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设计的新视角

2024-05-31

英语教学设计的新视角(精选12篇)

英语教学设计的新视角 第1篇

《 美丽的小兴安岭》 一文我已教过好几轮,每次都是按部就班。 随着语用理论的引入,当我和老师们再次对这篇课文进行磨课时,在指导老师的提示下,我们从以前过于关注文本内容的窠臼中跳出来, 对这篇老课文进行了新的解读与探索。 下面,我就结合这篇课文,谈谈如何从语用的视角进行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一、解读单元的人文专题,抓住“美”

我国小语研究会理事长陈先云先生指出:“ 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 也是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 ”因此,读懂一篇课文的人文内容也是语言文字运用的一种基本能力。 教师要做好指向语用的人文内容的正确解读, 让学生进行指向语用的多层次地阅读。 现行人教版语文教材编排一般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明线,即人文专题, 指出单元学习的课文或人文内容 ;一条是暗 线 ,即语用专 题 ,指出单元学习的语用内容。 一般地说,某些人文专题在 整个小学 语文教材 中会连续 出现,但是侧重点有所不同,理清某一人文专题的发展脉络, 能够帮助我们明确教学的着力点,教在点子上。

《 美丽的小兴安岭》 所在的第三组教材,是围绕“ 壮丽的祖国山河”这个专题编写的,在二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和二年级下册第三组课文的学习中, 学生对祖国的壮丽河山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学习本课, 教师使学生不仅了解祖国山河的景物美, 而且要积极引导学生从“ 巨大的宝库”中感受小兴安岭丰富物产的价值美,不让美停留在表面, 使小兴安岭的美具有内涵,从而更深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基于这样的解读,我引导学生以自我探究的方式来层层感悟小兴安岭的美,进行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1.读题赏图,初步感知“树美”。

抓住题眼, 让学生与文题进行对话: 美丽的小兴安岭到底美在哪? 在这样的质疑中,欣赏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景色的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大饱眼福。 在精美的图片中欣赏到祖国美丽的小兴安岭的风光后,我再及时设疑:小兴安岭的美集中体现在哪种景物上,( 树) 从而梳理出“ 树” 这一条中心线索。

2.走近小兴安岭,品树木之美。

( 1) 四季树木不同的美 。

自由读课文,找出描写树木的句子,细细品味不同的季节小兴安岭的树木展现出的不同的美:春天的树是一种抽绿的美,夏天的树是一种茂盛的美, 秋天的树是一种缤纷的美,冬天的树却是一种积雪的美。

( 2) 地广树多的美 。

在引导比较四季树木不同的美之后, 回到第一自然的品读, 从树的数量多、品种多、占地面积广三个方面品味小兴安岭地广树多的美。

3.走进小兴安岭,赏周围景色美。

小兴安岭的美不仅仅在树,林中周围也有很多美丽的景色,学会让孩子们继续赏读树木之外的周围景色美。

4.课外阅读,拓展“美丽”。

为了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在本课的结尾我提供给孩子几个小兴安岭的网址, 让孩子们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在这些网站上,他们可以得到更多有关小兴安岭的知识。

二、解读单元的“语用”专题,运用“美”

阅读教学的真正内涵是通过人文内容的教学,实现语用教学的目标。 为了凸显课文教学的语用核心,对单元专题的解读,在关注人文的同时,更要重视“ 语用”。 用这个理念来引领单元导语的解读,就可以获得人文和语用之间手段与目标关联的一个整体。

《 美丽的小兴安岭》 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文质兼美。 细读文本,我们会发现值得学习和实践的写法很多。 但是一节课的时间, 我们不可能全部引导学生去关注到, 这时就应该选择最具有文本特色的“ 语用点”下手,而语用点的选择会直接影响我们的教学设计。 从学段的语用要求、《 教师教学用书》 的参考和课后题的分析,我把这课的语用目标确定为:1 .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在充分的阅读中,领略美丽的自然风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体会用词造句的准确,指导学生掌握一些积累语言的方法。

1.抓重点词句。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指出:阅读要 “ 一字不宜忽 ,语语悟精神 ”。 的确 ,如果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能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让学生细细揣摩、领悟,就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 长此以往,学生在表达交流中就会游刃有余。 这篇课文语言特别丰富生动,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适宜反复品读、背诵积累。

如:“ 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 ”这一句教学。

“ 抽出 ”“ 嫩绿 ” 就是两个值得探究的好词。“ 抽出”一词从两方面引导理解:一是通过欣赏春天树木抽枝图,再现一根根枝条如一支支利剑般快速而有力长出来的景象,从而理解“ 抽出”用词的贴切;二是用比较法来理解这个词,“ 抽出”的意思是长出,句中嫩绿的叶子就是用“ 长出”, 因为枝条与嫩绿的叶子相比感觉更要有力气,而且也避免这句话“ 长出”的用词重复。 “ 嫩绿的叶子”是春季景色的特征, 我让学生自由说出春天丰富多彩的各种绿色的词语, 这样设计既是对词语的拓展、积累,也对比出嫩绿是春天刚长出的叶子,非常鲜嫩可爱,要读得亲切柔和,与 “ 抽出”读得有力快速形成对比。

2.抓修辞手法。

“ 语文课程 标准 ” 指出“ 在阅读教 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 ”语文知识就包括了修辞知识, 这一要求指出引导学生了解基本的修辞知识, 是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这也是培养运用语言的一种途径。 这篇课文运用许多生动传神的比 喻句和拟 人句 ,这正如“ 人是马 , 衣是鞍 ”,有了比喻 和拟人的 修饰 ,文章就会充满感染力。

3.抓精巧结构。

这篇课文思路非常清晰, 段落分明, 共有六段,中间四段按照四季顺序紧紧围绕“ 小兴安岭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进行了详细介绍。每段都是先写树木,再写树木周围的景色。 因此,此文有利于引导中年级学生感悟组段方法。 在学完课文的结构与写法后,我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课后小练笔:抓住季节的特点进行观察, 选择家乡的一处景物,学习课文的结构与写法,写一段话。 这既是对本文学习的一个反馈,也是语言积累运用的一次实践。

4.抓经典写法。

优秀的文本不仅文字优美,而且有的写法非常独到。 这篇课文第一自然段就用了“ 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事物的一个特点” 的表达方法,我是这样进行教学设计的:

( 1) 自由读,思考:这段话写小兴安岭的树有什么特点? ( 树多)

( 2)你是从句子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 数不清 ”说明树多 ,省略号表示树的品种多,“ 几百里连成一片”“ 绿色的海洋”又说明树占地面积广。 )

( 3) 有感情的朗读 ,读出一望无际 ,一碧千里的壮观的景象。

( 4) 课件出示我们学校图书馆的图片,让学生抓住书多的特点进行说话练习。

“ 我们学校 图书馆 , 有 _ _ _ _ , …… , _ _ _ _ ,就像 _ _ _ _ 的海洋。 ”这样,在“ 读” 和“ 说”这两个环节中,学生就训练了“ 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事物的一个特点”的表达方法,教师就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了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是的,语文教材就是范例。当我们看到每篇精选的课文时,该如何凭借这些 “ 例子”带领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呢 ? 我想,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有一双“ 语用”的眼睛,把“ 语用”作为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的视角 ,那样 ,我们的解 读水平 、解读角度、创造性思维的设计会成为语文教学亮丽的风景线。

摘要: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的能力决定着语文阅读教学的成败,201 1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并强调要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本文以《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的多次教学实践为例,分析和探讨从语用的视角进行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的方法。

语言教学结合的新视角综述的论文 第2篇

本章深入讨论了现有的语言学理论和语言学习理论,一些学习理论与其对应的语言学理论矛盾,一些学习理论缺少具体的教学法,只有概念整合理论很好的解释了学得的知识与习得的知识如何相互联系产生了相应的语言水平。本章提出了一个整合过程驱动语言学习的模型———Blend-structureModelofLanguageLearning,整合发生在目标语的输出和母语的图示之间,中介语的部分图示化和母语之间,中介语的部分图示化和目标语的输出之间;尽管这个模型还在建议阶段,作者从七个方面展示这一模型如何能够解释语言学习过程的核心特点。基于这个语言学习的整合结构模型,作者还通过实例探讨了学生发生错误的过程,重点关注了学生内化目标语概念基础的程度及其在他们母语中的反映。第八章是全书的总结,隐喻是人类思维和认识世界的.方式,我们对隐喻的理解应该改变我们感知教学法的方式。在考虑教学方法时,认知要先于社会因素;概念隐喻表明了一种文化构造一种语言的机制,语言学习是文化参与而不是文化归顺,因此文化移情也是要考虑的。情感因素益于语言学习,隐喻本身就是语言的情感挂钩(affectivehooks):学习者可以通过隐喻操纵语言来表达自己感受到的经验,隐喻打破了范畴的界限,通过关联的网络寻找到了连贯且契合的表达,隐喻还赋予词汇情感意义,这样词汇被记住和使用的机会就增加了。理解意义的物质基础、探索意义的空间构建都是教学法需要考虑的因素,注重参与的教学风格更有助于教学效果的实现。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这是学术研究的最终目的,但却不容易实现。通读全书,Holme的形象跃然纸上,他既是一位通晓语言学和语言教学理论的学者,又是一位脚踏实地、擅长教学的行家。本书的理论论述都与具体的语言现象或教学实例相结合。即便第三章在批判的论述其他流派隐喻理论时,Holme也不忘发现这些理论在语言教学中的可用之处,给出了多个具体的教学实例,还鼓励教师不要受到理论流派的限制,充分发掘各种理论的实用性。

2内容丰富,角度众多

国内多数的隐喻研究以研究语言现象为主,探讨隐喻与教学的研究一些为宏观论述,如王寅、李弘的语言能力、交际能力、隐喻能力“三合一”教学观,一些为实证研究如姜孟()关于学生隐喻能力的实证研究,赵桂英()等关于概念隐喻标记性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的实证研究;只有少数涉及到了具体的课堂教学,如刘艳等(2011)讨论了概念隐喻在介词教学中的应用。Holme此书从多个角度展示了隐喻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包括词汇与习语教学、阅读教学、语法教学、写作指导等等,内容非常丰富。书中一些隐喻与课堂教学的结合非常巧妙,如定冠词用法教学与原型衍生出的图示相结合等,这种结合会给读者带来了新的灵感,启发很大。

3实用性强,易于操作

本书用了大量的篇幅展示的Holme本人的教学实例,真实详细的记录了课堂设计、师生互动、教学过程等。虽然Holme强调本书注重的是宏观的教学法,并非为了突出具体的教学技巧,但书中出现的大量的课堂活动的确具有实用性。这些教学实例一方面帮助读者理解理论论述。另一方面对于教师读者来说极具启发,操作性强。书中提及的一些课堂活动,如通过+EVENTISLOCATION+隐喻进行的不定式学习、通过小品词图示“Upisdynamic”进行短语动词(phrasalverb)的教学等,稍作调整就可以用于我们的英语课堂。

4重点突出,方便教师阅读

数学教学设计的新视角 第3篇

认知方式 数学教学 教学设计

数学教学设计是一项结构系统性的整体工程,它的构成要素体现于互相关联的三个侧面:理解所要传授的具体数学知识所呈现的环节及其联结中介的组成序列(简称“教材分析”);把握学生生成数学知识环节及其联结中介的心理活动环节及其过渡性中介(简称“学情分析”);通过创造性工作找到关联这两方面组成环节之间的切合点(可以沟通的元素),实现两者之间的贯通(简称“关联分析”)(如框架图1所示[1])。本文主要探讨适应学生认知方式的数学教学设计的实现途径。

图1 数学教学设计环节框架图

一、发生数学知识认知方式的涵义

学习心理学将认知方式与认知风格等价。施良方先生写道,认知风格这一术语,一般用来描述学生加工信息(包括接受、储存、转化、提取和使用信息)时习惯采用的不同方式[2]。《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五版)将“方式”释义为“谈话做事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由此,我们可以将认知方式界定为,主体发生认识所采用的方法和形式。认知方式具有三项特征:1.它们是学生学习时发生心理活动环节的理智倾向性;2.它们所描述的是那些在时间上相对稳定的过程;3.学生在完成类似的任务时始终表现出这种稳定性。

不同的人的认知方式可能处于两个极端,但是,认知方式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分。例如,有些人偏于求异思维的认知方式,另一些人偏于求同思维的认知方式,对此,我们不能说哪一种就好些,因为,某些问题的解决可能求异思维好些,另一些问题的解决可能求同思维要好些。大多数人在不同情况下,会从多种不同的认知方式中选择某种来解决他面对的有特定性质的问题。

在数学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特别注意学生发生具体数学知识时的特定认知方式。教师只有把握学生的数学认知方式,才能由此模拟学生在特定认知方式发生作用时的心理活动途径来设计出合适的发生数学知识的教学流程,才能通过教学活动的实现优化原有的或构建新的认知方式,进而帮助学生生成更有活力的数学知识结构,从而有效地将发生具体知识时生成的数学活动基本经验与认知方式迁移到应对新的问题情境中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有准确地认识、把握与辨别学生运用某种认知方式发生特定数学知识的有效性程度是高、还是低的,萌生的数学观念是清晰正确、还是模糊错误的,取得的数学活动经验是成熟、还是素朴的等,在教学设计时才能扬长避短,针对学生发生数学知识的心理环节及其过渡性的中介,选择适宜的教学策略,设计有效的教学流程,促进学生正确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生成具有活力的、动态的数学活动基本经验等。

学生的认知方式的标识包括: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是容易的、还是困难的;学生在哪种层次(如是素朴的生活概念层次、还是规范的数学概念层次等)上发生并理解数学知识;发生数学知识的心理环节转、承、启、合的大致路径中哪些是接近正确的运行程式,哪些是典型错误的运行方式;是什么使学生学习具体数学知识产生了困难、或产生了错误理解等。教师据此进行教学设计才具有针对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对于学生容易理解的内容就可以少讲、甚至让学生自学,难于理解或容易造成误解的内容要进行更为精致的教学设计。

学生的认知方式不是先天的、惟一的,而是在实践中建构、发展与完善起来的,这为发挥知识不同层级教育价值提供了发生学上的依据,也是教学设计存在的关键依据。在具体数学知识的教学设计时,学生发生数学知识的途径决定着学生认知方式的优化或生成,从而决定了数学知识的不同等级层次的教育价值。如果数学知识的教育价值总是客观的、僵死不变的,那就没有必要研究学生认知方式,也没有必要进行教学设计。

因此,有的教学设计发生知识可能离学生合适的认知方式近些,有的可能远些,从而对优化学生认知方式的效果会大相径庭;有的教学设计针对学生的具体认知方式可能更为合理些因而更有价值些,它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更具活力、更具适应性的认知方式,也有利于萌生优秀的心理品质,反之,就会阻碍这些实现。在具体数学知识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做好预判发生数学知识的基本条件:学生在发生知识之前,需要产生学习动机,形成学习心向;在知识发生过程中,需要提供动力,维持认知活动的延伸;在知识发生之后,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反思感悟自己的认知方式有效性发生的条件,以利于认知方式迁移到新情境中去。

二、例示适应学生发生数学知识认知方式的教学设计

教师分析与选择学生发生数学知识的认知方式进行教学活动的取向在于:是否有利于学生正确理解数学知识而避免错误理解,是否有利于学生激活原有的数学知识的活力,是否有利于为学生发生新数学知识起到铺垫或导引作用,是否有利于学生将素朴的数学概念转化为规范的数学概念,是否有利于加强学生所学的新数学知识与原有的数学知识间的联系,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将刚刚学习所掌握的数学知识运用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是否有利于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思维活动的展开与维持,等等。

例1已知:如图2,在△ABC中,∠ADC=∠BAC。求证:∠CAD=∠CBA。

教师甲一节课共讲了四道题,时间有富余。他对例1作了简要的分析,然后规范性地板书了证明,实录他的分析过程如下。

要证明∠CAD=∠CBA,因为∠ADC=∠CBA+∠BAD,∠BAC=∠CAD+∠BAD,由∠BAD为公共角,希望证明∠ADC=∠BAC,这正是已知。

教师乙一节课只讲了这道题,时间较紧迫。将其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片段比较详细地实录如下(说明,下文的省略号表示学生思维环节中断之处)。

师:请用不同标识在图2中标示出所求结论与已知条件中各存在的一对相等角。

生1:在图3中,已知条件∠ADC=∠BAC中的∠BAC被AD分割开来,图形的覆盖影响了探索问题的思路。首先解决覆盖问题,使我们容易看清图形本质,……

师:这是一个好建议!大家动手试一试。

学生活动:首先把图3中的△ADC平移出来,得到了图3与图5,其次,根据已知条件∠ADC=∠BAC①和要证明的结论∠CAD=∠CBA②,把图4变换成图5的位置形态。学生成功地运用标识标示出图3中的两对相等角,即①,②两个等式。

师:大家做得非常好!请对比图4与图5,有新发现吗?

生2:比较图4和图5中的这两个三角形之间角的关系可得(教师精心设计板书):

已知条件是∠ADC=∠BAC①,

所求结论是∠CAD=∠CBA②,

还有公共角∠ACD=∠BCA③。

这三个等式中,①和③成立,②是求证的结论,应该成立。……

生3:应用“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生4:①,②,③三个等式的左边的三个角是△DAC的三个内角,右边的三个角是△ABC的三个内角。于是,我们把这三个角的等式左、右两边分别相加就得到了这两个三角形各自的内角和,都等于180°,即

∠DAC+∠ADC+∠DCA=180°,

∠ABC+∠BAC+∠ACB=180°,……

生5:两个等式的右边相等(180°),知∠DAC+∠ADC+∠DCA=∠ABC+∠BAC+∠ACB④。将④的左、右两边分别对应地减去①与③的左、右两边,就可得到②成立[3]。

三、适应学生认知方式的教学设计结果分析

教师的教学设计要遵循不拂逆学生思考某一问题时心理活动展开的路径,即充分理解认识学生展开自己的认知方式,做到因势利导;即使在学生思维走势的分叉口,也不能轻易地告知学生思维延伸的标志物,而是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某种标志。这种启发的过程,不一定就是教师将自己的思考摆在学生面前,而是通过选择学生经由活动已经生成的材料,选择恰如其分的表征形式表征这些材料,学生感受这种表征形式,从中得到启发,促进自己思维的延伸。通过如此教学设计,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内在能力的发挥,从而形成情感体验。

教师甲的教学设计基于平面几何证明的逻辑过程的认知方式,它的特点是洗尽铅华、褪去尘滓,简练到一尘不染。但是,按巴洛的观点,逻辑性是由对事物的内在秩序的猜测所组成的——但只有当确实有一种明确无误的内在秩序可作猜测时。我们打一个比方,逻辑的过程仿佛已经淘去砂粒而留下金子,而不把淘沙那种艰难的过程展示在琳琅满目的黄金展示台上。逻辑是论题的一种属性而非精神过程的属性,也即猜测不论在心算中还是在创造性思维中都是最本质的东西[4]。证明的表达已经将发现这一逻辑过程的种种心理猜想活动的曲折过程略而不计,我们读下去很可能感到某种令人信服的力量,但是,可能不知道我们自己是否也可以获得这种说服他人的力量。

因此,教师甲的这种教学设计,只是将自己组织题设条件信息的精致结果告诉了学生,至于这种结果是如何得来的,大多数学生可能不得而知。这种教学设计的缺陷就在于教师甲没有通过学情分析,充分认识与理解学生发生这一证明逻辑过程的认知方式。其实,除了少数学生,绝大多数学生不可能立即就想到∠ADC=∠CBA+∠BAD,∠BAC=∠CAD+∠BAD这两个等式,教师估计学生的认知方式的主要支点就是追问这两个等式是如何从心理上产生的。

事实上,教师甲几乎没有考虑学生发生数学知识的心理活动环节,遑论对知识脉络与学生心理线索联结过程的思考。他只是将自己的发现思路整理成了精致的逻辑过程,在课堂上将这一过程展示给了学生,学生可以读懂这一过程,但是,必须要有记忆的帮助代偿了这一寻找的过程。艾芙·居礼说,“第一句叫学生记忆意义不明的知识,或者第一件叫他盲从地接受而不让他理解其意义的事物,就是毁灭学生理解力与判断力的开始。”[5]如此,教师甲的这种设计不可能实现数学新课程所设计的目标,也很难发挥数学知识的教育价值。

教师乙的教学设计充分利用平面图形的直观性、可操作性,通过要求学生从标识“图3中的两对相等的角”出发,鼓励学生对题设条件信息进行有序观察、比较,启发学生对图形进行操作、变换与定位,帮助学生利用图形中已知明确的两项信息①、②组构成“支点式”信息。再由图形直观生成外围信息③,“支点式”信息①、②与外围信息③组构成了信息结构轮廓(教师乙用非常合适的表征突出了它),学生由此确定了知识框架。从教学过程中发现,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是经过许多学生的接力思考与不懈努力,对信息不断地发掘与调整而得到。如此,学生对解决问题时如何确定这个知识框架体验深刻,必将生成深度数学经验[6]。

对教师乙设计的这一整套过程,我们听课者为之动容。这奠基于教师乙透彻理解学生发生知识的心理环节,特别是诱导学生萌生关联分散信息的心理动力的设计与执行,令人拍手叫绝!通过恰如其分的板书设计(传统媒体:黑板与粉笔),得到有利于学生思维发挥作用的表征形式的提示——板书等式①、②、③成规则形态的排列很有效值,它恰到好处地帮助学生生成了信息结构轮廓。这些看上去似乎是教师乙的不经意行为,其实正是他匠心独运之处,充分展示了他的教学设计能力,从而诱发学生萌生信息关联的内在动力,生发了完形心理内驱力(“格式塔”的经典理论[2]),引导学生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完满地解决了问题。

教师乙严格还原学生发生知识的心理环节,依据学生的认知方式,在此基础上,将这道题的证明思路发现过程的主体部分放手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做,使他们探究问题的各种手段都得到充分地发挥,利用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观察、比较、类比、联想、想象与思维等要素的展开认识活动。教师通过设计合适的表征形式表征学生生成对形成问题思路有价值的材料(教师经由选择),由此表征提示学生思维延伸的方向与走势,而不是将思维前进的可借助的条件材料直接奉献给学生。

教师甲没有充分尊重学生,利用学生的认知方式展开思维过程;教师乙充分依据学生的认知方式,在证明思路的发现中,步步按照学生思维展开路径的提示。从这个例子中,尽管没有某种意义上的标准,我们还是可以感受到,教师乙的设计优于教师甲的设计。

数学教学所要传授的知识相对固定(其最低限度已经写入课程标准)。但是,通过何种方式来传授这种已经设定了的知识,却随着教师的教学理念不同,预设的教学目标不同,持有的教学观念不同,获得的教学经验不同,理解特定数学知识性质不同,揣摩发生特定知识的学生认知方式不同,估计发生知识时学生现场心理活动意向不同,存在多种选择。不同的教学设计对发挥数学知识的教育价值、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结果迥然有别。在不同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设计中,适应学生认知方式的教学设计是一种基础性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张昆,曹一鸣.完善数学教师教学行为的实现途径[J].数学教育学报,2014(3).

[2] 施良方.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 张昆.整合数学教学设计的取向:基于知识发生的逻辑取向与心理取向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1(6).

[4] [美]威廉·卡尔文.大脑如何思维:智力演化的今昔[M].杨雄里,梁培基,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5] [法]艾芙·居礼.居礼夫人传[M].左明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6] 张昆.高考答卷惜时如金:问题与出路[J].数学通报,2011(1).

产品设计的新视角——人机工程 第4篇

关键词:人机工程,产品设计,人性化设计

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产品的更新、生活节奏的加快, 人们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 更加注重产品的方便、舒适、可靠、价值、安全、效率等人机性能, 也就是我们常常提到的人性化设计的问题。毫不夸张地说,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设计的时代, 是一个设计观念不断发生变化的时代。设计渗透进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我们的衣、食、住、行无不充满着设计的印痕。于是人与设计不断地进行交流互动, 设计构建着人们的生活面貌和行为模式, 并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类自身的价值判断和审美思维。每个人在享受现代设计文明成果的同时, 又对设计不断提出新的需求和标准。有人说, 21世纪是设计竞争的时代, 在这样一个新的时代中, 社会结构与技术领域的重大变革使人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式产生了根本性变化, 设计的内涵与历史使命也因此被重新定义, 其自身革命势在必行。因此, 有必要从新的视角——人机工程, 对产品设计进行研究。

1 人机工程概述

人机工程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跨越不同学科领域, 应用多种学科的原理、方法和数据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首先基于一种理念, 把使用产品的人作为产品设计的出发点, 要求产品的外形、色彩、性能等都要围绕人的生理、心理特点来设计。其知识基础来源于工程心理学、人体测量学、预防医学、技术美学等。然后是整理形成的设计技术, 包括设计准则和标准等。这些设计技术再和特定领域的其他设计技术及制造技术相结合, 就形成了符合人机工程的产品, 这些产品让使用者更健康、高效、愉快地工作和生活[1]。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人机工程学”名称中的“机”是广义的, 而不是狭义的, 也就是说, 这个“机”不只是指狭义的“机器”、“机械”, 而是包括“机具”、“工具”, “房屋建筑”、“家具”和“衣物”等在内的, 与人的生活有直接关系的所有产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也越来越重视产品的人性化设计, 人机工程就是将人类的需求和能力置于设计体系的核心位置, 为产品、系统和环境的设计提供了与人类相关的科学数据, 追求实现人类和技术完美和谐融合的目标。现代高度发展的技术已把人置于这样一种地位, 在这里, 任何控制和判断上的差错都将产生十分严重的后果。例如, 从技术角度来看, 观测手表以判断商店是否还在营业的过程与在飞机上观察高度仪以判断飞机高度的过程几乎没有任何区别, 但由于误读而产生的后果在本质上却相距甚远。类似地, 空中的交通控制、外科手术或原子能反应堆的操作、预警雷达系统的控制都不允许在操作、控制上产生半点差错, 即使一般的产品, 人们也要求它不仅能满足功能要求, 还必须符合美观、使用方便、操作灵活、舒适和安全的要求。以人为中心的设计已成为现代迅速发展的一个基本点, 可以说在现代, 设计的主要困难已不在于产品本身, 而在于是否能够找出人与产品之间最适宜的相互联系的途径与手段, 在于是否能够全面考虑到操作者在人机系统中功能作用特点和产品结构与“人的因素”相吻合的程度。因此, 如何把产品设计更适合于人使用的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

2 人机工程与产品设计

产品设计主要解决人与产品之间的关系, 这包括:使用关系, 审美关系, 经济关系, 环境共存关系。合理设计的产品可以改善人的工作条件, 提高人的工作效率;产品设计可以促使人的生活质量提高, 为人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 替代或延伸人的智力与体力能力, 最终促使人与产品两者之间形成共存与和谐的关系。产品设计活动不同于纯艺术创作, 而是在理性的指导下, 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创造性活动, 是围绕着人这个因素展开的创造性活动。

在产品设计中, 应用人机工程原理和方法展开人机工程设计是产品设计展开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人机工程设计涉及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等人的因素, 要达到的目标是生活、工作的舒适、安全和高效。产品人机工程设计不同于产品造型艺术设计, 它是让技术的发展围绕人的需求来展开, 使产品和环境的设计更好地适应和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让人在工作中更舒适、安全和健康, 是一种理性设计活动。产品人机工程设计是解决人与产品之间工学方面的问题, 主要包括:解决产品尺寸相对于人的尺度问题;解决产品的使用方式问题;解决人关于产品使用的生理、心理方面的问题等。

对于整个产品设计活动来说, 人机工程设计强化了产品设计以人为本的概念。新产品立项要对应人的需求与愿望:产品概念设计必须以人的尺度建立产品框架, 必须满足人的生理学、解剖学和心理学需求;产品人机工程设计要以“人”为人机系统的核心, 以“人”为核心的主导思想具体表现在各项设计均应以人为主线, 将人机工程理论贯穿于产品设计的全过程, 以保证产品使用功能得以充分发挥[2]。

2.1 从产品设计的角度看

现代的产品设计业以成为深入人心的人的造物活动, 应该怎样进行设计, 这是一个大问题, 也可以作出多种多样的回答, 例如:社会学家说:设计要以人为本, 创造和引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企业家说:要准确把握市场需求, 设计出性价比高、竞争力强的优秀产品;设计家说:要创造造型美, 对人们有用、好用, 而且是人们希望拥有的产品;设计理论家说:成功产品的机会来自把握住“社会——经济——技术因素”。这些说法都正确, 每一种说法都似贴在园林大门上的一副对联。这座园林叫“应该怎样设计?”, 它有许多个门, 每个门上的对联概括这扇门内一片区域的景观特色。从这个大门进去, 将先领略到这方面的特色。但若要全面探究整座园林的景观, 则需要遍历每一个区域, 那么, 从哪一个大门进去是没有区别的。现在, 我们应为“应该怎样设计?”这座园林开一扇人机工程的大门, 为使用者——产品——设计者三者构架了一个“以人为本”的实质性平台, 即设计人性化的产品[3]。

所谓人性化产品, 就是包含人机工程的产品, 只要是“人”所使用的产品, 都应在人机工程上加以考虑, 产品的造型与人机工程无疑是结合在一起的。我们可以将它们描述为:以心理为圆心, 生理为半径, 用以建立人与产品之间和谐关系的方式, 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能, 综合平衡地使用人的机能, 保护人体健康, 从而提高生产率。所以, 大至宇航系统、城市规划、建筑设施、自动化工厂、机械设备、交通工具, 小至家具、服装、文具以及盆、杯、碗筷之类各种生产与生活所创造的“物”, 在设计和制造时都必须把“人的因素”作为一个重要的条件来考虑。若将产品类别区分为专业产品和一般产品的话, 专业产品在人机工程上则会有更多的考虑, 它比较偏重于生理学的层面;而一般性产品则必须兼顾心理层面的问题, 需要更多的符合美学及潮流的设计, 也就是应以产品人性化的需求为主。

从产品设计的角度看, 设计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而进行的, 这一过程中涉及产品生产者、设计者与使用者。产品设计是一项综合性的规划活动, 是一门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学科, 同时也受环境、社会形态、文化观念以及经济等多方面的制约和影响。产品设计的出发点是人, 设计的目的是为人而不是产品, 产品设计必须遵循自然与客观的法则来进行。这三项明确地体现了现代产品设计强调“用”与“美”的高度统一, “物”与“人”的完美结合, 把先进的技术科学和广泛的社会需求作为设计风格的基础。如在操作计算机的上机姿势中, 在现行的上机条件下, 操作员常常是手臂向前悬空着来操作键盘和鼠标。手臂的悬空形成了肩部的静态疲劳, 使得操作员不得不将背部靠在椅子靠背上作业 (后靠姿势会加大悬空手臂的前伸程度, 从而增大肩部所需要的平衡力矩, 加快肩部的疲劳) , 而当操作员脱离靠背又手臂悬空时, 体重就全部由脊柱来承担, 其结果或是腰部的疲劳酸痛, 或是腰肌放弃维持直坐姿势而塌腰驼背, 或者是把手腕抵在桌沿而引发腕管综合症。要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 设计师就必须充分考虑人机工程的因素。简而言之, 产品设计的主导思想以人为中心, 着重研究“物”与“人”之间的协调关系。

产品设计的对象是产品, 但是设计的目的并不是产品, 而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 即设计是为人的设计, 设计可以说是人的需要的产物, 是为了满足人们对产品及其非产品需要的产物。产品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导向, 不断的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的和精神的需要。产品设计与人类是息息相关的, 产品设计的全过程中都有人的因素存在。“人性化”就是把产品的使用者放在比产品本身更重要的地位, 设计师在构思阶段就要把人作为设计的重要参数。设计师在构思一件产品的时候, 不仅仅把目光停留在外形、结构、材料和使用功能上, 也不只是简单的对产品进行创意和改造, 还应该考虑到人机工程方面的问题, 能够在设计中做到真正的“人性化”, 不仅会让消费者感受到产品的使用中的便利和舒适, 还会让消费者感觉到设计师对于消费者精神上的体贴关怀, 让他们在“就像是为我度身定做”的感慨中体会到设计师的体贴入微。

2.2 从人机工程的角度看

从人机工程的角度看, 它是研究人、产品、环境之间的相互协调。绝大多数的产品都必须通过人的操作才能达到其为人服务的功能目的。产品必须紧紧围绕人的操作和使用方式来进行设计, 而人在操作或使用产品时都离不开自身的生理条件和对产品的控制能力, 超出这一范围, 人们在使用这一产品时就会感到不舒服或达不到应有的使用效率。人机工程应用人体测量学、人体力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 对人体结构和特征进行研究, 提供人体机能特征参数, 为产品设计提供必要的设计参数, 也是设计师进行产品人性化设计所必须考虑和解决的因素。它通过揭示人、产品、环境三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 从而确保人机环境系统总体效能优化。因此, 要使最终产品达到使用者最大的满意度, 就是在整个产品设计和开发过程中执行人机工程的原则。相反, 如果产品设计得不好, 不能与人及环境相协调, 不能为社会创造一个更科学、更符合人机工程原理的新的使用方式 (产品设计不符合人性化) , 就不能很好地满足现今竞争激烈的市场需求。那么它或许带给社会的是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可以说, 人性化的产品设计理念是时代文明的呼唤。

人机工程为产品设计全面考虑“人的因素”提供人体结构尺度, 人体生理尺度和人的心理尺度等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有效地运用到产品设计中去;人机工程为产品设计中“物”的功能合理性提供科学依据。因此, 如何解决“物”与人相关的各种功能的最优化, 创造出与人的生理和心理机能相协调的“物”, 这将是当今产品设计中, 在功能问题上的新课题;人机工程为产品设计中考虑环境因素提供设计准则, 通过研究人体对环境中各种物理因素的反应和适应能力, 确定了人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所处的各种环境的舒适范围和安全限度, 从保证人体的健康、安全、舒适和高效出发, 为产品设计方法中考虑环境因素提供了设计方法和准则, 为坚持以“人”为核心的设计思想提供了工作程序[4]。

所以, 人机工程对于产品设计的指导意义在于, 设计师在掌握人体主要尺寸的基础上, 可以根据各种作业的不同特点进行人性化设计, 使其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产品使用的舒适性、方便性和安全性。因此, 也只有在人机工程的指导下, 才能设计出令人满意的产品, 从而将产品设计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由此可见, 在产品设计中, 运用人机工程进行技术分析、参数选择及运算是非常必要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将会更加注重生活“方便”、“舒适”、“可靠”、“价值”、“安全”和“效率”等方面的评价, 因此, 人机工程的研究, 将会大大推动产品设计水准的提高。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人机工程和产品设计在基本思

想与工作内容上有很多的一致性:人机工程的基本理论“产品设计要适合人的生理、心理因素”与产品设计的基本观念“创造的产品应同时满足人们的物质与文化需求”, 意义基本相同;产品设计与人机工程同样都是研究人与物之间的关系, 研究人与物交接界面上的问题[5]。因此, 就像我们上面所提到的, 产品设计必须以人机工程为观点, 各项设计均以人为主线, 将人机工程理论贯穿于设计的全过程, 以保证产品使用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3 结论

产品是为人所使用, 它的几乎所有部分都与人类的活动有关, 在过去, 产品设计师在设计时都是参考前人和个人的经验来决定设计问题。然而, 在今天, 这样的设计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的人类需求,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人们对产品在舒适性、效率性和安全性等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 技术和科学的进步也要求产品设计对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有更严谨和科学的方法, 这就要求产品设计师对“人”有一个科学全面的了解, 所以人机工程将在新时代有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磊青.人体工程学与环境行为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2]王效杰.产品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3]阮宝湘, 邵祥华.工业设计人机工程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4]丁玉兰.人机工程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4.

办学的新视角新思考 第5篇

“校长的一个重要责任就是要处理好学校与社区、家长的关系”

“对学生多鼓励,少批评,启发提问,倡导讨论”

“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实现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共享”

“注重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

在这个炎热的夏日,记者穿梭于北京的大街小巷,探访十几位海外学习归来的中小学校长,听他们讲述海外学习的故事。透过这一个个故事,人们不仅可以更多地了解美国的基础教育,还会隐约地触摸到来自校长心底深远的回声----对基础教育改革敏锐的观察、思考、矢志不渝的追求。

1.社区成为办学的重要伙伴

如何处理好学校与社区的关系,使学校教育不仅仅局限在学校,而是向社会延伸,充分享用社区的教育资源,这是许多校长多年办学思考的一个问题。此次在美国学习期间,他们对这个问题做了较深入的调查。

据北京房山区窦店中学校长柳立涛介绍,在美国,办学校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组织----社区。居民居住地以社区为单位,校长的一个重要责任就是要处理好学校与社区、家长的关系。校长们都深刻认识到只有使自己的学校成为整个社区人们注目的一个中心,而不是一个单纯传授知识的场所,学校才能被人们所关注和支持,学校发展就快,前途就好。学校善于从社区的角度思考教育问题,引导学生为社区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利用社区的人力资源加强学校管理,协助学校工作,这是中小学教育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如请政府官员、学生家长、普通百姓来校作报告,和学生交流沟通,加强学生在社区的责任意识,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社区和社会中去。校长常通过各种形式把社区的各界人士、学生家长甚至亲戚朋友吸引到学校来参观访问,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争取社区的理解,调动社区支持学校办学的积极性。

对此,怀柔区渤海中学校长王海鸥也有同感,他说:“美国中小学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美国各地都有配套一流的社区教育设施,如科技馆、航空博物馆、艺术馆、历史博物馆、图书馆、研究所等,这些教育设施大都向学生甚至公民免费开放。学生和老师非常善于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为教育学生服务,这不仅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而且非常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我想这也许是为什么美国很多中小学生都能写出很有价值的论文的原因。在这当中,社区也对学校的工作给予高度重视,每个学期,社区都要为学生活动做出安排,每个学生参加完活动,社区都要给学生开具证明,并加以评价,使学生在社区的活动不流于形式。而且,这些证明是学生结业、毕业和升学的有力依据。”

不仅如此,美国还很重视学生对社区的责任和义务。据北京育才学校副校长张军介绍,在查看一本美国学校的《学生及家长手册》时,我们发现,学校对学生和家长的要求不仅仅是针对学生个人发展的,更强调了学生发展与社区发展、乃至社会发展的关系,特别强调了学生对社区的责任。这些规定,使学生从小就开始接受社区的概念,开始具备为社区和社会服务的意识。

在美国加州的阿纳汉姆学区《学生及家长手册》中,我们体会到了这一点,阿纳汉姆学区的《学生及家长手册》包括五部分内容:家长的权利,学校年历,学生毕业要求,重要提示和转学须知。在手册的封面,明确指出:“请仔细阅读手册里面重要文件的内容,在相关文件上签字后,于学生注册日交回学校。”这意味着家长和学生须承认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并对自己的行为负法律责任。而且,为社区做事,是学生们乐于参与的活动,这在美国很普遍,但遵守社区法规,维护社区秩序,更是学生们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2.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共享

美国中小学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给中国校长留下深刻印象,他们发现,美国学校其实都很小,而且资源十分有限,然而当他们对学校进行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之后,便得出了一个新的结论,教育资源的配置和利用做得很好。学校给人最深的印象是学校很朴实,没有专门的接待室,餐厅平时是学生活动的地方,他们这种朴素的品质,简约、高效,很值得我们学习。

据北京怀柔区杨宋中学校长滕利君介绍,在美国,我们所在的大学、社区的设施都向社会免费开放,资源共享的工作做得很成功。学校只要登记好使用设施的时间,学校或社区安排好时间表,就可以按照指定的时间使用有关的设施了,当然有些设施是要收费和收抵押金的。我尤其欣赏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图书馆里的各项服务全可以在网上办理,使用者可以在任意有网络的地方登记,这样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方便了用户。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图书馆有专门供残疾人使用的停车场、楼梯通道、洗手间,尽管来的残疾人不是很多,但确实给残疾人查阅资料带来方便。

滕校长接着分析,美国公共设施的配置和服务对我们学校资源的整合很有启发,我们学校的设施和配置是否真正体现了以教师、学生为本呢?我们的计算机房、图书馆、校本课程等资源的整合是否做得很好?我想,最根本的是资源要为师生的发展服务。

他说,也许有人说我们是发展中国家,没有那么多钱,现在提倡“以人为本”是否有些“超前”?学校的资源如何整合?以什么理念去整合?我觉得标准就是以促进学校的每一位成员的发展为宗旨去配置和优化。尽管我们的学校资金还比较短缺,但我们可以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考虑资源的配置,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去努力,我相信是能够逐渐实现的。在美国我曾参观过一所中学,这所中学的特色竟是养鸡、养猪、养羊。在其过程中体现科技的现代化,体现学习知识、从事研究的重要性,体现培养人才的不同模式。这个案例对我们很有启发,其实类似的情况我们也可以办得更好,关键是我们如何利用丰富的资源,以什么样的理念整合教育资源。

西城区教工委书记(原北京159中校长)台峰插话,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两室”(教室和实验室)的综合利用,例如在高中,没有固定的教学班级,只有固定的教师和教室。比如美术课教室,由美术教师精心创意设计、布置,教室里有各种模型、制作材料、制作工具、参考资料、名家作品、学生作品等。教室既是传授知识的课堂,又是实验场所、车间、作坊、陈列展览室,还是学生交际的场所。不少学校都是教室与实验室合二为一的,其风格表现为美观、实用、方便。教师把对教室的安排布置作为吸引学生选修这门课的招牌和磁铁,使学生一看就从直觉上产生爱这门课的冲动。学校所有功能室和场馆都对学生全天候开放,培养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习惯品质和探索精神。

3.审慎地选聘教师

多年从事学校管理的北京昌平三中校长潘静波告诉记者,“美国校长审慎地选聘教师”是我们在学校访问时,校长多次谈到的一个概念。据我们的了解,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选聘教师,二是对教师的管理与培养。在美国,校长对每位教师都要做教育教学评价,评价的手段不是通过统考来衡量教学的质量,而是以教师上课质量作为衡量标准。校长要通过听课以及了解学生和家长所反馈的意见,对教师进行定期的评价,但评价意见不能作为解聘教师的理由。

据北京顺义一中副校长李冬介绍,在美国,教师在学校任教的第一年相当于试用期,表现不佳,校长可以轻易地辞退他,但是,教师一旦被留用,则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进了保险箱,即使他的表现不太令人满意,校长想辞退也是难上加难,这要花费很多时间,通过很多程序,开很多听证会,准备很多文字材料。因为,老师的权益是由教师工会所保护的,从联邦政府到州、县、市的各级教育工会几乎是无条件地保护教师的权益不受侵犯。这样,就增加了校长在选聘教师方面的压力。校长必须第一年全面地考核新教师,力争选准、选好。而校长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比我想象的简单。一所学校中,只有校长才有资格对教师进行评价,而评价的手段和途径基本是通过听课。通常校长一年当中听一名教师的课也只有一到两次,虽然通过这一到两次的听课,就对教师进行准确客观的评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较为简便易行。校长要将评价的结果反馈给被评价的教师,以利于教师调整自己的教学。

4.合作精神的培养无处不在

令中国校长感受最深的是,在美国社会,普遍认为竞争是人的本性,而团队精神是需要培养的,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团队精神都是很重要的。学校会在很多的节日举行教师的聚餐活动,一般是自助餐。在聚餐前大家通常要唱歌和表演节目。美国人很放得开,所以常可以看见美国教师在表演节目中趴在地上,甚至在地上爬行。在这样的活动中,人们的关系一下子拉近了,对学校的发展会很有好处。教师也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对于一些比较困难的问题,教师经常会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处理。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的团队精神逐渐形成,为他们今后步入社会打下很好的基础。

谈到合作学习,北京怀柔区杨宋中学校长滕利君谈了自己的亲身体会,在美国的学习中,多数课程都有小组作业,小组作业要求每个学生承担不同的任务,发挥自己的特长,小组各成员分享每个人的信息、经验,共同商讨,集体决策。在完成小组作业时,每位成员都可以从组员中吸收营养,取长补短,发现自我的价值,在集体智慧的碰撞中,学会了民主、协商、合作。我特别欣赏他们对小组作业的处理方法,第一步,学生本人自改;第二步,同伴互改;第三步,小组研讨。这样既可以防微杜渐,又可以资源共享。

北京陈经伦中学校长助理王松感慨颇深,在美国你不论走到学校的图书馆、餐厅、教室、学生中心,还是在学校的草坪上,运动场馆等校园的各个角落,你都可以看到小组活动的情景。许多学生还经常到校外的咖啡厅进行小组活动。小组学习的形式多样,有小组讨论、小组课堂展示、小组角色扮演、小组采访、小组创作等,并且最后的评价也是按小组的整体表现给分。他们的分组方法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这些方法能确保分组的随机性,并且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很耐人寻味。

5.提出一个问题就是一个贡献

“美国教师对学生多鼓励,少批评,善于提问,倡导讨论。”北京市八一中学教科研主任李峰对此十分感慨,他说,当我们来到朴实而又明亮的教室时,一位美国校长满面春风地在那里迎候,他介绍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让学生有一个“安全”的.环境,不害怕提问,他还说,“没有一个问题不可以提,提出一个问题就是对班集体的一个贡献。”只要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教师首先回答的是:“好问题。”如果学生回答错了,教师也决不批评,而是启发引导他们用另一种方法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教学中不强调统一的标准答案,相反,鼓励学生有不同的答案。在这种情形下,学生上课轻松愉快,积极举手提问,踊跃发言辩论,善于独立思考,勤于动手,富有创见。

北京昌平三中校长潘静波谈到,从美国50年来教育改革的过程来看,其改革的核心是“提高教育质量,消除差距,促进平等”。因此,他们特别强调尊重学生,鼓励学生,特别关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有的学区给每位校长发的工作记录本上,每页都有一句话:要切实提高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质量。

北京陈经伦中学校长助理王松每周都要到学校听课,他这样描述自己听课的情景:激励式教学常挂在嘴边,如果你向老师提出问题,“Good Question(好问题)”是老师常挂在嘴边的。如果你提出一个想法或一个创意,“Good Idea(好主意)”、“Good(好)”、“Very Good(非常好)”和“Perfect(太棒了、太优秀了)”这些赞美的话教师将毫不吝惜地送给你。即使你答错了老师的提问,你只要说话,老师也会把“Good Idea(好想法)”送给你。你只要积极努力,你就会得到鼓励;反之,如果上课一声不吭,那你的成绩一定会受到影响。

当我第一次听到这种说法的时候,我觉得很不习惯,但细想起来,它对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种激励使学生敢于向老师提出问题,日久天长它将使学生养成问问题的好习惯,并且使他们懂得如何提出问题,为他们日后的学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语言上的激励只是一个方面,每个老师还用其他有特色的方法激励学生。如许多老师喜欢用盖各种图章的方法对表现优秀的学生予以鼓励,不同的教师又会结合他们所教学科的不同特点使用不同的印章。在一所初中,一个教英国文学的教师喜欢用各种卡通图案和各种历史人物图案的印章。在一所高中,一个教生物的教师喜欢用各种动植物图案的印章,据他说,他有这种类似的图章达一百多种。与这位生物教师同校的一位教英文的教师则喜欢用各种花的图案的印章。我还见到两位教师利用数码相机给那些表现好的同学拍照,然后打印出来贴在墙上,并且还发给那些同学一份,以此来鼓励和表扬他们在学习上的进步。

总之,老师想方设法激励学生,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自信,说实话,在这种环境下学习你会感到很舒服,压力虽大但不会失去兴趣,而且学习热情会越来越高,信心会越来越足。6.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

美国中小学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他们的许多做法颇耐人寻味,这几乎是赴美学习校长们的共同感受。北京陈经伦中学校长助理王松举了一个例子,他们通常采用的方法是课堂展示、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等。在我们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我所经历的各种课堂展示就不下二十多次,其中我们的多元文化课,一门课就有各种课堂展示达六次之多。我曾经问过一个美国的大学生:“你做过多少次各种各样的课堂展示?”他告诉我:“太多了,已经记不得多少次了。”我又问他:“你还记得你的第一次课堂展示是什么时候吗?”他告诉我:“我上幼儿园的时候,我向我的小朋友介绍我的玩具。”

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他们采取的形式更是五花八门。当我在一所中学听课的时候,我看到一位教科学课的老师让他的学生做汽车模型,并且汽车要有动力装置。当学生把他们的劳动成果交上来的时候,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真是让人佩服。首先是做车的材料什么都有,可乐瓶、纸盒、木头、铁片、塑料等。再看动力装置,有用电池的、有用皮筋的、有用酒精的、有用风扇的。同样在这所初中,一天我发现许多学生穿着睡衣上学。这是怎么回事呢?等到了中午我才知道,这一天是学校的“睡衣日”,听着新鲜吧?还有更新鲜的,到了中午,学生自发地组织起来,在一个台子上展示他们的睡衣,并且当场用报纸和其他东西做睡衣,还评奖呢。

北京怀柔区渤海中学校长王海鸥发现,在教学中,学生的动手机会特别多,不但自然科学学科中有制作、实验、栽培、饲养等内容,而且文理学科也特别注重应用,如让学生写调查报告、做结合社会实际的应用题、开展研究性学习等,还有不少的参观、访问、远足、军训、手工制作和劳动技能训练等。我参观了洛杉矶哈港学区一所中学,这所学校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的太阳能汽车在美国乃至世界都是很有名的。从太阳能汽车的设计到画图纸到制作到实验,都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独立完成的。

学校还特别强调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领导才能,美国把学生的领导才能、运动才能、艺术才能和社会实践经历作为大学录取的重要条件之一。高中阶段必须参加一定时间的社会实践,这样才能报考大学。因此,不管是学校、社区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还是学生自觉为社区服务,每次公益活动或者劳动都要有服务单位的意见和记录。

王松接着分析,不仅如此,在美国,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学区都有多个俱乐部,也叫做社团,相当于我们的课外活动小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愿参加。并且规定,如果学生想参加某个俱乐部,不管他的条件和水平如何,俱乐部人员不得将学生拒之门外。每一个学生都要参加一个社团,否则的话,这个学生是不能拿到中学毕业证的,也是不能上大学的,至于参加哪个社团完全由孩子自己决定。

另外,还有数不清的由学生自发组织的各种活动,这些信息都张贴在指定区域的广告栏上,在广泛的接触和合作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从小到大都获得了无数次发表自己看法和展示自己的机会。见的场面多了,锻炼的机会多了,向别人学习的机会也就多了,再加上周围良好的氛围,学生在任何场合下都不会怵阵,都能准确地把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表达出来。

所不同的是,他们的课外活动小组的组建、活动、经费的来源都与我们的情况完全不同。学校基本不介入社团的活动,只是在社团成立时,根据社团提交的报告,经过校长会议的批准,给予基本设备、服装费用,各社团的运转资金主要通过义卖、募捐活动和家长筹资解决。各个社团的指导教师主要是本校的,也有外校聘的。学校充分重视各个社团的活动,激励教师做出贡献。参加社团的家长,要选出家长委员会,负责活动的筹资、活动内容的安排。通俗地讲就是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没钱没力出个好主意。家长委员会全部成员都是义务工作,他们之间有专门分工,有的小组监督财务、有的小组负责安排活动,这种方式大大调动了家长的积极性,减轻了学校的管理负担。

【采访后记】

短暂的采访结束了,令记者十分感慨的是,这些活泼、开朗、健谈的留洋校长,不仅仅是眼界大开,他们还有很多的思考,也有很多的变化。在北京中关村一小采访时,记者发现楼道里的画都挂得很低,奇怪地问:“为什么?”刘畅校长告诉记者:“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来到了美国的一所小学,发现墙上到处挂着世界名画和学生的美术作品,但与我们学校的布置迥然相异,画挂得很低,有些甚至低到成人腰部的位置,成人必须蹲下来才能看清楚。‘为什么挂这么低呀?’我们不解地问。他们说:‘对于大人来讲,是吃力些,但对于儿童而言,却是正好呀。你们可曾想到,一般学校把画挂到适合成人欣赏的高度,对儿童来讲是多么辛苦呀。既然是给儿童看的,就要以他们的高度为准则。’这番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回到学校后,我们将楼道墙的下半部镶上瓷砖,贴上警句、格言,孩子们随时可以看见,而且还可以将他们的作品贴在墙上,现在,这里成为孩子们最喜欢的地方。”

同样地,在美国学习的日子里,美国教师的素质高,专业水平高,给刘畅校长留下深刻的印象,她怀着一种渴望,一个梦想,回到学校办的第一件事就是制定了教师发展规划。学校定期给教师列出书目,鼓励教师读书,每周向老师推荐一篇文章,每人订阅一份专业报纸,使教师持续地学习。

聆听着留洋校长的讲述,记者发现,每一位校长都很有想法,也很有创建。一年半的学习,可谓给校长们提供了一个了解美国教育的机会,他们不仅在理论知识上得到了充实和提高,更重要的是对办学的思考更为深邃,视野更为宽广。正如有的校长所感慨的:人们常常对中西方教育进行比较,发现的多是不同。在许多人的眼中,美国的基础教育好像被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当你真正走进美国中小学,去探寻那诱人的谜底时,才会发现我们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问题是多么地一致,承担着同样重要的责任,对下一代抱有同样深切的关心,都在积极探索更加合理的教育手段,就此而言,我们又是多么惊人地相似。

【链接】

英语教学的新视角 第6篇

关键词:小组合作;探究;成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050-02

小组合作学习(Group Cooperative Learning)是20世纪 70年代美国著名教育家David Koonts首先倡导和实施的。它实际上是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以教学中人的交际合作与互动为基本特征。它将班级按一定要求合理分成学习小组,以学习目标和任务为向导,以设疑、尝试、引导、体验、比较、探究、讨论为基本方式,讲究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有机结合。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学生互助合作尝试探索知识,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和奖励的依据。

一、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原因

1、教学的要求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与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客观的原因

在一个有大约50名学生的班级里,要想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享受45分钟课堂上成功的快乐是很困难的,很多时候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参与课堂的各种教学活动,大多数学生只能成为旁观者的角色。

3、主观的原因

在一个班级里,肯定有的学生性格内向,不善于在众人面前发表意见,多数时候他们都沉默不语,消极自卑,害怕失败的心理非常严重;有的学生由于英语基础知识差,虽然很想参与教学活动,但是却无能为力;另外,有的学生英语基础知识虽然比较好,但是他们却不善于争取机会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探究

1、合理分组是实施的前提

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合作学习小组的分组适宜采用异质分组的原则,所谓异质就是要让成绩、个性、能力、文化背景、性别不同的学生在小组内合理搭配,每个学生在小组内都能找到自己最佳的角色位置,并且形成一种互补的作用。在接手新的班级时,教师应先尽快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学习成绩、能力倾向和兴趣爱好等方面,从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的角度安排一个比较合理的座位表,每个小组4—6人。教师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过程中要细心观察学生的学习动态,适时进行小组成员调整,以便使学生有更宽、更广的合作学习空间。

2、开展活动是实施的条件

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过程中,设计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特别重要。为了更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教师必须设计一些具有一定挑战性、开放性、探索性的活动。如在教学英语(新目标)Go for it!七年级下Unit 4 I want to be an actor.时,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谈论理想工作和原因的活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听、说的能力,并对学生进行理想和前途的教育;在教学英语(新目标)Go for it!七年级下Unit 10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时,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分享“五一”假期的教学活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分享,并让学生在分享的过程中运用了一般过去时态。开展这些活动前,教师不但要清晰地用语言描述活动的任务,而且还要进行适当示范以提升学生的感性认识。在示范过程中,必须让学生真切地看到、听到、感受到自己参与的活动所追求的目标、所需的语言材料、使用素材和整个活动的操作过程等等。在活动后,教师要对活动进行适当的点评和小结。通过设计和开展各种各样教学活动,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而且提高了他们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更积极有效。

3、教师调控是实施的关键

英语课程标准把教师确定为:“学生学习生活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有时还充当学习的合作者。教师必须深入到每个小组,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适时地组织小组成员进行交流。教师要认真观察和了解每个小组的活动情况,当小组活动顺利开展时,教师应及时给予表扬;当小组活动开展不顺利时,教师应及时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另外,当个别学生不认真参与交流,做与合作学习无关的事情,或个别小组交流不认真,教师都要及时地给与引导,提出明确的要求,指导合作学习排除障碍,确保小组合作活动顺利有效。

4、成果展示是实施的动力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最终要让各小组向全班展示成果。成果展示可以是在课堂上分享,也可以是在期末根据学期初对各小组布置的各个不同的任务进行一个成果交流会。交流的过程是认知与技能的交流,也是学习过程与方法和情感与价值观的交流。成果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通过一次演讲,一次总结,一篇读后、观后感,或以唱歌或表演的方式等进行交流展示。成果交流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与合作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得到一定的学习成就感,这都为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成功提供了动力。

5、合理评价是实施的保障

“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是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所追求的一种教学境界和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在评价时,教师不但要做到客观公正,而且形式要多样。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形成“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格局,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变为小组合作达标。此外,还可结合组内成员自评、组内成员互评、小组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自我评价以及师生合作评价等等。教师可以根据课堂观察、作业批改、找学生谈话等方式收集信息,反思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再分别作具体的指导,促进每个小组进行反思,逐渐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和积极融洽的学习氛围,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平等合作,愉快学习,在有限的45分钟内取得最好的学习效率。

三、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成效

1、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英语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关心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并指出:“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及其文化、对英语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消极的情感不仅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创设了轻松、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使在课堂上不敢开口说英语的学困生消除了消极自卑、害怕失败的心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变得更加自信。从而充分发挥了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

2、培养学生学习的创造性

《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对共同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利用教师所提供的感性材料,通过分析、比较和概括等一系列积极的思维活动,总结出语法规律并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实现认识上的飞跃。这种通过合作学习获得的知识远比教师单纯地讲解记得更牢固和深刻。小组成员共同探索和创造不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创造性。

3、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性

马克思指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有的基本素质。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活动中,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学习主动自觉,英语基础知识好的学生主动带动基础知识差的学生共同前进,使基础知识差的学生有更多理解教材的机会,从而能正确而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这种组内合作,组员认真准备,出谋划策,不但可以增强个人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而且可以强化集体荣誉感。

4、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英语作为一门世界性的语言,在科技、对外交流以及文化教育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然而,英语不是我们的本族语,语法结构又与我们的汉语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尤其在农村初中,学生家长几乎没人懂英语,学生在课后说、练英语的机会少之又少,导致英语课堂效率低。 通过在农村初中英语课堂上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使每个学生在小组里都有展现自己的机会,小组成员间的互相帮助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获。这样,学生在有限的45分钟内有了比平常学习模式下取得更多的收获,不但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而且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样的教学模式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学实践表明:在农村初中英语课堂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不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改变了传统课堂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这种单一、单向的教学方式,实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互动的、多元的信息交流方式,形成农村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新视角,提高了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真正推动每个学生不同程度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张舒畅.许贵祥《任务活动中的合作学习》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4(05)

[2]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60(03):515

关注错误:有效教学的新视角 第7篇

基于以上认识, 我们提出了“小学数学一至六年级典型错题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这一课题, 旨在通过本课题的研究, 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 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 提高教学质量。

一、关注错误的本真缘由

有这样两种现象:一个教师可以看到, 不同班级、不同年级、不同学校甚至不同年代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某一阶段中出现的一些错误几乎是相同的, 另外, 学生在新授课中出现的错误同样在单元练习与期末复习中也会出现。

面对上述两种现象, 教师一般会采用如下态度:第一种是看到学生出现错误就抱怨, 抱怨后请学生订正;第二种是拿“题海”来试图防错, 让学生通过大量类似习题的机械练习, 进行强行记忆。教师把大量时间浪费在批改、订正作业上, 没有时间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习题, 师生都在“题海”中苦苦挣扎, 身心俱疲。

那么, 能否让学生少出现或不出现同样的错误?能否降低许多数学题目错误的发生面与发生率?能否收集典型错题供教师们在教学设计时参考?能否让教师预先知道学生对哪些题目容易做错, 实行教学干预, 减少教学失误?能否让错误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对于这些问题, 我们课题组成员努力想通过错题研究找到答案。

二、关注错误的价值所在

如果说关注错误的本真缘由是对课题形成的原始认识的话, 那随着我们对该课题的深入思考与不断实践, 错例研究在读懂教材、读懂学生、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提升学生学习效率方面的价值与意义也越来越显现。

(一) 有益于教师读懂学生

读懂学生包括读懂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发展规律与水平、已有的活动体验与学习基础等等许多方面。错误与学生的学习相伴而生, 它能折射出学生的学习困难, 反映出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习惯态度等。读懂学生的错误就读懂了学生的一部分。如分数乘、除法的应用问题对学生来说往往比较困难, 这是因为学生受了正整数乘法的负面影响, 认为“乘法一定是越乘越大, 除法一定是越除越小”。这种影响超过了他们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从而造成了学习困难。只有通过多种手段了解了学生的真实想法, 并从中寻找出错误的原因, 错误就会被读懂, 学生的学习困难也就读懂了。

(二) 有益于教师读懂教材

课题组成员石柳老师有这样一个错例:选择题:大于53万、小于54万的自然数有 () 个。选项为:A.0 B.9999 C.1万D.无数。学生的错误率高达51.28%。石老师对此从各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教学建议:教师应正视“自然数”知识的教学。人教版教材四上年级中自然数的知识是“数的产生”一课中的一部分内容, 只呈现了“自然数的定义, 0是最小的自然数, 没有最大的自然数, 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这些最基本的知识。教师除了教学自然数最基本的知识以外, 还应在此基础上再做些拓展, 可以研究一下自然数的分类, 关注一下由自然数组合成的一些特殊数列, 巧数较大自然数区间内的个数等内容。通过内容的拓展, 使学生对自然数的理解更加深入。

错例研究是在真正了解、透彻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基础上, 再提出针对性的教学改进建议, 这个过程其实更需要教师读懂、读透教材。从这个意义上讲, 错例研究其实就是对教材内容的再度理解与把握。

(三) 有益于教师提升教学水平

关注错误、开展错例研究给实践教师带来的最直接的变化就是有了错误意识。有了错误资源的意识, 说白了就是对错误有了相当的敏感度。教师面对学生学习中的错误, 能站在研究者的角度, 以积极的研究心态, 把错误作为研究的对象。错误成了教师反思自己教学得失的载体。课题组的研究旨在积累更多的学生易错点、错因分析和利用错误进行教学的案例, 透过错误发现问题, 把学生学习上的错误和教师的教学行为联系起来, 有针对性地选择有效的教育教学策略和方法, 进而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教学。在对学生学习错误的持续关注与习惯性的反思中, 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提升。

(四) 有益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益

教师关注了学生学习中的错误, 就能对学生学习中的错误作出及时、正确、正面的评价与反馈, 就有可能避免由于学生大量的重复订正造成的负担与学习时间的无效流失, 消减学生由于枯燥乏味引起的厌学情绪,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再经过一定量的变式训练及错题重做, 错误得到比较彻底的纠正, 避免了题海战术, 赢得了有效的学习时间。再者, 典型错题多数反映的是学习的重难点, 因此, 关注学生学习中的典型错误就是抓住了教学的关键, 最终提高教与学的效益。

三、关注错误的应有行动

学生在学习中出错是难免的也是合理的, 但长期以来, 在对待学生学习上的错误时, 多数教师总是缺乏一种“主动应对”的理念和策略, 而是采用重复订正的办法, 致使部分学生对于相同的错误屡犯不止。其实只要教师能采用如下态度与行动, 这种现象是可以改变的。

(一) 采集错误

首次成功的教学是最有效的教学。预防错误的发生, 是提高首次成功的关键。采集、预知错误则是预防错误的前提, 可以通过假设错误与现场捕捉两条主要途径来采集错误。

在单元教学前假设错误。在数学学习中, 学生的错误是普遍的, 更是必然的, 错误的产生也就是有理由、有规律可循的。教师应认真研读教材, 细心了解学生。凭借以往的教学经验, 有些错误是教师能够预料到的, 这种能够预料到的错误我们称之为假设错误。在课题研究中, 我们错误筛选的第一个步骤就是让教师以“教学单元”为单位假设单元错误, 然后在教学实践中事先采取措施, 实行教学干预, 防止或减少错误的发生。

在教学现场时捕捉错误。课堂教学中的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出现学生的错误, 教师要善于发现、善于捕捉, 及时进行反馈, 并能灵活机智地加以运用, 因势利导地融入到教学中, 让它发挥独具的教育价值, 成就因错误带来的教学精彩。

(二) 善待错误

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挑水工有两只水桶, 一只水桶有一条小小的裂痕, 另一只水桶完好无损。完好的水桶总能把一桶水运到主人家里, 而那个有裂痕的水桶在到达主人家时, 里面总是少了一些水。有裂痕的水桶对自己天生的缺陷感到十分惭愧, 心里一直很难过。两年后的一天, 它在小溪边对挑水工说:“我为自己感到惭愧, 我想向你道歉。”挑水工说:“在我们回到主人家的路上, 请你注意小路旁的那些美丽的花儿。”当他们上山时, 那个有裂痕的水桶看见太阳照着小路旁美丽的鲜花, 这美好的景象使它感到非常快乐。挑水工说:“难道你没有注意到, 刚才那美丽的花, 只长在你这一边?那是因为我早知道你有裂痕, 就在你这边撒下了花种, 每天我们从小溪回来的时候, 从你裂痕中漏下的水就浇灌了它们。我经常摘下这些美丽的鲜花去装饰主人的房间。”

这则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要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学生的错误, 并善待学生的错误。另外, 在感谢差错的同时也要感谢出错的学生, 进而来鼓励他们纠错。

(三) 分析错误

分析错误是错例研究、建立“错题库”最关键最重要的环节。出错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 可能是学生的原因, 有可能是教师教学上的原因, 也有可能是教材的原因, 因此教师要学会自我反思, 学会诊断学生的学习, 以客观的态度、审视的眼光看待教材, 仔细认真地分析出错原因, 为学生的错误准确把脉, 以便对症下药。

例如:课题组成员夏春峰老师的错例

错题:在直径为9米的圆形花坛外面有一条宽1米的环形小路。这条小路的面积是多少?

错解1:3.14×[ (9+1) ÷2]2-3.14× (9÷2) 2=78.5-63.585=14.915 (平方米)

错解2:3.14× (9÷2) 2-3.14× (1÷2) 2=63.585-0.785=62.8 (平方米)

错因分析:

错解1把内圆的直径加环宽当做了外圆的直径, 这是多数学生的错误;错解2把9米理解成了外圆的直径, 而把环宽1米理解成了内圆的直径。这是一小部分理解能力比较差的学生的错误。

分析两种错解, 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没有圆环的空间感知, 不清楚题目中这个圆环所描述的直径9米是外圆的还是内圆的, 更不清楚“宽1米”是圆环的什么。所以造成这种错误的原因, 既有教师在教学中对环宽概念教学的不透彻, 也有教材练习缺乏相应的配套练习, 更有学生理解不深入, 不通过画图等手段来帮助理解的盲目解题问题。

另外, 教师要诊断学生的错误, 分析错因, 要避免“想当然”的主观臆断, 没有针对性的错误分析, 就会迷失提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指导建议的依据。

(四) 利用错误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正确有可能是一种模仿, 而错误大凡是一种经历, 因为许多错误是在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时形成的。在教育活动中, 错误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教师应该正视错误、珍视错误, 更要利用好错误。

首先, 要在分析错误的基础上判断“错误”的价值, 不能一概而论, 特别是那些具有规律性的典型性错误, 教师要好好利用。

其次, 让学生学会自我诊治。在教学中, 教师要利用错例, 延迟评价, 让学生在正确与错误的探索中不仅知其错, 而且知其所以错。让学生学会自我诊治, 在对抗错误中获得发展。

英语教学设计的新视角 第8篇

高校学生德育工作历来是大家关注的重点, 但是同时又是高校管理机制中的弱点。高校学生德育工作, 既是培养学生组织能力与政治意识的重要一环, 又是高校教学与科研得以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 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与以往相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因此, 学校的领导和职能部门必须以新的眼光看问题, 以新的思路分析问题, 切实转变思想观念,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 积极改变过去的刚性管理, 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互动关系, 主动了解学生的特点及其思想, 如此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 管理措施才能实施, 管理过程才能顺畅, 管理工作才能主动。

大学生学业生涯自我设计是指大学生根据社会的发展状况, 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爱好, 从进入大学校门起, 在教师的指导下, 为自己的学业生涯提前设置总目标及分期目标, 并自觉进行学习思想转化和学习行为控制, 将学习与个人兴趣爱好, 以及未来的职业目标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使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自我内化的教育过程。其间, 教师对学生的学业生涯设计起引导与监督的作用。近几年来, 各大高校已经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设计自我, 是“以人为本”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对大学生完成其大学学业和将来的发展都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近年来,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 高校与学生之间法律关系的清晰化与复杂化, 传统的以学校辅导员与管理人员的人文关怀与思想教育为主的管理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高校学生德育工作的需要。结合大学生学业生涯自我设计开展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为大学生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提供了机会, 可以将过去的非程序化管理转变为程序化管理, 提高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意识, 既减少学生管理中的“忙、乱、杂、急”现象, 又增加学生德育工作的有序性和公正性,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与权利, 对自己的学业生涯进行自我设计与完善, 在进一步推进学生管理工作民主化的同时, 培养他们的自治能力与自律能力, 提供更多的机会, 让他们自我设计、自我管理、自我负责, 从而既减少学校学生工作的劳动量, 又增强学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 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实施大学生学业生涯自我设计的四要素

1. 注重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前提。

一个人究竟朝什么方向发展, 能达到什么样的发展水平,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努力的程度和选择的正误。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 要鼓励学生根据个性特点, 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自主选择发展方向, 确定成才目标 (包括成才的类型和层次) , 设计自己的知识结构, 使学生摆脱被动发展的地位, 积极主动地塑造自己的个性。这样的自我设计、自我实现是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所必需的。学生自我设计, 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兴趣、特长, 使天赋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因此注重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学业生涯自我设计的前提。

2. 指导学生正确地设计自我是关键。

新时期下, 学生如何正确地进行自我设计是学业生涯自我设计的关键。当代大学生应当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指导的基础上进行自我设计, 正确的“理想”应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大学生要面对现实, 从自己的实际出发, 确立自己的具体奋斗目标, 把理想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目标。学生工作管理者要正确教育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 根据自我特点和兴趣爱好, 结合自己的专业进行学业生涯设计, 为今后的自我发展奠定基础。

3.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管理是必要条件。

自主学习是学生在老师引导下独立、自主地去研究学习对象, 达到掌握知识、获得能力, 并且很好地运用这些知识与能力的学习方式与过程。自主管理是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与引导下, 自己处理日常生活与学习方面事务的管理模式。在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 “以学生为主体”, 自主学习与管理是其重要特征。学生自主主习与管理是学业生涯自我设计的必要条件, 实践证明:只有教会学生学习, 学生才会自主学习;只有教会学生管理, 学生才会自主管理;只有进行自主教育, 高校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和时代要求的自主型、创造型人才。

4. 辅导员与教师的检查与监督是保证。

高校学生是青年中的特殊群体, 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他们思想活跃, 容易接受新鲜事物, 同时, 也存在自制力较差、容易受到不良思想和行为的诱惑、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缺乏集体观念、组织纪律性思想比较淡薄等问题。这就要求辅导员在政治思想上, 教师在学习上正确加以引导和监督, 帮助学生沿着正确的轨迹走过他们人生中最关键的一段, 使学生具有明确而坚定的政治方向, 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 同时, 帮助学生克服自身的惰性和各方面的不足, 保证学生学业生涯自我设计目标的实现。

三、实践探索

从2008年9月入学开始, 我结合学生管理工作, 对2008级计算机本科学生进行了大学生学业生涯自我设计的实践探索,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学业生涯自我设计书的设计。

自2008级计算机本科新生进校起, 下发专用的《大学生学业生涯自我设计书》, 设计内容包括:个人理想、总目标、年度目标、学期目标。其中包括专业课程目标、基础课程目标、特长目标、综合素质目标, 外语、计算机水平, 阅读目标, 写作与发表, 演讲与口才, 技能与专长, 参加社会实践, 学生社团活动, 评优评先情况, 个人性格塑造, 树立诚信品牌, 等等。同时要求学生制定实现这些目标的可行性步骤。与此同时, 要求每个学生对自己的性格特征、业余爱好、个人专长、能力倾向、发展基础进行认真分析。

2. 实行本科生学业生涯导师制。

为进一步推进学业生涯自我设计的实施, 系部安排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来做本科生导师。指导学生理解专业培养计划并合理选课, 帮助学生设计学业生涯, 了解并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 特别是学生在学习中的各种思想问题, 配合辅导员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导师既是学生的师长, 又是学生的知心朋友, 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生活指导和心理疏导, 使每一位学生一进校, 就确立了自己的成才方向。

3.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前苏联心理学家卡普捷列夫说:“自主性之所以重要, 首先不是因为它在生活中有用, 而是因为它符合创造的自我发展。离开自主性, 就不能获得发展。”在指导学生进行学业生涯自我设计的过程中, 辅导员与教师紧密配合, 以学生为主体, 着重培养自主识别、自主选择、自主摄取、自主调控的自主学习能力, 努力创设机会,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4. 拓宽平台, 让学生在实践中磨砺成功素质。

成功素质教育特别强调实践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认为素质不能直接传递, 只能在训练和实践中潜移默化而成。从2008年以来, 系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 以“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为宗旨, 积极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拓宽了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平台, 让学生在实践中磨砺, 在实践中发展, 在实践中检验学业生涯自我设计的正确性。

5. 辅导员和教师定期进行检查和监督。

辅导员与专业老师也积极参与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设计, 定期进行检查与监督,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潜质、就业环境等帮助学生纠正设计偏差, 并将每个学生的生涯设计进行表格量化, 每个学期进行跟踪考核。学生的自我设计实际上形成了“双向设计、定向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

21世纪大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的高素质人才, 而高素质不仅仅是指拥有高的科学文化素质, 还包括拥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所指出的:“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任务、内容、渠道和对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不能适应这种变化, 只是简单地重复过去的老方式、老办法, 就难以收到好的效果, 甚至适得其反。”联系到高校的学生工作也是如此。实行大学生学业生涯自我设计有利于学生工作解放思想, 开拓创新, 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调节与控制自我, 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 严格地进行自我学习和锻炼, 自主地学习和生活, 不断提高自我和完善自我, 最终成为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艳梁.平谈大学生的自我教育[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7, (7) .

[2]黄明睿.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工作管理创新的思考[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8, (1) .

[3]李雪婷.论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创新[J].成人教育, 2009, (3) .

英语教学设计的新视角 第9篇

关键词:批判性话语分析,大学读写教学,批判性思维

一、概念

批判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是现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新兴分支,它不同于传统语言学的特点在于它强调了语言的社会属性,它旨在“透过表面的语言形式,揭露意识形态对话语的影响,话语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以及二者是如何源于社会结构和权势关系又是如何为止服务的”。

二、复杂性及代表学者研究

批判性话语分析的研究具有复杂性,因为不同的学者对它持有不同的观点。有些学者把它作为理论概念研究,有些作为理论框架,有些把它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来进行探讨。在批判性话语分析方面有代表性的研究学者有费尔克拉夫和鲁思·武达克等。费尔克拉夫的研究通过宏观和微观的三个维度,即“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对批判性话语分析进行研究。费尔克拉夫认为,批判性话语分析与权力,意识形态与社会密不可分。通过对话语语言的操纵来反映这些语言背后的话语资源,意思是人类语言非自然届的产物,而是一种被主宰的意识形态,权力关系,社会与文化所影响的社会活动。鲁斯·武达克认为应当关注通过语言结构分析所表现出的主权、歧视、权力和控制的社会关系。强调通过分析特定背景下的话语的语篇特征与关系,采用批判性的角度分析社会不平等与社会不公。鲁斯·武达克注重根据不同的时间维度、流派、意识形态和知识建构来分析话语实践的变化。费尔克拉夫和鲁斯·武达克的批判性话语分析的研究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为分析工具,把语言视作选择系统,强调建构主义,认为意义是语篇创造者主动建构的结果。意思是语言是由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的拥有不同阶级等级,权力关系,意识形态的人们所建构出的语言运用形式和语言表达方式,反之,通过对语言表现形式和结构关系的分析也能体现出特定时期的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

三、批判与质疑

值得注意的是,一部分研究学者对批判性话语分析也提出了批评和质疑之声。例如,Schegloff提出批判性话语分析在研究中往往容易混入研究者自身的价值观和主观性,从而使得研究容易具有偏见性。鲁斯·武达克对此质疑进行了解释,她认为这是由批判性话语分析的特点所决定的,因为语言本身并没有权力关系,而是通过人们对语言的运用和语篇的建构赋予了语言社会属性和权力关系。

四、重大意义

虽然批判性话语分析自身存在着批评和质疑,但是它对于分析和理解语言,揭示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三者之间的关系具有着不容忽视的重大意义。本文从大学英语教学的角度,从学生英语读写方面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角度来探讨批判性话语分析对大学英语教学提供的新视角。

五、批判性话语分析对英语读写教学提供的新视角

批判性话语分析强调通过对语境的了解对语篇进行“批判性”分析。“批判性”分析在英语阅读中的含义是指不能人云亦云,要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对文章的语言表达和语用结构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中的内涵。比如英语新闻文章的阅读,仅仅理解文章的字面含义往往是不够的,要能够理解作者的立场指向,揭示文章中潜在的意识形态,就需要能够对文章进行批判性分析。对于有些外国媒体对中国的不实报道或者煽动性的言论,通过批判性话语分析,学生可以培养正确的认识和自己独到的见解。不仅仅是新闻类文章,对于大多数表达作者观点及蕴含文化底蕴的英语文章,都需要学生在理解文章字面含义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内涵进行深度分析。这其实是对于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能力培养的要求。批判性思维作为现代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之一,与目前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的目标也是相一致的,然而我国当前对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我国学生在英语作文写作中存在着思维逻辑性不强,分析能力不足等问题,其实是缺乏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除此之外,雅思和托福等出国英语考试的写作中,对于考生也有着批判性思维的要求体现。因此,根据批判性话语分析提供的大学英语教学新视角,教师在英语阅读,写作的课堂教学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关于如何根据批判性话语分析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研究中,有些研究者从课堂教学设计的角度出发,有些从教师话语权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应当增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话语权和主动权。除此之外,笔者认为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话语分析方法对文章进行批判性思考和深入理解。通过对大量的英语阅读文章的批判性分析,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英语写作课中,教师应加强学生对写作题目的批判性分析,使学生敢于对写作中提供的话题进行挑战,敢于通过逻辑性分析之后给出自己不同的见解,而不是片面地支持或者反对。

六、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目的在于通过对于批判性话语分析的理论概述,探讨其对大学英语读写教学方面的新启发。虽然批判性话语分析有自身的矛盾和问题,但是作为英语读写教学分析方法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Blommaert,Jan.and Bulcaen,Chris.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C].London:Longman,2000,29:447-466.

英语教学设计的新视角 第10篇

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创建班级授课制以来,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实施“有效教学”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永恒主题。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 构建高效课堂、实施“有效教学”再次成为人们讨论的话题、研究的热点。许多研究工作者和一线教师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但这些研究有的着眼于教师的教法, 有的着眼于学生的学法, 往往相互割裂。如果从系统理论的观点来分析, 课堂这一系统应包括教材、教师、学生三个方面的要素, 而课堂教学最佳效益的形成关键取决于这三方面要素之间合理的结构和交互作用。考察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 我们在叹服他们高超教学技艺这一显性特征的同时, 其在课堂上通过自身最佳的组织、安排、导引, 激发出学生高涨的情绪和充沛的情感, 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形成教材、教师、学生三者“相应互动、情意激荡、高潮迭起”的境界, 形成一个有利于学生高效学习的“场”, 这一隐性特征引发了我们的思考。

“场”是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物理学中把半导体表面电导受垂直电场调制的效应称为“场”效应 (Field effect) 。科学研究表明, 相互作用场是物质存在的两种基本形态之一, 它存在于一切空间区域, 如电磁场、引力场。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会受到电磁力的作用, 物体在引力场中会受到万有引力的作用等等。优秀教师成功的课堂教学场境我们可以称为课堂教学“场”。在这样的教学“场”中, 每个学生都仿佛是一个带电“粒子”, 接受“场”的作用, 并且作为“场”组成的一分子, 发挥自身能量, 产生交互作用。在这样的“场”作用下, 学习主体可实现能量升级——思想、情感、意志等人格因素和素养得到整体提高, 从而促进每个学生的成长, 这种理想的效应, 我们称之为“课堂教学场效应”[1]。

二、教学“场”中的要素分析

系统论启迪我们, 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整体。各要素具有相关性, 系统是各个组成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2]同样, 教学“场”是一整体, 从不同的维度分析, 课堂这一“场”又可分为一个个不同的但又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场”。

1. 教师——自身人气“场”

个人的气“场”, 是指一个人因性格、言行举止而形成的个人魅力, 带有很强的个性化因素。卡内基慈善基金会北美执行人乔治·格鲁尼有句名言:“气场是你独一无二的精神名片。”[3]强大的气场是一个人的存在感和吸引力之所在, 是他身上无与伦比的光环。教师本身就存在自身的人气“场”。在教学“场”这一特定的“场”境中, 不仅仅是指教师作为一个社会“人”所具有的“场”效应, 还特别指由于教师专业的特点、职业的要求、角色的需要而练就的特殊的人气“场”。教师得体的服钸、温馨的笑容、温柔的眼神、规范的动作, 尤其是一手好字, 一口字正腔圆、充满磁性的普通话, 严谨又活泼的教学风格等等都是教师人气“场”重要的组成部分。

2. 学生——人际关系“场”

管理心理学表明, 学生在班级中学习, 既处于班级这一有共同奋斗目标、有具体制度约束的“正式群体 (组织) ”之中, 同时, 学生又会自发组织由共同的兴趣爱好而形成的“非正式群体 (组织) ”。[4]简言之,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处于“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交错复杂的人际关系“场”中。

现代科学管理学创始人梅奥指出, 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有着重大的差别。在正式组织中, 以“效率”为其行为规范;而在非正式组织中, 则以“感情”为其行为规范。管理学家霍桑的研究表明了工人不是被动的、孤立的个体, 他们的行为不仅仅受工资的刺激, 影响生产效率的最重要因素不是待遇和工作条件, 而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4]

同样,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是被动的、孤立的个性, 学生的学习必然受同伴的影响。和谐的人际关系“场”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反之, 不良的人际关系“场”则会阻碍学生的进步。

3. 师生——心理能量“场”

心理场是勒温心理学体系中的一个最重要概念。勒温认为, 心理场就是由一个人的过去、现在的生活事件经验和未来的思想愿望所构成的一个总和, 也就是说, 心理场包括一个人已有生活的全部和对将来生活的预期。[3]人就是一个场, 人的行为都是行为主体和环境双重作用的结果。心理能量场存在于每个人的周围,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网, 因此每个人心理都有各自独特的心理场, 在一个狭小的空间范围内不同的心理场会彼此影响对方的心理。

教学是师生心理能量“场”相互作用的过程, 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在班级心理能量场中积极的作用, 努力创设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环境, 促使学生在良好的心态下学习, 推动学生的成长。

4. 教材——信息交互“场”

新课程强调, 教师不能单纯地“教教材”, 而要“用教材教”。优秀的教师一定是在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引领学生走进教材, 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愿望, 并努力实现课堂教学信息的多次传递、反馈、调控, 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课堂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信息“场”。信息论认为, 信源、发送器、信道、接收器和消息接受者是信息传输与反馈的五个要素, 另外, 可能包含噪声。[5]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必须努力提高信源的准确性, 尽可能缩短信息反馈的周期, 减少信息传递中的噪声, 提高信息反馈调控的功效, 从而使“有效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三、发挥“场”效应实施有效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1. 发挥教师人气“场”对学生的引领作用

卡内基慈善基金会北美执行人乔治·格鲁尼告诫我们:“积极的气场是一种类似彩虹的七彩光芒, 非常绚烂, 长期维持一种积极的气场, 比整天揣在口袋里的印制精美的名片还重要。”

新课程强调,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组织者、引导者, 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 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学中教师要努力通过自身高尚的师德修养、脱俗的人格魅力、精湛的专业素养和灵活的教学风格, 创设学生认可、向往乃至崇拜的人气“场”, 由此引领学生产生对知识的向往, 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进一步端正学习态度, 努力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从而达到“不令而行”的理想境界, 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而要真正达到这样的境界, 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真诚地关心、爱护学生; (2) 把教师职业真正当作一项伟大的事业去做; (3) 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4) 关注工作、生活的细节; (5) 自身有强烈的进取心, 勤于学习; (6) 教学严谨而活泼、风格鲜活又灵活多变。

总之, 我们要善于和学生沟通交流, 和学生交朋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越近, “场”效应就越是明显, 教师对学生的引领作用也就更有实效。

2. 发挥人际关系“场”对学习的催化作用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 角色群体的活动既可能产生增力作用, 也可能导致减力作用。“三个臭皮匠, 顶个诸葛亮”, 说的是“群体的增力作用”;“三个和尚没水喝”, 这是“群体的减力作用”。这种由不同的角色扮演者组成的群体产生的内聚力或摩擦力, 在社会学上统称为“关系场效应”。

小组合作学习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 构建和谐有效的小组学习人际关系“场”, 是发挥小组合作功效的重要途径之一。将“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相融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策略。

在“质”“量”相当原则的前提下, 小组组员的构成可采取教师建议和学生自由组合相结合的方式。在有共同目标、制度约束的“正式群体”中, 充分发挥“非正式群体”在小组组员构成中的作用, 可以有效增强小组成员之间的凝聚力, 提高学习的效率。而如果只是由教师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 然后随意组合, 小组组员之间的磨合期会延长, 组合成的小组可能在很长时间内还是一个松散的“临时群体”。

在小组构成的基础上, 教师要注重培养各小组的领军人物。当然, 领军人物不仅仅是学习上的尖子生, 也可以是进步明显的学生, 甚至于是成绩平平但持之以恒、永不放弃的学生。领军人物的作用一方面在互帮互学作用的发挥上, 更重要的是要发挥领军人物对全组成员的精神引领作用, 尤其是要发挥他们对学习的态度、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以及遇到困难时的处理方式对组员的影响。教师要防止领军人物在组内的话语霸权, 通过制定小组合作学习制度, 倡导组员平等讨论、交流的权利。

“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相融合的另一方面, 就是教师要引导小组成员确立“共同进步”的目标, 既注重组员之间的情感, 更注重学习效率的共同提高;以情感推动效率的提高, 以效率的提高增进组员之间的友谊, 使“情感”成为推动学生进步的催化剂。

3. 发挥心理能量“场”对学生的激励作用

新课程要求我们树立大教育观念, 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宗旨, 建立健全学生学习评价机制。评价体系要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 不以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 并实施差异性评价, 人人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从而可以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学习, 发挥心理能量“场”的激励作用。

建立差异性的评价体系。对学业优秀的学生应该提出更高的要求, 跟优秀者虽有距离但勉力而为的学生应该给予充分肯定;对于后进生, 即使有微弱的进步也要给予大力的表扬。实施这样差异性的评价能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发挥正向的激励作用, 使他们在良好的心态下信心十足地去攀登各自所能达到的最高目标, 从而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 相互激励, 甚至于相互竞争, 构建有利于全体学生发展的心理能量“场”。

构建“共同进步”为目标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体系, 全力激活主体能量升级, 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小组合作学习考核的重要维度, 把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参与度, 学习的态度, 对他人、对小组的贡献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 从而全力激活主体能量升级, 更好地发挥心理能量“场”对学生成长的激励作用, 促进学生共同进步。

4. 发挥信息交互“场”对学习的纠偏作用

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生理和心理等方面存在差异, 在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在理解程度、掌握的速度等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差异, 再加上班级授课制不可避免的以同步教学为主的弱点, 学困生的问题产生了。

今天, 如何促进“学困生”的提高, 实现均衡发展, 是新课程更为关注的问题。信息论启迪我们,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必须拓宽信息反馈的通道, 缩短信息反馈的周期, 提高信息反馈的可信度, 并要充分发挥信息反馈调控的功效。开放式的课堂, 为增加课堂信息量、实现信息多向传输与反馈提供了可能。如何进一步缩短信息反馈的周期、提高信息反馈的可信度呢?教学中, 教师在加强课堂即时反馈、关注“学困生”学习状况的前提下, 加强课堂试探练习信息反馈, 是提高信息“场”功效, 实现均衡发展的有效措施之一。

所谓“试探性”练习, 是指新知教学以后的尝试练习。国标本小学数学教材中安排的“练一练”、“试一试”、“想想做做”等内容即为“试探性”练习的范畴。加强试探性练习的信息反馈, 对了解学生学习信息、及时进行课堂调控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学中可采用以下方法反馈学生试探性练习的信息。

在学生练习结束, 教师对学生的板演进行评价以后, 让同座的同学交换练习本进行互批, 然后反馈学生练习的信息:“如果你的同座练习错误请你举起手来!”教师再根据情况有选择地了解一下学生错误的情况, 灵活地采取措施进行课堂调控。

这样的改进虽然很微小, 却有如下几方面的作用。

(1) 可以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缩短信息反馈的周期。小学生取得批改别人作业的“资格”, 往往兴趣很高, “学困生”也是如此;由于组织互批, 学生的作业很快就能批改完毕, 教师通过统计可及时摸清全班学生练习的概况, 缩短了信息反馈的周期, 为课内补差提供了依据。

(2) 拓宽信息反馈的渠道, 增强学生自身的信息反馈。学生在批改别人的作业时无时不在与自己的作业进行对比, 并对自己的作业进行反思, 实现学生自身信息反馈的闭环系统。对“学困生”而言, 如果他们做对了, 在高兴之余, 别人练习中的优点一定会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学困生”做错了, 同桌正确的解法可以给他以启发, 教师在调控阶段可以帮助他们缩短走上正确思维轨道的时间。

(3) 提高信息反馈的可信度, 有利于教师适时调整教学。由于让同座的同学反馈其同座的练习信息, 大大提高了反馈信息的可信度, 教师也可即时摸清学生练习的概况, 尤其是“学困生”错误的情况, 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内补差。如果学生错误的情况较多, 教师还可以适时地调整教学内容、节奏、密度、速度等进行补救, 为帮助学困生强化理解新知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上所述课堂教学中的“场”效应的要素及机制可用下图形象地反映:

在我们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有效教学、追求高效课堂的当前, 无形而有效的课堂教学“场”, 应该成为有为的教学工作者的一种追求、一种探索研究的视角。

参考文献

[1]孙春福.“语文课堂场效应”的形成及其功效[J].小学教育科研论坛, 2002 (Z1) .

[2]魏宏森.系统论[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9.

[3]皮克·菲尔.气场[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10.

[4]陈学军.管理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

高中语文教学的新视角 第11篇

一、对话和语文对话教学

在对话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把语文文本当成教学的资源,教师、学生与文本对话交流,在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学习语文丰富的内涵。

在对话中体现民主、平等的价值观。在对话中,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交流要建立在师生平等和教学民主的关系基础上,是平等的、民主的、充满爱心的双向交流的关系。师生关系保持在平等的状态下,这是体现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在对话中体现个性差异。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应是开放、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开放的语文课堂,不仅要求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还强调师生对课程、教材、教法的意义重建。教师应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各抒己见,鼓励他们个性化地解读作品、表达思想和情感,引导学生在对话中质疑、合作、探究。

在对话中提升人文素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教学中的对话模式使语文教师和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他们在对话中独立思考、分享各自的人生体验,从而获取语文知识。在对话交流中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思想,互相碰撞、交流、分享,这样的语文学习使每一个人的心身不断自省着、完善着,由此得到提升。

对话教学将以往教学中常常存在的“一言堂”转变为民主课堂。语文对话教学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培育新型的师生关系。在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二、阅读对话理论与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中的对话教学,体现在教师与学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教师、学生与文本对话等三个方面。

教师与学生对话。教学应该是师生之间平等的对话交流。教师、学生彼此打开心扉,走出自己的精神世界,在心与心的交流、思想与思想的碰撞中获得意义的分享。师生的交流和互动应融为一体,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且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对新知识进行理解,形成新的知识。

学生与学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交流的前提是独立地、认真地阅读文本,对文本有了自己的理解,在与同学的对话交流中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积极对话交流,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产生思维的碰撞和交融,共享知识、经验、智慧、情感,共享语文世界的精彩与美妙。

师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文本,深入钻研文本,与文本、与作者进行对话交流,设身处地地融入文本设置的情景之中,把自己独特的体验、领悟的感情以及内心的困惑,在与文本的对话交流中作出自己的阐释和解读。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不是消极的接受,而是在不断的对话中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不仅是语文知识的学习,也是思想感情的交流和人生价值观念的提升。

要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展开得顺畅,深入而广泛,教师要认真研读文本,对文本有自己的领悟,站在更高的点上来理解文本的内容、情感,这样才能指导学生开展与文本的对话。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课前,教师得先和文本对话,即钻研教材。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取得和学生对话的资格,进了课堂才能引导学生和教材对话,才能和学生交流。我备课没有什么诀窍,就是翻来覆去地诵读、默记。当读出了自己的理解、情感,读出了文章的妙处,读出了自己的惊喜,我便敢走进课堂。”

学生与生活的对话。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师要引导学生的语文学习由文本的阅读向课外生活的阅读迁移,让学生与生活对话。在与丰富多彩而复杂纷繁的现实生活对话交流中,学生走进生活,从生活中捕捉、获得活的知识信息,并内化为自己的语文素养。

“对话”,作为阅读教学的新形态,是师生双方精神敞开后的互动交流。作为阅读教学的新形式,张扬着个性和灵性,昭示着民主和平等。在这里,充分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在这里,每个人感受心灵成长的愉悦,创生着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和分享方式,绽放出生命的灵光。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对话是一门艺术。它要求教师有一定的教育技能、知识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它要求教师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对话”是一种沟通,这种沟通需要理解、需要爱。

参考文献

[1]郭琛晖.个性化阅读中的对话生成[J].文学教育,2007(12).

(责任编辑 韦雄)

英语教学设计的新视角 第12篇

进入21世纪后,国家间交往日趋频繁,非英语国家英语学习者的听力技能在交流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听说读写四个语言交流技能中,听力是交流的基础,是语言输入的门槛。听力的重要性已成共识,提高英语听力也成为我国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然而受各种因素影响,我国英语听力教学仍不尽人意。我国传统的听力教学程序是学生浏览问题,教师讲解新词,教师放录音,核对答案,再放录音;听力教材也更加关注练习数量而非听力理解过程。在这种教学下,学生一直被动,有限的听力水平仍是他们交流中的障碍。笔者过去两年从事口译和听力教学后发现口译技能训练理念可解决听力课堂现有的问题。本文将基于这项假设,探讨基础阶段英语听力教学中引入口译训练模式的相关性和具体操作,以期为听力教学改革提供新的视角。

二、口译技能训练法与英语听力课程改革的相关性

在现有听力教学模式下,学生听力主要有两大问题,即生词障碍和逻辑思维混乱。生词障碍指学生过分纠结个别字面意思而忽略全局,主要与传统听力练习方式有关系。选择题和填空题是听力教材中的两大题型,均是针对自下而上的理解模式,即弄懂每个单词和语法结构的意思,然后构建起整个句子的意义。长此以往,大部分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只关注语言文字,不会通过文字产生联想,最终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逻辑思维混乱,无法宏观把握语篇。

听力理解是一个动态和复杂的过程,听者结合自身经历和知识结构进行理解,因此听力课上听的目的不能只是回答问题或是记住关键信息,更是为了分析逻辑和意义层次进行语内复述。刘和平认为“听”,是把精力集中在信息上,而非听词不听意。因此,听力课程的改革应强调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听力理解,跳出生词障碍,学会分析逻辑。口译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是使用两种不同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口译听力要求译员必须跳出语言形式,自上而下,专注听力,把握信息逻辑结构。以此为结合点,口译技能训练法与英语听力课程改革在以下两方面具有极大的相关性。

1.借助口译训练法,在听力课堂实现自上而下的理解模式。如果教师不讲授自上而下,即在语境和已处理句子整体意思的基础上,预测下一句可能是什么(Brown,2000:234),一般学生很难有此意识。Daniel Gile提出的口译思维运作模式C=KL+ELK+A,即comprehension = knowledge for the language+ extra-linguistic knowledge+ analysis(理解=语言知识+语言外知识+分析能力)就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运作过程。一些口译训练法如原语译语概述复述,影子练习等,要求学生使用形象记忆、逻辑记忆、连锁记忆等,复述原语,概括大意。这相比于选择填空题,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学会听什么,怎么听,怎么分析等问题,更好的把握原文的主题连贯和说话者的意图,从而在信息理解获得突破,自上而下,真正锻炼听力技能。

2.借助口译训练法,在听力课堂培养学生听信息听意义的意识。法国以Seleskovitch为代表的释意派理论认为,口译是人类的交际行为,口译过程包括“脱离原语语言外壳”这一阶段。在自然的交际活动中,语言主要起工具作用,口译对象应是信息内容,而不是语言,口译中的听就是要“得意忘形”。学生听力时的生词障碍就是只听字不听意思的体现。笔者认为一些口译训练法如概述复述等短期记忆训练能帮助学生有意识的关注脱离语言外壳的意义,而非语言的形式。

总而言之,口译技能训练法更强调自上而下,更关注语言信息。这可有效的纠正学生现阶段只听单个字的问题,而让他们不自觉的将注意力指向原语的整体,并对内容进行思维加工。

三、口译技能训练法应用于英语听力课程的实际操作

口译听力强调自上而下,关注意义,这是一种思维习惯的训练,是一种技巧内化的过程,需要通过大量强化训练,培养学生对摄取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整理和判断。本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学生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笔者将口译技能训练应用于听力课堂的实际操作概括成以下四个环节,在教学中循序逐一训练。

1 . 概述大意练习。在训练初期,教师可以选用一段材料,要求学生听后用英语表述大意。听力训练由掌握语篇主旨,概述大意的练习开始,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选材时应选取不同语篇类型,如叙述类,描写类,论述类等;不同口音的材料也应包含在内,以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实现由概述大意到逻辑结构训练的过渡。

2.逻辑分析,概述主要信息点的练习。在第一阶段练习的基础上,教师应加强难度,逐步细化到针对语篇内主要信息的练习。教师选用一段材料,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贯穿形象化思维,逻辑分析,识别语篇衔接手段,在脑中形成一个信息结构,并基于此,用英文表述语篇的主要信息点。在练习过程中给学生强调,概述的英文表达并非是要背诵原文的字词,而是抓住意思结构,用自己的语言再次解释该意义的过程。

3.全文信息复述练习。在训练的最后阶段,进行综合性加强练习,促使学生在掌握基本技巧的基础上,加快信息分析,分清主次,排除生词干扰,把握语篇信息。教师选用一段材料,要求学生听后将全文用英语复述,逼迫学生听时既抓主干又抓细节。在练习过程中给学生强调,要保证良好的听力状态,进行专注听力,即听的时候要分析逻辑,关注意义而非具体字词或形式,把握信息结构,而非逐字背诵。逐字背诵在听一篇的基础上是不可能实现的,唯有关注信息意义和逻辑结构,脱离语言外壳,以信息为中介,才有可能进行全文复述。

4.影子练习。在进阶阶段,教师可进一步提升听力训练的难度,进行影子练习。教师播放一篇英文材料,要求学生随即跟读,并强调跟读同时要关注信息结构和意义。播放完毕后,要求学生概述大意,或全文复述。听的时候进行跟读要求学生把一部分精力放在说上,这对学生信息分析的能力要求很高,可作为进阶练习。

除了上述练习模式外,教师还要逐步帮助学生建立背景知识体系的框架,并选取适当的话题进行综合性训练。

上一篇:细胞培养下一篇:合作学习模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