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流程设计范文

2024-07-15

出版流程设计范文(精选12篇)

出版流程设计 第1篇

经过大量的实践研究发现, 出版业务的数字化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数字资源存储, 存储类型转换, 信息检索等。从独立的应用角度来看, 这些问题已经成为较为成熟的技术, 但把这些技术综合起来应用到出版业的数字化出版系统中来, 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出版社不仅要考虑怎样将传统出版读物 (如图书、期刊、报纸等) 通过互联网发行或者直接出版为数字资源, 而且需要考虑怎样将各种广受欢迎的音频、视频三维虚拟资源展现在读者的眼前。目前, 也有不少出版社建立了自己的数字化出版系统, 但其功能都并不完善。本文就出版社建立数字化出版平台给出完善的设计思路与方法, 通过互联网以及云计算技术解决数字化出版存在的实际问题。

2. 设计思路

数字化出版必然成为趋势, 手机、平板电脑成为大众阅读习惯, 目前的出版趋势变为传统出版物与数字出版物并重。因此, 出版社数字化需要解决的就是传统和未来出版物的数字化出版问题, 如何更好的增强读者、作者的用户体验, 如何更好的进行数字资源管理、网络发布的问题。通过调查研究, 对数字化出版系统设计的总体系统功能结构如图1所示。

研究中, 评论服务以及社区服务采用与其他评论系统和社区服务系统相同的处理模式, 而对核心模块电子商务服务、用户、作者管理、数字资源检索、资源管理、在线投稿以及在线阅读建立了新的应用模式。

2.1 用户、作者管理

系统中每个子集功能均采用插件模式独立设计, 使系统具有较强的可扩充和可维护能力在整个数字化出版系统中, 把用户分为三类:订阅用户、作者和管理员, 订阅用户属于浏览系统、检索数字资源的一般用户, 这包括了VIP用户。管理员能够掌控整个系统, 控制不同的用户角色, 发布、管理数字化资源以及作者和订阅用户等信息。

2.2 数字资源管理

数字资源管理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格式定义, 对于出版社无论是已经出版的传统图书、期刊、音像制品还是即将出版的出版物。如何将其数字化是需要首先考虑的问题, 然而将传统图书、期刊、音像制品转换为数字化内容的软件系统很多, 其基本上都遵循了工业标准Epub电子出版物的格式, 同样还有PDF等格式。在对传统出版物的数字化转换中推荐使用Epub电子出版物格式, 这是因为Epub采用的元数据均为XML格式数据, 内容采用XHTML格式, 这使得对阅读提供了无比的方便。有条件的出版社也可定义自己的格式。但无论选择哪种格式, 数据的存储都以XML格式为主, XML数据格式为处理数据带来极大方便。

在元数据的处理上, 系统分成两个部分, 公共元数据和私有元数据, 公共元数据中, 包括了所有资源都会包括的内容, 如标题, 作者, 出版社等, 而私有元数据部分包括各个分类资源的自身独有的元数据, 如视频帧率。

系统的用户体验至关重要, 由于采用XML数据结构, 在输出数字化内容时, 通过XSL或者CSS作为样式定义以实现多样化处理, 对不同需求或不同设备展现不同用户体验模式。从而大大提高用户方便性, 同时系统还可提供给用户定制能力, 让用户根据自己的喜好安排内容布局等。针对期刊的主要主题CSS样式参考如下:

针对不同的显示设备, 系统根据需要提供不同的CSS样式表, 如屏幕设定采用@media screen关键字, 而打印机采用@media print, 针对手持设备由于屏幕较小, 可采用@media screen (max-width:500px) 方式进行定义。这将让用户在不同的设备上得到不同的体验。

在整个系统的研究、实践应用中都以云计算存储设备为主要存储系统, 同时采用云计算备份技术, 实时进行系统备份, 从而降低系统数据丢失的风险。云备份的优势也非常明显, 包括较高的可扩展性且能够很好的节约成本;先进的技术提供高效可靠性, 多方位数据保护能力;具有较快的恢复能力, 云备份不存在本地备份, 原始数据与备份数据均处在云端;高的可用性, 增强数据恢复保险系数。

2.3 在线投稿系统

作者可通过系统在线投稿, 与传统的在线投稿不同, 数字化出版系统无需作者自己对文档进行精心排版, 通过在线投稿系统可帮助作者完成稿件的自动化排版。传统的在线投稿系统仅仅是接收来自作者的稿件资料, 并提供编辑以及专家审稿, 而作者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在稿件的排版上, 出现退稿时, 作者还得按照投稿稿件要求重新编排, 这让作者浪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为了减少作者因排版浪费的时间, 在投稿系统的设计上依然采用了模板格式, 这让作者无需再花费大量时间在排版上, 在线投稿系统让作者通过出版社预先设定的模板进行自动化排版。

通常每个期刊或图书其格式基本固定, 在作者投稿时只需按照要求提交相关内容, 系统根据作者提交的内容可创建Word或PDF等格式文件。在线投稿系统结构如图2所示。

在模板解析上采用PHP的DOM处理技术, 通过XSL定义相关样式, 并采用XSLT技术将模板转换成对应的格式文档, 转换方式如下:

有了转换好的XML格式文件, 进一步将XML文件转换成需要的格式文件, 如Word文件或PDF文件。针对Word采取Open XML格式直接转换, 而PDF格式文件可根据需要选择TCPDF转换引擎。

2.4 数字资源检索

在经过努力比较、测试研究后, 在数字化出版系统中, 搜索引擎采用基于Java语言开发的全文搜索引擎Solr系统, Solr是一个基于Lucene的高性能全文搜索服务器, 选择Solr的重要原因Solr操作的数据是XML这样的标准格式。支持自定义数据字段。

在建立资源检索索引时, 考虑到资源库按照不同分类进行集合化管理, 通过采用这种模式的管理, 对资源的唯一标识按照统一格式定义, 其格式采用数字方式为:

<3位父级集合编码>+<3位子集合编码>+…+<3为子集合编码>+<6位资源编码>

这样的结构模式将有效提高检索效率, 同时实现了分类子集检索的能力。在对外服务上, Solr提供了一组Web Service接口以方便操作, 同时, 带有一些查询相关的参数, 因此在使用的方便性上, Solr也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

请求发出后得到一个$response响应对象, 内容包括了搜索结果, 以XML格式反馈回来, 这样很容易通过XSL样式定义和XSLT进行格式转换。转换为Word格式依然采用Open XML格式, PDF可采用TCPDF引擎转换。

2.5 电子商务服务

系统提供了与电子支付平台的接口, 可根据出版社的实际需要, 提供多家电子支付平台服务, 包括支付宝、财付通、网络银行等大型支付平台的接入, 方便用户和作者进行在线支付。系统根据不同的用户角色, 提供用户不同的服务, 如年费服务和季费服务等。

在用户的使用过程中, 系统提供了自动化提醒服务, 让用户随时掌握自己的在线阅读账户的消费情况, 以切实保障用户的自身利益。

2.6 在线阅读服务

系统在设计在线阅读子系统时, 充分考虑了用户阅读时采用的设备, 包括打印、PC电脑屏幕、手机、平板电脑等, 由于系统采用标准化的XML格式存储数据, 并通过XSL和CSS为数据提供展示的样式定义, 对不同的显示设备, 系统提供不同的模板定义, 同时, 系统提供了读者自定义模板方案, 让读者根据自己的喜好以及自己采用的不同设备定义自己的阅读风格, 从而达到更加人性化的在线阅读服务。

对于图书、视频这样的大数据量的数字化资源, 在线阅读过程中提供了方便用户阅读的导航机制, 读者可根据章节、页码、翻页等方式进行导航。直达用户喜好的内容区域, 并提供书签功能, 让用户可根据自己的阅读进度设置书签以方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何实现简要说明技术)

系统设计中, 考虑到微信系统的方便性, 从而提供用户微信在线阅读服务, 用户可通过微信平台根据关键字检索自己喜欢的文章或图书, 系统根据用户预设值的基础参数提供用户搜索结果资料。

增加系统实现和应用效果分析, 说明系统创新点和实现技术难点或关键点。

3 结语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 出版企业以及软件公司的参与让研究中的技术以及业务处理得到了有力保障。通过对数字化出版系统的不断研究, 对在数字化出版过程中所面临问题的解决, 基于云计算技术平台的数字化出版系统在实际出版业务中得到了切实应用。为出版行业走入数字化出版服务建立良好的应用平台。两年来根据出版社的使用反馈, 不断的改进系统, 目前该系统已成为成熟的集社会化网络、电子商务服务的数字化资源出版系统统一平台。

摘要:通过对计算机技术、云计算技术的研究以及对和现有出版社出版业务的分析, 提出了数字化出版平台的设计思路与实现方法, 解决了出版社稿件的在线投稿、数字化资源的样式化自助排版、云存储、多渠道快速检索等问题。该平台集社会化网络、电子商务服务、数字化资源出版为一体, 满足了作者、出版社、读者三方对出版物数字化出版的功能需求关系。

关键词:数字化出版,模板,全文搜索,云计算

参考文献

[1]雷万云著云计算——企业信息化建设策略与实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2

[2]徐强, 王振江编著云计算:应用开发实践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1

[3]李朔, 石明贵, 张暾编著数字化编辑——数字出版时代编辑工作新模式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6

[4]王关义等著中国出版业发展若干问题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8

图书出版流程 第2篇

(1)选题策划阶段:市场调研--选题策划--立项--组稿--定稿

(2)编辑加工阶段:交稿--初审--编加--复审--终审-发排 = 封面设计-一校(退厂改错)--二校(退厂改错)--三校(退厂改错)--通读—质检(退厂改错)--核红---改错--出片--核片--付印

(3)印刷装订阶段:核查--报批--发印正文(印制)--/封面--(覆膜--后加工--印制)--装订(--后加工)--样书检查--新版书审读--出书-入库

(4)发行阶段:征订--市场推广--主渠道发行/(二渠道发行)--反馈--添货--修订/重印--回款

1.选题介绍。与责任编辑联系,使出版社方面明了选题,列入出版登记表。具体要求作者提供书稿简介、作者简介,以及应责任编辑之请提供其他相应材料,深入了解书稿详情。

2.书稿审读。在 初步认可前提下,经责任编辑要求,作者提交全稿,由责任编辑组织审阅,并就书稿质量拟就《审读报告》,评估专业学术性、内容创新性、结构完整性、题材丰富性以及是否符合出版方向等为基本依据。此节《审读报告》由责任编辑负责,并提交社选题论证会、二审、终审参考。

3.选题论证。二审环节就此书出版动议是否开会讨论,由业务、营销、财务、编辑、行政等部门依不同角度讨论决定此书出版与否。如出版,在何种出版条件(或评判此前由责任编辑与作者方达成之出版条件是否成立)之下开展。

4.出版意见。专门会议之后出台“出版意见”,责编据此“意见”拟出《二读报告》,并负责提交《一读报告》及《二读报告》,报总编辑审批,确定出版社关于此书出版的正式意见。纳入业务手续办理流程。

5.出版合同。一待决定正式出版,由出版社与作者方签订《图书出版合同》,以法律文书形式确认关于此书出版的合意行为。

6.进度规划。包括正式交稿时间、交稿形式、发排要求、作者返校、回稿时间、纳入二、三校对安排等等。

7.图书编辑。完成新书内容之后,对图书版面编辑、校对、美编等进行统筹协调。

8.封面设计。同步进行,编作沟通,共臻完善。

9.印务制作。三校完毕,最后一次核对校检,确认后出片,再次扣片确认后,领导签字,送印制部门下印。

试论全流程数字出版 第3篇

全流程数字出版最早是由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的赵冰等人提出。赵冰2009年在《构建全流程数字出版平台》一文中认为,数字出版涉及内容资源的数字化和资源加工、内容资源管理平台的建设、数字产品生成和管理、产品发布和服务平台建设等多个环节,全流程数字出版是通过内容制作平台、资源加工平台、内容资源管理平台、多渠道发布平台等几个环节,构建出版社数字出版系统整体框架。此后,业界在不断探索实践全流程数字出版,对全流程数字出版的概念和外延并不清晰,有所片面。

一、全流程数字出版认识误区

有的人认为全流程数字出版重在产品的数字化,指的是内容产品数字多元化产品。一次内容,多种产品。对稿件进行三审三校后,在出片付印的同时,对稿件的内容进行数字化,为下一步多元化的数字出版产品线打下基础,推出包括互联网电子书、中国移动等运营商手机出版、手持阅读终端等不同格式的电子书、数据库产品、在线图书阅读平台等。

也有人认为全流程数字出版重在产品编辑过程数字化,指的是从编辑、审读、校对、出片等流程的数字化。强调在编审校对环节的数字化、电子化,通过信息化的出版管理软件实现对图书出版编辑的综合管理,建立内容资源库,提高图书出版编辑效率。

上述两种片面观点被许多业界人士所认同,束缚了他们的思想,不利于传统出版单位加快向数字出版转型。笔者认为,以上两种观点仅仅各自谈到全流程数字出版的一部分,无法全面概括。如下图所示:

全流程数字出版是图书出版环节数字化和图书产品的数字多元化的综合,系统性解决图书出版单位在图书出版从来稿登记到图书发行整个环节的整体方案。同时全流程数字出版又不仅仅是图书出版环节数字化与图书产品数字多元化的简单相加,而是打破两者的界限,利用数字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对两者的功能相互补充,相互支持。

二、全流程数字出版的概念及主要内容

全流程数字出版是指利用数字化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内容产品从选题到成品,从编辑加工到出版发行整个数字出版流程的系统化解决方案。

数字出版首先必须对内容资源进行数字化整合,分为内容资源数字化(包括传统纸书文本数字化)到集成化(按照一定格式进行有序化)到个性化(提供出版社特有的个性化内容的主动服务)到结构化(将内容资源之间以知识元为单位进行关联,并以结构化体系的形式呈现)到多元化(在系统中实现不同格式、不同类型的内容产品)。全流程数字出版包括以下主要内容:图书协同编辑系统、图书内容资源结构化系统、内容产品多元化生成系统、内容销售在线管理系统等。这些子系统通过以数字化技术手段为桥梁,以内容资源的数字化为基础,实现“1+1>2”的聚合效应,改变了传统出版流程的“线性”模式,从根本上提升图书出版编印发全流程及内容资源多次利用的效率。

三、全流程数字出版特点

与现有的数字出版流程相比,全流程数字出版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分别是:开放性、结构性、系统性、多样性。

开放性。在传统的出版流程中,选题-组稿-审读编辑加工-发稿-图书排校-装帧设计-出片付印-发行与物流,全部流程呈现单一封闭结构,编辑、审读、校对等工作按先后顺序而交替进行,各个部门之间职责明确,但彼此之间缺乏交流沟通。即使存在交流沟通,生产效率也不高。在全流程数字出版中,从选题策划环节到整个过程全部实现数字化,为各个流程环节之间的协同配合提供了便利。比如,封面设计人员可以提前调阅书稿内容,提前开展设计。校对和编审可以同时进行,节省时间,节约进度。

结构性 在资源数字化的基础上,通过标签、索引、分类、数据库等技术手段,将内容资源进行重新加工、整合。传统的出版流程中,每个责编都是“孤”军奋战,内容资源都掌握在个人手中。全流程数字出版打破了壁垒,并将这些内容资源进行重新结构化编排。比如封面设计资源、图片资源、碎片化的文字资源。给一本图书配上合适的图片常常花费责编不少的心思和精力。在全流程数字出版系统中,整个出版单位的内容资源都集中整合在一起。责编可以自行到图片资源库,按照不同分类、不同主题自定义查找,大大节约了时间,提升了效率。

系统性 全流程数字出版不仅实现了书稿编辑、审读、校对等环节的数字化,同时也对合同管理、印刷管理、发行管理、财务管理、产品管理等方面实现了数字化,实现了对整体的系统化管理。管理者通过全流程数字出版系统,能够对书稿进度、版权时限、财务数据等进行清晰、准确的掌握,提升管理效率。

多样性 全流程数字出版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了多样性的产品输出。全流程数字出版把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由“串行”改为“并行”,实现出版的排版制作过程自动化,还可以在更早的阶段产生在线产品,实现一次生产、多次发布的目标。目前,数字出版产品分为电子图书、数字杂志、按需出版、移动出版、数据库出版等多种形式。在传统出版线性流程中,很难做到纸质图书与数字化出版产品同步化。在已出版纸质图书后,进行数字化加工生产,一方面浪费了时间,一方面大大提高了成本。全流程数字化出版在系统中对数字化产品进行了标准化的模板设置,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大大简便了转化过程,丰富了数字出版产品线。以旅游类图书为例,在编辑过程中可出版数字杂志,完成编辑加工后可出版纸质图书、电子书,书稿内容按照景点划分、按照地域划分等可以组成数据库,电子书又可以进一步添加图片、视频、音频等内容,进一步提升阅读体验。

在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2011-2012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中,2011年数字出版收入达到1377.88亿元,但真正的电子书收入为16.5亿元,数字报刊的收入为9.34亿元,在全部收益中所占的比例不超过3%。报告显示,不少传统出版单位对全流程数字出版缺乏认识,忽视了数字化出版对全行业带来的变革和冲击。广东出版集团整合了旗下所有出版社的图书2万种,经过加工制作发现适合手机阅读的品种只有1000种左右,陕西出版集团发现适合手机阅读只占全部品种的30%。这说明,传统出版物仅通过技术加工,移植到数字阅读平台上,很难获得内容、技术和体验上的融合与统一。传统出版单位要高度重视全流程数字出版,厘清思想,制定清晰明确的数字出版转型战略,对应全流程数字出版来重新规划组织结构,加大数字出版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通过重大出版项目进行数字化出版试点,逐步在人才储备、组织结构更新、技术储备等方面积蓄力量,为全流程数字出版做好准备。

出版流程设计 第4篇

(一) 教育类出版企业数字内容服务现状

湖南教育类的出版社主要以湖南教育出版社为代表, 其内容服务的开展主要以内容增值服务为主。跟高教社、外研社等一些国内代表性的教育出版社一样, 湖南教育出版社也在不断地摸索和前进, 思考产业转型的问题和对策, 致力于升级成为“教育服务商”。其实践经验包括如下几方面:

第一, 建设教学资源库。湖南教育出版社在出版纸质教材教辅的同时, 也从优秀的教学资源中获取素材、进行科学系统化的分类, 并且利用各类资源构建不同类别的数据库, 形成电子图书馆, 放置在其网站首页供学习者查询和下载, 学习者可以从中获取丰富的优秀教学资源。湖南教育出版社网站的资源中心主要由电子书、教辅答案、听力下载、课例视频、教案下载、课件下载、资源培训、教学素材等板块构成。

第二, 搭建网上购书平台——湘教商城。湖南教育出版社也紧跟数字化潮流, 在通过传统渠道销售图书的同时, 积极搭建自产自销的网上销售平台, 读者通过访问其官方网站就可以进入湘教商城来选购自己喜欢的图书。但是, 湘教商城并不是一个独立意义上的网上购书平台, 当读者点击要购的读书时, 会自动链接到当当网来提示读者进行购买。目前, 湘教商城主要提供了好书推荐、优惠促销、分类书架三个栏目。

(二) 专业类出版企业数字内容服务现状

湖南专业类的出版社主要有湖南文艺出版社、湖南美术出版社、湖南少儿出版社等, 上述湖南教育出版社也隶属其列。其内容服务现状总结如下:

湖南文艺出版社主要在其网站上进行新书推荐, 还设置了文艺小站和文艺社区供读者交流和学习。此外, 其也搭建了网上书城来供读者选购喜爱的图书。与湖南教育出版社不同的是, 湖南文艺出版社的网上书城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产自销平台, 而不是链接到其他购物网站供读者购买。同时, 湖南文艺出版社还开通了专门的微信公众号, 定时给读者推送一些业界资讯和文艺小文供读者浏览。

湖南美术出版社的网站上主要有新闻中心、产品中心、展览与活动、版权贸易几大板块。新闻中心主要提供本社新闻和专题报道。产品中心主要分为图书中心和教材中心, 分门别类方便读者查找。展览与活动板块主要为读者提供一些艺术展供读者学习和欣赏, 同时为读者播报一些相关活动。版权贸易板块主要说明一些对外输出和国外引进事宜。值得一提的是, 湖南文艺出版社在淘宝网上注册了相应的网店来销售本社的图书和作品, 虽然网店还在起步阶段, 但其已经吸引了一批读者通过网店购买。

湖南少儿出版社的网站建设相比前面几家出版社要丰富和具体很多, 其数字内容服务也更市场化和细分化。其首页设置了分类浏览版块, 下设品牌图书、适读年龄、产品板块、热门作家四个子栏目, 读者可以轻松找到适合自己的图书产品。当读者需要购买时, 会自动链接到当当网相应的图书销售页供读者购买。此外, 少儿出版社还开设了专门的试读版块供读者网上试读, 并提供一些精彩书评供读者欣赏和甄别, 还开设了专门的官方微博和读者互动交流。同时还设置了教学资源版块, 将重要教学资源放置在首页供读者下载学习。可见, 湖南少儿出版社在数字内容服务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并付诸了实践。

(三) 大众类出版企业数字内容服务现状

湖南大众类出版社主要以湖南人民出版社为代表, 是一家综合性的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没有建设专门的官方网站, 旗下的高等教育出版分社进行了简单的网站构建, 主要是公布一些新书上市动态和名师名作, 还专设了一栏资源下载栏目。据了解, 湖南人民出版社的数字化内容服务还在探索阶段, 其数字化道路还任重而道远。

二、传统出版企业数字内容服务模式设计困境

(一) 教育类出版企业数字内容服务模式设计困境

第一, 服务观念亟须升级。服务作为一种概念和理念, 有着丰富的内涵, 大家并不陌生, 且理解千差万别, 而服务一旦作为战略成立, 它就应被赋予新的意义:建立与服务相适应的组织机构、管理制度, 把服务思想贯穿生产经营的全过程, 推行强有力的执行力。[1]因此, 一个服务型的数字出版企业当然不能被动地等待客户提要求, 而应该主动出击去把握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以提供更好的服务。湖南教育出版社在服务观念上转变得还不够彻底, 虽然已经开始探索了数字内容服务, 但没有把服务当成一种战略来推行。

第二, 缺乏对服务对象需求的研究。网络学习者作为数字教育出版的主要服务对象, 其基本情况和学习需求是千差万别的。如果编辑们沿用单向思维而不区别对待, 是远远满足不了学习对象需求的。比如说两个同班同学, 成绩为90分的和成绩为50分的他们需要的教辅资料是截然不同的, 一个需要的是提高型辅导, 另一个需要的是基础型辅导。所以, 研究清楚读者真正的需求是进行内容服务的关键。作为数字教育出版服务者, 要根据用户需求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 构建起真正能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数字教育出版新模式。这也是教育类出版企业数字内容服务模式设计的最大困境之一。

第三, 内容服务盈利模式不明确。要探索成功的内容服务模式, 首先要明确服务主体。对教育类出版企业而言, 学生是主体, 家长是辅体。在数字出版时代, 学生群体的教育需求将不单单集中在教材、教辅的学习上, 随着互联网资源的充盈, 学习的需求会不断强化, 传统的学习模式将被打破, 教育出版企业要着眼于新形势, 研发出适应数字化需求的内容服务模式和新型教育产品。在数字出版的大趋势下, 国内外的教育出版商在不断地深化和细分新形势下的学生需求, 探索与之相对应的教育服务模式。培生集团在服务教育的出版理念指导下, 在网络数字技术基础上, 将网络传播渠道与教育内容生产有机结合, 通过主动参与教育过程来服务教育, 为教育出版数字化商业模式创新开拓了一条现实可行的道路。[2]培生集团在积极地探索有效的内容服务盈利模式, 提出了“在线学习平台”的概念, 并不断地付出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它的成功经验为出版界提供了有效的参考经验。

(二) 专业类出版企业数字内容服务模式设计困境

第一, 观念亟需升级。此点与上述教育类出版社的情况相似。虽然湖南省专业类的出版企业也在数字内容服务上进行了一些探索, 但探索得还不够深入, 归根结底是服务理念还没有完全跟上。

第二, 数字内容资源开发利用不到位。这不光是专业类出版社的困境, 也适用于所有出版社。数字内容资源开发利用不到位, 直接导致的是出版社没有更多的内容资源去进行更好的数字内容服务。从湖南的几家专业类出版社来看, 在数字内容资源的挖掘开发上还做得远远不够。一般只是将畅销的图书进行数字化处理, 提供电子版供读者试读, 内容资源缺少深层次的开发, 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盈利模式的产生。

第三, 缺乏构建专业数据库的技术实力。对于专业类出版社而言, 相比其他类出版社, 其所拥有的海量的专业知识资源将是其不可取代的内容优势, 因此可以凭借丰富的专业知识资源构建专业知识资源数据库, 构建起基于专业知识资源数据库的专业内容服务平台。但是传统出版社在此过程中, 由于各方面因素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撑, 因此, 即使有想法也只是空中楼阁, 难以掌握自己的主动权。

(三) 大众类出版企业数字内容服务模式设计困境

第一, “数字内容服务者”的观念尚未形成。据对湖南人民出版社的调查, 其当前的工作重点依然放在纸质图书的开发和出版上, 对数字出版涉及较少。其“数字内容提供商”的角色尚不够明确, 由数字内容提供商向数字内容服务商转型依然需要时间的考验。

第二, 数字内容资源开发困境。目前的出版社大多只是将一些纸质图书电子化, 缺乏对内容资源的挖掘和开发。究其原因, 观念上的不重视是导致数字内容资源开发不到位的首要原因。数字内容资源的整合优化是进行新产品开发的基础, 同时也是增值服务得以实现的重要渠道。因此, 湖南省出版企业还应加强对数字内容资源的整合和开发。

第三, 缺乏对内容平台的运营。高效的内容生产力和品牌策划力是大众类出版企业的优势所在, 应当充分地优化和整合内容资源, 优化和细分用户需求, 充分利用不同媒介资源, 建立差异化的内容资源数据库, 完善数字产品的出版形态, 搭建凸显自身优势的网络平台, 加强对网站平台的运营, 寻找一条正确的转型之路。大众类出版社各种资源比较丰富, 具有内容平台的运营优势, 目前, 湖南省大众类出版社都缺乏对内容平台的运营经验。

三、传统出版企业数字内容服务新模式探索

(一) 教育类出版企业数字内容服务新模式探索

第一, 数字教育内容订阅模式。数字内容订阅模式是指出版企业通过网页的形式将网上直接订阅和数字内容浏览提供给用户的电子商务模式。一方面, 用户通过网络订阅内容服务并支付相关的费用;另一方面, 出版企业需要在用户指定的时间内将指定的内容发送到指定地点 (通常是用户的邮箱) 。[3]当然, 这里的订阅服务要根据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提供不同的订阅内容, 要针对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学习效果评价等多方面的问题, 调整数字出版流程, 构建起真正能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的订阅服务新模式。

第二, 打造智能在线学习平台模式。开发智能的面向未来的“在线学习平台”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要素: (1) 学习过程的智能化。平台要实现学习过程智能化、自主化,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不同的学习产品, 不仅是数字课本, 还有课外数字阅读读物、网上做题系统等, 同时可以利用数字化学习工具做笔记和添加知识标签等;智能的学习平台要构建自主性的学习环境, 通过创设情境和群体互动, 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节奏和方式进行自主学习, 如参与在线课堂、与名师互动、进行网上模拟考试、进行学习轨迹的记录等, 更好地与传统教育互相补充。 (2) 内容资源的多样化。智能自主的学习平台要根据丰富的内容资源建立起不同学科的知识资源数据库, 提供优质的数字教材教辅资源, 多样地满足学生群体的不同需求, 而不是同质化、平庸化, 要有自己的品牌特色。 (3) 学习服务的人性化。学习平台应充分注重学习平台的人性化, 有的放矢, 给学生充分的自由选择权, 让学生能愉快、高效地参与学习过程。智能自主的学习平台应加强学习过程的趣味性, 多开展线下教育活动, 加强学生的主动学习和互动学习。 (4) 服务平台的全媒体化。智能自主的在线学习平台, 不仅要充分考虑到学生随时、随地的学习需求, 还要以在线网络为依托, 致力于平台的“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服务模式的建设。[4]

(二) 专业类出版企业数字内容服务新模式探索

第一, 专业知识服务定制化模式。专业类出版企业的专业知识服务定制化是未来的必然的要求和趋势, 其未来的发展目标是为专业用户提供精准的专业知识服务。通过借助日臻成熟的信息技术, 功能层面的定制化已经不成问题, 关键是专业内容的定制化, 而专业内容定制化的前提则是内容的标准化、专业化、知识化的组织和提取, 需要对专业学科有全面深刻的了解、对内容资源有深入的分析和梳理。[5]专业出版产品也应该充分挖掘用户需求, 注重用户体验, 实际上专业的用户需要所注重的用户体验更加具有专业性、特殊性, 这些只有建立在深入理解用户需求的基础上才能充分发掘出来。

第二, 产品运营的平台化模式。专业类出版社最大的优势是其丰富的专业知识资源, 其应当以此优势为基础, 搭建服务于用户的专业内容平台。传统出版企业都在积极由内容提供商向服务提供商转型, 专业出版企业也不例外, 应该力求成为专业的知识服务提供商, 产品运营的平台化模式刻不容缓。产品运营的平台化将不单单是提供内容产品, 而是要更多地考虑用户群体的需求, 打造一个集知识管理、交流、服务于一体的专业化内容服务平台。

(三) 大众类出版企业数字内容服务新模式探索

第一, 多功能的服务运营平台模式。内容丰富的传统出版资源是大众类出版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所在, 将大众出版社的内容资源通过整合优化后, 可以进行多次多形态运用。整合和优化内容资源需要根据用户需求来进行优化和细分, 从而开发多功能多形态的数字出版产品。大众类出版企业可以积极开发数字出版物, 如电子杂志、有声杂志、电子书等, 还可以开发基于移动终端的数字出版产品新形态, 如手机报、掌上电子书等, 不断地丰富数字出版产品内容和形式, 打造更加适合用户需求的数字出版增值产品。此外, 大众类出版社还应加快运作多功能的内容服务运营平台, 建设功能强大的多功能网络社区, 而不是单一的内容输出服务平台, 要丰富内容产品形态, 依托差异化的内容资源搭建起多功能的内容服务平台, 实现差异化和集成化的共享共存。此外, 出版社还应多组织线下活动, 打造出版品牌, 提升出版企业的知名度, 加强与用户的有效互动, 充分挖掘用户需求, 实现立体化开发。

第二, 手机内容服务模式。手机内容服务模式更新换代速度极快, 目前的服务模式主要包括手机网页浏览、手机在线阅读、手机聊天、手机短信及彩信、手机游戏等。手机内容服务的内容往往短小精练, 阅读方式灵活多变且具有很强的互动性, 因此在数字内容服务领域具有难以超越的优越性。[6]出版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内容资源的不同特点开发与之相应的手机内容服务模式, 让用户可以随时随地享受数字阅读服务, 分享阅读乐趣的同时还能进行个性化互动。

参考文献

[1]王豫.数字教育出版的本质是内容服务[J].出版广角, 2012 (8) .

[2]王勇安, 贺宝勋.论地方教育出版社数字出版商业模式创新[J].出版发行研究, 2010 (9) .

[3]刘灿姣, 钟小青.传统出版企业数字内容服务新模式探析[J].中国编辑, 2014 (5) .

[4]余庆, 彭文波.面向基础教育的数字出版盈利模式探析[J].出版科学, 2013 (6) .

[5]杨东来.数字出版目践不如足践——专业出版数字产品建设在实践中求变[J].出版参考, 2014 (14) .

内刊出版流程策划案 第5篇

一、内刊策划目的为了进一步推进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加强企业文化宣传渠道建设,现全新策划公司内刊运营方案,并制定完善的出版及发行流程。

二、内刊定位及宗旨

1、企业内刊是企业文化宣传的重要渠道。企业内刊和企业文化建设互为依托、相互促进,深入宣传公司的重大决策、制度、先进的企业文化,潜移默化地进行XX文化的渗透与引导。

2、企业内刊承载记录XX、见证XX、提升XX的特殊使命。记录XX完整的发展历程,见证XX重要事件的历史瞬间,并揭示经营管理过程中阻碍发展的因素、现象和根源。

3、企业内刊起着内聚人心,外塑形象的重要作用,向同行、公司客户及公司员工传递XX精神,传播XX文化。不仅对外展示企业整体形象,并对内成为员工之间、员工与公司管理层之间交流的渠道之一。承担上情下达、下情上报的作用,切实反映员工的心声、建议和意见。

4、企业内刊必须掌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为公司的战略发展、管理全局服务,完成公司在不同时期赋予它的不同目标。

三、受众群体

1、公司员工

2、客户

3、合作伙伴(友好往来单位)

四、刊名:

公司内部进行刊名征集活动,定为《XX·声音》。

五、企业内刊栏目设置

1、基本栏目(每期内刊必有的栏目):

1)卷首语:由总裁为每期内刊撰写短文,作为刊首语。内容可以就公司现状、未来发展或行业动向等方面的看法和言论,对员工起到思想上的引导和激励。

2)XX要闻:展现公司重要动态,对公司当月重要新闻及重大活动作专题报道。

3)XX之星:以图片+文字的模式表彰每季度XX之星,表彰先进员工。

4)员工生日墙:以照片+名单的形式刊登在单独板块上,祝贺当月过生日的员工。

5)精品共赏:由员工推荐近期看过的书籍、电影、音乐、视频等精彩内容。

6)心灵感悟:由员工述说自己在XX的工作、生活感悟,分享在XX的成长经历。

7)精彩瞬间:以图片形式展示公司及各部门的员工的集体文化活动等。

2、常用栏目(内刊上有间隔性地经常出现的栏目):

1)XX故事:讲述企业文化故事,以介绍公司优秀员工或团队为主,对优秀事迹、先进员

工进行表彰。

2)交流在线:不定期展开行业知识的普及;进行业界应用技术的探讨与革新等;

3)管理中心:对公司管理模式,团队建设及工作制度多方面的讨论与建议等。

4)曝光台:定期公布公司不良现象,促进公司相关部门及员工不断改进,提升公司形象。

5)回音阁:定期收集员工对公司内刊以及公司其他问题的意见与建议,将各种建议和问题

提交给公司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并将部分回复选登在报纸上。

3、临时栏目

内刊上根据需要临时出现的栏目。

六、编辑团队职责

1、编辑部是公司内刊的具体办事机构。由总编、执行编辑、责任编辑及美术编辑组成,另

设通讯联络员若干。

2、编辑部的任务是宣传及组稿。对公司重要事件及时采访、宣传并留下影音资料;对各类

来稿做好收稿、审稿、选稿、编辑、排版、校对等业务工作;组织好出版、发行、回访及通讯员管理工作等。

3、编辑部定期举行会议,建立通讯员网络,根据内刊宗旨和方针,制定内刊的总体规划、年度计划、单期计划,按计划出版刊物。

4、编辑部工作职责:

1)总编:负责编辑部工作的重大决策决断。由总裁担任。

2)执行主编:负责编辑部的日常事务,包括编辑部工作计划、措施的制定与执行,全面负

责每月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企业内刊的编辑、出版、回访等工作,并按企业文化建设框架做好内刊新闻报道的策划工作。由人事部总监担任。

3)责任编辑:根据执行主编要求,负责组织稿件来源,按版面要求有重点、有目的地组织

通讯员进行采访并及时编稿;负责内刊的校对、出版、发行工作;负责执行编辑部工作指令。由企业文化专员担任。

4)美术编辑:根据责任编辑要求,负责内刊的版面策划设计、排版、图片处理等工作。由

美工担任。

5)通讯联络员:通讯员的工作职责另见《通讯员组建方案》。

七、企业内刊出版流程

1、每季度首月1-5号:出版企业内刊为季刊,制作成电子杂志,每季度首月1-5号出版。

根据特殊需要,可临时出版特刊和增刊。

2、每季度第二个月10号:责任编辑于制定好下一期内刊策划方案,由执行主编审核确定。

3、每季度第二个月15号:执行主编于组织各部门负责人及通讯联络员例会,讨论及决定

内刊主题策划,统筹稿件安排和交稿时间。

4、每季度第二个月15号-第三个月14号:责任编辑及各部门通讯员负责稿件、图片收集。

责任编辑负责向各部门要稿,并组版,确定版次和各个版面的内容(稿件、图片和标题)。

5、每季度第三个月15号——第三个月20号:责任编辑与美术编辑配合排版,出样稿。

6、每季度第三个月21号——第三个月30号:由内刊编辑部及部门负责人审核小样,责任

编辑及美术编辑配合修改并校稿。

7、下季度首月1号——首月5号:当期《XX声音》出版发行。

8、下季度首月10号——首月30号:收集员工意见,改进下期内刊。

9、下季度第二个月1号---第二个月10号:编辑部开始第二期的准备工作。

10、以上日程安排如逢周末及节假日,则顺延3个工作日。

八、内刊的发行管理

1、内刊出刊后,由编辑部直接发放至OA系统,提供员工下载观看。

2、各部门或个人如需对外发送刊物,需向编辑部提出申请。

3、严禁未经许可私自将内刊发给公司以外人员。

出版企业薪酬福利的设计要素 第6篇

关键词:出版企业;薪酬福利;要素;激励

随着出版企业对优秀人才依赖程度的提高,行业内人才流动率的上升和员工组织忠诚度的下滑,出版企业面临着吸纳、激励和保留优秀员工的巨大挑战。薪酬福利支出对出版企业来讲,是购买劳动力的价格、付出劳动力成本、收获员工的贡献价值等;对员工来讲,是付出劳动的回报、生活保障和生活质量的来源、能力与地位的表现等。薪酬福利体系作为内部激励机制的主要构成部分,对于满足员工需要的激励作用意义重大。

一、出版企业薪酬福利设计的影响因素

从出版企业的视角出发,其薪酬福利体系必然要服务于企业的整体战略。公司战略既受到社会宏观因素的影响,又受到行业微观因素的影响。宏观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因素、政府因素、劳动力市场结构因素、社会因素等;微观因素主要包括出版行业特点、竞争对手、产品市场、受众群体、公司财务状况、公司内员工关系等。

1.“激励型”的薪酬福利体系

现代人力资源理论对员工有两种假设,即“命令控制型”或“引导激励型”。出版企业具有“创意无限和知识资源无限传播”的特点,注重对未来价值的判断。激励政策的设计既要基于对过往成绩的认可,又要基于对未来发展的期许,因此设计“激励型”的薪酬福利体系更为科学。

笔者所在的出版企业,员工的薪酬福利主要包括七个维度:第一,基础工资,根据员工的资历、职称、学历等设定,占整体待遇的20%左右;第二,岗位工资,对于不同工作岗位及岗位层级设定,占整体待遇的35%左右;第三,工作量计酬,对员工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的直接考核,占整体待遇的15%左右;第四,效益提成,对员工业绩的奖励,占整体待遇的20%左右;第五,福利,通过工会各种形式的活动实现,占整体待遇的6%左右;第六,企业年金,增强员工组织忠诚度的黏性,占整体待遇的4%左右;第七,突出贡献奖,根据企业年度经营情况和工作亮点设定,占整体待遇的3%左右。通过以上七个维度的激励组合可以看出,笔者所在企业的薪酬福利设计更看重员工的工作能力表现,在激励员工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2.需求有胜任力和相同价值观的员工

在企业竞争白热化的大环境下,员工的胜任力和价值观至关重要。员工的胜任力是一组可见的和能够应用的知识、经验、能力以及特殊情况下个人个性特征的组合,这个组合能够最终为企业带来持续的竞争优势。如自2003年以来,重庆出版集团抓住文化体制改革这一契机,全面推进了人事制度改革。集团推进了干部竞争上岗、用工双向选择和调整收入分配方式等制度改革,建立了“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和“绩效优先、兼顾公平”的用工分配制度。在2011年重庆出版集团的中层干部竞聘中,大量青年骨干脱颖而出,走上领导岗位。据统计,通过这次竞聘,重庆出版集团中层领导平均年龄降至40.5岁。70多名中层干部中,95%以上拥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这些举措极大地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也为集团不断取得成绩奠定了人才基础,为业界提供了借鉴。

传统的出版企业竞争已然激烈,数字时代,信息技术公司也在不断攻城略地。出版企业在转企改制过程中,应认识到员工的数量不再是竞争的关键,在保持适度规模的条件下,员工的职业和专业化水平才是决定企业市场地位的关键,应不断改进那些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选人用人观念的做法,调动和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支付薪酬福利成本的上限

我国大部分出版企业都是国有企业或事业单位(极少数)。其国有的属性决定了在设计薪酬福利体系时除了考虑企业自身的承受能力外,还要考虑主办单位设定的成本支付边界。中央部委管理的出版企业和大学的出版企业绝大部分都受人工成本总额控制,这也就确定了出版企业能够支付薪酬福利的边界条件。人工成本总额的管控一方面规范了企业薪酬福利体系,促使企业统筹做好计划和预算,不断提升盈利能力和人工效率;另一方面,因为支付能力受限,某种程度上也使企业戴着“镣铐”跳舞。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在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现有的薪酬福利水平难以吸引到优秀的技术人才,人员与效率难以做到真正的平衡。

二、员工视角的薪酬福利取向

从员工的视角出发,在考虑“什么样的企业值得去”时,通常有以下几个衡量因素。

1.比较薪酬福利水平的差异

对比西部不发达地区,目前普遍存在的情况是,员工更多地流动到东部发达地区;对比三线、四线城市,员工更多地流动到一线、二线城市。同一个城市或地区,员工更多地流动到薪酬福利水平高的企业。员工会综合考虑薪酬福利水平、工作地点、工作性质、机构规模等来选择岗位。员工会注重所在城市的平均工资水平,更会看重企业的薪酬福利水平在社会和行业中的位置。例如,腾讯、百度比传统的出版企业更容易吸引到优秀的技术人才。

2.评估自身的市场价值

员工面临就业或跳槽时,考虑到机会成本问题,会评估自身横向与纵向的市场价值。员工在相同胜任力的模型条件下,在不同行业可以获取的薪酬福利区间,体现了其纵向价值,在同一行业不同出版企业可以获取的薪酬福利區间,体现了其横向价值。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员工肯定会选择两个区间中的高点位置。

出版企业设计的薪酬福利水平在上述两个价值中的相对位置,对吸纳、激励和保留优秀员工发挥了关键作用。换句话说,如果企业在一线城市给了三线城市的薪资水平,或在同一行业中,薪资福利水平处于末端,那将难以吸引优秀的人才。员工出于现实生活压力的需要,除了个体对某些工作的偏好外,绝大多数会选择薪酬福利更高的企业,这不但可以减缓生活压力,而且还可以体现自身价值,获得更多的成就感。

nlc202309051245

3.注重职业通道与文化适应

除了外在的可用货币量化的激励外,员工同样看重内在激励,其中包括职业发展通道、工作满意度、学习新技能的机会、施加影响的机会、公司人文环境、团队成员关系,等等。国际大型出版传媒集团如培生、贝塔斯曼等,在上述方面表现突出。只是,我们国内出版企业经营者也要看到,在人性化管理的背后,同时需要有较强的绩效约束。

三、企业与员工如何实现“双赢”

出版企业在设计薪酬福利战略时,须从企业、员工双向考虑,找到自身合适的平衡点。要充分考虑薪酬福利体系与企业战略的关联、薪酬市场竞争性、内部公平和外部竞争性平衡的程度、绩效评估等因素。从推动企业和员工双赢的角度出发,审视薪酬福利理念是否与企业和员工的共同目标、共同利益匹配。

1.提高人工效率,提供有竞争力的待遇

出版企业都在追求做大、做强,本身没错。但就目前很多出版企业来说,“大”是做到了,但“强”还值得商榷。部分出版企业还只是依靠图书品种或编辑人员数量的简单累加,也就是“书海”“人海”战术实现增长。“书海”“人海”战术在出版企业发展的初期确实起到过一定的作用。但这种做法会带来两个问题:一是企业对自身模式和服务本身的效率产生忽视;二是大部分单品种图书表现低效,靠出版物数量取胜的出版企业盈利能力有限,员工的收入肯定也不会太高。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如果员工挣不到“足够”的钱,员工的追求就不再是把工作做好,而是如何在这样的收入水平下得到最大的清闲。整个企业的用人效率会陷入恶性循环。

出版企业应一方面在出版方式中注重模式和服务创新,抓住移动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机遇,另一方面在岗位职责设置清晰、合理,考核方式科学的前提下,将企业平均“人工效率”提高到本行业平均“人工效率”水平之上,同时提供高于同业平均水平的待遇,留住骨干人才,吸引外部优秀人才。

2.实行精细化考核

薪酬与业绩贡献挂钩是一种激励办法,但应对业务部门和职能部门的考核方法加以区分。对编辑部门和销售部门有传统的考核指标,例如新书码洋、重印率、开卷指数、发货码洋、回款、退货率等。对待职能部门,传统的考核方法无法量化,考核大多会流于形式,形成“大锅饭”,员工心态容易失衡,难以做到公平有效。有些管理人员尤其是职能部门的人员工作本身不会直接影响经营业绩,只能被动地接受由经营业绩带来的薪酬变化,一旦经营业绩目标没有达成,则会影响到他们的薪酬收入,使其产生不满情绪。以绩效影响薪酬,要分清这种绩效达成是否与员工的努力有直接关系,要区分不同工作性质不同的挂钩强度。笔者所在的出版企业,在对职能部门进行考核时,打破部门界限,所有人员统一考核,施行月度、季度、年度考核,由主管领导和相关人员组成考核小组,对每一位员工的工作表现予以考核,根据考核结果直接上浮或下调奖金,形成了奖勤罚懒的良好氛围。

3.科学制定有效的调整薪酬策略

不少企业误认为,薪酬福利的本质就是“发钱”,调薪就是“多发钱”,这样员工眼中的薪酬也变成了-钱,致使企业和员工之间容易变成“钱的战争”,难以共赢。

调薪不只是多发钱,企业不但要关注员工的个体收入状况,留住既有的人才,将企业的经营发展成果与大家分享,而且更要不断调整和改善员工的职业发展通道、工作满意度、教育培训机会等。调整薪酬策略可以增强员工凝聚力,为公司留住骨干人员。笔者所在出版企业,通过设立骨干人员津贴、总经理奖励基金、公共账户年金分配细则等制度,每年年底从任务绩效、专项贡献、未来期许等方面调整优秀员工的薪酬福利,提高员工的归属感。

4.实施整体薪酬福利战略

不少企业误认为薪酬福利是万能的,虽然没有给员工提供好的成长和发展机会,但高薪酬会带来员工的忠诚度和工作积极性,这不但没有获得员工的认同,反而会导致优秀员工的大量流失。

苹果公司、阿里巴巴、腾讯等企业成功的实践表明,企业在人才竞争过程中,必须把眼光拓展到那些吸引、吸纳和保留员工的影响因素上,也就是整体战略上。这方面,传统的出版企业受限于企业规模、体制机制问题等,还在不断摸索中。根据美国薪酬协会的定义,整体薪酬包括了企业在解决人力资源问题方面的所有投资和员工在雇佣关系中认为重要的所有东西,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薪酬、福利、工作与生活、績效与认可、发展与职业机会。所以,出版企业在设计薪酬福利体系时不仅仅要考虑具有竞争力的薪酬福利水平,还应充分发挥文化企业的优势和特点,将文化认同、情感回报和成就回报等因素纳入进来。

当企业与员工达成双赢时,也就达到了出版企业设计合理的薪酬福利体系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出版企业配置好各类资源,才能更好地发展出版生产力。

(姜军,中国宇航出版社副编审)

性能化消防设计新书出版 第7篇

《性能化消防安全设计》(Performance-Based Fire Safety Design)由美国Morgan J.Hurley和Eric R.Rosenbaum撰写,2015年4月出版发行。 该书介绍了性能化设计流程、确定性和风险分析技术、设定火灾场景的确定、设计的开展和分析以及建筑防火管理等性能化设计的有关内容,讨论了探测系统、烟控系统和结构抗火设计问题,以及如何处理模拟和设计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问题等。

出版流程设计 第8篇

众筹出版作为网络社交化与传统出版融合的产物, 对传统出版进行了颠覆, 被视为出版社进入数字出版转型的一条“黄金”路径。由于众筹出版在中国发展的时间较短, 外部环境还有待发展, 我国众筹出版现阶段仍存在许多问题。

一、界定众筹出版

众筹和出版是经济领域和出版领域两个不同领域的词汇组合, 在理解“众筹出版”这个专业词汇之前, 我们应首先了解众筹的含义。

众筹, 也称大众融资 (crowd financing) 或平等众筹 (equity crowd funding) 。通过众筹平台, 创新项目与创造性产品可以向千百万互联网用户直接募集初始资金;捐助者可以自由选择资金额, 并依据出资额分享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收益。

众筹出版是指作者或者是项目的发起人 (如出版社) 通过网络众筹平台展示书籍写作计划和大致内容, 向读者 (投资者) 募集出版资金。待书籍出版成功后, 根据读者所出资金的多少, 给予读者书籍、见面交流会等非金钱形式的回报。

二、项目上线出现的问题

(一) 众筹平台五花八门, 众筹项目小且少

尽管国内几乎所有的众筹平台都涉及出版, 但是没有专门从事出版的平台, 众筹出版就很难形成品牌平台。

现阶段, 我国发展较好的众筹平台是众筹网、中国梦网和京东众筹。众筹网总项目有14402个, 其中筹资中的出版项目有47个, 已成功出版的项目有457个。京东众筹平台上共有总项目3613个, 其中筹资中的出版项目有12个, 已成功出版的项目有134个。中国梦网上总项目有570个, 出版项目45个, 已成功出版项目只有13个。 (以上数据来源于其网站, 统计时间截止于2016年4月3日。)

从以上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 我国众筹网站的众筹出版项目在整体上数量偏少, 众筹成功的项目比例也较低, 没有专门从事众筹出版的平台, 众筹出版在中国仍处于起步阶段。并且, 目前除了个别项目融资额度能够超过10万, 绝大部分出版众筹项目的目标金额都是在1万元左右。

(二) 项目上线审核时间长, 淘汰率较高

众筹平台为了聚集人气, 提高项目的成功率, 因此会在项目上线时, 对项目进行审核。这就意味着并不是所有的项目都可以成功上线, 幻想不通过正式出版社出版的小众出版物而选择众筹出版就能走向成功之路是行不通的。众筹出版只是为不被出版社认可的小众出版物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而已。

在一个项目提交准备上线时, 需要经过四个方面的审核。第一, 对发起方的资历进行审核。企业提交企业基本信息, 个人提交简历材料。第二, 发起人信用审核。平台安排专人对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进行检查, 包括信用卡等信息。对于有不良记录的人审核更为严格。第三, 创意核查。众筹平台中最重要的是创意, 有创意才有人愿意为你的梦想买单。这是在核查中最重要的标准, 小众出版物中重要的并不是创意, 而是普及。因此, 小众出版物在项目审核的时候淘汰率较高。第四, 能力审核。发起人是否有能力实现承诺, 是否会出现违法情况等。

(三) 图书质量不能保证

如果众筹图书的发起人是出版社, 那么不必过于担心图书质量问题。出版社会对图书进行三审三校, 有图书质量制度的监管。但现在绝大多数的图书众筹的发起人都是作者或者是没有编校经验的社会机构。在项目上线时平台建设人对发起人的资历、信用、创意、能力进行审核。但是没有对图书的质量进行审核, 并且没有能力进行审核。图书在提交项目的时候也并没有进行三审三校, 暂时没有达到出版的要求。众筹出版不是要减低图书质量, 如果出版的图书都是粗制滥造的, 那众筹出版的意义何在。谁能对众筹图书的质量进行审核, 这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三、开始众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 在众筹时出现的一些不真实的情况

在开始众筹时, 为了吸引粉丝, 积聚人气。发起者会成为自己项目的投资人, 支持自己的梦想, 成为项目中最大的股东。并且良好地运用从众的网络心理, 使得网民跟风投资, 为众筹的成功而不懈努力。这样的实例虽然促成了项目的成功, 但是违背了众筹的初衷。平台建设人应该采取措施, 主动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

(二) 受欢迎的众筹产品进行共性分析

通过众筹大数据发现, 现阶段出版图书众筹的失败率居高不下。对受欢迎的众筹产品进行共性分析, 找出图书众筹失败的原因, 提高图书出版众筹的成功率。

成功案例一:《后宫·甄嬛传》画册由陈伯言在众筹网发起, 根据支持力度的不同, 回报包括精美电子文档、精美的明信片、抱枕等众多礼品。目标金额为50000元, 实际众筹金额为193877元。

成功案例二:知乎发起《创业时, 我们在知乎聊什么》的图书众筹, 限额1000人, 每人花费99元就可以成为图书的联合出版人, 获得封面上署名的典藏版图书。目标金额为99000元, 实际众筹金额为99000元。

成功案例三:小众出版物《< 老子> 与< 周易> 全新对译》在众筹网发起, 这是一部揭示《老子》与《周易》对应奥秘的力作, 一部重建中国哲学与中国道德的基石之作。目标金额为22800元, 实际众筹金额为23810元。

失败案例一:由作者海角发起的图书众筹《我们的青春》。让身为人父的80后们, 一起回忆那时候的欢声笑语、一起集体致我们失去的青春。目标金额为10000元, 实际众筹金额为0元。

失败案例二:周文武贝发起的《头条女王》图书众筹。通过一群年轻电视娱乐新闻人的成长奋斗史, 折射出纷乱浮华的娱乐圈。目标金额为100000元, 实际众筹金额为50300元。

失败案例三:众筹图书《99心愿私房菜菜谱征集》。作者希望出版一本收集了99位老人心愿的私家菜谱, 延续这温暖感动的味蕾记忆。目标金额为15000元, 实际众筹金额为1046元。

从以上的这些案例, 我们可以对受欢迎的众筹产品进行共性分析:

1. 明星类产品, 如娱乐明星、体育明星。典型案例就是《继承者们》, 李敏镐号召力比较大。附加服务吸引人的产品, 增值服务。《社交红利》, 徐志斌老师的分享, 包括《小世界》的作者, 他是一个摄影师, 他为参加众筹活动的人提供家庭的拍摄服务。

2. 精确的分众定位产品, 小众产品。例如, 邓诗来的《<老子> 与< 周易> 全新对译》, 这本书是揭示《老子》和《孔子》对应奥秘的书籍, 对于喜欢中国古典文化的读者来说, 不失为一本好书。

3. 目标资金额合乎情理。在现在图书的众筹产品中, 除非是发起者或作者是非常有名的单位或个人, 如知乎、磨铁公司、乐嘉等。比如上文所列举的周文武贝的《头条女王》, 其实她的想法非常具有感染力, 能勾起读者的购买欲望;但是由于目标金额定得过高, 最终导致众筹失败。

四、众筹成功后兑现承诺的问题

(一) 法律的监管问题

由于网络众筹属于新生事物, 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众筹方面的法律。一位想要在众筹网上进行投资的投资者, 首先要信任众筹的出版项目、互联网交易、众筹网站以及作者这四个方面, 才会进行投资。而现在互联网交易日益发达, 在众筹网进行投资的人最关心的则是众筹网站是否安全, 作者在众筹时许诺的回报能否实现。而这些, 都没有相关的法律进行制约。

(二) 后续的服务问题

一本在众筹网上进行筹资的书, 从刚开始的筹集到最后的出版大约要耗时3个月至半年。在这么长的时间维度中, 怎样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众筹平台应该在后续承诺中起到强有力的督促和监管作用, 比如对不及时履行利益承诺的项目发起人进行相应的处罚。

五、结语

2011年众筹平台开始在中国萌芽发展, 经过几年时间, 从众筹出版流程来看, 众筹出版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但是并意味着只有这些问题。从外部环境来看, 法律法规的建立和遵守更需要全社会的努力。众筹平台应该积极主动地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服务于需要众筹的个人和组织。

摘要:2013年最火的词语是“自助出版”, 2014年在中国出版业数字出版中发展最快的则是众筹出版。2011年“点名时间”上线以来, 陆续多家众筹网站上线。经过这几年的发展, 众筹出版活动被大众广为熟知。但是, 众筹出版仍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以众筹出版的流程为视角, 从项目上线、开始众筹、兑现承诺这三个阶段分析现阶段众筹出版出现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众筹出版,问题,图书质量,法律监管

参考文献

[1]张立红.众筹出版:互联网助力纸媒出版[J].科技与出版, 2014 (5) :14-17.

[2]张书勤.众筹出版运营机制探析[J].科技与出版, 2014 (5) :22-25.

[3]徐艳, 胡正荣.众筹出版:从国际实践到国内实验[J].科技与出版, 2014 (5) :10-14.

高校学报编辑出版流程中的难点探析 第9篇

关键词:高校学报,编辑的主体意识,编校合一,自主网站建设

高校学报是集学术性、内向性、综合性于一体的理论型期刊, 不仅是宣传本校教学科研的第一阵地和窗口, 也肩负着传播先进科学文化与信息载体的社会责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高校学报是人文思想与科技信息传播的重要介质与途径, 处于知识经济社会的中心位置。因此, 办好高校学报不是一个简单片面的事情, 关系重大而深远, 高校学报在世界上的传播广度与维度也展现了我国科研、学术的实力。在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 科技飞速发展, 各种新媒体的编辑手段和策略不断应用到学报编辑实务中, 高校学报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争议, 如何提升学报的核心竞争力, 让学报在市场经济中生存下去, 发展得更好, 这是当下的课题。只有一一解决高校学报编辑出版流程中的难点, 才能提升学报的核心竞争力, 将编辑意识的独特性应用到选稿、栏目设定、策划、编辑的各个环节, 最终实现刊物的独特性、创新性和前瞩性。

一、编辑的主体意识不完善对审稿的影响

高校学报从每个出版周期只有一个栏目框架, 到组织来庞大的学术稿件, 完成各种筛选、审稿等前期工作, 进入复杂的编辑校对流程, 最后定稿出版, 可以说整个实践者和实现者是编辑, 因此编辑的主体意识是否完善决定着一本刊物的最终走向。但编辑毕竟是人, 有七情六欲, 有鲜明的个性, 也有个体心理因素的制约和差异性, 那么这些不良心理因素浮动在办刊实际中就会影响审稿工作。编辑非正常鉴审失误的不良心理因素主要有自卑心理、自大心理、嫉妒心理、势力心理、排他心理、从众心理、厌烦心理、报复心理等。这些不良心理因素会影响审稿的公正性、客观性和科学性。

编辑的功利心过胜, 也会使审稿标准失衡, 发生不该发生的“侧滑”。比如照顾自己的同学、领导等关系而向人情稿大开通行绿灯, 操纵专家意见, 使本不合格的稿件堂而皇之地占据学报宝贵的版面, 而在版面紧张的情况下, 又不得不将优质稿件甚至是国家课题拒之门外, 学报质量逐年下滑。大学学报每期刊发的博硕论文一般要占据全部版面三分之一以上, 这是独有的中国现象。面对陌生的年轻稿件, 没有任何的关系后盾, 如果编辑的主体意识不完善不健康, 那么很多优秀的稿件都会被直接删除。而这些年轻的博硕论文虽然可能是体制下的产物, 如果不写就毕不了业拿不到奖学金甚至找不到工作等, 但毕竟他们是未来学术的中坚力量, 要看到他们的学术热情和才情。所以, 一个优秀的编辑要有能力从他们的投稿中发现优秀稿件, 并善于与他们沟通, 甚至抱着培养的心态去关注他们的学术动态, 只有这样的标准和独特性的付出, 才有可能会为自己的学报招拢人才、建立稳定和长远稿源。

编辑的情绪也好心理失衡也罢, 都是可以通过完善编辑的主体意识进行疏导和修复的。要完善编辑的主体意识, 首先要加强自身职业道德的学习。道德是一个思想范畴的名词, 但却可以通过加强职业技术培训、进行编辑学科研活动、将编辑队伍职称系列纳入规范化轨道等方面强化素质。第二, 加强编辑的技术学习。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电子化、现代化的编辑手段与传统纸媒化的编辑手段高度整合与交叉, 开放存取、信息集约会平台、优先出版等技术不断发展壮大, “继续教育”看起来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对于编辑这一行业却意义重大, 只有加强继续教育, 不断学习新媒体技术, 才能使编辑的职业自信不断强化, 信息化意识、前瞩性意识不断加强, 建立一支知识经济网络环境下高素质的新型编辑队伍, 从而提升学报的核心竞争力。

二、“闭门办刊”封闭了学术通道

高等院校学报是高等院校主办的, 自然要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 这无可厚非。但这不是学报办刊的唯一目的和特性。但有一些学报把刊物定位在内向型模式, 以解决内需为根本, 所有的版面是以优先发表本校教师论文为前提的。尤其到了评职称的旺季, 各种水平的论文、关系稿纷至沓来。在这种办刊模式的前提下, 急稿的处理在技术上难免不达标。比如出刊在即, 要评职称的稿件必须优先发表, 但三校一读的时间周期已经来不及了, 于是三校变一校, 通读变成飞速看一眼, 核红的精细度大打折扣, 接转版的设计也仓促对付。如此一来, 学报从栏目设计到学术质量到编校质量都很难实现高水准。

想要从根本上解决学报内向单一性的弊病, 就要变“闭门办刊”为“开门办刊”, 以论文的学术质量为根本, 以栏目为导向取稿而不是因稿件而设栏目, 要有策划意识, 多约专家级稿件, 优先发表国家级、省级课题。在为本校学术科研服务的同时, 也不要让这种定位束缚住手脚和眼界。普通高校的学术力量毕竟有限, 即便是在某一学科拥有优势, 也无法做到各个皆强, 支撑一本学报在中国学术榜上占有一席之地, 必须提高学报的核心竞争力, 保持学报学术通道的开放性和流通性, 甚至为了约到学术带头人及重量级专家的稿件而不惜重金、优稿优筹等多种方法齐上阵。

高校学报究竟向何处去, 是否全体进入市场机制, 甚至下海组建出版集团, 接受残酷的优胜劣汰, 虽然种种说法还在推敲、讨论与争论中。但是, 当市场化的那一天到来, 一切已晚, 定位内向型的学报一旦走向市场, 就会因为缺乏读者、没有订单、学术含量低、技术规范程度不高、千刊一面等劣势被市场抛弃。

办刊要有前瞩性。在互联网时代, “闭门办刊”很显然违背了这个时代的精神, 不仅封闭了学术通道, 扼杀了发展良机, 也成为滋生学术腐败的温床。刊物就要有严格的出版标准、技术标准和操作标准, 比如一本合格的学术期刊, 差错率不能高于万分之一。三校一读的技术流程不能因为急稿而省略变通, 急稿再急, 也要遵守“学术性第一”的标准。只有以学术性、科学性、创新性为取稿标准, 才能真正办好学报, 真正地为我国科学文化事业提供最先进、最具信息价值的情报。

三、编校合一的利弊

学报的技术性强, 对校对的要求高。编辑与校对是期刊编辑部工作量最大的两项工作, 也是继选稿、审稿之后最重要的工作。一篇稿件由同一编辑加工修改并进行校对, 这种编校合一的工作模式在高校学报界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它节省时间, 提高工效, 减掉了一些中间环节。但在这种工作模式中, 容易出现编辑加工修改稿件不认真, 把一些应在加工环节中做的工作留到校对环节去做的现象。由于受自己加工的稿件自己校对这一想法的影响, 致使一些编辑自觉不自觉地在思想上认为, 稿件加工不加工都无所谓。又由于是自己审的稿件自己校对, 容易产生自己看过的稿子用不着再看的想法, 思想上不重视校对工作, 并认为编辑的主要工作应该是选题、策划、组稿、审稿、加工稿件, 校对工作不应该是编辑分内的事, 体现不出编辑水平。以这样的态度对待校对工作, 其所校对的稿件质量就可想而知了。这一编校工作中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学报的质量, 必须引起重视。

要解决以上问题, 就要求编辑能正确认识编辑加工与校对的关系, 认真对待每一个环节, 认真修改加工每一篇稿件, 为高质量的校对打好基础。一定要按校对步骤和要求去校对, 掌握正确有效的校对方法:一校必须采取对校、折校的方法去校对, 按原稿逐字逐句逐个标点进行校对, 要尽量争取做到在初时使版面基本定型;二校首先要对红, 然后通读校样, 一些排印差错争取在二校时全部改正过来, 为三校打下良好的基础;三校首先仍要对红。通读校样, 全面检查一次所有校对中要注意的地方, 特别是检查目录、文题、页

媒体的优势, 回避劣势, 发挥优势, 在海量信息中为受众提供方向指引, 精选信息产品, 形成以传统电视媒体为主, 开发信息深度, 官方网站、信息内容制作者自媒体扩大信息立体维度为辅的全方位信息服务体系。为在新媒体海量信息中迷失的使用者提供过滤功能, 成为一个引导者和具有电视媒体特色的信息产品供给者, 开设在新媒体平台上的电视媒体网站, 成为视频、音频海量信息的门户网站, 对信息资源进行整理, 同时结合电视媒体资源优势展开信息整合, 促使新媒体网站使用者生产的内容参与到信息再生产过程中去。一方面强化了新媒体的互动优势, 弥补了电视媒体的弊端, 同时又发挥了电视媒体对内容深度加工的资源优势, 提供给媒体使用者一条全新立体的信息链条。满足电视媒体使用者对于信息个性化使用的要求, 同时又兼具电视媒体能够将信息深度解读, 对信息资源整合的优势, 显示出对信息消费引导能力。

四、专注内容深度, 整合意见平台

与新媒体相比, 电视媒体对信息的深度解读、专业制作占有优势。但结合新媒体环境下, 受众媒体使用习惯的变化, 按照传统思维将意见单方面传播出去, 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利用新媒体互动特征形成对电视媒体意见平台的打造, 形成新的表达样式, 是非常值得借鉴的, 比如央视2套的《对手》栏目, 通过对各种意见的表达, 力图打造一个意见表达平台。同时通过新媒体央视网站, 形成互动、话题讨论等等, 展开新一轮的内容生产循环。

新媒体时代, 对电视媒体而言, 舆论引导、话语权的体现更多是在于对信息梳理中呈现真相, 透过众多信息看到事物本质, 实现媒体使用者对真实的要求。借此才能实现新媒体时代的差异化竞争, 以及继续拥有电视媒体的公信力和权码、刊眉等细节部分。三校过后, 如仍有过多错漏, 还应加校一次, 方能保证刊物质量。

四、重视优先出版与自主网站建设

身处互联网时代, 出版流程中新的难点问题是如何利用网络资源, 最快出版, 扩大宣传阵地, 提升学报知名度。作为非核心类期刊的高校学报都在寻求变革之路, 办好专栏, 挖掘研究深度, 产生集约和争鸣效应这只是传统出版的改革思路, 我们还要善用互联网这把利器, 将学报的社会效率发挥到最大。

所谓优先出版是指论文在时间上优先于纸质媒介出版, 在保证版权安全的前提下, 先行在网络上出版公布。很多科技论文的数据实验等是有时效性的, 传统出版周期长, 印刷、送邮局、派送到读者手中往往要经历两三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 这严重影响了优质论文科技学术信息的传播与发展。优先出版则节约了繁琐的中间过程, 在上传互联网的同步读者就可以第一时间读取论文, 优势不言而喻。

学报必须拥有自己的阵地传播知识、信息和刊物内涵。很多学报认为只要签约了各家大型检索数据库就万事大吉, 就实现了网络出版的终极目的, 其实大错特错。学报以极低的费用签约于各大型检索数据库, 读者不付费就看不到你这本学报的内容, 那些数据库赚取了大量的利润和名声, 而提供资源的学报却常常不被读者认知和关注。常此以往, 何谈发展?只是沦为提供数据的工具, 却没有独立的网络出版能力和被检索能力。因此, 建立自主网站对于高校学报的发展与宣传很重要, 这确实是难点之难, 但也深刻关系着学报的未来命运与走向。在这方面有很多课题是值得编辑们探讨甚至探索的, 比如说, 多家学报联合建立一个集约型信息检索平台, 像图书馆一样全开放式信息仓储平台, 等等。

总之, 编辑工作需要与时俱进, 不断去面对问题, 解决困难, 迎难而上, 这才是一个编辑真正应具有的独立精神。

威地位。这在新媒体形成的个性化表达、碎片化信息的背景下, 显得尤为重要。

从现在电视媒体利用新媒体平台发展的情况看, 成功的案例较少。更多的电视媒体将新媒体视为另一个信息发布渠道, 将其在电视媒体上制作的内容直接放在新媒体平台上展开传播。无视新媒体自身的平台特征、互动性强的媒介特性, 顾自地传播自己的内容。从平台上看, 信息的确达成了传播行为, 但传播效果不尽如人意。

出版流程设计 第10篇

“来出书”是国家首个图书自助出版网站和学术著作出版平台。该平台的搭建有效地整合资源优势,形成了从图书的投稿、编校、出版、印刷到发行、推广、营销等的一条龙服务式的完整产业链,实现了全流程数字化出版转型。在“来出书”的发展过程中,显现出了一些优势和不足,本文试从“来出书”、“来印书”和“来买书”三大板块分析知识产权出版社在网络自助出版、数字印刷以及在线商城的构建上的优劣,探究传统出版社在出版、印刷与经营上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一、“来出书”:网络自助出版

自助出版是数字化浪潮中出现的新兴出版业态之一,发展态势迅猛。在国外的发展日渐成熟,美国的自助出版已经步入稳定发展的黄金时期。相较于传统出版,自助出版具有出版环节精简化、出版周期短期化、出版对象平民化、出版资源海量化、出版环境自由化等特点。

我国自助出版的发展处在探索的初级阶段,现已经形成“以维基出版为基础的百度文库模式,以网络文学为核心的盛大模式,以小众文学为主的豆瓣模式,以电商技术平台的京东模式,以出版社为背景的来出书平台,以社交网络为平台的微信出版模式。”[2]这几种模式的共同繁荣为我国自助出版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和前景。其中,以出版社为背景的“来出书”平台相较于其他自助出版模式,在其创建与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一些优势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出版社的纸质书优势与书号资源

与其他几种自助出版的模式相比,只有“来”平台有出版社作为后台支持。知识产权出版社是国家级出版单位,这是对编审流程的保障,对书稿质量的保障,对其正规出版发行的保障。与此同时,出版社有一定的书号资源,为作者提供有书号的正规出版物和没有书号的私藏出版物两种选择。通过“来出书”平台出版的大多数书籍以纸质书的形式呈现,满足了作者对于正式出版物的渴望与需求。而其他自助出版模式的“出版”更多地是指一种宽泛的电子出版物的概念,作者利用网络上传,读者付费或者免费下载TXT文本或者Word文档等电子版,只有热门作者的作品才有可能被出版成正规的出版物。这样看来,拥有出版社支撑的“来出版”平台就有了其他自助出版模式无法比拟的优势。

(二)自主、低价、高效

有意向出版图书的作者可以在“来出书”的网站自主注册账号,填写图书信息、作者信息并上传书稿,并且可以根据网站提供的九种排版模板自行排版设计,在平台的图书封面设计系统中挑选合适的图片、色彩等,利用封面设计器自行设计图书封面,或者交由出版社操办,具有一定的自主性。此外,书稿通过编审环节的作者可以根据责编提供的建议自主选择装帧方案并自主定价。

在出版的价格上,通过预审的稿件会有免费出版、自助式出版和一站式出版等三种流向,出版社根据稿件的质量对出版方式进行定性。自助式出版和一站式出版虽然需要付费,但所需费用与传统出版费用相比仍可节省一半左右。不仅价格惠民,整个出版流程也更加高效,上传的稿件只需3-5天的预审期即可确定出版方式,一本20万字的著作20个工作日即可完成三审三校的工作,最后的出版审查也只需要一周工作时间。传统的出版周期需要4-6个月,采用自助出版的出版周期只需2-3个月,周期短,更高效。与此同时,出版流程顺畅无阻,容易上手,操作方便。

(三)众包写作与众筹出版

被称为“众包之父”的杰夫·豪在其著作《众包》中谈到,众包开启了当今科技转型,众包就像办一个聚会,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利用群体的力量创造新的组织方式。众包写作是“来出书”策划筹办的一种群策群力的互联网合作写书的新模式,它以“核心作者+联席作者”的方式分解书稿并以任务的形式发布内容,在“来平台”报名、领取、完成任务并通过任务评估的作者,根据任务内容的不同在书中分别获得核心作者或联席作者的署名并获赠带有“作者单页”的纪念版图书。众包写作的模式均在“来出书”的子平台“来论坛”沟通和实现,借助互联网方便快捷的特性,利用不同作者自身的优势,充分汇总高质量的文稿内容,有利于提高稿件的质量。

与众包写作的群策群力不同,众筹出版是集聚财力为新书的出版提供资金支持。资金来源为目标读者群,是对即将出版书籍的宣传和对目标市场定位的一个预测。众筹出版适合学术出版等小众出版,这与“来出书”平台的出版范围相契合,也成为了平台出书的优势之一。

(四)局限性

除了以上三点优势之外,自助出版在“来出书”的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阻碍和局限。首先,服务对象和服务方向的局限性。“来出书”以知识产权出版社为依托,这就奠定了“来出书”的服务对象主要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教师、学子、科研人员等,以学术著作出版为主要业务方向,虽然“来出书”出版有价值、能提升平台影响力的大众化图书,但所占比重甚小。服务对象和服务方向的局限性让“来出书”损失了一部分的用户,在“来出书”网站的普及率和适用度上还有所欠缺。

其次,自主排版的傻瓜化与模式化。作者上传的稿件可以自主选择排版格式,按照固定的模板进行封面设计,虽然增强了作者参与编辑流程的主动性和互动性,但最后的成品书被固化成几种固有模式,形成了一种傻瓜式的排版格局,造成了成书版面上的雷同,缺乏新意。

二、“来印书”:按需出版

自助出版需要按需出版来支持,按需出版为自助出版在印制环节提供更多的自由和便利,而按需出版的核心技术是按需印刷,“来”平台拥有全国最大的按需印刷(数字印刷)生产规模,拥有国际高端数字印刷设备,完善的流程及软件支持系统,能够完美支持“来出书”平台的自助出版及知识产权出版社的专业性、学术性、小众化的图书的出版。

在美国、日本、德国等率先引进按需出版技术的发达国家,不仅在按需印刷的技术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且依靠按需出版获得巨大的收益。在我国,“从1998年按需出版首次登陆中国以来,我国的按需出版已经从最初的图书的按需引述发展到内容的按需销售阶段,虽然合理,但是速度缓慢。”[3]知识产权出版社是我国最早开始按需出版业务的出版社之一,其按需出版业务所占比重逐年上升,2003年打造的“来印书”平台也为知识产权出版社的按需出版业务打开了新窗口,但纵观分析“来印书”平台的按需出版业务,主要业务对象是针对作者层面而非读者层面,即平台在按需出版业务上是被动接受业务非主动开展业务。

(一)针对作者层面的专利文献的按需出版

我国的专利文献出版具有印量少但种类繁多的特点,结合知识产权出版社自身出版范围的特性,并考虑到专利文献作者对著作印量的实际需求,“来出书”平台为作者提供按需出版的渠道,作者在“来出书”平台选择“来印书”栏目,同意平台的内容协议即可上传作品进行印制。

“来印书”平台可为单位和个人提供书籍文献、会议资料、教学讲义、宣传画册、名片海报等全方位的印刷制作服务,可以做到一册起印,即需即印,灵活出版。是“多品种,小印量”型图书的最佳印刷解决方案。在提交印刷品文件的操作中,作者可以自主选择印数并选择是否参与书籍的装帧设计,例如,封面与内页纸质的选择,装订方式与装帧工艺,封面的光、亚膜选择以及有无勒口等等。“来印书”的平台给予作者充分的选择和自由,充分体现了按照作者的需求来印制图书的要求。与此同时,“来印书”与清华出版社、建筑工业出版社、中国电影出版社、党史出版社社等几十家出版单位在按需印刷(数字印刷)领域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这些都是从作者或者用户的角度出发,按照用户所需进行的印刷,这种按需出版也是对上一环节自助出版的延续,是整条出版链条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二)针对读者层面的短版、断版书的按需出版

基于按需出版对作者、对读者的双重“按需”,针对读者层面的按需出版,“来印书”平台利用自身的数字印刷技术“为中国宇航出版社建立短版图书数据库,实现先销售,后印制,即需即印,满足读者对专业图书的需求。”[4]与此同时,知识产权出版社“先后与上百家图书馆、大学、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回复出版图书数千种,实现了永续出版。并与高校图书馆合作,筛选国民时期金万众最有价值的图书,为国内外100多所高校图书馆提供了数字化复制服务。”[5]

“来印书”平台在续接自助出版完成出版流程的同时,实现了专利文献类图书的零库存和零浪费,实现了短版、断版书的循环再利用价值,实现了出版社利益最大化,为出版企业的绿色出版保驾护航。

三、“来买书”:网上书店

图书在线商城的构建为自助出版的图书提供了一个销售的渠道,也为按需出版“先卖后印”的设想提供了一种实现的可能。20世纪末,美国的网上书店就已经超过1200家,网上书店也成为发展速度最快的发行渠道。随着时代的进步,互联网技术的成熟,网上购物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我国的网上书店也随之发展起来。

根据罗紫初教授对我国网上书店的分类来看,目前,我国的网上书店大体由四类市场主体构成:由传统书店扩张而成的网上书店,由出版社开办的网上书店,由非出版业资本建设的网上书店,由出版公司开设的网上书店等。“在我国500多家出版社中,已建立网站的有349家,占62%。”[6]“来买书”就是知识产权出版社开办的网上书店,由此可见,出版社开办网上书店已是大势所趋。

(一)个性化定制别具特色

早在20世纪末,美国就出现了大学网上书店的热潮,以大学网上书店为例,其特色就是打造自己的特色,只出售教科书和学生需要的资料,以实现与学生的交流,满足学生对学习资料的需求为主打,与美国的大学网上书店类似,“来买书”的网上购书平台是一个别具一格的网上书店。

“来买书”是“来”平台的重要一环,是实现全流程数字出版的最终环节,是针对“来出书”“来印书”个性化定制的销售终端,也是其主要的盈利方式之一,极具个性化色彩。“来买书”的网上购书平台目标人群是学者、专家等专业人士,并且依靠知识产权出版社的背景,形成了以自然、社会、人文、科学、经济等为主打品牌的专业书籍购买平台,是为专业人士量身打造的专业购书平台,分类简单明了,书目明确清晰,是实现作者写书、买书的个性化定制销售平台,也是读者购书的专业化消费平台。

(二)专业性太强反成弊端

个性化的专业化定制成为“来买书”的平台特色,但其专业性太强,服务面过窄又成为其发展的一大弊端。在电商们抢占图书市场的战役中,当当和亚马逊绝对是胜利者。它们的图书零售范围涵盖文学、小说、童书、教育、生活、人文社科、经营管理、科技、励志成功类、工具书、期刊以及外文原版书等十几个品类。反观“来买书”平台的图书零售门类,整体分为六大类:文化教育、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交通运输、材料、经济学等。横向对比这六大门类,不难发现,虽然“来买书”的平台对销售的书籍进行了细分,但整体还是呈现出知识产权出版社的出版特性,以科学研究、文献检索、数据统计居多的专利文献化书籍,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虽然平台也出售小说等文学作品,但比例甚小,缺乏大众读者的关注。这些书籍的专业性导致其平台服务面的狭窄,导致其读者群体越来越集中,越来越小众化并最终导致其推广营销受阻,经济效益受损。

(三)利弊权衡需品牌当先

专业化成为“来买书”购书平台的特色和优势,也成为限制“来”平台发展的枷锁,权衡分析来看,品牌影响力弱,知名度低,小众化成为“来买书”平台的劣势,但其专业化这种特性不可避免,这就要求“来买书”平台打造自己的品牌特色,提高平台的知名度。让劣势也能成为该平台的优势和特色。但就其在众多网上书店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而言,“来买书”的平台仍需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推广力度,搞活销售平台,吹响特色销售的号角,铸就品牌特色。

四、结语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迫使传统出版产业向数字化出版产业靠拢,要求传统出版产业与新媒介进行融合再生产。“来出书”这一全流程数字化出版模式的构建,实现了自助出版、按需出版及网上书城的一条龙服务,响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同时,推进自助出版、按需出版和网上书店的成熟发展。这种全流程数字出版的新模式值得构建和推广,其特色之处值得其他出版社借鉴学习,但其自身发展的短板仍然需要克服。为更好地实践和完善全流程数字化出版这一新模式,还需要国家层面的政策、资金、技术及智力等各方面的支持,“来出书”这一全流程数字化出版新模式只是我国出版业数字化转型的一小步,传统出版社向新兴媒介融合的转型发展仍然是进行时。

摘要:“互联网+”已成大势,“互联网+出版”更是重头戏。知识产权出版社顺应“互联网+”时代发展趋势打造了一个集聚大量用户资源,实现图书投稿、编校、发布(含印制)的全流程数字化平台——“来出书”,让传统出版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促成自助出版和按需印刷走向成熟。文章从“来出书”网站的子栏目“来出书”、“来印书”和“来买书”入手,对应分析从自助出版到按需印刷到网上书店的自主性全流程数字化出版,并探究其出版的优势和不足。

关键词:“来出书”,自助出版,按需出版,网上书店

注释

1[1]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EB/O L].http://www.mof.gov.cn/mofhome/he/lanmudaohang/zhengcefagui/201504/t20150413_1215711.html.2015-04-10.

2[2]丁新湍.自助出版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4.

3[3]肖东发.按需出版是出版的趋势和方向[J].出版广角,2012(8).

4[4][5]蔡玉沛,姚怡云.按需出版:发动未来出版的“绿色引擎”——以知识产权出版社为例[J].编辑学刊,2014(3).

科普童书出版设计童趣化 第11篇

一、色彩斑斓的插画设计

神奇的科学画面能激发儿童读者的想象力,并让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美好的体验。“妙趣科学立体书”系列丛书用丰富的插画带给儿童快乐的体验,用儿童能够接受的真实语境,创作出生动的形象,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用特殊的插画语言讲述故事,达到普及科学知识的目的,文中的插画能够丰富视觉传达和交流,刺激儿童的感官,强化自身的幽默感、创意和想象力。

图1 图2 图3

“妙趣科学立体书”系列丛书由两种风格的图画组成:真实而生动的说明图和可爱搞笑的漫画。前者可以让孩子对内容和原理一目了然,印象深刻,后者则增添更多趣味性和故事性,让孩子在快乐阅读的同时获取知识,有助于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该丛书的插图活泼生动,多采用卡通连环画的形式。卡通连环画在少儿科普图书中被广泛应用,是一种寓教于乐、吸引儿童读者的方式,这符合小读者喜欢游戏玩乐的天性。比如“妙趣科学立体书”系列之《我生病了》这本书,如图1、2 、3所示,以家长和幼儿的对话为场景,用连环画的方式以及轻松的故事情节来告诉孩子生病的原因,生病了该吃什么药,怎么休息等,以孩子乐于接受的方式传递生活常识。

“妙趣科学立体书”系列丛书的故事插画采用传统的写实形象,如图4所示,其流畅的线条和笔触、淡雅的色彩、随意性的处理方式,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阅读起来都显得轻松而快乐,插图画面通过颜色和形象的巧妙处理,使故事表达既有独立性,又有科普读物的鲜明风格。该丛书画面整体感较强,符合视觉阅读秩序,在吸引儿童注意的同时,不会对儿童的视觉产生刺激。多样化的面貌和鲜明的个人风格很是抓人眼球,读者还没来得及翻看文字,就已被插图深深吸引,融入故事特定的氛围中。如图5介绍昆虫的画面,文字在画面左上角,排列清晰,插图占用下半部分,清晰地展示了文字所表达的情景,让人身临其境。

图4 图5 图6

如图6所示,下雨天我们都会做什么?画面情节轻松熟悉,孩子仿佛身临其境,积极思考生活中遇到这种情形都会干什么,从而更容易接受知识。如图7所示,我们为什么要吃饭?我们肚子里发生了什么?用真实清晰、画面幽默、色彩纷呈的插画,揭示了人的身体结构、日常科学饮食,以及食物都是怎么被消化的,这些插画元素很好地契合了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质,凸显科学的神奇之处,可以激发儿童的求知欲,令他们对科学探索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寻找“为什么会这样”的答案。

图7

二、新奇的立体翻页设计趣味性强

立体翻页的设计改变了传统的平面阅读方式, 给孩子灌输了空间的概念。这种创新的阅读方式能调动孩子的兴趣,增加互动。如果现在孩子还小,家长也许不能马上感受到这种概念灌输的直接影响力,但是到孩子开始学习立体几何时,家长会明显发现,小时候阅读过立体书的孩子要比没有阅读过立体书的孩子学得更轻松,因为立体的概念对于阅读立体书长大的孩子来说是从小就在脑子里形成的概念。

“妙趣科学立体书”系列丛书内含大量的小翻页,在儿童立体科普图书中独树一帜,最多的一本含有43个小翻页。巧妙的立体翻页设计极富趣味性,让孩子在学知识的同时提高动手能力,互动性强。“妙趣科学立体书”系列丛书可以说是针对图书的一次革命。它改变了图书的传统形式,如图8所示,本书的立体翻页极富立体感与空间感,能给孩子带来一种具有空间感的阅读环境。

图8 图9

如图8、9所示,本书给读者讲述什么是海洋,海洋底部都有什么样的构造,首先通过文字讲述,让孩子了解内容,然后当孩子打开立体翻页时,会发现画面和文字讲述的内容一一对应,孩子好像真的到了海底世界,非常形象地看到海底的概貌,这是抽象的文字和静态的普通画面所达不到的效果。

图10

如图10所示,本书讲的是恐龙的知识。笔者曾经做过实验,让小读者拿到书,观察孩子的阅读情况,孩子先是翻了翻,精美的印刷引起了他的注意,于是他又兴奋地看了多遍,此时笔者稍提示了一下孩子,抠开立体页,孩子脸上顿时有说不出来的惊奇、开心。在这种心情下阅读,小读者很快就认识了剑龙、翼龙、鸭嘴龙,等等。特别是包头龙尾巴末端的骨质锤状物,小读者翻了又翻,看了又看,很是兴奋,恐龙长长的脖子,尖尖的牙齿,看得都很仔细。

图11

如图11所示,单纯用文字给孩子讲解人是怎么来的,孩子会感觉枯燥不好理解,在本书中,只要翻开孕妈妈肚子上的小翻页,胎儿在子宫里的样子就非常形象地展示在孩子面前。在本书中还有很多比如翻开火山表面,看到里面翻涌的岩浆,打开宇宙飞船的驾驶舱,看看里面有哪些神秘的仪器,甚至,打开蜜蜂窝,看看里面的工蜂和蜂后是怎样生活的等有趣的画面。

nlc202309051326

三、图书语言形式符合儿童认知体系

科普图书的语言表达要符合儿童的语言认知体系,才能将娱乐性与科学性巧妙结合,带给孩子发现的惊喜,知识点要紧紧围绕孩子的兴趣和思维方式,深入浅出,生动简练,注意趣味性,避免填鸭式的说教才能够调动起小读者的读书兴趣。

图12

如图12所示,“妙趣科学立体书”系列丛书《飞驰的消防车》一书,根据儿童的实际认知水平,深入浅出,将晦涩难懂的消防专业知识和理论,用浅显、儿童化的语言进行表述,在大量的图画上面配上简短的说明,避免知识过难过深。这让孩子很容易理解当有火警的时候消防员都是怎么奔赴现场的?为什么会发生火灾?以及发生火灾时的自我保护等知识。

四、儿童科普童书出版的思考

通过对“妙趣科学立体书”系列丛书成功出版的分析,面对目前儿童科普出版的现状,我们要积极研究应对策略:

第一,增强儿童科普图书的可读性。在图书的编辑过程中注意语言的趣味性,图书插画要活泼生动,寓教于乐,把握儿童的天性及认知水平,深入浅出,避免出现过难过深的知识,同时又不能脱离严谨的科学体系。精美的装帧设计也是吸引儿童的一个法宝,因此要提升插画质量、装帧设计水平,注重儿童阅读的连续性、反复性等特点。

第二,提高作者队伍的竞争力。出版社要有一批优秀的具有竞争力的作者队伍,鼓励大家努力提升自身专业素养,提倡原创科普创作,避免抄袭其他优秀科普书籍,加大科研成果转化科普读物创作的概率。重视科技发展才能兴国,因此相关部门应该鼓励科普图书的出版,提高创作者的创作积极性,加大表扬和奖励的力度,加大经费资助。

少儿科普图书的意义不仅在于向青少年传播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于将科学的严谨与“童趣化奇妙创意”相结合,用合适的方式,增强他们的科学意识,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儿童科普图书的出版关系到儿童素质的养成,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1]刘春远. 浅谈中文期刊编目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J]. 理论与当代,2014(10).

[2]曹欣渊. 传统图书与网络的新媒体出版趋势[J]. 编辑学刊,2006(6).

[3]刘晓露. 少儿类刊物:请给孩子们充沛的正能量[J]. 高等财经教育研究, 2013(S1).

[4]杨艳琪. 论媒体传播中的标签式传播[J].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4(5).

(作者单位:西安工业大学)

浅析数字出版背景下的业务流程再造 第12篇

一、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

在当前出版社的发展中, 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不同的是, 数字出版运用了大量的数字技术, 无论在出版质量上还是在影响范围上, 都远远大于传统出版。传统出版在实际运行中, 离不开阅读介质, 因而两者间既存在相同之处, 又有着一定的差异, 其共同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载体不同。数字出版在实际应用中, 主要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 将出版技术与信息技术相融合, 在创新信息载体的同时, 还改变了传统的阅读模式, 由此不难看出, 数字出版是以一种综合性的出版形式展现在人们眼前的。结合着出版社的实际发展状况, 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在发展中, 其业务流程与方向是一致的, 都以传播知识、满足读者阅读需求为主。而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最大的区别在于传播的载体不同。数字出版在实施中, 除了满足传统的纸质载体外, 还能增加一定的磁、光、电等载体, 在扩大发行量的同时, 还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载体的优势。

其次, 信息组织与可利用方式不同。传统出版在实际运用中, 其结构一旦形成, 则很难发生更改, 而数字出版则能通过相应的信息优势, 对整个信息结构与内容进行重新组合、调整、更新, 有效地实现了对信息的非线性组织。

再次, 信息媒体的表现形态不同。传统出版在实际运行中, 其基于介质单一, 多为纸质为主, 因而其表现形式多以文字、图形、图像为主;而数字出版则能结合着当前数字技术的发展, 在传统的表现形式上, 将其扩展到动画、音频、视频等多样性的表现形式。

最后, 发行方式的不同。面对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 还直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模式。数字出版在实际应用中, 能够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通过计算机网络即可实现出版传播;而传统出版则需要经过发货、上架、推销等一系列工作。除了上述几点不同之外, 还存在着阅读方式上的不同。传统出版具备随意、舒适、简单及便于携带等优势, 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随意思考, 不受时间的影响。

二、数字出版的特点及其对工序的影响

数字出版则需要借助一定的外界物质才能实现信息的阅读化, 但在21世纪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中, 信息获取方式已经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由此不难看出, 数字出版的应用, 必定会对传统出版的业务流程造成影响, 在实际出版中, 数字出版所造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出版内容的重要性。在当前的出版中, 数字出版的主动权与出版“内容”资源有着密切的联系。与传统出版内容不同的是, 数字出版除了信息传播面得到扩大外, 传播的形式也与传统的纸质传播有所不同, 因而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的内容提供者的编制思路, 同时需要作者和出版者能够在出版内容的创作和整合上, 具有多种媒体配合的观念。

其次, 出版流程的简化。在数字出版中, 能够凭借数字技术的优势, 省略一些繁琐的编制程序, 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数字出版中,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进一步提高了出版工作的要求。再加上信息技术的影响, 各种光盘、影像资料的录入, 都不再依靠传统的纸质出版, 而是凭借信息技术的优势, 实现信息传播的目的。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出版流程, 使其由传统的人工化转向信息化发展。

最后, 出版时间的缩短。在传统的出版中, 出版流程一般包括编、印、发三环节,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 在数字出版中, 由于产品流转换成信息流, 终端用户可以通过网络从出版商、数字图书馆或网络运营商处迅速、直接、简便地获取出版物, 缩短了传统出版中发行环节所需要的时间。

三、基于数字出版的业务流程再造

在数字出版条件下, 一些出版社凭借着数字出版的优势, 对传统出版中的编、印、发等业务流程进行了全面的改造, 在弥补传统传播中存在的不足的同时, 还实现了传统出版的数字化管理。在实际应用中, 有些还无法满足数字出版的生产与管理, 如数据格式的不统一、信息无法共享及重复录入等。在完善这一问题的过程中, 需要出版社的管理人员结合数字出版的业务流程再造, 在满足出版社战略发展方向、目标定位、产品形态、管理模式等基础上, 对下列问题进行仔细的思考, 以此来确保数字出版的顺利进行。

首先, 致力于打造成内容资源集成商或提供商。出版社之所以不可替代, 就在于它能够提供“内容”。数字出版时代内容为王, 谁掌握了资源, 谁就是胜者。因此出版社应该围绕提高内容资源的集约整合能力进行新流程设计。一方面, 尽可能地把资源蛋糕做大, 争取拥有海量内容;另一方面, 要抓紧完成已有资源的数字化和结构化, 这样的内容资源才能发挥“二次资源”的应用服务价值, 尤其是对核心内容资源要加以保护性开发和利用。

其次, 在数字出版的业务流程再造中, 出版社应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状况, 将使用的出版技术与数字内容相统一。这就要求出版社在实际发展中, 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优势,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尽可能地开发属于自己的技术平台, 进一步创新内容的集成与整合。在出版技术上, 若一味地依靠开发商, 出版社就无法掌握到数字业务再造的核心技术, 也就无法确保出版活动的顺利进行, 客户资源也会因此丢失。

再次, 在传统的出版中, 其出版重点多放在产品上, 而数字出版在实际运行中, 则以客户为中心, 即通过网络技术为客户提供全面、优质的服务。在当前数字环境的发展背景下, 写作、出版、阅读意见的划分已经没有过去那样清晰, 且彼此间的身份也无法明确地呈现出来, 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数字出版的发展。

最后, 面对当前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共存的局面, 数字出版已经逐渐成为出版社的主要出版途径, 对数字出版业务流程的再造, 在符合数字出版的发展模式时, 还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出版中存在的不足。

总结:

综上所述, 出版作为出版社发展中的重中之重, 是以一项系统的工程呈现在人们眼前的, 在该系统中, 各个环节之间有着相互制约、促进的作用, 从整体角度出发, 该系统既有严密的整体性, 又包含相对的独立性。业务流程再造作为推动数字出版的核心动力, 需要出版社的相关人员引以重视。在符合数字化发展趋势的同时, 还能进一步推动社会的发展。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传统出版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阅读需求, 数字出版的应用, 在推动出版社发展的同时, 还在原有的基础上创新了出版业务流程, 极大地提高了出版效率。本文从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两个方面出发, 针对数字出版背景下的业务流程再造这一问题, 做以下论述。

关键词:数字出版,传统出版,业务流程

参考文献

[1]刘瑞东.借力数字出版实现传统出版业务流程再造[J].出版发行研究, 2008, (04) .

[2]吕志军.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业务流程的影响[J].大学出版, 2009, (02) .

[3]吕志军, 黄照平.基于业务流程再造理论的数字出版模式创新[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01) .

[3]张晓峰, 毕小强.浅析业务流程再造理论的数字出版模式创新[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01) .

[4]崔明, 秦树新, 何丽君.数字化出版流程下现代出版企业营销人才的塑造[J].企业经济, 2010, (12) .

上一篇:中国职业篮球运动员下一篇:初中政教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