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情感教育

2024-06-29

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精选12篇)

语文教学情感教育 第1篇

在英语教学中, 情感因素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 因此, 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 注重情感教学。充分发挥了情感教学的积极作用, 才能更有效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促进学生认知活动的健康发展, 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应该如何进行情感教学呢?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以情感化学生

1.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认真研究和分析学生学习外语的心理, 积极消除或减少他们在外语课堂学习中的心理障碍。特别是那些对英语不感兴趣的学生, 更应时刻关心他们, 用情感化他们, 让他们“亲其师而信其道”, 关注他们在英语学习中的情感需要, 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并排除来自外界的各种消极影响。比如在课上, 我常鼓励一些不太开口的或基础差的学生讲英语, 哪怕只会读一个单词, 我都给予充分肯定, 以消除他们的紧张害怕情绪, 树立起学好的信心。并鼓励他们要以自己的不断进步来赢得别人的尊重和承认。

2. 帮助学生建立安全感和归属感。

在教学中, 注意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 关注每一个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的心理需求,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进步和承认。以真挚情感来感化学生。教学中注意降低基础较差学生们紧张和焦虑的程度, 减轻他们的学习压力, 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3. 帮助学生建立成就感。

鼓励每一个学生发言, 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当他们不时地肯定自己, 挫败感就会减少, 有利于更好地接受英语。教师提的问题要有难有易,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积极地学习英语。

二、努力创设师生情感交流的氛围

学生的积极情感主要的是在教师情感的影响、诱导下产生的。在教学中, 要努力创设师生情感交流的氛围, 促进学生积极情感的形成, 实现师生情感的共鸣和协调, 方能更好地实施情感教学。怎样才能较好地创设师生情感交流的氛围呢?

1. 教师调整自己的情绪, 注重外在、内在形象。

教学活动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 彼此感染的过程。良好的情绪能使学生心旷神怡, 课堂气氛轻松愉快;不良情绪则相反, 会诱发学生紧张焦虑的心理, 使课堂气氛压抑、沉闷。所以, 教师必须精神饱满、举止大方地踏上讲台, 使学生精神为之振奋, 迅速集中注意, 尽快进入学习角色。

2. 微笑———沟通心灵的“催化剂”。

调查表明, 学生最喜欢既是师长又是朋友型的教师。微笑会使学生感到老师无比的亲切, 使学生们在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气氛中达到最佳状态。反之, 教师上课时板着脸、冷冰冰的, 学生的面部表情也是冷漠的, 双方都把教学当成枯燥、机械的履行义务, 在这种气氛下学生如何产生学习兴趣?何来兴奋和激动?

3. 亲切的目光。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教师的目光刺激和调节着学生的情感。教师一进课堂就要用目光扫视全体学生, “大家好”就已写在眼睛里了。讲课时也要用目光扫视全体学生, 询问他们听懂了没有。在提问时、学生回答问题时, 教师都要投以慈祥、鼓励的目光, 使学生的紧张心情得到放松, 智慧得以展露。

4. 语言富有感情、有感染力。

教师的语言能对调节学生情感起很大作用。所以教师要做到语言形象、生动和直观, 而且运用的描述或比喻要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实践。例如我在教字母O和Q时说:“O的脑袋后长了一条小辫子, 就变成了Q”;在教基数词变序数词时我编了一个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一、二、三全变, 八去t, 九去e, f代ve, 去y加ie, 再加th”等等。

5. 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在积极的情感发挥作用的过程中, 教师处于主导地位, 这就给教师提出了高的要求:一名好教师除要博学多才外, 更要注意师德修养, 做到“人高为师, 身正为范”, 使学生感到教师值得亲近、值得信任、值得敬重。

语文教学应注重情感教育 第2篇

清丰县双庙乡第一初级中学 张清 1539381828

现代教育理论指出,课堂教学不仅是师生之间知识的输出输入的认识过程,而且也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从根本上说,语文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将学生由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发现美、感知美、享受美的情感丰富的过程,这就要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把握课文作者的情感脉搏,而且要善于拨动学生的情感琴弦,使之产生共鸣,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语文教学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一、创设情景,丰富学生情感

语文教材中状物写景的文章很多,看是写景,实则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教学中,我经常采用听音乐、朗诵、口头描述等方法,引导学生眼观文字、耳听音乐、心游四方,学生的心神就会进入文中,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在教都德《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向学生告别的场景时,我先出示韩麦尔先生写完“法兰西万岁”两个大字的图片,要求学生图文对照,接着在理解的基础上用饱含深情的语言描述课堂上庄严肃穆的场景,描述韩麦尔的神态、语言、动作以及他内心的痛楚和期望,描述此时小弗朗士的心情和感受。课文写的虽是他国他人他事,然而通过移情的作用,却在学生心中奏响了爱国主义的最强音。韩麦尔先生向故土、亲人告别的令人心碎的场景,发生在19世纪的法国,然而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把这种情感移到学生身上,会使学生的爱国之火烧得更旺,爱

国之情更加强烈。

二、注重诵读,陶冶学生情感

中学生诵读一些优秀诗篇,对情感的陶冶、精神的升华,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是诗歌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意识的有效途径。语文教学中,充满激情的诵读,会使学生脑海里有情有景,进入深层次的感情体验。如:余光中的《乡愁》,这是一首意象丰富,脍炙人口的现代抒情诗。诗歌用了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手法,旋律流畅而又深沉,教师对学生提出朗诵要求,学生自会在充满激情的朗诵中体验到亿万炎黄子孙所共有的那种历劫不灭的思乡之情、民族之魂。此外,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达到情感的升华。如:教读夏完淳《别云间》中“毅魂归来日,灵旗空际看”的诗句时,我就引导学生回忆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并进行比较,从而使学生加深了对英雄人物誓死不屈的决心、凛然不可侵犯的气节的理解。

三、思想交流,沟通学生情感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寻找争论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式的多角度思维,让学生不断地进行质疑、辩论,使课堂处处闪烁着探究、创新的火花。如:教学《愚公移山》一课时,针对“愚公应该移山还是搬家”的问题,学生积极展开辩论。我引导他们互换角色,进行换位思考,让学生明白既要善待自我,又要欣赏他人。让学生学会沟通,学会与他人交流,即使在交流意见时失败了,也做好“胜不骄、败不馁”的心理准备。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适应未来社会,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事。

四、写作实践,培养学生情感

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内蕴,语言文字的训练必须与情感的体验融为一体,实现二者的和谐统一,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情感的目的。

1、在课堂教学延伸训练中培养情感。在教学中,可以根据课文所教内容,进行延伸训练。比如教材中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让学生理解内容,从而产生情感体验,在此基础上,有效的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让教材激情传神,让作文真情感人,让课堂教学焕发出无限的生命活力。

2、在作文专门训练中培养情感。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写作有情感内容的题材,借此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如:当震惊全国的汶川大地震的噩耗传来时,我组织学生观看教师、武警战士等组成的救援队伍发疯似的救人的图片,然后以“天佑中国,人间有爱”为题,引领学生理解生活的真爱,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真情。

总之,情感教育是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让语文课堂成为激荡学生情感的海洋,让学生在学习中陶冶情操、愉悦性情,让学生在优美的祖国语言中滋润性灵、体验美丽。

参考书目: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史宁中 《走进新课堂》朱慕菊

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 第3篇

一、营造情景

小学语文教材为学生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教师如果在教学中能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使学生的情感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则能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可以那么说,情感因素是语文教学中的锐利武器。语文教师应当掌握这个武器,做一个好导演,调动学生的喜怒哀乐多种情感。教师引领学生感知描述优美语言时,依据已有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像过电影一样。如见某人,如闻其声,从而透过语言文字达到领悟作者表达之情的目的。《第一场雪》第六自然段,从静态的角度描述了雪后美景,流露了作者喜悦之情。教学这部分时,要充分启发学生的想象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扣准字、词、句。感受雪大、白、美、松、厚的特点。还要让学生想象雪末儿映着阳光飘扬的动态美景。这样,学生感知了雪景之美,自然领略了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又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作者紧紧围绕“大年夜”这一特定的典型环境,讲述了小女孩在大年夜赤脚卖火柴——小女孩擦然火柴构想与大年夜相关的事物,圣诞树等物——小女孩在大年夜热闹氛围中冻死了这条主线。教学时,可启发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过大年夜的,一家人如何喜气洋洋,张灯结彩,团聚在一起吃团圆饭的。这样,通过鲜明的对比,较好的激发了学生对罪恶的旧制度的痛恨以及对社会主义新社会的热爱之情。在教学中,用渊博的知识、用博爱之心,仁爱之情去陶冶学生,理解、尊重、亲近和关心学生;以热烈的情绪、真挚的感情、和蔼的态度、生动的语言来吸引学生,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情的感染、美的陶冶、理的启迪。因此,情感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教师只有把握和运用好情感教育,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二、学语之情

情感时时深深地渗透在文章中的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中的。在品赏词句教学时,我们要抓住文中关键句,讲清深层内涵和蕴意,让学生“披文入情”,体会文章的“味”,与作者感情共鸣。如课文《观潮》一文中,作者对大潮的描写,是表现人的生活,是潮声,更是心声,时代声。“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了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在这里,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反复使用“闷雷滚动”、“山崩地裂”、等词语。生动地展现了大潮波翻涛涌的壮阔景观。作者把大潮的神奇,尽情描绘,为大潮的动感重重涂上了一层雄浑的色彩。学生顿悟大潮的宏伟,饱含激情的触笔,激发了学生积极向上的心志。大海有激情喷薄的一面,也有柔和秀丽的一面,在《美丽的清澜港》中的大海,是“洁白的沙滩”,“清澈如镜的绿液”,当朝阳初升,是“色彩如葡萄酒的海水”,当秋天的月色“清澜港像一面水晶般的明镜,高贵洁净”,这里映入读者眼帘的,有阳光下的静谧,迷人的色彩。也有月光下海水清澈和水影的明晰。作者陶醉在大海明净和清新中,情景交融,使人心旷神怡,赞美热爱大海之情跃然纸上,把艺术升华到情感美,引导学生进入如诗如画的境界,从词句剖析中激发对大自然、对家乡、对祖国、对生活的热爱,陶冶了他们形成灵巧机敏的性格,开阔的胸襟和坚强的意志。

三、以情激情

作者动情缀文,学生读文动情。这样就决定了教师在阅读中必须架起一条沟通作者情感与学生情感之间的桥梁。课堂上,除了教师成功的表情朗读外,还要重视指导学生的朗读。因为朗读能调动眼、耳、口、脑的共同活动。通过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词句篇章,领会其语言的感情色彩,再现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把学生吸引到作品意境之中,使之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唤起感情的共鸣。作者的情感是否能被读者感受,进而得到自我体验,这就要求老师准确的把握文章的动情点,深刻地把作者的情感波澜传导给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高层次地体会作者笔下的形象。袁鹰的《白杨》这篇以大戈壁白杨为印象的借杨喻人的文章,其动情点是白杨树的高大挺秀。在那大戈壁风沙雨雪压迫下,仍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的白杨“这么笔直,这么高大”,使读者看到了“正直、朴实、伟岸”的品格;“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又使读者看到了建设者们“哪儿艰苦哪安家”的积极乐观精神。大戈壁滩“没有山”“没有水”“没有人烟”,满目荒凉,而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见到了白杨高大挺秀的身影。作者以“出神”唤起人们的思索,正是这一行行的白杨,唤起了人们对生活的向往,使人们精神为之一振,正是这普通而又不平凡的白杨,唤起了人们对大戈壁的无尽的遐想和坚定的信念。至此,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的情感已跃然纸上,正是这种感受引起了作者情感上的爆发,这深深埋藏着作者对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人们所寄予的无限崇敬之情。语文教学不是教师一个人的事,教师满堂唱独角戏引不来学生的兴趣和情感,更不用说达到什么教学目标了。语文教学应该是教师与学生情感交流和沟通的过程。教师费尽心思地创设情境就是为了学生能够触境生情,积极地参与进来,让他们自己去感受,自己去体验,最终能真正深刻地体会到文中的情感;同时也希望通过文中的真善美去培养学生的人生境界,丰富学生美好的心灵,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

语文教学情感教育 第4篇

一、寓教于乐, 激发学生情感

实施情感教育的首要前提是将学生的情感激发出来, 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 寓教于乐, 以学生喜爱的方式进行英语教学, 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 有效实施情感教育。例如:在学习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中的“I like dogs”这一单元时, 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剪辑了各种动物的声音, 引导学生听声音, 猜动物。在播放声音时, 学生竖着耳朵认真地听着。如听到狗叫声汪汪汪, 学生要迅速回答出dog;当听到猫叫声喵喵喵, 学生要迅速回答出cat。紧接着, 为了让学生参与课堂, 教师请班上的学生模仿动物的声音、动作, 其他学生一起竞猜动物名, 这样的教学方式得到学生的喜爱,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高涨, 学习情感也被激发出来。最后, 教师与学生一起chant, 强化对动物单词的印象, 如:Dog, dog, dog, 汪汪汪, I like dogs.Cat, cat, cat, 喵喵喵, I like cats.

二、挖掘教材, 促进学生情感

小学英语教材中有很多情感因素, 教师要深入挖掘, 并加以利用, 从而促进学生情感的调动和表达。例如:在学习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中的Unit 8“At Christmas”这一单元时, 为了调动学生热爱节日的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圣诞节和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本次学习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进行, 小组合作讨论圣诞节和春节的异同, 并分析说明自己更喜欢哪一个节日。在对比学习中, 学生热爱本民族传统节日的情感被彻底激发出来。有小组学生说中国春节时人们喜欢包饺子, 而在圣诞节中西方人喜欢吃火鸡;有小组学生说在圣诞节中, 西方人喜欢举办party活动, 而中国人则基本没有举办party的爱好。在不断对比分析中, 学生不仅深入了解了圣诞节, 同时对本民族节日的热爱情感也被彻底调动起来。也就是说, 教师渗透情感教育于无形之中。在教学末尾, 教师总结:节日无好坏之分, 大家要辩证地看待各国节日。

三、适时激励, 激励学生情感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一句温暖的激励语言、一个充满肯定的眼神, 都能温暖学生, 激励学生情感。这就要求教师要适时地激励学生, 不能“吝啬”自己的激励语言,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 从而激发出更强的学习动力。例如:在学习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中的Unit 6“Keep our cit clean”这一单元时, 教师设计问题, 引导学生交流讨论:As primary school student, how to keep our city clean?Can you give some suggestions?由于“城市清洁”问题与学生息息相关, 因而学生都能积极给出点子。有学生说“We should no litter everywhere”, 教师实施激励评价:主意真不错, 从小事做起, 不乱丢垃圾, 感染他人。还有其他的建议吗?有学生说“We can take the bus or the metro to school”, 教师实施激励评价:这个点子非常实用, 建议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去上学, 减少污染和拥堵, 非常可行, 我们给点掌声给这位同学好不好?此时, 班上掌声响起。适当、适时的激励能让学生的情感达到膨胀状态, 能够激发出更多的可能性。

四、多元活动, 关注学生情感

实施情感教育时, 教师还必须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 设计多元化的英语活动, 从而促使学生爱上英语。例如:在学习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中的Unit 8“Chinese New Year”这一单元时, 教师设计“贺新春”活动, 取得很好的效果。为了营造暖暖的新春氛围, 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布置教室, 剪窗花、贴对联、贴福字, 教室中洋溢着节日的氛围。在举办活动时, 教师还与学生一起改编生日快乐歌, 哼唱happy new year to you, happy new year to you...又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册中的Unit 1“The King’s new clothes”这一单元时, 教师设计创新活动, 取得很好的效果。故事讲述的是“皇帝的新装”, 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为皇帝设计新装, 并利用身边可以利用的资源做出新装模型, 并选择一名学生展示新装。这样的活动非常新颖有趣, 学生的情感彻底被调动出来。

总之,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 教师要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学生的情感教育上。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结合英语教材资源, 挖掘情感因素, 有效实施情感教育, 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实效。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 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只有调动学生的情感, 学生才会更为主动地学习。由此可见, 情感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尤为重要。本文拟结合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实例, 深入分析如何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促进情感教育, 从而最大化助力学生发展。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情感教育,挖掘情感因素,实施途径

参考文献

[1]张秀平.情感教育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内蒙古教育, 2009 (02) .

情感教育教学论文 第5篇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地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也逐渐成为了广大中学生的必修科目之一。信息技术的变革给我国教育事业也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教师作为教育者应该不断改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从而实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教学目标。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没有一个行为模式(即使是理智的),不含有情感因素作为动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培养,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一、创设情感教学情境

教学活动本就是学生带有情感意识的一项活动,情感教学情境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思维创造,使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比如在学习信息与信息的特征一节时,为了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先用投影仪展示“某海军陆战队在原始森林进行为时一个月左右的生存体验”,问题是:队员带哪三件物品合适。然后让学生自行分组,三人一组内部讨论给出答案,教师从中抽选三个小组进行课堂提问。最后在教师和学生的交流讨论下,得出最终答案:钢刀、火石、指南针。通过教学情境导入后,学生就能够理解人类的生存发展也离不开物质、信息、能量三大要素。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最终的结论:信息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不仅能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能够由请入境,充分发挥自身积极性,从而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又如在学习收集素材一节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设置一个任务:制作一份以“宋词鉴赏”为主题的演示文稿,然后学生接受任务之后便会开始收集图片、音乐、视频动画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很多问题如音乐素材和视频素材文件容量太大,不方便存放,而且也不容易选择合适的片段。甚至有的不能下载。教师在这个时候要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分析,针对上面的问题找找有没有什么其它的解决方法,如用迅雷下载等。通过这种情景教学,不仅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还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在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得到了情感的体验,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结合生活实际,增强情感体验

生活体现知识,知识源自生活。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将生活素材带进课堂,这不仅能够激活信息技术课堂更能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师在课堂中应该善于捕捉学生情感,积极引导学生。生活化的教学课堂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此同时还能够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有效提高。比如在学习创建多媒体演示文稿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进生活实例,让学生体验ppt的基本功能。教师可以先展示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使用ppt制作的演示文稿,告诉学生ppt能设计制作广告宣传、产品演示的电子版幻灯片。利用ppt,不仅可以创建演示文稿,还可以在因特网上召开面对面会议、远程会议,或在Web上给观众展示演示文稿。然后让学生给学生布置一个动手制作一个关于校园生活的ppt。学生可以分组合作,先明确需要用几页幻灯片,然后在纸上画出每页幻灯片的版面设计图,要包含文字、图片、视频的位置,及注明是否需要背景音乐。同时标注出来每张幻灯片之间的联系,最后进行演示。在上述例子中,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生活中ppt的具体作用,可以让学生体验到生活的知识存在。教师又让学生进行校园生活的制作,这个主题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做到让学生有话可说,学生在制作中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体验感受制作出合格ppt。

三、创设情感评价

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就是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抹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消磨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应该发挥好自身的引导作用,还应该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评价学生,而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信心,让学生在教学评价中能够认识自身的不足并加以改正。比如在教师在进行ppt最后的展示评价环节时,教师在展示一份不完美的作品的时,应该先肯定作品中的可取之处并鼓励学生继续保持,然后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中不足之处,可以这样提问学生:大家认为还有哪些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呢?这样在肯定学生作品的同时,把存在的问题又交还给学生。这种评价方式不仅能够保护学生的自信心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总结

综上所述,教师不仅应该注重讲授知识更应该关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教师应该采用合理的教学模式,将情感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感受知识的同时也能完善自我,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孙丽丽.关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分析[J].情感读本,,32:72.

情感教育和小学语文教育 第6篇

【关键词】情感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  师生关系  教学氛围  教学技术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049-02

1.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1.1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从我们当前的语文教学现状来看,一些老师还扮演着演讲者的角色,热衷于满堂灌把学生当作装知识的容器,以分数论英雄。还有一些老师整天抱怨学生对语文如何不感兴趣,他们恨铁不成钢,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成了学习的奴隶。语文学习也就成了一件头疼的事情。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之一是教师忽视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1.2小学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的关系

情感教育和语文教学关系密切,对语文教学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语文教学活动中,注重情感教育,积极调动情感教育的激发功能。能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产生对语文的浓厚情趣,从而调动学习的主体能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关心。对教学的责任感,都会感染学生,使学生增强克服学习困难的信心,不断提高成绩。

2.情感的概念特征及其意义

情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它同人的意识紧密地联系着。在日常生活中,情绪与情感常被混用,或者看作是同义词。实际上,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情绪和情感可以互相传递,情感具有理智性,社会性和易变性,理智性是指人在智力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它是和学生的认识活动,求知欲和对真理的探究相联系的。社会性是指人的情感往往受社会情景的制约。社会环境直接影响人们学习或生活的情绪易变性是指情境很容易使人的情感产生变化。所谓情感态度是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语文新课程的设计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每个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3.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运用

爱因斯坦说过,情感和愿望是人类一切努力和创造背后的动力。不管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种努力和创造外表上是多么高超所以情感教育必须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把情感教育运用到教学当中。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情感教育呢?

3.1实施情感课堂教学

营造宽松教学氛围把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渗透到日常的教学之中,是在语文课程中实现情感态度目标的最主要的环节和过程我们应该承认,语文课程的首要任务仍然是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关注学生的情感问题必须与语文教学本身相结合。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把握教学内容中的要点,重点。考虑到学生可能出现的难点,疑点。也要分析教材中作者和某些人物角色的思想感情。并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努力体验其中的情感。以便真正把握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因素,这可以说是情感教学中的备课与传统教学中的备课的不同之处,实施愉快教学是通过老师的情绪影响学生爱好的转变。

3.2優化课堂教学教法,激发学生情感

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培养和发挥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渗透的主阵地在于课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适宜,适时,适度地对学生进行情感的传递,小学语文课堂活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教师应注意角色的变换。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指导者。当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并不是清闲的,而是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同时教师还应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从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

4.结语

综合以上论述可以发现,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比较紧迫。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新课改的今天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情感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形式不拘一格。但无论有多少方法和形式,都必须依靠教师去实行。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对学生满怀深情,学会触景生情和动之以情。把情感教育真正运用到语文教学实践中去,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王雪梅.浅谈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 2005(09)

情感教育与语文教学 第7篇

青少年时期, 学生情绪和情感波动往往较大, 有的心理学家称之为“暴风雨时期”, 就是说他们的情绪和情感来得快去得也快, 但强度很大, 弄不好就会给青少年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 甚至饮恨终身。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对文中的主人公, 他们要是崇拜起来, 就会崇拜得五体投地, 不允许别人说自己心中偶像的一点坏话;他们要是憎恨一个人就会咬牙切齿, 不谈论他。有的学生作文写得不好就有一段时间打不起精神, 只有取得好成绩才“扬眉吐气”。所以, 情感创新教育就要积极关注学生情感生活的需要, 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处理情感问题的知识与技能, 培养他们积极的情感。

学生容易接受暗示, 他人的一个眼神、一个嘉许都会强烈地影响到他们的内心世界。如果社会精神氛围都积极向上的话, 这种易受暗示的特性就会给青少年学生的情感生活带来良好的影响。可问题是社会生活本身是复杂的, 良莠并存, 既有催人上进的积极鼓励, 也有让人灰心消极的评价。在新世纪的改革开放时代里,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都会存在于学生的身边, 学生难免在接受积极影响的同时, 也会受到一些消极东西的影响。学生一旦对社会、对自己有了消极的情绪和情感体验, 就会极大影响到自身的成长。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不得不创设新的情感, 采取新的措施, 使学生产生新的情感体验。

首先, 语文教师要善于激发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要改掉传统“应试教育”的错误观点指导, 不要让学生把语文课堂看成是一个痛苦的地方, 而要让课堂充满活力。如果学生之所以要忍受痛苦, 是因为想以之为代价, 换回将来自己所希望得到的东西, 那么他们就处在被动的地位, 不能发挥积极主动性, 效果就不佳。所以要创新情感, 就要紧紧抓住学生学习的内在兴趣。也只有这样, 才能使语文教学生机勃勃, 才能把语文课堂变成学生精神的家园。

其次, 语文教学情感创新必须注意情感的成功性。培养成功的情感体验, 使学生在日常交往中都有自尊的体验, 从而能够建立积极的自我评价, 产生积极的“自我接纳”。成功本身是一种巨大的社会力量, 它可以促使学生拥有好好学习的愿望, 缺乏这种力量, 任何的教育技巧和措施都无济于事。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在批改作业、作文时, 应该尽量挖掘学生作业、作文中成功的地方, 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对于错误之处, 给予委婉点出, 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过去受“应试教育”观点的影响, 语文教学中能够取得成功和成功体验的学生很少, “我是不行的”、“我天生不是写作文的料”、“别癞哈蟆想吃天鹅肉”诸如此类的自我评价不知出现在多少学生的头脑里。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 孩子的身心健康得不到发展, 个性得不到解放, 学生难以全面发展。要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取得成功, 体验成功, 我们语文教师就应该淡化最后的奖赏, 强化平时课堂的鼓励, 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也要给予真诚的表扬和奖励。在评价内容上, 要从单纯的分数扩展到学习方法、态度、创造性等各个方面, 鼓励学生战胜失败, 以获得成就感。

再次, 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创造审美性情感。审美情感在语文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 语文教师要有较高的艺术欣赏能力。只有这样, 教学过程才会充满了美感, 这种美感不同于自然之美, 而是理智、德性之美, 是一种综合的美感。只有这种美, 才能提高语文教师洞察生活的能力。有了这样的审美情感, 在语文课堂上, 师生双方都会沉醉于自己所创造的教学美之中而忘记了时间, 就像艺术家沉醉于自己的作品中忘记时间一样。创造出审美化的语文教学, 就会高质量地完成知识传递和情感的交流。

最后, 语文教学中还要培养创造性的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没有统一的模式和固定的程式可以遵循, 需要语文教师在情感的思想教育下, 力求克服“千课一面”的弊病, 唤起个性化教学模式,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 提高师生的创造素质。创造性教育的重点不能放在若干创造性方法的掌握上, 而是要求提高创造素质。语文教师创造性情感素质的提高, 直接影响到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学生作文的新颖性。因此, 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需要教师创造性情感的创新。

语文教学情感教育初探 第8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学,情感教育,教学目标

社会在进步, 时代在发展, 教育观念也在不断更新。语文教学跟上时代的潮流, 这就对语文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注入情感教育, 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培养。语文课堂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育, 对人们的精神领域产生着深广的影响,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随时会受到语文教师情感的熏陶, 并产生独特的情感体验, 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热情, 提升学习效率, 活跃课堂。学生的情感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氛围。

情感是语文学习的动力之一。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 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才能准确地把握课文, 才能具体地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 才能更好地完善人格。因此,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情感教育, 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情感因素, 拓展学生的精神空间。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但是,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一直不被重视, 过多的理论知识和复杂的知识体系让语文课堂变得死气沉沉, 语文内容显得枯燥乏味, 语文教学也就索然无味, 导致很多学生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 学习积极性不高, 学习主动性不强, 甚至有的同学是为了家长而学习, 为了老师而学习, 为了分数而学习, 学习主动性不强。这种现象如不加以改观, 后果不堪设想。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

一、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提升课堂效率。

传统的课堂教学禁锢了学生的思想感情, 新课程下的课堂要求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能够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学会调动和利用这些情感因素的作用, 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 以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和感情素质, 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加深对所教内容的理解, 从而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教师在“授业”、“解惑”的同时也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熏陶着学生, 感染着学生,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让他们在课堂中受益匪浅。因为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他的行为、活动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了学生。语文教师尤其如此。因为人的心理是在主体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的。语文教学内容更多地承载着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华夏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结晶, 这种文化体系本身就对学生的人格提出了较高的规范和要求。语文教师作为这种文化的直接传播者, 更应该向这种规范和要求看齐, 其“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的满腔热情, 势必使学生产生共鸣, 直接对其产生深远的教育意义。另外许多外国作品、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走入了语文课堂, 总体来说, 它们都是熔铸着真、善、美的篇章, 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去感受、体会、理解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这种情感教育的培养是一种愉快的过程, 这种情感教育的持续过程也会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用明媚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世界, 从而达到使其正确树立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目的。

二、转变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 走进情感领域。

传统的语文教学形式死板单一, 枯燥乏味。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形式多样, 气氛活跃, 特别是初中阶段, 语文学习的目标不能简单定位在识字、阅读与分析课文的层次上, 而应拓展到文学这个艺术领域,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让学生由此形成自己独特的感悟和见解。

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多典雅精致、脍炙人口, 从各个方面反映了不同的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 阅读和学习这些文章, 要注重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 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 从而陶冶情操。对于中学生来说, 在这一阅读过程中, 往往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单纯的心灵:一个背影, 融注了深深的父爱;甜甜的泥土, 蕴含着和暖的春晖;人琴俱亡, 展现了兄弟的手足之情;优厚的条件割不断钱学森的爱国情愫;“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至爱亲情, 血浓于水。

情感在此时就构成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基础。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感染作用, 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引起他们对课文内容的领悟, 触动其心灵, 激发其情感, 才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 注重情感交流。

传统的语文教学忽视情感教育,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重视情感教育, 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想使学生有情, 自己先要有情, 让学生从自己身上感受到一种无处不在的情感。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有娴熟的教学基本功,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提高自己的教学语言水平, 向学生传达出丰富的教学情感。

语文学习过程也是一种知识和情感交流的过程。对于同种文本的体验而言, 不同的学生因性格、爱好、情感、阅历、知识储备的不同, 学习中势必产生差异, 这就需要他们合作学习, 讨论探究, 允许学生的感悟理解存在差异。当他们在一起交流、探讨后, 每个学生的情感体验就会不同程度地更深一层。

总之, 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 是情感教育的教学, 是情感体验的课堂, 是情感注入的氛围。因为语文本身就遍布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用真诚去诱导每一颗求知的心灵来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从而增长语文知识, 发展个性, 健全人格, 这才是语文教学进行情感教育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之友.2000, (1) .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刘永康, 翟启明主编.中学语文教学论.天地出版社出版.

语文教学要重视情感教育 第9篇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教师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 会使学生受益匪浅。因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教师的行为、活动已经潜移默化地达到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语文教师尤其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更多地秉承着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华夏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结晶。这一文化体系本身就对知识分子的人格提出了较高的规范和要求。语文教师作为这种文化的直接传播者, 更应该向这种规范和要求看齐, 其”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的满腔热情, 势必使学生产生共鸣, 直接对其产生深远的教育意义。

与此同时, 我们也应该看到新时期语文教学的开放性。许多译介的外国作品、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等, 都走入了语文课堂。但总起来说, 都是熔铸着真、善、美的篇章, 这就要求教师时刻保持一颗童心, 引领学生一起穿越历史、遨游太空:感受月球的凄寒荒芜;领略异地的风土人情;欣赏皇帝裸体游行的丑态;追溯人类历史的渊源……在这种心灵相通、情感愉悦的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中, 其效果自然会事半而功倍。

二、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观, 寻找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契合点, 陶冶学生情操

进入中学阶段, 语文学习的目标不能简单定位在识字、阅读与分析课文的基础上, 而应将其逐步拓展到文学这个艺术领域,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多娴雅精致、脍炙人口, 从方方面面反映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 往往集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

阅读和学习这些文章, 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对于中学生来说, 在这一阅读过程中, 往往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沈复笔下的那一片童稚之情;背影中的浓浓舐犊之情;曹孟德东临碣石的壮志豪情;“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的一腔报国之情……怎能不让学生怦然心动, 而终有所悟呢?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所能做的就是积极创设情境, 做一个忠实的引路人和点拨者, 让学生打开心扉, 尽情感悟, 去做主动的探究者, 最终得到愉悦的心理体验。这样才能陶冶其情操, 培养其审美能力。

三、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 寻找学习者之间的心灵契合点, 优化学习效果

语文学习是一种内化知识从而陶冶情操的活动。对于同一文本的体验而言, 个体之间势必存在差异, 甚至比较巨大;当几个学习者在一起进行交流、探讨后, 可能每个学习者的体验就会更深一层。

不同的学习者因性格、爱好、情感、阅历、知识储备的不同, 学习中势必产生效果的不均衡性, 这就需要建立一种由异质成员所组成的以合作探究为学习方式的小组, 以期资源共享, 共同进步。

语文教学要融入情感教育 第10篇

当然, 我们所说的情感教育绝不等同于传统的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是指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 如:爱亲人、关心朋友、同情弱小, 以及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热爱和平, 追求公平、正义和美好, 痛恨暴力, 等等。实施情感教育意在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和个性的完善。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进行情感教育。

一、以爱获取爱, 唤醒情感

现实生活诸多的复杂因素导致孩子的消极情感占了上风, 甚至形成习惯, 积极的情感却日益静默、沉睡。因此, 情感教育的第一步便是唤醒情感、激发情感。

冰心说:“情在左, 爱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 随时播种随时开花。”教育是心与心的交融, 情与情的共鸣, 没有教育者的真诚投入, 便没有学生的真诚回报。爱你的学生, 关心学生的生活, 理解学生的心理, 不因他们过激或错误的行为而鄙视、讥讽;宽待他们, 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 让学生在爱的芳香里不知不觉地喜欢你, 走近你。你以身作则, 处处为学生着想;你正直、善良、坚强、诚恳、高尚的人格, 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一生。学生喜爱、亲近这样的老师, 打心底里佩服、爱戴这样的老师。师生情意相投, 彼此亲近, 久而久之, 师生之间细微的情感交流如汩汩清泉, 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只有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用满腔的热情和诚挚的爱, 浇灌学生心中的“盐碱地”, 才能唤醒他们的情感, 在感受关爱中学习爱。如此, 在不久的将来, 语文的田园中一定会硕果累累, 鸟语花香。

二、利用课本资源, 陶养情感

情感往往依附可感知的事物而存在, 情感的发生总是同一定的外界刺激相联系的, 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从教学实际出发, 充分利用课本资源, 创设和营造与教学内容相应的具体场景和氛围, 可以触动、引起或唤醒学生的某种情感。教学《春》、《济南的冬天》, 我带他们出教室, 感受绿树红花, 鸟语花香, 体会寒风袭人, 冰天雪地, 让他们感受自然之美, 培养他们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教学《小巷深处》、《背影》, 我带他们透过文字品读人性之美, 展示母爱的圣洁, 父爱的伟大;用摄像机拍录爸爸妈妈的生活片段, 让他们感受平凡的生活中被忽略的爱, 引导他们感受亲情, 并鼓励他们把自己对父母的爱用语言或行动表达出来。通过观看电影、排练课本剧等形式, 带他们走近《孔乙己》, 进入《茶馆》, 去感受人间百态, 了解社会, 认识社会的发展, 并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启发他们同情弱小、憎恶不公、反抗压迫的社会感情。

三、创设情境, 抒发情感

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 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在教学过程中, 当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较准确地领会文章中的情感, 或被人物精神所感染, 或被优美景观所陶醉时, 随着情感蓄积而情势加剧, 会产生急于抒发的动机, 即出现了“情满而溢发”的现象。情境的创设方法有多种, 其目的在于感染、铺陈后把学生带入与文本相应的特定情境, 为学生提供一种良好的暗示和启迪, 从而唤起学生自身潜在的生活经验, 唤醒心中沉睡的情感。如果说情感是深埋的种子的话, 情境就是催发万物的春风, 当春风吹拂时, 种子自然苏醒, 破土而出。

初中语文版九年级上册《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一首感人的诗, 我为学生配上音乐或是剪辑一些影片, 不仅使学生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而且使学生心中涌动着对妈妈的爱。此时是训练学生抒发情感的最佳时机。我让学生真诚地对妈妈说一句最想说的话, 把课前积累的赞颂妈妈的小诗或文章饱含深情地读给妈妈听, 学着课文的样子仿写一首小诗送给妈妈。有位学生深情地说道:“妈妈/给您一杯浓浓的热茶/这是女儿对您浓浓的爱/给您一个大大的拥抱/希望您每天过得很好……”就这样, 课堂上有了心灵的体验、思想的碰撞、精神的对话, 有了会心的微笑、感动的泪水, 充分激活了原本凝固的语言, 这些话语流淌在学生嘴边, 升华在学生内心, 对母亲的敬爱之情也就不言而喻了。

浅析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 第11篇

情感不仅是师生心理沟通的桥梁,而且始终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引发积极思维的情境,从文本的字里行间、人物塑造、事物发展经过等多方面从心里去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体会文本中所渗透的情感,使自己情感得以升华。同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语文教师的情感酝酿

作为一位语文教师,自身的情感修养是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的发挥情感教育的重要因素。教师的情感素养,对教材中情感的把握以及语言所诠释出来的信息等在实际教学中都影响着情感教育的实施。

1.热爱学生

一个教师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要热爱教育工作和热爱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把自己对教材的情感领会更好地诠释给学生。也正如赞可夫所说:“对学生的爱,首先应当表现在教师毫无保留的贡献出自己的精力、才能和知识,以便在对自己学生的教学和教育上,在他们的精神成长上取得最好的成果。”[1]叶圣陶先生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教师要真诚的对待每一位学生,热爱每一位学生,这样学生也会喜爱尊重自己的老师。学生对老师的爱会给老师带来极大的成就与喜悦,无形中还会给老师带来极大的教学创新。

2.热爱语文学科

一位教师对本职工作的热爱首先表现对专业的精深研究。这种对本学科的热爱,也极容易在课堂中传递给学生。作为语文老师,不仅要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而且更应该去涉足各门学科的书籍,例如文学理论、美学鉴赏、教育心理学等著作。只有不断的开阔眼界,不断的丰富自己的知识和人文内涵,才能形成更深厚的情感积淀,才能更好的领悟文本中所传达的情感。带着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悟才能在课堂上更容易感染学生,打动学生的心灵。设想一篇文章,你能深情并茂地朗诵给学生,已经把学生感动得泪如雨下,这时还何须大谈升华感情。韩军老师诵读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不知道感动了多少学生。

3.锤炼教学语言

教学语言生动丰富,语气抑扬顿挫,遣词造句之间夹带着幽默风趣,是对教学内容的有力表达,也是调动学生情感的有力手段。“教师的情感性语言,是教师对教育和教学实践中情感现象的反映,是教师用来向学生讲授知识,激发学生的感情、激情和情趣,与学生交流思想、交流感情,点拨学生心弦,启发学生心智,使学生开拓进取奋发向上的语言。”[2]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锤炼自己的语言,用精辟而又动情的话语,将文中所透露的情感表达出来,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例如于漪在教《诗八首》时,设计了这样的开场白:“人们一谈到诗,往往会联想到驰骋的想象、充沛的感情……诗,像种子一样,有一股顽强的爆发力。好的诗歌,破土而出以后,它的芳香会和民族精神融合,长久的滋润大地。今天我们读的古诗八首,有的已距今900年,有的距今达1500年之久,然而,诵读咀嚼,仍可闻到其中的芳香。”[3]于漪老师优美而富有情感的语言,掀起了学生的感情波澜,激发了他们学习的欲望。

二、语文课堂教学的情感设计

“良好的教学设计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从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尽快地进入‘学习角色。情感的沟通,愉悦的体验,最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活跃他们的思维。”[4]可见教学设计的情感创设对于情感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语言感染、朗读熏陶和多媒体创设情景等多种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启学生情感的大门,使学生加深对语文情感的领悟和理解。

1.指导朗读,领悟情感

朗读吟诵是情感体验的很好方法,可以使学生在读中受到感染,把文章读得越好,学生就越能领悟到文中的微妙情感。正如朱自清所说:“朗读教学便于发挥‘有声语言的艺术作用,使学生深刻的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从而打动学生的情感,还可以进行语言训练。”[5]老师对学生的朗读引导起着很大的影响。有教师在指导朗读《再别康桥》一文前,先让学生自己从诗文的字里行间,去揣摩作者那种作诗时依依不舍的感情,再为学生讲述诗人在康桥生活的点点滴滴,介绍诗人自己的人生经历,从而让学生更深刻把握诗人自己对康桥的留恋之情。然后让学生仔细揣摩老师朗读时的情感,将自己的阅读体验传达给学生,让学生从老师动情的朗读中再次感受那种离愁别绪。作品的创作情感,教师的教学情感,使学生更能直观的表达自己对文本的领会与感悟,无形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最后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告诉学生要将自己的情感用声音传达出来,使学生自己能被自己所领悟到的情感所打动。如果此刻能借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具有伤感怀念的轻音乐,让学生跟着音乐诵读,会起到更加娓娓动人的效果。

2.利用媒介,激发情感

当前,多媒体普遍运用于课程教学已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一种主要趋势。如录音、幻灯、音乐、电影皆是大部分中学的必备教学工具。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将声音、图像和动态画面于一体,使教学更加形象、生动。这样更容易把学生引入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从而激发学生情感,陶冶学生情操,进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比如在教学中,注重将音乐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将会收到不错的效果。如在教授《散步》时,当学生体会了祖孙三代的深厚情感之后,播放《我爱我家》可以起到催化、升华文本的作用。歌声对优化教学情感往往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上《记念刘和珍君》时,当时社会环境学生很难理解,如果让学生观看了一段有关三一八惨案的视频材料,必然会激起学生对军阀的愤慨和对刘和珍的敬仰之情,也就能理解作者内心的感受。

综合运用多媒体教学等方法,可以更好的挖掘每一篇课文的情感,从而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学生接受起来也容易轻松。

3.学生的情感积淀

有人说,一堂语文课是一次心灵的对话,需要我们用心去聆听,去品味;有人说,语文课是不断发展的生命课。课堂是受教育者获取知识,情感陶冶的关键。给钥匙,学生就能登堂入室;给火种,学生就能燃烧生命。正如李吉林说:“没有情感,儿童就不可能获得充分、全面的发展。”[6]如果学生自己没有学习发展的动机与热情,谁也代替不了他们学习。因此,提高学生自身语文情感积淀对于语文情感教育的顺利实施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产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意识到文学素养熏陶的重要意义,这样才能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活动中,结合自身的文学积淀,才能更好的体会到文章的情感内涵。其次学生还应该主动与教师建立融洽的师生情感,深入社会参加社会实践,获得丰富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同时还应该主动积极地阅读文学著作,主动接受来自各个方面的情感熏陶。通过学生自身的不断积累与努力学习,再加上老师的积极引导,相信情感教育会在教学中得到更好的渗透。

总之,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情感教育是贯彻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也必将越来越受教育界的重视。但是这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大家都把感情投入到教学和学习中,才可能使语文学科变得生动轻松,才可能提高学生的情感品质和语文能力,才可能培养出真正高素质的人才。

注释:

[1](苏)JI.B.赞可夫:《和教师的谈话》,杜殿坤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30页。

[2]郑晓舜:《教师实用语言艺术》,华文出版社,2000年版,第27页。

[3]于漪:《于漪文集》,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第l卷,第497页。

[4]周昌寿:《创设和谐开放的语文课堂氛围》,吴白:《南北桥·教学探究》,2009年,第12期。

[5]朱自清:《论诵读》,张定远:《阅读教学论集》,新蕾出版社,1983年版,第74页。

[6]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江苏教育出版社,第147页。

中学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 第12篇

一、教师要确定教材的情, 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情。

鲁迅先生说:“创作总根源于爱。”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几乎都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情感, 都有情可掘。余光中意象丰富, 情感隽永的抒情佳作《乡愁》, 抒写的是诗人的母子之爱、生死之痛以及对大陆故乡的怀念。诗中运用反复的修辞格, 一咏三叹, 表现了诗人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带给读者动人心魄的力量, 因此, 在学习本诗时,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而不是繁琐的讲解, 让学生在充满激情的朗诵中体验到诗中所要表达深沉的故土之思、悲壮的民族之魂、强烈的爱国之情, 从而获得一次很好的情感体验。又如, 朱自清的一篇叙事散文名篇《背影》以朴素平实的叙事技巧, 简洁、平淡的语言风格, 抒写了人世间最真挚无私的情感──父子之情, 这种血脉亲情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最深沉的、最真实的情感, 作品描写了作者与父亲在火车站相别的情形, 表达了父亲对儿子深厚的父爱和父子间久违的亲情。如果教师能以丰富的情感, 生动的语言, 去引导学生亲自体验其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情, 会令他们心潮澎湃, 心灵深处会产生强烈的震撼, 光凭教师空洞的说教产生的效果是无法与之媲美的。如果教师能绘声绘色地对文本地解读, 学生会设身处地地联想到自己与父母的血肉亲情, 也许他们过去对自己的父母的误解与隔膜就会冰销融化;也许会让学生知道自己平时对父亲的关怀而怀有无动于衷的态度是多么的幼稚, 多么的无知, 从而让他们对此怀有深深的歉意而反省自己当初的行为, 这对学生理解他父亲的苦口婆心是一个多么好的对照呀, 终让他们懂得父爱的无私与伟大。如果我们能以此为契机, 引导学生去写作此类有关亲情的文章, 我想, 学生定会以百般的热情, 积极投入到这次写作实践当中去。“写作从生活开始, 生活从细节处感悟”, 我们有理由相信学生学完本文后, 加上老师的循循善诱, 一定会写出感人至深的散文来。当然, 有的课文抒情强烈, 感情外露, 学生易受感染, 但也有的课文感情比较含蓄, 学生不易察觉, 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挖掘其中的情。如《项脊轩志》中作者所流露出的感情, 学生开始可能不能领会。此时, 教师应引导他们反复阅读课文, 理清作者与项脊轩的关系。项脊轩是他静心读书、获得知识的地方, 是他母亲曾经站立的地方, 一句话, 项脊轩与作者所爱的学问、所爱的亲人密切相关。所以, 项脊轩中的一景一物无不是作者感情的寄托。试想一想:在读书之余, 看看窗前“时来啄食”的小鸟, 情趣多么雅致;在怀念亡妻时, 看看她亲手栽种的“亭亭如盖”的枇杷树, 情思多么深远。因此, 只要我们善于挖掘作品中的情, 运用这些鲜活的材料来感染学生, 并引导学生认真的阅读和深入的思考, 学生就会设身处地地体味到作者的感情。只要我们努力运用课文佳作中所包含的真挚感情, 去叩击学生的心弦, 就会激起他们的求知欲, 使教师、学生与作品传达的感情达到一种完美的统一, 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情感共鸣。

二、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达到师生情感的和谐。

在课堂上, 教师要用亲切、热情、平等的教学态度;生动、幽默、形象的教学语言, 努力创造出一个轻松的、民主的、舒畅的学习气氛。如我在上课时, 时常面带微笑。我教高一的两个班, 学生基础较差, 我总是以鼓励的眼神看看学生, 让他们在课堂上畅所欲言, 积极回答问题, 语言尽量优美、生动, 有时我会结合课堂教学的主题, 穿插一些幽默的小事或其他趣闻轶事来放松一下学生学习的紧张气氛, 让课堂教学变成一种乐趣。在学生回答问题时, 我总是对他们的答案认真分析, 肯定他们的优点和创新之外, 还表扬他们能大胆地讲话的勇气, 同时也指出其中的不足;在师生讨论问题时, 总让学生多讲、敢讲、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其次, 在课堂上, 师生之间的合作是极为重要的。在上课时, 我常常从讲台上走下来, 融入到小组讨论中去, 聆听学生的心声;在教学中, 我注意把所教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感联系起来, 并且注意发挥教学中优秀师德形象的教育功能, 常常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面对面的阅读和欣赏课文, 或面对面地批改周记或作文, 让学生感受教师的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精诚所致, 金石为开”, 这样教师以自身的榜样去感化学生, 使之产生共鸣。这样, 学生慢慢地喜欢我的语文课了, 自己的信心也增强了, 学生的成绩也逐渐提高了。法国教育家卢梭曾说过:“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 无论品格还是智慧, 都不能充分自由地发展, 只有真心实意地爱学生, 才会精雕细刻地塑造他们的灵魂。”因此, 教师千万不能以“教师爷”的面孔出现在学生的面前, 冷冰冰地说教, 对学生应平等相待, 一视同仁, 把爱的种子无私地播种在学生的心坎上, 千万不能存在偏爱心理, 对聪明伶俐、思维敏捷的学生给予关爱、器重, 而对调皮好动、不听话甚至常犯错误的学生, 就轻视、批评甚至讽刺挖苦学生, 使学生产生自卑感。其实在课堂教学中, 对后者, 我们既要指出他的不足, 同时, 更需要发现他的闪光点, 让其扬长避短, 得到成功的喜悦, 让他觉得自己的老师并没有忽视他, 往往教师一个关怀的眼神, 或是一句简单的激励, 他们也久久不会忘怀, 甚至感动万分, 甚至能改善他们的精神面貌, 使之成为学习的动力。只有师生之间的感情和谐, 教育才会达到一种理想的境界。在教学中, 教师爱的情感投射到学生的心灵上, 会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反应。教师热爱和尊重自己的学生, 对学生有深厚的感情, 学生对教师也会尊敬, 发自内心的喜爱, 并且常常会因为爱老师而爱上教师所教的学科。古人云“亲其师, 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爱的情感所带来情境, 是学生学习环境中积极的基调。大量的事实证明:课堂上, 教师心情沉重, 则学生冷漠, 课堂气氛死板;教师作风独裁, 学生则表露出恐惧、怯弱;教师情绪良好, 热情而亲切, 学生则轻松愉快, 课堂上则会出现积极而和谐的气氛。所以,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以愉快的心情, 和蔼的表情, 亲切的语言, 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在愉快的语言艺术海洋里畅游, 其学习效果一定会是高效的。而且, 久而久之, 学生会变成一个有礼貌的、有感情的好学生。

三、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也应重视对学生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作文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关键部分, 学生普遍反映写不出好的作文来, 总是干巴巴的, 抒情也总让人感到是“为赋新词强说愁”。“问渠那得清如许, 唯有源头活水来”, 原因很简单, 中学生还缺少对社会的深入了解和体会。学生只有在社会大课堂中才能找到写作的源头活水, 如果这一渠道被堵塞, 或不能畅通, 学生就难以感受到真实的社会生活, 作文的真情实感就无从谈起。因此, 教师应培养学生在生活中仔细观察, 做个有心人, 并在实践中培养情感, 我在指导学生写作的时候, 常常教导学生说, 如果要让你的文章感动别人, 你在构思文章时, 就必须考虑去选择一些让你先感动甚至让你热泪盈眶的素材, 这是使文章富有感染力的重要前提。另外, 也可以指导学生养成脚踏实地的读书作风, 从优秀的作品中吸取丰富的营养, 从中学会做人, 做一个感情丰富的人, 作一个有正义感的人, 作一个拥有社会主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要学会怎样作文, 其实就是要学会怎样在做人, 做好了人, 作文才不会让人觉得情感枯竭, 味同嚼蜡, 索然寡味。再者, 高中生的内心感情是复杂的, 他们的情感常常深藏在心灵中, 我们的作文教学如能拨动他们的情感琴弦, 他们那灵魂深处的宝藏就不难开发了。在作文教学中, 在作文命题、指导、评改中都要以情动人。这样, 学生的作文也会有大的长进。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11

上一篇:上市公司收益质量分析下一篇:《公司理财》双语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