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的探究而设计

2024-09-17

为学生的探究而设计(精选7篇)

为学生的探究而设计 第1篇

顾明远教授指出学校文化是学校内有关教学及其它一切活动的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郑金州教授认为学校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可以说, 关于学校文化建设的意义目前已经形成了共识:学校文化建设是一种生成与发展的战略。一言以蔽之, 学校文化建设应为师生的成长而设计的。

我想就基础教育而言, 校园文化特别强调为学生的成长而设计, 以学校的文化来浸润学生的个体精神, 从而促进学生的成长。下面结合我校的文化建设, 来说明我校是如何通过校园文化的设计, 来促进学生的成长的。

一.挖掘校园内外红色文化资源, 提升学生的社会使命感

江苏省黄桥中学所在的黄桥镇是一个千年文化古镇, 同时更是一个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历史名镇。70多年前, 陈毅、粟裕等老一辈革命家组织和指挥的黄桥决战, 使得这里有幸产生了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新四军三纵司令部旧址、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新四军黄桥战役革命烈士纪念塔、粟裕骨灰安放处等革命历史纪念遗址, 成为全国红色旅游线路上的重要“一景”。同时黄桥中学学校的木楼、工字楼曾经是黄桥战役指挥部, 学校运动场是当年新四军部队操练、誓师的地方。这些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 为学校进行民族精神、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绝好题材, 为提升学生的社会使命感提供了绝好载体。

而当下的80后、90后, 对那一段历史大多知之甚少, 认识模糊。事实上, 红色资源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 它内涵丰富、功能独特, 具有超越时空的强烈感染力、说服力和震撼力, 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精神境界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作为人类的一种宝贵精神财富, 红色精神应当一代一代地得到传承。

我们在校园内竖立了陈毅、粟裕的塑像;将校园主干道命名为东进路、胜利路, 教学楼命名为陈毅楼;筹集资金, 设立陈粟奖学金;开展以红色为主线的“大课间活动”;建立了校红色教育校园网站, 使红色文化时时刻刻地感染着在校的莘莘学子。

通过红色文化的熏陶,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让他们懂得服务国家和社会, 是当今中学生的神圣使命感;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摒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个人主义等错误人生观;还有利于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

二.创设传统文化教育的氛围, 浸润学生的精神灵魂

有人认为文化承载精神, 精神体现文化。校园文化, 往往通过校园的“环境”和“氛围”表现出来, 使校园中弥漫着的一种文化精神, 而这种精神往往会潜移默化地浸润学生的精神, 促进学生精神的发展。

我校以传统文化精神来熏陶学生的精神灵魂, 我们在学校教室、过道、食堂、报廊、草坪等地方, 呈现了大量的有教育意义的古代诗句、中外警句等来激励学生的精神。如“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 起于垒土;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俭, 德之共也;侈, 恶之大也”、“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玉不琢, 不成器;人不学, 不知道”、“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等。学校里大约固定呈现的有300句名言, 让学生在校园行走的过程中, 时而不时的受到熏陶、激励, 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精神、意志。

另外, 我校的校训是“智、仁、勇”, 学校将其刻于学校中心的大石上, 学生在校无论在哪个角度, 都能看到这几个字。其中蕴含着“好学近乎智, 力行近乎仁, 知耻近乎勇”的育人思想, 并随着历史的发展赋予它新的内涵:“好学”即自主学习, 终身学习;“力行”即实践能力, 创新精神;“知耻”即内省自律, 洁身自好, 做到这些就能“智者不惑, 仁者不忧, 勇者不惧”。

传统的文化精神的浸润, 使得我校学校具有了一种悲天悯人、自强不息的情怀。

三.弘扬播科学理性文化,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科学精神具体是科学文化 (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 的核心组成部分, 是科学文化的灵魂。例如:中国中小学生的数学成绩好, 跃居世界前列, 但科学实验的得分却非常低, 原因何在?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学生科学思维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科学教育的根本在于如何求真———德国启蒙运动的思想家莱辛有句名言“对真理的追求比对真理的占有更为可贵”。恩格斯一再强调:“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各个高峰, 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始终是人类进步的两个车轮, 校园文化不仅是培养人文精神的沃土, 同样也是培养科学精神的沃土。科学精神同样是学校文化的灵魂, 如果学生失去的科学理性精神, 对他们未来的生活和工作是极其可怕的, 也会给社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学校在教学的走廊上, 挂了大量中外科学家的画像和他们的事迹、名言, 在学校实验楼上设立了我校校友、地质学家“丁文江事迹展”和生物学家王德宝的事迹介绍, 学校还在草坪上设立了中国古代科学家塑像。其中“丁文江”是李四光的老师, 在中科院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地质研究所, 丁文江被称为中国近现代史上地质研究第一人, 他的科学精神激励着学生为国家的科学发展而努力学习。而王德宝院士参与发现了人工合成胰岛素, 特别是其爱国精神和在文革期间仍能理性地思考问题, 实事求是的研究问题等, 值得学生学习。在他们身上, 让学生看到科学理性精神的四种道德规范:科学的国际性;公有主义, 强调真实的科学发现是社会合作的产物;不谋利精神, 从事科学事业首先是为了求知、好奇心和志趣;有条件的怀疑精神。

我想学生在这些科学大家的理性精神和求真精神的引领下, 在他们心中植下科学理性的种子, 他们将来必然会以此来要求自己, 并能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四.创设宜人的文化环境, 陶冶学生心灵

文化既有精神层面的, 也有物质层面的。我们通过创设宜人的环境, 来陶冶学生的心灵。

学校老校区整个设计像一把小提琴, 又像一艘前进的轮船, 其寓意是学生既要有人文素养, 又要有科学探索精神;既要有独立的个性, 又要有合作的精神;既要有非凡的想像力, 又要有求真务实的精神;既要仰望星空, 又要脚踏实地。

另外学校有一个面积约二十亩的天然湖, 叫“牛皋洗马池”, 湖水清静, 杨柳环绕, 亭榭相连, 这里适宜在茶余饭后散步休息, 陶冶性情。更重要的是这里还是牛皋岳飞当年抗金的地方, 有纪念碑, 有纪念塔。纪念碑正面书法家用隶书大书“抗金英雄牛皋洗马处”, 一笔一画, 工工整整, 一丝不苟, 表达了人们对牛皋将军抗金爱国的崇敬之情。石碑背面是用狂草疾书写的抗金英雄岳飞的《满江红》中的名句“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书法家也是“壮怀激烈”, 以狂放不羁之笔法, 将牛将军的英勇豪迈之气、爱国忠贞之情、急切报国之心表现得淋漓尽致。看到这些, 一种精神的震撼油然而生。或许平静的湖面看不到当年的景象, 但学生在湖边散步, 可以想像当年的景象, 体味历史的博大与深邃, 感受到人民创造的历史和那些同样值得铭记的承载着历史的一草一木、一事一物。

每当学生漫步于“洗马池”畔, 他们或许会被这里的宜人的环境陶冶, 或许会被这里的历史精神所感染。可以说是自然之景与文化之境的完美融合, 共同作用于学生的心灵, 让学生心灵更健康。

五.营造校园情感文化, 促进学生情感的成长

学生的情感发展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我们在学校的电子屏幕、学校网站、黑板报、报廊不断变化校园文化的内容, 注重一些情感变化性的内容, 以此来适应学生不断变化的情感, 从而有效地促进其情感的发展。

如开学的时候, 我们将一些激励语言呈现在学校电子屏幕上, 让学生在开学初期能够静心读书, 确立本学期的学习目标。如“新学期, 让我们从新开始”, “新学期, 你准备好了吗”, 每天早晨学生进校时, 电子屏幕上会出现“迎着晨风想一想, 今天该怎样努力”, 每天放学时电子屏幕上会出现“踏着夕阳问一问, 今天有多少长进”。平时天气变化, 我们会提醒学生“请打开窗户, 呼吸新鲜空气”、“天气变冷, 防止感冒”等, 让学生感受到学校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着他们的身心。再比如考试期间, 学校电子屏幕上会出现“细心答题、静心思考”、“永不放弃”等温馨的提示。再比如每次放假回家:学校电子屏幕上会出现“注意安全, 一路顺风”等语句。

这些动态的屏幕文化, 沟通了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感情, 有利于学生情感的健康成长。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和精神的长期积淀后的展现, 它是一种无声的渗透, 以水滴穿石的毅力, 于多年如一日的影响中, 实现对学生精神情感的浸润和渗透。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说话”, 让每处环境都育人, 整个校园, 就是文化教育的大课堂, 要让校园的文化为学生的成长而设计, 要让学生视线所到的地方都带有教育性, 让他们都受到感染和教育。

为学生好学而设计教育 第2篇

我们现在遇到的现实问题是以课养考, 控制了课程, 教学代价巨大, 后果严重。有一年的高考出了“把若干个短句子拼成一个长句子”的题目, 有了这个高考题就有了这个类型, 有了这个类型就有了这个理论, 有了这个理论就要有例句来反映, 这就是我们现在的课程。大家都认为这种被考试控制的课程要改, 但又不敢改, 因为怕改了考试会考得“不咋的”, 所以约定俗成至今。因此, 考试的模式让大部分校长、老师都不敢轻易去改变课程, 但是专门做研究的人应该负起责任, 在高考不可能改变的前提下, 发现一个好办法, 可以让学生又不累成绩又好。

“教”和“玩”, 可以兼容和转化

什么是生本教育?生本教育就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教育, 区别于为教师好教而设计的师本教育。课程再造的途径是把教转化为学, 再把学转化为玩。

生本教育为什么从一开始就有了课程与教学根本再造的自觉性, 而且不遗余力地推进它?原因是为了让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而在实际教学中, 无论是原有的教育方式, 还是教育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都指向学生仍然不好学。

一位香港校长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堂课的老师病了, 请一个代课老师来看管学生, 这位老师要求学生:玩什么都可以, 就是不要吵。学生玩呀玩, 声浪越来越高, 代课老师就干预了, 说:“你们再吵, 我就讲课了。”这立即把学生们“镇”住了——原来学生最怕的是老师讲课!这是因为学生的天性是“玩”, 也就是进行他们自主的、生动活泼的、创造思维的、快乐无比的活动。

只有充满了这样的活动, 学习之树才能常青。“玩”的主体是学生, “教”的主体是教师, “教”不能直接转化为学生的“玩”, 但“教”和“学”有内容上的联系, 所以“教”可以转化为“学”, “学”的主体是学生, 他们能将“学”转化为“玩”。这就是说, 貌似距离遥远的“教”和学生的“玩”是可以兼容的, 可以转化的。

教师要做的, 是“寻根”和“给根”

在把“学”变成“玩”的过程中, 只要做一件事, 就是寻找根基。

所谓根基, 它的形态非常小, 非常简单, 用6个字概括它就是“根本”“简单”“开放”。找到根本就找到了简单, 当找到根基的时候, 就又得到另一个幸运, 它为我们空出了许多时间和空间。

我们把根基称为“慧根”, 什么是慧根呢?举一个例子, 教师要讲多边形的内角和, 只要问孩子们一个问题——“你们此前学过的最接近的知识是什么?”然后再问:“如果你走到了陌生的地方, 你会怎么想呢?”孩子们说:“回到熟悉的地方去。”这两个问题, 就是全部的根基。第一个问题可看作是知识之根, 第二个问题反映的是人性之根, 这两个根是可以“加”起来的。因为知识是人创造的, 是用来描述人的世界的。

为学生“好”学而设计教学 第3篇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市港侨中学是一所地道的农村初中, 有着当下农村初中的各种典型弊病。我们渴望找到能真正让学生自主学习、快乐学习的教育变革之道, 但是, 路在何方?为学生设计一种以学生好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 课程与教学的生本式再造是关键。为学生好学而进行的课程再造, 是根据生本教育“小立课程, 宽着期限, 大作功夫”的原则进行课程整合和教材重构。也就是, 发自教者的材料尽可能少, 而学生可以做的事情尽可能多。在课程的整合和教材重构中, 让学生“先会后学, 先做后学”的前置研究是让学生好学的前提。

《老王》是八年级语文教材里的一篇课文。杨绛笔下的老王, 离我们那么近, 又那么远。近, 是因为在我们周围有不少像老王那样生活艰难而又心地善良的人;远, 是因为那个老王是那个时代的杨绛遇见的。为了让学生好学, 我们布置给学生的前置研究是这样的:

1.阅读课文《老王》, 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或想到了些什么?

2.寻找身边的“老王”:你还在哪些文学作品中找到了“老王”的身影?

3.我们身边有没有“老王”那样的人?说说他们的特点, 讲讲他们的故事或谈谈你的感受。

课堂上, 有学生积极地向大家推荐阅读杨绛的《干校六记》和《我们仨》, 也有学生争着推荐阅读《围城》;两周后的阅读课, 学生围绕钱钟书和杨绛夫妇俩的作品进行阅读讨论与分享。在对“老王”的搜寻行动中, 有学生找到了屠格涅夫的《乞丐》, 也有学生发现了列夫·托尔斯泰的《穷人》, 还有学生觉得《巴黎圣母院》的卡西莫多也算一个。在谈及身边的“老王”时, 班上竟有过半的学生谈到了学校里那位黑瘦的清洁工“老周”;还有学生觉得自己的父母有时也像老王, 穷苦卑微但心地善良, 老实厚道。

语文课程就是这样, 以阅读为核心, 以读引读, 以读引说, 以读引写, 从课内到课外, 从文本到生活。而符合学生实情的“好 (hǎo) 学”的前置研究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而设计的。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 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 能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 解决问题能力增强, 自觉性提高。我们的教学要充分信任学生,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积极创设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教学情景。

在学习《范进中举》的语文课上, 有学习小组介绍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相关知识, 还推荐大家观看纪录片《科举》片段;也有小组直接介绍《儒林外史》这部作品, 来阐述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其中, 有个小组着重解读了《儒林外史·序》, 另一小组对书中严监生这个吝啬鬼进行评价;也有小组将范进和书中的周进作对比, 讨论他们的幸与不幸;还有小组将《孔乙己》和《范进中举》两篇文章作对比阅读, 并以“当孔乙己遇上范举人”为题写文章。还有小组着重分析“胡屠户”这一角色, 并谈及现实生活中以及文学作品中类似的人物。最后, 全班同学还以“话说科举状元和高考状元”为话题开展了一次探究交流活动。

过去, 我们常常低估学生的学习天性和潜能, 认为他们必须经由教师传授获得知识, 事实是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主学习获取知识。教师要做的, 是在综合结论、态度、精神和方法等方面给予指引。

在课程与教学的生本式再造下, 老师和学生成为学习、成长的共同体, 我们学校的教师变了, 我们学校的学生变了, 我们学校变了!过去, 我们的教师一直坚守三尺讲台, 如今, 那里已成了学生的展示舞台。语文课, 学生在上面分享阅读心得, 表达独到看法, 展示个人与小组魅力;数学课, 学生在上面大胆假设, 举例求证, 寻根问底, 查漏补缺, 举一反三;英语课, 学生在上面创设情景, 真情演绎, 绘声绘色, 表现出色;政治课, 学生在上面针砭时弊, 唇枪舌剑, 结合生活, 总结得失, 扬长避短;理化课, 学生在上面操作演示,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探究问题。每周的升旗仪式, 不再是领导枯燥的说教, 而是师生激情的演讲。不知道从何时起, 这所普通农村初中的师生变得如此自信。

最初, 学生能拿几个县级奖, 我们便沾沾自喜;如今, 我们的学生在各科各项竞赛中都喜获佳绩。何汶璐同学在2014年全国青少年建筑模型教育竞赛中, 以广州市第一名的身份参加了全国总决赛, 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从“引进”到“输出”, 这是一所学校的“涅槃”。学生在家长会上说:“在生本教育下得到锻炼的我, 已是一个合格的小老师, 生本教育让我深入地了解问题, 并解决问题, 让我在团队合作中能更好地展示自我。”外出交流回来后的老师说:“在教学交流中, 很多老师带着敬佩的语气提起港侨中学的名字, 这让我非常骄傲。”

为学生的探究而设计 第4篇

“任务驱动教学法”尤其适用于学习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教学, 其特点就是紧紧围绕任务展开教学。随着信息技术课程的进一步推进和优化,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被广泛应用, 教师在应用“任务驱动法”时都很注意“任务”的趣味性、操作性、层次性、合作性、生活性和思想性。科学合理的任务设计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真正培养、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面对不同的学习时期和学习对象, 不可能有永远适用的任务。很多教师即使知道“任务驱动”的优势并想应用它, 但苦于难以设计出高质高效的任务。笔者在多年的日常教学中发现, 其实“就地取材, 以‘我’为源”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即任务设计以学生自己为圆心, 可以是与自己相关的东西, 也可以是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这样的任务既贴近了学生生活, 又能实现信息技术课程“学有所用”的目标。

1 任务设计以“我”为圆心符合“任务驱动教学法”设计任务的基本原则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强调学生要在真实情境的任务驱动下, 在探究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在自主和协作的环境中, 在讨论和会话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活动。它的任务设计, 应遵循以下五个基本原则:

(1) 目标性原则。任务紧紧围绕教学目标, 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能力。

(2) 可行性原则。任务必须可行, 要依据学生实际情况, 把握程度, 保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经过自主和协作能够完成。

(3) 趣味性原则。任务若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将大大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4) 实用性原则。任务应与其他学科有机整合, 还应较多地联系生活、生产和社会实践。

(5) 开放性原则。任务要给学生“留白”, 给学生充分创造和发展的空间, 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思维得到发展。

2 任务设计以“我”为圆心具备适宜的条件

(1) 教学机房硬件设备的升级、网络资源的配备, 使实施类似的任务设计具备了硬件基础。

(2) 手机、数码相机等电子产品的普及, 邮箱、免费网络相册、QQ空间、班级QQ群的广泛使用, 为任务素材的获取提供了条件。

(3) 学生多为独生子女, 自我意识较强, 乐于展现、乐于分享。

3 任务设计以“我”为圆心应用实施的几个具体案例

3.1 查找文件及文件夹

学习使用“搜索”命令查找文件及文件夹时, 设置什么样的搜索任务很关键, 要让学生乐于去找, 在搜索中熟悉基本操作。笔者设计的任务是——“请找到我们班某姓 (该姓在班级里有多位学生) 同学的照片, 这个同学的名字有3个字, 并将照片放入“班级群相册”文件夹中, 看看谁第一个找到。”这个任务是要学生了解通配符“?”号和“*”号的区别, 任务一出, 学生们都像模像样地以小侦探的姿态开始了认真操作。当找到的目标照片打开后发现此某非彼某, 学生们哈哈大笑时;当小侦探都找到了目标但是速度有快有慢时, 教师的知识点及时切入。浓烈的兴趣加上亲身的实践,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2 Word 文本的录入及美化

每个班级都有班级文明公约, 但大多数班级是学生手写后贴在黑板旁, 不够醒目。在Word文本的录入及美化学习中, 笔者设计的任务是——“请全班同学担当设计师, 设计排版出有自己班级特色的文明公约, 优秀的作品将打印张贴在教师中。”录入什么样的文本和排成什么样的版式息息相关。公约内容是什么, 公约样式应该是什么样的, 学生都很熟悉, 这使任务有很强的目标性和可行性。教材中Word部分的第三节内容是用绘图工具设计班徽, 可将两节课的内容联系起来, 做成一个更有特色的、图文并茂的文明公约。自己的作品能在班上张贴展示出来, 对学生完成任务是极大的促进和鼓励。同时, 任务的成果也得到了很多班主任教师的肯定, 一举多得。

3.3 Word 文本框的使用

这是教材《真我风采》一节内容的重组设计。教材内容是使用Word中的“向导”功能, 制作一张名片。笔者考虑到学生的层次差异, 增加了使用文本框制作名片的内容, 任务设计为——“用文本框设计完成一张自己的个性化名片, 可以是自己现有身份的表述, 也可以假想自己是某个你想从事的行业中的一员, 由此设计一张名片。”每个人都有梦想, 看看学生的梦想吧!也许有一天, 这样的一张名片真的就会递到你的手里。

3.4 大头贴制作软件

大头贴学生都非常熟悉, 几乎都有亲身的体验, 软件本身并不难掌握, 难的是能根据照片主体的不同情况合理添加修饰性元素, 画龙点睛。为了增强整节课的趣味性, 笔者上课的时候准备了数码相机。先请四位学生出来, 大方地作出各种表情和动作, 当场拍下来。这个时候的学生已经明白教师的任务是什么了——“为这四位同学设计个性大头贴, 要体现出该同学的特点。”照片一下发, 学生们都急不可耐地在程序窗口中点这点那, 唯恐落后。有什么比让熟悉的同学“活灵活现”更有趣呢?有什么比自己动手探索实践印象更深刻呢?这样的任务, 学生永远会充满热情。

3.5 我形我塑

这个软件的学习时间, 适逢元旦前夕。即将过去的这个学期里, 学生的集体活动丰富多彩, 有运动会、有艺术节、有秋游, 照片记录下了每一个精彩的瞬间, 每一次集体的展示。于是笔者把任务设计为“新年新气象!请选择一张班级集体照, 配上合适的祝福语, 制作一张新年年历。”和班级文明公约一样, 大家推选出的优秀作品张贴在班上, 这是一份给班级的新年礼物!课后有的班主任还向笔者收集了全班的作品, 在班级文化墙辟出一块天地, 制作了专刊。

3.6 Flash 形变动画

任务——“同学们的名字都有很美的寓意, 寄托了父母美好的期望。请大家以自己的名字为题, 设计一个形变动画, 向大家展现你的名字魅力吧。”前一节课, 刚刚介绍了Flash工具箱的使用, 这个任务, 将前一节课的内容融入其中, 体现了“温故”和“知新”。课后笔者将一些作品反馈给班主任, 班主任发布在班级的QQ群中, 让很多家长收获了一份惊喜。

3.7 Photoshop 小综合

按教材编排, Photoshop五节课程内容学完后, 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常用工具的使用, 可以制作一些小作品了。笔者也是利用新年的契机, 请学生“设计一张独一无二的明信片, 要求有自己的照片、邮票、印章、祝福语。合理布局, 大胆创新。”课程结束后, 笔者将全年级的优秀作品用数码大师制作了视频专辑, 在学校大屏幕上播出, 给全校师生送上新年的祝福。

4 任务设计以“我”为圆心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4.1 教师要做个有心人

每一届新生的第一节课, 笔者都要求学生用一段文字或者一个表格介绍自己, 并附上自己的照片。QQ、邮箱等工具的普遍使用, 机房网络等硬件条件的支撑, 使得这个介绍任务很容易完成。笔者也借此收集到了学生的第一手信息, 为之后以“我”为圆心设计任务奠定了基础。另外, 教师还应关注学校、班级的各种活动, 如运动会、春游、社会实践等, 请课代表收集相关的素材, 以备不时之需。

4.2 任务设计以“我”为圆心要注意强调个性

在很多任务的布置中, 笔者都强调要做个性化的东西。这基于两点考虑:其一, “我”的作品, 展现的是“我”。在作品中添加了自己的东西, 会使学生有很强的亲切感和归宿感, 宜于任务的完成。其二, “我”的作品, 就要有“我”的个性。每位学生都乐于向教师展示自己最好的一面, 有对比, 有高低, 谁也不甘落后, 有这样的心理, 高质量的作品就不难产生。

4.3 任务完成过程中要注意引导

比如大头贴一节, 很多学生做的都是锦上添花的效果, 但也有一些学生不友好地丑化照片上的同学。对这样的现象, 笔者提出批评, 请全班学生换位思考, 避免同样情况的发生。

任务设计以“我”为圆心, 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从学生熟悉的人、事、物出发, 真正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真正相信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潜能;真正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进步和发展的愿望;真正认识每位学生都具有不同的个性;真正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带着强烈的参与意识和成就感, 在教师创设的氛围中, 让学习因“我”而动, 因“我”精彩纷呈。

摘要:较之其他学科课程, 信息技术课有着较强的实践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造性。基于这些特点, “任务驱动法”?成为了信息技术课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教学方法。“任务”质量的高低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授课效果的优劣。本文结合笔者日常教学的实践, 就“任务设计以学生为圆心”教学中的设计与实施进行了探讨。

为学生的探究而设计 第5篇

1以“学生为中心”的内涵

以“学生为中心”,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2]。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领者,所有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必须围绕学生的“学”进行。它以学生当前状态为基础,挖掘学生潜能,以促进其全面发展为目的;把“学生学习”作为教育的中心;重视学生的学习效果。

“以学生为中心”是教学理念、管理理念、服务理念的转变,教学方法、评价手段的转变[3]。它实现了从“传授模式”到“学习模式”转变。在当今信息大爆炸时代,知识更新如此之快,只有让学生拥有主动学习和创新的能力,始终保持学习,他才能应对纷繁复杂的新环境和层出不穷的新知识,而这才是读大学的最终意义。

2以“学生为中心”的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设计

2.1通用的课程教学设计模板

围绕课程教学目标,如何进行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设计?下面以课程教学模块为单位,从模块教学的4个主要方面:学习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活动、教学评估进行展示[4]。

学习目标:规定学生在一次模块学习结束后需要做什么来展现对课程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属于阶段性目标。与课程目标不同的是,课程目标规定学生在课程学习结束后能掌握什么,能做什么,属于终结性目标。

教学策略:教师如何将内容传授给学生,可以采取画外音、幻灯片、动画、屏幕截图展示、样品分析等手段。

学生活动:给每个学生提供达到学习目标的训练机会。

教学评估:衡量学生掌握了多少学习目标,依据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表1给出了通用的课程教学设计模板,可以在此模板区域的顶行看到我们给出的指导你完成对应列信息填写的样本文字。

2.2 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设计

C语言程序设计作为计算机及相关专业大学生学习的第1门计算机语言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用“计算机思维”方式进行计算机编程,领会面向过程程序设计的思想,掌握面向过程程序设计的方法,使学生能够运用C语言解决处理专业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精神。

围绕课程教学目标,根据表1给出的模板,下面以C语言中的“循环”和“项目”2个模块为例,展示“以学生为中心”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设计。

模块编号:省略

模块标题:循环结构1.while循环;2.for循环;3.do…while循环;4.循环嵌套

模块概述:在“循环”模块中,我们介绍C语言的3种循环结构。我们首先通过实例学习3种循环结构的语法,然后讨论3种循环结构的应用及循环嵌套,最后我们通过教学案例项目中对应该模块知识的代码分析得出结论:循环结构是功能稍复杂C项目中不可或缺的基本结构之一。

模块学习目标:通过“循环”模块的学习,您将能够:

1)讨论3种循环结构的使用场合;

2)讲解3种循环的正确语法结构及常见应用;

3)运用循环结构编程求解数学问题,如求素数、求最值、数列求和等;

4)应用循环结构编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百元买百鸡问题、找零钱问题、猴子吃桃问题、图案打印等。

教学策略:

1)介绍C语言的3种循环结构(对应学习目标中的1.1,1.2):教师事先录制3种循环结构的语法视频,上课前2天发给学生。学生自行观看,并准备课堂集体讨论的问题,此过程遇到任何问题时,请随时和教师网上交流;

2)斐波那契数列求和(对应学习目标中的1.3):课堂大屏幕展示编程求解过程,学生自带笔记本电脑课上跟老师一起敲代码;

3)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百元买百鸡问题、打印心形图案(对应学习目标中的1.4):教师事先录制视频。百元买百鸡问题:视频讲解该类问题的解题思路,求解算法(包括普通算法、改进算法,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算法表达工具(流程图)的使用,编写算法实现代码。打印心形图案:视频讲解该类问题的设计思路,实现代码。此视频和该模块语法视频一起发给学生,学生自行观看。学生观看视频时需要做学习笔记。最后完成模块作业。

学习活动:

1)学生集体讨论(对应学习目标中的1.1):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问答式讨论;

2)通过PPT演示(学生课下事先准备PPT)、C语言辅助教学平台自检小测验、课堂小测验、作业、模块考试,学生解释(学习目标中的1.2,1.3,1.4);

3)学生以项目组为单位(3-5人),完成一个信息管理系统类项目的设计与实现。根据本模块知识,编写自选系统相应模块的实现代码(对应学习目标中的(1.3,1.4);

4)课上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示项目设计成果,集体讨论,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对应学习目标中的(1.3,1.4)。

评估:

1)形成性评估:老师与学生会谈、问与答、学生PPT演示、学生发言、自检小测验、随堂小测验、学习笔记;

2)终结性评估:作业、模块测试。

模块资源:

1)教科书:第3章循环结构及应用;

2)参考书:见校园网C课程网站;

3)教学视频:课前2天由教师统一发放;

4)网络资源网址:C课程辅助教学平台(http://5ic.net.cn/)、极客学院mooc网站(http://mooc.jikexueyuan.com/ncbuct)、学堂在线公开课(http://www.xuetangx.com/)。

模块编号:项目

模块标题:项目实战,学生模仿教学案例项目——学生成绩管理系统,以项目组为单位(3-5人),完成一个自选信息管理类系统项目的设计与实现。要求系统必须具有8大基本功能:

1.信息录入2.信息显示3.信息查询4.信息修改

5.信息插入6.信息删除7.信息统计8.信息备份

模块概述:在这个模块中,我们介绍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我们首先学习面向过程程序设计的设计思想、步骤;然后跟随C语言各模块知识的学习进度,我们讨论教学案例系统及自选系统各功能模块的C语言实现;最后,演示自选项目,进行自选项目答辩,书写自选项目设计报告。为了在项目中尽可能应用到本课程所有重点教学内容,可以采用对该系统版本进行升级的方式解决。

模块学习目标:通过“项目”模块的学习,您将能够:

1.1讨论面向过程程序设计的设计思想、步骤;

1.2讲解面向过程程序设计的设计步骤、算法及常用描述工具;

1.3模仿教学案例,应用所学C语言知识编写自选系统各功能模块的实现代码;

1.4设计友好的系统运行界面

教学策略:

1)介绍面向过程程序设计的设计思想、步骤(对应学习目标中的1.1,1.2):课堂讲授;

2)编写各功能模块实现代码(对应学习目标中的1.3):课堂讲授、观看视频、探究式学习、项目组合作学习;

4)系统运行界面设计(对应学习目标中的1.4):课下观看教师录制的视频、探究式学习、项目组合作学习。

学习活动:

1)项目组讨论(对应学习目标中的1.1,1.2),书写项目任务计划书;

2)按照项目任务计划书的安排,完成系统各功能模块的实现代码(对应学习目标中的1.3);

3)阶段性项目汇报:以项目组为单位进行项目阶段汇报(对应学习目标中的(1.3,1.4);

4)项目答辩(对应学习目标中的1.3,1.4)。

评估:

1)形成性评估:项目个人开发日志、拍摄的小组合作开发场景视频、项目阶段性检查;

2)终结性评估:项目答辩、项目报告。

模块资源:

1)教学视频:跟随课程进度,由教师课前2天统一发放;

)图书馆:语言项目实战教程;

3)网络资料:百度搜索。

特别说明:不同学校的不同专业,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学时数不一定相同,故上述对C语言中的“循环”和“项目”2个模块的教学设计,没有涉及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学时分配。各任课教师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自行安排。

从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实践看,针对C语言中的不同知识点,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讲授法、翻转课堂法、演示法、实验法、案例法、项目法、讨论法、角色转换法、游戏法、激励法等。对于学生学法,尝试了自主学习法、模仿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等。教学效果较好,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均有显著提升,使该课程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

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必须随之调整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从传统教学模式的终结性考核,改为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

形成性考核:可以采用老师与学生会谈、观摩、问与答、初稿、自检小测验、日记、课堂讨论等形式。确保每隔一段时间开展形成性考核,这将帮助教师和学生投入到学习中去,也帮教师评估自己的授课。

终结性考核:其根本目的是提供学习证据,给出作业成绩或者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教师将用这些成绩来确定学生是否已经掌握课程和课程材料,来评判他们是否能够继续相关领域的学习或者相似领域的更高层学习,考核形式如章节/单元测试、期中/期末考试、项目、终稿等。

4以“学生为中心”的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效果分析

图1给出了我校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改前后的14软件和15软件成绩统计对比图,从图1可以明显看出改革效果:15软件的学生考试成绩,良和优两个分数段的学生人数在上升,及格和不及格两个分数段的学生人数在下降。当然,这个成绩的取得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这种教学改革施压给学生的学习压力是比较大的,从改革初期的学生不理解、不接受,到后来的接受、喜欢,这期间教师付出了很多的心血,如课余时间录制课程视频,对学习上需要帮助的学生额外增加辅导时间,找学生谈心,鼓励学生承担责任,积极塑造学习习惯,同时让学生理解独立自主的终身学习。

5总结

“以学生为中心”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真正实现了从“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创造知识”的转变,注重培养学生潜力的培养,符合时代需求。

但是必须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改革不仅仅是教学改革,而是涉及整个学校系统,如学校文化、教学管理、技术系统、资源配置等,甚至社会环境如政府政策和社会舆论等方面。如果仅仅把改革看成是教学部门的事,与学校其他部分无关,这样的改革不会成功!

摘要:“以学生为中心”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领者,所有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必须围绕学生的“学”进行。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探讨了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设计问题,从课程教学的4个主要方面:学习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活动、教学评估展示C语言“循环”和“项目”2个模块的教学设计。教学实践效果较好,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均有显著提升。“以学生为中心”真正实现了从“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创造知识”的转变,注重培养学生的潜力,符合时代需求。

关键词:学生为中心,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设计,课程设计模板

参考文献

[1]赵娜.新西兰职业教育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5):239-240.

[2]赵炬明.论新三中心:概念与历史——美国SC本科教学改革研究之一[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3):35-56.

[3]赵凌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以基础德语课为例[J].中国培训,2016(8):246.

为严酷的汽车环境而设计 第6篇

在美国,用户已购买的汽车已经超过2.44亿辆(截至2006年6月),同时每年大约再售出1800万辆(这个数字中包括轻型卡车)。即使把歇业率考虑在内,这也意味着每年的净增车辆达800万部之多!美国公众通常将其座驾视为其特有个性的延伸。因此,他们要保留并使用自己的汽车,而不是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由于这个原因,美国对汽车的需求不会下降,而是会持续增长,因为随着年轻的消费者达到法定年龄,他们也将购买自己的汽车。

另外,随着世界各地实施了多种新的尾气排放标准,一种称为“Hybrid(混合动力)”的新型汽车日益受到欢迎。这种新趋势的势头只会增强,并给汽车领域注入新的活力。结果,预计到2015年,全球汽车销售量将达到8200万辆,而2007年为6600万辆。令人关注的是,增长最快的将是中国市场,中国汽车销量预计将从2007年的700万辆激增到2015年的1400万辆,年复合增长率约为9%。显然,这表明汽车电子产品有极大的增长潜力。

这对汽车电子产品的增长意味着什么?

首先,汽车电子产品必须能够承受极宽的极限温度范围。在北方,温度可能下降至-40℃,而在引擎仓内,温度可能升高到+125℃。这与对军用级组件的期望一样高,但却是在一个对成本非常敏感的市场。

汽车中的12V电池电源被称为“炼狱中的电源”,这种叫法有充分的理由。在非常冷的天气中启动发动机,常常被称作“冷车发动”,这种情况可能导致电池电压下降至4V。而在有些汽车公司,这一电压要求甚至降得更低。电池连接不牢固或重负载断开常常导致出现“负载突降”情况。在这种情况下,12V电池电压也许瞬间超过100V,就一个所谓的12V系统而言,这也许不是人们期望出现的情况。让事情更加棘手的是,即使电池装反了,也不允许电子产品有任何损坏。

显然,从环境温度和工作电压的角度来看,汽车电子产品所处的环境非常严酷,不仅如此,汽车环境在其它一些方面也呈现出同样的挑战性。由于汽车中的电子产品越来越多,因此容纳这些系统的空间越来越小了。复杂的电子系统现在必须塞进引擎仓、仪表板、头垫等狭小空间中。

LED正在取代白炽灯

豪华汽车制造商正在越来越多地利用最新的固态LED照明技术增强其汽车的美感,将这些更轻、更小和更可靠的产品用于内部和外部照明。例子之一是奥迪(Audi)新的A8豪华跑车,通过这款车,奥迪第一次提供完整的LED前灯组装作为选项。LED还有望降低成本并延长寿命,这与白炽灯用于内部照明相比是明显的优点,例如,高强度放电(HID)和卤素灯用于前灯。

不过,用汽车电池驱动LED需要一个DC/DC转换器,以准确调节LED电流,确保一致的光强和颜色一致性并保护LED。另外,依照LED打算用作前灯、尾灯、信号指示灯、内部气氛灯或阅读灯而定,DC/DC稳压器还应该为具体的电源需求而优化。图1显示了LED在汽车中各个部位用来照明的例子。

另外,一个巨大的挑战是,用可能低于、等于或高于负载电压的电池电压为一个或几个LED串供电。另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是,以大调光比和高效率为LED调光,同时在低亮度端和高亮度端保持颜色特性不变。DC/DC驱动器高效率工作是一个关键要求,尤其在驱动高亮度(HB)LED时更是这样,因为未转换成发射光的功率都通过发热浪费了。

未来趋势和可靠性问题

将来,汽车中的电子产品将会普遍得多,这是事实。如果不采取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与日益增多的电子产品有关问题,那么今天看到的可靠性问题注定会变得更严重。而且问题不仅是客户满意度,它还正在变成对行车安全的担忧。收音机不能正常工作是一回事,但是如果电动转向系统失灵,汽车需要驶到路边以重启系统,那问题就大得多了!

那么可以做些什么来解决这些令人担忧的问题,又不会倒退回汽化器和燃点时代呢?也许可以从日本厂商那里得到启示。毕竟,雷克萨斯(Lexus)1995年在可靠性上排名第一,2005年仍然位居第一。日本人也成功地实现了一致的高质量标准,不管他们的车是在哪里生产的。在日本名谷屋或美国俄亥俄州生产的汽车质量一样高。日本人是通过与供应商紧密合作并在设计阶段关注每一个细节做到这一点的。

客户发现的绝大多数问题都源自设计阶段而不是生产阶段。缺点一旦设计进去了,任何工人都不可能在生产中将其剔除出去。另外,没有可靠的组件,也不可能造出可靠的汽车。很明显,只采用系统级的方法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系统级和组件级需要齐头并进。

因此我们需要用两步走的方式完成汽车电子产品设计。要提高未来汽车的质量,同时需要卓越的系统级设计和出色的组件级可靠性。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确定所有系统级问题并仔细规划,因为系统架构问题在后来的设计阶段是很难解决的。

由于汽车的网络化程度越来越高,因此在开发初期就确定系统间传递信息的类型和系统通信控制方式是至关重要的。功率、热量和空间限制也必须在系统级规划阶段解决。尽管单个子系统在备用状态可能只消耗两三毫安,但是在未来的汽车中,可能有100个这样的子系统,会迅速耗尽汽车电池的电量。诸如此类的限制因素可能对电源系统类型的选择产生重大影响。而且,正如前面提到的那样,必须在系统级规划时考虑防止子系统间可能产生干扰的措施。

经过多年的模拟集成电路开发,凌力尔特公司深知,最成功的产品一定是与客户紧密合作的产品,我们根据客户需求,确定最佳集成电路。我们并不是一上来就问客户,需要什么类型的集成电路或希望实现什么样的性能规格,而是问“这个项目的目标是什么?你们试图解决什么问题?”集成电路设计师与系统设计师的着眼点不同,常常提出客户并不知道也无从要求的创新性解决方案。系统设计师与集成电路设计师思路开阔地合作,总是会产生性能最佳、成本最低和最可靠的解决方案。

正如前面已经提到的那样,只采用系统级方法明显是不够的。组件级可靠性也是至关重要的。从历史上看,汽车设备制造商一直把重点放在单个组件的质量上,以此确保集成电路的质量。这个过程确实很重要,但是只有这种过程还不能确保系统的可靠性。例如,一个DC/DC控制器集成电路可能出色地通过了组件级合格性测试,但是如果工作模式没有确定好,同时接通了顶部和底部的栅极驱动器,那么即使该集成电路本身不会有任何问题,也可能损坏外部MOSFET。而这类问题不容易由组件级合格性测试检测出来。

由于组件级合格性测试检测不到这类问题,因此汽车设备制造商必须非常仔细地选择集成电路供应商。汽车制造商应该检查目标供应商过往的现场故障率,也应该花力气了解该供应商的“质量文化”。电路设计师、测试工程师和芯片工厂操作员做了哪些工作来确保其集成电路具有一致的质量和可靠性?

汽车制造商要考虑“总体拥有成本”,而不是在满足最低要求的情况下简单地选择最便宜的集成电路,这一点也很重要。在选择集成电路厂商时,不够充分的应用支持、交货不够准时以及附加的外部组件所带来的成本都要予以考虑。最后,只要有可能,就应该选择专门为苛刻的汽车环境而设计的集成电路。

集成电路应该规定工作在宽温度范围,就电源管理集成电路而言,在有些情况下,要能够承受高达150℃的结温。对于电源器件来说,仅规定器件的额定工作温度为125℃还不够,因为结温会高于环境温度。始终保持接通的子系统应该采用具有非常低的备用模式电流的集成电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电池泄漏。能够承受冷车发动和负载突降情况也是至关重要的。

为学生的探究而设计 第7篇

本书首先介绍了人类思维与推理的理论模型,可以给学生有效学习提供新的理论视角。此理论模型是关于“智慧、智力与创造力之整合”(Wisdom,Intelligence,and Creativity Synthesized)的模型,简称为WICS模型。我们相信拥有智慧、智力、创造力是个体在社会中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教育则不仅是教给学生这些因素,而且应将其有效综合起来。

——摘自《教出有智慧的学生——为智慧、智力、创造力与成功而教》,第3页

WICS模型是智慧、智力和创造力的整合模型,WICS模型将人放到真实的生活世界来考虑他们的发展,而不是原有的类似于实验室环境下的基因决定论。前者认为决定人发展的成分很复杂,每个人都有内在的潜能,这些潜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基因遗传的限制,但是基因怎样起作用和多大程度上起作用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生活中每一个人是否能取得成功取决于他是否能综合运用智慧、智力和创造力。而后者则认为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在出生那一刻就差不多有定论了,基因决定人的发展。WICS模型由三部分组成,即智慧、智力和创造力。而斯滕伯格将智慧、智力和创造力都从实验室中取出,暴露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中加以诠释。

第一,何为智力。斯滕伯格也将之称为“成功智力”。成功智力理论是在三元智力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三元智力理论包括三种亚理论,即成分亚理论、经验亚理论以及情境亚理论。成分亚理论主要是指信息加工成分,包括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经验亚理论主要是指经验领域中的各种成分,尤其是对新异性的敏感性。情境亚理论是指在真实环境中的运用成分,包括适应、改造和选择环境的过程。三种亚理论后面进化为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分析性智力的作用是分析问题、定义问题、制订方案、优化配置等。创造性智力的作用是发现新问题和新视角。而实践性智力的作用则是将想法付诸实践。

第二,何为创造力。创造力其实是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三者的综合和平衡。创造性智力可以让我们跳出俗套,但如果没有分析性智力的辨别、比较、评估、检验就会成为一团乱麻,而实践性智力则能将创造性的想法转变为实践。创造力的发挥需要整合六大资源。1.知识。一方面创造的基础是一定量的知识,但另一方面过量的知识也会局限人的发展。研究发现,创造力和知识之间是一个倒U型的关系,即适量的知识最有益于创造力的萌发。2.智力。与创造力相关的是两种智力。一是重新界定问题的能力,只有突破前人对原有问题的界定,才有可能发现新的领域和视角。二是对问题的洞察力,对问题的洞察力包括三种,即选择性编码,找到界定问题或解决问题的关键因素;选择性组织,对内在联系不明显的因素进行组合;选择性比较,通过比较分析,发掘旧信息对解决新问题的价值。3.思维风格。思维风格并不是一种能力,而是运用智力的偏好。但一般来说,立法型思维风格的人拒绝从众,喜欢按自己的规则和方式来做事,有助于产生有创意的想法。当然“不同”和“创意”又不能完全画上等号,因此也不见得立法型的思维风格就一定会产生创意。4.人格。在斯滕伯格看来,有创造力的人有时会显得“格格不入”,他们的想法总是领先他人一步。这样的人通常具有以下人格特征,一是容忍模糊,二是不屈不挠,三是不断开拓,四是合理冒险,五是充满信心。5.动机。创造性的行为常常受内在动机的驱动,不仅对目标感兴趣,对实现的过程、途径和方法也很感兴趣。相比于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更为稳定和恒久。6.环境。环境与其他5个因素有所不同,它是外在于“人”的,但好的环境的确可以激发创造力。好的环境可以为创意提供条件和灵感,支持实现这些想法并在过程中不断评估和纠正这些想法。创造力需要整合六大资源,这六大资源不是线性累加,而是互相交错共同起作用的,比如立法性思维风格的人如果智力跟不上,也很难产生有创意的想法。高水平的智力和强烈的创造动机一旦融合,会成倍地提高创造力;不同的资源之间也可以相互补充,比如强烈的动机可以弥补环境的不足等。

第三,何为智慧。简言之,智慧是一种平衡,包括三个平衡,一是平衡个体内部(包括强身健体、提高声望、精神满足等)、个体之间(即考虑他人的健康、幸福等)和个体外部(超越自己和身边的人,去关心集体、国家乃至世界的发展)的利益;二是平衡适应环境、改造环境和选择新环境之间的关系;三是平衡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斯滕伯格从个体内部维度、个体与环境互动维度和时间维度创造了一个立体的平衡系统,对于我们认识在现实生活中的智慧大有裨益。智慧从根本上来说是涉及一个人的价值观的,比如诚实、真挚、互惠、同情和勇气。而默会知识则是智慧的核心。默会知识有三个主要特征,即程序性、目标定向性和间接性。程序性就是一种关于“如何做”的知识。目标定向性是指,如果说言明知识是静态的话,默会知识则可以充分激活言明知识,把它们动态地组织起来,朝着一个目标前行。而间接性则是指默会知识一般要通过自己做才能体悟,很难直接传授。另外,每一个人面对的情境也是不同的,默会知识比起言明知识来说有更大的灵活性,从这个角度来说,也很难一劳永逸地直接传授。从上述我们对智慧、智力和创造力的分析不难看出,这三个概念相互之间是交叉重叠的。不仅概念上是如此,在实践中也是综合运用的。在学校和生活中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每一个人能够综合运用智慧、智力和创造力。

为智慧而教

我们已经明白,学生要想在生活中取得成功,仅靠死记硬背以及分析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帮助不同能力优势的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特色取得成功。同样,教师本身也应该正视学生多种不同的优势,扩展自己的教学方式。当然,现今的教师还面临着诸多教学环境的压力以及限制,不得不看重测验成绩。确实,同我们最近几年相处过的许多教师都承认:尽管他们也想在课堂中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等多种能力,但分数依旧是学校管理部门最为看重的评价指标。毋庸置疑,所有的教育者都希望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然而,我们认为只有教师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的要求时,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只有这样,你才能帮助所有的学生达到高层次的学习水平。为创造力而教不是一种形式或是一句口号,不是添加在正规课程中一个好看而又滑稽的外壳。相反,为创造力而教是落实教学内容的手段,意味着要贯彻执行地方和国家的教育标准,体现在如何合理安排具体教学内容的范围和序列。

——摘自《教出有智慧的学生——为智慧、智力、创造力与成功而教》,第5页

如斯滕伯格所说,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不一样的,教师应该提供不同类型的学习活动,这些活动涉及学生的四种能力,即记忆能力、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记忆能力常被我们看做是最低级的一种能力。然而如果没有记忆,那么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根本就没有赖以存在的基础,没有可以加工的信息。只不过,“应试教育”或者美国的标准化测试过于强调记忆能力,而且我们对“记忆能力”的训练常常是靠不断地简单重复用“体力”拼来的。实际上,记忆有三个关键的因素,即编码信息、储存信息和提取信息。其中,编码和储存是关键的,而编码和储存的诀窍在于有序性,是否能将信息成块地、有规律地编码和储存决定是否能长久有效地提取。在所有的能力训练中,记忆能力可能是最能使用策略的,斯滕伯格在附录中提供了位置法、对应法、首字母缩略法、关联法和图表法等有趣实用的教学策略。分析能力在目前的课堂上也是受到重视的,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较为常见。分析有比较、分类、解释、排序、组织、评价、预测等。在分析能力的培养上,关注学生对思维的元反思是关键的,比如在比较和分类中,让学生思考比较和分类的依据是什么,促使他们思考多样的比较和分类依据,增强他们思维的多元性、条理性和系统性。辩论是一种很好的增强分析能力的教学方法。创造能力一向是中国学生饱受诟病的,其实课堂上的一些创意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高阶能力,而且有助于活跃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科学课在教授“光”时,可以设计一个游戏情境,让学生想象戴着近视镜和老花镜观察教室来创意对话;数学课在教分数时可以让学生设想自己突然缩小到原来的三分之一,生活会发生什么变化等。课程改革要求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其实也就是提醒教师们要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尽管从本质上来看,学科本身是来源于生活的,但是我们的教材是浓缩抽象过的学科知识,如果说教学是对教材的二度开发,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在于,教师需要把浓缩的知识浸泡在生活的营养液里,让知识立体饱满起来,这样才能打通象牙塔和现实世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以上分别提到了记忆能力、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四种能力的教学。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这四种能力的培养,还要重视它们之间的平衡和统合,要从这四种能力的培养中提升学生的智慧,还需要在教学中贯穿三种思维技能,即反思性思维、对话性思维和辩证性思维。反思性思维指的就是一种自我反思,对思维过程的认识、监控和调整。对话性思维是教会学生从不同的参照和视角来考虑问题,常见的视角有个人和集体、过去与未来、环境与人、长期与短期、局部与整体等。这些视角也正是前面提到的智慧概念所涉及的。如果说对话性思维强调的是观点的不同的话,辩证性思维则让学生学会从异中找同,从同中找异,并学会在现实世界中找到观点的平衡和折中。

为智慧而评

评估必须与教学相匹配——教师必须评估所教的内容。同时,教师也必须教授要评估的内容。如果你的教学致力于培育多种能力,那么对学生的评估也要面向相应领域的技能……将评估局限于记忆能力和分析能力可能会带来以下一些弊端。首先,如果教学与评估之间缺少平衡,学生很快就能觉察到某些课堂活动(如创造性和实践性活动)不如其他课堂活动(如分析性和记忆性活动)重要,因为教师在测验中对此从来不作要求,学生便会觉得自己不需要对每一个活动都一视同仁。其次,如果教师只是片面地评估一小部分技能,那么,有些学生将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取得好成绩,无法体验到课堂上成功的喜悦。测验一定要兼顾评估学生的各种能力。

——摘自《教出有智慧的学生——为智慧、智力、创造力与成功而教》,第52页

上一篇:连接设计方法下一篇:安全风险抵押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