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临的突出问题

2024-07-07

面临的突出问题(精选9篇)

面临的突出问题 第1篇

近年来, 房地产行业的发展速度一直比较快, 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 同时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发展, 城市发展水平随之提升, 但是房地产金融作为金融市场中的新宠儿, 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且这些问题的存在对房地产金融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因此房地产企业应当加大对其金融发展的研究力度, 尤其是对金融创新方面应当给予高度的重视。

(一) 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渠道存在局限性

在我国的金融市场上, 当企业需要寻求贷款时, 一般会选择商业银行进行贷款, 这几乎是企业贷款的唯一方式, 但是商业银行贷款的渠道对企业贷款的要求非常高, 普通的小微型企业很难满足贷款要求。近几年来, 我国房地产企业的发展逐渐走向正规, 但是由于发展时间有限, 大部分房地产企业的规模较小, 这样的现状严重阻碍了小微型房地产企业的融资。企业的发展需要资金, 房地产企业获得融资的方式只有商业银行贷款, 而商业银行又对小微型房地产企业提出了很高的贷款要求, 这是我国房地产金融创新止步不前的关键因素。

(二) 房地产金融体系发展不够完善

金融市场想要持续稳定的运作, 需要一个强大的金融体系作为支撑, 因为金融体系能够为企业提供便捷的融资平台、服务咨询渠道、经营管理建议等等。而房地产金融体系的健全性不够高, 甚至存在较多的漏洞与空白, 在这样环境下, 房地产企业的信贷、咨询等业务都受到了阻碍, 我国房地产企业的经营风险也会在企业的运作过程中不断暴露, 最终对企业的生存造成致命的影响。任何一项事业想要得到全面的发展就一定要从制度角度出发, 只有提高了制度本身的合理性, 才能够提高产业的发展质量, 房地产金融行业的发展也是如此, 因此我国金融市场应该从金融体系的角度切入, 从而提高房地产金融的发展质量。

(三) 房地产金融的法律建设不够全面

法律是维护权益最权威的渠道, 也是最有力的武器, 对于金融市场来说亦是如此, 如果法律足够健全, 必然能够维护金融市场中企业与个人的正当权益, 提高整个市场的安全性。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 与房地产行业本身相关的法律在近几年来也逐渐完善, 但是仍然后很多法律的空白点, 房地产金融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中, 但是相关的法律建设却没有跟上, 不断发展的房地产金融市场与不健全的法律之间形成了严重的不平衡现象, 部分企业与个人的权益得不到保障, 房地产金融创新的环境质量偏低, 阻碍房地产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行。

二、实现我国房地产金融市场创新的措施

针对当前我国房地产金融市场创新存在的问题, 相关部门必须重视起来, 不断加大房地产金融市场的创新力度, 健全房地产金融市场机制, 为房地产行业实现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基于此, 下面本文就结合我国房地产金融市场实际情况, 提出相应的完善措施。

(一) 拓宽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渠道, 创造高质量的金融产品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互联网金融不断发展, 人们在接受互联网金融的同时逐渐对其产生依赖, 面对这样的金融市场, 房地产企业应该抓住有利的时机, 突破传统融资概念的局限, 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房地产企业的融资, 避免融资高要求限制, 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融资成本, 为房地产企业自身的发展创造有利的融资条件。另外, 房地产企业只有对自身的金融产品不断创新, 才能够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目前, 房地产金融市场上的很多金融产品都出现了雷同的现象, 表面上是两种不同的金融产品, 但实质上两者的性质完全相同, 这样的金融产品创新状态远远不能满足房地产金融市场的实际需求, 浪费创新成本的同时还得不到预计的收益。为了突破房地产金融市场目前的状态, 房地产企业一定要抓住时机利用金融市场上的新型武器, 努力创新金融产品, 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

(二) 建立健全房地产金融创新体系

目前, 我国的房地产金融市场发展速度逐渐变缓, 发展模式越来越局限, 缺乏可持续性。为了改变这一局面, 房地产金融市场要从自身的发展模式着手, 提高金融体系质量。通过分析国外房地产发展的成功案例我们可以知道, 一个健全的房地产金融市场一定要细分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 我国的一级市场基本成熟, 但是二级市场的发展仍存在不足之处, 甚至可以说还处于萌芽阶段, 两级市场发展的不平衡也是造成房地产金融市场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因素。一级市场的主要职能为房地产企业建立信用制度, 同时建设完善的住房抵押市场, 二级市场则要在一级市场的基础上进行风险的分散, 同时为房地产金融创新提供平台和载体。由此可见, 房地产金融市场结构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 为了给房地产金融创新创建优质的外部环境, 一定要从这两个角度同时入手。

(三) 政府要提高房地产金融市场法律保障水平

在如今这个社会中, 人们明显感受到社会和谐性逐渐提高, 对社会稳定性也有了更多的信心, 归根结底, 这些变化都与法律法规的健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所以, 房地产金融市场在发展过程中也应该明确法律的重要性, 并且要切实从房地产金融发展现状出发,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为房地产金融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更加健康的外部环境。完善的法律保障是我国房地产金融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 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首先, 有关部门一定要对房地产金融市场引起重视, 明确这块市场对我国整个金融市场的意义, 了解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其次, 要对房地产金融发展的现状加以了解, 掌握法律所欠缺的方面, 同时深入探究法律漏洞, 全面完善房地产金融市场的法律法规。除此之外, 政府部门还应该扶持小微型房地产企业, 在政策上予以鼓励的同时还应该在资金方面给予援助, 为小微型的房地产企业创造更加有利的外部条件, 以此提高整个房地产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 提高金融市场的创新质量。

三、结论

发展农村电商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建议 第2篇

发展农村电商有利于构建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现代农村流通体系,有助于带动农民增收、倒逼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近日,我们赴江西省于都县调研发现农村电商目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发展势头迅猛,但也面临着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品牌化程度低,新型供应链组织者尚不成熟,物流通达率低、配送成本高,以及农户参与的主动性不够等问题,亟须给予政策扶持。

于都县发展农村电商的做法和成效

于都县自2014年被纳入国家首批农村电商综合示范试点县以来 制定出台了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17条措施,以农村电商的快速发展促进农产品流通,促进农业的产业升级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带动农民创业致富。2015年1—5月,全县实现网销额近3亿元,同比增长48.2%;其中农产品网销额达到1.4亿元,占比近50%。

(一)拓销路、抓物流,促进农产品流通

一是加强与电商平台的合作,拓宽农产品销路。阿里巴巴、京东、居无忧、农村e邮等近10家电商企业已陆续进驻于都,开设了乡村服务站126个,招募合伙人近300名。于都县与阿里巴巴集团开展合作,建立了江西省第一家县级农村淘宝服务中心,并给予了场所租金减免、人员招募、广告宣传等支持。农村淘宝罗江服务站负责人雷艳梅积极组织货源,帮助脐橙种植户解决“卖难”问题,2014年11月至2015年2月的4个月里,共卖出脐橙15万多公斤、柚子5万公斤,实现销售额180多万元。于都县供销社与1号店合作建立了“1号店于都馆”,积极推介高山青草奶、岭背大盒柿、贡品酱油等特色农产品。二是采取多种措施加强物流保障。于都县财政计划从2015年起至2020年,每年挤出1000万元作为电子商务发展专项资金,采取“企业投入、政府补助”的方式,整合全县十余家物流企业的运力,对企业物流进农村实行物流补贴。于都县还加快物流园建设步伐,为电商企业物流仓储解决后顾之忧。

(二)推动产业升级,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

一是按照“企业+电商+农户”模式,企业向农户免费提供种苗、技术,并以高于市场价回购农户生产的优质农产品,再通过电商上线销售。于都绿通农产品销售公司在盘古山镇、梓山镇等地选点,向农户免费提供种苗、技术,发展水稻种植、蜜蜂养殖等生态产业,以高于市场价30%的价格回购农产品,再通过互农e家电商平台将农产品与城里的饭店、餐馆对接销售。二是通过电商订单,引导农业生产向规模化、标准化转变。2015年1—6月,于都新增高产油茶林3万余亩、蔬菜基地2万余亩,新开发溯源生态脐橙果园8000余亩、标准茶园1000余亩;新增农民合作社22家、家庭农场26户。目前已形成油茶、脐橙、红心柚、茶叶等主导产业。三是开发当地“红、古、绿色”资源,农旅结合,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于都县积极发展集观光、体验、娱乐等于一体的乡村游,2015年上半年共吸引25万游客走向农村,同比增长21.6%;新开办农家乐38家,同比增长32%。

(三)扶持电商企业发展,带动农民创业致富

于都县计划未来五年里,县财政每年挤出1000万元作为担保资金,与金融机构合作推出“电商信贷通”,按照资金池模式运行,银行按1∶8的比例放大至8000万元的专项贷款,用于缓解电商企业资金困难。另外,于都县将财政部、省财政厅安排的2100万元电子商务发展资金全部用于电商大楼和电商孵化园建设,实行“免费注册、免费提供场地、免费提供信息、免费培训人员、免费提供网络、免费提供水电”政策,支持农民实现在家门口创业的梦想。孵化园里目前已入驻企业近40家。

于都县还在人才、技术等方面采取措施促进电商发展。邀请江西财经大学、淘宝大学等电商培训教师开展农村电商培训,目前已培训2万余人次,其中各级领导干部3千余人次,企业主及合伙人1.6万余人次。

截至2015年5月,于都县已发展个体网店600家,新增工商注册电子商务企业56家,新增微店1466家。已有1000余名常年在外务工、经商的人员陆续返乡,在家门口创业。岭背镇青年谢普兴2015年组建了手工棉被合作社,吸纳了200余贫困户参与,他们通过掌握手工棉被生产技能,提高了收入。于都县目前已有200余名贫困户作为村淘、京东、农村e邮等电商企业的乡村合伙人,每户每月平均可收获1000至1500元的佣金,交易旺季可达2000元以上。

当前农村电商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农产品的标准化、品牌化程度低

由于无法面对面地检验产品质量,电商农产品需要有更高的辨识度和品质保证。这就需要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和品牌化。但目前于都县仍以分散的小农生产为主,全县拥有QS认证的农产品企业不超过十家,难以建立起涵盖生产过程控制、质量检验、清理筛选、分级包装、冷藏保鲜等环节的一整套质量管理体系。以于都脐橙为例,当地规模化种养大户和专业合作社发展滞后,组织货源非常困难,脐橙的电商销售规模甚至大大落后于赣州以外地区,市场上鱼目混珠,品牌难以树立。

(二)基于电商的新型供应链组织者尚不成熟

电商压缩了农产品流通的中间环节,但对供应链两端的组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线下的供应组织能力是农产品电商发展的关键。目前,虽然农产品电商的创业非常活跃,但电商供应链各环节的互动联合与分工协作机制尚未形成,线上与线下的融合还存在很多障碍。面对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运销的特殊性、农村关系型社会的复杂性,大量新型的互联网创业者进入农村后无所适从,而产地又缺乏专业化的组货供应者和服务团队给予充分支撑。传统农业生产者和经销商缺乏互联网运营技能和营销经验,难以维持稳定的网上客源和对接规模化的农产品电商和网络卖家。主要农产品电商平台以渠道为王的战略加强供销一体化布局,面临及时送达与自建渠道成本高、品质保障与生产基地控制难的矛盾而不堪重负。大量离散的农业电商创业者之间的供需信息不能整合,供应链的前端与后端无法形成规模化的供应集聚和需求集合,产地与销地之间网络卖家未能有效联合,电商的效率与成本优势难以显现。

(三)物流通达率低和配送成本高

于都县交通不便,道路网络还不够发达,物流通达率较低,许多地方不能被第三方物流覆盖。据介绍,修路资金上级财政给1/3,地方配套2/3,但2014年于都县本级财政收入仅12亿元,支出却高达32亿—34亿元,资金配套压力大,影响了路网建设。

即便在有物流配送的村庄,物流成本也居高不下。首先,目前于都县的农村电商以生活用品的网购为主,农产品的网销较少,“满车来空车去”式的单向物流,难以有效分摊物流成本。其次,各公司的物流单据数据没有打通,不利于统筹安排运力,整体物流网络效率较低。第三,一些偏远地区由于人口稀少,“最后一公里”的物流成本过高。第四,生鲜农产品物流具有特殊性。生鲜商品易腐烂、具有地域性和季节性,加之不同城市间冷链物流水平的巨大差异,物流损耗普遍在5%—8%,有的甚至超过10%,配送成本也基本超过20%,其总体物流成本高出普通商品一倍。据调查,单件快递配送至县与县城配送到村庄的物流成本甚至高达1比2;在30公里的范围内,包裹在农村的物流成本是城区的3倍,而到了60公里时,农村的物流成本是城区的5倍。物流成本过高阻碍了利用电商实现农产品的产地直销和解决边远地区农产品“卖难”问题,也削弱了生产者通过缩短流通环节获取增值收益的空间。

(四)参与的被动性致使农民增收效益不明显

由于缺乏上网技能和开设网店的经验,普通农户很难进行互联网创业。成为网络卖家的主要是返乡创业者、下乡新农人、转型的经销商或农产品经纪人、合作社等。在电商进农村的过程中,大多数农户只是被动性卷入,未能积极参与并分享农村电商带来的增值收益。我们在于都县调查发现,农村电商的发展给农业生产者带来的变化,只是把原来卖给传统经销商的产品卖给了本地网络卖家,而且因为相互熟悉和提前预订,价格甚至还会略低于传统经销商的收购价。对本地网络卖家来说,因为高昂的物流成本和推广费,利润空间非常有限,他们也难以给出比传统经销商更高的产品收购价。而在电商巨头对县域物流渠道控制加强的形势下,随着消费者农产品网络消费习惯的形成,电商平台将成为新渠道的垄断者,增值收益将被其所控制的物流、网络推广费用等蚕食。如果缺少大多数农业生产者参与电商经营的收益分享机制,当前农产品增值分配不合理、农民增收难的局面将难以得到有效改善。

支持电商进农村的政策建议

(一)提高农产品生产和交易的标准化水平

一是推动农业生产规模化和标准化。在支持农业新型经营主体适度规模经营的基础上,完善加强农产品“三品一标” 的认证和监督,加强对生产过程的指导和规范。二是建立农户会用、市场认可、管理方便的农产品线上交易分类标准,引导对售前农产品进行初步的清理筛选、质量分级、保鲜包装等处理。三是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追溯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对电商交易给予倾斜性支持,让线上涉农交易产品可追溯,综合利用好线上线下监管资源,确保网络销售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二)完善服务体系、促进资源整合

一是提高产供销组织者的能力。培育专业化的产地农产品经纪人、运销组织者,打造线上线下互动联合的农商产业联盟。二是搭建产地农产品交易信息和供需信息平台。整合线上和线下农产品交易数据,及时公布产地交易价格和主要产品供求信息,合理引导农业生产和销售,促进产地经纪人与规模化网络卖家、产地电商与销地电商和规模化买家的对接。三是在县级层面建立物流资源的统筹调度平台,整合邮政、快递、供销社以及各类物流企业和农产品经销商的物流配送资源,充分利用闲置运力,完善到村到组物流的集体配送。四是鼓励农产品电商开放运营和纵横联合,广泛嫁接各类“互联网+农业”的创新创业资源,扩大发展机会和市场空间。

(三)提高农业生产者参与电商经营的能力

面临的突出问题 第3篇

关键词:古筝教学 突出问题 对策

古筝是我国所独有的一种古老的民族乐器,流传历史已长达2500多年,其动人的音色和典雅的外形深受大众喜爱。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上涨,开始越来越注重精神层面的需求,古筝作为一种经典的艺术载体,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学习的热潮。因此,高校古筝教学工作也面临着更大的要求,从目前高校古筝教学的现状来看,存在的问题较多,对教学工作的进展形成了极大的影响。

一、当前高校古筝教学所面临的问题

高校古筝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既利于学生发展,又可以促进学校文化建设的一项教学活动。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

(一)尚未形成集体意识

目前我国高校古筝教学仍然沿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即一对一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教师将精力集中于一个学生身上,保证学生能充分学习到古筝技巧和相关乐理知识。但是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普遍缺乏集体意识,相互之间缺少沟通交流,无法实现相互学习,并且师生之间的沟通也不尽合理,导致最终的教学效果不显著,同时也严重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一旦参与集体性表演活动,则往往会显得无所适从。

(二)学生心态不端正

古筝的学习是一个长时间慢慢积累的过程,无法一蹴而就,但是在学习古筝的过程中,许多学生及其家长往往抱有速成的想法,希望通过短时间的学习就获得一定的成功,或者盲目跟风,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心态不端正,反而导致学习没有效果。面对这种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和调整,最终将会导致古筝学习长期停滞不前,浪费精力也浪费金钱。

(三)学生缺乏发挥空间

由于高校古筝教学沿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所以教师是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的,学生通常只能跟随教师的教学思想,而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学生的想象思维受到限制,则其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将会大大降低,水平无法发挥出来,则无法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

(四)重技术而轻艺术

受传统的教学方法影响,高校在古筝教学的过程中往往过分强调演奏技巧的教学,而忽略了引导学生感受古筝这一古老乐器所独有的艺术魅力,学生将大部分时间花在技巧的学习上,但是对古筝的艺术内涵和历史文化底蕴却知之甚少,长此以往,学生最终只能成为一个技术者,而不成称为艺术者。这种重标不重本的教学方式严重阻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五)缺乏实践

大多数高校在进行古筝教学的过程中注重传授演奏技巧,但是却忽略了培养学生的舞台实践经验,导致其严重缺乏实践能力。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高校在古筝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对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足够的认识,仅仅将教学重点放在教学内容上,而学生无法充分表达自己的主体感受,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下降。同时高校没有为学生创造足够的实践机会,没有提供实践的平台,导致学生的能力无法得到验证,也无法明确未来的学习方向,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二、针对高校古筝教学问题的解决对策

任何乐器的教学都具有一定规律性,且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紧密相关,针对高校古筝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应对是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

(一)培养学生古筝学习的积极性

所谓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古筝的学习也是如此,只有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初学阶段通常对古筝充满热情与好奇,但是缺乏基础,所以容易失去耐心,这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短小且经典的小乐曲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兴趣,使学生从好奇逐渐过渡到产生兴趣,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古筝的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因材施教,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重视技巧与内涵的双重教学,使古筝的学习充满趣味性和知识性。当然,实践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性的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感受学习成果,教师也可以在此过程中掌握学生学习的特点和不足,然后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

(二)创新教学方法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是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明显的重要因素,因此创新教学方法是满足现代化古筝教学需求的关键。示范型和启发型教学方法是两种较好的选择。示范型教学即教师利用语言、动作等向学生亲身传授技巧及知识,直观性强,富有感染力,学生通过视觉感受,更容易吸收。启发型教学即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难点,通过描述、讲解等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通过演奏来表达自己对古筝作品的理解。这种方式更容易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形成自己对音乐独到的见解。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古筝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学生要想真正体会作品的美,就必须首先了解其中的文化背景,通过文化知识来感受其中的艺术韵味,否则学生演绎出来的作品就是空洞乏味的。所以高校在古筝教学的过程中需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既可以让学生在深厚的文化知识的熏陶下,对作品的掌控能力和艺术表现力将大幅度提升,又可以提高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兴趣,进一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三、结语

古筝是一门感知、审美、传情的艺术,高校古筝教学需重视其中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树立正确的教学思想,革新教学方法,才能充分地传承和发扬这一优秀的民族艺术。

参考文献:

[1]赵鲁琴.高校古筝教学的创新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5).

[2]李敬.浅谈现阶段我国高校古筝教学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青年文学家,2013,(17).

面临的突出问题 第4篇

1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1.1 农村产业结构单一

新形势下要想实现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传统的农业产业结构就必须得到调整。当下, 农产品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农村对于农产品市场缺乏足够的认识, 农产品的种植种类匮乏, 产业结构单一。例如, 仅种植小麦和玉米的村庄, 即使其整体产量得到保证, 一旦市场对此类农产品的需求锐减, 或出现价格下跌的情况, 农村经济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导致广大农村群众收入减少。所以, 产业结构单一会使农村经济承受较大风险, 阻碍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2 农村劳动力转移导致生产力下降

最近几年, 大量的农村青壮年都进入城市务工, 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大多是老人和妇女, 致使生产力大大下降。究其原因, 主要是因为城市能给大量进城务工的青壮年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给进城务工人员带来更高的收入。相对于城市来说, 农村的经济发展速度缓慢, 且农村青壮年对于传统农活的传承度越来越低, 致使农村的劳动力流失更为严重, 生产力严重下降, 不利于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虽然国家针对农村出台了大量的支农惠农政策, 但是, 就实际效果来看, 还是无法阻挡进城务工人员的脚步。

1.3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

经济发展需要有良好的硬件设施作为配套, 在农村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也不例外。要保证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必须首先确保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跟上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 为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农村的整体经济水平提供保障。但是,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 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加强。诸如道路交通、供水供电以及互联网沟通等服务都没有与农村经济的发展规划保持一致的步调。具体来说, 道路交通网络建设滞后会严重影响农产品向外运输销售。

农村经济发展因交通环境受阻, 大量的农产品因此滞销, 给农户造成损失;供水供电设施建设不完善也导致农村的现代化管理和种植模式难以有效展开;最后, 互联网信息系统滞后会影响农村与外界的信息交流, 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失去信息资源和竞争力, 致使农村经济发展受到影响。

1.4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偏高

近年来, 随着农产品生产资料的价格不断攀升, 农民们因此也将承受更高的生产成本。整体上看, 虽然市场上农产品的需求量持续增加, 且销售价格不断上涨, 但是与此同时生产资料的价格也在不断上涨, 这部分资金的投入不断增加, 就会使农民在农产品市场上的收益持续降低, 进而使农村的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虽然政府就此出台了很多补贴措施, 但是受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 生产资料的价格仍旧难以稳定。逐渐上涨的生产资料价格将会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成本, 降低农产品的整体收益率, 使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影响。

2 发展农村经济的相关对策

2.1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及农产品质量提升

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将直接决定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农业产业结构是由市场决定的, 市场的供求关系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风向标, 只有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对农作物种植规模和数量进行调整, 农民才能从中获益。首先, 农民应当学会运用先进科技, 为提升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提供技术支持, 保证农作物的产出和质量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其次, 面对市场上形形色色的农作物商品, 农民们必须通过结构调整优化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进而提升农产品的整体销售量。市场需求首先是讲究农产品的质量, 另外还要保证农产品可以满足大众需求, 能够独具特色, 有卖点, 这样才有助于农产品的销售。最后, 农民们还要在销售过程中注意对市场需求进行观察, 发现市场上对于农产品的潜在需求要及时调整产业结构, 从种植到销售, 满足市场需求, 为广大农民创收。

2.2 加快农村的城市化步伐

农村经济的发展建立在正确的管理体系上, 因此, 对于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不仅仅要依靠农产品的增收及惠民政策补贴, 还要从整体发展规划上着手解决根本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农村劳动力外流, 生产力下降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 城市的发展速度非常迅速, 从经济建设到文明建设, 农村都处于劣势。所以, 我们要推动农村的城镇化进程, 加快农村的发展步伐。在新的发展格局下, 使农村的经济发展产生实效, 留住农村劳动力。在筹划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利用中心城镇的带头作用, 使农村的经济水平得到提升。其次, 农村还要与城镇之间进行互动, 找到农村城市化的正确发展方向, 为农村的发展规划指明方向。

2.3 加快农业科技的发展

农村经济的发展主要依托于农产品的销售情况, 农产品质量的提升将有效提升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使其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只要销量得到保障, 最终的收益率就会稳定。在农作物生产当中, 农业科技对于推动农作物生产方式的创新, 以及降低农民劳动强度, 减少农作物病害损失等具有重要意义。加速科技支农首先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科研团队, 就农作物的栽培和生产进行科学研究。同时还要有专门的市场研究人才, 负责对市场的供求关系进行研究, 使农民了解市场对于农作物数量及种类的需求, 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另外, 还要建立完善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仅要引进一流的人才队伍, 同时还要鼓励广大农民参与到农业生产创新的活动当中, 以丰富的种植经验促进农业的科学化发展。

2.4 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产品生产的客观条件, 其会影响到种植过程中的生产成本、种植效率、农产品生产数量及质量等多个方面。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有效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 提高农产品的产出数量, 使农民的收入得到保障。近年来, 国家对于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非常重视, 相继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 用以推进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 以期为农业生产创造有利的客观条件。我们应当抓住这样的机遇, 大力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道路交通网络、建立供水供电设施, 同时还要促进网络信息服务的发展, 使农村与外界通过稳定快捷的信息交流平台实现信息交流, 这样就能够为农村农产品的种植和销售创造有利的先决条件, 使农产品能够增产增收, 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要因地制宜, 按照当地的生存与种植环境进行合理的规划, 以实际效果为基准, 建设成符合当地农作物种植实际的农业基础设施。

3 结语

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 只有农村的经济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才能得到有效改善。因此我们要落实好惠农政策, 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加快农村的城镇化建设, 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在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原则的同时, 寻求解决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所面临问题的有效措施, 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乔红.中国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南方经济, 2001 (6) :54-56.

[2]赵书海.当前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 2013 (7) :1-2.

面临的突出问题 第5篇

对策和建议

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干部队伍建设,尤其重视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党要做到‘三个代表’,关键在于建设一支能够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特别是要培养和选拔好跨世纪担当重任的一批接班人。‛胡锦涛总书记也强调,要把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领导干部素质作为一件关键性的大事来抓,努力为推进中央各项重大决策的落实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这些重要论断,极其深刻地阐明了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在党的事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当前,各级领导班子的主流是好的,他们中的大多数在群众中有较高的威信,为改革开放与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扩大,在领导班子的建设上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思想政治素质不高。有的领导干部忽视理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较浅,习惯于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思维方式;党性修养不高,在用人、处事和交友中不讲原则,把庸俗作风、市侩习气带进了党内;有的脱离群众,滋长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个人主义;他们玩风盛、官气足、私心重,群众观念不强。二是一些年轻干部在领导和执政水平上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四个不够‛,即市场经济的知识、经验和技巧不够,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处理和消化班子自身矛盾的艺术和能力不够,领导工作和组织程度不够,领导实践经验不够。在工作中,要么思想不够解放,缺乏开拓进取精神和创业意识,安于现状、守摊子;要么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不能以人为本,片面追求政绩。震惊全国的嘉禾事件就是一个典型。

三是不能正确理解和坚持民主集中制。一些领导干部在如何对待民主集中制这个问题上出现偏差,对民主集中制的涵义认识不清,对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理解不透,以至于产生民主集中制‚过时论‛、‚取消论‛的错误观点;有些领导班子成员不能够辩证地认识和正确处理多数和少数的关系,正确意见和错误意见的关系,有的不按民主集中制原则办事,班子不团结,甚至争‚我高你低‛,闹内耗。

四是勤政廉政不够。有的大手大脚比阔气、讲排场,挥霍浪费;有的甚至以权谋私,贪赃枉法,腐化堕落,走向犯罪。据统计,目前在领导干部违法犯罪的案件中,涉及党政一把手的案件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甚至更高。

五是在宣传和工作要求上存在偏差和误导。什么工作都强调一把手亲自抓,集体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丢在了一边,一把手忙不过来,其他人不敢忙。

当前,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改革,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大力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为加快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是我们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以上问题如不加以解决,各级领导班子的战斗力就难以提高,新的发展观就难以真正落实到工作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无从保证。

由于领导班子建设内容涉及方方面面,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既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针对当前领导班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当前应着重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全面理解干部‚四化‛方针和德才标准,把选好干部作为增强领导班子整体功能的前提

一是要全面理解和贯彻‚四化‛方针,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方向。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集中体现了‚德‛与‚才‛的辩证统一。在实践中,要正确处理好文凭与能力、年龄与能力的关系,防止重文凭轻能力,重年轻化轻能力的倾向,注重实际工作能力和工作实绩,防止出现高文凭低水平,年轻化但能力差的现象。

二是要确立以人为本、选贤任能的选人用人新观念,把靠得住、有本事,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作为选用干部的基本着眼点,坚决破除论资排辈的选人用人观念。要把工作需要、人岗相适、群众满意,作为选用干部的基本要求,把缺什么、选什么、用什么作为选用干部的基本原则,将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符合岗位任职要求的人及时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坚决消除在一个地区、一个系统、一个单位等‚小圈子‛中选人的现象,改变干部单位所有、近亲繁殖、自产自销的‚小作坊式‛操作模式,构建人才共用、全局‚一盘棋‛的干部选用工作格局,使每个领导职位都能在更大范围内选择最合适的人选。大力推进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拓宽选人用人视野,逐步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轮岗交流等制度,积极探索多渠道、多途径发现、培养、选拔各方面优秀领导人才的方法和措施。积极实施‚人才工程‛,认真抓好党政领导干部、企业经营管理者和科技人员三支队伍建设,特别是要重视抓好三支队伍中复合型人才的发现和培养,善于从党政机关之外选用优秀人才,充实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实现各类人才的优势互补。

二、要按照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的要求,突出在培养、教育、管理上下功夫

第一、突出抓好文化知识教育。引导和组织领导干部学习现代管理知识,及时掌握各种新的信息,了解现代科技发展的前沿知识,使决策和管理建立在一个比较高的层次上。

第二、要抓住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建设这个重点,突出抓好领导素养教育,把民主集中制学习作为突破口。帮助领导干部全面理解和正确处理好民主与集中、局部与全局、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上级与下级、正职与副职、党员与党组织等基本关系,加强群众路线和群众观念的教育,使他们养成深入基层、联系群众、善于与群众打成一片的良好品质。在这个方面,要着重打好一个基础、抓住两个重点、完善三个机制。

----打好一个基础。就是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特别是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两个务必‛重要思想,打好理论基础。当前,在各级领导班子中,相当一部分成员存在着专业知识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浅的问题,在工作中常常表现为缺乏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不善于处理领导工作、管理工作中错综复杂的矛盾,处理问题、判断形势和驾驭全局的能力不强。江泽民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是领导素质灵魂,决定着领导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报告指出:‚全党同志要充分认识肩负的历史责任,不断学习新知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继续探索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途径和方式。要自觉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坚持谋全局、把方向、管大事,进一步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要始终把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放在首位,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增强党性修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时刻把党和人民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立党为公,忠于职守,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讲政治、讲团结、讲大局。同时,要从实际情况出发,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实践锻炼。比如:安排一批有发展潜力的优秀年轻干部到最艰苦和最需要的地方去工作;对社会阅历浅,实践经验少的领导干部安排到基层锻炼;有计划地从大专院校挑选一批品学兼优的应届毕业生放到基层去锻炼;健全干部交流轮岗制度等。此外,对各级领导干部要实行严格的监督管理,促进他们健康成长。突出做到‚三严‛:即思想教育从严,党内生活从严,日常管理从严。领导干部政治素质和精神境界高了,就会减少班子成员之间的碰撞与磨擦。因此,加强对各级领导班子的学习教育,是促进领导班子团结的基石。

----抓住两个重点。一是采取有效措施,消除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中的消极腐败现象。防治腐败,一方面要健全制度,要坚决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会公报》提出的‚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方针和《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以及《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制定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制度,制度要简洁、明确,切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另一方面要用‚重刑‛,对腐败分子要杀一儆百,毫不手软,对有腐败和不廉洁行为的领导干部,要视情节,轻者批评教育,重者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决不官官相护,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二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断改善和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就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对各级领导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党的群众路线的再教育,要教育广大干部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树立正确的地位观、名利观和权力观,努力做到以党性修养影响于民,以率先垂范取信于民,以血肉之情动之于民,以发展经济造福于民,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以实际行动,建立新型的党群、干群关系。

----完善三个机制。一是完善民主集中制的运行机制。增强领导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各级领导班子要健全民主集中制、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凡重大问题集体研究,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班子成员的意见和建议,少数服从多数,不搞‚一言堂‛和个人专断,不搞阳奉阴为与组织决定对立。而对于一般性的工作,则应由分管领导独立解决,大胆负责,做到‚用人不疑人‛,并相互通气,协作配合。实践证明,民主集中制是消除班子内耗的特效良方,是构建领导班子团结的有效机制。二是健全党内生活,完善监督机制。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首先,要完善领导班子内部的相互监督,以党内民主生活会的形式,自觉地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开展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有话当面说,以诚相待,沟通思想,消除隔赅;其次,要完善上级对下级的监督,建立定期同干部谈话制度和检查工作制度;第三,要完善群众的民主监督,开辟各种渠道,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最后是改进和完善党内监督,保证纪检部门行使好职权。三是完善干部考察机制。组织、纪检部门要坚持把领导班子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情况作为班子考核的重要内容,对领导班子干部进行跟踪考察,全面掌握他们的德才表现,促进他们搞好角色转换,顺利成长。

三、不断增强领导班子的服务意识

一个领导班子是否在地方党委政府中有地位,是否在群众中有威信,是否具有号召力,关键是看这个领导班子是否真心实意、扎实有效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政府职能需要进一步转换,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由指令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要正确处理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进一步强化服务观念,强化服务举措,这样才能够带出一支为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所信赖的队伍。建设服务型的领导班子应突出以下重点:

1、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国内市场的国际化,各地区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而一个地区的投资发展环境是影响竞争的一个重要因素,领导班子的工作作风、工作效率、服务水平等是反映一个地区发展环境和一个部门形象的重要窗口。

2、为广大群众服务,塑造良好的形象。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每一个领导干部必须不断强化这一宗旨观念,要认识到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必须用来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只有这样才能够自觉做到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够自觉做到密切联系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

四、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坚决消除消极腐败现象 当前,消极腐败现象是影响党群关系的最大问题,也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必须解决好的问题。

1、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强化‚公仆‛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严于律己,率先垂范,继续发扬与群众同甘共苦、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要坚决克服各种消极腐败现象,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不仅要管好自己,还要严格管好家属、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做端正党风和廉政建设的表率。

2、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把对上负责与对群众负责统一起来。要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保障职工群众参加民主管理的权力。对职工群众关心的住房、交通、劳动保护等方面的迫切问题,凡是经过努力能够解决的,要想尽办法创造条件加以解决。

面临的突出问题 第6篇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快速增加,随之而来的出现了有关流动人口管理及服务,特别是计划生育管理等方面的许多社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本篇文章介绍了一些相关的原则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的建议。

关键词:流动人口;计划生育;问题;建议

1.新时期流动人口变化的宏观背景与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国内流动人口规模和数量急剧增加。几十年过去了,外出务工的流动人口以其不怕苦、不怕累的坚韧精神,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注入了不竭的动力,有力的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我们注意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当前在流动人口的工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特别是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问题。所以,找出能够有效解决新形势下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的新方法、新机制就非常重要了。

2.新时期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困难

2.1新时期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面临的突出问题

2.1.1流动人口权益和法律的保障总体加强

最近几年,全国各地的相关单位为了做好流动人口的权益保护工作,做了很多的努力和尝试,实际效果和产生的影响却不大。我们了解到,流动人口的居住权、迁徙权、就业权、教育和培训权、社会保障权等许多权益得不到合法的保障,这是因为和流动人口相关的各种权益不能得到全国性和地方性法律、条例的支持和保护。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及时的解决,就会严重影响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还会引发流动人口的消极不健康心态,从而诱发影响社会稳定和社会治安的各种问题,中国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难以实现。所以,做好新时期流动人口各种合法权益的维护和保护工作,将是当前的重要任务。

2.1.2人口流动与现有的户籍制度冲突

十八大以来,全国范围内的很多省份都对现有的户籍管理制度进行了试验性的改革,但是这种改革力度不大,不能完全消除原有的户籍制度造成的“社会屏障”。此外,和户籍制度密切关联的子女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劳动就业制度、计划生育管理制度等许多制度性障碍又对人口的合理、有序流动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使流动人口不能有效、合理、有序的更上一级向社会各阶层流动,最终让他们成为城市中的弱势群体和边缘群体。

2.1.3政策法规的建设滞后于流动人口管理的工作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有关流动人口的工作越来越呈现出多样性和困难性。从这些日益突出的问题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制定流动人口管理政策法规的滞后,这种滞后性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看出来,第一:劳动人口合理流动和权益保护,国家层面缺乏顶层设计。应该在国家层面,尽快出台新型城镇化的目标、路线图和时间表的指导性政策措施。第二:法规的系统性和规范性还不完善,许多部门对流动人口进行重复管理,或出现监管空白地带,各部门制定各部门的规章条例,这些规章条例没有有效的配合性,这就导致了规章条例落实的时候出现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建立统一的权威性法规;第三:法规的制定没有明确的目标,有一些法律法规不能有效的满足和流动人口有关的管理和服务要求,有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

2.1.4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跟不上形式的发展

现在,相关部门还不能对流动人口劳动力市场供给足够多的公共服务信息,这既是因为缺少正规劳动市场中所应该有的服务功能,也原于没有科学建立与就业咨询、职业介绍、就业培训、计划生育服务有关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关,而且政府对形式多样的劳动就业中介服务组织的指导工作不全面、不具体。所以,以至形成一些地方流动人口就业压力大、生活成本高、流动的无目的性增强一些地方用工荒等许多问题。

2.2新时期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面临的突出问题

2.2.1计划外超生问题管理难度大

新时期流动人口的生育信息较难获得,例如管辖区内人员外出打工,出去后多年不回户籍地,计生干部无法了解流动人口去向,无法得到准确的计生信息。有些流动人口的法制观念薄弱,计划生育意识浅薄,有意逃避计生部门的监管,采取在不同地区流动,违法生育。对于流动人口的种种行为,加大了户籍所在地的计生干部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中的难度。

2.2.2基层计生干部工作重压力大

街道或乡镇等基层计生干部的工作和思想压力比较大。计生干部的压力来源于计划生育要求以人为本,实行人性化服务。但具体的工作需要基层计生干部去做,虽然基层计生干部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是难上加难。目前,部分基层计生干部对于掌握不了或掌握不全面流动人口的信息很苦恼,因为基层计生干部的工作任务重,既要管辖区内人员计划生育工作,同时还要加强外来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

3.新时期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管理和服务工作急待加强

3.1构建有效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组织机构

提高流动人口管理的认识,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人口流动对于社会经济以及城市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远远大于其负面影响。因此,要从决策思维上提高认识,构建有效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组织机构,树立大人口观和鼓励人口流动的思想,清除对流动人口的排斥心理,取消各个方面,特别是管理组织结构部门的某些歧视性规定,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融合在一起,统一进行统筹协调工作,做到同安排、同落实、同服务、同考核的公平公正的管理。

相关部门要把流动人口管理资源充分整合起来,建立统一、权威、全面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等综合管理服务组织机构。加强人口流出地计划生育部门和人口流入地计划生育部门之间的联系,并建立起切实可行的长效机制,让流动人口和本地居民享有平等的计划生育服务资源和公正的待遇。只有这样,就能实现我国城乡社会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

3.2实施居住地人口登记制度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户籍制度的改革也是势在必行,我们要以此为契机,逐步落实常住人口的居住地人口登记制度和流动人口的暂住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证的办理,如实掌握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信息,完善计划生育管理工作。改革现有户籍制度,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使人口合理、有序的流动,根据流动人口在其工作地的年限考虑让其转让本地户籍。

改革现有户籍制度的具体实施策略如下:第一,若要全面改革现有户籍制度,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并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允许居住一定年限的流动人口转为本地市民,随时更新流动人口的居住地。其二,要逐步建立和完善“身份证管理”的人口登记制度,逐步分离附加在户籍制度上的导致流动人口各种身份、福利等许多限制,增强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意识,提高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效率。

3.3依法管理流动人口,提供优质服务

进一步健全、完善政策法规体系的建设工作,建设一个良好的政策法规框架,为流动人口的管理确定法律基础。国家应该能够尽快制定并出台统一、全面、权威的《全国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办法》,为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提供法制保障。与此同时,应该建立和完善与保障流动人口就业、教育、卫生、计生、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利益有关的政策法规体系。

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管理服务,为流动人口提供优质服务。一是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机构网络建设,理顺管理体制,确保执法主体合法。二是配齐配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工作人员,进行系统培训、提高素质。

参考文献:

[1]郭奕晶.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2010(03)

[2]李昱.女性农民工的“融城”困境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

面临的突出问题 第7篇

一、当前职业院校英语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 高职院校英语教师队伍力量薄弱

目前来看, 尽管高职院校的英语师资队伍建设也取得了不小的发展, 学历和职称都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 从实际情况来看, 高职院校的英语师资队伍状况并不乐观。教师队伍过于年轻, 在教学和实践上都还缺乏经验。另外, 兼职教师的队伍过多而且缺乏稳定性, 导致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证。还有, 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欠缺, 对学生和教学缺乏必要的事业心和责任心, 所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高职英语教学的长远发展。

(二) 高职英语教材不合理, 不完善

随着外语学习理论研究的发展和教学方法的改进, 加上学生来源的复杂性, 必然导致现有教材不能满足各层次高职学生的学习需求。当前高职英语教材普遍存在词汇量过大, 课时过多, 课后练习过难的问题。另外, 教材没有明显专业特色, 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 这给高职英语教学带来了很大困难。目前很难找到一套完整的、完全符合高职学校生源特点的英语教材。

(三) 高职院校学生英语水平总体偏低

高职院校学生的入学成绩比一般本科院校普遍偏低, 特别在外语方面更是薄弱, 这就导致高职院校生的整体素质不高, 层次也复杂。英语水平好点的学生有很强的学习自主性, 课堂的教学内容基本是满足不了他们的实际需求;而英语水平差的学生学习自觉性差, 基本不参与课堂活动, 不能主动去寻找学习任务, 甚至很难通过针对专科生的应用英语能力测试。在这样的水平差距巨大的情况下进行英语教学, 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四) 教学内容过于陈旧, 教学手段落后

当前, 高职院校在英语教学上内容过于陈旧, 内容没有较好地体现和突出高职教育特色, 教材的内容也没有立足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 过高或过低地估计了学生的英语水平, 难易程度跨度太大, 经过几年的英语学习, 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在英语应用方面仍感觉严重的够用。另外, 大多数高职英语教学还是缺乏良好的英语教学的硬件环境, 外语教学没有能跟上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教学手段还是比较落后, 还是只局限在教师讲, 学生听的教学方法上。

二、解决对策分析

(一) 切实加强教材建设

首先, 高职教材主管部门要积极组织教学经验丰富和资历高深的高职一线外语教师参与所编写教材的资料搜集和教材内容编写工作。因为一线外语教师教学经验是非常丰富的。他们能够从平时的实际英语教学工作中发现以往教材的优点和缺点, 对学生的英语基础和学习英语实际需要能有准确的把握和了解。另外, 教材编写要以传统纸质教材为基础, 尽力以多媒体教学资源和多种教学服务为内容来组织出版, 并尽力使电子网络出版物与实际教学使用的教材实现有机结合。

(二) 分类教学, 因材施教

教师要根据高职院校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特点和他们学习能力的差异, 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英语内容教学、不同的考核和评价, 从而达到分步骤、分阶段实现总体教学目标的目的。分类教学, 因材施教必须要面向全体学生, 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逐步地取得进步, 切实提高每个学生的英语实用能力。

(三) 更新教学观念, 改进教学方法

首先, 教师必须不断学习, 更新自己的知识, 让自己的教学理念不断得到更新, 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其次,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 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 最大程度的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外语教学, 以改进英语教学的效果。现代化的视听仪器和教学辅助设施, 不但可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 又能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是实现高职英语教学培养目标的有力保障。最后, 教师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通过讲练结合、课堂讨论、情景教学等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 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要充分利用开发和完善语音室和多媒体教学实验室, 加强学生的听讲和讨论,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四) 通过教学实践培养高职学生英语实用能力

高职英语是一种实用技能, 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才能熟练掌握和运用。高职英语教学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 必须走课堂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的道路, 让学生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系统英语知识通过社会实践和课外练习得到运用和巩固, 从而提高高职英语教学效果。另外, 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内容是以应用为目的, 以必须够用为度。因此, 作为高职英语教师, 应结合专业特征, 从学生未来就业岗位实际需要出发, 选择课程教学内容, 培养学生在今后工作中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五) 加强高职英语师资队伍建设

作为一个合格的高职英语教师, 实际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需要具备教育教学综合的知识和能力。不但应掌握所教高职英语课程的内容, 而且应能通过对学生学习情景的观察, 来及时调整和修正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为此, 高职院校要根据学科的发展规划, 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师培养计划, 让青年教师都能有机会深造学习、参与科研, 努力培养锻炼一支优秀的高职院校外语教师队伍, 为实现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目标提供切实有力的师资保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段京肃.罗锐.基础传播学[M].兰州大学出版社.

面临的突出问题 第8篇

一、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现状

(一) 主板市场更加成熟

2010年底, 沪深股市总市值只有26.54万亿元。而截至2015年6月份, 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共计2797家, 其中主板公司1550家, 中小板公司767家, 创业板公司480家;总市值62.7万亿元, 较2010年末增加了136.4%, 居全球第二位, 仅次于美国。

截至2015年8月份, “十二五”时期沪深两市共有747家公司完成首次公开发行并上市, 累计融资额5849.53亿元;共有1371家企业完成再融资, 筹集资金2.47万亿元;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交易总金额为4.6万亿元。同时, 两市交易规模不断扩大, 总成交金额和日均成交金额分别为367.6万亿元和2928.87亿元, 分别较“十一五”时期增加了93.5%和107.5%。

主板市场更加成熟, 不仅在于市值以及交易规模的扩大, 也在于监管方面更加成熟。“十二五”时期, 证监会推进监管转型, 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在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面, 自2001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启动至2014年底, 证监会累计取消151项行政审批事项。在加强稽查执法方面, 证监会坚持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 截至2015年6月, “十二五”时期证监会及派出机构共审结案件483件, 共做出行政处罚决定406项, 共对107名个人做出市场禁入决定, 罚没款金额总计21.83亿元。

(二) “新三板”的健康发展

2012年, 经国务院批准, 决定扩大非上市股份公司股份转让试点, 首批扩大试点新增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天津滨海高新区。

为了更好地服务创新型、创业型和成长型中小微企业, 2013年底, 新三板方案突破试点国家高新区限制, 扩容至全国。此后新三板陆续推出了交易结算系统及挂牌审查系统、做市商制度、新三板指数、优先股制度等。

2013年12月14日, 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关问题的决定》, 明确新三板服务范围正式扩至全国, 填补了新三板建设的法律空白。

2013年底, 在新三板挂牌的公司仅为356家, 总市值为553.06亿元;2014年底, 挂牌公司便达1572家, 总市值为4591.42亿元;而截至2015年9月底, 新三板挂牌公司达到3585家, 总市值为15110.20亿元。

“十二五”时期, 新三板挂牌公司累计融资780.67亿元。新三板已成为继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之后第三家全国性证券交易场所, 是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前沿。

(三) “新四板”——区域性股权市场取得长足进步

2015年中国企业数量在1500万家左右, 而在上交所、深交所挂牌上市的企业只有3000家左右, 许多小微企业都在门外。

2012年, 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解决“中小企业多、融资难, 社会资金多、投资难”, 即“两多两难”问题, 中央允许各地重新设立区域性股权市场, 研究并推动在沪深交易所之外进行场外资本市场试验, 这就是所谓的“新四板”。

截至2015年6月份, 全国已设立34家区域性股权市场, 共有挂牌股份公司2742家, 展示企业3.02万家, 累计为企业实现各类融资2818亿元。证券公司柜台市场累计开立投资者账户358.56万个, 共有21家柜台市场试点公司的8692只私募产品通过柜台市场发行, 发行金额6203.43亿元, 实现转让交易1022笔, 转让金额133.04亿元。

(四) 债券、期货、金融衍生品市场飞速发展

“十二五”时期共上市了27个期货品种, 包括23个商品期货品种和4个金融期货品种。截至2015年6月份, 我国期货市场共有51个品种, 包括46个商品期货品种和5个金融期货品种。期货市场成交总量达87.6亿张, 成交金额1221.8万亿元, 商品期货成交量连续位居世界前列。

截至2015年6月份, 我国交易所市场各类债券托管面值2.95万亿元, 分别较2010年末增长370.57%;“十二五”时期累计发行公司债券1.94万亿元, 较“十一五”时期增长447.12%;现券和回购交易额分别为7.77万亿元和273.3万亿元, 较“十一五”时期分别增长299.42%和1561.42%;累计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81只, 发行金额963.7亿元, 较“十一五”时期增长了487.62%。

二、当前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尽管我国的资本市场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资本市场仍处于相对薄弱的起步阶段, 稚嫩的资本市场难以承担支持中国实体经济持续发展的重任, 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仍未得到根本性解决。

(一) 融资、资源配置功能发挥有限

股权融资规模过小, 在降低企业负债率、防范金融风险方面发挥的作用较为有限。过去5年 (2010-2014年) 中, 非金融企业股权融资1.92万亿元, 虽然绝对数不小, 但仅占同期社会融资额的2.52%, 股票市场融资功能有限。相关研究显示, 2013年底我国非金融企业债务与GDP的比值已上升至130%, 而欧美主要发达国家的这一比例在70%左右, 有些甚至只有50%。由于银行贷款等债权类融资具有较强的顺周期性, 企业运行良好时容易获得超额贷款, 而出现困难时不但难以获得新的贷款而且经常面临提前收贷压力, 因此整个社会负债过高时, 单户企业出现的债务危机容易不断传导引发金融风险。

(二) 资本市场在调结构、助创新、引导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作用不够明显

2013-2014年, A股融资额的96%通过增发、配股等方式投向已上市的存量企业, 新上市企业仅获得约4%的融资, 部分高成长的、国家鼓励的新兴领域企业被挡在资本市场之外, 一些创新型公司不得不寻求到海外发行上市。同时资本市场资源配置作用未有效发挥, 以2014年上半年为例, 从资金供给方面看, 新股发行募集资金240.79亿元, 而累计冻结的申购资金就达1.66万亿元, 中签率仅为1.66%;从资金需求方面看, 约600多家企业排队等待上市, 现有待过会的企业平均等待时间近两年。投资、融资双方需求旺盛, 但难以通过资本市场实现有效的资源配置。

(三) 中小企业在资本市场融资更难、更贵

尽管国家政策提倡大力拓展小微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提出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是解决小微企业直接融资比例过低、渠道过窄的必由之路, 但当前中小企业从资本市场融资比从银行贷款更难、更贵, 表现为上市门槛较高, 核准时间周期过长。据统计, 2014年上半年中小板、创业板上市45家企业, 从IPO申请受理到上市平均期限达2.7年。从资本市场融资的财务成本也高于间接融资成本, 以中小企业私募债为例, 目前该类债券平均票面利率约9.3%, 而同期银行中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约为6.6%。

(四) 资本市场呈现“倒三角”形态, 缺乏健康发展的基础

从市场构成角度而言, 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中主板 (含中小板) 主要为大型成熟企业服务, 创业板主要为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和高科技企业服务, 新三板主要为创新型、创业型、成长型的中小微企业服务, 区域性股权市场主要为特定区域内企业提供服务。这些板块理论上应该是“正三角”形态分布, 越往下融资企业越多, 融资需求越旺盛。

但在2014年, 主板 (含中小板) 融资7692亿元, 创业板融资500亿元, 新三板融资132亿元, 33家区域性股权市场合计融资464亿元 (未包含股权质押融资) , 基本呈现“倒三角”形态。其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

1. 创业板融资比例偏低

截至2014年末, 创业板上市企业406家, 占A股上市企业数的15.54%。2013年创业板融资额只占A股的2%左右, 2014年开展创业板再融资后情况有所改善, 这一数据增长到6%, 但占比依然偏低。

2. 新三板呈现地域化特征, 且市场容量较小

2014年末, 新三板挂牌企业1572家, 地域特征较为明显, 集中在北京 (占23.03%) 、江苏 (占10.88%) 、上海 (占10.56%) 和广东 (占9.48%) 等地。由于整体容量较小, 单户企业的融资行为对新三板的各项指标造成影响, 如2014年全年融资额132亿元, 其中57.87亿元 (占43.84%) 实际上是由1家企业 (昆吴九鼎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上市时融资35.37亿元, 随后定增22.5亿元) 获得, 对融资企业地域、行业等指标产生颠覆性的影响。

3. 区域性股权市场融资少, 认可度低, 发展不平衡

截至2014年末, 全国共有33家区域性股权市场, 合计挂牌企业4244家, 全年提供融资464亿元。由于融资少, 交易冷清, 社会对区域性股权市场的认可度依然较低。并且, 区域间市场发展极不平衡, 前3家市场的挂牌企业数量、融资额和股权交易分别占到全国的47.83%、53.74%、72.85%, 大部分市场作用发挥十分有限。

(五) 资本市场产品结构“重债轻股”, 资金难以向资本转化

产品结构存在“重债轻股”的趋势。2002年, 社会融资规模中债券融资与股票融资的比值为0.58, 即股票融资多于债券融资;而到2014年, 这一比值变化为5.59 (最高的2012年为8.97) , 债券融资规模已经远远超越股票融资。除了债券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外, 在股票市场中也存在股权融资占比较低的情况, 上交所2013-2014年融资中, 在包含优先股的情况下, 股权融资占比为55%。在区域性股权市场层面, 股权融资仅占到15%。“重债轻股”的不合理发展模式, 使得资金难以转化为资本, 难以有效降低企业负债率。

部分债券融资存在演变为间接融资的趋向。我国目前90%以上的债券 (主要是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 在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注册, 面向交易商协会会员发行。由于交易商协会会员大都是商业银行及部分非银行金融机构, 因此债券的购买者实际主要是金融机构而不是普通公众和一般企业, 债券融资已逐渐趋同于银行贷款的间接融资属性。

(六) 投资者群体分布不均衡, 资本市场投机氛围重

健康的多层次资本市场需要合理分布的投资者群体。在我国, 投资者目前主要集中在由主板和创业板组成的股票交易所市场, 对其他层次的资本市场关注度较少。且股票市场投机氛围重, 欺诈发行、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违法犯罪行为多发, 严重挫伤了投资者投资资本市场的积极性。

1. 主板投资者多, 新三板投资者少

与高涨的场内市场投资热情相比, 新三板、区域性股权市场的合格投资者人数过少。2014年末, 新三板投资者不到5万名, 且其中大多数是在挂牌时由企业原有股东转换而来, 在引入做市商制度的情况下, 成交量依然较小, 全年股票转让成交130.36亿元。在区域性股权市场, 投资者少、交易冷清的现象尤为明显, 一些市场合格投资者不足百名, 全年实际交易很少。

2. 个人投资者多, 机构投资者少

与成熟市场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相比, 我国主板 (含中小板) 和创业板构成的场内市场个人投资者过多, 规模小型化、投资散户化特征明显, 如2015年初至3月19日期间, 沪深两市成交额6446亿元, 其中个人投资者占90%左右。

3. 投机者多, 投资者少

当前资本市场中炒作气氛浓厚, 市场中炒新、炒题材等情况不断出现, 难以通过交易实现资本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

此外, 股票市场中存在的操纵市场、内幕交易、财务造假等违法犯罪行为, 严重挫伤了广大投资者投资的积极性, 也助长了市场的投机行为。

三、制约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原因

我国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之所以出现上面的问题, 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 行政性干预较多, 市场自主性作用发挥不够

目前, 在主板 (含中小板) 和创业板构成的场内市场, 企业上市实行核准制, 从前期审核到最终批准都集中在证监会, 这种情况下监管机构不单是市场监管者, 同时也是市场参与者。在过去几年中, 监管机构对市场行为进行行政化管理较为普遍, 对股票发行的节奏、定价、散户和大户之间的分配方案等本应该由市场或企业自主决定的问题都加以管控, 使得股票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同时监管机构人为控制发行节奏, 使得近年来股票市场IPO多次被叫停, 大量待发企业长时间不能过会发行, 企业通过发行股票进行股权融资的意愿降低, 整体市场规模也难以扩大。

当前区域性股权市场总体为“一省一市场”格局, 基本上是一个省级政府一家区域性股权市场。部分市场并非是在市场需要的情况下自发形成, 因此一些区域性股权市场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脱节, 成立较长时间依然没有企业挂牌, 一些市场虽有企业挂牌但交易冷清。由于与市场需求并不契合, 优质挂牌企业少, 投资者积极性低, 挂牌企业难以实现融资和股权交易, 造成市场缺乏吸引力并逐渐形成恶性循环。

(二) 资本市场诚信体系建设不足, 失信行为成本较低

企业诚信不足问题在银行贷款中也普遍存在, 但由于银行发放贷款时会对企业状况进行调查, 以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情况下, 投资者众多, 在机制上只能依赖于中介机构提供的报告和企业自身诚信, 诚信不足问题在资本市场较为突出。如2013年, 监管机构组织对IPO待审企业进行财务核查时, 共268家企业提交终止审查报告 (占比30.49%) , 而监管机构组织抽查的十余家企业中, 就有两家涉嫌严重的财务造假。

由于制度等各方面原因, 资本市场失信成本较低。如编造虚假材料欺诈上市的万福生科, 募集资金4.25亿元, 最终的处罚是法院判处罚金850万元, 董事长被判刑3年6个月, 证监会罚款30万元, 万福生科并未被退市。

因此, 直接融资的高成本实际上是在诚信体系不足情况下的风险溢价, “倒三角”市场构成则是诚信度、信息透明度影响下形成的自然选择。在当前多层次资本市场中, 主板 (含中小板) 和创业板等场内市场由于实质性审核, 虽然也存在虚假问题, 但诚信度相对较高, 因此能够吸引较多投资者;而新三板、区域性股权市场由于透明度较低, 投资者难以判断企业真实情况, 造成大量投资者集中在主板和创业板的局面。

(三) 企业股权融资意识低, 社会提供股权融资服务的能力不足

从企业角度而言, 当前股权融资意识较低, 大部分企业倾向于债权融资。通过股权融资后, 企业会出让部分股份未来收益, 让渡出一些企业控制权, 同时股权融资后企业信息会在一定范围内公开, 受到各方关注, 因此部分企业不愿进行股权融资, 而是倾向于贷款等债权融资。从外部环境而言, 金融体系中提供股权融资服务的能力不足。银行业具有较为完备的基础设施, 每个县域内都有多个银行分支机构, 具备贷款条件的企业在当地就能完成融资;而在资本市场融资需要到北京 (主板、创业板、新三板) 、省会城市完成相关审批或注册手续, 异地办理加大融资成本和难度, 这对中小微企业来说尤为明显。

此外, 债券市场还存在多头建设、多头管理的问题。当前债券品种主要有公司债、企业债和中期票据等, 分属证监会、发改委和人民银行等部门管理, 在发行审批上, 部门之间横向职权多头分割、自成体系。虽然融资主体、功能相近, 但发行条件、资金使用、信息披露、信用评级等监管要求并不相同, 也留下了利用规则差异寻求监管套利的空间, 影响债券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平。企业股权融资意识较低、资本市场股权服务能力不足、债券市场多头建设等多重因素加剧了“重债轻股”趋势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吕劲松.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J].中国金融, 2015 (4) .

面临的突出问题 第9篇

一、高校图书馆多校区模式下管理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 管理模式不合理。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的办学体制, 目前我国高校的办学体制主要分为多校区合并重组、多校区归并互补、多校区联合办学和在原有校区基础上新建校区四种类型, 被动的高校图书馆运行机制必须适应其办学体制, 所以其管理模式也分为集中统一、统分结合、分散协调、分散独立四种管理形式, 也就是常说的一馆制、总分馆制、并列馆制和独立馆制, 高校图书馆合并重组并不是直接的数量减少, 而是将多个图书馆进行有计划的资源整合, 以实现功能的强化, 而受到不同高校图书馆其发展历史、规模、馆藏特色、内部管理文化等方面存在明显区别的影响, 其在合并重组后管理模式要结合不同高校图书馆的特点, 而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多校区模式下所应用的管理模式仍未达到要求。

(二) 资源利用不充分。在馆藏信息资源利用方面, 多校区体制下通常高校原有的院系、专业等会在校区上进行调整, 而各图书馆原有的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分布都围绕原有的专业课程体系, 这会使图书馆资源的服务对象发生改变;而且校区空间范围的扩大, 使不同校区之间的图书馆资源利用难度加大;另外, 当多个图书馆合并时, 受其原有管理系统差异性的影响, 文献信息资源数据兼容性差, 也阻碍了多校区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利用。而在图书馆人力资源方面, 在多校合并后, 各图书馆原有的管理结构发生变化, 有些图书馆人员冗余, 而有些新建图书馆人员不足, 盲目的增添临时工的数量又会影响服务质量, 人力资源的利用也不理想。

(三) 读者服务难度大。目前读者服务方面的突出问题来源于校区之间距离的拉大, 造成阅读行为实施的困难, 不同校区学生对彼此的陌生感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图书馆的使用效果。另外, 多校模式下的图书馆管理使管理人员原有的组织环境被打破, 组织文化需要在较快的时间内重组并得到新环境中所有管理人员的认同, 而现阶段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之间仍存在因组织文化的差异而导致的冲突, 彼此之间产生的不认同感将直接影响图书馆的服务理念、服务方式等。

二、高校图书馆多校区模式下管理面临的突出问题的有效对策

(一) 管理模式。高校多校区模式下的图书馆管理要结合其实际情况进行管理模式的选择, 不能一味的沿袭其校园体制改革前的管理方式, 否则其实际的图书馆特色将得不到体现, 使各主体的矛盾逐渐激化, 例如, 经过对大量多校区模式下图书馆管理效果的整理分析发现, 扩建型的图书馆其选取“总分馆制”管理模式, 即以本部图书馆为总馆, 以扩建校区图书馆为分馆, 实现资源的统一管理和服务业务的实时共享, 效果最为理想, 其不仅强化了多校区图书馆的整体效应, 而且在资源优化配置、结构整合、业务管理、资源共享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多校体制改革后, 不论哪种类型的高校体制都会在专业体系建设上有明确的侧重点, 所以高校图书馆在多校区文献资源配置方面应在注重综合性的同时兼顾专业性, 以满足专业学生的学习需要, 在此基础上定期向学生展开图书取向调查, 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图书馆资源建设, 以此满足校区内学生知识扩展的需求;除此之外, 高校各校区应结合图书馆实际状况进行管理人员机构建设, 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 加快数字图书馆建设步伐。读者服务方面的问题主要来源于印刷型文献借阅对地域上的依赖性, 所以高校图书馆要解决此问题必须加大其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力度, 使图书馆文献借阅突破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 实现不同校区图书馆资源的互补, 各校区的学生可结合数字图书馆系统对其他校区图书馆馆藏文献电子资源进行阅读, 这不仅提升了资源的利用效果, 而且使读者服务的渠道得到丰富。

(四) 完善图书馆信息服务体系。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 主要以实现各校区图书馆资源通借通还为目标, 这依赖于各校区间的自动化管理系统建设程度, 现阶段我国高校已认识到自动化管理系统的重要性, 并不断扩大投资力度。

三、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 高校多校区模式的出现是我国高校发展的必然结果, 高校多校图书馆管理模式的出现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 但其现阶段在管理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结合图书馆发展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解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裴思愔.多校区图书馆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 2013.

[2]魏闻潇.多校区办学模式下, 高校图书馆资源与服务建设的对策研究——以河北工业大学图书馆为例[J].河北科技图苑, 2008 (06) :60-62;68.

上一篇:办公室健身操下一篇:教师该如何写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