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社会保险

2024-06-27

信息技术社会保险(精选12篇)

信息技术社会保险 第1篇

1 社会保险信息的安全需求特点

概括起来说, 社会保险领域内的数据信息安全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机密性

社会保险数据信息是中央、地方各级政府、个人和企业的极其重要的内部数据、保密数据, 由于目前社会保险部门大多实现了信息化联网办公, 使得整个计算机系统是建立在一个开放的网络环境上, 因此, 预防数据的非法窃取、篡改变得非常重要和迫切。

1.2 完整性

由于数据输入时的意外差错或欺诈行为, 可能导致相关信息的差异或不一致。此外, 数据传输过程中数据的丢失、数据的重复或数据在传送过程中的次序差异也会导致前后数据的不同, 特别是那些征缴数据、养老金发放数据。因此, 要预防对数据的随意生成、修改和删除, 同时要防止信息传送过程中数据的丢失和重复, 并保证这些数据传送次序的统一和一致。

2 社会保险信息网络可靠性及数据安全实现

2.1 计算机系统可靠性设计

⑴硬件、软件可靠性设计。提高硬件可靠性的主要手段是硬件的冗余设计, 应用得比较广泛的硬件冗余技术主要有堆积式冗余、待命式冗余和混合式冗余。目前硬件冗余已经发展到混合冗余结构, 即当堆积冗余中的设备发生故障时, 立即将其切除, 并用无故障的待命装置进行替换。软件可靠性设计的方法可以归纳为四个类型:避错设计、查错设计、改错设计和容错设计, 除此之外, 还可以采用集群技术实现对计算机系统可靠性的提升。集群技术可以使当系统中的某一台或某几台主机发生故障时, 其它正常工作的主机能够实时接管故障主机的工作, 保证系统能继续正常运行, 故障主机修复后, 能再次接入系统中并分担整个系统的负载。

⑵系统冗余可靠性设计。目前, 在社会保险领域内, 机器级冗余、设备级冗余已经广泛地被各级社会保险部门所采用, 随着各级政府对社会保险应用的重视, 系统级冗余也越来越多地被大家所接受, 随着技术的发展, 系统的可靠性有了相当大的提高。系统级冗余, 通常的做法是数据库备份和灾难恢复两大措施,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 应建立异地容灾系统以提高整个系统的安全性。异地容灾系统是在离本地相当距离的地方再建立一套后备社会保险系统, 在主系统完全损毁的情况下, 后备容灾系统能够实时进行接管, 该方案代价较高, 相当于重复建设了一个系统。由于数据的复制的数量很大, 对通信方面的需求也较高, 如果采用数据的完全镜像或数据同步, 虽然可以确保数据完全不丢失, 但对主系统的运行效率肯定会有较大的影响 (因为要保证双方的数据必须完全一致) , 所以一般采用数据打包延时复制或对归档日志进行传输的方法, 使用这种实现方式, 在灾难发生时刻, 虽然有部分数据因为来不及及时传输而丢失, 但可以确保主系统的日常运行效率, 而因传输时延而丢失的少量数据也可以在事后通过人工干预来进行事后弥补。将容灾难后备系统相互地建在兄弟地区 (如异地城市之间、异地省中心之间) 的社会保障部门中, 实现场地、人员、设备和线路的复用, 可以大幅度地降低社会保险系统的投资和建设成本, 是一个值得推广的好办法。

2.2 数据信息安全设计

⑴信息安全的硬件保障措施。隔离网络物理层的风险:对于网络物理层的风险, 可以采用物理隔离的手段保障信息的安全。所谓物理隔离, 是指内网与外网没有任何形式的物理连接, 是最安全的网络隔离方式。而无论采用代理服务器、宽带路由器还是采用防火墙来隔离内网和外网, 都只是逻辑隔离, 而不是物理隔离, 其安全性就会打折扣。也就是说, 若欲实现物理隔离, 那么, 连接Internet的计算机就不能再连接到内部网络。目前从了解的情况看, 国内绝大多数的社会保障部门在这方面都做出了非常严格的规定, 内、外网必须严格物理隔离, 并且严禁无线设备在办公场所使用;构筑入侵防御 (IPS) :入侵防御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入侵防范、阻止系统, 它部署在网络的边界, 当它检测到攻击企图后, 便会自动地采取防御措施, 并控制相关的安全设备进行处理, 将攻击源阻断。入侵防御系统在网络边界检查到攻击包的同时将其直接抛弃, 它对外部流量进入系统前就进行分析、监测, 只有不包含异常活动或可疑内容的报文才能允许其通过, 否则将会被清除掉, 这样, 攻击包就无法到达目标, 从而可以从根本上避免黑客的攻击。这样, 在新漏洞出现后, 只需要撰写一个过滤规则, 就可以防止此类攻击的威胁了。

⑵信息安全的软件保障措施。数据信息网络传输的安全加密算法的设计, 目前社会保险部门内部在客户信息处理终端和服务器终端之间, 以及不同地区社会保险部门之间的信息网络传输较多的是采用加密算法来实现信息的安全, 这些加密算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对用户的社会保险信息的认证及其数字签名的加密保护, 但这些加密算法毕竟过于简单, 犯罪分子一旦将客户端与服务器分开破解, 仍然可以实现信息解密, 因此, 可以设计双向认证加密算法, 双向加密算法的执行可按以下步骤完成:第一步:验证开始, 服务器首先生成一随机数, 送往客户信息处理终端;第二步:客户端将用户ID和密码用SHA-1算法散列一次, 得到160bits报文摘要值1;第三步:将报文摘要值1与随机数再散列一次 (SHA-1算法) , 得到160bits报文摘要值2;第四步:用自己的私钥 (用RSA算法) 加密二次散列后的摘要, 即报文摘要值2, 得到密文1, 此密文即是用户的数字签名;第五步:再用服务器方的公钥 (同样是用RSA算法) 加密, 得到密文2, 最后将密文2发送给服务器方。第六步:服务器收到用户方发来的密文2, 先用自己的私钥解密 (同样是用RSA算法) , 得到用户的数字签名 (密文1) ;第七步:用用户的公钥解密 (同样是用RSA算法) , 得到解密后的报文摘要值2;第八步:从用户ID和密码的报文摘要库中取出该用户的ID和密码的报文摘要值与原先的随机数散列, 得到报文摘要值3;第九步:比较报文摘要值3与用户传过来的经过解密的报文摘要值2。如果相同, 则通过服务器验证并对用户授予相应权限。此加密算法采用先进的报文摘要算法SHA-1, 保证了信息的完整性和机密性, 实现了信息传输中的身份标识和认证、抗抵赖性;同时实行两次报文摘要与二次加密 (对称加密) , 进一步地保证了信息的机密和完整性。

3 结论

社会保障领域中的众多数据信息, 是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的高度机密, 其信息安全将影响到社会大众的切身利益, 因此对于社会保险部门的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 及其数据信息的安全性, 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本研究重点对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及其数据信息的安全性进行了分析研究, 对于提升社会保险部门的信息安全, 无论是从理论研究还是从应用实践上来说, 都是值得推广和借鉴的。当然, 社会保险部门的信息安全建设, 任重而道远, 还需要我国科技研究人员不断研究新技术、探索新方法, 并不断加以应用、推广, 推动我国社会保障部门计算机系统的高可靠性和数据信息的网络安全性的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悦平, 王新川.计算机系统可靠性问题的研究[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2001, 22.

[2]卢德平.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浅析[J].高性能计算技术, 2005 (172) :1~4.

[3]石柱, 何新贵, 武庄.软件可靠性及其评估[J].计算机应用, 2000, 20 (11) :1~5.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社会需求 第2篇

目前,各类企、事业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不断提高,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学生动手能力要强,要善于使用新的技术,能很快为企业创造效益。因此,我们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在校生必须与时俱进,适时调整适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抓好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实际应用能力,适应毕业之后去向多样化的需要。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也带来了巨大的人才需求。人才结构预测显示,未来几年内,IT专业人才、公共专门人才和基础工人需求量将会大大增加。“以富士康为例,所需的技工、高级技工就达11万人;再比如中芯国际、EDS等企业,他们所需的软件、电子类人才也达3万人。”沿海地带及北京市电子信息领域人才所占比重最大。2010年电子信息领域人才占整个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人才72.20%,远大于其他领域人才所占的比重。不同领域的岗位分布不同。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环保领域研发岗位比例较大(分别为53.66%、47.67%、47.45%);生物工程与新医药领域销售、研发、管理岗位分布差别相对较小(分别为23.91%、31.40%、36.73%),且管理和销售领域岗位比重居各领域之首;新材料领域不确定岗位比重较大,但其确定的岗位研发岗位依旧占有较大比重(28.83%)。高新技术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平稳的增长趋势。专业分布不均匀。人才分布最集中的10个专业的人才数量占到总人才数量的48.50%;最集中的20个专业的人才数量占总人才数量的64.43%;最集中的30个专业的人才数量占总人才数量的72.47%。其中计算机软件专业所占比例最大,为12.07%,且排名前4位的专业均属于电子信息领域。此外,管理、市场等专业所占比例也比较大。面对实践性人才少、复合化人才少、国际化人才少等弊病,那些代表们纷纷表示,要改变目前人才需求格局,最根本的就是要以“感情引人、事业留人、环境养人”。“企业需要优秀的人才,才能走得更远。”同时本专业人员应该掌握现代电子技术理论、电子系统设计原理与设计方法,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外语和相应工程技术应用能力,面向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和智能控制、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等电子、信息、通信领域的宽口径、高素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开发。

信息技术对社会审计的影响 第3篇

(1)对审计对象的影响

随着电子商务的网络化经营发展和虚拟公司的出现,使网上实体通过网络将成百上千的人联结在一起工作,他们可根据业务的需要自由重组。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可以是投资融资关系、技术协作关系和购销关系等,即使这些企业间的关系是松散型的,也可以通过网络在很短的时间内,以网上协议的形式整合成企业联盟,当然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解散联盟。于是,会计客体就变得模糊,审计客体因之变得复杂,审计客体的外延需要重新界定。从交易费用理论看,审计对象(站在被审单位的立场上看,即为交易主体)的边界不清,不仅增加交易主体的交易费用,也会增加审计风险和审计费用。所以,网络审计的客体具有动态性和虚拟性,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充分地认识到,审计的客体具有适时改变性。

(2)对审计目标的影响

在电子商务活动中,通过互连网和通讯技术,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消费者以及企业与政府间的联系更加广泛和深入,信息资源具有共享性和经济活动具有开放性,网络审计的目标将主要通过“无纸化”实现,向更深、更广的领域扩展,诸如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状况的审计、人力资源利用状况的审计、政府调控职能实现程度的审计、顾客对企业满意程度的审计以及网络技术本身的合规性与有效性审计等也将成为审计目标。

(3)对审计范围的影响

在电子商务活动中,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已经成为一个宽阔开放的系统,会计信息处理处于一个开放的空间范围,涉及到交易关联方的各个方面;同时,由于其资源的共享性,能访问会计信息以及接触会计信息的人可能涉及到整个网络用户,当然,对涉及企业商业秘密的信息仍有所限制。网络用户,尤其是使用上市公司信息的用户,由于不同的动机,可能采取恶意操作行为,增加了网上行为的控制难度。因此,承担不真实以及非法数据的责任人就不能局限于被审单位,交易双方以及相关的社会公众都将被列入审计范围。总之,电子商务活动中的任何一项审计业务,都是建立在互连网平台之上的,审计活动面向网络。可见,网络审计的范围已被大大拓宽。

(4)对审计主体的影响

审计主体是指实施审计监督的执行者,也就是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在网络审计中,首先建立和完善能够在网络下实施对被审单位及其相关信息进行审查、监督和提供鉴证服务的审计机构;其次,必须构建完善的计算机系统和网络系统。同时,对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审计人员应该是一种复合型、全方位人才,不仅要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现代审计理论和审计技能,还要具备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知识和现代商贸理论,并能熟练地从事计算机硬件、软件的操作和维护。更为重要的是,由于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的不断更新,审计人员应该具备终生学习和不断创新的能力,以适应网络审计发展的需要。

(5)对审计技术方法的影响

审计技术方法是为了实现审计目标,在对被审单位实施审计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手段,它是顺利完成审计工作、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的重要保证。企业在网络化经营中,由于会计数据的极大电子化和会计控制的局部程序化,直接造成了审计线索的“不可见性”。因此,必须应用数据库技术对会计数据进行可靠、完整地保存和管理,借助单机系统或工作站,对会计数据进行快速、准确地加工和处理,利用网络和通讯技术对会计数据进行安全、有效地分配和传输。这样,网络审计必须完全依赖于计算机和交互网络。在网络审计中,审计人员利用审计接口软件来获取原始数据,利用审计抽样软件来进行样本抽取,利用审计分析软件进行各种数量关系的配比分析和数据查询,利用数据仓库技术来进行分析,利用审计专家系统进行审计推理与判断,并通过数据挖掘、样本抽取、异常项目调查、数据分析与处理等方法进行测试、检查、分析与核对。由此可见,网络审计下的技术方法已大大突破了原有方式下所运用的审计技术方法。

(6)对审计准则的影响

审计准则是用来规范审计人员执行审计程序,获取审计证据,形成审计结论,出具审计报告的专业标准。在网络审计中,由于审计对象、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审计主体、审计技术方法等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需要对现有的审计准则体系重新进行审视和思考。审计准则体系中的有关准则应该体现电子商务下网络审计的特点,通过制定相应的、更切合实际的准则,更有利于规范审计人员的审计行为。只有这样,才能指导并规范网络审计工作,从而提高审计质量、最终形成客观公正的审计结论。

(7)对审计风险的影响

审计风险是指被审单位的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审计人员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一般认为审计风险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组成,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在电子商务活动中,由于会计数据处理的电算化,在计算机辅助系统的控制下,其本身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得以基本保证。因此,固有风险基本上被控制,并呈降低的趋势。但是,由于会计信息系统的开放性和网络化,使得会计信息资源在极大的范围内得以共享和交流,这无疑将审计工作置于一种被动的风险之中。例如,存放于主机内的会计信息被他人非法拷贝和篡改;会计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竞争对手截取和恶意修改;计算机病毒和网络黑客的肆意侵袭,会威胁会计数据的安全,严重时可能导致会计信息系统的全线崩溃等。可见,会计数据的安全、完整性控制难以得到保证,从而使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的水平呈上升趋势。所以在网络审计中,审计人员对审计风险控制的难度加大,实施的审计风险控制措施也将发生根本性变化。

二、信息技术对审计业务的影响

(1)电子商务审计

以网络为基础的电子商务广义上指通过各类计算机网络进行的一切商业活动。电子商务以其低成本、高效率等特征吸引着大多数企业,企业纷纷通过建立自己的网站或网络服务公司的商业网站,拓展商贸渠道,进行网上交易、网上支付结算,并使信息网络化。企业经营活动和经营活动的信息载体的拓展也就是审计对象的拓展。另外,以电子商务为基础而形成的各种虚拟企业,构成了网络经济中经营主体的一部分,这种新型的经营主体将会被纳为审计对象。因此,网上交易审计,网上支付审计,虚拟企业的审计便构成电子商务审计的具体内容。

(2)会计信息化审计

网络经济时代,网络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应用与发展,使得会计技术手段从电算化会计跨越到了会计信息化阶段。会计信息化的本质是会计与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网络技术)相融合的一个发展过程。会计信息化系统是一个由人、电子计算机系统、网络系统、数据与程序等有机结合的一个人机交互作用的“智能型”系统。这个系统表现出集成性、简捷性、开放性、多元性、实时性等技术特征,使会计工作的重心从核算转向管理。会计的信息化必将导致会计信息化审计。会计信息化审计的本质是审计与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网络技术)相融合的一个发展过程。其目标是通过审计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评价控制会计信息系统,实施审计监督服务,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网络系统中,注册会计师人员通过审计客户的信息接口转换,根据授权,在网上直接调阅客户的会计信息。这些会计信息包括货币形态的信息和非货币形态的信息(如职工的招聘与下岗);数字化信息和图形化信息(如财务分析预测的直线图);现代化信息和未来信息等。通过对这些信息的调阅与审查,注册会计师人员便可以开展多元化的、实时的审计程序。网络世界中,我们所在的校园与纽约的距离并不比相邻的两个寝室更遥远。网络技术的应用,空间已不再是执行审计的制约因素,这样境外审计、环境审计等就变得更加容易。网络在会计中的应用,会带来诸多安全问题,如篡改数据、信息丢失、黑客入侵、计算机病毒等,在会计信息系统中,安全性是必须考虑的核心问题。会计信息化审计应把网络会计系统的安全审计作为重点。注册会计师人员应在了解企业网络基本情况、安全控制目标、安全控制情况及潜在漏洞等基础上,对企业现存的安全控制措施进行测试。如是否有有效的口令控制,数据是否加密,职能权限的管理是否恰当,是否有持续的供电设备和有关备份设备,对计算机病毒的防范与控制措施是否得当等。在会计信息化审计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会计师事务所可以建立自己的网站,将事务所的基本情况、组织结构、业务范围、服务宗旨,客户授权的有关会计信息及对客户实施审计程序后所产生的审计信息全部都纳入会计师事务所的信息网中。会计师事务所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客户,签定业务约定书,传递和送审计报告等,从而形成开放的信息化审计体系。但为了防止网上泄密和恶意攻击,会计师事务所应将信息网中的信息进行加密,实行签名机制,并设置安全系统如回收设备,防火墙技术等。使得审计职业道德准则中的保密性原则得以遵守。

(3)网站审计

测绘技术在信息社会的应用 第4篇

一、测绘在信息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信息社会的发展, 对地理空间数据提出了强烈需求。从宏观上看, 无论是确定发展战略和经济布局, 还是制订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 都需要以地理空间信息为基础。从微观上看, 无论是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和选址, 还是重要活动的安排和举办, 以及人们的出行与旅游, 也都需要运用测绘信息。经济社会愈发展, 对地理信息资源的需求愈大, 要求愈高。

测绘是指对自然地理要素或者地表人工设施的形状、大小、空间位置及其属性等进行测定、采集、表率以及对获取的数据、信息、成果进行处理和提供的活动, 是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事业。通过测绘所获取的地理空间信息, 是有关地理实体的性质、特征及运动状态的表现和知识, 地理信息可以用来描述来自现实世界的目标, 描述空间实体的位置、形状、大小及各个不同实体之间的关系, 具有时序性和动态变化的特征。包括测量控制点、居民地、独立地物、管线垣栅、境界、交通、水系、地貌、地名、地表覆盖和地籍等在内的地理空间信息, 特别是反映了地球表面的自然、人文、经济等具有基础性、普遍适用性强和使用频率高的基础地理信息, 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 通过信息共享、互联互通的机制, 实现信息资源的最大化开发和利用, 是信息化发展的目标。测绘事业是进行空间定位、获取地理信息的, 通过测绘技术手段建立的地理空间信息平台。如各种地理信息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是各类空间信息的系统集成, 是推进经济社会信息化的基础条件, 测绘不但融入我国现代化信息建设进程之中, 而且承担起为社会发展提供地理空间信息, 推进信息化社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责任。

二、测绘在信息社会中的具体应用

1. 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

电子政务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信息时代下的政府管理和服务机制。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迅速发展, 电子政务也迅速发展, 并将因此简化政府与企业、政府与个人的互动联系, 提高政府的服务效率, 降低政府工作成本。目前使用的各种比例尺和地形数据库距离电子政务和国家宏观决策分析使用的需要, 尚有一定的差距。相信随着各级政府、各经济部门电子政务的普及、发展, 将对政府地理信息及其应用系统的信息内容、标准、安全、运行机制等提出更高、更多的要求, 政府电子政务的建设与应用将展现广阔的前景。

2. 电子商务中的应用。

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促成电子商务的形成与发展, 企业对企业和企业对消费者两种网上销售模式, 改变了以往产品与服务的销售方式。新出现的网上购物、电子银行和物流派送等商业服务形式都通过互联网把政府、企业、个人家庭联结起来, 为人们提供了全新的购物、生活模式, 加快了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所有这些, 都必须有一个覆盖一个地域地理空间信息基础平台的支持, 才能更好地实现。

3. 在交通运输方面的作用。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对交通运输的需求也越高。面对车流滚滚、越来越拥挤的交通状况, 将电子信息技术、GIS、GPS技术引入道路交通系统的管理、信息交换、道路监控、指挥调度, 从而提高运输效率, 保障安全是最有效的方法, 这就是智能交通系统。智能交通系统是需要进行精确获取、配置和集成静态路线引导信息、交通运营状态信息、交通工具位置信息、交通设施位置信息、出行方式与路线信息、决策指令等智能交通信息的三维空间载体。这就需要在国家多尺度空间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基础上, 增补交通专用数据, 建设智能交通信息数据库。

4. 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测绘可为包括对国家资源、环境、灾害调查和各种经济活动的时空分布及其变化的实时服务, 以及数字城市、数字港口、数字仓库、数字化物流配送诸方面的地理空间信息服务。如通过对数字高程和影像数据的适当加工, 可以形成各种可视化的专题数字影像地图产品三维立体景观模型。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农业、林业、土地资源调查中, 利用这些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后可有效达到目标。制作河流河道的三维立体图, 可以据此在计算机内直接模拟出降水量对水位高低、淹没区面积、人口、农作物、工矿企业的影响, 直接经济和间接经济效益是非常可观的。其他如在南水北调、铁路建设、气象服务、社会安全服务等中, 都不可避免需要测绘提供强有力的地理空间信息保障。

5. 网上电子地图服务。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网络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带来深刻的影响。利用网络技术进行的地理空间信息交换与服务和通过传统的方式向社会提供地理空间信息服务相比, 无论是在效率还是质量上都是一种飞跃。街区图能通过地址、机场、邮编、城市名称、地区码、经纬度甚至道路图册的关键页代码进行地图查询。我国网上电子地图已开始起步, 如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网站、新浪网站等都推出网上电子地图。我国网上电子地图尚属起步阶段, 发展空间巨大。

信息技术社会保险 第5篇

应聘者应准确、完整填写简历和相关资料信息,保证信息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如与事实不符,抚顺银行有权取消其录用资格。

应聘人员资料及信息,抚顺银行将严格保密,不予退还。

考试必备:银行考试专用教材

银行招聘网:http://www.jinrongren.net/yh/(三)招聘形式为笔试和面试,简历经审核合格者,需携带上述扫描件的原件到抚顺银行进行笔试,笔试时间另行通知。

(四)本行将以短信形式告知应聘者招聘进程及结果,应聘者应保持移动电话号码准确无误,保持通讯畅通并注意查收。

五、应聘须知

(一)工作地点在辽宁省抚顺市经济开发区抚顺银行总部大厦,具体地址:抚顺市经济开发区芳庭街7号。

(二)被录用的人员,根据《劳动法》、《劳动合同法》,与抚顺银行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期限经劳资双方协商后确定。

(三)本次招聘不委托任何第三方组织和个人进行,全部招聘环节由抚顺银行独立完成。

(四)本次招聘公告仅通过抚顺银行官网和“抚顺银行招聘”微信公众号发布,没有其他发布渠道,招聘过程中,抚顺银行不会通过任何形式向应聘者收取任何费用或要求提供担保,不会收取应聘者任何证件原件,务必提高警惕,谨防受骗。

(五)作为股份制城商行,本行具有自主决定薪酬水平的优势,已经建立了以岗位工资为基础、以任职资格管理为调节、以工作业绩为导向的薪酬管理体系,提供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待遇。

薪酬结构包括基本薪酬、绩效薪酬(分为季度和)、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对外地员工提供免费住宿公寓,提供工作餐,提供高温津贴,发放住宅取暖补贴(已申请免费住宿公寓的不再发放住宅取暖补贴)。实施员工健康管理工程,投保大病医疗商业保险,提供免费身体检查。

(六)本行把对员工的培训教育视为最好的投资,大力实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构建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实行了内部导师培训制度、内部岗位资格认证制度和岗位见习制度等,建立覆盖全员、多角度、多层次的培训教育机制。

(七)本次招聘严禁说情、托关系、打招呼和弄虚作假,干扰正常招聘工作,对说情、托关系、打招呼的和弄虚作假的,一律取消录用资格,并将上述情况记入应聘人员黑名单。

(八)入职体检安排在入职前进行,体检标准参照国家公务员招录标准。体检

考试必备:银行考试专用教材

银行招聘网:http://www.jinrongren.net/yh/ 不合格的,取消录用资格。

(九)本次招聘最终解释权归属于抚顺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抚顺银行真诚欢迎您的加入,我们因梦想而凝聚!

温馨提示:更多银行考试招聘备考,欢饮关注中公金融人|银行招聘网,最竭诚的服务、最专业的知识,助力最低的成本铸就最高效的招聘机会!

信息技术社会保险 第6篇

关键词:电子信息;发展;经济社会

0 引言

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相对比较复杂和尖端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已经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社会建设之中,为推动经济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 电子信息技术概述

电子信息技术是指运用电子技术来获取、传递、处理和利用信息。电子信息技术主要包括传感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信号处理技术。目前,通信、计算机、微电子、视频音频产品等多个产业均已涉及电子信息技术。

信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区别于传统的产业,渗透、带动社会及各部门经济发展。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离不开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

2 电子信息技术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技术水平、模式幅度均已获得大幅度提高,这离不开改革开放以来电子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信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先导性、支柱性、基础性产业,为我们国家逐步实现与世界技术接轨打好了基础,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目前,我国的信息产业结构不明了,相关技术人才水平不高,成为制约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主要因素。

2.1 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有以下几个趋势:

2.1.1 向系统集成化方向发展。在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过程中,系统集成电路制造技术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说,集成电路技术是我国高科技成果的代表,在世界经济发展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系统集成电路产品的芯片面积变大,集成度也逐渐变高,但尺寸越来越小,系统日益完善。估计在未来十几年的时间里,系统集成电路主要发展趋势就是加工细微化、硅片大直径化。

2.1.2 向光电子技术方向发展。电子信息技術经历了光电子学和电子学两个发展阶段,已经逐步进入光电子技术发展时期,这是电子信息技术的飞跃性发展。光电子技术正逐渐衍生出两门学科,分别是能量光子学、信息光子学,根据市场发展的需求和自身特有的规律,能量光子学和信息光子学两个学科不断进步发展,正在逐步推动建立现代光电子信息产业与光电子交叉学科的形成,这在规模和扩大速度上,都是前所未有的。

2.1.3 向个性化、生活化方向发展。未来计算机网络发展的主要趋势和方向就是高性能、大容量、多业务,逐步满足用户个性化的发展需求。现代生活中随处可见电子信息技术应用,比方说,彩电的数字网络功能、冰箱的恒温控制系统等。总之,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电子信息技术正逐步发展壮大。实践证明,电子信息技术容易受到科技水平的制约,所以必须要牢牢把握其技术应用特点和发展趋势,促进电子信息技术更好的服务于人类社会和生活。

3 电子信息技术促进经济社会建设的途径

3.1 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导致社会增长方式转型和经济结构得到优化。电子信息技术工业化需要快速实现创新,为实现社会信息化提供可靠支持,创造一个中国的电子信息产业。信息技术及其相关产品的高度集群应用形成信息平台运营业,负责信息内容的传输;基于公用信息平台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和信息内容产业的信息内容,向社会提供信息产品服务。两者有机结合并形成完整的信息产业链,构成了中国信息产业系统。产业化的推进和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导致信息产业的创新和高倍增长。

3.2 信息迅速发展时代,网络信息化越来越广,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及思维方式,经济、传统文化模式也逐渐发生改变。信息技术的使用,改变了原来单一的模式,人们通过互联网可以了解到关于世界各地政治、经济、文化等信息,不再拘泥于眼前狭隘的空间。增加了人与人、人与全球化信息的“交流”,促进了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发展。

4 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1 信息技术的相关体制不足,导致新一代技术不能得以充分利用。信息对市场支撑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法律法规不完善,制约了信息化的顺利发展,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必然受到影响。信息化需要多方向的发展、并依靠多种数据作为支撑。而目前情况来看,信息资源利用没能达到预期效果,没有应用到社会中去。信息化产业没能充分发挥到最佳效果。

4.2 信息产业技术作为高新技术企业,相关企业缴纳税费较高,创造力能力不强,而且管理制度没有明确的指导方向。创新型的企业所面临的问题普遍存在,加上部分企业成立时间较短且没有完善的管理机制,成长环境没有达到资源优化配置。资金压力大、贷款难,没能得到优化。需要相关部门出台相应扶持政策。

4.3 信息化产业需要有稳定的生存环境。在当代市场发展状况下,新出现了一些行业,例如电子商务、现代信息化服务业等,由于缺少各部门沟通协调、相关政策不完善。而且支撑体系相对薄弱,没有良好的环境供其发展,如何能更好地提供生存环境,成为值得反思的问题。

5 总结

首先,为有效保证电子信息行业长期稳定发展,首要问题就需要完善信息服务、法律法规,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其次,信息化与工业化如果想充分融合在一起,离不开相关部门措施的实施。再次,信息产业和产业链的基础上,加强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最后,政府相关部门要适时、实时公布与电子信息技术相关的业务信息作为促进企业及市场发展的指导思想,从而实现资源有效利用,促进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可持续健康、快速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韩萍.信息技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解析[J].软件导刊,2006(09).

[2]李树涛.浅谈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特点[J].探索与观察.

[3]赵鸿胜.对于现代电子与信息技术发展与展望[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02).

让信息技术融入品德与社会课堂 第7篇

一、利用多媒体激发兴趣, 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学生学习方式单一、被动, 缺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和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而信息技术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素材于一体, 动静结合, 图文并茂, 创设了逼真的教学情境, 营造了活泼的教学气氛, 令学生耳目一新,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能够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 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和高效, 这是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电视、报纸、杂志等多种媒体来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或是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 并把这些资料带到课堂或发布到班级博客上与教师、同学共享;可以通过网络通讯工具来交流想法;在课堂上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完成教学内容。

而在课堂上, 笔者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精彩的多媒体课件, 通过图片、视频、声音等, 把原本空洞的说教变成直观、具体、生动、形象, 易被学生接受又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的学习方式, 从而提高了课堂实效性。

比如:在讲授《推动人类进步的科技革命》一课时, 笔者把“珍妮”纺纱机、蒸汽机、电报机、电话、电灯等发明制作成课件, 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

当他们看到第一辆汽车的照片时, 不由惊叫:“这是汽车吗?太简单了!”

笔者问:“你们知道这辆汽车是什么牌子的吗?”

学生们摇头。

“这, 就是大名鼎鼎的‘奔驰’!”

他们大吃一惊, 原来第一辆奔驰车居然那么简陋。这时再让他们对比现在街道上行驶的汽车, 从种类、外形、颜色等方面来看, 和原来相比都有天壤之别。由此, 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技术的进步。

而在讲授《艺术世界的发展与变化》一课时, 笔者寻找大量的名画图片制成幻灯片, 配以优美的世界名曲, 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对艺术家的敬重之情也得到了提升。因为课前布置了查找资料的作业, 孩子们在课堂上也有了令人惊喜的表现, 讲述了许多关于名画、名曲及艺术家的故事与趣闻, 比如“梵高的耳朵”“《蒙娜丽莎》可能是作者的自画像”等等, 有的孩子在听到迈克尔·杰克逊的歌曲时, 还不由自主地跟着扭动起来。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提高。

二 、利用多媒体化静为动, 突破教学难点

小学生活泼好动, 注意力不易集中。而信息技术手段具有直观、形象、吸引人的优越性, 利用多媒体, 可以把教材中一些抽象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以形象、具体的画面呈现出来,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体课件是以教学课题为主要线索, 为强化教育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而设计, 以多种方式和表现手法对新授课的内容进行加工处理, 并生动、有趣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化抽象为直观, 化静为动的特点, 为课堂教学排疑解难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时也体现了媒体在教学中的优势。

例如, 在《安全地生活》的教学中, 将一些安全标志制作成动画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学习交通安全的重要性时, 以多媒体为媒介, 选取实际生活内容, 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 用生活的基石去孕育学习的情感。

课前, 安排学生搜集有关交通安全的事例和资料,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 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 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学生接到任务后都十分积极, 有的上网搜集交通事故惨案;有的查找交通规则和交通标志, 还画出了自己喜爱的交通标志。大量资料使学生对交通安全的话题有了感知的基础。

教学中, 再现实际场景, 巧用电教手段去激发学生的情感, 比如适时地出示一段段交通事故的录像:快速飞驰的车翻出桥下, 失去孩子的母亲在痛哭, 小女孩用篮球走路, 骑车人顷刻间死于车轮下, 等等。直观的画面使师生共同感受到:飞驰的车给我们带来了速度, 也带来了无法弥补的痛苦, 顷刻间鲜活的生命不复存在, 只能在另一个冰冷的世界里躺着, 听不到亲人的呼唤。

师生交流的情境, 生生对话的情境, 在语言描述的悲惨氛围下, 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已经被触动。运用这样的教学手段, 不但能够让学生深入理解有关交通安全的主题, 而且让学生体会到了本课的重难点, 认识到了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重要性, 课堂因多媒体的介入而鲜活起来。

三、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多媒体网络拥有大量的信息资源并能共享, 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材料, 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表达来发现问题, 提高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 在学习《交通发达方便我》一课时, 课前让学生在网上搜集有关车、船、路、桥的资料。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 信息加工的方法不同, 答案各种各样。课上,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综合分析整理, 全班学生相互交流, 即评即改, 互相启发, 激励着所有学生思维的发展, 又在无形中让学生开阔了眼界。

在学习《战争风云下的苦难》时, 许多学生对战争感到十分陌生。课上, 笔者播放了一段二战时期日本袭击珍珠港的视频, 让学生对战争的残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另外, 从网上下载一些有关伊拉克战争的图片和二战以来人类伤亡的数据, 制成幻灯片, 使学生充分懂得了全世界人民需要和平、憎恨战争的美好愿望。

在学习《从烽火台到互联网》时, 笔者把学生带到机房, 让他们上网浏览、聊天、发电子邮件, 通过实际操作感受网络的神奇, 激发学生对现代科技的向往与追求。

实践证明, 合理运用网络可以缩短时空距离, 调动学生的情感活动, 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 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尝试网络教学, 变革学习方法

小组学习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过去由于教学手段落后, 小组学习经常是流于形式, 就是一个“教师布置问题—小组讨论—汇报”的流程。有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兴趣, 不能真正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去, 汇报也只是读读资料。

现在, 笔者尝试把品德与社会课程“搬到”计算机教室, 让信息技术成为基本的知识载体、教学媒介和交流工具。学生通过计算机自主学习, 或登录论坛与他人讨论, 在他们面前展开的是一个广阔无垠的知识世界。他们尝试自己动手, 查找资料;自己探索, 解惑创新;合作研讨, 共享成功。

教师为学生设定学习主题, 对网络资源进行整理, 了解学生的探索过程, 适时加以引导, 帮助释疑解难, 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学生则可以把自己的见解发表到论坛上, 组成网络小组开展合作学习。教师和学生在不同的层面上操作, 发挥不同的作用。

五、结束语

上好信息技术课培养社会需要人才 第8篇

一、提高教师个人素养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这是教育圈当中的一句老话。虽然话挺简单,但是包含的道理很大。教师一定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这样在教学中,才能做到得心应手,尤其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不能光把课本上的知识讲清,课外的知识也要有所了解。众所周知,现在是一个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计算机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课下经常有学生问到如何配置一台电脑等问题,如果我们想要回答这些问题,就要对现在电子市场上电脑各个配件的价格有所关注。有的同学会问他们在实际操作时出现的问题,比如电脑没有声音,电脑无缘无故死机等,这就要求我们动手能力一定要强。信息技术教师一定要对电脑的软件、硬件都有掌握,这样才能回答好学生提出的问题,才能给学生上一节精彩的信息技术课。

二、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计算机软件

传统的上课法都是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现在的信息技术课与传统上课法不同。我们的课堂是在机房,教师一台服务器,学生每人一台计算机。机房比普通教室大好多,计算机开机时又会产生噪音,如果我们像上传统课一样,提高声音给学生上课,往往不能完成授课内容,也达不到我们预期的效果。由于学校机房是局域网,同时也能上因特网,我们信息技术教师从网络上下载了一款免费网络软件。通过这款软件,教师讲课时可以控制学生计算机屏幕,使学生的计算机画面显示的是教师机的计算机画面,让教师在讲课时,学生不可以操作计算机,认真听教师讲课。同时,我们在讲每节课时,都会把这节课的相应内容做好幻灯片,这样教师讲起课来,容易提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讲完知识后,我们还可以利用软件把幻灯片发送到学生计算机电脑桌面上,让学生独自学习本节课的内容。若有不会的同学,我们还要单独辅导,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把本节课的内容消化理解。

三、教与学结合,与学生成为朋友

现在的高中生学业重,很少有时间去了解外面的世界,上信息技术课成了他们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在完成一节课教学任务后,我们会把因特网打开,让学生在网络的世界里畅游。网络上的内容良莠不齐,这时需要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对学生加以引导,以免学生受不良信息影响。我们也会从网上找一些社会上的焦点事件,与学生一起讨论,这些使我们和学生成为了好朋友。

信息技术在我国保险业的运用 第9篇

根据全国保监会的数据显示, 2012年我国实现保费收入1.55万亿元, 增速较2009年同期缩水约33个百分点, 然而, 2012年保险电商发展得却如火如荼。据统计, 2012年全年保险行业包括网销、电销在内的新渠道保费收入将达到800亿元, 多家公司表示网销业务增速超过100%, 网销业务正在成为业务快速增长新渠道。

我国保险公司主要的传统营销方式是靠的人海战术, 拓荒式地开发市场, 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开展业务, 销售保险产品, 业务也是因为这种营销模式在发展上受到很大的局限。近年来, 伴随着信息技术不断的发展和网络经济的到来, 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本质性的改变, 那就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借助网络, 客户可以自主地充分了解各种保险产品类别, 阅读相关保险条款, 认识相应承保、理赔服务, 在同类产品之间做出较为满意的比较和选择。这样, 不仅提升保险公司的形象, 而且还提高了保险产品所提供的服务质量。伴随电子商务的发展, 网上银行的兴起, 保险的销售已经超出人与人的交流, 超出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客户随时都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 通过网络进行银保合作、网上投保、异地理赔、车辆救援等服务。企业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 加强管理、改善经营, 提升自身的竞争能力, 这样在降低服务成本的同时, 也强化了企业的管理。

二、信息技术在我国保险业的运用

进入21世纪,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推动保险业创新的巨大动力。作为保险公司, 需要充分运用好信息技术, 使其在企业变革与企业创新中发挥有益的作用。在我国保险业信息化建设中, 信息技术深入地参与到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业务活动和决策分析活动中, 渗透到保险公司的客户管理、资料管理、财务管理、风险管理等各个环节, 并为企业发展战略与经营策略的制定提供信息技术支持。在整个金融系统中, 我国保险业的信息化建设与银行、证券业相比起步较晚, 但加入WTO后, 保险业的开放速度却是最快的, 范围也是最广的。因些, 我国保险业的信息化建设得到学习机会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1、保险业信息化建设

1985年, 人保下属的一些分支机构即开始尝试将处理复杂的长期险业务输入到电脑中, 进行管理。1995年, 中科软件研发并推出国内第一套大型全面的保险应用软件——保险业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覆盖人寿、财产、再保险等国内保险公司现有的近300个险种,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 (PICC) 、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率先采用。保险业从投入信息技术资源到现在, 信息技术在保险业的运用也逐步走向成熟, 为保险公司处理日常事务、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企业发展带来了更多机会和竞争实力。

2、维持企业日常运营秩序

多年以来的建设与积累, 信息管理系统已经能够完成保险公司日常的各项业务处理, 成为保险公司日常经营的支柱。从一份投保单的录入、核保、保单生成, 到业务保全, 以及理赔时的接报案处理、查勘和最终的定损核赔结案;从再保险分出结果的计算、再保账单的生成, 到财务收付费情况的确认以及各类有价单证的管理;保险公司日常运营的各个环节, 无一例外地得到信息系统的支持。

3、确立核保、核赔制度

随着信息系统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 各公司已经逐步完成对应于分散管理的“签章核保”方式向集中管理模式下的“在线核保”的过渡。在线核保, 即投保单经由初级核保人审核无误、内勤录入系统, 即可发送上一级在线核保人, 在确认无误后, 方能形成保单。如果在线核保人认为承保条件不符合公司政策, 能够在系统中签署核保意见, 下发至内勤, 如此反复, 直至确认无误后才可以通过。随着对应于集中管理的在线核保系统的开发使用, 业务人员的经营理念在不自觉地向系统靠拢。

4、实现以财务核算为中心的企业各类经营指标数据统计

在信息系统强有力的支持下, 公司内部对经营情况的掌握、监控与考评更为科学和实时。在数据大集中后, 甚至可以通过手机短信才以及OA将截止前一天晚上公司的业绩、保费等重要信息及时提交给公司管理层。其次, 信息系统的完善与发展使得行业形成统一的统计和核算标准成为可能。以“保费收入”为例有的是业务签单保费, 有的是财务到账保费, 只有建立了统一的平台, 各家公司的数字放在一起比较才有意义。

5、电子商务的运用

电子商务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与商品和服务进行买卖活动, 核心就是信息活动。采用电子商务可以使保险公司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它可以减少保险推销的中间环节, 可以省去保险代理人、经纪人等中介环节, 降低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 从而大幅度增加公司的利润。据统计, 到2012年, 已有27家寿险公司在其官方网站上设有网上商城, 可以实现官网直接购买, 有8家财险公司可以实现车险官网直接投保。而对于最初级的保单信息查询和保险卡单激活等功能, 几乎每家保险公司的官方网站都能实现。

三、信息技术在我国保险业运用中发现的问题

1、保险业信息技术投资相对不足

2011年中国保险行业信息化投入为65.5亿元, 较2010年同比增长12%, IT投入进入持续增长期, 但中国保险行业每年的信息化投入仅仅占当年保费收入的千分之五到千分之六, 与国际大型保险企业的百分之五差距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

2、应用还不成熟

虽然管理信息系统和门户网站已经建立起来, 而电子商务的发展显然还不完善。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保险业中电子商务的发展存在明显的劣势:国外采用电子商务的模式进行保险产品的销售已经发展相当成熟, 相关的多项服务也是通过电子商务为基础的模式实现, 而我国的保险销售仍旧是停留在以传统的销售模式为主的基础上。

3、我国保险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专业研究和指导不足

保险业信息化发展不仅需要技术支持, 同时也需要强大而且专业的技术指导。国外的研究模式是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为研究导向, 注重对研究模式进行应用, 对信息战略进行研究规划, 重视研究开发各种特色的信息管理系统。特别是作为数据挖掘及知道管理等进一步深入的理论和方法也都融汇到研究中来。相比之下我国的研究还处于对现状的总结与分析, 缺乏深入的专业指导。

4、重视信息系统的开发, 不重视信息系统的运行

在信息系统的建设中, 往往会出现倾向于:项目立项与建设时能够得到各级领导高度的关注, 而在项目验收过后, 其运行情况就不再能引起同等的关注, 对其运行过程更缺乏恰当的考评规则。这样的状况, 制约了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在企业动作中所能发挥的作用与价值。一个新系统的开发阶段仅是新流程、新制度的建立阶段, 而后期的运营阶段才是实施和产生效能的阶段。

四、信息技术在我国保险业的发展趋势

我国的保险业信息化建设当前还处于初级阶段, 这一阶段的重要问题是如何通过信息技术在保险业的运用来提高保险业的核心竞争力。顺应保险业对信息技术发展的内在及根本需求, 信息化建设在保险业发展中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

1、管理服务和信息化技术的结合

保险业对信息化的需求层次也日益多样化。从信息化建设的特点可以看出, 数据大集中是信息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方向。信息化正在向纵深发展, 信息化与保险公司的改善服务、业务管理和公司管理日益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2、信息化将更加突出以人为本

保险业中运用信息技术核心就是以人为本, 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保险公司和客户的需求, 尤其保险公司和客户的需求都是多元化的。而在我国保险业信息化建设初期的情况来看满足双方的多元化需求还存在着相当的困难。随着信息基础设施的完善, 一些基本的需求已经得到满足。从保险业信息化发展的趋势来看, 我国信息化建设需要多层次系统化的全面发展。

3、信息技术将成为企业决策分析的重要辅助手段

保险业的稳步发展, 传统的联机事务处理已经不再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 保险公司只有依靠强大的信息技术, 规划先进的系统架构, 建立以数据库为基础的决策支持系统, 全面、多维度地解读各类信息, 深入挖掘其中的价值, 才能准备把握市场, 制定符合未来发展态势的决策, 为企业的明天奠定良好的基础。

4、强大的信息技术有助于保险公司开辟新的销售渠道, IBM

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在《中国保险2020以客户为中心的创新与变革》中指出:到2020年, 中国的保险企业会采用新渠道模式获得客户, 新兴的电子渠道将演变成一种重要的销售渠道。

摘要:伴随着我国保险业大步发展, 行业整体竞争力及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信息技术与之结合也越发密切, 在以信息保障为前提的竞争市场中, 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尤其可以体现出来。在这种背景下, 信息技术在保险业显现出巨大的生命力和发展前景。本文通过调查法, 文献资料法, 分析法等方法, 分析信息技术在我国保险业中运用的现状及问题根源, 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信息化,保险业,信息技术

参考文献

[1].焦世新, 盛通.保险信息尽人皆知:绳短不怨井深《中国保险报》总编甘哲斌纵论保险业信息化[J].信息产业报道, 2004, (6) :58-59.

[2].葛伟民.我国保险业信息化研究[J].网络与信息, 2005, (6)

[3].张本照, 郑谦.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西部论坛) [A].我国保险业市场结构特征及对策分析, 2005 (12) .

信息技术社会保险 第10篇

1 网络社会面临的信息安全问题

根据当前网络社会面临的信息安全问题可知, 现阶段, 信息安全问题主要包括内容安全和数据安全这两方面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 我们要管控不良信息和非法信息的传播、扩散;要防止用户信息被篡改、丢失和泄露。

1.1 数据安全问题

网络社会依存的各种网络 (包括互联网、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物联网) 系统主要是由业务应用系统、传输网络系统和终端三部分构成。因此, 在网络中出现的数据被篡改、窃取和破坏等数据安全问题也存在于以上三部分中。

在网络传输信息系统中, 主要是要防止出现窃听截获、中断篡改和伪造假冒等威胁。在现有的网络传输设备中, 存在的各种漏洞或后台很容易被恶意用户非法利用, 从而导致传输网络瘫痪或信息失窃。

按网络应用系统的攻击类型来分, 数据安全问题可分为以下3种: (1) 利用应用系统的漏洞进行攻击, 比如针对数据库应用的SQL注入攻击, 针对网站服务的跨站脚本或XSS进行攻击等; (2) 利用信任关系进行攻击, 比如网络钓鱼; (3) 耗尽资源式的攻击, 比如针对网络应用系统的DDOS攻击。

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 针对网络应用系统的攻击将会日渐加剧。如何及时地检测和防御针对各种应用系统造成的威胁, 并对其数据进行保护, 这将是今后数据安全保障的重点。

1.2 内容安全问题

内容安全是指在网络中, 复制、传播和流动的信息内容要符合国家、社会和公民在政治、法律和道德方面的要求。当前, 其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由于不良信息和非法信息的肆意传播、扩散而引起的各种问题, 比如网络谣言和网络推手等; (2) 对知识内容版权的侵权, 这里既包括对传统的图书、报纸、期刊和音像制品的侵权, 也包括对数字内容产品或电子出版物的侵权、剽窃; (3) 涉密信息的无意泄露、扩散以及被有意窃取和传播。

未来三网融合后的内容安全问题将会更加突出。由于广电网络的IP化, 网络信息流量将急剧增加, 非法和不良信息的传播途径和渠道会更加多样化, 扩展范围会更广。

2 网络社会常用的安全技术

针对上述问题, 网络社会现在常用的安全技术分为数据安全和内容安全两类。

2.1 数据安全技术

保障数据安全是指采用各种技术和管理措施, 使网络系统正常运行, 从而确保网络数据的可用性、完整性和保密性。保障数据安全包含两点: (1) 数据本身的安全。这主要是指采用现代密码算法和存储手段对数据进行主动保护, 比如加密、磁盘阵列、数据备份和异地容灾等技术。 (2) 数据防护的安全。这主要是防止数据遭到恶意 (比如计算机病毒、木马和黑客攻击等) 破坏、更改和泄露。常用的技术有防计算机病毒、防火墙、入侵检测和访问控制技术等。

2.2 内容安全技术

内容安全技术是指如何从网络流动的海量信息中, 对内容本身 (包括文本、图像、音频、视频和加密、隐藏的信息) 、内容产生的环境、内容变化过程、相关行为特性和其他内容与行为的关联性 (空间关联性、时间关联性和其他环境属性相关性) 进行综合研究、分析、监控和管理, 并发现问题点的技术。主要研究的内容包括数字水印、舆情监控、信息过滤、网络用户行为分析、信息内容的获取、提取与海量存储等技术。对网络社会管理而言, 其核心是信息内容传播的可控性, 目前, 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信息过滤和网络舆情监控技术。

2.2.1 信息过滤技术

信息过滤主要是指将非法和不良信息剔除后的安全内容提供给用户。其实现的重点在于如何对网络上发布和传播的各种信息内容进行有效的过滤。目前, 国内外实现过滤的方法主要有URL过滤、分级标注过滤、关键词过滤和基于内容的过滤。URL过滤的不足之处主要在于其URL或IP列表库的更新没有网络上不良URL的变化速度快, 另外, 通过镜像或代理方式访问被禁URL站点的用户无效;分级标注过滤面临的问题与URL过滤类似, 在实际应用中效果较差;关键词过滤的主要缺陷是其漏报和错误率高, 而且当用户掌握其过滤使用的关键词时, 容易被用户避开。

基于内容的过滤是指通过对网络传输信息内容的全面提取和分析, 在内容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过滤和封堵等访问控制, 实现对非法和不良信息内容的管理。它是通过对非法和不良信息内容所呈现的特征 (比如内容、格式、段落、主题、图片和音/视频等) 来进行判断的一种识别过滤方法, 它涉及了众多学科领域 (比如模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数理统计、知识论和人工智能等) 。因此, 技术实现的难度较大且过滤速度较慢, 但是, 由于其具有适应性强和准确度高等特点, 能有效地解决另外几种过滤方法的不足, 所以, 它现在已成为信息过滤研究的重点, 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2.2.2 网络舆情监测技术

网络舆情监测就是从海量、动态和交互的网络信息中, 通过信息采集和数据挖掘等技术, 及时识别和发现舆情并预警。网络舆情监测技术既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密切相关, 也与信息组织和信息分析技术相联系, 其大致可分为两类, 即基于统计规则的模式识别和基于内容挖掘的主题监测。研究表明, 不同的信息源信息产生的规律有较大的差异, 使基于统计规则的模式识别舆情监测有较大的局限性, 只能进行小规模的定点监测。目前, 国内外现有的网络舆情监测系统主要采用的是后一种技术, 即基于Web数据挖掘的主题监测。这种方法是从网络中提取与目标相关的数据, 构成目标数据集。其任务是对网络数据进行网页特征提取、基于内容的网页聚类、网络间内容关联规则的发现等, 从其中得到与Web挖掘目的相关的数据。利用相应的工具和技术对挖掘出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 并通过分析结果对网络舆情进行危机预警。

3 构建网格化防控技术体系

互联网开放、匿名和传播信息便捷等内在特点决定了网络社会的信息安全保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未来三网融合后, 其中, 流动的信息流将会更加复杂多变, 运用单一的技术手段将难以达到理想的安全保障效果。因此, 在实际应用中, 必须坚持多种安全技术综合运用的原则。目前的状况是这些技术只是补丁式的组合, 并没有被有机地纳入到一套完整的防控体系中, 这也是导致防控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之一。为此, 笔者在文中提出了构建网络社会信息安全一体化技术保障的策略, 从发展完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安全产业体系、网络信任体系和构建集成一体式防控技术体系三方面来保障网络社会的信息安全。但是, 该策略并没有从社会化管理角度对集成一体式防控技术体系进行考量, 它忽略了技术和管理相融合的保障手段。为了使该体系更加完善, 借鉴网格化社会管理理念对其进行改进。

3.1 网络网格化

社会问题网络化和网络问题社会化已经逐步成为当前互联网络发展的显著特征。网络网格化就是根据这一特征, 按照构成互联网络的各个区域网络所具备的社会属性来进行网格化划分的。网格划分要依照完整性、便利性、均衡性和差异性四项原则进行, 具体实施可以按以下思路进行, 即摸清不同网络的社会特点、初步划分网格、局部调整、确定类型。如果按照上述思路进行, 可以把各种网络划分为政务 (政府各党政机关) 、企业 (各大中型企业) 、金融 (银行、保险、信托和证券等) 、教育 (各大中小学校) 、医疗 (医院) 、社区 (各住宅小区) 、公场所 (车站、机场、宾馆和餐饮娱乐等) 和媒体传播 (电视广播、期刊杂志和网络媒体) 等类型的网格。

由于各种类型网格的社会属性不同, 其用户的操作行为特点和流动的信息内容也有所差异, 而且各类型网格的安全保障情况参差不齐。因此, 通过网格的划分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各类型网格采取不同的信息安全保障策略和技术, 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比如政务和金融型网格的保障重点是数据安全, 即要防止信息被泄露或破坏。

3.2 构建网格化防控技术体系

网格划分好后, 要对不同类型的网格进行编码来加以标识、区分, 然后建立网格基础数据库和网格综合管理系统, 以便于管理和提供技术保障。编码可以由网格的社会属性和所处的地理位置等部分组成, 在实际应用时, 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编码的组成部分。网格基础数据库主要是记录各网格的网络属性 (比如IP地址、域名、接入互联网所属的网络运营商、带宽、核心路由器或接入路由器型号和网络节点数等网络信息) 、安全属性 (网格所用安全设备、安全技术手段和安全保障人员等) 、用户属性 (比如人数、上网终端和上网行为特点等) 和进出网格的信息流属性 (比如最大流量、最小流量和各个时段平均流量等) 等基础数据信息。

网格综合管理系统主要是完成网格基础数据库中的信息采集、数据交换共享、数据分析、预警以及安全事件的记录、跟踪和分析等功能。通过该系统可以把笔者在文中提到的防护、监控和响应三部分联系在一起, 通过对采集的各个网格中的安防数据进行分析, 可以实现对各个网格的感知和管控, 以便对各个网格的安防措施、手段等进行统一的指挥和调度, 从而达到协同防控的目的。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网络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 不法分子可以利用这点达到各种非法的目的, 但同时, 执法人员也能利用这点来进行监管和控制。要想让后者处于优势的地位, 我们就要在网络网格化的基础上, 构建网络安全技术一体的保障体系, 把安全技术有机结合起来, 以此来确保网络社会的安全, 使安全可控, 行为可查、可追究, 为网络社会提供安全保障。

摘要:阐述了现代网络社会面临的信息安全问题, 指出了网络社会常用的安全技术, 提出了网络网格化的方法, 以此为基础来构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这个方法可以融合各种网络安全技术来保障网络社会的信息安全, 实现监控防护的目的。

关键词:网络社会,数据安全,信息内容安全,网格化

参考文献

[1]宁家骏.云计算时代加强信息安全保护问题的若干思考[J].信息网络安全, 2012 (2) .

信息技术社会保险 第11篇

关键词:资源丰富;学习兴趣;教学效率;信息技术

小学的教育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思想以及道德方面的教育更是要从小抓起。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教育性比较强的学科,主要的教学目的就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道德观,可以在今后的工作中为社会作出贡献,成为一个具有道德素质的人。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了教学当中,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小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灵感,让其主动地进行学习,更好地理解书本中的知识,对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下面本文就以信息技术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作用和意义为基础,对信息技术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应用策略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中的作用和意义

1.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都是比较枯燥的,只是由老师进行传统的说教,知识范围非常有限,主要的授课内容来源于书本,无法进行知识的拓展。而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随着时间的推移更新知识,使知识更加的多元化和开放化,让教学更加具有活力,让枯燥的课堂变得更加有魅力。

2.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内容枯燥以及课程教育性较强等特点,学生对这一课程的学习往往缺乏兴趣,而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集图像、声音为一体,可以给枯燥的课堂带来活力,使枯燥无味的知识点变得更加具有趣味性,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3.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信息技术在小学品德与社会中的应用扩宽了教学的范围,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起到了激发学生思维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动力,使学生可以主动地学习,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被动接受的现象,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方法

信息技術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应该将其与这门课程联系起来,让信息技术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提高教学的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下面本文就对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方法进行概括性的探讨与分析。

1.利用信息技术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想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使学生处于一个比较容易放松的氛围中,紧张的学习氛围是无法使学生自由发挥的。如:教学《可爱的地球》时,就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老师可以由地球的宣传片引入课堂的主题,之后播放世界各地的美景,对地球每一个可爱的角落以及为我们生活所作出的贡献都进行一定的说明,最后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还可以通过网络查看图片、视频、宣传片等,通过这样的方法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通过信息技术丰富教学的内容,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信息技术可以通过对图片、文字、音乐以及网络信息的运用丰富教学的内容,使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学习,提高知识的透明度。如《法律保护我成长》这一课,就可以运用网络资源,在线查找一些家长暴力对待孩子,或孩子还在义务教育阶段而家长不愿意继续让孩子读书的视频,作为事例展示在学生面前,将家长最后所承受的处罚也进行说明,让学生可以清楚地懂得自己是受法律保护的,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不合理的侵犯时法律会保护自己,通过这样的方法丰富教学的内容,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提高课堂的动力。

3.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行主题辩论

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主题辩论比赛的方式让课堂充满活力。如:教学《我是教室美容师》这一课的过程中,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提出问题“值日生是否是教室主要的美容师?”这一问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进行探讨,之后老师可以将持有不同观点的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进行辩论,说出其持有此种观点的主要原因,最后进行总结,教室是我们共同的家,教室中的每一个人都是教室的美容师,少丢一片纸就会使教室多一分清洁,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形成责任感,让课堂更加具有活力。

4.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强化教学直观性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运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使知识点更加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课堂更加具有吸引力。如:教学《让危险从我们身边走开》时就可以通过视频播放来创设教学情境,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常见的危险有火、电、拐骗等,老师在进行授课之前可以利用网络下载这些危险以及自救方法的视频,上课的时候进行播放,通过这样的方法创设一种教学情境,使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对授课内容进行观察和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5.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学习具有兴趣,那么他一定就可以很好地理解这一授课内容。所以,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变得充满活力。如:教学《快乐的邻里生活》这一授课内容时就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老师可以将影视作品中和谐的邻里关系与不和谐的邻里关系所导致的一些事情剪辑制作成主题为“和谐邻里”的系列动画片,在授课的过程中进行播放,让学生对两种邻里关系所导致的结果进行评价,分析其中的利弊。通过这样的过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教学的内容有更好的理解,进而使学生更好地融入教学当中,提高教学的效率。

信息技术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产物,要想适应时代的发展,对学生进行有效教学,就要在一定程度上应用信息技术。总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以及思维,同时也提高了授课的效率,增加了知识所涉及的范围,使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课堂更加具有活力,对教学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程振禄.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实效的时间探索[J].现代中小学教育期刊,2013(5).

[2]马红霞.巧妙运用多媒体,优化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J].科学文汇:中旬刊,2012(4).

[3]苗玉英.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教学效率[J].学周刊,2013(25).

(作者单位 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上戍小学)

信息技术社会保险 第12篇

●现代信息技术和初中社会教学整合应该避免两大误区

现在的教师都会积极探索现代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实验研究工作, 并且取得了一些实验研究成果。然而, 在实践中仍存在着种种误区, 致使教学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误区一:单纯利用PowerPoint软件, 制作电子化的板书

PowerPoint软件操作简单, 虽功能较为庞大, 但可以制作的动画范围很窄, 效果较差。随心所欲地在PowerPoint中演示事物的变化过程和原理是做不到的。初中社会诸多知识涉及了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变化规律, 这些知识往往都是社会学科的重点和难点, 突破这些重点和难点知识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展示这些地理事物的真实运动变化过程, 这在PowerPoint中难以实现。无奈之余, 有些教师就把这些地理事物的运动过程采用静止的图片形式在PowerPoint幻灯中予以展现, 使幻灯俨然成为了电子化的板书。从而造成了一节多媒体教学课上好后, 还须补一节传统的课堂教学课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的怪现象。

误区二:信息技术的应用满堂进行到底

也有部分教师认为, 一节课中信息技术运用的越多, 整合的效果就越好。殊不知, 在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教学时, 信息技术仅仅是一个辅助工具, 学科教学仍然是最重要的。信息技术满堂灌, 会颠倒课堂教学的主次关系。譬如, 我们在上“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这一知识时, 教师只要提示这两次航海的概况, 让学生能够在网上找出, 加以比较说明就可以了。

●结合初中社会的学科特点, 科学合理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历史与社会这一学科兼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性质,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兼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社会教师应紧密结合历史与社会的学科特点, 科学合理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1.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

(1) 课件制作动态新颖。课件的制作要立足于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灵魂在于让社会课本中静止的内容动起来, 以新颖的形式展示出来。随着信息技术的新发展, Authorware和Flash已经成为了课件制作的主流工具。利用Authorware和Flash软件, 可以制作演示型课件和交互型课件, 动画效果十分形象逼真, 弥补了Power Point软件的不足。

(2) 网络教学及时跟进。我们要尽一切可能创造条件开展网络教学。基于现在学校信息技术利用的差异性, 笔者认为网络教学的开展需要结合学校实际按步骤进行。

第一步, 制作网络教学工具。目前, 我们很多中学的多媒体教室都已经接入了互联网, 制作网络教学工具已经成为可能。如果教师自己制作一个网页, 在网络里组织教学, 就可以根据学生课堂掌握的实际情况, 得心应手地改变教学流程, 克服PowerPoint只能按既定程序组织教学的不足。

第二步, 利用局域网及因特网组织教学。如果学校拥有计算机机房的话, 就可以利用局域网及因特网组织教学了。这种教学的优点不言而喻, 其基本模式 (见下图) :

以《2.2从地球仪上看世界》教学为例, 教师布置如下两个探究课题: (1) 观察地球仪, 你发现了什么? (2) 如何正确地使用地球仪?把学生分成两组, 利用局域网及互联网进行课题讨论和探究, 最后学生反馈总结, 实现学生主动正确利用地球仪来认识世界。

2.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整合环境下的师生互动方面

一堂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课上的成功与否, 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生为本的课堂环境, 能够最大限度上发挥信息技术和社会课堂教学的整合效果。因此, 教师要采取多样、合理的教学方法, 适时、科学地指导学生学法, 构建主动和谐的师生互动课堂环境。

在教学方法上, 教师要尽量采取多种手段。一般而言, 任务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读图法是在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整合环境下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上文中《2.2从地球仪上看世界》案例的教学方法就结合了任务型教学法, 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完成教师既定的任务, 只要学生完成了任务, 也就达到了教学目标。

在学法指导上, 可以采用讨论法、探究性学习法。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社会教学为学生提供开放性的自主学习环境和资源, 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探究性学习法符合了建构主义心理学关于“个体对世界的认知建立在自己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的基本理念。

上一篇:改制汽车企业下一篇:人口老龄化公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