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性观察范文

2024-05-21

稳定性观察范文(精选10篇)

稳定性观察 第1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0月至2008年7月在本院住院的患者中稳定性心绞痛患者60例, 年龄55~69岁, 所有患者均反复行心电图检查和MDM检测, 均有心电图T波改变, 行心脏彩色超声排除了主动脉夹层, 同时检测MDM发现CK-MB、TnI等无升高的动态变化, 均在本月内发作次数<3次, 3个月内发作的患者纳入实验随机分组后, 维奥欣组在标准治疗基础上给予维奥欣辅助治疗, 标准治疗组不用维奥欣给予安慰剂治疗。60例受试者中男49例, 女11例。随机分成两组, 维奥欣组30例, 其中男23例, 女7例, 平均年龄 (61±7.9) 岁;标准治疗组30例, 其中男26例, 女4例, 平均年龄60±5.7岁。两组间年龄、性别、病程、体质量指数差异均无显著性,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维奥欣组给予维奥欣 (东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西安制药厂) 80 mg, 口服, 3次/d。标准治疗组给予安慰剂, 口服, 3次/d。疗程均为1个月。

1.3 每天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记录相关数据和检测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x¯±s表示,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 结果

2.1 维奥欣组与标准治疗组效果比较两组治疗后患者的一年内死亡数如表1。χ2=0.647, P<0.05两样本率间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意义, 维奥欣在改善患者短期死亡率方面有差别。

2.2 两组在3个月内再发心绞痛的例数如表2, χ2=1.49, P<0.05两样本率在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 维奥欣有明显减少患者心绞痛再发次数和频率的作用。

2.3 进展为心肌梗死的例数如表3, χ2=1.30, P<0.05两样本率在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 维奥欣有明显改善患者心绞痛进展为心肌梗死的作用。

综合起来两者在改善短期死亡率方面有差别, 而且维奥欣明显减少患者心绞痛再发次数和频率的作用, 降低3个月内疼痛再发, 还有明显改善患者心绞痛进展为心肌梗死的作用。维奥欣的对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长期预后是否存在影响学要进一补观察研究。

3 讨论

维奥欣主要成分是穿山龙水溶性总皂苷, 具有增加冠脉血流量, 减少心肌耗氧量, 还有调节脂质代谢, 改善血液流变学, 抗血小板的作用, 可明显减轻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和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水平, 降低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 抑制血小板聚集, 因此可改善微循环, 减轻动脉壁脂质浸润, 可以增强缺氧心肌细胞膜上的钙泵和肌浆网上钙泵的表达减少稳定性心绞痛的发作, 延缓稳定性心绞痛向心肌梗死的进展[2,3,4]。

参考文献

[1]蔡尚郎, 辛辉, 房芳, 等.维奥欣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肌缺血的影响.Chinese Journal of Cardiovasology, 2001, 6 (4) :196-199.

[2]孙蓉, 黄璐.维奥欣片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观察.现代医药卫生, 2003, 19 (9) :1162.

[3]杨瑞华, 罗水平.维奥欣片对冠心病患者脂蛋白、载脂蛋白的影响.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03, 3 (2) :6-7.

稳定性观察 第2篇

中医学认为,冠心病属于“胸痹心悸”范畴,并在两千多年前就对本病有深刻的认识。导师黄永生教授经过多年临床观察,总结 出冠心病劳累性稳定型心绞痛阳(气)虚气滞候的主要病因病机以及临床表现,临床验证以温阳止悸、益气疏肝为大法治疗,在改善心悸、胸闷痛、畏寒肢冷等症状方面疗效显著。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6例患者为来源于长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 医院 2006年3月-2007年7月的门诊患者。其中男14例,女22例。年龄40-70岁,平均(55.12±5.35)岁。病程5个月—10年,平均1年。1.2 诊断标准

1.2.1 室性心律失常诊断标准 参照《实用内 科学 》2005年第12版[1]。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治疗心悸的临床 研究 指导原则》及2006年《中医内科学》[2]。主症:心悸、胸闷痛、畏寒肢冷(有伏寒病史)。次症:善太息、气短、口干、后背痛、乏力、心烦。舌象:舌质淡隐青,苔薄白或薄腻。脉象:脉弦细或结或代。中医辨证要求:主症必备,并同时必须具备次症1项,结合舌脉即可诊断。2 治疗及观察方法

2.1 方药 全部患者口服中药汤剂温阳止悸饮(淫羊藿15g,补骨脂10g肉桂5g,黄芪30g,白术15g,当归15g,知母15g,黄柏10g,蝉蜕10g,僵蚕10g,青皮10g,枳壳10g,山楂15g),由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药房提供,饮片经门诊煎药室代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

2.2 疗效性观察(1)观察治疗前后主要症状和体征变化情况(每周做1次观察记录)。(2)观察治疗前后24h动态心电图指标变化情况(治疗前、后各做1次)。全部病例观察治疗前后心电图变化情况(治疗前、后各记录1次)。

稳定性观察 第3篇

【关键词】 头孢唑林钠 酚磺乙胺 肾上腺色腙

Stability observations of Cefazolin Sodium and two kinds of hemostatic compatibilities

Li Xiafang,et al

【Abstract】 Objective:Study Cefazolin Sodium and two hemostatic (Etamsylate, Norepinephrine ) stability of compatibility.Method:Adopt purple outside divide all luminosity law investigate Cefazolin Sodium and above- mentioned two hemostatic content change in 6h.Result:Cefazolin Sodium between sodium and two hemostatic 6h their compatibility appearance , pH value and every content of medicine of liquid have remarkable change after the compatibility.Conclusion:Cefazolin Sodium and basic stability of two kinds of hemostatic compatibilities in 6h.

【Key words】 Cefazolin sodium Etamsylate Norepinephrine

头孢唑林钠属第一代头孢类抗生素,在临床应用极为广泛。对葡萄球菌(包括产酶菌株)、链球菌(肠球菌除外)、肺炎链球菌、克雷百杆菌、流感嗜血杆菌以及产气肠杆菌等有抗菌作用。本文对其与两种止血药配伍的稳定性进行了观察。旨在为临床提供依据。

1 仪器与药品

1.1 仪器。TU-1901可见分光光度计(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责任公司),pHs-25酸度计(上海雷磁仪器厂)。

1.2 药品。注射用头孢唑林钠(批号:03010014,齐鲁制药厂),酚磺乙胺注射液(批号:0301301,泗水希尔康制药有限公司);肾上腺色腙注射液(批号:011017,徐州莱恩药业有限公司),氯化钠注射液(批号:2003012413,湖南省衡阳制药厂)。

2 实验方法及结果

2.1 供试品配制方法。精取生理盐水溶解的头孢唑林钠5ml(16ug/ml)2份,量取酚磺乙胺注射液0.5ml(约0.125g),肾上腺色腙注射液0.5ml(约2.5mg)各1份,用生理盐水配成2份25ml的混合观察液,依次编号为A、B。

2.2 外观观察及pH值测定。取上述供试品置室温下,按0、1、2、4、6h做外观观察及pH测定,结果见表Ⅰ。

表 Ⅰ 头孢唑林钠与两种止血药配伍混合后的外观与pH值变化

2.3 吸收光谱及A值测定。

2.3.1 波长选定:取头孢唑林钠及两种止血药分别置于3个量瓶中,用生理盐水配成临床浓度[1],并在0、1、2、4、6h取适量用蒸馏水稀释成适宜紫外可测浓度,在210~400nm波长处扫描。结果显示,以特征峰如头孢唑林钠(271nm),酚磺乙胺(301nm),肾上腺色腙(295nm)作为稳定性考察参考波长。

2.3.2 供试液测定:取供试品在0、1、2、4、6h每时间点取样,用蒸馏水稀释成头孢唑林钠(16ug/ml),酚磺乙胺(25ug/ml),肾上腺色腙(0.5ug/ml),分别编号为C(头孢唑林钠+酚磺乙胺)、 D(头孢唑林钠+肾上腺色腙),在选定的相应波长处测定及进行紫外扫描,结果见表Ⅱ。以上述相应生理盐水稀释液作空白。

表 Ⅱ 头孢唑林钠与两种止血药配伍混合后的A值和含量的相对比值(%)

3 讨 论

3.1 头孢唑林钠与酚磺乙胺,肾上腺色腙两种止血药配伍,在室温下,0~6h其吸收曲线、含量、pH及外观基本不变。

3.2 由预试知道该三种单一药在6h峰位和值稳定,未出现特异的吸收峰,且测得特征峰头孢唑林钠(271nm),酚磺乙胺(301nm)、肾上腺色腙(295nm)与有关报道文献[2~3]一致,同时干扰也较小,因此可用作定量的峰位,测得值为稳定性指标。

3.3 本实验只考察了短时间内配伍的稳定性,是模拟临床上配药后在室温下放置阶段的稳定性,因而仅供参考,能否应用于临床还有待进一步考察。

参考文献

1 陈新谦等主编.新编药物学[M].第1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6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二部)[S],2000:190

稳定性观察 第4篇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2011年4月-2013年5月共收集白内障患者508人,为老年性白内障和代谢性白内障,男264例,女244例,年龄52-76岁,视力:光感-0.05共324例,0.05-0.1 (含0.1)共186例,0.1-0.2(不包括0.2)124例,晶状体核的硬度以Emery标准分级见表1。

1.2 手术方法:

2%利多卡因注射液10ml进行局麻,压迫眼球3分钟,开睑器开眼睑,庆大霉素注射液冲洗结膜囊,预置缝线固定上直肌,于上方作以穹隆部为基底的结膜瓣,距角巩膜缘3.5mm处作一弦长约为5-6mm的反眉状切口,深度约1/2巩膜厚度。隧道刀向前潜行分离至透明角膜缘内1-1.5mm,于上方12:00处前房穿刺刀穿刺进入前房。向前房注入粘弹剂,于1:30或10:30处做侧切口,环形撕囊或截囊,将晶状体核旋入至前房内,软核可以直接用双腔冲洗管冲洗娩出。3-5级硬核在晶状体与后囊膜之间及晶状体与角膜之间注入适当粘弹剂,一般有足够空间和前房密闭性,或双手法将晶状体核劈裂成横向或纵向两瓣或多瓣。将劈开的核移之巩膜隧道切口内,轻压切口后唇。用晶状体娩核圈套器娩出晶状体核,将残留的皮质注吸干净,囊袋内注入粘弹剂,植入后房一片式人工晶体(眼力健或亮视PC-5.5×12.5mm)。卡巴胆碱注射液0.5-1ml缩瞳,侧切口角膜层间注水至轻度发白,巩膜隧道切口闭合良好,患眼涂复方妥布霉素眼膏,包扎患眼患者安返病区。

2 结果

2.1 术后视力恢复情况:

第一天视力≥0.5有462只眼(90.94%),术后一周视力≥0.5有473只眼(93.11%),术后一月复诊视力≥0.5有482只眼(94.88%)。同期白内障超声乳化术498眼术后视力恢复≥0.5有458只眼(91.96%),术后一周视力≥0.5有464只眼(93.17%),术后一月复诊视力≥0.5有469只眼,(94.17%),两种手术术后视力恢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1月后脱盲率为95.08%,低视力为3.34%,盲为1.56%。6只眼中3例为高度近视视网膜病变,3例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3期),1月后脱盲率为95.08%.低视力为3.34%,盲为1.56%。

2.2 术后散光度数:

术后一周平均散光度为(0.672±6)D(0.65±23)D,一个月平均散光度在(0.32±25)D(0.32±22)D,由于密闭无缝线小切口,故术后一周及一月后散光小,术后各时段角膜散光无明显差异。(P>0.05)

2.3 手术后并发症:

术后角膜水肿为10只眼(1.96%)。术后感染3只眼(0.59%),术后继发青光眼4只眼(0.78%),术后人工晶体偏位为5只眼(0.98%),术后瞳孔变形4只眼

2.1对比治疗后随访两组患者的优良率

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优良率为73.68%,观察组患者的优良率为89.47%,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比较详情如表1所示。

2.2对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死亡情况

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死亡率为15.76%,观察组患者的死亡率为5.26%,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比较详情如表2所示。

3 讨论

盆骨骨折在骨科疾病中属于一种严重外伤,且具有较高的致残率。据统计,在所有骨折患者中,盆骨骨折患者占其总比例的1%至3%,其中,严重挤压伤3%至6%,高处堕落上8%至10%,汽车车祸造成50%至60%。

针对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采用手术内固定方法治疗,能对患者的畸形病症予以矫正,降低患者骨盆不稳或者末期骨不连现象的发生,从而实现无痛且功能恢复效果满意的目的[4]。对盆骨骨折的原因构成威胁的主要来源是,并发症损伤或者顽固性出血等。随着当下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与介入治疗的广泛应用,大部分患者都将生命危险期平安度过[5]。当前,多数医疗机构在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病症时,都会选用手术方法治疗。有研究表明,对盆骨骨折患者及早实施手术内固定治疗,能够使患者的输血量降低至27.2%,而且还能避免病死率与并发症现象的发生,促进患者病症恢复。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随访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优良率比较(P<0.05);关于治疗后死亡率情况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通过上述对不可发现,手术内固定治疗法的实施,能使盆骨的稳定性增强,帮助患者及早负重行走。

总之,采用手术固定方法对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实施治疗,不仅能使骨盆的稳定性增强,还能降低死亡率的发生,促进临床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探析不稳定性盆骨骨折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76例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为研究资料,按照入院时间顺序的先后分两组,每组38例。在所有患者中,予以对照组非手术方法治疗,予以观察组手术内固定方法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后,随访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优良率比较(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讨论:对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实施手术固定方法治疗,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非手术方法治疗,不但能提高患者治疗后的优良率,而且还能降低死亡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不稳定性盆骨骨折,手术内固定,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应凯,迟晓飞,王文辉.骨盆前外固定术在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2015,55(06):89—90.

[2]黄健,麦宗梨,李长虎.内外固定手术联合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08):65—66.

[3]李永伟.切开复位固定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疗效观察[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5,21(01):57—58.

[4]陈群.内外固定手术联合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82例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5,21(02):87—87.

稳定性观察 第5篇

关键词:头孢硫脒,替硝唑,配伍,稳定性

头孢硫脒是我国研制的半合成头孢类抗生素之一, 其对于革兰阳性菌和部分阴性菌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 是临床上常用的抗生素[1,2]。本研究通过对注射用头孢硫脒和替硝唑注射液进行配伍使用, 观察其稳定性, 现报道如下。

1 仪器、药品及方法

1.1 仪器

精密PH计, 型号PHS-3C (上海雷磁)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型号760CRT (上海精密科学仪器) 。

1.2 药品

头孢硫脒对照品、注射用头孢硫脒;替硝唑对照品、替硝唑氯化钠注射液。甲醇为色谱醇, 其余均为分析醇。

1.3 测定方法与结果

1.3.1 选择测定的波长

参照参考文献配制20μg/m L的替硝唑和头孢硫脒对照品氯化钠溶液, 用0.9%氯化钠溶液作为空白液, 扫描两种对照品最大吸收峰时的波长, 其中头孢硫脒对照品最大吸收峰波长为209 nm, 替硝唑对照品最大吸收峰波长为340 nm。

1.3.2 建立标准曲线

分别将替硝唑对照品和头孢硫脒对照品适量称取配制成7.5~45.0μg/m L和头孢硫脒13.1~78.6μg/m L的系列性混合液, 用水做空白对照, 绘制标准液在200~400nm波长处对应的振幅值D, 用D=D280 6 nm-D305 6 nm对浓度C头孢硫脒 (μg/m L) 线性回归, 方程D=6.8×10-4+7.5×10-4Cnγ=0.9991 (n=5) 。结果表明, 替硝唑在7.5~45.0μg/m L范围内, 振幅值和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头孢硫脒在13.1~78.6μg/m L范围内, 振幅值和浓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

1.3.3 精密度试验

取标准曲线中同一样品, 分别进样5次, 测得替硝唑的峰面积的RSD为0.61%, 头孢硫脒的峰面积的RSD为0.15%。

1.3.4 回收率试验

称取适量替硝唑对照品和头孢硫脒对照品, 配制成含有替硝唑10μg/m L、20μg/m L、30μg/m L和头孢硫脒20μg/m L、40μg/m L、60μg/m L的0.5%氯化钠混合液, 以0.5%氯化钠作为空白, 绘制一阶导数光谱图, 读取280.2 nm、305.6 nm、345.0 nm波长处对应的振幅值D计算回收率。

1.3.5 配伍稳定性试验

精密的吸取临床模拟液1 m L放置在100 m L量瓶中, 蒸馏水定容, 从中吸取15 m L到25 m L的量瓶中, 用蒸馏水定容, 分别在0, 1 h, 2 h, 3 h, 4 h, 5 h, 6 h, 7 h, 8 h进样20μl, 同时测定混合液的PH值, 观察模拟液的外观情况, 以0时混合液中的替硝唑和头孢硫脒含量为100%, 观察配伍8 h内头孢硫脒和替硝唑的含量、配伍液PH及外观变化情况。

2 结果

替硝唑和头孢硫脒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6% (RSD=0.68%, n=9) 和99.9% (RSD=0.79%, n=9)

3 讨论

本研究参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抗生素含量测定方法[3,4]。头孢硫脒是头孢菌素的一种, 其对革兰阳性菌及阴性菌有较高的抗菌活性, 对敏感细菌所引起的呼吸系统、肝胆系统、五官和尿路感染及心内膜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5,6]。替硝唑是继甲硝唑之后研制的具有更高疗效、更短疗程、更好耐受性的硝基咪唑类抗厌氧菌和抗原虫药物。本研究通过两种药物配伍的效果进行观察, 探讨为临床治疗过程中有效的治疗方法提供可靠理论依据。通过多次反复试验, 替硝唑和头孢硫脒配伍后8h内相对百分含量随着时间的不断延长, 稍有下降, PH保持稳定, 外观溶液在8h内仍然清澈透明, 无结晶析出, 颜色随着时间的延长无显著性变化, 提示替硝唑氯化钠注射液和头孢硫脒配伍后8h以内其药物含量稳定, 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黎菊凤, 李坚.替硝唑葡萄糖注射液与头孢硫脒配伍的稳定性[J].广东药学院学报, 2001, 17 (4) :297-298.

[2]刘丽萍, 胡伟.注射用头孢硫脒与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的稳定性考察[J].中国药师, 2008, 11 (3) :330-331.

[3]吴华芬, 田伟强.头孢硫脒在腹膜透析液中的稳定性考察[J].中国药师, 2005, 8 (11) :965-966.

[4]王映辉, 曾颖, 佃少娜.头孢硫脒与3种常用输液配伍的稳定性[J].广东药学, 2002, 12 (3) :28-29.

[5]付翠香, 王军, 王增寿.注射用头孢硫脒与5%转化糖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J].医药导报, 2009, 28 (10) :1365-1366.

稳定性观察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1年1月一2014年5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稳定性心绞痛患者55例,入选标准:首次发病;年龄>18岁;患者知情同意;临床资料完整;预计生存期>6个月;过去均未经介入治疗。排除标准:合并瓣膜病、先心病者;心源性休克、严重充血性心力衰竭;存在血管穿孔、心室颤动、夹层等严重并发症患者。其中男32例,女23例;年龄22—78岁,平均66.12±3.53岁;合并高血压22例,糖尿病12例,高脂血症11例;KILLIP分级:Ⅰ级50例,Ⅱ级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与对照组27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介入前应用硝酸酯类药物、阿司匹林、CEI或ARB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低分子肝素、钙离子拮抗剂、他汀类药物等常规药物进行抗心绞痛治疗。治疗组于介入前1.5至2.5h间一次性口服曲美他嗪(商品名万爽力,法国施维雅公司生产)60mg,对照组不应用曲美他嗪。

1.3 观察指标

介入成功标准:达到造影和操作成功后患者心肌缺血的症状、体征缓解或消失。

超声观察: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后进行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和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的测定。

两组在治疗后3个月进行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调查,调查方法为复诊与电话随访。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19.0软件,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与方差分析,计数数据采用卡方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超声指标对比

所有患者都完成介入治疗,两组治疗前LVESV和LVEDV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的LVESV和LVEDV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随访心脏不良事件调查

治疗后随访3个月,治疗组再发心绞痛2例,对照组发生严重心衰2例、再发心绞痛3例、冠状动脉血运重建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稳定性心绞痛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较高,已成为当今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其易患因素有高血压、血脂代谢异常、糖尿病、社会心理因素、肥胖、体力活动减少等[2]。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使得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手术的成功率逐步提高,并发症显著减少。但再灌注后重新获氧的心肌会由于多种机制导致额外的损伤即再灌注损伤,容易出现各种心脏不良事件。

曲美他嗪是一个β-酮酰辅酶A硫解酶抑制剂,能促进葡萄糖氧化,改善心肌能量代谢,增强缺血耐受性。临床实验发现曲美他嗪与β—受体阻滞剂药物合用有抗心绞痛协同作用,可减少梗死面积。曲美他嗪也可增加硝酸盐的释放,间接激活NO合成酶,介导血管舒张因子生成,逆转血管内皮细胞损伤[3]。本文两组治疗前LVESV和LVEDV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的LVESV和LVEDV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随访3个月,治疗组的严重心衰、再发心绞痛、冠状动脉血运重建等总体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总之,盐酸曲美他嗪辅助治疗稳定性心绞痛能有效改善心功能同时安全性更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燕.曲美他嗪治疗稳定型心绞痛168例临床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2014,10(7):1421-1422.

[2]施佳,金慧根,欧少君,等.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无复流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特征[J].上海医学,2010,33(5):430-433.

稳定性观察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 (出血性、缺血性卒中) 后足内翻患者6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每组3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年龄分布、原发病构成等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纳入标准

(1) 均为首次发病。 (2) 经诊断为脑卒中病, 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诊断标准[2], 并经颅脑MRI或CT证实。 (3) 脑卒中后偏瘫肢体伴有足内翻。 (4) 年龄30~70岁, 男女不限。 (5) 患者签订知情同意书愿意参与本试验者。

1.3 排除标准

(1) 年龄不符患者。 (2) 需绝对安静的重症患者。 (3) 合并其他系统严重疾病的患者。 (4) 安静时舒张压高于120mmHg (1mmHg=0.133kPa) , 或收缩压高于180mmHg患者。 (5) 有严重认知障碍或既往有精神疾患的患者。 (6) 不能配合针灸或康复手法训练者。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单纯使用针刺治疗, 治疗组采用针刺结合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具体内容如下:

1.4.1 核心稳定性训练:

仰卧位: (1) 骨盆后倾训练:双膝屈曲放于治疗台上, 在治疗师辅助下做骨盆后倾训练, 提高腹肌的兴奋性。 (2) 腹部核心肌群训练:辅助下仰卧起坐及向侧方体轴旋转训练, 加强腹直肌、腹内斜肌、腹外斜肌及腹横肌的兴奋性, 提高其弛缓肌肉的肌力和肌张力。 (3) 在核心控制的前提下做四肢的同时屈或同时伸运动训练, 在核心控制的前提下做下肢的交替屈伸运动训练。 (4) 利用bobath球做双桥运动:辅助患者双小腿放于球上, 抬起骨盆, 使球在小腿下尽量保持。坐位: (1) 治疗师在患者身前, 双手放于患者腰部两侧, 辅助其做骨盆的前倾与后倾运动。 (2) 治疗师在患者身后, 在背部脊柱两侧由下向上做推法, 兴奋背部核心肌群。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1次/d, 45min/次, 6次/周, 周日休息, 共治疗30d。

1.4.2 体针:

根据“治萎者独取阳明”选取阳明经穴为主, 下肢选取患侧的风市、阳陵泉、足三里、上巨虚、条口、阳交、绝骨、丘墟, 腹部选穴根据薄智云腹针疗法[3]选取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左右滑肉门、左右外陵。体针直刺或斜刺1~1.5寸, 腹针中脘、下脘、气海、关元直刺1~2寸, 左右滑肉门、左右外陵直刺0.5~0.8寸。体针和腹针均留针30min, 均采用平补平泻法, 针具选用30号1.5~3.0寸的不锈钢毫针 (华佗牌、苏州) , 1次/d, 6次/周, 周日休息, 共治疗30d。

1.5 评定方法

采用Fugl-Meyer评分法 (FMA) 评定下肢运动功能, 用Berg平衡量表评分评价其平衡功能。

1.6 统计学方法

所有资料均由经过统一培训的康复科医师收集, 并针对脑出血、脑梗死患者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处理。所有数据均进行正态性检验。正态性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多组间率的比较采用交叉表分析, 多组数据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向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入院时及随访30d时FMA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治疗前, 两组FMA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132, P>0.05) 。随访30d时, 两组FMA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有不同程度升高, 且治疗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有统计学意义 (F=7.875, P<0.05) , 见表2。

2.2 两组患者入院时及随访30d时Berg评分比较

治疗前, 两组人群Berg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037, P>0.05) 。随访30d时, 两组Berg评分均有不同程度升高, 且治疗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有统计学意义 (F=14.664, P<0.05) , 见表3。

3 讨论

脑卒中后足内翻多由于肌肉牵张反射的控制紊乱所致, 大多为背屈肌和外翻肌瘫痪或力弱、内翻肌痉挛、伸肌模式, 是一种异常的运动模式[4]。足内翻步行时足触地部位主要是足前外侧缘, 使支撑面减小, 进而使支撑面不稳定, 平衡能力受到影响, 患者易摔倒;足内翻亦使患者的身体前进幅度减小, 速度减慢, 严重影响患者的步行能力, 因此纠正足内翻往往是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第一要素。

W.Ben Kibler等人[5]认为核心稳定性是在一个完整的动力链中, 为保证力量和运动能够最适宜地产生、传递、控制至四肢末端, 而具有的控制躯干位置和运动的能力。核心稳定性的主要作用就体现在身体能够有效稳定自身, 尤其是稳定脊柱区域的能力[6]。核心稳定需要有良好的核心控制, 而核心控制狭义上是指躯干深部肌的多裂肌、腹横肌、腹斜肌这3个要素构成的协同运动, 也可加上腰大肌后部纤维[7]。只有核心肌群充分发挥作用, 躯干才能完成抗重力伸展方向的姿势运动, 它是肩胛带上肢功能、步行、头颈部功能的重要基础。核心稳定同时也有利于缓解足内翻, 如核心不稳, 平衡能力下降, 足内翻会明显加重。

针刺是我国传统的康复治疗手段, 对脑卒中后足内翻患者的康复疗效已被大量的临床实践所证明[8,9]。腹针疗法是一种刺激腹部腧穴以治疗全身疾病的治疗方法, 腹部腧穴多位于人体的核心肌群上, 通过对核心肌群的腹针治疗, 有利于提高弛缓的核心肌群的肌力和肌张力, 进而从整体上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功能恢复, 这样才能更有效的治疗患者的足内翻。体针根据“治萎者独取阳明”理论多选取阳明经穴。并结合现代解剖学理论亦选用足少阳胆经穴位, 促通腓骨长、短肌的功能, 使之兴奋, 提高其肌力和肌张力, 从而拮抗内翻肌群, 使之平衡。

本文应用针刺结合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患者, 所有患者于入院时、入院后30d采用FMA评定其下肢运动功能, 用Berg平衡量表评价其平衡功能, 并纳入统计分析发现:治疗前, 两组FMA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132, P>0.05) , 随访30d时, 两组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有不同程度升高, 治疗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有统计学意义 (F=7.875, P<0.05) ;治疗前, 两组人群Berg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037, P>0.05) , 随访30d时, 两组Berg评分均有不同程度升高, 且治疗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有统计学意义 (F=14.664, P<0.05) 。

由此可见, 采用针刺结合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 能够更好的改善脑卒中后足内翻, 提高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

参考文献

[1]王声强.中风后足内翻的特点及针刺康复治疗对策[J].上海针灸杂志, 2001, 21 (5) :36-37.

[2]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12 (6) :379

[3]薄智云.腹针疗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10.

[4]于洪梅.针刺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脑中风后足内翻[J].中医外治杂志, 2008, 17 (3) :40-41.

[5]W.Ben Kibler, Joel Press, Aaron Sciascia.The Role of Core Stability in Athletic Function[J].Sports Med, 2006, 36 (3) :189-198.

[6]郭树涛, 王卫星, 姚旭霞, 等.核心稳定性-释义及形成机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0, 33 (8) :120-124.

[7]古澤正道.针对脑卒中患者的Bobath治疗方法[J].陈立嘉, 译.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1, 17 (9) :805-809.

[8]赵琦.针刺足少阳经穴治疗中风后足内翻60例[J].陕西中医, 2011, 32 (11) :1528-1529.

稳定性观察 第8篇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不稳定性心绞痛

2005年1月1日以来, 我们用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 疗效较好, 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56例, 女32例, 年龄52~78岁, 平均61岁。均符合WHO制定的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标准。其中恶化劳累型心绞痛20例, 自发性心绞痛48例, 梗死后心绞痛20例。均为住院患者, 常规接受硝酸酯类、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治疗1周左右改善不显著。

1.2 方法

本组均给予低分子肝素 (海南通用同盟药业有限公司提供0.5mL) 腹壁皮下注射, 2次/d, 连续7 d为1个疗程, 其他抗心绞痛药常规治疗。

1.3 疗效判定标准

(1) 心绞痛改善程度:显效:心绞痛不发作;有效:心绞痛发作次的减少2/3或发作持续时间明显缩短;无效:症状无改善。 (2) 心电图疗效:显效:S T段压低恢复正常或大致正常;改善:S T段压低回升0.0 5点以上, 仍未达正常;无效:未达上述标准者。 (3) 实验室指标:APTT、PLT、BT。 (4) 副作用:有无出血, 药物过敏或其他反应。

2 结果

2.1 疗效

缓解率:显效63.6% (56/88) , 有效27.3% (24/88) , 无效9.1% (8/88) 。静息心电图变化:显效者36.4% (32/88) , 改善者45.5% (40/88) , 无变化者18.1% (16/88) 。实验室指标APTT:治疗前52s, 治疗后56s;PLT:治疗前162×109/L, 治疗后163×109/L。

2.2 副作用

未见全身不良反应, 有1 0例在腹壁注射部位出现瘀斑, 无其他部位出血。

3 讨论

不稳定性心绞痛是指介于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组临床心绞痛综合征, 其中包括以下几种亚型: (1) 初发劳力性心绞痛; (2) 恶化劳力性心绞痛; (3) 静息心绞痛; (4) 梗死后心绞痛; (5) 变异性心绞痛。其病理常常是由于粥样硬化斑块破裂, 引发冠状动脉血流减少, 血小板聚集和撕裂斑块碎片导致微血管栓塞。对这些患者做出正确的诊断和适当的处理, 可以避免猝死或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抗凝血酶治疗已成常规治疗方案。现有非肠道使用的抗凝药物有普通肝素, 各种低分子肝素和水蛭素。肝素通过加速激活循环血液中抗凝血酶而显示其抗凝作用。抗凝血酶是一种蛋白分解酶, 可以使因子Ⅱa (凝血酶) 因子IXa和因子Xa失活, 它可以预防血栓形成, 但是不能溶解已经存在的血栓, 普通肝素分子量为5000~30000Da, 抗凝活性不同的混合物, 可与大量的血浆蛋白、血细胞和内皮细胞结合。在药代动力学上存在着严重缺陷, 它与蛋白和细胞非特异结合导致其生物利用度差, 在不同年龄、体重、有吸烟史和糖尿病史的患者抗凝反应有明显差异, 需要通过APTT来监测。普通肝素在治疗期间, 主张至少每天测定1次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和血小板, 任何临床严重出血, 症状复发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均应迅速测定APTT, 连续血小板计数对于防止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必要的。

低分子肝素通过抗凝血酶水解, 对因子Xa抑制的作用更强, 平均分子量4200~6000Da, 与普通肝素相比, 主要优点有:与血浆蛋白和内皮细胞结合减少, 清除呈剂量依赖性并且半衰期长, 1~2次/d皮下注射就可以获得持续的抗凝作用;另一个主要优点是无需在实验室监测活性, 对血小板的刺激作用不如普通肝素, 较少发生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停药后无反跳, 但轻度出血常见。

参考文献

稳定性观察 第9篇

关键词 冠心病 不稳定性心绞痛 麝香保心丸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226

2011年1~9月对54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采用常规西药加麝香保心丸治疗,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1年1~9月收治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06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2007年)关于不稳定性心绞痛的诊断标准,诊断为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54例,男38例,女16例;年龄42~78岁,平均57.9岁;病程14天~11年,平均7.98年。对照组52例,男37例,女15例;年龄44~77岁,平均58岁;病程15天~10年,平均8.04年。两组年龄、性别及病程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给药方法:对照组给于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波立维、硝酸酯类、低分子肝素等基础药物治疗。治疗组在上述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麝香保心丸,2粒/次、3次/日口服。心绞痛发作时2~5粒舌下含化。

观察方法:治疗前记录心绞痛发作的诱发因素、疼痛部位、疼痛程度、伴随症状、持续时间及血压、心率、心律、心电图。以上各项指标每周记录1次。4周疗程结束对比治疗前后各项指标。

疗效判断标准:①显效:心电图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消失或临床症状大部分消失,硝酸甘油日耗量减少>80%。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80%。②有效:心电图改善,临床症状部分消失,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80%。硝酸甘油日耗量减少50%~80%或发作时间缩短。③无效:心电图无改善,临床症状减少<50%或加重。

统计学处理: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组间比较用X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治疗组54例,显效33例,有效20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1%。对照组52例,显效20例,有效25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6.5%。两组比较,总有效率有显著差异(P<0.05)。

讨论

近年来冠心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是目前造成人类死亡的主要疾病。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发生,与冠状动脉内皮损伤、不稳定斑块形成、斑块脱落、血小板激活、血栓形成及冠脉痉挛有关。其治疗包括调脂、稳定斑块、抗血小板、扩张冠脉及降低心肌耗氧量(减慢心率、降压等)等多方面。麝香保心丸是我国第一个以西医标准研发的治疗冠心病的中成药,由麝香、苏合香、蟾酥、牛黄、人参、肉桂、冰片等组成。早期的药理实验基础研究证明[1],苏合香脂、冰片有减慢心率、解除冠脉痉挛的作用,麝香提取物有扩张血管、强心的功效,人参皂苷有抗氧化、正性肌力、降低血脂的作用,蟾酥则有强心的效果。

祖国医学认为,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属于中医“胸痹心痛”的范畴。其主要病机是本虚标实。本虚主要指气虚、阳虚。标实主要指气滞、血瘀、寒凝、痰阻。治療以攻补兼施为原则。麝香保心丸中麝香、苏合香、冰片芳香开窍、理气活血;人参益气;肉桂温阳;牛黄豁痰;蟾酥止痛,诸药合用共凑芳香温通、行气止痛、益气强心之功,临床应用效果好。且该药价格低廉、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宋华.麝香保心丸的药理研究与临床评价[J].中成药,2002,24(2):131-133.

稳定性观察 第10篇

1 对象及方法

1.1 病例选择

本组均是我院门诊患者, 男33例, 女35例;年龄46~73岁, 平均年龄 (58.68±15.72) 岁, 病程2~5年;所有患者随机分为黛力新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34例。2组性别、年龄、病程、临床表现及HAMD评分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2组在治疗前进行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及心脏彩超和肝肾功能检查, 并排除急性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等原因所致心电图的缺血性改变。

1.2 方法

2组患者都应用硝酸盐类、β-受体阻滞剂、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等等常规药物治疗, 治疗组同时每天早晨、中午各加服1片黛力新, 疗程为2周。

1.3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的时间, 心电图改善情况, 比较2组的疗效和安全性。

1.4 疗效判定标准[1]

显效:治疗14d期间发生心绞痛发作的次数和持续时间比用药前减少≥80%, 心电图恢复正常或基本正常;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减少50%~79%, 心电图ST-T明显改善;无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比用药前减少<50%或恶化, 心电图无明显改善或恶化。量表评价疗效按HAMD减分率标准[2]:减分率在90%以上为痊愈;减分率在60%~89%为显效;减分率在30%~59%为好转;减分率<30%为无效。

1.5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 组疗效比较见表1, 2 组动态心电图治疗前后变化见表2

注:联合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 P<0.01

3 讨论

冠心病心绞痛患者, 其体力活动耐受能力下降, 反复出现的胸闷、气短、胸痛以及大量长期使用药物, 使许多患者产生抑郁情绪, 其交感神经容易兴奋, 促使儿茶酚胺释放的过多, 导致其外周血管阻力增加以及钠水潴留, 加重心脏的后、前负荷, 同时更加重了心绞痛发作的程度。故在对心绞痛发作处理时, 同时治疗抑郁同样重要。黛力新是小剂量二盐酸三氟噻吨和小剂量的盐酸美利曲辛的合剂, 前者于中枢系统突触前膜多巴胺自身调节受体, 促进多巴胺合成和释放, 使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增加;后者抑制突触前膜对去甲肾上腺素及5-HT的再摄取作用, 提高突触间隙的单胺类递质的含量。其成分的合剂协同作用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具有抗焦虑之作用[2], 且对于心理障碍引起的躯体化症状的效果较明显[3]。黛力新对精神抑郁有较好的协同作用, 对与抑郁有关的阳性以及睡眠障碍也具有良好疗效。其与抗心绞痛药物联合应用, 对心绞痛发作有显著的改善。故黛力新对焦虑抑郁的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治疗安全且有效, 使过度紧张的生理活动下来, 克服负性情绪对心脏、血管的损害, 并提高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的治疗效果。

注:2组比较, #P<0.01;2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 *P<0.01

参考文献

[1]叶任高, 钟南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 7 6.

[2]曹良安.新型抗抑郁抗焦虑药[J].黛力新医药导报, 1999, 18 (2) :111.

上一篇:科技恐惧症下一篇:注射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