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诊断误区

2024-06-08

糖尿病的诊断误区(精选11篇)

糖尿病的诊断误区 第1篇

误区一:企业培训主体的非专业化

企业培训与学校教育的业务性质十分相似,培训质量的好坏首先取决于培训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因此培训必须按照教育的逻辑来组织实施。然而,我国企业无论大小,其培训教师大都缺乏教育经历,也很少去研究教育理论,他们属于那种一般管理者,专业意识淡薄,无论是从战略层面还是操作层面,都难以对培训进行相当有效的管理。

诊断:企业培训的师资力量或靠内部培养或从外部引进,但无论从哪个渠道来选拔培训师,首先都应对培训师进行必要的考核和控制。通常来说,对培训师选拔任用的切入点应是严格的资格认证,即对培训师的培训能力和知识结构进行审查,包括其所学专业﹑职称﹑工作职位﹑工作年限以及以前的工作绩效等,从而保证培训师能以专家的思维来组织企业的培训并创造出令人称道的业绩。

误区二:重视技能培训而忽视人格培养

我国的企业培训中,无论是培训组织者还是培训教师,多数人都将培训的功能定位于单一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将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排斥在培训之外,这种认识上的糊涂和操作上的偏颇将直接削减企业培训的整体成效。因为,培训对象的进步应该是德与才相统一的进步,知识与技能的有效掌握也需要相应的品德支撑,没有培训教师在品德方面的科学引导,就不会有对员工求知行为的良好刺激。

诊断:企业培训应着眼于提高员工整体素质,在对员工进行知识技能培训的同时,也应对不同价值观﹑不同信念﹑不同工作作风的员工按照社会时代及企业经营的要求,对员工进行思想上的教育培训,如法律﹑道德﹑团队主义等方面的教育,以便形成良好的精神文明规范和统一团结和谐的工作集体,提高企业效率和员工生活质量,促进员工全面发展,更好地实现自我人生价值。

误区三:培训内容脱离企业实际

企业培训要不要讲普遍真理?答案是肯定的。但如果不结合员工所熟悉的其所在企业的具体实践,这种片面强调普遍真理的结果就会使受训员工感到空乏﹑失望,不想好好学,这种情况就常常出现在我们的企业培训之中。讲普遍真理是培训师们的一种通常选择,一方面他不愿意因为讲企业具体实践而增加其授课成本,另一方面许多培训师自身也缺乏讲具体实践的必要根底,在讲什么的问题上,他们也是宁远勿近,宁虚勿实。

诊断:员工培训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培训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这是培训效果能否提高的重要前提,培训必须与企业目标﹑规划相吻合。要从企业实际出发,分析企业未来产品和项目所需要的技术要求以及企业对员工未来知识技能的要求;要从企业长远利益出发制定培训计划,明确不同阶段的培训目的以及预期达到的效果。同时,企业要对员工工作任务进行详细分析以确定其工作中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进而判断员工应接受何种培训。企业培训只有面对真实的企业管理问题进行探讨和学习,员工才能将普遍真理用于分析企业的具体实践,才能在培训中获得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

误区四:培训的统一供给不符合员工的个性需求

由于员工之间在年龄﹑能力﹑兴趣及所处环境等方面是不同的,所以不同的员工对培训的需求也就有差异,这就决定了高效率的培训应当是一种差异供给,即首先应当对所有员工的培训需求进行大致分类,而后分别实施差异培训。然而实践中许多企业做不到这一点,究其原因有三:其一,企业还未真正认清员工需求差异对企业培训效果的重要影响;其二,即使大体知道员工对企业培训有着不同需求,也不愿意花工夫去做细致的培训需求调查,而习惯于做大而粗疏的培训计划;其三,虽然可以弄清楚员工需求的类型分布,但是因为工作量与经费投入等因素的顾虑,也只好实行统一培训。这样,培训效果就可想而知。

诊断:一般来讲,培训的性质和难度如果符合员工的能力水平,则培训效果就比较理想。企业在实施培训供给之前要分析员工个体当前状况与应有状况之间的差距,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培训对象和培训内容。同时,企业还要建立受训人员信息系统,内容包括受训人员姓名﹑性别﹑年龄﹑学历﹑专业﹑工作经历﹑现有素质和技能等,以便在进行需求分析时,能够掌握员工实际情况,合理分类,做出正确评价,制定切实可行的﹑高效的培训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从而在企业内部逐步形成包括工人岗位培训﹑班组长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管理人员培训等在内的比较完整的教育培训体系,使企业培训一方面呈现综合化、复杂化﹑广泛化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又呈现出专业化﹑精细化﹑高品质化的发展趋势。

误区五:培训方式缺乏灵活多样性

国外的企业培训专家曾极力主张,企业要营造一种人人都是培训师的氛围,但是现阶段我国的企业培训还很缺乏群众性,受训员工几乎没有机会当教师,无论是理论学习还是实践操作,学员都只是一个被动接受者,他们不可能有机会去自我表现。这种传统的强制灌输法对作为成年人的学员来说,是一种很大的压抑。

诊断: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方法应该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不同的培训方法可以达到不同的培训效果,企业在利用传统的讲授法向员工传递知识技能的同时,要针对各类员工的具体特征,更多地采取集体交流﹑案例分析﹑角色模拟和实地考察等方法,通过提出实务问题或个案,由学员参与座谈讨论,使受训员工有机会对相应的情况进行独立研究和相互交流,以提高受训员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方法生动具体﹑直观性强,能够极大地激发员工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容易收到良好的效果。

误区六:企业培训缺乏有效的评估体系

科学地评估企业培训工作是提高培训效果的重要保证,当前我们企业的培训效率偏低,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这些企业的培训评估体系不健全。以评估内容为例,完整的评估内容应该包括培训计划评估﹑教材评估﹑教师与教学效果评估及受训人员评估等,然而许多企业的培训评估往往只有其中某一项,其他项都是空白。至于评估体系如何科学设计,评估实施怎样合理组织,则无从谈起。

诊断:企业培训评估应该是一个动态过程,它贯穿于企业整个培训工作的始终,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作,它包括对培训主体﹑受训人员﹑培训方式﹑培训计划和培训效果等多方面的评估。在实践中,企业应结合培训的不同阶段对以上各项评估指标制定合理的﹑操作性强的评估标准,建立一套科学的培训考核制度﹑培训奖惩制度﹑培训质量跟踪制度和培训档案管理制度等,并通过培训前后员工的知识技能有无改进和改进的程度,以及企业的培训收益与培训成本之比较这两个根本指标,对企业培训工作做出整体评价,以不断改进企业培训工作,提高员工素质,提高产品服务质量,进而提高企业培训回报率。

误区七:培训缺乏足够的奖励意义

目前我国的企业培训往往被设计为一项罚多于奖的组织安排:参加培训和培训合格不能获得明显奖励,不参加培训和培训不及格则可能受到惩罚,员工接受培训主要不是为了追求某种奖赏而是为了避免惩罚或作为接受惩罚的一种形式。在这种心态下,参加培训很容易成为一种被动应付,其效果当然要打折扣。

糖尿病营养治疗莫入误区 第2篇

糖尿病营养治疗莫入误区

摘要:因饮食习惯、食物种类和烹调方法的`差异较大,营养治疗头绪繁多,人们常常陷入种种误区. 主食吃得越少越有利于控制病情? 不少患者只控制主食摄入,认为饭吃得越少越好,甚至连续数年把主食控制在每餐仅吃半两到一两.这样会由于总热量无法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导致体内脂肪、蛋白质过量分解、身体消瘦、营养不良,甚至产生饥饿性酮症;如认为已经控制了饮食量,从而对油脂、零食、肉蛋类食物不加控制,每日总热量远远超过控制范围,则更易并发高脂血症和心血管疾病.作 者:于康  作者单位:北京协和医院 期 刊:家庭科学・新健康   Journal:FAMILY KNOWLEDGE 年,卷(期):, “”(5) 分类号: 

《土地的誓言》整合课误区诊断 第3篇

教学课例概述

《土地的誓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初中一年级下册的一篇文章,该文章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端木蕻良,写于1941年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字里行间充溢着深沉、炽热的爱国情感,抒发了流浪在外的人们对沦丧于日寇铁蹄之下备受蹂躏的家园的深深眷恋,并就此发出誓死保卫家乡的铁骨誓言。

本节课,授课教师选择在网络教室里进行,并将整节课做成了个人网站形式,内容结构和教学流程大致为:作者介绍→历史背景介绍→明确学习目标→学习生字、词、句→组织学生朗读课文→拓展阅读→情感升华。在教学设计方面,以“学”为中心的设计思想已经替代了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教学目标也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向了能力、态度、情感和语文素养的综合培养;教学资源丰富多彩;教学情境的设计形象、直观、紧贴课文内容;整体设计给学生留下了充分发展的空间,比较科学合理。在课件制作方面,教师采用了个人网站的形式,分模块进行,包括作者介绍、历史回顾、生字词学习、练习等模块,界面比较美观、流畅,多处设置了导航和链接,人机交互处理基本合理。但在某些环节的把握上,授课教师处理得不够得当,比如,网络环境下,面对生成资源没能恰当处理;背景资料的介绍太多太乱;教师引导欠缺;小组合作学习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等等。

教学课例分析

1.对课堂生成资源不能视而不见

片断一:作者介绍

师: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本文的作者——端木蕻良先生。

(教师以一个附有作者头像和作者生平介绍的网页介绍作者: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省昌图县人,端木蕻良是笔名,还曾用过荃叶、罗旋、辛人、曹坪等笔名。写下了《科尔沁旗草原》、《曹雪芹》等许多优秀作品。)

生(一学生看过作者简介后,大声嘀咕着):作者怎么起了个日本名字,还写这样的文章表达爱国情感。

师:(微微一笑)这只是作者的笔名而已。接下来,我们继续了解这篇课文的相关历史背景……

评析:本节课选择在网络环境下,网络资源的丰富性给课文的讲解提供了支持。然而,在有学生发出疑问“为什么起这样一个日本名字”时,教师面对生成资源却没能做出恰当的处理,只是简单地说那是笔名,没有做过多深究,依然按照原先预定的步骤往前进行。这样一来,估计这个学生在这节课中就没有太大的心思继续学习了,如果许多学生都有此同感,那这个疑问的存在就会给学生对文章的后续理解造成影响。

已颁布并正在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当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成的经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因此,新课程十分重视课堂生成,对生成的资源要么当堂处理,要么课后解决,绝对不能视而不见或者胡乱搪塞。

本文的教学选择在了网络教室里,出现这个问题时,教师完全可以临时修订一下原先课程的安排,让在网络旁边的学生合作查找一下,不用两分钟就可以找到答案。其实,“端木”是中国的一个复姓,并不是四个字的日本名字。中国的30年代是动荡不安的,曹汉文写了小说后,突发奇想,给自己起一个既不让人认出、又让人难以模仿的笔名,于是就用了稀有的复姓“端木”,又把家乡东北代表性的红高粱的“红梁”作为移姓,就成了“端木红梁”,可当时处在白色恐怖中,使用“红”会招人嫌疑,于是灵机一动就改为了“蕻良”。用这样一个不像其人名的笔名,就能自由发表见解了。这样的处理,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当时中国的白色恐怖局面,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学习到中国姓氏的常识,打消了认为作者取个日本名字的嫌疑;同时,也能锻炼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提升信息素养。

2.过多的资源链接,会造成学生的认知负荷

片断二:历史背景资源链接

师: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请同学们打开课件上的“背景介绍”,找到提供的相关网站链接,或者从其他搜索引擎里去寻找相关信息,了解一下作者所处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年代。然后,相同机位的同学为一组,相互讨论。一会,我们会找几位同学说说感受,比比谁说得最好。

(网站链接地址大约提供了八个,当然,学生从搜索引擎里找到的更多。在学生浏览的同时,教师播放端木蕻良作词的歌曲《嘉陵江上》。几分钟后,教师用教师机控制了学生机,这时,学生大声叫喊,有的说还没有浏览完,有的说部分网址打不开,教师只好让学生再浏览一会,又过几分钟,教师强行控制了学生机,学生情绪有点受影响。)

评析:《土地的誓言》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发生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那样的时代、那样的背景对今天的学生来说,似乎遥远得不可想象,因此,要让学生了解文章撰写时,作者的热切情感和强烈感受,就必须要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用图文并茂的网络资源拉近学生和文章之间的时代距离和心理距离。这一点,教师在课前的准备可以说是非常充分。遗憾的是,教师提供的链接过多,资源显得重复而且混乱,而且是在网络环境下,学生一旦进入,就容易迷失方向。再加上小组比赛的过程,整个背景介绍环节就占用了大约25分钟,都快成一节历史课了。

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给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但是,有许多资源尤其是网络资源,其真实性、可靠性都是让人置疑的,而且很多资源是重复的、混乱的,必须要进行积极处理才能使用。因此,教师在教学准备时要从众多的资源中提取精华,而且在展示给学生时也不适宜提供过多的资料,只要是能表达意义、起到作用就要适可而止,不能一味地为情境创设而创设。图片再漂亮、资源再丰富,一旦到了冗余的地步就会给学生的学习造成负担,带来认知负荷。

3.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以及师生评价不能沦为形式

小组合作探究是培养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协作的精神,在课堂上经常可以见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手段。越来越多的教师认为使用小组学习模式是一种时尚,然而却不问是否使用得当,是否考虑实际情况,有没有实际效果。小组成员组成是随意的,组长也是随便选派,几个人一组合就是小组合作。经过一定时间小组合作完成后,对小组学习的评价也很欠缺,教师一句“××小组做得好”就完事了,组间评价、组内评价都没有,以至于学生认为小组合作可以“浑水摸鱼”通过。更有甚者,在并不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反而影响学习效果。

片断三:明确学习目标

师:(课件显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同学,请你来读一下第一条。

学生A(读学习目标1):饱含感情朗读课文。

师:×××同学,请你来读一下第二条。

学生B(读学习目标2):认识生字词、品味优美语言。

师:我们再看一下第三条学习目标,×××同学,请你来读一下。

学生C(读学习目标3):感悟作者爱国情感。

评析: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活动后所能达到的预期效果,提前告知学生学习目标,将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选择学习策略、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并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致过于脱离正常轨道。教师设置了学习目标,分为知识、技能和情感三类,并提前告知,这一点做得很好。但接下来教师再让学生合作读学习目标这一教学活动,就很让人费解了。不知授课教师是出于什么目的,是要体现合作学习么?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授课教师就对合作学习的理解有些偏颇了。其实,这也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容易犯的错误,认为几个学生凑成一块就是合作学习,却只是理解了合作学习的外在现象,没有理解其本质内涵。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相学习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使教学过程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还是一个交往的过程。这里的合作在笔者看来意义不大。

片断四:背景资源搜索及评价

(教师提供相关背景的地址链接,要求学生以同一机位的为一组合作搜索更多背景并进行讨论。)

师:看了这么多有关那个年代背景的介绍,同学们有什么感想?

生1:当时情景真是太悲惨了,日本侵略者真是没有人道。

教师:嗯,真棒。下面再找个同学说一下自己的感受。

生2:面对日本侵略者,我们要保护国家,保护土地。

生3:日本侵略者真可恶。

师:大家理解得都很好。这就是文章的写作背景。

评析:由于机位的原因,选择同一机位的学生为一组进行合作探究是比较合理的;了解了背景后,让学生谈感受也是必要的,但教师的评价没有起到总结、提升的作用,一句简单的“真棒”、“很好”,让评价流于形式。

片断五:组织学生朗读课文

师:下面请同学们饱含感情地朗读课文,认真品味。先听录音示范读,然后分男生组和女生组一组一段读,最后各组选一个代表,一人一部分朗读。(播放录音)

生:(听录音。)

师(听完录音后):下面我们分成男、女两组,一组一段地进行齐读,注意学习录音中的语气语调,看哪一组读得更有感情。

生:(分组分段朗读。)

师:哪组读得更好?

生:(纷纷发言,有总体说男的读得好的,有具体说某一段读得好的。)

师:两个组都不错,男生的声音激昂些,女生温柔些但也很有感情。我们再请每组各选一名代表来分段朗读一下。

生(男、女生各选一代表,两人分段朗读。)

师:两位同学读得真棒!接下来,我们阅读一篇文章……

评析:在这样的地方进行男生一组女生一组的分组朗读比赛就算小组学习吗?笔者认为这样的合作探究没有用到实处,可以说没有必要,而且小组随便组合,形式大于内容。

4.教学形式选择要根据实际情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多采用的是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两种形式,形式的选择要根据实际教学内容、教学特点、学生情况等诸多因素。并不是像有人认为的网络机房里教学似乎比在多媒体教室里上课更先进,更能诠释教学新理念。多媒体教学是用多种媒体手段将教学资源、教学内容作用于学生,形象直观、促进记忆、提升学习效果。网络教学则是提供网络这一最大的媒体,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锻炼学生动手能力、提升信息素养。两种教学方式相比各有优劣,在多媒体教室里,教师能更好地控制课堂局面,而在网络机房里每个学生面前摆有一台计算机,学生的注意力就会从教师身上转移到电脑那里,这就对教师把握课堂提出了挑战,需要教师更好的引导。当然,网络教学也会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自主学习空间。

走出糖尿病饮食的误区 第4篇

不能吃不能喝

有些糖友一旦被确诊后就什么都不敢吃了。 每天只吃一些所谓的低糖食品, 如豆面、莜面、 杂面、燕麦等充饥, 希望以此控制血糖。其实这些食物的含糖量都在60%~70%左右, 只是难以吸收。长时间进食这些食品, 易导致病人的营养障碍, 使病人日渐疲乏、消瘦、身体免疫力下降, 不利于胰岛功能的恢复。由于这样一味追求饮食控制, 导致很多糖友出现了营养缺乏症。同时因为营养摄入不足, 人体活动所需的能量只能由身体分解脂肪来提供, 可能会引起酮症酸中毒, 严重者甚至会危及生命。

因此, 每一位糖友都应该明确这样一个概念:科学的饮食就是要使糖友充分享受饮食的乐趣, 同时又能将血糖控制好。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 不应将其对立起来。

主食越少对病情控制越有利

不少糖友只控制主食摄入, 认为吃饭越少越好, 甚至连续数年把主食摄入量控制在每餐仅25~50克。这样会造成两种后果:一种是由于主食摄入量不足, 摄入总热量无法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而导致体内脂肪、蛋白质过量分解, 身体消瘦, 营养不良甚至产生饥饿性酮症。另一种是认为已经控制了饮食量, 从而对油脂、零食、肉蛋类食物不加控制, 使每日总热量远远超过控制, 而且使脂肪摄入过多, 如此易并发高脂血症和心血管疾病, 使饮食控制失败。其实, 糖尿病饮食需要控制的是摄入食物所产生的总热量与含热量较高的脂肪。相反, 主食中含有较多的复合碳水化合物, 它升高血糖的速率相对较慢, 在适当范围内应增加摄入量。

多吃食物后只要加大口服降糖药剂量就没事

一些糖友在感到饥饿时常忍不住多吃饭, 同时他们还自行加大服药剂量, 误认为饮食增加了, 多吃点降糖药可把多吃的食物“抵消”。事实上, 这样做不但使饮食控制形同虚设, 而且还在加重胰腺负担的同时, 增加了低血糖及药物毒作用发生的概率, 非常不利于病情的控制。

要少吃动物油, 但可多吃植物油

有些糖友虽然每天都能很好地限制主食和副食的摄入量, 但仍不能有效地控制血糖。这是为什么呢?仔细分析后才发现, 原来是他们每天都超量地摄入食用油, 致使其总热量的摄入过多。 许多人认为, 多吃猪油、牛油等动物油有害健康, 而多吃植物油则无妨。其实, 无论动物油还是植物油都含有脂肪, 脂肪是高热量食品。如果脂肪的摄入量控制不佳, 其每天总热量的摄入量就会超标, 就会出现高血糖。另外, 长期过量地摄入脂肪, 会使糖友的体重增加, 导致其体内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

吃点零食无所谓

有些糖友三餐控制比较理想, 但由于饥饿或其他原因养成了吃花生、瓜子、休闲食品等零食的习惯, 其实这样也破坏了饮食控制。因为大多数零食均为含油脂量或热量较高的食品, 任意食用会使摄入热量很快超出控制。

多吃粗粮不影响血糖

粗粮含有较多的膳食纤维, 膳食纤维虽有降糖、降脂、通便的功效, 对身体有益, 但是多吃就有可能增加胃肠的负担, 而影响营养素的吸收, 长期会造成营养不良, 而对身体不利。

而且粗粮也是粮食, 含有的能量和细粮一样多。如果不加限制, 会导致摄入的能量超过需要, 这对血糖控制是极为不利的。

少吃一顿可以不吃药

有些糖友为了控制好血糖, 自作主张每天少吃一顿饭, 通常是早餐, 并认为不吃饭就无需吃药了。不按时吃饭容易导致餐前低血糖而发生危险, 少吃一餐后, 必然导致下一餐的饮食摄入量超过正常水平, 从而破坏了饮食控制, 这样就会导致血糖控制不稳定而影响治疗效果。其实, 吃药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抵消饮食所导致的高血糖, 还为了降低体内代谢和其他升高血糖的激素所致的高血糖。因此糖友们还是应该按时、有规律地用药和吃饭。

咸食可以随便吃

部分糖友错误认为, 糖尿病就是不吃甜的食物, 吃饭要控制, 但面包、咸饼干等咸味食品, 饥饿时可以用来充饥, 对它们不需控制。其实各种面包、饼干等都是粮食做的, 与米饭馒头一样, 吃下去也会在体内转化成葡萄糖而导致血糖升高。因此这类食品仍应计算在总热量范围内。 另一方面, 由于糖友可能伴随高血压问题, 过量摄入成味食物, 造成钠盐摄入过多, 有增高血压的风险。因此, 糖友多吃咸的食物是不可取的。

吃馒头比吃米饭更容易使血糖升高

有些糖友凭借一次吃馒头后测出的血糖或尿糖比吃米饭高, 就只吃米饭、不吃馒头甚至不吃所有的面食。其实面粉、米饭所含的碳水化合物、血糖指数都是非常相似的, 对血糖高低的影响没有特别大的差异, 即使有影响也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监测血糖后再下定论。不要轻易放弃一大类主食而使自己的食谱单调乏味、人为地影响饮食治疗的顺利进行。

不吃糖, 但可以多吃蜂蜜

有些糖友不敢吃糖, 就吃一些蜂蜜来代替甜味, 还听说蜂蜜有助于通大便而治疗便秘。其实蜂蜜、蜂王浆中含有较高浓度的单糖, 吃多了会使血糖升高而影响糖尿病控制, 因此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您可以用甜味剂代替蔗糖, 而且通利排便有很多方法, 不一定非用蜂蜜不可。

限制饮水

有些糖友因发病初期有多饮、多尿症状, 就限制饮水, 这是不妥的。口渴是因为葡萄糖从尿中排出时带走了大量水分, 所以, 渴了就应饮水, 不必限制;否则, 会引起脱水或高黏血症。

糖尿病患者与水果无缘

走出糖尿病用药的误区 第5篇

治疗糖尿病只要按时服

这种看法不够全面,因为药物治疗仅仅是糖尿病治疗措施之一。糖尿病的正规治疗应该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包括五个方面:①有规律地进行血糖水平监测。②科学的饮食控制。③适当的运动。④合理的药物治疗。 ⑤经常参加糖尿病教育。患者血糖增高不一定会立即出现临床症状,自我感觉的好坏也不能全面反映糖尿病的病情,对糖尿病病情的了解必须通过定期测定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来完成。此外,糖尿病发病与热量摄入过多及静坐少动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因此糖尿病患者还需要控制饮食和加强运动,即提倡科学的生活方式。饮食和运动疗法是针对糖尿病发病机制的,应该贯穿在治疗的始终。当饮食控制和运动疗法不能有效控制血糖水平时,应在医生指导下采用药物治疗。糖尿病的治疗在很大程度上必须依靠患者的努力。因此患者还要经常参加正规的糖尿病教育,学习糖尿病防治的新知识。

口服降糖药饭前饭后服都一样

这种看法不正确。由于各类降糖药的作用时间、代谢降解速度各不相同,患者服药时必须遵照医嘱在规定的时间服药,才能发挥最大疗效。几种常用降糖药的正确服药时间:

(1)胰岛素促泌剂:该类药物的作用是促进胰腺β细胞分泌胰岛素,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其中有:①超短效氨基酸衍生物,如瑞格列奈片(诺和龙)、那格列奈片(唐力)应在开始进餐时服用。②磺脲类,无论短效、中效或长效都应该于餐前半小时口服。短效如甲苯磺丁脲(D860 片)、格列吡嗪(优哒灵片、美吡哒片等);中效如格列齐特(达美康片、格列齐特片);长效如格列吡嗪控释片(瑞易宁片)、格列美脲(亚莫利片)等。

(2)双胍类:有抑制肝糖原分解、加强胰岛素作用等功能。常用药有二甲双胍、美迪康片、格华止片等。单独应用不会导致低血糖,特别适用于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该药对胃肠道有明显的刺激,故应在餐中或餐后口服,以减少药物副作用。

(3)α-糖苷酶抑制剂:该类药物可以抑制肠道内多糖的分解,延缓葡萄糖的吸收,故能有效地降低餐后血糖。常用药有阿卡波糖(拜唐苹片)、伏格列波糖(倍欣片)等。该类药物应在开始进餐时嚼碎口服。

(4)胰岛素增敏剂:是一类噻唑烷二酮药物,如罗格列酮(文迪雅片)、吡格列酮(艾汀片)等。它们能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以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一般在餐前或餐后口服。

服了降糖药,一旦血糖 水平恢复正常即可停药

这种做法不可取。目前,糖尿病的病因仍未完全阐明,也无法根治,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患者需要终身治疗。降糖药仅仅具有改善胰腺β细胞功能和提高胰岛素作用的功效,如果血糖水平转为正常,这是药物治疗的结果,并没有去除病因,患者仍需继续药物治疗。大量研究证明,只有坚持治疗、严格控制血糖,才能延缓糖尿病的发展,减少视网膜、肾脏等致残、致命并发症的发生。所以,糖尿病患者切忌擅自停药。

用了胰岛素,一旦"上了 瘾"就撤不了

胰岛素无依赖性,因为它是人体内一种正常的调節血糖的激素,是一种生理性的降糖药物,故使用胰岛素绝不会导致成瘾性。有些患者担心: 口服磺脲类降糖药效果不好时改用胰岛素,一旦用上了就撤不了。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实际上,这种情况一般是降糖药的一种继发性失效,即磺脲类降糖药在持续地控制血糖一段时间后,即使使用最大推荐剂量,仍不能控制血糖。据统计,磺脲类口服降糖药,继发性失效率每年为10%~ 15%,表明胰腺β细胞分泌胰岛素功能低下,提示应及时改用胰岛素治疗。所谓"失效"也并非完全无作用,仅仅表示磺脲类口服降糖药的作用不足,难以将血糖控制到满意水平。若能用胰岛素治疗一段时间,让胰腺β 细胞的功能得到恢复后再停用胰岛素,改用口服降糖药仍可有效控制血糖。当然,也有部分病情严重患者,胰腺β细胞功能已衰竭,磺脲类口服降糖药已不能有效发挥作用,这时必须长期应用胰岛素,此乃病情需要,不能与药物依赖性混为一谈!

口服降糖药会损害肝脏 和肾脏,还是不用为好

口服降糖药与其他药物一样,也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例如,它们大多数经过肝脏和肾脏代谢排泄,如果患者原来肝、肾功能不良,这些降糖药会加重肝、肾的负担,进而影响肝、肾功能。为了控制病情,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因怕副作用而拒绝药物治疗。在服药过程中,糖尿病患者必须定期检查肝、肾功能,尤其在开始用药后的1~2个月。一般地说,肝肾功能正常的患者遵医嘱服降糖药还是安全的,如原来已有严重肝肾功能损害的糖尿病患者一般不宜采用口服降糖药。

糖尿病的治疗,只需降血糖就可以了

糖尿病病人的饮食误区及饮食指导 第6篇

1 进食量与对糖尿病控制

根据自身情况及活动强度, 适量进食。人体每日工作、劳动所需的能量是一定的, 糖尿病病人也是一样。每日总热量的需求是根据身高、体重和劳动强度来估算的, 糖尿病病人如果过分地限制饮食, 进食量过少, 身体能量提供不足, 就会严重影响糖尿病病人的体力和精力。长期进食过少, 糖尿病病人的体质就会越来越差, 抵抗力下降, 容易引发其他疾病。人在饥饿状态下, 体内升糖激素的分泌增加, 引起低血糖后的反应性高血糖。这就是为什么不吃饭但血糖仍高的原因人体每时每刻都离不后, 经过消化转化为葡萄糖被身体吸收入血, 再由血液运送到各个脏器, 为人体提供能量。如果吃进的碳水化合物 (主食) 过少, 能量来源缺乏, 身体必然要动用脂肪和蛋白质来提供能量。脂肪分解会产生酮体, 易导致酮症酸中毒。体内蛋白质分解, 日久则会导致消瘦、乏力、抵抗力低下, 极易继发各种感染等。由此可见, 对于糖尿病病人来说, 并不是主食吃得越少越好, 而是要根据自身情况及活动强度, 适量进食主食。

饮食指导:每天的进食量应该保证正常生活和工作劳动的需要, 在此前提下, 如果血糖增高, 可以加用抗糖尿病药物来控制血糖.进食规定饮食量后仍觉饥饿, 可食南瓜、荞麦片、玉米粉、新鲜蔬菜、豆制品等充饥, 不可擅自增加米、面等主食。

2 多吃含糖少的粗粮无妨

作为四大主食的面粉、大米、小米及玉米。其含糖量非常接近, 在74%~76%。由于小米和玉米富含膳食纤维, 从而减缓机体对葡萄糖的吸收, 因此, 摄入同量的粗粮和细粮, 餐后转化成血糖的程度有差异, 如进食100 g玉米, 其中80%的碳水化合物转成为血糖。而食用同量的面粉, 则90%变成血糖, 这就是所谓的血糖指数不同。此外, 粗加工的面粉含糖量低 (60%) , 其血糖指数也低。目前, 市场上的糖尿病食品很多是由这类面粉制成。

饮食指导:血糖居高不下者, 不妨用粗粮代替细粮。通常情况下, 选择粗、细粮均可。忌食芋头、甜薯、藕、马铃薯等含淀粉量多的食物。

3 拒食水果

很多病人提起水果如谈虎色变, 自患病后不敢问津。其实有些水果含糖量比较低, 如苹果、梨、菠萝等, 含量在12%以内。西瓜含糖且水果中富含很多微量元素如锰等对提高体内胰岛素活性有很好的帮助作用。同时, 水果中的果胶能降低葡萄糖的吸收和减少脂肪的吸收[1]。

饮食指导:水果可以吃, 但是要适量。水果的甜味主要由果糖来决定, 但果糖的代谢不需要胰岛素。对于餐后血糖低于10mmoL/L的病人来说, 每日可以摄入一些水果, 含量应控制在12%以内, 如黄瓜、西红柿、西瓜、苹果、梨等, 但1 d的食用量控制在100 g以内。吃水果最好是在两餐之间或睡前用为宜, 既不至于血糖太高, 又能防止低血糖发生。将水果的热量计算在总热量之内。如果进食水果量较大, 则应从总的饮食中扣除这部分热量。换而言之, 就是要减少主食。

4 甜食一律拒之口外

自然界有很多甜的食物, 如大家熟知的糖精是种甜度高而不被吸收的物质。此外, 如甜叶菊、木糖醇、果糖及阿斯巴糖均可作为糖尿病的甜味剂。市场上出售的无糖月饼、无糖酸奶多以木糖醇作为添加剂。这些甜味剂可增加食品的甜度, 但不增加食物的热量。无糖食品固然不含单糖或蔗糖, 但仍和其他食品一样含碳水化合物, 必须在一日总热量份额中合理安排, 不能随便吃, 否则血糖会越来越高。

5 可以多吃副食

肉、蛋、鱼虽然含糖量不高, 但却富含蛋白质和脂肪, 在体内克转变成葡萄糖, 此过程在糖尿病病人体内尤为活跃, 因此多食也会升高血糖, 只是比主食迟缓的多。另外, 过多的蛋白质摄入会加重肾脏负担, 并能引起高尿酸血症。

饮食指导:建议糖尿病病人早晨吃一个鸡蛋, 睡前喝一袋牛奶, 这样对于平衡昼夜之间的血糖是有益的。在控制主食前提下可增加牛奶、鸡蛋、瘦肉、鱼类、鸡牛肉等高蛋白食物。

坚果类 (花生、瓜子、核桃、杏仁等) 不含糖, 所以成为很多病人的消遣食品, 随时随地拿来品一品。这些坚果类除含丰富的蛋白质外, 还含有油脂。30粒花生等于一匙油, 一个人1 d吃3匙油, 其脂肪的摄入量就差不多了。而1g脂肪产热量37.8 kJ, 大大高于淀粉与蛋白质1 g产16.8 kJ的热量[2]。大量花生、瓜子、杏仁的摄入, 不仅使热量大为增加, 而且使血脂升高。一部分血脂可通过异生作用转化为葡萄糖, 不利于病情的控制。所以吃花生、瓜子要计算量, 要减少油的摄入。

6 不敢喝稀饭, 限制饮水

煮熟煮烂的食物以及含水多的食物容易被吸收, 血糖升高的速度也快。如进食稀饭后血糖升高的速度快, 而米饭或玉米饼消化慢, 其碳水化合物释放葡萄糖的速度也慢, 所以血糖升高的速度也慢。有人认为, 喝稀饭如同喝糖水。多饮水可以加重病情, 或害怕多尿而限制饮水, 这是不妥的。口渴是因为高血糖引起的血液高渗, 渗透性利尿, 葡萄糖从尿中排出时带走了大量水分所致, 限制饮水, 会引起严重脱水, 甚至高渗昏迷。

饮食指导:大米粥虽可使餐后血糖升高较快, 但与主、副食混合使用可以减缓餐后血糖的升高速度, 只要肾功能正常, 就不要限制饮水, 因为限制饮水会加重体内环境的紊乱, 使血糖浓度更高, 以致发生脱水[3]。

7 多吃豆制品

适量地进食豆制品 (豆汁、豆腐) 确实对健康大有好处。豆制品不含糖, 并不是说它不会转化成糖, 只是转化的速度较慢大约需要最终也会转化为葡萄糖导致血糖升高特别是对于老年人和糖尿病病程较长者, 若不注意, 大量食用过多的植物蛋白, 会造成体内含氮废物过多, 加重肾脏负担, 使肾功能进一步减退。合并有蛋白尿者, 以优质蛋白为好, 主要以瘦肉、鱼、奶为主, 有利于保护肾脏, 尽量少吃豆制品[4]。

8 南瓜能治糖尿病, 可多吃南瓜或南瓜制品

在糖尿病病人群中, 一直流传南瓜可以降血糖的说法。其实, 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南瓜能预防糖尿病的说法起源于日本。20世纪80年代初, 在一次调查中, 科学家们发现日本北海道夕张村没有糖尿病病人, 于是就认为这与当地居民常吃的一种嫩南瓜有关, 经鉴定这种南瓜为“裸仁南瓜”, 由此在日本就兴起了“南瓜热”。然而, 有关专家研究表明, 我国的南瓜与“裸仁南瓜”不同的品种, 两者不能等同。实际上, 南瓜是一种含糖量较高的蔬菜 (含糖量为4.5%) , 每100 g南瓜的产热量约为34kJ, 因此多吃南瓜或南瓜制品血糖肯定会升高的。所以, 吃南瓜能治糖尿病的说法必须纠正。而无限量地吃南瓜, 病人的血糖将会越吃越高。

9 饮酒不会影响糖尿病的控制

酒文化源远流长, 渗透于整个中华文明史, 从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娱乐到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各个方面, 它都占有重要地位。但对于糖尿病病人而言, 酒是不能随便喝的。酒对糖尿病病人有诸多不利的影响: (1) 糖尿病病人饮酒易发生低血糖, 而一旦发生低血糖, 则难以恢复; (2) 长期饮酒会引起营养素缺乏, 对肝脏不利; (3) 用磺脲类降糖药者, 饮酒可引起心慌、气短、面色发红等症状; (4) 在糖尿病病情控制不良时, 酒精中的主要成分乙醇可干扰体内的脂肪代谢, 加重脂代谢紊乱, 促使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饮食指导:合并高甘油三酯血症、胰腺炎、胃炎以及心、肾、肝功能障碍者要绝对禁酒。即使无上述情况, 也以不饮为宜。对糖尿病病人来说, 只能在病情控制较好时, 可少量饮用低度酒, 如啤酒等。但不要空腹饮酒。另外, 酒中含有酒精, 每克酒精可产热29.4 kJ, 所以, 一定要将饮酒提供的热量计算到每日摄入的总热量值之中。

1 0 小结

糖尿病给病人身心及家庭带来了痛苦和磨难, 饮食控制又是很重要的中间环节, 而护士作为护理、指导者, 指导和帮助病人预防、控制糖尿病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加强健康教育, 对病人基本情况、病情、饮食习惯而制定食谱。同时, 纠正病人不正确的的饮食观念和生活习惯, 食谱多样化, 一日三餐比例恰当, 合理分配。加强病人参与的自主性, 让病人认识到糖尿病的危害, 在重视血糖控制的同时避免营养失衡, 使病人以积极愉快的心态与医生配合

关键词:糖尿病,饮食误区,护理

参考文献

[1]段丽群, 刘桂玲.糖尿病的饮食治疗[J].实用医技杂志, 2003, 11 (10) :1198-1199.

[2]叶任高, 陆再英.内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733-812.

[3]沈容.糖尿病饮食治疗的误区[J].养生大世界, 2006 (9) :28.

电喷发动机故障诊断误区 第7篇

电控汽车控制电脑 (ECU) 对传感器信号进行检测时, 只能接受其设定范围之内的传感器非正常信号, 从而判别传感器的好与坏, 记录或不记录故障代码。一旦解读故障代码故障后, 只要对相应的传感器、导线连接器、导线进行检查, 找到并排除短路、断路的故障即可。但是, 若因某种原因致使传感器灵敏度下降、反应迟钝、输出特性偏移等, 则自诊断系统就测不出来了。尽管发动机确有故障表现, 但是自诊断系统却输出了正常的无故障码 (故障指示灯不闪烁) 。这时就应该依据发动机的故障征兆进行分析判断, 继而对传感器单体进行针对性检测, 以便找到并排除传感器故障。例如, 当发动机转速失准并伴有行驶中发动机怠速不稳, 但自诊断系统又没有故障代码输出时, 首先值得考虑和怀疑的便是空气流量传感器或者进气压力传感器出了故障, 因为这两者传感器性能的好坏, 直接影响ECU所控制的发动机基本的燃油喷射量。尽管此时没有显示相应的故障代码, 也应该对它们进行检查。比如, 当翼板式空气流量壳体产生裂纹漏气时, 便会导致空气流量传感器计量不准, 使发动机运转失调, 而控制电脑ECU的自诊断系统并不能检测到这种故障现象。因此, 无错误故障码输出。

2、由于发动机工况故障现象相似, ECU监测失误, 自诊断系统可能显示错误的故障代码。

例如, 对于装有三元催化转换器的电控汽车, 一旦使用过含铅汽油, 这类故障特性有时较为明显。在汽车进行检修时, 经常会发现故障代码显示的是“水温传感器断路或短路”故障, 而发动机故障症状却是:无论发动机在冷车状态下或者热车状态下都不好起动, 并且拌有怠速不稳和回火现象, 发动机的转速始终提不高。显然这些故障与水温传感器的关系并不十分密切, 在对水温传感器进行单体测量后并未发现任何故障。但是, 当从汽车上拆下三元催化转换器并剖开后发现, 三元催化转换器内部严重堵塞, 因此可以断定发动机故障是由此而引起。因此当自诊断系统出现故障代码以后, 还应该与发动机的实际故障症状进行分析比较, 以得到正确合理的判断, 不应该将故障代码当作排除故障的唯一依据。

3、电控汽车使用维修不当也可能引发错误的故障代码。

糖尿病三大误区 第8篇

进食高糖分的食物, 的确对预防糖尿病有百害而无一益。可不吃糖, 就不得糖尿病了?事情远没这么简单。这是因为我们每天身体所需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来源于食物, 而糖尿病主要表现在机体对糖 (也就是碳水化合物) 代谢的紊乱。所以对待糖、高糖分的水果 (比如荔枝、桂圆) 和巧克力, 正确的原则是要控制。

误区二想不得糖尿病, 就得少吃

要保持每天工作生活的足够精力, 我们的机体需要足够的能量来源。正确的态度是根据自身的健康状况和工作性质, 再决定每天应该进食的总热量, 对每种食物都应适量食用。简单概括起来就是“总量控制, 结构调整”。具体的饮食控制方案, 因人、因时各异。关键要争取不超重、而且血糖、血压、血脂在正常范围内。反之, 长期保持饥饿状态, 血糖持续偏低, 反而更容易患糖尿病。

误区三粗粮、无糖食品不含糖, 可以多吃

糖尿病的诊断误区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本次研究中, 所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所收治的60例2型糖尿病患者, 全部患者均通过糖尿病诊断标准确诊, 且患者在语言沟通上正常、具有一定学习能力以及思维正常等, 患者年龄在30~60岁, 其中有28例为男性患者, 有32例为女性患者[3]。

1.2方法:

借助于自制糖尿病饮食治疗知识调查评价问卷表来实施研究, 主要包含患者一般资料, 如性别、工作与否、年龄、血脂、文化程度、血压、饮食控制与否、病程、空腹和餐后血糖、体质量;7种营养素摄入量和饮食结构等相关知识。在患者入院的次日实施调查与评价, 基于患者在饮食治疗上所存误区, 就患者自入院至出院进行个体化且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健康教育干预, 选择20种常用的食物来予以教育干预, 比如谷类、水果、鱼肉、坚果、果奶及蔬菜等。出院之前利用相同问卷调查表来对患者饮食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评价, 对比分析护理教育干预前后患者饮食治疗评分结果。

1.3 统计学方法:

在本次的实验数据中采用的是SPSS17.0软件来实施统计学分析, 其中组间的数据资料的对比采用的是t检验, 而计数资料对比则采用的是卡方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调查研究和护理干预, 大约有45%的2型糖尿病患者都在不同程度上对每天机体所需七大营养要素、每天盐食用量、水果食用量、蛋白质摄入量、食品交换表、膳食纤维食用、瓜子食用以及花生食用的认识存在不足和错误, 通过健康护理干预的实施, 相对于未实施之前而言, 可使患者饮食治疗水平得到明显的提高, 所存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即P<0.05。

3 讨论

3.1 2型糖尿患者饮食治疗存在的误区:

从本次研究的结果来看, 大约有45%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饮食治疗过程中存在误区, 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在蛋白质的摄入上, 对于摄入量的限制以及明确不是很清楚, 简单地认为在治疗中会丢失蛋白, 因此大量食用富含蛋白质食物;在膳食纤维的摄入上, 有很多患者对于每天膳食纤维摄入量并不是很清楚, 且对哪些食物含有丰富膳食纤维也不是很清楚。 (2) 在食盐和油脂上, 对于每天食盐摄取量与合并高血压时控制量并不是很清楚, 认为盐的摄入量对身体并无多大影响, 认为相对于动物油而言, 植物油更好, 能够不限量的食用, 且将瓜子或者花生等坚果当作零食食用。 (3) 在水果选择上, 大约有35%的患者在水果食用的量、时机、时间以及种类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误区。此外, 还有部分患者对于食品交换表也不是很了解。

3.2 2型糖尿病饮食治疗中的护理干预:

通过2型糖尿病饮食治疗中所存误区的研究与分析, 对患者实施了个体化教育, 其主要如下: (1) 在蛋白质的摄入上, 应结合患者自身机体肾功能的损害程度来明确摄入量, 以此加速肾脏修复, 通常按照每天0.6~0.8 kg来供给, 在实施健康教育时, 应将降低蛋白质方面饮食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介绍给患者以及其家属听, 指导其合理地选用优质蛋白食用;在膳食纤维上, 每天的摄入量最好在25~30 g, 安排患者对相关食物模型进行观摩, 鼓励患者应每天食用足够量的藻类、蔬菜以及蘑菇等, 经指导以及教育, 加深患者对各种膳食纤维的认识和了解, 使其能够更好地掌握每天摄入量。 (2) 在食盐和油脂上, 应指导患者每天盐摄入量为8 g内, 指导患者观摩各种油以及坚果的食物模型, 使患者对这些的热量有一个正确地认识, 同时告知患者摄入过多热量不仅容易使体质量不断增加, 使胰岛素抵抗问题加重, 同时还会导致血脂升高, 使脂代谢发生紊乱, 最终引起各种严重并发症[4,5]。 (3) 在水果选择上, 结合血糖监测所获结果来选择食用水果品种, 应于两正餐间食用。

从本次研究的结果来看, 2型糖尿病患者在饮食治疗过程中所存误区相对比较多, 借助于饮食护理健康教育干预的实施, 可使患者能够有效地走出误区, 使患者饮食治疗水平得到显著地提升。

参考文献

[1]谢建美, 卞月秋, 侯莉莉, 等.糖尿患者饮食治疗的误区及护理对策[J].内蒙古中医药, 2009, 28 (14) :103-104.

[2]王秀丽, 李新萍.老年2型糖尿患者的饮食误区及护理干预[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09, 28 (12) :1628-1631.

[3]杨青香, 赵生秀, 李月美, 等.对临床护理人员糖尿病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J].青海医药杂志, 2010, 40 (10) :62-64.

[4]王军玲.护理干预对纠正中老年糖尿患者饮食误区的作用[J].吉林医学, 2010, 31 (20) :3303-3304.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误区 第10篇

误区一:限制饮水一些患者因为发病初期有多饮、多尿的症状,就自作聪明地“对症下药”——限制饮水,结果造成“脱水”。糖尿病人口渴,是糖从尿中排出时带走了大量水分,故口渴就应喝水,千万不可限水,否则将导致脱水症和高黏血症,加重糖尿病。

误区二:对“主食”控制过严有些患者盲目地控制主食的摄入,由原来的“饮食无度”转变为“过度节食”,导致长期饥饿、热量不足,机体自身严重消耗,抵抗力下降,反而会加重糖尿病。而且过度节食,人体活动所需的能量只能由身体分解脂肪来提供,可导致“酮症酸中毒”,严重者危及生命。故对血糖平衡而有饥饿感者,可适当放宽进食限度,但应以粗杂粮为主。

误区三 :多吃坚果类食物不会升高血糖许多人在控制主食后,花生、瓜子、杏仁等不离口,以减轻“饥饿感”。殊不知,这些坚果类食物虽然含糖量不高,但富含蛋白质和油脂。多食坚果类不仅使热量增加,还使血脂升高;而血脂可通过“异生作用”转化为葡萄糖,加重病情。

误区四:不可吃水果有些患者误以为水果含有糖分,不敢吃。其实水果营养丰富,所含的维生素、果胶和矿物质对人体大有益处。但吃水果后应适当减少主食摄入,有利于减轻胰腺负担。

误区五:植物油可随意食大家都知道“动物油多吃有害”,却不知植物油多吃也有害。植物油也是脂肪,如摄入过多,会产生过高的热量,不但升高血糖,而且会引起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等姊妹病。

误区六:无糖食品可随便吃市场上“无糖食品”虽然不含蔗糖,但其富含的碳水化合物在消化过程中会转化为葡萄糖;又如无糖奶粉等,富含蛋白质,应当视为“动物类食品”,不可随便吃。

走出误区:科学防治糖尿病并发症 第11篇

糖尿病之所以被喻为人类健康的第三杀手, 是因为糖尿病可以合并很多严重的并发症, 且早期常常易被忽略, 而到了后期治疗难度大, 有很高的致残率, 致盲率, 致死率。对于已确诊糖尿病的患者, 要着力纠正代谢紊乱, 保护胰岛功能, 通过有效治疗来避免、缓解和遏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只要控制好血糖就能完全防治并发症, 是认识上的误区。因其还与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粘及自由基损伤和过氧物损伤有重要关系, 在有效控制血糖的情况下, 还必须消除上述因素, 及早进行全面的科学治疗。早日摆脱糖尿病带给人类的痛苦!

上一篇:无线网络财务下一篇:流变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