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职业暴露

2024-07-24

HIV职业暴露(精选8篇)

HIV职业暴露 第1篇

1 HIV/AIDS职业暴露与职业防护

1.1 HIV/AIDS职业暴露的界定

AIDS是一种由HIV引起的以人体免疫系统破坏和各种继发感染为主要特征的致死性传染病, PLWHA为其传染源, 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体液接触及母婴途径传播, 人群普遍易感, 目前尚无治愈方法。HIV/AIDS职业暴露是指卫生、公安、司法等部门工作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及执行公务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含有HIV的血液 (或体液) 污染黏膜 (或破损的皮肤) , 或被含有HIV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锐器刺破皮肤而具有被HIV感染的可能性的情况[1]。

1.2 护理人员HIV/AIDS职业暴露的危害

随着AIDS在全球的流行进入快速增长期, 医务人员接触HIV的几率越来越高, 职业安全面临着更大的风险。据国内外资料显示, 护理人员是职业暴露发生率最高的群体[2,3]。护理人员一旦因职业暴露而感染HIV, 不仅对个人身心健康及其家庭产生重大的冲击, 而且还将对整个临床护理工作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1.3 研究护理人员HIV/AIDS职业防护措施的重要性

HIV/AIDS职业防护包括暴露前预防与暴露后预防两方面。自1981年首例AIDS被发现, 国内外学者对护理人员HIV/AIDS职业暴露的防护办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付诸实践, 但是干预效果研究均提示护理人员HIV/AIDS职业防护尚存在不足, 职业暴露发生率高, 防护不当成为职业暴露最主要原因之一。研究系列改善护理人员HIV/AIDS职业防护现状的有效措施, 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2 国外护理人员HIV/AIDS职业暴露与职业防护现状

2.1 国外护理人员HIV/AIDS职业暴露现状

国外护理人员HIV/AIDS职业暴露现状的研究结果主要可总结为以下几方面:护理人员仍为HIV/AIDS职业暴露发生率最高的群体[3];护理人员HIV/AIDS职业暴露的主要途径为经皮肤、黏膜暴露[4];主要暴露方式为针刺伤等医疗锐器伤, 有研究通过对475名医护人员调查发现56.2%医护人员发生过医疗锐器伤, 平均每年发生率为30%, 其中有20.2%直接暴露于病人的血液与体液[5]。相关学者追溯其原因发现, 76%职业暴露是由于不规范的操作造成的, 主要与护理人员粗心、职业防护意识淡薄、防护技术掌握不牢固[4]以及不能严格遵守普遍防护措施有关[5,6]。

2.2 国外护理人员HIV/AIDS职业防护现状

基于以上护理人员HIV/AIDS职业暴露现状, 国外学者先后提出相关干预措施对护理人员的HIV/AIDS职业防护现状进行干预, 然而其总体干预效果不容乐观, 职业防护不当仍为护理人员HIV/AIDS职业暴露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主要表现在:护理人员对AIDS一般知识如定义、经典传播途径掌握较好, 对非传播途径理解不够, 认为接触PLWHA的眼泪、唾液、尿液和粪便会感染HIV[7], 导致对PLWHA的过度恐惧, 不利于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 最终妨碍护理质量的提高。针对防护用具使用状况调查发现, 部分医院管理部门不重视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 导致防护用具种类不齐、数量十分有限[8], 尽管护理人员有使用防护用具的意识, 也因硬件不足而限制了防护行为的有效实施。而有关职业暴露后预防, 仅有极少数护理人员懂得暴露后紧急处理并请相关专业人员评估后上报上级部门[9,10,11]。

2.3 国外对护理人员HIV/AIDS职业防护的干预

国外护理人员HIV/AIDS职业防护现状不容乐观, 为护理人员提供有关职业防护的健康教育, 以改善护理人员职业防护的现状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8,9,10]。提高护理人员的控制感染的意识是改善职业防护行为的关键[6]。同时, 医院行政部门应强调暴露前预防与暴露后处理同等重要;医院管理者应重视护理人员职业安全, 为护理人员提供充足的防护用具[4];卫生权威机构应出台相关政策、加强职业暴露的监督, 提高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力度等[3,11]。可见, 根据所搜集的相关资料, 国外针对护理人员HIV/AIDS职业防护现状, 仅提出以上建议与设想, 尚缺乏具体的职业防护措施。

3 国内护理人员HIV/AIDS职业暴露与职业防护现状

我国于1985年发现第1例AIDS, 相对于世界其他国家对AIDS的接触较晚。对护理人员而言, 护理PLWHA是一充满挑战的工作, HIV/AIDS职业暴露防护的现状不容乐观。具体表现为:国内护理人员HIV/AIDS职业暴露发生率高。国内学者对云南省2007年—2010年上报的HIV/AIDS职业暴露统计分析发现4年内共发生医护人员职业暴露680例, 占职业暴露总人数的74.64%[12]。其中, 针刺伤职业暴露发生率最高, 为护理工作中最严重的职业性危险因素之一, 也是引起血源性疾病职业感染传播的最主要原因之一[13]。暴露水平与医院性质无关, 与护理人员的工作年限呈正相关, 工作年限越长职业暴露的风险越高[14], 最主要原因可总结为以下几方面。

3.1 护理人员HIV/AIDS职业防护相关知识匮乏

国内学者通过对某医院249名临床护理人员调查发现, 60.24%的护理人员不知道什么叫职业暴露, 仅有9.64%的护理人员知道AIDS病毒职业暴露级别分为几级[15,16]。针对职业防护的普遍性预防, 对258名护理人员的调查问卷发现, 38.37%的护理人员不知道将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及排泄物视为有传染性的, 2 0%护理人员不清楚标准预防强调双向预防, 65.89%的护理人员不清楚微粒隔离的具体内容[17]。关于暴露后的紧急处理, 国内学者对北京31个科室的医务人员调查发现其发生AIDS职业暴露后上报知识的正确率极低[18]。这可能与我国护理教育普遍未纳入职业安全防护教育内容, 也未编制相关的专业教材有关[19,20], 护理专业学生是工作后才开始接触职业安全防护知识。进入工作岗位后又由于医院对HIV/AIDS职业防护培训不重视, 形式单一, 缺乏针对性。而护理人员本身忙于工作, 抽不出时间自学, 从而导致护理人员普遍缺乏HIV/AIDS职业暴露防护的相关知识。

3.2 护理人员HIV/AIDS职业防护的意识淡薄

关于护理人员HIV/AIDS职业防护的意识现状, 国内已有大量文章进行了相关报道。总的来看, 护理人员HIV/AIDS职业防护意识普遍淡薄, 与护理人员的工作年限、工作科室无关[21]。这种对职业暴露防护意识的淡薄主要可能与护理人员接受这方面的知识较少, 未能充分认识到职业暴露的危害性, 并形成良好的职业防护观念有关。国内有学者对26所护理学院、护士学校进行调查发现100%的学校未开设职业安全防护课程, 亦无相关教材[20]。入职后的培训少, 只有较少部分护理人员得到相关培训[22]。护理人员对HIV/AIDS职业暴露危险性认识不足, 存在侥幸心理, 认为临床工作中锐器伤等在所难免, 所以进行防护操作太麻烦, 尤其是在紧急情况下, 防护用具的使用会影响工作效率。

3.3 护理人员HIV/AIDS职业防护现状

国家卫生部为维护医护人员的职业安全,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标准预防原则》于2004年颁布了《医务人员HIV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 (试行) 》 (以下简称《指导原则》) , 提倡普遍性预防, 明确指出在接触病原性物质前, 佩戴手套、口罩、防护眼镜、穿好隔离衣等。而有研究人员对160名临床一线护理人员调查研究发现, 有87.2%的护理人员在手部皮肤有损伤、可能接触PLWHA的血液、体液污染前不戴双层手套, 76.9%的护理人员在掰安瓿时从不戴手套[23], 且不同工作年限的护理人员相比, 低年资护理人员防护用具的使用率仅为30%, 5年~10年的为50%, 10年以上的为71.43%[4]。《指导原则》还指出护理人员在每次接触病人或其排泄物、分泌物和污染后的物品后都要洗手, 即使当时戴手套也应在流水下或肥皂水冲洗, 而有学者对某医院258名护理人员护理行为调查发现, 55.04%的护理人员洗手不规范[24]。

医疗锐器伤为护理工作最常见的损伤[3], 成为医疗护理人员经血液传播HIV的主要途径, 且不同年限护理人员之间无明显差异[22]。《指导原则》明确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赵德林等[15]的调查发现, 利器盒放置不当、操作过程中不戴手套、用手直接分离利器现象占职业暴露针刺伤第1位。而一旦职业暴露, 应立即遵照《指导原则》实施局部处理并上报, 而有研究者发现仅有33.3%的护理人员懂得暴露后如何处理伤口, 暴露后主动向上级报告的只有38.67%[18]。

4 护理人员HIV/AIDS职业防护干预措施

4.1 严格遵守《指导原则》

国家为保护医护人员的职业安全, 出台《指导原则》, 强调实行普遍性预防, 建议护理人员将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视为具有传染性, 进行隔离, 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 接触上述物质者都必须采取防护措施。防护措施的执行必然要用到防护用具, 且研究表明, 防护用具的正确使用可以使职业暴露发生率明显地降低[15]。但是, 长期以来, 医院只关注病人是否感染, 对护理人员职业暴露感染HIV的关注少之又少, 从而造成防护经费和防护设施缺乏。同时护理人员认为佩戴防护用具太麻烦, 降低工作效率等都制约了护理人员普遍性预防的实施[25]。

4.2 加强继续教育, 提高防护意识

研究发现, 针对护理人员HIV/AIDS职业暴露的防护知识匮乏现状, 卫生部门加强对护理人员进行AIDS防护知识规范化培训, 并在培训前后进行考核。医院定期进行PL-WHA护理查房, 以针对性地进行临床护理实践培训[26]等。尽管卫生部门、医院有关于HIV/AIDS职业防护方面培训, 由于培训形式单一、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等导致护理人员实际上收获甚少[27]。加之护理人员工作量大、工作繁重, 大多数人几乎没有多余的时间与精力认真学习, 大多将其当做任务应付[28], 防护知识与意识未见显著变化。

4.3 对护理PLWHA的护理人员的管理

尽管护理管理者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护理PLWHA的护理人员职业防护管理和监控, 制定了AIDS护理规范, 并组织晨会学习[15]。但是由于护理编制少、工作重, 护理人员为了追求效率经常忽略按照AIDS护理规范进行操作。另一方面, 由于护理人员精神压力大、工作倦怠导致工作分心[29], 也增加了职业暴露的风险。

综上所述, 当前护理人员的HIV/AIDS职业防护现状还急需改善, 现有干预措施很多, 但是针对性与可操作性不够突出。今后应更加深入探讨系列有效的护理人员HIV/AIDS职业防护措施, 重点针对如何提高护理人员防护知识水平及其对职业暴露危害性的意识、强化其职业防护行为, 从而降低职业暴露率和HIV感染率, 保护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 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摘要:介绍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艾滋病 (AIDS) 职业暴露与职业防护的概念、危害及国内外护理人员HIV/AIDS职业暴露与职业防护现状及护理人员HIV/AIDS职业防护干预措施。指出当前护理人员的HIV/AIDS职业防护现状还急需改善, 今后应更加深入探讨系列有效的护理人员HIV/AIDS职业防护措施, 重点针对如何提高护理人员防护知识水平及其对职业暴露危害性的意识、强化其职业防护行为。

HIV职业暴露 第2篇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应立即向医院感染管理科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接到报告后,立即报告主管院长按以下流程处理,尽快采取有效防范措施:正确掌握锐器伤HIV、HBV、HCV职业暴露处理流程:

挤压伤口(伤口旁端轻轻挤压)→肥皂水+流动水反复冲洗(粘膜被污染时,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消毒(0.5%碘伏、75%酒精)→包扎→报告→相关抗体跟踪检测(接种疫苗或预防用药,必要时评估)→心理干预。

1.患者如系HIV(+)、HBV(+)、HCV(+)或疑似HIV(+)者,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根据卫生部有关文件处理并跟踪。2.感染管理科、医务科、护理部负责监督职业暴露当事人按时进行疫苗接种和化验,并记录相关事项。

HIV职业暴露 第3篇

文章编号:1003-1383(2011)03-0370-04 中图分类号:R 512.910.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1.03.055

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i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以免疫功能缺陷为主的一种传染病[1],是目前威胁和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重大传染病,也是当今全球面临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2007年10月底,我国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223501例[2],而最新资料显示,截止2009年底,估计现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10.5万人(9.7~11.2万人)[3]。由此可见,AIDS的传播速度呈迅速递增趋势,HIV的流行在中国已经从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展[4],HIV感染者或AIDS患者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临床上,护士接触AIDS患者的机会随之增加,对艾滋病的职业暴露日趋严重。为加强基层护士的HIV职业防护,避免其职业暴露,现就基层医院护士HIV职业暴露的现状及其防护综述如下。

护士职业暴露的现状

1.自我防护意识淡薄,缺乏HIV知识培训 国内多项调查研究提示,我国护理人员对AIDS一般知识认识不足,安全防护意识差。毛秀英等[5]的研究发现,只有12.5%~24.2%医护人员知道标准性预防原则,在进行注射、输液输血及采血操作中,仅有7.7%护士经常戴手套,22.1%护士偶尔戴手套。表明基层医院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普遍较弱,对职业暴露的危险性认识不足,对普遍性预防原则的了解不够。李映兰等[6]的研究也发现,护士对AIDS标准性预防原则掌握不够,安全防护意识较差。相当一部分护理人员认为AIDS离我们还很远。在临床工作中,由于护理人员少,工作量大,除了少数专职人员外,很少能安排参加培训或各种学术讲座。显然,没有接受HIV相关健康教育和职业知识培训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之一。刘大华等[7]对HIV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中发现,临床对HIV基本定义和传播途径以及如何预防和控制HIV等知识贫乏,主要是因为没有接受HIV有关的健康教育和培训。医护人员对艾滋病认识不足,在医疗活动中疏忽大意,警惕性不高,造成HIV医源性感染的危险性就会增加[8]。基层医院受条件的制约,多数住院患者都是在住院一段时间后才发现是感染者,绝大多数护士针刺伤后抱有侥幸心理,缺乏相关知识,认为患者不会是艾滋病携带者或AIDS患者而置之不理,不进行任何处置,潜在发生职业暴露的危险。

2.设施条件,普遍性防护措施不到位 现阶段我国基层医院医疗设施的配置和防护用品的缺乏普遍存在,对职业防护基础设施、设备方面投入资金少。绝大部分基层医院洗手设施不合格,无脚踏式或感应水池,甚至为了节约成本使用肥皂洗手而不用洗手液。由于种种原因没有配备如利器盒、防护眼镜、隔离衣、防护服等专门的防护用品,严重制约了护士在HIV职业暴露的防护。锐器及针刺伤是常见的职业伤害因素,而且护士是接触锐器最多的群体,清洗手术器械、回收、毁形一次性物品等处理,增加了护士侵入性操作机会。锐器伤经常发生在操作者缺乏经验,匆忙、疲劳时或患者不合作时。黄小红等[9]对916名临床护士发生锐器伤的概率进行调查,结果针刺伤的发生率为70.47%。在护理过程中,患者的突然运动可导致29%的针刺伤,特别是护理对象不合作是导致针刺伤的危险因素[10]。有研究证实[11],护士是发生医疗锐器伤及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人群。在编制不足的情况下超负荷工作,被针刺伤的风险很大[12],护士长期处在针刺伤的危险中。HIV职业暴露引起的职业感染,多数是通过被污染的针头刺伤或其他利器割伤皮肤引起,而这种损伤往往是由于护理人员本身疏忽大意或操作不当造成。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普遍性防护原则”是医务工作者安全操作的行动指南,临床一线护理人员接触HIV感染者或发病者的血液和体液的几率较高,如果在医疗过程中不遵守“普遍性防护原则”,操作不规范,保护措施不到位,将使HIV职业暴露成为可能。

护士HIV职业暴露的防护

1.强化安全意识,加强培训 有研究认为HIV是传染病中较新的一种,职业暴露知识对较多的临床护士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发现对HIV的认识程度明显不够[13]。由于基层医院的护士起点低、知识面窄、信息闭塞,是更需要学习培训新知识、新技术的群体。有研究表明,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教育已经被公认是减少职业性损伤的有效措施之一。应加强对护理人员HIV/AIDS知识的学习与防护的培训[14]。只有学习与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技术,才能有针对性地预防和处理职业暴露后的有关问题[15]。笔者建议专职卫生人员应定期到基层进行HIV的有关知识培训,做到不用走出家门就能学到新知识。

2.改善医疗环境,加大防护设施投入 医院的管理层应对护士的职业暴露及防护高度重视,完善各项设施,改善工作条件,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确保护士使用上先进的保护性用具。有研究表明,医务人员操作时针刺伤的发生,多在静脉滴注或经静脉或肌肉注射,而且针刺伤更有可能是因为设计的原因而不是粗心引起[16]。因此,护理人员迫切需要对人无害、无危险、注射器产生的废弃物不会对社会构成危险的安全注射,如利器盒、毁形器等;配备充足的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隔离衣、眼罩、防护服等;医院可装备脚踏洗手池、感应式洗手池;购进先进的仪器设备,如器械清洗机等。要理解和支持护士职业暴露的防护,解决护士因防护用品供应不上而放弃防护措施的尴尬局面。

3.做好防护,实施标准预防 医务人员预防HIV感染的防护措施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原物质,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17]。①洗手:对于医务人员,最有效的控制感染措施就是在接触患者前后以及所有操作前后,均应用洗手液在流动水下洗手;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和被污染的物品后要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脱去手套后仍需要立即彻底洗手;护士应掌握六步洗手法。②戴手套:手套能保护医务人员避免血液、体液接触皮肤或伤口。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时应当戴手套;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时要戴双层手套。韩晶等人[18]对7例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的预防分析认为,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医护人员接触到的血量比未戴手套可以减少50%以上。戴用双层手套可使血液接触率由戴单层手套的11.84%降至4.69%,且内层手套的穿孔率仅为0.52%[19]。③戴口罩、防护眼镜和面罩:有些操作可能出现血液或体液飞溅、喷射的情况,如分娩和外科手术,这时需要戴口罩、防护眼镜和面罩,保护眼睛、鼻子和口腔黏膜。④穿隔离衣或围裙:防止操作过程中血液和体液污染衣物。

4.锐器误伤的预防 规范各项操作行为,培养良好的操作素质与防护意识。治疗中尽量使用一次性用品,包括注射器、输液器、试管、手套、隔离衣等。用毕的针头和尖锐器具不可用手直接接触;不要将针头再插入针头套内,双手回套针帽是一个很危险的动作,针头很容易刺伤拿针帽的手,当必须套回针帽时要采取单手操作;手持针头和锐器时,不要让针头和锐器面对自己或他人;手术过程中传递手术刀、缝合针等尖锐物品时,注意安全操作,防锐器刺伤。不要直接用手毁坏用过的注射器、针头等,用毕的针头和尖锐器具应放入利器盒后再作处理。Castella A等[20]对439例与针刺有关的经皮损伤的调查中发现,24%的伤害可通过正确的安全操作程度得到避免。有学者认为医护人员对针刺伤认识不足,工作粗心大意,未按操作规程执行,操作不熟练,针对这些情况,有关部门应加强教育及监督管理力度,规范操作规程。

5.HIV职业暴露后的处理 医务人员一旦发生HIV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实施局部处理措施,这样可以降低通过职业暴露感染HIV的危险性。污染眼部等黏膜时,应用大量生理盐水反复冲洗黏膜,连续冲洗至少10分钟,且避免揉搓眼睛。存在伤口时,应当在伤口旁边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的清水进行冲洗,切忌用力挤压伤口。伤口冲洗后,用75%酒精或者0.5%碘伏对伤口局部进行消毒,并包扎处理。暴露后预防性用药的开始时间越早越好,最好在意外事故发生1~2小时之内。预防性用药的开始时间推迟至24~36小时后将无预防作用。发生职业暴露后,应立即向有关部门报告,有关部门应当对其暴露的级别和暴露源进行评估和确定,并详细记录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暴露方式、暴露的具体部位及损伤程度、接触物种类、处理方法及处理经过,是否采用药物预防、首次用药时间、药物毒副作用情况及服药的依从性状况,并且定期进行追踪随访和咨询教育,对事故涉及到的每一个人均应严守秘密,注意做好保密工作。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艾滋病流行形势严峻,流行趋势已由大中城市流向县级和乡村,由于基层医院存在设施简陋、资金不足、防护设备短缺、防护意识差等,医护人员存在HIV职业暴露的一定危险性,但是只要各级政府和医疗机构的高度重视和加大支持力度,增强投入,提高医护人员的防护意识,执行严格的安全操作及防护措施,做好自身保护,医护人员在工作中的职业暴露情况将会得到有效的控制,从而就能减少基层医院护士HIV职业暴露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周正任.医学微生物学[M].6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23-327.

[2]卫生部.中国艾滋病防治联合评估报告(2007年)[R].2007-11-29.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世界卫生组织.2009年中国艾滋病疫情估计工作报告[R].2010-5-31.

[4]吴尊友,柔克明,崔海霞.HIV/AIDS在中国的流行:历史、现有政策和对未来的挑战[J].艾滋病教育与预防,2004,16(增刊A):7.

[5]毛秀英,吴欣娟,于荔梅,等.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422-425.

[6]李映兰.美国护士预防经血液传播疾病的意识和措施[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8):633-634.

[7]刘大华,李 征,邱 扬,等.北京市石景山地区医务人员有关性病艾滋病知识的调查报告[J].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1998,4(5):220-221.

[8]尤飞龙.艾滋病的医源性感染及预防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7):559-560.

[9]黄小红.临床护士发生锐器伤的调查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7):748-750.

[10]Gou YL,Shiao J,Chuan YC,et al.Needle stick and sharps injurirs among health care works in Taiwan[J].Epidemiol Infect,1999,122:259-265.

[11]毛秀英,金得燕,于荔梅.实习生护士发生医疗锐器伤的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2):110-112.

[12]任小英,邓 敏.护理人员工作中被针刺伤调查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3):258-261.

[13]马兰煌. 护士HIV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概况[J].右江医学,2007,35(6):727-729.

[14]李小寒,崔 雷.国外艾滋病护理研究的热点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4A):51-55.

[15]杨燕珠,钟柱英,陈秀珍.艾滋病病人的护理探讨[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5,22(1):151-152.

[16]Tan L, Hawk JC 3rd, Sterling ML.Report of the Council on Scientific Affairs:preventing needle stick injuries in health care settings[J].Arch Intern Med,2001,16l(7):929-936.

[17]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护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M].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4:6.

[18]韩 晶,陈 征,田建华,等.7例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的预防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67-369.

[19]李秀云,徐敏,赵体玉.双层手套在外科手术中保护作用的调查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5):504-506.

[20]Castel la A,Val lino A,Argentero PA,et al.Preventability of percutaneousinjuries in health care workers:a year-long survey in Italy[J].J Hosp Infect,2003,55(4):290-294.

(收稿日期:2011-03-08 修回日期:2011-05-31)

HIV职业暴露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5月~2015年6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所报告的HIV职业暴露者32例,男19例,女13例;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29.0±12.0)岁。其中服药22例,未服药10例。医务人员25例,警务人员3例,其他人员4例。25例医务人员中包括医生12例,护士8例,保洁员3例,检验人员2例。

1.2 方法

HIV职业暴露定义:是指在工作过程中出现意外感染HIV患者或AIDS患者的体液或血液污染到其皮肤及黏膜,被含HIV血液或体液所污染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后,均会导致感染HIV。个案的调查:进行调查的人员应按照相关检测技术规范中的HIV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对其进行询问,按照关于HIV暴露的评级标准对HIV职业暴露者进行评定,根据评估的结果和本人意愿确定是否进行预防用药。个案的随访:采集HIV职业暴露者第1天、第1、2、3、6个月的血液,采集血量为3 ml,并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HIV抗体。

1.3 职业暴露处理

HIV职业暴露者根据《规范》评估其采取的局部处理、暴露级别、暴露后的预防与暴露源级别等的危险程度。暴露后的预防用药方案有基础方案与强化方案,其中基础方案采用替诺夫韦+拉米夫定各1片,q.d.,连续服用28 d,强化方案即拉米夫定+替诺夫韦+克力芝连续服用28 d,使用常规的治疗剂量进行治疗。

1.4 观察指标

分析HIV职业暴露的特征与处理情况,随访6个月,观察HIV职业暴露后HIV抗体的检测结果,记录HIV职业暴露后的用药时间及药物不良反应。

2 结果

2.1 HIV职业暴露者的特征与处理情况

服药者中HIV感染12例,占54.5%;AIDS 6例,占27.3%;8例医生与6例护士均以针刺或割伤暴露者为主;3例保洁员全为割伤暴露或针刺;2例检验人员全为皮肤与黏膜暴露;3例警务人员主要为皮肤与黏膜接触暴露。32例暴露者中不明来源者14例,占43.8%;暴露方式中以针刺或割伤暴露者为21例,占65.6%;由皮肤及黏膜接触者10例,占31.3%;抓咬伤者1例,占3.1%。25例医务人员均以针刺或割伤暴露,占78.1%,3例警务人员以皮肤及黏膜接触暴露,占9.4%。32例HIV职业暴露者中,3例HIV职业暴露者未采取任何的局部处理措施;15例HIV职业暴露者立即通过流动水进行冲洗、对伤口周围进行挤压、消毒等正确的局部处理措施,14例未采取正确的局部处理措施。

2.2 HIV职业暴露后HIV抗体的检测结果

随访并检测HIV职业暴露者,均随访检测6个月后,HIV抗体检测结果全部为阴性。

2.3 HIV职业暴露后的用药时间及药物不良反应

服药者中13例(59.1%)的用药时间在暴露后的4 h,6例(27.3.%)的用药时间在暴露后的4~24 h,3例(13.6%)的用药时间在暴露后的24 h后。16例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恶心、食欲不振、腹泻、呕吐等胃肠道反应),占72.7%;8例发生乏力、头晕、失眠及嗜睡等精神症状,1例出现贫血。

3 讨论

随着HIV疫情的不断扩散与发展,因职业原因与AIDS患者进行接触及HIV感染者出现HIV职业暴露者呈现逐渐增多的现象[2]。HIV职业暴露的主要人群为医护人员、警务人员。中国相关部门制定的HIV职业暴露医务人员防护工作指导原则中明确指出了HIV职业暴露后的预防服药措施是一种必须采取的预防措施。研究分析显示,HIV职业暴露的两个主要影响因素是性别、暴露源,且暴露源和预防服药呈正相关,即暴露源越多,预防服药率即越高;其中大多数男性均为暴露后再接受服药。暴露源是级别越严重,预防服药率就越高,还与暴露者的认知有一定的关系[3]。AIDS患者的暴露源最危险,其次为HIV感染者,最后的原因不明。据相关的研究报道显示,HIV职业暴露者的HIV相关知识的培训率较低,导致部分医护人员、警务人员等职业人员防护能力较低,一旦发生暴露后采取了不正确的紧急处理方式甚至不知如何应急处理。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服药者中HIV感染12例,占54.5%;AIDS 6例,占27.3%;8例医生与6例护士均以针刺或割伤暴露者为主;3例保洁员全为割伤暴露或针刺;2例检验人员全为皮肤与黏膜暴露;3例警务人员主要为皮肤与黏膜接触暴露。32例暴露者中不明来源者14例,占43.8%;暴露方式中以针刺或割伤暴露者为21例,占65.6%;由皮肤及黏膜接触者10例,占31.3%;抓咬伤者1例,占3.1%。25例医务人员均以针刺或割伤暴露,占78.1%,3例警务人员以皮肤及黏膜接触暴露,占9.4%。32例HIV职业暴露者中,3例HIV职业暴露者未采取任何的局部处理措施;15例HIV职业暴露者立即通过流动水进行冲洗、对伤口周围进行挤压、消毒等正确的局部处理措施,14例未采取正确的局部处理措施。随访并检测HIV职业暴露者,均随访检测6个月后,HIV的抗体检测结果全部为阴性。服药者中13例(59.1%)的用药时间在暴露后的4 h,6例(27.3.%)的用药时间在暴露后的4~24 h,3例(13.6%)的用药时间在暴露后的24 h后。16例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恶心、食欲不振、腹泻、呕吐等胃肠道反应),占72.7%;8例发生乏力、头晕、失眠及嗜睡等精神症状,1例出现贫血。HIV职业暴露者出现职业暴露后,需对相关的处理措施进行尽快的完善,不仅需要根据相关的规定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理,还需对暴露源的血液标本进行采集,对标本的HIV抗体进行检测,即已实施预防服药后还需采集HIV职业暴露者暴露源的血液标本检测HIV抗体,并对暴露源的感染状况进行明确,降低不明暴露源的比例[4-6]。实施预防服药后,检测结果为阴性时需停止继续服药,避免引起不必要的不良反应[7]

综上所述,HIV职业暴露者预防服药与患者的自我防护意识有关,所以对相关人员应加强HIV职业暴露相关知识的培训,使其暴露后可以及时采取正确的处理方法,减少不良事件发生。

摘要:目的 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职业暴露流行病学的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影响32例HIV职业暴露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2例HIV职业暴露者,服药者中HIV感染12例,占54.5%;艾滋病(AIDS)6例,占27.3%;8例医生与6例护士均以针刺或割伤暴露者为主;3例保洁员全为割伤暴露或针刺;2例检验人员全为皮肤与黏膜暴露;3例警务人员主要为皮肤与黏膜接触暴露。随访检测6个月后,所有患者的HIV抗体检测结果全部为阴性。结论 HIV职业暴露者预防服药与患者的自我防护意识有关,所以对相关人员应加强HIV职业暴露相关知识的培训,使其暴露后可以及时采取正确的处理方法 ,减少不良事件发生。

关键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职业暴露,药物预防,暴露源,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姜雪,刘中夫,赵燕,等.北京市两家三级综合医院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知识调查与影响因素分析.中国艾滋病性病,2014(12):910-913.

[2]苏兴芳,方清艳,霍俊丽,等.云南省2010年艾滋病职业暴露情况分析.皮肤病与性病,2012,34(3):170-171.

[3]杜曼,姚刚,阮峰.2003-2012年珠海市HIV职业暴露者预防性服药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国艾滋病性病,2014(4):275-277.

[4]邱兴庆,孟丽丽.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知识调查.中国公共卫生,2007,23(12):1439-1440.

[5]张发胜,丛斌,王丽荣,等.医务人员HIV职业暴露防护认知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现代预防医学,2010,37(22):4336-4337.

[6]王丽,胡蓉,毛碧容,等.15例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分析及预防对策.现代预防医学,2010,37(11):2096-2097.

HIV职业暴露 第5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我院2005年1月—2009年11月在职的医务人员、保洁人员、实习人员。

1.2 方法

回顾性收集我院近5年报告的HIV/AIDS职业暴露个案。调查内容包括HIV/AIDS职业暴露的人员结构、暴露方式、暴露级别及暴露源情况, 是否紧急处理、及时上报, 以及预防用药、监测等情况。查阅近5年我院收治的HIV/AIDS患者的病历资料。HIV/ADS的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的HIV/AIDS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7]。

2 结果

2.1 收治HIV/AIDS患者情况

我院为川东北地区起领头作用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 我院2005—2009年底收治HIV/AIDS患者共72例, 其中67例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Centralof DiseaseContral, CDC) 实验室确诊, 5例不确定。见表1。

2.2 生HIV/AIDS职业暴露的人员结构

见表2。

2.3 HIV/AIDS职业暴露情况

2.3.1 HIV/AIDS职业暴露方式

见表3。

2.3.2 HIV/AIDS职业暴露的暴露级别与暴露源情况

见表4。

2.3.3 HIV/AIDS职业暴露分布科室及职业防护情况

64例HIV/AIDS职业暴露涉及全院大多数临床科室:感染科1例, 血液内科8例, 呼吸内科14例, 普外科4例, 泌尿外科6例, ICU13例, 手术室11例, 心内科1例, 胸外科1例, 供应室1例, 烧伤科2例。64例HIV/AIDS职业暴露中;戴手套的仅25例, 穿隔离衣的仅2例, 无任何防护措施的共38例。

2.3.4 立即上报情况及紧急处理情况

见表5。

2.4 HIV/AIDS职业暴露伤口处理及预防性用药

暴露后立即从伤口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压, 尽量挤出血液, 同时用肥皂和大量流动清水冲洗伤口, 并用75%的乙醇或0.5%碘伏进行消毒然后用防水敷料包扎伤口。黏膜暴露者则用大量生理盐水对局部进行反复冲洗。经专家评估, 建议3例暴露者预防用药, 其中1例二联用药, 2例三联用药。用药方案: (1) 二联用药:齐多夫定300mg 2次/d+拉米夫定300mg 1次/d, 疗程28d。 (2) 三联用药:齐多夫定300mg 2次/d+拉米夫定300mg1次/d+印地那韦800mg 3次/d, 疗程28d。1例三联用药者用药4d后, 出现剧烈呕吐、腹痛、肉眼血尿, 查肝肾功、B超无异常, 住院给予对症处理, 5d后病情好转出院, 并将印地那韦用法改为800mg 2次/d, 10d后患者仍感食欲差, 将印地那韦用法改为800mg 1次/d, 齐多夫定、拉米夫定仍按原方案用药, 未再出现不适, 坚持完28d的疗程。

2.5 职业暴露人员HIV抗体检测

经专家评估64例HIV/AIDS职业暴露中42例需要定期监测, 2005年9例, 2006年17例, 2007年1例, 2008年4例, 2009年11例;其中31例在发生职业暴露上报后的当天, 第4、8、12周和6及12个月时采用ELISA法对其进行HIV抗体检测;2009年发生的11例上报后的当天, 于第4、8、12周和6个月时采用ELISA法对其进行HIV抗体检测;结果42例HIV抗体均阴性。

3 讨论

3.1 传染源隐蔽[3]是发生HIV/AIDS职业暴露的重要原因

3.1.1 筛查不足

我院收治的HIV/AIDS病例由2005年的l例上升至2009年的32例, 病例逐年增多。首诊感染科收治的只有22例, 转入感染科的25例, 全程在他科治疗的25例。由于HIV抗体检测涉及到伦理问题, 不是常规筛查项目[8], 因此HIV感染者大多数自己不知, 医务人员更不知。72例HIV/AIDS患者中已知入院前确诊的只有10例;62例是因输血或手术的需要做输血免疫检查发现患者HIV抗体阳性, 医生才考虑患者HIV/AIDS, 然后送标本去CDC做确诊检测, 57例入院后确诊, 有5例出院时也不确定。因此, 筛查不足是传染源隐蔽的重要原因之一。

3.1.2 隐瞒病史

72例HIV/AIDS中, 有3例患者在入院前已确诊HIV/AIDS却不主动告知, 甚至故意隐瞒;有4例患者配偶或性伴侣确诊HIV/AIDS, 医生询问病史时未考虑到此方面情况或未主动询问, 患者也未主动讲解;或者由于医务人员工作忙, 问诊内容简单、态度粗暴, 患者因缺乏对医务人员的信任而不愿讲真实情况。1987年, WHO的一项调查表明, 在医疗服务中对艾滋病病人的歧视达到了惊人的程度, 而更为严重的是医务人员对歧视普遍的否认和忽视[9];2002年一项在非洲艾滋病流行区对1000名医务人员的调查表明, 仍有10%的医务人员拒绝为AIDS病人提供服务, 40%的医务人员认为AIDS病人都有不轨行为[10]。由此可见, 患者隐瞒病史的原因可能与担心受到医务人员歧视有关。

3.1.3 部分医务人员缺乏沟通交流技巧

72例HIV/AIDS患者中有60例为20~40岁的民工, 处于性活跃期, 大多与配偶两地分居。其中52例患者未被首诊感染科收治, 各专科医生问诊时主要询问其专科病史, 或根本就未详细询问患者是否有静脉吸毒史、冶游史等;其中12例未院前确诊的患者是首诊感染科收治, 但医生也未详细询问相关情况;或者当着家人、同室病友询问, 因隐私因素, 患者不愿讲。57例入院后确诊的患者经查输血免疫全套发现HIV抗体阳性后追问病史, 3人有静脉吸毒史, 18人有冶游史。因此, 医务人员缺乏问诊技巧也是导致传染源隐蔽的原因之一。

3.2 部分医务人员缺乏HIV/AIDS相关知识

发生HIV/AIDS职业暴露的人员主要是初级职称的10名住院医师、25名护士和7名工人, 工作年限在5年以下。这部分医务人员的工作年限短, 对AIDS的认识不够全面, 心理压力较大;各种操作技能不够熟练, 易发生职业暴露。HIV/AIDS涉及全院大多数临床科室, 感染科共收治HIV/AIDS 47例, 发生HIV/AIDS职业暴露仅2例, 可能与感染科医务人员相对其他科室医务人员对HIV/AIDS相关知识掌握较多有关。

3.3 医务人员防护意识薄弱, 未实行标准预防

2005、2006年HIV/AIDS职业暴露方式主要是以完整皮肤暴露为主, 至2009年主要是针刺伤;64例HIV/AIDS职业暴露中只有25例暴露时戴手套, 2例穿隔离衣, 38例无任何防护措施。由此可见:医务人员的防护意识薄弱, 在诊疗活动中未采取标准预防。

3.4 部分医务人员未掌握HIV/AIDS职业暴露相关知识

在64例HIV/AIDS职业暴露中, 紧急处理仅有15例, 立即上报9例。未紧急处理或立即上报的根本原因是未完全掌握职业暴露的相关知识和HIV/AIDS职业暴露后的相关处理流程;但随着医院对医务人员HIV/AIDS职业暴露相关知识的培训, 对HIV/AIDS职业暴露后的相关处理已逐步规范。

综上所述, HIV/AIDS职业暴露的发生与传染源隐蔽 (筛查不足、隐瞒病史、缺乏问诊技巧) 、部分医务人员缺乏HIV/AIDS职业暴露相关知识、防护意识薄弱、未采取标准预防等有关。预防HIV/AIDS职业暴露的发生必须针对上述因素, 加强对一线医务人员和清洁工的培训, 提高其防护意识, 采取标准预防, 对减少HIV/AIDS职业暴露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 了解艾滋病病毒/艾滋病 (HIV/AIDS) 职业暴露的情况并探讨其相关因素。方法 对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2005—2009年发生HIV/AIDS职业暴露的人员结构、暴露方式、暴露级别及暴露源情况, 是否紧急处理、及时上报, 以及预防用药、监测等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 2005—2009年共发生64例HIV/AIDS职业暴露, 其人员结构:医师20例 (高级5例, 中级5例, 初级10例) , 护士30例 (中级5例, 初级25例) , 实习医师4例, 实习护士3例, 清洁工7例;暴露方式:完整皮肤暴露30例, 破损皮肤、黏膜暴露19例, 针刺伤15例;暴露级别及暴露源:1级49例 (轻度) , 2级13例 (轻度6例, 重度1例, 暴露源不明6例) , 3级2例 (重度) ;紧急处理15例;立即上报9例;预防用药3例;定期监测42例。无一例HIV感染发生。结论 HIV/AIDS职业暴露的相关因素与传染源隐蔽 (筛查不足、隐瞒病史、缺乏问诊技巧) 、低年资的医务人员、实习人员及清洁工缺乏HIV/AIDS相关知识、防护意识薄弱、未采取标准预防等原因有关;减少HIV/AIDS职业暴露的发生必须针对上述因素进行预防。

关键词:艾滋病病毒/艾滋病,职业暴露,分析

参考文献

[1]卫生部新闻办公室.卫生部介绍中国艾滋病疫情现状[EB/OL].ht-tp://www.chinaids.org.cn/n16/n1193/n4073/302767.html, 2009.11.30.

[2]Do NA, Ciesidski AC, Metier PR, et al.Occupationally acquired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infection:national case surveillance data-during20years of the HIV epidemic in the United States[J].Infect Control Hosp Epidemiol, 2003, 24 (2) :86-96.

[3]谢志满, 杜丽群, 黄绍, 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职业暴露20例原因及结果分析[J].内科, 2009, 4 (4) :536-537.

[4]蔡绍丽, 张旭.医务人员HIV职业暴露现状与对策[J].重庆医学, 2008, 37 (1) :25-26.

[5]罗贤如, 陈琳, 王晓辉.深圳市2003—2007年HIV职业暴露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 2009, 15 (1) :62-63.

[6]杨成彬, 罗雪文.12例HIV职业暴露情况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 2009, 15 (3) :315.

[7]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HIV/AIDS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EB/OL].http://www.chinacdc.net.cn/n272442/n272530/n272967/n272997/.../24.pdf, 1996-7-1.

[8]任南, 李建华.艾滋病医院内传播的预防进展及伦理问题[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8, 21 (4) :46-47.

[9]Mann J, Tarantola JM.AIDS in the world[M].New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HIV职业暴露 第6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9—2013年云浮市内报告发生HIV职业暴露的相关工作人员

1.2 方法

(1)资料收集:回顾性收集和分析2009—2013年云浮市各地报告的HIV职业性暴露个案。调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暴露方式、暴露源严重程度、暴露后紧急处理情况、暴露后预防性治疗方案以及暴露后0、4、8、12周和6个月的血清学检测结果。(2)数据处理:应用Excel建立数据库,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3)职业暴露的处理:根据广东省卫生厅《关于建立艾滋病职业暴露安全药品储备点的通知》及《广东省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应急预案》进行局部处理、危险度评估(包括对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级别的评估)及暴露后预防(Post-exposure prohylaxis,PEP)。PEP方案采用双汰芝(2种核苷灯反转录抑制剂,AZT+3TC)300 mg/次,每日2次,连服28 d;强化方案采用双汰芝联合佳息患/克立芝(蛋白酶抑制剂),使用常规治疗剂量,连续服用28 d[3]。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009—2013年云浮市共报告发生HIV职业暴露45例,各年分别为8、11、8、9和9例。男性14例,女31例;年龄19~29岁,平均年龄(30.2±7.9)岁;医护人员39例,警察6例;工龄最短1个月,最长30 a。45例暴露者仅13例医护人员接受过AIDS职业暴露预防培训,其余32例均没有接受过职业暴露预防相关知识培训,见表1。

2.2 暴露情况

2.2.1 暴露地点及接触污染物

45例HIV职业性暴露者中,医护人员在手术室、抢救室、门诊、检测室和病房均有发生暴露,发生例数分别为5、4、5、1和22例;其他地方2例。警察均在社区抓捕过程发生暴露,41例接触污染物为血液,4例为其他。

2.2.2 暴露方式

45例HIV职业性暴露中,针刺锐器创伤性暴露有27例(60%),接触性暴露(皮肤黏膜暴露)11例(24.4%),抓伤咬伤擦伤5例(11.1%),其他2例(4.4%)。

2.2.3 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级别

按照《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09版》艾滋病实验室安全防护和职业暴露预防要求分级。45例HIV职业暴露者中,暴露级别以Ⅰ、Ⅱ为主,分别为9和34例,Ⅲ级2例。暴露源严重程度以轻度为主,有35例,重度7例,暴露源不明3例。不同职业人员的暴露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876,P=0.000),暴露源级别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χ2=9.480,P=0.009)。不同职业暴露情况见表2。

2.3 HIV职业暴露后处理情况

2.3.1 紧急处理及防护情况

45例HIV职业暴露者中,31例(68.9%)在发生职业暴露后能立即按规范要求采取紧急处理措施(冲洗+消毒26例,挤出血5例),10例(22.2%)在事后进行了处理(清水或肥皂水冲洗),4例(8.9%)未进行任何的局部处理。

2.3.2 暴露后的PEP和暴露后检测结果

根据职业性暴露者暴露级别与暴露源级别综合评估,45例职业暴露者中,39例(86.7%)的暴露者进行了预防性服药,其中35例(77.8%)进行了基础PEP,4例(8.9%)进行强化PEP,6例(13.3%)无需进行预防性服药。39例均全程服完预防性用药;暴露者分别在暴露后0、4、8、12周和6个月检测HIV抗体,目前,所有病例随访未发现HIV抗体阳转。

2.4 HIV职业暴露后的用药时间和药物不良反应

39例采用药物预防,4例在≤2 h内服用了首次职业暴露后预防用药,最早为30 min,21例在2~24 h内服药,14例服药时间为24 h以后,最晚为3 d。51.3%(20/39)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其中15例报告发生恶心、呕吐等胃肠反应,1例出现腹泻,2例出现头晕、头疼失眠等精神症状,2例皮肤过敏,其余19例未报告有明显的不良反应。

3 讨论

云浮市2004年以来每年均发生HIV职业暴露事故,随着HIV感染者和患者的不断增加,大量感染者和患者到医疗部门就医或从事其他活动,医务人员和公安干警面临HIV职业暴露的风险也不断增加。因此,在今后工作中进一步加强人员培训,强化预防意识,落实安全操作及安全防护措施,建立完善的职业暴露预防体系。

3.1 早发现早预防

目前,我国大部分HIV感染者尚未被发现[4],HIV的潜伏期较长,从表面上无法辨别是否为HIV感染者,传染源较为隐蔽。目前,社会上包括医务人员对HIV感染者普遍存在歧视,2002年一项在非洲AIDS流行区对1 000名医务人员的调查表明,仍有10%的医务员拒绝为AIDS提供服务,40%的医务人员认为AIDS患者都有不轨行为[5]。HIV/AIDS就医时往往故意隐瞒病史,担心告知病史后会遭受拒绝医疗服务。39例职业暴露医务人员均在未知暴露源感染情况发生的,76.9%(30/39)患者已知感染的状况,23.1%(9/39)为医院内新发现的。由此表明,患者隐瞒病史是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重要原因之一。云浮市50%以上HIV/AIDS是通过静脉注射吸毒感染的,6例发生职业暴露公安司法人员均发生在抓捕吸毒人员过程发生的,随着公安系统对吸毒人员执法力度不断加强,加上公安人员对AIDS知识面的相对缺乏,防范意识较薄弱,基本防护用具缺乏,相关机构负责人员尚没有对预防AIDS职业暴露给予足够重视,其职业暴露的危险也在不可避免地增加[6]。由于很多医疗机构仍未把HIV抗体纳入常规筛查项目,就诊者往往不知道自己的HIV感染状况,同时实验室不会及时对暴露源进行检测,医护人员和公安干警由于忙于抢救患者和抓捕犯人,往往忽视个人防护,大多数职业暴露事件由于情况紧急,对暴露源是否感染HIV均不知情,暴露后才知其HIV抗体阳性[7]。因此,减少对HIV感染者歧视,提高医患沟通技术,扩大HIV筛查和实验室缩短筛查时间,早了解暴露源情况,提早做好预防是预防职业暴露重要措施。

3.2 加强AIDS相关知识培训

本次分析的45位暴露者中,有71.1%的人未接受过AIDS防治知识培训,特别是警察,均未接受过AIDS职业暴露预防知识的培训;暴露人员53.3%为工作年限在5 a以下,其中有24.4%为新上岗或实习期医务人员,对AIDS相关知识基本不了解。准医务人员对AIDS职业暴露相关知晓率不高,对与HIV感染者日常接触的恐惧心理普遍存在[8],由于新上岗医护人员对AIDS有恐惧心理,加之对各种操作不够熟练,容易发生职业暴露;暴露者被带血迹锐器刺伤是最主要的暴露方式,远远高于其他暴露方式;针刺或割伤在医疗活动中时常发生,暴露人员降低了风险意识[9]。由此可见,加强医务人员和公安司法人员AIDS相关知识培训,严格规范操作程序,强化预防职业暴露意识,是减少暴露事故发生的关键。

3.3 加强HIV职业暴露相关知识培训

HIV职业暴露后,及时正确地进行伤口处理和服用预防药物,对减少暴露后发生感染非常重要。暴露后应立即开始预防性用药,最好在暴露后一二小时内用药,虽然动物研究显示24~36 h之后再进行预防性用药可能无效,对于感染性很高的暴露者,即使间隔很长(比如一二周),早期用药治疗对HIV急性感染也有好处[10]。在本次调查分析的45名暴露人员中,暴露事件发生后有4人完全未做任何处理,挤出伤口血液的仅5人,占11.1%;暴露发生后有39人进行了预防性服药,但仅4人首次服药时间在2 h内,占10.3%。另外,预防性用药的不良反应也不容忽视,39人中有20人出现不同程度不良反应,占51.3%。因此,在医疗机构和公安司法系统必须建立健全安全防护制度和职业暴露处理流程,加强HIV职业暴露后预防相关知识培训,是降低HIV造成的职业性感染的重要措施。

3.4 加强随访和心理辅导

尽管有资料显示,暴露后感染HIV的概率很低,一次针头刺伤感染HIV的概率约为0.33%,经黏膜表面暴露的感染概率约为0.09%,但是一旦暴露后,被暴露人的心理、身体将承受巨大压力,一旦发生感染,后果十分严重[11]。有65%职业暴露者担心感染HIV后可能丢掉工作或受到歧视[4],因此在排除HIV感染前几个月,必须要为暴露者做好事故保密和随访检测,配备具有心理辅导技能的评估者或机构及时提供心理辅导,减轻暴露者压力,是十分必要。

作者声明

HIV职业暴露 第7篇

1 临床资料

我科自2008年共收治艾滋病并发机会性感染的病人386例, 护理人员发生职业暴露1例, 系试用期护士, 原因是在给病人拔针时, 粘在头皮针上的胶布粘住乳胶手套, 不慎导致针头刺破手掌。职业暴露后及时按暴露后预防 (PEP) 的流程予以处理, 通过6个月的医学观察, 该护士未感染HIV。

2 职业暴露的途径

护理人员发生HIV职业暴露的途径主要有针刺伤、锐器伤、黏膜暴露、接触病人血液或体液以及接触被病人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据报道, HIV污染的锐器刺伤后感染HIV的几率为0.3%[3]。

3 职业暴露的防护对策

3.1 重视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相关知识的培训

职业暴露重在防护, 而防护的关键在于对安全意识的认识。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主要原因有职业防范意识薄弱、缺乏相关防护知识, 未严格遵循操作规程, 而护士的心理因素也直接影响其职业防护行为。因此, 增强护理人员对护理环境中感染HIV危险性的认识至关重要。与西方国家相比, 我国的艾滋病流行较晚, 艾滋病的护理对于中国护理人员是一个新的领域。新入科护士由护士长进行岗前培训和入科教育, 并由专人带教, 熟练掌握消毒隔离和防护技术后才能单独工作, 对于专科护士要进行系统的培训, 定期进行防护知识讲座, 增强防护意识, 健全各项制度, 强化护理人员对HIV职业安全性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提高对HIV职业暴露的警惕性。从事这项工作的护理人员需要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一定的思想境界及不断更新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能。强调在护理病人时要注意穿戴防护用品, 如戴手套、洗手、消毒手, 必要时戴护目镜、面罩、穿隔离衣等。护理病人时穿戴必要的防护用品不是对艾滋病病人的歧视和偏见, 而是提醒护士在履行职责时一定要注意自我保护, 要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同时, 护理人员要保持良好的心态, 消除对艾滋病病人的恐惧, 以平常的心态完成每一项护理工作。据调查研究显示, 62.47%的护理人员在初次护理HIV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时存在严重的恐惧心理[4]。

3.2 严格遵守侵入性操作规程

护理人员要严格遵守规范的侵入性操作的程序及标准预防原则, 预防职业暴露的关键环节是规范操作, 尽量减少刺伤, 把感染HIV的风险降到最低限度。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锐利器械的操作技术。针头使用后重新套上针帽是导致针刺伤最常见的原因, 应禁止污染针头回套针帽内, 必须回套时尽可能单手操作;禁止直接用手分离污染的针头, 静脉输液完毕拔针后, 将头皮针立即放入锐器盒内。注射后针头处理不当 (收废弃针、毁形浸泡、取下针头及重套针帽) 所致针刺伤占刺伤总数的62.68%[5]。对不合作的病人或污染危险性较大的操作需由2人以上的护理人员配合, 必要时给病人上约束带。静脉输液时使用安全型留置针, 处理血液、体液及污染物品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操作尽量集中进行, 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带。拔针后按压针眼处3 min~5 min, 防止血液渗出, 减少传染源。操作中如遇手套破损, 要立即更换, 脱手套后仍要认真洗手, 为病人气管插管、吸痰、接生、手术时, 为防止血液、体液、引流液飞溅到眼睛里, 必须使用护目镜和面罩。

3.3 尊重病人,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病人入院时要主动热情接待病人, 不歧视病人, 为病人保守秘密, 经常与病人交谈, 对病人表示理解和接受。深入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 并根据病人心理状态给予针对性的心理安慰、帮助和疏导, 多倾听病人的诉说, 同时帮助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困难, 建立相互信赖的护患关系。每次进行治疗护理操作前均要与病人沟通, 征得病人同意后方可进行操作。对不合作的病人和污染性较大的操作, 应由2名以上的护理人员配合共同完成。

3.4 消毒隔离措施到位

①病人的治疗、护理用品均一次性使用, 如注射器、输液器、导尿包、气管插管、吸痰管等。严禁拿锐器来回走动, 不得把利器传递给他人, 不得回套针帽, 针头必须放在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内, 容器三分之二满时封口装入标有“小心感染”字样的黄色塑料袋内, 凡使用过的医疗用品由专人收送焚烧处理。②病房光线充足, 设施简单, 便于护理操作, 病人的胸腹积液、痰液、伤口引流液用1 000 mg/L的含氯消毒液彻底混均进行消毒再倒入下水道, 病人的排泄物、呕吐物应排入专用厕所, 下水道及厕所定时排放84消毒液。

3.5 规范洗手和消毒手

医务人员的手常带有病原微生物, 是造成病原体传播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各项护理操作前后要按“六步洗手法”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液进行消毒, 如护理人员的手直接接触到病人的血液或体液, 应立刻用肥皂和清水洗净并消毒。如手上有伤口在护理病人前要包扎好伤口, 戴双层手套, 最好调换工作岗位至伤口愈合。

3.6 职业暴露后及时正确的处理

护理人员是HIV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 一旦发生职业暴露, 必须及时正确的处理。若皮肤意外接触到血液、体液, 应立即用肥皂水或清水冲洗;若病人的血液、体液意外进入眼睛、口腔, 立即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若被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刺伤, 应立即轻轻地挤出伤口的血液, 并用肥皂水和流动水反复冲洗伤口30 min, 再用75%的乙醇消毒。同时, 上报科室领导、医院感染控制科、疾病控制中心, 在疾控中心专职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暴露后预防 (PEP) 并检测HIV抗体, 暴露后检测HIV抗体的时间为0周、6周、12周、6个月。美国CDC调查显示, 医务人员发生HIV职业暴露后进行暴露后预防 (PEP) 可使HIV感染率降低79%, 同时PEP具有保护作用, 可减少81%HIV传播的危险。由此可见, 当护理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正确及时的采取补救措施, 可最大限度地降低职业暴露的危害。

4 小结

由于护理人员职业的特殊性, 工作中HIV职业暴露不可能完全避免, 护理人员在工作中提高职业防护意识、严格遵循操作规程以及安全防护用具的不断完善, 可以有效降低和减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率, 确保护理人员职业安全。

摘要:[目的]总结艾滋病病房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防护对策, 以降低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率。[方法]重视职业安全的培训, 提高个人安全防范意识;加强个人防护措施;规范洗手;严格遵守侵入性操作规程及消毒隔离制度等。[结果]收治艾滋病病人386例, 护理人员发生职业暴露1例, 按暴露后预防 (PEP) 的流程予以处理后未发生感染。[结论]高度的安全防范意识、严格的防护措施能有效降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职业暴露的发生率。

关键词:护理人员,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对策

参考文献

[1]范春红.艾滋病房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与防护[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 30 (2) :23-24.

[2]王晓岚, 郑晔文.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35例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7, 17 (6) :686-688.

[3]戴青梅, 王立英, 刘紊云, 等.医护人员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7 (7) :532-534.

[4]陈明莲, 李秀兰, 周淑敏.传染病医院护理人员对HIV/艾滋病的认识程度和接受态度分析[J].健康教育, 2008, 18 (1) :17-19.

HIV职业暴露 第8篇

1 手术室护士发生HIV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

1.1 手术室护士岗位的特点

手术室护士是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中从事特殊护理专业的群体, 每天面对各种不同的病人实施创伤性医疗操作, 直接暴露于病人血液、体液面前, 操作过程中与锐器接触较多, 随时存在着遭受意外损伤而发生HIV感染的可能性[3]。手术室护士岗位工作繁重, 节奏快, 责任大, 尤其是遇到大手术或者是术中出现紧急情况时就更为突出, 导致护士每日处于高度精神紧张状态, 加上工作不定时、饮食不规律, 极易产生工作压力, 造成心理、生理上的损害[4,5,6]。

1.2 护士方面

1.2.1 身体因素

有研究显示手术室护士工作压力应对方式、工作时间分配与年龄呈负相关, 躯体化与年龄呈正相关[7]。由于手术的需要, 护士为了看清术野, 需要频繁将身体前倾, 这种久站、超负荷长期固定姿势工作极易导致颈椎、胃溃疡、胃炎、腰椎间盘脱出、下肢静脉曲张、听力下降、噪声性耳聋、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生[8,9,10]。调查发现工作超负荷与锐器伤发生相关, 手术室护士连续数台手术后必然导致体力下降, 注意力难以集中, 引起意外伤害的几率增加[11]。

1.2.2 心理因素

手术室护士每日所面临的问题是手术时间长、高强度、无规律性, 整个手术自始至终精神高度紧张, 注意力高度集中, 长期处于这种环境易导致护士心理压力明显增加, 易发生心理疲劳或职业倦怠等问题[12]。手术室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工作人员经常与污染物接触, 面临感染疾病、环境污染、锐器损伤和噪声的危害远远高于其他岗位的临床护理人员, 易产生生理和心理疲劳[13]。国外研究表明, 值夜班、工作任务重、工作倦怠、精神压力大、年轻没有经验等造成心理压力大是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重要因素[14]。国内学者调查结果显示, 手术室护士心理健康与压力源呈正相关, 与护士专业方面问题无相关性, 与工作量及时间分配问题、工作环境及资源问题、病人护理方面问题和管理人际关系方面问题相关性较大[15]。

1.3 操作流程不规范

调查资料显示, 医院护士锐器伤频度最高的科室是手术室, 主要是传递手术刀、缝针等锐器时不用弯盘, 徒手传递;清理废物和操作后整理用物时未按规定流程进行[16]。手术室护士每天在做创伤性医疗操作, 有较高的针刺伤或其他锐器伤的风险, 易被感染血液的针头 (缝合针、注射针) 刺伤[17]。护士常常面临锐利手术器械如手术刀、剪、手巾钳、克氏针或骨折碎片等划伤;骨科力量性操作如敲打、器械意外松脱或脱落, 可造成手术人员的眼睛、皮肤、黏膜等受到污染。

1.4 防护用品的使用

防护用物的可获得性和实用性是影响标准预防依从性的重要因素。Vaughn等[18]研究表明, 针刺预防积极的预测因子是提供个人防护设备、采用无针静脉内注射系统。手术中受伤多由持针、穿线不熟练或传递不正规所造成, 因怕麻烦而长期形成一些不规范的操作习惯, 如不戴手套、隔离口罩、护目镜等。

1.5 暴露后处理流程不规范

有专家对手术室112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 对HIV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掌握较差, 这可能与手术室护士认为接触艾滋病病人机会少, 从而缺乏学习兴趣有关[19]。手术室护士对职业暴露后的处理知识匮乏, 需要加强理论学习, 发生HIV职业暴露时才能做好正确的紧急处理, 减少对个人的伤害。

2 手术室护士HIV职业暴露的防护

2.1 护士培训

为避免HIV职业暴露的发生, 加强安全操作技能培训、规范操作行为是保证职业安全的重要环节[19]。研究结果显示, 实施SHEL模式后, 锐器伤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前[20]。多位学者[13,21,22]研究认为培训内容包括: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医院职业损伤 (含针刺) 可能引起血液传播疾病感染的处理指南、医护人员对艾滋病病人的责任和义务、医疗废弃物的处理原则、常见经血液传播疾病流行特点及传播途径、职业感染的危险性及职业感染的途径、普遍性预防的概念及措施、减少护理工作中被锐器刺伤的措施及刺伤后的处理、皮肤黏膜意外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后的处理等, 掌握各种特殊感染器械的处理方法, 培养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 工作中自觉穿戴防护用品;配合血源性感染手术时, 戴双层手套, 无触式传递锐器;正确清洗器械;发生职业暴露后正确处理患处, 及时上报等措施。

2.2 心理、生理因素的预防

对手术室护士进行心理干预, 是手术室护士当前的迫切需求, 旨在减轻职业压力, 提高手术室护士的心理素质[23]。培养护士从职业角度来约束自己的情绪, 从而缓解不良心理;优化护士工作环境, 适当调整器械和巡回工作的次数, 尽量减轻行为负荷, 借助客观条件, 节约体力和能量。管理者应注意人文关怀, 善于创造温馨、和谐、愉悦的工作氛围, 合理弹性排班, 避免超负荷的工作状态, 合理设计工作流程, 减少无效劳动、简化人工运作的行程和程序, 缓解紧张度, 减少身心疲劳[24]。

2.3 规范操作流程

器械护士在手术配合中, 采用非接触技术将所有锐利物品放入专用容器内, 术后放入一次性锐器物品回收盒内, 避免乱放造成意外损伤[25,26,27]。根据手术步骤按顺序摆放好器械, 做到稳、准、轻、快, 注意手术台上的整洁和干燥, 在传递锐利器械时应放在弯盘内传递 (如缝针、手术刀、手术剪、注射器) , 传递时护士出声提醒, 当有刀或针等锐器上到手术台时, 所有术者均应紧盯锐器来操作, 助手这时尽量减少操作, 以防误伤, 这时尽可能由操控锐器的术者一个人操作, 移去锐器后助手才进行打结等操作。勿用手中的纱布直接擦拭手术刀上的血迹, 改用单手操作, 减少误伤的危险。安装和拆卸手术刀片时, 应使用血管钳, 不应徒手操作, 以免刀片划伤。或使用带有刀片回缩处理装置或刀片废弃一体化装置的手术刀, 以避免装卸刀片时被手术刀伤害[28]。

2.4 防护措施

有研究认为使用个人保护产品、锐器收集箱、无针头产品使与之相关的针刺伤减少43%, 其有安全保护装置的产品可减少针刺伤76%。对HIV病人进行手术时, 必须戴具有防渗透功能的口罩、双层手套、护目镜, 穿不露脚趾的手术水鞋以防止锐利的器械掉落时刺伤足部, 穿防水无菌手术衣。术前进行自我体检, 尤其是对双手、双前臂皮肤的检查, 如有微小破损或皮肤微小感染时, 避免洗手上台, 术前修剪指甲不宜过短, 以免造成肉眼难以察觉的损伤。

2.5 暴露后正确处理流程

护士发生锐器伤后, 按锐器伤应急预案规范采取正确的方法处理[29]:一旦发生HIV职业暴露, 需立即进行紧急处理, 迅速脱去双手套, 放低刺伤部位, 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伤口, 使部分血液排出, 伤口用消毒液 (75%乙醇、0.5%碘伏) 浸泡或涂抹消毒, 并包扎伤口;皮肤完整时, 立即用肥皂清洗污染的皮肤, 在流动水下冲洗;黏膜被污染时, 把输液管插在生理盐水瓶上像输液一样持续冲洗。立即报告医院职业暴露鉴定委员会, 进行暴露级别评估, 争取在暴露2h内遵循专家意见实施预防性用药, 做好职业暴露人员个案登记表记录, 及时提醒暴露者依照评估意见按时复诊或检查;确保工作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得到及时处理, 并得到系统的随访, 降低血源性传播疾病感染风险[30]。

锐器伤和血溅皮肤黏膜是手术室护士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 有效地实施防范措施能显著降低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的发生率。手术室护士岗位的特殊及职业的特点, 发生HIV职业暴露的几率增加, 实施知识培训、提高防护意识、规范操作流程等措施进行有效预防, 可降低手术室护士发生HIV职业暴露的风险。

摘要:本文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对手术室护士发生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 其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手术室护士岗位的特点、护士心理和身体特征、操作流程、防护用品的使用、暴露后处理流程不规范。主要措施包括对护士培训、心理和生理因素的预防、规范操作流程、防护措施、暴露后正确处理流程。对护士实施知识培训、提高防护意识、规范操作流程等措施可有效预防并降低手术室护士发生HIV职业暴露的风险。

上一篇:培养习惯快乐阅读下一篇:院校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