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展管理课程论文

2024-05-14

会展管理课程论文(精选12篇)

会展管理课程论文 第1篇

但是, 伴随澳门会展业的高速发展, 澳门所承接的区域性、国际性展会日益增多, 原有的人力资源结构已不能完全适应会展业的发展, 急需具有国际先进会展管理知识的高端管理人才。因此, 2008年, 在澳门特区政府的支持和澳门展贸协会的努力下, 继成功引入具有国际认可的C E M注册会展经理培训课程后, 又将高级会展管理国际认证课程 (Exhibition Management Degree以下简称E M D) 成功移师澳门, 为澳门会展业构筑人才高地打下了坚实基础。

享负盛名的E M D

EMD是由国际展览业协会 (UFI) 和德国瑞文斯堡大学会展管理学院共同精心打造的高端国际培训项目。于2007年分别在泰国曼谷和杜拜举办, 2008年, 澳门成功引入EMD课程, 并成为2008年度亚太地区首个学习中心。

E M D的特点可用高贵、丰富、严谨、广博来概括。这项课程为求质量方面精益求精, 学员学有所值, 在推出前, U F I与德国瑞文斯堡联合教育大学会展管理学院一同进行了长达两年的调查研究, 且授课质量近于苛刻地要求使得它无愧于“独家推出、全球认可、权威培训”的高贵身份。

E M D的主办机构充分认识到会展业界真正的培训需求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他们特别设计了循环式的授课方式, 即从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出发, 引入丰富的案例, 经过透彻分析, 再总结并上升到观念层面, 这样, 层层循环, 避免了目前市场上培训项目中常见的弊病——理论与案例各行其道, 缺乏总结与对照, 难以高屋建瓴地指导复杂的现实工作。

为确保E M D的高品质, E M D采取了严格的教学措施。学员想取得E M D证书首先要学满1 5 0小时;其次, 还要通过具有一定难度的考试;另外, E M D为满足不同学员对不同时间段的学习要求采取了全方位的网络教学, E M D主办者将组织讲师, 在学员进行网络学习的时间随时答疑解惑。这样, E M D学员们不仅在面授时有专家为其辅导, 在课后依然能与业内专家进行交流。严谨的授课方式确保了每一张E M D证书都昭示着会展业的最高荣誉。

根据中国贸促会的一份调查显示, 有7 7%的高级展览经理表示希望得到国外著名展览公司高级展览专家的培训, 同时有6 8%的展览经理希望学习国外会展理论和实践知识。EMD正为这些具有高端需求的人群提供了良好的进修机会。担任课程主讲的讲师均来自世界各个国家, 其视野的开阔性和思维的活跃性, 决非一般培训项目可以相比。

“高贵、丰富、严谨、广博”四个词不仅是EMD课程特点的总结, 同时也是E M D对其学员——国际化高级会展经理人的品质期许。正如UFI的前任总裁Tom Beyer自豪宣称的那样, “高级会展管理国际认证课程为会展经理人的职业资格提供了可供参照的最高标准, 只有最优秀的人才能获得EMD证书”。

E M D澳门实战开讲

今年3月29日, 由国际展览业协会 (UFI) 和德国瑞文斯堡大学会展管理学院共同推出的高端国际培训项目E M D第一阶段课程在澳门顺利完成。澳门的报名情况也相当踊跃, 在二十个名额中有一半来自会展业界, 一半是各相关主管部门的官员, 他们都全情投入, 为澳门会展业能早日走向专业和成熟做好了准备。

本次培训为期6天, 共分为会展行业概况、会展营销、会展项目管理、跨文化管理以及风险管理5门课程。课程安排由浅入深, 由基础到专业, 兼顾各个层面。授课讲师来自德国与美国, 都具有深厚的学术基础和丰富的行业实践经验。他们为学员打开了通向世界会展业的最新理念之门, 讲师们亲切幽默、挥洒自如, 使参与者可以尽情享受到参与互动的乐趣。学员们不仅通过听讲得到了专业知识, 更在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中能够马上加以应用, 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巩固了所学。

经过第一轮的课程学习之后, 学员发现, 所谓“高级”课程, 主要是强调讲授超出实际操作层面之上的知识与技能。例如, 在操作层面上会展项目经理即使只懂得一些沟通技巧也可以很好地完成项目, 但是做为更高一级的经理人, 手中的数个展会很可能在几个文化差异很大的国家举办, 而参展人员也将来自世界各地, 这样, 就需要经理们具有更高层面上的文化管理概念。跨文化管理一课正是为此而设。也许有人认为这些课程跟会展业没有直接关联, 可有可无, 但是如果一个人希望他的职业生涯在普通经理人的层面上能有所突破, 那么了解业务伙伴的文化背景绝对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就这一点而言, E M D培训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目前会展业培训只重技能而忽视理念的樊篱, 拓宽了行业培训的思路。

目前, 学员们已经进入网上自学阶段。但在这个阶段, 学员们也丝毫不敢松懈, 因为他们依然面临着考试——网上考核, 据悉, 根据E M D培训日程安排第二轮课程将于今年8月继续在澳门举办。

结束语

会展管理课程论文 第2篇

[摘 要]我国会展业发展迅速,会展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本文从旅游会展的视野,对旅游会展的现状、存在问题、管理模式做了深入的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我国旅游会展的对策。本文主要以大型旅游交易会、展览会及博览会为研究对象,而未对旅游会议、节事等进行分析。

[关键词]现状 管理模式 对策 旅游会展

一、我国旅游会展的现状分析

自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于1993年首次成功举办以来,旅游会展作为旅游业发展的“推进器”,得到了我国各级旅游管理部门的重视,使全国各城市形成了一股大办旅游会展的热潮。目前每年全国举行或组织参与的的各种国内国际旅游交易会、博览会、展览会不下20场次。

纵观历年全国国际、国内旅游交易会、博览会、展览会,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旅游会展具有以下特点:

1.类型多样,层次众多

每年全国举行的各种国内国际旅游交易会、博览会、展览会种类繁多。

2.主题多样,形式不断创新

随着携程、51766网站为代表的第四类旅游网站的出现,旅游会展形式不断创新,出现了虚拟旅游会展―网上展览会,这种形式使旅游展会更具推广效果。网上博览会所采用的是“自助式旅游大卖场”模式,运用这种模式,博览会将会搭建一个资源共享,供需双赢的信息流平台与交易平台。换言之,展商借助这样的博览会可以完成从收集市场信息,产生销售线索,到制定销售方案,实现销售目标等完整的营销体验。

为了更好地推介各具特色的旅游商品,具有鲜明的主题的旅游展会也相继亮相,如红色旅游博览会、森林旅游博览会、民俗文化旅游博览会等。

3.展出规模不断扩大,展台搭建更具特色

以历届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为例,从表2可以看出,随着业界参展需求的增加,各种类型的旅游会展的场馆规模都有进一步扩大趋势。

为了取得更好的展台视觉效果,各展团及参展单位积极组织,认真筹备,注重突出自身特质,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设计,使展台设计更加新颖、展台搭建更具特色。

4.旅游会展的管理模式以“政府主导型”为主

目前我国的展览会管理模式还停留在“政府主导型”阶段。根据“2006年全国国际、国内旅游交易会、博览会、展览会目录表”,2006年我国举办的旅游会展,除了上海世界旅游资源博览会的主办有公司参与运作外,其他的主办方都是各级政府部门,在承办单位中,政府承办的比例为45% ,公司参与承办的`比例为55%。可见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及其直属部门、机构仍是办会办展的投资主体。

二、我国旅游会展存在的问题

从全球会展业的发展情况来看,中国会展业还处于市场化、产业化的初级阶段,但我国会展业发展迅速,会展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19,我国全年举办的各类展览会数量为1000个,2006年,这一数字跃升至3800多个。然而,当前我国会展业存在着管理法规滞后、准入制度不完善、市场秩序不规范等问题。目前中国市场的展会真正形成规模和品牌的展会还不多。作为我国会展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旅游会展除了具有上述共性之外,仍存在自身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展会规模偏小,层次较低

一般认为,大型展览的展出面积为5万平方米以上。从表2我们发现,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作为亚洲地区规模最大的旅游盛会,除2006年、年和20的展览面积达到5万平方米以外,其余的都小于5万平方米。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展览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的旅游会展。国际旅游界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旅游交易会―德国柏林国际旅游交易会,2007年展览面积为15万平方米。

2.市场化运作的比例很低

随着旅游会展产业的逐步成熟,我国的旅游会展逐渐向市场化、商业化转型,在很多项目上采取面向社会招标的运作方式。而在由政府总体掌控的大型国际旅游展会的运作中,企业或社会各界也开始承担其中的一项或几项子项目。这反映了我国旅游会展办展主体的创新和转型趋势。但是,如前所述,各级政府及其直属部门、机构是仍目前办会办展的投资主体,企业介入的非常少,即市场化运作的比例很低。

3.旅游会展品牌影响力有待提高

国际展览会同盟(UFI)是展览业最重要的国际性组织之一,UFI对申请加入的展览会的规模、办展历史、国外参展商比例、国外观众的比例等都有极严格的要求。UFI认证对展会的市场推广、品牌意识的增强、国际化水平的提高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经UFI认证的展览会是高品质展览会的标志。截止到2006年年底,我国内地已获UFI认证的43个国际品牌展览会中,只有国际酒店餐饮设备展一个是旅游展会,这与有着类型、主题多样的旅游会展是不相称的。

4.专业人才缺乏,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中国“入世”,许多新开放行业的国际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会展业也不例外。目前我国会展人才的状况表现为:专业人才缺乏,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流失率大,会展经理人极不成熟,应用高新技术的能力相对滞后。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目前中国有会展从业人员100多万人,其中从事经营策划的各级管理人员约15万人,基本上都是半路出家,没有经过系统的展览专业学习和培训,各地都缺乏真正懂得会展业的人才。

三、大力发展我国旅游会展的对策分析

有识之士认为,会展经济应该沿着“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整合资源、打造品牌”的思路大力发展。本着这样的原则,笔者认为,要大力发展我国的旅游会展经济,可着力做好如下工作:

1.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政府、企业与协会各司其职,是构筑会展业管理模式的三条不可缺少的路径。对于政府而言,应跳出会展活动的微观运作,发挥宏观调控、政策支持、产业导向和市场监督作用。

加强法规建设,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我国当前要进一步完善会展业管理办法,政府有关部门应充分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对会展管理体制、会展主、承办单位的资格和职责、报批程序、会展市场秩序管理等方面进行规范,指导会展业健康发展,加强行业自律,防止同行之间不正当竞争行为,促进会展业健康有序发展。

2.加强会展人才的培养

创造良好的用人环境,吸引各地优秀会展专业人才,同时加强对现有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通过引进和培训双管齐下,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会展人才队伍,也是政府需要加以促进的工作。

国外把会展管理人才划分为核心人才、辅助性人才与支持性人才三类。在核心人才中,项目策划、营销和运营管理人才尤其重要。他们在行业内层次最高,专业操作能力最强。辅助性人才包括设计、搭建、运输、器材生产与销售等人才;支持性人才则包括高级翻译、旅游接待员等。从中国的客观情况来看,会展支持性人才的培养已具有相对较长的历史,许多高校开设了外语、旅游管理专业,而且教育层次、方式已经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而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相对滞后。这使得支持性人才相对充裕,而会展核心人才和会展辅助性人才缺乏。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人才培养提供保证

要加强会展人才的培养,必须先有一个较强的师资队伍。但是,中国高校目前专门投身于会展教育与科研的学者不多。

要加强会展教育与科研队伍的职业化建设,应给予相关人员到会展先进国家培训的机会,以便了解国外会展业最新发展状况、研究成果以及会展教育的课程设置;应支持相关人员到会展企业挂职锻炼;应对会展教材编写和出版给予资助;在科研项目立项、资助额度和研究时间保证方面,也要给予帮助。

4.提高旅游会展的市场化程度

在会展业发展成熟的欧美国家,展览会很少由政府直接出面主办,完全融入了市场化机制,而极少数由政府主办的展览会,也是以招投标方式授权中介机构或展览企业承办。从中国目前会展市场的实际来看,政府不应该也不可能在现阶段完全退出会展项目的投资领域,完全依赖现有会展企业来办展,但由政府主办的展览会可逐步逐步以招投标方式授权中介机构或展览企业承办,先实行“官办民营”,最终实现“民办民营”。

5.整合资源,打造旅游会展品牌

与实施成功的品牌战略可以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一样,展览会也要有自己的品牌。

众所周知,中国不缺展览会,缺少的是展览会品牌。为促进中国旅游会展的健康、持续发展,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便是整合资源,打造旅游会展品牌。

从国内外成功展览会来看,品牌展览会要有六大要素支撑:一是权威协会和行业代表的坚强支持;二是代表行业的发展方向;三是提供专业的展览会服务;四是配合强势的媒体宣传;五是获得国际博览会联盟的资格认可;六是坚持长期的品牌战略。要想把更多的参展商和观众吸引到展会上来,组织者一定要牢固树立品牌观念,制定品牌战略,对照上述品牌展览会的六大要表,从主题选择、管理服务、场馆设计、展览会的宣传与推广模式等方面制定具体措施并加以实施。

参考文献:

[1]立 青:国内外成功展览会的经验及借鉴[J].发展研究,第4期,P7~9

[2]苏文才著:会展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出版

会展管理课程论文 第3篇

关键词:会展项目 运营管理 发达国家 借鉴

“会展”是会议、展览、展销等集体性活动的简称,是在一定地域和空间由多个人、单位聚集在一起形成的定期或不定期的制度,或非制度的集体性活动。包括各类大型会议、地方及民族节庆、展览展销活动、文化艺术表演、体育竞技活动、商品交易活动等。其产品在国际上统称为“MICE”,即Meeting(会议)、Incentive(奖励旅游)、Convention(大会)、Exhibition(展览)。根据ICCA(国际大会和会议协会)的要求,50人以上才能够列入正式被统计的会展活动。会展业作为当今世界范围内发展迅猛的朝阳企业,是集商务活动、会议展示、观光旅游、对外宣传“四位一体”的产业,有力推动着各国旅游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由于会展业属于一个前瞻性经济,能够反映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因此经济发达、风光宜人、交通便利的城市都非常重视拓展其会展功能,从而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

本人在会展行业服务多年,对会展项目的运营也是在由浅入深的学习与实践中。在这儿就会展行业的理论以及发达国家在会展运营管理模式行业的优势与大家分享,以共勉之。

一、会展项目概况

会展项目是综合性的活动,所需要的协调、计划、组织、控制能力特别强。而在诸多的能力中,最主要的就是能把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服务管理、危机管理、会展信息管理的理论与知识转化为能力,特别是危机管理能力。在会展运营中危机屡有发生,在危机之中,需要管理人员及时而敏锐发现问题,做出决策,快速处理问题,果断解决问题。

作为会展专业人才,应该是一位通才,会展业是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专业化程度高的行业,对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要求特别高,即能对所收集到的市场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发现新机会,通过综合创新,开发出新的项目。这两种能力的结合,有助于开发新主题,赋予原有的展会项目新的元素。

会展活动观众复杂,需要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展会营销能力,精通沟通、协商、组织等技巧。从事会展工作必须与多方面人员打交道,要进入各种场合,要面对经常变化的情况,因此需要较强的适应能力,尤其是快速应变能力。会展业是多部门、多企业,甚至不同文化的聚集,需要从业人员善于学习。

会展项目是在一定时间,在预算规定范围内达到预定质量水平的一项一次性任务;在总体上符合如下条件:

1、具有一定的目标

2、具有时间、财务、人力和其他限制条件

3、具有专门的组织。

(一)、会展项目的特征及分类

会展项目是以会展活动为管理对象的新型项目形式,其主要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顾客导向性;项目连带性;客户广泛性;效益整合性

会展项目的分类

按展览项目目的,分为展示类展览项目和交易类展览项目;

按展览项目性质,分为贸易类展览项目、消费类展览项目和科技类展览项目;

按展览内容,分为综合类展览项目和专业类展览项目。

会展项目管理的过程

会展项目启动阶段,确认一个项目或者一个阶段应当开始付诸行动;

会展项目规划阶段,为实现启动过程提出目标而制定计划;

会展项目执行阶段,为计划的实施所需执行各项工作,包括对人员和其他资源进行组织和协调;

会展项目控制阶段,测量项目的进程,并在必要的时候采取纠正措施,以确保启动阶段时提出的目标得以实现;

会展项目结束阶段,通过对项目或者项目阶段成果的正式接受,以使从启动阶段开始的这一周期有条不紊的结束。

(二)、会展项目组织管理

会展项目组织结构的类型:

工作队式;部门控制式;矩阵型

会展项目型特征:企业中所有人都是按会展项目划分,几乎不存在职能部门;优点:会展项目型组织的设置能迅速有效地对会展项目目标和客户的需求做出反应。缺点:资源不能共享,成本高。会展项目之间缺乏信息交流。适用范围:适用于同时进行多个会展项目;

会展项目团队成员的选择标准:

尽职尽责;分担责任;灵活;任务导向;依据进度和约束完成工作的能力;互相信任与支持;团队导向;能够接受不同观点;跨越部门和权限工作的能力;会展项目团队建设;团队建设活动;绩效考核与激励;集中安排;培训;

会展项目经理的职责:

科学的组织和协调;制定周密的会展项目计划;有效控制费用、进度和质量;争取会展项目所需资源;及时决策;

会展项目经理的权利:

决策权;人力资源管理权;资源支配权。

二、发达国家会展业对我国会展业发展的借鉴

世界发达国家会展行业对我国会展业的影响;首先总结发达国家包括欧美和亚洲发达国家及地区的会展业发展经验;然后分析我国会展业发展的基本状况,包括优势和劣势;最后,结合发达国家会展业在管理体制、场馆建设、人才培养模式、会展营销方式、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经验,提出应如何发展我国会展业。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迅速发展,会展业以年均近20%的速度增长,并迅速成长为一个新兴的产业。特别是在北京和上海相继申奥申博成功后,发展势头更加迅猛。虽然我国的会展业发展速度很快,但和发达国家的会展业相比,我国的会展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很多不足,而发达国家的会展业已经发展比较成熟。因此,我们可以借鉴一下发达国家会展业的经验,以促进我国会展业更好地发展。

nlc202309041211

(一)、发达国家会展经验总结

1.政府高度重视,强调宏观管理

几乎每个发达国家会展业的发展都与政府密切相关,政府在投资、制定政策、对行业协会的管理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加强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

会展业的发展需要大量既熟悉业务、了解惯例又富有经验的专业人才。国际上会展业发达的国家,如德国、美国、法国等在大专院校都设有会展专业,系统地向学生讲授会展理论知识。

3.先进的会展场馆

发达国家先进一流的会展场馆保证了会展活动可以朝着规模化、品牌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从而使得其在世界会展业具有领先地位和国际竞争力。正是由于发达国家的这些先进现代的会展场馆设施,从而使得一些会展企业能在将会展做大做强的同时发展成为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跨国际会展集团公司。

4.完善的会展法律法规

发达国家在长期的会展实践过程中制定了一整套完整的会展法规,正是这些严格的会展法规保证了他们会展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我国会展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会展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特别是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城市的会展业蓬勃发展。国外大型会展集团企业特别看重中国会展业的发展机遇,我国会展业的发展呈现了以下一些特征。

1.会展业发展前景良好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必须把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十一五”时期的战略重点,努力取得突破性进展,使经济增长建立在提高人口素质、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注重质量效益的基础上。这是“十一五”时期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的必然要求。会展业作为一个无污染的绿色行业,完全符合我国的经济发展要求。一方面,随着我国整体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上升,以及国家吸引外资的政策,西方国家到我国举办各种各样的会展也越来越多,使我国在会展业的世界地位不断上升。

2.展览项目数量和质量的增长速度迅猛

近几年,全国各地举办的展览会数量迅猛增长,统计表明:2001年2387个,2002年3075个,2003年达到了3298个。我国展览会数量的年增长率为20%-30%。2005年,我国获得10个UFI认证项目,是中国展会和展览机构获得认证最多的一年。

3.优越的地理条件和便利的交通条件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很大,所以气候类型多样化,这是举办会展的一大优势,因为无论在何时,都能在国内找到一个气候宜人的理想城市来办展。

4.缺乏权威性的行业协会、管理体制有待理顺

我国的会展协会很多,但大多是地域性的,规模都不是很大。展览业发达的北京、上海、大连、宁波、重庆、厦门、深圳等会展城市都有了会展行业协会。直到2005年4月由国内行业知名企业共同组织发起的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会议展览业商会,我国的会展行业才算有了一个全国性的行业组织。虽然我国会展业举办权正由多头审批向登记制过渡,但目前仍是多头审批,管理体制仍显混乱。

5.会展场馆建设存在问题

从目前我国已有的会展大型场馆来看,利用率非常地低下,例如:北京的大型会展在我国可以说是非常之多,但是其展馆利用率也只有30%多,会展场馆的利用率低下,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与国际上配备智能化、现代化的大型场馆还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

6.会展人才缺口大、人才培养体系落后

根据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上海申博工作领导小组和上海外服公司等单位的调查,2005年初,上海会展业有经验的高级项目经理不足50人,复合型会展人才不到100人,会展运营管理、广告和物流等人才仅能满足1/3的市场需要。如此巨大的人才需求缺口成为目前阻碍我国会展业发展的一大劣势因素。另外,我国会展业还存在法律法规不健全,市场竞争秩序混乱,会展营销手段落后,国际化水平较低等诸多问题。

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在国际会展业的竞争中具有绝对的优势,这是与发达国家在会展各方面的综合竞争力分不开的。我国会展业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在我国的一个缩影,一方面国际会展巨头大举进人中国会展市场,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发达的营销网络、高素质的人才、丰富的管理与服务经验,与国内会展公司展开激烈的竞争;另一方面,国内许多企业也开始走向国外,在国外参展,办展。不过与发达国家会展业相比,我国会展经济在诸多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我国会展业应充分借鉴欧洲会展业经过100多年发展所总结出来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大胆创新,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中国的会展经济。相信我国会展业的行业水平定会不断提高,行业实力也会不断增强,不仅仅成为世界会展大国,更要成为世界会展强国。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利用会展这一形式来宣传自己的企业越来越多,他们通过各种国内外会展活动来寻求合作、拓展市场。与国外相比,我国的会展业发展潜力巨大。这一切表明,我国的会展经济有着非常良好的发展前景。

会展管理课程论文 第4篇

黑龙江省会展产业虽然起步较晚, 但随着黑龙江经济的快速发展, 政府关注程度的提高, 近年来会展行业发展迅速, 会展企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自2005年至今, 黑龙江省相继有8家学院开设了会展专业。学生就业空间有限, 会展院校之间的竞争明显加剧。目前的总体状况是会展人才的培养与产业发展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行业、院校、学生三者之间对会展人才的理解不同, 从而造成培养方向与行业期望的不同, 最终导致会展人才的“供需错位”。为了能够在竞争中胜出, 培养出企业欢迎的动手能力强, 实践能力强, 与企业岗位结合紧密的毕业生, 各个院校都在进行积极的探索, 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努力提高本校学生的竞争力。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的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也在积极创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这种背景下, 会展策划课作为会展产业相关学科专业的一门核心骨干课程, 必须进行改革实践。在整个会展项目的运作中, 策划是会展活动的灵魂, 把会展策划的知识体系和会展策划的基本操作技能融为一体, 全面掌握会展策划的基本操作技能, 熟悉现代会展的策划运作。

二、课程改革的成果

(一) 改革思路

《会展策划》课程的改革已经具备了四个成熟的条件:

1. 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已经实施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 学生在开设《会展策划》课程之前已经开设了《市场调研与分析》、《节事与活动策划》、《会议运营与管理》、《会展文案》等相关课程。

3. 学生已经进行了第一、二阶段的综合实训。对展会流程及现场管理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4. 会展策划课程自2007年以来一直进行课程改革的探索,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综上, 《会展策划》课程设计以商业性展会的策划、执行为主线, 其中涉及的会议论坛、开幕式等只作为展会的补充部分出现。其中的展会论坛和总结大会与会议运营与管理课程合作完成。完全让学生自己动手策划组织和管理控制, 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课程实践使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运用,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 教学内容的改革

《会展策划》课程是以会展相关课程作为支撑, 是会展专业的的综合实践环节, 所以在课程内容设置上以展会项目作为贯穿整个课程教学的综合能力训练项目, 教学内容的选择依据实际岗位对展会项目的策划与实施的实际工作过程来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和顺序, 根据展会的操作流程课程共设置五个任务单元, 每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工作任务, 每个任务单元又分解成若干个子任务。通过完成各项任务使学生全面了解展会运作的各个步骤, 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从而让学生尽快适应企业的要求, 获得企业认可, 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另外课程内容的重点放在项目计划的实施上, 不放在策划案的撰写难度上, 只要方案完整、合理、可操作性强就行。

(三) 教学方法的改革

从会展行业高技能型人才应具备的工作能力为出发点结合专业特点, 设计教学模式, 将项目驱动、企业化实践、现场实训等教学模式进行融合, 采用既重理论又重实践、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在课堂教学中将传统方式讲授课程重点、难点改为较多地使用案例教学、学生分组讨论、小组任务、训练式教学和兴趣式教学等。

1. 在知识能力培养部分主要采用描述型、解释型和决策型案例教学法, 即给学生一个案例,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要求学生针对展会项目的相关知识从案例中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2. 在项目筹备阶段, 采用互动式教学法: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团队, 以团队学习为中心, 以素质培养为目的, 最大限度提高学生参与性, 并实行教师指导、组长负责制, 由各学习团队全体成员主动探索, 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共同努力完成任务专题。然后各个团队之间相互交流, 实现了学生之间的互动。最后教师进行点评, 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3. 在项目实施阶段, 按照企业实际项目操作时的组织机构将学生进行分组, 采用项目经理负责制, 总体情况由指导教师掌控。

(四) 考核方式的改革

学生的课程成绩采用综合评价的考核方法, 在考核标准中既设定量化的绩效考核也设置定性评价考核, 各考评主体所占权重和考评重点如下表:

三、课程改革中遇到的问题

1.在课程实践中注意将高职的实践教学与职业学校的实践教学区分开来

高职层次实践教学是通过实践提升水平, 培养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 培养他们决策、沟通、策划、组织和协调能力, 将他们培养成高素质的会展管理人才。而职业学校的实践教学更多的是侧重于服务和服从性, 培养的是动手能力和服务意识的培养。所以, 在课程实践中指导教师需要循序渐进地向学生灌输全面的管理理论知识和会展专业知识。

2.注重专业教师的专业素质的提升

在会展策划课程的实践中指导教师不仅要保证项目的顺利完成, 更重要的是能对项目操作过程进行专业性的指导, 这样就要求教师本身具有全面的专业知识, 熟练掌握展会运作的流程。所以指导教师本身的专业素养是课程实践成功的关键。

3.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前期准备工作和后续的总结评估工作

在教学实践之前教师要帮助学生做好项目实践的理论准备, 提醒学生关注专业知识掌握的重要意义。项目实施之后的总结工作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深入分析和思考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这两个方面的工作缺一不可。

4.需要获得学院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

会展策划课程的改革需要依赖于学校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 包括在实践经费和教学管理上。学校要给予会展项目一定的启动资金, 使会展项目能够开展, 另外还需要给予学生在经费使用上的自主权, 需要学校相关部门能够充分理解会展策划课程实践教学的特殊性和创新性, 采用开放式的态度积极支持项目的开展。

摘要:按照高职教学改革的要求, 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下, 以为黑龙江会展产业提供人才保障为己任,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会展策划课程在教学思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体系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实践, 突出了会展策划课程在会展学科中的核心骨干课的作用, 同时切实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高职,会展策划,改革,实践

参考文献

[1]王春雷.项目驱动型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旅游科学, 2010, (6) .

[2]池丽华.商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若干问题思考[J].出国与就业, 2009, (23) :16-18.

会展物流管理 第5篇

一、会展物流及物流系统概述

(一)会展物流概述 1.概念

会展物流是指将展品及时准确从参展商所在国(地)转移到参展目的地,展览结束后再将展品从展览地运回的过程。2.特点

高度及时性、运送稳定性、返回物流 3.操作流程

组委会指定物流服务商、物流方案的设计与完善、物流方案的实施

(二)会展物流系统概述 1.概念

在会展期前后,在一定的空间维度中,由物流的客体、主体、载体等物质、能量、人员和信息等方面相互作用、依赖所构成的,以实现运输、仓储等功能为目标的有机整体。2.构成

(1)物流作业系统:仓储、运输、包装、装卸、配送、流通加工等(2)物流信息系统:反馈信息、全球定位系统等 3.构建原则

(1)减少配送路径的结点(2)提供全面和多样化服务

(3)可灵活调控 4.保障措施

(1)制定相关政策

(2)运用多元化手段

(3)进行技术创新:地理信息系统等

(4)培养专业人才

(5)完善配套设施:配备停车场、临时仓库等

二、会展运输管理

会展运输具有这样一些特点:面临着长距离各式展品移动、要选择合适的运输手段、控制物流成本、有时间限制、保证货物安全、国际运输要办理进出口程序等,      公路运输:灵活性强、容易装车、实现门对门运输、适应性强 铁路运输:适合远距离运输、运量大、三只能在固定路线上进行

水路运输:包括内河运输和海上运输,对于海上运输而言,具有运量大、运费低、通过能力强的特点,但速度缓慢

航空运输:运输速度快、效率高、安全度高

集装箱运输:实现门对门运输,陆海空集装箱,包括整箱货和拼箱货

国际联合运输:两种或两种以上运输方式,包括陆海、陆空、海空、大陆桥运输

三、仓储、包装、搬运和装卸管理

   仓储管理:主要功能包括存储功能,这是其最基本功能,这也是展品运输的缓冲阶段;移动功能,包括验货、搬运放置、运输等;进行信息传递 包装管理:属于外部包装,工业包装的一种。其功能包括保护功能、定量功能、便利功能、效率功能

搬运和装卸管理:是一种不创造价值的物流活动,在运输、仓储及参展之间起桥梁作用,要求需要对搬运机械进行适当的能力配置,推广应用组合化装卸搬运方法

四、会展信息管理

 会展物流信息系统

o 物流信息的作用

主要起到中枢神经作用、支持保障作用

o 物流信息系统的构成

组织者发布展览信息;参展商及时反馈系统;进出口系统、运输系统;实时跟踪系统、仓储系统、配送系统;进行整合

 会展物流信息技术

o 条形码技术(barcode)

o EDI技术(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 电子数据交换技术)o GPS技术(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o GIS技术(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第二单元 会展进出口管理和货运代理

案例7-2 中国远洋物流有限公司

中国远洋物流有限公司是中国远洋运输(集团)、中远太平洋有限公司合资组建的规模和实力居市场领先地位的现代物流企业,是我国最大的中外合资第三方物流企业。中国远洋物流有限公司以“做最强的物流服务商,做最好的船务代理人”为奋斗目标,致力于为国内外广大客户提供现代物流、国际船舶代理、国际多式联运、公共货运代理、空运代理、集装箱场站管理、仓储、拼箱服务、铁路、公路和驳船运输、项目开发与管理以及租船经纪等服务。公司连续三次在“中国货运业大奖“评选中,荣获多项最佳奖。

业务包括:外国政府和企业来华展览海关商检及全程物流业务、政府出国文化交流活动海关商检及全程物流业务、中国企业出国展览会海关商检及全程物流业务、来华展和出国展留购展品报关及物流业务、国内国外大型体育赛事、演唱会、音乐会道具的海关商检物流业务、来华及出国文物和贵重艺术品的专业物流运输业务、国内各地区展览会的物流业务、ATA单证册的报关商检物流业务。案例分析7-2 中国远洋物流有限公司作为现代物流企业,业务内容包括负责会展进出口和货运代理业务。从案例中可以看出,其业务范围中国企业出国展览会海关商检及全程物流业务、来华展和出国展留购展品报关及物流业务等。

一、进出口管理

  临时准入制度

某些货物在运入关境时,可以有条件的免纳进口各税并免受经济性质的进口禁止和限制。进出口流程

o 参展商将自己的展品同有关展品的基本信息的清单交给代理人; o 受托人持清单一式两份,准备报关托运,租船,订舱; o 制定运输单据,,出口展品报关单一式三份; o 报关; o 商检及保险; o 装运; o 发出装运通知;

o 运输提单制作,审核及交纳; o 运输组织持提单运输;

o 参展商或者其代理及时通知展览地的组织者及当地代理; o 展品在展地海关的进口;

o 展览会闭幕后,根据原则,大部分的展品及其附属品,都要全部复运出境或者到第三国继续展览,对于转为正式进口的展览品,关根据有关规定办理进口手续,缴纳各项税费和其他费用;

o 组织者或其代理人向海关交验展品核销清单一份;

o 代理人持核销单及出境许可证,自己运返,或者由专业运输机构托运; o 通知参展商或其国内代理;

o 展品最后运抵参展商所在国,由代理核销开始时运出展览的记录,如果销售部分展品或者其附属品,应缴纳出口税,放行或者到第三国继续展览。

二、货运代理

在会展物流中,货运代理实际上提供的就是典型的第三方物流服务。而所谓的第三方物流是指本身不拥有货物,而是为其外部客户的物流作业提供管理、控制和专业化作业服务的公司和企业。

 货运代理的优势

o 接触客户多,市场范围广,规模大,所以可以在较大范围内实行统筹运作、协调配合; o 可以利用资源、节省运力、节省费用、降低成本 o 具有专业化优势:具备高水平的专业化技能。

 货运代理的任务

高职《会展旅游》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第6篇

关键词:高职;会展旅游;课程改革

会展旅游就是与会议、展览、节事及奖励旅游等活动紧密结合并以其为出行初衷的,涉及食住行游购娱等相关产业的综合性旅游活动。会展旅游因其旅游者的群体数量大、人均消费档次高、异地停留时间长等特点,发展前景尤为广阔。为了满足学生“广基础、宽口径”就业竞争力的需要,郑州旅游职业学院率先在全省开设了《会展旅游》课程,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对本课程的教学摸索出了一些经验,希望能为高职课程建设提供一些思路。

一、同类课程比较

与同类课程比较,本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一)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思路。教学组成员在参观著名国际会展,走访著名会展旅游策划和服务企业,对企业会展旅游策划人员进行访谈并分析岗位说明书等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要求,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把工作岗位要求转换成《会展旅游》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将“知识总结、能力训练与素质培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构建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教学与社会用人单位相结合、人文素养和职业技能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全面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的新理念,实现毕业生能力与会展旅游企业的实际需求无缝对接,零距离上岗。

(二)整合与优化教学内容。为了更好地适应用人单位对人才的专业技能需求,在对大量会展企业实地考察与访问的基础上,结合会展旅游发展现状,调整教学内容,积极开发校本实训教材《会展旅游》(旅游教育出版社,2014年1月版),并参考其他教材、网络和学术期刊杂志,构建新的知识框架,完善知识体系。采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方式,对会议旅游、展览旅游、节事旅游、奖励旅游四项内容进行整合,在概述的基础上,将会展活动的策划与管理融入其中,形成模块化课程结构。

(三)打造“行业专家型”名师团队。本课程已经形成职称、学历、年龄结构相对合理的课程教师团队,同时注重与会展行业的结合,主讲教师教学能力强,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对本门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作用有较深入的认识。与此同时,还积极聘请校外专家定期来校参与课程建设,进行专题讲座。并实施教师培训计划,不定时选派课程组教师参与学术会议、行业培训、企业顶岗实践等活动。多途径了解会展旅游发展新趋势,从而不断充实教学内容,形成了一支学术专业素质高、实践教学能力强的名师团队。

二、本课程特色与创新

(一)“三结合”教学模式改革。对于会展旅游课程的教学,堅持“教、学、做三结合”的原则,采用项目教学、现场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教学方法;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以真实或仿真的任务为实习实训项目,将实习实训与各个项目结合起来。如根据会议旅游运作的流程,设计完成某一主题会议旅游的策划方案;根据节事旅游策划的原则,设计完成某一主题节事旅游的策划方案;根据奖励旅游策划的特点,设计完成某一主题奖励旅游的策划方案等。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完成每次实训都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收集资料并进行分析、设计,最后用PPT的形式展现小组项目成果,体验了团队的责任分工,培养了集体合作精神。使得学生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获得综合职业知识。

(二)“三段式”实践教学。(1)感知。由专业教师、行业专家和专业会展人员共同组成实地教学组,带领学生到会展活动现场进行实地教授,把课堂从校内搬到了校外,如参加郑州海棠文化节、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等活动,让学生有真实震撼的感官感受,初步感知组织一次会展活动所需的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2)训练。通过科学设置的实训项目,在校内“3D模拟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等平台进行大量的实践训练,如开展大学生校园文化节、家乡节庆等活动的策划工作,使学生加深对会展旅游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的理解,达到熟练掌握会展旅游运作管理业务并能对其进行运用的目的。(3)实践。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利用暑假时间学生去会展中心、会展策划公司或会展旅游公司顶岗实习,让学生能够熟悉会展旅游各个环节的工作,将相关的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会展旅游运营过程中去,从而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

(三)注重能力的考核形式。为检验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的实际效果,促使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到项目任务的学习中,在该课程的考核中,实行以能力为中心的开放式、项目式的考核方式。考核内容包括学生平时课堂参与状况、作业完成情况、项目教学中的表现及最终期末考试等。尤其注重过程考核,其所占比重为70%,,期末考核所占比重为30%。其中过程考核是由教师评价、学生互评、专家点评三者的综合得分。四个学习模块均为百分制,教师评价占40分,学生互评占20分,专家点评占40分,而后取四个学习模块成绩的平均分得出过程考核成绩。期末考核满分100分,题目都具有创造性和实用性。最后按照各自比重得出学生本门课程的最终成绩。此种考核方式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较为合理地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改进方向与途径

(一)丰富课程资源,实施课程资源上网计划。丰富课程资源包括各类教师教学资源、学生学习资源、考试资源、网络资源等。由课程教师负责,整合所有任课教师教学资料,形成教师教学资源库;整合所有学生学习资源,使之更加系统、科学;实施教考分离,不断丰富、更新考试资源;充分利用各类网络资源,开辟拓展性学习网络。在实施课程资源上网计划时,首先应充实课程内容和网上教学资源,丰富音像、影像等素材库上网,从而辅助教学。将学生在会展活动现场的表现进行录像,并完成课程教学录像制作和上传工作,实行资源班班通共享,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通道。最后还应当充分利用微信平台,实现行业专家与学生在网上的互动授课与答疑。

(二)融入本土文化,增强学习内容的针对性。根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的预测,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旅游国及第四大客源国。河南因其悠久的文明和厚重的文化,对全世界都有着无可比拟的吸引力。会展旅游、休闲旅游、观光旅游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其中会展旅游的发展前景有目共睹。本土文化最能体现会展旅游的精神内核,而会展旅游又是本土文化最为有效的展示方式。会展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专业的人才,而本土文化的发扬光大又离不开会展旅游人才的精心策划。因此,需要全方位、多途径将本土文化知识渗透进教学方案、教材体系、课堂教学、学生实践等环节,增强学习内容的针对性,便于学生学以致用。

(三)深入校企合作,保证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深入校企合作,将课程教学中实践教学的大部分内容,转移到相关单位中去。像会展中心、黄帝故里、碧沙岗公园等等,都可以作为课程实践教学的载体,成为实践教学的基地。让学生真正参与会展活动策划、运营的全过程,并聘请行业技术专家为兼职教师,担任本课程实践教学的指导工作。使学生对相关知识、实践的把握更为准确。要将课程教学的实训、实践活动与以后的岗位工作直接结合在一起,并与学生的就业联系在一起。

总之,会展旅游课程建设,只有通过教师团队的不断努力,与学生教学互长,勇于实践,才能有所创新,从而确保教学质量,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 陈菲,陈平.浅谈基于工作过程的《会展旅游实务》课程改革[J].职教论坛,2010(1).

[2] 杨华.高职《会展旅游实务》课程改革思路[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3(6).

会展管理课程论文 第7篇

一、高职会展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一)双语教学是高职教育与国际接轨的重要途径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各行各业培养技能型人才。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高职教育要逐步从本土化走向国际化,主动与国际接轨,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一方面,在信息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各行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如须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另一方面,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国内背景下,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开拓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双语教学是高职教育与国际接轨的重要途径,通过双语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最前沿的行业动态,具备更广阔的学习视角,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还能够培养学生用外语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二)双语教学是会展行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会展行业内涵丰富,它包括会议、展览、大型活动等众多集体性活动。会展活动具有开放性的特质,参与人数越多、参与者所属地域、国家越广,说明其吸引力越强,活动的价值越高。会展行业的这一特性决定了会展业所需人才必须具有国际性的视野和眼界,跨文化交流能力成为影响人才素质的关键因素之一。如奥运会、世博会、展览会以及世界级的大型会议等重大会展活动的组织,均需要有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高职会展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以就业为导向,为行业输送能胜任实际工作岗位的高素质人才。以英语为载体进行会展专业相关课程学习的双语教学,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语言氛围,是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必然选择。

(三)双语教学是会展专业课程教学的最佳选择

与欧美等会展业和会展教育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会展高职教育起步晚,发展历程相对短暂,发展速度过于迅猛,内涵建设还有待提高,学科基础比较薄弱,学科体系和专业架构不够全面,因此在会展专业教学的初级阶段,我们需要参考国外院校的会展教育理念、办学模式以及专业课程的内容。通过开设双语课程,学生可以直接接触、了解国外相关理论和实践的最新进展,更好地学习国外会展业的先进知识和发展经验,为以后走向工作岗位打好坚实的专业基础。总之,通过双语教学,可以培养出既能掌握专业知识、又能熟练运用语言的高素质应用性人才,双语教学是会展专业课程教学的最佳选择。

二、会展专业实施双语教学的实践探索

(一)选择合适的课程和时机

课程在专业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课程内容偏重实践性,课程本身有较强的涉外性,有可以参考的国外教材,国外对该课程的研究资料较为详实、并处于领先地位的科目。笔者选择会展营销的课程进行双语教学,就是因为这门课程具有上述的特点。采用双语教学有助于学生掌握最新的会展营销方面的专业知识,又能够为学生营造英语学习环境,尤其是通过开展实践性的项目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国际营销能力。

合适的时机指的是在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语言能力方面,双语课程要做到最佳的衔接。开设双语课程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专业知识方面,学生要对会展专业的基础知识有足够的了解,已经熟悉掌握前导课程的知识;在语言能力方面,学生应当具有一定的大学英语和专业英语的基础,能够对专业领域内的英语词汇有适当了解。以会展营销双语课程为例,本课程的双语教学开设在大二学年的第一学期。在开设本课程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会展管理、电话销售等会展营销的前期课程,并有一年的大学英语和专业英语的语言能力积累,在这样的学情下开展双语教学,会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二)确定合理的教学内容和讲义

在我国,多数院校开展双语教学课程都是直接使用国外的原版教材。但高职会展专业学生的词汇量有限,使用原版教材对学生来讲难度较大。另外,国内外的会展行业发展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营销活动的组织和实施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果全盘使用国外的原版教材,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国内的行业实际相脱节,不仅会造成学生的困惑,还会不利于学生日后的职业发展。若使用中英对照的双语教材,学生又会过分依赖中文,失去了双语教学的意义。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具有先进性的、代表性的、难度适中的英语原版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并据此搭建课程的理论框架,确定教学大纲;在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时,则需要结合国内会展业的实际情况,删掉与国内教学内容不相符的部分,增加国内会展的实际案例,再提炼成中英文对照的讲义形式。教师可以把讲义在课前或课后发给学生,便于学生在预习时能提前了解教学内容,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也有助于学生在课后复习时查缺补漏,巩固所学知识。

此外,在网络教学资源如此发达的今天,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水平提供相关课程的网络学习平台或教学网站,拓展学习内容,增加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学生可以对比国内外会展存在的差异,思考如何更好地发展会展业。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接触“原汁原味”的英语学习内容,对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有较大的帮助。

(三)采用恰当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1. 教学模式

在双语教学中,按照使用两种语言的程度将双语教学分为过渡型双语教学、保持型双语教学、浸入型双语教学三种教学模式。“过渡型双语教学”所使用的语言主要是母语,第二语言是次要的教学语言,这种模式一般用于学科教学的早期阶段;“保持型双语教学”是平衡使用两种教学语言,这种模式一般用于学科教学的中期阶段;“浸入型双语教学”的主要教学语言是第二语言,母语是次要教学语言,这种模式一般用于学科教学的后期阶段,或者用于以第二语言及其文化为背景的教学活动中。

根据对会展专业学生的调查,学生的词汇量大约为3500,语速较慢的英语讲授对学生来讲是可以接受的,但一些重点难点的专业词汇则需汉语解释。结合当前现有的师资力量和学生的英语水平,我们采取了“保持型双语教学”的模式,也就是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但遇到重点和难点时用汉语来解释。教师课堂语言的英语比例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课堂板书、课件主要以英语为主;学生的作业和考试根据难度不同选用英语或双语完成。

2. 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会展专业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教师在开展双语教学中,要以培养目标为导向,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创新教学方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确保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避免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笔者在会展营销课程的双语教学中非常注重教学设计,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以及会展营销知识的具体应用融入到一起。

(1)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项目教学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成实践技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如在学习“展览会营销”部分时,笔者会布置关于某个展会的营销方案的作业,要求学生提供该方案的媒体选择、营销文案等内容,以此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教学法是通过模拟真实的工作情景,赋予学生特定的角色,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会工作岗位的技能需求,最终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如在“节事活动营销”的教学环节,笔者设置了主办方召开新闻发布会的情景,让学生扮演活动发言人和媒体记者的角色,要求学生准备新闻通稿并设计临时采访的情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锻炼学生的活动营销意识,提高学生的实际营销能力。

(四)进行积极的课程评价和反馈

评价是为了检验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双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能力、能够同时利用两种语言进行良好沟通的能力以及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人才。因此,双语教学的评价和反馈方式一定要有别于传统的教学考核方式(如强调期末笔试成绩),不能只停留在对课本知识层面和理论方面的考核上,而是要注重考核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笔者根据双语教学的目标和会展营销课程的特点,对课程的考评模式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其评价模式为“平时成绩占20%+实训项目成绩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40%”;平时成绩主要考察学生平时上课时的态度和课堂参与热情,实训项目成绩主要考察学生对实训项目的设计和任务完成情况,侧重考察学生运用英语完成实训任务的能力,包括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期末考试成绩分基础知识和实践应用两部分,基础知识部分注重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题型以选择、名词解释等客观题目为主,考试语言为中文;实践应用注重考察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转化能力,题型是案例分析、观点论述等主观题目,考试语言为英语。

(五)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

双语教学对教师的素质要求高于普通教师。首先,双语教师需要具备较强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才能为学生创造一个沉浸式的语言环境;其次,双语教师需要具有专业的学科知识,才能设计教学项目,指导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最后,双语教师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善于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担任双语教学任务的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些能力要求,通过不断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学校应该给予承担双语教学任务的教师适当的激励,并加大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的力度,为教师出境进修或考察创造一定的机会,不断扩大教师的国际视野,提高教师的英语和专业水平。

三、总结

双语教学是经济全球化形势下高职会展教育与国际接轨的重要途径。以具有涉外性、实践性等特点的专业课程为载体进行双语教学的尝试与突破,是高职会展教育国际化的开端。会展营销课程的双语教学实践表明,只要把握好双语教学中的一些关键环节,学生不但可以通过双语教学掌握先进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还能够大大提升自身的英语应用能力。在以后的教学中,应继续探索双语教学的方方面面,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会展行业输送更多的国际化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莉,陆林.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研究述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7(4):487-490

会展旅游危机管理探析 第8篇

一、会展旅游危机的特征

(一)范围广,危害大

由于会展旅游的关联性较强,其关系到饭店、交通、旅社等多个方面。一旦会展旅游出现危机,与会展旅游有所关联的产业都会受到影响,甚至造成产业链的断开,最终导致各个行业的利益受到损害。

(二)关注度高

通常,参与会展旅游的人员都是社会上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人物,所以一旦会展旅游出现危机,全国、乃至世界都会对其发出关注。例如,2010年的汶川地震,其导致会展旅游受到了巨大的影响,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地震的情况不仅受到了中国人民的关注,还受到了全世界的注目,各国媒体对此事跟踪报道,并且及时施以援手。

(三)对形象影响严重

会展旅游和会展企业的产品质量、信誉、服务等各个方面都影响着与会者对会展旅游和会展企业的评价,如果其提供的服务、产品质量等内容与参与者所为期望或了解到的内容有所不同,或者由于会展企业的操作不当导致与会者的利益受到了损害,且没有及时有效的将问题处理,那么会展旅游的信誉和评价会受到的严重的影响。

(四)对经济发展影响严重

如果会展企业出现产品质量问题等内部危机,其有可能导致产品生产线的重新定制,市场目标也需要进行重新规划和定位,进而导致会展企业需要重新投入大量的资金,使其运作成本大幅度提高;如果出现运营坏境不理想等外部危机,企业有可能出现投资受损的情况。例如,恐怖事件。其会对会展旅游造成严重的影响,一旦出现这类事件,会展旅游活动就会被取消,进而导致企业无法及时回收设备,最终造成资金的损失。

二、会展旅游危机管理

(一)会展旅游危机的类型

会展旅游危机大体可以划分为五类,分别是:产品质量危机、财务危机、契约危机、突发事故危机、宏观经济政策变动引发的危机。

会展旅游的参与人员来自社会中的各个阶层,其对会展企业的产品质量、服务标准、旅游区域等要求各有不同,这就容易导致与会者对会展旅游的不满,最终使会展旅游出现危机。或者由于会展旅游的中间环节出现错误而导致某个与会者的利益受到损害,进而对当地产生厌烦感,使会展地区陷入危机;如果国家调整了利率或者汇率出现了波动,又或者企业内部出现员工监管不力、信息不对称等情况,都会使会展旅游受到财务危机的影响。此外,如果会展企业与参展商之间的合作关系出现问题或者契约履行不顺利等情况会导致投资失误、收益减小,使会展企业的经营陷入危机;通常,在会展活动举办之前,举办会展的个人或企业都会与参与者签订合同,通过契约来约束彼此的行为。但是,如果出现意外灾害,例如地震、恐怖事件、传播疾病等等,这会导致契约的终止,进而使会展的主体和客体受到影响而被取消,最终会展旅游将陷入重大的危机之中。或者会展旅游的内部管理出现问题,企业员工没有按照要求或规定完成展会项目,进而造成企业的信誉受到影响。不仅如此,由于行业间的激烈竞争导致合同取消,这些情况都有可能使会展旅游陷入重大的危机之中;会展旅游中的突发事故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自然灾害,例如,地震、传染病等等。另一种是人为灾害,例如恐怖事件、交通事故等等。这些事件并不在规划之中,属于意料之外的事件,难以避免且会对会展旅游造成巨大的影响;政府变动经济政策会导致会展旅游的举办时间、举办地点、举办规模等问题受到影响。通常情况下,会展旅游是需要通过政府批准才能够举办的,其申请程序受到政府的约束和管理。

(二)会展旅游危机的管理措施

在举办会展旅游之前,会展旅游协会、会展旅游企业等相关的部门和企业需要做好危机的预防措施,尽可能降低危机所带来的损失;如果危机发生,协会和企业需要及时采取措施来解决危机,避免危机的扩大,使其稳定在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在处理危机的过程之中,企业和管理部门需要采取最有效的解决措施,维护会展的继续进行,进而为企业的信誉、能力、形象等方面的发展和宣传带来机会。在危机结束之后,相关的企业和部门需要妥善处理遗留问题,避免后遗症的产生。尽可能消除由于危机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建立一个信誉度高、能力强、办事可靠的企业形象。不断在经验中总结方法,通过对危机的处理建立更加完善的管理系统,进而提升企业应对危机的能力。

根据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旅游危机的出现到结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其经历了六个阶段,分别是:酝酿期、爆发期、处理期、减缓期、消除期以及后遗症期。这六个阶段所造成的危害皆有不同,根据其彼此之间的区别,笔者认为我国的会展旅游危机可以采用进攻性处理战略的危机处理方式。我国会展旅游危机管理机制主要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危机爆发之前的预防机制、然后是危机爆发过程中的反应机制、最后是危机爆发后的恢复机制。

在危机爆发之前,也就是危机的酝酿期,会展旅游协会和相关企业需要采取合理的措施预防和管理危机的发生,将可能发生的危机事件扼杀在萌芽状态,减少任何可能对会展旅游造成影响的因素产生。因此,在活动举办之前,各个部门需要明确权利与责任的分配,组建有效的会展旅游危机管理机制,明确每一个部门在会展活动过程中所需要承担的责任。从而使会展旅游危机所造成的危害能够降到最低;在爆发过程中,组织结构必须尽快反应,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减少危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危机管理小组要尽可能消除危机对与会者所造成的影响,根据我国的法律法规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运用一切可用的资源解决危机问题,进行统一的指挥,合理划分事件的主次顺序,将媒体导向正确的方向,避免会展企业的信誉受到影响。然后运用法律手段,邀请专业人士对危机进行分析和讲解,消除旅游者、与会者以及参与企业可能会出现的心理影响;在危机爆发结束之后,企业要及时与政府沟通,说明事件的发生过程,通过政府的支持和帮助进行恢复重建,使企业能够在危机之后迅速重振。此外,企业与企业之间也要进行及时的沟通,企业的恢复不仅仅需要政府的支持,还需要其他企业的帮助,同行企业的利益相近,其生产的产品和经营的方式相似,得到同类企业的支持能够确保企业在危机时期稳定经营渠道,进而度过难关。最后,要与会展的参与者和媒体进行及时的沟通,妥善处理顾客的心理问题,避免会展旅游地以及企业的形象受到损害,尽全力恢复顾客对会展旅游以及会展企业的信任和信心。

根据上诉,我国会展危机管理的具体措施为:想要强化会展旅游机构以及企业的危机处理能力,就必须创建一个良好的宏观环境,确保会展旅游的稳定进行;加强对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构建一个多元化、多功能的危机应对网络;运用有效的沟通方式,实现信息的透明化和真实化;运用产品结构调整以及价格结构调整的方式,在危机出现之后对产品进行合理的调整,改善产品形象,利用企业产品的差异性来刺激市场的需求;加强宣传,为当地树立良好的会展旅游地的形象;加强会展旅游业工作人员的危机意识,为其提供相应的培训与演习,确保危机发生时其能够合理有效的应对危机,进而完成学习型会展旅游业的创建,避免危机对会展旅游的影响,确保会展旅游的意义和作用。

三、结语

基于文化视域的会展管理分析 第9篇

一、文化视域

什么是文化, 集体智慧的结晶就是文化, 结合实际生活, 文化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思考和行为。智慧是在不断的实践当中获得的, 它并不是天生就有的。文化精髓这一体系其实是极为复杂的, 并且还会在长时间里被文化、经济以及社会等因素所影响。此外, 文化精髓还是人类智慧最高级的体现, 要对人类的行为施加规范的文化一定要具备信仰、言论及思想等内容。众多文化学者一直以来都将文化价值体系的结构作为自己研究的重点。

二、会展发展面临的问题

不断发展的全球化经济使会展有了发展的可能性, 同时, 不断发展的会展业也相应地会对全球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会展业在近些年时间里有了很大的发展, 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相当突出的贡献。可是, 其在发展的时候也遇到了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困境。第一, 社会大众没有形成较强的会展意识。会展业在我国社会领域当中还处在刚起步的阶段, 整个社会都极其缺乏有会展意识和会展经验的专业人才, 一些企业或职工都没有对会展形成较为深刻的认识, 更糟糕的是一些管理层将会展的实质认为是做秀, 是一种浪费资金的做法, 这些思想对于会展业的发展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其次, 当前存在的大多数会展规模都比较小。我国社会中很多会展不仅是规模较小, 而且质量较低。很多政府机构和企业重视的都只有眼前利益, 至于专门的会展市场或会展中心几乎是没有的, 在会展基础设施的投入方面存在着严重不足。当然, 我国很多会展不管在内容上还是在方向上都缺乏创新性。并且一些政府机构也难以将市场的调控作用有效地发挥出来, 它们负责的仅仅是收费, 并没有为市场提供相应的指导和管理措施, 影响了会展的良性发展。最后, 没有很到位的处理存在的文化差异。搭建出厂家同市场之间的桥梁是会展的目标, 一般情况下, 参与会展的企业都拥有较强的国际发展背景, 他们已经视野扩展到了国际市场当中, 而且, 很多时候, 跨国公司也会对宣传工作进行参与。但是, 一般看会展的都是国内的小终端店铺或企业或是普通的终端消费群体, 因此, 在交流的时候极易产生误解。

三、基于文化视域开展会展管理

当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际企业对会展这一行业产生了参与兴趣, 会展的水平及规模在这种背景下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然而要解决会展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还会经历较长的一段时间。以下将从文化视域的角度下, 分析有效开展会展管理的相关措施。第一, 采取的管理方式应该要灵活多样。在开展会展管理的过程中, 应该对不同的文化背景形成重视, 对于集体主义还有个人主义具备的文化属性形成重视。可以依靠集体主义发布会展信息, 比如可以推出朋友、家庭或者是情人套餐等;当然也可以对个人独享的那种高端个人主义展开探讨, 比如在设计会展场所的时候, 可以将一些高端服务或者是独享区域推荐给消费者。其次, 重视平等意识的形成。一些不同的企业客户在管理会展的过程中执行的是不一样的服务标准, 对于一些国内大客户或者是国际客户的热情度都较高, 相反地, 对于一些小型企业都表现得比较冷漠, 这种态度是不正确的。所提供出来的服务和产品都应该是平等。参与会展的人员都应该要做到谦卑、服务周到, 更需要对文化之间的差异与不同的文化观念会产生的影响形成重视, 做到文化兼顾。以美国客户为例, 他们普遍觉得等待就是在浪费时间, 因此, 在展开会展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尽量早一点开始准备, 促使服务水平及质量都得到提升, 做到不让他们等待。最后, 要对参与国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

四、结语

全球经济的发展, 使得会展业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机会。目前,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将注意力集中到了会展行业, 但是我国会展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鉴于此, 为了促使会展业能够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就一定要对其实施科学的管理措施。

摘要:全球经济和会展经济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 要发展会展经济, 就一定要快速发展全球经济, 相反, 要发展全球经济, 也一定要加速发展会展经济。为了实现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 应该对会展经济实施有效的管理措施。基于此, 主要对文化视域下的会展管理展开探讨。

关键词:会展经济,文化视域,管理措施

参考文献

[1]方玲玲.全球化背景下会展从业者的跨文化交际素养提升[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9) :92-93.

构建我国新型的会展管理体制 第10篇

一、我国原有会展管理体制成因

长期以来, 我国政府对会展业的管理主要是通过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展览主办单位的资格认定制和展览立项的资格审批制来实现, 即按照会展的性质、级别和类型, 实施政府部门的归口管理。具体来说, 对相应的会展实行审批管理的政府部门包括国资委、发改委、商务部、贸促会、科委以及地方政府相应的部门。因此, 会展的举办除了服从地方政府的管理, 还需要满足行业主管部门的要求, 常带有很强的行政色彩。我国会展业这种政府审批管理体制形成的原因是复杂的, 总的说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我国会展业发展的最初环境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计划经济时期, 行业主管部门为了加强产需衔接而举办产品订货会、产需协调会。展览活动必须经行政审批才可举办, 且其主办单位一般是行政机关或下属单位, 因此带有相当浓厚的行政色彩。同时, 由于受计划体制的约束, 作为组展或参展的主要单位, 国有企业除了服从行业主管部门的要求, 还要满足地方政府的意愿。这种由政府或者是某种行政力量主办的展会, 不必要也不能够计算成本。因此, 从本质上说, 此类展览会充其量只能说是一种有商业色彩的行政活动, 而不是一个遵从经济规律的商业活动, 展览会本身还不是商品。

(二) 经济体制转轨时期, 我国会展管理体制变革滞后。自1992年我国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目标以来, 各项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推进速度加快, 成效突出。但由于体制原因和长期的惯性, 在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 会展管理的体制、制度和方法没有及时进行充分与必要的变革, 与平均发展速度为20%的会展业相比, 显得滞后, 已不能较好地适应其快速发展和市场化趋势。

(三) 主导我国会展业发展的一直是以政府为主。在当前会展业已部分引入市场运作方式的条件下, 会展比较突出的社会经济效益引起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 这确实有利于会展业的发展。但也应该看到, 地方政府对会展活动的过度重视, 又容易强化对会展的行政管理与干预, 这恰恰不利于会展管理体制的建设。当前我国会展市场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如市场主体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会展场馆表现为国建国营、国建民营、民建民营等多样化的建设与经营模式。但以政府为主的管理体制, 实际上还是我国对会展业实行管理的主要方式。

二、我国原有会展管理体制对会展经济发展的制约

我国会展业原有的分级分类的审批管理体制作为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 本质上是把会展活动作为行政活动来管理, 这本身是违背产业发展规律的, 更不能适应会展业发展的要求和长期趋势。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来看, 举办展览活动不需经政府部门的行政许可, 这是国外会展业市场化、产业化的重要前提。从我国会展业的现状看, 现行的行政审批管理体制存在很多弊端, 制约了我国会展产业化、市场化的发展。

(一) 审批管理容易导致政企不分。

对会展业这样的经济产业, 实行政府的审批管理很容易导致管理活动的行政化, 而这种行政主导化与产业经济活动的市场化本就是相抵触的。一方面经济资源无法通过市场优化配置。如当前绝大部分的会展场馆都由政府投资建设, 由于缺乏合理规划和科学的市场论证, 导致场馆资源分散、“规模不经济”。二是很大一部分的展览都由政府或与政府相关联的部门举办, 这不利于会展业市场主体即会展企业的形成, 更谈不上会展企业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市场地位确立。

(二) 审批制度混乱导致重复办展、资源浪费。

中国贸促会、商务部、科技部以及地方政府都可以按照展览的不同级别、不同内容进行相应的审批, 甚至直接主办展览会。这种多层次、多渠道的审批必然造成政出多门、管理混乱、市场无序的局面, 特别是主管部门的“只批不管”或“重批轻管”的倾向或做法, 可能导致多家同时获批、重复办展。由于主题雷同, 资源分散, 造成会展质量下降, 无法体现产业的规模经济效应, 也造成了会展市场秩序的混乱, 不利于会展市场的规范化和会展业的健康发展。

(三) 审批体制相关的管理法规不健全。

目前全国还没有统一的展览管理法规。因为依据政府的分类归口管理, 每一个政府部门对所审批的展会都有相应的管理规定。展览类别不同, 管理部门也不一样, 所出台的规定自然也不一样。如往往是商务部有一个关于涉外展的管理办法, 科技部也有一个关于科技展的管理办法, 工商局有一个管理方法, 有些地方政府也有规定。问题的关键是各方面对会展管理的范围、标准以及报批的程序、要求都不一样, 国内展览会也就无法形成统一的规范。

三、发达国家现行会展管理体制的特点

综观世界发达国家的会展业, 其管理体制完全不同于计划经济国家, 正是这不同的管理体制促进了发达国家会展业的健康发展。发达国家会展管理体制的优越性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

(一) 管理体制。

几乎所有发达国家的会展业, 都没有计划经济形成的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 而是建立统一的管理体制, 都只设有单一的国家级展览管理机构。如德国展览委员会 (AUMA) , 法国海外展览委员会技术、工业和经济合作署 (CFMU-ACTM) 和新加坡贸易发展局 (STDB) 等。这些展览管理机构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即权威性、全国性和唯一性, 它们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职能:一是制定发展计划, 确定管理政策;二是组织会展各方, 开展整体促销;三是参加专业组织, 加强国际联系;四是联络会展企业, 提供服务协调。

(二) 审批制度。

在发达国家, 如德国、美国、英国等, 不管是国际展、国内展和地方展, 还是综合展、专业展, 都是促进产品销售的手段, 是一种纯粹的商业市场行为, 所以基本不需要政府审批, 也没有专门的政府部门通过行政手段管理会展业, 而是由会展行业协会或贸易促进机构以行业自律的方式负责协调和规范本国的会展市场。当然有一些市场经济国家进入会展业也需要审批, 但审批的重点主要是着重于社会安全, 对展览会本身基本上没有什么限制。

(三) 行业协会。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欧美国家和市场经济较成熟的一些亚洲国家和地区, 政府管理会展行业的职能已经与会展行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它们共同合作、相辅相成。行业协会既是会展企业的代言人, 也是贯彻政府意图、执行政府政策的可靠助手。行业协会以维护行业合法权益、协调会员之间关系、为会员提供服务、维护市场公平竞争、沟通政府与会员间关系、促进同行业的经济发展为宗旨, 并在国家法律的指导下行使着管理职能, 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制定经济和外贸发展战略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四、构建适合我国会展业发展的新型管理体制

(一) 政府引导。

1.政府的角色定位。

在会展业发展过程中, 政府的角色应该定位为一个宏观调控者。也就是说, 政府应该逐步退出会展业的微观经济领域, 以改变行政化倾向和政府主导会展的局面, 让会展业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来发展。在这种情况下, 会展业的审批管理体制应该逐步淡出, 会展活动不再作为行政行为而必须通过国务院所属部门及各地方政府的审批, 也不再通过各政府部门分门别类地制定管理办法而实施多头管理, 而是通过组建会展行业协会来进行行业管理。这是我国会展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国外有效经验的借鉴。

2.政府在会展业发展中应发挥的作用。

一是按照会展经济的发展规律制定发展规划。从中央政府来看, 会展规划的重点是制定一些大的原则;对地方政府而言, 会展规划则比较具体, 即结合本地的会展和旅游资源, 确定本地的会展定位, 引导和培育会展品牌。二是制定会展业的市场活动相关法律。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产业, 会展业一定要有一个法律保障来规范其市场行为。政府可以在宏观调控的层面上制定一些法律法规和行业规章, 为会展业的发展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三是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在我国, 会展场馆不仅现在是作为公共产品由政府投资, 并且今后在场馆的建设方面, 政府仍将是一个重要的投资主体。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 政府可以采取多元化投资的方式参股, 吸引国内外的其他资金, 采取多种方式来建设会展场馆。四是协调各部门、各类机构之间的关系。会展涉及很多部门, 与公安、卫生检疫、海关、商贸、旅游等多个部门都有关系, 政府可以为展览公司提供必要的协调服务。此外, 政府部门在展览公司的融资方面也可以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

(二) 行业自律。

会展行业协会应把政府转移的权利视为市场主体提供服务和进行协调的一种工具与职责。行业协会在市场中的管理者地位决定了协会将是市场中会展主要活动的组织者, 因为其不仅熟悉国内的行业情况、与国内企业联系紧密, 而且与国际相应的协会有多方联系与合作, 内引外联, 具有很好的组织会展的有利条件。具体到协会的工作方面, 主要是:制定会展公司举行会展活动的行业服务标准体系;对会展企业进行资质认证、年度审核、信用评级, 为他们提供国内最新的信息和研究成果;通过招标的形式将一些展会的主办权转移给会展公司, 防止会展项目的低水平重复, 通过竞争实现优胜劣汰;有重点地培育一批中外合资、民营或外国独资会展公司, 并赋予其一定的经营权, 以加速会展业的发展, 遵循市场规则, 使会展市场逐步走向规范和成熟。

(三) 企业自主。

随着国际著名会展公司的进入, 国内会展企业创建品牌展览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越来越明显。我们应重视会展企业的培育, 花大力气加强会展企业的制度建设, 同时会展企业本身要十分重视自己的能力建设, 增强服务意识, 提高服务水平, 加强核心竞争力的培育。经过不懈的努力, 培育和形成一批自主经营, 具有一定竞争实力, 能够在国内市场接受挑战, 可以到国际市场驰骋的会展企业。

(四) 社会监督。

我国的会展业应该走向大众, 最大限度的提高社会公众的参与度, 使社会活动在社会公众的监督下有序发展。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会展业方兴未艾, 特别是随着2008北京奥运会的圆满成功及上海“2010世博会”筹办工作的有序进行, 会展业的发展更是如虎添翼。但在会展业蓬勃发展的同时, 我国对会展业实行的管理制度却是相对滞后的, 对会展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也越来越明显。本文从我国原有会展管理体制的成因及其对会展经济的制约作用入手, 借鉴发达国家现行管理体制初步探讨了我国应构建怎样的新型会展管理体制。

关键词:会展业,会展经济,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叶洪涛.会展管理体制改革初探[J].统计与决策, 2006, 6

[2].钱琳伊.浅谈我国会展业的特征与发展趋势[J].商业时代, 2006, 13

[3].陈来生.会展经济[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4].史卫东.会展管理体制探讨[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8, 3

北京会展场馆运营管理模式比较研究 第11篇

会展场馆及设施是举办国际会展活动的物质载体。场馆的运营管理直接关系到国际活动举办的效果和社会影响。而场馆的运营管理则涉及到政府、专业会展企业、参展企业、设计布展企业和场馆自身等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政府(投资方)、场馆(管理方)和运营公司(承包经营商)三方利益关系。

在我国各地,会展场馆运营管理非常复杂,运营模式多种多样。一般认为,国内较为成功的展馆经营模式基本有四种形式:一是政府建造,委托企业经营;二是政府出资,由政府经营管理;三是中外合资,单一经营,企业化运作;四是中外合资,集团化多种经营[1]。这里,我们从管理和运营两个方面来研究北京会展场馆的体制。

一、北京会展场馆管理体制

会展场馆的管理体制与投资主体密切相关,场馆的投资建设主体既有政府又有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既有公共部门、行业组织也有私营企业。会展场馆建成以后,投资主体可以自行负责管理和运营,也可以委托企业或专业组织运营和管理。在我国,早期的场馆一般实行政府投资、建设并负责运营的管理体制。随着政府体制改革和市场对外开放,场馆投资建设主体多元化,场馆的管理体制也发生了变化。从北京的情况看,北京现有的会展场馆绝大部分是由政府投资建设的,场馆建成以后的管理体制也经过了较大的变化。目前,北京的会展活动场馆有四种管理体制。

(一)事业单位管理体制

采取事业单位体制的主要是举办以公益性活动为主的场馆。一般来说,历史、文化、科技、教育性质的展出场馆(如,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航空博物馆、艺术展览馆等)以及配合政府重大活动主题的展馆(如,北京规划展览馆等)都由政府投资建设,建成后一般采取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如,国家博物馆、北京科技馆、中华世纪坛艺术馆等就采取了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管理人员纳入事业单位编制控制,人员经费、管理经费、举办活动的经费等由财政全额拨付。

这种体制体现了场馆的公益性质,是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体现。其优势是政府举办活动有保障;展出活动一般实行免费或低票价开放,社会效益显著。这种管理体制的缺点是缺乏活力和经营意识,冗员较多,财政负担较重。

(二)事业单位性质、企业化运行的管理体制

事业单位性质、企业化运行的管理体制一般都是从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演变而来的,是我国市场化改革的产物。如,北京工人体育馆和工人体育场,是由北京市总工会投资建设的专业化体育场馆,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实行的是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上世纪80年代以后对管理体制逐步进行改革,目前仍然实行事业单位性质、差额拨款的管理体制,但采取企业化运作的方式。

这种体制的优势体现在:一是国家作为投资方的收益较有保障,政府举办的各类活动,特别是公益活动的档期较有保证,可以发挥场馆经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二是有一定的财政资金支持和保障;三是可为本地锻炼培养大批会展专业人才;四是企业自身的经营发展策略与城市发展战略能保持高度统一。

这种体制的劣势体现在:一是在划分政府行为和市场行为的关系上,不容易分清理顺,政策性经营与市场化经营混在一起,难以准确判断经营绩效,容易导致场馆吃国家的大锅饭;二是对人才要求较高;三是对管理水平要求较高;四是存在人员负担包袱。如,工人体育馆离退休人员包袱比较沉重,他们近年来一直呼吁希望政府能从场馆中剥离离退休人员,将他们纳入社会养老体系。

(三)事业单位改制企业体制

北京一部分建设时期较早的场馆都经历了这种体制的转变过程,这也是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结果。如,建设于上个世纪50年代的北京展览馆,在改革开放以前的计划经济时期是事业单位管理体制。1984年,北京展览馆由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正式注册成立北京展览馆展览服务公司,并完成了企业法人执照的办理。1998年2月,北京首都旅游集团成立,北京展览馆划归首旅旗下,成为首旅集团公司下属的国有独资企业。1999年2月,北京展览馆集中优势资产加入首旅股份实现资本上市,完成了向股份制企业改造的第一步。

事业单位性质改制为企业性质,彻底割断了场馆与政府的行政和经济隶属关系,减轻了政府财政负担,使场馆成为面向市场自负盈亏、独立经营的法人企业。有的场馆还逐步实现了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在保持国有股份的同时引进社会资本或境外资本,使场馆真正成为面向市场的现代企业。

(四)企业化的管理体制

近年来,北京市一些新建设的会展场馆则普遍采取了企业化的管理体制。其中,有三种情况:

一是政府投资建设场馆,建成后组建新的运营公司或委托社会上的公司负责管理和运营。如,国家会议中心、国家体育场(鸟巢)、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国家会议中心等。由于这些场馆由国家或北京市政府投资兴建,所以这些场馆一般采取的是国有独资的企业管理体制。

二是由行业协会(组织)投资建设的场馆,建成后成立专业公司负责管理和运营,如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简称新国展)。新国展由中国贸易促进委员会所属的北京中展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负责投资建设,建成后由北京国展国际展览中心有限责任公司负责管理和运营,该公司完全按照现代公司制度运行,下设四个职能部门,公司经营管理人员仅50多人。新国展在管理体制上实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彻底分离,使场馆成为面向市场独立经营的企业。

三是由民营资本或境外资本投资建设场馆,并由他们全权负责管理和运营。如,五棵松体育馆,由于是民营企业投资建设,采取的是民营化的企业管理体制。五棵松体育馆是由民营企业华熙国际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投资12个亿建成的。2008年奥运会结束后,五棵松体育馆面临着自身的转型。2010年,华熙国际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和总部位于美国的全球领先体育和娱乐推广公司AEG之间达成的协议,拥有18000个座位的五棵松体育馆更名为“万事达中心”,冠名模式为5+3,(五年的独家冠名,3年的联合冠名)。作为业主华熙国际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重要战略伙伴,NBA和AEG与业主的场馆运营公司合作,为“万事达中心”的管理和赞助提供全方位的咨询和支持服务。

二、北京会展场馆运营体制

会展场馆的运营体制是场馆具体经营形式、经营方式的总称。据笔者调研了解,北京会展场馆运营体制主要有场馆出租型、场馆自营型和场馆分包型等三种运营形式。

(一)场馆出租型

从调研了解的情况看,北京大多数场馆采取了场馆出租的运营方式。场馆方作为业主,与活动举办方(举办者或展览公司)签订场地承租协议,双方明确责、权、利关系。业主方提供场地和必要的服务,收取租金;举办方取得场地使用权后,委托展台搭建商展开布展等一系列活动。由于北京会展场馆资源相对短缺,大多数场馆位置优越,北京会展经济发达,展会资源充裕,基本上处于卖方市场,因此,场馆出租型就成为北京大多数会展场馆主要的运营方式。特别是一些以经营会议业态为主的会议中心主要就是依靠会议场馆的出租。

场馆出租型经营方式的好处是:经营者压力较小,经营获利相对轻松。但前提是必须有稳定的会展资源和需求;会展场馆具有显著的优势和条件。缺点是容易形成场馆经营懒惰,不思进取,缺乏发展会展经济、提升会展服务水平的动力。

(二)场馆自营型

场馆自营型即场馆自己经营、运营,不对外出租场地。这种运营体制与场馆管理体制有关,也与场馆本身条件相关。一般来说,事业单位管理体制、规模较小的场馆或专业化的场馆都实行场馆自营的经营方式。如,国家博物馆、工人体育场、工人体育馆、中华世纪坛艺术馆、五棵松体育馆等,就是自己运营,自己招展,不委托社会上的公司运营,一般也不对外分包业务。

(三)场馆分包型

场馆分包,就是将会展活动中的某些业务分包给社会上的专业公司来经营。分包就是将会展业务流程分解并进行合理的专业化分工,委托不同的专业公司进行运营,将相关业务分包给设计商-供应商-配货商-搭建商、营销商-劳务商等专业化公司,共同参与会展活动。

场馆分包型的运营模式是现代会展业的发展方向,是现代会展经济综合化、专业化、规模化、国际化新趋势的必然要求。要适应现代会展经济的发展,仅靠场馆自身力量或个别的展览公司是不可能办好会展的。必须借助专业化公司的力量,通过专业协作才能完成一次成功的会展活动。

北京新国展建成后,就采取了场馆分包的运营体制,它们将大量的操作性业务外包给专业的公司来进行。如,市场调查交由专业的市场调查公司来进行,客户维护雇佣专门的公关公司来进行,展台设计和搭建交给专业的设计公司和布展公司,场地的维护、劳务的派遣以及服务的保障都由专业公司来进行运营,分包运营方式取得了显著的运营效果。

场馆的管理体制与运营体制之间存在紧密关系(参见表1),运营体制一般是由管理体制决定的。一般而言,事业单位性质管理体制的场馆与市场化距离较远,一般都采取场馆出租或自营的经营方式,而企业化管理体制的场馆一般都采取场馆出租或分包经营方式。据笔者统计调研,北京场馆运营体制与管理体制之间存在如表1所示的相互关系。

三、北京场馆运营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目前北京会展场馆的管理和运营体制来看,管理体制比较陈旧僵化,经营机制不活,市场化程度偏低,制约北京会展活动场馆经营管理方面的主要问题有:

(一)事业单位性质管理体制的场馆占全市会展场馆半数以上,市场化程度偏低,服务水平不高

从全市会展场馆来看,一半以上的场馆仍然实行事业单位管理办法,特别是一些传统的展馆(如,博物馆、科技馆、艺术馆、体育馆等)面临自身定位和发展转型的问题。过去,我们一般把博物馆、科技馆、艺术馆等笼统地视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这些场馆因而都实行事业单位管理体制。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指导意见》要求对事业单位进行清理和分类,要求“对从事公益服务的,继续将其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强化其公益属性”。即便是公益事业,也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公益事业领域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发挥文化中心作用 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的意见》也明确指出:“推进文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对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探索通过转换内部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途径,不断深化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劳动保障制度改革。”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全市实行事业单位管理办法的会展场馆进行科学分类,一部分从事公共文化服务的场馆设施可以继续实行事业单位管理办法,但要“强化其公益属性”;另一部分可以实行市场化经营或可以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场馆设施则要进行管理体制的改革,从事业单位性质改为企业性质,促其走向市场。

(二)场馆运营体制单一,场馆出租型的运营方式成为主要经营方式

据笔者调研,北京会展场馆大多数采取出租型的运营方式,说明北京这些活动场馆的运营、管理能力还不够强,主要依靠坐等客户上门,靠出租场地、“吃瓦片”、“吃地皮”过日子。现在,有很多场馆依靠优越的地理位置或场馆稀缺资源,坐在家里就不愁业务,基本上不需要去开拓市场,坐地起价,垄断经营,这不是现代场馆运营方式,也不利于场馆的长远发展。

(三)场馆专业经营管理人才严重缺乏,经营管理的专业化程度不高

北京会展场馆专业管理人才奇缺,这是目前导致部分会展场馆经营管理不善的首要原因。会展场馆的经营管理要将科学化、专业化作为首要标准, 要有专业化的指标来衡量运营绩效,包括场馆的使用率、场馆单位面积的租金、客户回头率以及客户和观众的满意度等。目前,缺乏这种量化的考核评价方法。

四、提高北京场馆运营效益的主要途径

(一)对会展场馆运营绩效进行科学评估

目前,人们一般从场馆利用率、场馆每平方米收入、每平方米毛利润率与场馆总毛利润率、市场渗透率和顾客回头率等指标[2]来衡量场馆的运营绩效。场馆每平方米利用率,是指在特定的某一时间段,如一天、一个月、一个季度或一年内,已出租的或计划出租的平方米数在可供出租的平方米总数中所占的比例。它的计算公式是:场馆每平方米利用率=已出租的或计划出租的平方米÷可供出租平方米总数。每平方米收入,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内如一天、一个月、一个季度、一年等,场地可供出租的每一平方米的平均收益率。它的计算公式是:每平方米收入=(已出租或计划出租的每平方米的实际租金×已出租或计划出租的平方米数)÷(每平方米台面租金×可供出租平方米总数)。这一指标将场馆经营收入细化到每平方米,反映了场地创收能力。市场渗透率是指场馆在所在地区市场中所占的市场地位。它的计算公式是:市场渗透率=场馆实际出租平方米总数÷所在地区实际出租平方米总数。市场渗透率指标可以帮助经营者明确自身市场地位,龙头会展企业、大型会展场馆的市场渗透率一般较高。如,北京新国展的市场渗透率能达50%以上,说明它的展出面积占全市展出面积一半以上。顾客回头率是指场馆的使用者有无再次使用的意愿与实际行动。场馆的顾客主要包括:组展商、参展商、搭建商和观众。目前,顾客回头率是通过顾客满意度的调查结果来计算。据笔者对北京有关场馆的实地调研,北京场馆每平方米的利用率都达到了50%以上,场馆利用率处于较高水平。笔者认为,场馆运营绩效除了反映场馆自身经营状况以外,还应当反映场馆经营的社会绩效、生态效益等,应当综合评价场馆绩效。现在,迫切需要制定一套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来评价会展场馆的经营绩效。

(二)积极培育场馆会展活动外包服务市场

培育外包市场是提升北京会展场馆效益的重要途径。会展企业要盈利,会展产业要发展,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而成熟的会展产业外包市场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会展企业运行的各种成本,提高企业效益。通过外包服务价格能反映出各种要素的稀缺程度,最大限度地向会展企业传递行业信息,使得会展企业及时根据市场情况调整经营方向、规模、结构安排等,进而培育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实现行业内部的良性竞争。更为关键的是,外包市场还可以培育出完整的会展产业链,为会展价值链的构成奠定基础。

(三)建立顾客导向型的会展活动服务体系

西方发达国家的会展业主要是通过组织专业观众去参加会展,比如利用学会、企业联合会、行会组织、商会、俱乐部等稳定的顾客需求去拉动会展业的发展,从而带动会展企业的进步。换言之即大力培育会展业的“买方市场”,利用需求去创造供给,实现会展业的良性运行。

因此,提升会展业运营管理绩效,就要培养具有专业素养的顾客群,实现顾客群的专业化、固定化与高层次化。应大力发展与各学会、企业联合会、商会的公共关系,做好客户营销工作。了解客户对于会展业的实际需求,从消费层面去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与进步,创造出会展发展所需的强大“内需”,实现会展产业的“内生增长”。

(四)明确场馆定位,走专业化、品牌化的场馆经营之路

场馆要明确自身定位,在办展过程中逐步确立自己场馆的定位和特色,走专业化、品牌化的场馆发展之路。在北京,除了像新国展这样综合型、特大型的场馆外,大多数场馆体量并不大,可供展出的面积有限,加之展览业市场竞争激烈,所以应当确立专业化的场馆经营之道。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场馆的运营效率。

参考文献:

[1] 王方华,过聚荣.中国会展经济研究报告(2009)[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 梁文.国际会展中心的经营与管理[J].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07.

[3] 施昌奎.发展中的北京会展业:问题与对策研究[J].经济界,2005(2).

会展企业客户关系管理模式 第12篇

关键词:会展企业,客户关系管理,问题,模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逐渐加剧, 会展企业也遇到了一定的挑战。其中, 客户流失是会展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而客户关系管理 (CRM) 作为当前最新的管理思想, 为会展企业解决客户流失问题提供了思路。

以客户为核心的客户关系管理

1.客户关系管理的概念

客户关系管理, 是一种以客户为核心的经营策略。该策略以客户的各类数据为基础, 进行与消费者的互动活动。具体说, 企业首先记录与客户在销售过程中发生的各类交互行为和活动, 然后, 通过统计分析这些资料, 得出消费者的消费意向和消费习惯, 为企业进行产品设计及营销活动提供数据支持。

2.客户关系管理的作用

客户关系管理能够提高企业对客户的认知程度, 并通过提高客户对产品的满意度, 来保持消费者对企业的忠实度, 最终获得最大的企业受益, 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取胜, 仅靠产品的质量是远远不够的。而消费者对企业的认同度、亲密度, 能为企业带来稳定的消费群体, 并且在环境变化时, 这种忠诚的消费群体能够为企业减少一定的冲击。因此, 企业应与客户之间建立一种亲密的、个性化的联系, 保持客户对企业的忠诚度。

3.客户关系管理的实现

技术进步为客户关系管理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客户关系管理的基础, 就是在交易或交互过程中, 收集客户反馈的数据。因而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 作为数据处理的一项技术, 被应用在客户关系的管理中。通过数据仓库, 企业可将客户的年龄段、购买产品的种类、购买的频率等信息储存起来, 并以统计信息为基础, 预测出客户未来的购买行为。一个企业必须能够有效运用顾客信息, 根据顾客的个性化需求, 制定恰当的方案, 留住用户, 从而发展与用户的亲密关系。

会展企业的功能与特点

1.功能

(1) 能够为参展企业进行营销提供场所和发展潜在的消费者。一方面, 企业可以在会展中获取各种有效的信息, 然后以此为依据, 开展满足市场需求的营销策略;另一方面, 可通过在展会上推广、展示新产品 (服务) 吸引消费者。

(2) 具有拉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在会展活动中, 各种不同领域的企业集中在一起, 进行营销活动。这种综合性的商业活动, 能够为交通、旅游、住宿等行业带来更多的消费者, 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资料显示, 会展产业的带动系数约为1:9, 即会展主办方的收入为1, 而为相关产业带来的收入为9。

(3) 能够促进城市的发展。在举办会展过程中, 为了提高知名度和吸引企业参展, 会进行一定的宣传。其中, 会展地点特色也会成为宣传的一部分, 能够提高会展城市的知名度, 吸引各方面的投资、人才和消费者, 促进城市的发展。

2.特点

(1) 直接面对终端客户。会展企业是第三产业, 其经营方式是为企业产品 (服务) 和消费者提供平台获取利润。因此, 会展企业的产品就是对客户终端提供服务, 且其服务直接决定企业的成败。

(2) 具有强大的组织性和协调性。在会展中, 大规模的产品、信息和资金进行聚集, 向消费者进行展示, 需要会展企业具有强大的组织性、协调性。会展企业要联系不同参展商和专业观众, 协调各自的时间, 并且要跟政府部分做好沟通, 保证会展活动的安全进行。

会展企业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的重要意义

1.实施客户关系管理是会展企业的必然选择

会展企业的服务直接影响到客户的体验, 因此, 建立健全良好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能够增强客户的忠诚度。会展企业要想举办高水平的会展, 就必须能够吸引到行业中具有代表性的企业。而吸引一名新消费者所需的成本, 是维持一位老顾客的5 倍, 因此, 会展企业应重视客户关系的管理, 以客户反馈的数据为基础, 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同时, 也提高客户对会展企业的忠诚度。

2.良好的客户关系管理能提高展会的质量

一个高质量的展会, 参展企业能够提高自己产品 (服务) 的宣传力度, 吸引潜在的消费者, 而专业观众也可购买到符合自己需求的产品 (服务) 。而良好的客户关系是举办提高展会质量的关键。为了提高展会质量, 会展企业需要与参展商和专业观众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 了解不同参展商的产品及产品的受众, 了解专业观众的需求, 建立相应的数据库, 不断收集客户反馈的信息, 及时更新数据库。

3.良好的客户关系管理能为会展企业带来利润

会展业涉及的产业因素包括:会展的主办者、参展商、专业观众、会展场馆。在这4 个因素中, 参展商能为会展的主办者和会展场馆带来利润, 而专业观众是参展商是否来参加会展的重要因素。因此, 会展企业处理好与参展商和专业观众的关系是极为重要的

会展企业客户关系管理存在的问题

1.轻视专业观众的邀请, 无法满足参展企业的需求

目前, 会展企业对参展企业会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邀请、洽谈和组织, 而对专业消费者的邀请, 则只是简单地通过广告、发送邮件、电话的方式进行。这样就会造成展会供大于求的局面, 参展企业无法有效地展示、推广自己的产品 (服务) 。长期下去, 会降低对展会的期望值, 甚至离开展会。而对于消费者, 甚至是企业的采购者, 尽管对产品有需求, 但未能参加展会, 只能通过其他渠道或方式购买。

2.缺少对参展企业产品层次和专业观众需求的了解

在我国举办的展会中, 普遍存在着参展企业杂乱的现象, 展会项目缺少代表性, 产品的质量不一, 产品层次结构较乱;对专业消费者来说, 他们更希望看到具有代表性的产品, 能够满足自身需要的产品。而会展企业对这些信息很少有了解, 也未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对参展企业进行一定的筛选, 造成消费者对展会的满意度降低, 导致消费者流失。

3.缺少客户的反馈信息

在展会结束后, 很少有企业能够跟客户主动交流, 调查和询问客户对展会的满意度、在展会中的受益情况及对本次展会的改进意见等。大部会展企业只是简单地整理参展商和专业观众的名片, 方便下次使用。

会展企业客户关系管理模式

1.获取客户资料是进行客户关系管理的基础

会展企业收集的资料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基本资料, 如公司名称、地址、联系方式、主营业务等, 还要收集客户的动态数据, 如客户的消费记录、购买时间、购买数量、转向竞争对手的记录等。信息越多, 也越容易对客户有全面的了解以及预测客户的需求。对新顾客, 在收集客户信息后, 首先分析这些信息, 然后根据客户的需求, 制定策划出相关主题的会展活动, 使得会展企业和客户有最初的合作可能, 并为以后的长期合作打下基础。

2.了解客户个性需求, 提高客户的忠诚度

客户的忠诚度与会展企业有着很大的相关性。对进行过多次合作的客户, 会展企业与其存在着一定的相互信赖的关系。同时, 在会展中双方都受益, 并寻求新的、更有深度的合作。会展企业就需要分析这些客户信息, 了解客户的个性需求, 预先确定专门的会展活动, 并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从而培养这些客户的忠诚度。对客户的基本需求, 会展企业要以方便、快捷、安全为目标, 提供优质服务;对客户的个性需求, 会展企业可恰当地调整营销策略, 满足他们的个性需求。

3.更新会展客户信息, 实行动态管理

在与客户合作后, 应及时收集客户反馈的信息, 了解参展商的需求变化, 更新会展客户的信息。会展企业可通过这些信息, 了解到参展企业对专业观众的需求、专业观众对参展企业的意见等。而会展企业可根据参展后的评价, 修改客户方案, 为下一次提供服务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刘文君, 邹树梁, 王铁骊.对我国会展企业实施CRM的战略性思考[J].商业研究, 2005 (21) :87-89.

[2]黄猛, 刘小红, 刘堂友.会展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的实施策略初探[J].商场现代化, 2007 (4) :155-156.

[3]瞿艳平.国内外客户关系管理理论研究述评与展望[J].财经论丛, 201 1 (3) :1 1 1-1 1 6.

[4]莫志明.会展企业客户流失原因与策略研究[J].科技信息, 201 0 (32) :502-503.

上一篇:污水处理厂污泥的处置下一篇:网络视频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