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慢性荨麻疹

2024-07-02

小儿慢性荨麻疹(精选6篇)

小儿慢性荨麻疹 第1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期间, 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6例小儿荨麻疹患者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荨麻疹的临床诊断标准。按照投硬币法随机将所有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平均每组33例。其中, 观察组有女性15例, 男性18例, 年龄分布为2岁~6岁, 平均年龄为 (4.0±0.5) 岁, 病程为1~5个月, 平均病程为 (3.5±0.5) 月;对照组有女性14例, 男性19例, 年龄分布为1~5岁, 平均年龄为 (3.5±0.5) 岁, 病程为2~6个月, 平均病程为 (4.0±1.5) 月。两组患者的各项基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具有可比性, P>0.05。

1.2方法

观察组给予五积散加味敷脐联合西药治疗。具体治疗方案为:给予患者口服雷尼替丁, 每天2次, 每次3~5mg/kg;赛庚啶片, 每天1次, 每次0.25 mg/kg;苯海拉明片, 每天3次, 每次1.0 mg/kg。在此基础上, 加以五积散加味敷脐, 每天1次。方药为:灸甘草5g, 白芍10g, 蝉衣、防风、苍术、乌梅、桃仁、当归、银柴胡等各15g, 益母草20g。上药为散, 加适量的醋调成膏状。对照组给予单一西药治疗。一周为一个治疗疗程, 两组均治疗两个疗程。

1.3临床疗效

参照《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草案》[1]。痊愈:皮疹和瘙痒等症状全部消失, 且1年内无复发;显效:皮疹和瘙痒等症状全部消失, 且半年内无复发;有效:皮疹消失65%左右, 瘙痒症状减轻, 停药后复发;无效:皮疹无明显改善, 瘙痒症状无减轻[总有效率= (痊愈+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

对数据库的录入及统计分析均通过SPSS16.O软件实现, 其组间构成比较用t检验,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间疗效比较用χ2检验[2]。P<0.05, 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观察组有22例痊愈, 7例显效, 3例有效, 1例无效, 总有效率为96.97%, 对照组有18例痊愈, 6例显效, 3例有效, 6例无效, 总有效率为81.82%, 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数据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2两组患者症状体征改善情况

观察组患者的皮疹消失时间、瘙痒消失时间以及渗出消失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数据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讨论

小儿荨麻疹属于一种过敏性皮肤反应疾病, 通常伴有剧烈瘙痒, 其基本病变为皮肤黏膜的毛细血管暂时性扩张, 使其渗透性突然增加, 即血管神经功能障碍。通常情况下, 该疾病是由于变态反应所引起, 同时, 寄生虫、病毒以及细菌等均可以成为过敏原。祖国医学认为, 小儿荨麻疹由内因或外因导致风邪侵袭肌肤而阻毛窍, 经气无法外泄透达, 郁积在体内从而出现诊块。五积散主要由灸甘草, 白芍, 蝉衣、防风、苍术、乌梅、桃仁、当归以及银柴胡等中药材组成, 原方是针对“痰、血、气、湿、寒”五积而配制的, 因而被命名为五积散。以五积散为底方化裁, 加以益母草敷于脐部, 具有消肿利尿、祛瘀活血的功效, 在治疗小儿荨麻疹方面具有显著疗效, 因而受到了临床的广泛关注。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有22例痊愈, 7例显效, 3例有效, 1例无效, 总有效率为96.97%, 对照组有18例痊愈, 6例显效, 3例有效, 6例无效, 总有效率为81.82%。同时, 观察组患者的皮疹消失时间、瘙痒消失时间以及渗出消失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由此表明, 与单一西药治疗相比, 五积散加味敷脐联合西药治疗小儿荨麻疹的临床效果更加显著。相关研究报道, 应用五积散加味敷脐联合西药治疗小儿荨麻疹能够有效缩短患者的皮疹消失时间、瘙痒消失时间以及渗出消失时间, 提高临床治疗效果[3]。这一结果与相关文献报道的数据极为相似[4]。因此, 我们认为, 积散加味敷脐联合西药是治疗小儿荨麻疹有效方法, 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 五积散加味敷脐联合西药治疗小儿荨麻疹的临床效果显著, 能够有效缩短患者的皮疹消失时间、瘙痒消失时间以及皮疹渗出消失时间,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0:147-148.

[2]李文汉.新编儿科药物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315-377.

[3]樊荣华.脱敏汤治疗荨麻疹105例疗效观察[J].宁夏医学杂志, 2013, 25 (06) :359-360.

中药熏蒸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 第2篇

关键词:中药熏蒸,慢性荨麻疹

慢性荨麻疹, 中医称为隐疹, 是常见的皮肤黏膜过敏性疾病[1], 主要症状是发作性的皮肤潮红或风团块, 大小不一, 颜色苍白或鲜红, 特点是反复发作, 病程迁延, 可达数月至数年[2,3]。西医主要是用抗组胺药, 维生素C, 钙剂, 效果不太理想。中药熏蒸则利用热能与中草药结合产生大量的药汽作用于肌肤, 同时药物煎煮产生大量的中药离子, 使皮肤毛细血管扩张, 血循环加快, 加速组织的再生和细胞活力, 促使组胺样物质排出, 药物有效成分通过肌肤、孔窍深入腠理, 疏通汗孔, 从而达到驱逐风寒, 疏通淤滞, 祛风止痒的目的[4]。本科室自2005年8月采用中药熏蒸治疗慢性荨麻疹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1 临床资料

92例患者均确诊为慢性荨麻疹, 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42例。治疗组男32例, 女18例, 年龄8~58岁, 病程2个月至5年。对照组男22例, 女20例, 年龄12~55岁。两组年龄、性别、病情轻重、病程长短均无显著差异, 具有可比性, 患者均有皮肤瘙痒, 出现风团块, 以及风团块消退后不留痕迹等症状。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用五味子、白术、防风、白芍、蛇床子、地肤子、苦参、苍术、透骨草各15g, 黄芪30g, 桂枝9g, 干姜10g加水1 500mL置于熏蒸机蒸锅内, 煮沸15min后, 患者进入舱内, 取仰卧位, 熏蒸20~25min, 每天1次。5~7d为1疗程。一般治疗2~3个疗程。

2.2 对照组

10%葡萄糖10mL, Vc3g, 地塞米松10mg, 加入5%葡萄糖水静滴, 每天1次。风团控制, 瘙痒减轻后地塞米松改为5mg至停药, 3周为1疗程。

以上两组均于疗程结束后进行统计分析, 并随访6月, 观察其疗效。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痊愈:风团瘙痒完全消失。划横实验 (一) ;显效:风团数目减少70%以上, 瘙痒明显减轻;有效:风团数目减少40%~70%;无效:风团数目减少40%以下, 瘙痒未减轻。

3.2 治疗结果

3.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有效率为100%, 对照组为92.9%, 两组比较,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2.2 两组复发率比较

治疗结束6月后随访, 治疗组复发率为6%, 对照组为21.4%,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n (%) ]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n (%) ]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4 讨 论

从上表可看出, 中药熏蒸治疗慢性荨麻疹治疗效果高于西医治疗, 且复发率明显低于西医治疗。但中药熏蒸仍有局限性, 中药熏蒸直接作用于全身肌肤, 有心血管疾病、体质虚弱者慎用。妇女在怀孕期、经期禁用[5]。由于熏蒸时大量出汗, 故熏蒸前患者应多饮水, 熏蒸后不宜立即外出, 防止昏厥和感冒[6]。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中药熏蒸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 治疗效果也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申艳梅, 王贤斌.中药熏蒸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 2002, 22 (7) :38.

[2]余俊卿.中药熏蒸法治疗慢性荨麻疹86例[J].湖北中医杂志, 1996, 18 (6) :25.

[3]王晓红.中药熏蒸法治疗痤疮60例[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7, 13 (5) :309.

[4]陈风妹.中药熏蒸法治疗急性结膜炎200例[J].四川医药, 1997, 18 (1) :46.

[5]尚耪埽.中药熏蒸法治疗痹症37例疗效观察[J].中医外治杂志, 1998, 7 (1) :24.

小儿慢性荨麻疹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儿科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小儿荨麻疹患儿50例, 其中男26例, 女24例, 年龄3~12岁, 平均 (7.35±5.79) 岁。纳入标准:1患者均符合小儿荨麻疹诊断标准。2不患严重的合并症或者并发症, 并且患儿正在接受治疗。3符合家庭伦理道德, 家属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等。排除标准:1患有严重先天性疾病或者遗传病等。2患有其他严重的皮肤病, 或者患儿不适合全面护理干预条件者。3不依从、不配合、容易失访的以及拒绝参加试验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25例, 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基础资料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 治疗措施:

首先寻找和清除致敏原, 局部涂抹止痒洗剂, 口服抗组胺类药物, 比如马来酸氯苯那敏片或盐酸异丙嗪。出现支气管痉挛或喉头水肿的患儿可用1∶1000肾上腺素液皮下注射。对常规药物治疗效果不好的慢性荨麻疹, 可根据变应原皮试结果, 给予相应脱敏治疗。

1.2.2 护理措施:

患者均给予常规的护理措施,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全面护理。全面护理措施:1瘙痒护理:瘙痒是荨麻疹主要临床表现, 患者需要尽量避免抓皮肤以防发生感染等。再者就是热水烫贴身衣物;通过缓解患者注意力缓解患者瘙痒疼痛等。2饮食护理:患儿避免刺激性食物、容易诱发皮肤反应食物, 给予患者富含维生素、纤维素较多以及清淡的食物, 尽量避免变应原等。3心理护理:患儿因为疾病可能会浮躁、消极、并且变得孤僻、抑郁等消极情绪, 家属以及护理人员需要给予相应的疏导和主动沟通交流, 帮助患儿建立信心以及必治愈的信念。

1.3 治疗效果评价。

显效:患儿瘙痒、红肿等临床症状消失, 随访1~2个月疾病不再复发。有效:患儿瘙痒、红肿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随访1~2个月偶有复发病例。无效:患儿瘙痒、红肿等临床症状加重。有效率= (治愈+有效) /总例数×100%。随访2个月观察患者疾病复发率、比较瘙痒、红肿等消失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 取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由表1可知, 观察组有效率、复发率均改善较对照组明显,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患儿瘙痒、红肿消失时间:观察组瘙痒、红肿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相应时间,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小儿荨麻疹是由是变态反应所引起, 急性大多预后良好。引起荨麻疹的原因很多, 细菌、病毒、寄生虫都可以成为过敏原, 花粉, 灰尘, 化学物质, 甚至有的食物也能成为过敏原, 病因复杂, 不易明确病因, 仅10%~25%患儿可有明确病因[3]。由某些内、外源性因素所致, 包括容易发生过敏的食物, 药物, 吸入过敏物或感染, 温度、日光、摩擦压力等物理因素以及精神紧张等也可诱发。某些荨麻疹伴有一些全身性疾病, 如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及某些肝病[4]。变应原皮试是寻找过敏原的常用方法之一, 急性荨麻疹, 食物可能是常见的主要致敏原, 而慢性荨麻疹则尘螨和屋尘阳性率最高。婴幼儿急性荨麻疹主要由上呼吸道和消化道病毒感染、药物 (抗生素、退热药等) 及食物引起[5]。全面护理对于小儿荨麻疹病情恢复至关重要, 药物治疗是主要措施, 但是护理措施对于清楚患者变应原,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必不可少。

本文通过收集我院50例小儿荨麻疹患者, 分析全面护理在荨麻疹治疗中作用, 结果显示给予了全面护理措施患儿治疗效果明显提高, 并且瘙痒、红肿恢复时间缩短, 说明全面护理其中重要作用, 随访2个月全面护理患者复发率明显降低。总之, 全面护理, 对于荨麻疹患者治疗和疾病恢复至关重要, 值得临床上推荐。

摘要:目的 探讨全面护理干预在小儿荨麻疹治疗中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我院儿科小儿荨麻疹患儿50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25例, 患者均给予常规的治疗和护理措施,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全面护理, 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复发率改善比对照组明显,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瘙痒、红肿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的相应时间,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全面护理干预明显提高小儿荨麻疹治疗有效率, 降低复发率, 值得临床推荐。

关键词:小儿荨麻疹,全面护理,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陈芳, 吴国志, 叶东根.全面护理干预对慢性尊麻疹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 25 (3) :160-161.

[2]石家宴, 吴海斌, 杨义成, 等.系统化护理管理对慢性尊麻疹患者预后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3, 32 (6) :40-41.

[3]陈斌.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治疗小儿尊麻疹疗效观察[J].北方药学, 2015, 12 (2) :43-44.

[4]钟柱英, 杨燕珠, 熊华, 等.慢性尊麻疹174例的整体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26) :203-204.

皿治林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 第4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0例病例均来自本院皮肤专科门诊, 确诊为慢性荨麻疹。年龄18~62岁, 平均年龄34.5岁, 病程6周~5年。剔除标准: (1) 1个月内用过长效皮质类固醇激素, 有严重心、肺、肾等器官损害及系统性疾病。 (2) 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3) 正在接受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抗真菌药物治疗者。 (4) 人工性及胆碱能性荨麻疹患者。 (5) 15岁以下儿童。

1.2 治疗方法

皿治林10mg, 每天1次, 连续服用2周, 服药期间不使用其他抗过敏药, 嘱患者多饮水, 注意饮食。治疗结束后随访2周, 1周1次。治疗后分别于第1周和第2周后进行疗效判断。

1.3 疗效判断标准

详细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与体征, 如瘙痒程度、风团的数目和大小、持续时间、发作次数, 其症状严重程度按4级 (0~3分) 进行评分[1]。疗效评价根据症状积分下降指数进行, 症状下降指数= (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 /治疗前总积分×100%。疗效分为显效、良效、微效、无效4种。显效:症状积分下降指数≥90%;良效:症状积分下降指数≥60%;微效:症状积分下降指数≥20%;无效:症状积分指数<20%, 无变化或加重。以显效和良效患者百分率为总有效率。

1.4 结果

见表1。治疗后1~4d部分患者感觉症状及风团均有明显改善, 用药1周后显效率达29%, 有效率达73.8%;2周后显效率达73.8%, 有效率达88.8%。大部分患者对皿治林耐受性良好, 但有1例出现轻度嗜睡、乏力;有3例出现口干, 1例出现胃肠不适, 但都能坚持用药, 均不影响治疗。

2讨论

慢性荨麻疹在皮肤病中是常见病, 由于反复发作, 迁延难愈且多数找不到诱因[2], 在治疗上较困难。治疗上曾用脱敏疗法、自血疗法或用不同类H1拮抗药联合治疗等方法, 均不能达到有效的治疗。慢性荨麻疹主要发病机制为肥大细胞释放组胺 (原发性介质) 和白三烯 (继发性介质) 所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强, 从而导致一系列临床表现。皿治林为第二代抗组胺药, 具有抗组胺和抗炎症双重作用, 与H1受体有很强的亲和力, 可同时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及其他炎性介质 (与5-脂氧合酶作用有关) , 从而抑制炎症介质中胱胺酰白三烯的产生及抑制炎症细胞浸润, 从而发挥抗组胺及抗炎症介质双重作用。它是一个快速、高效、高选择性的组胺H1受体拮抗剂。口服皿治林后能迅速吸收, 血药浓度达峰时间1.5h, 生物利用度为65%, 为线性代谢动力学, 平均消除半衰期13.0h, 作用持久;血浆蛋白结合率为98.4%, 不受食物和酒精影响。本品很难通过血脑屏障, 没有嗜睡副作用, 也没有抗胆碱能作用。通过观察80例患者的治疗, 结果表明皿治林治疗慢性荨麻疹有效率达88.8%。随诊有1例治疗后1周复发, 2例2周后复发, 再服药仍然有效。观察结果表明, 皿治林对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佳, 安全性好, 复发率低,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慢性荨麻疹,皿治林

参考文献

[1]沈辉, 刘海琴.左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治疗观察 (J)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6, 35 (5) :330-331.

慢性荨麻疹从络论治探讨 第5篇

1 基本理论阐述

1. 1 肌腠络脉为基本病位

本病发生于肌肤腠理脉络间,正如《风瘙瘾胗候》云“风入腠理,与血气相博,结聚起相连,成瘾胗”[1]。《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篇》曰“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故用药上应药达病所,使用走窜通络药,如忍冬藤、红藤、首乌藤、僵蚕、全蝎等。

1. 2 络脉空虚,正气不足为发病基础

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络脉从经脉中分出侧行,系经络的细小部分。经络纵横交错,遍布全身脏腑器官,是联系脏腑、沟通表里、运行气血的通道,具有营养全身、抗御病邪、保卫机体的作用。皮肤乃人体最大的器官,是络脉分布最广泛密集的器官,皮肤之络脉又是经脉运行的最远端,受全身气血盈亏影响情况较大,易寒易热,易虚易实,易瘀易滞。痰、湿、瘀、热等邪阻滞脉络,或日久耗气伤血,导致皮肤末端之络脉空虚,外来之邪易反复客于皮肤脉络,引动内生之邪,风气相搏,发为瘾疹。

《灵枢·脉度》指出: “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经络是联系脏腑,沟通内外的通道,具有运行气血,营养全身的作用,《灵枢·本藏》指出: “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同时经脉亦是抗御病邪,保卫机体的屏障,正如《灵枢·缪刺论》说: “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孙脉,留而不去入舍络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2]若人之气血阴阳不足,则经脉空虚,尤其是远端的络脉之阴阳气血更易空虚,虚邪贼风易趁虚而入,《灵枢·贼风》曰“贼风邪气之伤人也……不出空窍之中”,邪气由孙脉、络脉、经脉渐入脏腑,日久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水液运行不畅,气血凝滞,生化乏源,痰、瘀、湿等病理产物郁积,反过来又进一步阻碍了气血的运行,加重了络脉气血阴阳的亏虚,络脉进一步受阻、失养,络脉空虚,又给予外邪入侵机会,如此形成恶性循环。俞昌在《医门法律》中说: “风寒六淫外邪,无形易入,络脉不能禁止,而盛则入于经矣。若营气自内所生诸病,为气为血,为痰饮,为积聚,种种有形,势不能出入络外,故经盛入络,络盛返经,流连不已。”[3]络脉空虚,则外来之风寒湿热邪易侵入; 同时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所致内生之痰湿瘀热邪难以出络,留连不已,内忧外患,故慢性荨麻疹反复难愈。

本病属本虚标实,络脉之气血阴阳空虚为本,外侵之六淫和内生之寒湿热瘀邪气为标。络脉之正气虚时,邪侵入络,引动内邪,相互博结,发为瘾疹; 待络脉之正气稍复,则邪气出于络,瘾疹渐退,因此本病反复发作的根源在于络脉空虚。

1. 3 外风侵袭,内风扰动为重要病机

风邪是慢性荨麻疹的主要致病因子,外风从外侵袭,内风从内扰动,内风的产生多由于营血炽盛,热极生风; 阴血不足,化燥生风。

《诸病源候论》云“人皮 肤虚,为风邪所 折,则起瘾疹”[4]。络脉空虚,风邪袭扰,风为百病之长,六淫之首,挟寒、湿、热邪,侵入腠理脉络,与气血相博结,发为瘾疹,《金匮要略·水气病篇》亦云“风气相博,风强则为瘾疹”。慢性荨麻疹病程长,病机复杂,其中外风侵袭,内风扰动是本病的主要病机,故临床治疗上应注意内外风同治。祛除外风常使用荆芥穗、防风、蝉蜕、羌活等解表祛风止痒药。内风的产生多由于营血炽盛,热极生风; 阴血不足,化燥生风。因于营血炽盛,热极生风者,治以填补络脉,清热凉营,使用羚羊粉、水牛角、川牛膝、赤芍、生地黄等; 营阴耗竭,阴虚风动者,滋阴填络,养阴和营以祛风,使用鳖甲、龟板、山茱萸、赤芍、丹参、天麻、钩藤、秦艽等; 血虚风动者补血填络,养血祛风,使用阿胶、当归、川芎、熟地、白芍、红藤等。

总之,内风是本病的重要致病因子,治疗时内外风邪同治,特别是针对内因以祛内风才能解决本病反复发作。

1. 4 填补络脉为主要治法

慢性荨麻疹的特点在于反复发作,而反复发作的根源在于络脉空虚。络脉空虚,则外邪易于入侵,内邪易经盛入络,故治疗的根本在于填补络脉。

立法原则参照《金匮要略》“侯氏黑散”。侯氏黑散方中矾石、牡蛎重镇填补遂窍脉络,人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祛湿,干姜温中,防风、细辛祛风,当归、川芎养血活血,桂枝温阳通痹,桔梗辛散升提,黄芩、菊花清郁热,全方补益正气,填补空窍,祛风除湿,养血行血,通补并施,祛邪气,补空虚,使“旧风尽出,新风难入”。喻嘉言《医门法律·中风论》中论述侯氏黑散曰: “夫立方而但去风补虚,谁不能之,至于去之补之之中,行其堵截之法,则非思义可到。方中取矾石,以固涩之药,使之留积不散,以渐填空窍。空窍填,则旧风尽出,新风不受矣。”[5]慢性荨麻疹亦是同理,唯有络脉充盛,邪风才无可趁之地,才能“旧风尽出,新风难入”。

临床上应根据导致络脉空虚原因以填补络脉,如阳虚者,使用紫石英、龙骨、牡蛎、鹿角霜、肉桂等温阳补络; 气虚者,使用生黄芪、党参、龙骨、牡蛎等补气填络; 血虚者使用阿胶、当归、熟地等补血填络; 阴虚者使用鳖甲、龟板、牡蛎、等养阴填络。

2 慢性荨麻疹临床常见证型及方药

2. 1 阴虚络空,热伏风动型

临床表现: 皮肤红色或淡红色水肿性斑块,瘙痒,夜晚痒甚,或触之灼热,或伴口渴,心烦,舌红或绛,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拟方: 青蒿鳖甲汤加味: 青蒿6 g、鳖甲15 g、细生地12 g、知母6 g、丹皮9 g、女贞子12 g、旱莲草15 g、红藤15 g、忍冬藤15 g、银柴胡10 g、五味子6 g、天麻10 g、钩藤10 g。

分析: 入夜而发,舌红少苔,脉细数可知邪气伏于阴分。热邪煎灼阴津,化燥生风,搏于肌肉,发为瘾疹。故治以滋阴填络,透热合营。《温病条辨》云: “邪气深伏阴分,混处气血之中,不能纯用养阴,又非壮火,更不得任用苦燥。故以鳖甲蠕动之物,入肝经至阴之分,既能养阴,又能入络搜邪; 以青蒿芳香透络,从少阳领邪外出; 细生地清阴络之热; 丹皮泻血中之伏火; ……再此方有先入后出之妙,青蒿不能直入阴分,有鳖甲领之入也; 鳖甲不能独出阳分,有青蒿领之出也”[6]。《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云“少阴有余,病皮痹瘾疹”。阴虚生内热,化燥生风。加女贞子、旱莲草、五味子滋肾阴; 银柴胡清虚热; 天麻、钩藤为风药之润剂,祛风而不伤阴; 忍冬藤、首乌藤祛风通络止痒。诸药共奏滋阴透热,祛风止痒之功。伏热即去,内风得解,方能使络脉通,瘾疹退。临床随证加减: 舌绛,加水牛角30 g、赤芍10 g; 口渴,加麦冬10 g、天花粉15 g; 舌红无苔,有裂纹,加龟板10 g、牡蛎30 g; 皮疹触之灼热、心烦,加石膏30 g、栀子10 g。

2. 2 血虚络空,化燥生风型

临床表现: 瘾疹淡红,瘙痒,或伴皮肤干燥,女子或见经期荨麻疹,经量不足,或伴瘀血,或提前或错后,或经期头痛。舌淡苔薄白,脉细。

拟方: 当归饮子: 当归10 g、川芎10 g、生地10 g、熟地15 g、赤芍10 g、黄芪15 g、白蒺藜10 g、荆芥10 g、防风10 g、何首乌10 g、忍冬藤15 g、首乌藤15 g、苍耳子10 g、煅珍珠母30 g、僵蚕10 g。

分析: 本型多见于气血不足之老年人和女性。阴血不足,肌肤失养,络脉空虚,内蕴风热,化燥生风。故当养血填络,润燥祛风。方中以四物汤加何首乌养血活血; 黄芪补气生血; 白蒺藜、荆芥、防风、苍耳子、忍冬藤、首乌藤、僵蚕祛风止痒; 珍珠母平肝潜阳,重镇安神止痒。正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经期头痛者,加白薇10 g; 痛经有血块,小腹怕凉,加益母草10 g、乌药10 g。

2. 3 气虚络空,湿热内郁型

临床表现: 瘾疹瘙痒,疹色红或淡红,触之或有灼热感,乏力,食欲不振,腹胀,大便不成形或粘腻,或伴口苦,舌黯或胖大苔黄腻或白腻,脉滑或缓。

拟方: 当归拈痛汤加减: 当归10 g、茵陈15 g、茯苓皮15 g、冬瓜皮15 g、猪苓10 g、泽泻10 g、苍术10 g、苦参6 g、白术15 g、陈皮10,葛根10 g、木瓜10 g、僵蚕10 g、全蝎6 g、忍冬藤15 g、首乌藤15 g、龙骨30 g、牡蛎30 g。

分析: 脾虚不运,气血生化乏源,络脉空虚,湿热内生,挟风邪浸淫肌肤脉络,发为瘾疹。当以补气填络,清热化湿为法。正如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载“总以鲜红起发,或呈皮色,稠如锦文稀如蚊迹之象。瘫痒咳嗽,乃患湿毒流注也”[7]。本方中茯苓皮、冬瓜皮、猪苓、泽泻淡渗利湿; 茵陈、苦参清热利湿; 白术、陈皮、苍术健脾燥湿; 葛根、木瓜通经活络; 僵蚕、忍冬藤、首乌藤祛风通络止痒。湿去则风邪无所依附。风湿即去,瘾疹得退。若见皮损灼热,舌苔黄腻,加石膏30 g、栀子10 g、赤小豆10 g、滑石30 g; 口苦,加龙胆草10 g;腹胀,大便粘滞,加蚕砂10 g、枳实10 g。

2. 4 阳虚络空,卫外不固型

临床表现: 瘾疹色淡红,遇寒加重,怕冷,手足不温,舌暗苔薄白,脉沉。

拟方: 桂枝附子汤加味: 桂枝9 g、附子6 g、生姜6 g、大枣3枚,甘草6 g、白芍10 g、生龙骨30 g、生牡蛎30 g、荆芥10 g、防风10 g、僵蚕10 g。

分析: 表阳不足,卫外不固,风寒湿邪易于中络,营卫不和,发为瘾疹。治以温阳填络,调营和卫。《诸病源候论·风病诸侯下》云: “夫人阳气外虚则多汗,汗出当风,风气搏于肌肉,与热气并,则生蓓癗,状如麻豆,甚者渐大,搔之成疮。”《金匮要略》云: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附子汤主之。”本方治疗素体阳虚,风湿外袭之证候。桂枝、附子温表阳; 桂枝、白芍,生姜、大枣调和营卫; 生龙骨、生牡蛎敛阴潜阳,收涩止汗; 荆芥、防风、僵蚕祛风通络止痒。表阳固,营卫和,风邪自无可趁之机。身痛、遇寒加重者,加麻黄3 g、细辛3 g; 汗出,易感冒,加生黄芪15 g、生白术10 g、浮小麦15 g。

3 典型案例

3. 1病案1

患者,男,56岁,慢性荨麻疹半年。2013年12月6日初诊: 患者自诉半年前食用鱼虾后,全身起风团,瘙痒明显,于某院就诊,诊断为“荨麻疹”,先后给予西替利嗪、咪唑斯汀等抗过敏药,外用炉甘石后,皮疹当时消退,但反复发作。刻下症见: 荨麻疹发无定时,常见于饭后半小时及晚上,食用鱼虾后加重,瘙痒,平素大便不成形,疲乏,舌嫩红苔薄白,脉弦细缓。辨证属肺脾气虚,湿热内蕴。治宜健脾肺气,清热利湿。方用当归拈痛汤加减: 当归10 g、茵陈15 g、茯苓皮15 g、冬瓜皮15 g、猪苓10 g、泽泻10 g、苍术10 g、苦参6 g、陈皮10 g、葛根10 g、木瓜10 g、僵蚕10 g、全蝎6 g、忍冬藤15 g、首乌藤15 g、龙骨30 g、牡蛎30 g、珍珠母30 g、白花蛇舌草15 g、苍耳子10 g、川牛膝15 g、怀牛膝15 g、荆芥10 g、防风10 g。7剂,水冲服,每天1剂。

2013年12月13日二诊: 患者诉瘙痒减轻,仍疲乏,大便稀,舌嫩红苔薄白,脉弦细缓。上方基础上去怀牛膝、僵蚕,加生黄芪15 g、生白术10 g、丹参10 g、女贞子12 g、菟丝子10 g。14剂,水冲服,每天1剂。

2013年12月27日三诊: 患者诉荨麻疹发作次数减少,风团变小,疲乏感缓解,大便偶尔不成形,上方基础上去全蝎、荆芥、防风、苍术,苦参,加白蒺藜10 g、桂枝6 g。14剂,水冲服,每天1剂。

2014年1月10日四诊: 患者诉荨麻疹基本不发作,精神明显好转,大便成形。上方基础上去冬瓜皮、茯苓皮、川牛膝、茵陈、木瓜、白花蛇舌草、苍耳子、白蒺藜,加鸡内金、海金沙。7剂,水冲服,每天1剂以巩固疗效。

讨论: 此患者中气不足,气血生化乏源,水湿不运,久则络脉空虚,湿热由生。鱼虾乃腥物,酿湿生痰,与体内之湿热胶结,阻滞气血脉络,发为本病。患者脾气亏虚,水湿难运,饭后及晚上,脾气消耗,难以抵抗邪气,邪入于络,故起风团,休息后脾气稍恢复,正能胜邪,故邪出于络,风团消退。张丰川教授先以当归拈痛汤加减方清利湿热,祛风止痒,重镇填络。先祛已有之风、湿、热邪,再平补肺脾肾,通泻同施。肾乃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以先天补后天。然而患者体内湿热郁积,切记温补大补,益使用平补之药,如菟丝子、女贞子等,使补而不腻。肺脾肾气充足,湿热得以运化,气血得以运转,络脉得以充盛,旧风既消,新风不来。

3. 2 病案 2

患者,男,49岁,慢性荨麻疹2年,2013年12月25日初诊:患者诉2年来几乎每晚起荨麻疹,瘙痒,于多处就诊,口服抗过敏药及中药汤剂,未明显改善。刻下症见: 皮肤起风团,夜晚多发,瘙痒,怕冷怕热,大便1天1次,不成形,舌红苔薄黄,脉沉。证属卫阳不固,络脉空虚,方选用桂枝附子汤加减: 桂枝9 g、附子6 g、生姜6 g、大枣3枚,甘草6 g、白芍10 g、生龙骨30 g、生牡蛎30 g、荆芥10 g、防风10 g、五味子6 g、川牛膝15 g、怀牛膝15g、紫石英30 g、天麻10 g、钩藤10 g、茯苓皮15 g、冬瓜皮15 g、生白术10 g、全蝎6 g、苍耳子10 g、丹参10 g、白花蛇舌草15 g、金银花10 g。7剂,水冲服,每天1剂。

2014年1月6号二诊: 患者诉仍瘙痒,口渴喜饮。上方基础上加忍冬藤15 g、首乌藤15 g、天花粉10 g、山茱萸10 g。7剂。水冲服,每天1剂。

2014年1月13日三诊: 患者诉瘙痒明显减轻,上方基础上去天花粉,加丝瓜络10 g、泽泻10 g、陈皮10 g、葛根10 g。14剂,水冲服,每天1剂。

2014年1月27日四诊: 患者诉皮疹发作时间明显减少,瘙痒明显减轻,大便仍不成形。上方去附子,加肉桂6 g。14剂,水冲服,每天1剂,嘱2周后停药。

讨论: 患者原口服中药皆从清热利湿,祛风止痒角度治疗,患者现表阳不足,故既怕冷又怕热,治疗当以温阳固表,填补络脉为法,桂枝附子汤温阳固表,调和营卫,祛风除湿。其中龙骨、牡蛎、紫石英重镇填补,温养固涩,阳气得复,表阳得固,络脉充实,邪气自无所凑。

摘要:慢性荨麻疹是临床工作中治疗难点,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风团,瘙痒剧烈,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中西医治疗手段虽多种多样,但效果一般,笔者团队在多年临床工作中用络病理论结合辨证论治本病,取得一定效果。认为本病顽固难愈的根本在于络脉空虚,外感六淫之邪引动内生之风,兼挟痰、湿、热、瘀邪气,相互胶结,阻滞络脉,气血不通,邪正相争,发为本病,正气虚时,则邪入于络,出现风团;正气足时,邪出于络,风团消失。病因病机中强调络脉空虚及内风在本病的发生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治疗上提出填补络脉,通络合营以祛风的理念。

加味玉屏风散治疗老年慢性荨麻疹 第6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84例老年慢性荨麻疹患者,均为门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54例,治疗组男11例,女19例,年龄75岁~96岁,病程2年~18年;对照组男23例,女31例,年龄74岁~95岁,病程2个月~15年。

1.2 诊断标准

反复发作病程超过2个月,皮疹为红斑、风团、皮肤瘙痒、皮肤划痕阳性或弱阳性。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以常规西药氯雷他定10 mg 1日1次,泼尼松5 mg、维生素C 0.2 g 1日3次口服。

2.2 治疗组

采用加味玉屏风散治疗,方剂:黄芪15 g、防风10 g、白术10 g、桃仁10 g、红花10 g、川芎10 g、当归10 g、生地10 g、蝉衣6 g、甘草3 g。若遇热加重加丹皮10 g、赤芍10 g,遇冷加重加桂枝10 g、麻黄6 g,痒甚加白鲜皮15 g、地肤子15 g。对风团发作无规律,遇冷热皆起,四诊合参无明显症状者,加过敏煎,过敏煎是北京协和医院著名中医专家祝湛予的经验用方(组方为防风,银柴胡,乌梅,五味子,生甘草)。加水煎服,武火煎开,文火煎20 min,1日1剂,2周为1个疗程。

2.3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4 疗效评价标准

临床治愈:皮肤完全不痒无风团、红斑发生,且不复发;显效:皮肤仅有1~6个风团发生,轻度瘙痒;有效:用药后风团及红斑数量减少,瘙痒减轻;无效:用药无变化。

3 结果

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2.9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4 病案

患者,女,82岁,初诊日期2010年12月1日,患者反复发作风团近10年,曾用过各种抗组胺药、钙剂等,仅能暂时缓解,停药即发,现全身风团堆积,剧痒难忍,面黄形瘦,舌质暗红,苔白,脉弦细,性情急躁。辨证为风热内蕴,风郁积表,营卫不和,兼有血瘀。方剂:黄芪15 g、白术10 g、防风10 g、桃仁10 g、红花10 g、川芎10 g、当归10 g、甘草3 g、蝉衣6 g,7剂,1日1剂,水煎服。

1周后患者复诊,风团已减少,发作次数减少,舌质红,大便干,遇热加重,加赤芍10 g、丹皮10 g、大黄5 g,服7剂后治愈,随访1年,未见复发。

5 讨论

荨麻疹是由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通常在2 h~24 h内消退,但反复发生新的皮疹,可迁延数日乃至数月。若反复发作,每周至少2次,连续6周以上者称为慢性荨麻疹[3]。荨麻疹病因复杂,尤其是慢性荨麻疹,概括起来主要有机械刺激、冷热日光等物理因素,某些食物、感染、药物、昆虫叮咬、精神因素、内分泌改变及某些内科疾病及遗传因素等,特异的遗传体质是导致慢性荨麻疹的主要原因[4]。荨麻疹发病机制:主要为Ⅰ型变态反应,少数为Ⅱ或Ⅲ型变态反应,上述反应原使机体内产生Ig E类物质,IgE的FC段与血管周围的肥大细胞、血液中的嗜碱性粒细胞的FC受体相结合,造成敏感状态;当机体再次接触相同的致敏原时,其与附着于肥大细胞上的Ig E相结合引起原发性递质释放和原位合成与释放,引起局部反应,从而引起风团等皮肤病变。常规治疗本病多用抗组胺类及皮质类固醇激素等治疗,虽可暂时有效,但停药后易复发,长期应用引起不良反应,如:抗组胺药物具有镇静、嗜睡及消化道等不良反应。长期应用皮质激素引起高血压、糖尿病、色素沉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降低机体免疫力导致细菌或真菌感染,从而使应用范围受到限制。

慢性荨麻疹类似于祖国医学的“隐疹”“风疹块”“风瘙隐疹”等,中医学认为慢性荨麻疹的病机为先天禀赋不足,肺卫不固,风郁积凑而发病。肺主皮毛,有卫外固表作用,肺气虚则难以宣发营卫之气,固身肌表,卫外失固,风邪乘虚侵袭;风性善行数变,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以致营卫失和,皮疹反复发作。《绪病源候论·风诸病下·风瘙隐疹生疮候》记载:“人皮肤虚,为风邪所折,则起隐疹”,表明体虚易感风邪,风邪在发病中的作用。且风为百病之长,可加寒、热、湿等邪为病,使病机复杂,病程日久,迁延难愈。本方根据中医“外邪所奏,其气必虚”,“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久病必有瘀。方中防风为治风之专药,风药中润剂,治风独取此药;黄芪补三焦,实肺卫,为玄府御风之关键,是补剂中之风药;白术健脾胃,温分肉,培土以宁风,“形不足者,温之以气”;三药共奏益气调表,止汗之功,使风邪去而不复来。桃仁、红花、川芎活血化瘀,当归、生地养血活血,使祛瘀而不伤血,蝉衣性寒,味咸甘,其气轻浮,入肝能散风邪,“且有以皮治皮之意”,《本草纲目》谓治皮肤疮疡风热,当用蝉蜕。现代研究玉屏风散有提高细胞免疫,预防病毒感染,调控体质免疫,治疗变态反应,平衡免疫应答,恢复正常体质等作用。

在临床应用本方对老年慢性荨麻疹治疗效果优于西药治疗,笔者认为老年人有自卑、胆怯、烦躁等负性情绪,在运用药物治疗的同时,注重患者的心理疏导,耐心解释此病的机制,有利于患者康复。

摘要:目的 探讨加味玉屏风散治疗老年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84例老年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4例和治疗组30例,对照组服用氯雷他定、泼尼松、维生素C、钙剂;治疗组采用加味玉屏风散治疗。对比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8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2.9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加味玉屏风散治疗老年慢性荨麻疹疗效显著。

关键词:老年,荨麻疹,加味玉屏风散,疗效

参考文献

[1]刘玉峰.现代皮肤病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37.

[2]陈洪铎.皮肤性病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8.

[3]赵辩.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42-744.

上一篇:厚度下一篇:职业素质培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