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自主发展

2024-07-27

学生的自主发展(精选12篇)

学生的自主发展 第1篇

关键词:沟通,引导,讨论,创设情境内容

一、沟通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经验的联系, 让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内容鲜活起来

教育和心理学研究表明, 当学习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 学生对学习才会是有兴趣的;当学习材料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 数学才是活的, 富有生命力的。我们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 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其中, 并体会到数学学习和现实的联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同样应该这样。例如, 教学“确定位置”一课, 教师出示本班的课程表, 学生感到惊讶。教师指着课程表提出:什么时间上美术课?学生齐喊:星期三第四节。教师:这就确定了美术课在课程表上的位置。一下子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了起来, 使学生对“确定位置”的学习产生“现实的意义”。进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做了有利的铺垫。学生学习了数学知识后, 要引导学生及时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 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例如教学“轴对称现象”后, 让学生进行举例。学生:飞机、脸谱、蜻蜓等, 这些既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 又蕴涵丰富的数学知识。使学生很自然得到知识的拓展, 认识到“轴对称现象”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引导“自学”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能力的重要过程

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 课堂教学是主要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自主发展能力, 要注意教学过程的设置。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自学, 首先对教材知识进行自主学习, 然后与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在这样的过程中, 通过对知识的发现和理解, 构建出自身的知识系统。而且, 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提高了学习效率。

现代教学研究表明:课堂教学中的观察、迁移、比较、归纳、推理、实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 是学生获得学习过程的重要形式。实践证明, 教师在教学中新颖有趣的导入,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可以让学生产生一定的疑问, 这样听起课来就有方向, 有目标, 能抓住重点和难点, 学会在操作中感知, 同时也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培养学习能力,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实现不但让学生学会, 更让学生会学的教学目的, 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逐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

三、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发展的兴趣

教育学家乌甲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 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 也是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重要动力, 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过程需要兴趣来支持。浓厚的兴趣, 能推动学生自觉地集中精力去钻研和探索, 同时还能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伴随愉快的情绪体验, 增强学习的内部动机。能够将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有趣, 使学习变得兴趣盎然。数学多为抽象、枯燥的, 学生学起来感觉无味, 这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尽量将书本上的知识加以研究使之变为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

四、开展“讨论”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重要形式

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一种形式就是在课堂上的积极讨论, 这也是学生自主发展的重要形式。数学实践证明, 开展课堂讨论, 一方面可以发挥学生“群体”的学习作用, 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与空间, 通过讨论, 学生之间相互启发, 相互补充, 相互帮助, 不仅提高了自己的认识, 而且学会了怎样与人交流、合作。并且交流还能够使学生有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 能够提出质疑, 敢于标新立异, 从而提高了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开展“讨论”需要教师善于引导, 精心组织。在内容上, 要有的放矢, 充分发挥民主性。在组织形式上, 要讲求实效。一要在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讨论之前, 让学生独立思考, 尝试解决问题, 讨论能够建立在独立思考和准备发言的基础上, 讨论和交流的质量必定提高, 反之常常会流于形式。二要留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讨论和交流, 让学生真正进入角色。三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引导和调控, 要把握好讨论的时机和讨论的过程, 要灵活进行小组讨论与全班讨论的操作;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 从而提高讨论的效率和效果。这样的教学体现因材施教, 达到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目的。体现“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新课程理念。

让学生自主地发展的教学评语 第2篇

合理的评价会使人全面地认识自我,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不足和长处。如何使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并敢于改正缺点呢?这要求教师在评价中注意一个“巧”字。

赵××同学是我班一名聪明、伶俐的女孩,学习中除了数学外其它都很优秀。什么原因使她这么头痛数学呢?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交流,我才知道:在她小学1――5年级里,数学从没考过满分,甚至得过“优秀”等级的次数也不多。从长期地数学学习中,她体会不到应有的快乐,享受不到获得成功的自豪。从而使她丧失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至于数学成绩越来越差。“老师,学数学我真的不行!”;“老师,这道题太难了,我不会做,我不行!” ……“我不行”这是她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面对这个其它学科都特优秀,而唯独头痛,惧怕数学的女孩,如何为她寻回学习数学的兴趣,寻回自信呢?我注意了从她的微小进步入手,从一次次作业,一次次提问,一次次单元过关入手。“你今天的作业比昨天完成得好!”,“这道题你错在小数点上,只要细心检验你一定可以得100分。”“你今天课堂发言真积极”,“继续努力……”在一次次地不断鼓励中,她明显进步了,并开始接受老师对她的评价。针对不足的.地方她开始想办法克服,不再回避。数学与她之间的隔阂开始一点点地消除。在她身上,我体会到,教师要善于“巧”化解不利于学生的评价,将伤及学生自信,自尊的“大评价”,分割成易于学生接受地“小”评价。在学生敢于改正自己的缺点时,要及时地为学生加油鼓劲,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接受外界对自己的评价,端正认识,自我完善。

学生的自主发展 第3篇

[摘 要]:分层次教学能有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自主发展,包括教学目标的分层、教学内容的分层、教学方法的分层以及辅导的分层。

[关键词]:分层次教学 学生 自主学习 自主发展

班级授课制课程教学把智力、能力发展程度悬殊的学生编到一个班,进行统一性较强的课程教学,必然束缚了高材生的能力发展,同时也架空了低能生。而分层教学正是以因材施教原则为基础,以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为前提,符合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心理,设计多层次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施多种教学手段,使各类学生的学习能达到“人人有兴趣,个个有所得”的效果,这将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从而有力的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自主发展。

具体地说,分层次教学对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促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目标的分层能有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自主发展

教学目标是教育所期望的学生变化,它使教学进程既具有方向性和科学性,又具有客观性和可测性。教学目标的确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明确的目标追求和强烈的使命感,长期教学目标能促进培养各层次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良好行为习惯。比如,对较差层次的学生设立低层目标,即能认真预习,认真听课,及时完成作业,养成能主动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着重培养他们能主动学习的持久力,这正是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最基本能力。对位于中层的大多数学生,除了让他们达到低层目标外,还要提更高的要求,如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大胆质疑,积极探讨,完整表达见解,独立钻研,提高能力,使他们形成积极思维、大胆创新的良好学习习惯,着重培养他们的理解力和创造力,而这些正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核心能力。剩下的一类当是高层次的学生了,对他们的要求就该更高更强。他们要在前两个的基础上做到自评自改、自结自测,着重培养自我控制、自我培养、自我评价的能力,这些是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最高能力要求。

二、教学内容的分层能有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自主发展

原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指出:“可接受原则,要求教学的安排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的可能性,使他们在智力、体力、精神上却不会感到负担过重。”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的差异,教师可教授不同的教学内容,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

对基础差的学生,主要是识记、理解基础概念和基础知识,对所学的知识能简单运用。这些教学内容符合学困生的接受能力,对所学内容能够消化吸收,使学困生学有所得。

对中等生,主要是在此基础上,对所学知识能够灵活分析运用,并能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对优等生,要求他们对所学内容综合运用,能深化教材内容,拓宽教学大纲内容。

比如,政治课上学“价值规律”一节时,可让后进生理解掌握关于价值规律的内容及表现形式,并理出本节的知识结构;中等生则要学会正确运用价值规律去分析一些经济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并学会在市场经济中如何正确运用价值规律;而对于一些优等生,可让他们在以上基础上,撰写有关价值规律的小论文等。这样分配教学内容,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会积极主动的接受知识,后进生不会感到负担过重而自暴自弃,成绩好的学生也不会因老师死抠教材而厌恶学习,这就满足了多层次学生“吃饱、吃好”的要求,使他们在各自的基础上都有收获,有长进,从而产生成就感,并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满怀信心、自觉主动地去攻克下一个堡垒。

三、教学方法的分层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自主发展

孟子强调教学方法的变化。他说:“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材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也就是说,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以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对基础差的学生应反复讲解,具体指导,“牵着过河”,以模仿性学习为主,在理解、掌握基础概念、原理的基础上,多做例题,通过简单模仿举三反一,发散思维,让学生从中找出规律,习题的配置上要求一题一解,就题论题,掌握最基本的解题方法。

对基础好的学生,采用启发、诱导、指明方向,“指导过河”的方法,应以创造性学习为主,启发举一反三,发散思维,让他们在质疑解惑中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习题的配置上,要求一题多解,对同一例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启发,引导一题多变。

因为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教学方法必须适应各层次学生。只有教师的教适应学生的学,学生才能发挥他的主体作用,才能主动积极地学习;教师的教适应于各个层次学生的学,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将更趋一致。教师一方面,重点指导后进生,为他们耐心讲解,解释疑难,不粗暴批评,学生获得心理上的平衡,心情愉快,有利于中后进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另一方面,教师适当引导中上等学生,为他们进一步探索新知识指明了方向,学生觉得自己在不停地向知识的新领域迈进,因而有利于上等生的不断进取、开拓。

四、辅导的分层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自主发展

分层辅导指的是在课堂内外作业的完成、兴趣的培养以及学习行为习惯方面,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相应的辅导方法与内容。对那些资质较好、水平较高的学生,可给予较多的独立思考和个别点拨的机会,并通过“1+1”活动,让他们带动后进生,发挥其潜能优势和号召作用;还可以帮助成立学科兴趣小组,参加培养思维、想象、创造等能力的活动,给他们以广阔的发展空间,对中等生可采取适当放开的政策,如让他们自己质疑解疑、班内讨论等,教师适当给予指导,多让其参加类似讨论会、辩论会、演讲会等活动,有放有收,既灵活又有规范。对于后进生,可采取个别辅导法,指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学会思考,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逐步形成自学能力,让他们多参加一些有益的能培养观察、阅读、理解、表达等能力的活动。

自主——学生发展的源泉 第4篇

一、教师自主备课

要让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首先要自主备课。这样教师有了自己的独特感悟才会区别于别人的观念, 才会更容易理解学生的理解。过去很多年, 语文教师受牵于教参、各种教案, 思维受到束缚, 本身没有任何创新, 而且对学生的思维也加以束缚。教师不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也不敢说自己的一家之言, 即便说了, 也要加上一句:考试的时候不要按我这个说法答。现在语文改革为我们广大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我们一定要发挥我们自身的优势, 争取教学中的新突破。教师自主备课, 自己阅读文本, 没有任何约束, 能让自己的思维纵横驰骋。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悟, 包括对学生阅读的设想, 都会在亲自阅读甚至是反复阅读中体会。这样就会在教学中理解学生, 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教起来也会得心应手。当然教师也可以在自主备课后去阅读一些参考、资料等, 与教参、教案合作一下, 弥补一下自主备课中的不足。

二、课前预习, 引导学生加强自主学习意识

这个预习不同于以往的预习, 要求学生预习时首先阅读文本, 不看预习提示、不看课后习题, 就如我们平时看杂志、看报纸一样。看后思考自己从文中获得了哪些信息。主要是那些自己认为重要或以前不知道的内容以及自己特别欣赏的地方等。最后要问, 哪些地方没读懂, 或读后有哪些疑问, 以及自己对文章有哪些建议等。教师每课之前检查预习笔记, 这是最重要的语文作业。这些预习问题要在教学中检查, 并设评分标准, 有创意或自己独到见解的问题要加分。这样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学习的积极性, 也可全方位了解学生反应的多元化。同时增加了学生阅读文本的时间, 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课下预习时差距缩小。

三、导语设计围着学生转

精彩的导语设计会大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往往教师会在导语中将文章的内容或主旨或写法透露给学生, 这样先入为主, 会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整体感知大大受到影响。倒不如教师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灵活导入, 让学生感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更重要的是切合学生实际, 给他们更大的自主空间。

四、教学过程和方法的随机性和灵活性

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能动性, 教学活动要富有创造性和艺术魅力, 这才是一堂好课。固有的教学模式是我们实现教育思想的价值取向、科学地对教学过程和方法进行程序性教学设计所必需的。但语文本身具有非规范性和模糊性, 如果一味追求模式, 为目标而目标, 为模式而模式, 必然会适得其反, 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影响学生自主发展。

课堂上指导学生灵活应用适合自己和文章的阅读方法去自主阅读是自主学习的关键。小说适合默读, 而小说中的人物语言又适合表演。诗歌、散文适合朗读, 而富有哲理的语句更需结合生活去体验。古诗文需要背诵, 用比赛的方式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学生在阅读同一篇课文时, 会采取不同的方式、针对不同的重点进行个体阅读, 课堂上可以进行交流。学生评判, 也可增进学生的积极性。

此外, 我在教学过程中以问—思—读的方式灵活教学, 因为有了较深入的预习, 学生在课前提了许多问题, 学生问, (特别是一些有创意的问题) 学生答, 如有不同意见或不会作答, 学生再读文本, 讨论出一种或几种意见, 教师作出评价, 或肯定、或否定、或保留。对于学生没有考虑到的问题, 教师可作引导提问 (最好是对学生提出问题的深入) , 学生思考后可作回答, 或阅读文本后回答。这样, 让学生在问—思—答的过程中逐层深入阅读, 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最后根据不同的文章还可加入欣赏、比较的内容。因为有了预习, 课堂上会有多余的时间, 这时课上解决一些常规练习和作业, 使预习不会成为学生的负担。

五、自主小结

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是自主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强调了学生理解的个性化, 但同时接受他人的不同感悟也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完每一课, 学生不能只停留在自己的理解感悟上, 还要综合他人的理解发言从各个层面学习文章。因此每课结束, 我要求学生作总结发言, 当然也是不拘一格。可作全面概括, 也可就感悟最深的一点作总结。这样, 学生对文章的学习深入了, 往往还会有精彩的见解。自主学习重视学生理解的个性化, 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章,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此外, 每一单元结束, 小结完全可让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可作引导, 如字词总结、内容总结、写作心得、我最喜欢的一篇文章及理由、我最敬佩的一个人及理由等。这些可根据单元内容来定。

让学生自主发展 第5篇

一、课题的提出:

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还停留在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上;加之教学过程中过份地强调学生技能、技巧的训练,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不利于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的需要,不利于学生自主地学习。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何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变死学为活学呢?“自主、创新”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提出,就是为了优化教与学关系,构建新的课堂教学体系,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使其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创新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能力。

二、实验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自主、创新”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数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体现了新课标的新理念,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既关注了学生的学习结果,又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其目的就是要研究如何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小组或与他人合作,让学生亲自动口、动手、动脑主动地参与到问题的探究中,从而解决问题,形成认识和结论,并将形成的认识进行推广应用,使之升创新。此模式可概括为“激趣、明确目标--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应用、升华创新--激励评价”四步。

三、实验的方法和步骤:

无论怎样改革课堂教学模式,都必须以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为基础。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者--教师,首先必须转变观念:从教育上看,要树立对全体学生负责的观念,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要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发展;既要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又要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树立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的观念。从教学上看,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尊重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树立“用材施教与发展个性的观念”,注重发散思维与创造力的培养;树立课堂教学效益观念,注重教师角色,教学方式、方法的转变,因此,我们在转变教育观念的前提下,作了如下尝试。

(一)注重创设情境,以“趣”导入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一堂课是否成功,课前导入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要求教师课前要充分备课,准备教学具,还要求教师能将单调的教学问题融于生活之中。这一步要注重体现年级的特点,还要注重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不同区域--如城市与农村)。

低年级:注重创设问题情境,寓问题于童话故事之中。例如:一年级一位教师在教学“8+几”时,将教材中的图画改编为:一群小动物正在玩游戏,每个小动物身上都有一道“8+几”的算式,一只小熊在旁边哭着。这位教师出示了画面后,引导学生观察,然后让学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这样,学生的兴趣被调动了起来,注意力集中到画面上,观察后有的同学说:“一只小熊在哭。它为什么哭呢?”教师再引导分析哭的原因,此时学生就会发现:其它一些小动物身上都有一些算式,小熊在为算不出算式而找不到朋友一起玩游戏而着急。这样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8+几的结果会是多少呢?怎么算呢?(提出了问题)接下来,学生全都参与到帮小熊找朋友的学习活动中,从而效果很好,因此,低年级学生应从画面、故事、感性物体方面去设置问题的情境。

高年级:注重问题生活化、感知数学就在身边。

例如:一位六年级教师在教学“圆锥体体积”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小明的爸爸是个木工,一天正在用一个圆柱制作一个圆锥。爸爸问小明:制作的圆锥的体积可能是多少?同学们,你们能帮帮小明吗?这样,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说是圆柱体积的   ,有的说是 。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圆柱体、圆锥体学具,进行实验操作。这样既提出了学习的目标,又激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总之,问题情境设置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当然,不同的年级,不同的课型,设计的方法也各不相同;但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求知欲望的.激发,也有利于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二)以“合作学习”为主,注重个性的发展

学生对知识的获取的过程,实质是一个认识的过程,也就是把书本知识转化为他们的认知过程。这一过程的实施,只有学生充分地动手、动脑、动口,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通过合作探究来完成的。在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究时,我们的做法是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来完成的,这样既体现了合作学习的原则,又体现了个性发展的原则。

例如:在教学《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时,首先分类板书出由学生搜集的数据:85、388、1240、2580、3105、4500、3600、1等。然后,教师提出:你想先比较哪两个数的大小?为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及时地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这样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得出:85<388、因为85不足100,而388快到400了,所以388大一些。2580>1240,因为2个千比1个千大,3105<3600,因为都有3个千,但1个百比6个百小。……学生在合作探究,交流中归纳了其大小比较的方法,尝到了学习成功的喜悦。既突出了数学的重点,也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三)注重“知识应用”培养创新意识

学习数学知识的目的,就是应用。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所学到的知识,只有通过去解决实际问题,才是学习的目的。因此,知识的应用这一环节至关重要。它既要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得到体现,又要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使其主动地质疑问难。因而教师设计练习时,要注意:1、练习要层次分明,难易适度,多向有效;2、练习方式能调动学生的自主性;3、练习设计要有创造性的问题,以利于启迪学生创新;4、练习设计要具有实践性,使学生感知“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有数学”。例如:学习了圆锥的体积后,让学生去测算圆锥形砂堆、麦堆的体积。学习了“相遇问题”后,可设计“甲、乙两辆汽车分别从相距550千米的A、B两城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5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8千米,几小时后,两车相距35千米?”此类训练题,以利于对学生进行发散性、开放性的思维训练,又如“一辆客车每小时行48千米,一辆货车每小时行52千米,如果两车同时从相距320千米的两地出发,2小时后两车相距多远?”

(四)注重评价,激励为主

学生在对知识获取的探究活动中,由于小学生往往具有表现欲望,需望自己的行为得到别人的关注,得到别人的认可。因此,此模式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评价。评价时,以学生的自主为中心,以学生的创新为核心,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坚持“全体性、全面性、主体性、创新性”的原则,坚持“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的原则。评价要因势利导,以“重在进步”、“重在创新”为主,要引导学生虚心地接受合理的评价,从而扬长避短。如:“今天你表现得真不错,如果你计算时再仔细些,你会更捧”,“真捧!想像力真丰富。如果你也像××那样,注意力集中些,你会更优秀”等等。

四、对实验的几点体会

1、学生会学、乐学能力全面提高

通过近四年来的研究实践,我们认为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较之以前有了普遍的提高。通过实验班与对比班的调查对比,实验班有近90%的同学喜欢上数学课,而对比班不足70%,同时,实验班的学生上课时注意力集中、兴趣浓、思维敏捷、创新意识强。学生之所以会学、乐学,主要是首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这正说明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创新精神得到良好的培养

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基础学科。实验证明,通过实验教学,绝大部分学生有创新的欲望,在学生中能展开想象的翅膀,提出较有价值的问题。如学生在找0.5、1.5、4.5___、___、___、___ 的排列规律时,有的学生从后一个数与前一个数的差中去寻找规律,有的同学从相邻两个数的倍数关系中去寻找,有的同学发挥想象,从两个数的和中去寻找出和构成的一个等差数列的规律,得出“0.5、1.5、4.5、5.5、8.5、9.5、12.5”创新意识的解答方法。

3、注重人文教育的渗透。

数学并不枯燥,其中蕴藏着丰厚的人文哲理,正如挪威诗人约恩松纪念挪威数学家阿贝尔的诗所说:“数的科学,像时间一样不知不觉地流逝。融于永不消失的晨曦,是千变万化的数字,她们,像雪一样纯,比空气更轻,却强于整个世界,其值无价。她们带来的是一片光彩。数学是多么美丽。”本模式之所以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师生情感交融,思想共鸣。主要是我们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种轻松、愉悦、和谐、平等的、民主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富有情趣的学习活动中,学会学习的本领,形成团结协作、相互帮助的良好品质,养成谦虚好学的良好习惯,加强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关系的交往。

4、教师能教、乐教、教学水平显著提高。

在实验中,教师通过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教学理念得到更新、教学方法先进,教学水平提高,实验教师能教、乐教,并形成自己的教学特点,教学风格。

五、值得探究的问题

1、该模式中的“创设问题情境”,本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之中。但实际教学中,如何准确把握这一环节,不出现“本末倒置”、“画蛇添足”的现象,使其真正为“激趣”服务。

2、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是本模式的重要环节。但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方法,具有普遍的随意性、盲目性。如何正确运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使教法和学法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真正体现“自主、合作”的探究模式,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的自主发展 第6篇

关键词:学生;评价能力;自主发展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不同主体之间有很大的差异性,老师无法通过直接说教的形式提高他们的评价能力。因此,要积极推广不同类型的教育方式,将能力培养和生活实际合理结合,改变过去的错误教育观念和方式,为小学生评价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一、存在的问题

对于小学生的生长过程进行研究分析,发现学生在评价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学生容易轻信成人对于自己的评价,对于成人行为简单地重复;学生对于自身的评价是片面的、简单的,评价内容通常正面性居多,反面性或贬低性的较少;评价内容大部分比较笼统,重视行为效果,不看重行为的动机。小学时期是学生个性养成的重要时期,该阶段学生的大脑神经系统发展速度较快,学生大脑对于不同的外界刺激非常敏感,个体可塑性较高,模仿性较强。结合儿童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征,积极抓住契机、建立情景、适当地诱导,培养儿童的评价能力和意识,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具体的措施

1.客观的评价

小学教育时期是学生自我评价的起步阶段,学生主体依赖别人对于自我的评价,从中学习进步,学生之间从相互的评价中获取对于自我的否定或是肯定,合理的生生互动评价对于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形成具有关键影响。

为保证客观性和公正性,生生评价需要避免设定过高的要求和标准,防止形式过严。实施中,部分老师对于表现比较差的小学生,无法冷静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没有帮助学生积极地改正,反而采用对比的手段,和表现较好的学生进行比较,责备学生是坏孩子,采用过于激烈性的言语,给学生更多的负面刺激,通过学生之间的直接性对比,使学生觉得自己是失败的,失去学习或进步的信心。所以,老师要对于学生主体的各种行为进行准确的分析,积极辨别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通过主动引导和带动,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动,通过学生之间的有效评价,增强学生的信心,避免过多的批评和责备。即使部分学生表现相对落后,老师也应该明确地指出错误地方,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学生之间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接受程度,让学生感受到关怀和爱护,获取努力的动力。此外,老师应该尽量避免对学生进行过分笼统的评价,部分状况下,学生整天都是处于努力的状态下,原本期待被表扬,结果因为自己的小错误或淘气受到严厉的批评,很大程度挫伤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对于自己的行为抱有怀疑态度。

互动评价还体现在主动积极的发现其余学生的进步和闪光点,针对每个学生的进步都能给予恰当准确的评价。这并不是意味着每个人都有机会被评价为好学生,正确的方式为关注主体的进步。例如,在班级内部建立排行榜,学生在某个角度获得进步需要进行记录,定期进行总结奖励。学生主动地帮助他人,课堂上积极发言都要进行记录。排行榜并不是十全十美的标志,其意味着对于学生微小进步的一种肯定,让学生感受到源自他人的关注。实施中需要注意一点,评价是对学生行为的一种肯定,互动评价可以随时随地展开,学生主体在不同场合应该得到表扬或鼓励,通过有效激励,学生表达劲头高昂,获得正面评价后,内心表达欲望更加强烈,积极情绪会对于主体产生重要的支撑性作用,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

2.积极的引导

小学生相互进行评价的时候,通常会关注自己的优点之处,急于寻找他人的错误,对于自己的过失或不足认识不够,评价内容通常局限在具体的行为中,面对该种问题,老师需要借助各种不同的形式,包括游戏或故事,让学生明白具体道理,提高评价能力。正确的认识最终才能够正确地评价,准确实施自我教育,养成评价的能力。正确的认识需要树立学习的信心。学习成绩好坏并不完全依赖高智商,还受情商的影响,依靠顽强的意志力和坚决的自信心。教学中配合不同形式的活动,创设不同的教学情景,让学生相互鼓励,努力克服自己的情感弱点,提升奋斗的意识,培养意志力和恒心。

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正确的学习目标是促进进步的关键动力。强烈的学习责任感让学生的行为保持自律性,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时候,通过思考解决问题,不轻易地向他人求助。面对失败不轻易地放弃,获取成绩的时候不会过分地自大,对于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深入反思自己的学习策略,获得更加理想的效果。教育过程中帮助学生养成顽强的毅力,学习过程是非常艰苦的,生活中也会面对各种的阻力和困难,挫折或失败是经常出现的,具有顽强的毅力,才不会因为短期的挫折或困难放弃进步,才会面对困难勇往直前,通过不懈的努力,最终获取成功。

学生需要正确地归因,积极面对生活或学习上的失败。成功原因不应该归咎于自己的聪明、运气、能力,避免长时间错误的认定,防止产生侥幸心理带来自满或是自负的情绪,造成后期的失败;失败的原因不应该归结为运气、天赋、机会等,防止丧失进取决心。老师需要教导学生正确进行归因,通过相互的观察、互相激励、主动调节、科学互动评价,在面对成功或失败的时候,保持清醒的头脑,健康的心态,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挫败或成功,努力地调整心态,制订具体的目标和计划,坚持不懈地努力。

3.鼓励学生相互评价

评价过程具有独立性和依赖性,小学生之间的评价大部分程度上模仿老师和父母的评价,因此,老师需要对学生具有公正客观的评价,让学生主体在老师的评价中形成正确的认识。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可能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作用,对学生的行为进行主观性的评价,这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伤害,使学生对自身产生怀疑,影响学生的发展。老师日常工作中需要积极听取学生的表达或申诉,勇敢面对学生的逆反情绪。例如,班级内部组织自由活动后,有的学生会向教师反馈受到其余同学的欺负,老师在没有明确事实的基础上,批评学生,后期老师了解到事情发生的全部过程,对于学生产生错误的批评,这种状况下,老师要主动承认工作失误,鼓励学生提升勇气,积极指出别人的不足,培养评价能力,具有准确的是非判断力。学生相互的评价具有偏差,老师应该及时地纠正和引导,促进学生养成思考意识。

4.学会反思

反思课堂的学习是评价能力提升的关键环节,老师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主动地创造机会让所有学生经历全部的过程,课堂提问需要多层次、低起点,鼓励全体学生主动地尝试,给予正确的肯定。学生主体通过分析、思考、研究、认知,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通过目标性教育,促进综合评价能力的提高。对于合作交流过程积极地反思,利用典型的感召力,激发评价的动力。合作交流活动包括学生老师之间的交流、学生相互之间的合作交流,教学中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升班级的凝聚力,让学生在潜意识的状态下,学习群体活动中的典型,对于自己在群体中的水平和位置具有准确的认识,帮助学生不断进步。

总而言之,学生评价能力的培养必须基于正确的方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提升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提升主动性和自觉性,提高综合教育水平,为长久性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翔.浅议小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J].教育研究,2014.

给学生自主发展的时空 第7篇

一、给学生目标达成的时空

著名的成功学大师博恩·崔西说:“成功等于目标, 其他都是对这句话的注解。”有了目标才有动力, 班主任在让孩子们讨论制订班级共同奋斗目标的同时, 还应指导每个孩子制订合理的个人奋斗目标。因为每个孩子能力、性格等各方面都存在差异, 因此, 班主任在指导孩子制订个人成长目标时, 要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 让孩子在不断的成功中找到自信;每个阶段时间不宜太长, 可以是一天的、一周的、一月的;目标要有可行性, 能够在具体的行动中检查落实。当孩子将目标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后, 便会对自己的行为起到积极的推动和导向作用, 从而得到有效发展。

二、给学生岗位自选的时空

老师“造”岗位, 人人齐发展。班主任可充分挖掘班级中各种服务岗位资源, 让学生在班集体建设中获得丰富的成长体验。比如, 班级除了常规的班队干部、小组长、科代表之外, 还可设个人卫生、纪律监督、红领巾佩戴、考勤情况、“两操”管理、文明礼仪、公物保管及维修、班报主编及编委、图书管理、活动设计、一日班主任、一日班长、诚信银行行长、废品收购站站长、植物管理部长、安全管理部长等岗位, 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在班集体内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 增强学生对班集体的热爱、责任、义务和集体荣誉感。同时, 还可让学生定期或自由转换岗位, 丰富角色体验, 生成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给学生阶梯攀登的时空

“成功是前进的动力。”有经验的班主任, 善于为学生架设一些通向成功的阶梯, 让孩子们在进步途中“拾级而上”勇攀高峰, 从而获得“成功登顶”的喜悦。这个阶梯, 对于每个孩子来说, 应该成为垫在脚下“摘果子”的那张椅子。比如可搭建“进步之星”、“每日之星”、“每周一星”、“班级标兵”、“先进个人”、“星光闪耀”等阶梯, 让孩子们在热情高涨、成功并不遥远的认识中, 争取进步, 向着成功的目标不断迈进。

四、给学生舞台表现的时空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 孩子在集体中需要得到认可, 需要在成功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欲望。有的孩子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 甚至不惜以破坏为代价, 上课时插嘴, 下课后惹是生非。班主任要对有这类表现欲的学生进行引导, 及时给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和展示自己的舞台。比如在晨会和班队会上让学生展示朗诵、乐器、讲故事、唱歌、模仿秀、武术、谈天说地、新闻播报等“才艺”, 让表演者从同学的掌声中获得自信、自尊。

五、给学生伙伴选择的时空

学生虽然个性各不相同, 但他们具有相同、相似的年龄特征, 近年来, 四人合作小组的形式被广泛地应用于课堂中, 但固定不变的形式只能给学生带来暂时的新鲜感, 于学生的学习并未带来多少实质性的改变。针对这一情况, 可在原来四人小组的基础上进行尝试:首先, 把选择学习伙伴的权利交给学生, 让几个“志同道合”的伙伴在一起交流、争论、合作、探究, 真正产生思维的碰撞, 擦出智慧的火花。这些伙伴不固定, 可随时更换、选择。其次, 可鼓励学生构建课外学习生活小组, 自己选择伙伴一起开展课外阅读、开故事会、办手抄报、举行朗诵会等, 真正把学习的空间拓展到课外, 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培养学习生活的能力, 提高自身素养。

六、给学生自我改错的时空

没有缺点、错误的学生是没有的。在一般情况下, 有的学生犯了错误后, 出于怕丢面子, 怕老师指责, 怕通知家长等原因, 不肯立即承认错误, 他们徘徊在错误的阴影中, 很多时候无所适从。犯了错误的学生也是有血有肉有自尊心, 想进步的人, 而他们身上的缺点和常常犯下的这样那样的错误恰恰是转化其思想、行为的契机, 教师要善于选择有效的措施、方法, 在保护学生自尊心的基础上触及学生心灵, 唤起自尊, 引发自悟。

学生的自主发展 第8篇

在“太湖文化”校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我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为其终身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综合实践课程和研究性学习的探究性, 在综合实践课程学习中, 采用了完全由学生选择研究课题, 自由组合成立课题小组的做法, 使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获得收益。

一、重视教师指导, 培养自主意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生成和发展的过程。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 不断地对学生的研究实践和自身的指导进行反思和总结, 发现、解决和记录在研究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积累活动经验。

教师的指导是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 不代替, 不越权, 把握好指导的度, 留给学生思考和活动的空间。在开展综合实践的过程中, 要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小天地, 也不要把上下课的铃声作为教学的起点和终点, 课外、校外是孩子们大胆探索的广阔天地和创造乐园。

1.注重指导。如在太湖茶文化实践活动中, 我设计了下面的这些环节, 较好地让学生通过切身的体验, 自主地融入了社会, 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首先, 我们到茶商那里询问、了解太湖一带农家常用的一些茶叶, 了解了它们的生长特性、形状等, 了解到茶叶的来历及采摘、制作和品尝的情景。学生渴望了解博大精深的茶文化。我以此为契机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从最关注的角度出发, 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茶叶分类知多少?江苏名茶知多少?挑选茶叶知多少?泡茶要素知多少?茶叶药用价值知多少?茶历来是和文人雅士联系在一起的, 历史上留下了很多名人与茶的故事, 文人关于茶的笔墨知多少……有了问题, 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去搜集有关数据资料, 展开交流。正是这样利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 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2.敢于放手。如在研究蚕桑文化活动中, 我在学生设计好研究方案后, 将研究方案的评议权放给学生。学生参与非常积极, 他们纷纷指出了方案中的不足, 如研究方法选用不当、小组分工不合理、困难预计不充分等, 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修改意见。这样的教学课堂看似教师主导课堂的时间少了, 却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充足、自由的学习时间和空间。

3.实践体验。为了让学生通过切身的体验, 自主地融入集体, 融入社会, 力所能及地参与社会实践。在蚕桑文化主题的校本课程实践活动中, 我设计了参观、访问、实践、探究等活动, 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蚕桑文化对我们太湖一带人民生活的影响。学生在做中学, 在做中乐, 活动本身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开放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活动进行中, 学生亲历养蚕过程, 与蚕宝宝朝夕相处, 亲眼目睹了蚕宝宝由小小的蚕卵孵化成小蚕, 成长为大蚕, 吐丝结茧, 变化成蚕蛹, 直到最后羽化成蛾, 产下新的蚕卵的整个生命过程, 各种情感得到培养和深化;活动中许多问题需要学生自己解决, 遇到困难和挫折需要学生自己克服, 活动过程本身成为了一个改变不良品行, 不断磨炼意志, 形成优良个性的动态生成过程。

二、关注学生参与, 保证自主地位

综合实践课程是一门立足于实践的课程, 以学生的亲手操作、亲历情境、亲身体验为基础, 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 进而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及技术能力的发展。它又是一门注重创造的课程, 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

在其教学过程中, 应充分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让他们在“做中学”, 在“学中做”;采用“聚餐式”交流、无组织辩论等师生、生生之间的自由对话交流, 不断触发学生的创新灵感, 保证学生学习和创作活动的良性持续。让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接受创新教育的启迪, 用小的成功堆积成学生成长过程中巨大成功的基石。

学习参与, 不是取决于教师对知识的传授与否、传授之量, 而是取决于学生有没有足够的自主学习、消化知识的时间和空间。要促进学生学习参与, 就要从优化课堂教学入手。

1.独立性。自主学习的实质就是独立性。独立性是自主学习的灵魂, 这是从教育学的关系来阐述独立性的, 它要求学生摆脱对教师的依赖, 独立开展学习活动, 自行解决现有的问题。实践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 让他们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合作伙伴及指导教师, 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 热情抒发自己的个性体验, 乃至自己做出合理的评价。

2.创造性。自主学习不是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简单复制, 而是学生根据自身学习的需要, 完成知识的再创造,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3.参与性。参与性强调的是学生作为主体对课堂教学的参与, 变传统的被动接受式学习为积极主动参与式和探究式学习。关注学习参与是一种时空释放, 学生的学习参与只有在学生高度自主学习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提升, 从而把课堂教学中一直以来牢牢掌控在教师手中的时间和空间最大程度地还给学生。

在教师指导下, 从社会、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确定研究专题, 通过活动开展教育学生养成好品行, 培养学生收集、选择、整理信息的能力及学习相关学科的综合能力。如中年级开展的“菜根滋味长”活动, 高年级则引导学会观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主确立反映时代特点的研究主题 (如港桥文化、蟹趣、民族节日等) 。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 培养探究和创新意识, 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 形成一种积极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注重合作学习, 拓宽自主空间

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形式, 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 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 在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制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体验和感受生活,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践活动关注学生是否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社会;能否主动与人合作完成本职任务;有无积极主动的参与精神和主动负责的态度。如在“五都留遗韵———走进太湖港桥文化”综合实践活动中, 我们注重把教学活动生活化。为了达到教育目的, 我们因地制宜, 精心设计了绘画、泥塑、摄影、习作、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多种实践活动, 让学生有机会走出教室, 融入生活, 亲近自然, 步入社会, 为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动手实践开辟了巨大的空间, 使他们获得了知识, 丰富了生活, 愉悦了身心, 陶冶了情操, 彰显了个性, 达到了教育目的。活动中学生体会到了那份浓浓的乡土人情, 热爱家乡的感情也愈发深厚, 满足了自己探究的欲望。我惊诧于学生的能力, 原来学生头脑中所蕴藏的能量并非我们教师所想象的那么肤浅, 只要给予表现的机会, 他们就能焕发出创造的热情。

值得注意的是, 教师应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如果学生活动角色相对固定, 缺乏动态机制, 容易产生“小组霸权主义”, 即有的学生始终处于控制地位, 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要制定小组角色分工轮换的常规, 以维持小组平等的机制, 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 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和教师的特点, 有效地安排教学内容, 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 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自主、协调地发展是一个非常值得深究的话题。我们的实践刚刚起步, 相信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征途上, 只要克难奋进, 勇于实践, 前途必是一片光明的。

摘要:庙港实验小学早在“十五”期间就在总结反思的基础上, 确立了苏州市重点课题“小学自主教育模式研究”和立项课题“小班化教学组织形式及策略的研究”, 作为学校的龙头课题和办学的主攻方向, 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 均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其中在“自主教育”办学特色的创建过程中, 经典教育与小班化教育作为学校办学的亮点在全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目前学校形成了“悦纳经典, 共享课堂, 走进太湖文化”为核心的办学体系。

在自主评价中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第9篇

现象与观点

“课堂是老师的, 也是学生的。”学生自然应该成为学习活动的评价主体之一, 共同参与学习评价, 并在自主学习与评价过程中生成智慧, 感受并获得新的成长和发展。

笔者观摩过许多教师的常态课, 但很少在课堂上听到学生精准的学习评价, 更多的是“好”“不错”“声音不够响亮”等一些没有具体含义的短语, 不能很好地从数学思维的角度去评价, 只言其表不及其里。换言之, 学生不会评价, 不擅长评价。在师道尊严的氛围里, 学生没能很好地享受评价带来的快乐, 评价对学生来说只是一个虚浮的词汇而已。

学生评价如此没有市场, 很大程度在于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转变。教师重知轻能, 重写轻说, 看重即时效益而忽视学生的后续发展, 担心学生评价误时, 甚至会偏离教学, 以致教学无序, 一发不可收拾, 于是更多地用教师评价代替学生评价, 没将学生参与评价看做是教育过程的一个环节。

学生渴望得到教师的认可, 但很多时候更需要得到同伴的认同。很多数学题目一题多变, 一题多解, 学生个体的不同解法和不同思维, 受到教师和学生的评价, 完全会是两种不同的体验。教师常会按一般思维进行比较择优, 去繁就简, 进而演绎成一种数学方法艺术地输入学生大脑, 学生仅能感受到瞬间的喜悦。而让学生参与评价, 便会触动每个学生的思维神经, 打开学生思维的阀门, 刺激他们在参与评价过程中自主寻找不同思路、不同解法以及差异所在。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表达能力, 还能帮助思维独特的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 追求卓越。作为教师, 只有将学习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 让学生更多地进行自主学习和自主评价, 进而达至自主发展, 这才是对学生精神生命的最大关怀。

理念与操作

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评价, 就是让学生以课堂学习知识点为载体,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根据学习目标自主学习, 动手操作, 合作探究, 汇报交流, 然后开展互相评价或自我评价, 以判断他人或自己的优势与不足,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建议, 促进彼此共同发展。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会自主评价, 可以让学生对问题与结论有新的认识, 提高自己的理解与判断能力、思辨与应用能力、自我教育与自我完善能力, 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如何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实现自主评价呢?

一、以生为本, 让学生敢评

法国作家沃维纳格里说:“藐视人性是人类理智的错误。”新课改最大的亮点就在于对“人性”“生本”的凸显。学生不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也是学习评价的主体之一。教学中, 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观念, 改进教与学的方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方向交流, 在共同活动中自主学习、自主评价。学生不仅可以评价自己的学习和同伴的学习, 也可以评价教师的教学, 甚至评价书本, 发表对教材的不同看法, 敢于挑战权威, 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 我们要把“尊重”落实到课堂的每个细节里, 因为错误总是伴随着学生成长的。课堂要允许学生犯错, 鼓励学生不惧怕犯错, 敢于在学习中暴露自己的思维, 倾诉自己的想法。比如, 面对新知习题的综合练习, 或许多名学生会有多种不同的答案, 正误结果隐匿其中。是急于梳理, 还是留下空白?或许只是微笑一问:“还有吗?你是怎么想的?”静静等待的背后, 学生会在比较中厘清思路, 从中筛选出正确答案, 还教师以更大的惊喜。

二、创造机会, 让学生爱评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内部动机比外部刺激更具持续作用。”在我们的课堂上, 如果能为更多的学生创造当一个发现者、探究者的机会, 让学生明确自主评价的好处, 就能在学生的内心深处激起他们那份强烈的主动积极表现的需要。教师可以让学生给同伴的答案作出判断, 给同学的回答补充依据, 为同学的解题思路作出点评, 为同学的解题方法提出见解, 为持不同意见的两方开展观点交锋作评委, 给老师的教学提出建议。

在课堂里, “留一半清醒, 留一半醉”是一种智慧的抉择。我们要善于发现、捕捉和制造评价的“关键点”, 把更多的评价发言时间留给学生, 让每个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给学生一个自我完善的机会。在学生自主评价过程中, 还要引导学生评价参与意识和情感态度, 对学生间的评价要多肯定, 委婉地指出不足, 给学生做好示范, 将评价过程作为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过程, 让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三、拓宽时空, 让学生乐评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课堂教学中, 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 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 当学生取得成功时, 及时给予适当的鼓励。因为让学生得到一个成功的喜悦要强于千百次的说教, 用成就感作催化剂会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自主评价的意识, 并使其逐步养成“好之”“乐之”的良好习惯。

教学中有这样的一种现象:当一个数学问题抛出后, 只要有一个学生敢于回答, 同学给予了较好的评价, 老师也能从态度、情感、思维方法等诸方面选择性地给予适当点评, 日后, 只要有回答问题或评价他人的机会, 他也都会争先恐后, 乐此不疲。课堂上, 如果我们“只报春而不争春”, 低姿态进入, 让学生在各种诸如:自评、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全班互评、找对子评等评价形式中“逞强”, 甚至就一些开放性问题或富有实验操作性问题采取延时评价或滞后评价, 将有利于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和发展分析综合的能力, 从而诱发新颖而有意义的独特想法, 提高学习效率。

四、点拨方法, 让学生会评

教育评论家斯塔佛尔姆强调:“评价不在于证明, 而在于改进。”要让学生正确参与评价, 促进学生自主评价能力的发展, 老师必须对学生进行评价方法的指导, 使学习过程中的自主评价成为达成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

教学中, 我们要善于培养学生会倾听、善思疑、敢表达, 以及评价有理有据、以理服人的习惯, 帮助学生矫正学习的方向与方法, 启迪学习思维, 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别的人优点, 公平客观地进行评价, 理清学习矛盾, 防止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一种挑剔、看不到别人优点和不尊重别人的坏习惯的危险倾向。

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发展 第10篇

一.改变语文教学模式, 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前提是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素质

在初中语文课中, 要想把素质教育融合进去, 提高老师自身素质是当务之急。首先, 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思想。其次, 语文教师必须有广博的知识面, 语文教师在自己的知识结构的建立上要多元化, 而且作为一个开拓型、创造型的语文教师, 应该走出教材, 走进生活, 走向社会, 吸取进步的社会主流思想, 众采人文历史知识, 树立大语文观。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去深入生活, 深入社会。第三, 语文教师要体现“文”“道”统一, 塑造人格魅力。语文教学还担负着学生德育、美育的教育。“为人师表”, 教师是表率, 教师的言行举止, 衣着打扮、人格等素质形象都直接影响着学生。因此一个有丰富知识, 有人格魅力的语文教师, 在激起学生对他崇敬的同时, 才能使学生“亲其师, 信其道”, 继而热爱他所教授的学科。“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身教的奥妙就在于此。

二.改变语文教学模式, 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核心是“以学生为本”

首先, “以学生为本”就要把学生真正看作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而不是被动接受的容器。而学生的个体生命意识靠什么来激活?靠“情”, 即“动之以情”。优秀的课堂是教、学相生相长, 相互推动的, 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必须首先认识我们的学生, 通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生命意识。只有这样, 我们语文教学的内容才会“品美文如饮甘露, 析佳作似啜清茶, 读好书如沐春风”。

其次, “以学生为本”就要突出一个“学”字。张伟忠老师在《彻底的行动来自彻底的思想》中强调“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多学少教”, “以学论教”。一个有意义的教学过程, 应该是师生共同建构知识的过程。师生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语文教师、学生、文本, 这三者之间以民主和谐的氛围搭建起思想交流的平台, 以学习者为中心, 使课堂教学在水乳交融的氛围中进行。从而实现学生的发展, 带动教师发展。

三.改变语文教学模式, 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关键在于实施“自觉、主动”的学习策略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 教师的任务是“教”, 学生的任务是“学”。只重视知识的培养和传授, 忽略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培养, 教师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 课堂上教师滔滔不绝地讲, 学生只能被动地听, 当他们听烦了的时候, 就产生厌倦, 失去了兴趣。就连倡导的“启发式教学”, 也演绎成简单的“问答式教学”, 导致学生“启而不发”。这样, 学生的学习很难做到自觉、主动, 更谈不上自主发展。

(一) “自觉、主动”学习策略首先在于态度的培养。

态度是指个体对待某一对象的心理倾向, 态度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向3个基本构成因素。培养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至关重要。我国著名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之, 乐之, 就是指学生的学习态度积极, 求知的欲望在胸中激荡, 以学为乐, 欲罢不能。那么, 怎样培养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呢?

1、树立自信

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 使其不断超越。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创造机会, 让学生参与学习, 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同时获得学习语文带来的成功与喜悦。为此, 笔者通过与其他课任老师的沟通, 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及作业, 通过与学生的日常交流, 全面了解学生情况, 并在此基础上设计有针对性的活动, 促使学生勇于表现自己, 在“跳起来摘果子”的过程中发展自己, 树立信心。

2、激发动机

语文学习的动机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一种内部源动力。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对学生语文学习动机的激发。在平时的教学中, 笔者以激励为抓手, 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

学生是需要尊重、需要赞扬的。笔者在教学中不仅对学生大胆提出问题的勇气给予适度的肯定与赞扬, 同时还对于提出错误问题的学生搭建探索的平台, 并同他们一起分析原因, 弄清道理。在这样砥砺中, 学生逐渐开始了大胆质疑、主动探索, 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动机逐渐被激发出来。

3、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一旦对某事物产生了兴趣, 就会主动去接触它, 想方设法去掌握它。语文学习也是如此。笔者在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充分挖掘语文的情趣内涵, 做到导入激趣、授课生趣、习练有趣, 把情趣、理趣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 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

比如在教学内容的灵活处理上上, 善于“借题发挥”, 把枯燥的课文, 变成学生感兴趣的趣事和故事。结合古诗词教学, 让学生讲出他们生成的典故和趣事。“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让这些古诗词, 变成一个个精彩的故事, 使那美美的意境, 空灵、幽静的境界唤醒学生那颗原就敏感的心灵。台湾著名作家琼瑶等都是年少就受到隽永优美的古文化的熏陶。不妨让我们的学生也感受一下“飞雪连天射白鹿, 笑书神侠倚碧鸳”。诗句的内容, 是泛泛的诗句和情节完整的故事, 相辅相成, 克服枯燥和乏味的同时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无疑会激起学生对文化的崇拜感和对语言文学的兴趣。有了学生的主观感觉, 语文教学就有了一个积极的基础条件。

(二) “自觉、主动”学习策略要在“互动”中实施。

自觉主动的学习并不是只就学生而言的, 因为教学毕竟是在师生的互动中进行的, 因此, 我们必须要做两个方面的努力。

1、努力构建双主体的课堂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中交互的“双主体”, 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 每个主体都有自己的主动性, 我们不能用一个主体代替另一个主体, 或把两个主体割裂开来、孤立看待。我们必须要努力达成两个主体的相互理解、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从而构建起最有效的双主体课堂。在实际工作中, 笔者感悟到, 要构建有效的双主体课堂必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融合”: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相融合;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相融合;教师的辅助与学生自主学习相融合;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探究相融合。

首先, 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以学生的知识、生活经验为基础, 要让学生感到有意义, 并且要对学生具有挑战性。

其次, 要灵活选择教学方法, 增强课堂活力。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才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学法、发现法、讨论法、探究法, 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必须以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为主, 以教师指导为辅。

再次, 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 启发学生思维。有问题才有思考, 教师不但要善于引发学生思考, 而且还要善于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从而培养他们积极思考的习惯。

2、努力营造互动的民主氛围

构建“互动的民主氛围”要以“以人为本, 关注生命”为根本, 让学生学则快乐, 学则提高, 学则成长,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时刻以学生为中心, 调动能调动的积极因素, 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潜能。强化合作,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努力营造自然、和谐、平等、参与的民主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愉快地学习, 积极地探究。同时, 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与创新思维能力。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舞台, 成功的摇篮。

(三) “自觉、主动”学习策略重在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语文教学的泰斗叶圣陶老先生曾经强调:“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学生能自学自励, 出了学校, 担任了工作, 一直能自学自励, 一辈子做主动有为的人……教育就是要让受教育者疑难能自决, 是非能自辨, 斗争能自奋, 高精能自探, 成为一个‘自得’的人。”由此, 我们可以大体总结一下, 可持续发展学生所具备的一些基本能力:规划人生的决断能力、道德判断能力、学习探究能力、终生学习的意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永不停歇奋斗的意志力。这恰恰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学生的基本特征。

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发展的天空 第11篇

一、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为一名教师,要从学生的发展角度着想,充分相信学生的认知能力,多创造一些空间,对于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例题,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想办法,积极探究、发现。实践表明:学生自己学会的知识比依靠老师传授的知识相比,学生掌握的更牢固更深刻,同时创新能力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例如,教学“分数乘法”时,教师先从线段图(如下)引入,让学生看图说图意,接着出示例题,“每朵绸花用米,小芳做3朵这样的绸花,一共用几分之几米绸带?”让学生试着计算,放手让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并讨论。有的学生是利用连加算出来的答案,即++=;有的学生说求相同加数的和还可以用乘法计算,即×3;有个别学生会列算式但不知道怎样计算乘法时,会计算的学生纷纷举手发言:×3表示3个相加,我们可以写成﹢+,根据分数加减法法则“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这样我们很快可以算出答案。在此基础上,教师立即又让学生计算5×,学生很快算出结果,并且通过交流还总结出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法则,大家思维十分活跃。这样教学,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自主探究出来的,课堂成了学生“挥舞生命”的舞台。

再如,教学“圆柱的表面积”一课,整堂课笔者先适度导入课堂教学内容,不进行细讲,而是让同学们课前准备了许多实物(如长方体、正方体等),让学生操作辩论、讲解、画图、小组展示。学生积极主动,活跃课堂,都能根据各自的想法归纳出不同的方法求圆柱体的表面积,虽然有些学生回答的不是很全面,但是却很有自信。学生张扬个性、树立信心的过程正是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所缺少的过,学生显然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他们不仅掌握了知识,更发展了创新能力。

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探索能力

俗话说得好:“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可见,动手操作对于人的智力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当新知识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时,教师应该想方设法运用直观手段,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学得更轻松。

例如,在教学中遇到这样一道题:“一张长方形硬纸板,长80厘米,宽40厘米,从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形,再折成一个长方体无盖纸盒,这个纸盒的容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当天学生作业的错误率为90%,可笔者并不急于讲解这道题,而是让学生晚上回家准备一张长方形纸、剪刀、尺子。第二天课堂上让学生拿出长方形纸,先观察这张长方形纸原来的长和宽,然后让学生用剪刀在长方形四个角剪下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形,立即让学生观察原来长和现在长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短了,笔者接着问“短多少”,学生答“短了2个10厘米”。“宽呢?”学生回答“也短了2个10厘米”,于是笔者抓住时机问:“请你们将这张纸现在折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看看现在长方体的高是多少呢?”学生恍然大悟纷纷举起了手,通过操作大家发现现在长方体长是(80-10×2)、宽(40-10×2),高就是小边长。上述教学,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动手操作,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发现并探索出计算方法。这样的操作活动,学生学会了自主探索,把教师“教数学”变成学生自主地“学数学”。教师从台前退到幕后,这种表面上的“无为”,实际上恰恰体现了教师独具匠心的“有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不仅得到了加强,探索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

三、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充分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生活世界以及已有的知识结构,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例如,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六(1)班同学去春游,去商店买某品牌牛奶。每瓶200毫升,售价2元。在甲商店购买,买五瓶送一瓶;在乙商店购买,打九折;在丙商店购买,超过十瓶的每瓶降价0.3元。全班42人,要给每位同学准备一瓶这样的牛奶,该去哪家购买比较划算?为什么?”解答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学生的兴趣很高,教室里立即沸腾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纷纷展开讨论,得到了多种不同的方法。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得更浓,他们享受了自主感悟、发现、创造的快乐,同时也激发了他们自主创新的意识,思维得到了开发,能力得到了提高,课堂成为学生们求知、做人的乐园。同时课堂更是成为师生施展个人魅力与才华的天地,这样课堂充满了生命的灵动,从而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发展的天空。

(特约编辑 阮 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课堂学习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应充分展示学生的智慧与个性,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探究的课堂。

一、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为一名教师,要从学生的发展角度着想,充分相信学生的认知能力,多创造一些空间,对于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例题,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想办法,积极探究、发现。实践表明:学生自己学会的知识比依靠老师传授的知识相比,学生掌握的更牢固更深刻,同时创新能力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例如,教学“分数乘法”时,教师先从线段图(如下)引入,让学生看图说图意,接着出示例题,“每朵绸花用米,小芳做3朵这样的绸花,一共用几分之几米绸带?”让学生试着计算,放手让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并讨论。有的学生是利用连加算出来的答案,即++=;有的学生说求相同加数的和还可以用乘法计算,即×3;有个别学生会列算式但不知道怎样计算乘法时,会计算的学生纷纷举手发言:×3表示3个相加,我们可以写成﹢+,根据分数加减法法则“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这样我们很快可以算出答案。在此基础上,教师立即又让学生计算5×,学生很快算出结果,并且通过交流还总结出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法则,大家思维十分活跃。这样教学,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自主探究出来的,课堂成了学生“挥舞生命”的舞台。

再如,教学“圆柱的表面积”一课,整堂课笔者先适度导入课堂教学内容,不进行细讲,而是让同学们课前准备了许多实物(如长方体、正方体等),让学生操作辩论、讲解、画图、小组展示。学生积极主动,活跃课堂,都能根据各自的想法归纳出不同的方法求圆柱体的表面积,虽然有些学生回答的不是很全面,但是却很有自信。学生张扬个性、树立信心的过程正是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所缺少的过,学生显然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他们不仅掌握了知识,更发展了创新能力。

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探索能力

俗话说得好:“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可见,动手操作对于人的智力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当新知识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时,教师应该想方设法运用直观手段,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学得更轻松。

例如,在教学中遇到这样一道题:“一张长方形硬纸板,长80厘米,宽40厘米,从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形,再折成一个长方体无盖纸盒,这个纸盒的容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当天学生作业的错误率为90%,可笔者并不急于讲解这道题,而是让学生晚上回家准备一张长方形纸、剪刀、尺子。第二天课堂上让学生拿出长方形纸,先观察这张长方形纸原来的长和宽,然后让学生用剪刀在长方形四个角剪下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形,立即让学生观察原来长和现在长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短了,笔者接着问“短多少”,学生答“短了2个10厘米”。“宽呢?”学生回答“也短了2个10厘米”,于是笔者抓住时机问:“请你们将这张纸现在折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看看现在长方体的高是多少呢?”学生恍然大悟纷纷举起了手,通过操作大家发现现在长方体长是(80-10×2)、宽(40-10×2),高就是小边长。上述教学,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动手操作,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发现并探索出计算方法。这样的操作活动,学生学会了自主探索,把教师“教数学”变成学生自主地“学数学”。教师从台前退到幕后,这种表面上的“无为”,实际上恰恰体现了教师独具匠心的“有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不仅得到了加强,探索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

三、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充分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生活世界以及已有的知识结构,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例如,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六(1)班同学去春游,去商店买某品牌牛奶。每瓶200毫升,售价2元。在甲商店购买,买五瓶送一瓶;在乙商店购买,打九折;在丙商店购买,超过十瓶的每瓶降价0.3元。全班42人,要给每位同学准备一瓶这样的牛奶,该去哪家购买比较划算?为什么?”解答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学生的兴趣很高,教室里立即沸腾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纷纷展开讨论,得到了多种不同的方法。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得更浓,他们享受了自主感悟、发现、创造的快乐,同时也激发了他们自主创新的意识,思维得到了开发,能力得到了提高,课堂成为学生们求知、做人的乐园。同时课堂更是成为师生施展个人魅力与才华的天地,这样课堂充满了生命的灵动,从而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发展的天空。

(特约编辑 阮 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课堂学习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应充分展示学生的智慧与个性,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探究的课堂。

一、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为一名教师,要从学生的发展角度着想,充分相信学生的认知能力,多创造一些空间,对于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例题,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想办法,积极探究、发现。实践表明:学生自己学会的知识比依靠老师传授的知识相比,学生掌握的更牢固更深刻,同时创新能力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例如,教学“分数乘法”时,教师先从线段图(如下)引入,让学生看图说图意,接着出示例题,“每朵绸花用米,小芳做3朵这样的绸花,一共用几分之几米绸带?”让学生试着计算,放手让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并讨论。有的学生是利用连加算出来的答案,即++=;有的学生说求相同加数的和还可以用乘法计算,即×3;有个别学生会列算式但不知道怎样计算乘法时,会计算的学生纷纷举手发言:×3表示3个相加,我们可以写成﹢+,根据分数加减法法则“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这样我们很快可以算出答案。在此基础上,教师立即又让学生计算5×,学生很快算出结果,并且通过交流还总结出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法则,大家思维十分活跃。这样教学,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自主探究出来的,课堂成了学生“挥舞生命”的舞台。

再如,教学“圆柱的表面积”一课,整堂课笔者先适度导入课堂教学内容,不进行细讲,而是让同学们课前准备了许多实物(如长方体、正方体等),让学生操作辩论、讲解、画图、小组展示。学生积极主动,活跃课堂,都能根据各自的想法归纳出不同的方法求圆柱体的表面积,虽然有些学生回答的不是很全面,但是却很有自信。学生张扬个性、树立信心的过程正是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所缺少的过,学生显然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他们不仅掌握了知识,更发展了创新能力。

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探索能力

俗话说得好:“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可见,动手操作对于人的智力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当新知识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时,教师应该想方设法运用直观手段,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学得更轻松。

例如,在教学中遇到这样一道题:“一张长方形硬纸板,长80厘米,宽40厘米,从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形,再折成一个长方体无盖纸盒,这个纸盒的容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当天学生作业的错误率为90%,可笔者并不急于讲解这道题,而是让学生晚上回家准备一张长方形纸、剪刀、尺子。第二天课堂上让学生拿出长方形纸,先观察这张长方形纸原来的长和宽,然后让学生用剪刀在长方形四个角剪下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形,立即让学生观察原来长和现在长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短了,笔者接着问“短多少”,学生答“短了2个10厘米”。“宽呢?”学生回答“也短了2个10厘米”,于是笔者抓住时机问:“请你们将这张纸现在折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看看现在长方体的高是多少呢?”学生恍然大悟纷纷举起了手,通过操作大家发现现在长方体长是(80-10×2)、宽(40-10×2),高就是小边长。上述教学,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动手操作,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发现并探索出计算方法。这样的操作活动,学生学会了自主探索,把教师“教数学”变成学生自主地“学数学”。教师从台前退到幕后,这种表面上的“无为”,实际上恰恰体现了教师独具匠心的“有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不仅得到了加强,探索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

三、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充分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生活世界以及已有的知识结构,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例如,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六(1)班同学去春游,去商店买某品牌牛奶。每瓶200毫升,售价2元。在甲商店购买,买五瓶送一瓶;在乙商店购买,打九折;在丙商店购买,超过十瓶的每瓶降价0.3元。全班42人,要给每位同学准备一瓶这样的牛奶,该去哪家购买比较划算?为什么?”解答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学生的兴趣很高,教室里立即沸腾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纷纷展开讨论,得到了多种不同的方法。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得更浓,他们享受了自主感悟、发现、创造的快乐,同时也激发了他们自主创新的意识,思维得到了开发,能力得到了提高,课堂成为学生们求知、做人的乐园。同时课堂更是成为师生施展个人魅力与才华的天地,这样课堂充满了生命的灵动,从而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发展的天空。

创新:要让学生有自主发展的空间 第12篇

中华民族是智慧的民族,中国的学生是聪明的学生。美国纽约的史蒂文森高中是当地最好的高中,目前亚裔学生占的比例很大,其中很多是中国学生,十年前还不是这种情况。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中国学生,如果在国内现行教育体制之下,能否得到最好的发展确实是个问号,现在好的生源还在不断外流。我们这些年来也讲创新拔尖人才培养,但是实践中却做成了拼分数、抢生源,名牌高中、名牌大学都是如此。如果仍沿用这种传统的精英主义教育模式去办教育,是不可能达到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的,“钱学森之问”就不可能得到解答。

培养创新人才,学生不能“被创新”。我们今天实施创新教育,如果还是以知识传授为主、应对考试为主,而不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意识,只能是事倍而功半或无功,就是花了力气也做不好。比如现在流行的创新培养方式就是挑一些成绩好的学生办“创新班”,开了很多课程,弄得学生疲于应付,学生只是“被创新”了。创新班的课程都被排满了,学习的内容和形式都安排好了,那怎能知道学生在哪方面有创新天赋?学生没有自由支配、自主选择的时间和空间,怎么会有创新的意识和可能?思想不开拓,智慧不会来。要培养真正有创新意识的人,绝对不能让学生“被创新”。如果不彻底地反思我们自己,不解放校长们和老师们的大脑,就不能真正按教育规律办事,就不能摆脱原有那套教育模式的强烈束缚。

人人都有创新潜能。从研究角度讲,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论证了人类有多种方面的能力。人类经过自然选择到今天,越来越强大,越来越聪明,科学越来越发达,因为通过自然选择把最优秀的学习能力等潜能保留下来了,这是根本性的区别于其他物种的特征。人类能够克服各种各样的灾难,不断进化,说明人类的学习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是植根于内在的。所以,教育的责任就是要认识到学生先天的潜质并把它们充分地开发出来。

上一篇:农村融资论文下一篇:农牧业事业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