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中创新能力培养

2024-07-22

化学课中创新能力培养(精选12篇)

化学课中创新能力培养 第1篇

关键词:激发兴趣,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实验探究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许多事实证明了成功源于创新,创新才能创业。当今和未来的社会急需的是创新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兴趣作为一种非智力的心理因素,对人的智力活动和其他实践活动,有着积极的功能,强烈的创新意识来源于永远不满足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的酷爱。在化学教学中,我经常从学生熟悉又离奇的趣味实验去诱导学生,如“牛奶变汽水”等,让学生产生兴奋感到神奇,产生要学好化学的信心和决心。

二、增设实验探究问题,激发学生创新能力

化学家戴安邦说过:“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的最好场所。”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化学的灵魂。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在实验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遗憾,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三、在家庭小实验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通过增设家庭小实验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意识。

在学习了“二氧化碳制取原理和实验装置的选择依据”后让学生设计一个在家中如何制取到二氧化碳的实验方案。学生很快就想到了用厨房中的碱面和食醋就可制得二氧化碳并且利用废弃的饮料瓶和吸管就可以收集到二氧化碳。让学生在家中利用现有的物品去探究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暖水瓶中水垢的成分。通过家庭小实验不仅能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还可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在习题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习题设计以实验探究为背景,问题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引导学生探索和创新。

习题: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后,生成物可能有几种?

请你做出猜想,并设计实验方案验证你的猜想是否正确。学生分组讨论并动手实验,填写表格。

化学实验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2篇

[关键词]化学实验;创新;高中化学

引言:

1.随着科技的发展,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新时期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创造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之一,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需要从小培养,在科学迅速发展的今天,学校教育尤其要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的信息,通过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突破原有事实框架而获得的解决问题的一种全新的方式或产生对社会和个人极有价值的产品的智力活动。作为一名教师,在思想上要对创新有清醒的认识,创新虽然重要,但并不神秘;它是人脑的功能,人人都有,只是高低程度各不同。

2.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天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生命伊始,创造即起;生命不止,创造不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职责,我们要培养学生对科学自然观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对科学方法的创新精神。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化学正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能为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及其变化规律提供事实依据,同时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化学实验以其生动的内容和丰富的内涵,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下面笔者谈谈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功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做好课本实验,唤起创新意识

1.演示实验,注重探究性

高一阶段是学生化学素养的形成阶段,通过实验来探究物质的性质是重要的学习手段和方法之一。课本中有许多课堂演示实验,这些实验多注重其对课本知识的验证功能,忽略其对知识的探索和创新功能。有的教师由于怕麻烦,索性不做演示实验或改为在黑板上“画实验”、在题海中“验证实验”,这些做法严重违背了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不仅不利于知识的传授,更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只要学生处于主动积极的思维状态,很容易发现活动本身含有的新颖性、独特性,这就是创新意识的“火花”,只要我们发现和激活这一“火花”,学生就会有更浓厚的兴趣去探究。在观察领域中,机遇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人,牛顿观察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伽利略观察体积大小悬殊的石头同时落地发现了重力加速度。观察是获取知识同时也是探索未知的第一步。如果说科学家的观察越精细,其创造机会越大的话,那么学生观察越仔细,感触、联想、想象越多,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越有利。在教学中,只有注重对学生观察意识的培养,才能真正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观察Na2CO3与HCl反应的实验时,一般学生只注意到有气泡放出且速度不同,而认真观察的学生还会发现滴加的顺序不同,现象不同。

2.分组实验,注重开放性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手脑并用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种好形式,而其中的动手操作更是检验课本所学知识并使之完美和创新的最佳活动,这完全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发展和创新”的认知规律。中学化学课本中有一些学生分组实验,这些实验不仅是课本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到了高二,学生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化学知识,这时候我们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做一些分组实验。在这些内容的教学中,笔者事先制订了周密的观察计划,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做到有的放矢、有条不紊。鉴于化学学科的特殊性,笔者一直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不一定要求得到和课本一样的结论。也许学生的结果并不尽如人意,但是不盲从课本,不单纯验证,尊重实验事实并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这才是学生实验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也是学生创新意识强化和优化的关键。但在做学生分组实验时,大多数教师总是对学生不放心,怕学生不会做,怕做错出事故,怕浪费药品等,采取了“先细讲,后示范,再仿做”的方法,这种做法严重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对此,笔者认为,在引导学生认真预习实验原理方法后,教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完成实验。对学生的突发奇想,教师应给予赞赏和表扬,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因为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

二、提出开放性问题,激活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求学生有创造性思维。开放性问题并不要求一定要有正确的答案,也许问题本身并没有正确的答案,也许有很多不同的答案。重要的是,开放性问题的探索过程充满了挑战,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这个过程本身比结果更有价值。例如,在讲金属镁的性质时,笔者首先演示了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学生看到镁带剧烈燃烧并发出耀眼的白光,感到新奇而兴奋。此时,笔者趁机提出“怎样才能将燃烧的镁带火焰熄灭”的问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热情。根据以往的经验,学生会不约而同地说“用CO2气体灭火”。此时笔者让一位学生上讲台来进行演示:将燃烧的镁带伸入装满CO2的集气瓶中,结果却出乎学生的意料。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课堂气氛十分活跃。经过仔细观察燃烧后集气瓶中的物质的颜色和状态,最后得出了“不能用CO2来熄灭镁带火焰”的正确结论。这样不仅教会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掌握镁与CO2反应的性质,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在认识和掌握事物普遍规律的同时还应注意其特殊性”,从而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三、走出课堂,拓宽创新渠道,提高创新能力

3.1目前中学化学教材中的实验,大多是“照方抓药”式的实验,这些实验虽然能提高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和熟练操作的程度,但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懂得因材施教,我们今天的教师更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把不同层次学生的潜能挖掘出来,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得到长足的发展。到了高三,学生基本上已经学完了所有高中化学知识,完全有能力进行社会实践。对此,笔者的做法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更多地去关注社会,学以致用,通过在社会中的锤炼使自己的创新能力得到升华。例如,生活中废铝制品是很常见的,笔者让学生将其收集起来并设计实验制取硫酸铝。学生自己收集废弃的食品包装、易拉罐等,并通过查阅资料,确定了实验方案,然后确定实验条件,安装实验仪器,最终完成了这一实验,并完成了详细的实验报告。

3.2且不说结果如何,单是这一探索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而且拓宽了学生的创新渠道。又如,笔者让学生阅读关于加碘食盐的有关材料,要求学生利用试纸和自家厨房的现成物品来检验家中食盐是否是加碘盐,并把设计的检验方法和结果展示给大家看。这一实验过程,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加碘盐的知识,也提高了学生的生活情趣。平时与我们生活比较贴近的实验还有很多,如可让学生自行设计完成“胃舒平”的成分化验,模拟检测司机是否酒后开车等。这些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实验,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去收集资料,丰富知识,又能通过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批判精神和探索精神。

3.3为了进一步拓宽实验创新渠道,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向更高层次发展,笔者还尝试把研究性学习引入化学课堂,让学生利用学过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解决研究性学习中的相关问题。例如,结合国家“在太湖流域水质达标排放”和“限制使用含磷洗衣粉”的有关通知精神,笔者为学生选择了“太湖流域水质污染状况调查”的研究性课题,让学生查找有关水质检测的知识,并动员学生利用休息日到不同的乡镇提取水样,设计检测方案步骤,选择实验仪器药品,然后进行检测,最后写出检测报告,并与本地环保部门联系,交流检测结果,并提出改善水质污染的对策。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学生始终热情高涨,积极投入到研究性课题的研究活动中。

3.4这些包含化学实验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虽然不是课本上要求的,高考也不会考,但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却有着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创造性思维始于问题,基于实践。著名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指出:“只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的化学教育是片面的,全面的化学教学要求既要传授化学知识的技能,又要训练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而实验教学正是培养学生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内容是丰富的、形式是多样的、任务是艰巨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要抓住创新与实践这一切入点,适时进行渗透,就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石永权.高中化学创新实验教学研究[J].考试周刊,2014(88).

[2]杨婷.高中化学创新实验教学[J].教育科学,2015(10).

创新能力在英语口语课中的培养 第3篇

一、营造宽松的氛围,让学生言所欲言,培养创新意识

创造力的发展必须有自由宽松的氛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因此,在口语中教师应推行民主式的教育和管理,自觉地积极地营造一种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民主气氛,给学生的行为、思想以较大的自由度,这样学生才会增强自主意识,学会独立思考,自由表达,自我选择,促进自我发展。如初一的学生学了四个单元的英语就能在介绍朋友时颇有创意地说:She is a good girl. She is thirteen. Her phone number is 5551969. She is in Class 1,Grade 1. She and I like bananas. She is my good friend. What’s her name?It’s a secret. 学生并没有套书本上的模式,而是大胆构思组织句子,这就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表现。

二、设疑拓路,让学生畅所欲言,培养创新思维

在口语课中,教师设疑能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兴奋,点燃联想的火花,引起思维的兴奋和动机,击活创新思维。教师设疑并有目的地进行引导和点拨,能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畅所欲言。且看初三的学生,他们在看图说话。(如图1)老师问:What’s the boy doing?有同学立刻说:He’s carrying a box. The boy found a box and tried to carry it to the police station. 我又示范一次这个男孩的动作和表情,对学生作进一步的引导,让他们说得形象、生动一点:What happened to him?一启即发,同学们纷纷答道:The box is too heavy to carry. It’s difficult for the boy to carry such a heavy box. The boy is too young to carry the box. The boy can’t carry the box because it is too heavy. The box is so heavy that the boy can’t carry it. The boy is trying to carry the box,but he can’t. 课堂的气氛顿时活跃了起来,大家都在畅所欲言,都想标新立异,说出形象又与众不同的句子。老师设疑拓路,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三、树立成功意识,培养创新精神

每一個人或多或少都有创新能力,但往往缺乏创新精神。精神源于动机,培养创新精神必须激发创新动机,树立成功意识。在口语课中树立学生的成功意识,可以使学生讲英语时充满信心,积极参与,发挥自己的潜能,从而提高英语的会话能力。特别是中下层的学生,教师可以选择难度适中的对话让他们表演,及时给予鼓励表扬,让这部分学生也能情绪高涨。这种成功会促使他们积极思考,不断探寻更好的表达方法。

化学课中创新能力培养 第4篇

所谓创新, 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 运用一切已知的信息, 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 有社会意义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它具有思维的广阔性, 灵活性、敏捷性、求异性、发散性和独创性的特点。根据这一理解, 在思想政治“活动”课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创新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充分利用教材,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编写的教学用书, 它是教程和学程的统一, 必须体现教法与学法的一致性。所以, 教材是教师与学生联系的桥梁, 其质量和水平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根据当今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要求, 现行教材必须既能满足教师创造性地教的需要, 更要适应学生求新探奇的特征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思想政治课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 具有传授知识, 培养能力, 提高觉悟的功能, 它需要借助教材, 通过知识传递和能力培养, 最终达到健康人格培养的目的。

现行《思想政治》教材是根据2001年10月教育部新修订的《课程标准》而重新编写的。教材的基本原则是:“坚持以马列主义, 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认真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转变教育观念, 适应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突出创新精神与时代精神, 淡化学科理论体系, 增强教学的实践环节, 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教材中的“活动”课设计便是时代精神与创新精神的集中体现。

二、创设教学情境, 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

情境教学, 指在教学过程中, 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 从教学需要出发, 引入, 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 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 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地发展, 提高教学效率。因此, 它是一种与创新教育相适应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可以通过教师创设与教材内容相符合的教学情境, 制造一种能激起学生思考的条件和氛围, 使学生在客观情境中获得具体的感受, 从而激发其相应情感, 由此引导学生关注教学内容, 产生积极的态度倾向, 把激起的强烈情感投入教学活动, 进而激发学生思考, 探究的需要, 发展其创造思维。

现行思想政治“活动”课, 是根据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要求, 是能力要求的最高层次。它以“活动”来代替过去的“运用”, 说明对学生的要求有进一步的提高, 要求学生把学到的有关知识, 通过自己的有关实践, 去加深理解, 并运用到新情况, 新问题, 新事物之中, 以达到使学生有所发现, 有所创新的目的。因此, “活动”课决不是放任自由的“活动”, 而是要求教师转变观念, 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 勇于创新, 大胆设计, 精心组织, 创设生动活泼的, 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活动”情景, 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接受知识, 内化情感,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创新精神。

三、在活动实践教学中, 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动性

活动教学是指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 充分研究学生的兴趣与需要, 使之在动态中掌握知识, 内化情感, 树立信念, 指导行动, 以达到政治课知行统一的要求, 是教师、学生在教学系统中, 借助教材的教学互动过程。活动教学可分为常规课堂活动教学和大课堂活动教学。所谓常规课堂活动教学是指在正常的学校教室内的活动教学。它可以通过课堂教学中的讨论、演讲、社会调查材料公布等形式为课堂教学服务, 从而达到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所谓大课堂活动教学, 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用所学理论指导实践, 同时, 也在实践中检验理论, 并在实现自身的社会角色转化中, 内化情感, 坚定信念, 指导行动, 进而实现知与行的统一。

现行思想政治“活动”课, 既有要求学生先查找资料或访问, 然后把查找或访问的内容运用到“活动”课中, 又有要求学生在“活动”课中用自己所学的理论或自己的观点分析实际问题, 因此, 它是常规课堂活动教学与大课堂教学的统一。而且,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用于开展学生课堂活动和相关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少于总课时的20%。可见, 新教材对“活动”课赋予了特殊的历史使命, 它适应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突出时代精神与创新精神, 加强活动实践教学的内容, 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使学生通过学习与活动, 理解并掌握基本知识, 锻炼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 提高创新能力, 为认识社会, 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总之, 思想政治“活动”课的设计, 不仅是教材的改革, 而且是教育观念的改革, 更是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创新。因此, 在思想政治“活动”课的教学中, 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作为立足点, 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实践, 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 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积极性、主动性, 使学生产生学习需要, 进而达到理论的内化和情感的升华, 增强社会责任感, 最终达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21世纪合格人才的目的。

摘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职高化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5篇

蒋翠英

沛县中等专业学校221600 摘要:文章阐述的是在当前新课程标准下,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造“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二、巧“设疑”,培养学生敢于创新;

三、给“模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四、搭“台子”,展现学生创新

能力。

关键词:课堂教学;创新;培养创新意识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的是以谋取职业为取向,培养专门人才。忽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创造精神的教育。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掌握了专业知识适应的社会要求方面成效显著,但是在日见端倪知识经济时代,忽视创新精神的培养就不可能使学生从根本上走向市场。忽视科研和产业的融合和互动共进。这就要求职业学校教师不仅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还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创设一定的条件和氛围,引导、户发学生去模拟、探究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发现“新”现象,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归纳出物质呈现如此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创新教育。为此,作为职业高中化学教师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营造“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们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不是“我讲你听”的单向活动,而是允许学生打断老师的讲话;允许学生对老师的讲话、观点提出异议;允许学生相互讨论等多向交流。

例如:有关于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我在课堂上给学生讲其原理时,类比联想到关于Na202与S02的反应,我故意把方程式只写成2Na202+2S02=2Na2S02+02,当时我问同学是否有不同观点?立即有同学站起来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Na202具有氧化性应写成Na202+S02=Na2S02,我首先对该同学的意见给予肯定:“敢于否定老师的观点,具有独创性。”然后学生自由讨论,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再细致地给学生讲解该反应的原理,课后,我把同学们带到实验室通过实验来探究其产物。

我们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这样做就有利于消除课堂上过于拘谨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在这样的氛围里,学生就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苛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

二、巧“设疑”,培养学生的创新动机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因此,创设积极思维的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我们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紧密联系教学实际,深入钻研教材,从教材中发掘不是简单临摹教材的、有一定思考价值的知识内容,将其设计转化为问题情境“激思激趣”,以触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启动学生思维的激活点,进而引发探究的欲望和动机,我们在课堂上,应不断变换设疑的方式和策略,使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动机得以维持和强化。这样,学生在疑与思的循环和矛盾中,就会一直面临“愤悱”情境,保持着高涨的情绪和积极亢奋的思维状态。

我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设计问题情境的方式有:

1、矛盾揭示式:提出一些白相矛盾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辨析和思考来解决矛盾。例如:学习《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平衡》时,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当其它条件不变时,增加反应物的浓度,可以增大反应速率,但当金属钠与乙醇的水溶液反应时,增加乙醇的浓度,反应率反而减小,为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必须经过更深层次的思考,将影响反应速率的内因(反应物的性质)和外因(如反应物的浓度等)结合起来,索隐探微,左串右联,方能形成思维合力。

2、引而不发式:由教师设计和引发思维过程,让学生实现和展开思维活动。由于学生亲自参与和经历了化学思维活动的全过程,使学生逐渐体会化学思维的特点,了解了化学思维的策略、方式和方法,掌握和实践化学思维的操作技能,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出其不意式:创设一些与学生已有知识互相逆反或将学生已有知识置于一个全新陌生情况中的问题,使学生在惊奇中迫切地进入积极思维状态。例如学了“化学平衡”后,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能否利用反应NaCI+K制取金属钾?”学生首先感到非常意外,因钠的活泼性不如钾,怎么可以置换出KC1中的钾呢?接着学生的思维很快就活泼起来。

4、似是而非式:提出一些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问题,让学生在捉摸不透、无所适从中进入积极思维状态。例如学了“化学键”一部分内容后,可设计这样的一组判断题:(1)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2)离子化合物中含有离子键;(3)离子晶体中含有阳离子,含有阳离子的一定是离子晶体„„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不仅巩固了有关概念,还培养了他们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等思维品质。

当学生把老师的问题进行大胆的设想和创新并得以巧妙地解决时,学生就会品尝到成功的喜悦,领略到创新的意义。

三、给“模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众所周知,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将“实验”与“探究”联系在一起,构成一种教学模式则是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对实验教学功能的再认识,再开发。通过实验创设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依循科学的方法自主地进行探究,通过实验不断发现新问题,或通过实验去验证自己的理论假设,从中获取新知识,体验科学的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研究习惯,培育出科学的精神和态度,这就是“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的目标。

例如:我在讲述“稀硝酸与铜片反应”的实验时,“出人意料”地指导学生先加入少量碳酸钠,再加入铜片,通过操作的“反常”去激发学生思考原因(C02保护NO不被氧化);又如学习原电池知识后,可布置一个课外作业;利用生活中的某些物品自制简易原电池(如自制水果电池)。这套装置可以参考教材的设计,但不能与教材完全相同,学生完成后,再组织学生一起分析、讨论、比较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优缺点等,对好的方案特别是有创新的方案,进行表扬和奖励。

有时候,“实验—探究”的模式固然很好,但其受现有办学条件和规模的限制而不能广泛开展,那么,有没有其它的模式来填补这种不足呢?有,可以用“想象实验”的模式来与之互补。爱因斯坦讲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能力对于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其实施过程,可采用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先想象实验结果,再进行实验验证的方法;如在教学中做完“钠和乙

醇的反应”实验后,可提出问题:“钠取代了羟基上的氢原子还是碳原子上的氢原子?”由于教学时间的短暂以及还有其它教学任务尚需完成,因而此实验只好让学生通过想象来完成,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到实验室做实验来验证。

我们要实现“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还要引导学生对课本中现有实验装置或原理进行改进或完善,将装置中仪器进行变换或替代。“实验室制乙炔的装置”中烧瓶就可用大试管、锥形瓶、广口瓶、蒸馏烧瓶等替代,这套实验装置除了用于制备乙炔气体之外,还可用于制备如下气体(所用反应物):C12(KMn04和浓盐酸)、02(Na202和H20或H202和Mn02)、N02(Cu和浓HN03)、C02(CaC02和稀HC1)、S02(Na2S03和H2 S04)、HC1(浓盐酸和浓H2 S04或NaC1和浓H2 S04)。学生得出用这套装置以制备C12、02、N02、C02、S02、HC1等,就必须运用创造性思维来突破以往的知识框框,思维不只是停留在一个点或一条线上,而是在一个三维空间内左冲右突,上通下达,得出的结论才会是全新的。

四、搭“台子”,展现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时,应注意教给学生化学思维的方法和规律,使学生能逐步按照化学特点进行思维活动。

1、正面介绍思考问题的方法。教师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思考化学问题时,可以教给学生如下步骤:(1)问题是如何提出来的?(2)解决这个化学问题有什么实际意义?(3)这个问题应该从何处着手分析?(4)解决这个问题有哪些基本方法?(5)利用这些方法的理论和实践的根据是什么?(6)这些方法哪一种(或是否还有其它方法)比较简捷可行?(7)最后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它的意义及应用范围和条件如何?(8)还有哪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学生按着这一思路去思维,就有章可循,也会对思维产生浓厚兴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就会养成,思维能力也会得到培养。

2、教师将自己的思维过程有声化、有形化。思维过程有声化就是教师有意识地将自己的精心组织和设计的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有形化是指将思维过程中的关节点、转折点等板书出来。化学思维过程有声化和有形化就是思路演示,它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化学思维的方法,而是让学生在“听”和“看”教师如何思维时,从中受到化学思维方法和规律的熏陶浸染。思路演示实际上就是教师提供思维示范,因此,我们化学教师本身必须提供有理、有节、有序的、新颖、求异、求优的思维过程,切忌展示的思维过程凌乱无章、随意性强。

3、让学生暴露化学思维过程。教师在化学课上提问时,要求学生不仅要给出答案,还要给出思维过程。这样,我们就可以发现学生思维过程中的问题,随时给予学生以方法上的引导、点拨和调整,将学生的思维“逼”上正路。通过教师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比如:可以让学生完成化学课本上的家庭小实验;再结合课本,适当补充学习一些课外知识,拓宽知识面,进行一些趣味性而有意义的实验。我们化学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撰写化学科技小论文,充分展示学生的创新才华。

总之,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高中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从各个方面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地去进行各式各样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只有在充满生命活力与和谐氛围的教学环境中,师生共同参与,相互渗透,才能摩擦出智慧的火花,结出创

造之果;只有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去做实验,才能激发学生心灵深处强烈的创新欲望。

主要参考文献:

(1)赵宏 主编《走进高中新课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1月第一版

(2)史跟东 主编《主题教育概论》科学出版社 2001年2月

化学课中创新能力培养 第6篇

【关键词】化学教学 阅读能力 培养提高

谈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一般人都认为这是语文学科的教学方法和专利。其实不然。笔者曾在化学教学中提倡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化学的阅读能力,经过实践,并收到实质性的良好效果。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在化学教学中的阅读能力呢?笔者在实践中的心得体会是:

一、改变教学观念,提倡化学学科也要注意加强阅读

笔者认为:在初中的化学教材中,标题以外的黑体字一般都属于概念性的范畴,每个概念都包括有“外延”和“内涵”这两个方面的意义。要想让学生正确理解这个双重性的意义,在化学教学中老师就要加强指导学生对化学文本进行阅读。

1.指导学生阅读 概念提出之前的叙述部分。启发学生利用旧知识,认识新问题,通过联想、讨论、推理等方法,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各抒己见中探索结果。

2.引导学生 加强对化学基本概念部分的文字阅读。其方法是:着重引导学生对概念之间的区别与概念用语的阅读。①阅读化学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时,引导学生字斟句酌地读,让学生明白概念有它自己的严密性和准确性,不得任意删改,只能仔细阅读,才能深入理解、明确其中的化学涵义,实质上是要了解概念产生的条件与要求。②通过阅读,掌握概念之间的区别。对于一些容易混淆不清的问题,可以通过阅读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学讨论,在此基础上加以理性判断。有时候,几个概念往往罗列在一起,学生不易识别,老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才能理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内在联系,还要引导学生对化学概念进行类比,才能加深对化学概念的认识。③阅读概念用语。化学教材中的用语、书写都有严格的要求。通过阅读,才能加深对化学概念的认识,否则,对化学概念的认识还是一知半解的。

二、阅读化学图形、表格、方程,使抽象的化学理论形象化

1.抽象的理论用图来阅读。由于理论的内容抽象难懂,通过读图,可使理论形象化,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便于理解概念。老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可着重指出图与概念的密切关系。阅读的注意点应随教材内容的变化而变化。

2.阅读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图。老师要引导学生阅读以下几个内容:(1)实验内容;(2)实验所需要的仪器和药品;(3)实验装置图的原理;(4)实验要求的条件;(5)推测实验时的正确现象,并回答:a、化学实验的原理;b、实验结论;c、对实验中各化学现象的解释。当然,有关实验图的阅读必须与实验的操作结合起来,要把阅读教材与观察实验现象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初三学生由于刚开始接触化学,往往把描述现象和结论混为一谈,他们往往只注意理论,而忽视实验。要指导他们勤于观察,提高观察能力,特别是要使他们能迅速而敏锐地注意到有关事物的各种极不显著、但却非常重要的细节和特征。

3.阅读曲线图。这方面多属于一些综合知识的应用,需要一定的知识广度。简单地说,就是要学会坐标的应用。在每一条曲线中横坐标和纵坐标所代表的化学意义,同时,还要了解图上的点、线、面的化学意义。

4.指导学生对表格进行阅读、对化学方程式中各种条件的阅读、对实验现象的描述阅读等等。

三、指导阅读化学数据,让学生全面了解化学内容

化学教材中的数据都是经过科学家们的实验积累而得出来的,数据的引用是为了说明某一概念。因此,要在教材的阅读中,培养学生从数据中分析问题,导出概念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在阅读时,老师要告诉学生学会比较的方法。比较是思维的一种重要的基本过程,不经过比较就不可能分辨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就不可能确定事物的关系,也不可能区别事物的异同。在指导学生阅读数据的方法上,教师要着重指导他们注意比较以下几个方面:一是 看数据的大小不同或变化;二是看数据之间有没有内在的因果联系等。

四、教会阅读方法,在提高阅读效果上下工夫

1.做好标记或笔记。对重要的概念、论述以及关键的字、词、句等,老师应要求学生以勾、画、圈、点等方式做出必要的标记,或者写出简要的读书笔记,以加深理解和记忆。

2.控制阅读时间的长短。学生在每节课中的阅读时间,一般安排为老师阅读时间的1.5~2倍。在课堂上老师要根据学生阅读情况,特别是后进学生的阅读速度随机进行调整。

在阅读时,应保持适当的速度和节奏。对内容不同、难易有别的教材,阅读的速度和节奏,也应当有不同的要求。对易懂的内容,节奏应当明快,速度可适当加快;对抽象费解的内容,节奏则应当重缓,速度可适当放慢。

3.注重阅读过程中的思考。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阅读的时间中应包括学生思考的时间。

如果学生只会在课堂上听、记教师所讲的内容,则这位学生就像一部录音机和录像机,不仅学的知识死,而且容易忘掉。因此老师必须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分析教材和阅读教材的能力都要跟上去。我在上每一节新课时,都给学生拟出这样的问题:本节课的内容为什么要在这个时间讲,它与前后所讲过的内容有什么联系?开始有些学生不习惯,只要老师能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就能在预习新课内容时主动考虑这些问题了。

五、引导学生思考实践,促进学生阅读能力提高

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材精心设计一系列探究式的问题和实验,引导学生在思考和实践中,提高他们的阅读和创造能力。因为,在当代人才的多种素质中,有决定意义的能力是及时获得信息、处理信息和高度应变的创新能力,而应变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它是思维的最高层次活动。对学生来说,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是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独特的见解、新颖的解法、公式独到的证明或应用等。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和科学家发现规律一样,带有强烈的探索动机,也经历过提出问题、建立假说、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几个阶段。

化学课中创新能力培养 第7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习情境,学习资源,成果展示,创新能力

在学校,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我们要大力提倡依托信息技术这个平台, 通过多种途径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鼓励学生在丰富的网络环境下展开综合实践活动,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探究能力, 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运用信息技术, 在综合实践课上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兴趣是成功的先决条件, 学习或工作是否取得成效与兴趣是分不开的。”由此可见, 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是多么重要, 它是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基础, 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强大动力。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信息技术便给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创设了良好的条件, 在活动中,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生动、形象、图文并茂、声像俱美的特点, 让一些抽象难懂的内容变得形象可感, 并且摆脱时空的限制, 让学生学得有声有色, 饶有情趣。

例如, 在“明天有水喝吗”这一综合活动课上, 为了激起同学们的水危机意识和对主题的探究兴趣, 我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蔚蓝色的地球———从太空中看到的地球是那么的美丽:蔚蓝色的表面, 白云缭绕, 仿佛仙境一般, 同学们被深深地吸引着, 并由衷地赞叹。此时此刻, 我再给同学们出示了水资源被污染的图片, 最后展示了“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的眼泪”的宣传画。这一系列的图片对比给学生的视觉和心灵都造成巨大的冲击, 我适时提出:“看了这些图片, 你最想说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纷纷举起手来, 谈自己观后的感受。“那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到底还有多少呢?我们明天还有水喝吗?”我再次追问, 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激发起来, 都迫不及待地想去探索个究竟, 这就带动了整堂课的学习氛围, 取得非常显著的活动效果。

又如针对“水果拼盘”这一综合实践主题活动, 我考虑到水果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人人喜爱, 人人熟悉, 它的种类繁多, 色泽鲜艳, 营养丰富, 每天我们都少不了。因此, 水果拼盘的实践操作可以让学生通过组合制作出有一定水准的拼盘, 在营养均衡方面得到知识的熏陶, 并且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创造能力和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孩子们的创造欲望呢?我想到了多媒体, 在上课伊始, 我就给学生呈现了丰富而生动的水果拼盘画面。一组组鲜艳、直观的图片大大吸引了学生的眼球, 学生十分惊奇, 原来水果拼盘可以这样设计。在惊叹的同时, 我引导学生:“相信大家也能创造出如此精美的水果拼盘吧!”一句话便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学生个个大胆尝试、创造, 一幅幅佳作就自然而然地诞生了。信息技术的巧妙运用, 完全代替了教师枯燥的讲解, 乏味的说明, 学生在兴趣的动力下想象自由驰骋, 创造尽情发挥, 个性大胆张扬。看着他们的设计, 我由衷地感叹、佩服。在这样的课堂上, 孩子们是自由的, 更是快乐的, 他们享受了成功, 同时也得到了锻炼,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目标就这样悄然实现。

二、运用信息技术, 给综合实践活动课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信息技术的运用我们不能简单理解为单单是教师制作课件辅助于教学, 更多的是我们应引导学生学会用信息技术来帮助、拓宽自己的学习, 如资料的收集、查疑解惑等。在开展主题研究的过程中, 我们会发现每个综合实践主题都需要大量的资料搜集, 而书本上的资料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有了网络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学生通过网络去查找、搜集, 获取与主题相关的资料, 不懂的问题可以通过网络查阅。有了网络,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 知识面拓宽了, 同时也增强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网络学习也需要同学的互帮互助,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 协作能力、合作意识也得到了培养。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利用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来搜集资料、处理资料、获取资料, 也就教会了学生如何去学习, 而不是学了什么, 做到了“授之以渔”。

考虑到学生一节课的时间有限, 选择与筛选信息的能力也有限, 所以在课堂上我会针对本次主题的教学目标来为学生准备一些丰富的且有层次差别的基础学习资源供学生查阅, 而这些资料就可以放在校园网上的综合实践专题一栏。如在开展“低碳生活, 从我做起”这一主题活动时, 我事先把凡是与此相关的信息、图片、网址等都收集起来, 然后引导学生去查阅,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对于信息技术掌握得较好的学生, 则让他们利用百度、搜狗等引擎, 查找资料, 多角度地进行学习。学生在信息技术应用条件下进行研究, 并完成研究成果, 在此基础上, 可以引导学生共同协作, 学习制定与主题相应的专题网站、专题宣传栏、或者编辑成小报展示, 在网络上设计板块让学生互相交流, 提出问题, 共同研究、答辩。这一切是其它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 可见信息技术为学生进行综合实践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一个十分便利的平台。

三、运用信息技术, 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成果展示别出心裁

综合实践课是学生展现自我风采的课堂。每次主题结束时, 我们的学生都会带着自己的研究成果, 向全体同学进行展示, 形式丰富多彩, 有表演、讲解、小品……运用信息技术, 学生对自己在网络上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排版、美化, 把图片进行编辑, 把录像进行处理, 还能把组内的研究成果通过网络发布, 这样的成果展示更为新颖。

例如, 以“灯”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学生把自己小组的整个研究过程借助信息技术展示出来。学生们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 有的利用Windows画图工具尽情地展示自己的绘画才能;有的拿着数码相机到灯具店里拍下丰富的照片, 然后再利用Power Point制作成音像动画, 别具一格;还有的同学通过自己搜集到的资料来展示灯的发展史, 意义非凡……真是让我们大开眼界。这样的展示, 有更多的“含金量”, 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 学生能更加快速有效地吸收到知识, 学习积极性得到了调动, 同时张开想象的翅膀尽情翱翔。

四、运用信息技术, 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体系更为完善

评价是综合实践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课堂中每一个环节需要评价, 每一堂课、每一个主题活动的结束需要进行评价, 总结自己的得失成败。评价的方式应多样化, 注重开展自我评价、生生评价、小组评价、师生评价……以此来激励、修补。当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课程进行有效整合时, 信息技术制作能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体系更加完善, 效果更加显著。比如说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给每个学生建立电子档案, 制定生生评价、自我评价表, 鼓励学生进入综合实践专题活动网页进行点评、发贴、讨论。学生在活动中产生的成果如小制作、图片、影像等可以通过拍照、扫描等信息化手段在网络上展示出来。网络的公开透明和持久性, 大大提高了评价的分量。评价体系的完善, 评价的过程化促进了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升。

化学课中创新能力培养 第8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课,创新能力,培养措施

一、心理健康课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加强自信心,奠定创新能力之基

加强自信心,这是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最重要的也是首先能够起到的积极作用。自信,是学生在大学阶段对社会压力外在负担的无知无畏,是对当下教学内容与自我学习效果的内心鼓舞。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与完善,有利于广泛加强学生的学习自信,为以后的学科学习与综合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提高问题意识,提高动手创新能力

在目前的大学心理健康课堂上,通常学生只是静待老师提问,才解决问题。自身并不善于自主发现问题,以及进行师生间的积极活跃的互动。而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还在于对大学生敢于提问、乐于提问、积极互动的问题意识的培养。使其能够在课堂中畅所欲言,主动发现与探索问题,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动手创新能力。

二、在心理健康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教师树立正确教学意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很多名人或是成功的人士在自己的成功往事的叙述中,总会或多或少的提及到自己在人生道路中所受到他人的影响启发。教师的行为会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正确的教学意识端正自身的态度,做好为人师表的表率,避免学生因自己的不正当行为而引发负面的情绪,进而影响学习效率。

2.借鉴儒家教育思想

儒家教育思想中特别推崇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教师也可以借鉴这一思想。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性格来实施不同的教育,通过对学生的言论、日常行为进行观察,来了解不同学生的特点。当然,要是逐个观察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特点在如今的大课堂中是不可能的。所以教师可以根据所代课程的系别来实施不同的教育。比如,对于文科系学生来说,对理论性知识理解能力强,可以讲多于练。

3.培训学生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自我探索与实践的过程。在大学阶段,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结合研究性课程共同进行。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展的主体就是学生。因此,学生对课题的整体性认识,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态度,直接影响自身的动手实践能力。所以,在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之前,学校可以分组对学生所选择的课题进行讲座培训。培训老师可以从课题的选题方面,开展,研究方法和活动时间以及最终结题的种种问题给予实质性的帮助,使学生在自主实践的过程中得到创新能力的逐步提升。

4.分组竞争比赛

分组竞争比赛这样合作学习模式的进行,可以借助当前的习题微课模式,促进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容繁杂,理论知识枯燥,学生很容易产生麻痹心理。习题微课即通过简短的视频或音频等多媒体形式记载并结合一定的学习任务而进行教学。学生对课后习题的多样解答,可以通过小组活动与分组竞赛完成,教师可以以多媒体作为比赛和活动的评比平台,记述学生的课堂竞争状态。使学生在平时理论学习中就能当堂得到训练,潜移默化的训练创新能力。

5.建立多元考核评价

建立师生自评与互评模式,即建立一种小组评价与个人评价的模式。首先,在心理健康课程的研究性实践活动中,可以要求师生自己对所选所做的课题结果以及课堂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即课堂反思,客观地指出自己在学习中的优点与不足之处。其次,进行合理的小组互评。大胆客观合理地指出别人的优质点,并毫无保留的为他们解释缺乏之处。对自我状态的清醒认识,有利于促进学生在自我及他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加以继承与创新发展。

三、小结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作为学生身心健康的促进者,肩负着更加光荣神圣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不断提高自身水平,促进专业成长,推动教学进程。尽管在现阶段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极为薄弱,但是只要通过社会各界、学校、教师以及参与学生等等各方的共同努力,扬长避短,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的开展提供各项必要的资源服务。

参考文献

[1]解宏端.大学生创新训练教学模式的探索[J].教育界,2015.

[2]范海荣,陈丽娜,吴素霞,谢新宇,张电学,宋士清.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5,(05).

培养创新能力 提升化学成绩 第9篇

一、新课教学中, 启发学生创新思维

教师讲课应少而精, 讲到“点子”上 (重点、难点、知识点、疑点、考点等) , 多用启发的方法, 把精力用到引导学生会学上, 做到导以思维、导以方法、导以规律。经常用比较、分析、综合、归纳的方式, 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规律化。例如, 在讲氯气与水反应和氯气与碱反应一节时, 指出氯气是一种活泼的非金属单质, 它不仅能跟金属、非金属等单质化合, 还能跟水、碱发生反应。

实验1:取一瓶干燥的氯气, 向其中放入用笔沾水写好文字的红纸条, 观察瓶内所发生的现象。我们清楚地看到, 文字显现。由此可以推知漂白并不是氯气跟色素直接反应的结果, 而是氯气跟水反应生成的新物质的作用。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证明使红纸褪色的是盐酸还是次氯酸呢?

实验2:在一块红纸上, 滴上一滴盐酸, 观察红纸是否褪色。实验证明, 盐酸并不能使红纸褪色, 进一步推知, 能使红纸褪色具有漂白作用的, 只能是次氯酸。讲解:次氯酸的漂白作用是由于它具有强氧化性, 能使有机色素分子氧化而变成无色物质。次氯酸的氧化性还表现在它具有很强的杀菌消毒能力。讨论氯气能跟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的事实, 说明了氯水中有盐酸和次氯酸存在。那么氯水究竟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呢?

实验3:取一瓶新制氯水和一瓶蒸馏水, 比较它们的颜色和气味。学生将实验现象和已知知识相结合进行深入地、积极主动地思维, 并做出解释:从氯水呈淡黄绿色, 并且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 可以知道氯水中存在着氯分子, 说明氯气并没有完全跟水反应。故得出结论:氯水中同时存在着单质氯、水、盐酸和次氯酸四种成分。思考次氯酸具有漂白作用, 但不能作漂白粉, 为什么?

实验4:将盛有氯水的烧瓶倒置在盛氯水的容器里, 让日光直接照射, 有气泡逸出。实验证明:次氯酸不稳定, 容易分解。而氯气与碱反应可以生成相应的氯化物和比较稳定的次氯酸盐。讨论:试从氯气与水反应来推断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根据氯气的这个性质, 可以用碱性物质来吸收有毒氯气, 也可用来生产比较稳定的次氯酸盐, 工业上用氯气和消石灰做原料来制造漂白粉。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钙, 次氯酸钙在酸性溶液中, 可以生成具有强氧化性的次氯酸, 有漂白、杀菌作用。

上述新课设计的教学中, 起点放在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设置合理的思维阶梯, 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使学生充分地感受到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愉悦感和成就感, 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 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将兴趣转化为持久的动力, 同时, 教学目标是高层次的, 如:在练习中学生完成的正确率为93%, 因此设计教学, 学生不仅可以掌握氯气化学性质知识及其规律, 而且还为知识的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实验教学中, 引导学生创新思维

化学实验中观察能力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触角, 敏锐的观察能力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思维基于实验始于问题。例如, 在做钠与水反应的演示实验时, 不仅要求学生认真观察, 还要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仔细想:为什么钠会浮在水面上?为什么钠会熔成小球?闪亮的小球为什么会在水面上迅速游动并发出轻微的嘶嘶声, 直至小球消失?反应后滴入酚酞指示剂, 水溶液为什么会显红色?通过不断地引导观察, 使学生获得感性材料, 然后让学生透过现象认识到现象的本质。

钠与水反应是钠原子和水电离出来的氢离子反应。实验2-1把一小块钠投入盛有饱和石灰水的烧杯里, 观察现象。我们清楚地看到,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且有沉淀析出。

三、习题课教学中,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从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中可看出:试题越来越重视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 因此我在习题课教学中注意不失时机地渗透创新教育。

一是提倡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 鼓励学生用创新的、简捷的思路解题, 并比较不同解法的优势, 使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和创新价值, 逐渐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通过一题多变的训练, 培养学生举一反三, 灵活的思维能力。二是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新情景下的新问题。先让他们接触一些相关材料, 包括前人的评价, 然后要求开拓思路, 多角度思考。

在学生阅读和思考上述问题之后, 引导学生以他们最熟悉的离子反应的本质是反应物的某些离子浓度的减小的知识建立一个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模型, 再用溶解度的大小去分析各种物质中阴、阳离子同异及变化, 得出在水中发生复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经过训练, 学生对溶液中更为复杂的问题, 都能作出完满的解答。

浅谈化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10篇

一、指导观察, 提高创新活力

观察是创造的眼睛, 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是思维的源泉, 创新的基础。在实验教学中, 首先重视培养学生爱观察的习惯。课内实验中, 要使学生观察的注意力始终处在有意无意的状态中。在学生眼里化学教师好像一个魔术师, 化学实验好像是在变魔术, 实验中那五颜六色的变化, 爆鸣的声响, 奇异的气味以及耐人寻味的变化规律, 无不引起学生的兴趣, 激起他们爱观察、善于探究思考的好奇心。在课外, 首先要留心观察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在观察思考中发现获取新的化学知识。其次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 观察要全面, 只有全面观察, 才能获取完整的感性知识。

二、加强实验操作, 培养创新品质

在实验教学中, 首先, 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教师要根据化学的学科特点, 尽量提供机会, 让学生亲自操作实验, 在这些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起引导、点拨、评价的作用。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倡导学生动手操作实验:

1. 进行随堂实验, (边讲边实验) 即教师一边讲, 学生一边操作的实验。

在化学教材中, 以下内容可作为“边讲边实验”素材。

2. 精心组织学生实验。

实验前, 要求学生预习实验内容, 实验过程中, 规范操作仔细观察, 联想学过的知识, 进行分析、判断, 作好记录, 实验后要指导学生如实地写好实验报告。

3. 鼓励学生课外实验, 一是根据教材有关内容作出进一步的探究性实验。

例如:铁钉分别在干燥的空气中、潮湿的空气中以及不含氧气的水中等三种条件的存放情况, 研究钢铁制品锈蚀条件, 加深对铁及铁制品锈蚀原理的理解, 掌握一般的防锈方法。二是充分发挥家庭实验和活动课实验的作用, 借给学生一些简单的仪器和药品, 让学生进行家庭小实验。如:检查食盐中是否含碘、草木灰中无机盐含量的测定;活动课题不受教材的限制。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开展活动。如自制肥皂、洗洁精等实验。在进行实验的同时, 也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尽情的发挥。

三、加强思维训练, 挖掘创新潜能

创造性教学的一个基本观念:要时时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果说创新意识是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起点, 创造性思维则是创新能力的“内核”, 即创新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重视让学生学习一些创造性思维的知识、技能。这不仅能使学生学到一些创造学方面的知识, 拓宽学生视野, 激发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的兴趣。还能够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学习热忱, 促进学生开展一些创造发明活动。例如:在实验课上, 教师手拿一支试管, 请同学们“吹毛求疵”, 对试管找缺点, 课堂上同学们争相议论, 最后找出三个缺点: (1) 试管易破; (2) 只能发生一个反应; (3) 浪费药液, 在找出毛病的基础上, 可引导学生进行创造发明。对仪器进行改革, 如有些同学想出用吃完药的塑料板来代替试管。这样既让废物得到了重新利用, 又加强了学生思维的训练。

四、鼓励创新实验, 实现创新价值

探讨初中化学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 第11篇

关键词: 新课程;初中化学;模式;创新

一、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在于利用具体的场景或所提供的学习资源,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原子、分子的区别与联系,物质组成的表示,化学式的计算等重要内容时,我们以“冰糖葫芦”这种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作为创设情境的工具.因为原子、分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不仅有着种类的差别,还要在数量上进行计数。为了表示清楚这两点,我们在课前准备了若干红山楂、香蕉块、橘子瓣、小苹果等水果,并用削好的竹签按照需要串成不同组成的分子等各种微粒,准备一场“冰糖葫芦式”的课堂。

在教学中,我们以水为例进行分子与原子的教学,调动学生进入情境。首先,我们让学生以山楂表示氢原子,小苹果表示氧原子,先把它们串成2个“水分子”。然后,让学生观察、讨论、交流这2个“水分子”的合成情况,发现每个水分子都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许多的相同的水分子聚集成宏观物质的水。接着,用串好的冰糖葫芦来演示水通电分解时的微观化过程,让学生观察、讨论与交流:通过“拆”,每个分子先分解成为单个的“氢原子”和“氧原子”。最后,让学生再通“串”,使每2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氢分子”,2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许多的氢分子聚成氢气,许多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气。通过这样一个具体的情境,将学生导入探究之中.使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和片段都充溢着生机和活力,使学生最大限度地突破知识体系的束缚,获得有效的有生命力的知识,使学生个性得到尊重和张扬,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得到充分发展,由此实现教师由“教教科书”向“用教科书教的转变”,由“静态的教科书教学”向“动态的知识教学”的转变。

二、化学课堂教学中“科学探究”的实施过程观察、实验和理性思维是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

结合科学探究学习的特点,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可以按照下面的流程进行操作:创设情境,引发探究欲望一引导点拨,开展合作探究一评价激励,激发探究热情。

1、引导点拨,开展合作探究。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魅力和吸引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假设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制定出实验方案,并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小组合作探究是科学探究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改变教学方式的一种有效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的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的过程。更是一个互動与交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生生之间可以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不断完善自我认识。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在学生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只有当学生遇到难以解决的困难时,才给予适时、适当的引导、点拨。在老师的帮助与启发下,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实验现象,最终揭开化学问题的本质与规律。

2、评价激励,激发探究热情。在经过科学探究解决问题之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科学探究的思路、方法及成果,使自己的认知清晰化、条理化,进一步完善认知系统结构。同时教师对整个学习活动进行鼓励性评价,评价的内容涉及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认知水平及表达能力等。评价要体现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既要评价学生在活动现场的观察、资料收集整理、方案设计、实验、讨论、记录等活动的表现,又要评价学生的活动成果。如探究报告、感受与收获;既可以是教师评价,又可以是生生互评或小组评价。有效的评价能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把探究性学习能力逐步内化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部分。

三、重视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能力的重要环节。化学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它的功能是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替代的”。搞好实验教学要以学生为本,树立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中学化学课程必须帮助学生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化学实验体验实验探究过程,认识物质及其变化,体会化学实验的价值.例如,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鸡蛋壳的主要成分。要求学生讨论和设计好实验方案,互相交流,经过实验操作总结出最佳方法。学生自己通过实验探究,体验到了获取知识和感受未知世界的喜悦,调动了其自身的参与性与兴趣,树立了自信心。如,探究CO性质的实验中,一系列的实验现象变化,引起了他们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思考,为什么澄清的石灰水遇到CO,会变浑浊为什么浑浊的石灰水继续通CO:会变澄清,加热后又变浑浊,这不但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也使学生对溶洞的形成有了感性的认识,又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究过程,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观察能力、设计实验的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使学生的潜在能力得到开发,大家一起参与探索研究,学生的合作精神得到培养,也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质。

总之,科学探究的教学方式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中心,注重学生知识获取的过程,并把教与学有机地融为一体,强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充分彰显“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理念。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优化教学策略,切实运用科学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化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12篇

一、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我国中小学教育一贯重视知识传授,而忽略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与科学方法的培养。这种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启蒙教育,使受教育者从小就没有养成一种理性的、怀疑的、实验的思维习惯,学生成人后在处理问题、对待事物方面缺乏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更难有创新意识。因此,教师要大力提倡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开发学生潜能的观念、使学生可以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培养创新人才的观念。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还是发展认知的手段。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应受到重视, 指令性和专断的师生关系将难以维系,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上。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该能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迅速前进, 教会学生怎么对付大量信息, 更多的是一个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

二、构建适应创新教育的学习环境

1.创新教育的内部环境 构建。教师要在班内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教学环境,包括课堂教学心理环境、班级心理环境及教学化学环境的营造。教师应保护学生理解的自由,允许学生对化学环境、化学认知结构有自己的理解和把握,而不应将自己的意识强加给学生,从而浇灭了那些刚刚燃起来的“创新的火花”。为此,需破除教学上的“师道尊严观”,正确对待学生在探索中片面、甚至是有些错误的意见和想法,避免扼杀其创新欲望。

2.创新教育的外部 环境构建。 从实施素质教育 ,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看,创新能力的渐进培养阶段应是:课堂创新教学环境的构建→学校创新教学环境的构建→开放的创新教学大环境的创造。化学教师还必须注意创造创新教育的大环境,使之与创新能力培养相适应。教师要注意化学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并将其及时地反映在平时的教学之中。化学教学要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校内扩展到校外,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对一些关系密切的学科内容加以融会贯通,加强学科创新能力之间的有效迁移, 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创新教育,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战场,要充分发挥其主渠道作用。

三、创新教育应着眼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学科渗透为主,专门训练为辅

1.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是学校,主要手段是课堂教学,所以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将与创新相关的内容贯彻到教学中。比如介绍中外发明家的生平轶事,介绍创造发明的范例;要求学生针对某些实验大胆提出新见解及新的改进意见;通过小改进、小创造、小发明、小设计等手段,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竭力把学生推向创新的轨道。另外,有计划地布置一些家庭小实验,比如:如何除去热水瓶中的水垢,用p H试纸测定家中食盐水、茶水、食用醋的p H值等。通过这些活动,能极大地诱发学生的创造意识。

2.保护学生的 好奇、幻想 、创见、探索等 特征 ,培养学生创新人格。在教学过程中,许多老师往往只喜欢那些循规蹈矩的学生,而不喜欢突发奇想的、不甚从众的学生。其实学生富于幻想,对新生事物的好奇,才是真理的萌芽、创新的前奏。老师要及时发现和引导,不要感觉难缠、厌烦而随便应付,这样会伤害学生的创新欲望。

3.针对不同 的教学内容 ,结合多种教学方 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概念课的教学中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概念课的教学常被认为是课堂教学的一大难点。老师难教,学生难学,在概念课的教学中要将抽象而枯噪的问题变得生动形象, 充分发掘学生的创新和探究潜能。

(2)通过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能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笔者在教学中尽量增加一些探索性实验,多让学生设计实验。

(3)在理论教学中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化学理论的学习对学生的思维活动有较高要求, 而思维又是创新必不可少的过程。通过化学理论的教学, 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活动,进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物质结构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形象思维培养。

(4)在习题教学中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化学习题教学中,采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多题一解等手段,可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和积极创新精神。

总之,更新教育思想,优化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方法,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生活现象,大胆进行创新尝试和实践,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一定会得到有效培养和提高。

摘要: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重点是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着力提高人的创新能力。要实现教育的这一功能,首先要求各位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开发学生潜能的观念、使学生可以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培养创新人才的观念;其次教师要广开思路,通过各种方式,在班内班外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教学环境;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环,教师应着眼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学科渗透为主,专门训练为辅的创新教育,在概念课的教学、实验教学、理论教学、习题教学中挖掘创新教育素材,创造教育机会,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生活现象,大胆进行创新尝试和实践,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一定会得到有效培养和提高。

上一篇:自信作文乐在其中下一篇:维护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