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动脉瘤范文

2024-07-24

脾动脉瘤范文(精选8篇)

脾动脉瘤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2011年入院接受治疗的54例脾功能亢进患者, 所有患者均采用脾动脉部分栓塞进行治疗。据资料统计, 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1岁, 年龄最小为9岁, 最大为73岁;其中男性41例, 女性13例。

1.2 方法

本次栓塞治疗使用材料为明胶海绵颗粒、导丝段等;54例患者均经皮股动脉进行穿刺, 行腹腔动脉插管及造影, 明确脾动脉走行、分布及脾脏体积后, 用导丝将FRS或YaS1iro、Cobra等导管超选择引入脾动脉, 然后行脾动脉造影[2];根据患者脾动脉的血流速度、粗细选择栓塞使用的材料。手术进行栓塞的范围主要由WBC和PLT脾脏大小决定。将明胶海绵制成2mm直径的小颗粒, 使用前经过无水乙醇浸泡, 然后与不锈钢圈或导丝软头制成一定长度的长导丝段, 在电视监视下经导管注入脾动脉分支[3]。患者接受手术后, 给予长达7d左右的常规静脉滴注氧氟沙星、甲硝唑以及地塞米松, 同时注意处理原发病的病情变化,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如发热, 在排除其它病症原因后, 及时进行有效处理。倘若患者左上腹出现剧烈疼痛, 经过检查排除脾破裂或继发性胰腺炎后, 适当使用镇痛剂。

2 结果

患者原发病变的情况为:出现肝硬化的病例为40例, 血吸虫病4例,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3例, 地中海贫血6例, 不明原因7例, 手术前和手术后脾脏大小变化明显。脾脏体积大小的变化情况见表1。手术后并发症及处理后持续的时间, 见表2。两组患者主要观察指标比较。

3 讨论

3.1 脾脏栓塞面积对疗效产生的影响

脾动脉部分栓塞术材料的恰当选用以及对栓塞面积进行正确估计, 是保证塞栓术治疗取得显著疗效的关键所在。要实现这一目标, 可以通过脾脏血管造影并结合CT表现进行诊断分析, 确定脾脏栓塞的面积大小。据大量临床资料分析, 在进行手术的过程中, 要改善脾亢功能, 脾栓塞面积应保持在30%左右, 也有资料显示, 脾栓塞面积还可以继续增加, 达到70%左右为最佳范围, 且不损害脾脏免疫功能系统。参与本次研究的54例患者栓塞脾脏面积为30%~40%, 这一范围可以有效达到降低脾脏功能的目的, 患者也无明显的并发症。

3.2 脾动脉部分栓塞的机制

脾脏血细胞破坏功能增强是引发各种疾病脾亢的原因所在, 根据临床分析, 它的表现主要为, 脾脏体积明显增大, 外周血细胞下降, 传统的治疗方法是使用外科手术进行切除。脾脏是人体的重要免疫器官, 将脾脏切除将会对人体的免疫系统带来严重影响, 增加机体遭受疾病的概率。脾动脉部分栓塞术的原理是经导管注入栓塞剂栓塞部分脾动脉, 使局部脾脏组织产生缺血性梗死[3], 这和外科手术切除产生的效果是一样的;脾脏功能相应降低, 在短时间内可以使血细胞显著上升, 脾脏坏死部分纤维化或机化后体积会随之缩小;脾动脉进行部分塞穿后, 门静脉血流也会相应减少, 门脉高压患者的门脉压力得到有效缓解[3]。

3.3 患者手术后并发症的处理及预防

脾动脉部分栓塞术最容易发生的并发症是脾脓肿, 在治疗过程中要积极预防。预防的手段主要有:在进行手术的过程中, 要确保无菌操作, 泡明胶海绵经过庆无水乙醇或大霉素浸泡后再实施栓塞, 手术后使用甲硝唑予、氧氟沙星预防感染。患者出现发热的状况大多是由于脾脏梗死区的炎性细胞所释放的致热原引起[4]。当患者体温达到39℃, 医护人员要及时进行对症处理;倘若患者体温超过39℃, 则表明有严重的发热症状, 要及时进行B超、血培养检查, 在排除脾脓肿及其他感染灶前提下, 可以适当增加地塞米松用量, 临时给予肌注柴胡, 确保患者体温恢复正常。局部栓塞手术进行后, 由于缺血因素, 早期容易导致左上腹痛, 后期主要是梗死区变性坏死组织刺激邻近腹膜引起, 这都是常见的症状。患者出现血压不稳定, 并伴有剧烈疼痛, 应及时进行B超检查, 以排除脾破裂及继发性胰腺炎, 必要时给予患者止痛。脾动脉部分栓塞术后, 胃底部受脾脏梗死组织刺激, 胃底部分动脉分支参与脾脏供血, 胃底相对缺血, 这些状况都容易引发患者的消化不良, 可用促消化的药进行处理。脾动脉部分栓塞治疗脾脏功能亢进与采用外科手术进行治疗而言, 优势就在于手术成功率高, 患者的病死率低, 并发症少, 疗效显著[5]。

脾动脉部分栓塞治疗脾脏功能亢进疗效显著, 治疗过程安全、可靠, 减少了患者并发症发生的概率, 能使脾脏的外周血细胞在短时间内得到正常恢复, 同时脾脏免疫功能保持正常, 是目前治疗脾脏功能亢行之有效的方法。

摘要:目的 探讨脾动脉部分栓塞术治疗脾功能亢进的临床疗效, 并对治疗过程进行分析评价。方法 以2011年入院接受治疗的54例脾亢患者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经脾动脉造影, 分析血管形态和分布情况, 采用导丝段或不锈钢圈对脾动脉进行部分栓塞;观察分析患者脾脏接受塞栓的范围, 以及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的概况;对照手术前的各项检查数据进行研究, 分析患者接受术后在一定时间内各项复查结果的变动情况。结果 54例患者接受手术后复查结果明显好转, 外周的血细胞得到积极改善;经过CT检测, 脾脏体积相应缩小, 绝大部分患者脾脏功能指标正常恢复。结论 脾动脉部分栓塞术治疗脾功能亢进创伤小, 安全可靠, 并发症概率低, 患者脾脏各项功能指标恢复稳定, 对缓解脾功能亢有显著疗效。

关键词:脾功能亢进,脾动脉,栓塞治疗

参考文献

[1]武长军, 王鹤鹏.部分脾动脉栓塞治疗肝炎后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疗效观察[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0, 17 (9) :37-38.

[2]杨志刚, 梅世伟, 常钢.改良的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脾功能亢进46例[J].实用医学杂志, 2009, 34 (15) :67-68.

[3]崔建东, 李涛, 王宝利.脾动脉部分栓塞术治疗肝硬化所致脾功能亢进的临床观察[J].河北医药, 2010, 9 (19) :11-14.

[4]独建库, 李冠海, 杨金炜, 等.部分脾动脉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J].实用医药杂志, 2011, 24 (1) :96-97.

门脉高压部分脾动脉栓塞手术护理 第2篇

【关键词】门脉高压肝硬化;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444-01

1 前言

门脉高压症是指因由各种原因所致门静脉血循环障碍导致门静脉系统压力升高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病症[1]。病因可分为肝前肝内型和肝后型三种。其中肝内型如肝硬化最常见。很多患者还伴有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及脾肿大和脾功能亢进等并发症。2011年来我院治疗的23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病人的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都取得良好效果。本文将详细介绍此类手术前后的护理体会。

2 资料与方法

2.1一般资料

23例,男16例,女7例;年龄45-63岁,其中4例患者肝硬化门脉高压伴食道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大出血。通过食管内窥镜检查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19例患者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伴脾功能亢进,手术前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血小板数量减少及骨髓细胞学检查,排除血液系统疾病,均符合脾功能亢进诊断标准[2]。

2.2治疗方法

术者在B超和X线透视观察下,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右股动脉,插人导管超选择性地进人脾动脉近脾门处,在透视下缓慢推注明胶海绵颗粒和造影剂的混悬液,作部分性脾动脉栓塞。脾脏血管栓塞面积一般是全脾的50%~70%即可,右股动脉穿刺处进行加压压迫止血、包扎。手术后用抗生素一周。最后详细记录部分脾动脉栓塞后的门静脉压力变化情况。防止术后产生不良反应。

2.3术后并发症原因分析

(1)栓塞手术后综合症 这是部分性脾动脉拴塞手术后常见并发症。由脾脏栓塞后脾脏、包膜水肿及组织缺血坏死导致机体发热、腹胀、恶心呕吐、腹痛及反射性肠淤张等症状。

(2)肺部感染 由于部分脾脏栓塞术会使患者腹部疼痛从而导致呼吸运动受到限制,支气管引流不畅,产生肺部感染。

(3)脾脏化脓及脾脏破裂 手术后脾动、静脉血流量减少,压力降低,导致肠系膜上、下静脉血液流入脾脏,形成梗死的脾脏组织感染形成脓肿,由于外伤及剧烈活动会使脾脏破裂。

所以,手术前后的护理工作一定要到位。

3 护理

3.1术前护理

3.1.1 对病人的心理安抚

护理人员应在术前了解患者详细病情、心理状态及手术名称。并向患者及家属介绍人栓塞具体的手术说明,交待手术目的及手术前的一些准备、术中配合、术后注意事项和手术存在的风险以及具体地点等等从而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取得患者信任。耐心的解答患者提出的各种疑问,可以根据患者职业、文化程度的不同,有针对性地消除患者的心理负担,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3.1.2 常规术前准备工作

(1)进行各种相关生化检查,包括三大常规,出凝血时间测定、肝肾功能、心电图、B超、CT等检查并提前几天练习床上大小便。

(2)手术前1天行穿刺部位皮肤的清洗和备皮。

(3)手术前1天进流质,手术前6-8小时禁食禁饮,并预防呕吐。

(4)手术前做碘过敏测试,并做好记录。

(5)手术前半小时开始用0.9%生理盐水静脉滴注,保留静脉通道,并护送患者到介人室。

(6)准备一切手术中用的药品及手术器械。

3.2 术中护理

备好氧气及抢救药品,预防过敏及休克等并发症;协助患者平卧手术台上,充分暴露穿刺部位;护士主动了解患者的感受,以亲切关怀的语言稳定患者的情绪,同时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有无造影剂过敏,发生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师。

3.3 术后护理

3.3.1病情观察

患者手术后取平卧位休息,以防止挤压造成脾脏破裂。因为部分脾栓塞后脾脏与术前相比增大,3至4个月后梗死的部分脾組织才能被完全吸收,脾脏缩小恢复正常;股动脉穿刺处动脉压迫止血器持续压迫8小时,以防穿刺点有渗血。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渗液,动脉压迫止血器有无移位,仔细观察下肢皮肤颜色、温度及有无痛感,按时测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每半小时测一次,连续测3小时。如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采取处理措施。

3.3.2病人清洁护理

术后病人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和平整。右下肢制动期间应定时按摩受压部位 ,指导患者活动下肢体,改善受压部位的皮肤血液循环,以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并且在术后休养期间保持全身的清洁如做好口腔护理,及时更换衣服和床单以保持皮肤及床单清洁干爽,以防止手术部位的感染。

3.3.3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1、栓塞手术后综合症的护理:

(1)手术后发热的护理:在部分脾动脉栓塞手术后,机体对脾脏组织缺血换死吸收,所以体温升高,有助于加强机体抵抗力[3]。术者一般在手术后第二天发热,体温一般在38.0℃左右,持续二周左右。根据体温高度给予抗炎药物或物理降温。高热持续不退,可采用安定痛或激素等药物来治疗。当发热出汗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防止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

(2)疼痛的护理:23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持续2~4天后逐渐减轻。故术后护士应向患者解释疼痛的原因以减轻患者的疑虑和心理负担。疼痛时帮助患者选取舒适的体位,密切观察患者的疼痛部位、性质、程度和持续时间。护士还可以指导患者进行缓慢而有节奏的腹式呼吸来转移患者的注意力以减轻病人的疼痛并指导病人遵医嘱使用止痛剂。

(3)胃肠道症状:主要表现为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护士应鼓励病人吃温凉易消化的高营养、高纤维的软食,少量多餐,必要时使用止吐药等等。

2、术后肺部感染的护理

护士应该帮助疼痛者积极镇痛并鼓励患者深呼吸运动、咳嗽排痰。24小时后采取半卧位休息。适当的提早下床活动的时间,与此同时,服用相应的抗生素预防肺炎的发生。

3、脾脏化脓及脾脏破裂预防及护理

脾脏化脓是部分脾动脉栓塞中比较严重的并发症,其发生率随着脾脏栓塞面积的增加而增高。预防:术前三天口服奎诺酮及静脉广谱抗菌素等药物;术前洁身,必要时碘伏擦洗消毒,从而确保皮肤的清洁;手术中严格要求无菌操作。手术后一旦有脾脏化脓,可以用经皮穿刺脓肿引流术来治疗。

剧烈活动可能会使脾脏破裂。所以手术后应该给予患者安慰,嘱咐患者切勿剧烈的活动,重力撞击腹部防止脾破裂。如果发生应脾脏破裂应及时进行急诊外科手术处理。

4、肝功

能损害的护理

手术后应积极采用抗生素治疗并鼓励患者合理进食,以增加体质,密切检查患者有无腹水、腹膜炎、肝功能衰竭等症状。术后护士应指导病人注意休息,建议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易消化的食物,勿用损害肝脏的药物等。

4 小结

脾动脉瘤 第3篇

脾破裂是外科急腹症中最常见的内脏损伤, 在腹部闭合性损伤中占30%~40%[1]。本院2004年2月至2007年12月收治外伤性脾破裂50例, 其中保守治疗10例, 手术治疗40例, 其中行全脾切除术32例, 部分切除术4例, 脾修补10例。部分切除与修补术患者中有4例, 因脾脏创面出血不易控制, 附加了脾动脉主干或分支结扎,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均来自我院住院患者, 50例患者中, 男36例, 女14例, 平均48.2岁。保守治疗10例, 手术治疗40例。

1.2 手术方法

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下, 左上腹经腹直肌切口进腹, 探查腹腔, 吸出大部分积血后, 术者用右手伸入脾脏侧后方, 用手指钝性分离脾肾韧带直达胰尾后方, 小心托出脾脏, 脾窝内填入大纱垫。进一步检视脾破裂情况, 如拟作脾修补或部分切除, 而脾破裂处活动性出血明显, 术者换左手控制胰尾与脾门以减少出血, 根据脾损伤情况选择结扎脾动脉主干或分支。如脾中部裂伤或裂口深出血快可选择结扎脾动脉主干, 在胰腺上缘尽量远离脾门分离出脾动脉, 套过一根3~0可吸收合成缝线 (Dexon) , 以刚能阻断血流为度。结扎后脾裂破口出血可明显减少甚至停止。如拟作脾部分切除可结扎脾叶分支, 应在术者左手控制胰尾的情况下作脾门处解剖。结扎上叶分支时须先分离脾胃韧带, 切断胃短血管, 结扎下叶分支前须分离掉脾结肠韧带, 充分显露脾门, 使用彭淑牖教授的多功能解剖器 (PMOD) 分离脾门, 采取刮吸法, 很容易分出脾动脉分叉处, 仔细操作中间常可通过钝头的血管钳, 从而可选择结扎上叶或下叶的血管。作脾上叶或下叶切除, 使切面呈鱼口状, 缝合创面并涂OB胶, 冲洗腹腔后脾窝放橡皮管引流一根。

2 结果

本组部分切除术与修补术附加脾动脉主干或含支结扎的4例患者术后发热 (>38℃) 1~3 d;脾窝引流均为淡血性液体, 术后无任何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术后1~2个月获得随访, 彩色多普勒B超均提示脾或残脾有血流存在。血常规及IgG、IgM、IgA及补体C3、C4均在正常范围。

3 讨论

随着脾脏功能研究的不断深入, 目前人们已认识到脾脏的免疫、内分泌、滤血和血细胞破坏等功能, 并发现了tuftsin、备解素、调理素和补体等因子在脾脏发挥功能时的作用等[2], 使人们开始逐渐对于创伤性脾破裂后保留脾脏给予足够的重视。各种保脾方式包括非手术治疗、脾部分切除术、脾修补术、脾动脉结扎等。保脾手术有一定的难度, 既延长了手术时间又可能增加术中出血, 故作者选择年轻患者, 其保脾价值较大, 对手术的耐受性较强。整个治疗过程中始终要坚持“抢救生命第一, 保留脾脏第二”[2]。保脾手术最危险的并发症是术后出血, 脾组织十分脆弱, 包膜又非常薄, 加上血液丰富无法严密缝合止血, 缝合后再出血的机会也多。本院早年曾有1例脾修补术后修补处出血, 不得已再次手术作全脾切除。Ⅱ级或Ⅲ级[3]脾破裂常累及主要血管, 作修补或部分切除时, 出血很难控制。为此, 笔者附加了脾动脉结扎以控制术中出血及术后再出血。例1脾刀刺伤, 用长镊子柄探查伤道长达3.5 cm, 指向脾门, 活动性出血较快, 脾动脉主干结扎后出血停止, 在伤道内挤入OB胶后缝合裂口。例3、4裂口伸向脾门, 脾动脉主干结扎后出血明显减少, 顺利完成了修补手术。笔者目前采用较细的多股可吸收线结扎脾动脉主干, 希望能在短期内吸收, 使脾动脉血流再通, 有助于脾脏功能的恢复。因为血管断端一旦凝血, 经过一段时间后, 即使脾动脉再通也不可能再出血。此外, 笔者选择脾动脉主干结扎处离开脾门远些, 是为了防止分离脾动脉时损伤脾静脉, 因为越靠近脾门脾动、静脉间距离越近。再则是希望脾动脉主干结扎远端尽可能长, 侧支循环要丰富, 以防结扎后脾发生梗死。笔者以往在作巨脾切除术中结扎脾动脉后, 发现脾动脉断端仍会出血, 只是压力并不高, 可见结扎后侧支血管的血液仍可进入脾动脉。

笔者从有限的4例患者治疗分析认为, 外伤性脾破裂保脾手术中同时行脾动脉主干或分支结扎对控制术中出血及减少术后脾脏创口的再出血有利, 且均达到了保脾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在德, 吴肇汉.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425-426.

[2]夏穗生.关于脾功能和脾脏疾病外科治疗的若干问题.中华医学杂志, 1988, 68 (11) :603-604.

脾动脉瘤 第4篇

关键词:脾动脉栓塞,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护理

脾功能亢进是肝炎肝硬化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传统治疗采用脾脏切除术, 但其造成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死亡率较高[1], 采用部分脾动脉栓塞后, 脾脏体积显著缩小, 且保留了部分脾脏, 从而保留了脾脏的免疫功能和预防感染的能力[2], 临床实施脾动脉栓塞术具有重要的意义[1], 但脾动脉栓塞后有明显反应, 如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是研究的课题, 我院从2007年5月-2010年5月, 共介入脾动脉栓塞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51例, 取得很好的疗效, 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1例中男35例, 女16例;年龄30-66岁, 平均44岁。病程3~6年。均为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其中, 48例患者胃镜检查报告食道静脉曲张, 18例诊断: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45例血小板和白细胞明显降低, 肝功能异常35例。

1.2 治疗方法

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股动脉, 先行脾门区造影, 了解栓塞脾脏大小及血管分布情况, 后用明胶海绵颗粒经导管注入进行栓塞, 逐步做造影, 了解栓塞面积, 栓塞面积达30%-60%时, 停止栓塞, 拔管加压包扎。术后应用抗生素治疗一周。

2 结果

本组所有患者术后均发热, 体温37.8~39.5℃, 腹痛48例, 局部淤斑、血肿7例, 2例出现血性腹水, 4例出现消化道出血, 肝功能异常加重11例, 经治疗后, 均好转出院。

3 观察与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 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及其家属对此项治疗方法缺乏了解, 护理人员要多安慰、鼓励患者, 向患者详细介绍介入治疗脾功能亢进的原理和优点, 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 使其能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治疗。

3.1.2 常规检查及护理

术前进行常规检查, 如肝功能、血、尿常规、出凝血时间、胸透、心电图等。了解过去病史, 有无糖尿病、高血压病、药物过敏情况, 做好碘过敏试验。对于有严重肝功能异常, 血糖、血压异常增高者, 先做好基础疾病的治疗。术前备皮预防感染发生。3.2术中护理建立静脉通道, 心电监护, 栓塞前将使用的明胶海绵剪成颗粒, 浸泡在含有抗生素的生理盐水中, 栓塞时密切观察患者反应, 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腹疼加剧者给予镇痛剂, 术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防止发生医源性感染。

3.3 术后护理

3.3.1 一般护理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术后嘱患者多饮水, 以利于造影剂的排泄;穿刺部位加压包扎后用沙袋压迫穿刺点6~8h小时, 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血肿形成。手术侧肢体制动6h, 每小时观测下肢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皮肤温度、皮肤颜色等, 防止因压迫过度影响远端血液循环;防止压迫时间过长, 血流缓慢, 凝血因子聚集形成血栓。注意有无碘迟发反应发生。高热量、高蛋白低盐饮食, 多吃水果、蔬菜, 保持大便通畅。

3.3.2 并发症观察与护理

(1) 发热护理本组患者介入术后均有不同程度发热, 体温37.8~39.5℃, 持续1周左右, 给予抗炎治疗, 以预防脾脓肿等感染性并发症发生。高热时进行物理降温, 出汗多时, 及时更换衣物、床单等。做好心理指导, 告知发热原因。及时补充液体, 防止体液丧失过多, 引起脱水。 (2) 腹痛:本组48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腹痛, 因个体差异大, 程度表现不一, 多位于右上腹, 给患者讲解引起疼痛的原因, 应密切观察疼痛的部位、程度、持续时间, 采用止痛药、镇静剂及暗示疗法转移其注意力等方法缓解疼痛, 如腹痛程度加重, 腹痛持续时间延长, 应及报告医生, 及时处理。 (3) 局部淤斑、血肿是脾动脉栓塞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最常见并发症。主要原因是患者术前肝功能都有不同程度异常, 血小板减少, 凝血功能障碍, 其次为穿刺部位反复穿刺。护理压迫止血时间和位置不正确。本组7例出现穿剌部位局部淤斑、血肿。应注意复查出、凝血时间, 复查肝功能。严格护理交接班, 查看穿刺处情况。处理上延长局部压迫时间, 禁止局部热敷, 给予应用止血药物等。 (4) 胃出血本组4例患者栓塞后出现胃出血, 其中1例呕血, 3例黑便。注意观察呕吐物和大便情况、注意监测血压和血红蛋白, 应用制酸药物, 给予口服云南白药, 静脉使用止血药物。 (5) 肝功能损害, 胸腔积液等注意复查肝功能, 给予保肝药物。胸腔积液与胸膜反应相关, 可给予抗生素、止痛治疗并鼓励患者适当运动。

4 讨论

部分脾动脉栓塞后产生的反应主要有两类:一类为栓塞后综合征, 包括脾区疼痛、发热、呃逆、反应性胸腹腔积液等;另一类为并发症, 包括感染、脓肿形成、脾破裂、胰腺炎、出血、肝功能衰竭等。发热为脾组织缺血坏死导致的吸收热, 腹痛是由于脾栓塞后脾部分梗死及脾包膜紧张所致[2,3]。本组患者术后效果好, 无一严重并发症发生, 均治愈出院, 但患者均有不同程度以发热和腹痛为主要表现的并发症, 局部淤斑、血肿亦较多见, 还导致胃出血和肝功能异常加重等。作为临床护士, 对患者介入前的身体状况要进行评估, 对术后可能产生的并发症有预见性, 做好术前、术中、术后护理, 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情况, 针对相关问题及时处理, 是保证手术的成功的关健。

参考文献

[1]严斌, 胡伟琦, 李勇.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门静脉高压症的疗效[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09, 7 (5) :521-522.

[2]浦忠平.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肝炎肝硬化脾功能亢进27例[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19 (10) :616-617.

脾动脉瘤 第5篇

1 病例介绍

病人, 男, 52岁, 因腹痛4d入院, 病人主诉入院前4d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中下腹部疼痛, 时为胀痛, 时为阵发性绞痛, 伴腰背部疼痛, 无发热、胸闷及呼吸困难, 无呕吐、反酸、呃逆, 无肛门停止排气、排便等不适。入院查体:体温36.6℃, 脉搏82/min, 呼吸20/min, 血压110/60mmHg (1mmHg=0.133kPa) , 意识清楚, 皮肤巩膜未见黄染, 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颈软, 双肺未闻及干湿性啰音, 心律齐, 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腹软, 剑突下按压不适, 无压痛及反跳痛, 肠鸣音正常, 墨菲 (Murphy) 氏征阴性, 麦氏点正常, 双下肢无水肿, 病理反射未引出。外院行胸部、上腹部CT示胸主动脉前缘软组织密度影, 不除外食管裂孔疝可能, 胃小弯侧壁明显增厚, 密度增高, 并后缘类圆形高密度影, 考虑占位?肿瘤?入院后行抗感染、抑酸治疗后症状不能缓解, 行主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 (CTA) 检查提示脾动脉上方团块影伴周围渗出性改变, 考虑假性动脉瘤破裂可能。病人症状进行性加重, 因晕厥再次行胸部CT见左侧胸腔内积液、积血伴左肺部分膨胀不全, 考虑左侧胸内出血。

在全身麻醉下急诊行剖胸探查术, 术中见胸内积血约3 000mL, 下肺韧带下方血肿, 切开膈肌, 见腹膜后血肿沿及胸内, 诊断为脾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入胸腔。行脾切除及假性动脉瘤切除, 术毕, 麻醉未醒, 带气管插管返回病房, 行呼吸机辅助呼吸, 给予抗感染、营养支持、稳定内环境,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术后第3天病人胸腹腔引流量少, 循环、呼吸稳定, 拔除气管插管, 停呼吸机辅助呼吸, 给予氧气吸入, 禁食水, 胃肠减压, 行溶液洗肠, 促进肠道功能恢复。后期病人恢复顺利, 于术后17d复查主动脉CTA、胸部CT未见异常, 后期病人恢复, 痊愈出院。

2 护理

2.1 呼吸道的管理

由于该病人术后麻醉未醒带经口气管插管返回胸外监护室, 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为72h, 极易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AP) 。术后病人采用半卧位将床头抬高30°~45°, 保持气管插管气囊压力在20cmH2O (1cmH2O=0.098kPa) 以上, 以防止气囊周围的病原菌漏入下呼吸道。注意无菌操作吸痰技术, 及时清除气道及口腔内分泌物, 保持口腔清洁, 带经口气管插管期间每日行口洁素加生理盐水口腔冲洗上下午各1次, 保证口腔清洁及无异味。对麻醉未清醒及意识状态未恢复的病人给予翻身、叩背, 以促进排痰。及时清除呼吸及循环中污染的冷凝水。尽量避免使用麻痹性药物, 尽量减少使用镇静剂, 争取尽快脱机。

2.2 循环系统的观察

病人出血量较大, 术后注意补充血容量, 维持液体平衡, 输液通道建立后立即给予大量快速补液。对严重休克者应该迅速输入1L~2L的等渗平衡盐溶液, 随后输血。观察病情及生命体征的变化, 观察意识、面唇色泽、肢端皮肤颜色、温度及尿量。

2.3各种引流管的观察

严密观察病人术后各种引流管的颜色、性质和量, 特别注意出血量的观察。保持各种引流管道通畅, 防止扭曲、打折及活动和翻身引起的管道滑脱, 保持伤口敷料干燥、无渗液。

2.4 营养护理

对于禁食水时间较长的病人, 注意观察胃肠减压引流液的颜色和量, 在无异常的情况下可以给予肠内营养, 术后第2天行1.2.3溶液洗肠, 促进肠道功能恢复, 便于早日开始胃肠营养。对可以开始进食的病人术后指导病人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 以纠正贫血, 增强机体抵抗力, 促进伤口愈合。

2.5心理护理

病人术后清醒后气管插管给病人带来的不适会使病人感到恐惧和焦虑, 所以在做任何护理操作时都要及时与病人沟通, 告知病人带管的重要性, 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 小结

假性动脉瘤常为血管损伤的并发症, 为各种原因致动脉管壁全层破裂出血, 由于假性动脉瘤壁薄, 脆弱, 极易引起破裂出血。脾动脉假性动脉瘤可表现为上消化道的症状, 如上腹不适、腹痛、便血等。瘤体较大时可表现为左侧腰背部疼痛, 压迫腹腔神经丛, 可出现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内脏动脉瘤破裂后病死率为25%~70%, 脾动脉瘤破裂后可表现为腹腔内出血或腹膜后血肿, 以胸腔内出血为主要表现的极为少见。本例病人假性动脉瘤原发原因不明, 破裂后经膈肌裂孔进入胸腔, 因病情急速进展并休克选择手术治疗, 其他如非紧急情况, 可考虑腔内支架置入治疗。

关键词:假性动脉瘤,脾动脉,出血,护理

参考文献

脾动脉瘤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4年8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脾动脉部分栓塞后脾功能亢进复发患者2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40~69岁,平均年龄(54.6±4.1)岁。所有患者均由于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并脾功能亢进实行了PSE手术治疗,但术后3~10个月脾功能亢进复发。抽血化验外周血(WBC)(1.54~3.62)×109/L,血小板(PLT)(30~79)×109/L。所有患者经X线检查显示均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其中有12例病人出现过上消化道出血;经彩超或CT检查显示患者脾脏具有不同程度的增大。患者Child肝功能分级:A级19例,B级9例。

1.2 方法

对28例患者采用了脾切除术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取患者左肋缘下切斜切口,切口长度为13~15cm,依次切开进腹,所有病例脾脏与周围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粘连,一一分离这些粘连带,若粘连不严重,先对脾动脉进行结扎;若粘连广泛紧密,先分离胰尾并套上纱带,将纱带收紧阻断脾动静脉,之后切除脾脏。若脾脏与膈面严重粘连,先切开脾脏包膜,手术医师将手伸进脾包膜下实行钝性分离,之后于脾包膜下采用脾切除术,并保留与膈面粘连的部分脾包膜,防止膈肌损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按常规手术方法实施。

1.3 观察指标

患者术后1周时,抽血化验血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PLT以及WBC等各指标,并与术前的数据值进行比较。统计患者术中、术后出血量以及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术中出血量的计算:包括从吸引器吸出的血液和纱布块蘸取的血液;吸引器瓶中的液体总量减去术中使用的生理盐水冲洗液的总量即为血液量;术中湿纱布及时称重(g),减去干纱布的重量,得出纱布蘸取的出血量。术后每日更换引流袋,记录所有伤口引流袋的总量,直至无血性液体引出拔除引流管为止。

1.4 统计学分析

利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术中手术时间为89~262(165.73±48.79)min;术中分离时出现胃损伤2例,膈肌损伤1例,均予以缝合修补。术中出血量达600~1500(1100±200) ml,术后出血量为600~1310(840.25±209.86) ml。切除脾脏重量为(375.81±108.37)g,病理提示脾组织部分梗死、局部增生、纤维化形成。与治疗前相比,患者术后1周时的AST、ALT均有所下降,但下降程度不明显(P>0.05),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患者PLT和WBC与治疗前相比有提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8例患者中22例恢复正常,6例高于正常水平。术后出现反应性胸腔积液14例,积液量500~800ml,行多次穿刺引流后消失。并发胰瘘1例,经保守治疗、引流后治愈。18例患者因术中、术后出血多,给予输血治疗。患者脾脏切除前后的各项指标变化(见表1)。

3 讨论

我国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患者较多,若治疗不及时或效果欠佳,病情最终发展可出现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脾功能亢进等一系列临床表现。脾功能亢进患者临床表现为脾脏肿大、一种或多种血细胞减少引发贫血、感染或出血倾向。既往治疗以脾切除术为主,以达到恢复患者血象、缓解患者症状的目的[2]。但脾功能亢进患者由于血小板数目减少,手术创伤大,易发生腹腔出血、膈下脓肿以及术后血栓栓塞性疾病等并发症,手术风险比较大。近年来随着对脾脏免疫功能的认识深化,尽量保留部分脾脏功能成为一种尝试[3],许多医疗机构采用PSE治疗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可在短时间内提升患者血小板至正常水平,短期疗效显著。但脾脏的血供除脾动脉外,还有胃网膜左动脉、胃短动脉以及来自脾肾韧带、脾结肠韧带和脾膈韧带的微细血管等,脾动脉栓塞术难以完全栓塞所有脾脏血供,无法解决胃底、食管下段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等门静脉高压症候[4],治疗欠彻底;栓塞术后由于门脉高压的病因并未消除,残余的脾脏组织还会再次增生,造成脾功能亢进复发;可见采用PSE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远期临床效果并不理想。

脾切除术一直是治疗脾功能亢进的主要方法,能够一次性、永久性消除患者脾功能亢进症状,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可有效缓解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经验表明,对于PSE后脾亢复发的病例,脾切除术仍是治疗脾功能亢进的有效方法。但由于患者脾动脉栓塞术后发生了部分脾梗死,造成脾周围炎性渗出液增多,与周围组织形成粘连性[5],给手术带来一定的困难。术中应仔细分离,避免损伤周围组织,如果脾脏与周围器官粘连过分紧密,分离时紧贴脾脏进行,损伤脾脏组织也勿损伤周围器官,本组病例出现的胃、膈肌损伤,均由于早期经验不足,后改进手术策略后未再出现。由于脾脏与周围组织粘连紧、广泛,分离时创面大,术中、术后易出血,需给予输血治疗的患者比例较高。

28例患者术后结果表明,采用脾切除术治疗PSE后脾功能亢进复发,脾亢症状得以有效缓解,对肝功能无明显影响,术后未出现严重特殊并发症,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Guan YS,Hu Y.Clinical application of 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gion[J].The Scientific World J,2014,96(1):345-346.

[2]董玉玺,李德旭,金俊硕,等.原位脾切除术在门静脉高压脾切除中的临床应用[J].河南医学研究,2014,23(2):37-39.

[3]邹宏雷,张都民.选择性保脾手术在治疗外伤性脾破裂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师杂志,2014,1(3):117-118.

[4]杨军,蒋巍,曾德刚,等.双介入治疗后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血吸虫病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师杂志,2012,1(1):21-23.

脾动脉瘤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72例, 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为36例, 在观察组中, 男性20例, 女性16例, 年龄57~78岁, 平均年龄 (64.29±5.18) 岁, 在对照组中, 男性22例, 女性14例, 年龄53~75岁, 平均年龄 (64.15±5.22) 岁。两组均行肝脾联合动脉栓塞, 依B超、CT、CDA血管造影影像, 以及脾动脉血流速度和栓塞范围, 用消毒的明胶海绵颗粒, 采用选择性插管和分次栓塞法行脾栓塞, 再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无统计学意义, 具可比性 (P>0.05) 。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对实施常规的心理、生活、饮食和健康指导等护理措施。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针对性护理。

(1) 针对性术前护理:术前身体综评包括血常规、四肢循环、血压、体温、肝功能指标、足背动脉搏动 (并标记) 等, 碘过敏试验, 术前禁食, 做好备皮外, 及时清洁、温度、湿度调适, 定消, 保持空气新鲜和环境舒适。必要时用镇静剂达到充分休息[5]。加强心理护理, 主动交流, 了解和掌控患者的情绪状态, 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心。

(2) 针对性术后护理:生命体征严密监察 (血压、呼吸等情况, 记录各项体征变化) , 重点切口的护理, 肢体血运, 血栓追踪告知医生, 体温调适, 及时遵照医嘱严防感染[6], 突出疼痛护理, 分散注意力, 按摩患者腰背部肌肉, 缓解患者疼痛。警惕患者胃肠道反应, 指导患者多饮水, 多食用富含维生素、高蛋白的食物。教会患者正确深呼吸、咳嗽的方法, 警惕胸腔积液的发生。患者出院时, 应被告知出院后应当注意的相关事项, 包括多休息, 合理饮食, 定期复查[3]。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满意度和不良反应情况, 满意 (>90分) 、一般满意 (70~90分) 、较差 (<90分) , 满意度=满意率+一般满意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软件, t和χ2检验表, 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照组和观察组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满意患者35例, 满意度为97.22%;对照组满意患者为29例, 满意度为80.56%, 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2.2 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和不良反应比较

住院时间:对照组为 (15.23±1.06) d, 观察组为 (10.78±1.03) d, 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t=14.75, P<0.05, 有统计学意义。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1例恶心呕吐、1例发热, 发生率为5.56%, 对照组5例恶心呕吐, 3例发热, 发生率为22.22%, 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 P<0.05, 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疗效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 5) , 对照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 (15.23±1.06) d, 观察组的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 (t=14.75, P<0.05) , 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χ2=4.18, P<0.05) 。可见, 针对性护理措施有助于强化临床治疗效果, 促使患者尽快康复。

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的病情较复杂, 术前对患者进行综合性的评估, 能为医师治疗患者提供可靠临床资料, 有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8]。实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 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有助于提高患者的依从[9]。肝脾动脉联合栓塞术后通常会出现多种并发症, 针对性护理有助于警惕各类并发症的发生, 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 促使患者尽快恢复, 并缩短住院时间[10,11]。总之, 针对性护理措施有助于强化肝脾动脉联合栓塞治疗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海燕.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双介入治疗术后的观察和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2, 16 (6) :1-3.

[2]金龙.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的肝、脾动脉双栓塞术应用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1, 18 (17) :105-106.

[3]谭志明, 李伟, 唐云强, 等.PSE联合TACE治疗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的疗效观察及护理干预[J].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2, 31 (8) :11671169.

[4]李倩, 王晓伟, 于友涛.部分脾栓塞术在原发性肝癌治疗中的应用研究[J].实用肿瘤学杂志, 2014, 28 (3) :285-288.

[5]朱进进.芬太尼透皮贴用于肝脾动脉双栓塞术后止痛效果的观察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14, 29 (24) :2265-2266.

[6]徐国辉, 徐宗全, 周存才, 等.肝脾双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并脾亢的临床研究[J].当代医学, 2015, , 21 (31) :1-2, 3.

[7]黄慧, 张小华.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联合介入治疗的护理体会[A].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介入学护理专业学组会议暨国家级介入诊疗继续教育学习班、肿瘤介入治疗新进展研讨会, 2007.

[8]刘杰, 刘鸿章, 周荣林, 等.TACE联合PSE在原发性肝癌并脾亢治疗中的应用[J].现代肿瘤医学, 2015, 23 (8) :1097-1099.

[9]田素红, 周士琦, 张万壮.三丙烯微球动脉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的全程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3, 29 (10) :51-53.

[10]邓燕贤, 冯健麟, 徐军红.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的介入治疗观察[J].华夏医学, 2006, 19 (4) :693-695.

脾动脉瘤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自2013年1月至2015年11月,在我院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PACS)检索并结合临床资料(包括DSA)确诊为内脏动脉瘤的病例共32例。其中男10例,女22例,年龄范围32~82岁,平均年龄58±12岁。32例患者中,1例以腹痛就诊,其他均以非腹痛原因意外发现。32例患者中,1例患者进行了脾动脉瘤切除术,1例患者进行了脾动脉瘤腔内隔绝术,4例患者进行了DSA检查证实了脾动脉瘤的诊断;其他26例患者CTA诊断明确,18例患者随访脾动脉未见变化。

1.2 CT扫描:所有患者均采用Siemens公司的Somatom Definition AS型进行扫描,先扫定位像,然后进行腹部平扫和增强检查,数据采集采用X线管的旋转时间为0.33 s/周,对比剂应用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碘海醇(300 mg I/ml),双筒高压注射器以4 ml/s流率、总量80 ml经肘静脉注射,随后按4 ml/s的流率注射生理盐水40 ml。延迟时间均采用注射对比剂后25 s。扫描螺距为1.2,扫描条件为:管电压120k Vp、电流350 m A、探测器准直为32×0.6 mm、层面采集厚度为64×0.6 mm。扫描方向为头足方向。扫描范围:从横膈至中骨盆水平,扫描时间为6 s左右。

1.3图像重组及分析:扫描完成后,将自动重建数据传输至工作站(syngo.via),利用后处理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处理。由2位有经验的诊断医师阅读,共同做出诊断。主要观察脾动脉瘤累及的位置(近段、中段及末端)、数目、大小、形态(囊性、梭形)、瘤壁是否钙化以及瘤内是否有血栓形成。

2 结果

32例患者共发现35个脾动脉瘤,30例为单发脾动脉瘤(94%,30/32),位于脾动脉中段2例(7%,2/30)(图1),远端近脾门处28例(93%,28/30)(图2~4),脾动脉近段未见动脉瘤;2例(6%,2/32)为多发动脉瘤,其中1例2个动脉瘤,位于脾动脉近段和中段;1例3个动脉瘤(图5),分别位于脾动脉近段、中段和远端近脾门处,该例患者进行了近段脾动脉腔内隔绝术,术后复查见支架腔内通畅,动脉瘤腔闭塞,另2个脾动脉瘤未见变化(图6)。35个脾动脉瘤中,34例(97%,34/35)为囊性动脉瘤,1例(3%,1/35)为梭形动脉瘤。35个脾动脉瘤的最大径为7~38 mm,平均(16±6)mm。35个脾动脉瘤中,13个动脉瘤合并瘤壁钙化(37%,13/35),5个合并瘤内血栓形成(14%,5/35)。

图1 VR示脾动脉中段:瘤样扩张(↑),并动脉瘤壁局限性钙化

图2同一例患者的CT和DSA图像[a:VR示动脉瘤壁钙化;b:MIP示动脉瘤壁钙化;c:DSA图像示脾动脉远端近脾门处:瘤样扩张(↑)]

图3 VR示脾动脉多发瘤样扩张(↑)

图4 VR示脾动脉近段支架术后:脾动脉中段和远端动脉瘤未见变化(↑)

3 讨论

对怀疑脾动脉瘤的患者的检查手段较多。超声简便易行,但受检查者操作水平以及腹部胀气、肥胖等因素影响,易造成漏误诊。选择性脾动脉造影虽然被认为是脾动脉瘤诊断的金标准,但不能显示瘤体的钙化、血栓等病变,且其属于有创性检查,目前仅用于脾动脉瘤介入治疗的病例。MR血管成像检查时间较长,状态较差的患者多不能耐受,也存在一些MR检查禁忌证。目前CTA已取代选择性脾动脉造影和MRI成为脾动脉瘤的首选诊断方法。CTA可明确了解动脉瘤的大小、位置、数目、动脉瘤壁的钙化、血栓形成及是否合并其他内脏动脉瘤。此外,CT有助于判断脾动脉瘤的病因,如是否有胰腺病变等,明确是否有脾动脉瘤是否破裂,以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本组所有脾动脉瘤均经CTA检查发现,部分病例经DSA和或手术证实为脾动脉瘤。

利用CTA能准确显示脾动脉瘤的大小、形态、数目以及瘤壁钙化和血栓[1,2,3,5]。脾动脉瘤大小不一,但大多数小于30mm[3]。本组脾动脉瘤平均最大径16±6 mm,>20 mm的仅5例。可为梭形和囊状,以囊状动脉瘤为多见,本组梭形动脉瘤仅1例。大多数脾动脉瘤位于脾动脉远段,尤其是脾门分叉处。本组单发动脉瘤中93%位于近脾门处脾动脉。文献报道脾动脉瘤中80%为单发,20%为多发[3]。本组单发脾动脉瘤比例高于文献报道,达94%。脾动脉瘤还可发生于迷走起源的脾动脉,如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的脾动脉,发生率约8%[6],本组仅见1例。脾动脉瘤还可合并壁的钙化和瘤内血栓,尤其是瘤壁钙化的发生率较高,因此仔细观察CT平扫图像常有助于提示诊断,有利于患者进一步检查和处理[5]。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能够准确显示脾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和形态、瘤壁有无钙化、血栓等。

脾动脉直径细小,且走行多与CT扫描平面平行,门静脉高压时其走行常迂曲,因此小的脾动脉瘤在CT横断面图像上常不易显示,容易漏诊。因此诊断需要密切结合各种CT后处理技术的优势。MPR的主要优势在于可显示动脉瘤的壁、内部结构以及与周围组织的毗邻关系,对脾动脉瘤瘤壁有无钙化、瘤内是否有血栓形成及是否与周围组织粘连或破入周围组织显示佳,也可很好显示脾动脉瘤治疗后的相关改变,但对于动脉瘤与载瘤动脉三维解剖关系显示欠佳[7,8]。由于37%的脾动脉瘤合并瘤壁钙化,因此对平扫上显示的沿脾动脉走行分布的异常弧形钙化应注意脾动脉瘤存在的可能,此时应进行图像后处理技术综合判定。MIP技术的主要优势在于可显示细小的血管分支,对细小钙化的显示也较佳,但其不能区分同一视野内相互重叠的高密度结构,对动脉瘤与载瘤动脉的三维解剖关系的显示欠佳,对小动脉瘤有时也难以显示。VR是目前在CTA中广泛应用的图像后处理技术,可从多个角度三维立体地显示动脉瘤的位置、形态以及与靶血管的关系,有利于小的脾动脉瘤的显示,对异常起源的脾动脉能够立体直观显示,对于确定治疗方式有重要价值[3,8]。对术后病理,VR可显示脾动脉瘤支架的形态、位置及通畅程度,在脾动脉瘤的随访中也有重要的价值。建议对脾动脉瘤的筛查和显示应常规应用上述图像后处理技术[3,7,8]。

总之,脾动脉瘤是最常见的内脏动脉瘤,多表现为单发囊型瘤样扩张,最常位于脾门处,可伴有动脉瘤壁钙化和血栓形成。CTA能敏感地检出内脏动脉瘤,描绘其形态及内部特征,在脾动脉瘤的诊断和随访中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Pilleul F,Beuf O.Diagnosis of splanchnic artery aneurysms and peseudoaneurysms,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ontrast enhanced3D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a review[J].Acta Radiol,2004,45(7):702-708.

[2]Horton KH,Smith C,Fishman EK.MDCT and 3D CT angiography of splanchnic artery aneurysms[J].AJR,2007,189(3):641-647.

[3]张龙江,沈文,祁吉,等.内脏动脉瘤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J].放射学实践,2009,24(8):816-819

[4]Andolfi E,Savarese L,Gentile E,et al.Splenic artery aneurysm[J].Surg Endosc,2003,17(6):988-989.

[5]王春喜,胡海地,梁发启,等.脾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J].临床外科杂志,2004,12(8):475-476.

[6]Migliara B,Lipari G,Mansueto GC,et al.Managing anomalous splenic artery aneurysm: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report of two cases[J].Ann Vasc Surg,2005,19(4):546-552.

[7]梅晓燕,龚波,陆成栋,等.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脾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23(12):1961-1969.

上一篇:建筑工程质量保险下一篇:二次安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