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利率市场化研究

2024-08-15

银行利率市场化研究(精选11篇)

银行利率市场化研究 第1篇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风险,利率敏感性缺口,标准久期模型

引言

利率市场化即为利率自由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具体来说,即政府或者货币管理当局放松乃至放弃对利率的直接的行政管制利率水平及其结构主要由供求状况等市场因素作用形成的过程。它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直接表现为进行利率调整的频率加快。从1978 年开始,我国逐步改变了过去长期维持较低利率水平的做法,转而实行由中央银行直接调控基准利率、各商业银行在基准利率一定百分比范围内自行调节存贷款利率的有管理的浮动利率形成机制,并随着市场的发展不断完善。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还差最后一步,即放开存款利率上限管理。这也是利率市场化整体改革最为关键的环节。2011 年3 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表示存款利率放开很可能会在最近一两年实现,这表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进入了最为关键的阶段。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主要动力之源是受到创新制约的银行业,面对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将面临着许多变数,对其获利能力和未来发展水平形成了机遇与挑战。

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利率变动的不确定性给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都带来了风险。而商业银行作为主要的货币资产经营机构,以服务于赤字和盈余单位的存贷款业务为主要业务,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其形成了大量期限不一致的资产和负债,这具有较大的风险。此外,商业银行因自身经营需要和满足市场需求而提供的大量表外金融工具,也增加其经营的风险。而利率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这时,商业银行管理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一家银行乃至整个银行体系的安全与可持续发展。

一、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分析

我国一直采取金融抑制的措施,利率被人为地压低,利率实际为负,而一旦利率管制取消,即实现利率市场化,在排除其他影响因素的情况下,存贷款利率会呈平行上升的趋势,使实际利率由负变正,并达到与市场利率相近的水平才趋于平稳。如2004 年10 月29 日起,我国不再设定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及存款利率下限,存贷款利率都有明显上升的趋势,到2008 年才有所下降(排除2008 年金融危机因素影响)。另外,受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影响,银行业存贷款利差有所缩小,这是因为利率市场化初期,银行的存款成本上升,导致利差有所缩窄,而长期利差缩小表现尤为突出。可见,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下面临的最主要风险是利率风险。

二、利率风险衡量———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

(一)理论

所谓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是指银行为了衡量利率波动对净利息收入的影响,而对一定时期内即将到期或重新定价的资产和负债进行监测的方法,这样的资产和负债被称为利率敏感性资产(IRSA)和利率敏感性负债(IRSL),其差额即利率敏感性缺口(IRSG)。

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经常被用于银行的利率风险度量。如果某银行的利率敏感性缺口(IRSG)为正值,说明它的利率敏感性资产规模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规模。在利率平行上升的情况下,该行从敏感性资产中所获的收益大于为敏感性负债所支付的利息,净利差收入就会增加;在利率平行下降的情况下,该行从敏感性资产中所获的收益小于为敏感性负债所支付的利息,净利差收入就会减少。因此,银行在预判了利率的变动方向后,可以对通过各种工具对利率敏感性缺口(IRSG)进行调整,从而实现对利率风险的管理。

(二)11 家银行的利率敏感性缺口实证分析

数据来源:各银行2013年上半年年报。

单位:%

数据来源:各银行2013年上半年报。

实证结果及分析:

1.从图1 可看出,11 家银行中除民生银行外,其他10 家银行的3 个月内的利率敏感性缺口都是为负的,即银行的短期有息负债大于短期生息资产;另外,四大国有银行的负债缺口表现尤为突出,其中建设银行的3 个月内的负债缺口最大。而长期(1 年以上)的资产缺口都为正,即银行的长期生息资产大于有息负债。

2.由于我国长期处于利率管制,所以利率市场化初期必然会出现利率水平的升高甚至是骤然上升的现象。商业银行维持短期负债缺口将面临风险,并遭受短期的损失,而获益的长期资产则由于其长期性,收益并没有实际得到。随后,利率将逐步下降,回归到市场利率水平左右,银行维持的长期资产缺口将使银行遭受长期资产缺口带来的亏损,而获益的短期负债缺口带来的收益并未能弥补长期资产缺口带来的亏损。可见,银行应该根据利率的变化及时调整其资产与负债的分配,即调整资产缺口与负债缺口,从而把损失降到最低。

3.根据表2 显示,大部分银行短期(指3 个月内)利率敏感性系数小于1,长期利率敏感性系数大于1,可见它们并没有采取措施使其短期负债缺口减少和长期资产缺口缩小,即使短期和长期利率敏感性系数更靠近1 或短期利率敏感性系数大于1,长期利率敏感性系数小于1。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利率更加频发的波动和不确定性会导致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进一步缩小,因此,各家银行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使各利率敏感性系数更接近1,以降低损失。

(三)敏感性缺口法的优缺点

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是一种相对静态的分析方法,原理易懂、简单明了、计算方便、容易操作。但只是对利率风险粗略的估计,存在很多不足(Brewer,1985)。首先,它假定给定时段,所有头寸都同时到期或重新定价,各个时段中加总程度越高,信息损失就越大,估值的精确性也就越低。其次,没有考虑利率变化的期权性风险,也没有反映利率变化对非利息收支的影响。

(四)风险测量方法的补充———久期模型方法

久期,又称为持续期。其主要分析的是利率变动对银行资产净值的影响,在管理策略上与敏感性缺口存在不同,其对缺口管理的策略是完全相反的。因为久期模型相对于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更具先进性、复杂性,所以我们将会用久期模型方法对利率敏感性缺口法进行补充。久期分析可以使用精确的久期,也可以使用基于重新定价法计算的久期,后一种方法是巴塞尔委员会《利率风险管理与监管原则》定义的标准久期分析方法。

由于我们无法得到银行资产、负债和表外头寸的详细数据,所以我们采用标准久期分析方法。这种方法是直接使用财务报告披露的重新定价缺口的数据来计算久期缺口。首先,基于重新定价法中各时段中资产和负债的久期,估算出各时段的敏感性加权因子,然后,再评估利率变动对银行经济价值的影响。通过久期的计量,我们可以分析银行的经济价值,久期越大,利率变动对经济价值的影响会更大。使用巴塞尔标准久期方法,需要计算各时段的加权因子。巴塞尔委员会设定的收益率为5%,使用离散复利方法计算久期和修正久期,未考虑凸性。从基于巴塞尔委员标准久期方法计算各时段的加权因子可以看出,期限长的缺口的久期更大,其经济价值的利率敏感性(敏感性加权因子)也更大,因此对银行的经济价值的冲击也越大。而通过久期缺口可以有效度量利率风险带来的商业银行经济价值的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我国银行的缺口时段与巴塞尔委员会5 利率风险管理与监管原则6 附录4 中的时段不完全相同,因此,我们不能全部直接套用附录中的加权因子。

(基于 2013 年上半年报告缺口数据,单位:百万元)

表2 是通过标准久期方法,计算利率上升200 基点中国交通银行经济价值的变化值,1 个月的缺口和1—5 年的缺口为负,其他缺口都为正。利率上升200 基点,1 个月缺口和1年至5 年缺口的经济价值上升,其他缺口的经济价值都下降。由于期限长的缺口久期更大,对利率更敏感,因此,加总的结果是中国交通银行的经济价值会下降21 866 百万元,相当于2013 年6 月30 日的资本净额下降5.492%,在巴塞尔委员会建议的20%限额以内。

实证结果及分析:

1.表3 是使用巴塞尔标准久期方法,计算利率上升200基点我国11 家银行经济价值的变化值(其中两家银行因缺乏数据所以暂无资本净额的变化值),压力测试的结果是11家银行的经济价值都会下降。下降幅度最大的前5 家银行是农业银行、华夏银行、光大银行、建设银行和兴业银行,分别为-20.02%、-18.45%、-17.05%、-14.34%和-13.81%,农业银行已超过20%的限额,所以,当利率上升时农业银行面临的风险最大。而下降幅度较小的是民生银行、中信银行和交通银行。

2.结合之前的利率敏感性系数表,1 年以上利率敏感性系数最大的前5 家银行是华夏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农业银行和工商银行,由此可以看出,这5 家银行的缺口现金流分布重心明显偏向长期,久期缺口较大,利率上升时经济价值的下降幅度也就比较大。而民生银行、中信银行和交通银行的缺口现金流分布重心靠近短期,久期缺口较小,利率上升时经济价值的下降幅度比较小。

3.根据表3 可得,11 家银行的经济价值变化都为负,说明其缺口现金流偏向长期,而且长期正缺口较大。由表3 可知,期限越长、久期越大、资产价值越大,即长期正缺口越大,则当利率上升时,其经济价值下降就越大。所以,若商业银行要在利率上升时保持其经济价值不变或上升,就要在短期内保持正缺口,使利率上升时净利息收入为正,长期内保持较大的负缺口,使利率上升时其经济价值增加。

4.对于下降幅度最大的农业银行和下降幅度最小的民生银行,我们可以对比它们的不同点,民生银行是11家银行中3个月内的利率敏感性系数唯一为正的银行,短期内的利率上升会使其净利息收入增加,而且其缺口现金流分布重心靠近短期,久期缺口较小,利率上升时经济价值的下降幅度比较小。农业银行则相反,由于其短期利率敏感性缺口较大,所以,在利率上升初期会遭到较大的损失,另外其缺口现金流分布重心靠近长期,久期缺口较大,利率上升时经济价值下降幅度较大。

(基于 2013 年上半年报告缺口数据,单位:百万元)

银行利率市场化研究 第2篇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模式贷款定价体系

引言

我国利率市场化在渐进式改革中稳步推进。资金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利率是资金的价格,利率市场化是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的重要方面。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建立以市场经济资金供求关系为基础,以中央基准利率为核心,以货币市场利率中介的市场利率体系。1993年<<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和<<国务院关干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最先明确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设想,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九五”时期深化利率改革的方案>>初步提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思路。此后,我国利率市场通过几次重大改革:1996年6月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1998年3月放开贴现和转贴现利率,2000年9月实现对境内外币利率的市场化改革,2004年10月放开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至此,在借鉴世界各国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利率市场改革形成了: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顺序。同时,我国的银行业正式迈进人民币贷款利率进行市场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我国商业银行长期处于严格的利率管制中,贷款自主定价能力薄弱,缺乏完善的金融贷款定价机制,因此,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进行合理贷款定价,建立一整套贷款定价机制,是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中取得生存和竞争经验,成功迎接挑战的必然选择。

一、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策略的重要性

利率市场化赋予了金融机构更大的贷款定价自主权,促使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原则和风险对称原则实施新的资金定价管理机制。商业银行贷款定价就是确定贷款利率,以什么样的价格发放贷款以保证获得目标收益率,其核心内容是通过对贷款成本的核算和效益评价,优化信贷资源配置,增强商业银行贷款营销能力,以获得最大利润,提高同业竞争力。而新的人民币贷款浮动利率政策的出台是我国金融改革和金融深化的必然趋势,这就需要商业银行充实贷款定价的知识,掌握贷款定价的技巧,在中央人民银行制定的浮动的基准贷款利率区间内采用一定的定价方法,建立一整套完备的贷款定价体系,提高竞争力和盈利水平。因此,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掌握正确的贷款定价方法,调整贷款定价策略,对商业银行的发展具有极大的重要性:

1、保证利润最大化和一定的投资收益率

银行最主要的营业收入是贷款的利息收入,因而贷款收益最大化对商业银行利润大小具有决定性影响。美国<<联邦储蓄公报>>公布,美国商业银行体系合并资产负债表中,贷款占有所有资产比重为41.9%,近2/3的营业收益(60.39%) 来自贷款的的利息和手续费。在我国,贷款在银行资产中的占有比率更高。

2、争取市场份额

市场份额是衡量商业银行经营状况与竞争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适当的贷款价格能拥有一批稳定的客户并拓展新的销路。

3、适当价格竞争

金融市场上竞争激烈,灵活的贷款定价策略能保证商业银行更好的生存发展。

4、优化银行服务

贷款的价格除了要考虑资金成本外,还要结合其附属服务的实用性、盈利性等进行全面权衡制定。如果一家银行能够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那么客户在使用贷款时必然愿意支付更高的代价,从而银行也能增加盈利。

5、树立银行形象

良好的贷款定价策略既能考虑贷款的价格水平是否适应客户需求,是否有利于银行的营销战略的顺利实施,也要严格遵守社会公德与银行职业道德,这样才能经过长期的积累,树立良好的银行形象。

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人民币贷款定价面临的风险及其现状和问题

(一)、我国商业银行人民币贷款定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我国商业银行巳开始初步具备贷款差别定价的意识

利率市场化使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市场风险增大,为其商业化带来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贷款作为商业银行的主要产品,其规模、结构对于商业银行实现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目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银行最主要的盈利性资产,贷款价格的是否适当直接影响其盈利水平。2004年各家银行都在政策范围内自主对贷款利率进行区间浮动,调整信贷结构,进行贷款差别定价。表2为中国农业银行某分行营业部2004年发放贷款利率的浮动情况。

表2 营业部 2004年发放贷款利率浮动情况统计表

上浮金额 笔数 不浮动金额 笔数 下浮金额 笔数

1-6个月 25005587 3410 928121750 1924 250783000 87

6个月-1年 719358500 7695 55625419 319 412582500 934

1-3年 159289000 207 11417200 34 316050074 43

3-5年 1490529 473 52885100 562

5年以上 4716 10000 1

合计 905143616 11785 1048049469 7555 979425574 1065

占比 30.86% 57.76% 35.73% 37.03% 33.41% 5.21%

通过上述数据可知:2004年该行发放的贷款中,利率上浮金额占比为30.86%,笔数占比为全部贷款笔数的57.76%,利率下浮金额占比为33.41%,笔数占全部贷款笔数的5.21%。从数据中我们读到,在利率上浮中,贷款笔数多,金额都不大,同时,贷款利率下浮金额占比迅速扩大。由此分析,该行贷款已经开始主动的实施贷款差别定价机制,对笔数多、金额小、信用等级相对较低、贷款成本相对较高类贷款,实行利率上浮,实施较高的贷款定价;从其贷款期限和行业特征分析,主要以短期贷款为主,行业范围分布较广,一般为中小企业,通常具有较大的行业风险,信贷收益率低,不良贷款率高的特点。贷款利率下浮则以中长期为主,行业主要集中在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行业,一般为优质客户。

从上面分析来看,该行逐步进行了信贷市场的细分,在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内调整信贷结构,力图规避风险,增加银行盈利能力,客观上提高了信贷资产质量,保证了盈利水平和风险补偿能力,初步具备了贷款差别定价意识。

2、部分商业银行未将贷款定价纳入信贷决策机制

我国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过程中,主要通过审查客户的信用等级和还款能力做出是否发放贷款的决策,而未将利率浮动纳入审贷分离、分级审批的信贷管理机制中,很少对贷款定价问题进行精确计算,存在营销与定价、审批与管理不衔接的现象。由于缺乏有效的基础数据和分析工具,实际工作中对利率风险的测量分析无人下手,难以形成科学系统的贷款定价决策机制

3、我国商业银行缺乏完善的定量性定价系统

从当令国际上普遍采用有贷款定价模型看,完善的贷款定价系统不仅需要对贷款业务管理的资金成本和非资金成本进行量化分摊,而且还要能够对贷款项目的损失概率以及贷款客户的信用状况进行量化处理。我国银行由于长期的粗放管理,难以将其经营成本分摊到日常经营的各项业务上,在这方面尤其显得薄弱。在风险量化上,我国商业银行由于对客户信用等级以及对贷款项目的风险分类起步较晚,可用于量化和分析贷款风险的基础数据严重不足,对风险进行量化也就无从谈起。

(二)、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人民币贷款定价面临的风险

1、资产与负债差额风险

从资产与负债的配比角度分析,可以分为资产敏感型期限差额风险、负债敏感型期限差额风险和资产敏感型数量风险、负债敏感型数量风险,具体表现为期限短、数量多的资产负债配比对利率变动的敏感性更高。当资产负债结构是资产敏感型时,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与利率变动方向成正比;当资产负债结构是负债敏感型时,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与利率变动方向成反比,即在商业银行负债和资产利率敏感性不相匹配的情况下,利率变动会对商业银行净利差收入产生影响。从我国现状看,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期限严重失衡,存款中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而贷款却以短期贷款为主,以福建省为例,人民币活期储蓄在全部储蓄中的占比为:2002年为37.92%,2003年为39.71%,2004年为41.75%;人民币定期存款中占比为:2002年为17.88%,2003年为18.91%,2004年为21.01%;人民币短期贷款和长期贷款占比分别为:2002年为53.77%和35.87%,2003年为47.86%和41.04%,2004年为46.14%和43.3%。这种情况表明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在这种情况下,利率变动对商业银行的净利差收入造成很大的制约,尤其是长期贷款要大幅让利的情况下,这种风险更为突出。

2、 违约风险

违约风险指借款人不能按期还本付息的可能性,即在其偿债和履约上的不确定性风险。在违约事件发生前无法清晰的判别借款人是否会违约,只能对违约的可能性做出估计,因此商业银行在贷款定价过程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客户的违约风险,这就需要对所有授信进行信用评级,测量贷款风险度,建立一切实可行的风险评估体系。通常,借款人在无风险利率的基础上支付相当于其违约几率的额外利益作为这种不确定性的补偿。在我国现行的商业银行贷款五级分类法对借款人进行信用评级,违约风险补偿率通常可通过信用评级和历史统计数据得出,如表1:

贷款人不同信用等级的风险补偿率

借款人信用等级 AAA AA BBB BB B级及以下

风险补偿率 0.25% 0.50% 1.25% 2.00% 不能授信

3、期限风险

贷款的期限风险是由由贷款期限长短不一导致贷款损失的可能性和货币时间价值的变化,期限越长,风险越大。

4、潜在选择权风险

银行的许多贷款含有客户选择权,如提前还款和利率上限,具有期权的特征。当利率上升时,存款可能提前支取并转存为利率更高的存款,而贷款客户一般不会提前偿还贷款;反之,在利率下降时,贷款客户可能提前偿还贷款,存款客户一般不会转存。利率变动时,这些选择权使银行面临利率风险,导致银行的收益和资本净值下降。

5、操作风险

贷款价格制定权蕴含着金融腐败的风险。在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有了贷与不贷权和贷款价格制定权两种权力,这时容易出现商业银行不根据风险情况对贷款利率实行合理定价而出现“人情利率”“关系利率”等,从而导致金融腐败,引起操作风险。

6、 流动性风险

在利率管制时期,各家商业银行贷款产品、利率等大同小异,资金在各家银行的流动的意愿并不强烈,在利率市场化下,资金趋利性会日趋强烈,资金在各家商业银行间流动会更加频繁,流动性问题便浮出水面。

三、贷款定价三种模式

在利率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对贷款利率的管理相对比较成熟,其贷款定价的主要模式归纳为以下三种:1、成本相加定价模式 2、价格领导模式 3、客户盈利性分析模式。

(一)、成本相加模式

这是一种较为传统的定价模式,认为价格是由成本加目标利润而形成。任何贷款的利率都应包含以下四部分:(1)贷款资金的筹集成本(2)与贷款有关的各项费用,如信贷人员的工资,评估和管理贷款项目的费用(3)贷款的风险溢价,即对贷款可能发生的违约风险作出必要的补偿(4)目标利润,即银行资本从每笔贷款中应获得的最低收益。由此可得:

贷款利率=贷款的资金成本率+贷款的管理费用 +贷款的风险溢价率+目标利润率

这种定价模式是从银行自身的角度出发给贷款定价,属于“成本导向型”模式,采用这种定价模式虽然有利于商业银行补偿成本,保证其预期利润的实现,但不能充分兼顾市场利率水平的变化、客户需求等因素的影响,容易导致客户流失和贷款市场份额的萎缩,因而这种模式一般适用于居于垄断地位的商业银行或处于贷款市场需求旺盛的商业银行;其次,这种成本导向的定价模式要求商业银行能够精确的计算分配其经营成本,拥有一套完善的成本管理相关系统,以准确地把经营成本分摊到日常经营的各项业务环节上;再者,采用成本相加模式进行定价的精确性还依赖于商业银行能否充分估计出贷款的违约风险、期限风险及其它相关风险,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合理的风险溢价,这就需要一整套完善的贷款风险管理系统对贷款风险进行精确度量。

(二)、价格领导模式

该模式是当前国际银行业广泛采用的一种定价模式,其具体方法是:首先选择某种基准利率作为“基价”,然后针对客户贷款风险程度不同确定风险溢价(可选择“加点数”或“乘数”),这样根据基准利率和风险溢价,即可以确定该笔贷款实际利率,即:

贷款利率=基准利率+风险溢价点数或贷款利率=基准利率*风险溢价系数。

采用这种模式进行定价时,选择何种利率为基准利率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早期西方商业银行通常选择对最优质客户发放短期流动资金贷款时所征收的最低利率作为基准利率。上世纪70年代以来,商业银行通常以伦敦同业银行拆借利率(LIBOR)作为基准利率。同样,价格领导模式有其自身的优缺点:首先,它是“市场导向型”模式,它以一般利率水平为出发点,结合贷款的风险程度来制定贷款价格,既考虑市场利率风险,又考虑贷款本身的违约风险,具有较高的合理性,其价格更具竞争力;其次,这种模式要全面考虑贷款和利率风险,使得风险管理难度大大增加;最后,这种定价模式依然没有考虑银行和客户的全面关系。

(三)、客户利润分析模式

前两种模式都是针对单一贷款产品的定价方式,仅考虑了成本、风险、竞争以及贷款的利息收入等因素,并未考虑客户因结算、咨询、委托、代理及其它附带服务给银行带来的中间业务收入,而这些都是银行在定价时必须面对的,于是客户利润分析定价模式应运而生。此模式认为:商业银行在每笔贷款定价时,应考虑客户与本行的整体关系,首先为客户设定一个目标利润,然后比较银行为该客户提供的所有服务的总成本、总收入及银行的目标利润,以此权衡定价水平,用公式表示为:

贷款利率=(银行的目标利润+为客户提供所有服务的总成本-为客户提供所有服务中除贷款利息以外的其它收入)/贷款额

在上述关系中,如果银行从客户的整体关系中得到的净收益为正并达到预期的目标利润水平,则这项贷款申请很可能被批准;如果净收益为负或未能达到银行预期目标利润,则银行很可能否决该项贷款申请或者要求提高贷款价格和其它服务项目的收费标准。由此可见:

1、 该模式是“客户导向型”,真正体现了现代商业银行“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实现差别定价的个性化经营方式,既吸引和保留那些真正为银行带来合理利润的客户,又能通过提高贷款价格来弥补那些无利可图甚至亏损给银行带来的损失;

2、 这种定价方式要求银行准确的测算为客户提供服务的总成本,加大了成本管理的难度;

3、这种定价方法适宜于与银行往来关系密切、资金需求量较大的客户,而对于新开户企业及有发展潜力的客户则不宜采用。

综上分析,成本加总模式可以保证银行的每笔贷款都有利可图,但它可能影响到贷款定价的市场竞争力;基准利率加点模式有更强的市场导向,但由于对资金成本重视不够,有可能导致占有市场而失去利润的结果;客户利润分析模式的前提是分客户的收益和成本的核算,我国银行短期难以实施这种核算。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的推进,各家银行贷款定价的自主权逐步扩大,选择适当的贷款定价模式对每一家银行都非常重要。

四、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模式的现实选择

笔者认为,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看,各分行可以在总行确定的利率基准和浮动范围内,综合考虑成本费用分摊、客户让利程度、产品收益相关性及因提前还款、违约和展期等导致的必要的价格调整等因素,最终确定价格水平。即建立起“以同业拆借利率为基准,以贷款风险溢价为核心,兼顾银行的目标利润及客户整体关系”为主要内容的定价模式。理由是:

其一,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严格的利率管制,所有的贷款利率都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制定,各商业银行普遍缺乏丰富的贷款定价的实践经验。“分产品核算”“分客户核算”等成本管理系统尚有待于建立和完善。因此,从技术上而言,我国商业银行暂不宜采用客户利润分析定价模式。

其二,利率放开使我国商业银行间的竞争将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价格竞争,市场利率水平成为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首要考虑因素。根据我国实际情况,选择同业拆借利率作为贷款时市场利率水平的代表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同业拆借利率是以中央银行再贷款利率和再贴现利率为基准,再根据社会资金的松紧程度和供求关系由拆借双方自由议定,所以人们常用同业拆借利率反映市场上资金供求变化的情况。我国自1996年放开了对同业拆借市场上资金利率的管制,经过几年的市场洗礼,已形成相对成熟和规范的市场利率,完全可作为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参考。

其三,借款人的违约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在贷款定价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可参照国外银行通用的计算风险溢价的办法。贷款的风险溢价主要有两部分:(1)长期贷款的期限风险溢价,即贷款的期限越长,不确定的因素越多,贷款的风险越大越多,因此客户应支付风险溢价。对于长期贷款的期限风险溢价,商业银行可根据历史经验或实证分析来确定。如贷款期限为1-3年,风险溢价为1.5%,贷款期限为3-5年,风险溢价为3.0%,贷款期限为5年以上的,风险溢价为3.5%。(2)借款人的违约风险溢价。它的设定比较困难,应把它作为整个贷款定价过程的核心内容来抓。我国自90年代以来一直推行的贷款风险管理已为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定价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如借款人信用等级的评定,贷款风险度的测算等,直接为风险溢价的确定提供了可参考的依据。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要进一步提高贷款风险管理水平,设定出科学合理的贷款风险估计与测算体系,提高贷款风险溢价的精确性。

其四,获得合理的利润水平是商业银行从事贷款业务的内在动力。具体可反映为银行资本必须从每一笔贷款中获得一定的最低收益。随着现代商业银行制度在我国的确立,我国商业银行都具有明确的产权关系,要求获得一定的投资回报。因此,银行必须分解资本收益率,确定每一笔贷款收益中所应包含的目标利润,具体可参照下面的公式计算:

单笔贷款的目标利润=(资本/总资产)*资本的目标收益率*单笔贷款金额

其五,随着“以客户为中心”这一现代经营理念在我国商业银行界的确立,商业银行越来越强调针对不同的客户提供一揽子服务,从同客户的整体关系中得到盈利,这就要求银行在贷款定价时合理考虑其与客户之间的整体关系。具体地可采取在一般贷款利率基础上,确定一个浮动范围,针对不同的客户制定不同的利率水平。如对于那些与本行往来关系密切,能带来净利润的客户给予贷款利率优惠,可在原利率基础上下浮一定利率;对于与本行往来关系较少,不能带来净利润的客户给予较高的贷款利率,可在原利率基础上上浮一定比率。在条件成熟时,对于少数优质客户,可试行运用客户利润分析模式来定价,将借款公司本身,它的附属公司,主要股东、高层管理人员都合并在一起,编制所发生的收入和费用情况明细帐户说明书,建立起统一的盈利性分析系统,进而找出最佳的定价方案。

五、构建合理的贷款定价体系

(一)、要加快管理会计系统的开发和应用

在贷款定价体系中,经营成本率和税负成本率均来自管理会计系统。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强化定价中的成本分析,提供丰富而完备的成本资料,并以此为契机,大力推行全面成本管理,寻找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成本管理对贷款定价的积极作用。一套完善的管理会计系统要全面覆盖账户信息、客户关系信息、人力资源信息。我国的商业银行的管理会计核算基础尚不完备,相关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还相对滞后,因此,必须大力强化管理会计的推广工作,加快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应用,促进合理贷款定价的建设。

(二)、建立完善精确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

商业银行以资金融通为主要业务,其内部分工大致分为资金筹集部门和资金运用部门。如果成本核算准确,银行就可以对各种资金来源的价格进行分析,从而确定合理的贷款价格,有效地引导商业银行资金的流量和流向。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的职能在于银行根据资金的边际成本率,在其各部门之间分配资金。建立内部资金评定系统的优势在于,当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进行定价决策时,可把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分离,贷款决策可集中分析贷款资产的质量,而资金管理部门则可决定资产的负债期限及搭配问题,可以进行资产、负债的对称性管理。目前,我国许多银行尚未建立起资金转移定价系统,大量日常性分析和监控工作需要手工完成,效率低下,难以定量,无法对利率变动适时调整内部资金价格,同时,加快建立内部资金价格调整模型,逐步开发相关的管理信息和决策支持系统,为贷款定价体系的建立和应用创造条件。

(三)、健全内部风险评估系统

正确评估信贷风险,合理确定风险补偿水平是贷款定价的重要环节。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都引入了信贷风险评估系统,但各家银行的这套系统强调的因素不尽相同,各有侧重,反映出各银行在信贷风险分析方面不同的理解和经验。相对于贷款定价而言,这些系统都有以下几个共同的缺陷:(1)评价目标是客户的整体信用状况而非某笔贷款的风险状况。(2)风险等级缺乏与之相对应的违约概率和违约后贷款损失的比率,评估系统只能客户信用风险进行排序,无法对风险进行衡量。(3)评估系统只能处理有规范财务报表的企业法人客户,无法评价事业法人客户、项目法人客户的信贷风险。信贷风险评估系统需要根据贷款定价的要求进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应结合<<巴塞尔新资本主义>>的实施以及我国国情,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建立一套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风险评估系统,为做好贷款定价工作做好基础。

(四)、 建立健全科学的分级授权体制

利率市场化要求商业银行建立科学、高效的分级授权和严格完善的监管制度,以防范贷款定价权力下放造成的道德风险。利率市场化过程中,贷款利率的放开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因此,要加快建立贷款定价程序的分级授权管理制度,对一级分行和二级分行根据差别化管理的原则,授予一定的浮动权限。即根据不同分(支)行所处的经济地理环境,同业竞争状况、业务量大小,资本金成本、资金价格供求弹性等进行有差别的逐级授权管理,对突破授权的利率定价履行严格的利率审批程序,各机构在授权范围内着力提高贷款定价能力和客户谈判能力,适应市场竞争要求,保证贷款收益,坚持利率下浮贷款集中一级分行审批、重点对于上浮不足的贷款进行监督纠正。

(五)、加强经济资本管理,促进贷款定价体系不断完善

科学合理的贷款定价体系还应涵盖并准确反映资本金成本。资本金的目标利润率不仅是贷款定价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商业银行防范信用风险的有效手段。资本作为银行抵御风险的最终保证,应在贷款及其它风险的敞口上得到合理配置。其配置原则是将资本数额与其风险水平直接挂钩,通过强化经济资本对贷款定价的作用,可以有效提升 风险管理技术和精细化程度。如某笔贷款的非预期损失较高,则应配置较多的经济资本以提高产品价格,促使该客户主动退出。从实施角度看,内部评级系统可以计算单笔贷款的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等关键指标,从而成为经济资本计算、分配与监测的重要工具。

参考文献:

1、王洪斌:<<利率市场化的货币模型分析-从一种全新角度的审视>> ,南开经济研究,2004第5期,P70-78;

2、单国霞:<<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探讨>>,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4年第4期,P103-104;

3、庄新田:<<基于信息不对称的银行贷款定价策略分析>>,系统工程,2002年第2期,

P20-23;

4、中国人民银行:<<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报告>>,2004年,第四、五部分;

5、沈国勇:<<利率松绑后的贷款定价管理>>,经济导刊,2004年第4期,P52-54;

银行利率市场化研究 第3篇

一、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造成的风险分析

第一, 重新定价风险。重新定价风险又称为期限错配风险根据我国目前的存贷款业务利息计算规则, 存款期内利率的调整不影响定期存款利息的计算, 存款到期后按存入日挂牌利率支付利息;而贷款利率则在央行基准利率水平上由商业银行进行适当浮动并每年调整一次。银行对长期存款和贷款进行期限匹配后在到期日前若遇利率下调, 银行对存款支付的利息并不会减少而贷款利率却要在基准利率调整的当年或下一年度开始相应下调, 导致银行净利息收入减少。这已成为商业银行利息收入减少的主要原因。

第二, 收益曲线风险。一般情况下, 收益率曲线的斜率为正说明长期利率将高于短期利率。银行利用短期负债来支持长期资产, 这种差异可给银行带来利益, 即期望利差的收入。在经济繁荣阶段, 收益曲线可能会发生异常变动, 长短期利差缩小甚至短期利率可能会高于长期利率, 银行的利差收入就会大幅度降低甚至变为负数。这种情况下, 银行的利息收入和市场价值会受到不利影响, 从而产生收益率曲线风险。

第三, 基准风险。人民银行公布的存贷基准利率的不同步变动给商业银行带来基准风险。例如, 当商业银行根据基准利率的变化调整存贷款利率水平时, 若同时收入一个一年期的资金存款, 利息是每月按照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即LIBOR浮动, 同时将该笔存款发放一年期的贷款, 利息按美国国债的发型利率浮动, 由于二者的差额会发生不可预测的变化, 因此银行的利差是不确定的。这种情况会使银行面临基准风险。

第四, 内含选择权风险。内含选择权风险又称为期权风险。在银行的许多业务中, 客户都享有潜在的选择权, 而不是义务。例如, 如果利率水平显著上升, 存款户可以从银行取出未到期的定期存款, 重新存入高利率的存款账户;如果利率水平下降, 借款者可以提早偿还银行贷款, 以低利率重新筹集资金。一段时间以来通过银行发行的凭证式国债, 其发行办法规定持有人可以提前向银行兑付, 资金由银行垫付, 则利率上升时可能出现大量的提前兑付现象, 不仅对银行正常支付能力形成巨大冲击, 而且削弱银行投资其他高利率资产的盈利能力, 也是一种内在选择权风险。

二、商业银行应对利率的市场化转变风险的几点措施

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下, 为实现自身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商业银行必须针对利率的市场化改革为其带来的风险采取必要措施, 使其经营管理行为得以有效运行。具体而言, 商业银行可以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规避利率的市场化转变带来的风险:

第一, 实行资产多元化以分散风险。资产多元化要求银行资产的配置尽量将种类、方式、投向、期限分散, 以避免风险的集中。实行资产多元化, 有助于调整银行的贷款结构, 规避利率风险, 提高盈利水平。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还缺乏业务全能化和综合化的条件, 因此目前宜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

第二, 改善银行收入比重, 增加非利息收入。在利率风险加大, 利息收入不确定性增加的同时, 如果能够加大非利息收入的比重, 就能够使银行在利率波动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非利息收入主要来自于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 所以, 大力发展表外业务是商业银行防范利率风险的重要途径。

第三, 加强内部信息系统建设, 提高信息送效率。要实现这一措施, 首先必须改造银行的统计报表系统, 建立起适合于利率风险信息采集的统计报表体系, 这就要求银行必须改造当前软件系统, 为利率风险管理提供适宜的平台;其次, 却被告统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第三, 实现公共信息的信息共享

第四, 加强负债管理, 拓宽融资渠道。由于利率的波动和利率结构的不合理, 银行的负债可能会发生剧烈的波动, 从而给银行带来流动性风险。为了避免此类风险, 一项重要的措施是努力拓展融资渠道, 通过不同敏感性的负债之间的转换, 防范由于利率变动而带来的负债的大幅波动。

第五, 改革银行定价体系, 利用定价策略防范利率风险。利率不是金融产品价格的唯一形式。以贷款为例, 除了贷款利息, 贷款手续费、贷款补偿性余额及其他贷款条件同样构成了贷款的价格。同时, 贷款手续费对市场利率的变动基本上是非敏感的。因此, 可以通过确定一定比例的手续费或补偿性余额来保持贷款价格在总体上的合理性。

银行利率市场化研究 第4篇

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应对与防范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长期以来,我国对资金的利率一直实行大一统管理,表现出强烈的计划性、垄断性和封闭性.从全部金融活动来看,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进展,且改革正在向更深和更广的.程度上推进.从阶段上看,我国金融体系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时期:

作 者:李刚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20 刊 名:新金融  PKU英文刊名:NEW FINANCE 年,卷(期): “”(1) 分类号:F8 关键词: 

银行利率市场化研究 第5篇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资产;负债

一、利率市场化概述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由市场供求决定。它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即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央行基准利率为基础,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二、当前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主要问题分析

1.资产和负债结构比较单一

2012年6月,我国央行首次宣布存款利率可以上浮,因此贷款利率下浮区间进一步扩大,使得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明显加快。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2744亿元,较上年末增加4318亿元;不良贷款率1.67%,较上年末上升0.42%,“不良”双升态势明显,风险管控压力加大。然而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这使得资产结构无法得到切实有效的丰富,资产负债数额也在市场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增加,单一的负债结构和资产使得商业银行的运营风险无法得到有效的分散和控制。

2.资产负债管理手段传统且落后

随着金融市场中负债结构的改变,银行中总量的管理方式没有办法与金融市场的负债结构相一致,加上当前金融市场利率波动的幅度的逐渐变大,资产负债结构管理动态化的发展,使我国银行的资产和负债总量管理逐渐落后。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在传统发展中忽略了对市场资金定价的调研和研究,因此在金融市场运营中,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不能有效准确的对市场资金进行评估,加上商业银行对资金市场定价机制中的风险认知不足,从而导致了商业银行的资金市场定价准确性不高。

3.利率风险管理机制不完善

就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机制而言,由于货币市场中利率的变化直接关系着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的情况,使得银行没有办法及时的采取手段对利率进行风险的控制。然而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控制的手段,主要从资产管理的角度方面考虑,通过对资产进行利差管理来保证总量的稳定,然而这使得商业银行的资金出纳的比例在不断缩减,导致无法主动管理利率风险。

4.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难度大

商业银行内部管理难度加大的原因在于利率市场化背景下,银行中更多的经营亏损要独自承担,所以商业银行在利率自主化的同时,要承担更多风险,从而使内部管理难度加大。随着利率市场化程度逐渐加深,金融环境中的利率成为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主导,为了适应市场环境下的利率,商业银行必须对自身的经营管理方式进行改进和调整。

三、加强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策略分析

1.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完善制约机制

在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中,资产负债结构影响了资产管理效率的提升,为了实现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进一步加强,首先要做的是对资产负债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制约机制的建立在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中也必不可少,随着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多样化,不同管理体系也要进行不断完善,通过制约有效机制和资产负债结构相协调发展,切实有效的落实对资产负债的风险控制是很有必要的。从而提高商业银行负债和资产的比例,促进商业银行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2.建立资产负债管理信息系统

我国的中小商业银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在对其资产负债管理的时候,应当建立健全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在资产管理系统的建立中,一定要充分利用当下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发出符合当前实际的高效的资产负债集中管理软件。通过系统自动化运行,来进行资产负债的预测和分析,使资产负债管理与科学技术有机结合,从而提高中小商业银行的在资产负债管理上的水平。

3.加强资产负债产品组合管理

随着经济不断的变化和发展,利率市场化进程也在逐渐推进,各大商业银行在不断的丰富自己资产负债管理的方式,因此为了使商业银行资产管理效率进一步提高,就要对资产负债的产品进行高效合理的组合,并采取相应的组合管理方式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进行合理化调整,从而促进一步完善银行负债管理机制。

4.加强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产品业务创新

在我国商业银行负债结构的调整中,创新是一种有效的手段。优化效率直接受到负债业务的数量以及质量的影响,要想在金融市场中加大市场占有率,就要针对商业银行的各项资产负债业务进行系统合理的创新,只有通过创新产品,例如增加理财产品、保险产品等创新性等手段,多方面的拓宽银行负债来源和渠道,吸收更多方面的存款,才能为银行资产负债的管理提供有效动力的支持。

四、结论

资产负债管理对于我国的中小商业银行来说,其意义和作用是非常关键的。利率市场化将有利于央行对金融市场间接调控机制的形成,对完善金融体制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做好资金负债管理工作,能够对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产生很多积极影响,保障其在激烈的市场中得以生存和壮大发展。因此我们应当充分重视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问题,采取适当的策略对其进行优化完善,更好地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服务。促进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机制的现代化转型,从而为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小川.关于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若干思考[Z]. 中国人民银行网,2012-01-12.

[2]闫海燕.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中国市场,2011.11.

[3]肖欣荣.伍永刚.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对银行业的影响.国际金融研究.2011.

银行利率市场化研究 第6篇

1中外银行贷款利率市场化的具体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主要掌管实际生活中的贷款处理工作, 是以实现商业银行价值最大化为宗旨。 我国商业银行重视贷款后的监管工作,而对于贷款利率的重视程度不高,只是在符合国家政策的前提下对利率进行简单的变动, 没有结合实际分析不同客户贷款的风险程度。 因此,我国急需学习国外先进的利率管理理念和政策,具体明确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定价手段,这是在经济全球化发展形势下重要的历史任务。

1.1商业银行收入来源的单一性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收入的主体是存贷利差收入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处于落后状态,大部分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依靠商业银行贷款,而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依赖于国家政策,银行在贷款信息搜集和风险预测方面存在着巨大的漏洞,使得企业的发展受到资金条件的制约,国家的整体经济水平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

我国商业银行贷款自主定价能力较弱, 主要根据央行具体业务规定,现实情况下,贷款利率多数维持在24%左右,这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区间比较集中, 自主定价的能力弹性较小,所获利润较低。 我国近几年经济高速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经济实力, 因此在银行贷款利率定价方面已拥有较大的发挥空间。

1.2发达国家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的发展现状

经济全球化发展使企业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 在银行业,西方发达国家引领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发展方向,并制定出相对合理的贷款定价政策。 例如美国金融机构主要依靠联邦基准利率信息优化贷款利率, 使其贷款定价政策与市场经济运行同步进行,保证各方面信息的准确性,为具体的放贷工作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保持在28%以上,利率上升幅度在50%以上。 我国无论在经济来源还是信息搜集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先进国家发展水平。

2我国商业银行在贷款利率方面具体的应对措施

中国商业银行正处于微利率市场化的发展水平,主要从事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在信托业务、基金业务方面的创新和认识不足,并且很少经营;关于贷款领域的界定很不清晰,由于国家较高的可信度和经济实力, 担保的大型项目在银行的贷款中占比过大,而中小企业收入的不确定性大,加上商业银行自身的保守,使得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资金投入较少, 不利于国民经济综合发展。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很大的竞争压力。 由于行政命令的限制,使得我国商业银行无法实现贷款利率的自我定价,导致无法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发展目标。 因此,商业银行必须找到适合自己的、符合社会经济要求的发展模式,充分预测未来的发展格局,向市场化方向发展,学习外国先进的经营理念,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我国经济新形势的银行发展战略,确保贷款利率的自主制定和有效规划,保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总结

面对西方发达国家在银行贷款利率上实行自主定价政策和自由化经营模式,我国商业银行必须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对未来前景加以科学预测,牢牢掌握具体业务的自主经营,扩大经营范围,提升经营管理水平,以全面实现商业银行的市场化发展,进而有效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

摘要:我国经济正全面与国际接轨。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水平不是很高,在专业化和市场化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关于贷款定价的业务处理工作。因此,有必要对比中外银行贷款利率市场化程度,分析造成我国商业银行在这一方面落后的主要原因,并采取必要的改进措施,发挥我国商业银行的潜力,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

银行利率市场化研究 第7篇

利率市场化对我国银行来说是把双刃剑, 风险与机遇共存。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的应对措施研究, 是国内外学界研究的热点。爱德华S·肖 (2009) 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 集中研究货币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 提出了金融深化论;Ahmed、Beatty和Bettinghaus (2004) 验证了银行资金缺口与利率风险有密切关系, 缺口额与银行的股价报酬率或净利息收入成正比;Kanhayal·Gu Pta (2002) 通过对菲律宾的金融自由化研究, 认为利率市场化下银行面临的风险会增加。宋玮 (2006) 通过分析利率市场化改革与货币供给存在的矛盾, 得出了利率市场化能提高利率机制效率的结论;陈琰和许飞 (2011) 提出改进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对策建议;纵观这些研究发现, 大多从一个方面或者一些角度对处在利率市场化的银行进行了宏观分析, 但是利率市场化的环境复杂多变, 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此, 本文结合邯郸银行的实际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 从而找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以期为这类银行应对此类问题提供参考借鉴。

二、邯郸银行SWOT分析

(一) 邯郸银行简介

邯郸银行是在邯郸市城市信用社的基础上组建的地方股份制金融机构, 2007年10月经中国银监会获批筹建, 总部位于河北省邯郸市, 于2008年正式挂牌, 现有33个营业部, 600多名员工。2012年年末, 总资产突破500亿元, 居全省10家市属银行之首。2013年3月, 邯郸银行公私客户达到100万户, 其中单位客户21565户, 个人客户978435户。邯郸银行的市场定位为“地方银行、百姓银行、中小企业银行”, 坚持业务拓展和商行组建两手抓、两促进的工作思路, 不仅实现了自身跨越式的发展, 而且也促进了邯郸经济的发展。

(二) 邯郸银行的优势

第一, 优惠政策多。邯郸银行推出“邯银卡, 免费刷”、“邯银网, 免费上”和“票单证, 免费用”的全免费政策, 不仅给广大客户带来了优惠, 同时也吸引了很多新用户, 为邯郸银行打下了客户基础。

第二, 服务质量高。近年来邯郸银行不断开展服务提升活动, 简化服务流程, 提高办事效率, 延长服务时间, 为客户提供24小时人工服务, 使广大的用户享受到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

第三, 客户基础好。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 小微企业、地方经济是银行的生存之本。邯郸银行正是立足于中小企业, 服务于地方经济的银行, 再加上“微贷业务”的开展, 为邯郸银行赢得了一批忠诚的中小企业客户。

(三) 邯郸银行的劣势

第一, 品牌信誉度不高。邯郸银行是一家建行不久的地方小银行, 在资金规模、客户数量、稳定强度等方面与一些国有大中型银行比起来差距还很大。具体表现为品牌不够硬, 知名度不够高, 信誉度不够强。

第二, 中间业务发展缓慢。邯郸银行90%的收入依赖于存贷利率差, 中间业务经营规模和范围相对较小, 并且以传统的保险业务、代收电费、代发工资等作为主要的经营业务, 缺乏高收益、高附加值的新产品。

第三, 营业网点分布不均。目前邯郸银行有47个支行, 大多数营业网点分布在邯郸市区, 而邯郸各个县市所占支行个数不到25%, 造成邯郸银行发展不均衡, 营业网点覆盖范围小, 不具有规模效应。

(四) 邯郸银行面临的外部机遇

第一, 行业环境的优化。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 相关法律和监管制度日益完善, 竞争在各个金融机构之间更加充分, 行业信息透明度提高, 金融产品逐渐丰富, 金融市场得到极大改善, 从而更有利于邯郸银行的快速发展。

第二, 经营自主权的扩大。利率市场化条件下, 邯郸银行对利率的制定有了一定的决定权, 可以根据自身的经营状况、发展战略、竞争实力等方面灵活的制定存贷利率价格, 从而提升了邯郸银行的竞争能力。

第三, 战略转型的加快。利率市场化条件下, 价格的竞争会促使邯郸银行加快经营模式的转变, 给邯郸银行带来了良好的转型契机。邯郸银行要明确自身定位, 改变粗放的经营模式, 以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提升议价能力。

(五) 邯郸银行面临的外部威胁

第一, 面临风险增加。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 邯郸银行风险偏好的提升和利率调整力度的加大, 会使资金长期处于流动状态, 再加上邯郸银行溢价、定价能力相对低下, 会给邯郸银行带来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第二, 行业竞争加剧。利率市场化改变了金融机构的竞争模式, 不再是简单的资源争夺, 更多的是管理、价格、服务、创新的竞争。邯郸银行自身的管理水平、创新水平、定价能力等还不够高, 缺乏竞争优势。

第三, 定价更加困难。由于利率市场化, 各个金融机构都有了价格决定权, 在定价过程中容易引起价格竞争。邯郸银行自身定价系统不完善, 竞争力不强, 议价能力低, 所以导致面临更大的定价问题。

三、利率市场化环境下邯郸银行的应对措施

(一) 树立品牌, 提高知名度

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 银行知名度是客户数量的重要影响因素。高知名度意味着银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较高, 意味着银行信誉好、资金充足、运转良好。为应对利率市场化, 邯郸银行应树立品牌, 提高知名度。首先, 提高服务质量, 做好各项服务工作, 为客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赢得客户的肯定。其次, 打造自己的独特的优势。邯郸银行作为地方小银行要想树立自己的品牌, 应该有自己的特色, 如服务态度好、业务办理速度快、优惠政策多、稳定性强、可信度高等。

(二) 完善定价体系, 提高定价能力

目前邯郸银行的定价策略尚未适应利率市场化环境要求, 应该完善产品的定价体系。一是加强对新产品的研发调研, 使新产品的定价, 既能为银行带来效益又不引起同行价格竞争。二是根据利率市场化的需求, 适当调整原有产品的价格, 使其更具有适应性。三是可以在产品品质、产品创新、销售渠道、销售服务等方面实行差异化策略, 增加银行的独特性和竞争性。

(三) 增加营业网点, 扩大覆盖率

邯郸银行营业网点主要分布在邯郸市区, 网点分布不均, 发展规模相对来说比较小。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 小规模的银行会面临更大风险, 为了在利率市场化这个大环境中生存下去, 第一邯郸银行要扩大现有营业网点的发展规模, 提高营业收入;第二邯郸银行要加大人力、物力投入, 增加各个县市的营业网点数量, 提高营业网点的覆盖率;第三邯郸银行要提高管理水平, 加强各个营业网点之间的合作, 扩大整体规模。

(四) 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作为地方小银行, 邯郸银行首先应该加强对利率风险的重视, 成立专门的风险管理小组, 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政策和完整的管理方法, 以便能够及时正确地处理利率风险, 减少损失;其次, 优化现有中间业务结构, 不断开拓新的客户, 加快中间业务的发展, 减少邯郸银行因过度依赖利率差而面临的基差风险;最后, 利用资产负债表进行风险管理, 在准确识别和衡量风险的前提下, 通过合理分配长短期资产和负债有效地控制风险的发生。

四、结语

利率市场化符合我国金融业改革的发展要求, 是市场价值规律的体现, 利率市场化势在必行。邯郸银行应该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扩大经营规模, 加强内部管理, 提高抗风险能力;转变盈利模式, 适应利率市场化要求, 增加营业收入。只有这样才能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获得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爱德华S·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2]Ahmed, A.S.A.Beatty, B.Bettina.Evidence on the Efficacy of Interest-Rate Risk Disclosures by commercial Banks[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 2009 (39) .

[3]Mahayana, Gupta.金融自由化的经验[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

[4]宋玮.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与货币供给内生性弱化之关联性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6 (01) .

银行利率市场化研究 第8篇

一、建立股份制现代金融企业, 为应对利率市场化提供制度保障

1. 产权制度的创新, 能使国有银行合理运用资本市场充实其资本总量, 弥补资本金不足的问题

银行资本金是决定其经营实力和支付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 长期以来, 在利率管制的条件下, 国有银行处于垄断地位, 而且得到政府的行政“保护”, 资本金是否充足并不重要, 几乎是没有增补资本金的制度, 形成目前国有银行普遍存在着资本金不足、抗风险能力低下、内控机制不健全、产权制度改革滞后和不良资产比例过高的状况。加入WTO以后, 国有银行作为国家经济的主体, 其经营也将全部市场化, 包括利率市场化, 经营的成败直接涉及到社会和公众的利益。在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 利率的走向是难以预测的, 资本充足率的高低代表着抵御金融风险能力的强弱。为有足够能力抵御市场化经营所带来的风险, 国有银行必须及早解决资本金的补充问题。它不仅是保证国有银行正常经营活动、应付偶发性“挤提”的需要, 而且是维护存款人正当利益和公众对银行信心的需要。

2. 产权制度的创新, 能使国有银行按现代企业制度重建经营

管理体系, 解决长期积累下来的资产问题和效益问题, 从而推动我国银行业尽快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股份制改造的目的是从根本上转换经营机制, 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和严明的内部权责制度, 形成良好的财务约束和内在风险防范机制, 建立良好的财务基础和严格的财务标准。通过股份制改造, 使国有银行成为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股份制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核心是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国有商业银行通过治理结构的变革, 实现向国有控股的现代先进商业银行的转变, 从资本结构、经营战略、组织机构体系、评价考核方法、激励约束机制、员工职业价值等银行内部治理的方方面面, 强化与利润目标和资产质量目标的直接关联性, 借用资本市场环境来理顺融资关系与渠道, 并由其评价企业的市场价值与发展前景, 最终把国有商业银行办成资本结构丰富、治理结构现代化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股份制商业银行。国有银行的公司治理改革将采取总体规划、重点实施、分步推进的方法, 借鉴国际先进银行的最优实践并遵循资本市场要求稳步推进。

二、积极推进利率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国有银行应按照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 在银行整体战略的框架内, 积极推进利率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 以积极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经营风险。

1. 建立高效的风险管理组织机构体系

按照现代金融企业制度, 建立由董事会对风险管理负最终责任, 首席风险官和风险管理委员会为管理核心的风险管理组织机构, 实现垂直化管理, 确保风险管理政策能够迅速有效的得以实施贯彻, 有效控制和防范包括利率风险在内的各种经营风险。

其中, 在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市场风险管理部门, 其主要负责其拟定全行的利率政策, 管理全行的利率工作, 对全行的资产负债进行全面的利率敏感性管理, 确定外部、内部利率, 确定总行对分支机构的利率授权。

2. 实行以利率风险为中心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

强化资产负债管理和利率风险管理, 首先要确立利率风险管理在资产负债管理中的核心地位。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宗旨是为商业银行提供一个可以为其接受的风险和报酬之间的配置比例, 最大限度地增加净利息收入, 而各种风险因素最终是通过利率机制的传导来影响资产负债的利率收入的。因此,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中最重要一点就是利率的风险管理。西方银行经验表明, 利率风险管理在资产负债表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通过监测、识别并预测利率的变化走势, 对所有计息的资产和负债按利率结构进行分类, 有针对性地调整资产负债管理方案, 从而大幅度提高组合分析效率, 最大限度地优化资产结构和负债结构, 以有利于降低利率风险, 增加银行净利息收入。

3. 确立规范的利率风险管理基本流程

利率风险管理流程分为利率风险的识别、测量、处理、评价四个阶段。利率风险识别是指运用各种手段确定风险的来源、性质和发生时间。对常规风险, 可以事前找出对利率风险影响敏感的经营参数, 确立其敏感系数以允许波动范围, 据此采取常规性防范措施。对法规、政策、不可抗力等不确定性因素后续风险测量和处理就显得格外重要;利率风险测量是指衡量风险的大小或风险发生的频率和幅度。风险测量中需要的原始资料应尽量从会计报表中获取;利率风险处理, 是指在风险发生前或发生后运用各种措施降低风险发生的机率或幅度, 或化解风险造成的不利影响, 通常采取承担、回避、补偿、分散、转移等处理方法;利率风险评价是指对前三个步骤的评价, 通过科学的评价可以了解风险管理的效果, 纠正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偏差, 确立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和重点。

参考文献

[l]Warren J.Samuels,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 p931-933, 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2

[2]Gordon Tullock, Public Choice,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 pllll-1115, 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2

[3]陈建华:《金融监管有效性研究》, 2002, 中国金融出版社

银行利率市场化研究 第9篇

1利率市场化的含义

利率市场化指的 是中央银 行放松对 利率的管 制, 由市场来决定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 其中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 也就是将利率的最终决定权交给金融机构。利率市场化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问题, 其中市场经济是利用价格机制来实现对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中经济运行依靠的是价格进行调节, 另外, 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是通过资金的配置来完成的, 总之就是资金的价格也就是利率的形成要服从于市场规律。[1]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金融体制改革中的重要内容, 也是我国在对外开放和参与国际竞争中的必然要求。我国在掌握自身经济运行状况的基础上, 完善货币和资本市场, 丰富市场上的交易品种, 从而逐步扩大企业融资中的市场利率的比重, 利率市场化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商业银行传统的资金价格决定机制和变动规律, 并对农村商业银行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经营管理模式产生了深层次的影响。

2 利率市场化对农村商业银行的影响

2. 1 促进完善的金融市场的形成

利率市场化能够落实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自主权, 实现商业银行的自主经营地位, 同时利率市场化会加剧银行间、金融业之间激烈的竞争关系。只有增强对商业银行的预算约束, 完善内部风险和成本控制制度, 科学合理进行定价才能真正适应利率市场化, 从而为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2]

2. 2 利率风险管理难度加大

由于利率的变动导致资产价值和收益相对于负债成本和价值发生不对称变化, 从而造成银行收入减少和资产损失的风险被称为利率风险, 其中主要包括重新定价风险、基差风险、收益曲线风险和选择权风险。利率市场化的演变过程中, 影响利率水平的因素非常多, 导致利率波动频率也大幅度提高, 利率的期限结构变得相当复杂, 和利率管制对比下, 利率市场化的波动增加了对经营管理的影响, 同时也加大了利率风险的识别和管控难度。[3]

2. 3 增加了商业银行的压力

现阶段国内银行间的竞争愈加激烈, 地方性银行和国有银行都已经采取了“贷款营销”的措施, 希望能够通过降低贷款利率来获得更多客户的青睐, 这样一来, 很多大型企业无疑成为银行之间争夺的主体, 出现了很多中小银行为了扩大市场份额, 甚至不计成本地进行恶性竞争。农村商业银行虽然具有自主决定利率的权利, 但是在利率报价时, 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通过低成本的资金来源提高价格竞争优势。除此之外, 银行还会通过自身良好的信誉、优质的金融和完美的金融产品等非价格因素来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 使竞争变得更加激烈。

3 农村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财务措施

3. 1 调整收入结构

农村商业银行和其他商业银行比较下, 其存贷利差在经营收入中占到大部分比重, 收入结构很不合理。所以, 商业银行要从根本上对自身业务结构进行调整, 通过拓宽业务领域, 实现经营收入来源的多元化。

首先, 为切实改变当前收入结构较为单一的现状, 实现资产和负债的合理匹配, 农村商业银行要不断丰富自身业务品种。在做好传统存贷业务工作的同时, 还应加强和信托、证券、基金公司以及其他先进农村商业银行机构的业务合作, 从而加大电子银行业务、票据、保管箱、理财业务、债券等业务以及新兴业务的拓展力度。其次, 农村商业银行还应对信贷结构进行调整, 科学掌握贷款期限和速度, 能够有效提高资产的流动性。合理把握信贷增速、增量和投向, 坚持小额化、流动化、分散化的信贷原则, 促进信贷资金的集约经营。最后, 农村商业银行还应充分发挥其点多、面广、机构遍布城乡和本土亲情等特点, 建立具有区域民族特色的服务品牌, 实现对分支机构积极创新发展低风险、低成本消耗和中间业务, 能够突出产品和服务特色, 并且操作灵活。

3. 2 增强成本管控

从现阶段农村商业银行的成本控制模式来看, 其过于重视对宏观总体经营成本的核算和管理, 从而忽视了对单项业务和个体成本的核算和管理, 这一现状严重违背了成本会计精细化管理的原则。所以, 这就要求农村商业银行应重视对自身潜力的挖掘, 从而对成本管控体系加以完善。

应当实施事业部制改革, 来实现降本增收, 也就是对农村商业银行全面实行事业部制管理, 并将市场竞争机制、风险问责机制和薪酬激励机制渗透到银行管理中, 并按照管理、营销、监督、专业等进行划分, 将总行前台部室和基层支行作为相对独立的利润中心, 对总行实行集中决策授权下的分散经营。[4]同时在事业部制的架构下, 将总行归属于投资、决策和风险管控运营中心, 以科学决策性的发展方向以及正确的市场定位, 对各个事业部制订相关的利润计划, 并且签订目标责任状。为确定对资金价格做到正确掌握, 可以在计价中心建立资金池, 将成本计价真正落实。农村商业银行各个部门或者各作业中心需要多少资源以及耗用多少资源、财务部门应该分配多少资源给相关部门等, 应有效进行资源配置, 提高管理部门以及作业中的生产效率。作为独立的利润中心, 事业部具有明确的权利、责任和激励制度, 对内部每个专业、岗位甚至职员都要进行严格考核, 实行多劳多得的激励制度能够充分调动农村商业银行职工营销积极性。从而强化成本控制, 提高资金流动性, 实现增收节支和减员增效。

4 结 论

综上所述, 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给农村商业银行带来一定压力的同时还具有更多的挑战, 农村商业银行在应对利率市场化时采取正确的财务措施, 才能将劣势转变为优势, 变被动为主动, 有效增强农村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和创新力, 从而全面提升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品牌和社会的影响力, 使农村商业银行实现科学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志军.基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2013, 6 (3) :106-107.

[2]陆雪飞.基于利率不对称变动情况下的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实证分析[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 2013, 3 (4) :124-125.

[3]尹兴中.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国际经验——针对东亚经济体的研究[J].北京金融评论, 2013, 3 (1) :37-38.

[4]张志楠, 高劲.我国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对策——基于中间业务发展策略的视角[J].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3, S2 (6) :47-49.

银行恐惧利率市场化 第10篇

与6月8日名义上对称、考虑浮动后实际不对称的降息不同,此次降息名义上就是不对称的。存款利率上浮幅度没作调整,贷款利率却允许下浮幅度为基准利率的0.7倍,比6月8日的下浮幅度更大。

这是自2008年9月16日以来,央行首次采取“不对称降息”。此次非对称降息直接缩窄了银行的净息差,这对靠息差为主要收入的中国银行业来讲,无疑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一位国有银行高管林彬(化名)接受《新财经》记者采访时断言:“中国银行业躺着赚钱的日子已经结束,银行将面临更艰难的转型压力。”罗斯柴尔德家族旗下爱德蒙得洛希尔资产管理香港有限公司总经理兼首席投资官汤熠长期关注银行股,他对《新财经》表示:“利率市场化大幕才刚刚开启,中长期来看,银行面临较大的业绩压力。从日韩利率市场化过程来看,5~7年内都出现了或大或小的金融危机,未来2~3年对中国银行业是一场炼狱。”

赢利增速放缓

根据2011年各家上市银行公布的业绩来看,中国银行利润平均增速已达30%左右,甚至有些银行的利润增长幅度达40%~50%,创历史新高。其中,支撑利润高速增长的因素就是息差。

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向《新财经》表示,此次央行降息等于是从银行兜里把钱往外掏,补给实体经济,银行还想保持以往30%~40%的赢利增长已经不太现实了。

信达证券银行业分析师饶明进行了测算,即考虑各种期限的资产负债结构对净息差的影响、净利息转化为税前利润的比率以及实际所得税率等因素,降息后商业银行的净利润总额大致会减少1.88个百分点。

在银行业收入构成中,息差贡献占了很大的比例。中银国际分析,二季度净息差环比将出现实质性回落,由一季度的2.57%下降到2.54%,下半年将进一步下滑至2.44%。资料显示,去年第四季度净息差为2.73%。

2012年第一季度,有统计的16家上市银行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平均增速为19.37%,与去年同期33.23%的增速相比,已出现明显下滑。

中金公司的报告预计,在最坏情况下,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上升8个基点至3.58%,而一年期加权贷款利润(假设原九折利率贷款占比为20%)则下降37个基点至6.06%,存贷利差将压缩45个基点。2013年商业银行利润将降至单数增长。若下半年继续降息1~2次,则不排除2013年利润零增长的可能。

林彬分析:“中国银行业看起来暴利,实际是资产规模大,但不等于资本回报率高。”

民生银行董事长董文标证实了这一点,他在7月15日《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新刊启动仪式上表示,中国银行业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利率市场化,他并不赞同银行“暴利”之说:“银行主要靠信贷资产积累起来规模,但是真正赚钱的也不多,大体上整个资产只有1%,在整个中国行业利润中间它并不是特别高,但由于资产累积比较大,赢利能力看起来很强。”

郭田勇反对市场上一些人以保持银行利润稳定增长、维护银行股价基本稳定和避免外资唱衰中国银行业为由,博弈央行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郭田勇对记者表示:“我认为,目前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已经成熟了。存款利率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核心,存款利率上浮应该是利率市场化往前迈出的重要一步。”

贷存比紧箍咒愈严

商业银行取消贷存比指标的呼声早就有,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使得这一争论又掀高潮。某国有银行资金部人士向本刊记者指出,贷存比的限制会给一部分银行资金带来资源浪费,加大银行的资金成本,因此,应该予以取消,以释放银行信贷空间。

利率市场化的核心在于银行存款利率的上限管理和贷款利率的下限管理。在存款流失的压力下,出于对流动性管理和存贷比监管指标的考核,很多银行在央行提出存款利率上浮的当天即调整了本行一年期以内的存款利率。

据统计,央行降息后,工、农、中、建、交五大行三个月、半年及一年的定期存款利率分别上调至2.85%、3.05%及3.25%。而广发银行、深发展、华夏、中信、民生、光大、招行、兴业、浦发等股份制银行则执行基准利率的1.1倍,即将一年期及以内的定期存款利率全部上浮到顶。

正是有了存款利率的差别化,今年年中的揽储大战似乎未见硝烟。虽然各家银行的存款基础、议价能力和存款压力都不一样,但是,这些银行却高度一致地将存款利率提到监管上限,这是因为贷款的投放始终受制于贷存比的限制。

截至2011年末,商业银行存贷比指标依然严峻,四大行中,工、农、建三家银行的存贷比连续两年呈上升趋势;同时,股份制银行的存贷比也大多维持在70%以上。

兴业银行更是在其年报中提出,负债业务增长面临诸多困难,贷存比指标管理存在压力,并称要加强组织存款力度,强化日常贷存比管理。

林彬认为,现在存贷比指标的考核对商业银行正起到一些负面作用,比如制约银行贷款能力,加剧银行揽储竞争,实际上增大了银行的经营风险。他分析:“存贷比指标过去确实在控制信贷增速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但现在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银行资金来源正多样化,传统存贷款业务占比在逐年下降。去年理财产品卖得那么火,但并不纳入银监会存款指标的考核口径。”

林彬说道:“没有存贷比的限制,银行贷款会发放更多,同时,银行会极力扩大资金来源,传统存款只是满足银行流动性要求的一个渠道,除了理财产品和同业借款,比如去资本市场上发债,都是比较常见的做法。国外银行就没有存贷比限制,只需把握好流动性比率。”

对中小银行冲击更大

从央行降息后各家银行的反应来看,国有大银行存款利率并未一浮到顶,显示出大行对其实力的自信,事实上,也未出现先前担忧的存款大搬家情况。

银行利率市场化研究 第11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进程,存在问题,对策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

我国已经进入利率市场化的最后阶段。多国的金融实践表明,存款利率市场化是利率市场化完成的标志。中国利率市场化序幕于1996年6月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经过多年的改革实践,我国利率市场化已经进入最后、最关键的阶段———存款利率市场化。

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总体思路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后短期;先大额、后小额”。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改革目标,这确定了利率市场化改革方向。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又提出“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实现金融产品和服务收费的市场化定价“精神”,奠定了利率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的“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凸显了金融要素价格改革在金融改革中的核心地位,也反应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紧迫性。

目前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入到最为关键的环节———银行存贷款利率的管制上,即放开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管制。2004年10月,人民银行放开银行(信用社除外)贷款利率上限管制,实现了“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预期目标。2012年6月,扩大了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其中贷款利率下限为基准利率的0.8倍,上限为基准利率的1.1倍。2013年7月,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贷款下限取消,进一步推进了利率市场化改革。2013年12月在银行间市场推出大额可转让存单业务,这对于进一步健全市场利率形成机制,提高金融机构自主定价能力具有重要意义。2014年1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提出“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要求。11月21日,央行决定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由基准利率的1.1倍扩大至1.2倍。2015年3月1日,央行决定对称降息0.2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继2014年11月降息后半年内第二次降息。央行同时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2倍调整为1.3倍。央行对于这次降息的解释是要发挥基准利率的引导作用,引导市场利率和社会融资成本下降,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这一突出问题,这标志着存款利率市场化又大大推进了一步。

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以存贷利差为主要收入来源,利率市场化改革后,金融机构将逐步根据其自身经营状况、赢利风险、资金供求状况等各因素自行制定利率,同时将面临利率的波动频繁所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风险管理难度也会逐步加大。

二、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为我国商业银行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也为商业银行创造了良好的经营环境,扩大了商业银行的经营自主权,也促进了商业银行从粗放的经营模式向集约化经营转变,还可以降低金融风险和促进金融创新,从而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

利率市场化对于扩大商业银行自主经营权极为有利,它为商业银行的配置资源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在利率市场化的环境下,银行能够自主定价,货币价格能真实而有效地反映其供求关系,使银行能够根据供求关系把经营结构和资源配置实现最优化。一方面,商业银行能够在充分考虑其目标收益、经营成本、客户风险差异等因素前提下,确定自己与风险相匹配的优质、优价的战略利率水平;另一方面,各商业银行能主动实施负债管理,实现优化负债结构,降低经营成本之目的。

利率市场化还会对商业银行开展金融创新产生积极的作用。利率风险加大银行间竞争压力的同时,促使企业与个人客户提升其风险管理水平,加快金融创新成为当务之急。否则,规避风险、赚取利润以及满足客户需要等便成为空谈,现实中,我国商业银行已经在这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相继推出了各种创新业务,值得庆贺。

利率市场化能够促使商业银行提升其管理水平,竞争环境下能够促使银行更加关注市场的变化,不断增强风险和成本意识,使自身竞争力不断提升。在利率市场化的环境下,银行会把内部的资金转移定价来提高与市场利率密切联系,才能够提高绩效考核并合理配置内部资源。另外,银行还可以根据内部利率来确定市场定价,这必然会减少内部纵向的差别,对降低管理成本也大有益处。

利率市场化能促使银行对客户结构进行优化。取消利率管制后,各银行就能够充分吸收公众存款。另外,资产业务方面,不仅能够吸引重点优质客户,还能用高利率对风险较大业务进行风险补偿,从而促成了其客户结构的优化。

概言之,利率的市场化运作为国内商业银行同时提供了机遇和挑战,只有适应新的竞争环境,强化管理,提高业务水平才能充分享用改革带来的红利。

三、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利率是由中央银行统一制定,作为重要金融主体的商业银行对利率波动的风险曾长期处于被动地位。推进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有一定的自主权,但银行对利率风险的防范和控制能力面临较大的挑战。

1. 商业银行的利率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由于利率风险管理体制的不健全而产生利率管理的滞后,从而转化为利率风险。一方面,商业银行缺乏管理的动力。现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侧重于对安全性、流动性的管理,主要关注的是信贷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缺乏对利率风险的有效监管。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也缺乏管理能力。长期的金融抑制使现行的银行信贷结构仍留有计划体制的惯性,同时,在资本市场不发达和银行分业经营的限制下,银行进行缺口调整管理难度大,在管理工具选择和管理技术上面临困难。

2. 缺乏控制和规避利率风险的工具。

由于受政府货币政策和利率政策的双重影响,中国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和运用渠道都比较单一,商业银行不能根据自身的资金实力和市场供求管理制定不同的利率政策,这导致商业银行只能被动应对利率变动的风险。而金融衍生工具的缺乏使商业银行无法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来控制利率风险,从而加大了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

3. 具有丰富利率风险管理知识和经验的高级人才匮乏。

利率风险工作对利率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理论和技术方法的要求甚高,作为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需要有熟悉国内外市场、对市场有敏锐洞察力和反应能力、掌握各种先进的管理方法、能熟练运用各类市场工具的专业人才,而中国商业银行中这类人才极少,导致对利率风险的识别和控制能力较差。

四、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建议

综合完成利率市场化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多国实践经验表明,利率市场化前后,商业银行利差一般要经历先降后升、逐渐稳定的过程。大多数银行通过管理提升、业务转型、加大创新等方式经受住了利率市场化的考验,最终走上新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因此,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应对。

1. 将利率管理上升到战略核心地位。

利率市场化意味着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会越来越大。商业银行应将利率管理上升到战略核心地位,建立市场利率信息收集、反馈和分析系统。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基准利率的分析、预测和确定,在(存)贷款利率定价机制上,可由总行制定适合于全行的基准利率,授权不同分行的浮动权限来应对。

2. 转型商业模式。

实现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业务模式转化。目前,商业银行最大弊端是以所谓“二八定律”重视大客户,轻视中小客户。大公司及优质项目,竞争激烈,最易爆发利率价格战。但中小微企业、个人客户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对价格敏感性弱,稳定性强,可以实现资产业务的可持续发展。互联网时代,即使最偏僻乡村居民,也可因互联网终端成为你的客户,商业银行要塑造客户中心理念,确立“广覆盖、低成本”的客户经营指导思想和模式。

3. 产品创新调整和规避利率风险。

产品的创新,能够丰富定价手段,进而调整和规避利率风险。开发高收益和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调整收入结构,规避利率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必由之路。贷款业务方面的创新主要包括:贷款证券化、贷款出售,并购贷款等。投资业务方面的创新:不断推出以贷款和其他资产支持的证券。在资金来源方面的创新:发行大额可转让存单等。

4. 建立健全的利率管理信息系统,降低利率风险。

现阶段,我国银行多数都没有建立起健全的资产负债管理系统,一般都只是对简单的缺口进行分析。因此,要强化利率风险的管理技术,大力抓好利率风险管理的数据库建设以及程序开发,并把持续期缺口作为核心来构建起利率风险的评价模型,然后通过各种利率假设来进行动态化的模拟分析,为有效控制和正确评估利率风险,实施科学合理的利率风险管理,提供真实可靠的决策依据。

5. 加强利率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建立高素质的利率风险管理队伍。

商业银行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中国商业银行要树立“人才至上”的理念,在利率日渐市场化和中国商业银行进军国际金融市场的背景下,在利率市场化加剧了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压力的大环境下,逐步培养和建立一支掌握并能灵活运用现代利率风险管理技能和方法的高素质利率管理队伍。

总之,商业银行面临利率市场化,既是机遇,但更大的是挑战,只有认识到位,积极应对,商业银行才能在利率市场化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同时,利率市场化极大地鼓励了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行为,不断推出新的金融产品。我国的商业银行必将顺利地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不利影响,经受住利率市场化的考验,最终走上新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邓然.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1)

[2]欧阳敏,何晓洁.基于市场化的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J].金融经济,2006(2)

[3]魏国雄.利率市场化:银行业是否准备好了.中国金融,2012(1)

[4]罗熹.利率市场化下银行经营转型.中国金融,2013(3)

上一篇:振动与噪声控制下一篇:防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