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的下一个红利

2024-07-31

中国企业的下一个红利(精选4篇)

中国企业的下一个红利 第1篇

微博到底能呈现什么功能,吸引成千上万的人群注册成为“脖友”呢?据“脖友”总结原由为微博客“六筒”:1.万花筒。光怪陆离的大千世界五彩纷呈;2.垃圾桶。社会上的坏事此处皆有记录;3.出气筒。生活中的不如意在这里找到了发泄渠道;4.火药桶。在这里能隐约感觉到社会的火气大,戾气重。5.传声筒。国家政策、新闻事件瞬间就能传遍微博的各个角落。6.打气筒。励志鼓劲,分享智慧。按目前微博用户注册趋势,相信不久微博将继腾讯之后成为中国网民第二个“企鹅”,凶猛之势不可小觑。

微博:自媒时代助推器

微博现在逐渐成为大部分知识受众或社会核心群体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尤其在90后、00后中颇受欢迎,信息传播比传统的媒介、网络、短信来的更快,面更广。

按照微博上的行规:100名粉丝以下是一份单位内刊,50万以下是一份都市报,1亿以上就是“CCTV”。经营微博,就是经营一个媒体。在信息透明和网络技术演进的今天,人人都是媒体,微博为其开通了自媒时代的通道。

如今的时代,是渴望成名的时代!不怕另类,只怕你不够另类。同样,成名渠道不怕多,就怕不够。微博又将是自我炒作成名的重要渠道,且无需任何花费,无需广告费用,一切都可以通过微博自我实现。

一些具有网络营销经验的商家也纷纷开始将其作为下一个营销的舞台了,通过微博,建立自己的媒体平台,架设起商家与用户之间互动交易的又一舞台。

微博:催熟3G手机终端互联网应用

目前,微博的主要发展运用平台是以手机用户为主,微博以电脑为服务器以手机为平台,把每个手机用户用无线的手机连在一起,让每个手机用户不用使用电脑就可以发表自己的最新信息,并和好友分享自己的快乐。

微博之所以要限定140个字符,就是源于从手机发短信最多的字符就是140个(微博进入中国后普遍默认为140个汉字)。可见微博从诞生之初就同手机应用密不可分,更是其在互联网形态中最大的亮点。微博对互联网的重大意义就在于建立手机和互联网应用的无缝连接,培养手机用户使用手机上网的习惯,增强手机端同互联网端的互动,从而使手机用户顺利过渡到无线互联网用户。目前手机和微博应用的结合有三种形式:

1.通过短信和彩信。短彩信形式是同移动运营商合作,用户所花的短彩信费用由运营商支收取,这种形式覆盖的人群比较广泛,只要能发短信就能更新微博,但对用户来说更新成本太大,并且彩信限制50K大小的弊端严重影响了所发图片的清晰度。最关键的是这个方法只能提供更新,而无法看到其他人的更新,这种单向的信息传输方式大大降低了用户参与性和互动性,让手机用户只体验到一个半吊子的微博。

2.通过WAP版网站。各微博网站基本都有自己的WAP版,用户可以通过登陆WAP或通过安装客户端连接到WAP版。这种形式只要手机能上网就能连接到微博,可以更新也可以浏览、回复和评论,所需费用就是浏览过程中用的流量费。但目前国内的GPRS流量费还相对较高,网速也相对较慢,如果要上传大点的图片,速度非常慢。

3.通过手机客户端。手机客户端分两种:一种是微博网站开发的基于WAP的快捷方式版。用户通过客户端直接连接到经过美化和优化的WAP版微博网站。这种形式用户行为主要靠主动来实现,也就是用户想起更新和浏览微博的时候才打开客户端,其实也就相当于在手机端增加了一个微博网站快捷方式,使用操作上的利弊同WAP网站也基本相同。另一种是利用微博网站提供的API开发的第三方客户端。这种客户端在国内还比较少,国际上比较有名的是twitter的客户端gravity和Hesine (和信)。Gravity是专门为twitter开发的,需要通过主动联网登陆的,但操作架构和界面经过合理设计,用户体验非常好,可惜目前只支持S60的系统。和信是国内公司开发的,目前不但支持twitter,还支持国内的各主流微博。与其他客户端不同的是,和信的客户端是利用IPPush技术提供微博更新和下发通道,不但能够大大提升用户更新微博的速度,更重要的是能将微博消息推送到用户的手机,用户不用主动登陆微博就能浏览和互动。和信支持的系统平台比较多,但缺点是在非智能机上的体验还不是很好。

相对于短彩信和WAP形式,客户端的形式更符合无线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尽管目前手机系统平台比较复杂,客户端开发起来难度很大,并且各客户端在非智能机上的发挥和体验整体都不佳,但是随着3G互联网智能机逐渐平民化,如今大部分明星3G手机终端均开发出应用程序和客户端。尤其是随着3G应用日趋成熟,3G无线网络速度的提升和流量资费的下调,3G时代,手机和微博的结合肯定越来越密切,将会为互联网和3G应用带来很多革命性变化。

无论是微博遇到3G,还是3G遇上微博,作为微博平台的网站运营商和通信网络提供商均是受益的最大赢家。

中国企业的下一个红利 第2篇

在这个新的商业世界里,愈来愈多的跨国公司正以系统战的策略发动进攻。有无系统战的中国法子?

在二00四年底回首望去,这1年风云激荡、波诡云谲,尽管这_年呈现了诸多拐点性事件,然而,有1个症结点事件不可躲避,这就是中国企业二0年,愈来愈多的中国企业渡过了其二0岁生日,比如,海尔、联想、万科、明基、蓝星、正泰、科龙等等。

面对于下韪鲆0年,中国企业家的战略短板又在何处?是系统战缺少吗?

一一月九日,在北京中国大饭店举办的《商业周刊》“第8届CEO年会”上,联想团体董事局主席柳传志的声音引起了不少关注。当天,柳传志表现低调,然而,柳依然把联想二0年经验做了1个简单的总结:“咱们在中国市场上主要做两件事情:第1件事情,在一九九0年代之前,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患上很不规范,咱们怎样样努力去适应中国市场,而且使患上自己能够患上以发展;第2件事情,咱们1直在努力学习国外企业的先进的管理经验。因而,在开辟市场方面、在管理销售渠道方面、在节制供应链方面、在财务运作以及资本市场的.沟通方面,咱们都到达了可以以及外国先进企业媲美的水平.”靠分销起家的联想,现在也开始强化系统战能力。面对于下1个,柳传志认为联想必需进行两方面的突破,1个是多元化,1个是国际化。然而,不可否认,联想在这两方面的努力并无获得无比大的突破。

《领先之道》的作者、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山东6合团体总裁陈春花1直致力于中国企业二0年经验的钻研,陈春花也表示,中国企业的下1个一0年短板在系统战。陈春花认为中国企业有3个问题比较显明,首先是企业的系统能力比较弱。第2是流程能力不够。第3个问题是分配轨制。在分配问题上,中国企业至今都没有解决好,很首要的1个缘由是,在分享价值上没有上升到1个足够高的高度。

不少人认为,这二0多年来,商业以及企业的成长对于于中国的首要意义并不是在于它捣毁了1个旧传统,而在于它在树立1个新世界。然而,在这个新的商业世界里,有无系统战的中国法子?

西方企业的系统战策略经由长时间发展,已经经自成体系,愈来愈多的跨国公司正以系统战的策略发动进攻。对于于那些像联想1样的中国企业而言,尽管1直在努力学习,然而西方标准老是感觉距离遥远。那些善于系统战的中国企业或者者亚洲企业有甚么独到的地方?

第1,以品质标准强化产品竞争力

这方面的1个例子是韩国的3星电子。3星电子在出产的进程中无比重视质量,3星的理论是:质量好,消费者才会对于这样的产品有信念,有了信念之后,他们才会对于企业发生信念,只有消费者对于企业发生信任后,产品才能卖个好价钱。3星电子正在用6西格玛来进行质量管理。所谓的6西格玛就是出产出一00万个产品的时候,仅有二个摆布是不良品,这可以说是近乎完善的标准。二0,3星电子发动1个6西格玛运动以保证产品质量以及客户满意度到达最高水准。二00一年,3星电子为此项运动的贯彻执行增添了六八0名新的黑腰带级管理人员,包含第1批七五名经理以及一五名高档经理;研发以及制造工程数目也增添了五倍以上:从六五0个增添到三三00个。二00二年,3星电子继续增添七五0名黑腰带级管理人员,使这部份人员占到经理管理层的一/三,同时使高档经理的人数翻1番,到达八0人。

第2,重建针对于顾客的价值链

价值链是企业在1个特定产业的各种流动的组合,竞争对于手价值链之间的差异是竞争优势的1个症结来源。这方面的1个案例是海尔团体。海尔在美国通太小型冰箱取得巨大的市场份额。一九九九年,海尔创立了美国公司,在三年的时间里,海尔小型冰箱便盘踞了美国小型冰箱市场二五%的份额。美国家电市场名牌荟萃,竞争剧烈,几近是所有世界名牌的竞技场,市场领导者主要集中在惠尔浦、GE、Frigidaire等品牌身上。但因为选择了1条独特的系统战打法,海尔独辟蹊径。

第3,本钱管理能力

在这方面,看1下国美如何打“系统战”.一九九八年,国美就总结一0多年的发展经验,出台了二三0页的《国美经营管理手册》。从国美的1些内部材料上看,国美处处在强调这类系统的气力。比如,在品牌建设目标上,树立先进的商品购、存、销流程管理节制体系,成为本钱节制的经营专家;树立1套保证顾客满意的全进程服务管理体系,不单单向消费者销售种类丰厚的商品,同时销售氛围以及提供情感体验。在组织架构上,设立营运中心、营销中心、行政中心、财务中心以及监察中心5大中心。

中国地产及金融的下一个十年 第3篇

现代金融业诞生之后,凭借其空前强大的金融活动能力,特别是通过广泛吸收社会游资等各种融资活动,集聚和拥有巨大的资金进行资本运作,用以支持生产、建设以及社会各方面加快发展的资金或资本的需求,以及广大居民储蓄和理财的需求。由于现代金融业巨大的支持和推动力,促使国民经济和各行各业的发展速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快速发展阶段。例如,一个实业家新建一个工厂,因为经营管理水平较高,每年可获利10%或稍多一点。按老办法,他需要用10年左右时间进行资金积累才能建第2个工厂。如有现代金融业的支持,在第1个工厂投产两年时,把工厂作为抵押品,贷款80%,加上两年的利润,就可以开始建第2个工厂,从而把新建第2个工厂的时间,由10年缩短为两年。这个简单的例子,有力地说明了现代金融业融资和资本运作的重大作用。为此,有些专家把现代金融业比喻为国民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比较恰当的。

每项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金融业既具有加快国民经济和各行各业发展的功能,也必然具有抑制国民经济和各行各业发展的功能。即人们常说的能“抑”能“扬”的功能。

20世纪上半叶及其以前的一个长时期里,世界上许多国家比较频繁地发生经济危机,而且发生了几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造成了十分巨大的危害和损失。各国政府总结了经济危机的教训,有针对性地采取了市场自发调节和必要的宏观调控相结合的办法,从而在“二战”以后有效地防止了经济危机的发生。在各国的宏观调控中,利用金融业的“抑扬”作用进行调控是一个重要的手段。这也是现代金融业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另一重大作用。

二、现代金融业与现代房地产业

房地产的开发建设,具有需要资金量大和周期长的特点。与其它行业相比,会更多地需要金融业的支持。许多国家在兴旺发达时期用于开发房地产的资金,一半以上来自金融业,有的甚至达到占总投资的七至八成。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房地产业拥有一万元资金,就可以开发三、四万元的房地产。这个例子充分地证明,现代金融业对现代房地产业的加速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支持和促进作用。

社会财富,是金融业赖以生存、运作和发展的基础。在社会财富中,房地产占有很大的比重。因为各行各业的发展,一般都要率先建设和发展本行业的专业房地产。例如,发展工业要先建厂房,发展商业要先建商店,发展教育要先建学校,等等。正因为这个原因,在各行各业拥有的固定资产财富中,专业房地产占有很大的比重。如果加上各行各业职工所需的住宅等生活用房地产,就会更多。由于房地产对国民经济各行各业发展和拥有社会财富等方面的重要地位,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国民经济先导性、基础性产业,也必然成为金融业的重要服务对象,以及开展经营金融活动和增加收入的重要环节。还要指出,在金融业经营活动中占有很大比重的借贷活动,房地产又是最佳的抵押品。以上种种,都使得现代金融业与现代房地产业形成了相当密切的关系。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业和房地产业一般都会呈现出一定的共荣共衰的关系。当金融业兴旺发达之时,一般也是房地产业兴旺发达之时。而在出现金融危机之时,房地产业不仅会出现危机,而且大多数是率先出现危机。反之,如果房地产业正在不断地集聚泡沫,有可能形成导致破灭的泡沫经济之时,也必然正在酝酿着巨大的金融风险。还有,在许多情况下,两个行业中有一个行业产生了突出问题,往往就会对另一行业产生突出的影响。例如,这些年金融业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负利率问题,使得大量资金过多地流入房地产市场(注:负利率使得过多的资金流出,本应比较均衡地分流到房地产、证券、债券、期货、外汇等市场,但因目前其它几个市场容纳量小,就造成主要流入房地产市场),给房地产业带来巨大的压力和冲击,并成为房地产业产生一些突出问题的重要原因。

三、形势和下一个十年

1997年,我国政府提出了“加快住宅建设,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消费热点”的政策。由于住宅建设投资占房地产总投资的60%以上,占据了房地产业的主体地位。而进行住宅建设,还必须建设相应的学校、医院和商业网点等专业房地产与之配套。因此,加快住宅建设,必然会带动整个房地产的加快发展。1997年以后,我国房地产业进入了一个持续快速发展时期。这些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增长8~10%,其中有1~2个百分点是房地产业做的贡献。2000年以后,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的势头越来越猛。许多城市房地产投资的增长,连年超过20%;房价的年增长,连年超过10%。众所周知,投资规模过快增长和房价过快上涨,就会产生一般性泡沫。如放任较长时间地集聚一般性泡沫,就会形成导致破灭的泡沫经济,对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的危害。因此,从2005年开始,我国政府对房地产业开展了宏观调控,采取了多方面的措施和稳步前进的方法。其中,使用金融手段进行调控就是一项重要措施。例如,要求开发每个房地产项目,房地产企业投入的自有资金不得低于项目总投资的35%(比前面讲的一万元资金开发三四万元房地产少许多),就是一个资金“从紧”的措施。经过3年多的调控,逐步地、“从紧”地增加调控力度,房地产业投资规模增长过快和房价上涨过快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的抑制。可以说,宏观调控取得了初步成效。

在一定意义上说,我国的现代金融业和现代房地产业,都属于“新兴”行业的范畴,都存在着不少不完善、不成熟的地方,都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特别是利用金融手段来调控房地产,还是一项“崭新”的事业,更存在不少不够周全之处。今后10年,以及更长一些时间的重要任务是:针对两个行业存在的问题,提出正确的对策,采取有效的措施,力争行业的改革和发展都取得重大的进步,逐步地形成一个理性互动和互相促进健康发展的局面。

其中,对地产业的要求主要是,努力完善住房分类供应制度。特别是对含有不同社会保障比重的中、低收入者住房,将由现在的覆盖面较小,逐步发展到覆盖面较大直至全覆盖。因为,住房制度的完善,是保证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与此同时,继续深化对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进一步完善调控的政策,落实调控措施,促进房地产业的发展规模、发展速度、结构和价格,都能更好地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逐步走上理性发展的轨道。

一个持久的争论——论中国人口红利 第4篇

中国自1978年以来, 经济“飞跃式”发展, 被世人称为“中国奇迹”。同时, 中国在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基本完成了多数发达国家上百年才完成的现代人口转变过程, 可称为“人口奇迹” (车士义, 2011) 。人口结构转变与经济发展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吸引了国内外诸多学者 (Bloom, 安德鲁·梅森, 蔡昉等) 进行研究, 两者关系关乎中国未来国家人口政策的走向以及经济持久增长的维持。因此研究人口转变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 对于国家维持经济发展, 保障公民利益以及建设和谐社会, 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中国人口转变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学术界已产生争论, 许多学者研究得出结论, 本文针对这些结论, 聚焦具体争论点, 进行对比分析, 并给出本文观点。

人口转变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定位争论包括: (1) 中国是否明显存在人口红利? (即中国人口转变是否促进经济发展) (2) 若存在人口红利, 人口红利多大。 (3) 中国人口红利出现时期。分析之前, 需要界定人口红利概念。“人口红利” (demographic dividend) 概念由Bloom和Williamson (1998) 首次提出, 是指在生育率快速下降时期, 人口增长率下降和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人口中的少儿比重大幅下降、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显著上升) 所带来的利益。1998年, 联合国人口基金委员会在《世界人口现状 (1998) 》中正式使用“人口红利”一词, 使人口红利这一概念逐渐为学界认同和使用。一般来讲, 人口红利是指人口转换过程中, 少儿和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下降, 劳动力人口占比扩大, 引来劳动力供给增多, 从而有利于经济发展。本文将对三大争议进行逐一分析。

二、主要争论点

1. 中国是否明显存在人口红利?

人口红利概念引入中国后, 国内外很多学者对中国是否明显存在人口红利存在争论。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存在明显人口红利, 且中国正受益于人口转变带来的经济增长。蔡昉 (1999, 2005) , 王德文 (1999) 认为, 人口转变使中国从1960年开始享受人口红利, 而改革开放后, 人口红利成为了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王丰和Mason (2005) 分析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 认为1970年左右生育率快速下降带来了潜在的人口红利。劳动力供给充裕, 同时伴随着较轻并日益降低的少儿和老年负担, 促使人均产出快速增长, 人们生活水平迅速提高。David Bloom (1998) , 都阳 (2004) , 汪小勤 (2007) 等也得出了类似结论。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人口红利并不明显, 甚至不存在人口红利。穆光宗 (2006) 认为, 人口机会窗口只是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一个可能的助力, 人口红利期不等于经济高速增长期, 穆光宗 (2008) 还认为中国有窗口之美而无机会之实。贺菊煌 (2006) 认为生育率的快速下降会引起经济增长率下降, 但它同时也会引起人均消费永久性提高。蒋正华 (2011) 甚至认为中国不存在人口红利, 他认为人口多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是更多压力, 而不是红利。

针对上述学者不同观点, 本文认为中国存在明显人口红利。一段时间内合理的人口结构将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要素供给, 进而刺激经济增长。中国人口转变在一定时期内形成了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基础, 会促进中国经济的增长。

2. 中国若存在人口红利, 它有多大?

中国的人口红利到底有多大, 国内外众多学者利用数据及相关模型得出了结论。王丰和Mason (2005) 在研究中国劳动力比重上升带来人口红利对于中国人均GDP增长率时发现在1960—2000年之间劳动力比重上升带来的贡献为8.3%, 而改革开放后的1982—2000年间这一数字为15%。武剑 (1999) 研究发现, 由劳动力投入增加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在6%左右。蔡昉和王德文 (2005) 利用1982—2000年中国分省面板数据研究发现, 总抚养负担对人均GDP增长的边际效应为-0.115, 即总抚养负担每下降一个单位, 经济增长速度将加快0.115个百分点。在考察期间, 中国总抚养负担下降了20.1%, 带来经济增长速度2.3%,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26.8%。改革开放以来, 总抚养负担下降对储蓄率的贡献率大约在5%左右, 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在1/4强。陈友华 (2008) 构建了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简化数学模型, 测量了人口红利对1978—2006年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发现人口红利对GDP的贡献量与贡献率均呈持续增长的趋势;尤其在进入21世纪后, 人口红利对中国每年GDP贡献份额超过10%。钟水映和李魁 (2010) 利用1990—2007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 采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算出人口红利对中国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作用。Choudhry (2010) 基于70个国家1961—2003年的数据, 分析研究得出人口转变解释了中国经济增长中的46%。王金营和杨磊 (2010) 利用1978—2008年中国数据, 分析得出中国劳动负担比与经济增长呈现出明显的负相关, 劳动负担比每下降1个百分点, 经济增长将提高1.06个百分点, 在过去的三十年里劳动负担降低累计带来的经济增长占总增长的27.23%。车士义和郭琳 (2011) 用1978—2008年的中国数据进行误差修正分析, 得出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短期内不显著, 但和经济增长保持长期均衡的关系, 劳动年龄人口比重每提升1个百分点, 经济增长率会提升0.028个百分点。车士义, 陈卫和郭琳 (2011) 运用1978—2008年中国的数据, 运用全要素生产函数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份额进行了分解和测算, 得出人口红利每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约为3%。

3. 中国人口红利出现时期。

对于中国人口红利能够持续多久, 主要有两种观点, 分别是:一种观点以陈友华等人的研究为代表。陈友华 (2005) 认为, 中国的人口红利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开始出现, 一直要持续到21世纪30年代初, 前后历时四十多年, 2010年前后人口红利最为丰厚, 他同时指出中国的情况与日本较为相近, 但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很大不同。于学军 (2003) 也得出了类似结果。另一个观点以王德文等人的研究为代表。王德文等 (2004) 认为, 人口转变使得中国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享受人口红利, 并将一直持续到2015年前后。王丰等 (2006) 和马灜通 (2007) 的研究结论也支持此观点。

众学者观点截然不同, 最主要原因在于人口红利定义的界定没有选择统一标准。根据文中人口红利定义, 结合中国人口年龄结构 (见图1) , 数据来自世界银行 (2010) , 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进入“人口机会窗口”期, 若中国能充分发挥人口转变优势, 该时期将在2015—2020年之间结束。这一结论同Choudhry (2010) 的研究结论相似。

三、结论

中国人口红利问题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 很多学者 (Bloom, 蔡昉, Mason) 都进行了长期研究, 其中不乏争议, 主要集中于中国人口红利是否明显存在, 中国人口红利多大和能持续多久。很多学者从自身视角给出结论。本文阐述了一些学者的观点, 并结合研究给出观点。

本文肯定人口红利的存在及作用, 同时认为中国的人口机会窗口期在20世纪80年代初打开, 一直持续到2017年左右结束。为了能够实现人口红利的最大化, 中国需要大力促进就业, 扩大人力资本投资, 改革中国的户籍制度, 推动中国产业结构转变。通过执行这些政策和完善制度设计, 中国必将实现人口红利最大化, 进而避免穆光宗 (2008) 所得出的“中国有窗口之美而无机会之实”的结局。

摘要:中国人口红利问题吸引了众多学者研究, 其中不乏争议, 主要是中国人口红利是否明显存在, 中国人口红利多大, 还能持续多久。罗列了有关争论的主要观点, 并结合自身研究肯定了中国人口红利的存在, 同时认为中国人口机会窗口期在20世纪80年代初打开, 一直持续到2017年左右。

上一篇:班主任工作的计划性下一篇:假离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