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柔力球课范文

2024-09-06

太极柔力球课范文(精选10篇)

太极柔力球课 第1篇

启发创造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思维,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使学习成为学生自觉、主动的行为。启发创造原则,也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为创造性而教”已成为当前教育界盛行的口号。在教学中贯彻启发创造原则有以下要求:

1.1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都是学习动机在态度上的外在表现。所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是进行启发教学的首要要求。

在进行太极柔力球课程的教学初期,教师就应该向学生们进行学习目的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太极柔力球运动在健身、修炼身心、调节心理、愉悦休闲、防病治病及弘扬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增强学生学习太极柔力球项目的主动性;教师还应在教学一开始就向学生宣布本学期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要求、考核内容与评分标准;并在每次课开始时,使学生明确本次课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与具体教学要求;而在学习每一个具体技术动作时,教师应向学生讲明所学动作的健身价值,使学生始终能有目的地进行学习。

1.2 培养学生对太极柔力球运动的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因此,在太极柔力球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就显得至关重要。如果学生们对太极柔力球运动有兴趣,不仅课上会积极主动练习,而且课后也会积极主动地到太极柔力球俱乐部学习;会想各种办法并努力克服学习中遇到的一些困难;会相互认真交流学习经验,研究分析教师所教的技术动作,从而会自觉地进行学习,不断提高动作的技术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太极柔力球课程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中,根据学生掌握动作的具体情况,提出切合实际的教学要求,使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能够达到考核标准,使学生在每次课上都有新的体会和感悟,都或多或少能看到自己所取得的进步。对于运动学习基础较差、起步较慢的部分学生,教师一定要多鼓励、多表扬、多帮助,尽量做到因材施教,准确无误地运用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他们尽快掌握动作;而对那些运动技能学习基础好、身体素质佳、掌握动作快、进步快的学生,教师要适当提高教学目标要求,使他们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技术和技能。另外,课的组织形式应多样化,动静交替,内容不同的动作练习最好穿插进行,并适当采用游戏、教学比赛等形式,尽量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

1.3 了解和把握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

在太极柔力球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心理现象和由此引起的具体问题。刚学会太极柔力球时容易出现不注意动作质量的冒进心理;遇到困难完不成动作时,会产生悲观失望心理;纠正错误、改进动作效果不明显时,易产生焦虑心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导致学生产生各种不良心理现象的具体原因,因人而异分析后去“对症下药”,采用正确方法来消除学生的种种不良心理。

1.4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就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既要“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又要从各个方面严格要求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做到精益求精。比如:上课前认真充分备课;上课时精神振作、口令清晰洪亮、语速适中、抑扬顿挫、表情手势丰富、自然大方、讲解熟练、抓住重点、解决难点、富有说服力和启发性、有讲有练、组织严密、层次分明、教学结构完整;教师还应努力提高自己动作示范的质量,将准确、优美、轻松、自如的动作示范展示给学生,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如能创造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也非常有益于学生的学习。

2 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动作技能的形成规律和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的变化规律,正确安排教学内容和运动负荷,选择教学方法,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未知到已知,逐步深化,使学生能系统的学习和掌握知识、技术和技能,逐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在太极柔力球教学中运用循序渐进原则,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2.1 教学文件要制定好

在进行太极柔力球选项课教学前,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完整的教学文件,以保证太极柔力球课程教学工作系统、有序的进行。教学文件主要包括课程教学大纲、学期教学进度、课时计划、教案书写等。因此,在每一学期开课前,教师应认真研究教材内容,基本了解教材的系统性,把握各项教材之间的关系,以便在编制和修订教学文件时,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使每学期、每次课的教材前后衔接,逐步提高教学要求。

2.2 安排好教学内容和组织教法

在安排太极柔力球教学内容和组织教法时,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以利大部分学生接受。例如:初学者可先进行熟悉球性的各种练习,然后再进行各个套路规定动作的练习(目前太极柔力球规定动作共有7套)和竞技比赛技术动作的练习。教师在教授某一个动作前,可让学生们依次做:徒手练习—空拍练习—握拍练习—持球练习;而在进行正手和反手技术动作训练时,可先让学生做原地的弧形引化球动作练习,待动作基本熟练掌握后,再进行跑动中的弧形引化球动作练习。

2.3 运动负荷应逐步提高

每一次课的运动负荷应由小到大,逐步上升,并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然后再逐步下降。一个学期整个课程的运动负荷安排,也必须遵循这一原则。这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体能和提高其运动能力,也有利于学生运动技能的提高和巩固。初学者球性差,练习时肌肉紧张,全身不协调,很容易产生身体疲劳,运动负荷安排千万不能太大。只有待学生身体体能和动作技术基础都提高后,再逐步增加练习的时间。

3 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统一教学要求,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来区别对待,把集体教学和个别指导结合起来,使每个学生的才能和身心健康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教学中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应努力做到:

3.1 深入细致研究学生的一般情况和了解其个性特点

研究和了解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做好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在教学时,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切实掌握学生的情况,如: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健康状况、家庭状况、意志品质、组织纪律、接受能力、武术基础等,既要掌握教学自然班的一般情况,又要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特点,以便采取不同的措施和教学手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努力做到因人施教。

3.2 把因材施教和统一要求结合起来

统一要求应根据太极柔力球选项课教学大纲的基本规定提出,力求符合学生的年龄、性别、心理发展和身体发育水平,应该是全体学生经过一定时间的努力就可以达到的。有了统一要求教学才会有共同的标准规格,不会降低水平;有了因材施教才能有效地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全体学生技术技能的普遍提高上,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教学大纲中规定的统一要求。

3.3 正确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具体措施

由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个体差异的不均匀性等主客观因素,肯定会有一些学生觉得太极柔力球课程学习“太容易”,而另一些学生则会觉得学习“太困难”。因此,教师在面对全体学生的同时,一定要注意两头兼顾,区别对待。对那些学习基础好的、接受能力强的学生,要善于发现他们,更重要的是要精心培养他们,为充分发展他们的体育才能提出更高的教学要求。如:教师可对个别学生加强指导;加快练习内容进度,安排时间较长和强度较高的技术动作练习,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对运动学习基础较差、接受能力较弱的部分学生,教师则应热情关怀和照顾;在练习中耐心多次辅导,适当放慢动作学习速度,降低练习要求和动作规范质量,并要运用发展的观点来对待这部分学生,使他们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逐步能达到教学规定的统一要求。

4 巩固提高原则

巩固提高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技术和技能,逐步提高和完善,建立正确的动力定型,并不断发展身体素质,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在太极柔力球教学中贯彻巩固提高原则,应尽量满足以下几点:

4.1 集中安排太极柔力球学习课程

太极柔力球课程的安排最好要相对集中,每周最好安排2-3次课,以利于学生动作的动力定型,运动技能的巩固和提高,避免因课与课之间间隔太久而发生运动技能的消退。

4.2 不断重复进行练习,逐步提高动作质量

教师在教学中,要组织学生进行反复、经常性的练习。在初步掌握基本技术动作后,则应进行大量的巩固动作练习,使动作从量变到质变,逐步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反复练习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要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技术要求,并经常进行技术评定,使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和进步之处,激发学生内在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他们运动技能的快速巩固与提高。

4.3 通过改变练习条件,逐渐加大练习难度

在太极柔力球课程的教学中,改变练习的条件对巩固提高所学的知识、技术和技能都可以起到良好的作用。改变练习时的条件,不仅可以检查学生掌握所学动作技能的熟练程度,使学生的运动技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而且还可丰富教学手段,比如:可让学生在音乐伴奏下练习所学动作;教师还可利用计算机网络上给学生下载一些太极柔力球视频,让学生观看,看和练有机的结合起来。实践证明:直观教学更有利于学生们尽快掌握动作,提高学生对学习动作的新鲜感。

参考文献

[1]白榕.太极柔力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

[2]段全伟.太极柔力球教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0.

[3]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4]宋丽.普通高校太极柔力球选项课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8(2):49-51.

24式柔力球太极套路分解教学 第2篇

第一段分解教学

并步站立,两臂自然垂于身体两侧,百会上顶,下颚微收,目视前方。左脚开步,两手上托,屈膝下按,转身丁步持球,上步抛球,弓步绕翻,上步弓步绕翻,上步弓步绕翻,反绕翻虚步打开,撤步头上平绕,转身左侧摆翻,后拉,跟步头上平绕,虚步合手。

第二段分解教学

撤步反绕翻,撤步左下穿,撤步右下穿,撤步左下穿,转身腋下穿,右侧绕环,左侧正绕翻抱球收脚,上步单手反绕翻,双手八字摆动,上左步转身,右侧绕环,左侧正绕翻抱球收脚,上步单手反绕翻,双手八字摆动。

第三段分解教学

上左步,马步云手两次,向左活步云手两次,撤右步反绕翻,再撤右步反绕翻。

第四段分解教学

双手八字摆动两次,上左步收脚抛球,上右步收脚抛球,上左步收脚抛球,上右步收脚抛球,上步左步抛球,换步撤左脚头上平绕,反绕翻换步,反绕翻打开。

第五段分解教学

上左步并步转身下抱圆拉起,上左步并步转身横扫螺旋盘绕,上步提拉,上右步腋下穿,并步转身,撤右步下抱圆转身,上右步腋下穿,转身歇步反绕翻。

第六段分解教学

转身,上左步并步转身下抱圆拉起,上左步并步转身横扫螺旋盘绕,上步提拉,上右步腋下穿,并步转身,撤右步下抱圆转身,上右步腋下穿,转身歇步反绕翻。

第七段分解教学 转身提拉,上右步螺旋盘绕撤左步,提拉反绕翻云手一次,上右步螺旋盘绕撤左步,提拉反绕翻云手一次,上右步螺旋盘绕撤左步,提拉反绕翻云手一次,提拉收脚,上步下拉,扣腿下穿,转身下抱圆推掌。

第八段分解教学

适合老年人的太极柔力球运动 第3篇

运动者手持特制的球拍,一个人接球、抛球,或两个人对抛、几个人互相抛,拍子上面的球,就算转上360,也不会掉下来,不知道的还以为球和拍子之间有什么吸引力,其实它利用的是离心力的原理,玩起来靠的全是巧劲。打球的动作多少跟太极拳有些相似之处,就连球拍上也是一幅太极八卦图。和着悠扬委婉的乐曲,时而挥拍迎球,时而纳球入拍,似弧形上下翻飞,随球起舞;似太极刚柔并济,舒缓柔和。

太极柔力球特制的拍子是由一个拍柄和一个拍框组成,拍框内有一种能起缓冲作用、带风孔的橡胶软面,通过用弧形引化的方法将球抛来抛去。它一改硬性击球方式,而以将球纳入球拍后的弧形引化过程为主要技术特征。

由于弧形引化可做出各种随机多变的动作,很多动作都是在转体、划弧形、旋转中完成的。完成每个动作都要集中精力,脑、眼、四肢协调配合,控制好球的路线,减少外界因素的影响,做到心球合一,所以对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和发展多向思维具有良好的作用。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能提高协调能力,使反应更灵活,因此能使练习者神经系统得到提高和改善。

人在进入老年以后,骨骼和肌肉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衰老,如发生骨质疏松、肌肉萎缩、失去弹性、骨质增生、关节病等疾患,所以老年人己不适宜进行高强度和强爆发力的运动。而柔力球运动是一项有氧运动,打起球来刚柔相济、行云流水、连绵起伏、姿态优美。它没有高强度的对抗练习,一般经10分钟练习,身体发热有微汗;经15-20分钟练习,有大量排汗过程;30分钟后,练习者的脉搏,10秒钟可达20次左右,血液循环加快,练习者不感觉累,而感到舒服。由于出汗多,还可起到减肥的效果。练习得当,能够健美体形,防治由于肥胖引起的一些疾病。

由于柔力球运动绝大多数动作是顺关节自然放松的圆弧运动,所以在完成动作时几乎全身都在动,不仅大肌肉参加活动,小肌肉群也协同参加,在划弧、旋转、翻身、转体等动作中,始终保持周身良好的生理状态,锻炼了肌肉,保护了关节。长期锻炼,可减缓肌肉的萎缩和骨关节的退化。

肩周炎是老年常见病,是一种无菌性炎症,主要是因为缺乏活动、组织粘连引起的,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痛苦和不便。而柔力球运动是以肩关节为轴,做各种弧形引化运动,练习者的注意力集中在控球上,肩关节肌肉在相对放松的状态下挥臂起到了化瘀通络、按摩牵引的作用。

打柔力球可左右手各持一拍进行练习,对右脑功能的开发起着积极的作用。

太极柔力球课程建设研究 第4篇

1 构建太极柔力球课程功能的探讨

1.1 满足高等院校学生健康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进步,大学生更趋向选择健身类、娱乐类、趣味类的运动项目。当前我国高校开设的选修课项目中,普遍缺乏课程设置新意,教学内容单调,大学生选择面窄等弊端。太极柔力球运动是中国人发明的,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哲理,具有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如竞技、趣味和健身性。太极柔力球运动具有柔性、刚柔相济性、技巧性、活动中的多关节性及大小肌肉的配合特点,利于大学生消除疲劳,对培养现代创新型人才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最近太极柔力球又通过了国家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学改革指导小组、全国高等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评定:该项运动适合在大、中、小学中开展,也是很好的选修课。可见,通过开设太极柔力球课程,可塑造学生强壮、匀称、优雅的体形,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和良好的品德,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1.2 适应高等体育院校课程的建设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体育课程是与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1]

1.2.1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科完善的需求

武冬老师在《对北京体育大学本科武术专业本科教学计划的思考》中提出,突出专业特色是任何一门学科和其专业必须做到的,否则将失去该学科和专业存在价值的意义[2]。民族传统体育更应该是如此,民族传统体育特色应有自身独特的技术体系,文化内涵,民族特性等资源。然而,经过对北京体育大学2003年本科教育计划武术专业课程设置分析,反映出北京体育大学2003年本科教学计划中的课程无法充分显示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自身特色。因此,太极柔力球课程的建设利于突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特色。

1.3 建设“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意识培养”为指导思想的太极柔力球课程

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与社会体育衔接的特点。应该利用学生在大学期间培养学生自学、自练、自控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体育和健康意识,养成锻炼健身习惯。体育是预防和消除“亚健康”的最佳手段。太极柔力球自身特点决定了其独特的健身价值,它是融传统(太极)运动方式与现代竞技双重特征于一体,集健身性、娱乐性、趣味性、竞技性、表演性、适应性和活动方式多样性为一身,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哲理。该项目的技术特点是从入球到击球的整个过程连贯、自然、流畅,其运动思想为“先引后发、引进合出、借力打力”。因此,能提高习练者的机智、灵敏、耐力等素质及其创造性。太极柔力球运动不仅是运动器官在活动,心血管、呼吸、泌尿、内分泌、感觉器官及全身各组织都会发生相应的机能变化,是在神经系统指挥下,相互配合进行运动[3]。

2 太极柔力球课程构建的探讨

2.1 对太极柔力球课程实施方案的探讨

为适应新时期教育需要的体育课程体系,太极柔力球课程的实施方案应包括的主要内容为:课程目标的科学化;教学内容的多样化;课程组织的综合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课程体系的客观化。在实施课程方案前应注意以下:第一,该课程需要身体参与活动,且运动量适宜,应贯穿意识引导活动。第二,太极柔力球具有深厚中国传统文化内涵,融太极哲理,且其运动形式体现着中华民族思维,应灌输中国文化理念。第三,太极柔力球汲取了太极拳运动拳技拳理,借鉴了武术、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运动技术和规则的精髓。因此学生也应在课外习练与太极柔力球相关的运动,以更好地收到预期效果。第四,太极柔力球运动对身体协调能力极强,因此教学受身体条件的约束,应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2.1.1 课程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改革的基础。课程目标的制定决定了教学的方向,其本身具有导向性。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把握以下几方面:(1)科学性与以人为本的协调发展。教学内容的选择既要有科学性又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防止学生喜欢体育而不愿上体育课。(2)共性目标与个性目标的协调发展。在教学中不可忽视学生的个性。(3)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的协调发展。在制定教学长期和总体目标时,也应制定阶段性目标。(4)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一体化的最佳组合。追求体育教育和健康教育协调发展的有机结合,防止体育教育偏重实践,健康教育只重理论。(5)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共同发展。教学目标应体现身心健康同步发展的理念。

太极柔力球课程是给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科学生开设的限制选修课。太极柔力课程为16学时,1学分。适应对象:武术学院本科生。太极柔力球课程目标分为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具体如下:

2.1.1. 1 总体性目标

(1)通过太极柔力球练习,使学生掌握太极柔力球运动原理、基本技术和基本知识,并掌握强身健体的知识和方法,培养顽强拼搏、不断进取、健康向上的意志品质。

(2)通过太极柔力球运动,理解太极柔力球的文化内涵,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进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3)通过太极柔力球教学,注重灌输科学的健身知识和正确的锻炼方法,提高体育素养,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价值观。

2.1.1. 2 阶段性目标

太极柔球课程共16学时,8节课。太极柔力球课程划分两个教学阶段,两个教学阶段目标如下:

第一阶段教学目标(前6学时):(1)了解太极柔力球运动产生的历史文化背影、太极柔力球运动的原理、特点和价值。(2)掌握太极柔力球的初级技术、基本技术和高级技术。(3)增强习练者的身体柔韧性和所需专项素质。(4)通过练习,增强学习者的自信心,减轻生活压力。

第二阶段目标(7至16学时):(1)掌握太极柔力球运动的文化内涵,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2)掌握太极柔力球的基本套路,提高学生的演练水平。(3)基本了解太极运动范畴内的健身价值。(4)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热爱,对生命的珍惜,促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价值观。(5)培养学生团结协助的合作精神,灌输武德教育。

2.1.2 课程的教学内容

选择太极柔力球课程的教学内容时,应充分涵盖以下几方面:(1)价值性课程内容。太极柔力球教学内容应体现学生参与兴趣,增进身体健康,体验快乐。(2)情绪性课程内容。太极柔力球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考虑学生的情绪状态,让学生能经历到成功与失败的考验,在失败中保持良好心态,不怕失败,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3)人际性课程内容。太极柔力球的教学内容应适当考虑学生之间的交往,培养交往意识。(4)素养性课程内容。太极柔力球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能提高学生素养,改变学生的观念、生活方式和情感。

现将太极柔力球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大致安排如下:第一章,介绍太极柔力球基本理论。包括太极柔力球运动产生的历史文化背影、太极柔力球运动的原理、特点、价值、功能。第二章,太极柔力球初级技术与基本技术。包括握拍法、步法、基本战位、发球和接发球、正手接抛球和反手接抛球技术、体前平弧球技术。第三章,太极柔力球高级技术。包括原地高级技术、腾空高级技术。第四章,太极柔力球套路。包括预备势、起势动作、左右抓抛、正反抓抛、柳絮飘飞、乾坤游龙、火舞旋风、双龙喜珠、龙上青天、翻江蹈海、游龙寻珠、守势。第五章,技术考试和理论考试及其他考评指标。

2.1.3 课程的组织形式与教学方式

依照不同标准,课程形式有不同的分类。从课程内容组织来看,课程形式分为学科课程、问题课程、活动课程;从课程的外在表现来看,课程形式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从课程教学计划来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限选课、任选课。太极柔力球课程的组织形式的丰富与发展应围绕以上3个方面进行。因此太极柔力球课程的组织形式为,以限选课为住,并与必修课、课外活动有机结合,尤其加强课外活动的结合,如课下练习太极拳;强化隐性课程对显性课程的作用,如通过场地的设置、安排学生观看柔力球套路的录像等,来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以学科课程为主,强调问题课程和活动课程。如可采取提问方式进行授课,适当安排太极拳技术内容。

为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激励学生的自主活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现提倡推行探究式教学方式为主。应尽量积极引导和促进学生进行探究式教学,发挥学生的自我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如授课中学生可小组合作学习、个人自学,还可鼓励学生创编柔力球套路。

2.2 课程的评价

课程评价要以素质教育和终身体育思想为指导,以提倡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来建立一个科学的、完善的评价体系。因此,在构建考评制度时应贯穿以下理念:(1)注重体育过程与结果想结合的评价。不可忽视体育过程的评价。(2)注重横向评价和纵向评价的结合。考评时,除了注意学生之间相对差距时,还应把学生自身进步作为评价的一个指标。(3)突出学生的创新精神,考试时可把学生创编套路的新颖性作为考评指标。(4)专项考试内容丰富。包括专项技术、专项理论、考勤、其他相关知识等。(5)考试应有相对统一的考评方法。减少教师的主观性,体现考试成绩的公平性。

3 太极柔力球课程对教师的要求

太极柔力球课程的建设与实施需要教师的承担,这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应对新课程的挑战与机遇,教师教育应该受到全方位重视。从太极柔力球课程本身需求而言,教师教育应朝以下趋势发展:

教育应推进教师的专业化进程。教师在课程设置中应该关注个性化问题的案例性、策略性的解决方案。其次,在新课程背影下,教师的角色由“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发展促进者”、“实践中的研究者”转变。第三,新课程重视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在课程设置中要重视课程综合性和选择性。尤其在实施太极柔力球教学中,选择内容应全面满足学生需求,因此教师胜任新课程,须具备综合素质和较强的专业能力。

教师教学理念应发生改变,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可通过自己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范例,通过主动学习感染学生,进而改变学生被动学习。教师教育应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在体育课程改革影响下,太极柔力球课程作为一门新课程的诞生,更需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兴趣等,更好的满足学生们的需求。这就要求教师选择、创编太极柔力球课程时,应具备创新的理念实施教学。

4 结语

通过对太极柔力球课程的实施方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课程的评价及对教师的要求进行探讨地望能合理的构建太极柔力球的课程,为今后太极柔力球课程的开设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摘要:太极柔力球运动是一项新型体育项目。北京体育大学已经成立太极柔力球协会,并已经招收了几届学员。同时针对武术专业的学生,拟开设太极柔力球课程。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与摸索,已经在太极柔力球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组织形式及课程评价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现在实践基础上对这些资源进行系统性、客观性整理、挖掘与提炼,以期更好地构建太极柔力球课程。

关键词:太极柔力球,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领[Z].教艺体[2002]13号.

[2]武冬.对北京体育大学武术专业本科教学计划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9).

太极柔力球课 第5篇

【关键词】太极柔力球;进小学校园;意义

最近几年,很多学校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一些危险性高的体育运动能少就少,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也都在积极寻找一项运动,既能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又能让学生的损伤尽可能的小一点。所以,太极柔力球进入了我们小学校园的体育课堂,这种运动主要是将球类运动和太极拳结合在一起,运用音乐节奏的带动而进行一种球类运动,这种运动对身体的危害性较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小运动对学生身体的损伤,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其中,充分感受到运动的快乐,太极柔力球主要分为竞技套路和健身套路,本文主要针对健身套路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1教学方法

1.1示范法

在正式学习之前,体育教师应该进行动作示范,把整套动作全部做完,给学生留下一个整体的印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再进行示范分解教学,在教学分解过程中应该根据每一个动作的实际特点采用不同的示范方式,根据太极柔力球的基本套路进行教学示范,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注重背面和侧面的教学示范。

1.2 直观教学法

太极柔力球运动套路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一个弧形接着一个弧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想象不到这种技术套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利用图示、小黑板和录像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通过形象的动作,主动去研究太极柔力球的动作套路,从而使体育教学课堂活跃起来。

1.3徒手模仿

在球类教学过程中,都会采用徒手教学的方式进行,对于太极柔力球教学同样也不例外,例如,在进行太极柔力球左右摆动教学过程中,具体的做法是:保持两只脚在一个平行位置上,脚距略宽于肩部,髋关节尽量放松。含胸拔背,面容松弛,眼睛有神。以右手握拍为例,将球从身体的右侧托起,拍面抬到手臂极限高度,然后将球向着左侧做弧形引化摆动,在摆动过程中应该保证摆动的幅度与肩部同高,然后在反过来做相同的动作。在学习太极柔力球过程中,摆动是一个基础动作,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多做练习。

1.4 带球练习

在徒手练习熟练之后,就可以带球进行练习了,练习过程中要尽量保证球不能离开拍面,同时还要保证身体在正确的姿态下摆动。在带球练习过程中,人对球拍、球的合理控制是打好柔力球套路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开始练习过程中可以让眼睛盯着球,体会球在球拍中保持离心力和向心力的动态平衡。在熟练之后,眼睛不用时刻盯着球,用手就能体会到球拍与球的粘连,要让柔力球技术和谐地融入动作和音乐之中,使我们的身体和精神得到双重锻炼。

1.5具体动作采取特定的方法

太极柔力球融合了太极拳的动作,在教的时候可以结合太极拳的动作做些辅助练习。例如,第二节正面绕环中第三、四个 8 拍的动作和太极云手类似,可采用先练习太极云手。做法:云手动作与太极拳套路的云手要求和动作路线完全相同。练习时要求学生注意动作的完整连贯性,上下动作要协调一致,要以腰动带动手臂 动。动作要轻缓柔和,一动无有不动。细心体会太极运动整体协调运力的感觉。在教第三节左右旋转时,先学习左右转体 180°。左转 180°时以左脚的前脚掌为轴向左转体 180°,练习平稳后,再做辅助练习。

1.5.1双手上抱圆蹬转:双臂上举向上抱圆(双臂向两侧抬起,与肩同高肘关节弯曲),两手心对向身体的纵轴,并围绕身体的纵轴在左右脚的蹬转下,使身体向左和向右做 90°的扭转,提醒学生要以腰部的力量总揽全身,转动时上体要保持上抱圆的动作。

1.5.2带球左右旋转:这项练习主要是体会身体的旋转以及球拍对球离心力的控制,要求人、拍、融为一体,旋转圆润自 然,协调完整,为以后学习太极柔力球的高级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练习时左手拿球,右手持拍,左手将球向右抛入右手的球拍,然后左右摆动 2 拍,第三拍时已左脚为轴顺势带球向左旋转 360°后回位。第七拍则以右脚为轴顺势带球向右旋转360°后回位。在教第三节左右旋转第三、四个 8 拍时,应先让学会第三、四拍的动作。这个动作同集体舞的转体动作,先让学生 3 拍完成,熟练后再 2 拍完成。

1.6口令提示法

口令提示法是一种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完成练习、活跃课堂气氛而在健美操教学中加入一些调动性、指示性、警告性口令的方法。在学习《太极柔力球基本套路第一套》时,此方法运用的非常广泛,如第二节正面绕环时要提醒学生第三拍做顺时针绕环,第七拍做逆时针绕环;第三节左右旋转时要提醒学生第一8拍是第三、四拍左旋转,第二8拍是第二、四拍右 旋转。整套学完后,鼓励学生多创新、变换队形,熟练掌握太极柔力球基本套路的动作,并利用现代化的设备拍录下学生练习的动作,刺激他们练习的欲望,提高学习的兴趣。

2太极柔力球进小学校园的意义

太极柔力球作为一行全身运动性的体育项目,在运动过程中,可以是颈部、肩部、腰部肌肉以及腿部肌肉得到全面的均衡的锻炼,特别是在运动过程中弧形运动的变化比较复杂,随意性比较强,因此在训练过程中,对学生的神经系统机能和发展全面的思维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还能够锻炼学生的注意力。正确的太极球动作要以肩部为轴,肩部、肘部和手腕保持在一定的平面上,动作的完整性有利于静脉血液的流通和回流,保护心脏的安全。除了竞技体育之外,太极柔力球还可以参加到多种表演方式中,在音乐节奏带动下进行多组和单组的表演。因此,柔力球运动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锻炼需求。 在开展柔力球运动过程中,根据柔力球的特点,在学校内部大力开展这项运动,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因为学校运动场地不足带来的尴尬。太极柔力球运动不受场地的影响,只要有一小块区域就可以进行锻炼,在满足正常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也享受到了运动的快乐。

3总结

太极柔力球进小学校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促进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消除他们对运动的恐惧感,从而实现积极注重的进行体育锻炼,为学生打下终身锻炼的目标埋下坚实基础。太极柔力球进入小学校园可以把这项运动更好的延伸到家庭和社会中,能够使这项新兴的运动在社会和家庭中迅速的发展起来,为传统体育项目的迅速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开展柔力球教学过程中,学校应该积极的举办相应的比赛和表演,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积极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想象能力,创造出多种玩法的太极柔力球运动。此外,太极柔力球也可以和学校的其他运动项目进行有效的结合,也可以将其作为学校体育运动会的传统项目积极的发展下去。在最大程度上保证柔力球运动在小学校园的快速开展。

参考文献:

[1]宋丽.普通高校太极柔力球选项课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14,15(2):144-145.

[2]马雪丽.浅谈太极柔力球的教学方法及其进校园的意义[J].运动.2011,17(2):52-53.

[3]王飞.在中小学体育课中开展太极柔力球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3(2):65-66.

[4]熊传福.浅谈太极柔力球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开展的可行性[J].中学课程辅导.2014,23(3):99-100.

太极柔力球课 第6篇

太极柔力球是我国开创的新兴运动项目。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太极文化, 将中国和谐的养生之道与西方的竞争体育观相结合, 同时又加入现代元素, 并且很好地使两者融合在一起。它改变传统的击球方法, 而以将球纳入球拍后的弧形引化过程为主要技术特征。这一运动符合了人体解剖学, 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物力学, 运动心理学中的一些基本原理, 能够更好的激发大学生对运动的乐趣, 提高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1 太极柔力球运动的诞生

太极柔力球运动起源于我国山西省, 1991年由山西大学体育系的山西晋中卫校教师白榕发明的。白榕老师尝试把太极拳先引后发, 借力发力的原理应用到日常的体育教学中来, 于是发明了一种太极式的球类运动———太极娱乐球。后来经过多次试验, 在以前的基础上, 又结合羽毛球, 乒乓球等项目的特点全面的进行了研究, 于1992年正式向社会推出此项目, 并最终将其定名为“太极柔力球”[1]。1994年它被列为第三届全国工人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 2000年列为推广的新项目。这项运动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哲理, 融传统运动方式与现代竞技双重特征于一体, 集趣味性, 健身性, 观赏性, 适应性和活动方式多样性于一身, 易于推广与普及, 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2 太极柔力球运动的特征

2.1 太极柔力球运动的技术特征

太极柔力球是一种具有独特技术特征的运动项目。它在练习的过程中要在顺来球的方向和路线做划弧动作, 并且要连贯的完成“迎”, “纳”, “引”, “抛”的四个技术环节, 其中, 首先是“迎”, 其次是“纳”, 然后是“引”, 最后是“抛”。而且在击球时球与球拍之间不得出现撞击, 折向, 持球引化和二次发力等错误行为。

太极柔力球不同与其它持球拍类运动的技术, 它不是将球击打出去, 而是运动员用身体带动球拍旋转, 产生一个惯性离心力将球抛甩出去。而且它在接抛球时是划一个圆弧, 会有一定时间的一个过程, 而在接球后可以有目的地用不同动作和不同的角度出球, 使对手难以琢磨, 无法判断, 做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划弧的过程中可以使动作不断随意创造, 使运动者和观赏者都得到一个创造美, 欣赏美的享受, 通过运动, 使大家锻炼了身体, 也陶冶了情操, 愉悦了身心。

2.2 太极柔力球运动的健身特征

太极柔力球是一种运动量可以灵活调节的运动:体力不好的可以以逸待劳, 以轻松的姿势和状态进行, 体力好的也可以像其他运动那样活力四射。刚开始学的人可以尝试轻抛多训练, 和平过渡;娴熟者可以玩出姿态, 各展雄风。运动时必须人拍合一, 灵活多变, 切不可呆板死磕。同时, 它也是一项有氧代谢的运动, 非常符合现在大多数人运动潮流。它有效地增强锻炼者的心肺功能, 却不会有什么大的伤害, 而且运动速度可快可慢, 运动量也可强可弱, 完全由锻炼者自己掌控。更重要的是它还是一种全身性的运动, 长期坚持, 可以使颈, 肩, 腰, 腿得到均衡全面的发展[2]。它是由于圆形动作的变化比较复杂, 随机多样, 对训练中枢神经系统机能和发展多项思维都具有良好的作用。它还可以作为一项隔网竞技项目, 为了比赛的胜利, 参赛者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 运动员不断钻研进取, 在运动中创造出很多意想不到的动作, 能够提高人们灵敏, 速度, 耐力等素质与协调能力。因此, 太极柔力球运动的健身特点也符合大学生的健身要求。

3 太极柔力球运动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3.1 太极柔力球运动对大学生身体方面的影响

3.1.1 太极柔力球运动对大学生身体形态的影响

我国大学生的年龄大约在18~22岁左右, 这个年龄特征决定其心理不完善, 不成熟, 不平衡, 波动性比较大, 身体还处于从青春发育期到成熟期的过渡阶段, 他们的身体形态也处于发育阶段。因此在此阶段参与一定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大学生身体形态更好的发展。而太极柔力球运动是一项低强度的有氧运动, 其优点是运动时全身各个肌群都会参与运动, 并且动作轻松自然, 人不会感到枯燥乏味, 不容易失去兴趣, 运动量小, 不易疲劳, 可以坚持很长时间。长期坚持此项运动可减少体内多余脂肪, 促使肌肉发达有力, 使运动员身体中的脂肪参加能量代谢, 让脂肪充分运动起来, 以达到减肥的效果。它不仅能增强体质, 健美体型, 还能预防疾病。

3.1.2 太极柔力球运动对大学生心血管系统与呼吸系统的影响

王红光等老师在《太极柔力球运动对大学生体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 受试者经过12周的太极柔力球训练, 其生理机能均发生明显变化, 同时受试者的台阶指数也显著提高。测试结果说明太极柔力球运动可以加快运动后心率的恢复, 表明心脏承受负荷能力增强。同时受试者在安静时心率也显著低于练习前, 说明出太极柔力球练习使受试者心脏每搏输出量提高, 可能机制是太极柔力球练习使运动着心肌纤维增粗, 心肌收缩力增强实现的, 这样提高了太极柔力球练习者心脏的供血能力。另外, 呼吸系统也受到影响。太极柔力球属于有氧运动, 运动时, 膈肌和其它呼吸肌缓慢收缩舒张, 因此使其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同时使肺得到充足血液供应, 增加了血氧饱和度, 促进更多的肺泡动员, 改善了肺的通气功能。它的呼吸节奏缓慢、深长, 提高了对太极柔力球运动的兴趣, 深受大学生的喜爱。长期锻炼, 会使大学生的心血管系统与呼吸系统的功能得到改善。

3.1.3 太极柔力球运动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太极柔力球运动技术动作多变、全身肌肉参与运动的方式, 在从事太极柔力球运动时全身各大小关节以及各个肌群都参与其中, 因此练习太极柔力球的大学生有利于消除身心疲劳。同时使大学生的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间密切配合, 使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在运动中, 运动员还应具有灵敏的速度、随意创造与组合动作的能力, 还能够灵活的应用创造技能完成动作和达到战术意图。在运动中构思出很多创造性动作并能够完成且达到目的, 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反映速度、动作速度与移动速度。肌肉的收缩能产生更大的力量, 有助于运动员更好地, 掌握合理而有效的动作技巧。而且让运动员的灵敏度显著提高, 加大运动员的反映时间, 更快的做出反映与判断, 充分发挥运动员的能力, 更好地进行练习和比赛。还能提高运动员的耐力素质, 延长运动员练习的时间, 保证运动员以充沛的体力参加练习和比赛。总之, 太极柔力球运动对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3.2 太极柔力球运动对大学生心理方面的影响

3.2.1 太极柔力球运动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太极柔力球运动类似于我国传统运动项目太极拳一般以柔克刚、刚柔相济, 它是将我国传统和谐的养生之道与西方竞争的体育观两者相结合, 设计出的一种全新的运动方式, 它犹如四两拨千斤, 但是动作却轻松优美、连贯流畅, 潇洒大方, 是运动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产物。太极柔力球的这些特征还能促进大学生的心理的健康发展, 同时对提高大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这项运动化刚为柔的接球方法, 促使大学生们在练习时内外兼修, 养成处事冷静, 不再急躁粗暴处世做人, 减少了成长中很多的不愉快, 使大学生能更快的成熟起来。在太极柔力球的练习过程中感受到不但能够缓解自己的心理压力, 还能在不自觉中学到为人处世的方法, 这说明这项运动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练习太极柔力球来调整自己的心态, 消除烦恼和一些不利于发展的不健康心理因素。

3.2.2 太极柔力球运动对大学生心境的影响

太极柔力球运动还是一项内外双修的运动, 从表面上看它没有其它运动如篮球那样激情但是他不缺的就是运动效果, 人们在运动中用怡情的态度不断锻炼了身体也陶冶了情操。大家通过比赛来交流情感, 竞技娱乐, 让大学生们在这项运动所营造的自然祥和的氛围中, 更能轻松愉快地锻炼身体, 提高体质, 使我国传统的生机盎然。太极柔力球也能够让大学生在运动中平心静气, 不虚浮气燥, 使同学在享受体育快乐的同时, 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建立愉悦的心态。让他们在学习与生活中拥有无限的自信, 对未来充满希望。它是一项自然和谐的运动, 更是培养大学生心境不可缺少的运动。

4 结束语

太极柔力球运动是一项全身的运动, 长期坚持可使肢体各部均衡全面发展的运动项目;不仅可以让练习者在运动中健身娱乐, 而且练习者在运动中锐意进取、努力专研、勇于创新;同时这项运动也可以培养练习者果敢、坚毅、机敏、顽强的意志品格。它可以动员全身的肌肉进行锻炼, 使大学生保持良好的身体形态, 改善心血管系统与呼吸系统, 增强身体素质, 还能使大学生心理素质、心境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它追求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球的统一和谐。太极柔力球运动不受场地、年龄、环境等的约束, 简单易学, 是一项有氧运动, 能够提高大学生的运动兴趣, 符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因此, 太极柔力球运动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凤琴.浅析太极柔力球运动[J].太原工业学院体育与素质扩展部, 2009, (11) :1.

[2]石健东.浅谈普通高校开展太极柔力球运动的价值[J].桂林工学院体育教学部, 2008, (5) :1.

[3]李恩荆.太极柔力球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2, (6) :2.

太极柔力球课 第7篇

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东莞市4个街道区、28个镇,其中抽选柔力球运动参加人数较多、活动较丰富的社区(如:莞城人民公园、南城中心广场、旗峰公园、黄江镇、石龙镇、虎门镇、常平镇、塘厦镇、松山湖开发区等)进行调查,确定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职务和生活水平的练习者作为调查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查阅文献资料

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整理具有权威的相关文献资料,查阅了有关太极柔力球运动项目的有关教材和文献资料60余篇,为全面系统研究东莞市柔力球运动开展现状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资料和方法依据。

1.2.2 问卷调查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东莞市个别镇区柔力球练习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00份,回收92份,回收率为92%。对所得问卷进行效度和信度的检验,符合该论文研究的要求。

1.2.3 数据统计

采用EXCEL对回收的有效问卷按不同内容进行整理和分析统计。

1.2.4 专家访谈法

为更好的促进东莞市柔力球运动的发展,笔者多次参加国家体育总局举办的省、国家关于柔力球的培训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访问国家体育总局社体中心主任杨曾泰女士,以及相关的高级柔力球教练员和其他地区协会会长。

2 调研结果与分析

2 . 1 东莞市柔力球运动开展概况

自2010年开始,东莞市老年人运动会举办第一届柔力球比赛以来,共有三次开展关于柔力球运动项目的专项比赛,截止到目前,东莞市第十二届老年人运动会太极柔力球比赛,近几年参与该项目比赛的总人数达到400多人,但比赛仅限制团体赛。今年,广东省老年人运动会柔力球项目在东莞市石龙镇进行比赛,东莞市也派出黄江镇柔力球队参加比赛,并获得一等奖的优异成绩。东莞市柔力球练习者还多次参加广东省、港澳台邀请赛等,在套路比赛中,均获得一等奖等的优异成绩,使我市柔力球运动水平有稳步提升的趋势。

近几年来,随着柔力球的大力发展,东莞市柔力球练习者也是与日俱增,各镇区陆续有自发组织的柔力球兴趣爱好者三五成群的在社区广场或公园等户外空旷场地进行练习锻炼。以城区为中心,柔力球练习者较为集中,人数比镇上开展的练习者更为广泛,以南城区为例,目前自发组织参加柔力球练习者人数达到300多人,其他镇区的柔力球练习者以黄江、莞城、虎门、石龙、塘厦较为典型;根据近几年市老体协举办的比赛,和各镇区自发练习者情况统计,东莞市柔力球运动的练习者人数已愈千人之多。

但由于柔力球运动项目国家暂未立项,该项目还处在研究阶段,只在老体协里进行推广,所以我市大部分练习者只局限于中老年人。另外,东莞市柔力球运动项目开展还不成熟,并还未成立该项目协会,故更多的练习者是自发组织的,这类群体练习较为松散,缺乏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和纠正。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参与该运动人群的特征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表1),练习者中大部分为中老年人,其中中老年的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女性占83.7%,男性占16.3%;在年龄层次上,51~60岁的练习人数最多,占39.1%;其次是61岁以上的练习者,占31.5%;21.7%的练习者都是学生。这项目调查与国内其他城市基本一致,柔力球练习者人群大部分是中老年人。

2.2.2 练习者参与该运动的目的、意义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2), 有79.3%选择增加健康、延年益寿,51.1%选择休闲、娱乐、减肥;由于柔力球套路运动自身的属性体现出健身性、娱乐性、优美性、适应性等特点,加上大部分练习者基本都达到退休年龄的女性,随着女性生活质量的提高,她们在闲暇时光选择感兴趣的柔力球运动作为锻炼项目,提高身体健康指数,并展现老年人的风采,愉悦身心。

2.2.3 练习者参与该运动的组织形式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3),在调查的总人数中,有62%的练习者是自发小群体的形式参与柔力球套路练习的,31.5%的练习者加入协会参与柔力球的学习,而在调查的过程中,有20名(21.7%)学生是在学校柔力球协会里学习柔力球的。

那么,说明该市柔力球练习者基本都是自发形成小群体学习柔力球运动的。

2.2.4 对成立“东莞市太极柔力球协会”的支持度分析

为促进本市柔力球运动项目的发展,规范管理机制,对练习者进行是否愿意加入专项协会的分析,调查结果显示(表4),有88%非常愿意加入;有9.7%看情况后再考虑加入。说明大部分柔力球爱好者是很支持这项运动开展的,成立该协会是势在必行的,这对于进一步规范和推动柔力球运动项目的繁荣昌盛有很大的意义。

3 调研结论与对策

3.1 调研结论

(1)本市柔力球练习者基本为中老年人,在锻炼内容上较为单一,主要是规定套路练习,竞技运动暂未开展起来。

(2)政府不够重视,未成立柔力球运动项目协会,柔力球文化理论知识宣传力度不足,练习者在无组织管理的情形下,自发形成小群体在就近的社区或场进行练习,队伍不够稳定,技术水平也参差不齐。

(3)在调查的人群中,有8.7%的练习者具备三级以上教练员证。这对于一个地级市的城市来说,柔力球运动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由于从未举办过相关的专业理论和技术培训,并无柔力球的相关专家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理论知识,也没有专业的教练员传播该项目的系统性技术学习,这无疑会阻碍该项目的发展。

(4)柔力球运动与广场舞一样是属于休闲体育运动项目,虽然相对于广场舞难度较高,但随着参与人数的递增,事实证明该项运动自身存在的娱乐性、趣味性和广泛适应性等特点,是受到这类群体欢迎的。

3.2 对策研究

(1)该项目发展历史仅有20多年,发源于民间,并获得国家专利认证,那么国家相关部门需加大力量扶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尽早立项并进行系统性的理论研究,推动该项目的大力发展。

(2)柔力球运动最早由竞技运动先发展起来的,后来演变到更多的不同风格的如:“舞蹈范儿、太极范儿”等套路运动形式,使套路运动形式遍地开花,而竞技运动却少数群体问津。由于竞技运动的技术、规则和强度不同,推广起来较为复杂,竞技运动水平需要系统性的学习,才能更好的发挥,故可以从学校进行推广学习,使学生掌握系统性的理论和技术动作,这有利于柔力球运动的全面发展。

(3)作为地方政府,可以结合国家制定的《全面建身计划纲要》要求,为提高全民体质,必须建立健全的组织管理机构,东莞市可以成立“东莞市太极柔力球协会”,促进本市柔力球运动项目的全面发展,使柔力球练习者有组织有秩序的系统性进行培训和参加比赛。这对促进地方性柔力球运动项目的发展起到历史性的意义。

(4)当地高校可以开设柔力球课程,并重视相关教师的培养,使教师掌握一定的技术水平和资历,系统性的教授学生学习柔力球运动项目。另外可以成立学生社团组织或学校专业队,定期参加国家举办的培训和比赛,提高专业水平和获取社会体育指导的资格证书,这不仅丰富学校的校园文化生活,还可以结合社区柔力球练习者的需求,进行指导培训或组织承担市级赛事,真正起到高校能为当地体育文化服务的作用。

4 结语

太极柔力球课 第8篇

太极柔力球是我国上世纪90年代初兴起的一项集东西方体育文化于一身, 有着健身性、娱乐性、竞技性、观赏性等特点的体育运动, 也是迄今为止极少数诞生于中国本土的现代球类运动。 199年, 山西省晋中市卫校的白榕副教授在体育教学中尝试将网球、羽毛球的部分技术与太极拳的一些动作相结合, 发明了太极柔力球太极柔力球是由传统文化理念和现代竞技形式结合形成的新兴体育项目,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鲜明的民族特色, 并以其显著的特点值得我们通过各种途径积极有效地推动该运动传承与发展, 使得太极柔力球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力和参与锻炼的人群, 最终成为源于晋中, 风靡世界的体育运动。

1、太极柔力球的特色

太极柔力球是世界上少数不以硬性击球为特点, 而是通过迎引、抛三个技术环节接触球体并顺势抛出的新兴体育健身运动。 该项运动由练习者手拿一种类似网球拍, 但拍面是橡胶软皮制成的专门拍子, 顺着来球方向做出弧形引化。 太极柔力球切忌在击球时球与球拍碰撞、停顿和二次发力。该运动处处体现着柔中带刚、圆滑连贯、行云流水等富含哲理的中国传统思想。 太极柔力球主要分为套路练习和隔网竞技两大类, 其练习的便捷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它不受场地和气候的限制;其次它能够适应不同身体素质和年龄阶段的练习者练习; 再次它是一种可以自由掌握运动量并使颈、 肩、腰、腿得到全面锻炼的全身性运动。因此太极柔力球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锻炼者的需要。

2、太极柔力球在全国的发展进程

太极柔力球是1991年白榕副教授发明的, 1992年正式向社会推出, 并在1993年全国职工大众体育创编项目展示中被评为“优秀创编项目”。 1994年, 太极柔力球运动通过了国家教委改革指导评审小组的评审。 1996年, 太极柔力球正式被全国第三届工人运动会纳为正式比赛项目。 2000年, 太极柔力球被中国老年体协列为推广的新项目, 并在多地举办了培训班和教练员、裁判员学习班。发展到今天, 在全国有超过30个省、市、自治区开展了太极柔力球, 近千万人参与着这项运动, 将来还会有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练习太极柔力球的队伍中来。

3、太极柔力球在山西省晋中市的发展

山西省晋中市是太极柔力球的发祥地, 但是从被发明之日起到本世纪初, 太极柔力球因为政府和民间的关注度不够而在该地区的发展相对缓慢。近年来, 伴随着太极柔力球事业的蓬勃发展, 晋中市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该项运动。 2013年, 山西省晋中市分别举办了国家级和国际级的太极柔力球比赛。 此外, 晋中市政府多次拨款并下达正式文件要大力发展太极柔力球。 因此, 太极柔力球在晋中市的发展已经步入了快车道。 但是相对于足球、篮球等成熟的体育项目, 太极柔力球的发展还处在雏形阶段。参与人群老年化、缺乏优秀教练员、政府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媒体宣传力度不够等等原因, 使得太极柔力球要想在晋中市得到更好地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结合其他体育项目和全国范围内太极柔力球推广经验, 在此提出了以下建议:

(1) 借鉴韩国跆拳道, 日本柔道和相扑等的成功推广经验, 以晋中市政府牵头积极促成全国性太极柔力球协会的成立, 加大政策、 制度以及资金方面的大力支持。

(2) 让太极柔力球走进晋中学院等学校, 激发年轻人的兴趣, 培养一大批青年柔力球爱好者。利用学校这一传承和发展体育运动的重要阵地, 使太极柔力球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和普及化。

(3) 利用晋中市现有的体育设施, 积极承办太极柔力球各种竞赛, 通过竞赛促进发展。完善柔力球运动的竞赛制度和管理制度, 同时注重理论研究工作, 提高太极柔力球这一运动项目的科研能力。

(4) 晋中市体育局柔力球活动中心积极配合政府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 加大宣传力度, 让更多群众了解太极柔力球, 并发掘太极柔力球运动项目的相应商机, 体现出其作为现代球类运动项目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

(5) 加强培养和培训出一批优秀的教练员, 为更多太极柔力球爱好者提供专业、正确、科学的指导, 使太极柔力球运动能够真正的成为一个得到更好的推广和普及的大众化体育健身项目。

总之, 为了最大程度的推动太极柔力球在山西省晋中市的发展, 应该首先抓住晋中市作为太极柔力球的发祥地的天时、地利、人和, 再加上市政府尽可能提供政策和资金上的帮助, 那么努力把晋中市打造成为全国太极柔力球的人才输出、项目发展、竞赛规程制定的大本营就指日可待了。

摘要:本文介绍了太极柔力球的特点, 简述了太极柔力球在全国的发展进程。通过阐述太极柔力球在山西晋中的发展现状, 系统分析影响晋中市太极柔力球开展的相关因素, 找出存在的问题, 并根据新时代大众对体育运动需求的新特点, 提出合理化建议, 从而为正确、务实地引领太极柔力球在晋中市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太极柔力球,晋中,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冯永福, 凌灏.从文化学的视角谈柔力球运动的传承与发展[J].内江科技, 2013, 64 (1) .

[2]张艳青.柔力球竞技核心技术“弧形引化”训练探析.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3, (02) .

[3]薛晓媛.太极柔力球运动健身效果调查[J].中国体育科技, 2003, (9) .

[4]郑勤, 李恩荆.太极柔力球的发源、发展及现状[J].湖北体育科技, 2001, 20 (3) .

太极柔力球课 第9篇

1、太极柔力球开展的现状分析

1.1、太极柔力球在武汉地区大学生开展的现状分析

武汉地区大学生开展太极柔力球运动相对较早。2003年在武汉地区高校中华中师范大学率先可设了太极柔力球公共选修课程, 华中师范大学也是全国高校率先开展太极柔力球教学的学校之一。在华中师范大学参与太极柔力球课程学习的学生已达2500余人, 授课对象不仅包括学生, 也包括了在校教师和退休教职工。

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华中师范大学校运会上开展了全国最大规模的太极柔力球集体表演, 受到了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国内媒体的广泛关注。2006年武汉地区的其他高校也相继开设了太极柔力球课程, 这些学校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武汉体育学院, 等等。2007年, 华中师范大学在湖北高校中又率先成立了太极柔力球协会。紧接着, 武汉地区的其他高校也相继出现了太极柔力球协会和学生社团。至此太极柔力球运动逐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走进了武汉地区高校校园, 成为了衬托武汉地区高校体育文化的一个不可多得的亮丽风景线。

2010年在华中师范大学举办了湖北高校太极柔力球发展交流大会, 这标志着武汉地区高校开始形成共谋太极柔力球发展的全新局面。参与大会的学校代表有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15所高校, 在大会上来自不同高校的代表共同商讨柔力球在高校的普及、推广、宣传、发展。

1.2、国外研究现状

太极柔力球起源于中国, 作为一种传统体育文化, 它既是中国的, 也是世界的, 因而, 它的发展不仅仅局限于中国, 而事实上, 它的发展速度迅猛, 很快就从国内走向了世界。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德国、新加坡、俄罗斯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已经成立的太极柔力球组织和协会, 一些社会团体也加入到太极柔力球的发展队伍之中。2006年在北京举行了太极柔力球国际邀请赛, 并取得了成功, 标志着太极柔力球项目已经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此外, 国际上也有很多国家举行了太极柔力球比赛, 如日本、德国、奥地利等。太极柔力球之所以能够得到世界人民的认可, 还在于太极柔力球本身就有独特的魅力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它是一项集健身、观赏、娱乐、休闲于一身的运动项目。由于太极柔力球在国外的起步较晚, 太极柔力球项目的发展尚没有引起国外体育学人们的重视, 因而, 相关的研究很少, 对高校太极柔力球现状的研究更是几近阙如。

2、推动武汉地区大学生推广太极柔力球发展的策略

2.1、高校应积极修建太极柔力球专门的场地, 增加太极柔力球器材的投入

高校中没有专门的场地和专用的器材, 太极柔力球运动就无法开展。因此, 武汉地区大学生的体育主管部门应积极争取资金, 以加快太极柔力球专门场地的建设和太极柔力球器材的购置。具体做法:可以通过企业赞助来获取资金, 如通过出售高校间的太极柔力球赛事的冠名权来获取企业的赞助;可以通过高校体育课程建设来获取专项教育经费。高校应将太极柔力球课程纳入到高校体育课程建设体系之中, 并积极争取专项教育经费来修建太极柔力球专用场地和购买太极柔力球专用器材;可以通过开展高校中老年人太极柔力球运动, 借太极柔力球运动来加快高校《全民健身工程》建设, 以争取政府的扶持和资金援助。总而言之, 武汉地区大学生应积极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来获取修建太极柔力球专用场地和器材的经费, 以便太极柔力球运动可以在高校中持续发展。

2.2、加强对太极柔力球运动的宣传力度, 提高大学生对太极柔力球的认知水平, 激发大学生参与太极柔力球的热情

武汉地区大学生对太极柔力球运动的认知水平不高是影响武汉地区大学生太极柔力球运动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因此, 加大对太极柔力球运动的宣传力度非常必要。具体做法:组织太极柔力球专职体育教师以讲座的形式在高校进行太极柔力球的宣传, 讲解太极柔力球运动的发展历史、技术要点、比赛规则、健身价值、项目分类等等;增设太极柔力球选修课的范围。调查发现, 太极柔力球课程的学习使大学生了解太极柔力球运动的主要路径。因此, 高校应加强体育教师对太极柔力球的学习和培训, 以增加太极柔力球的师资队伍, 为增设太极柔力球选修课提供保障;武汉地区高校应在校园内通过贴海报、标语、横幅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太极柔力球运动的宣传和教育, 以提升大学生对太极柔力球运动的了解程度;通过组织和开展高校间的太极柔力球比赛和表演活动来宣传太极柔力球运动。

2.3、加强对从事太极柔力球教学的高校体育教师技能培训, 提高其教学技能水平和教学质量

高校太极柔力球教师队伍建设是推动高校太极柔力球课程开设的必要前提, 换句话说, 没有专业的太极柔力球教师团队, 高校太极柔力球课程将无法实施和开展。因此, 必须加强对高校从事太极柔力球教学的体育教师进行技术技能培训, 以便提高其教学技能水平和教学质量。具体做法:武汉地区高校体育教师应积极与太极柔力球社会团体进行密切联系和交流, 以提升自身对太极柔力球运动的理解和教学技能;武汉地区高校公共体育课部应定期举行太极柔力球等课程的学习班、研讨会等形式来强化高校体育教师对太极柔力球技术和理论教学的理论;武汉地区高校体育主管部门应组织高校中青年体育教师参与国内各种太极柔力球教学技能培训班, 将他们培养为高校太极柔力球运动的主干力量;武汉地区高校还可以聘请国内外太极柔力球专家到学校来为本校体育教师传授太极柔力球的授课经验和课程建设经验。

综上所述, 高等体育教育的改革中所倡导了“全面育人, 快乐体育, 健身第一, 终身体育”理念为体育课程改革指明的方向, 更为武汉地区大学生全面推广太极柔力球课程提供了时代机遇。武汉地区大学生开展太极柔力球运动的五大优势:优势一, 武汉地区部分高校开设太极柔力球课程较早, 能够给其他高校开设太极柔力球课程提供借鉴与参考。优势二, 武汉地区普通高校有一流的太极柔力球专业教师。优势三, 武汉地区普通高校分布较为集中, 特别是重点高校, 基本上坐落于湖北省会城市———武汉市。优势四, 武汉地区普通高校领导非常重视高校体育课程建设。优势五, 武汉地区普通高校大学生喜爱太极柔力球运动, 为太极柔力球在高校开展打下了较为坚实的群众基础。

摘要:分析武汉地区大学生太极柔力球运动的开展障碍, 加快推动武汉地区大学生太极柔力球运动的开展。以武汉地区大学生太极柔力球运动为调查对象, 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 提出了武汉地区大学生太极柔力球运动的发展策略。

太极柔力球课 第10篇

“太极柔力球运动”是一项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哲理的运动, 它吸取了太极拳的功力之精髓[1]。太极柔力球运动本身拥有健身性、娱乐性、趣味性、竞技性、表演性和活动方式多样性的特点, 容易推广和普及, “太极柔力球”本着坚持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该运动的基本出发点, 追求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球的和谐统一宗旨传承, 是一项具有发展前途的优秀项目[2]。

大学生对新知识有着很强的求知欲和接受能力, 加上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也有很高的地位, 而做为国家体育总局大力推广的民族传统项目, 理应在高校得到大力发展, 这对推动群众体育发展和在高校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合肥市高校武术教师以及选项课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通过他们来分析开展太极柔力球运动的可行性。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笔者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 (CNKI) “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 以“太极柔力球”为关键词进行检索, 搜索到相关文献256篇。

1.2.2 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运用分层抽样的方法, 分别对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建筑大学、合肥师范学院、新华学院、三联学院、安徽医专、新闻出版学院8所高校进行调查。涉及到合肥市一本、二本、三本以及高职四个层面的高校, 每个层面各抽取两所。

笔者对这8所高校的武术教师和学习武术选修课的5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其中学生发放500份, 回收有效问卷487份;对教师发放9份, 问卷全部回收并有效。

1.2.3 访谈法

对合肥市部分高校的体育部领导进行访谈, 以进一步具体了解开展“太极柔力球”运动的可行性。

1.2.4 数理统计法

利用SPSS18.0和Excel2003进行数据输入及统计分析, 并得出相关结论。

2 结果分析

2.1 学校观念因素与“太极柔力球”运动的开展

学校体育作为大众体育的基础和未来, 其对于一项新兴体育运动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左右。从表1可以看出, 被调查高校对于太极柔力球项目没有做过宣传, 从而使这种运动得不到有效的推广。

通过体育教学部领导的访谈, 大部分受访领导对该项目的开展还是持肯定态度的, 只要做好宣传和引导, 此运动是可以发展好的。

在高校推广和发展体育运动必须要有政策支持作为保障。通过表2, 笔者认为目前合肥市高校对于民族传统体育还是比较支持的, 但是通过对体育部领导的访谈, 在具体项目上合肥市高校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主要是武术套路和舞龙舞狮, 这两项对于国人已经是根深蒂固了, 让学校接受这样一个新兴项目其根源还是理念上。

由于太极柔力球运动对于场地和器材的要求不高, 目前合肥市高校都有适合开展太极柔力球运动的场地, 所以在场地和器材方面对于开展该项运动是没有障碍的。

太极柔力球如果做为普通新兴的体育项目, 没有在大多数普通民众中了解和普及也是情理之中, 但作为国家大力推广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各级高校在宣传、政策支持等方面明显滞后, 归根结底还是在对待民族传统体育的理念滞后[3]。很多学校和体育部领导愿意大力发展群众基础更好的项目, 但不一定接收太极柔力球, 这其实是对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理念滞后及其差异。

2.2 教师理念因素与“太极柔力球”运动的开展

武术教师是“太极柔力球”教学的组织者和具体实施者, 武术教师的理念也是非常重要的。开展太极柔力球运动必须要加强现有的师资队伍建设, 有专业过硬的教师才能更好的推广这项新兴运动[4]。

被调查的9位专业武术教师对“太极柔力球”大部分都较为了解。也有部分老师表示非常想通过相关的学习和培训来学习太极柔力球, 并在自己学校开设该门课。

有88.9%的教师认为大学生有必要学习太极柔力球运动 (见表4) , 这也体现了教师对该运动的认可。笔者认为, 这是教师对太极柔力球项目是否可以在高校开展的一个综合评定, 从自身的师资条件, 场地器材到政策支持等方面, 教师对高校开展该项运动是持肯定态度的。

大部分教师认为柔力球项目可以让学生了解民族传统文化 (见表5) 。太极柔力球运动的学习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身心健康, 更能使学生接触到浓厚的民族特色情感。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 更重要的是弘扬中华民族的精神并且坚定“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5]。通过教师理念的数据可以得出太极柔力球运动应该开展, 也是可行的。

开展太极柔力球运动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更好地了解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被调查教师还是希望在高校开展太极柔力球运动, 所以教师理念方面是有利于高校开展太极柔力球运动的。

2.3 学生理念与“太极柔力球”运动的开展

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还是不知道太极柔力球这项民族特色运动。从表6可以看出只有41.1%的学生对传统体育有一点了解, 还有58.9%的学生对这些很陌生, 所以学校和老师需要加大对太极柔力球运动的宣传力度。

太极柔力球运动是武术的分支, 是融合了太极之精华的运动项目。经调查有83.2%的学生对武术的兴趣程度是感兴趣 (见表7) , 所以开展太极柔力球运动在思想上学生是可以接受的。

经调查有91.7%的学生不知道什么是太极柔力球 (见表8) , 因为太极柔力球是一项新兴运动, 在很大的程度上限制了本身的发展, 但是大学是一个很好的推广平台, 通过调查分析得出合肥市部分高校有91.7%的学生不知道什么是太极柔力球, 这在很大的程度上导致运动不能顺利开展, 学生对它完全不知, 但是通过访谈得知这些选项课的学生对于新兴运动的接受能力是很高的, 所以高校应该大力推广和宣传, 当学生认识到太极柔力球运动的来源以及能给自己带来的益处, 运动才能更好的去开展, 也是可行的。

大部分学生都想了解太极柔力球 (见表9) , 宣传和推广是让学生对它产生好奇和兴趣, 通过调查有75.6%的学生想去了解这项运动, 这对开展太极柔力球运动是很好的条件。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部分高校学生对开展“太极柔力球”运动的理念方面, 总体上比较支持的, 由于是新兴运动项目, 学生们对这项运动了解太少。但是学生们对于武术的兴趣程度很高, 也很愿意去了解这项新兴运动, 所以学生理念方面是有利于高校开展太极柔力球运动的。

3 结论和建议

3.1 结论

3.1.1 合肥市高校在政策支持和宣传方面还需要加大力度。

3.1.2 教师对于太极柔力球运动非常认可, 支持在高校开展该项运动。

3.1.3 学生对于太极柔力球运动了解很少, 但很愿意去学习。

3.1.4 场地器材条件可以满足太极柔力球运动的开展。

3.2 建议

3.2.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专业的柔力球教师, 对现有武术教师进行培训和学习。

3.2.2 加强柔力球运动的宣传力度。

3.2.3 从武术或舞龙舞狮的队伍中挑出部分队员组建太极柔力球表演队。

3.2.4 教育主管部门和民间多组织民族传统体育的比赛。

摘要:本文以合肥市高校武术教师和部分学生为研究对象,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 分析在合肥市高校开展太极柔力球运动的可行性, 并提出建议。结论: (1) 合肥市高校在政策支持和宣传方面还需要加大力度。 (2) 教师对于太极柔力球运动非常认可, 支持在高校开展该项运动。 (3) 学生对于太极柔力球运动了解很少, 但很愿意去学习。 (4) 场地器材条件可以满足太极柔力球运动的开展。

关键词:合肥市,高校,太极柔力球

参考文献

[1]张士伟, 等.太极柔力球运动探源[J].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报, 2010, 10.

[2]李恩荆.太极柔力球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2, 11.

[3]柳振纲.影响太极柔力球在高校学生中开展的原因分析[J].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报, 2008, 3.

[4]黄兴平, 等.在高校开设太极柔力球课程教学效果的实验性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7, 11.

上一篇:风险准则下一篇:处理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