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的现代职能

2024-05-31

武德的现代职能(精选5篇)

武德的现代职能 第1篇

武德是中华武术在几千年的实践和发展中,习武者不断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和智慧,逐步形成的传统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崇尚武德,开展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教育必将对提高全民族的思想素质和道德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1 武德的概述

1.1 武德的定义

武德:是指“止戈为武,尚武崇德”的精神。我国古代对“武”的理解是泛指军事行动。《说文解字》上说要“止戈为武”,它的意思是要以武禁暴治乱,止息干戈,而求得安定和平。“武”的原意并不是叫人们去“穷兵赎武”而称王称霸,恃强凌弱,怠意杀伤,灭人国家,占人土地,夺人财物,奴役人民。如果那样做的话,就不是“武”,而是“侵略”了,侵略是不配称“武”的。“武”的含义是正义,如古代周武王讨伐元道之纣王,死后被溢为“武王”;岳飞抗击金兵,死后被封为“岳武穆王飞”,这种冠以“武”的都是具有赞美和颂扬意义的美称。

崇尚武德,发扬民族精神,是今天我们所提倡武德的基本原则。武德在发展过程中,从最初维护民族利益的道德观,到现在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冲破单一、狭隘的道德意识,终于使尚武与尚德紧密结合,构成了中国民族精神的主体。崇德是尚武的前提,尚武是尚德的反映,通过崇德尚武,最终要发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为社会做出贡献!

我们认为,武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简而言之,就是武术道德。“道”一般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并引申为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准则、规则或规范;“德”即得,人们认识“道”,遵循“道”,内得与己,外施与人,便称为“德”。“道”主要指一种外在的要求,“德”则指内心的精神情操或境界。“道德”两字连用,始见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夫是之谓道德之极”。武德是隶属于体育道德的范畴。武德既是参加武术活动人们所遵守的公共体育道德,又是武术工作者在从事武术教学、训练、竞赛等工作中应遵循的伦理规范。由于武术有着区别于其它体育活动的特殊性,受着民族道德的影响和渗透,所以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道德规范———武德。

1.2 武德的历史渊源

“武德”一词的出现,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左传》。《左传宣公二十年》中说“武有七德”,即“禁暴、戢兵、保大、公定、安民、和众、丰财”,第一次明确地阐述了习武者的武技行为在道德层面上的升华,和对武技行为进行价值判断时应坚持的道德标准。《国语》则更进一步指出,“武德”是“武技”本身包含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国语晋语》曰:“武人不乱,智人不诈,仁人不党”。《国语晋语》已正式将“武”与“德”放到一起连用:“有孝德以出在公族,有恭德以升在位,有武德以羞为正卿,有温德以成其名誉”。表明“武”与“德”是一个整体,作为“武技”的两个因素,不可分割。

中国武术萌生于人类同恶劣的自然环境相抗争、求生存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发展于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客观条件下。当其作为一种激烈的斗争手段而又可以相对自由地使用的时候,如果社会力量和习武者自身对其不能给予一定的约束,势必造成滥用武力和导致人们不必要的流血伤亡的局面,甚至造成社会的动荡。先人们在正确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之后就如同人们在向文明迈进时需制定法律和道德规范一样,在武术活动中也形成了自己的武德概念。

2 现代社会崇尚武德的必要性

2.1 武德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礼仪讲究道德。今天,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飞速发展,物质文明得到了巨大提高,与此同时,对精神文明方面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改革开放初见成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建设之中,怎样建设精神文明与保障物质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就显得更加重要。武术是一项具有健身价值和技击功能的传统体育项目,它既能强身健体、防身自卫,又能修身养性、陶冶情操,还能通过研练武术了解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武术特殊的价值功能,对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保护人民利益,调节人际关系都有其特殊的作用。由于武术的特殊功能,武德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更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在我国,武术人口与日俱增的形势下,弘扬武德对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首先,弘扬武德能激发民族精神,弘扬祖国传统文化。其次,武德能促进社会进步,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通过弘扬武德,能使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团结友爱,互相谦让,从而调节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稳定,保证了物质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

2.2 武德具有良好的教育功能

武德的教育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自己,也就是说,崇尚武德可以培养“厚德载纳”的气度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二是教育他人,也就是说,武德高尚的人其行为处处影响着同道,成为武林界尊重和效仿的对象。武德作为传统的道德规范,教育着一代又一代武林精英,强化社会责任感,自重、自尊、自信、自爱。古今大凡武技高超之习武者首先目标明确,动机纯良,以国家民族和人民利益为重,不谋私利而秉存大义,不畏强暴而舍己救人。

2.3 武德具有安定社会的作用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重伦理道德的社会,重视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传统的伦理道德正在被实践着,涵盖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国现在的社会还处在向法制社会过渡的阶段,法律建设还不完善,从事武术活动的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应遵循武德的道德规范和应有的道德品质。武德虽然不等于法律,只属于伦理道德观念的范畴,但是由于武术活动具有诸多其他活动所没有的特征,故在武德中又蕴含了一种“法”的规约、一种习武者的戒束、一种判断道德行为的准则。正是由于武德的产生和存在,才保证了武术活动基本健康地向前发展。正因为两者之间联系得如此紧密,又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故在任何历史时期,传授武术,必先讲武德,“习武必先修德”成为各时期武术界的共识,崇尚武德对各时期的社会安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 在现代社会实践中如何倡导武德和弘扬武德精神

3.1 习武者必须遵守武德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品质

为武之道,以德为本。习武首先要重视武德的学习,要有好的思想品质,这是提高武技的前提。学习武术的宗旨,即不能逞凶斗狠,无事生非,应该遵守各项法规制度,做遵纪守法的模范,并能够主动同坏人坏事做斗争。在武林同仁中,要形成一种老师爱护学生,学生尊敬老师,互相尊重,共同研习武术的良好风气,为武术的发展贡献出一份力量。无论习武者之间,还是与其他人之间,都应该以礼相待,有礼有节,平易近人,谦虚诚恳,不能出口不逊,得意忘形,败坏武德。武术,是一项内容繁多,技术性较高的运动项目,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这就要求习武者有坚强的意志,不怕困难,立志为武术事业献身。要学习好武术,就应该拳不离手,坚持不懈地朝演夕练,勤学苦练。历史上武术有所成就的人,都是勤学的结果,只有这样才能学习好武术。

3.2 习武者必须克服传统武德中的一些糟粕

中国古代武术对习武者提出了许多具体而又严格的规定。如,少林武术有10条戒约,要求少林弟子们练武要持之以恒;武艺只用于自卫,不准好勇斗狠;尊敬师长;和善对待同辈,不惧恃强凌弱;不轻显技术;戒酒、肉、女色;不轻易传艺给俗家子弟等。永春白鹤拳有“五戒”:一不纵欲,二不酗酒,三不欺侮老人,四不欺侮儿童,五不欺侮妇女。显然,这些戒律的范围非常广泛,有它的封闭性、保守性的一面,如:将师傅的话奉若圣经,不敢创新;传子不传女的狭隘性;门户偏见,宗派关系等等。我们现在的习武者不仅要追求精湛的武技,严于律己,而且要克服传统武德的一些不良因素,通过道德修养追求一个充实的精神世界的优秀品质。

3.3 弘扬武德精神,必须重视武德教育

武术教育既有传授武技的教育,又有锻炼思想品德、促进个性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独特教育功能。武术以兴趣爱好为前提,推动学生合作交往,鼓励学生创新实践。这种强调潜能开发,注重创新精神,增强动手能力,具有广泛交流和展示的机会,体现了个性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现代教育特点,适应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需要。通过武术教学,使习武者不光停留在健身、技击、专业技术水平上,而是看到武术包含着极为丰富的民族文化及传统哲学、美学的思想和智慧,接受武术道德思想的熏陶、教育和影响,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品质,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加强凝聚力。

4 小结

武术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崇尚武德是武林人士的优良传统。江泽民同志曾经作过一个题词:“弘扬中国古代优良道德传统和革命道德传统,吸取人类一切优秀道德成就,努力创建人类先进的精神文明。”按照这个方向努力去做,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拥有精湛的武技又要具有高尚的道德,只有这样,中华民族古老的礼仪之邦才会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全世界的面前,展现它独特的魅力和风格。

参考文献

[1]任海.中国古代武术[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徐先玲,李相状.武术健身攻略[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

[3]陈颖,陈翔.重视武德教育促进武校发展[J].中国武术,2005(5).

[4]王兴臣.学拳练技悟武魂[J].体育文化导刊,2005(3).

[5]谢建平.要不要提倡武德[J].体育文史,2000(5).

[6]苗志良.崇尚武德与精神文明建设[J].体育文化导刊,2003(5).

武德的现代职能 第2篇

在中国特色的城市管理模式中,理论建构和应用取向都必须和日趋开放的中国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相吻合。我们认为首先应从理论层次上搜索当代城市管理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定位及其目标价值、管理原则和管理方式,这是中国发展新阶段中城市管理模式创新的三大主题。

一、现在进程中城市管理的价值定位

1.城市管理的首要价值在于它是城市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城市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按照规划蓝图建设生产后,重要的问题在于启动运转。城市现代化运转的根本动力在于城市管理。充分调动城市的主体,也就是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把人的因素同其它各种物的因素有机结合起来,进而推动城市各个系统实施现代化的有效运行。

2.城市管理又一价值在于城市发展的全程管理,它本身便是城市现代化的核心组成。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三者之中,管理师贯穿始终的。规划、建设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也都离不开管理。例如:有的楼还没有盖就倒塌了,桥还没通车就断裂了,还有的甚至居民住宅建筑偷工减料、质量低略。

3.城市管理的再一个价值在于它是城市这一庞大系统工程的必要条件和组织保障。建设个城市不容易,管理好更难,所谓“三分建设,气氛管理”城市管理师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面很广。例如:交通的管理,路口摊贩的管理,还有居民遵守交通规则的自觉性,这是城市管理实践中应给予深思的问题。

二、现代化进程中城市管理原则的定位

1.最大限度满足人民需要的原则。

2.统一规划、统一投资、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原则。

3.追求综合效益的原则。

4.实行因地制宜的原则。

5.保护生态平衡的原则。

三、现代化进程中城市管理的方式定位

1.管理职能的转换

2.管理重点的转换。

3.管理行为的转换。

论武德内涵及其现代意义 第3篇

【关键词】武术;武德内涵;现代意义

前言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产生和发展到今天,始终是以“未曾习武先习德”这一优秀传统思想道德理念为准则。在武术世代承传中,各个民间的武术结社、流派,在其家法、拳谱中几乎无一例外地开章明义阐明各自流派的门规戒律,对本门弟子的德性提出相当苛刻的要求,而这些门规戒律无一不体现着中国传统武术中的道德规范。这些道德规范和标准,约束和调整着习武者之间以及习武者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在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下,逐步形成了一种被世人推崇和认可的民族特色和优良传统——武德。为武之道,要以德为本。良好的武德不仅能协调习武者之间的人际关系,而且还能指导习武者的各类活动。习武者是今后中华武术的传承者和发扬者,是挑起武术不断向外传播和向前发展的栋梁。在习武学生中间进行武德教育,符合当今我国大力提倡的“构建和谐社会”理念。

1.武德的内涵

武德是武术教育理论中的核心内容,具有时代性、历史性、继承性等特点。武德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其结构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武德的内涵随之也发生了变化。古代以儒家的道德为主体,现代则以爱国主义为要旨。

1.1 传统武德的内涵

武德是指习武者道德品质的修养,是长期以来在习武群落中逐步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并形成的对习武者生活及其行为的道德规范的要求,是武术运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文化体系,在历代武术技术发展和积淀的过程中,逐步由浅显的规则约束,过渡到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具有了高层次的文化精神境界,提高了武术的品质。它协调着习武者之间的相互人际关系,影响着习武者的各类活动。

以伦理为本位的中国传统哲学,对传统文化价值系统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墨家的兼爱侠义、信义武勇,道家的道法自然、逍遥之游,佛家的积极入世、普渡众生等,这些高尚的情操和有志行为将个人生活与他人及国家紧密相联。而儒家的养浩然正气、重义轻利和“仁礼”思想对传统武德的影响非常深刻,儒家学派的修身养性,主张礼仪以讲究浑厚朴实、自然风雅、简练含蓄等思想,长期渗透到传统武术中,逐渐形成贵仁尚德、为仁以礼的思维准则。这种价值观念,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同。武德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是社会文明的一部分,有着其自身的特点;而对习武群体而言,又具有一种普遍的精神指导意义,其主体精神有着相对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为不同时期的习武群体所认同。武德的出现使武术运动在其发展的历史上没有仅仅成为一种技能,而是成为一种丰厚的内涵文化体系。

1.2 现代武德的内涵

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今天,武德应该具备新的时代内涵,它必须与新的历史时期相适应,服务社会,升华自己。新时期的武德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弘扬“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批判地继承传统武德中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积极作用的东西,抛弃那些束缚武术的健康发展、为旧社会制度服务的糟粕,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武德。

新时期的武德内涵,就个人自身来说,表现为刻苦努力、持之以恒,掌握更深更广的文化知识;对他人来说,表现为诚实守信、助人为乐,发扬时时处处献爱心的高尚品德;对家庭来说,表现为勤劳持家、尊老爱幼,做一个责任心强的家庭模范;对社会来说,表现为见义勇为、遵纪守法,做一个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好公民;对国家来说,表现为热爱祖国、为国争光,培养爱国主义,实现个人远大的人生理想。

2.传统武德的现代意义

2.1 崇尚武德有助于社会的安定

社会的安定有序既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前提,也是社会和谐的基本特征和根本保障。崇尚武德符合和谐社会的音符,它是推动和谐社会前进的一分子。武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应有的道德品质。武德虽不等于法律,只属于伦理道德观念的范畴,但是由于武术活动具有诸多其他活动所没有的特征,故在武德中又蕴含了一种“法”的规约、一种习武者的戒束、一种判断道德行为的准则。崇尚武德规范了习武者的行为和思想,教育习武者要言行律己,为人处世要和谐,适应了和谐社会的要求。正是由于武德的产生和存在,才保证了武术活动基本健康地向前发展。正因为两者之间联系得如此紧密,又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故在任何历史时期“传授武术,必先讲武德,习武必先修德”成为各时期武术界的共识,崇尚武德对各时期的社会安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崇尚武德是和谐社会、社会安定的阶梯,和谐社会、社会安定又赋予武德伦理更为丰富的内涵。

2.2 崇尚武德有利于民众的良好教育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是提高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础,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础。通过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道德认识,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提升人们的道德素质,坚定人们的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建构起了十分成熟的伦理道德价值体系,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道德规范体系。传统的伦理道德中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精华,是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共存共荣的凝聚剂和内聚力。忠、孝、仁、义等观念对于维护家庭和社会的和谐,从而对于群体的生存和发展,增强群体凝聚力有积极的作用。武德作为传统的道德规范,教育着一代又一代武林精英,强化社会责任感,自重、自尊、自信、自爱。古今大凡武技高超之习武者首先目标明确,动机纯良,以国家民族和人民利益为重,不谋私利而秉存大义,不畏强暴而舍已救人,行功勋悲壮伟烈。武德作为对习武人的道德规范和行为的约束机制,它表现出了强有力的约束功能,它在一定程度上对现代社会人们道德起到了教育作用。武德的教育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自己,也就是说,崇尚武德可以培养自己“厚德载纳”的气度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二是教育他人,也就是说,武德高尚的人其行为处处影响着同道,成为武林界尊重和效仿的对象。武德作为传统的道德规范,教育着一代又一代武林精英和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民众,强化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懂得自重、自尊、自信和自爱。

2.3 崇尚武德有利于民族精神培养

武德是一种古老的道德观念,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性,即正义、公平、尊严、忠诚、节操、信义等。它使习武者“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恶者而改之”,来调节自己与社会的关系。正是有这种指导思想和武德的约束,历史上涌现出许许多多既精通武技又具备武德的武林志士,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南宋民族英雄岳飞武艺超人,精忠报国,为世人所熟知。明朝抗倭英雄戚继光,是一位文武兼备,德高望重,有胆有识的民族将领,他的抗倭英雄故事,影响后世每一代人,使民族精神大振。近代史上的名师巨匠霍元甲、张占奎、王子平等、不但武艺卓绝,而且有爱国图强的无畏精神,振奋了民族的志气,狠杀了帝国主义威风。他们这种杀敌报国、锄恶扬善、匡扶正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等侠义行为,是形成了武德文化的基石。对后世历代子孙以及中华民族精神的培养有着深远的影响。

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支撑。民族精神是文化的集中体现,民族精神是民族意识的精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支柱。中华民族精神的基点是“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内容。培养民族精神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今天我国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全面奔向小康社会的同时,要努力培养中华民族精神。对于武术界来说,继承和发扬崇尚武德的光荣传统,是培养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另外,弘扬武德对当今世界竞技体育的道德领域也起着良好的榜样作用。

3.结语

武德是中国传统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其结构发生变化,武德的内涵随之也发生了变化,但都是以追求和谐为最高境界,注重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武德内容已经发展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武术的现代意义使习武者把个人的习武行为与社会责任和义务结合起来,把武德当作一种良好的道德品质去改变自己,感染和带动他人,树立新世纪习武者的形象。时代的今天,构筑适应新时代韵律的“武术美德工程”也是当代一桩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创新工作。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武术要发展,离不开美德的培育,这在当今我国大力推行公民道德教育形势下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苗志良.崇尚武德与精神文明建设[J].体育文化导刊,2003,(5):42-43.

[2]周伟良.析中华武术中的传统武德[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8,23(3):12-17.

[3]宋桦.试论武德的现代内涵[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6,(3):104-106.

[4]栗胜夫.论我国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40-44.

[5]徐德正,徐明全.武术文化中的道德规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34(1):

37-40.

本文系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武德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功能研究》(课题编号:SKL-2008-1696)。

作者简介:

沈仲夏,男,硕士,现就读于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刘含辉,男,郑州市黄河科技学院体育学院武术系。

龚建领,男,河南登封少林鹅坡武术专修院。

浅谈现代社会倡导武德的重要性 第4篇

1 武德的概述

1.1 武德的定义

武德是指“止戈为武,尚武崇德”的精神。我国古代对“武”的理解是泛指军事行动。《说文解字》上说要“止戈为武”,它的意思是要以武禁暴治乱,止息干戈,而求得安定和平。“武”的原意并不是叫人们去“穷兵赎武”而称王称霸,恃强凌弱,怠意杀伤,灭人国家,占人土地,夺人财物,奴役人民。如果那样做的话,就不是“武”,而是“侵略”了,侵略是不配称“武”的。“武”的含义是正义,如古代周武王讨伐无道之纣王,死后被溢为“武王”;岳飞抗击金兵,死后被封为“岳武穆王飞”,这种冠以“武”的都是具有赞美和颂扬意义的美称。

崇尚武德,发扬民族精神,是今天我们所提倡武德的基本原则。武德在发展过程中,从最初维护民族利益的道德观,到现在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冲破单一、狭隘的道德意识,终于使尚武与尚德紧密结合,构成了中国民族精神的主体。崇德是尚武的前提,尚武是尚德的反映,通过崇德尚武,最终要发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为社会做出贡献。

我们认为,武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简而言之,就是武术道德。“道”一般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并引申为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准则、规则或规范;“德”即得,人们认识“道”,遵循“道”,内得与己,外施与人,便称为“德”。“道”主要指一种外在的要求,“德”则指内心的精神情操或境界。“道德”两字连用,始见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夫是之谓道德之极”。武德是隶属于体育道德的范畴。武德既是参加武术活动人们所遵守的公共体育道德,又是武术工作者在从事武术教学、训练、竞赛等工作中应遵循的伦理规范。由于武术有着区别于其它体育活动的特殊性,受着民族道德的影响和渗透,所以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道德规范———武德。

1.2 武德的历史渊源

“武德”一词的出现,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左传》。《左传宣公二十年》中说“武有七德”,即“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第一次明确地阐述了习武者的武技行为在道德层面上的升华,和对武技行为进行价值判断时应坚持的道德标准。《国语》则更进一步指出,“武德”是“武技”本身包含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国语·晋语》云:“武人不乱,智人不诈,仁人不党”。《国语·晋语》已正式将“武”与“德”放到一起连用:“有孝德以出在公族,有恭德以升在位,有武德以羞为正卿,有温德以成其名誉”。表明“武”与“德”是一个整体,作为“武技”的两个因素,不可分割。

中国武术萌生于人类同恶劣的自然环境相抗争、求生存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发展于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客观条件下。当其作为一种激烈的斗争手段而又可以相对自由地使用的时候,如果社会力量和习武者自身对其不能给予一定的约束,势必造成滥用武力和导致人员不必要的流血伤亡的局面,甚至造成社会的动荡。先人们在正确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之后就如同人们在向文明迈进时需制定法律和道德规范一样,在武术活动中也形成了自己的武德概念。

2 现代社会崇尚武德的必要性

2.1 武德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礼仪讲究道德。今天,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飞速发展,物质文明得到了巨大提高,与此同时,对精神文明方面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改革开放初见成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建设之中,怎样建设精神文明与保障物质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就显得更加重要。武术是一项具有健身价值和技击功能的传统体育项目,它既能强身健体,防身自卫,又能修身养性,陶冶情操,还能通过研练武术了解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武术特殊的价值功能,对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保护人民利益,调节人际关系都有其特殊的作用。由于武术的特殊功能,武德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更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在我国武术人口与日俱增的形势下,弘扬武德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首先,弘扬武德能激发民族精神,弘扬祖国传统文化。其次,武德能促进社会进步,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通过弘扬武德,能使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团结友爱,互相谦让,从而调节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稳定,保证了物质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

2.2 武德具有良好的教育功能

武德的教育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自己,也就是说,崇尚武德可以培养“厚德载物”的气度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二是教育他人,也就是说,武德高尚的人其行为处处影响着同道,成为武林界尊重和效仿的对象。武德作为传统的道德规范,教育着一代又一代武林精英,强化社会责任感,自重、自尊、自信、自爱。古今大凡武技高超之习武者首先目标明确,动机纯良,以国家民族和人民利益为重,不谋私利而秉存大义,不畏强暴而舍己救人。

2.3 武德具有安定社会的作用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重伦理道德的社会,重视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传统的伦理道德正在被实践着,涵盖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国社会的法律建设还不完善,从事武术活动的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应遵循武德的道德规范和应有的道德品质。武德虽然不等于法律,只属于伦理道德观念的范畴,但是由于武术活动具有诸多其他活动所没有的特征,故在武德中又蕴含了一种“法”的规约、一种习武者的戒束、一种判断道德行为的准则。正是由于武德的产生和存在,才保证了武术活动基本健康地向前发展。正因为两者之间联系得如此紧密,又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故在任何历史时期,传授武术,必先讲武德,“习武必先修德”成为各时期武术界的共识,崇尚武德对各时期的社会安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 在现代社会实践中如何倡导武德和弘扬武德

3.1 习武者必须遵守武德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品质

为武之道,以德为本。习武首先要重视武德的学习,要有好的思想品质,这是提高武技的前提。学习武术的宗旨技能,不能逞凶斗狠,无事生非,应该遵守各项法规制度,做遵纪守法的模范,并能够主动同坏人坏事做斗争。在武林同仁中,要形成一种老师爱护学生,学生尊敬老师,互相尊重,共同研习武术的良好风气,为武术的发展贡献出一份力量。无论习武者之间,还是与其他人之间,都应该以礼相待,有礼有节,平易近人,谦虚诚恳。不能出口不逊,得意忘形,败坏武德。武术是一项内容繁多,技术性较高的运动项目,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这就要求习武者有坚强的意志,不怕困难,立志为武术事业献身。要学习好武术,就应该拳不离手,坚持不懈地朝演夕练,勤学苦练。历史上武术有所成就的人,都是勤学的结果,只有这样才能学习好武术。

3.2 习武者必须克服传统武德中的一些糟粕

中国古代武术对习武者提出了许多具体而又严格的规定。如,少林武术有10条戒约,要求少林弟子们练武要持之以恒;武艺只用于自卫,不准好勇斗狠;尊敬师长;和善对待同辈,不惧恃强凌弱;不轻显技术;戒酒、肉、女色;不轻易传艺给俗家子弟等。永春白鹤拳有“五戒”:一不纵欲,二不酗酒,三不欺侮老人,四不欺侮儿童,五不欺侮妇女。显然,这些戒律的范围非常广泛,但也有其封闭性、保守性的一面,如:将师傅的话奉若圣经,不敢创新;传子不传女的狭隘性;门户偏见,宗派关系等等。我们现在的习武者不仅要追求精湛的武技,严于律己,而且要克服传统武德的一些不良因素,通过道德修养追求一个充实的精神世界。

3.3 弘扬武德精神,必须重视武德教育

武术教育既有传授武技的教育功能,又有锻炼思想品德、促进个性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独特教育功能。武术以兴趣爱好为前提,推动学生合作交往,鼓励学生创新实践。这种强调潜能开发,注重创新精神,增强动手能力,具有广泛交流和展示的机会,体现了个性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现代教育特点,适应了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需要。通过武术教学,使习武者不光停留在健身、技击、专业技术水平上,更看到武术包含着极为丰富的民族文化及传统哲学、美学的思想和智慧,接受武术道德思想的熏陶、教育和影响,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品质,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加强凝聚力。

参考文献

[1]任海.中国古代武术[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徐先玲,李相状.武术健身攻略[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

[3]陈颖,陈翔.重视武德教育促进武校发展[J].中华武术,2005(5).

[4]王兴臣.学拳、练技、悟武魂[J].体育文化导刊,2005(3).

[5]谢建平.要不要提倡武德[J].体育文史,2000(5).

[6]苗志良.崇尚武德与精神文明建设[J].体育文化导刊,2003(5).

武德的现代职能 第5篇

摘 要: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的职能有多种不同的观点。内部审计的职能不是一成不变的,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具有经济监督和经济评价职能,经济鉴证、经济管理、经济咨询等不是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的职能。

关键词:内部审计;职能;经济监督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0)02-0085-03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健全和完善,内部审计的理论框架需要重构,内部审计的业务范围需要拓广,因而,对于内部审计的研究,又重新成为一个比较热门的领域。

一、内部审计的职能并非一成不变

职能是由事物本质所决定的一种内在功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和人的思维能力的进步,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会进一步深化和延伸,这种认识上的深化和延伸同时也会揭示事物的潜在职能,也就会改变事物现有的职能。内部审计的职能会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管理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变化。

内部审计的职能是由内部审计自身的条件和所处的外部环境所决定的。以西方内部审计为例,在内部审计发展的三个阶段上,内部审计具有不同的职能。现代内部审计产生的初期,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企业经营层次的增多,企业管理当局更加关心分支机构编写的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企业财务收支的合规性,希望对内部所属各级组织的财务收支活动实行有效的监督,内部审计主要是进行查错揭弊的合理性财务审计。此时内部审计的职能以监督为主。

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变革和经济国际化的蓬勃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为了立于不败之地并不断发展,迫切需要加强内部控制,改善经营管理,对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一切因素都要进行深入分析和科学评价。在这一背景下,西方企业内部审计突破了传统的财务审计范畴,广泛开展了内部控制制定审评,并逐步开展经营审计,将提出改进经营活动的建议作为工作重点,内部审计的评价职能全面体现。

20世纪60~7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的增长,西方国家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例如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社区关系紧张、消费者权益保护不力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和恶化直接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经营和持续发展,使得企业不得不开始审视自己的社会价值和社会责任。他们认识到,只有履行好自己的社会责任,才能保障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并可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以获得持续的发展。因此,内部审计部门又积极开展了社会责任审计,对企业履行保护环境、节约使用能源等方面进行评价,通过评价,对从经营决策到经营结果和效果的全过程都开展了审计,最大限度地为企业提高管理水平服务,提高经济效益服务,促进企业长期健康、稳定地发展。这时,内部审计的评价职能就越来越突出,正如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50年代发布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所明确指出的“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评价活动。”

二、关于内部审计职能的几种观点

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的职能,既不同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内部审计,也有别于西方国家内部审计

上一篇:地方特色农业经济论文下一篇:人生的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