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混结构墙体开裂问题

2024-05-28

砖混结构墙体开裂问题(精选8篇)

砖混结构墙体开裂问题 第1篇

建筑砖混结构墙体各种开裂问题的原因分析, 需要具体根据裂缝的类型, 然后进行区别性探讨, 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 对常见的几种类型的墙体裂缝进行了如下总结: (1) 墙体与顶层檐下, 或墙体与顶层圈梁之间的裂缝, 裂缝的表现形式为沿外墙顶端持续分布的水平裂缝, 尤其是两端的位置和转角处, 经常出现严重的纵横水平裂缝和相交而成的包角裂缝, 甚至在横墙上也会出现裂缝, 裂缝产生的原因是有两方面, 一是由于墙体的混凝土和砖砌体材料线膨胀系数存在差异性, 顶层受到太阳的直射或者季节性的温度变化, 墙体结构内部就会出现周期性的热胀冷缩物理反应, 产生水平方向的温度应力, 砌体受拉和受剪而开裂,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温度裂缝, 这种裂缝通常是中间大两边小, 沿着窗对角方向裂开;二是砖砌体使用的材料存在不均匀问题, 使用后引起拉裂和剪裂, 由此产生水平裂缝、包角裂缝和正八字形裂缝等。 (2) 窗台周边墙体的裂缝, 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纵墙上部两端的裂缝, 裂缝的表现形式为斜向裂缝, 产生的原因是在温度变化的影响下, 窗洞洞口结构出现热胀冷缩物理反应, 产生温度应力造成窗洞洞口的宽缝, 裂缝沿着窗洞洞口两对角向两边继续倾斜开裂, 在主裂缝的四边将伴随出现很多不规则的斜向小裂缝。第二种是底层窗台墙的中部、窗洞口的两个角处的裂缝, 裂缝的表现形式是上宽下窄的竖向裂缝, 产生的原因是在地基反压的反梁作用力和砖砌体的温度收缩应力的共同影响下, 窗台墙受到基础和窗间墙的双重压力, 尤其是窗口较大的窗台墙, 窗台墙需要承受较大的集中荷载, 由此产生向上弯曲的应力, 当应力加大到一定程度, 窗间墙就会在窗角产生约束应力, 加剧底层窗台墙的中部、窗洞口的两个角处裂缝的开裂程度。第三种是底层窗间墙的裂缝, 裂缝的表现形式是上宽下窄的竖向结构裂缝, 产生的原因是截面面积过小的窗间需要承受较大的荷载, 再加上穿过窗间墙的管线对砌体造成损坏, 就会产生裂缝。 (3) 墙体的其他裂缝, 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是下部纵墙八字形裂缝和单方向斜裂缝, 一般出现的时间是在建筑物落成后, 属于一种沉降型的裂缝,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 裂缝的数量会逐渐增多, 宽度会逐渐加大, 其产生的原因是地基的承载力和墙体结构刚度存在差异性, 当承载力或者刚度不足的时候, 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就会形成砖砌体由于剪切力过大而引起开裂的原因。第二种是梁端底部局部墙体的的结构裂缝, 裂缝的表现竖向或稍倾斜, 主要是因为梁端下砌体局部承压不足而引起的。第三种是新旧建筑物的接缝处不均匀沉降的斜向裂缝, 裂缝产生的原因是新建的建筑物基础埋深大于旧建筑物基础, 而且两基础之间没有保持一定的净距, 由此引起裂缝。

2 砖混结构墙体开裂问题的解决思路

2.1 墙体与顶层檐下或顶层圈梁之间裂缝的防治措施

鉴于墙体与顶层檐下或墙体与顶层圈梁之间的裂缝问题, 以及结合裂缝产生的原因, 此种裂缝的防治措施如下: (1) 顶层屋面保温隔热功能的增强, 可采用性能较为优越的保温隔热材料, 并结合合理的施工手段, 提高保温隔热功能; (2) 在建筑顶层圈梁与砌体之间的交界面涂抹两层油毡加滑石粉, 提高墙体结构的变形弹性, 改善变形的约束条件, 这样一来, 结构的变形应力就会减少, 并加强顶部砂浆的质量和集中碎砖填充质量的控制, 提高砖砌体的抗裂能力; (3) 为减少混凝土伸缩现象对墙体的影响, 可以在混凝土的部分分块上, 留置一定数量的伸缩缝, 尤其是长条形的建筑墙体, 长度在规定的范围之外时, 务必在不影响墙体使用功能和外观的前提下, 设置温度伸缩缝, 如果已经产生裂缝, 可用水泥浆进行填补, 并对面层进行重新粉刷。

2.2 窗台周边墙体裂缝的防治措施

针对窗台周边墙体的三种类型裂缝问题, 笔者提出以下对应的问题解决思路: (1) 纵墙上部两端的裂缝的防治措施是, 由于该裂缝产生的原因是温差影响, 而窗洞洞口属于薄弱的环节, 所以在施工的过程中要使用耐高温和耐低温的砌筑砂浆, 同时运用相关的技术手段, 提高砌体的抗温差的能力, 如果发现已经存在裂缝, 则可采用水泥砂浆补缝, 然后在补缝位置的面层重新刷粉。 (2) 底层窗台墙的中部、窗洞口的两个角处裂缝的防治措施, 在窗台墙的顶部采用配筋的砌体, 控制地基反压力的反梁作用力和砖砌体的温度收缩应力, 提高砌体的抗裂能力, 虽然这种裂缝一般不会对建筑物的安全构成威胁, 但如果不加处理, 将会影响墙体部分功能作用的正常发挥, 如果发现存在裂缝, 要及时采用水泥砂浆补缝, 并在补缝位置的面层进行重新刷粉。 (3) 底层窗间墙裂缝的防治措施, 在设计的时候综合考虑砌体的强度, 做好施工质量问题引起的承载力不足的准备工作, 一方面是窗间墙断面的加大, 砌筑窗间墙的时候尽可能使用整砖, 另一方面是预先留置穿墙管线的通道, 避免由于砌筑后打凿管线通道而降低砌体的整体强度。如果已经出现裂缝, 则在底层窗间墙的两面夹钢丝网, 并用高标号的水泥砂浆灌缝补强;如果裂缝严重, 则要采用扩大断面、增加扶壁柱、抽砖重砌等方式进行裂缝处理。

2.3 其他裂缝的防治措施

其他裂缝防治措施如下: (1) 下部纵墙八字形裂缝和单方向斜裂缝的防治, 综合分析建筑物所处位置的地质情况, 根据分析结果进行建筑的布局、结构的选型, 并在适当的位置布置沉降缝。如果已经发生不均匀沉降, 则在沉降稳定后, 灌注水泥浆于沉降缝里面, 将钢筋网片贴敷在墙面上, 然后粉刷水泥砂浆, 再用穿墙拉筋、细石混凝土、水泥砂浆等加以固定。 (2) 梁端底部局部墙体结构裂缝的防治, 为了减缓梁与砌体的变形差异, 应该在强度不足之处加设梁垫, 如果大梁的荷载比较大, 除了以上措施, 还要在墙体上横向配筋;窗间墙留置一定宽度, 宽度不足的窗间墙, 用加扶壁进行加固。 (3) 新旧建筑物的接缝处不均匀沉降斜向裂缝的防治, 采用分段施工、设置临时加固支撑、地下连续墙等综合防治措施, 要根据持力层的实际情况, 进行专门设计, 然后制定合理悬挑基础、灰土挤密桩等施工方案。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建筑砖混结构墙体的抗拉和抗剪能力不足, 局部位置容易产生裂缝, 不仅影响建筑物的整体性和使用功能, 而且可能造成安全威胁。墙体开裂的原因很多种, 可以是单一因素影响, 也可能是很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而引起的, 裂缝的形式表现为地基不均匀沉降裂缝、温差裂缝和结构性裂缝等, 但无论那一种裂缝, 都必须分析具体产生裂缝部位的开裂原因, 采用预防和治理相结合的方式, 有效控制裂缝问题的出现和治理裂缝产生的病害, 确保墙体结构的安全性, 提高砖混结构墙体的使用寿命。

参考文献

[1]刘府卿.砖混结构墙体裂缝的防治[J].山西建筑, 2005年23期:141.[1]刘府卿.砖混结构墙体裂缝的防治[J].山西建筑, 2005年23期:141.

[2]朱凤梅.浅析砖混结构房屋墙体裂缝及防治措施[J].内蒙古石油化工, 2008年6期:41-42.[2]朱凤梅.浅析砖混结构房屋墙体裂缝及防治措施[J].内蒙古石油化工, 2008年6期:41-42.

砖混结构墙体开裂问题 第2篇

关键词:砖混结构房屋开裂成因分析预防措施

0引言

目前,在一般民用建筑中,砖混结构房屋因其造价相对较低,且具有较好的隔热、隔音性能,仍被广泛采用。但其砌体强度较小,结构自重大,砂浆和砖石之间的粘结力较差,抗拉、抗弯和抗剪强度较低,砌体易于开裂。砌体裂缝不仅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而且较普遍,轻微者影响建筑物美观,造成渗漏水,严重者降低建筑结构的承载力、刚度、稳定和整体性、耐久性,甚至还会导致整体倒塌的重大质量事故。因此,正确分析原因、切实加以防治十分必要。造成砖混结构砌体开裂的原因很多,但其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温度变化;二是地基不均匀沉降。本文就如何防止砖混结构墙体开裂谈一些看法。

1温度变化引起墙体开裂的原因剖析及预防

1.1温度变化引起墙体开裂的原因剖析

当温度变化时,由于材料热胀冷缩,房屋各部分构件将产生各自不同的变形,引起彼此制约而产生应力。因屋面混凝土与墙体的线膨胀系数不一致,屋面变形较大:当屋盖和墙体之间构造处理不当,会使墙体受拉,当其剪力和拉应力大于砌体的抗剪抗拉强度时,墙体便被拉裂。这类裂缝普遍是在建筑物的(特别是那些纵向较长的)顶层两端内外纵墙上,其形态呈“八”字或“×”型,且显对称性,但有时仅一端有,轻微者仅在两端1~2个开间内出现,严重者会发展至房屋两端1/3纵长范围内,并由顶层向下几层发展。此类型缝对那种刚性屋面平屋顶、未设变形缝、隔热层的房屋,更易发生。温差裂缝的轻重程度与屋顶保温情况、室内外温差和施工质量有关,如砌体砂浆标号太低,在以往的设计中只考虑砌体的抗压强度,砂浆标号越到上层越低。另外,当房屋越高,温度变化时变形越大,墙体开裂情况越严重。

1.2温度变化引起墙体开裂的预防

为了防止温度变化引起墙体开裂,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下列措施:

1.2.1适当调整温度伸缩缝间距。设计规范《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中对有保温层或隔热层的屋楼盖规定每50米设一道伸缩缝,无保温层或隔热层的屋盖规定每40米设一道伸缩缝,这个规定是从整体结构考虑的,但对温差较大且温度变化频繁地区和严寒地区的房屋及构筑物不适用,特别对于冬天有严寒,夏天有酷暑的地区,伸缩缝的最大间距除应满足《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中的规定外,伸缩缝的间距不宜大于30m。

1.2.2当房屋的屋盖和楼板不在同一标高时,如镨层房屋,应在错层处纵横墙相交点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并设双道圈梁与构造柱相连,以帮助墙体抵抗拉剪应力。

1.2.3适当加大屋面层圈梁和房屋四角构造柱的配筋和提高顶层砌体的砂浆标号。

1.2.4当有女儿墙时,女儿墙的抗风构造柱应与楼层的构造柱上下连通。

1.2.5在建筑物的两端的1~2个开间内或总长1,4范围内的屋面板底设置滑动支座,让其自由伸缩。

1.2.6做好屋面保温隔热层,这是最关键的一点。传统的做法是设一道架空隔热板,但效果不理想,笔者建议采用种植屋面和储水屋面,或者使屋面做成太阳能集热器,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或其他能量,这样既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又能取得非常理想的隔热效果。

2基础不均匀沉降引起墙体开裂的原因剖析及预防

2.1基础不均匀沉降引起墙体开裂的原因剖析砖混结构房屋墙体开裂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建筑工程基础不均匀沉降引起建筑物横向不规则变形,当建筑物的主体刚度较差,基础不足以调整因沉降差而产生应力时,便会使砖砌体的薄弱部位产生不同程度的拉应力和剪应力,当砌体的抗拉抗剪强度不足以抵抗变形应力时,墙体便会产生裂逢,基础不均匀沉降引起的裂缝一般在建筑物下部,由下往上发展,呈“八”字、倒“八”字、水平及竖缝。当长条形的建筑物中部沉降过大,则在房屋两端由下往上形成正“八”字缝,且首先在窗对角突破。反之,当两端沉降过大,则形成的两端由下往上的倒“八”字缝,也首先在窗对角突破,还可在底层中部窗台处突破形成由上至下竖缝。当某一端下沉过大时,则在某端形成沉降端高的斜裂缝。当纵横墙交点处沉降过大,则在窗台下角形成上宽下窄的竖缝,有时还有沿窗台下角的水平缝。当外纵墙呈凹凸形时,由于一侧的不均匀沉降,还可导致在此处产生水平推力而組成力偶,从而导致此交接处的竖缝。引起基础不均匀沉降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

2.1.1房屋建于土质差别较大的地基上:

2.1.2建筑物基础深浅不一:

2.1.3房屋相邻部分的高度、荷重、结构刚度差别较大及基础处理不当造成不均匀沉降;

2.1.4建于软弱土质上,如在淤泥、淤泥质土、杂填土上,即使上部结构均匀,但由于压缩模量较小,强度较低,变形较大,因荷载差异也会引起不均匀沉降:

2.1.5建筑物平面形状复杂,立面变化过大,长度过大等,也会产生不均匀沉降。

2.2基础不均匀沉降引起的裂缝预防

根据以上原因,在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结合地基基础的具体情况,做好以下预防措施:

2.2.1当房屋建于土质差别较大的地基上,或房屋相邻部分的高度、荷重、结构刚度、地基基础的处理方法等有显著差别时,应在差异部位设置沉降缝,将其划分成刚度较好、长度变化较小的几个单元,可以减少因基础不均匀沉降在样体内引起的应力,避免墙体裂缝。规范规定《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的沉降缝宽度一般应大于5厘米,为避免上部结构在地基沉降后相互顶撞,房屋较高时应加宽,最大可达12厘米以上。

2.2.2加强门窗洞口外的刚度,将门窗洞口上的钢筋混凝土过梁与内墙钢筋连接起来,形成一个连续过梁,以增强房屋整体刚度。

2.2.3尽量避免用软弱土层做持力层,若无法避免,可调整上部结构刚度,或采用筏式基础,以减少建筑的沉降。

2.2.4房屋的纵墙宜贯通,横墙的间距不宜过大,一般小于建筑宽度的1.5倍左右。

2.2.5对于地基持力层不均匀的建筑物,应根据实际情况,将局部基础适当加深或加宽,或局部设计成板带基础,降低基底应力,尽量达到地基均匀沉降。

2.2.6在施工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对地基土的扰动,做好排水处理,完工后建筑物四周做好散水坡及排水地沟,避免地表水浸泡基础而引起局部下沉。

2.2.7设计时严格按规范设置构造柱和圈梁,必要时可增加圈梁道数,以增加上部结构的刚度,当建筑物屋层较高且大时,在窗顶增设一道圈梁,效果更好。总之,在房屋建设中,除施工时严格按设计和规范操作外,设计人员还应根据建筑物的特点、当地的地质条件和气候特征等做好设计工作,严把设计关,就一定能够降低和防止砖混结构墙体开裂的现象发生。

参考文献:

[1]《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

砖混结构墙体开裂问题 第3篇

1 砖混结构墙体开裂的主要原因分析

(1) 温差引起墙体开裂。温差是造成顶层墙体产生裂缝的主要因素。温差裂缝的轻重程度与环境温差成正比, 温差大时裂缝就严重, 温差小时裂缝就轻, 屋面保温隔热效果好的裂缝轻, 保温隔热差的裂缝较重。当温度变化时, 由于材料热胀冷缩, 房屋各部分构件将产生各自不同的变形, 引起彼此制约而产生应力。因屋面混凝土与墙体的线膨胀系数不一致, 屋面变形较大;当屋盖和墙体之间构造处理不当, 会使墙体受拉, 当其剪力和拉应力大于砌体的抗剪抗拉强度时, 墙体便被拉裂。最常见的裂缝是在砼平屋盖房屋顶层两端的墙体上, 如在门窗洞边的八字型裂缝, 平屋顶下或屋顶圈梁下沿砖 (块) 灰缝的水平裂缝, 以及水平包角裂缝 (包括外墙) 和垂直裂缝。温差裂缝的轻重程度与屋顶保温情况、室内外温差和施工质量有关, 如砌体砂浆标号太低, 在以往的设计中只考虑砌体的抗压强度, 砂浆标号越到上层越低。另外, 当房屋越高, 温度变化时变形越大, 墙体开裂情况越严重。

(2) 基础不均匀沉降引起墙体开裂。砖混结构墙体开裂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建筑工程基础不均匀沉降。当混合结构房屋的基础处于不均匀地基、软土地基或承受不均匀荷载时, 地基会产生不均匀沉降。基础不均匀沉降发生后, 建筑物会发生相应的整体变形, 当建筑物的主体刚度较差, 基础不足以调整因沉降差而产生应力时, 便会使砖砌体的薄弱部位产生不同程度的拉应力和剪应力, 当砌体的抗拉抗剪强度不足以抵抗变形应力时, 墙体便会产生裂逢。基础不均匀沉降裂缝首先产生在房屋底层, 严重的可能发展在两层以上, 并伴有地面开裂和房屋倾斜。墙体产生下宽上窄的竖缝。在端部、门窗洞口对角产生斜缝、八字缝及水平包角缝。裂缝一旦出现, 随着地基不均匀沉降的发展, 裂缝逐渐加宽、延长。

2 预防砖混结构墙体开裂的控制措施

(1) 控制温差引起的墙体开裂。 (1) 调整好温度伸缩缝间距。屋面圈梁伸缩缝的间距不宜超过30m, 现浇整体式钢筋砼屋面板, 一般每隔6m左右粗设置柔性分格缝;在预制屋面板的板端、板边圈梁、墙体之间, 留出相应的伸缩缝, 让砼构件自由伸缩。其实, 我们应该采用规范限值, 按建筑物所在的地域气候条件、结构设计措施、施工条件、施工环境及建筑物的材料综合考虑如何设缝的问题, 单纯设置伸缩缝是不能有效控制裂缝的发生的。 (2) 设置控制缝。对房屋较长、平面形状较复杂、构造和刚度不同的房屋, 可每隔一定的距离将屋面、楼面、墙体或其它有关构件断开, 形成若干较小的单元, 每个单元因温度变形和收缩产生的拉力大大减小, 从而防止裂缝的出现。控制缝的设置如:在墙的厚度突然变化处设置竖向控制缝;在墙的高度突然变化处设置竖向控制缝;在不大于离相交墙或转角墙允许接缝距离之半设置竖向控制缝;在门、窗洞口的一侧或两侧设置竖向控制缝等。另外, 要注意控制缝的间距:对无洞墙体不大于8m及墙高的3倍;对有规则洞口外墙不大于6mm;在转角部位, 控制缝至墙转角的距离不大于4.5m。 (3) 改进挑檐设计。设计中可优先选用内天沟排水;在钢筋砼挑檐表面设置保温隔热层;现浇挑檐每隔10m左右设一道伸缩缝 (板断梁不断) ;将现浇挑檐改为预制。 (4) 做好屋面保温隔热层。一般屋面板受阳光辐射吸收热量较多, 保温层的厚度宜适当增厚;选择采用导热系数小, 保温性能优良的材料, 并增设空气隔热层, 有效控制屋面板的温升, 以防止顶层墙体产生裂缝。另外, 屋面施工宜避开高温季节。 (5) 增强顶层砌体抗裂能力。如在顶层端部1~2个开间砌体水平灰缝内, 设适量的通长钢筋;在非抗震设防地区, 外墙转角处设置钢筋砼构造柱, 并增强与墙体的拉结;减少顶层端部墙上六窗口宽度, 加大顶层窗间墙及边垛的宽度。

(2) 控制基础不均匀引起的墙体开裂。 (1) 房屋建筑工程基础设计前应对工程地质进行详细勘察。应对工程地质进行详细勘察, 查明地基土质情况、分布范围、承载力大小, 地下水位等水文地质条件, 然后按照安全可靠、经济合理, 技术先进、方便施工等要求, 进行全面分析, 权衡利弊, 确定合理的建筑布局和结构类型, 以便使上部结构, 与地基相互影响, 共同工作。对软弱地基和不均匀地基尤其如此。 (2) 尽量采用简单的建筑体型。建筑的体型是指建筑物的平面、立面形式。平面形状复杂的建筑, 在其纵横单元相交处基础密集, 地基土中应力重叠, 沉降往往大于其他部位, 易产生裂缝, 而且当平面形状复杂时, 建筑物内还会因扭曲而产生附加应力。立面高差悬殊的建筑物, 在高度突变处, 会因荷载差异而产生较大的不均匀沉降。因此, 对于在软弱地基上建造的建筑物, 采用简单的平面形式, 可减少不均匀沉降产生的裂缝。 (3) 控制好建筑结构的自重。地基压缩变形大小与上部荷载值成正比。因此, 减轻结构自重是降低基底附加应力, 减少沉降的有效措施。因此, 基础可以选用自重轻, 覆土少的形式, 或设置地下室半地下室, 上部结构可以选用预应力、轻钢结构和单位容重少的轻质墙体材料, 以减轻对地基的压力, 减少地基沉降。 (4) 增强建筑物的整体刚度和强度。合理布置承重墙, 设计时应尽量将纵墙拉通, 避免断开和转折, 每隔一定距离设置一道横墙, 将内外纵墙连接起来, 形成一个具有一定空间刚度的整体, 以提高调节不均匀沉降的能力;合理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 圈梁能增强纵横墙的连接, 增强砖混结构房屋的空间刚度和整体性, 显著调整房屋的不均匀沉降;不宜在砖墙上开过大的洞, 多层砖混结构房屋底层如窗洞过大, 窗台下墙体易产生反向弯曲而出现裂缝;对于软弱和压缩性很不均匀地基上的建筑物, 或以根据上部结构荷载情况, 采用刚度较大的基础类型, 如钢筋砼十字交叉条形基础, 筏片基础甚至箱形基础。 (5) 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对立面高低悬殊, 荷载变化较大的房屋, 应分期分阶段组织施工。一般先建荷载较重的单元, 后建荷载较轻的单元;埋置较深的基础先施工, 易受相邻建筑物影响的房屋后施工, 以减少房屋各部分的不均匀沉降。对于荷载较大的建筑物, 荷载宜逐步均匀地增加。 (6) 在施工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对地基土的扰动, 做好排水处理, 完工后建筑物四周做好散水坡及排水地沟, 避免地表水浸泡基础而引起局部下沉。

3 结语

砖混结构墙体开裂问题 第4篇

砖混结构的建筑凭借其造价低, 优秀的隔热、隔音性能在建筑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但是这种结构的承重能力小, 且自身的的负重大, 砂浆和砖石之间的粘结力较差, 抗裂能力低, 结构墙体容易开裂。墙体的裂缝种类繁多, 形态各异, 一些轻微的裂缝足以影响墙体的美观, 严重的裂缝会导致漏水, 还会影响到墙体的稳定性和结构的完整性, 降低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一些重大的安全事故也是由此产生。因此, 找出裂缝产生的原因, 并制定相关的治理措施, 是提高建筑施工质量的关键。

1 砖混结构的墙体裂缝概述

出现裂缝的原因有很多, 但最主要的还是建筑物的地基不稳定, 土质分布不均匀引起的, 在建筑施工受压后, 出现沉降, 如果地基的处理和设计不合规定, 建筑物的重量必定给结构带来巨大的压力, 从而产生裂缝, 所以, 对那些软弱地基, 应进行加固处理, 提高地基承载能力。

建筑设计是关键, 设计师要根据该地段的实际情况, 合理布置建筑体。而有的设计师为了追求建筑造型, 建筑平面开头复杂, 转折多变, 房屋过长, 长高比较大, 建筑立面高低起伏, 荷载差异较大, 开设大门大窗, 墙体被削弱, 这些都是引起裂缝的原因, 同时, 由于周围建筑环境的变化, 沉降和裂缝也因此发生。有的建设单位私自改变建筑物的使用范围, 扩大建设, 使地基附加应力剧增, 最后引起墙体开裂。另外, 温度的变化也是引起墙体开裂的主要原因。

2 温度裂缝

2.1 温度变化引起墙体开裂的原因建筑材料也有热胀冷缩的

特性, 由于这个特性, 房屋建设的各个结构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形、弯曲, 引起彼此制约而产生应力。由于建筑结构中的混凝土变形系数不一致, 导致屋面变形较大, 如果屋盖和墙体之间的承载力处理不当, 当其剪力和拉应力大于砌体的抗剪抗拉强度时, 墙体便被拉裂。此类型缝对那种刚性屋面平屋顶、未设变形缝、隔热层的房屋, 更易发生。

温差裂缝的程度以建筑物的各项情况不同而不同, 如砌体砂浆强度等级太低, 从前的设计也只考虑墙体的抗压能力, 砂浆强度等级越到上层越低, 造成墙体裂缝。另外, 如果建筑越高, 它的温度变化就越大, 墙体开裂情况就越严重。

2.2 温差裂缝防治措施在墙体中设置伸缩缝, 整体式或装配整

体式钢筋混凝土有保温层的屋盖, 墙体房屋伸缩缝的最大间距不大于50M, 屋面保温层每间隔6m左右就设分隔缝;在预制屋面板的板端、板边圈梁之间, 预留一定的伸缩裂缝位置, 让砼构件自由伸缩。在屋面挑檐设计中, 最好使用内天沟排水, 并在钢筋砼挑檐表面设置保温隔热层;现浇挑檐每隔10m左右设一道伸缩缝;将现浇挑檐改为预制。

房屋两端钢筋砼屋盖与墙体圈梁的接触面处设置水平滑动层, 滑动层采用两层油毡夹滑石粉。在钢筋砼屋盖上设置良好的架空保温隔热层, 可以提高墙体的抗温度收缩能力;在顶层端部一至二个开间砌体水平灰缝内, 设适量的通长钢筋;在抗震地区, 墙体设置钢筋砼构造柱, 并增强与墙体的拉结。

3 基础不均匀沉降

3.1 基础不均匀沉降引起墙体开裂的原因剖析砖混结构房屋

墙体开裂, 还有一个主要原因, 是因为建筑工程基础不均匀沉降引起建筑物的不规则变形。如果建筑物的整体刚度较差, 地基不稳定, 从而导致地基下沉, 建筑物出现应力, 这些应力会让墙体出现不同程度的拉应力和剪应力, 而墙体的自身应力无法抵抗外来应力的时候, 就会产生裂缝。基础不均匀沉降的裂缝通常在建筑物下部, 从下向上发展, 呈“八”字、倒“八”字、水平及竖缝。

一座长形建筑物的中部沉降较大的, 房屋两侧就会产生从下到上的“八”字缝, 裂缝宽度下大上小, 并在窗对角突破。反之, 当两侧的沉降大, 则形成的两端从下到上的倒“八”字缝, 也首先在窗对角突破, 同时还能在底层中部窗台处突破, 构成由下至上竖缝。如果只有一端下层过大, 则在某端形成沉降端高的斜裂缝。当纵横墙交点处沉降过大, 首层窗台下角就会构成上宽下窄的竖缝, 有时也是水平缝。当外纵墙呈凹凸形时, 通常因为一侧沉降不均匀, 还可导致在此处产生水平推力而形成力偶, 最后导致此交接处的竖缝。

(1) 建筑物部分的地基不稳定, 土质区别较大; (2) 建筑物基础的深度不同; (3) 建筑物与周边建筑的重量、刚度等差别较大, 对于不均匀沉降没有及时处理; (4) 建筑物建设于软土地基上; (5) 建筑物平面形状复杂, 立面变化过大, 长度过大等。以上情况都会产生不均匀沉降, 引起墙体裂缝的产生。

3.2 基础不均匀沉降引起的裂缝预防如果建筑物建设在土质

区别较大的地基上时, 我们应在差异部位设置沉降缝, 尽可能的减少各个部分的差异, 减少由于内部压力产生的应力, 预防墙体出现裂缝。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02) 的沉降缝宽度通常是大于5cm的, 为了预防上部结构在地基沉降后相互挤压, 此时, 较高的建筑应加宽, 最大可达12cm以上。

门窗洞口处的强度要加大, 将门窗洞口上的钢筋混凝土过梁与内墙钢筋连接起来, 组成一道连续过梁, 以提高整个建筑物的刚度和强度。

为了不让软土层做持力层, 我们应尽可能的寻找适合的地基, 如果无法避免, 也只能调整上部结构的刚度, 减少建筑物的沉降。

由于地基持力层的不均匀, 设计单位要根据实际情况, 作出最合适的调整, 降低基底应力, 以便实现均匀的地基沉降。

施工过程中, 应预防地基土的扰动, 同时做好排水施工, 完工后建筑物四周做好散水坡及排水地沟, 主要是为了避免水位上涌, 软化地基土。

4 裂缝防治措施

对结构设计进行科学的计算, 是预防各种问题的前提, 如果设计时, 发现负荷较大, 而构件截面尺寸又受到限制时, 则要提高砖和砂浆强度等级, 或采用高强度的材料, 提高整个结构的强度和刚度, 在大梁、屋架支座处设计钢筋砼垫块。

对由于荷载较大, 砌体截面尺寸较小, 承载能力不足并已产生裂缝的墙体, 可采用结构加固补强, 加大截面尺寸, 如将门窗洞口全部或部分用砖堵砌, 增设附壁柱, 在已裂砌体外灌注钢筋砼夹板, 将已经出现裂缝的砖墙改为钢筋砼墙、柱, 以提高其承载能力。

5 总结

总之, 在房屋建设中, 设计单位要根据施工地区的特点以及各项实际情况, 作出科学合理的设计, 严把设计关, 施工单位要根据国家制定的施工规范严格进行施工, 只要从每一个环节认真把关, 就可以减少墙体裂缝的发生。

摘要:由于砖混结构墙体本身具有的特点, 我们对其结构墙体产生裂缝的原因作了重点分析, 提出了不同裂缝的治理和预防措施。

关键词:砖混结构,墙体开裂,成因分析,预防措施

参考文献

[1]国家标准《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GB50003-2001) .

[2]黄甫堂, 陈乾渝.浅谈如何防治砖混结构墙体裂缝[J].大众科技, 2005, (10) .

[3]杨宇.墙体砌筑后出现裂缝及控制措施[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5, (02) .

[4]丰伟.浅谈砖混结构墙体裂缝的产生与防治[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 (12) .

砖混结构墙体开裂问题 第5篇

关键词:墙体开裂,砖混结构,预防

在大多数山区的小城镇, 由于砖混结构的房屋的很多优点, 因而砖混结构的民用建筑引用十分广泛, 就此根据砖混结构房屋民用建筑的特点, 我通过详细分析了砖混结构房屋开裂的原因和规律, 提出了在不同条件下预防砖混结构房屋开裂的具体而又切实可行的处理措施。

目前, 在一般民用建筑中, 砖混结构房屋因其造价相对较低, 且具有较好的隔热、隔音性能, 仍被广泛采用。但其砌体强度较小, 结构自重大, 砂浆和砖石之间的粘结力较差, 抗拉、抗弯和抗剪强度较低, 砌体易于开裂。砌体裂缝不仅种类繁多, 形态各异, 而且较普遍, 轻微者影响建筑物美观, 造成渗漏水, 严重者降低建筑结构的承载力、刚度、稳定和整体性、耐久性, 甚至还会导致整体倒塌的重大质量事故。因此, 正确分析原因、切实加以防治十分必要, 十分迫切。造成砖混结构砌体开裂的原因很多, 但其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温度变化;二是地基不均匀沉降。就如何防止砖混结构墙体开裂谈一些看法。

1 温度变化引起墙体开裂的原因剖析

当温度变化时, 由于材料热胀冷缩, 房屋各部分构件将产生各自不同的变形, 引起彼此制约而产生应力。因屋面混凝土与墙体的线膨胀系数不一致, 屋面变形较大;当屋盖和墙体之间构造处理不当, 会使墙体受拉, 当其剪力和拉应力大于砌体的抗剪抗拉强度时, 墙体便被拉裂。这类裂缝普遍是在建筑物的 (特别是那些纵向较长的) 顶层两端内外纵墙上, 其形态呈“八”字或“X”型, 且显对称性, 但有时仅一端有, 轻微者仅在两端1~2个开间内出现, 严重者会发展至房屋两端1/3纵长范围内, 并由顶层向下几层发展。此类型缝对那种刚性屋面平屋顶、未设变形缝、隔热层的房屋, 更易发生。温差裂缝的轻重程度与屋顶保温情况、室内外温差和施工质量有关, 如砌体砂浆标号太低, 在以往的设计中只考虑砌体的抗压强度, 砂浆标号越到上层越低。另外, 当房屋越高, 温度变化时变形越大, 墙体开裂情况越严重。

2 温度变化引起墙体开裂的预防

为了防止温度变化引起墙体开裂, 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下列措施:

2.1 适当调整温度伸缩缝间距。设计规范《砌

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中对有保温层或隔热层的屋楼盖规定每50米设一道伸缩缝, 无保温层或隔热层的屋盖规定每40米设一道伸缩缝, 这个规定是从整体结构考虑的, 但对温差较大且温度变化频繁地区和严寒地区的房屋及构筑物不适用, 特别对于冬天有严寒, 夏天有酷暑的地区, 伸缩缝的最大间距除应满足《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中的规定外, 伸缩缝的间距不宜大于30m。

2.2 当房屋的屋盖和楼板不在同一标高时,

如错层房屋, 应在错层处纵横墙相交点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并设双道圈梁与构造柱相连, 以帮助墙体抵抗拉剪应力。

2.3 适当加大屋面层圈梁和房屋四角构造柱的配筋和提高顶层砌体的砂浆标号。

2.4 当有女儿墙时, 女儿墙的抗风构造柱应与楼层的构造柱上下连通。

2.5 在建筑物的两端的1~2个开间内或总

长1/4范围内的屋面板底设置滑动支座, 让其自由伸缩。

2.6 做好屋面保温隔热层, 这是最关键的一

点。传统的做法是设一道架空隔热板, 但效果不理想, 笔者建议采用种植屋面和储水屋面, 或者使屋面做成太阳能集热器, 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或其他能量, 这样既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 又能取得非常理想的隔热效果。

3 基础不均匀沉降引起墙体开裂的原因剖析

砖混结构房屋墙体开裂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建筑工程基础不均匀沉降引起建筑物横向不规则变形, 当建筑物的主体刚度较差, 基础不足以调整因沉降差而产生应力时, 便会使砖砌体的薄弱部位产生不同程度的拉应力和剪应力, 当砌体的抗拉抗剪强度不足以抵抗变形应力时, 墙体便会产生裂逢, 基础不均匀沉降引起的裂缝一般在建筑物下部, 由下往上发展, 呈“八”字、倒“八”字、水平及竖缝。当长条形的建筑物中部沉降过大, 则在房屋两端由下往上形成正“八”字缝, 且首先在窗对角突破。反之, 当两端沉降过大, 则形成的两端由下往上的倒“八”字缝, 也首先在窗对角突破, 还可在底层中部窗台处突破形成由上至下竖缝。当某一端下沉过大时, 则在某端形成沉降端高的斜裂缝。当纵横墙交点处沉降过大, 则在窗台下角形成上宽下窄的竖缝, 有时还有沿窗台下角的水平缝。当外纵墙呈凹凸形时, 由于一侧的不均匀沉降, 还可导致在此处产生水平推力而组成力偶, 从而导致此交接处的竖缝。引起基础不均匀沉降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

a.房屋建于土质差别较大的地基上;

b.建筑物基础深浅不一;

c.房屋相邻部分的高度、荷重、结构刚度差别较大及基础处理不当造成不均匀沉降;

d.建于软弱土质上, 如在淤泥、淤泥质土、杂填土上, 即使上部结构均匀, 但由于压缩模量较小, 强度较低, 变形较大, 因荷载差异也会引起不均匀沉降;

e.建筑物平面形状复杂, 立面变化过大, 长度过大等, 也会产生不均匀沉降。

4 基础不均匀沉降引起的裂缝预防

根据以上原因, 在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 应结合地基基础的具体情况, 做好以下预防措施:

4.1 当房屋建于土质差别较大的地基上, 或

房屋相邻部分的高度、荷重、结构刚度、地基基础的处理方法等有显著差别时, 应在差异部位设置沉降缝, 将其划分成刚度较好、长度变化较小的几个单元, 可以减少因基础不均匀沉降在样体内引起的应力, 避免墙体裂缝。规范规定《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的沉降缝宽度一般应大于5厘米, 为避免上部结构在地基沉降后相互顶撞, 房屋较高时应加宽, 最大可达12厘米以上。

4.2 加强门窗洞口外的刚度, 将门窗洞口上

的钢筋混凝土过梁与内墙钢筋连接起来, 形成一个连续过梁, 以增强房屋整体刚度。

4.3 尽量避免用软弱土层做持力层, 若无法

避免, 可调整上部结构刚度, 或采用筏式基础, 以减少建筑的沉降。

4.4 房屋的纵墙宜贯通, 横墙的间距不宜过大, 一般小于建筑宽度的1.5倍左右。

4.5 对于地基持力层不均匀的建筑物, 应根

据实际情况, 将局部基础适当加深或加宽, 或局部设计成板带基础, 降低基底应力, 尽量达到地基均匀沉降。

4.6 在施工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对地基土的扰

动, 做好排水处理, 完工后建筑物四周做好散水坡及排水地沟, 避免地表水浸泡基础而引起局部下沉。

4.7 设计时严格按规范设置构造柱和圈梁,

必要时可增加圈梁道数, 以增加上部结构的刚度, 当建筑物屋层较高且大时, 在窗顶增设一道圈梁, 效果更好。

砖混结构墙体开裂问题 第6篇

1 温度变化引起墙体开裂的原因剖析

当温度变化时,由于材料热胀冷缩,房屋各部分构件将产生各自不同的变形,引起彼此制约而产生应力。因屋面混凝土与墙体的线膨胀系数不一致,屋面变形较大;当屋盖和墙体之间构造处理不当,会使墙体受拉,当其剪力和拉应力大于砌体的抗剪抗拉强度时,墙体便被拉裂。这类裂缝普遍是在建筑物的(特别是那些纵向较长的)顶层两端内外纵墙上,其形态呈“八”字或“X”型,且显对称性,但有时仅一端有,轻微者仅在两端1~2个开间内出现,严重者会发展至房屋两端1/3纵长范围内,并由顶层向下几层发展。此类型缝对那种刚性屋面平屋顶、未设变形缝、隔热层的房屋,更易发生。温差裂缝的轻重程度与屋顶保温情况、室内外温差和施工质量有关,如砌体砂浆标号太低,在以往的设计中只考虑砌体的抗压强度,砂浆标号越到上层越低。另外,当房屋越高,温度变化时变形越大,墙体开裂情况越严重。

2 温度变化引起墙体开裂的预防

为了防止温度变化引起墙体开裂,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下列措施:

(1)适当调整温度伸缩缝间距。设计规范《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中对有保温层或隔热层的屋楼盖规定每50米设一道伸缩缝,无保温层或隔热层的屋盖规定每40米设一道伸缩缝,这个规定是从整体结构考虑的,但对温差较大且温度变化频繁地区和严寒地区的房屋及构筑物不适用,特别对于冬天有严寒,夏天有酷暑的地区,伸缩缝的最大间距除应满足《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中的规定外,伸缩缝的间距不宜大于30m。(2)当房屋的屋盖和楼板不在同一标高时,如错层房屋,应在错层处纵横墙相交点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并设双道圈梁与构造柱相连,以帮助墙体抵抗拉剪应力。(3)适当加大屋面层圈梁和房屋四角构造柱的配筋和提高顶层砌体的砂浆标号。(4)当有女儿墙时,女儿墙的抗风构造柱应与楼层的构造柱上下连通。(5)在建筑物的两端的1~2个开间内或总长1/4范围内的屋面板底设置滑动支座,让其自由伸缩。(6)做好屋面保温隔热层,这是最关键的一点。传统的做法是设一道架空隔热板,但效果不理想,笔者建议采用种植屋面和储水屋面,或者把屋面做成太阳能集热器,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或其他能量,这样既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又能取得非常理想的隔热效果。

3 基础不均匀沉降引起墙体开裂的原因剖析

砖混结构房屋墙体开裂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建筑工程基础不均匀沉降引起建筑物横向不规则变形,当建筑物的主体刚度较差,基础不足以调整因沉降差而产生应力时,便会使砖砌体的薄弱部位产生不同程度的拉应力和剪应力,当砌体的抗拉抗剪强度不足以抵抗变形应力时,墙体便会产生裂逢,基础不均匀沉降引起的裂缝一般在建筑物下部,由下往上发展,呈“八”字、倒“八”字、水平及竖缝。当长条形的建筑物中部沉降过大,则在房屋两端由下往上形成正“八”字缝,且首先在窗对角突破。反之,当两端沉降过大,则形成的两端由下往上的倒“八”字缝,也首先在窗对角突破,还可在底层中部窗台处突破形成由上至下竖缝。当某一端下沉过大时,则在某端形成沉降端高的斜裂缝。当纵横墙交点处沉降过大,则在窗台下角形成上宽下窄的竖缝,有时还有沿窗台下角的水平缝。当外纵墙呈凹凸形时,由于一侧的不均匀沉降,还可导致在此处产生水平推力而组成力偶,从而导致此交接处的竖缝。引起基础不均匀沉降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1)房屋建于土质差别较大的地基上;(2)建筑物基础深浅不一;(3)房屋相邻部分的高度、荷重、结构刚度差别较大及基础处理不当造成不均匀沉降;(4)建于软弱土质上,如在淤泥、淤泥质土、杂填土上,即使上部结构均匀,但由于压缩模量较小,强度较低,变形较大,因荷载差异也会引起不均匀沉降;(5)建筑物平面形状复杂,立面变化过大,长度过大等,也会产生不均匀沉降。

4 基础不均匀沉降引起的裂缝预防

根据以上原因,在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结合地基基础的具体情况,做好以下预防措施:(1)当房屋建于土质差别较大的地基上,或房屋相邻部分的高度、荷重、结构刚度、地基基础的处理方法等有显著差别时,应在差异部位设置沉降缝,将其划分成刚度较好、长度变化较小的几个单元,可以减少因基础不均匀沉降在样体内引起的应力,避免墙体裂缝。规范规定《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的沉降缝宽度一般应大于5厘米,为避免上部结构在地基沉降后相互顶撞,房屋较高时应加宽,最大可达12厘米以上。(2)加强门窗洞口外的刚度,将门窗洞口上的钢筋混凝土过梁与内墙钢筋连接起来,形成一个连续过梁,以增强房屋整体刚度。(3)尽量避免用软弱土层做持力层,若无法避免,可调整上部结构刚度,或采用筏式基础,以减少建筑的沉降。(4)房屋的纵墙宜贯通,横墙的间距不宜过大,一般小于建筑宽度的1.5倍左右。(5)对于地基持力层不均匀的建筑物,应根据实际情况,将局部基础适当加深或加宽,或局部设计成板带基础,降低基底应力,尽量达到地基均匀沉降。(6)在施工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对地基土的扰动,做好排水处理,完工后建筑物四周做好散水坡及排水地沟,避免地表水浸泡基础而引起局部下沉。(7)设计时严格按规范设置构造柱和圈梁,必要时可增加圈梁道数,以增加上部结构的刚度,当建筑物屋层较高且大时,在窗顶增设一道圈梁,效果更好。

总之,在房屋建设中,除施工时严格按设计和规范操作外,设计人员还应根据建筑物的特点、当地的地质条件和气候特征等做好设计工作,严把设计关,就一定能够降低和防止砖混结构墙体开裂的现象发生。

摘要:文章根据砖混结构房屋的特点,详细分析了砖混结构房屋开裂的原因和规律,提出了在不同条件下预防砖混结构房屋开裂的具体而又切实可行的处理措施。

砖混结构墙体开裂问题 第7篇

低, 砌体易于开裂。砌体裂缝不仅种类繁多, 形态各异, 而且较普遍, “八”字缝, 且首先在窗对角突破。反之, 当两端沉降过大, 则形成的

轻微者影响建筑物美观, 造成渗漏水, 严重者降低建筑结构的承载力、刚度、稳定和整体性、耐久性, 甚至还会导致整体倒塌的重大质量事故。因此, 正确分析原因、切实加以防治十分必要, 十分迫切。造成砖混结构砌体开裂的原因很多, 但其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温度变化;二是地基不均匀沉降。就如何防止砖混结构墙体开裂谈一些看法。

1 温度变化引起墙体开裂的原因剖析

当温度变化时, 由于材料热胀冷缩, 房屋各部分构件将产生各自不同的变形, 引起彼此制约而产生应力。因屋面混凝土与墙体的线膨胀系数不一致, 屋面变形较大;当屋盖和墙体之间构造处理不当, 会使墙体受拉, 当其剪力和拉应力大于砌体的抗剪抗拉强度时, 墙体便被拉裂。这类裂缝普遍是在建筑物的 (特别是那些纵向较长的) 顶层两端内外纵墙上, 其形态呈“八”字或“X”型, 且显对称性, 但有时仅一端有, 轻微者仅在两端1~2个开间内出现, 严重者会发展至房屋两端1/3纵长范围内, 并由顶层向下几层发展。此类型缝对那种刚性屋面平屋顶、未设变形缝、隔热层的房屋, 更易发生。温差裂缝的轻重程度与屋顶保温情况、室内外温差和施工质量有关, 如砌体砂浆标号太低, 在以往的设计中只考虑砌体的抗压强度, 砂浆标号越到上层越低。另外, 当房屋越高, 温度变化时变形越大, 墙体开裂情况越严重。

2 温度变化引起墙体开裂的预防

为了防止温度变化引起墙体开裂, 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下列措施:

2.1 适当调整温度伸缩缝间距。设计规范《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GB50003-2001中对有保温层或隔热层的屋楼盖规定每50米设一道伸缩缝, 无保温层或隔热层的屋盖规定每40米设一道伸缩缝, 这个规定是从整体结构考虑的, 但对温差较大且温度变化频繁地区和严寒地区的房屋及构筑物不适用, 特别对于冬天有严寒, 夏天有酷暑的地区, 伸缩缝的最大间距除应满足《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中的规定外, 伸缩缝的间距不宜大于30m。

2.2 当房屋的屋盖和楼板不在同一标高时, 如错层房屋, 应在错

层处纵横墙相交点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并设双道圈梁与构造柱相连, 以帮助墙体抵抗拉剪应力。

2.3 适当加大屋面层圈梁和房屋四角构造柱的配筋和提高顶层砌体的砂浆标号。

2.4 当有女儿墙时, 女儿墙的抗风构造柱应与楼层的构造柱上下连通。

2.5 在建筑物的两端的1~2个开间内或总长1/4范围内的屋面板底设置滑动支座, 让其自由伸缩。

2.6 做好屋面保温隔热层,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传统的做法是设

一道架空隔热板, 但效果不理想, 笔者建议采用种植屋面和储水屋面, 或者使屋面做成太阳能集热器, 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或其他能量, 这样既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 又能取得非常理想的隔热效果。

3 基础不均匀沉降引起墙体开裂的原因剖析

砖混结构房屋墙体开裂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建筑工程基础不均匀沉降引起建筑物横向不规则变形, 当建筑物的主体刚度较差, 基础不足以调整因沉降差而产生应力时, 便会使砖砌体的薄弱部位产生不同程度的拉应力和剪应力, 当砌体的抗拉抗剪强度不足以抵两端由下往上的倒“八”字缝, 也首先在窗对角突破, 还可在底层中部窗台处突破形成由上至下竖缝。当某一端下沉过大时, 则在某端形成沉降端高的斜裂缝。当纵横墙交点处沉降过大, 则在窗台下角形成上宽下窄的竖缝, 有时还有沿窗台下角的水平缝。当外纵墙呈凹凸形时, 由于一侧的不均匀沉降, 还可导致在此处产生水平推力而组成力偶, 从而导致此交接处的竖缝。引起基础不均匀沉降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

3.1 房屋建于土质差别较大的地基上。

3.2 建筑物基础深浅不一。

3.3 房屋相邻部分的高度、荷重、结构刚度差别较大及基础处理不当造成不均匀沉降。

3.4 建于软弱土质上, 如在淤泥、淤泥质土、杂填土上, 即使上部

结构均匀, 但由于压缩模量较小, 强度较低, 变形较大, 因荷载差异也会引起不均匀沉降。

3.5 建筑物平面形状复杂, 立面变化过大, 长度过大等, 也会产生不均匀沉降。

4 基础不均匀沉降引起的裂缝预防

根据以上原因, 在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 应结合地基基础的具体情况, 做好以下预防措施:

4.1 当房屋建于土质差别较大的地基上, 或房屋相邻部分的高

度、荷重、结构刚度、地基基础的处理方法等有显著差别时, 应在差异部位设置沉降缝, 将其划分成刚度较好、长度变化较小的几个单元, 可以减少因基础不均匀沉降在样体内引起的应力, 避免墙体裂缝。规范规定《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的沉降缝宽度一般应大于5厘米, 为避免上部结构在地基沉降后相互顶撞, 房屋较高时应加宽, 最大可达12厘米以上。

4.2 加强门窗洞口外的刚度, 将门窗洞口上的钢筋混凝土过梁与内墙钢筋连接起来, 形成一个连续过梁, 以增强房屋整体刚度。

4.3 尽量避免用软弱土层做持力层, 若无法避免, 可调整上部结构刚度, 或采用筏式基础, 以减少建筑的沉降。

4.4 房屋的纵墙宜贯通, 横墙的间距不宜过大, 一般小于建筑宽度的1.5倍左右。

4.5 对于地基持力层不均匀的建筑物, 应根据实际情况, 将局部

基础适当加深或加宽, 或局部设计成板带基础, 降低基底应力, 尽量达到地基均匀沉降。

4.6 在施工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对地基土的扰动, 做好排水处理,

完工后建筑物四周做好散水坡及排水地沟, 避免地表水浸泡基础而引起局部下沉。

4.7 设计时严格按规范设置构造柱和圈梁, 必要时可增加圈梁

道数, 以增加上部结构的刚度, 当建筑物屋层较高且大时, 在窗顶增设一道圈梁, 效果更好。

砖混结构墙体开裂问题 第8篇

1 温度变化引起墙体开裂的原因剖析

当温度变化时, 由于材料热胀冷缩, 房屋各部分构件将产生各自不同的变形, 引起彼此制约而产生应力。因屋面混凝土与墙体的线膨胀系数不一致, 屋面变形较大;当屋盖和墙体之间构造处理不当, 会使墙体受拉, 当其剪力和拉应力大于砌体的抗剪抗拉强度时, 墙体便被拉裂。这类裂缝普遍是在建筑物的 (特别是那些纵向较长的) 顶层两端内外纵墙上, 其形态呈“八”字或“X”型, 且显对称性, 但有时仅一端有, 轻微者仅在两端1~2个开间内出现, 严重者会发展至房屋两端1/3纵长范围内, 并由顶层向下几层发展。此类型缝对那种刚性屋面平屋顶、未设变形缝、隔热层的房屋, 更易发生。温差裂缝的轻重程度与屋顶保温情况、室内外温差和施工质量有关, 如砌体砂浆标号太低, 在以往的设计中只考虑砌体的抗压强度, 砂浆标号越到上层越低。另外, 当房屋越高, 温度变化时变形越大, 墙体开裂情况越严重。

2 温度变化引起墙体开裂的预防

为了防止温度变化引起墙体开裂, 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下列措施:

2.1 适当调整温度伸缩缝间距。设计规范《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GB50003-2001中对有保温层或隔热层的屋楼盖规定每50米设一道伸缩缝, 无保温层或隔热层的屋盖规定每40米设一道伸缩缝, 这个规定是从整体结构考虑的, 但对温差较大且温度变化频繁地区和严寒地区的房屋及构筑物不适用, 特别对于冬天有严寒, 夏天有酷暑的地区, 伸缩缝的最大间距除应满足《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中的规定外, 伸缩缝的间距不宜大于30m。

2.2 当房屋的屋盖和楼板不在同一标高时, 如错层房屋, 应在

错层处纵横墙相交点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并设双道圈梁与构造柱相连, 以帮助墙体抵抗拉剪应力。

2.3 适当加大屋面层圈梁和房屋四角构造柱的配筋和提高顶层砌体的砂浆标号。

2.4 当有女儿墙时, 女儿墙的抗风构造柱应与楼层的构造柱上下连通。

2.5 在建筑物的两端的1~2个开间内或总长1/4范围内的屋面板底设置滑动支座, 让其自由伸缩。

2.6 做好屋面保温隔热层,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传统的做法是

设一道架空隔热板, 但效果不理想, 笔者建议采用种植屋面和储水屋面, 或者使屋面做成太阳能集热器, 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或其他能量, 这样既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 又能取得非常理想的隔热效果。

3 基础不均匀沉降引起墙体开裂的原因剖析

砖混结构房屋墙体开裂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建筑工程基础不均匀沉降引起建筑物横向不规则变形, 当建筑物的主体刚度较差, 基础不足以调整因沉降差而产生应力时, 便会使砖砌体的薄弱部位产生不同程度的拉应力和剪应力, 当砌体的抗拉抗剪强度不足以抵抗变形应力时, 墙体便会产生裂逢, 基础不均匀沉降引起的裂缝一般在建筑物下部, 由下往上发展, 呈“八”字、倒“八”字、水平及竖缝。当长条形的建筑物中部沉降过大, 则在房屋两端由下往上形成正“八”字缝, 且首先在窗对角突破。反之, 当两端沉降过大, 则形成的两端由下往上的倒“八”字缝, 也首先在窗对角突破, 还可在底层中部窗台处突破形成由上至下竖缝。当某一端下沉过大时, 则在某端形成沉降端高的斜裂缝。当纵横墙交点处沉降过大, 则在窗台下角形成上宽下窄的竖缝, 有时还有沿窗台下角的水平缝。当外纵墙呈凹凸形时, 由于一侧的不均匀沉降, 还可导致在此处产生水平推力而组成力偶, 从而导致此交接处的竖缝。引起基础不均匀沉降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

a.房屋建于土质差别较大的地基上;

b.建筑物基础深浅不一;

c.房屋相邻部分的高度、荷重、结构刚度差别较大及基础处理不当造成不均匀沉降;

d.建于软弱土质上, 如在淤泥、淤泥质土、杂填土上, 即使上部结构均匀, 但由于压缩模量较小, 强度较低, 变形较大, 因荷载差异也会引起不均匀沉降;

e.建筑物平面形状复杂, 立面变化过大, 长度过大等, 也会产生不均匀沉降。

4 基础不均匀沉降引起的裂缝预防

根据以上原因, 在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 应结合地基基础的具体情况, 做好以下预防措施:

4.1 当房屋建于土质差别较大的地基上, 或房屋相邻部分的高

度、荷重、结构刚度、地基基础的处理方法等有显著差别时, 应在差异部位设置沉降缝, 将其划分成刚度较好、长度变化较小的几个单元, 可以减少因基础不均匀沉降在样体内引起的应力, 避免墙体裂缝。规范规定《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的沉降缝宽度一般应大于5厘米, 为避免上部结构在地基沉降后相互顶撞, 房屋较高时应加宽, 最大可达12厘米以上。

4.2 加强门窗洞口外的刚度, 将门窗洞口上的钢筋混凝土过梁与内墙钢筋连接起来, 形成一个连续过梁, 以增强房屋整体刚度。

4.3 尽量避免用软弱土层做持力层, 若无法避免, 可调整上部结构刚度, 或采用筏式基础, 以减少建筑的沉降。

4.4 房屋的纵墙宜贯通, 横墙的间距不宜过大, 一般小于建筑宽度的1.5倍左右。

4.5 对于地基持力层不均匀的建筑物, 应根据实际情况, 将局部

基础适当加深或加宽, 或局部设计成板带基础, 降低基底应力, 尽量达到地基均匀沉降。

4.6 在施工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对地基土的扰动, 做好排水处理,

完工后建筑物四周做好散水坡及排水地沟, 避免地表水浸泡基础而引起局部下沉。

4.7 设计时严格按规范设置构造柱和圈梁, 必要时可增加圈梁

道数, 以增加上部结构的刚度, 当建筑物屋层较高且大时, 在窗顶增设一道圈梁, 效果更好。

上一篇:工伤认定案例研究下一篇:电机实习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