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的精神范文

2024-07-11

辅导员的精神范文(精选10篇)

辅导员的精神 第1篇

一、大学生合作精神状况的调查

为获得调查结果的客观真实性, 调查采用问卷、座谈和访谈三种方法。问卷调查对遵义医学院在校大学生随机发放600份关于大学生合作精神的自编问卷, 调查包括对合作精神的认知、学习、日常生活、集体活动、社会工作、同学之间关系、个人与集体利益间的关系、心理素质、辅导员的作用等共12个问题, 问卷回收率92.5%。男生250人, 女生305人;医疗专业463人, 非医疗专业92人;党员167人, 非党员388人;独生子女266人, 非独生子女284人。访谈对象为专职大学生辅导员, 访谈中辅导员积极配合。座谈对象为学生干部, 他们基本上能接受, 愿意交谈。

二、大学生合作精神缺失的表现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 92.6%的大学生认为合作是人生发展的内在需要。39.6%的学生对自身合作精神的评价认为“好”或“较好”;47.3%认为“一般”;13.1%认为“差”或“较差”。17.7%认为人际关系复杂, 不知如何合作或缺乏合作能力。对目前大学生合作精神的总体评价, 近半数学生认为不尽如人意, 希望得到改善。归纳合作精神在我校存在的问题, 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 以自我为中心, 责任意识淡化

部分学生凡事先从自身考虑, 追求自我价值, 重视个人奋斗, 只顾个人埋头读书, 对社会公益活动缺乏兴趣, 很少关心他人。在人际交往中重利轻义, 与己有利则亲近、无利则疏远, 对生活或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过于冷淡, 缺乏社会责任感。集体观念淡薄, 不愿参加集体活动, 个别人甚至以牺牲他人或集体利益为代价谋取个人好处。

(二) 合作与竞争关系的误解

当前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时代, 同时也是更加需要合作的时代。大学生在校园的学习和生活中, 要学会在合作中竞争, 更需要在竞争中合作, 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许多学生 (78%) 只看到了竞争的日益激烈, 却忽视了在竞争中合作的重要性。表现为自己学习刻苦, 不愿与同学交流, 更不愿帮助学习困难的同学, 不参加集体和社会活动, 认为做这些事情是浪费自己的时间, 缺少互帮互助的热情, 人际关系上过于淡漠。在集体活动或竞赛中, 少数人刻意表现个人才能, 不善于与别人合作以达取长补短之效, 甚至为了争强斗胜而过于自私自利, 影响了集体整体力量的发挥。

(三) 重视个人名利, 轻视集体荣誉, 合作意识淡漠

少数学生当涉及到个人名利, 如助学金、奖学金、班干选举或评先进时, 使用不正当的手段, 找关系拉选票, 甚至编造虚假材料以牺牲他人利益为代价谋取个人好处。部分学生集体观念淡薄, 不愿参加集体活动, 集体荣誉感不强, 与同学、老师合作意识淡漠, 忽视集体对自己的约束力而致使生活、纪律涣散, 影响集体荣誉。

(四) 心理素质原因

调查中13.3%的学生心理上需求同学和老师的理解和支持, 其中有的学生由于缺乏自信或羞涩而畏缩不前, 也有学生缺乏与他人交往沟通的经验和能力, 觉得自己被冷落受歧视, 还有少数人认为在校园里很难找到知心朋友, 感到十分孤独。由于人际关系上的障碍, 合作也就无从谈起。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生理和心理弱势的贫困生, 他们认为自身或家庭条件远不如周围同学, 心理承受能力、耐挫折能力和适应能力差, 做事喜欢独来独往, 不愿与周围人交流, 缺少朋友, 自感很孤单, 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情绪, 严重者由此导致明显的心理障碍。有少部分学生存在猜疑、嫉妒、自负等心理问题, 影响合作。

三、结合高校辅导员的职责做好大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工作

(一) 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辅导员的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大学辅导员工作, 教育部陆续制定了相关文件。1952年, 教育部提出要在全国高校建立政治辅导员制度, 主要职责是辅导学生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和社会活动。1961年, 教育部在《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 (草案) 中, 明确要求要培养专职的政治辅导员, 并进一步明确了高校政治辅导员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1965年出台的《关于政治辅导员工作条例》中, 对辅导员的地位、作用和学生工作等做了明确规定。自此, 我国已基本完成了高校辅导员制度, 在全国各高校也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政治辅导员队伍。

1978年, 教育部针对我国恢复高考制度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 明确提出建立一支新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恢复高校政治辅导员制度。1983年, 教育部决定在高等学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培养高校各种层次的思想政治工作专门人才, 以适应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需要。1987年, 国家教育委员会明确指出,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 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式认同政治辅导员为高校教师队伍中的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4年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 明确了政治辅导员、班主任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 并且将“政治辅导员”改称为“辅导员”, 其工作定位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2006年, 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 (以下简称“规定”) 中指出, 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 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 应当努力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明确指出了辅导员的八项主要工作职责。

(二) 结合高校辅导员的职责做好大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工作

大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是一项涉及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本人从事多年大学生辅导员工作, 根据个人工作的体会并结合高校辅导员的职责,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大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

1. 日常管理中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育部在《规定》中指出, 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 应当努力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对于刚入校的新生, 如何指导和帮助他们适应新的集体生活环境很重要。作为辅导员除了尽到自身的责任外, 可邀请高年级同学到新生班级、寝室, 用他们的自身感受指导新生安排好自己的日常生活, 养成在集体环境中良好的生活习惯, 在生活方式上逐渐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转变。在开学之初, 强调树立良好人际交往的意识, 用宽容、友好的心态正确处理同寝室、同班同学的关系, 做到从身边小事开始, 锻炼人际交往和合作的能力。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各种活动中, 辅导员要始终加强对他们合作意识的教育。

2. 合作精神培养与集体主义教育相结合。

“规定”中指出, 以班级为基础, 以学生为主体, 发挥学生班集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组织力量。班集体是大学生学习和举办各种活动的主要载体, 是一个体现团结互助, 荣誉、责任与奉献的团队集体。班集体中每个成员的家庭背景、性格特点、爱好等各自不同。辅导员在班集体的建设中, 用生动典型的实际例子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要重视营造团结互爱的环境, 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 使每个成员遇到困难挫折时能从班集体中获得帮助和慰藉, 能有效化解和消除不良情绪。辅导员还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竞争能激发个人的积极性, 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使人不断奋发向上, 但绝不是个人主义的争胜斗强。只有在竞争中善于合作, 才能在合作中发展自己, 进而展现班集体的团队精神和利益。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班集体的组织力量, 需要辅导员在各种集体活动中精心策划和组织, 使学生在集体活动中感受到个人应该承担的责任、个人和集体的关系, 从而增强成员之间的合作, 展现班集体团队的凝聚力。

3. 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规定”中指出, 辅导员要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90后”大学生多数自我意识强, 但是心理素质较弱, 承受压力和抗挫折的能力不足。尽早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导, 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 对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非常重要。在大学生群体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中, 人际关系不适应导致不能有效地适应环境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作为辅导员, 一是鼓励并安排好学生选修心理学相关课程的学习, 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卫生课、心理学课等。邀请心理学专业教师、专家举办形式多样的讲座, 普及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 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修养, 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二是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各种活动中, 时刻不忘强化他们人际交往的意识, 锻炼和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 注重合作意识的引导和教育。三是通过近一个学期的观察和了解, 对存在潜在问题的学生要做到心中有数, 重点指导和帮助。对出现心理障碍较重的学生, 既要积极协助心理医生纠正其存在的心理问题, 又要发动同学间的团结互助精神, 使其感受到班集体的关爱和温暖, 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绝不可推给医生了事。

4. 积极倡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规定”中指出, 在大学生中间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在诸多的教育活动中,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德育教育的有效载体。社会调查, 卫生、科技服务, 志愿者活动等, 相对于课堂学习, 社会实践活动是实现德育目标更具活力和更为有效的途径。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已呈多样化, 利用寒暑假期开展的社会实践有“科技、卫生、文化”三下乡服务、专项考察研究等;可在校内开展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利用双休日可做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志愿者活动等。本人体会, 在开展的各种社会实践教育活动中, 辅导员作为组织者和指导者需要抓住几个重要环节。

(1) 社会实践活动项目选题。辅导员在指导项目的选题方面要注意几个基本原则:坚持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学习相结合;坚持社会实践活动与大学生成才就业相结合;坚持社会实践与志愿者活动相结合;坚持社会实践活动与党政工作热点相结合。本人任职年级为临床专业学生, 暑假期间组织学生到偏僻山区进行卫生医疗服务活动, 选题符合同学们的兴趣, 激发了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增强了医学生对山区缺医少药现实状况的认识, 有利于启发和教育学生为贫困山区人民服务的意识。 (2) 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指导。社会实践活动是一个集体项目, 体现的是一种团队合作精神。辅导员首先要指导学生制定详细的计划书和团队守则, 强调每个人都要服从团队纪律, 讲究团队成员之间的配合, 明确不同角色的分工和职责, 强调团队的团结互助和集体荣誉感。当团队内部或与外部发生人际关系矛盾时, 辅导员能依据客观实际情况帮助学生学会协调人际关系, 克服“惟我独尊”的错误认识, 认识到以宽容的心态与他人互相合作, 互相支持的重要性。我们的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出“大家一条心, 人人献爱心”, 献爱心不仅体现在团队内部, 更注重服务的对象。对此同学颇有感受地说:“只要有奉献的爱心, 什么事情都好办, 都能办得好”。同学普遍反映, 通过这种社会实践活动领悟到关心他人、尊重他人, 就是尊重自己。团队和谐的人际关系增进了学生集体的凝聚力, 有利于合作精神的形成。在人际交往中增强了对真诚、宽容和理解内涵的感悟, 同时提高了身心修养和思想升华。 (3) 注重社会实践后的总结与评估。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了解社会、体验民情, 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社会实践总结报告是每一个社会实践者的成果, 只有认真的总结才能找出优势与不足。辅导员指导学生撰写实践总结报告要注意几个环节: (1) 选题对己、对社会是否有价值、选题的创新性、选题能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生的能力、实践活动计划书的完整性和可行性。 (2) 实践活动是否按照计划书按质按量地完成全部内容, 重要的内容要有文字和图片资料证实。 (3) 自己的收获或对社会的影响。在总结中结合社会实践的具体内容, 围绕大学生素质培养的几个方面, 如集体观念、人文素养、心理素质、人际关系、创新意识、诚信、学习动力、生活简朴等方面, 指出成绩与不足, 有利于总结经验和教训, 这不但有益于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 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撰写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建立规范的评估体系能有效地促进社会实践活动育德的质量, 奖励优胜者或集体能促进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 批评或处罚可杜绝不负责任的为实践而实践的活动。

参考文献

[1]王奕.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历史, 现状及未来发展[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7, 28 (7) :167-168.

[2]翁铁慧.高校学生辅导员行动指引[M].上海:中国福利会出版社, 2004年.

辅导员学习十九大精神心得体会 第2篇

习总书记的讲话统揽全局、高屋建瓴、内涵丰富。我和同事们看完开幕会直播,十分激动、倍感振奋!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总书记指出在本世纪中叶要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习总书记在表述中加上了“美丽”一词,“生态文明”被提及12次、“美丽”8次、“绿色”15次。作为环境工程以及化学工程两个专业的辅导员,深感激动和兴奋。这体现出中央对生态环境的重视,极大的鼓舞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发展,激励他们为创建美好环境、建设美丽化工而不懈奋斗。

作为一名陪伴青年与其朝夕相处的高校专职辅导员教师我感到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将不断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四有好老师”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升思想觉悟、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勇于创新、勤于实践,引领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关心所需所求,努力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我们一定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增强政治意识、 大局意识、 核心意识、 看齐意识,在高校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奋斗。

辅导员的精神 第3篇

【关键词】辅导员 校园精神文化 作用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所在。它主要体现学生在在各种校园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的风格。涉及到学生理想的追求、观念的转变、道德的修养、人格的塑造、行为的自律、心理的优化、纪律的约束等各个方面,从而成为激励学生向上的精神力量。高校辅导员如何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成为摆在各高校面前的重要问题。

一、积极发挥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基础作用

高校辅导员是促使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力量,他们在大学生人格塑造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其他教师所难以替代的。他们可以通过深入细致的组织和管理工作,在坚定学生共产主义信念,培养学生高尚人格,稳定专业思想,拓展综合素质,养成良好习惯,形成健康人格等方面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部分大学生认为政治学习枯燥乏味,不感兴趣,凡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活动,一般不愿参加。同时大学生涉世不深,思想可塑性较大,他们对形形色色的现象和思潮辨别力不强。高校辅导员工作在思想政治工作第一线,与学生朝夕相处,能够时刻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因此通过他们深入细致的教育,可以使大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优良传统,树立为人民服务是最高的价值追求和道德追求的思想,树立永远跟党走的思想,树立积极为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人格。当前,部分大学生道德感不强,一方面是出于传统道德上的无知,没有多少道德知识,或者是一知半解,或者是理解不正确、不全面;另一方面是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出现一些不符合道德要求的现象。

二、高校辅导员应在学风建设中发挥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高校辅导员工作在学生工作的肩负着指导学生学习、关心学生学习的重要职责,在学风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的作用。辅导员的科学管理和正确引导是培养和形成良好学习风气、引导学生正确学习和健康成长的必要保证。针对学生学风中存在的问题,辅导员应采取有针对性的具体措施,在学风建设中发挥其自身作用,引导他们树立良好的学风。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学生成才

学风的实质就是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心理特征在学习上的具体表现,学生的思想品德直接决定了学风建设的质量。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是学风建设的根本。大学四年不同学期学生都有不同的思想和心态,辅导员应该结合各个学期及各年级的工作重点和学生特点,开展行之有效的主题教育活动,例如,针对读书无用、知识贬值等厌学、弃学的思想,开展“成长、成才、成功”活动,通过主题教育活动让同学以成长成才为内驱力,形成深层次的学习需求,克服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倾向,厚积科学知识的底蕴,把个人发展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树立奉献社会、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形成理性的远景性学习目标,以崇尚真知,成就自我为基点,端正学习态度,形成自主学习、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价值观念。

2、贯彻学校的规章制度,规范学风建设

高校的相关规章制度是学生工作有效开展的前提和保障,严格管理是学生工作的重要手段。辅导员要科学合理地运用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来规范学生的行为,加强对学生的管理。辅导员要带领学生一起学习这些规章制度,让学生了解学校的规章制度,清楚学校提倡、反对什么。并且,在这些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上,要以公平、公正、公开为原则,严格管理,是非分明,奖优惩劣,提高学生自制力,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对于违反制度要求的学生,严格按照规定给予批评教育直至纪律处分以端正学风。

3、严格日常管理,注重具体细节

高校辅导员要以“细心、爱心、耐心”的三心原则,深入到学生中去,抓好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并且严格要求,加强管理,促进学风建设教育与严格日常管理的有机结合。在课堂上,学习纪律松弛,上课迟到早退,随意旷课是学生学风不好主要体现。良好学风的养成,辅导员仅仅倡导、强调或是事后批评是不够的,需要从具体细节去做,抓好日常上课、晚自习出勤,并严格点名制度,要能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一发现问题,马上查明原因,即刻解决,将不好的学风、班风扼杀在摇篮里。因此,辅导员严格的日常管理可以使学生的学习转化向自律,形成学生自觉的行为模式,保障优良学风氛围的形成。

三、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潜移默化的作用

许多大学生入学后,产生这样那的心理问题,一个基本原因是缺乏适应环境的能力,因为大学生活的“自由”与高中班主任贴身督促完全不同,很多方面都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自制力和自觉性,这就使得有些学生在大学里浑浑噩噩,产生迷茫感与失落感,最终导致心理问题和疾病。辅导员在新生进校后,应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尽快适应大学新的环境,确立一个新的学习和奋斗目标。同时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来积极影响学生,并教会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估计自己,不过分苛求自己。只有正确地评价自己,才能正地树立奋斗目标,以避免因目标过高或目标不切合自己的能力优势而遭受不必要的挫折。

高校辅导员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要能够着眼于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学术 科技、文娱体育活动,努力形成良好的校纪校风,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长效发展。

参考文献:

[1]荆昊.浅论高校辅导员在和谐校园建設中的重要作用[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3).

[2]曹宜婷.发挥辅导员在学风建设中的引导和促进作用[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 2008(12):165.

辅导员&职业精神 第4篇

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重要讲话中强调, 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与祖国和人民同行, 努力创造精彩人生。大学生是青年群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青年群体中的佼佼者, 应该走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列。而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一线的组织者和施教者, 是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领路人, 肩负着引导他们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使命。因此, 如何完成时代赋予的新使命, 成为一名优秀辅导员, 是当前高校管理者和辅导员都应该深入思考的命题。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对象是青年大学生。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 他们的价值取向影响着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重要讲话中指出: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 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的确,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 今天的中国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而实现中国梦、实现人生梦需要广大青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需要他们在践行中激扬青春、开拓人生、奉献社会。

今天, 共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念, 已经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共识。青年大学生们只有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辈子的路才能走得正、走得宽、走得远。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 文化传播的速度在加快, 社会思想环境日益复杂, 这对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提出了新挑战。

辅导员的精神 第5篇

关键词:十八大精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人才;培养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科技投入持续快速增长,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当我们自豪地看到“中国制造”遍及全球时,却发现基于“中国创新”的“中国制造”严重不足。在世界大国文化符号中,中国的文化符号还局限于古人创造的“兵马俑”“长城”等文化元素上,相比日本的“索尼”,美国的“麦当劳”“可口可乐”,法国的“路易威登”“香奈儿”等文化元素,就不难发现中国严重缺乏品牌。中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物产资源,却没有一个能屹立于世界的现代品牌符号,这也说明了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中国充当着高污染、高能耗、缺少产品核心技术的世界工厂角色。在经济繁荣的背后,中国正经历着缺乏科技创新人才、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发展现状。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就必须把科技作为创新之要,把人才作为创新之本,把教育作为创新之基。报告中也指出了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高校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脊梁,因此以高校为基础的高等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能力方面肩负着重要而特殊的使命,高校应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高度重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努力为国家培养和输送拔尖创新人才。

一、当前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及辅导员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当前,中国社会越来越重视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采取多种奖励措施鼓励大学生创新。一些高校中出现了一些热爱创新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学生,但从整体上看,我国的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还存在着创新意识薄弱、缺乏创新性思维能力、创新成果与实际相脱离等问题。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引领大学生创新行为、推动大学生创新实践,成为了高校教育工作的重点。

高校辅导员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主体,虽然不承担直接的教学任务,但同样肩负着创新人才培养的重任,在大学生的成长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和引路人,他们直接接触并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辅导员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辅导员工作能否适应新时期的发展变化,紧紧抓住学生发展的根本,直接制约、影响创新人才培养的效果和质量。然而,目前高校辅导员在创新人才培养中也存在一些困境,如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认识不足、现有知识水平与创新人才培养要求尚有差距等。

二、领悟十八大报告精神,发挥辅导员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十八大报告为辅导员培养大学生创新工作指明了方向,为推动大学生创新教育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精神支撑。以科技创新精神服务于大学生创新思维发展,是党在新时期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辅导员以十八大提出的创新精神为今后学生工作中心和发挥引路人作用的必然选择。同时,十八大精神也对高校辅导员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1.以创新的精神对待工作

作为学生教育管理者,辅导员首先必须在思想上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创新人才培养并不单是专业教师的工作,辅导员应该用改革创新的精神对待工作,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其次应在工作方式上转变培养模式,变“灌输”为“引导”,变“被动”为“自主”,变“单一”为“复合”,变“传统”为“现代”,借助现代化的交流工具,接触、吸收现代思想,做到将管理的着眼点、着力点放在教育目标上,充分发挥学生在自身学习成才道路上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人格完善和创新能力培养创造宽松的环境。

2.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在建立创新型高校的大环境下,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工作一线工作者,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因此,辅导员要准确领会和全面把握十八大创新精神,认真落实十八大创新精神,用十八大创新精神指导自身学习。在以学习十八大的创新精神为契机,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自身也必须要投入到学习创新精神的队伍中来。高校辅导员必须首先从自我学习开始,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和工作创新能力,使个人专业技能专业化、职业化,切实提高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的成效,将身为辅导员的使命感、责任感、荣誉感融入到日常学生工作当中去,以实际行动践行十八大精神,发挥带头创新作用,才能更好地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的教育工作。

另外,辅导员工作内容涉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管理学、心理学、就业指导等多个领域,这就要求辅导员要有渊博的学识,要懂所带学生专业的相关知识,能够在学生课程学习、学生就业和考研等方面给学生及时的指导;要广泛地涉猎知识,能够解答学生的问题,给遇到各种困惑的学生指引方向。所以,辅导员必须主动学习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及时地补充和完善专业技能,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才能更好地指导高校大学生在科研学习中发挥科技创新精神。高校辅导员只有不断地参加培训,集体上课,学习、讨论十八大精神,统一思想认识,才能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将学习型辅导员作为自身发展目标,在学生工作中树立学习型的工作思路,营造良好科技创新学术氛围,开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才能更好地发挥辅导员在高校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

3.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供平台锻炼学生创新能力

首先,高校辅导员要立足推进“科技创新、人才创新”,在学生创新教育中针对性地开展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活动,通过大学生科技创新作品展、学生科研训练等活动引导学生培养创新思维。

其次,应充分利用第二课堂,为学生搭建锻炼创新能力的平台,使创新思想教育落实到大学生教育的各个环节。一方面,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并参与指导社团工作,参与指导学生的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和各类征文活动;另一方面,应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活动,配合专业课程任课教师形成特色学科的创新主题,如开展“学生学术科技竞赛”评选活动,积极创建“学生创新工作团队”,积极参加面向大学生的学术科技活动。另外,辅导员还应该认真总结学生创新团队的学习方法、创新成果,宣传创新学生的榜样精神,充分发挥创新学生勤奋学习、创新科研的示范引领作用,全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在学生评比中加大创新成果所占的比率,鼓励创新学生,帮扶落后学生,使每一个进入大学的学生都能具备创新素质,使学生共同进步,进而从思想和行动上,真正地将十八大提出的创新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

4.培养学生的创新毅力,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自信和坚强的意志力

创新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需要在智力和创新情感的共同作用下才可能获得综合效应的能量。创新活动不仅需要热情,还需要实干精神,更需要勇于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及坚定的意志力。目前,大学生在创新活动中遭遇挫折与失败后,往往容易知难而退、过早放弃,因此辅导员还需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增强自信心和意志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创新毅力。

三、结语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进步和发展的基础。十八大报告将“创新驱动”作为发展战略提出,充分说明党对现代化建设以及自主创新的认识已经进入了更高层面。高校辅导员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主体,是培养大学生创新人才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高校辅导员应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科学创新深入大学生学习为主线,抓住创新驱动发展的大好时机,积极转变观念,通过自身政治素养、工作技能创新等将创新工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并鼓励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创新,努力营造勤于学习、善于总结、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大学生活氛围,促进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冯纪元.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121-124.

[2]宋玉茹.当前大学生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东盟博览,2011(5):106,123.

[3]潘瑞甲.高校辅导员如何更好地进行大学生思想创新教育[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1(6):131-132.

高校辅导员要有职业精神 第6篇

职业精神有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 把本职工作看作上级对职业角色的规范;第二个层次, 把本职工作看作出于职业责任的要求;第三个层次, 把本职工作看作是出于职业良心的活动;第四个层次, 把本职工作看作幸福快乐的体验。毫无疑义, 职业精神是做好本职工作的最高层次、最高境界。

高校辅导员对待本职工作, 大致有三种态度。

第一, 把辅导员工作当事业, 甚至生命, 敬畏肩上的担子, 有一种很强的责任感、使命感。

第二, 把辅导员工作当职业, 上班是为了养家糊口, 为了饭碗, 是谋生的手段和方式。

第三, 把辅导员工作当作副业, 当成第二职业, 打自己的“小九九”, 忙自己的“小生意”, 种自己的“自留地”。

态度反映境界, 态度决定状态, 三种不同态度, 反映了不同的世界观。

现在, 有的辅导员认为职业等于事业, 把职业与事业混为一谈。其实它们是有本质区别的。职业是低层次的, 是谋生手段、是饭碗, 事业是高层次的, 是人生价值观体现;职业是工作岗位的外在规范要求, 事业是内心自觉执着追求。说白了, 职业是要我干, 事业是我要干。

从学业到职业是人社会身份的转变, 从职业到事业是人的精神境界的转变。职业是社会分工, 事业是自我实现;职业是功利的, 事业是超越的;职业是被动的, 事业是主动的;职业是一时的, 事业是终身的;职业是机械的, 事业是创造的。一个人如果有强烈的事业心, 高度的责任感, 把职业当作事业, 就会产生工作激情, 达到累并快乐着、辛苦并享受着的思想境界。

从事辅导员工作要有职业精神, 认真做事, 努力做事。有位哲人曾经说过, 世界上有三种人:为生计而忙碌的人, 为满足欲望而苦心经营的人, 为自我实现而不懈奋斗的人。第三种人就是有职业精神的人, 有事业心的人。

要培养辅导员职业精神, 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 要大力推进职业化建设。职业化过程是按照职业要求改造自我的过程, 将外在要求内化为自我修养。

真正的职业化, 不在于干什么, 而在于怎么干。职业化既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动力、信念信仰, 也是职业的孜孜以求, 精益求精。以此为生, 以此为业, 具有自觉的职业化意识, 高尚的职业化精神, 良好的职业化素养, 专业的职业化能力, 规范的职业化行为。

在辅导员的职业生涯中, 奉献比索取更重要, 幸福比名利更重要, 事业比职业更重要。

第二, 要培养强烈的事业心。事业心主要取决于内在因素。包括自觉性、责任心、进取意识等。

有了自觉性, 无论有没有压力, 无论领导在场不在场, 无论何时何地, 从事什么工作, 都能去认真做事, 表现出发自内心的高度自觉。

有了责任心, 才能千方百计地成事。责任心是对自己所担负工作的清醒认识, 任劳任怨, 脚踏实地, 想方设法把事情做好。

有了进取意识, 才能不断提高工作标准, 不甘落后, 永不放弃, 永不言败, 保持蓬勃向上的朝气。

历史上那些拥有职业精神的人的共同特征, 就是对事业的真挚热爱和崇高的职业精神。居里夫人是全世界科学家中唯一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爱因斯坦在她墓前致悼词时, 没有一句称赞她两次获诺贝尔奖的科学成就, 而是通篇颂扬她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居里夫人不知克服了多少困难, 经历了多少失败, 才终于提炼出镭。成功后她没有申请专利, 而把技术无私告诉别人。正像她女儿所说, 母亲是奉献所有, 却毫无索取, 女儿在其职业精神感召下, 同样获得了诺贝尔奖。

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有一段感人的话: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 我们就不会为它的重负所压倒, 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 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 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 但将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 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第三, 要勇于担当责任。责任是主体自我的一般规定, 职业角色的基本表征, 社会认同的主要依据, 价值实现的集中体现。责任是一种思想境界。平凡之中有伟大的追求, 平静之中有满腔的热血, 平常之中有强烈的责任感。有责任才会有远大的理想抱负。责任出智慧、出勇气、出力量, 人的每一项潜能都因为有了责任的驱动, 才变得更强大。一个人具备职业精神, 才能做到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勇于担责。

第四, 要焕发工作激情。辅导员对工作 (教学) 要有一种真正积极向上的激情。精益求精, 争创一流。这种激情不是一个瞬间状态而是一种文化积淀。这种激情, 主要表现在面对机遇, 敢于争先;面对艰险, 敢于探索;面对落后, 敢于奋起;面对竞争, 敢于创新。激情创造奇迹, 激情激发灵感, 激情开发才智, 激情改变平庸, 激情成就事业。一个人只有永葆激情, 才能不断超越自我, 成就辉煌人生。

魔术大师胡安在回答是什么因素促使他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时, 他说是激情, 是渴望看到观众在表演结束时眼中流露出的不可思议与赞叹, 就像是在体内燃烧的火焰, 并用这种火焰去感染别人。

美国成功学大师卡耐基把激情称为“内心的神”, 认为一个人成功的因素很多, 而首要的因素就是激情。做好本职工作, 需要有激情, 攻坚克难更需要有激情。有了对事业的激情, 人的潜能就能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

第五, 要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人生就是要奉献, 活得有价值、有意义。马克思在讨论人同动物区别的时候, 曾做过这样的论述:人和动物都是一种生命活动, 但这是两种不同的生命活动。动物是一种生存的生命活动, 人是一种生活的生命活动, 动物按照它本能的生命活动就叫生存, 人是一种有意识的、有目的的生命活动, 就叫生活。这种区别在于, 动物只能按照自己的本能存在, 只有属于自己物种的一个尺度;而人有两种尺度, 人既有物种的尺度, 又有人内在的、本质的、固有的尺度。

人生本来没有意义, 努力工作才会使人生变得有价值、有意义。价值本来是一个经济学术语, 但它是决定人生一切的东西。人生假如没有价值, 人生就无从谈起。

人生奋斗的根本目的, 就是取得成功。对于成功的标准, 不少人从未思考过, 或者从来未想清楚。许多人把财富、地位和名气看作成功的标准。可是有谁知道, 财富有多少才是多?地位有多高才是高?名气有多大才是大?人生成功的根本标准:一是创建功业, 二是培养人才。只有事业发达, 人才兴旺, 才叫功德圆满。

辅导员专业服务精神及培育 第7篇

一、辅导员专业服务精神欠缺的主要表现

1.服务意识欠缺, 服务制度、机制不健全

服务是大学的价值所在, 在高校学生工作中, 特别要强调服务的理念。新时期教育的本质就在于它具有了前所未有的服务性质, 它是为学习服务、为学生服务的。从经济学的角度讲, 办教育也不能完全排除市场的因素, 学生交费上学, 就应该享受相应的服务。但教育服务又有其特殊性:第一, 服务方式以支持学生活动为主, 而不是提供物质。第二, 服务价值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 而不是享受物质。第三, 服务者、被服务者联系密切又相互影响, 服务渗透于教育的全过程。第四, 强调教育者的高度责任感, 体现服务的公平性和精神性。教育服务的这些特殊性, 要求服务是全面的、高强度的、高度专业的, 从制度、机制上能够得到保证。而现实中, 我们往往还是把学生完全放在一个被动的被管理者地位, 不论是教学人员还是学生事务工作者, 习惯于把学生看成是被管的对象。

2.服务时间不长, 从业年限短

辅导员队伍不稳定, 工作三四年后离岗是一个普遍现象, 已经成为许多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的一大难题和影响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的重要因素。由于预期服务时间短, 在岗辅导员从自身发展和前途考虑, 不能、不愿、也不敢潜心于本职工作。对学生工作这份职业的预期不够、热情不够、投入不够, 直接影响到专业服务精神的培育。虽然在辅导员的队伍建设中不断强调教师属性、强调职业特性, 但离广大辅导员把这一工作作为终身职业追求还有相当距离。

3.服务能力不够, 专业素质不强

辅导员所从事的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包含的内容非常宽泛。学生教育包含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诚信教育等等。学生管理则涉及到除教学管理以外的所有学生事务, 包括在校生活和活动的组织, 对学生不当行为的约束和对学生行为的指导等等。学生服务则包含就业服务、心理辅导与调适服务、生活服务、成人服务等等。提供这些教育、管理、服务必然要求辅导员具备完成工作职责所必须的知识、能力和经验。当代学生独立性、差异性、选择性、多样性的特点, 又对辅导员的专业能力素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很显然, 面对这些高要求的工作, 一支专业素养欠缺的辅导员队伍是不可能较好完成的。

4.服务成就感不强, 职业荣誉感低

按照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无论是教育、管理、还是服务, 都是在为学生成人、成才努力, 看到一个个学生在学校的进步成长应该很有成就感。但实际情况并不完全这样, 许多非本职工作压在了辅导员的头上。高校没有能够明确、至少从制度上保证辅导员按其工作任务履行职责。辅导员实际处在学校整个管理层中的最底层, 接受多重管理、接受多重考核。辅导员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干什么的, 自己应该做什么, 而是成天忙于事务, 成为了事实上的戴着教师帽子的学生的“保姆”, 学校安全工作的“警察”、“消防员”, 学校机关事务的“勤务兵”, 院系的“服务员”。辅导员角色的偏移, 让学生不满意, 也让辅导员自己不满意, 没有成就感, 没有职业荣誉感, 失去了投身辅导员职业的动力, 这也是辅导员专业服务精神欠缺的主要表现之一。

二、辅导员专业服务精神的内涵

1.崇业精神

就是指辅导员对所从事这一工作的向往和热爱。对新加入辅导员岗位的同志而言, 不把辅导员岗位作为进入大学、转换岗位的一个跳板, 而是出自对这一职业的真心热爱, 有一个良好的职业预期, 进入这个行业, 就准备为之奉献一生。对已在这个岗位工作的同志而言, 就是始终保持对这一岗位的执著追求, 对这一岗位有积极的、正面的理解与期待, 把辅导员工作当事业来经营。

2.敬业精神

就是指辅导员对所从事这一工作的投入与奉献。辅导员工作不分分内分外, 不分白天黑夜, 需要有超常的精力投入, 需要作出无私的奉献乃至必要的牺牲。辅导员做的是构建学生美好心灵家园的工作, 来不得半点儿虚假和马虎, 必须认真仔细、精益求精, 必须对所从事的专业有精深的把握, 成为专家型工作者。这些都需要有一种敬业精神来支撑, 有“呕心沥血、燃烧自己”的奉献精神, 有“肩负责任、功成不居”的博大情怀。

3.守业精神

就是指辅导员把这一工作当职业来对待, 愿意终身与其相伴, 愿意终身为之奋斗。现代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的显著特点就是职业化、专业化。职业化就是把辅导员工作当事业来做, 做到在辅导员岗位上咬定青山, 能够长期“安营扎寨”、安居乐业、倾心勤业, 视辅导员岗位为事业发展的“乐土”和“发祥地”, 用不懈的努力和追求, 在这个岗位上展示自己的抱负和才华,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理想。

辅导员的专业服务精神是辅导员应有的基本素养, 崇业、敬业、守业是就辅导员自身精神素养而言。面向学生, 辅导员作为专业服务人员, 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资本”, 努力提供让社会和公众满意、让学生满意的服务, 这是辅导员专业服务精神的核心。体现专业服务精神, 辅导员要做到专业服务有主见、能主导、勤主动, 用服务主线串起崇业、敬业与守业精神。

三、辅导员专业服务精神的培育

1.培养辅导员的认知能力和价值观念——专业服务有主见

辅导员的工作顾名思义要辅要导, 怎么样辅, 往哪个方向导, 是辅导员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成人成才的基础, 不仅是每一个人成长的精神支柱, 而且是完成职业生涯和成就人生事业的支撑。辅导员必须具有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认知能力, 具有符合社会主流, 引导社会潮流的价值观念, 对所服务的对象——学生, 有非常准确的把握和了解, 知道应该倡导什么, 反对什么, 知道应该如何辅导, 往哪个方向引导, 知道应该帮助学生确立一个什么样的目标, 建立一个什么样的信心, 有自己的主见。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 要坚持育人为本, 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德育始终要放在首位, 学生成人成才, 首先要成人, 学会做人应该贯穿教育的全过程, 帮助学生成人是辅导员肩负的义不容辞的职责。美国学者提出的大学生发展七向量理论, 阐明了能力感、情绪、独立性、人际关系、自我评价、目标与理想、人生观是影响大学生个人发展的重要因素, 值得我们借鉴。

2.提高辅导员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专业服务能主导

辅导员专业服务工作具有知识性、精神性、人文性。知识性体现教师的身份角色, 要求辅导员用渊博的知识、高深的学识和深厚的专业技能辅导、影响学生。精神性意味着辅导员必须将理想、信念、价值观、道德追求等精神因素纳入工作的范畴, 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人文性要求辅导员能够传承、发展人文精神, 体现人文关怀, 提供人性化的教育服务, 实现学生工作的“以人为本”。总之, 辅导员专业服务要给予学生最大的精神满足与愉悦, 这也是辅导员专业服务精神的独特品质与魅力所在。

通过辅导员的工作实现学生的精神满足与愉悦, 需要辅导员具有过硬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只有具备了过硬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 才能够实现对学生的主导。辅导员作为学生事务工作者, 要对学生所学专业有基本的了解, 要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法学、社会学、哲学、行政学等专业知识, 要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的工作艺术和理论水平, 在所从事的某一具体工作领域 (比如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等) 应该是专家学者, 辅导员还要不断随着时代、社会的进步更新自己的知识与技能, 具有国际视野, 不断地提高与发展自己, 辅导员还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职业修养, 用自己的品行感化、熏陶学生, 服务于学生, 促进学生成人成才。

3.固化辅导员的服务意识和责任观念——专业服务勤主动

教育是人类的一项崇高事业, 辅导员工作要实现师生之间思想的交流、情感的互动、心灵的契合, 就必须固化服务意识、职业意识和责任观念, 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做到主动积极地服务。首先, 辅导员的主动服务应该建立在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和准确把握的基础之上。学生是个性化的存在,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个体,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 都不可替代, 他们的需要和表现可能各有不同。辅导员只有深入学生, 倾听学生的心声, 真正了解学生的需要, 才会有高质量的服务。其次, 辅导员的主动服务还应该做到及时和有针对性。辅导员应该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 针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区别对待。对于学生合理的需要, 给予满足, 对于学生不合理的需要, 加以疏导和转移。第三, 辅导员主动服务还应该为学生提供成长的机会和条件, 精心设计育人情景, 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学习知识, 提高能力, 在学生遇到诸如学习困难、经济困难、心理困难、人际关系困难的时候给予适当的帮助, 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获得学习上的进步, 获得全面协调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桂生.“学生行为管理”引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 (1) :1-10.

[2]施永红.职业化——高校专职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必由之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2, (5) :28-30.

[3]王彦.办学生满意的大学[J].求是, 2004, (3) :49-50.

[4]钱钟.台湾高校的学生事务[J].江苏高教, 2003, (4) :57-59.

辅导员的精神 第8篇

一直以来, 淮阴师范学院将周恩来精神融入办学育人的全过程中, 形成了鲜明的特色。辅导员作为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 扮演着“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基层指挥员、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三重角色。因此, 加强周恩来精神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研究, 意义重大。

一、周恩来精神的内涵

当前, 学术界对什么是“周恩来精神”的具体理解,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其中, 黄明理教授对“周恩来精神”的界定比较有代表性, 他认为, “周恩来精神”是由周恩来在长期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的理想追求、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和工作作风等所体现出来的、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崇高价值理念和信仰。“周恩来精神”的内涵极为丰富, 王家云教授从普通党员干部的视角对其进行了解读, 认为它包括:“积极进取、刻苦好学、甘当公仆、团结协作、求真务实、唯物辩证、勇于创新、严于自律、宽厚平等和无私奉献”等十种精神。经过综合提炼分析, 笔者认为, 将周恩来精神中的“勤业、敬业、精业、和业”精神与辅导员队伍建设相结合, 用之指导辅导员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二、用周恩来精神引领辅导员队伍建设

(一) “勤业”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起点

一项有关记录统计显示, 周恩来在1974年1月至5月的5个月共计139天之实际工作量为:每天工作12小时至14小时有9天, 14至18小时有74天, 19至23小时有38天, 连续工作24小时有5天, 只有13天的工作量在12小时以内。1974年6月, 因病住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5医院治疗。即使这样, 他仍不忘工作。仅据1975年3月至9月底的不完全统计, 此段时间内, 周恩来与各方面人士谈话、谈工作102次, 会见外宾34次, 离开医院开会7次, 在医院召开会议3次, 外出看人4次。上世纪80年代, 邓小平在会见外国记者时说:“周总理是一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工作的人。他一天工作的时间总超过十二小时, 有时在十六小时以上, 一生如此。”

周恩来的“勤业”精神, 在辅导员工作中尤为重要。目前院 (系) 各个层面涉及学生的各项工作最终的落脚点都在学生工作上, 而辅导员是高校学生工作中的一线人员, 事无巨细, 只要和学生沾边的事情都要去抓、去做, 甚至还要额外负担许多行政性的工作。因此, 精选优聘具有“勤业”精神的辅导员, 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首要问题。同时, 具有“勤业”精神的辅导员, 才能在工作中做到“五勤” (脑勤、眼勤、口勤、手勤和腿勤) , 才能扎扎实实地工作, 用心践行育人宗旨。

同时, 规范管理也是促进辅导员队伍“勤业”的抓手。学校必须建立健全辅导员队伍管理机制, 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分工明确、职责清楚、奖罚分明。学校党委统一规划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 党委学生工作部门负责具体实施, 院 (系) 负责做好辅导员的日常培养、使用、管理和考核等工作。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制定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实施办法, 辅导员年度考核制度、辅导员奖惩规定, 以及优秀辅导员评选办法等相关配套文件, 提高辅导员队伍的“勤业”。

(二) “敬业”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基点

1966年邢台发生地震后, 周恩来不顾余震带来的危险, 飞往邢台地震灾区, 指挥抢险救灾, 安排群众生活, 布置重建家园工作。他对灾区群众说:“有什么问题, 你们可以找人民政府。人民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 我也是为人民服务的。人民政府有什么做得不周到的, 我有什么做得不周到的, 你们可以提出来。”为了解决北京广大职工上下班乘坐公交车不便, 他亲自乘公共汽车和有轨电车, 了解情况, 调查研究。事后立即指示有关部门解决交通拥挤问题。当他得知黄河花园口出现特大洪峰、郑州黄河铁桥被洪水冲坏和京广铁路中断时, 立即由上海飞临黄河上空, 视察黄河水势。他冒雨蹚水步行到工地, 和施工现场指挥部负责人、工程技术人员、工人、解放军指战员一起研究抢修旧桥和建设新桥的方案。

周恩来的这种“敬业”精神, 落实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上, 就是要求辅导员在工作中勤勤恳恳、无私奉献, 立足岗位实际, 服务学校大局, 甘当无名英雄。实践中, 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是提高辅导员队伍“敬业”精神的重要手段。校院通过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制度, 建立高起点、高质量的选配机制;高标准、重素质的培养机制;高要求、重实效的管理机制;高水平、重激励的发展机制, 形成促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健康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同时, 通过评选高校优秀辅导员、辅导员年度人物, 加强优秀辅导员典型宣传, 为广大辅导员树立了一批可敬、可学的身边榜样, 也能为他们的成长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另外, 明确高校辅导员的职责, 是建设“敬业”的辅导员队伍的一个重要环节。首先, 要详细划分辅导员与学生工作相关部门在学生的教育、管理方面的具体工作职责, 如教务处在学籍管理、财务处在学生缴学费和寝室费、学工部在生活区 (寝室) 管理等方面做好分工和协调。其次, 学校应督促各个院 (系) 严格执行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有关规定, 减少辅导员的事务性工作, 缓解辅导员的工作压力。如奖学金管理、特困生助学贷款、毕业生就业指导、党团工作、心理咨询与教育等事务性工作应由校院相关职能部门进行统一管理, 辅导员辅助完成。这样可以避免过多分散辅导员的精力, 为辅导员提供更多的时间来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不断总结和提高。

(三) “精业”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要点

周恩来读书学习不仅善思好问, 善推求比较, 还善于向社会学习。他远涉重洋, 赴欧洲勤工俭学, 计划除了在学校读书, 还要利用假期进行社会考察。他在伦敦给他的伯父信中说:举世界之大观, 殆无不具备, 而世界之政治商业中心, 亦唯此地是赖。故伦敦为世界之缩影。在伦敦念书, 非仅入课堂听讲而已, 市中凡百现象固皆为所研究之课目也。周恩来世界观的确立, 乃至革命建设中诸多重大思想的形成, 除了得益于他博览群书、涉猎各种知识外, 还得益于他向社会学习、向实践学习的求知方法。

周恩来的这种“精业”精神, 在辅导员队伍建设过程中, 一是要求学校必须坚持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方向, 不断提高辅导员工作水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 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属性和专业要求越来越强, 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要以专业化发展为目标, 以职业化发展为保障。要加强对辅导员的培养、培训, 提高辅导员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 以有效应对各种复杂的工作局面。辅导员工作变化大、挑战大, 要求我们及时创新工作思路、工作手段。只有通过专家化的培养培训, 才能为辅导员队伍工作创新提供不竭的动力, 才能不断提高辅导员工作水平。二是要求辅导员要与时俱进, 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满足学生的成长服务需求。作为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 理所应当地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除此之外, 辅导员还应该注重其他几个方面的提高。首先, 是综合业务能力的提高。要成为合格的高校辅导员, 必须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 成为学生工作中的多面手。其次, 要注重科研能力的提高。让辅导员负责或参与与学生工作相关的课题研究, 可以研究学生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 迎接新挑战, 解决新问题, 有助于深刻认识学生工作规律, 增强工作的预见性, 提高工作的效率和层次。最后, 是关注辅导员心理素质的培养。高强度的工作负荷、学生工作责任的重要性、高校对辅导员工作的高要求、对工作的期望过高、学校对辅导员的重视程度等因素都可能导致辅导员的心理发生微妙的变化, 甚至会出现对这一职业产生倦怠和厌烦的心理。

(四) “和业”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终点

周恩来是一位伟大的“和业”者, 这淋漓尽致地体现在西安事变、重庆谈判、万隆会议、尼克松访华等重大事件或重大的国务活动中。在这些活动中, 周恩来充分体现了《中庸》所说“中和者, 言政治和平也”的精神, 把中和作为一种政治手段, 灵活机动, 游刃其中。当然, 由于受当时世界大局的制约, “和谈”、“合作”、“和平”只能取得有限的成果, 但这对我们党、对我们国家, 争得了很大的主动。周恩来正是一位如列宁所指出的那种“把对共产主义思想无限忠诚, 同善于在实践中进行一切必要的妥协、机动、通融、迂回、退却等的才干结合起来”的充满智慧的政治艺术大师。

周恩来的这种“和业”精神, 要求辅导员在工作中要团结和谐, 齐心协力。和业则兴, 和业则成,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这是千古不破的道理。作为一名优秀的辅导员, 要有以下的“和业”精神。

一是以德促人。辅导员要借助道德的感召力, 宣传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 促使教育对象的道德觉醒, 知荣辱, 知廉耻, 辨丑恶, 明是非, 自觉革除不良的习惯和嗜好, 改正缺点和错误, 达到教育人提高人的目的;辅导员要懂得运用道德的力量去感化人, 要提倡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要多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工作, 形成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二是以理服人。作为一名优秀的辅导员, 要善于摆事实、讲道理, 善于运用理论的说服力联系实际地深入浅出地生动有趣地向学生灌输。严禁生搬硬套, 硬性灌输。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师生之间往往存在着一种隔膜, 学生惧怕老师, 躲着老师, 怕受批评, 在老师面前伪装自己, 拒绝和老师有深入的交流。当着老师的面言听计从, 生活中却屡犯不鲜, 归根到底就是他们的思想观念未转变, 没有把自己的心打开, 这样的思想教育是失败的。我们做思想教育工作不能只是做表面文章, 要用真理去代替谬论、用正确去代替错误、用先进去代替落后。而且讲道理时要坚持用大道理来管小道理, 小道理服从大道理;不能给学生夸夸其谈, 浮于表面, 只讲大道理的印象。要把道理讲到学生的心坎里去, 用自己的心去换学生的心, 使他们心服口服, 心情舒畅去做人、做事、做学问, 使他们从心里接纳你。只有学会和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艺术, 才能真正做到以理服人。三是以情感人。做思想工作的人, 感情要丰富, 要体会学生的情感变化, 学会换位思考, 及时融入不同学生不同的感情世界中, 这就要求我们要关心学生, 帮助学生。学校工作和班级工作的开展要靠每位学生的努力来实现, 但每个人并不是生活在真空中, 在学习或生活上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 其中有的是自己难以解决的, 年龄的不成熟使他们处理问题时缺乏理性思考, 带来不必要的伤害。教育工作者如果对此漠不关心, 势必会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产生消极情绪。因此, 必须做到时时、处处关心学生, 尽力为学生解决各种问题, 肯定他们的价值, 塑造他们的自信心。一个优秀的思想教育工作者, 他的学生在他面前应该是畅所欲言、没有任何伪装的, 学生能把自己的隐私坦然说出, 证明思想工作做到了家, 我们替他 (她) 保密的同时, 应感到欣慰。同时, “对症下药”, 帮其转化, 促其进步。此外, 处事公道正派, 以身作则, 率先垂范, 善于创新同样重要。

三、结语

在理论与实践中, 将“周恩来精神”中的“勤业、敬业、精业、和业”精神与辅导员队伍建设相结合, 不断总结、提高、应用, 对加强高校的辅导员队伍建设必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摘要:本文分析了周恩来精神中的勤业、敬业、精业和业精神, 并对其引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途径和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周恩来精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淮阴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黄明理.“周恩来精神”的提出过程与研究方法[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08, (1) .

[2]王家云.试论周恩来精神之内涵[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8, (1) .

辅导员的精神 第9篇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海军航空兵,战斗精神

战斗精神, 是战争精神力量在军人身上的集中体现, 是由军人的理想信念、爱国情怀、革命意志和心理素质等浓缩升华的一种无形的战争力量, 是直接支配作战表现和军人行为的一种精神力量, 是战争制胜的重要因素。在现代高技术战争中, 任何先进的武器装备都需要由人来操控和使用, 最终对战争进程和结局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人。心理素质的高低对人的作战能力有重要影响, 尤其对于几十年未经历战事的我海军航空兵飞行人员, 其在平时训练中存在忧患意识不够、奉献意识不强、心理承受能力不强、军事素养不高等问题[1], 一旦面临战斗, 由于作战任务的艰巨性, 战场环境高度危险性和残酷性, 则将面临高度恐惧、神经活动可能失去平衡, 认知、情感和行为能力可能下降, 飞行员空中特情处置能力下降, 飞行成绩降低, 甚至出现不同程度的智力水平下降、抑郁、恐惧及战争精神病症状。有效的心理训练能使飞行人员的心理状况得到改善, 精神得到鼓舞, 从而提高他们的作战能力[2]。

1.团体心理辅导在航空兵战斗精神训练中的应用性探讨

气为兵神, 勇为军本。我国古代兵法云:“夫战, 勇气也”, “狭路相逢勇者胜”。我国古代战争中, “破釜沉舟”、“背水一战”, 无不是因为激发了士兵以死相拼的勇气才赢得战斗胜利的。可见昂扬的战斗精神是提高官兵士气的法宝。中外古今, 均非常重视军队战斗精神的培养, 而在我国实际战斗精神的培养中则存在认识不到位、力量较单一、方法较单一, 理论较多[3]、实践不足, 口号响亮、内化不够, 学习较多、思考不多的困局, 鉴于此, 本研究尝试团体心理训练以提高航空兵战斗精神。近年来团体心理在我国军队训练中以得到大量应用, 这种方式反映真实生活、社会状态。在团体成员中, 成员与领导者之间鼓励平等。实践证明其具有众面广、耗时少、见效快及提高部队凝聚力特点, 很适用于部队[4]。摇摇摇摇

2.团体心理辅导实施过程

2.1对象

海军航空兵某部飞行员60名。性别:男。年龄:22—35岁, 平均年龄28岁。开展团体心理训练并进行前后对照比较。

2.2工具

焦虑自评量表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 Zung 1970年编制, 用于评定焦虑的主观感受;抑郁自评量表 (Self—rating deperession scale.SDS) .Zung 1965年编制, 用于评定抑郁的主观感受;临床症状自评量表 (selfreporting inventory。SCL-90) , 80年引进, 由王征宇 (1984) 翻译成中文。量表共90个项目, 评定包括认知、情感、意志及人际关系、生活习惯、饮食、睡眠等10个方面。采用SPSS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

2.3团体心理辅导方案的设计

团体心理辅导在我国已大范围开展, 其专业性、深入性、科学性、系统性、便捷性、趣味性、一致性、成长性、培养性得到效果验证。本研究对象为高素质飞行员, 为激发其参与性与积极性, 本方案由优秀飞行员、指导员共同设计, 经过讨论, 最后总结出“四个一”特色飞行员战斗精神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即每次战斗精神团体心理辅导方案由“一个主题、一轮目标、一场活动, 一串士气歌”组成, 实现自我心理辅导一自我研究与内化一实践强化三结合。

3.团体心理辅导前后飞行员心理状态的变化 (1) 确立团队文化, 激发兴趣 (1) 风起云涌 (1) 我

团体心理辅导结束后, 对参与辅导的海军航空兵进行前后的量表的比较分析。SDS统计分析显示, 团体心理辅导实施后, 飞行员抑郁显著降低, 轻度以上抑郁检出者减少2人。SAS焦虑得分无显著性变化, 轻度焦虑检出者减少1人。儿郎 (2) 建立心理契约, 了解期待 (3) 培养军人自豪感 (2) 军营困惑 (3) 军旅价值大拍卖 (4) 信任背摔 (2) 海军航空兵之歌 (3) 人民海军向前进 (1) 认识行动一致的重要性 (1) 争抢弹药 (2) 毛毛虫向前冲 (1) 团结就是力量项目实验前实验后SDS 45.60±8.55 42.55±7.31SAS 39.82±9.55 39.44±8.23卫国 (1) 感受战场氛围 (2) 增强军人耐挫能力 (3) 加强军人使命意识 (1) 快速动员 (2) 运送弹药 (3) 荆棘排雷 (4) 挑战不可能 (1) 打靶归来 (2) 我爱这蓝色的海 (3) 人民海军之歌

SCL-90测验结果显示, 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项目得分实验前与实验后间差异有显著意义 (P<0.05) 。SDS45.60±8.5542.55±7.31SAS39.82±9.5539.44±8.23躯体化1.47±0.531.45±0.73精神病性1.30±0.75 1.30±0.51项目实验前实验后抑郁1.55±0.371.35±0.21

团体心理辅导前后, 海军航空兵主观评价变化, 95%的飞行员认为辅导有意义, 放松了心情、增强了团队的归属感、提升了自我的信心与荣誉感、进一步坚定了自我的职业信念。

4.讨论与结论

经过本实践研究, 可以看到, 团体心理辅导训练在飞行员战斗精神的提升中具有一定的作用与效果, 但在实践操作时仍存在相关问题。第一, 团体心理辅导对于指导者的素养要求很高, 其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及在团体中的领导力需要得到团体的承认, 如何培养有资质的团体心理辅导指导者显得尤为重要。第二, 团体心理辅导方案的设计是一个非常重要且需要技巧与技术的工作, 一个好的设计意味着活动能取得成功, 因此团体辅导的设计研究尚有很多研究的空间。第三, 团体心理辅导在部队新兵适应性等方面取得了比较成熟的研究, 但怎样拓展其应用空间使其应用不落于形式, 使辅导不偏离主要目标, 同时激发参与者积极思考、交流的兴趣, 并使每一位团队成员能热情参与是一个值得思考的工作。

参考文献

[1]丁伟光, 刘凤健.军校学员战斗精神培养途径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09, 3:25-27.

[2]高维春.海军航空兵飞行人员战前心理训练方法及意义[J].海军医学杂志, 2003, 12:296-297.

[3]马启平.关于深化机关直属部队战斗精神培育的思考[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12, 28 (4) :124-125.

辅导员的精神 第10篇

郭允冲在主持报告会时强调, 部直属机关各级党组织要继续抓好全会精神的学习贯彻, 采取多种方式深化学习, 引导党员、干部进一步认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进一步把握四中全会决定的精神实质, 进一步领会决定提出的新要求、新举措, 切实增强贯彻落实全会决定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郭允冲说, 要认真落实机关党建工作责任。各单位党组织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党建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要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 加强对党建工作的领导, 履行好党建工作责任, 带领党组织一班人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党建工作的特点和规律, 认真谋划本单位党建工作, 充分发挥第一责任人的作用。领导班子其他成员要按照工作分工, 积极配合抓好党建工作。要把贯彻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作为抓手, 进一步建立书记负总责、职能部门具体抓, 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党建工作责任体系, 不断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直属机关党组织建设。

上一篇:兴趣改进下一篇:食品加工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