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加强范文

2024-09-01

协同加强范文(精选7篇)

协同加强 第1篇

一、生物育种技术的发展

生物育种的定义是培育优良生物的生物学技术。从生物遗传育种的科学发展过程来看, 应包括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细胞工程、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转基因育种等方法。在基因组测序、功能基因和基因调控 (转录因子、基因编辑) 的基础上, 根据当前生产改良性状的需要和推广品种的不足, 有针对性地进行分子设计育种, 实现不同性状的基因模块组装, 建立有明确遗传改良目标和高效率的现代生物育种体系是分子设计育种的核心[1,2,3,4]。

从以上生物育种的发展过程来看, 转基因育种是生物育种的一种新技术。转基因作物又叫做遗传修饰的生物 (Genetically Modified Crop, GMC) , 实际上应该和用其他多种遗传育种改良技术培育的遗传改良作物 (Genetically Improved Crop) 的意义相同。因此, 从生物学意义讲没有必要单独标注转基因作物及农产品 (反而容易引起歧义) , 以便与通过有机栽培等方法改善的作物和农产品的概念区别开来。

要正确理解转基因概念, 合理利用转基因育种技术, 科学对待转基因农产品, 协同发展多种生物育种技术, 才能利用不同的育种方法培育出更多的优良品种。

二、基因转移是生物进化的核心和普遍现象

转基因虽然是一个新的名词, 但其实质就是基因重组或者基因交流。基因转移有水平转移和垂直转移两种方式。水平基因转移是指在差异生物个体之间, 或单个细胞内部细胞器之间所进行的遗传物质的交流。水平基因转移是相对于垂直基因转移 (亲代传递给子代) 而提出的, 它打破了亲缘关系的界限, 使基因流动的可能变得更为复杂[5,6]。对陆生植物基部类群小立碗藓 (Physcomitrella patens) 基因组学分析结果表明, 小立碗藓基因组中有57个基因家族共128个基因为HGT起源, 分别来自细菌、真菌以及病毒, 说明在陆生植物起源演化的早期阶段, 物种间的水平基因转移可能促进植物由水生环境向陆生环境转变[7]。

因此, 生物就是通过自然的自交和异交进行转基因, 推动了生物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 形成了生物种类复杂多样的生物圈。

例如, 现代的六倍体普通小麦, 就是通过野生一粒小麦 (AA) 和拟斯卑尔脱山羊草 (BB) 自然杂交, 产生了野生二粒小麦 (AABB) ;后者再和粗山羊草 (DD) 进行了自然杂交, 产生了普通小麦的祖先种——斯卑尔脱小麦 (AABBDD) 。世界各地各种野生小麦资源和栽培小麦品种都是通过自然杂交和人工杂交育种演变而来[8]。

在世界广泛种植的小麦品种中, 就有许多是小麦和山羊草、黑麦、偃麦等的远缘杂交后代。远缘杂交不但创造了新物种, 还在旧物种改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9]。我们通常主要进行的小麦等作物品种间的人工杂交, 实际上就是全部基因组大规模的转基因。

三、转基因产品在自然界普遍存在

我国古代先民就进行过杏和李子、大枣和酸枣树等不同树种的嫁接, 实际上就是利用无性繁殖进行基因水平转移, 培育出新的杏和大枣品种。我国许多中草药就是自然杂交 (转基因) 进化而来的, 许多中草药不但可以给人治病, 还可以用于防治生物的各种病虫害。因此, 转基因植物并不可怕, 关键是如何在不同条件下, 适度选择、利用这些自然和人工转基因的具有不同生物功能的生物资源。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0%, 其中有成千上万的丰富海洋生物资源, 它们都是海洋生物之间的自由基因交流形成的, 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用、医用及工业资源。

从1996年起至今, 有59个国家和地区得到监管机构批准进口转基因作物用于食物和饲料以及释放到环境中, 涉及25种作物。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的第17年——2012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达到1.703亿公顷, 呈连续增长趋势[10]。

四、转基因育种是为了克服物种间生殖隔离的一种遗传改良技术

我们通常很难得到物种之间的杂交种, 如小麦和玉米就很难自然和人工杂交成功, 主要是由于物种间有很强的生殖隔离机制。现代人工转基因技术能够打破物种界限, 获得新物种。

转基因育种技术首先是在不同种类生物中有目的地克隆出关键基因, 利用各种生物 (根癌农杆菌, 花粉管通道法, 噬菌体等) 和非生物转基因技术 (基因枪法, 理化诱导细胞融合法等) , 有针对性地定向和定量导入受体物种进行生物某些性状的遗传改良。

例如, 科学家将微生物的维生素A合成基因转到水稻中, 培育成了可以医治人类贫血病的金色稻[11]。

因此, 转基因并不可怕, 并不神秘, 可以利用其为改善人类生活和健康服务。

五、生物育种技术应协同发展

转基因是为了克服生物远缘杂交困难而建立起的一种高端生物杂交技术, 有其一定的应用条件, 并不是所有的生物性状改良都必须利用转基因技术。要因地因时制宜, 采用不同的遗传改良方法, 培育新的生物品种。

2013年9月16日人民日报公布转基因食品名单时, 中国农科院油料所副研究员吴刚讲到, 与常规甜椒相比, 我国曾经批准过的转基因抗病毒甜椒并没有明显优势, 已经被市场自然淘汰。转基因的延熟番茄储藏期比普通番茄长, 但产量低、皮厚口感差, 也被市场淘汰;后来育种家们培育出了非转基因的高产优质的延熟番茄[12]。这些都充分说明转基因育种并不能完全替代常规育种, 常规育种也可以解决用转基因育种才能解决的问题, 也许其效果更好, 因为转基因一般改变的是单一性状, 常规育种是全基因组基因转移, 可以改变更多的农艺性状。

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林拥军教授曾在2013年11月表明, 对小麦的危害主要是后期的蚜虫及病害、干旱、寒冷等, 这些问题目前还没解决, 转基因小麦没有商业价值[13]。这也说明, 在某些方面和常规育种相比, 转基因育种并没有太大优势, 还需要和其他育种技术和谐发展, 要在常规育种的基础上进行协同创新。

2013年5月12日英国广播公司报道, 科学家们利用异花授粉和种子胚胎移植技术, 实现了现代小麦与野草杂交, 培育出了一种超级小麦, 产量提高30%, 并没有利用转基因技术[14]。

我国利用近缘物种间杂交的“杂种优势利用”技术培育出了超级水稻, 杂交油菜等高产作物新品种, 都不是利用现代转基因技术, 而是利用杂交育种中等位基因的累加效应和非等位基因间的互作效应产生的杂种优势。

因此, 在各种育种技术利用方面, 要根据不同条件、不同植物育种的需要, 给予不同程度的重视, 要加强联合, 和谐发展, 不能偏颇。

六、科学看待转基因农作物种植

关于转基因植物种植的问题, 也需要用科学发展观看待。例如, 我们吃的是转基因大豆产品, 国内外市场需要转基因大豆等作物, 因此, 我们也可以适度发展转基因大豆等作物, 一是可以满足食用和饲用, 二是可利用转基因大豆蛋白制造生物能源、纤维、医用品等, 都是很有发展前景的产业。我们有理由相信, 随着科学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欧盟等国家对种植转基因农作物政策的逐步开放, 世界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将会越来越大。

七、转基因需要法律和道德约束及科学使用

转基因技术利用是双刃剑, 转基因技术有多种用途, 需要在世界范围内用法律和道德准绳加以约束。如果所转的基因和所转的受体植物, 对人类和环境及生物多样性有害, 或者可能被用来作为其他不正当用途, 都是绝不允许的, 这应该是世界科学家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和法律制度。为了国家生态安全, 我们必须对外来物种包括转基因作物及农产品进行严格的检疫和食品质量安全检查, 长期进行跟踪和深入研究, 自己掌握转基因农产品的安全性试验结果, 不能盲从和跟风, 要把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目前大家争论最多的是转抗病虫基因和抗除草剂基因是否对其他生物 (特别是对人类) 和环境有害?这些还需要谨慎对待和深入研究及正确宣传。

从作用机理上来说, Bt蛋白是苏云金芽胞杆菌产生的一种伴胞晶体, 本身没有毒性, 是一种原毒素。当鳞翅目昆虫取食这种蛋白后, 其在昆虫肠道内会被一种碱性蛋白酶切割, 降解为对昆虫具毒性的活性肽, 形成“毒蛋白”。它能够和昆虫肠道细胞外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在外膜表面穿孔, 破坏细胞渗透平衡, 最终导致昆虫厌食, 继而死亡。对水稻造成最大经济损失的3种害虫:二化螟、三化螟和稻纵卷叶螟都是鳞翅目昆虫, 处于Bt蛋白的杀虫谱中。绝大多数动物和人类体内既不具有可以激活原毒素的蛋白酶, 也没有能和Bt蛋白特异性结合的受体。更何况鳞翅目昆虫体内是碱性环境, 而人体消化道呈强酸状态, 这种蛋白最多只能存活15秒[13,15]。

除草剂是一类通过干扰杂草重要代谢过程 (如光合作用、呼吸过程) , 蛋白质或氨基酸、脂肪和色素的合成, 细胞分化等来损害或杀死植物的药剂。使转基因作物产生对除草剂的抗性有两个途径:一是把对除草剂不敏感的基因转入作物, 使作物能够抵抗除草剂而正常生长;二是把能够降解除草剂的酶系统转入作物, 使作物能够降解除草剂。使用最多的抗除草剂基因是抗草甘膦基因CP4-EPSPS。其安全性研究表明, CP4-EPSPS蛋白在哺乳动物消化系统中极易被分解掉, 食入高达572 mg·kg-1 (高于转基因大豆、玉米等植物中的1300倍) 的CP4-EPSPS蛋白的小白鼠试验没有不良影响, 其在肠系统中小于10分钟, 在胃中小于15秒。因此说明, 转基因抗草甘膦大豆对动物和人是安全的[16]。

科学家经过大量的筛选和深入研究, 筛选出了对人类无害, 对特定病虫害和除草剂有控制和抗性的转抗病虫害和抗除草剂基因作物[17], 保障了作物高产潜力的正常发挥。

要利用基因定向表达调控技术, 限制抗病虫害、抗除草剂等基因, 使其不能够在人类食用组织器官中进行表达, 或利用基因消除技术, 降解这些基因在食用器官中的存在。

转基因并非都有安全风险问题, 例如, 转高水分和养分利用效率、高光效、高产和优质等基因作物培育, 就应该没有值得怀疑的理由。

八、加强生物技术在防治病虫害和杂草危害的协同发展

科学及安全地进行转基因植物培育不会对人类和环境造成伤害, 但要单纯和大面积推广单一的优良 (转基因) 品种, 则值得进一步实践探讨。

许多国家政府和大众对转基因植物持谨慎态度是可以理解的。这是因为, 抗除草剂和抗病虫基因作物的大面积种植, 可能导致生物产生抗性竞争进化, 引起生物多样性变化和生态环境变化等问题。然而, 不光转基因抗病虫和抗除草剂作物种植有诱导生物抗性竞争进化问题, 大面积单一的常规育种育成的抗性品种的长期种植, 也有导致抗性丧失的问题。

碧蚂一号小麦优良品种因为具有很好的抗条锈病和高产特点, 20世纪50-60年代, 在我国种植达1亿多亩, 由于小麦抗病品种抗源单一, 造成小麦条锈病小种分化加快, 产生了致病性更强的生理小种, 结果导致碧蚂一号品种抗性丧失和减产, 就是很典型的教训。

大面积长期种植转Bt抗虫基因棉花, 确实能够减轻棉铃虫的危害,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但2010年5月27日美国《科学》杂志刊登了吴孔明研究团队关于盲蝽蟓的研究结果, 显示Bt棉种植地的害虫盲蝽蟓急剧增加, 取代棉铃虫成为主要害虫。文章认为“任何技术都不是万能的, 不能指望能够一次性解决所有的问题, 研究和评估也是一样。要达到生态的平衡, 转基因技术还应该和其他技术相结合, 形成综合治理体系。”[18]

长期种植抗除草剂基因作物, 大量使用除草剂, 一方面可能对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有一定的危害, 同时可能导致杂草产生抗药性, 也可能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及农产品质量有一定的影响, 这些都值得深入研究。一些地区可以用深翻土壤、中耕、机械化刈割等物理和农艺措施减少杂草的危害。

关于防治病虫害有许多科学方法值得借鉴推广, 不能够单靠一项技术, 特别是农药和除草剂等化控技术, 可以合理利用其他农业生物技术, 利用生态链和食物链的原理, 达到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平衡的目的。

例如, 1910年美国棉花主产区亚拉巴马洲的棉田遭到了特大的象鼻虫危害, 但当地农民通过利用多种作物种植间作套种, 消除了病虫害的同时又实现了经济转机, 后来, 他们给象鼻虫树立了一个纪念碑[19]。

2000年我国云南大学的朱有勇等在《自然》杂志发表《遗传多样性与水稻病害防治》一文, 介绍了通过不同水稻品种的间作套种和混播, 成功地防治了稻瘟病[20]。

同样, 小麦锈病、赤霉病, 白粉病等的生理小种也在同时不断进化, 我们不但可以利用不同的抗病育种方法, 而且也可以利用转基因技术, 培育病虫害新品种[21,22]。

协同加强 第2篇

作者:褚松燕 《光明日报》(2015年10月09日 02版)

近日,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一方面是执政党建设的需要,执政党的地位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从社会各领域、各组织中提取公共利益需求和发现优秀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是更好地推动社会组织发展的需要。社会组织的需求,只要是不能在社会组织内部和通过市场机制得到实现的,都需要公共权力机构来发现、甄别和协助其实现。更为重要的是,当前社会利益多元、复杂风险显著,社会问题和公共问题的发现和解决单靠某一方面的力量往往难以实现,《意见》明确传达出执政党与社会组织携手、增强社会治理协同纽带的强烈信号,为社会组织的发展和功能更好地发挥提供了资源支持。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在“四个坚持”总体要求基础上明确社会组织党组织在社会组织中的政治核心地位。四个坚持——坚持党的领导与社会组织依法自治相统一;坚持从严从实,把握特点规律,防止行政化和形式主义;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分类指导,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立足中国现实,以问题导向来开展社会组织党建,并由此把“团结”和“服务”作为社会组织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的双核,确立社会组织党组织的六项基本职责,使执政党和多样化的社会组织共同构成多元利益的传送带,也为社会组织发展环境的优化提供了有力的表达通道。

二是以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来确保社会组织党组织作用的发挥。在管理体系上形成归口管理、统一管理和兜底管理三种形态以及相关的工作指导关系,并用统筹协调机制、上下联动机制和直接联系机制来予以实现,不仅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社会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障碍因素,而且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社会利益整合中的问题,确保形成社会治理合力。

三是明确了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基础保障。《意见》提出,要建立多渠道筹措、多元化投入的党建工作经费保障机制,规定社会组织应将党建工作经费纳入管理费用列支,可以按照有关规定据实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社会组织党员上缴的党费全额下拨;党委组织部门可用留存党费给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可采取多种方式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这些举措一方面打消了社会组织对组织宗旨偏离和成本增加的顾虑,有利于实现社会组织与党组织共识的耦合;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逐步培育政府的协同意识,促成社会组织与社区和基层政府之间的资源共享。

四是强调了基于协同治理的责任制。《意见》要求各级党委将社会组织党建纳入党建工作总体布局;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机构加强具体指导;民政、司法、财政、税务、教育、卫生、工商等部门结合社会组织登记、年检、评估等工作职能,协同做好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并要求各级党委把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作为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和相关部门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强化考核结果运用。这就形成了明确责任的基础之上确立考核和追责的责任链条,能够有力推动执政党、政府和社会组织之间围绕社会问题的治理形成和强化协同纽带。

再好的文件,效果如何取决于落实,我们有理由期待《意见》为社会协同治理打下坚实基础,同样,我们也做好准备来透过实践检验这份期待。祝愿加强党建和推进社会组织发展一路走好!

协同加强 第3篇

河南大学生物学科始创于1923年,曾先后于1950年和1962年两次中断。1987年重建并开始招生。经过20余年的艰苦创业,在极其困难条件下,本学科从零起步,聚集培养了包括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一支优秀的科技创新团队,取得了突出成绩;2003年,获批河南省第一个植物学博士点,之后成为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并且衍生生态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2012年,成为河南省重点培育学科。依托学科的发展,本学科组建了植物逆境生物学实验室,并于2005年被确定为河南省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11年,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联合创建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这是河南省依托高校建设的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实现了河南省在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上“零”的突破。2012年,作为牵头单位获批“作物逆境生物学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构建了先进的研究技术平台,创建了从本科到博士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的目标。

学科发展的优势和特色明显。逆境生物学一直是植物生物学研究领域的核心命题,也是国家粮食、生态和水资源安全重大课题,长期以来备受关注。生物学科自上世纪90年代初紧紧围绕“逆境生物学与可持续性农业”这一前沿领域,在国内率先开展了作物对环境因子应答的分子机理及其调控技术研究,形成了逆境应答的功能基因组学、细胞遗传与逆境信号转导、抗逆基因工程和分子育种、旱地农业与作物逆境生理生态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通过学科领军人才的培养,已形成了完善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成果。近年,在《植物细胞》等国际著名刊物上发表重要研究成果,奠定了逆境生物学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同时,利用该学科建立的技术平台,带动了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等多学科的发展,为我国逆境生物学研究以及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人才支撑和技术保障。

学科影响力大。逆境条件下植物细胞活性氧的产生和信号转导,一直是本学科重点关注的课题之一,以气孔保卫细胞为模式体系,开辟了ABA诱导H202导致气孔关闭新领域,并成为其先驱性工作和基点,引发了世界范围内许多科学家关注这一科学问题。关于ABA诱导H202产生的研究论文,目前已经被SCI他引达300余次,为国内植物生物学界被引频次最高的,成为活性氧信号转导研究的经典文献。学科带头人带领的研究团队,两次受New phytologist刊物邀请撰写研究综述。2004~2014年,中国高校被ESI收录第一作者的TOP论文排行榜显示,4篇论文进入ESI植物与动物学科领域前1.00%高被引论文排名。世界著名出版公司爱思唯尔发布2014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万师强教授入选。著名植物生物学家邓兴旺、马红教授等在《植物细胞》撰写评述“Plant Biology Research Comes of Age in China”,总结了我国植物生物学近20年的发展历程及取得的成就,其中提到了河南大学生物学科,并对该学科在保卫细胞氧化信号感受和转导方面研究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成为国内植物生物学研究的八个重点关注的领域之一。“植物应答干旱胁迫的气孔调节机制”理论得到了国际同行的广泛认同,2007年和2012年,分别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近些年,本学科承担国家重大任务能力也不断提升,作为首席单位和首席科学家承担了“973”计划项目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发展计划项目。

主要建设内容翔实、措施得力。一是建立和完善学科管理运行机制。以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为导向,建立和强化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科管理体系,尊重学科、学术和人才发展规律,发挥教授、专家在学科建设中的主导引领作用,建立健全合理的学科民主管理机制;筹建“生物学科学术指导委员会”,聘请国际知名科学家作为学术委员和顾问,定期开展学科年度评估,进而推动实施学科国际评估,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推动学科发展。

二是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运行和人文的机制,人尽其才,推动学科的全面发展。依据学科建设和发展的规律,全面推进研究型学院建设,实施和完善岗位设置规划,建立人员分类管理和考核评价机制,促进人员合理流动,推动实施绩效工资分配管理办法,实现奖惩激励和资源有偿使用机制,落实与之相应的考核评估及薪酬体系,做到分类实施、重点推荐,真正做到人尽其才,逐步实现资源效益的最大化。

三是建立和完善协同创新机制,全面提升学科的建设水平。注重加强学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注重团队之间的协作,建立协同创新新机制。特别需要更新观念,破除不合理的惯性思维,建立学科发展观念的新常态,建立更为合理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

四是培养和引进并重、塑造新一代学科领军人才。提高学科对优质人才吸引力,形成培养和延揽人才灵活制度,积极推进年轻一代的学术带头人引进和培养工作。

五是加强学科技术支撑平台建设,稳定技术人才队伍,确保学科健康快速发展。学科将以现有的主要学科方向为依托,以现有的人才团队为中心,强力推进公用性强的学科基础支撑平台建设和高水平的实验技术支撑平台;加强和完善平台的运行和管理,完善技术人才管理制度,提高技术支撑人员的专业地位、经济收入,稳定技术人员队伍,激发技术人员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为学科建设工作的整体推进提供保障。

六是加强国际合作,进一步提升学科的国际化水平。增强学科与国际同行对话的能力,提升学科的国际影响力,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挖掘和利用多种资源,推进多途径、多形式、多层次的联合;选派优秀骨干教师到国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访学进修,开展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延揽国外知名学者和杰出人才来校工作、执教,实现学科人才培养的国际化。

(作者系河南大学副校长、生物学学科带头人)

亨斯迈在华加强协同创新 第4篇

本刊讯 (记者王崇民) 近日, 全球领先特殊化学品制造商亨斯迈的TICO聚氨酯节能系统门窗案例于2015“创新与发展:跨国企业在上海”最佳创新实践案例评选中脱颖而出, 荣膺本土合作创新的“最佳创新实践案例”。同时, 亨斯迈携宜可凌®冷链保温解决方案等多项创新技术亮相于近日举行的“2015海尔家电技术创新并联交互论坛”, 作为海尔重要的供应商, 与客户、用户一道并联交互、共创共享, 激发创意, 协同创新, 进一步推动了亨斯迈一直以来所倡导的“共创新赢未来”理念。

TICO聚氨酯节能系统门窗是亨斯迈在中国本土化创新的典范。通过引入其全球领先的聚氨酯技术, 亨斯迈与多年的本土客户——上海克络蒂材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开展深入合作, 整合双方的创新资源, 历时两年, 合作研发了TICO聚氨酯节能系统门窗。这一创新门窗节能保温产品无论是在保温性、抗风压性、气密性、耐久性等方面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在降低建筑能耗方面将发挥重要的作用。据测算, 建筑能耗占中国全社会总能耗的40%以上, 其中由门窗产生的热损失占到建筑物总能耗的50%左右。

协同加强 第5篇

本刊主办“2011中国创新社会管理论坛”,政、商、学高端汇聚,共同探讨——

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管理如何创新?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王红茹

●实习生 朱杉︱厦门报道

9月7日,由本刊主办的“2011中国创新社会管理论坛”在厦门举行,官员、专家、企业家汇聚一堂,从政策、理论、实践等方面探讨社会管理新路。

今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还不少。从总体上看,我国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性特征的集中反映。”

正视矛盾,创新社会管理时不我待。中央其实早已做了周密的安排。

“完善社会管理”这一概念,最早出自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

2010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适应新形势,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合理调节社会利益关系。

社会管理创新从政策层面实现大跨越,是在2011年。

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举行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发表的讲话中强调,要“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

2011年的全国两会上,“社会管理创新”一词首次以重要篇幅写入政府工作报告。5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问题。

而让“社会管理创新”成为中国政治事务中炙手可热的新名词,却是7月份刚刚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社会创新管理的意见》(下称《意见》)。这是我国第一份关于创新社会管理的正式文件。因为没有对外公布,这份文件带上了一些神秘色彩。

中央文件的四个关键词

《中国经济周刊》独家获悉,今年7月,《意见》由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下发,并没有完全公开,仅限县团级以上领导干部才能看到。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执行副会长高小平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该文件的内容其实就是将2月19日、20日胡锦涛和***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综合起来的一个政策性文件。文件的核心内容就是四句话: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

在高小平看来,“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主要是从民生的角度,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把社会运行得更加和谐。

“社会协同”,首先是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发展。政府要加强监管,让社会组织各自把责任承担起来。其次是发挥社区的作用。社区组织包括志愿者组织,以及基层街道社区、农村等。第三是政府的管理和社区的互动。要更多地发挥社区的作用,支持、引导社区进行包括养老等事业的发展。

“公众参与”是指社会管理是大家的事情,大家都要参与。“无论是民主党派,还是社会组织、基层社区,都要参与到社会管理里面来。”

高小平认为,中央如此重视和强调加强社会管理,主要源自社会深刻转型的大背景。“当经济体制改革、市场化改革到一定时候,必然会触及到政治、社会更深层次的矛盾,所以社会的体制、运行机制以及管理的方式、服务的水平也需要随着经济和政治结构的变化而变化,与之相适应。”

TBK,社会管理创新样本

目前,全国各地都在积极主动进行创新社会管理的实践。

在北京,应用物联网建智慧社区,老人可以享受上门服务。不久的将来,包括“虚拟养老院”在内的14种高科技服务功能会陆续走进寻常百姓家。此外,北京在就业、医疗、养老、低保、教育、邮政等基本公共服务初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在重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推进城乡一体化一直在马不停蹄地进行中。重庆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3年以来,通过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户籍制度等6个方面的改革,计划打破城乡樊篱,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在厦门,TBK的建成,让厦门枋湖客运站有了一个全新的开始,堪称社会管理创新的另一个样本。

据TBK创始人郑天送介绍,TBK的创新,“新”在它让客运与商业完美结合,在商业中融入文化元素,采取了温馨的机场模式,改变了过去人们对车站“脏、乱、差”的印象,颠覆了人们对传统车站的印象。这种“客运+商业”的模式,在全国长途客运历史上算得上首家。

高小平告诉《中国经济周刊》,TBK这种服务和创新的机制是社会管理逐渐从简单的就社会管理抓社会管理,向经济投资、社会和谐的共建、社区发展统筹推进的方向转变。

各地正通过“摸爬滚打”,在社会管理实践中进行全方位社会管理创新。

嘉宾

任玉岭 国务院参事

高小平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执行副会长

杨宜勇 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

张世贤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胡仙芝 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

郑天送 TBK创始人

创新社会管理的内涵是什么?

任玉岭:我国作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社会管理的目的更重要的在于执政为民,关注社会民生,促进社会公正,实现、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确保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这是中国具有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管理环境。

张世贤:创新社会管理从本质上说,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创新社会管理放在各项管理工作的首位,从制度建设和执政措施上保证改革的成果为社会全体人民所共享。

胡仙芝:从内涵上看,社会管理创新是一个综合的创新系统,它包含着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包含着党委、政府、企业、社会机构以及公民个人等社会管理主体及参与主体的要素创新,包含着社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方方面面,也包含着社会管理格局的合理性变革。

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社会管理创新体系,不仅要包括社会管理的各个要素系统实现各自创新,更要关注相互之间的协作和互动,实现机制创新、综合创新及整体创新。

创新社会管理,政府如何作为?

高小平:一是通过财政,更多地用于公共事业,加强财力投入;二是政策调整,对政府提供的服务要有一些政策引导,让民间资本都参与到投资里面来;三是在社会稳定方面,政府也要推动社会矛盾的化解,使公众的诉求得到回应。

张世贤:首先,政府应该带头倡导社会管理的新理念。

其次,政府要带头改变公共管理中行政管理的衙门作风,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

再次,政府要努力增加公共信息的透明度,不仅要公布“三公”支出,而且对于突发事件,要尽可能让老百姓知道事情的真相和原委,并及时发布处理的结果,不要让老百姓都变成“老不信”。

第四,要尽快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在社区和村民自治方面规范民主选举,强化公民参与,使基层管理者眼睛向下,真正为人民服务,赢得人民信赖。

最后,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政府与民众的关系,减少对立情绪,惩治贪污腐败。

胡仙芝:作为社会管理的公共权力主体的政府,一要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组织以及各相关主体之间的关系,明确各方主体在社会管理中的定位。

二要建构和实施以权利为导向的社会政策体系,尊重和保障社会组织和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加强社会服务体制建设。

三要加强民生制度建设,确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民生社会管理发展新机制。

四要健全社会风险评估机制和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高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并形成维护社会长期稳定和有效处理社会公共危机事件的社会稳定机制。

五要增强全社会参与社会管理的活力,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的运行机制。

创新社会管理 企业如何作为?

高小平:企业应该增强社会责任,承担应负的社会责任。一是企业的生产不能唯利是图,要确保产品的质量,特别是与民生有关系的,如食品、服务性行业;二是企业要对周边负责,像文明城市建设、“门前三包”等与社会相关的事务,企业也要做好应做的事情。

胡仙芝:富士康的“11连跳”,康菲公司的漏油污染事故以及一些黑煤窑的责任事故屡屡发生不能杜绝,都显示了我们的一些企业在社会管理中的缺位和失范,需要我们创新相应的机制和制度,使企业的社会责任归位,使之回到社会管理有效的协同合作体系之中。

张世贤:如果说就业和税收是企业为社会管理的贡献还是分内之事,那么,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和在社区建设方面的共享,则是企业社会管理创新的着力点。现代企业早已不是利润中心,而是各类利益相关者的综合体和组织形态。企业必须承担其应有的社会责任,才能做合格的企业公民。

郑天送:创新社会管理需要社会协同,企业也承担着社会管理的社会责任。企业一定要自觉承担自己应负的社会责任,包括生产过程中的安全责任、环保责任、产品的质量安全责任,以及对职工承担的安全责任、社会道义责任等等,这些都是企业在创新社会管理中所必须强调的,也是值得高度重视的。

创新社会管理,社会组织和个人该怎么做?

高小平:个人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要提高自身素质,做文明市民、文明村民,提高自己在社会中的文明程度;积极参加一些社会组织,来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还包括道德建设、家庭和睦的建设等。

张世贤: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今天,各类社会关系更加紧密,各类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各类协会、学会、研究会等民间组织,各类报纸、网站、电台、电视台等媒体机构,在公开和披露社会信息,规范和引导社会群体,客观报道和公正处理群体事件等方面,都可以而且必须发挥积极作用,而不是推波助澜,激化矛盾,增大社会管理和协调的难度。社会组织还要自觉接受舆论监督,组织活动要信息公开,严防组织或组织内个人出现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举措。

郑天送:个人是社会的一分子,在信息社会中,塑造网络文明的社会新形态是创新管理的当务之急,个人不仅要做守法的合格公民,更要在网络传播时代为自己的言行所可能造成的社会负面影响负责,不能仅仅为发泄私愤置社会道德于不顾。个人所参与的任何社会组织和活动都要能够有利于创新社会管理,有利于社会和谐与进步。

胡仙芝:有效的社会管理,离不开社会协同,离不开公众参与。在这方面,我们更需要关注公民个人和社会组织的作用。社会管理一定要重视和强调公民自我管理的作用,这也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和必然要求。社会组织作为社会公民的有机联合,在组织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管理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加强以城乡社区为重点的基层基础建设,推动包括社会团体、行业组织、中介机构、志愿者团体等在内的各种社会组织发展壮大,发挥各类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强化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责任,使各种社会组织有效地纳入到社会管理体系之中,并不断提高其社会自我管理的能力,使其更好地成为社会管理的可靠保障。

创新社会管理,该如何协作?

任玉岭:第一,要加大群众对政府、对官员的监督。第二,要下大力气缩小收入差距,防止两极分化,从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社保来改善民生问题。第三是要把社会服务的重点向普通人转移。普通人占社会的绝对多数,他们几乎是所有不公平、不正义的承受者,只有把普通人的问题解决好,社会才能安定,社会才能和谐。

杨宜勇:社会管理创新要有新的价值,就是要将传统政府的“他治”和社会组织的“自治”,再加上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三者的“共治”,三江并流才有可能实现社会管理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高小平: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包括个人)要在社会中各自发挥自己的作用,形成一种互相促进的关系。社会的运行不是孤立的,每一个要素都在里面发挥自己的作用。过去主要靠政府推动社会的建设,现在应该形成一种合力。

胡仙芝:要实现我国社会管理的有效运转,政府、企业、社区组织、社会团体以及社会公民都要行动起来,加强联动,互相补位。这种合作互动当然是有条件的,那就是有待于一系列合作机制的构建,如公民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等的建立和完善,政府的信息反馈机制、科学决策机制、信息公开机制以及司法公平机制等的建立和完善,以及虚拟社会、网络社会等的媒体表达互动机制等。

协同加强 第6篇

关键词:外贸,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协同发展

对于外贸领域来讲,如果有一个有效现代物流为其提供一种高效率、低成本的服务,那么整个商务活动将会顺利地发展。由此来看,现代物流在电子商务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对物流的需求是巨大的,同时电子商务发展中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急需对目前的社会生产与管理方式进行变革。笔者结合多年来的工作经验,以目前制约我国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产业之间协调发展的主要问题作为探讨的出发点,对外贸领域中的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如何实现协同发展展开了一系列的分析与探讨,希望可以为同行的研究提供帮助。

1 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协同发展的必然性

1.1 离开了现代物流,电子商务过程不会完善

电子商务的整个运作过程是由商务流、信息流及资金流等共同组成的,电子商务运作主要表现在共同分享信息流上,利用互联网展开商业交易是一种“虚拟”的交易过程,最终其资源配置需要利用商品实体实现,只有利用物流对商品进行配送,才能将商品真正送到消费者手中,这时整个商务活动才算结束。而实际上,物流是通过商流的服务者而出现的,这时物流配送效率将成为对客户满意程度进行评价的重要指标。

1.2 现代物流可以增强企业竞争力

对于电子商务来说,现代物流要想使“以顾客为中心”的理念得以实现,就要采用现代物流的方式,同时现代物流也是企业竞争力能够有效增强的一种有效途径。电子商务一经出现,消费者就可以摆脱跑到拥挤的商业街选购商品的购物模式,只需要坐在家里,在互联网中对自己需要的商品进行挑选,就可以顺利地完成购物过程,而这一过程中如果少了现代物流,那么电子商务为顾客带来的便利就不能得到实现。现代物流的功能实际上就是将商品在准确的时间内用最低的费用将其送到顾客手中,这将对电子商务企业的竞争力产生直接的影响。

1.3 电子商务是信息技术与现代物流共同发展的产物

电子商务的概念最早是在美国提出的,美国是一个发达国家,需要对技术创新进行拉动,为了简化繁琐、耗时的订单,加快处理流程,促进物资利用率的提高。提出电子商务的概念最终目的是解决资金流和信息流在处理上的繁琐,同时延缓现代物流的过程,最终使现代化物流速度得到进一步提高。

1.4 现代物流的发展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发展

现代物流将快节奏的商流及先进的信息流作为基础,这种方式可以减少流动资金的大量占压,使资金周转更加快速,将资本的增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形式被认为是解决原材料问题、提高生产率之后的又一个经济增长点,它是电子商务获得利润的重要源泉。

2 目前制约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协同发展的主要问题

2.1 服务观念与服务模式明显落后

目前,电子商务的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其功能的实现在于展开信息交流,而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之间的关系就是相互促进与依存,二者的结合目前在社会上并没有获得普遍认可,并且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同时在发展过程中轻视物流重视电子商务的现象普遍存在,这种情况直接降低了配送的效率,延迟交货等一系列问题随之出现,很难满足现代社会人们对现代物流的需求。

2.2 二者协同发展的政策与制度并不完善

各项融资制度、市场准入制度等相关制度与电子商务及现代物流的发展是直接相关的,但是这些政策与制度的制定并不能使企业发展需求得到相应的满足。在外贸活动过程中,会涉及很多国家的法律与制度,企业一方面应该对自身物流效率进行改善,另一方面还要在企业内外对物流资源进行配置,然而法规与制度上的缺陷影响了企业对现代物流资源的分配。现代物流企业在跨区域范围开展业务的过程中经常受到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这种情况很容易导致经济纠纷,也很难对当事人的经济责任进行确认。

2.3 信息化与电子化程度低

在电子商务活动过程中,需要有一个均衡的运行环境,企业同时也应拥有足够的平台支持服务。现阶段,我国市场始终不能达到应有的信息网络规模,现代物流管理手段比较落后,同时在仓储设施的现代化配置等方面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之间的协同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3 外贸领域中如何促进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协同发展

3.1 提高全社会对二者协同发展的认识程度

电子商务在商业领域中就是一场革命,同时现代物流在物流领域中也是一场革命,在革命过程中,国家与企业应该共同参与,共同对电子信息化环境进行建设。政府在革命中应该加大力度投入资金,进而对信息流与交通流的通畅性进行保证。建立起完整的信息网络,该网络应该覆盖整个社会,在此基础上更好地为二者的协同发展提供一个和谐的、健康的环境。与此同时,企业应该在信息网络中展开商业活动,更好地为客户提供便捷的服务,进而吸引更多的企业展开电子商业活动,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最终促进电子商务活动及现代物流共同发展。

3.2 现代物流发展模式应与电子商务的实际发展情况相适应

在现代,电子商务企业并不适合普遍采用自建物流中心的发展模式,而应该选择综合物流代理的形式,在发展过程中与第三方保持一种稳定的关系,与其共同配送,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企业之间的不正当竞争,并在此基础上使供方价格得到适当的提高,进而使优势互补的效果得到实现,最终保证企业走向规模经济的发展道路。

3.3 信息平台的建立应以信息化为基础

信息平台的建立应该将互联网作为媒介,针对企业业务流程展开再设计,进而使资金流、物流与信息流之间的互动得到实现,将信息流贯穿于整个电子商务活动的全过程,并对整个商务活动的发展进行引导。在二者的协调发展之中,现代物流就是商流的迫切需求,同时也是商务活动过程中物资流的全过程,可以实现对信息流的整合与引导。在整个现代物流中,信息流主要起到事前预测、事中监控及事后分析的作用。在现代物流中,每个过程之间是环环相扣的,同时在虚拟场景中操作程序可以得到适当的简化,误差的发生将大大减少。在这种情况下,整个现代物流逐渐朝着网络化与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只有具有良好的传输系统和信息处理系统,才能对反馈信息进行准确、快速的跟踪,进而使物流的服务水平得到大大地提高,得到更多客户的信赖。

4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深入发展,电子商务将商品买卖虚拟成为一个巨大的商场,这时顾客可以不分场合、时间对世界上的商品进行购买。但是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快捷的交易方式,只有将虚拟活动和实体形式结合在一起,才能使整体上的优势体现出来。而现代物流可以使电子商务的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与电子商务的总体目标相结合,不断地扩大市场范围,不断地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总之,电子商务企业要想顺利发展就不能与现代物流分离,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的工作经验,针对外贸领域中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的协同发展进行了分析,以供同行参考。

参考文献

[1]刘芳.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的协同发展——新经济与现代物流的关系探讨[J].中国市场,2014,49:26-27.

[2]高敏芳.我国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商贸,2011,33:104-105.

[3]陈庆.专业市场、电子商务与快递业联动发展研究——基于浙中城市群建设的思考[J].价值工程,2013(13):24-25.

协同加强 第7篇

1 区属新闻宣传资源的分布格局和现状

成华区新闻中心现有传媒实体“一刊一台一网”,即《新成华》内刊、成华有线电视、成华区门户网站,设有六个业务机构。

《新成华》内刊实现一周两期运作。创刊于1998年的《新成华》内刊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全区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改革发展情况为主要内容,每周二和周五出版,每期发行量16 000份。

成华有线电视于2009年元旦开播,全天播出20小时,信号覆盖成华区31万户光纤和机顶盒电视用户,自办节目有《成华新闻》《走进成华》《欢娱城东》等,2013年频道演播室、制作网络、播出机房实施数字化改造,电视采编播设备实现数字化。

成华区门户网站于2010年6月正式启动运行。作为成都市第一个将政府公众信息网、门户网站、专业服务网站等相关功能进行有机整合的县(市、区)综合性门户网站,网站日均点击量约1.5万人次,日均更新信息70条左右,对《新成华》内刊和成华有线电视的文字、音视频新闻进行实时更新。

2 资源整合后的效果

成华区新闻中心成立后,遵循“有利于合理开发、配置和利用现有新闻资源,构建全媒体宣传格局”的原则,着力在线索共享、资源优化整合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2.1 线索资源共享,资源利用最大化:成华区新闻中心成立后,对区属各媒体原有新闻线索收集渠道进行整合,对外设立统一新闻热线,对内实行新闻线索共享机制,实现了区属平面、电视、网络媒体的新闻线索共享。记者采访后梳理平面、电视、网络媒体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提供消息、通讯等不同形式的内容,实现一次采集、整合利用,使得新闻资源利用达到最大化。

2.2 人才资源共享,人力效益最大化:成华区新闻中心成立后,使区属各媒体从业人员“集中使用、交叉调配”成为常态,每遇重大宣传报道任务能迅速集中各媒体“优势兵力”组成报道组,提高宣传质量,实现人力效益最大化。

2.3 传播平台共享,宣传效果最大化:成立区新闻中心使区属平面、电视、网络三家媒体资源实现了“集中领导、统一管理”的领导体制,便于各媒体动态宣传、主题宣传、典型宣传、热点引导和舆论监督协同作战、相互配合,形成平面、电视、网站“三位一体”同频共震,扩大了报道影响力,实现了1+1+1>3的宣传效果。

3 面临的问题

成华区新闻中心成立两年多来,在整合新闻生产资源、提高宣传质量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也面临一些问题。

3.1 影响力、吸引力有待提高:

由于地处成都中心城区,受众对传播内容、审美的需求标准较高,区属新闻媒体虽然也在不断创新改版,但在报道模式、报道形式、报道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上还有待提高。

3.2 宣传策划水平有待提高:

由于没有专门的策划机构,新闻中心对重大宣传主题的整体策划力度有待加强,对常规宣传报道缺乏创新。

3.3 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地处成都市,媒体单位对传媒专业人员争夺较激烈,区属新闻媒体存在优秀人才留不住,高水平人才难引进的状况,人才短缺成为制约基层新闻事业发展的“瓶颈”。

3.4 新媒体建设有待加强:

2014年,成华区门户网站在四川省县(市、区)政府网站绩效评估中荣获第三名,但成华区门户网站在信息发布、网民互动等方面还有提高空间。

3.5 分配激励机制有待完善:

区新闻中心工作人员分为在编事业干部、区政府聘用人员、区新闻中心聘用人员三种身份,受现有分配制度条件限制,工资激励功能有待完善。

4 几点想法

针对探索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立足成都中心城区独特资源优势,通过突出传播内容服务性、增加互动性等方法,进一步提高区属媒体的吸引力。

4.1精确定位,打好“公益”牌: 当前,有三个客观因素影响着成华区属新闻媒体的下一步发展:一是地处成都中心城区,区属新闻媒体处于省市媒体双重挤压之下;二是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型社区已经占到了成华区社区总数的60%,并处于上升态势;三是从2012年7月开始,成华区属媒体的商业广告和相关节目全部取消。客观因素“三期叠加”让区属媒体“传播公益、服务社区”特色定位成为可能,如区属各媒体在栏目设置、节目内容、表现方式上突出“公益事业宣传、服务社区群众” 特色,便能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树立起区属媒体在受众中的地位。。

4.2增加互动性,形成共建格局: “一个普通人所最感兴趣的是它自己, 其次就是它的邻居。”(弗雷德·菲德勒) 这说明,受众对身边事物关注的程度。 基层宣传单位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贴近群众”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区属媒体如能在节目形式上更加突出互动性、参与性,如开设“社区热线” “我有话要说”等互动板块,及时进行采编播出社区群众反映的社会热点难点以及对政府工作、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合理化建议;或是在节目形态上增加如社区欢乐大舞台、社区达人秀、我有拿手菜等群众参与性强内容,吸引了大量社区群众参与,便能在更大程度上获得社区居民的关注。

4.3发挥互联网传播主渠道作用, 构建大宣传平台:随着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迅速发展,政府门户网站日益成为基层媒体最重要的宣传阵地。区门户网站可考虑从加大信息更新力度、增加服务类信息比重、突出网络互动等三个方面加强吸引力,并适时开通网站手机终端,更好地搭建起党委政府和公众沟通交流的互动平台。

4.4重视精品创优,以创优带动整体质量提升:新闻作品评优获奖能迅速提高媒体单位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两年多来,成华区属媒体作品先后荣获成都市五个一工程奖、成都市广播电视节目奖等多个奖项,如能跟进创优立项制度、 日常节目评优机制、创优激励机制等, 激发队伍创优热情,在作品获奖级别和数量上再上台阶,以创优带动整体宣传质量的全面提升。

4.5依托专业团队,加强前期策划: 通过设立专门新闻策划机构,邀请专兼职专业人员参与,借脑借智,以专题会议、 工作调研等方式开展工作,负责研究制定重大宣传任务方案、组织作品创优活动等工作。

4.6建立宣传联络员体系,畅通线索渠道:在全区街道、部门、社区建立起宣传联络员体系,构建起信息收集动态网格(如QQ群、微信群等),一方面能方便日常信息联络和新闻宣传工作开展;另一方面,能及时掌握了解各部门、 街道、社区工作动态、重要活动及相关情况,最大程度延伸信息收集“触角”。

4.7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激发全员积极性:坚持以工作量和实绩为分配依据,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增强工资激励功能,激发职工积极性、创造性。

摘要:为了寻求县(市、区)属新闻宣传事业健康发展之策,成都市成华区积极整合区属新闻媒体资源,组建成华区新闻中心,展开了加强基层宣传阵地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两年多来,资源整合给成华区属媒体带来了什么样的改变?实践又面临哪些困难?接下来可能的探索方向又在什么地方?笔者从一名区属新闻机构从业人员的角度给出了建议。

关键词:区级新闻媒体,整合资源,宣传阵地

参考文献

[1]基层宣传思想工作科学化课题组,刘妙雄,郭榛树.关于提升基层宣传思想工作科学化水平的调查与思考[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0,(12).

[2]刘祖昆,刘昊.改进基层宣传工作,为创新社会管理体系营造良好舆论环境[J].清江论坛,2011,(6).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协同加强】相关文章:

数字协同05-10

协同机理05-12

协同决策05-16

指挥协同05-19

协同算法05-30

协同安全06-10

经营协同06-17

协同体系06-29

协同趋势07-04

协同配送07-18

上一篇:移位型股骨髁上骨折下一篇:铁路桥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