢管扣件式支撑体系,模板面板采用1.8m×0.9m×0.015m多层胶合板,局部辅以木模板,梁底模起拱按照施工规范要求进行。布筋作业完成后,经反复检查,符合设计要求。

混凝土试配及拌制成型选用相同的材料,墙、柱、楼梯、梁板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强度等级统一取为C50,抗渗等级P8,设计坍落度180mm±20mm,材料选择及在每m3混凝土中的用量(kg)如下:

水泥选用P·O 42.5普通硅酸盐水泥,经检测,各项指标均满足GB 175《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的要求,用量440kg。细骨料选用中砂和机制砂,中砂含水率3.0%,设计用量为529kg,施工用量为554kg;机制砂含水率5.6%,设计用量为264kg,施工用量为279kg。粗骨料选用碎石,粒径5~20mm,连续粒级,级配良好,含水率0%,用量为969kg。粉煤灰选用Ⅱ级粉煤灰,用量为70kg,以期改善混凝土施工性能,减少水泥用量。外加剂分别选用HT-1高效减水剂,用量9.7kg;HT-2防冻剂,用量为18.4kg;DS-U防水剂,用量为23.4kg。水选用市政供水系统供应的饮用水,设计用量为168kg,施工用量为128kg。

经试配确定的施工配合比(重量比)为:水泥∶水∶中砂∶机制砂∶石∶粉煤灰∶减水剂∶防冻剂∶防水剂=1∶0.29∶1.26∶0.63∶2.20∶0.16∶0.022∶0.042∶0.053。每m3拌制成型的混凝土需要原材料数量为:水泥440kg,水128kg,中砂554kg,机制砂279kg,碎石969kg,粉煤灰70kg,减水剂9.7kg,防冻剂18.4kg,防水剂23.4kg。水灰比为0.38,水胶比为0.33,砂率45%。实测坍落度为180mm,标准养护7d抗压强度为45.5MPa。

混凝土作业采用搅拌运输车现场泵送,插入式振动器一次振捣成型,梁板表面覆膜养护。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钢筋工始终在现场作业面配合,确保钢筋位置正确、保护层满足设计要求。施工作业过程未出现异常情况。

2.2 楼板裂缝表现

梁板浇筑完成72h后,技术人员检查发现,围绕1区和2区的剪力墙核心筒四周,在与主楼对应位置范围内,楼板表面局部出现大致呈南北方向的微细裂纹。因春节临近,负一层梁板浇筑完成后,现场施工人员已经陆续退场。现场停工期间,监理人员定期返场检查,注意到早期裂缝在持续发展,长度和宽度都有明显变化,裂缝数量也在增加,并且已经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规则性。检查人员将观察到的情况通报给业主和设计、施工、混凝土供应单位,并组织工程各参与单位分别对结构设计、混凝土浇筑与养护施工方案、混凝土组分材料、混凝土配合比进行审查、复核。至现场复工(距该层梁板浇筑完成已经35d,并且混凝土养护已经达到600℃·d)时,楼板裂缝表现为:

(1)集中出现在1区和2区的剪力墙核心筒四周,板厚h=0.1m,与主楼对应位置范围内。

(2)主要形式是从井格梁板的一个角开始,大致沿对角线向其对角延伸,个别裂缝出现在板的东西向跨中位置,呈南北走向开展,稍有偏斜,偏斜方向不规律。

(3)多数裂缝的开展宽度表现是,距剪力墙核心筒较远一端,略大于距剪力墙核心筒较近一端。

(4)裂缝开展宽度较为均匀一致,在0.6~0.8mm之间。

(5)沿板厚贯通。

3 成因分析与预防措施

3.1 方案复核

由于负一层楼板出现的裂缝具有较为明显的规律性,所以,首先要求设计方对结构设计进行全面复核验证,特别是对抗震缝设计、沉降后浇带设计、楼板荷载、楼板厚度、混凝土强度等级选用和楼板配筋设计重新进行计算。设计方经过复核,认为设计正确,楼板出现裂缝属于施工原因,但是无法解释裂缝规律。

施工方对钢筋工程、模板工程施工记录进行了详细检查,未发现问题。现场检查尚未拆除的模板及其支撑体系,发现模板系统设计及施工符合规范要求,没有出现支撑杆间距疏密不匀、间距超过标准限制情况,也没有观察到模板系统变形、位移等可能导致梁板在混凝土强度增长初中期受力的情况。审核混凝土冬期施工浇筑和养护方案,也未发现问题。经初步观测,未测到结构沉降。

成品混凝土供应方系按照实验室给定的施工配合比加工,混凝土浇筑时,现场实测坍落度满足配合比设计要求。对材料计量装置检查,符合标定要求。对所用原材料复查,发现机制砂级配较差,集中搅拌站材料堆场存放的该型砂颗粒直径集中在3.5mm单一粒级,粉尘含量经测定达12%。

3.2 裂缝成因分析

综合方案复核、现场观测和施工过程情况,该工程在既有场地条件、工程性质和特点下,选用CFG桩加固地基是可行的,根据同地区同类工程经验,结构选型和基础设计方案也是可行的。已经要求设计人对抗震缝设计、沉降后浇带设计、楼板荷载、楼板厚度、混凝土强度等级选用和楼板配筋设计进行了重新计算,结果认为设计正确。我们认为,结构设计方面依照设计规范对钢筋、楼板所作的受力计算、所采取的构造措施,可能是正确无误的。裂缝所在范围内的楼板,若按其支座(即板端主次梁)中心线间距考虑,跨度为7.4m×4.2m,符合双向板规定及其特征,从配筋看,也是按照双向板设计的。根据裂缝所呈现出的特征,剪力墙核心筒四周可能存在某种应力集中现象,是尚未被注意到的。这种可能存在的应力集中,导致了板的受力并未完全遵从双向板受力规律,板的抗弯、抗剪、抗裂计算及在此基础上的钢筋选配、混凝土强度等级确定等符合规范要求的设计,不能完全满足实际受力需要。在不变更结构设计的前提下,需要采取谨慎的构造措施,包括在板截面配筋率许可范围内配置抗裂构造钢筋、保持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变的前提下提高其抗裂能力等,以提高楼板抵抗可能存在的局部应力集中的能力。

另外,混凝土原材料所选用的机制砂,存在级配不良、粉尘含量高的问题,会加大构件同时出现干缩裂缝、塑性裂缝的可能性,成为楼板裂缝的诱因或者加强因素,也需要加以改善。

3.3 预防措施

根据上述分析,本着谨慎原则,确定负一层墙柱、楼梯和一层梁板施工仍采用整体浇筑方案;在2区板的上部配置构造钢筋,与原设计配筋方案进行对比实验;保持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水灰比、水胶比不变,提高胶砂比,降低砂率,减少级配不良的机制砂用量,以改善混凝土工作性,提高其抗裂性。由于冬季施工期已过,故不再使用防冻剂。具体拟定预防措施如下。

(1)1区和3区混凝土选材不变,施工配合比(重量比)经试拌调整为:水泥∶水∶中砂∶机制砂∶石∶粉煤灰∶减水剂∶防水剂=1∶0.31∶0.99∶0.50∶2.40∶0.22∶0.024∶0.055。每m3拌制成型的混凝土需要原材料数量为:水泥450kg,水140kg,中砂446kg(含水率5.3%),机制砂224kg(含水率6.0%),碎石1080kg,粉煤灰100kg,减水剂10.9kg,防水剂24.8kg。水灰比为0.39,水胶比为0.32,砂率37%。实测坍落度为200mm,标准养护7d抗压强度45.7MPa。

(2)2区主楼对应范围内板的上部,配置双向覫6@200钢筋网,钢筋端部与设计负弯矩筋搭接长度0.12m,但是两者相对自由,即加配的钢筋网片与负弯矩筋不采取连接措施。这样,这个区域楼板在形式上形成了双层双向配筋,其中板底主筋为双向覫6@120,板端负弯矩筋为覫8@150,板顶抗裂分布筋为双向覫6@200。

(3)2区混凝土弃用机制砂,全部改为中砂,其他选材不变,施工配合比(重量比)经试拌调整为:水泥∶水∶中砂∶石∶粉煤灰∶减水剂∶防水剂=1∶0.32∶1.45∶2.15∶0.21∶0.024∶0.053。每m3拌制成型的混凝土需要原材料数量为:水泥470kg,水149kg,中砂683kg(含水率5.6%),碎石1012kg,粉煤灰100kg,减水剂11.4kg,防水剂24.8kg。水灰比为0.39,水胶比为0.32,砂率为39%。实测坍落度为200mm,标准养护7d抗压强度45.6MPa。

(4)除了上述3项改变并因季节变化不再采取冬季施工措施之外,其他施工方案、施工作业方法和施工监控措施不变。

3.4 预防效果

一层梁板浇筑完成后,作业面停工14d,进行持续跟踪观察。

1区在24h后即观察到剪力墙核心筒西北角、东北角两个位置的楼板出现指向核心筒的对角裂纹;以后在东南和西南两个角也出现了楼板对角裂纹,在核心筒东侧楼板出现了位于板的东西向跨中位置、大致呈南北走向开展的裂纹。在核心筒南、西、北侧面的楼板未观察到该型裂缝。总体上,裂缝数量减少,长度减短,开展宽度变小。到第28d拆模时,最大缝宽0.4mm,有2条裂缝沿板厚贯通。至主体结构工程竣工、采取加固措施时,第28d观测到的情形未再继续发展。

2区在第3d观察到剪力墙核心筒西北角、东北角位置的楼板各出现1条位于板的东西向跨中位置、大致呈南北走向开展的裂纹,以后没有增加。该裂缝长度明显小于负一层对应位置的裂缝,宽度为0.15mm。

3区没有出现异常情形。

上述结果表明,混凝土组分材料和配合比改变、楼板上部加配抗裂分布筋,都收到了明显的预防裂缝发生、发展的效果。两者共同作用,基本解决了负一层楼板出现的对角裂缝。

4 继续改善措施与效果

根据一层梁板施工结果,决定一层墙柱、楼梯和二层梁板仍采用整体浇筑方案。在1区和2区板的上部统一配置双向覫6@200抗裂构造钢筋网,加配的钢筋网片与原设计的负弯矩筋仍然不采取连接措施。3个区改用相同的混凝土,继续保持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不变,不再使用机制砂,考虑到季节、气温变化和减水剂用量限制,略为调整水灰比和砂率,同时停用防水剂。

混凝土其他选材不变,施工配合比(重量比)经试拌调整为:水泥∶水∶中砂∶石∶粉煤灰∶减水剂=1∶0.34∶1.39∶1.99∶0.20∶0.024。每m3拌制成型的混凝土需要原材料数量为:水泥488kg,水165kg,中砂676kg(含水率4.5%),碎石971kg,粉煤灰100kg,减水剂11.8kg。水灰比为0.40,水胶比为0.33,砂率为40%。实测坍落度为200mm,标准养护7d抗压强度45.3MPa。

其他施工方案、施工作业方法和施工监控措施仍然保持不变。2010年5月16日该层结构施工完成,至工程主体结构竣工时,该层楼板各部位没有再出现该类型裂缝。之后各层施工中,分别在第7层、第14层根据设计要求调整了第7~13层、第14~26层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但是仍然实行水平构件与竖向构件就高采用同一等级的措施。根据混凝土强度等级和气温变化,水泥用量在440~480kg/m3之间调整,水灰比、水胶比、胶砂比和砂率保持在二层梁板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水平。直至主体施工结束,未再出现楼板对角裂缝和跨中南北向裂缝,表明问题已经解决。

5 结论

本工程初期施工中出现的楼板对角裂缝和跨中裂缝,是因板的抗裂能力不足引起的。采用在板的上部加配双向覫6@200抗裂构造钢筋网片,以及调整混凝土组分材料和配合比以改善其性能的措施,解决了该型裂缝问题。这表明在混凝土构件产生规则裂缝时,应当从结构、构造和施工多方面分析,必要时应当进行试错实验,采取综合措施加以防范。

问题解决之后,裂缝围绕剪力墙核心筒四周出现的机理,尚未得到合理的解释,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摘要:某框架剪力墙结构工程初期施工中,出现了楼板对角裂缝和跨中裂缝。经从结构、构造和施工多方面分析,主要是因板的抗裂能力不足引起的。后续施工中,采取在楼板上部加配双向抗裂构造钢筋网片、调整混凝土组分材料和配合比、改善混凝土性能的综合措施,成功解决了问题。

楼板结构裂缝成因鉴定 第2篇

既有地基、温度、干缩,也有设计疏忽、施工质量、材料不合格及缺乏经验等。根据工程实践和统计资料这类裂缝占全部可遇裂缝的80%以上。最为常见的裂缝有温度裂缝、干缩裂缝,以及由温度和干缩共同产生的裂缝。

温度裂缝

温度的变化会引起材料的热胀冷缩,当约束条件下温度变形引起的温度应力足够大时,墙体就会产生温度裂缝。最常见的裂缝是在砼平屋盖房屋顶层两端的墙体上。导致平屋顶温度裂缝的原因,是顶板的温度比其下的墙体高,而砼顶板的线胀系数又比砖砌体大,故顶板和墙体间的变形差,在墙体中产生很大的拉力和剪力。温度裂缝是造成墙体早期裂缝的主要原因。

干缩裂缝

烧结粘土砖及其他材料的烧结制品,其干缩变形很小,且变形完成比较快。只要不使用新出窑的砖,一般不要考虑砌体本身的干缩变形引起的附加应力。但这类砌体在潮湿情况下会产生较大的湿胀,而且这种湿胀是不可逆的变形。对于砌块、灰砂砖、粉煤灰砖等砌体,随着含水量的降低,材料会产生较大的干缩变形,轻骨料块体砌体的干缩变形更大。干缩变形的特征是早期发展比较快,如砌块出窑后放置28天能完成50%左右的干缩变形,以后逐步变慢,几年后材料才能停止干缩。但是干缩后的材料受湿后仍会发生膨胀,脱水后材料会再次发生干缩变形,但其干缩率有所减小,约为第一次的80%左右。

温度、干缩裂缝

对于烧结类块材的砌体最常见的为温度裂缝,面对非烧结类块体,如砌块、灰砂砖、粉煤灰砖等砌体,也同时存在温度和干缩共同作用下的裂缝,其在建筑物墙体上的分布一般可为这两种裂缝的组合,或因具体条件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裂缝现象,而其裂缝的后果往往较单一因素更严重。另外对砼砌块、灰砂砖等新型墙体材料,没有针对材料的特殊性,采用适合的砌筑砂浆、注芯材料和相应的构造措施,仍沿用粘土砖使用的砂浆和相应的抗裂措施,必然造成墙体出现较严重的裂缝。

2、砌体裂缝的控制

2.1防止主要由墙体材料的干缩引起的裂缝可采用下列措施之一:

1)设置控制缝。(1)控制缝的设置位置:a在墙的高度突然变化处设置竖向控制缝;b在墙的厚度突然变化处设置竖向控制缝;c在不大于离相交墙或转角墙允许接缝距离之半设置竖向控制缝;d在门、窗洞口的一侧或两侧设置竖向控制缝;e竖向控制缝,对3层以下的房屋,应沿房屋墙体的全高设置;对大于3层的房屋,可仅在建筑物1-2层和顶层墙体的上述位置设置;f控制缝在楼、屋盖处可不贯通,但在该部位宜作成假缝,以控制可预料的裂缝;g控制缝作成隐式,与墙体的灰缝相一致,控制缝的宽度不大于12mm,控制缝内应用弹性密封材料,如聚硫化物、聚氨脂或硅树脂等填缝。(2)控制缝的间距。a.对有规则洞口外墙不大于6mm;b对无洞墙体不大于8m及墙高的3倍;c在转角部位,控制缝至墙转角的距离不大于4.5m;

2)设置灰缝钢筋。(1)在墙洞口上、下的第一道和第二道灰缝,钢筋伸入洞口每侧长度不应小于600mm; (2)灰缝钢筋的间距不大于600mm;(3)灰缝钢筋距楼、屋盖混凝土圈梁或配筋带的距离不小于600mm;(4)灰缝钢筋宜采用小螺纹钢筋焊接网片,网片的纵向钢筋不小于25,横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5)对均匀配筋时含钢率不少于0.05%;局部截面配筋,如底、顶层窗洞上下不小于38;(6)灰缝钢筋宜通长设置,当不便通长设置时,允许搭接,搭接长度不应小于300mm;(7)灰缝钢筋两端应锚入相交墙或转角墙中,锚固长度不应小于300mm;(8)灰缝钢筋应埋入砂浆中,灰缝钢筋砂浆保护层,上下不小于3mm,外侧小于15mm,灰缝钢筋宜进行防腐处理;(9)当利用灰缝钢筋作砌体抗剪钢筋时,其配筋量应按计算确定,其搭接和锚固长度尚不应小于75d和300mm;(10)不配筋的外叶墙应设控制缝,控制缝间距不宜大于6m;(11)设置灰缝钢筋的房屋的控制缝的间距不宜大于30m。

3)在建筑物墙体中设置配筋带。(1)在楼盖处和屋盖处;(2)墙体的顶部;(3)窗台的下部;(4)配筋带的间距不应大于2400mm,也不宜小于800mm;(5)配筋带的钢筋,对190mm厚墙,不应小于2ф12,对250~300mm厚墙不应小于2ф16,当配筋带作为过梁时,其配筋应按计算确定;(6)配筋带钢筋宜通长设置,当不能通长设置时,允许搭接,搭接长度不应小于45d和600mm;(7)配筋带钢筋应弯入转角墙处锚固,锚固长度不应小于35d和400mm;(8)当配筋带仅用于控制墙体裂缝时,宜在控制缝处断开,当设计考虑需要通过控制缝时,宜在该处的配筋带表面作成虚缝,以控制可预料的裂缝位置;(9)对地震设防裂度≥7度的地区,配筋带的截面不应小于190mm×200mm,配筋不应小于410;(10)设置配筋带的房屋的控制缝的间距不宜大于30m;

3、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裂缝

3.1裂缝产生的原因

1.混凝土水灰比、塌落度过大,或使用过量粉砂混凝土强度值对水灰比的变化十分敏感,基本上是水和水泥计量变动对强度影响的叠加。因此,水、水泥、外掺混合材料、外加剂溶液的计量偏差,将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而采用含泥量大的粉砂配制的混凝土收缩大,抗拉强度低,容易因塑性收缩而产生裂缝。泵送砼为了满足泵送条件:坍落度大,流动性好,易产生局部粗骨料少、砂浆多的现象,此时,砼脱水干缩时,就会产生表面裂缝。

2.混凝土施工中过分振捣,模板、垫层过于干燥混凝土浇筑振捣后,粗骨料沉落挤出水分、空气,表面呈现泌水而形成竖向体积缩小沉落,造成表面砂浆层,它比下层混凝土有较大的干缩性能,待水分蒸发后,易形成凝缩裂缝。而模板、垫层在浇筑混凝土之间洒水不够,过于干燥,则模板吸水量大,引起混凝土的塑性收缩,产生裂缝。

3.混凝土浇捣后过分抹干压光和养护不当过度的抹平压光会使混凝土的细骨料过多地浮到表面,形成含水量很大的水泥浆层,水泥浆中的氢氧化钙与空气中二氧化碳作用生成碳酸钙,引起表面体积碳水化收缩,导致混凝土板表面龟裂。而养护不当也是造成现浇混凝土板裂缝的主要原因。过早养护会影响混凝土的胶结能力。过迟养护,由于受风吹日晒,混凝土板表面游离水分蒸发过快,水泥缺乏必要的水化水,而产生急剧的体积收缩,此时混凝土早期强度低,不能抵抗这种应力而产生开裂。特别是夏、冬两季,因昼夜温度大,养护不当最易产生温差裂缝。

4.楼板的弹性变形及支座处的负弯矩。施工中在混凝土未达到规定强度,过早拆模,或者在混凝土未达到终凝时间就上荷载等。这些因素都可直接造成混凝土楼板的弹性变形,致使砼早期强度低或无强度时,承受弯、压、拉应力,导致楼板产生内伤或断裂。

3.2裂缝的预防措施

1.严格控制混凝土施工配合比。根据混凝土强度等级和质量检验以及混凝土和易性的要求确配合比。严格控制水灰和水泥用量。选择级配良好的石子,减小空隙率和砂率以减少收缩量,提高混凝土抗裂强度。值得注意的是十几年来,我国一些城市为实现文明施工,提高设备利用率,节约能源,都采用商品混凝土。因此加强对商品混凝土进行塌落度的检查是保证施工质量的重要因素。

2.混凝土楼板浇筑完毕后,表面刮抹应限制到最低程度,防止在混凝土表面撒干水泥刮抹。并加强混凝土早期养护。楼板浇筑后,对板面应及时用材料覆盖、保温,认真养护,防止强风和烈日暴晒。

3.严格施工操作程序,不盲目赶工。杜绝过早上砖、上荷载和过早拆模。在楼板浇捣过程中更要派专人护筋,避免踩弯面负筋的现象发生。通过在大梁两侧的面层内配置通长的钢筋网片,承受支座负弯矩,避免因不均匀沉降而产生的裂缝。

4.施工后浇带的施工应认真领会设计意图,制定施工方案,杜绝在后浇处出现混凝土不密实、不按图纸要求留企口缝,以及施工中钢筋被踩彎等现象。同时更要杜绝在未浇注混凝土前就将部分模板、支柱拆除而导致梁板形成悬臂,造成变形。

4、裂缝的处理方法。

1.对于一般混凝土楼板表面的龟裂,可先将裂缝清洗干净,待干燥后用环氧浆液灌缝或用表面涂刷封闭。施工中若在终凝前发现龟裂时,可用抹压一遍处理。

2.其他一般裂缝处理,其施工顺序为:清洗板缝后用1∶2或1∶1水泥砂浆抹缝,压平养护。

3.当裂缝较大时,应沿裂缝凿八字形凹槽,冲洗干净后,用1∶2水泥砂浆抹平,也可以采用环氧胶泥嵌补。

4.当楼板出现裂缝面积较大时,应对楼板进行静载试验,检验其结构安全性,必要时可在楼板上增做一层钢筋网片,以提高板的整体性。

楼板结构裂缝成因鉴定 第3篇

关键词:现浇混凝土结构,裂缝类型和成因,预防和处理措施

现浇混凝土结构楼板裂缝问题, 在目前国内的工程建设中极其常见, 楼板裂缝的产生和进一步发展通常会腐蚀内部钢筋, 影响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承载力、耐久性和抗渗性能, 缩短使用寿命, 严重者可能会引起质量事故, 是不可忽视的施工质量问题之一。本文参阅相关资料文献, 并结合施工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 总结出混凝土结构楼板出现裂缝的类型, 分析其原因, 并提出预防和处理措施, 希望能对混凝土施工产生积极的影响。

1 裂缝的类型及成因

1.1 设计原因未充分考虑引起的裂缝

根据受力构件的抽象力学模型, 简支梁的受力弯矩图, 在楼板的上部应配置受力钢筋抵抗负弯矩。在实际施工图的设计中, 综合考虑经济因素, 一般现浇楼板负弯矩筋为分离式, 即在弯矩图中受正弯矩的部位将负筋断开, 单独配筋。此种设计容易导致负筋及悬挑板的放射筋外侧发生斜向裂缝, 斜向裂缝不影响结构安全, 但容易发生渗漏现象, 斜向裂缝是裂缝治理的重点。

1.2 原材料质量引起的裂缝

混凝土组成材料水泥、砂、石、拌和水及外加剂等原材料的质量不合格可能导致结构楼板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缝。水泥的安定性、水化热等指标的合格与否会直接影响混凝土楼板的裂缝的严重程度。砂石含泥量的超标导致砼的抗渗性能和强度降低, 严重者会导致砼成品在龄期内产生网状裂缝。砂石的级配不合格或颗粒过细都会造成砼成品的裂缝。骨料中的硅含量超标引起的碱骨料反应生成物会造成爆裂状裂缝。拌合水和外加剂中氯化物的含量直接影响钢筋的锈蚀程度和碱骨料反应过程, 导致混凝土裂缝。

1.3 温度裂缝

混凝土硬化阶段因水泥的水化产生大量热量, 浇筑面的散热速度较快, 而在混凝土的内部, 大量的水化热聚集, 致使混凝土的外表面与内部产生较大温差, 内外表面的收缩率差异导致表面产生较大温差, 内外表面的收缩率差异导致混凝土表面产生拉应力, 当拉应力的大小超出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极限, 混凝土表面便产生较多的不规则的裂缝。

1.4 湿度裂缝

混凝土的水泥、骨料、拌合水和外加剂等用量失准直接导致混凝土的干缩裂缝的产生。干缩裂缝产生的主要机理是混凝土内外湿度差异导致内外表面的收缩, 同时在楼板四周的约束条件产生干缩裂缝。水泥的水化过程中产生热量促使混凝土中的水分流失, 导致砼的干缩, 此时楼板构件受结构支承的约束, 内部产生拉应力。当产生的拉应力超过砼的抗拉强度极限时, 裂缝便随之产生, 细微裂缝在拉应力的影响下继续深化发展。

1.5 支撑体系沉陷裂缝

在许多主体结构的施工过程中, 由于抢进度, 施工过程控制不严格, 混凝土楼板的支撑体系未严格按照方案执行, 导致支撑模板的刚度达不到承担恒载和施工荷载的要求, 同时由于施工过程中产生的震动、支撑体系的瞬时位移和模板的过早拆除, 都会导致混凝土在上强度初期产生不规则裂缝。

2 裂缝的预防措施

2.1 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温度、应力及荷载综合作用下楼板的受力情况, 对重点部位进行加强配筋构造措施。

对于温度裂缝, 可适当减小负筋的分布钢筋的间距。普通开间的楼板的面筋进行加强配筋或进行通长布置。建筑物悬挑板的放射筋采用双层双向进行加密配置, 以抵抗因温度差异或干缩等因素造成的裂缝。

2.2 对于以上第2条的裂缝预防措施, 要在施工中严格控制混凝土组成材料水泥、砂、石、拌和水及外加剂等原材料的质量。

水泥性能的入场检验、砂子含泥量、砂石的级配、骨料中杂质含量的检验必须严格控制, 形成检验记录。水泥的选用一般采用收缩量较小的水泥, 且用量不宜过大, 采用中低热水泥和粉煤灰水泥。浇筑过程中严格控制配合比和水灰比。

2.3 对于以上3、4条的裂缝预防, 干缩 (温度) 裂缝的预防除控制水泥用量和采用中低热水泥和粉煤灰水泥外, 要严格控制混凝土搅拌和施工中的配合比。湿度裂缝和塑性收缩裂缝的预防要采用干缩值较小早期强度较高的硅酸盐或普通硅酸盐水泥, 并严格控制水灰比, 掺加高效减水剂来增加混凝土的和易性和坍落度。浇筑过程中, 要严防因过振导致混凝土的离析和泌水现场发生, 此种情况会使混凝土的表面形成含水泥量较多的水泥浆层, 易产生干缩裂缝。

2.4 对于因支撑体系轻微沉陷或瞬时位移造成的裂缝, 在施工前应编制模板专项施工方案, 对架体的受力性能和模板的强度、刚度进行验算。在施工过程中, 应严格控制楼板的支撑体系按照方案执行, 保证支撑模板的强度和刚度。减少施工中产生的震动和材料吊卸产生的冲击荷载, 支撑体系在必要的情况下加设纵横向剪刀撑和扫地杆, 增强架体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3 裂缝的修补措施

现浇混凝土楼板裂缝是一种常见的质量通病。它的修补措施要根据具体的部位、程度和原因分情况进行。如果不能区别对待, 及时采取合适的处理方法, 将会影响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刚度、抗渗性, 同时还会导致钢筋的锈蚀、降低耐久性、加速混凝土的碳化、降低抗疲劳性。现浇混凝土裂缝的修补措施有以下几种:

3.1 高压注浆法:

沿裂缝位置方向, 视具体情况凿出一定深度的V型槽, 用空压机加压将化学胶高压灌入, 相关工程处理实践表明, 化学胶灌入后与原混凝土结合性能较好, 能够形成密闭的整体, 抗渗性能和结构强度与原混凝土基本无异。高压注浆主要用于对结构的整体性、抗渗性有影响的混凝土裂缝的修补, 适合于宽度超过0.05mm的任何裂缝, 是现在比较成熟和普遍的屋面和楼板维修、堵漏的方法。

3.2 表面修补法:

此种裂缝修补方法比较简单、常见, 适用于对结构整体性影响不大的裂缝。通过密封裂缝来防止外界介质的侵入和锈蚀。处理方法是先把裂缝清理、清洗、干燥后, 采用环氧胶泥批嵌。

3.3 钻孔嵌塞法:

此法通常用来处理墙体中的裂缝。针对密封防水要求的墙体, 应掺加柔性沥青来;如果灌注栓塞的作用比较重要, 孔中则要灌注环氧树脂。

此外, 还有柔性密封法、粘贴法、附加钢筋法、干嵌填法、涂层及其它表面处理法等方法处理裂缝。

4 结束语

在现代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过程中, 楼板裂缝是一种常见的质量通病。普通的裂缝可以简单处理, 但严重的裂缝会影响混凝土的整体结构和抗渗性能等, 处理起来浪费极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楼板裂缝的出现究其主要根源还是因为现场施工管理不到位形成的, 通过分析现浇楼板的裂缝类型和成因, 提出预防和处理措施, 希望从事技术和质量管理的施工工作人员能从中得到体会, 有针对性的在工程建设中预防质量通病的发生, 科学的处理楼板裂缝问题。

参考文献

[1]薄洪嘉.现浇混凝土楼板裂缝的成因及防治[J].城市建设, 2010, 8 (24) :276.

[2]李尚红.浅谈钢筋混凝土楼板裂缝的成因及防治措施[J].科技资讯, 2011, 17 (23) :78.

楼板裂缝的成因分析 第4篇

近十多年来,随着钢筋混凝土结构复杂化和混凝土强度等级的提高,结构裂缝出现机率大大增加,有些已危及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大部分裂缝表现为:表面龟裂,横向、纵向裂缝以及斜向裂缝。混凝土的裂缝是不可避免的,但它的有害程度是可以控制的,有害程度的标准是根据使用条件决定的。沿钢筋的顺筋裂缝有害程度高,必须处理。

1 结构裂缝的种类

1.1 干缩裂缝

干缩裂缝多出现在混凝土养护结束后的一段时间或是混凝土浇筑完毕后的一周左右。干缩裂缝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混凝土内外水分蒸发程度不同而导致变形不同的结果。干缩裂缝多为表面性的平行线状或网状浅细裂缝,宽度多在0.05~0.2mm之间,大体积混凝土中平面部位多见,较薄的梁板中多沿其短向分布。混凝土干缩主要和混凝土的水灰比、水泥的成分、水泥的用量、集料的性质和用量、外加剂的用量等有关。

1.2 塑性收缩裂缝

塑性收缩裂缝一般在干热或大风天气出现,裂缝多呈中间宽两端细且长短不一、互不连贯状态。其产生的主要原因为:混凝土在终凝前几乎没有强度或强度很小,或者混凝土刚刚终凝而强度很小时,受高温或较大风力的影响,混凝土表面失水过快,造成毛细管中产生较大的负压而使混凝土体积急剧收缩,而此时混凝土的强度又无法抵抗其本身收缩,因此产生龟裂。影响混凝土塑性收缩开裂的主要因素有水灰比、混凝土的凝结时间、环境温度、风速、相对湿度等等。

1.3 沉陷裂缝

沉陷裂缝的产生是由于结构地基土质不匀、松软,或回填土不实或浸水而造成不均匀沉降所致;或者因为模板刚度不足,模板支撑间距过大或支撑底部松动等所致。此类裂缝多为深进或贯穿性裂缝,其走向与沉陷情况有关,一般沿与地面垂直或呈30°~45°角方向发展,较大的沉陷裂缝,往往有一定的错位,裂缝宽度往往与沉降量成正比关系。裂缝宽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地基变形稳定之后,沉陷裂缝也基本趋于稳定。

1.4 温度裂缝

温度裂缝多发生在大体积混凝土表面或温差变化较大地区的混凝土结构中。温度裂缝的走向通常无一定规律,大面积结构裂缝常纵横交错;梁板类长度尺寸较大的结构,裂缝多平行于短边;深入和贯穿性的温度裂缝一般与短边方向平行或接近平行,裂缝沿着长边分段出现,中间较密。裂缝宽度大小不一,受温度变化影响较为明显,冬季较宽,夏季较窄。高温膨胀引起的混凝土温度裂缝是通常中间粗两端细,而冷缩裂缝的粗细变化不太明显。此种裂缝的出现会引起钢筋的锈蚀,混凝土的碳化,降低混凝土的抗冻融、抗疲劳及抗渗能力等。

2 结构裂缝产生的原因

2.1 化学反应引起的裂缝

混凝土拌和后会产生一些碱性离子,这些离子与某些活性骨料产生化学反应并吸收周围环境中的水而体积增大,造成混凝土酥松、膨胀开裂。这种裂缝一般出现在混凝土结构使用期间,一旦出现很难补救,因此应在施工中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主要的预防措施:一是选用碱活性小的砂石骨料。二是选用低碱水泥和低碱或无碱的外加剂。三是选用合适的掺和料抑制碱骨料反应。

2.2 减水剂的影响

人们发现,自推广商品(泵送)砼以来,结构裂缝普遍增多,这是为什么呢?除了与砼的水泥用量和砂率提高有关外,人们忽视了减水剂引起的负面影响。例如过去干硬性及预制砼的收缩变形约为4~6×10-4,而现在泵送砼收缩变形约为6~8×10-4,使得砼裂缝控制的技术难度大大增加。研究表明,在砼配合比相同情况下,掺入减水剂的坍落度可增加100~150mm,但是它与基准砼的收缩值相比,却增加120~130%。所以,在《砼减水剂》规范GB138076-97中规定掺减水剂的砼与基准砼的收缩比≤135%。研究表明,掺入不同类型的减水剂砼的收缩比是不相同的。

2.3 砼后期膨胀出现裂缝

(1)水泥中游离Ca O过高,Ca(OH)2体积膨胀所致;(2)水泥中Mg O过高,Mg(OH)2体积膨胀所致;(3)水泥和外加剂碱含量过高,与集料中活性硅等发生碱-集料反应所致;(4)有害离子Cl-、SO42-、Mg++等侵入砼内部,导致钢筋锈蚀或形成二次钙矾石膨胀破坏所致。

3 采取的预防措施

3.1 混凝土的材料、配合比、性能选择方面

(1)选用低热、干缩值小的水泥。(2)严格控制粗细骨料的含泥量及粗骨料粒径,选用结构致密、吸水率小、干缩值的骨料。(3)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降低水灰比及砂率,选用单位用水量低的混凝土。(4)掺用合适的减水剂,减少单位用水量。(5)掺用保水性能好、颗粒细的粉煤灰。(6)改善骨料级配,采用低流态混凝土。(7)选用具有热膨胀系数小、导热性好、比热大、弹性模量低、徐变大、能微膨胀、干缩率小的混凝土。

3.2 混凝土施工、浇筑工艺方面

(1)降低拌合水、粗骨料的温度,将浇筑时间安排在低温季节或夜间,降低浇筑温度。(2)加强模板及支撑刚度,模板用水均匀湿透,避免模板干燥吸水,必要时可采用钢模板。(3)在高温季节施工时,应缩短混凝土运输时间,加快混凝土入仓覆盖速度,缩短混凝土曝晒时间,对混凝土运输工具隔热遮阳等方法减少混凝土温度回升。(4)采用高频振捣器振捣,加强捣固,提高密实度。(5)混凝土浇筑后,及时覆盖、洒水、必要时初凝前进行二次捣固或终凝前表面进行二次抹压。(6)合理安排施工程序,避免楼板混凝土终凝初期,出现较大的施工荷载和震动。

3.3 混凝土养护方面

(1)冬季混凝土表面进行保温,延缓拆模时间。(2)加强混凝土养护,必要时采用麻袋覆盖等储水养护,同时要做到及时养护,适当延长养护时间。

3.4 附加构造措施(1)较长的楼板设置收缩缝,膨胀加强板带或

后浇带,降低约束体刚度和体积,削弱温度应力。(2)在裂缝敏感部位,适当配置温度筋。

楼板裂缝的成因分析 第5篇

1 干缩裂缝

在建筑施工进行到混凝土浇筑结束后十日内有可能产生干缩裂缝。因为在这个时期水分会从混凝土中蒸发出来,产生不可逆的干缩现象。混凝土不同部位水分蒸发的程度不同使得变形不同,导致干缩裂缝出现。干缩裂缝是宽度在0.04~0.3mm之间的平行线状或者网状的浅细裂缝,多出现在混凝土中部平面上。形成混凝土干缩主要与混凝土配料质量有关。

2 塑性收缩裂缝

塑性收缩裂缝的产生要比干缩裂缝早,混凝土凝结前如果遇到干热或大风天气,表面就会失水较快产生中间宽两点细且面积不同的梭形收缩裂缝。其成因是:混凝土在凝结前后几乎没有强度,此时如果混凝土表面迅速失去水分而体积迅速收缩,就会出现龟裂。造成塑性收缩包括原料配比、混凝土的凝结性高低和天气因素。

3 沉陷裂缝

沉陷裂缝建筑的基础如果夯实情况不好产生沉降现象后,混凝土受力发生改变,就有可能出现沉降裂缝;模板的变形和松动同样会导致沉陷裂缝。沉陷裂缝一般沿铅直方向形成成贯穿结构的裂缝,基础沉降越严重裂缝就越宽。沉降裂缝随地基稳定而不再变化,与其他因素无关。

4 温度裂缝

在混凝土浇筑后的硬化期结构内水化放出大量潜热,使得混凝土表面与内部有40度左右的温差,从而出现因膨胀不均匀产生的裂缝。温差越大裂缝越宽。此类裂缝多分布不均匀,没有方向性的温度裂缝多出现在大面积混凝土表面,而平行分布的温度裂缝多在较长的混凝土结构中。温度裂缝的破坏性较强,因为它会使钢筋生锈及混凝土碳化。一般会在混凝土水化期采取降温措施,尽量避免温度裂缝的出现。

5 化学反应引起的裂缝

化学反应裂缝主要是碱骨裂缝。混凝土配料中如果掺入了碱性的水泥或外加剂而骨料中又有活性成分,那么二者就会产生化学反应。这种反应是吸水反应,反应生成物体积会膨胀,造成混凝土裂缝。化学反应裂缝出现较晚,一般在建筑使用一段时间后出现。此类裂缝修复难度大,所以要尽量避免使用能发生碱骨反应活性骨料或碱性的混凝土配料。

6 减水剂的影响

混凝土浇筑目前普遍使用泵送运输,必须提高混凝土的流动性,因而增加了减水剂的用量。加入减水剂后泵送砼收缩变形比干性预制砼的收缩变形大1/4左右。这就增加了控制砼裂缝出现的难度。减水剂的掺入增加了100mm以上的坍落度,而收缩值却增加110~140%。所以一定要控制减水剂的用量,来保持砼与基准砼的收缩比。以上基本概括了水泥砼物理化学特性分析及各种收缩现象,早期塑性收缩会导致结构出现表面裂缝,砼进入硬化阶段后,砼水化热使结构产生温差收缩和干燥收缩(包括自干收缩),这是诱发裂缝的主要原因。近十年大量使用商品砼开裂增加,除与单方砼水泥和掺合料用量增加外,减水剂增加砼收缩值变形的负面影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7 砼后期膨胀出现裂缝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1) 水泥中的CaO+与OH-反应生成的Ca (OH) 2造成膨胀开裂; (2) 水泥中MgO+过高,反应生成的Mg (OH) 2造成膨胀开裂; (3) 混凝土配料PH达到8以上后与SiO2发生反应; (4) 混凝土中游离离子与钢筋中铁元素发生锈蚀反应。

预防砼后期膨胀出现裂缝的手段: (1) 优化混凝土预制a水泥的性质不能增大砼后期的发热。b骨料颗粒大小合适,粉化率低、不易吸水、不易收缩。c混凝土配料工艺中注意水的用量,水灰比和砂率要符合相关规定。d加入适量减水剂进一步减少水的用量。e粉煤灰一定要很好地保持水分。f通过加入骨料有效降低混凝土流动性。g优化混凝土的固有参数。 (2) 采用能有效预防开裂的施工工艺。a采用低温配料与低温浇筑相配合的施工方案。b使用刚性更好的钢模板代替铁质模板,同时定时对模板浇水。c尽量避免在高温天气施工,或采取措施保证混凝土能进行低温浇筑。d采取措施降低混凝土空隙保证混凝土的密实程度。e浇筑后有保水措施,比如洒水、二次捣固、覆盖等。f混凝土在初凝时避免承受过大的应力。 (3) 混凝土的保养a冬季混凝土为保证凝结时间进行有效的防冻措施。b储水养护等措施不能疏忽大意,要保证养护的质量。 (4) 一些结构的措施。a采取措施降低模板由于混凝土膨胀产生的应力。b出现裂缝后根据实际情况加入加强筋。

工程实践表明,结构裂缝的发生的原因很复杂,也是不可避免的。混凝土楼板在施工期间所导致的裂缝,主要是由于材料选择不当和施工工艺不完善所造成的,只要我们控制好材料和工艺,严格操作程序,混凝土楼板的裂缝问题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的。科学的要求应是将其有害程度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参考文献

[1]过镇海.钢筋混凝土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2]JGJ55-2000,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S].

[3]DGJ32/J16-2005, 住宅工程质量通病控制标准[S].

[4]JGJ116-98, 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S].

[5]《建筑结构静力计算手册》编写组.建筑结构静力计算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5.

现浇楼板裂缝的成因及防治 第6篇

一、裂缝产生的原因

1. 混凝土材料自身的原因:

近年来现浇楼板已大量采用高强混凝土 (特别是高层建筑多采用C30以上) , 由于混凝土强度等级的提高, 其水泥含量也随之增加, 特别是泵送混凝土其粗骨料 (石子) 粒径变小, 含量减小, 细骨料 (砂子) 增加, 含泥量也随之增加, 还大量掺入粉煤灰, 使其整体粉剂含量过多造成体积稳定性差, 收缩量增大;水泥量增加 (特别是高强早强水泥) 、早强剂掺入都能致使混凝土在凝固时产生水化热释放热量, 冷却后产生收缩变形, 引起裂缝。

2. 模板工程原因:

(1) 模板工程无施工方案, 操作工人仅凭经验搭设支架, 上下楼层立杆严重偏移不对正造成模板支撑刚度不够, 在结构自重和施工荷载作用下支撑变形, 引起裂缝; (2) 模板支架支承在未夯实的回填土上, 雨后积水造成模板支撑明显下沉或悬空, 引起裂缝; (3) 赶工期或为了加快模板周转, 在混凝土尚未达到规定强度前就拆模, 导致挠曲增大, 引起裂缝; (4) 模板表面干燥, 或拼缝不严支撑不牢, 造成跑模漏浆、失水、干缩形成裂缝。

3. 钢筋工程原因:

(1) 钢筋绑扎间距不符合要求, 疏密差距较大, 致使个别部位配筋率减小而产生裂缝; (2) 楼板负筋位置不正确或楼板负筋支架偏少, 负筋固定不牢;钢筋成品保护不力, 踩踏造成负筋下沉, 使楼板设计厚度减少而产生裂缝。

4. 设备管线工程原因:

楼板内电线暗敷的PVC管、钢管没有设置在楼板上下两层钢筋当中, 或电线管集中交叉重叠, 以及线管直径较大造成管道上口混凝土保护层超薄而致使管线出现裂缝。

5. 混凝土工程原因:

(1) 混凝土浇筑没有抄平控制楼板标高措施, 致使楼板厚薄差异过大而产生裂缝; (2) 混凝土坍落度偏大, 振捣混凝土过程中造成大量水泥砂浆在表面积聚, 抹面时不清除多余水泥浆、砂浆, 一次简单收面致使混凝土成型后表面强度低, 抗裂性能差; (3) 混凝土浇筑时正值昼夜温差大、风力大季节, 致使表面失水过快、过多, 收面后养护不到位引起干缩裂缝; (4) 模板拆模过早, 使混凝土内外温差、湿差过大, 又不注意防护保温而产生的裂缝; (5) 楼板尚未达到足够的强度, 楼面上堆积钢管、钢筋等, 致使楼板承受较大集中荷载, 甚至吊物冲击楼板而造成裂缝。

6. 后浇带留置与施工方法不当:

后浇带不设计加强钢筋, 施工中拆模过早或先拆后支, 后浇带边口不支模板, 振捣不实, 二次浇灌未彻底清除疏松混凝土。

二、裂缝的预控防治措施

1. 加强混凝土材料特别是高强泵送混凝土材料的研究, 设计合理的配合比使其提高防裂、抗裂能力。

2. 保证模板有足够的刚度。

模板支撑必须经过计算, 确保其有足够的刚度和稳定性, 在与井架相接或施工运输工具频繁经过的模板处, 要加强模板支撑系统;回填土要夯实, 支撑杆下必须加足够强度的垫块, 并确保建筑物内不积水;模板支撑立杆与楼面接触处应顶紧, 上下立杆要对正, 严格控制拆模时间, 在满足刚度要求后才允许拆模。

3. 保证楼板钢筋绑扎位置准确, 负筋支架、间距要符合设计要求;

加强钢筋成品保护, 钢筋绑扎后不准在上面踩踏, 尤其是商品混凝土浇筑时要按预订合理路线进行, 已踩踏下沉、弯曲的钢筋要及时纠正。

4. 严格控制混凝土用水量和坍落度, 设计合理的配合比。

浇筑混凝土时控制楼板厚度的标识要明显, 不易被扰动, 且间距不可过大, 操作时可在两标识间拉线控制楼板标高;混凝土振捣后在终凝前必须用木抹子进行两次压抹, 最后一次搓平、压实应在混凝土初凝后, 终凝前进行, 提高其表面抗裂能力, 以免引起收缩裂缝;浇筑时严禁向混凝土中加水;混凝土一次浇筑入模量不能过多, 并做到不漏振、不过振;楼板采用平板振动器振捣密实 (同时采取相应措施避免钢筋因振捣下沉移位) 直至无气泡为止, 若出现过振必须将表面浮浆及时刮去;调整混凝土浇筑时间, 风大、气温高的时间不浇筑。混凝土养护要及时充分, 龄期要符合要求;在养护期内混凝土强度小于1.2mpa时, 不得进行后续工序施工;混凝土强度小于10mpa时, 楼板上不得堆放重物;在混凝土强度≥10mpa的情况下, 吊运重物时, 必须避免对楼板造成冲击振动, 更不能抛扔钢管、扣件。

5. 预埋管线应设置在楼板上下两层钢

筋当中, 管线交错处可采用连线盒处理, 当管道上口混凝土保护层较薄时, 应在管线外侧增设钢丝网。

6. 后浇带模板应有专项支模方案, 边口

模板支设到位, 混凝土振捣密实, 二次浇筑混凝土前不能拆模, 也不能先拆后支, 且严格保证上下立杆对正。

三、裂缝的处理办法

1. 施工中若在混凝土终凝前发现龟裂时, 可用木抹子搓压处理。

2. 对于一般的混凝土楼板表面龟裂且

缝宽较小, 可先将裂缝清洗干净, 待干燥后用环氧胶液表面涂刷封闭;当裂缝较宽时应将裂缝凿成小槽, 冲洗干净后采用环氧胶泥嵌补封闭。

3. 当楼板裂缝面积较大、较多、较宽时,

上一篇:《我的快乐语文之旅》下一篇:自体脂肪颗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