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评论范文

2024-06-25

微博评论范文(精选9篇)

微博评论 第1篇

微博是“微博客”的简称。在2009年的时候,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作为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微博的公测,有着非常巨大的意义,微博也由此开始进入主流发展的道路,在后来的一段时间之内,人民、搜狐、腾讯等大型网站也先后开通了自己的微博平台。

微博的出现应该说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微博的传播有其自身的特点,它的转发功能不再是媒体一一相对的线性传播方式,也不是普通的网络媒体的传播方式,而是一种呈裂变的传播方式,这样使其传播范围更加广泛,速度也更快。

对于微博用户而言,其资源共享的模式和传播路径,不仅能够生成内容,还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用户定制传播内容,而这一点,是对人际关系的一种调整,同时,也让微博的筛选性和能动性得到更好的发挥。

很强的即时性也是微博的特色之一,它的优势在于容量较小,可以借助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将一些信息、观点等传播出去。《经济与管理问题微博评论集》一书为读者列举了一些关于微博即时性的例子。

微博打破了传统的传播模式,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模式,对于政府来说,微博的出现既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而这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在决策方面。对于突发事件的处理源自正确的决策,在传统的决策过程中,许多人都充当着“看客”,并没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而在微博时代,网民大量的转发,给政府和相关部门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而政府的决策也受到了这种传播方式的影响,使他们的决策更需要斟酌,防止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决策方式。

书名:经济与管理问题微博评论集 作者:谢英亮 ISBN:9787502464349 出版社:冶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1月1日 开本:16开 定价:22.20元

第二,对于客体的管理也存在着一定的影响。群众的呼声借助微博得到了扩大,快速的传播使政府不得不重视群众的意见,也许一个人的呼声起不了太大的作用,然而当许许多多的意见汇聚在一起,就形成了强大的力量,给社会的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

第三,对于应急管理方式也会产生影响。微博信息的发布不需要复杂的设备,小小的手机或者平板电脑就可以完成这个过程,只要轻轻一点,就可以将视频、照片、文字等内容发布到网上,特别是一些网民对有些行政单位执法人员的不正之风现象进行拍摄并上传到网上,这种行为很大程度上对执法部门形成了监督,避免了因为一些个人错误的执法方式造成政府和民众之间的误解。

第四,有利于更好地问政于民。我们国家一直在强调还政于民的重要性,但是这一观点究竟要如何才能落实呢?微博的出现恰好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打个比方,政府打算出台一个措施,在早期网络不发达的时期,自然要通过人大代表等的投票,然后确定最终结果,而在微博飞速发展和传播的今天,问政于民能够得到更好的诠释,《经济与管理问题微博评论集》一书提到,当政府要做出一项决策之前,将决策内容放在政府的微博之上,接受民众的回应和评价,这样一来,即便是底层的群众,也有了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做到了真正的问政于民,而人民对于政府工作的监督也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当然,微博还是有其局限性的,当其逐渐成为政府部门的信息公开渠道之后,它自身的限制也逐渐显现了出来。虽然政府发布的消息时效性得到了保证,但是由于微博的字数限制,对于政府的一些决策,用很短的文字很难做到准确描述,这也是微博的弊端。当然,凡事都有利有弊,这也需要二者之间的不断磨合。

当前,许多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没有意识到当下网络媒体的重要作用,对于一些突发事件不能正确处理和应对,容易使矛盾更加激化。因此,如果能够很好地利用微博,对于社会的进步、政府职能的转变,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经济的角度来讲,大量的微博用户无疑是非常巨大的商业资源,同时也是强大的公共资源。而对微博自身而言,它仅仅是一个交互的平台,平台搭建之后,如何维系非常重要,通过自身的发展,内容的革新,吸纳更多的粉丝,这样不仅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当然,也会给自身带来经济利益。

在微博时代,许多大学生都使用智能手机上网,而现在高达百分之九十的高校都覆盖了无线局域网,这让学生的监督能力直线上升,更有利于他们在各种各样的社交平台发表自己的见解,因为大学生的处世经历较少,经验不足,经常会出现片面的认识和过激的言论,如果遇到负面信息的影响,很容易演化成非常严重的突发事件。现在的网络开放虽然是一件好事,但是也造成了各种各样的消息铺天盖地,网络传播的即时性以及开放性,让我们想要控制网络传播几乎成了不可能的事情。此外,微博的传播具有交互性,大学生作为新一代的网民,已经不仅仅停留在意见的发表、“吐槽”这些简单的层面之上了,他们倾向于一对一,甚至一对多的交流和沟通,这也在无形当中提高了网络舆情信息的交互性以及影响力。

在微博时代,网络舆情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很多高校的教师和领导缺乏对网络的重视,尤其是对网络舆情没有正确的定位,在一定情况之下,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一些教师的认识不高,依旧采用保守的教育方式,这不仅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打折扣,同时,也不利于找到引导舆情的有效途径,这种看似不重要的事情,都为高校的安全和稳定留下了非常严重的问题。许多高校的老师将重点放在技术之上,忽视信息的重要性。监控的形式非常的单一,缺少创新和发展,这样的状况会造成严重的物力以及人力的浪费,甚至给高校带来巨大的损失。那么,对于微博时代的高校而言,应当怎么做呢?

在微博时代,单纯地依靠技术手段已经不能对舆情进行控制,网上和网下全面的监控才是好的措施。对于学校的领导而言,必须强化对这项工作的认识,只有领导发挥好带头作用,积极培养相关人才,设立规章制度,提供好的设备等,才能保证网络舆情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良好运行。

在微博时代,对于高校的网络舆情监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组建一支合格的有丰富理论知识和舆情敏感度的队伍尤为重要,因为这样能够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经验丰富的教师也必不可少,同时,对于出现的舆情问题,要做到及时处置,不要让问题搁置,防止事态的扩大,等到不能收手的时候再去处理,显然为时已晚。

好消息 微博评论支持插入图片了 第2篇

一直传言微博将加入图片评论功能,这次传言终于成真,不过看起来,大家应该还没发现微博评论已经支持插入图片了,用图片来评论的功能在场景上容易让人联想到贴吧里贴图盖楼的用户行为,假如一个热点事件,一个有主题下有许多用户一起来盖楼的话,想必也是很欢乐的场面。微博级推出图片滤镜、贴纸功能后,这是又一次对图片元素的强化。

小编在手机上亲测了一下果然可以添加图片评论,手机客户端在发表评论时直接添加即可,点击他人发表的评论中的可以查看大图,如果需要查看新浪微博Web端的图片,需要点击“网络链接”才能看到图片。下面两张是小编的截图 新浪微博手机客户端图片

web端微博他人评论图片需要点击链接才看查看

三、手机作为新媒介减小知识沟的可能性

(一)手机自身的优势

手机的出现,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使身处异地的两个人或多个人可以直接交流,使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接受我们订阅的信息,包括文字信息、图片信息和影像信息。手机的出现使的人们更愿意交流,或是直接通话或是发短信。天气预报、时政新闻、专题信息(如现在世界杯即时新闻)也采用手机定制的方法,使我们以最快的速度知道信息。

而且,手机的未来更让人可喜。未来的手机将偏重于安全和数据通讯。一方面加强个人隐私的保护,另一方面加强数据业务的研发,更多的多媒体功能被引入进来,手机将会具有更加强劲的运算能力,成为个人的信息终端,而不是仅仅具有通话和文字消息的功能。手机会更加智能化,微型化,安全化,多功能化。

而且,手机作为新媒介来讲,它不其他新媒介一样,比较“平易近人”,使用非常简单,操作非常便捷。这样,手机本身就为手中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平台。

(二)手机使用的普及化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中国手机上网行为研究报告》,截至2008年底,中国手机用户已超过6.4亿,而通过手机上网的用户数量已超过1.176亿,成为世界第一手机大国。

“姜堰市张甸镇的小谢是一名普通农民,也是姜堰农村合作银行在全市范围内聘请的手机银行业务试用客户,他试用手机银行一个月的感受是两个字:方便。”现在手机的使用在大城市已经饱和,手机的市场开始转向农村,转向边远地区,转向农民和下岗职工,而且电子技术不断更新,是手机的价格一降再降,让低收入者也有可能使用手机这种新媒介。这样能够使更多的手中得到实惠,从中接触到更多的信息。

(三)手机减小知识沟的可能性

手机媒体是一种以手机为载体的媒体,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四大媒体之后,被誉为“第五媒体”。手机作为新时代高科技产物,是在电信网和互联网融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不仅在媒介和受众的互动方面有着突出的贡献,更有移动的功能,而且还有创造的功能。

手机较之计算机更大的优势是,他可以移动,让受众可以随时随地更方便地接触媒体接收信息。“移动的双向交流潜力无限,手机成为信息传播重要媒介。“”霍化德•莱茵戈德(Howard Rheingold)在《聪明暴民:下一次社会革命》(Smart Mobs)提到新媒体全新沟通模式:互联网的力量从电脑转移到手机上,诞生全新的社会现象,全新的沟通模式。”如果说互联网是当今时代最具有内涵、最具有时代特征和最重要的媒介,那么我们可以说是手机使互联网可以和我们一起行走了。手机不仅成为性能更好的电话,而且成为更好的互联网,它作为特殊电话的特征逐步展现出来,那就是:屏幕、文字和图像。“任何一种后继的媒介,都是一种补救措施,都是对过去的某一种媒介或某一种先天不足的功能的补救和补偿。”很显然,手机也是一种补偿性媒介。

三、手机作为新媒介减小知识沟的可能性

(一)手机自身的优势

手机的出现,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使身处异地的两个人或多个人可以直接交流,使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接受我们订阅的信息,包括文字信息、图片信息和影像信息。手机的出现使的人们更愿意交流,或是直接通话或是发短信。天气预报、时政新闻、专题信息(如现在世界杯即时新闻)也采用手机定制的方法,使我们以最快的速度知道信息。

而且,手机的未来更让人可喜。未来的手机将偏重于安全和数据通讯。一方面加强个人隐私的保护,另一方面加强数据业务的研发,更多的多媒体功能被引入进来,手机将会具有更加强劲的运算能力,成为个人的信息终端,而不是仅仅具有通话和文字消息的功能。手机会更加智能化,微型化,安全化,多功能化。

而且,手机作为新媒介来讲,它不其他新媒介一样,比较“平易近人”,使用非常简单,操作非常便捷。这样,手机本身就为手中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平台。

(二)手机使用的普及化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中国手机上网行为研究报告》,截至2008年底,中国手机用户已超过6.4亿,而通过手机上网的用户数量已超过1.176亿,成为世界第一手机大国。

“姜堰市张甸镇的小谢是一名普通农民,也是姜堰农村合作银行在全市范围内聘请的手机银行业务试用客户,他试用手机银行一个月的感受是两个字:方便。”现在手机的使用在大城市已经饱和,手机的市场开始转向农村,转向边远地区,转向农民和下岗职工,而且电子技术不断更新,是手机的价格一降再降,让低收入者也有可能使用手机这种新媒介。这样能够使更多的手中得到实惠,从中接触到更多的信息。

(三)手机减小知识沟的可能性

手机媒体是一种以手机为载体的媒体,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四大媒体之后,被誉为“第五媒体”。手机作为新时代高科技产物,是在电信网和互联网融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不仅在媒介和受众的互动方面有着突出的贡献,更有移动的功能,而且还有创造的功能。

手机较之计算机更大的优势是,他可以移动,让受众可以随时随地更方便地接触媒体接收信息。“移动的双向交流潜力无限,手机成为信息传播重要媒介。“”霍化德•莱茵戈德(Howard Rheingold)在《聪明暴民:下一次社会革命》(Smart Mobs)提到新媒体全新沟通模式:互联网的力量从电脑转移到手机上,诞生全新的社会现象,全新的沟通模式。”如果说互联网是当今时代最具有内涵、最具有时代特征和最重要的媒介,那么我们可以说是手机使互联网可以和我们一起行走了。手机不仅成为性能更好的电话,而且成为更好的互联网,它作为特殊电话的特征逐步展现出来,那就是:屏幕、文字和图像。“任何一种后继的媒介,都是一种补救措施,都是对过去的某一种媒介或某一种先天不足的功能的补救和补偿。”很显然,手机也是一种补偿性媒介。

三、手机作为新媒介减小知识沟的可能性

(一)手机自身的优势

手机的出现,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使身处异地的两个人或多个人可以直接交流,使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接受我们订阅的信息,包括文字信息、图片信息和影像信息。手机的出现使的人们更愿意交流,或是直接通话或是发短信。天气预报、时政新闻、专题信息(如现在世界杯即时新闻)也采用手机定制的方法,使我们以最快的速度知道信息。

而且,手机的未来更让人可喜。未来的手机将偏重于安全和数据通讯。一方面加强个人隐私的保护,另一方面加强数据业务的研发,更多的多媒体功能被引入进来,手机将会具有更加强劲的运算能力,成为个人的信息终端,而不是仅仅具有通话和文字消息的功能。手机会更加智能化,微型化,安全化,多功能化。

而且,手机作为新媒介来讲,它不其他新媒介一样,比较“平易近人”,使用非常简单,操作非常便捷。这样,手机本身就为手中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平台。

(二)手机使用的普及化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中国手机上网行为研究报告》,截至2008年底,中国手机用户已超过6.4亿,而通过手机上网的用户数量已超过1.176亿,成为世界第一手机大国。

“姜堰市张甸镇的小谢是一名普通农民,也是姜堰农村合作银行在全市范围内聘请的手机银行业务试用客户,他试用手机银行一个月的感受是两个字:方便。”现在手机的使用在大城市已经饱和,手机的市场开始转向农村,转向边远地区,转向农民和下岗职工,而且电子技术不断更新,是手机的价格一降再降,让低收入者也有可能使用手机这种新媒介。这样能够使更多的手中得到实惠,从中接触到更多的信息。

(三)手机减小知识沟的可能性

手机媒体是一种以手机为载体的媒体,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四大媒体之后,被誉为“第五媒体”。手机作为新时代高科技产物,是在电信网和互联网融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不仅在媒介和受众的互动方面有着突出的贡献,更有移动的功能,而且还有创造的功能。

手机较之计算机更大的优势是,他可以移动,让受众可以随时随地更方便地接触媒体接收信息。“移动的双向交流潜力无限,手机成为信息传播重要媒介。“”霍化德•莱茵戈德(Howard Rheingold)在《聪明暴民:下一次社会革命》(Smart Mobs)提到新媒体全新沟通模式:互联网的力量从电脑转移到手机上,诞生全新的社会现象,全新的沟通模式。”如果说互联网是当今时代最具有内涵、最具有时代特征和最重要的媒介,那么我们可以说是手机使互联网可以和我们一起行走了。手机不仅成为性能更好的电话,而且成为更好的互联网,它作为特殊电话的特征逐步展现出来,那就是:屏幕、文字和图像。“任何一种后继的媒介,都是一种补救措施,都是对过去的某一种媒介或某一种先天不足的功能的补救和补偿。”很显然,手机也是一种补偿性媒介。

三、手机作为新媒介减小知识沟的可能性

(一)手机自身的优势

手机的出现,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使身处异地的两个人或多个人可以直接交流,使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接受我们订阅的信息,包括文字信息、图片信息和影像信息。手机的出现使的人们更愿意交流,或是直接通话或是发短信。天气预报、时政新闻、专题信息(如现在世界杯即时新闻)也采用手机定制的方法,使我们以最快的速度知道信息。

而且,手机的未来更让人可喜。未来的手机将偏重于安全和数据通讯。一方面加强个人隐私的保护,另一方面加强数据业务的研发,更多的多媒体功能被引入进来,手机将会具有更加强劲的运算能力,成为个人的信息终端,而不是仅仅具有通话和文字消息的功能。手机会更加智能化,微型化,安全化,多功能化。

而且,手机作为新媒介来讲,它不其他新媒介一样,比较“平易近人”,使用非常简单,操作非常便捷。这样,手机本身就为手中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平台。

(二)手机使用的普及化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中国手机上网行为研究报告》,截至2008年底,中国手机用户已超过6.4亿,而通过手机上网的用户数量已超过1.176亿,成为世界第一手机大国。

“姜堰市张甸镇的小谢是一名普通农民,也是姜堰农村合作银行在全市范围内聘请的手机银行业务试用客户,他试用手机银行一个月的感受是两个字:方便。”现在手机的使用在大城市已经饱和,手机的市场开始转向农村,转向边远地区,转向农民和下岗职工,而且电子技术不断更新,是手机的价格一降再降,让低收入者也有可能使用手机这种新媒介。这样能够使更多的手中得到实惠,从中接触到更多的信息。

(三)手机减小知识沟的可能性

手机媒体是一种以手机为载体的媒体,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四大媒体之后,被誉为“第五媒体”。手机作为新时代高科技产物,是在电信网和互联网融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不仅在媒介和受众的互动方面有着突出的贡献,更有移动的功能,而且还有创造的功能。

手机较之计算机更大的优势是,他可以移动,让受众可以随时随地更方便地接触媒体接收信息。“移动的双向交流潜力无限,手机成为信息传播重要媒介。“”霍化德•莱茵戈德(Howard Rheingold)在《聪明暴民:下一次社会革命》(Smart Mobs)提到新媒体全新沟通模式:互联网的力量从电脑转移到手机上,诞生全新的社会现象,全新的沟通模式。”如果说互联网是当今时代最具有内涵、最具有时代特征和最重要的媒介,那么我们可以说是手机使互联网可以和我们一起行走了。手机不仅成为性能更好的电话,而且成为更好的互联网,它作为特殊电话的特征逐步展现出来,那就是:屏幕、文字和图像。“任何一种后继的媒介,都是一种补救措施,都是对过去的某一种媒介或某一种先天不足的功能的补救和补偿。”很显然,手机也是一种补偿性媒介。

三、手机作为新媒介减小知识沟的可能性

(一)手机自身的优势

手机的出现,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使身处异地的两个人或多个人可以直接交流,使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接受我们订阅的信息,包括文字信息、图片信息和影像信息。手机的出现使的人们更愿意交流,或是直接通话或是发短信。天气预报、时政新闻、专题信息(如现在世界杯即时新闻)也采用手机定制的方法,使我们以最快的速度知道信息。

而且,手机的未来更让人可喜。未来的手机将偏重于安全和数据通讯。一方面加强个人隐私的保护,另一方面加强数据业务的研发,更多的多媒体功能被引入进来,手机将会具有更加强劲的运算能力,成为个人的信息终端,而不是仅仅具有通话和文字消息的功能。手机会更加智能化,微型化,安全化,多功能化。

而且,手机作为新媒介来讲,它不其他新媒介一样,比较“平易近人”,使用非常简单,操作非常便捷。这样,手机本身就为手中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平台。

(二)手机使用的普及化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中国手机上网行为研究报告》,截至2008年底,中国手机用户已超过6.4亿,而通过手机上网的用户数量已超过1.176亿,成为世界第一手机大国。

“姜堰市张甸镇的小谢是一名普通农民,也是姜堰农村合作银行在全市范围内聘请的手机银行业务试用客户,他试用手机银行一个月的感受是两个字:方便。”现在手机的使用在大城市已经饱和,手机的市场开始转向农村,转向边远地区,转向农民和下岗职工,而且电子技术不断更新,是手机的价格一降再降,让低收入者也有可能使用手机这种新媒介。这样能够使更多的手中得到实惠,从中接触到更多的信息。

(三)手机减小知识沟的可能性

手机媒体是一种以手机为载体的媒体,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四大媒体之后,被誉为“第五媒体”。手机作为新时代高科技产物,是在电信网和互联网融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不仅在媒介和受众的互动方面有着突出的贡献,更有移动的功能,而且还有创造的功能。

手机较之计算机更大的优势是,他可以移动,让受众可以随时随地更方便地接触媒体接收信息。“移动的双向交流潜力无限,手机成为信息传播重要媒介。“”霍化德•莱茵戈德(Howard Rheingold)在《聪明暴民:下一次社会革命》(Smart Mobs)提到新媒体全新沟通模式:互联网的力量从电脑转移到手机上,诞生全新的社会现象,全新的沟通模式。”如果说互联网是当今时代最具有内涵、最具有时代特征和最重要的媒介,那么我们可以说是手机使互联网可以和我们一起行走了。手机不仅成为性能更好的电话,而且成为更好的互联网,它作为特殊电话的特征逐步展现出来,那就是:屏幕、文字和图像。“任何一种后继的媒介,都是一种补救措施,都是对过去的某一种媒介或某一种先天不足的功能的补救和补偿。”很显然,手机也是一种补偿性媒介。

三、手机作为新媒介减小知识沟的可能性

(一)手机自身的优势

手机的出现,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使身处异地的两个人或多个人可以直接交流,使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接受我们订阅的信息,包括文字信息、图片信息和影像信息。手机的出现使的人们更愿意交流,或是直接通话或是发短信。天气预报、时政新闻、专题信息(如现在世界杯即时新闻)也采用手机定制的方法,使我们以最快的速度知道信息。

而且,手机的未来更让人可喜。未来的手机将偏重于安全和数据通讯。一方面加强个人隐私的保护,另一方面加强数据业务的研发,更多的多媒体功能被引入进来,手机将会具有更加强劲的运算能力,成为个人的信息终端,而不是仅仅具有通话和文字消息的功能。手机会更加智能化,微型化,安全化,多功能化。

而且,手机作为新媒介来讲,它不其他新媒介一样,比较“平易近人”,使用非常简单,操作非常便捷。这样,手机本身就为手中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平台。

(二)手机使用的普及化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中国手机上网行为研究报告》,截至2008年底,中国手机用户已超过6.4亿,而通过手机上网的用户数量已超过1.176亿,成为世界第一手机大国。

“姜堰市张甸镇的小谢是一名普通农民,也是姜堰农村合作银行在全市范围内聘请的手机银行业务试用客户,他试用手机银行一个月的感受是两个字:方便。”现在手机的使用在大城市已经饱和,手机的市场开始转向农村,转向边远地区,转向农民和下岗职工,而且电子技术不断更新,是手机的价格一降再降,让低收入者也有可能使用手机这种新媒介。这样能够使更多的手中得到实惠,从中接触到更多的信息。

(三)手机减小知识沟的可能性

手机媒体是一种以手机为载体的媒体,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四大媒体之后,被誉为“第五媒体”。手机作为新时代高科技产物,是在电信网和互联网融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不仅在媒介和受众的互动方面有着突出的贡献,更有移动的功能,而且还有创造的功能。

党报微博新闻评论的话语体系选择 第3篇

【关键词】党报微博 新闻评论 话语体系

微博新闻评论是指微博用户对微博上新近发生的新闻报道进行评论,或者就某一新闻事件发表观点看法的行为,其话语体系选择,就是其思想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的外在表达形式。在微博成为当今中国重要的新闻平台和言论平台之际,有媒体人呼吁“时评写作应该有一场革命,建议报章的评论版应取消长篇大论,时评家应该告别昔日动辄上千言的写作习惯,而顺应微博时代的要求,写140字之内的微评。”

作为以评论尤其是政论体裁为传统优势的《安徽日报》,其法人微博@安徽日报在上线之初就将“主流权威,引领舆论”作为立博之柱。为此,安徽日报社评论内容生产系统对做好党报微博新闻评论进行了大量探索,并将这一传统优势领域继续在微博账号上实现延伸。其重点打造的评论栏目“Hi,你早”,就成为@安徽日报较为成功的一类博文,创造了一批有新闻有观点、网络化人文化的精彩时事短评。

一、@安徽日报在微博新闻评论上的探索

在话语权日益扁平化的微博时代,想要垄断话语空间和控制政治生态的发展,已经不再如同机关大院时代那么具备强制力了。党报微博新闻评论作为党报占领新媒体舆论阵地的重要手段,早就嗅到了这种变化的气息。@安徽日报以“Hi,你早”为代表的实践探索,正是把握住了这种变化的脉搏。

在评论内容方面 “Hi,你早”关注和评论的选题十分丰富,政治、经济、文化、法治、社会、民生、体育、娱乐等方方面面均有涉及,覆盖网民关心的各种问题。对于《安徽日报》纸质版很少关注的话题,像“入梅”之类的天气变化、“舌尖体”之类的网络造句、“疯狂世界杯”之类的体育赛事等,都加以评论,具有突破性意义,充分体现出@安徽日报适应微博舆论生态、关注网民真正需求的策略选择,也体现出@安徽日报新闻评论注重与舆论热点契合的定位思路。

在语言风格方面@安徽日报自开通以来,就追求清新、时尚、贴近网民的语言特点,而网络语言的使用,更是让党报微博接了地气。作为评论类博文,“Hi,你早”虽然对网络语言的使用不多,但是“亲”、“冒个泡”、“肿么了”、“戳图”、“浮云”、“吐槽”、“舌尖体”、“甄嬛体”等新潮时尚词语的不断出现,还是为党报评论带来一股清新风尚,标志着《安徽日报》愿意放下姿态,以一种全新的话语体系更好地融入到网络社会并为受众服务。

在表现形式方面@安徽日报积极尝试与网民互动,不再自说自话,单向传播。与传统媒体新闻评论不同,微博评论更容易实现与受众的互动,这一方面拉近了@安徽日报与网民的距离,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微博评论话语体系的转变。“Hi,你早”等评论栏目语言风格活泼,获得了网民的积极响应。@安徽日报固定栏目“午间话吧”还将网民评论集纳发布,如今已形成颇受网民欢迎的品牌栏目,很多还被搬上了报纸。

二、党报微博新闻评论的话语体系改进

新闻评论是党报微博的旗帜和灵魂。然而由于受传统党报政治语境的束缚,以及说教式言论生产惯性,党报微博新闻评论不可避免被烙上或轻或重的“板着面孔训话”的痕迹。在新的媒介环境下,新闻评论能否提供真正有价值的观点,能否采取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发表评论并引导舆论,是决定党报微博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要想在这场新的舆论战中立于不败之地,党报微博新闻评论至少要在以下方面做出改进。

1、更多关注热点和敏感话题,敢于发声善于发声

微博时代,人人都是信息传播者,无视热点话题、回避敏感话题显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尤其是在当下,“哪里都是敏感点”,党报微博的失声等于将话语引导权拱手相让。只有正面回应网民关注,站在理性理智的角度发出党报权威的声音,旗帜鲜明地亮观点、摆事实、讲道理,不缺席不失声,才能确保党报微博的权威地位,发挥舆论引导作用。

以“全民抱怨小长假”为例,在全民情绪热腾高涨的时候,@安徽日报在“Hi,你早”栏目发表博文:“高速公路频频堵车,各大景点纷纷爆棚。堵的是车,窝的是心;看的是景,见的是人。壮观的堵照、满腹的牢骚,挡不住出行的浪潮。打破“逢节必堵”怪圈,不能坐等自然调节,而把人堵怕了、挤疯了、吓退了。分流全民假日、疏导休闲需求,期盼社会治理全面升级,请不要让我们等得太久!”全文平实质朴,通俗易懂,既客观公正,又引人深思,在宣泄、调侃、谩骂充斥微博平台的关键时刻,直击热点,简洁明了地提炼出事实背后的本质意义,为党报微博新闻评论树立了标杆。

2、更多吸收互联网主题元素,丰富话语表达内涵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表现出更多的自由性和互动性。自由性体现了新媒体用户的多元思维和多元化的价值追求,互动性则反映了新媒体用户之间信息交流与传递的频繁便捷。因此,党报微博在进行新闻评论的时候,既要贴近网民的多元需求,用网民的语言、微博化的形式表達党报权威观点,又要注意与受众之间的沟通,避免自说自话,更忌片面说教。

分析@安徽日报的评论栏目,其从一开始就主动贴近网民生活。有些评论内容即使来自《安徽日报》,但是“搬运”到微博上之后,无论是标题、语言风格都做了相应改变,使之更加适合微博特点。党报在多年的新闻实践中造就出强有力的专业队伍、采写作风严谨、话语表达稳重不偏激等优良传统,微博如何在继承优势的基础上吸收互联网多元价值和表达形式,进一步丰富表达内容,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和创新。

3、更多采用网络化语言,提升评论亲和力和感染力

传统主流媒体常常被称为“耳目喉舌”,报道内容多关注党和国家大事,政治、经济新闻比重大,政策解读内容较多,语言表达缺乏新意,有的还有浓重的“八股味”,难以让人“悦读”。党报微博在实践中,如果想要改变过去在受众心中严肃刻板的印象,就要放弃使用操作报纸的方法来操作微博,尤其是那种视觉上比较呆板的评论类说教语言。要恰当使用具有亲和力和新鲜感的网络语言,用网言网语感染微博受众。

一定程度上说,微博平台是一个人人平等的世界,沟通方式要人性化、“微博”化,无论是消息还是评论。如果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仅仅是将微博作为一个新的宣传平台,将原有的宣传思维、话语体系生硬移植到微博上,没有与网友的积极互动,更少见互联网语言的创新应用,这样的微博发布出来,只会淹没在海量的网络信息中。党报微博与网民的话语体系交集越大,获得的回馈就越丰厚。

要打造良好的话语体系,党报微博工作者的知识体系、办报理念应与时俱进,有所改变。只有用生动活泼的表现方式点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之事,使评论更加入脑、入心,才不会“传而不通,通而不受”。新闻评论是党报微博之所以能够成为主流微博的要件,只有打造出属于自己的良好话语体系,才能成为真正的主流。□

参考文献

①曹林,《微博冲击下传统媒体评论的创新空间》[J].《中国记者》,2012(7)

②梓轩、雷建军,《党报微博转变政治传播话语体系的探索》[J].《新闻记者》,2013(8)

③黄楚新、王诗雨,《社会化媒体环境下党报与微博的互动》[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4)

④董天策 等,《试论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新闻评论的特征》[J].《当代传播》,2013(4)

⑤白晨晖、范以锦,《主流媒体需构建新型话语体系》[J].《青年记者》,2013(1)

(作者单位:安徽日报社)

试论微博新闻评论 第4篇

微博是一个开放、自由的小平台, 无论是平民“草根”还是上流“精英”都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 表达自己的思想见解。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 微博越来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 参与社会制度建设, 表达诉求观点的重要渠道;越来越多的组织或企业利用微博作为宣传自己的媒介渠道, 与受众互动, 树立组织形象, 打造品牌声誉。如此可见, 通过微博对新闻进行评论、发表观点看法是一种重要的方式, 蓬勃发展的微博新闻评论, 可以说是舆论诉求、舆论表达、舆论监督的一把“利剑”, 是有效、有力、有为的网络问政平台。

微博新闻评论的现状

“新闻评论, 是社会各界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所发表的言论的总称。新闻和评论是构成报纸的两大文体。新闻评论是一种写作形式, 一种传播力量, 一种社会存在, 以传播意见性信息为主要目的和手段。”[1]所谓微博新闻评论, 顾名思义, 就是微博用户对微博上最近发布的新闻报道进行评论, 发表观点看法的行为。

在这个微时代的新媒体下, 微博由于进入门槛较低, 具有即时、互动、简洁、方便、快捷的优势, 迎合了碎片化、移动化、自传播的互联网文化需求, 相较其他传统论坛、社区网站、博客、BBS等网络评论平台, 更能得到网友的青睐, 他们能在这里畅所欲言, 发出自己的声音。

数据显示, 2011年8月新浪微博用户已经突破2亿, 再加上腾讯、搜狐、网易各家的用户, 中国微博用户数已经相当庞大。目前各家纸媒纷纷开通自己的“官方”微博。本论文写作期间, 笔者在新浪微博输入“报”字, 搜索结果显示包括《南方都市报》、《淘宝画报》、《扬子晚报》、《广州日报》等在内的纸媒均开通了微博, 上述四家媒体所拥有的粉丝分别居纸媒前四位, 其中《南方都市报》的粉丝最多。随着纸媒影响力的不断提高, 它们的关注者每天都在不断增加。

微博的用户量在不断创新高, 微博新闻评论的现状究竟如何?2011年6月20日, 郭美美以“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的名义在微博上炫富, 一度把中国红十字会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7月4日, 千呼万唤之下, 中国红十字会开通官方微博, 并发布四条微博, 引来十几万条评论。在被公众“拷问”了一个多月后, 8月3日, 郭美美母女在炫富事件发生后首度公开露面, 在宁夏卫视接受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的专访。这一场名人对名人的访谈, 在微博上引起受众的广泛争议, 郎咸平的表现被认为有“诱供澄清”之嫌。凤凰卫视著名记者、主持人闾丘露薇在微博上直言, 采访很失败, 节目是在引导郭美美澄清。

2011年9月27日, 新浪微博发布上海地铁追尾事故后, 上海地铁再次向公众致歉, 其评论达9933条, 转发次数为23742次。《南方都市报》新浪微博从2011年10月1日至3日共发布新闻49条, 这些新闻中, 评论少则十几条, 多则近千条, 其中评论次数最多的为10月2日《艾滋感染者当车夫交警在车身写“请勿靠近”》的新闻, 评论为981次。10月3日17:48发布的2011年诺贝尔医学奖揭晓的新闻报道, 截止到21:03, 3个多小时评论数量达110多条, 平均每小时近40条评论。

网民通过微博发表自己对某一新闻的评论, 特别是那些热点新闻、吸引眼球的新闻、重特大事故新闻等能够吸引更多的网民进行评论。可以说, 微博新闻评论正在蓬勃发展。其繁荣的侧面则反映了网民的参与意识在不断增强, 他们一方面有对现实表达意见和思想的欲望, 另一方面他们还希望发出自己的声音, 能够得到尽可能多的“粉丝”的认同, 成为名副其实的“意见领袖”。

微博新闻评论的特点

微博作为一种新媒体, 有其独有的特点和优势, 这又导致了通过微博对新闻进行评论也与传统媒体有显著的不同。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具有政策性、针对性和准确性的特点, 在有限的篇幅中, 发表独特新颖的见解, 以吸引广大读者受众。但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传统媒体新闻评论的互动性较差, 扩散的范围也有限。相比之下, 微博新闻评论除了具有一般新闻评论的特点外, 还具有如下三个显著特点:

(一) 微博上发表新闻评论方式快捷方便

微博每条信息的字数在140个字以内, 网友通过微博浏览到自己感兴趣的新闻, 只要停留短暂的数秒时间便可以把新闻看完读懂, 然后点击“评论”按键, 畅所欲言, 输入自己的评论, 便可发布, 整个环节相当方便快捷。反观新闻网站的新闻一般篇幅比较长, 信息量较大, 网友阅读所耗费的时间较长, 同时, 还需要注册登录后才能够发表评论, 导致网友发表评论的积极性普遍不高。此外, 微博用户发布新闻评论不受时空的限制, 不一定要通过电脑才能实现, 还可以通过手机、掌上电脑等移动终端完成新闻评论的传播。

(二) 微博新闻评论评议双方互动性强

微博用户可以随心所欲对自己感兴趣的微博主 (个人或者官方的) 进行关注, 其微博上发布的新闻信息便能够同步即时更新到本人的微博主页, 第一时间可以获取信息, 并可发表评论, 同时微博主可以即时对评论作出回应。2010年11月20日, 周立波在其微博上发表一条关于“网络就是公共厕所”的言论, 立即招致了以华南理工大学教师谢勇为首的20万网友倒周团的回应和批评。其后几天, 周立波连发十几条微博“反击”, 言辞十分激烈。相比于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与读者之间的互动性较弱, 甚至没有互动, 仅仅是一种灌输式的单向传播, 微博新闻评论则可以实现快速的回应作用, 互动性很强, 传播及反馈的效果更好。

(三) 微博新闻评论实现裂变式传播

传统的新闻评论是一个单向传播的模式, 信息传递的能量极其有限。而微博新闻评论却类似于核能的裂变模式, 它实现了以一带多、以多带更多的、最大化的裂变式扩散, 实现大众传播。通过微博对新闻进行评论, 然后广受网友转发, 得到更多网友声援的事例经常发生。“经济观察报记者仇子明因报道定罪或遭全国通缉”通过微博上不断的转帖和评论, 外加其他各方面的力量, 形成舆论监督的合力, 36小时便促使有关部门撤销对该记者的通缉, 并向报社和记者本人道歉。随着微博的发展, 吸引了更多的媒体人士和名人开微博, 并及时发布一些“内幕”新闻使受众知悉, 同时发表自己对事件的观点, 利用微博与网民进行互动。微博凭借自己的优势使得众多网友的观点传播的效果更强, 传播范围更广。微博使得普通民众的网络评论参与度更高, 信息传输速度更快, 是网络新闻评论对传统新闻评论的一个重要发展。通过微博新闻评论实现多向传播, 最终汇集强大的力量, 促进事情解决的例子比比皆是。

微博新闻评论的意义

新闻评论是新闻媒体政治倾向的集中表现, 它通过对当前及新近的社会热点和重大新闻事件进行评论, 从而引导社会舆论的走向, 同时承担着社会监督的作用。微博新闻评论不仅具有新闻评论一般意义上的作用, 它同时又突破了传统新闻评论的一些意义。微博新闻评论是个人诉求的更有效途径, 其舆论监督的效果更加明显有力。

(一) 实现个人诉求的有效途径

微博新闻评论通过对最新的新闻报道进行评论, 对事件表达自己的意见或者提出个人的建议, 表达自己的话语权。现代社会, 每个人受到的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很大, 闲暇时间通过微博对新闻发表评论, 把自己的声音呐喊出来、发泄出来, 这样不仅有利于发泄个人的情绪, 同时也是公民言论自由的一种表现, 可以实现网友的个人诉求。但网友通过微博发表新闻评论的时候, 要遵守互联网道德, 坚持理性发言, 从而使自己评论的声音得到认同。此外, 网友通过微博新闻评论也是表达自己立场、进行个人公关的有效途径和平台。周立波与广大网友“对骂”, 其后周立波对网友的质疑进行回应, 对网友进行谩骂, 也是发出了他个人的声音。只是这是一个失败的个人公关行为, 最终导致其粉丝减少, 个人形象受损。但不可否认, 通过微博评论进行回应, 获得公关成功的事例也有不少。

(二) 有效的网络问政平台

网络问政是指通过互联网搭建普通民众和政府部门沟通的平台。充分利用微博的交互作用, 普通民众表达诉求, 对社会和政府部门进行问政监督, 推动民主政治改革, 建设信息公开的阳光政府具有重要的意义。2010年, 广东省20多个地级市的公安局及省公安厅陆续开通官方微博。同年6月3日, 广州市公安局“创国内警方网络直播恶性突发事件先河”[2], 在其官方微博上实时发布案件的进展, 随后网友发表评论对事件进行咨询。广州市公安微博及时回复并介绍有关情况。著名评论员杨锦麟表示:“利用微博, 抢夺话语权高地, 值得鼓励。”广州市公安局及时公布百姓关注的话题和热点问题, 并及时回复咨询质疑, 有利于消除疑惑, 获得民众的支持和理解, 促进文明执法。现如今, 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开通官方微博, 各级别的官员相继开通个人微博, 与网友互动, 对广大网友的咨询质疑进行及时的回复。这样的一个有效沟通渠道, 对搭建民情、民意与政府部门的执政、决策无缝对接, 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 舆论监督的重要方式

微博作为新兴的大众媒体, 作为引导舆论的一种重要力量, 起到了舆论监督的作用。当前我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和攻坚阶段, 各种新事物、新课题、新情况、新矛盾层出不穷, 真善美、假恶丑往往是乱花渐欲迷人眼, 呈现出浑浊的现状, 让人难以一时分辨清楚。微博新闻评论以其短平快、传播裂变式扩散等的优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为提高人们的思想文化素质, 促进事件的快速有效解决, 为改革、发展、稳定、和谐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微博新闻评论的作用不容低估, 大有可为。

微博新闻评论的发展趋势

当下, 随着“全民微博”时代的到来, 微博在中国的发展生机勃勃, 焕发出强大的能量。2010年, 以微博为载体的网络时评风起云涌, 中国青年报记者曹林等评论员纷纷在新浪开设微博, 掀起了微博短评的风潮。也有越来越多的网民通过微博对新闻发表评论, 互动的观点在微博平台上不断碰撞, 发挥得淋漓尽致。[3]笔者认为, 未来的微博新闻评论将不仅仅局限于个人发表言论、双方互动这一浅层平台, 将有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新兴媒体、媒体评论员、媒体记者、社团组织针对某一新闻事件率先发表简短、精练的评论, 以此表明自己的立场观点。或者是一些深度评论的重点摘要的预告提示, 留下悬念, 从而引导更多的受众关注其后续刊登或者播报的深度评论, 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然而, 面对鱼龙混杂的微博新闻评论“大杂烩”, 有的纯粹是偏激观点的散布者、流言的制造者, 如果监督不到位, 控制不好, 则会引起舆论的恐慌, 对社会的稳定造成危害。因此, 要让微博新闻评论健康有序地发展, 需要善于引导网友理性发言, 善于疏导舆论的声音, 保证渠道畅通;同时有关监管部门要做到职责到位, 使之在正常的轨道上运作, 同时尽快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确保有法可依, 促进其不断繁荣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吕智胜.新闻评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2]范以锦.南方周末评2010十大传媒事件:微博凸显价值[N].南方周末, 2010-12-17.

浅析微博对报刊评论的影响 第5篇

一、微博的特点

(一) 微博评论内容的碎片化

发表一条微博的字数限制在140个字左右, 这与长篇大论的报刊评论截然不同, 由于报刊评论是在专门的版面上刊登完整的评论性文章, 这就要求评论内容完整、连贯、逻辑顺畅, 但对于在微博上发表的观点而言, 特定字数的限制, 制约了内容的全面性和观点的论证过程, 微博用户往往将最重要或最引人注目的观点表达出来, 从而导致微博内容的碎片化和随意性。

(二) 微博评论发布的便捷性

报刊评论依托于传统的大众媒介进行意见表达和传递, 具有严格的把关人制度。因此, 在很长一段时间, 报刊评论属于精英评论, 普通受众无法参与到报刊评论中, 但微博是一种注重用户体验的信息分享和传播平台, 一旦有突发事件或热点话题, 普通受众可以利用互联网、手机、客户端等平台随时随地发表意见或看法, 这种简单便捷的操作方式是报刊评论所不能比拟的。因此, 报刊评论发布更为便捷简单。

(三) 微博评论观点的多元化

微博作为一个开放的社交平台, 任何人都可以就微博热门话题参与讨论发表观点, 但由于微博用户各自的年龄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社会阅历不同, 对事件的认识也就不尽相同。因此, 微博也就成了意见的公开的自由市场, 在这个平台上, 每个人都可以表达着自己的观点, 使得微博评论的观点日益多元化和草根化。

(四) 微博评论的互动性

传统报刊评论是一种较为单一的线性传播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 报纸作为传播的主体提供评论内容, 受众被动接受观点, 双方缺少及时有效的沟通与互动, 但微博却是一种网状的传播结构, 通过微博用户及其粉丝, 信息实现裂变式扩散, 用户不仅能发布信息或发表观点, 而且还能轻松实现转发、点赞、跟帖、加关注等功能, 使一个个碎片化的内容变成热门话题, 既扩大了评论的传播范围, 又极大提高了微博评论的互动性。

(五) 微博评论方式的个性化

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载体, 微博评论在语言上也迎合了年轻人的阅读习惯, 多采用个性化、通俗化、接地气的语言, 令人印象深刻。同时, 借助于强大的技术优势, 微博用户不仅可以用文字表达观点, 而且还可以配上图片、音频、视频等内容, 使观点传播更为立体、丰富。

二、微博对报刊评论的影响

(一) 拓宽了报刊评论的受众范围

报纸作为人类历史最为悠久的传播媒介, 一直以来拥有广泛的受众基础, 但在当下, 随着新媒体的冲击和全媒体时代的到来, 报纸的发展不甚乐观, 依据世纪华文全国报刊发行监测数据, 2013年, 我国报业发行市场整体呈下降趋势, 环比下降2.16%, 同比下降10.83%, [2]与其他媒体相比, 报纸在发行量、广告收入等方面都有所下降。与此同时, 报纸的受众群也出现了分流, 据有关调查显示, 中老年人更倾向于通过阅读纸质报纸来获取信息, 年轻人则偏爱通过网络获取信息, 报纸对年轻人的吸引力逐渐下降, 对于刊登在报纸上的新闻评论来说, 其面临的受众压力不言而喻。

而随着微博影响力的日益增强, 很多报纸评论开始积极地向微博靠拢, 在报纸评论版上开设微博、微议等栏目, 吸引年轻受众的目光, 同时开通报纸评论官方微博。例如, 《新京报》评论官微, 这种做法突破了传统纸质报刊评论时间空间的限制, 方便了受众及时获取新闻评论的需求, 更容易吸引网络用户。因此, 微博拓宽了传统报刊评论的受众范围。

(二) 开辟了媒介融合的新方式

随着媒介融合趋势的不断推进, 报纸也需要整合不同的媒介形态进行内容融合、传播渠道融合和媒介终端融合, 将微博便捷、互动、多元化的传播特征与报刊权威性、公信力的传播优势进行对接, 实现报刊评论的内容融合和传播渠道融合, 不仅能满足受众在信息冗余环境下快速阅读、碎片化阅读的需求, 也能为受众进行深度阅读提供新的途径。因此, 微博开辟了报刊媒介融合的新方式。

微博与报刊评论的融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 报刊评论官方微博作为报刊评论在新媒体上的延伸, 把读者引导到自己的网络平台上, 报刊评论借助于微博平台的传播优势积极参与热门话题的讨论, 对其他评论内容予以转发、留言等, 与微博粉丝展开互动, 从而提升了传统报刊评论的传播时效和传播范围。其次, 由于微博评论内容的随意和零碎, 可以将微博平台发布的观点引入到报纸上, 借助于报刊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对微博上有价值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使微博评论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形成更强的社会效应, 从而引导和净化舆论环境。

(三) 提升了报刊评论的品牌和影响力

当下, 媒体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 从新闻之争到观点之争, 从资源之争到品牌之争, 而新闻评论在整个媒体竞争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对于媒体而言, 评论建设的力度直接影响到媒体品牌的塑造和公信力的树立。由于微博与报刊评论的积极融合, 微博俨然已经成为报刊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提升品牌的一把利剑。一方面, 报刊评论官微已经纳入到了报纸媒体日常的工作范围, 微博有专人值守, 定时发表评论, 同时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方式对报刊版面上的评论内容进行补充, 形成具有特色的自媒体;另一方面, 报刊评论官微通过转发、跟帖、点赞等功能, 加强了与粉丝的互动, 有助于培养用户对自己品牌的忠诚度, 提升“粉丝”关注的黏度, 进一步推动了报刊评论的影响力。例如, 《新京报》评论官微自开通到现在, 有专门的编辑值守微博, 及时与粉丝互动交流, 参与对热点话题的讨论, 现在粉丝数量已达到8.6万, 影响力与日俱增, 此举进一步强化了新京报的话语权, 提升了新京报的品牌知名度。

(四) 冲击了报刊评论的写作方式

微博与报刊评论地融合在一定程度上也冲击了传统报刊评论的写作方式。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 人们已经越来越习惯快速、浅显、简洁的阅读风格, 传统的报刊评论常用书面化语言, 虽然措辞准确、逻辑严谨、论据充分, 内容详实, 但在篇幅上却长篇大论, 语言上严肃有余, 灵活不足, 缺少像微博一样短小精悍的语言表达, 难以适应当下受众的阅读需求。因此, 微博的盛行促使传统报刊评论在语言表达和写作方式上做出调整。

三、微博与报刊评论融合的不足之处

尽管微博和报刊评论在融合的过程中, 微博对报刊评论的发展带来了诸多积极的影响, 但从目前报刊评论的发展来看, 在与微博的融合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足的地方。

(一) 报刊评论的专业性趋于弱化

微博虽然快捷、方便, 但其碎片化、浅表化、情绪化的表达方式弱化了评论表达的思想性和深刻性, 而报刊评论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其评论的深度和专业, 但随着微博与报刊评论的融合, 一些报刊评论专业性的优势已然有下滑的趋势, 为追求时效和吸引公众眼球, 一些报刊评论议题庸俗, 语言轻浮, 使报刊评论的质量大打折扣, 没有发挥出报刊评论应有社会功能。

(二) 报刊评论内容趋于同质化

评论作为报刊的旗帜和灵魂, 往往代表的是报刊的价值取向, 但随着微博的迅速发展, 报刊评论和微博的同质化倾向日趋明显。例如, 在选题上, 都选择大众最为关注的话题进行评论, 在观点表达上, 都侧重于形式表达而忽略深度分析, 如此一来, 报刊评论内容与微博愈发一致, 缺少能够引领社会舆论的议程设置功能。

在媒介融合时代, 微博发布的便捷性、观点的多元化、传播的互动性等优势冲击了传统报刊评论单一的传播形态、滞后的传播时效, 使得传统评论的话语权受到挑战, 但微博不可能完全取代报刊评论, 二者并不能相互替代, 报刊评论完全可以借鉴微博的传播理念和技术平台, 强化报刊评论的舆论引导功能。

摘要:评论作为报刊的旗帜和灵魂, 在报刊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但随着微博的迅速发展, 其操作的便捷性、受众的广泛性、传播方式的互动性等优势冲击了传统的报刊评论, 影响了当下报刊评论的发展, 鉴于此, 报刊评论有必要借鉴微博的传播理念和技术平台, 强化报刊评论的舆论引导功能。

关键词:报刊评论,微博,媒介融合,影响

参考文献

[1]CNNIC.2014年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第26页.

微博评论中舆论领袖信息传播探究 第6篇

在报刊之后每有一种新的媒体诞生,新闻评论体裁便会与新的媒体的传播方式相结合,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有别于其他媒体的具体表现形态和个性特点。微博评论具备自身独到的特点,而舆论领袖的微博则更具典型性。

1.1 专业性强,信息量大

新闻舆论领袖的微博更具有专业性,微博的内容大部分都与新闻事件和现象有关,很少有晒个人生活和情感以及心灵鸡汤等的内容。由于从事新闻职业能够比普通公众更早接触到新闻真相,舆论领袖往往将公正客观地传播事实和发表观点作为己任。较大的新闻信息量,使新闻舆论领袖成为公众获取信息的途径之一,获取具有个人风格的权威观点态度。

1.2 时效性强,视角独特

新闻舆论领袖的微博注重时效性,通常在新闻事件发生后的黄金时间内,就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且具有独特的视角。作为微博核心圈层的主体,评论者已经从言论上的巨人,悄然向行动上的巨人转变。一些一线的专家型记者和主持人,成为微博上响应云集的新闻舆论领袖。他们的言论也从灵活自由的主题向着对社会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重要话题转变,对微博评论有一定的推进作用。

2 舆论领袖微博推动微博评论发展的问题

2.1 碎片化的内容不便于受众充分理解新闻事件

微博的内容多为碎片化的表述,易失去语境和背景信息,使表达出现歧义或误解,甚至造成谣言的传播。甚至一些情绪化的内容充斥着微博环境,容易造成极端情绪的蔓延。有时新闻舆论领袖的微博缺少上下文,一两句简短的评论,容易使对新闻事实不了解的受众被先入为主的观点所左右,影响其判断。

2.2 倾向性的表述和情绪化的表达容易具有煽动性

微博实则是一种大众媒体的形态,由于私人领域和公共空间相互重叠,造成了话语空间的扩大化,所以网民在表达意见之时难免带有个人主观情绪和利益动机。舆论领袖微博评论带有倾向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还有一部分评论缺乏水准,而也有的评论有失偏颇。

2.3 舆论引导缺乏理性,有所保留的态度会引起不满

梁启超曾经在一篇文章里提出,新闻评论和舆论是舆论之母与舆论之仆的关系。新闻评论源自舆论,它在集中反映舆论的同时,也在引导着舆论。但受到利益集团的控制,或出于某些目的,甚至是逞口舌之快,一部分舆论领袖的微博评论缺乏责任感,对舆论的引导理性不足,产生了负面影响。

3 新闻舆论领袖推动微博评论发展的趋势

3.1 推动微博意见市场逐步深层次化

微博聚集了大量的受众,无论是普通草根还是舆论领袖,都可以在微博中表达意见和看法。这种开放性的特征,使微博评论很容易被阅听人接受。同类话题的评论容易产生热点效应,引发更多人的反馈和响应,一个多元的意见市场便被建构起来。多层级的互动传播带来了意见市场的不断扩大和深化,其结果是真理将会越辩越明,一股凝聚大部分受众的合意将会达成。

3.2 更广的思考角度,更多理智的声音

微博环境下,普通网民和舆论领袖的表达权利等同,多元的受众带来了丰富的事实和观点资源。公民媒介素养的提升,辟谣群体的成长壮大,最终将会导致微博上的谣言逐渐失去土壤。微博评论将会朝着百家争鸣的方向发展,有更广的思考角度和更多理智的声音。评论发展繁荣的同时,公民意识也会逐渐觉醒。

3.3 与微信等新媒体融合,使弱连接变强

微博就是一个明显的“弱连接”网络,会使新闻评论面临来自世界各地的受众的检验。在这个由绝大多数陌生人组成的微博网络关系中,不同受众群体的加入和流失常常同时发生。因此,需要微信这样的“强连接”网络来克服“弱连接”的缺陷,使其更加具有控制力。

当微信等新的媒介形式来临以后,微博很可能开发出与微信交叉融合的功能,二者互利共赢,给受众带来便捷体验的同时,使新闻评论更加异彩纷呈。

4 结语

新闻舆论领袖推动微博评论发展的趋势总体是平稳的,首先是推动微博意见市场逐步深层次化。其结果是真理将会越辩越明,一股凝聚大部分受众的合意将会达成;其次微博评论将会朝着百家争鸣的方向发展,有更广的思考角度和更多理智的声音。评论发展繁荣的同时,公民意识也会逐渐觉醒。其次,微博作为一个明显的“弱连接”网络,为了减少用户的流失,需要与微信这样的“强连接”网络合作来克服其自身的缺陷,使其更加具有粘性。

摘要:舆论领袖微博推动微博评论发展的问题包括:一是碎片化的内容不便于受众充分理解新闻事件;二是倾向性的表述和情绪化的表达容易具有煽动性;三是舆论引导缺乏理性,有所保留的态度会引起不满。新闻舆论领袖推动微博评论发展的趋势有三点:一是新闻舆论领袖推动微博意见市场逐步深层次化;二是微博评论会凝聚更广的思考角度,更多理智的声音;三是微博评论将与微信等新媒体融合,使“弱连接”变强。

关键词:微博,舆论领袖,电视评论

参考文献

微博评论 第7篇

根据《著作权法》第十四条规定: “汇编若干作品、作品的片段或者不构成作品的数据或者其他材料, 对其内容的选择或者编排体现独创性的作品, 为汇编作品, 其著作权由汇编人享有。”从上述国内法的规定来看汇编作品的关键在于汇编人对汇编内容的“选择或者编排”和汇编作品所体现出的“独创性”。所谓“选择或者编排”, 是指汇编作品以现有的作品或材料为基础, 将若干个作品、作品片段或者不构成作品的数据或者其他材料进行的汇集整理。而“独创性”, 即汇编者通过材料的选取和安排所付出的智力劳动所形成的汇编作品要反映出作者的个性。博主汇编网友评论形成的长微博, 是一系列选择、编排、创作智力劳动成果的集合, 显然属于汇编作品。

二、微博评论的可版权性

我国著作权法保护的对象是“作品”。根据《著作权法》之规定, 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 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创作成果。网络版权作品与传统作品一样, 独创性、固定性和可复制性是其必备的三个实质性要件。在互联网这种特定的环境下, 微博评论以网络为载体, 在网络上以数字化形式进行创作和存储, 并向不特定对象重复传播, 具有固定性和可复制性。而独创性, 不是所有评论都满足条件。独创性, 是指作者独立构思、运用自己的表达方式独自完成作品的创作。著作权法只保护具有独创性的评论。所以, 微博评论是否享有版权, 应当看发表的具体内容是否符合独创性要求。本文所讨论被汇编的评论, 是作者的思想火花和原创性的智力劳动所创作出的完整表达思想的文字, 和小说类似, 当然具备独创性, 所以其应当享有版权。

三、发布汇编评论的行为性质探讨

( 一) 此行为不符合“合理使用”情形, 属于侵权

《著作权法》第十四条规定“汇编作品, 其著作权由汇编人享有, 但行使著作权时, 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权”、《伯尔尼公约》规定“不损害汇编作品内每一作品的版权的保护”、TRIPS协议则规定“不得损害数据或材料本身已有的版权”。可见, 虽然微博评论汇编人享有汇编的长微博的著作权, 但在行使著作权时, 必须尊重原微博评论作者的著作权。

在网络特定空间, 微博博主发表微博的基本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 而通过汇编网友的评论形成的长微博则可以吸引更多的网友点击以及关注, 在客观上有助于提升博主的知名度, 从而吸引一些企业等与博主合作, 由博主在通过其微博发布相关广告并获得一定的报酬。博主汇编评论发布长微博是否能给博主带来切实的经济利益, 不能简单随意地把长微博的内容从微博博主的微博整体内容中抽离出来。微博作为一种分享和交流平台, 当前已逐渐成为企业营销、对外宣传的新工具, 企业可以通过微博达到信息发布、网络营销、品牌塑造、引领潮流等商业目的。1虽然微博评论汇编者发布的长微博, 并不一定能给自己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 但相关网络用户通过对长微博内容以及该微博账号内其他内容的连续关注和互动, 在客观上可以达到提高博主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宣传效果, 进而吸引广告投资商, 故博主发布长微博不可能没有任何商业目的。

( 二) 汇编行为适用“默示许可”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默示许可是指作品一经创作完成且公之于众后, 只要作者事先未申明拒绝对作品的利用或者是经合理的公示催告后, 作者未明确表示不允许对作品进行利用, 就推定作者认可了他人的使用, 作为一种补偿, 使用人应向作者支付报酬的制度。2默示许可是一种“在著作权人与作品的传播者之间没有明确合同关系时决定当事人是否享有权利的补充机制”。而网络作品版权默示许可, 是指在网络作品版权授权许可使用的过程中, 被许可人虽然未获得网络作品版权人的明确授权, 但是通过网络作品版权人的行为或者沉默来推定该授权成立的网络作品版权有偿或者无偿使用的许可方式。3

微博评论的作者将其创作的作品公开发布到微博下, 就已经预料到可能会被其他网络用户以汇编、转载等形式传播的后果, 因此, 微博评论作品的作者是有将其作品许可以汇编等形式使用的意图。作为微博评论作品的作者, 提高了人气, 可以增加关注度, 还可以激发作者的创作欲望, 而被许可人也得到作品的许可使用, 双方的利益也到了平衡。

因此, 微博博主汇编网友评论的行为可以适用默示许可制度。

四、评论人著作权的保护

但是默示许可原则离不开对作者经济利益的合理保护。由于在默示许可制度中, 作者让渡了自己一部分权利, 依据利益平衡的原则, 在其他方面就应对版权人的利益进行更多的保障, 其中最需要明确的是微博评论作品版权默示许可中版权人的报酬请求权。

由于网络作品版权人和网络作品被许可人所在地的不确定性, 导致版权人的经济利益在实践中很难得到实现。

我国《著作权法》将版权集体管理组织规定为“非营利性”组织, 而根据《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之规定, 版权集体管理组织被固定为“社会团体”, 并要求其履行相应的登记手续, 遵循关于社会团体管理的规定开展活动。4

对于网络作品版权的默示许可制度而言, 其所涉及的版权集体管理职能包括在版权许可使用中产生的许可使用费的支付问题。5但是这里版权集体管理组织如果要实现其职能, 必须要得到网络作品版权人的授权权限。但是, 现实的情况是网络作品版权人的普遍化, 不可能每个人都授权给集体管理机构来管理其作品。

我国法律只规定了法定许可情况下利用作品版权时, 集体管理组织代为收转付情形。笔者认为可将这种操作扩展到网络作品版权默示许可中, 即当版权人在不反对集体管理组织代为收取其报酬的情况下, 集体管理组织可以将因默示许可产生的报酬进行转支付。

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应当及时公告前款规定的备案信息, 并建立作品使用情况查询系统供权利人免费查询作品使用情况和使用费支付情况。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应当在合理时间内及时向权利人转付本条第一款所述的使用费。

考虑到评论人发布微博评论时可能并无获得报酬的目的, 所以若权利人不主张自己的获得报酬权, 但是因为微博作者通过使用评论获得商业利益, 其不能因此拒绝向集体管理组织支付费用。

五、结论

微博博主汇编微博评论的行为, 因其或多或少带有营利性质, 故不构成对评论作品的合理使用。而适用默示许可制度有利于实现信息的共享, 促进信息的流通和传播, 增强网络信息的流量, 从而提高网络信息的利用质量。但是, 微博评论汇编者能否依照法律规定或者行为本身直接推断评论者的沉默是“默示许可”, 从而能够像明示授权一样获得缔约效果呢? 这值得商榷。但如果进一步深人探讨就会发现, 立法可以肯定并规制某些特定情形下的默示许可, 不仅符合社会公众的利益, 而且并不违背权利人的初衷。6

本文中, 尽管笔者认为汇编行为可适用默示许可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对汇编者进行免责, 以使评论作品在网络平台上尽快捷的得以传播。但是版权制度归根结底是围绕保护作品创作者的利益来进行的, 唯有保护好作者的经济利益和精神利益, 才能更好实现立法初衷。

摘要:本文拟从长微博和网友评论属性界定开始, 针对微博博主未经网友许可汇编其评论作品并发表的行为的性质进行探讨, 并提出对评论人相应的版权保护建议。

关键词:微博,侵权,汇编行为

注释

11 华盖创意 (北京) 图像技术有限公司与北京薇梦创科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二审民事判决书[广东省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2013) 穗中法知民终字第738号].

22 黄汇.版权法上公共领域的衰落与兴起[J].现代法学, 2010 (4) :37.

33 吕炳斌.网络时代的版权默示许可制度一两起Google案的分析[J].电子知识产权, 2009 (7) .

44 郝與.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法律性质分析[J].山东理工大学图书馆, 2008 (7) .

55 曹晓明.网络作品版权默示许可研究[D].中南大学法学院硕士论文, 2013.5.

微博评论 第8篇

近年来, 社交媒体平台在国内持续走红, 微博与SNS社区几乎成为了每个网民必定涉及的上网环节之一, 那么, 在众多的社交网络平台中, 什么样的平台算是成熟的社交网络平台?自2009年8月28日, 新浪微博上线以来, 就以惊人的速度扩散开来, 到目前为止注册用户已过3亿, 每日发博量超过1亿条, 俨然成为国内最大的新媒体平台。那么本文就以已趋于成熟的新浪微博为例进行研究。

什么是微博

微博, 即微型博客, 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 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 以140字以内的文字发布信息, 并实现即时分享。它是web2.0新兴起的一个表现形式, 迅速成为了当代社会人们发布信息的一个重要网络工具。2006年, 埃文·威廉姆斯最早推出了微博客, 也就是众所周知的“Twitter”。随着twitter的迅速走红, 国内也出现了如饭否、叽歪、做啥等网站, 但在当时的影响力并不是很大, 直到2009年8月28, 著名门户网站新浪网开始对新浪微博进行推广。新浪微博是一个由新浪网推出, 提供微型博客服务的类Twitter网站, 是中国用户数最大的微博产品, 已经覆盖了知名文体明星、企业高管等各界人士, 覆盖范围越来广泛。

微博的互动性

微博与SNS社交媒体略有区别的是, SNS社交媒体是旨在帮助人们构建和累积人脉资源的重要手段之一, 其网络多数为已有的社会关系或者有潜力结成社会关系的人群, 而微博则不同。对明星微博, 热门微博的回复和评论以及@, 并不能真的使其成为你的真实的社会关系, 对于使用微博的一员来说, 转发与回复与@, 是使用微博的最基本项目之一, 笔者发现一个值得研究的现象就是, 为什么在微博这个平台上, 人们会对名人微博, 或者热门草根微博进行评论呢?为什么明明知道名人不会查看你的评论, 不会回应你的微博, 人们还是乐此不疲的查看, 评论, 那么, 到底是什么样的心理造成这种现象的呢?这种不能称之为传统的“社交活动”是如何进行的呢?

1. 评论名人微博现象与沟通行动论和符号互动论的矛盾

根据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 要形成沟通行动, 必须要求沟通双方承认这些要求, 这是一种相互的期望, 即我让我的言语符合有效性的要求, 对方也应该是这样 (这是沟通理性的一种表示)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 符号互动论认为人们之间的互动是以各种各样的符号为中介进行的, 人们通过解释代表行动者行动的符号所包含的意义而做出反应, 从而实现他们之间的互动。人的思维过程很大程度上是主体的我与客体的我之间的互动过程, 其中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事物的意义来源于社会之间的互动。德国学者盖奥尔格·齐美尔认为, 社会是具有意识的个体之间互动的过程, 正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才构成了现实的社会。可见, 在社会学和传播学角度来看, 互动是必不可少的。

2. 以姚晨为例分析评论名人微博的现象

下面我们来看看名人微博的影响力以及网民目前的回复热情。新浪微博的人气榜前八名分别是:姚晨, 小s, 谢娜, 王力宏, 何炅, 赵薇, 杨幂, 蔡康永, 这八名全是娱乐圈的明星人物。影响力排行榜的前八名分别是:姚晨, 何炅, 潘石屹, 张小娴, 薛蛮子, 任志强, 马伊·, 陈翔, 其中潘石屹, 薛蛮子和任志强是商界明星, 张小娴是文学界明星, 其他也皆为娱乐圈人士。这种关注名人的现象是世界范围的, 根据调查资料, twitter关注排行榜的前一百名也大多数都是演艺界名人。为什么大家都要争相关注这些名人呢?在传统的媒体中, 例如, 广播, 报纸, 电视中, 名人是遥远的, 神秘的, 与大众的生活和圈子相去甚远, 给你一种不真实的感觉, 而微博创造了名人与民众直接对话的可能, 在某种程度上反应了现实的生活状态和作为普通人的一面, 所以大众关注名人也是很自然的事。

(如图1-2-1) 以新浪微博影响力和人气榜第一位的姚晨来说, 截止到笔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 笔者统计出最近5条微博的转发量和回复数, 获得以下数据。

通过笔者的统计和浏览, 发现网民的回复大部分是围绕该微博发表意见, 其中赞同跟风者居多, 字数较少, 反对或持相反意见的很少, 也有部分与之不相干的求助微博以及求关注微博, 不论回复微博内容是什么, 据笔者观察这些数据, 都没有得到姚晨本人的回复。

理论分析评论名人微博的现象

1. 使用与满足

一种现象的产生和发展, 必然有其原因。在正常的人类社交活动中, 我们想要构造以及维持人际关系的基本方式就是进行沟通, 米德的符号互动论认为, 人们之间的互动是以各种各样的符号为中介进行的, 人们通过解释代表行动者行动的符号所包含的意义而做出反应, 从而实现他们之间的互动, 事物的意义来源于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动。比如, 我们交谈, 是通过语言这种符号完成我们之间的沟通, 我将信息以语言的形式传播给另一个人, 另一个人以语言 (或其他) 形式将接受到的信息反馈给我, 交换该符号在人们心里表示的不同的表达意义, 完成沟通互动, 这就完成了一个完整的互动行为。在以微博为媒介的传播活动中, 名人通过文字和图片的形式, 对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和其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 发表意见, 一石激起千层浪, 粉丝踊跃回复, 却得不到对方同等的信息交换的行为, 并没有构成一个完整的互动行为。但是笔者并不是认为粉丝这种回复行为符合古斯塔夫·勒庞所描述的乌合之众的标准, 相当数量的粉丝回复是在表达自己的个人观点, 并有一定见地。表面上来说, 名人对你发表的意见没有回应, 但并不说明这样就没有完成互动, 在新媒体盛行的今天, 互动早已不是简单的一对一, 而是多对多, 也就意味着, 你没有在评论中完成与该名人的互动, 但是你借由微博, 完成了与和你有共同兴趣偏好 (同一个关注对象) 人群的间接互动。该理论认为受众通过对媒介的积极使用, 从而制约着媒介传播的过程, 并指出使用媒介是完全基于个人的需求和愿望的。即使对方没有回应, 依然满足了对于名人生活的好奇, 是一种心理的寄托和满足。

2. 心理需求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共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 其中前三者是属于低一级的需求, 而后两者则是属于高级需求。即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感情, 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 并相互关心和照顾。也就是说, 以姚晨为例, 姚晨的粉丝对姚晨微博的追捧和回复, 虽然知道姚晨本人不会看到, 但是从心理学角度来说, 对其微博的评论首先满足了其社会需求, 作为一个社会的人, 人们在生活, 学习, 工作中需要和身边的朋友进行沟通, 通过共同的兴趣, 共同的关注点, 可以为其日常交流提供讨论点和共同点, 以增近与周围的交流机会和感情。对微博的回复, 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和对此事的看法, 因为每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不同, 可以交流经验, 表达自己特有的感情, 开阔自己的视野, 名人本人看不到你的回复, 但是也许别人会看到你的观点, 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而之后卡茨等人也提出, 我们使用大众传播的需求也并不完全是由个人决定的, 它有着复杂的社会根源, 有5方面的需求都来自于社会情境:社会情境产生紧张与冲突, 导致人们产生降低压力的需求;社会情境导致人们意识到某个问题值得关注产生环境监测和信息方面的需求;社会情境导致个人在现实环境中无法满足某种需求, 需要使用媒体替代性地满足社会交往的需求;社会情境使某种价值得到重视, 为了确认和强化这种价值, 人们使用媒体;社会情境导致人们对某种熟悉的媒体内容产生期待, 为了维持群体成员的资格, 人们使用媒体。简单来说, 受众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接触媒介, 从中得到满足的。回复者本身没有意识到不论名人是否回复, 不论其意见是否被看到, 被参考, 被采纳, 回复的过程本身对他们而言就是一种享受, 一种满足。回复者通过在名人微博上寻求自己生活的影子, 寻求心灵的共鸣, 寻求一种安慰, 达到对现实生活压力的释放, 表达相同的或不同的价值观, 确认和强化一种人生价值。名人微博, 无论是状态发布者或者微博本身话题的提供, 都给人们构建了一个话语表达平台。在这个平台中大家互相交流, 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在一个大家共同关注的平台上维持作为社会成员的资格, 准确的来说, 回复者期望的不是名人的回复, 只是借由这个共同的平台, 强化自己的社会关系, 与现实的社会关系进行一种潜在的, 间接的沟通, 也就是说, 微博的评论形式, 对参与者的现实社交生活提供了一种新的间接的沟通方式, 他们评论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名人看到, 而是让在实现自我价值和满足的同时, 以一种潜在的间接的方式强化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关系, 实现人际交往和人际互动。

结论

微博评论 第9篇

关键词:微博评论,新闻,舆论

在这个互联网纵横的时代,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地都在使用着互联网,用这种新的媒介方式与我们的亲戚朋友保持联系。然而,互联网不仅仅拓宽了人们生活社交的方式,也使新闻传播的速度飞速增长。现如今,人们不再需要每天定点守在电视机前看新闻联播,也不需要人手一份报纸来关注着社会时事,大家都把目光瞄向了这个随时随地都能看到、都能讨论的新媒介—微博上面。简单的浏览网页,便可以对新闻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查阅其他博客的观点态度,因此微博迅速在新媒体中占有一席之地。

1 微博对于新闻评论的必要性

微博是一个平等、开放、相对自由的平台,它相对于传统的新闻传播来说,更加灵活,更加创新,更加简单。例如,当博主在微博上发表一组色香味俱全的美食照片的时候,用很常见的语句描述在品尝食品时的欣喜以及对餐厅环境的介绍,形成一条很普通的微博,那么可能成千上万的美食家或者吃货都会考虑有时间去同一家餐厅品尝美味。同理,不论是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中,还是在娱乐圈,还是在专业性比较强的医学、体育、教育等领域,我们都能够去搜索和评论到我们想看到的、想去与大家互动的新闻事件[1]。不仅如此,微博的文化,以及微博营销也愈发蓬勃发展起来,商家也看到了微博新闻的无限前景,各大服装、食品等蜂拥而至地抢占这个市场,使微博环境的多元化和综合性不断加强。

对于翻翻微博就知道哪里有好吃好喝好玩的,这样一个包容性极强的平台,我们对于它不仅有着足够的信任,更多的是一种依赖。早晨起床醒来的第一件事情可能就是去打开微博,看看自己喜欢的明星在哪里拍戏,看看自己所在的城市发生了什么事情,看看整个社会现状发生了怎么样的细微改变。

2 微博新闻评论的弊端

任何事情都有利有弊,微博也不例外。微博传播的时效性极强,在很短的时间内,对于有共同关注点的博客来说,一条新闻的产生,立马就会刷新无数条评论,导致有些新闻可能是谣言或者是不存在的,例如,说某某明星在哪里出事故意外身亡,接踵而至的各种舆论消息,有的人感叹人世无常,有的人惋惜痛苦,有的人看热闹,然而明星的生活是私密的,哪怕是公众人物,也不可能时时刻刻出现在每一个人的视线中,因此可能就这么“被死亡”。这样的案例,或者是其他的一些负面新闻,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事实的真相与我们得知的真相背道而驰。

千万不要小看一句短短的微博,它可以让关注事件的每一个人产生不一样的心理效应。因此,微博新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是未来互联网所要关注的新的重点。只有把握好新闻的导向性,才能传递该事件本身所要表达的含义,才能以正确的方向去看待新闻事件,才能拥有一个更加积极干净的舆论环境。

3 如何完善微博评论体系,构建和谐自由文明的微博环境

根据研究,就现在的微博发展情况来看,网络新闻的评论模式带给我们更多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正面效应。不论是各个阶层的精英人士、名人阶层,还是一些著名的实名认证官方企业,都有数以万计的粉丝,他们的言论几乎可以说得上是一呼百应,在简短的新闻下面有着无数的语言表达,思想评论,因此对于一些公众人物而言,发表一些正确的、真实的言论是十分有必要的。然而,对于普通博客博主而言,正确全面地分析和看待事件的真实性也十分重要,要有比较基础的辨别是非的能力,不能以讹传讹。同时,微博平台要加强微博用户管理,不能让一些思想不纯正的人借助这个平台去发表一些违背良心道德的伪事件;不能轻易伪造名人微博发起名人效应。因此,微博注册用户的实名制至关重要。创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舆论环境是微博平台所需要进行大力整治的重点,这样人们才能在足够纯净的平台上发表自己的心声。

然而,在构建正确的舆论环境的同时,也要增进新的专业化报道。要把传统媒介的优势与互联网传播途径相结合,利用互联网的优势,穿插专业的媒体进行事件的深入跟进和调查,这样可以让人们自行吸收自己所需要获取的信息,在信息质量上把关。

4 结语

经过上述表达的一些观点,相信大多数人对于微博新闻评论都有了更深层次地了解。然而,新媒体的产生并不代表会完全取代传统媒体,社会在一步步发展,任何行业的需求也都是这样。可能有的人会担心太多新事物的产生,会让人们渐渐忘记了最原始最朴素的一些理念和生活方式,其实不然。不管未来的发展和状况如何,创新是永恒不变的话题。所以,我们要学会在现有的一些条件下,随着新旧媒体体系共同学习和成长,实现整个新闻资讯的共享和传播。

参考文献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微博评论】相关文章:

微博英语评论07-01

电视评论与图像评论分析论文04-13

评论写作05-20

电影评论05-26

在线评论06-20

诗歌评论07-16

报纸评论08-11

国际评论08-27

话剧评论07-31

外国评论08-28

上一篇:人工流产并发症下一篇:信息设备及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