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都市农业发展

2024-08-01

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精选12篇)

现代都市农业发展 第1篇

农业机械作为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 在武汉现代都市农业中担当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回顾“十一五”期间武汉都市农业的发展过程可发现, 现代都市农业既是农业生产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的过程, 也是农业生产装备、生产手段进步和技术改造的过程, 更是生产组织变革与创新过程和传统生产要素逐渐被现代生产要素更新、替代的过程。

1 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中农机化简况

近年来武汉市农业装备正在积极进行调整。随着农业结构调整推进, 农产品作物种植面积减少, 传统使用人力畜力进行耕种的农业生产模式已逐渐消失, 新型农机装备的引进、开发力度明显增大, 有先进技术装备支持的都市农业机械化水平也明显提高和延伸。

2011年全市围绕“菜篮子”工程建设, 引进推广节水灌溉、马铃薯自动播种机、毛豆脱荚机、蔬菜移栽机、芦笋扦插机、油菜直播机等新机具3200多台 (套) , 直接受益农户过万户, 推广农机实用新技术20余种。全市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2%。在设施农业方面, 我市温室栽培技术始于1957年, 塑料大棚栽培技术始于1973年, 到目前为止蔬菜设施栽培面积已发展到2×104hm2, 全市已建各类设施农业示范园60个, 花卉园45个。从设施上来看既有从荷兰、法国等国引进的全自控玻璃温室和双层充气式温室, 又有国内知名企业生产的连栋温室, 还有本市企业自行设计生产的温室大棚。此外滴灌、喷灌、多功能田园管理机、湿帘风机降温系统、温室供暖热风炉等设施农业机械装备也逐步得到应用。

随着我市“农机十二五”规划的出台, 也明确提出了武汉市今后农机装备 (设施) 发展的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 坚持农机与农艺相结合, 政府引导与市场拉动相结合, 突出重点和全面推动相结合, 技术创新与示范推广相结合, 强化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机械化发展建设, 完善示范推广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 全面提升机械化作业服务水平, 促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 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过程中的机械化发展主要矛盾

按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要求, 目前制约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机械装备化发展的主要矛盾是:对农业机械装备的旺盛需求与适合当地种 (养) 植结构与农艺要求的产品供给不足的矛盾。这不是数量型矛盾, 而是结构性矛盾。在需求关系上是无效供给过剩, 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的问题, 既浪费资源又阻碍发展。而在设施农业规模的发展上, 武汉市的设施农业的科技含量、管理水平和社会经济效益与京、津、沪等大城市和沿海地区相比, 都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管理体制不合理。没有建立起对设施农业的发展规模、结构布局、设施能力、技术水平和配套措施等诸方面的宏观调控管理机制, 造成设施农业的整体协调和行业管理滞后, 缺乏充分论证, 投资盲目, 重复引进, 管理缺位, 竞争无序, 效益不高, 市场竞争能力不强。二是生产体系不健全。没有建立设施农业的质量监督体系。在设施工程上表现为:设施类型繁杂, 档次较低。主要有地膜覆盖保护层、塑料暖棚 (大中小棚) 、玻璃温室、双层活动层面温室等, 其中后两种在整个设施农业中不足5%。从设施用材来看:有钢管、钢筋、玻璃、有机复合材料、水泥骨架以及竹木混用等, 用材五花八门, 除政府投资兴建的部分钢架大棚比较规范外, 其他简易设施农业建筑普遍跨度不一, 长度不齐, 棚高不合标准, 既影响作物的种植, 又不利于机械作业, 从而导致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不高。三是配套机具不到位。设施农业中机械化程度极低, 大部分生产环节的机械应用程度处于空白, 很多生产环节仍为原始的手工劳动:强度大、环境差、效率低、作业质量差, 产出不尽人意;机械化水平低, 现有的机械配套不全, 或是少数生产环节使用机械;设施农业的机械装备水平落后, 已与先进的高新生物技术形成鲜明的反差, 从而制约了设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没有充分发挥已投资硬件设施的作用。四是智能化程度不高。全市普通蔬菜大棚内设备简陋, 机械或设备配套不够全, 生产控制自动化、智能化程度不高, 人为环境控制能力较差。

分析以上问题后可发现, 问题出在农机装备 (设施) 供给上, 解决的办法就应当是从生产和流通两方面来保障供给。所以农机化发展的创新思路是, 农机化投入要从低水平、重复性的增长, 转变为高水平、效率性质的增长。农业机械化对都市农业发展的机械装备支撑能力、科技创新支撑能力、产业体系支撑能力也要进一步提高。根据新时期都市农业发展的特点、功能及任务, 以及对机械化的需要, 确定现代都市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方向。抓住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机会, 通过运用适合的农业机械与设施装备, 发展农业生产设施化、工厂化、智能化、标准化生产的技术, 提高主导农产品的产业化经营能力, 提升都市农业核心竞争水平。

3 武汉市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对策

一是要落实政策、统一思想、依法依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武汉市农业机械化促进办法》等法律法规, 政府要把农机化发展纳入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 并列入政府议事日程。农机管理部门要切实加强自身建设, 创新的工作理念迎接建设现代都市农业所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努力推进我市农机化转型跨越发展。同时还应充分发挥市农科院搬迁武湖的地源优势, 根据各远城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支持高科技含量、现代化农机的引进、研发与推广工作, 为建设现代都市农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二是要产学研推相结合。一方面要引进、吸收、消化国外先进农业装备和管理经验, 加强武汉地区高等院校与科研所之间的交流合作。比如, 组建由市农机化所、省农业机械设计院、华中农业大学等单位组成的农机产业创新联盟, 开发适用、低成本、高效率、多功能、节能环保的特色装备。另一方面还要结合武汉实际, 围绕全市种植业“九大板块”基地, 加快蔬菜、食用菌、特色瓜菜等生产设施及相关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配合全市规模化畜禽养殖小区提档升级, 努力提高生猪、奶牛、禽蛋和肉禽等畜产品的机械化养殖水平。以全市集中连片或相对集中连片的精养鱼池为机械化发展重点区域, 重点发展标准渔塘建设改造、池塘环境友好养殖配套设施, 工厂化养殖水净化处理系统、自动化测控体系和配套养殖技术。推广运用高效节能增氧、自动投料以及水产品初级加工等机械装备与技术。

三是发挥项目引导优势, 提高特色产业全程机械化生产水平。按照武汉市“十二五”农业经济发展规划中“旅游、文化、农业相结合”的现代化都市休闲观光生态农业定位, 针对都市休闲农业所具有的生产功能、生活功能、生态功能以及示范功能, 在农业种植、畜牧水产养殖、农产品采后处理、贮藏保鲜、精深加工等方面, 选择工作重点, 开展现代农业机械装备的研究与示范, 拓展现代农业机械的研发与应用范围。

四是根据武汉市地区农业科研院所的基础条件优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发展机遇优势, 将武汉市农科院农机化所定位为现代农业机械和装备等农机社会化服务项目的区域性中心, 并组建大城市农机创新联盟, 使其成为郊区发展农业机械化思路创新、组织形态创新、投资体制创新、指导方式创新的“实验室”。

五是大力发展以物联网应用为基础的武汉市现代农机装备设施农业, 实现物联网技术在装备设施农业领域中的应用是改善我市现代农业生产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生产水平的有益尝试, 在现代化农机具和温室栽培领域, 各种传感器检测室外及温室环境参数通过各种仪器仪表实时显示或作为自动控制的参变量参与到自动控制中, 保证作物有一个良好的、适宜的生长环境。物联网在装备设施农业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借助物联网技术可把室外大环境和温室小环境的温湿度、光照、降雨量等, 土壤有机质含量、温湿度、重金属含量、p H值等, 以及植物生长特征等信息进行实时获取传输并利用, 为精确调控提供了可靠依据, 这对于温室作物的科学种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俞秀红.农业机械化如何跟上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需要[J].中国农机监理, 2011, (10) :41.

唐山: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情况 第2篇

唐山南临渤海,北依燕山,毗邻京津,现辖两市、六县、六区、六个开发区(园区、工业区、管理区),总面积13472平方公里,是全国较大城市和省域中心城市。全市现有187个乡镇(含唐海县10个农场)、5121个村、队(含唐海168个队),总人口737.1万,其中农业人口488.6万人。实有耕地面积844.4万亩,全市人均耕地1.2亩。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5442.4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86.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269.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686亿元。全年全部财政收入555.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55.6亿元。2011年,唐山市农业总产值达到757.5亿元,其中,种植业430.8亿元,畜牧业235.3亿元,渔业70.2亿元。农业、畜牧、水产产值占大农业的比重达到97.2%;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9460元。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的原则,多措并举,积极推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不断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围绕农业科技成果应用和农产品品质提升,加强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推广生态农业生产技术,加快推进绿色有机、生态循环、立体节约型农业发展。一是大力发展牧渔业生态健康养殖。紧密结合曹妃甸建设总体规划,围绕现代渔业建设,对全市渔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大力推广虾蜇混养、虾鲀混养、南美白对虾与白鲳套养和稻田虾蟹立体生态养殖等健康养殖模式。继续发展浅海滩涂立体养殖、海水生态健康养殖、淡水标准化健康养殖、集约化设施渔业、海洋牧场、临港库区休闲渔业,推动渔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海水池塘生态健康养殖面积16.8万多亩,占海水养殖池塘总面积的93%。继续开展增殖放流工作,探索和制定渔业资源补偿办法,保护渔业生态安全。积极推广迁西龙顺柴鸡生态养殖模式,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二是以发展农村沼气为重点,加快太阳能、风能、地热等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快沼气服务网点建设,开展技术创新,积极引进沼渣、沼液生产颗粒、液体有机肥料新技术,推广秸秆压块技术。全市户用沼气累计达到48.9万户,实现适宜建池户普及率60.5%;100-300立方米沼气累计达到1035处;500立方米以上大型沼气工程累计达到25处。全市年产沼气12.7亿立方米,折合标准煤为13.15万吨,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76.5万吨,在新民居建设、生态循环农业、低碳减排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三是积极发展节水高效农业。重点加强设施蔬菜 2 节水灌溉和土肥水一体化技术推广工作,增强节水、省肥效果,实现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着力推进设施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水平。围绕农业结构调整,把高效设施农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突破口,积极推进设施建设改造升级,创新发展机制,按照“政府引导、市场拉动、统筹规划、群众自愿、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原则,以打造棚室生产“唐山时代”为目标,坚持“可控、生态、高效、规模、循环”的发展思路,推进棚室生产由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迈进。2011年,全市新建设施农业面积10.6万亩,播种面积达到达到130.6万亩,其中新建日光温室面积7.1万亩,日光温室播种面积50.1万亩。

(三)逐步探索休闲观光农业,不断开发农业多样化功能。充分发挥唐山地处环渤海、京津冀都市圈的独特区位优势,充分利用丰富多样、特色突出、品位高雅的旅游资源,将唐山旅游资源与农业活动相结合,整合资源、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创建旅游精品。南部沿海地区以乐亭县为主,在京唐港开发了浅水湾、翔云湾海滨旅游区,在大清河开发了“三岛”旅游区,各具特色,集海上观光、垂钓娱乐、消夏避暑、品尝海鲜于一体,年营业收入达1000多万元。北部山区迁西县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潘、大”水库的渔业资源,积极发展休闲渔业,以游览、垂钓、餐饮为主,发展各种游艇、快艇、休闲渔船150多艘,每年接纳游客 10多万人,收入2000多万元。全市已发展休旅农业企业558家,其中规模农庄27家,仅2011年共接待游客320万人次,产业收入达到2.8亿元,实现利税近亿元,为农民增收1.3亿元,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

(四)积极打造农业品牌,不断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围绕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通过推进标准化和绿色、有机农产品发展,积极打造农业品牌。先后制修订地方标准98项,全市已建成种植业标准示范区11个,按标准化种植管理的农作物面积达到450万亩;建成畜牧水产养殖标准示范区13个。全市认证无公害种植基地18个,面积33.45万亩,无公害基地累计认证面积达到156.45万亩。目前,全市品牌农产品数量达到151个,其中45%的品牌产品通过无公害基地产品认证或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3个农业类产品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京东板栗和玉田包尖白菜获得地理原产地保护标志认证,品牌产品年销售收入超过38亿元,其中超亿元的10个。

(五)全力完善市场建设,不断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都市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流通。目前,全市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达到53个,冀东果菜批发市场、荷花坑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西郊农产品批发市场、南新道水产品批发市场等大型批发市场功能日臻完善,具有较强的带动能力,在我市农产品产销活动中发挥了巨大的支撑作用。2011年,全市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总额超过 150亿元,其中交易额亿元以上的有20多个。冀东果菜批发市场跻身全国百强,现已形成具有果菜集散、品质检测、仓储保鲜、信息服务、加工运输、农资服务等多功能的大型产地果菜批发市场,年交易额在20亿元以上,成为华北地区重要的果菜集散地。荷花坑批发市场完成扩建改造后,市场辐射功能、信息功能、交易功能、管理服务功能更加完善,农副产品年交易额达到40多亿元。新建的玉田县晶玉果菜综合批发市场,集仓储、加工、物流为一体,功能完善,辐射东北、京津、内蒙等地,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六)加强农村土地流转,不断推进农业规模经营。土地流转体系初步建立。按照中央、省、市的整体部署,加快培育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交易市场,促进土地向种田能手和专业大户集中。2008年,在全省率先挂牌成立了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中心。2009年,涉及土地流转的17个县(市)区全部成立了县级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中心,成立了193个乡(镇)级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机构,村级相应设立了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信息员,率先在全省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体系,在全国名列前茅。2011年,全市共流转土地109.17万亩,土地流转率达到14.5%,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面积70.99万亩,土地规模流转率达到65%。

二、主要特点

(一)突出都市现代农业地位。将其作为我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载体,尤其是曹妃甸开发建设开始后,随着捕捞面积的减少,更是把休闲观光渔业作为渔民转产转业,增加渔民收入的一项主要措施。市委八届六次全会提出,要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力争在每个县(市)区建成一个面积5000亩以上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全市休闲观光农业实现新的突破。

(二)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唐山是京津冀都市圈的重要一环,地处交通要塞,是华北通往东北的咽喉地带,京沈、京秦、大秦三大铁路横贯全境,津山、京沈干线公路横跨东西,东有秦皇岛港,西邻天津港,新建的唐山港位于津秦两港之间。境内铁路公路交织成网,交通发达。我市周边的京津承秦都是著名的旅游城市,旅游资源丰富,游客数量巨大,为我市都市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我市充分发挥这一区位优势,不断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我市在全省和全国的知名度,为都市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充分发挥资源和产业优势。唐山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随着我市农、林、畜、渔产业的发展,为都市农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农业资源,具有坚实的产业基础。我市立足资源优势,在北部山区,大力发展以林果采摘为主的休闲农业;在中部平原地区,发展以蔬菜采摘、植物花卉欣赏为主的休闲观光农业;在 内陆水域,发展以垂钓为主的休闲农业;在滨海地区,发展以海水养殖、海鲜饮食、避暑消夏为主的休闲农业;同时,依托重点景区,发展具有地方民俗文化特色的“农家乐”、“农家院”都市农业。

(四)走循环农业发展道路。以废弃地治理、复垦和再利用为重点,大力发展休闲农业。遵化尚禾源公司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对何家峪村500亩尾矿库进行治理、平整,用于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现已初具规模。在园区发展上,选种、育苗、管理每一道环节严格执行绿色、有机标准,运用膜下滴灌,节能减排,把废弃的菌棒作为上好的有机肥料,用于蔬菜、果品的种植,使其变废为宝,从而建立农业企业的“循环经济”。迁安市五重安乡苏家沟村在烂尾矿山地建设了瑞阳生态农业大观园,照明用电采用太阳能,温室果菜全部采用有机无土栽培和物理生物病虫害防治技术,体现了休闲农业发展的特色。乐亭的赵蔡庄村生态旅游家园露地和温室灌溉采用滴灌,生产使用沼渣沼液,照明使用太阳能,体现了循环农业的发展理念。

二、存在问题

我市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为推进全市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其发展形势虽然喜人,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规模有待进一步扩大。发展布局还不尽合理,一些地方重复建设现象比较突出,分布零 散,没有形成规模效应。二是建设档次较低。在都市农业发展中,大部分设施简陋、服务水平较低,缺乏更有观赏性、体验性、舒适性的亮点。三是管理经营素质偏低。由于都市农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加上经营管理人员相对较少,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致使从业人员整体接待素质、服务水平偏低,经营效益还不够好,制约了我市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

三、下步工作安排

今年是转方式、调结构,大力实施“一产抓特色”战略的重要一年。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国家关于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安排部署,结合现代农业建设,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快推进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营造都市时尚氛围。继续把休闲观光农业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围绕农业功能拓展,在全市形成“一心、两带、多基地”的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格局,促进农村资源资本化。“一心”,即以路南、路北、古冶、开平、丰润、丰南等六区为核心,突出农业高新技术展示、城市生态园林和田园农业采摘,建设都市观光农业核心圈。“两带”,即以遵化、迁西、迁安为核心,突出山区生态特色和自然历史资源,建设综合性北部山区及长城沿线综合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带;以唐海、乐亭、滦南为核心,突出滨海特色养殖、精品果菜、海岛、湿地等自然资源和产业优势,建设滨海特色农业休闲观光旅游度假带。“多基地”,即在各县(市)区因地制宜建设 农业生态园、农业观光采摘园和渔业休闲垂钓园、农事活动体验园、民俗旅游村,形成星罗棋布的休闲农业基地。坚持因地制宜,选准旅游开发切入点,取得突破性进展。到2012年,每个县(市)区分别建成8-10个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形成功能健全的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网络化格局。

二是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蔬菜,以示范县建设和标准园创建为抓手,推动生产布局向“一村一品,一乡一品,数乡一品”转变,形成区域特色明显、商品性强的蔬菜产业种植产区,提升蔬菜品质、提升品牌影响力。积极推进环京津菜篮子基地建设,加强与超市、企业、院校、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的对接,发展订单农业,建立对口蔬菜供应生产基地。畜牧,以建设现代畜牧业为方向,制定全市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意见,以奶业升级工程、畜禽良种繁育、动物疫病防控、质量安全监测、饲料兽药保障建设为着力点,按照“一种五化”的要求,巩固提高奶牛、生猪、家禽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肉牛、肉羊及特种养殖等特色产业。以部、省级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创建活动和落实国家生猪、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改扩建项目为契机,重点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进一步深化以市、县动植物防疫机构为核心,乡镇动植物防疫站为主体,村级动植物防疫员为基础的市、县、乡、村四级动植物疫病防控网络。不断壮大畜牧业发展配套产业,积极发展秸秆青贮、氨化和微贮,大力推进全株玉米青贮。9 渔业,以改造和提升传统养殖生产为突破口,以新品种和新模式养殖为主线,重点在养殖新品种开发和引进上下工夫,积极开发和引进适宜我市养殖的新品种和新模式,大力推广池塘生态健康养殖和海淡水特色养殖,以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场区和品牌创建为抓手,进一步提高全市健康养殖水平,提高养殖生产效益。大力实施农业品牌创建工程,培育一批具有我市地缘优势,在省内和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影响力和明显竞争优势的农业品牌产品,推动全市农业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的优化升级,从根本上提高我市农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

三是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提升监管能力。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健全完善市、县、乡(镇)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监管、执法监督和检验监测三个体系,健全完善监管长效机制。深入落实市政府《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网络,进一步提升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能力和水平,积极推进县、乡两级和企业自律性监测机构建设,确保年底前完成建设任务并开展检测工作。

四是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深入贯彻落实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制定全市促进农业科技进步的实施意见。深入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重点搞好区域综合站、乡镇动物防疫站搞好运行机制创新,在增强基层技术推广机构活力和最大限度调动基层农技人员积极性上下功夫。积极寻求建立稳固的科技支撑,推进“良种工程”和良繁体系建设,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力度,加快种养产品更新换代步伐。大力实施农民素质提高工程,组织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活动,通过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阳光工程、百万农民大培训、新型农民培训、科技进村服务站、送科技下乡、组织科普宣传活动等多种渠道,全市完成各类农民培训150万人次,其中完成阳光工程培训9.8万人次,实用技术培训30万人次。

五是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坚持规范运作、阳光操作,积极争取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并认真组织实施。积极推广农机化新技术,重点抓好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玉米机收、花生机收、农机深松等工作,组织开展跨区作业、订单作业、承包作业等多种作业形式,更好地发挥农机在农业生产中的主力军作用。积极推进设施农业及畜牧水产养殖业生产机械化,进一步加大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培育力度。

六是深化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农经管理机制创新。扎实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强化土地流转监督管理,提升土地流转管理服务水平。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研究制订土地流转奖补政策,开展土地流转先进典型评选活动,培育土地规模流转示范点,加大对规模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调动农民参与土地流转 的积极性。强化农村“三资”管理,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加大农村财务公开和审计力度。健全土地承包仲裁体系健全完善调解仲裁制度,扎实开展调解仲裁工作。加强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监管,积极履行监管职责,保障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规范健康发展。

七是创新农业服务机制,切实提高为农服务水平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第3篇

■ “绿色奥运”促首都农业功能定位转变

农业生产功能全面提升

2002年,北京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将都市型现代农业作为首都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围绕“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绿色奥运”理念,提出了“生产、生活、生态”多功能服务首都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思路,把农业的生态功能建设放在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位置。

——优质、惟一、高效的农产品成为追求目标。北京市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显示,北京名优特色农产品品种达146个,其中鲟鱼和虹鳟鱼良种繁育水平全国领先,鲟鱼种苗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达70%以上。经过农业结构调整、设施农业的发展以及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北京的农业效益不断提高。2007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2001年增长了34.7%,年均增长5.1%;每亩耕地创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2001年增长67.1%,年均增长8.9%。

——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体系建设全面加强。2007年,市级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累计达到1020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891个、绿色食品认证117个、有机农产品转换认证222家、无公害农产品产地414处,农产品商标2716件,其中“平谷大桃”等6种特色农产品获得地理标志。

——农业的规模化、市场化、组织化程度大大提升。北京市规模以上家禽生产企业和农户(家禽存栏1000只以上)家禽存栏占全市家禽存栏总量的比重达93.1%,规模以上生猪生产企业和农户(生猪存栏100头以上)生猪存栏占全市生猪比重达70.9%,规模以上奶牛生产企业和农户(奶牛存栏100头以上)奶牛存栏占全市奶牛存栏比重达56.8%。到2007年末,已登记注册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1609个,加入合作组织的农户占从事第一产业农户数比重达44%。

——农业布局优化调整。北京市各区县在调整农业结构的同时,积极培育、扶持优势主导产业,形成了以顺义、丰台、通州、昌平为主的花卉主产区;以房山、怀柔、平谷、密云、延庆为主的干果主产区;以房山、顺义、大兴、平谷、密云为主的园林水果主产区;以顺义、通州、大兴、房山、平谷为主的生猪养殖主产区;以房山、顺义、大兴、怀柔、密云、延庆为主的家禽养殖主产区。

农业生态功能建设构筑城市绿色屏障

农业承担着首都绿色生态屏障的重要功能,在2002—2007年奥运会筹备阶段,围绕“绿色奥运”的理念,实现青山、碧水、绿地、蓝天的绿色奥运目标,北京加快了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在绿化方面:五河十路、两道绿化隔离带、生态走廊、水源保护林、流域综合治理以及山区的植树造林等绿化建设,大大提高了全市的林木绿化率;城区河道、环路和主要干道两侧、公园、小区的绿化建设,既营造了景观效果,又大大调节了空气,改善了环境。与此同时,北京联合周边省市开展了京津风沙源治理。

数据显示,2007年北京市林木绿化率达51.6%,比2001年提高7.6个百分点,城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6平方米。北京空气质量大为改善。2008年,在奥运会和残奥会举办的8月份和9月份,北京市大气环境中各主要污染物浓度平均下降45%,其中奥运会期间下降50%。在举办奥运会和残奥会的29天中,北京市空气质量实现了天天达标;17天的奥运会期间,北京市收获了10个一级天、7个二级天;12天的残奥会期间,收获了2个一级天、10个二级天,创下北京市10年以来同期空气质量最好纪录。

发挥农业生活功能 ,服务城市居民

北京市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新的政策背景下,政府对农村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郊区农村以崭新的面貌吸引着广大城市居民到郊区观光、旅游,北京乡村旅游业由此得到长足发展。2007年末,北京市观光园达1302个,比2006年增加72个;民俗旅游接待户10323户,增加1597户,农业观光园和民俗旅游接待户接待游人分别为1446.8万人次和1167.6万人次,其中,观光园总收入达13.1亿元,比2006年增长25.3%。

■ 北京农业生产稳定增长

奥运期间农业稳定增长

2008年,北京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惠农政策扎实落实,多重利好因素拉动奥运举办年第一产业实现稳定增长。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03.9亿元,同比增长11.6%,按可比价计算增长0.6%;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12.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1%。环境友好型的林业、花卉业、粮食生产等增长突出,成为拉动农业增长的主要因素。

林业:林业产值达20.5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对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8.6%,其中造林面积达68.8万亩,增长1.2倍,造林产值增长了30.1%。

花卉:花卉产值11.9亿元,增长45.7%,对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11.9%,鲜切花产量达14391万枝,增长44.6%,盆花产量达12660万盆,增长86.3%。

粮食:围绕“绿色奥运”理念,提高绿色覆盖率,市政府每亩新增粮食生产生态补贴40元,拉动2008年粮食播种面积比上年增长14.6%,总产量增长22.9%,粮食产值增长30.2%,对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17.3%。

现代都市农业发展 第4篇

1. 经济实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确立成都在西部的核心地位

成都市位于天府之国核心地带, 是西部地区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讯枢纽, 是“长三角”和“泛珠三角”经济区的重要城市, 是我国西部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并向西南、西北两翼腹地延伸辐射的重要城市。2007年成都市实现GDP3324.2亿元, 占四川省GDP的31.64%,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5.1亿元, 三次产业比为1∶6.4∶6.7。GDP总体水平高于武汉、西安、昆明、贵阳。人均GDP是重庆、西安、昆明、贵阳的2.35、1.33、1.54、1.43倍。

2. 成都资源禀赋孕育农业十大特色优势产业

成都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自然资源极为丰富, 全市地形地貌复杂多样, 平坝、丘陵、山地起伏相连, 江河渠系纵横交错, 热量充足, 雨量充沛, 四季分明, 土地肥沃, 适宜农林牧渔各业生产。经过数十年的建设和发展, 形成了粮油、畜禽、蔬菜、水果、食用菌、花卉、茶叶、中药材、水产、林竹等十大特色优势产业。

3.“两枢纽”地位引领西部农产品加工、物流发展趋势

成都市是我国重要的铁路运输枢纽和铁路客运中心, 成都双流机场是我国六大航空枢纽之一, 以国道、城市内部环状高速路网、外向放射状延伸的高速公路网构成的区域交通网络, 构筑了全域成都区位交通优势。“两枢纽”核心区位可以充分利用成都、四川乃至西部优势特色农业资源, 汇聚南来北往的物资, 全面推动成都西部农产品加工和物流中心建设。

4. 历史文化沉淀催生成都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发展

悠久的历史文明, 厚重的文化底蕴, 浓郁的现代风情使成都成为一个国内外闻名的大都市。成都市依托龙泉山脉、龙门山脉、邛崃山脉等资源、人文、地理特征, 结合都市农业的兴起初步形成了“一、三产业”互动的新格局;依托特色农业的各种节会如“龙泉桃花节”、“双流黄甲麻羊节”、“新津梨花节”、“金堂脐橙节”、“崇州布朗李节”、“都江堰猕猴桃节”、锦江“五朵金花”、郫县“农科村”等农家旅游深入人心, 达到了相当大的规模。成都乡村旅游、休闲观光农业成为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二、制约因素

1. 农业弱质产业地位没有根本改变

全市现代农业发展进程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农业结构、生产水平、物质装备、科技贡献、农民组织化和知识化程度等与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存在明显差距。突出地表现为种植业规模小, 养殖业规模不大, 优势农产品集中度不够, 区域布局不合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 农业推广经费投入不足, 专业技术推广人才流失严重;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 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需求不强, 不太适应现代农业对科技发展的要求。

2. 农业产业链不完善

近年来, 成都市全力推进十大产业发展, 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另一方面, 农产品加工链不长不大, 农业物流业发展滞后, 制约了成都优势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2007年, 全市生猪出栏量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居首位, 但猪肉精深加工水平较低, 肉制品精深加工比例仅为5%左右, 与全省比例持平, 低于全国6%的平均水平, 低于沿海地区10%的比例, 更低于发达国家高达60%~80%的比例。成都市农业物流业点多规模小, 不配套, 缺乏大型综合农业物流平台, 制约了全市农业产业优势的发挥。

3. 农业基础设施及现代农业装备滞后

全市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投资分散, 投入的多元化机制没有形成,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 特别是汶川大地震对农田水利设施、农村道路等农业基础设施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农业基础设施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另外, 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农产品的储藏、冷藏、运输不配套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4. 农民组织化和农业专业化程度较低

近年来, 成都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数量有了较大的增长, 加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数量也大幅度增加。但从总体上看, 一是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数量仍然偏小, 带动农民数量还不够多;二是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规模小、实力弱, 布局分散, 没有建立起合理的产权制度和利益连接机制及其他制度, 示范带动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又一瓶颈。

5. 农业企业面向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弱

大多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缺乏面对国际市场竞争的经验, 缺乏提升、宣传营销企业品牌的方法, 缺少敢于同国外企业竞争的勇气, 不熟悉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规则, 造成农产品国内市场竞争日益加剧, 而错失了进军国际农产品市场的机遇。如何改变龙头企业国际竞争能力弱的现状, 将成为成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环节。

三、重点发展方向

1. 绿色高效农业形态

遵循农业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基本原则和理念, 按照农业标准化生产要求和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 从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到销售实行全程质量控制, 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 大力发展绿色高效农业, 重点推广以沼气工程为纽带的农牧结合、种养加结合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从整体上提高农业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综合效益。

2. 特色精品农业形态

围绕成都市特色优势农产品进行深度开发, 如猕猴桃、水蜜桃、枇杷、早熟梨、晚熟桃、优质杏、精品蔬菜、食用菌、冷水鱼、茶叶、林竹等特色优势农产品, 充分利用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和生产方式, 做强做精, 重在质量、重在特色、重在形成精品。

3. 休闲观光农业形态

以岷江、沱江和都江堰灌区等水系资源和以龙门山脉、龙泉山脉等山地景观自然生态环境和乡村田园风光为载体, 对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进行深层次开发和包装, 构建以花木、特色果蔬、特色养殖为重点的乡村旅游、休闲观光农业区, 结合农耕文化和乡村民俗文化, 开发建设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景点。

4. 高科技设施农业形态

加强工程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大力发展高科技、高投入、高产出的设施化、工厂化农业, 实现农业生产可控化、自动化、智能化。

5. 现代园区农业形态

在一定的空域范围内, 通过引入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环保工程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的集成和资金的集约投入, 建立起以农业高新技术为支撑, 以农业设施工程为主体, 以企业化经营为手段的现代园区农业。

四、圈层布局

1. 城市农业圈层

主要包括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高新区, 以改善生态、优化环境、服务城市、美化城市为农业功能, 以“插花式”、“镶嵌式”景观农业为发展方向, 农业形态以景观农业、观光农业为主。重点发展城市景观农业、农业主题公园、市民农园、湿地公园、森林公园、会展农业等。

2. 近郊农业圈层

包括龙泉驿区、青白区江、新都区、温江区、双流县、郫县, 农业功能突出生产和辐射, 兼顾生态、生活功能。规模化、区域化、标准化的优质高效农业是本区发展方向, 农业形态以优质高效、精品农业、设施农业、园区农业、休闲观光农业为主。重点发展优质粮油、绿色蔬菜、高档苗木花卉、休闲观光农业和农产品加工、现代农业物流等产业, 辐射带动外围远郊农业圈层的发展。

3. 远郊农业圈层

包括都江堰区、彭州市、邛崃市、崇州市、金堂县、新津县、蒲江县、大邑县。以生产和生态功能为重点, 兼顾生活休闲功能, 以优质高效农业和山地丘陵特色生态农业为发展方向, 主要发展优质高效、精品农业、设施农业、园区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农业形态。重点发展优质粮油、生态猪禽、绿色蔬菜、特色水果、食用菌、优质茶叶、道地药材、特色林竹、名特水产、生态休闲旅游等产业。

五、保障措施

1. 强化财政对农业投入, 巩固农业基础地位

提高新农村建设投入的增长比例, 增大支农投入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 每年各级财政对农业投入的增长比例不得低于20%, 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 新增教育、卫生、文化财政支出主要用于农村, 政府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重点要放在农业和农村。继续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扶持, 逐步提高对农民工技能、农业技术人才、农业科技推广、失地农民转岗、农村专合组织、农村经营管理队伍等方面培训的投入力度。

2. 搞活农业生产要素, 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坚持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不动摇, 严格执行《农村土地承包法》, 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科学管理的原则, 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严格耕地保护制度, 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 继续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 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 搞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 允许农民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健全评估体系, 构建流转服务平台。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 依法保障农户宅基地物权。加强土地流转规范管理、切实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3. 做实做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

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 家庭经营要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 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 着力提高集约化水平;统一经营要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 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 发展集体经济、增强集体组织服务功能, 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 发展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 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 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投入力度, 允许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

4. 健全农业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提高农业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和质量

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指导工作意见 第5篇

一、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目标,依托省会,发挥优势,整合资源,突出特色,重点建设集高效、生态、安全、观光、休闲、旅游等为一体的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绿色生态农业、特色种养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现代园区农业和农产品加工、物流产业,有效促进一二三产相结合,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积极构建布局科学、规模适度、优势集中、效益显著的现代都市农业新体系,倾力打造服务省会、致富农民、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现代都市农业新格局。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规划引领。依据新的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科学制定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规划,做到与城市规划相衔接,与城市建设相配套,与城市发展相匹配。

2坚持政策引导。通过制定更加灵活的支持政策,创造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增强社会投资的吸引力和都市农业发展活力。

3坚持市场运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强化组织推动和政策扶持,培育发展新型农业市场主体,吸引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种要素发展都市农业。

4坚持项目支撑。进一步加大项目谋划、包装、跑办、招商力度,按项目运作、实施和管理,确保项目的质量和效益。

5坚持城乡统筹。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进一步加大以城带乡、以工补农力度,积极推动城乡、区域经济互动,加快一二三产融合,实现产业互助共促、城乡统筹发展。

(三)功能定位

1经济功能:城郊区域是省会重要的“菜篮子”基地,直接为城市提供鲜活农产品,并为城乡提供就业机会。同时,通过优化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配置,调整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民收入。

2社会功能:都市农业为城市居民提供接触自然、体验农业以及农业观光旅游的场所与机会,并通过建立科技、物流、会展等平台,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形成都市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3生态功能:通过造林绿化、植树造景、建设水面湿地、生态果园等,打造“城市之肺”,营造绿色景观,增加城市绿地,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4辐射带动功能:依托城市强大的资本、科技、人才、信息和区位优势,与城市工商业、金融业融为一体,发展装备先进、科技含量高、发展理念新的现代农业,成为现代农业的展示窗口和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农业发展。

(四)发展目标

通过3-5年的努力,把城郊区域建设成为省会最大的产销对接、质量安全的“菜篮子”基地,构建起林水相依、生态良好的城市森林体系,打造出一批各具特色、效益突出的现代都市农业园区。通过深化农业结构调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使农业综合功能得到有效开发,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效果更加显著,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作用更加彰显。

二、总体布局

现代都市农业规划发展的总体布局是:重点建设一环两带,突出打造三大板块。

一环两带:以石环公路为主线,以环省会绿化、石环公路绿化、城区与组团间隔离空间绿化、西山绿化、滹沱河绿化等为重点,构建环省会绿色屏障体系。沿滹沱河区域,以水为特色,依托滹沱河综合整治和景观建设,构建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文化科普等为一体的滹沱河特色农业开发带。沿西部山前区域,以山为特色,依托西部山前区域综合开发和绿化美化,构建集生态旅游、农事体验、餐饮娱乐等为一体的西部山前生态农业开发带。

三大板块:省会西北部涉及新华区杜北、鹿泉大河、李村、正定曲阳桥、北早现等区域,以生态观光为主题,依托滹沱河综合整治工程、西北水系、南水北调工程、植物园、小壁林场、省会森林公园、中山湖公园等,重点发展生态绿化、苗木花卉、特色果蔬种植、水产养殖以及森林旅游、生态采摘、垂钓观鸟、田园度假等项目,打造省会西北部现代生态农业板块。省会东北部涉及藁城岗上、九门、正定诸福屯等区域,以产业园区为主题,依托滹沱河综合整治工程、滨河新区、正定现代农业示范区、藁城滨河生态园、彩色植物生态园、国大温泉度假小镇、长安区休闲观光农业园区等,重点发展高效农业、精品果蔬、特色养殖以及现代农业示范展示、休闲度假、观光采摘、农事体验等项目,打造省会东北部现代园区农业板块。省会东南部涉及高新区郄马、栾城冶河、柳林屯、藁城丘头等区域,以高效设施为主题,依托初具规模的设施蔬菜、瓜果生产基地,集中连片发展日光温室,扩基地、上设施、创品牌、增效益,打造省会东南部现代设施农业板块。

三、发展重点

随着城市发展和规模扩张,传统种养业逐步退出城郊区域,培育壮大新型主导产业,实现粮退菜进、限牧增果,大力推进一产与三产相结合、现代农业与现代服务业相结合,重点发展六大都市农业产业。

1高效设施农业。大力发展以日光温室为主的设施农业,向规模化、设施化、标准化、优质化方向发展。城郊区域发挥区位优势,突出产业特色,以设施蔬菜、果木、花卉为主,分别集中连片建设新型日光温室生产园区;藁城、鹿泉、正定、栾城县(市)分别建设2-3个万亩蔬菜示范区、3-5个千亩设施蔬菜示范方,打造一批质量过硬、特色突出、有市场竞争力的蔬菜品牌;以此带动大棚菜和露地菜生产,实现温室、大中小棚、地膜、露地菜合理搭配、协调发展,做到周年正常生产、季节均衡供应,提高蔬菜生产的质量和效益。

2绿色生态农业。围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构建完备的城市森林体系,加快实施石环公路绿化、西山生态林区绿化、滹沱河绿化、省会森林公园等四大环城绿化工程和“一河两环”水系工程。沿石环公路两侧各建50米宽的绿化林带,植树20万株;沿滹沱河两岸发展速丰林及林下产业6万亩;沿西部山前大道两侧建设果品采摘、观光带5000亩。建设鹿泉上寨大枣采摘园、李村葡萄采摘园、藁城惠诚果蔬采摘园、栾城范台草莓采摘园、正定东里双黄桃采摘园等。

3特色种养农业。市区三环内和组团县城周边控制新建规模养殖场并逐步取缔畜禽养殖,城郊区域全部取缔散养畜禽,适度发展特种养殖,规模建设特色种养园区。以西三教花卉市场搬迁改造为契机,规划建设省会大型的生产、销售、展示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花卉市场和生产基地。以滹沱河上游区域的鹿泉大河、李村、正定北早现、新华杜北等107家池塘养殖场为依托,建设一批高标准的集渔业养殖、休闲垂钓、餐饮娱乐于一体的休闲鱼庄,规划占地8500余亩、水面5600亩。在正定县城南郊107国道两侧,建设占地1000余亩的观赏鱼产业基地项目。以鹿泉邓庄康泰中华鳖省级水产良种场为依托,规划建设XX亩中华鳖养殖、观光科技示范园区。

4休闲观光农业。按照城乡互动、产业融合的要求,充分利用区域自然风光、自然景观和民风民俗优势,深度开发农业的生态、生活功能,规划建设一批集度假、餐饮、观赏、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特色休闲农庄,引导、培育、做大一批旅游产品,开办美食店、美食村、美食节等服务,融现代农业、乡土风情、娱乐休闲、文化教育和农事体验为一体,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紧密结合,促进农业新兴旅游产业的做大。

5现代园区农业。凭借贴近城区、交通便利、经济实力强和科技资源雄厚的优势,重点发展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以现代产业体系和经营模式为载体,集现代农业示范、科技成果展示、农产品供应配送、旅游观光休闲的综合性大型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重点在藁城岗上规划建设藁城现代农业产业园,在滹沱新区规划建设正定现代农业产业园,在高新区加快建设东佐现代农业示范园。

6农产品加工、物流产业。重点抓好藁城开发区食品园区、鹿泉乳业加工园区、正定板材加工园区、栾城食品加工园区建设,园区年新增投资额、产值分别达到20%以上。以4大园区为载体,初步建成以市区北部、西部乳业,东部、南部粮油,东北部板材为特色的都市圈农产品加工产业带,以及以石环公路南环沿线为主的农产品物流产业带和鹿泉大河农产品物流产业区。

四、保障措施

(一)健全规划保障体系。在现有指导意见的基础上,聘请国内一流都市农业规划设计单位,组织相关方面专家,研究制定具体的发展规划,合理划分发展区域,明确产业发展类型,确定不同阶段的发展重点、发展目标和工作措施。将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规划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与城市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与统筹城乡发展规划、新民居建设规划相配套。确保规划的严肃性和稳定性,指导都市农业快速推进、有序发展。

(二)健全投入保障体系。市、县财政设立都市农业发展专项资金,进一步加大城乡统筹和财政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政府资金投入的导向作用,重点对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科研培训等方面加大投入。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大力吸引工商、民间和其他社会资本投资开发都市农业。整合农业发展资金,集中财力,重点支持现代都市农业园区项目建设。创新项目运作机制,坚持市场化、产业化方向,明晰项目产权,落实项目主体,加快项目建设,提高项目效益。

(三)健全政策保障体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探索租赁经营、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机制,促进规模开发、集约发展。认真落实市政府《关于市级财政支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意见》(石政发〔2011〕45号)和《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实施意见》(石政函〔2011〕10号)有关规定,大力支持农业科技园区、农业产业化项目、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规模生产基地建设和发展。制定落实信贷、税收等优惠政策措施,鼓励企业、社会、个体投资都市农业建设。

(四)健全项目保障体系。按照都市农业发展规划,依托区域农业资源优势,谋划、选择一批具有较大影响的重点项目,进一步加大包装、推介力度,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方法,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工商、民间、外商资本投资开发都市农业。进一步加大对都市农业重点项目支持力度,扶持发展都市农业项目集群,依靠项目带动,促进我市都市农业发展。

(五)健全技术保障体系。实行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依托省会科研优势,加强适合我市的都市农业发展模式研发,探索新途径,开发新功能。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力度,重点在种子种苗、设施农业及配套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等关键性、适用性技术上求突破,建设和培育一批体现农业高新技术水平的园区和龙头企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积极发展以农技推广部门为主体,专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补充的新型农业服务组织,加大农民科技培训力度,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现代都市农业发展 第6篇

城市濛阳:

“产城一体”推进新型城镇化典范

2005年,濛阳被成都市确定为14个优先发展重点镇之一,经过8年“优重镇”建设,于2013年被成都市确定为11个首批小城市建设示范镇之一,实现了“一般镇”向“优重镇”,再向“小城市”发展的两级跳。在2014年成都小城市竞争性评选中,位列全成都第二名。

近年来,濛阳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组织编制了总规类、详规类、村庄规划类、研究类等4个类别的23项规划,基本形成了具有“产城一体”、“产村一体”、“城乡一体”的现代农业商贸物流小城市规划体系。规划将濛阳定位为“彭州副中心,成都北部门户小城市,西南地区现代农产品商贸中心”。

积极推行城市营运“1+N”发展策略(“1”为核心投资的大企业、“N”为受带动的中小企业群和各种社会资金),先后成功引进全国500强企业重庆建工集团、北京合展集团投资30余亿元开展新城一级土地整理和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成德旅游快速通道(濛阳段)等25条骨干道路,总长40余千米,形成了成都北部物流枢纽,铺设水、电、气等管网90余千米,基本满足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需求。

濛阳镇依托中国·四川(彭州)蔬菜博览会打响城市名片;依托四川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聚集人气商机;依托一三产业特色农业产业项目推进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变;依托健全道路等基础设施配套优化城市人居环境。已引进占地2400亩、总投资100亿元的中信·太阳城项目,全面拉开了集生态、居住、休闲、文化、商业于一体的濛阳新城建设帷幕。

濛阳新城项目及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正如火如荼。总投资15亿元的新城低密度建筑区完成工程量70%;总投资1.5亿元的濛阳河基础配套壹号工程完工;总投资1.2亿元的成都七中嘉祥外国语学校项目完成总工程量90%,今年9月将实现开校招生;总投资12亿元的昇华台高端城市商业综合体项目已开工建设。一座公园之城、教育之城、健康之城、时尚之城、舒居之城正在加快崛起。

濛阳现代农业商贸物流小城市按照“产城一体”发展思路,分“初期成形、中期成势、远期成功”三个阶段建设。至2016年,濛阳镇计划实施的基础设施类、产业类、城市经营类项目共计68个,总投资123.37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46.47亿元,预计在2016年末各项经济、社会、生态等指标超过小城市标准。至2019年,镇域用地规模16.06平方公里,人口12.29万人,城镇化率达70%, GDP突破100亿元,建成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现代农业商贸物流小城市。

产业濛阳:

“全国一流”现代农业商贸物流小城市

离成都中心城区仅约16公里的濛阳,在“北改”产业调迁中具有重要地位;“北改”不仅为濛阳的小城市建设增添了强力的产业支撑,更让小城市建设步伐快马加鞭。

根据《成都市“北改”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和《成都市“北改”片区产业布局规划》,“彭州濛阳商品市场后备发展区”作为5个“北改”产业承接区之一,主要承接农副产品及食品市场,占地面积12平方公里,占整个“北改”市场调迁承接区的一半多。

四川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是“彭州濛阳商品市场后备发展区”的核心组成部分,该项目一、二期总投资42亿元、总占地面积约2000亩。四川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依托庞大的蔬菜交易量和市场辐射半径,成功发布西南首个蔬菜价格指数——彭州(雨润)指数,形成了“集散物流中心”、“价格形成中心”等六大中心。目前日均蔬菜交易量达9000吨、果品交易量达3500吨,预计2014年交易额将突破170亿元。

濛阳还建设了中国西部农副产品加工园等28个现代农业产业化项目,并已成功举办了四届“中国·四川(彭州)蔬菜博览会”,基本形成现代农业商贸物流体系、优质农副产品加工体系、一三产业特色农业体系、蔬菜博览会展产业体系等现代农业“四大体系”,建成现代农业生产、研发、加工、物流、博览、观光全产业链。

创新濛阳:

“三方联动”凝聚濛阳小城市建设强大合力

濛阳作为成都市规划的“优重镇”和“小城市”,成都市和彭州市的相关规划均予以重点发展。近年来在得到土地、财政、人才、项目等多方面政策支持的同时,更通过“上级全力支持、自我改革创新、社会广泛参与”的“三方联动”模式,逐步构建起与小城市相适应的保障机制。

按小城市用地规模匹配土地指标,至2020年,城镇区匹配国有土地空间指标面积10650亩,已实施项目供地8215.78亩(含专项工程自带指标1192.82亩),重点解决了四川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中信·太阳城等重大项目用地指标。

彭州市专门针对濛阳镇出台“区域财政自求平衡,市级财政支撑保障”政策,通过土地出让金全额返还、税收返还、专项资金支持等方式,“优重镇”建设以来累计支持濛阳资金15.78亿元,主要用于濛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

濛阳在成都市乡镇中率先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行“区镇合一”机制,按照“大部制”改革导向搭建了“三大工作平台”;实行项目建设市级部门首席代表服务制,开通重大项目建设绿色通道;支持在濛阳成立彭州市第二政务服务中心和濛阳城管分局,濛阳承接了市级部门下放、下沉、延伸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共计247项。

濛阳的快速发展,其“秘笈”在于坚持走“产城一体”发展之路,统筹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后者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发展空间,前者则为实现“新型城镇化”提供了强大动力引擎。

天津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 第7篇

现代农业是20世纪60年代首先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的一种农业形态,它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社会化农业,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是大家共同认为现代农业最基本特点是保证粮食生产安全的前提下,实现现代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并且具有多功能、可持续性和高效性特征的农业生产形态。

由现代农业的概念引申出都市农业,都市农业是依托并服务于都市的、生产力水平较高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是现代农业在大中城市的表现形式,也是现代都市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都市农业的研究和实践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转移,出现了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农业经济向工商业经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都市农业正是这种经济转型的产物,并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而发展。

1天津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天津作为一个经济较发达的大都市,近十年工业经济发展速度很快,农业发展处于劣势地位,显然,继续原有的、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只能进一步扩大城乡差距。为此,1999年天津市政府制定实施《天津市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实施规划》,明确提出了天津发展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思路。天津沿海都市现代型农业,是指处在沿海开放地区,依托都市、服务都市,以高科技为支撑,以设施化、工厂化、园区化为标志,以产业一体化经营为手段,以提供安全健康农产品和生态服务为主要目标,融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具有服务辐射带动作用的区域性现代农业[1]。天津的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将产业型都市农业、科技型都市农业和生态休闲型都市农业融为一体[2]。

首先,产业型都市农业。产业型都市农业是指依托于大都市,以市场为导向、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实现产业化经营的现代农业。天津都市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大多是依托农业龙头企业或农民合作社,将一个个分散的农户与市场连接起来。截至目前,天津市农业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2414家,农业龙头企业达到440个,进入产业化体系的农户比重超过90%[3]。

第二,科技型都市农业。天津作为沿海发达地区,根据其人才与科技优势明显的特点,实施科技兴农战略。①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产业化。截止到2010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申请专利65项,发明专利44项,专利授权21项,成果登记12项,制定地方和企业标准11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6项,实现销售收入9.3亿元。2009年天津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4%,大大超过了全国51%的平均数。②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天津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投入逐年增加,2009年达到18131万元,占当年农业增加值的1.5%,比2005年增加了0.5个百分点;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启动建设了9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和5个市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基地,各区县也建设了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或基地;实施221项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项目,2009年转化推广农业新品种261个、新技术201项,建立科技示范户3258户,科技示范基地343个,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③农业科技队伍。天津的都市农业离不开优秀的农业科技队伍,他们对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2010年天津市农林牧渔专业技术人员达到5222人,其中自然科学方面具有中、高级职称的占45.07%[4]。

第三,生态休闲型都市农业。天津在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的同时,非常重视开发农业的生态功能。目前,全市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取得良好的示范辐射效果。在近三年来制定出黄瓜、韭菜、番茄、辣椒、芹菜、大白菜、萝卜等7种蔬菜的无公害生产技术规范及其相应的产品分级标准。2007年天津市12个涉农区县中,无公害蔬菜总面积达到85万亩,全市无公害蔬菜年生产能力近400万吨,已有200多个蔬菜产品获得了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5]。从2008年开始,天津市农业主管部门会同有关农业区大力发展休闲绿色观光农业,在全市范围内逐步建成100个农业观光园区、1000个农业参与体验基地、1万个农业休闲度假庭院。天津市从事观光旅游的渔船有近80艘,涉海旅游业游船60多艘。

2天津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

2.1评价指标的选取

基于本文为对天津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定义,借鉴有关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的文献资料,选取粮食安全水平、产业化经营水平、现代化生产水平、可持续发展水平和绩效水平5个领域来评价天津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程度[6,7]。

在粮食安全水平评价领域中,选取人均耕地面积、人均粮食占有量、人均肉类、奶产品占有量、粮食产量波动率4个指标。选取人均耕地面积指标,是因为耕地面积是决定粮食数量的最重要的因素,直接关系到粮食的安全;选取人均粮食占有量和人均肉类、奶产品占有量两个指标,是因为满足人们对营养的需求,不仅需要植物类食物,而且还需要动物类食物;选取粮食产量波动率指标,是因为粮食产量受自然因素影响很大,在不同年份粮食产量的波动很大,粮食产量波动幅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粮食的安全程度。

在产业化经营水平评价领域中,选取第一产业劳均总产值、劳均耕地面积和乡村从业人员非农业人员比例三个指标。因为产业化经营首先要求规模化生产,而第一产业劳均总产值和劳均耕地面积分别从质与量两个方面反映了现代农业的生产规模;其次,产业化经营还要求产业内部细化专业分工,升级产业结构,而乡村从业人员非农业人员比例可以通过就业结构反映农业的专业分工情况和产业结构升级情况。因天津农产品出口很少,农产品出口率不作为产业化经营水平的评价指标。

在现代化生产水平评价领域中,选取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电力水平、农业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和每一百户农村居民电视机拥有量4个指标。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电力水平和每一百户农村居民电视机拥有量三个指标,分别反映了机械化、电力化和信息化,而机械化、电力化和信息化是生产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农业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反映了政府对农业科技投入、农业基本设施投入的水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地区农业科技化、设施化水平。

在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领域中,选取水利化率和森林覆盖率两个指标。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农田有效灌溉和水土保持措施,水利化率可以反映农业的有效灌溉水平,森林覆盖率可以反映水土保持状况。

在绩效水平评价领域中,选取单位面积产量、乡村从业人员人均农林牧副渔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三个指标。一个地区绩效水平的高低应该从单产、单位产值等方面来衡量,因此选取单位面积产量、乡村从业人员人均农林牧副渔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三个指标。各评价领域及评价指标及计算公式如表1所示。

2.2各项评价指标的计算

根据天津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本文选取的样本为1990—2010年,样本数为21个。数据来自1991—2011年《天津统计年鉴》、《天津调查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和《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各个指标经上述数据资料直接或间接计算得到。见表2。

注:粮食产量波动率由Eviews6.0计算得到,部分数据由于统计口径发生变化等原因而无法获得。

2.3赋权方法选择

天津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选择哪些指标来评价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至关重要,同时不同指标对现代农业的影响程度又不同,所以,评价的关键点是对各指标科学赋权。

目前权重的确定方法主要有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两大类,常见的有:专家调查法、AHP法、因子分析法、熵值法等。但这些方法一般难以摆脱人为因素及模糊随机性的影响,存在一定的缺陷。按照熵思想,人们在评估决策中所获得信息的多少,是评估精度和可靠性大小的决定因素之一,因此这里我们用熵来度量所获得的原始数据提供的有用信息量,其优点在于赋权客观,能够消除人为因素影响。近年来,熵权法评价的效果较好,因此本文选取熵权法[10]。

熵权法评价方法,设有m个待评目标,n项评价指标,则有原始指标数据矩阵X=(xij)m×n,i=1,……,m;j=1,……,n。首先,用标准化法进行数据变换,公式为undefined。其中,minxj为第j项指标的最小值;maxxj为第j项指标的最大值。

其次,算第j项指标下第i项待评目标的比重Pij,公式为undefined。

其三,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ej,公式为undefined。其中k>0,ln为自然对数,ej≥0。若设undefined,则有0≤ej≤1。

其四,计算第j项指标的差异性系数gj。对于给定的j,xij的差异性越小,则熵值ej越大;当xij全部相等时,ej=emax=1,指标xj无作用;而当各指标值相差越大时,熵值ej越小,该指标对结果所起的作用越大。由此定义差异性系数gj=1-ej,且当gj越大时,指标越重要。

其五,定义权数公式为undefined。

最后,计算综合经济效益系数,公式为undefined即为第i个方案的综合评价值。

2.4评价结果

根据熵权法,天津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结果见表3及表4。

将4个评价领域中的16个评价指标根据其所占的权重,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序,从而得出不同评价指标对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影响程度,见表4。

注:指标权重保留到小数点后4位。

3结论

通过建立天津都市型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综合评价指标模型计算表明:

① 在天津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中,现代化生产水平领域的权重为31.16%,其中,农业投入一个指标的权重就为10.72%,它对天津现代农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作用最大。这与天津的都市型现代农业走设施化、工厂化、园区化的道路相吻合。而持续发展水平和产业化经营水平的权重仅为9.79%和13.97%,说明这两个领域的指标对天津现代农业的支持力度不大,这也反映了除了受土地资源不足的制约外,还受到水源、森林、气候、土壤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天津的都市型现代农业重点要发展立体种养、农业综合节水等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建立高水平的农业科技园区,培育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

② 人均耕地面积成为制约天津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2010年天津的人均耕地面积仅有0.51亩/人,明显低于全国1.4亩/人的平均水平,并且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虽然人均耕地面积的指标权重仅有3.62%,在16个指标中仅排在14位,但是,人均耕地面积过少直接关系到人均粮食占有量,两个指标对天津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影响达到13.99%。因此,天津耕地占卜平衡的基础上,还要积极改造盐碱地,提高人均耕地面积和人均粮食的占有量,缓解天津农产品过分依赖外地的局面。

③ 1990—2010年天津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由1990年的0.022944,增加到2010年的0.080225,增长了近2.5倍,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1.89%,并且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分为四个阶段:1990—1994年、1995—1999年、2000—2004年和2005—2010年,其增长速度分别为12.5%、16.65%、13.89%,和23.69%。2005—2010年是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这与天津政府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实施“三补贴(即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推广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提高农民收入具有密切的关系。

④ 根据各指标的权重顺序,为发展天津都市型现代农业提供决策依据。在加大财政投入实现农业的机械化、信息化、电力化的同时,要注重天津的粮食安全水平,发展以设施化、科技化、生态化、标准化、产业化为代表的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建立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的长效机制。

摘要:在界定沿海都市现代型农业概念的基础上,应用熵权法从粮食安全水平、产业化经营水平、现代化生产水平、可持续发展水平和绩效水平5个领域评价了天津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研究结果表明,现代化生产水平对天津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影响最大,而可持续发展水平和产业化经营水平影响较小,人均耕地面积、土壤质量、水资源等因素严重制约了天津现代农业的发展,应大力发展科技型、节水型、生态型农业。

关键词:都市型现代农业,熵权法,天津

参考文献

[1]李瑾,于战平,孙国兴,等.天津都市农业科技发展战略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05(5):71-75.

[2]朱磊,关晓月.天津发展都市农业有待破解的瓶颈性难题[J].现代财经,2007,27(12):78-81.

[3]何会文,佟迎宾.天津市扶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引领农民致富增收[EB/OL].(2012-02-27)[2012-04-02].http://www.022net.com/2012/2-27/4157533723278.html.

[4]天津市科技史志编委会.天津科技年鉴[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1:4-5.

[5]蔬菜种植技术——天津市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全国领先[EB/OL].(2012-06-20)[2012-06-27].http://info.china.ali-baba.com/news/detail/v2-d1027995712.html.

[6]周亚莉,袁晓玲.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及其金融支持——以陕西省为例[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0(1):19-26.

[7]陈建贞.张掖市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实证分析[D].兰州:兰州大学,2011.

[8]天津统计局.天津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2011.

[9]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能源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2002.

现代都市农业发展 第8篇

为了配合全市2009年计划发展设施面积4万亩这一既定目标的实现, 北京市将于近期在部分新增设施面积建设较大区县开展“设施农业科技下乡”活动, 目的是发挥该站设施农业机械设备检测中心的技术优势、第三方检测优势, 通过宣传引导农民建设标准化程度高、性能优良、适宜当地种植要求的日光温室, 促进北京市设施农业建设的整体水平, 增加农民的收入。

该项活动由北京市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推广站组织, 全市各区县予以配合, 宣传的内容包括中心检测能力、日光温室相关标准、评价指标、结构型式、建筑材料、骨架材料、保温膜等知识介绍, 微耕机、卷帘机、卷膜器、工厂化育苗设备、日光温室通风换气开膜器等农机新技术新产品展示。

据了解, 设施农业作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 通过汇集土地、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等要素, 形成了以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劳动力密集为主要特征的集约高效型产业, 加速设施农业的发展建设, 可以更好的开发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及示范功能, 更快地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建设。通过这些活动, 可使广大农民朋友加深了解设施农业有关知识, 提高产品质量意识, 使全市温室大棚建设进一步向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方向迈进, 提升全市设施农业水平, 扩大设施农业在北京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中的作用, 生产更多、更优质的农产品, 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最终实现服务首都、富裕农民的目的。

浅析双塔现代化都市型农业发展 第9篇

双塔区农业属城郊农业, 双塔区作为都市农业的发展中心, 应坚持服务城市、富于农民、提升质量、提高效益的指导思想, 因此, 从耕地、水资源、人力资源等因素考虑, 发展现代化都市型农业是双塔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发展现代化都市型农业的必要性

1. 耕地因素

双塔区人口多, 山地多, 耕地少, 人均耕地更少, 耕地质量不高, 且随着社会的发展, 水利、工矿、交通与城镇建设用地、退耕还林、还牧以及自然灾害、调整农业结构等原因, 双塔区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因此, 双塔区作为朝阳市的中心城区, 需要发展现代化都市型农业, 使有限的耕地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另一方面, 都市农业所带来的一些先进技术, 如日光温室、一地多收、无土栽培等, 也能够大大缓解耕地不足的状况。

2. 水资源因素

据统计资料显示, 双塔区年水资源总量为2142.2万立方米;人口为38万人;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56.37立方米;耕地总面积为12.05万亩;亩均占有水资源量为177.78立方米, 形势非常严峻。发展现代化都市型农业, 大力推广渗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方式, 可以有效的做到合理用水, 从而做到节约用水。

3. 人力资源因素

目前, 双塔区总人口数为38万人, 农业人口为9.6万人, 占全区总人口数的25.26%。所以, 充分利用好郊区丰富的人力资源, 对发展都市型农业很有帮助, 能够为开展都市型农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双塔区都市农业的发展规划

1.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及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品的生产

城郊农民收入的提高仅仅依靠种植业和养殖业是不够的, 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及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品生产的发展会使城郊产业结构升级, 能够提高城郊的国民经济效益。双塔区应扶持发展绿春园食品厂、脱水菜加工厂、合心食品有限公司等农产品深加工型农业产业化企业, 延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 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提高农业抵抗自然风险能力。

2. 促进农业生产过程工业化

促进农业生产过程工业化就要发展高科技农业、设施农业、工厂化农业和精准农业, 即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可控制化和工业化。注重产品创新和产品质量, 提供给市民具有特色的、鲜活的、健康的、安全的、方便的食品。

3. 采用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度假农业等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

随着旅游城市的发展, 围绕着休闲娱乐发展多功能农业, 经过规划设计, 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 增进民众对农村与农业的体验, 提升旅游品质, 提高农民收益, 为市民提供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学习娱乐的场所。

(1) 位于双塔区长宝营子乡的骆驼山子生态旅游风景区, 面积34.29平方公里, 森林覆盖率60%以上, 木本植物29科85种, 草本植物24科52种, 野鸡、野兔、黄羊等野生动物经常出没, 梨树面积万余亩约20万株, 其中树龄超百年、树型优美的老梨树1000余株, 有梨树沟之称, 另外景区现有骆驼峰、石佛、梨花仙子、龙吐圣泉等多处自然景观, 是现代化都市农业的产物。

(2) 坐落于桃花山下的桃花山风景旅游区, 原生植被郁郁葱葱, 覆盖率75%以上, 可开发面积达6000余亩, 也是一个具有发展潜力的民俗旅游特色的生态观光园, 集“采摘鲜桃, 登山健身, 品尝风味, 体验民俗”于一体, 每年“三月三”“九月九”举行热闹的桃花山庙会, 是一个高雅与民俗共融, 休闲与采摘交汇的旅游胜地。

(3) 孙家湾乡是远近闻名的“大枣之乡”, 每到枣熟的季节, 都会吸引众多市民来此采摘, 品尝大枣的甜脆与鲜美。

(4) 他拉皋镇的杏花观赏景区也正在开发之中。此外, 几处风景区可积极开发可观赏的旅游景点和建设具有农村特色的农家院, 游客可以在此“住农屋、吃农饭、干农活”, 亲身体验农村生活, 亲身感受土墙火炕带来的温暖。

4. 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如蔬菜、水果、花卉等农产品及其加工品

由于城郊人多地少, 具有相对劳动力资源优势, 这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如蔬菜、水果、花卉等农产品及其加工品提供了优势。同时, 也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优势, 还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劳动力。

三、发展双塔区都市农业具体措施

都市农业的发展不是自发的, 需要加强领导, 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导, 加大投入力度, 这是各地都市农业发展的经验总结。

1. 加强领导, 统筹规划, 保证都市农业有序健康发展。

2. 加大投资力度, 多元化投入。

一方面需要政府和社会的资金投入, 另一方面需要技术投入, 确保都市农业发展的活力。

3. 支持和保护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 提高农民的交易地

位和议价权利, 使分散的农民不必直接面对市场, 而是以合作组织作为中介。

4. 加大宣传力度, 可在旅游部门注册备案, 独立开设旅游网站, 并链接到比较大而知名的旅游网站;

还可邀请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记者来进行相关报道, 提高知名度。

现代都市农业发展 第10篇

1 都市型现代农业内涵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的一些经济学家首先提出“都市农业”这一发展理念, 伴随着城市的建设与农业的发展, 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出现了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雏形, 主要是指在都市发展圈中, 依靠都市力量由城市地带延伸扩展至城乡边界间隙地带的农业建设, 农业服务于城市建设的发展需求, 为都市人民提供优良的农副产品与良好的生态环境, 逐步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生态、社会等方面的需要, 主要有观光农园、休闲农场、农业公园、教育农园等形式丰富的组织形式, 是一种符合世界各国大多数都市第一产业发展的高集约化、多功能性、综合性强的农业发展模式[1]。20世纪90年代后期, 随着工业革命环境污染的加剧, 人们对安全食品、便利交通、自然风光、绿色生态以及生活质量等方面的不断追求, 我国学者逐渐引入“都市农业”这一理念, 结合农业发展实际将其内涵本土化, 探索创新出都市型现代农业这一概念, 由北京市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提出, 并成为中国大城市的主要农业发展形态。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主要依托北京市城区的技术、资金、市场、人才等优势资源的辐射作用, 以都市需求为主, 以现代化技术为手段, 遵循都市农业发展战略, 为国内外市场提供名特优新的农副产品与宜居宜人的生态环境, 建设集生产性、生活性与生态性为一体的现代化大农业系统, 是充分结合北京农业发展实情, 符合农业发展方向, 满足经济社会客观需求的现代化、集约化的农业生产, 不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结合北京市及各区县实际, 按照农业产业布局划分, 目前已经形成了城市农业发展圈、近郊农业发展圈、远郊平原农业发展圈、山区生态涵养农业发展圈与环京合作农业发展圈, 有籽种农业、休闲农业、循环农业、会展农业、节水农业、设施农业等六大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新实现形式, 共同推进农业“三化”建设, 实现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2 密云县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背景

密云县位于北京市东北部, 地处燕山山脉脚下, 县域面积2 229.45km2, 其中平原面积占11.8%, 山区面积占79.5%, 水域面积占8.7%, 是北京市面积最大的区县。舒适宜人的气候温度与优质安全的水源条件为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水热基础, 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与优美秀丽的生态环境为发展林下经济、籽种产业、设施农业、特色林果与有机农业等提供了生产基础, 优良的空气质量与广阔的旅游资源是发展绿色国际休闲之都的生态保障, 京承高速、101国道等公路干线贯穿全境, 京承高速联络交通网与城镇乡村公路的建设为发展休闲观光旅游产业及农产品的对外销售创造了优越通达的交通条件, 明确的区域布局与主导产业的蓬勃发展扎实了密云农业的产业基础, 特色产业与品牌效益日益明显, 农业标准化、组织化程度不断加强, 整体发展势头较好。

2008年密云县被国家环保部评为“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 成为北方第一个国家生态县, 北京市“十二五”发展规划把密云县列为“北京国际绿色休闲旅游产业综合示范区”。按照密云农业“十二五”规划“立足全局、抓住机遇、转变方式、主动融合、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形成特色、京郊领先”的发展思路, 结合密云农业发展实际, 以生态保护为建设基础, 以农民增收为中心任务,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落实生态涵养区发展方略, 融合都市型现代农业与二、三产业链条协调发展, 着力打造“京郊现代农业、休闲旅游业与农产品加工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把密云县建设成为以绿色生态农业体系为主要特征, 以国家高标准、重大项目为支撑, 以优化产业升级为促进, 以挖掘特色产业为形式, 以健全机制体制为保障, 宜居、宜业、宜游、宜人的“绿色国际休闲之都”。

3 密云县“三化”发展的基础性研究

密云县积极推进“三化”的发展建设, 至2014年以土地流转的方式增加土地收益与工资性收益, 土地确权总面积为28万亩, 累计流转土地8.5万亩, 流转面积所占比例为30%, 推动了规模化的发展。建设规模化设施园区33个, 农业观光园149个, 年接待游客210万人次, 实现3亿元收入, 推进了园区化的建设。创建了蔬菜市级优质标准化生产基地17家, 有市级蔬菜标准园3个, 标准化养殖场达到101家, 标准化生产稳步发展。“三化”建设为改善生态环境条件,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优化农业资源配置, 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培育优势主导产品, 打造区域特色品牌, 增加农民收入, 加快发展密云都市型现代农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保证。

3.1 农业规模化发展

农业的规模化发展主要是指集成农业生产过程中技术、资金、土地、劳动力、信息等生产要素的内部规模化使用建设, 或某一区域集中发展某种类型或特色农产品, 以扩大市场份额获得外部规模效应, 减少生产成本, 提高农业收入, 是实现园区化建设与标准化生产的最终发展趋势。

3.1.1 县域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密云农业以保证农民利益为根本, 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促进产业间的融合发展, 不断提升农业建设水平, 推动农业农村的有序健康发展。2013年密云县农业农村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快速增长, 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95.1亿元, 同比增长9.3%, 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9.2亿元, 同比增长4.2%,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47.65亿元, 同比上涨4.5%, 第二产业增加值为91.6亿元, 同比增长12.2%, 第三产业增加值为84.4亿元, 同比增长7.4%, 农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6万元, 同比增长11%。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根据“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 实现至2015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52亿元, 年均递增6%, 一产总值年均递增3.5%, 农民人均纯收入递增9%的经济发展目标, 实现县域林木覆盖率达到76%, 森林覆盖率达到65%, 全面提升农业农村的生态环境价值目标, 实现建设密云县都市型现代农业成为“绿色国际休闲之都”的社会发展目标, 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1.2 特色主导产业蓬勃发展

依托优质的自然资源条件与良好的农业发展基础, 密云县拥有丰富多样的农业特色资源, 根据区位、构造、资源、产业基础等条件, 从实际出发, 由资源开采加工型逐步转化为生态友好型的农业发展模式, 发展农业特色产业与产品, 生态农业发展空间广阔。目前, 密云农业形成了以奶牛、柴鸡、肉鸡、蜜蜂为主的生态养殖业, 以苹果、板栗、梨为主的绿色林果业, 以有机杂粮、无公害蔬菜、花卉为主的特色种植业的“三个三”主导产业格局。“十一五”时期密云建设板栗、苹果、梨为主的果品基地45万亩, 芦笋、红薯、糯玉米、食用菌等特色种植产业基地5万亩, 奶牛存栏2.2万头, 肉鸡年出栏3 600万只, 柴蛋鸡存栏270万只, 年商品鱼总产量达460万kg。有穆家峪红香酥梨、大城子红肖梨、东邵渠石峨玉皇李子、巨各庄蔡家洼樱桃、西田各庄坟庄核桃、设施草莓、密云板栗、有机蜂蜜、柴鸡蛋、有机小杂粮等特色农产品, 培育出了百年栗园、绿润、绿湖等名特优新的农产品品牌, 密云农业的品牌影响力不断加强, 农产品质量不断提升, 加速了密云都市型现代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3.1.3 经营形式推动规模建设

为了推动密云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 提高土地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与产品产出率, 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依托巨各庄、北庄、西田各庄、高岭、河南寨等规模设施园区, 创新规模建设形式, 大力发展设施农业, 实施标准化设施农业基地重点建设工程, 完善基础配套设施与综合服务体系, 发展集规模化、休闲化、集约化、信息化、标准化为一体的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十二五”期间新增设施农业园区2万亩, 其中蔬菜15 000亩, 果品基地2 000亩, 花卉1 000亩, 休闲农业园区10个, 总面积3.5万亩。密云乡镇积极发展设施农业, 涌现出较多优秀典型, 以新形式带动产业发展。西山村依靠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对接帮扶, 发展蘑菇特色产业, 建立百余栋温室大棚, 投入百余万元配套现代化设备, 通过技术培训、产品销售、环境整治等方式为村民提供全方位服务, 现已是全县闻名的蘑菇专业村, 截至2014年全村已发展蘑菇种植户65户, 预计年出菇100万kg, 若每公斤4.4元, 年产值500万元, 户均增收两万元, “蘑菇花”让村民心里乐开了花, 富裕了一方农民。太师庄村成立种植专业合作社推进设施农业专业村建设, 土地流转, 统一管理, 分户经营, 统一育苗, 技术服务, 销售对接, 创新发展, 是密云县以设施农业带动全村产业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典型。

3.1.4 经营主体完善产业结构

为了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实现农民收入增长, 密云县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中心, 负责研究拟定发展规划, 推进组织建设与规范化运行。“十二五”时期实行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升工程,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鼓励发展基础好、带动能力强、发展收益高的合作社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或实现企业联合发展, 实现2015年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 000家, 九成入社农户, 80家产业化重点合作社, 40家市、县级示范社, 农业标准化生产率达到90%以上, 完善服务平台, 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模化、规范化、组织化、联合化发展。引入张裕爱斐堡、汇源果汁、天福号农庄等项目工程, 形成了“龙头加工企业+合作社+农户 (基地) ”的产业化组织经营形式, 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产业结构日趋完善。

3.1.5 重点工程促进规模发展

密云农业立足实际, 以实施重点项目工程促进农业规模化的长足发展, 提升农业内在品质,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夯实农业生态基础。依托张裕爱斐堡、吉马、优龙、丘比特葡萄酒等加工企业的集聚优势, 引进国内外知名酒庄入驻, 实行国际葡萄产业聚集区建设工程, 实施种苗繁育、休闲园区及种植专业村建设, 发展规模化葡萄种植基地2万亩。实行菜篮子市级重点建设工程, 建设规模化奶牛场、养猪场、蛋鸡场、标准菜田、温室基地、养殖水面等, 2013年建设市级蔬菜标准园2个, 提升县级标准园11个, 蔬菜种植面积达6万亩, 畜禽养殖由传统家庭散养向规模化、集约化、生态化方向发展转变。依托生态环境优势与山区冷凉气候, 实行冷凉菜基地建设工程, 重点建设冷凉菜基地1万亩。加强农产品安全生产基地建设, 建设有机果品基地、有机杂粮基地、绿色蔬菜基地等, 实行环湖“三品”基地建设工程。实行籽种产业发展工程, 发展食用菌、双孢菇、优质玉米、花生的特色种植, 建立健全良种繁育与生产供应体系, 建设特色产品配套基地。依托密云水库的“北京明珠”优势, 实行休闲渔业发展工程, 加强育种基地、有机鱼生产基地、设施渔业生产加工基地、休闲渔业基地建设, 在保护北京生态净水的同时, 提升了密云鱼文化的农业品牌。

3.2 农业园区化建设

农业的园区化建设主要是指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产业基础、配套设施等形成的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人才密集型区域范围, 以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为目标, 应用现代工业化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成果, 实现农业生产的集约化、市场化、专门化、规模化、企业化、休闲化, 进行农业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与推广, 农业新市场的宣传与拓展, 具备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的多功能性, 以园区化建设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 是实现规模化发展与标准化生产的实施载体, 主要有产业带动型和休闲文化型两种主要形式, 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3.2.1 扎实基础发展密云农业园区化

农业园区化是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 是开发农业多种功能的重要形式, 是开拓现代农业广度与深度的重要形态, 已经成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载体。密云县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与秀美的自然环境景观相得益彰, 融合传统民俗与现代气息, 依托四通便捷的交通线路, 为发展密云高端观光休闲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创造了条件。京承高速都市型现代农业走廊、云蒙风情大道、101农耕文化休闲产业带、酒乡之路建设规模发展, 紫海香堤香草艺术庄园、汤泉香谷香汤生活等创意农业, 张裕爱斐堡国际酒庄、古北水镇等休闲体验项目及鱼王美食一条街等休闲产业项目均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实现良好收益。

3.2.2 休闲文化型园区丰富农业形式

休闲文化型园区是以观光、休闲功能为主, 依托田园景观、自然生态等乡村资源, 以农林牧渔业生产、生活活动为基础, 融合农村民俗文化、产业文化与现代化服务业, 发展农业观光园、果品采摘园和农事体验园等农业产业节点, 提供乡村休闲、农事体验、观光采摘、品尝购物、农耕文化、民俗欣赏等农业经营形态, 塑造高水平、高标准的农业园区品牌, 具备观光、体验、文化、创意等特色功能, 是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的拓展与延伸, 是集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多功能农业形式, 是优化农业结构, 转移农村劳动力, 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形成具有“农游合一”与产业间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 代表着都市型现代农业园区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十二五”时期, 发挥现有休闲农业优势, 提升发展内涵, 以“五园一区”推动农业园区建设, 已有设施园区150个, 连栋温室23 7093.8m2。

1) 休闲农业。密云县有机结合农业资源与旅游要素, 实施休闲农业改造提升工程, 休闲农业与乡村民俗旅游持续健康发展。成功引进张裕爱斐堡国际酒庄、古北水镇、港中旅房车小镇、紫海香堤艺术庄园等高端项目, 成为京郊休闲文化新地标, 打造绿色、生态、精品、精细的休闲产业, 推进国际绿色休闲旅游产业综合示范区建设, 2013年荣获北京市唯一“最美中国”生态旅游目的地市 (县) 称号。2013年东葫芦峪村挖掘葫芦特色资源, 推出“葫芦宴”, 引入观赏葫芦、把玩葫芦、食用葫芦等品种, 建立葫芦长廊、展室, 举办葫芦文化节, 延伸农业产业链, 发展民俗旅游。2014年上庄子村实行民俗户星级评选, 发挥引领示范作用进一步提高乡村旅游管理服务水平。目前, 密云县共有民俗户3 606户, 大力发展“一个民俗村就是一个乡村酒店”的管理模式。汤河特色产业沟将旅游景区、民俗旅游、主题观光采摘园、香草观光产业带有机融合, 发展“农庄+民俗户”的产业模式, 结合土壤气候条件, 利用林地资源, 建设以观光采摘园、反季节特色种植采摘、农事体验型为主的休闲设施农业园, 形成独特品牌。“酒乡之路”精品葡萄产业带项目在张裕的示范带动作用下, 依托葡萄产业基础, 延伸“酒庄+种植基地+庭院经济”的生产经营方式, 加强酿酒用葡萄基地及企业建设, 建设休闲葡萄园, 2013年已发展鲜食和酿酒葡萄基地7 000亩, 建设葡萄长廊10 000m, 建设精品葡萄采摘园14个, 完成景观节点建设16处。利用休闲渔业资源加强休闲渔业园区建设、改造与升级, 建设养殖、垂钓、餐饮、住宿、娱乐等多功能集合的休闲渔乐园。发展休闲果园建设工程, 进行低效果园更新改造、观光旅游果园、设施果品采摘园等现代化果品生产示范园建设。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示范点创建工作, 石城镇荣获“北京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称号, 蔡家洼荣获“2013年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称号。传统农业结构得以改善, 农业经营效益得以提高, 带动民俗旅游业发展, 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2) 景观农业。密云县发展景观农业建设工程, 2012年已建设北庄油菜花观光园、新城子雾灵西峰彩葵园、蔡家洼五谷花香园、车道峪人间花海景观园和古北口汤河薰衣草景观园五大景观农业主题公园, 建设以药材、香草、油菜、油葵等为主题的景观农业2 000亩。2014年围绕清水河、潮河、白河、京承高速、101国道、酒乡之路沟域等地区打造“六河、三路、一沟”生态景观农业带, 建设6 000亩油菜花、彩葵、荞麦等大地景观农业主题公园示范区, 在密西路造林区域种植万寿菊、二月兰, 实施造林工程景观, 发展林下经济, 新建5个2 300亩果园, 续建18个6 700亩特色果树基地。北庄村的五谷丰登园形成了大地景观、观光采摘、农耕体验、科普展示等多种农业景观。景观农业提升密云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生态服务功能、环境美化功能、综合生产功能, 普通农田由单一模式转变为园区观光、休闲消费、农民增收的有效实体。

3) 创意农业。创意农业融合文化与科技要素, 呈现出智能化、个性化、艺术化、特色化、品牌化的特点, 其产品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与高科技性。蔡家洼玫瑰情园创新发展思路, 打造北京首家融合玫瑰文化与玫瑰产业, 集休闲观光、产品展销、农业科普及徒步和骑行基地为一体的多功能主题公园, 在玫瑰园设计微缩景观欧洲浪漫城市之旅, 不仅可以观赏采摘, 还能DIY玫瑰产品与婚礼摄影等, 结合餐饮住宿配套设施服务, 满足人们对安全食品与养生农业的需求, 创意出的豆腐宴声名远扬。推出休闲加工农业园, 改造加工厂房、车间具备参观、品尝、观赏、休闲等功能, 拓宽体验农业与会展农业的经营领域, 是休闲加工产业的创新型发展。新城子小学推出“欢乐农场”教学模式, 蔡家洼推出农耕文化活动, 寓教于乐, 以实践提升孩子们的农业认知能力。创意农产品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开发种类多样的“玉米迷宫”休闲旅游产品, 收益是玉米生产价值的20~50倍。[2]

3.2.3 产业带动型园区拓展农业链条

农业产业园区以政策为指引, 以市场为导向, 以农产品深加工为核心, 以科技研发为途径, 以产业基地为支撑, 以体制机制为保障, 以生态旅游为依托, 利用资源、区位、产业、资金、人才等优势, 以工业化的理念聚集与拓展农业产业链条, 最终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农业模式。北京康顺达农业科技生态园依托政策扶持与良好环境, 利用土地与自然资源, 发挥农业生产功能、休闲旅游功能、综合服务功能、辐射带动功能与都市型生态功能, 是一家集生态基地、食品研发、加工制造、休闲旅游、观光采摘、生态美食、科普教育、会议接待等“一园多能”的现代股份制企业, 建立产业间互动机制, 创造了农工、农商、农旅的新思路, 形成一二三产业连接的产业化链条, 发展有机农业, 建设高标准蔬菜园区, 是生产、加工、流通、推广的“标杆”示范基地, 被评为北京市“标准园”、“密云县示范合作社”、“北京市京郊农产品示范店”, 有独特的产业文化。

3.2.4 沟域经济是园区化建设的推手

依托密云山区丰富的资源优势, 通过资源整合、政策集成、全程打造的方式发展“一沟一品”沟域经济建设, 投入建设休闲农业、景观农业与创意农业,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特色产业工程, 提升生态环境整治, 推进景观节点建设, 推出农业特色品牌, 重点建设沟域发展有机农业、设施农业等农业综合开发建设, 打造融合观光、休闲、体验、养生多功能的休闲农业产业区。司马台—雾灵山国际休闲度假村沟域立足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 建成司马台长城景区、雾灵山龙潭景区、东极仙谷、紫海香堤艺术庄园等30余家景区, 紧密围绕古北水镇龙头项目, 形成“龙头景区+农户+民俗游+休闲农业”的高品质、多功能、综合性的沟域文化发展体系。[3]紫海香堤艺术庄园以发展沟域经济为载体, 突破传统的建设思维模式, 优化山区种植结构, 引进香草特色种植品种, 打造形成了一个集养生、度假、休闲、体验、艺术创作、婚纱摄影、影视拍摄为一体的综合性都市型现代农业观光旅游区。

3.3 农业标准化生产

农业的标准化生产是指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标准化及规范化经营管理活动, 运用先进科学技术、管理方式与服务模式, 利用标准化手段生产安全优质的农产品, 发展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及有机产品, 完善标准化体系范围, 规范指导农业生产, 整合农业资源, 提升市场竞争力, 是实现规模化发展与园区化建设的标准手段, 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重要的社会及经济意义。

3.3.1“三品”及基地建设是实现形式

“十二五”期间密云农业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产品”的基地建设, 培育绿色、安全、生态、有机、健康的密云农产品品牌, 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实施标准化设施农业基地建设工程, 按照集约性、休闲性、综合性、智能性的要求, 完善现有规模设施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与配套服务体系, 建设成为标准化生产、休闲旅游、规模化设施农业的生产基地。重点建设45万亩标准化生产基地, 10万亩有机果品生产基地, 果品销售企业有100家, 果品加工企业达5家, 10万亩有机杂粮基地, 8万亩绿色蔬菜生产基地, 5万群有机蜂养殖基地, 建成市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225个、有机食品基地7.8万亩、绿色食品基地6.5万亩, 新增设施农业2万亩, 发展10个休闲设施农业园。以扩大规模、提升品质为目标发展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 穆家峪红香酥梨是经由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认证的有机果品, 其观光采摘园是北京果品协会果品物流中心认证的有机果品生产基地, 东邵渠石峨玉皇李子有1 000亩有机认证基地, 蔡家洼樱桃全部采用有机果树栽培技术标准和节水灌溉技术, 密云板栗自2004年实施有机基地建设, 有机蜂蜜实施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 百年栗园北京油鸡养殖示范基地致力于鸡生态化养殖与有机食品研发, 凯诚柴鸡蛋获得“三品”质量认证。加大无公害农产品、有机产品的认证力度与基地规模, 鼓励巩固、提高绿色食品, 提高“三品”质量水平, 加强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与检疫检测体系, 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与市场影响力, 共同推动农业标准化有序发展。

3.3.2 信息化管理搭建新型服务平台

信息网络平台是开展农业标准化的新型沟通渠道, 拓宽业务推广领域, 提高标准化水平与更新工作进程, 促进标准化进步。2014年密云引进首家电子商务平台企业, 搭建网络平台整合、包装、销售特色农副产品, 提升品牌知名度。建立“密云休闲生态农业电子商务平台”, 微时代搭建微信平台推送密云旅游信息, 展示旅游资源与特色产品, 开展主题营销与特色宣传, 未来将上线全县景区和旅游乡镇微信平台。菜农上传图片到微信, 网络远程问诊蔬菜病例, 寻求各地专家会诊, 快速解决生产问题, 普及农业生产知识, 减少农民收入损失。北京绿润食品公司利用电子交易平台网络销售农产品, 北京农副产品交易公司作为创新型的投资平台整合双方电子交易、资金、信息等优势, 建立综合性交易平台, 发展海外订单, 扩大市场份额, 创新服务流通体系的标准化形式。

4 推进密云农业“三化”建设的发展策略

4.1 提升整体水平实现持续发展

密云农业整体发展水平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生态涵养功能尚需提升, 区域优势特色有待强化, 优化集中单一的产业布局形式, 加强符合功能定位的产业支撑力度, 合理利用农业空间, 挖掘潜在土地资源, 保护农业水资源, 增加基础设施投入比例, 加大疾病防范与生态保护力度, 解决人力资源结构性矛盾突出问题, 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培养专业化农业人才, 提升信息网络化水平, 加快有机农产品认证推广, 壮大特色农产品品牌效应, 提高休闲产业基础, 升级高效规模经济, 主动适应环境变化, 有效化解不利因素, 加快规模化发展、园区化建设与标准化生产, 通过行之有效的农业工程推动密云农业的长久发展, 以基础保障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建设的高水平可持续发展。

4.2 调整产业结构注重生态建设

农业建设要以保护生态为前提, 坚持在经济建设的同时, 把生态建设和保护作为第一任务, 完善长效保护机制, 提升生态屏障与服务功能。根据生态环境承载力, 进行农业休闲旅游资源的整体开发, 合理规划农业资源, 统筹规划休闲农业发展布局, 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 加强科技支撑力度, 延伸一二三产业链条, 以产业化发展拉动农民收入增长。重视发展循环农业与节水农业, 深入推进循环经济, 提高农资使用率与利用率, 变废为宝, 拉伸循环产业链, 既保证生态农业健康发展, 又能获得实在经济效益。

4.3 完善标准体系保障产品安全

农业标准化工作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 造成农企标准规范不统一, 没有形成协调统一责任制, 宣传推广标准化知识力度不强, 资金投入不足, 农业标准化人员意识及素养有待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与标准化生产对接力度不足, 基层农机推广能力与信息服务水平不够, 科研带动力不强。较多农户生产组织化程度较低, 影响标准的制定、实施与推广, 造成产品具有差异性, 不利于品牌打造。农业检测体系有待完善, 实行产前生产资料, 产中过程, 产后质量跟踪的系列标准监管, 加强农业环境监测, 控制农产品农药残留量在标准范围内, 推进农业基地、标准化观光园的认证工作, 完善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 推进“三品”生产技术的示范、推广与创新, 避免大量使用或不正当使用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等。重视推行科技化、信息化管理, 加大农民培训力度, 提升监管人员素质。[4]多管齐下, 努力生产出产品优良、质量安全、人民放心的优质产品。

参考文献

[1]孔祥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内涵、发展思路和基本框架[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07, 21 (4) :20—27.

[2]何忠伟, 桂琳, 任钰, 齐智.北京创意农业发展模式与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3.

[3]王海臣.关于密云县休闲旅游产业发展若干问题的研究[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12, 26 (5) :35—40.

现代都市农业发展 第11篇

关键词:都市型现代农业 生态服务价值 监测报告

中图分类号:C8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6-5954(2012)04-72-03

一、都市型现代农业生态服务价值概念提出的背景

在北京经济社会的加速发展和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农业的经济价值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逐年降低,农业的基础作用和重要功能渐渐被忽视。国务院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的批复中,明确了首都的城市功能定位,建设“宜居城市”成为首都的重要功能之一。“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明确将都市型现代农业作为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农业的功能从传统的单一生产功能向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拓展。农业的生态功能越来越凸显其重要作用。

农业生态系统在一定范围内具有自我调节和净化污染物的能力,对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贡献巨大。2012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将PM2.5纳入各省市强制监测范畴。北京为实现2015年PM10和PM2.5浓度比2010年下降15% 、PM2.5浓度≤60微克每立方米的目标,提出大面积植树造林、增加水域面积、加大工业结构调整等八项措施,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生态环境管理,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居民居住环境质量。

水资源的紧缺和耕地的减少成为北京生态环境建设和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对北京市的生态环境建设做出了部署,划定了生态涵养发展区,通过对区县进行功能定位来保护北京的生态环境。生态涵养发展区的经济发展、转型让步于生态建设,需要客观反映生态环境的重要价值,并以此作为建立相应生态补偿机制的依据,实现全市各功能区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农业的价值也需要从生产、生活、生态多功能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被重新评价。

二、都市型现代农业生态服务价值的概念

为了全面反映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客观评价农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有效监测北京生态和环境发展状况,我们从都市型现代农业的角度出发,以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多功能发展为思路,以生态经济学理论为支撑,提出了“都市型现代农业生态服务价值”概念,并建立了相应的监测评价指标体系。

农业生态服务价值是指农业范畴所包含的所有资源和人类活动给人类所带来的直接和间接的效益。

农业生态服务价值包括三部分:直接经济价值指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农林牧渔业的全部产品价值、对农林牧渔业生产活动进行的各种支持型服务活动的价值以及湿地生态系统特有的供水价值;间接经济价值指农业范畴内的所有自然资源(生态系统)由于其特有的生态优势,在传统农业以外给人类所带来的、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实现的经济效益;生态与环境价值指农业范畴中的自然资源(生态系统)为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和生活环境带来的、没有在现实经济价值中实现的效益。

三、都市型现代农业生态服务价值监测评价指标体系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生态服务价值测算范围包括农田、森林、草地、湿地四大生态系统。都市型现代农业生态服务价值一级指标框架包括直接经济价值、间接经济价值和生态与环境价值3个部分,二级指标12个,三级指标36个。

(一)直接经济价值

1.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是指以货币表现的农林牧渔业的全部产品总量和对农林牧渔业生产活动进行的各种支持型服务活动的价值。

2.供水价值:是指以货币表现的湿地供给的维持正常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水资源的价值。

(二)间接经济价值

1.文化旅游服务价值:是指依托农业独特的资源优势,给人们创造了舒适的旅游、休闲、科研、教育环境,并因此带动消费所产生的价值。

2.水电蓄能价值:是指利用河流、湖泊等位于高位能的水流至低位,将其中所含的位能转换成水轮机的功能,再利用水轮机作为原动机,推动发电机产生电能所产生的价值。

3.景观增值价值:在城市中,景观价值尤其是土地价值是由土地区位、交通状况、周围环境等因素综合决定的,其中由森林、湿地等农业资源直接影响所产生的增值就是景观增值价值。

(三)生态与环境价值

1.气候调节价值:生态系统中的绿色植物在生物生产中调节大气中氧气变化,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减缓地球的温室效应,保证生命活动的基本气候条件,同时具有防风、增湿、调温等改善气候的功能。这里主要是指生态系统固定二氧化碳和释放氧气、调节气温、调节湿度的功能价值。

2.水源涵养价值:生态系统的存在可以大大增加土壤对降水的吸收,减少地面径流,尤其湿地生态系统还具有蓄水和补给地下水,维持区域水平衡的重要作用。生态系统的这种功能对于人类所产生的价值就是水源涵养价值。水源涵养价值包括调蓄地表水价值、补充地下水价值、拦截降水价值、涵蓄降水价值。

3.环境净化价值:生态系统的植物能够对大气污染、土壤污染以及水污染起到净化作用。绿色植被在植物抗生范围内能通过吸收而减少空气中硫化物、氮化物、卤素以及粉尘等有害物质的含量,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吸收土壤以及污水中的部分污染元素。生态系统的这种功能对于人类所产生的价值就是环境净化价值。环境净化价值包括降低粉尘价值、释放负氧离子价值、净化水质价值、吸收有害气体、减噪的价值、释放植物杀菌素价值、消解固体废弃物七个方面的价值。

4.生物多样性价值:生物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三个层次。多种多样的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北京地区复杂多样的地形、气候、土壤和湿地资源,为植物保育和野生动物的繁衍生息提供了多样的环境。生态系统的这种功能对于人类的价值就是生物多样性价值。生物多样性价值包括珍稀动物价值和植物保育价值。

5.防护与减灾价值:是指由于生态系统的存在,在减少风沙侵蚀、调蓄洪水过程、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等方面发挥的作用。防护与减灾价值包括洪水调蓄价值、农田防护价值、防风固沙价值。

6.土壤保持价值:由于生态系统的存在,植被和枯枝落叶层的覆盖可以减少雨水对土壤的直接冲击,保护土壤减少侵蚀,保持土地生产力;并能保护海岸和河岸,防止湖泊、河流和水库的淤积,生态系统的这种功能对于人类所产生的价值就是土壤保持价值。土壤保持价值包括避免废弃土地价值、减少养分流失价值、减少泥沙淤积、滞留价值。

7.土壤形成价值:生态系统的植物根系从土壤吸收营养物质合成新的生物生产量,保存在植被中的这部分营养物质避免了养分受雨水淋洗的直接流失,而有机物以枯枝落叶的形式输送到土壤中而被生态系统重新利用,体现了森林生态系统中森林植被在养分循环和累积过程中的作用。森林生态系统特有的这种功能对于人类所产生的价值就是土壤形成价值。土壤形成价值包括植被养分累计价值和枯落物分解价值。

nlc202309032131

四、都市型现代农业生态服务价值监测测算方法

本体系将现有的统计制度和专业领域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分别对都市型现代农业生态服务价值的三个组成部分进行统计和测算。

(一)直接经济价值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采用北京郊区统计制度中“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相应计算方法。供水价值采用水资源管理部门发布的地表水供水量和测算得到的地表水中水产生量,结合价格管理部门发布的综合水价和再生水价计算得到。

(二)间接经济价值

采用北京统计报表制度中的旅游等专业统计方法和部门统计数据,结合调查得到水景观因子等参数计算文化旅游服务价值;依据部门统计中的水力发电量和电价得到水电蓄能价值;结合北京市土地基准地价以及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范围核算景观增值价值。

(三)生态与环境价值

农业生态与环境价值以统计数据、部门数据和研究机构数据为基础,利用生态学、经济学等领域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结合统计遥感测量,采用被专家普遍认可和使用的方法将无形的、无市场价值的农业生态与环境价值转化为有形的、可计算的价值。具体测算方法主要包括市场价格法、替代工程法、影子价格法、机会成本法和支付意愿法等。

五、都市型现代农业生态服务价值监测结果

据测算,2010年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生态服务价值贴现价值为8753.63亿元,比上年增长1.8%;年产出价值为3066.36亿元,比上年增长3.1%。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生态服务价值年值构成中,直接经济价值为348.83亿元,占总价值的11.4%,比上年增长4.1%。

间接经济价值为1002.75亿元,占总价值的32.7%,比上年增长7.2%。

生态与环境价值为1714.78亿元,占总价值的55.9%,比上年增长0.6%。

2010年,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生态服务价值年值比上年增长3.1个百分点。其中,直接经济价值、间接经济价值、生态与环境价值分别拉动总价值增长0.5个、2.3个和0.3个百分点。

12项二级指标中,生物多样性价值、景观增值价值、气候调节价值和文化旅游服务价值分别占都市型现代农业生态服务价值年值的20.7%、18.5%、18.4%和14.1%,分别比上年增长0.4个、2.6个、1.2个和13.9个百分点。

除水电蓄能价值和环境净化价值比上年略有下降外,其余10项指标均呈增长趋势。2010年北京市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13.3%,带动文化旅游服务价值比上年增长13.9%,增长量占总增长量的58%,拉动总价值增长1.8个百分点。景观增值价值、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和气候调节价值增量分别占总增长量的15.9%、14.3%和7.1%,分别拉动总价值量增长0.5个、0.4个和0.2个百分点。

参考文献

[1]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2006年北京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市林业勘察设计院、北京市统计应用研究所,北京市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方法体系项目报告书,2008。

[3]欧阳志云、王效科、苗鸿,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的初步研究,生态学报,19(5):607-613。

现代都市农业发展 第12篇

有学者认为, 现代农业是指二战以来欧美一些工业发达国家的农业, 从机械技术、生物技术和管理技术三个方面, 对传统农业进行了全面的技术改造, 完成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 普遍采用现代化工业成果来装备农业, 以机械作业替代手工操作并广泛使用化工产品和大型农业设施。这些国家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和发展农业, 用现代经济、管理科学来经营和管理农业, 提高了农业的专业化、集约化和市场化水平, 农业生产效率空前提高, 农产品的产量大幅度增加, 农业与农村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按照国内外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和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 现代农业就是依托城市、服务城市、适应城市建设发展战略的农业, 是功能、结构、布局纳入大都市发展规划的农业, 是与工业新型化同步发展、城乡融为一体的农业, 是符合城市性质、特点和发展方向的农业。

2 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重要意义

2.1 有利于保障大中城市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和人口持续增加, 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在城市近郊加快发展都市现代农业, 保持一定的生鲜食品自给能力, 是保障农产品供给、稳定农产品市场的重要基础。

2.2 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人居环境

都市现代农业融生产、生活、生态功能于一体, 在防洪排涝、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特别是能够提供绿色自然景观和农耕文明实体, 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体验田园生活、旅游观光休闲等精神需求。加快发展都市现代农业, 是改善城市生态人居环境、丰富城市居民文化生活、维护城市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2.3 有利于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加快发展都市现代农业, 大力引导城市资本、技术、人才等先进生产要素注入到农业, 促进休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设施农业的发展, 提升农业产业化和服务社会化水平, 有利于为农民乃至市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增收机会。

2.4 有利于实现“三化同步”

都市农业在地理上位于城市周边, 在功能上服务于城市发展, 在资源要素上与城市工商业紧密互动, 是推进“三化同步”的有效载体。

3 晋源区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晋源区实有耕地5 229 hm2, 其中水浇地3 135 hm2, 是山西省太原市重要的“菜篮子”生产基地之一。2013年, 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6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10 487元, 同比增加12%。农产品“513”龙头企业销售收入5.2亿元, 完成农业投资4.62亿元。

近年来, 晋源区积极实施“五区联建”战略, 加快“人文晋源、生态晋源、活力晋源”建设步伐, 大力推进“一村一品”建设, 设施农业、健康养殖、观光农业快速发展, 现代都市农业稳步提升。全区日光节能温室面积达到256.8 hm2, 形成了集中连片、规模生产的格局。花卉苗木面积从无到有, 发展到490.7 hm2, 其中花卉占到了太原市种植面积的60%。农业园区建设成效显著, 康培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梅芝园艺花卉产业园稳步推进, 北河下设施蔬菜标准园成为全市农业发展新标杆, “晋农之窗”农业文化博览园即将启动建设, 晋祠大米品牌逐步恢复, 品质不断提升。积极发展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游农家园”为主题的乡村休闲生态游产业, 全区农业观光园 (包括规划而未建成的) 达17个, 其中建成省级休闲观光示范园1个, 市级休闲观光示范园4个。建成高标准规划养殖园区, 其中万只以上蛋鸡场10家, 万只以上肉鸡场5家, 千头以上猪场3家, 200头~500头猪场14家, 百头以上奶牛场8家, 百只以上羊场10家, 万只以上鸭场1家, 万只以上肉鹅场1家, 千只以上兔场1家。

4 晋源区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条件分析

4.1 优势条件

4.1.1 区域优势突出

新的太原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将晋源区定位为以旅游、文化、宜居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新型区域, 区位优势更加凸显, 将形成高新技术、高端人才、优质教育、社会资本、现代企业等资源的集聚效应。

4.1.2 交通条件便捷

晋源区地处省城近郊, 距市中心15 km, 境内有新晋祠公路、太汾公路、七三公路、刘牛公路及新建成的南中环路和西山旅游公路, 大运高速公路、西北环高速公路横穿境内, 各乡镇均有公路相连, 交通十分便利, 便于形成大宗农产品集散地和交易市场。

4.1.3 自然条件适宜

晋源区属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年内四季分明, 冬春雨雪较少且干旱多风。年降水量多集中在7月—9月份, 占全年降雨量的60%以上。全年无霜期188 d, 自然地面标高在753 m。地面水均属汾河水系, 汾河自北而南纵贯全区, 以灌溉为主。地貌单元属太原盆地汾河冲积平原, 表层第四季黄土广泛覆盖。土壤分为淡褐土和草甸土2种, 土质松软、土层厚, 通透性良好, 保水能力强。

4.1.4 资源优势明显

晋源区蔬菜播种面积近2 668 hm2, 其中日光节能温室256.8 hm2, 是太原市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花卉苗木面积达466.9 hm2, 其中花卉种植面积占到全市的60%。全区肉、蛋、奶产量分别为3 410, 4 480, 13 600 t。干鲜果品面积达1 000 hm2, 连片种植6.67 hm2以上的基地已达36处。

4.1.5 政府高度重视

面对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 省委和省政府审时度势, 提出了“设施蔬菜百万棚行动计划”和晋中盆地设施农业示范工程建设。太原市政府将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列为主攻方向, 提出了“十园引领、百园兴农”发展战略。晋源区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也顺势提出了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打造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的发展思路。

4.2 不利因素

4.2.1 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

晋源区农田基本建设滞后, 机械化程度和水平不高, 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依然较低;产业分布不够集中, 区域化程度还不高;现代化的支撑服务体系尚未建立健全。

4.2.2 土地规模化经营滞后

随着太原市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 晋源区可利用土地面积逐年萎缩, 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 生产经营规模小、分散, 农民进行土地合理流转意识还不强, 难以形成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现代农业发展格局。

4.2.3 农业产业化发展经营相对滞后

突出表现为缺乏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的大型龙头企业和知名产品品牌, 农产品加工能力弱, 产业化经营的组织链接、运行机制亟待健全和完善。

4.2.4 科技、人才、市场和信息服务十分匮乏

涉农科研单位、科技人才集聚程度低, 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 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 市场和信息服务滞后等, 严重制约了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农业技术普及推广和农产品与市场的对接。

5 晋源区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对策

5.1 明确发展方向

坚持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 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 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农业, 用产业化园区化方式推进农业。继续坚定“强蔬菜、增葡果、稳花木”种植结构的调整方向, 推进“进区入园、生态养殖”的养殖业生产布局, 创建“特色鲜明、风光秀美、趣味突出”的休闲观光农业亮点精品。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 深化农村改革, 加强农田水利、造林绿化、农业机械和农业气象公共服务建设, 推进晋源区农业向现代都市型、质量效益型、产业品牌型转变。

5.2 明确定位

根据建设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的要求, 必须建设有重点、发展有层次、点上出精品、产品有优势、区域显特色、产业有档次、经营有效益, 着力发挥和激活以下四大功能。

5.2.1 增收功能

成为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的发展基地, 为较快增加农民收入和财政收入贡献份额。

5.2.2 供给功能

成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和有机食品的生产基地, 为市场提供优质、卫生、安全的农产品。

5.2.3 生态功能

成为经济与环境良性互动的生态基地, 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城市生态质量创造优良的环境条件。

5.2.4 示范功能

成为现代农业新技术示范应用的科普教育基地, 为促进全省现代农业发展发挥典型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5.3 发展重点

5.3.1 重点发展设施农业

以设施栽培和设施养殖为主, 依托有实力的企业和公司,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多渠道增加投入, 不断提升设施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水平, 把设施农业做成农民的“摇钱树”。

5.3.2 加快发展生态农业

推行“生态养殖+绿色种植”循环经济模式, 高标准打造园林式生态畜禽养殖园区。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全面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增施有机肥, 减少农药和化肥用量。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及清洁生产, 实行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共赢。

5.3.3 突出发展园区农业

依托太原市城市规划建设和市场需求, 打造以花卉、苗木、蔬菜、特色水果等为产业特色的现代都市农业主题产业园, 着力提升现代都市农业园区的示范、辐射能力, 把园区农业做成“服务城市、富裕农民”的大蛋糕。

5.3.4 创新发展休闲农业

依托乡村田园风光、特色种植、农业示范园区等观光农业资源, 创建大寺荷风、康培花木、圣沅佳鑫等一批在全市乃至全省叫得响、有特色、立得住的农业旅游示范点;继续深入开展花卉文化节、荷花文化节、果品采摘节等一系列节庆活动, 打造极富晋源特色的休闲旅游品牌。

5.3.5 努力打造秀美乡村

按照“村容美、生态美、庭院美、生活美、人与自然和谐、经济与社会和谐、庭院邻里和谐、党群干群和谐”的美丽乡村要求, 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努力培育“一村一品”主导产业。大力弘扬和谐文明新风尚, 稳步推进农村体制机制创新, 不断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5.4 保障措施

5.4.1 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各负其责、成员单位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 做到有阶段安排、有重点活动、有检查指导、有责任追究、有总结提高。全面落实农业园区建设“五入园”, 即“土入园、路入园、林入园、水入园和科技入园”, 强化对农业园区建设项目的政策扶持。

5.4.2 加大农业投入力度

进一步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 对重点农业项目的投入资金进行整合,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确保重点农业项目的落实。进一步加大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和“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 调动农民参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积极搞好农业招商引资工作, 吸引更多工商企业、社会资金投资农业的生产、加工和服务全过程, 形成多元化投入新格局。

5.4.3 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研究制定土地流转政策, 引导和鼓励农民采取转包、转让、出租、互换, 以及其他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方式进行土地流转;引导各类经营主体参与农村土地流转,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推进土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

5.4.4 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采取税收优惠、信贷支持、用地优惠等政策, 加大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力度。积极鼓励农业协会、产销合作社、农业经纪人组织等新型经济组织的发展, 不断健全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5.4.5 强化科技兴农工作

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测土配方施肥、无公害蔬菜生产、病虫害统防统治、优质高产等农业新技术, 增加农业科技投入, 提高科技应用率、转化率和贡献率。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农民培训工作, 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 突出公益性职能, 稳定区、镇 (街办) 两级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加强优种、良种的引进推广力度, 主要农作物的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大力推广应用各类新型实用农机具, 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强化农业信息服务, 充分发挥农业信息在生产中的指导作用。

5.4.6 切实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 逐步形成区、镇、村三级安全监管网络;建立健全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 形成上下配套的检测网络;加快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工作, 创建晋源区农产品品牌;加强农资市场巡查, 严厉查处违法经营假劣农资案件, 确保农业投入品安全。积极推行生产档案管理、投入品使用记录等追溯制度, 指导农民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严格落实强制免疫、疫情监测、消毒、检疫监管等各项防控措施, 免疫密度达到应免数量的100%;同时加强检疫, 规范检疫行为和检疫管理, 严禁染疫动物和动物产品流入市场。

摘要:当前, 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 “三农”工作既面临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强化, “四化同步”, 城乡统筹和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深入推进, 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条件逐步夯实等难得机遇, 也面临农产品刚性需求与要素硬性约束, 以及农业高成本、高风险趋势与提升经营效益、劳动力转移与“谁来种地”等突出矛盾。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与综合分析, 系统阐述了现代都市农业的内涵、发展背景和重要意义, 总结了晋源区建设现代农业取得的初步成效, 分析了发展优势和存在的不利因素, 并提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和具体措施。

上一篇:建设意识下一篇:自适应波形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