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土壤范文

2024-06-07

改良土壤范文(精选11篇)

改良土壤 第1篇

大中农场地处苏北沿海的大丰市东南部。秦汉以前, 整个大丰地区的陆地资源还没有彻底形成。由于长江入海主泓朝东偏北, 江河夹带大量泥沙流向东海, 逐年沉积。至隋代, 北起废黄河边的北沙, 由阜宁城过射阳河, 经上冈、盐城入大丰、东台境内, 形成一条沙洲, 时称东冈。唐朝到宋朝时期, 由于地球自转和东北合成风的影响, 长江入海主泓转为偏南, 江北海域沙源大为减少, 淤涨缓慢。当时, 大丰境内的第一道海堤是204国道所在的海岸线区域。明代1578—1589年治黄期间, 金代、元代以来黄河东出徐州由泗夺淮的主流被固定下来, 成为下游唯一的河道, 泥沙集中入海, 致使大丰海岸淤涨速度加快。

16世纪50年代, 境内的刘庄等陆地全部形成。17世纪40—50年代, 大丰境内的大桥、万盈、方强等乡镇地区逐渐成陆。1855年, 黄河在铜瓦厢决口, 尾闾改由山东地区入渤海, 大丰海岸外的沙源骤然减少。但历史上流进黄海的泥沙已淤积在海内, 在海潮波浪作用下, 废黄河冲刷泥沙向南移动, 与长江口向北移的泥沙会合于新洋港与弶港之间, 隐藏在海中的孔沙继续淤涨成陆。19世纪末期, 川东等乡镇全部成陆。

1919年, 通遂盐垦公司修筑了王港河至竹港河之间长10.5 km的海堤 (今黄海公路) , 这就是大丰境内的第2道海堤。此时, 东坝头、川东已经成陆, 除了华丰和竹川公司, 大中农场是大丰地区成陆最迟的地块。1949—1959年所筑的王港闸至竹港闸的海堤成为大中农场东海堤, 就是大丰境内的第3道海堤。

2 气候资源

大中农场地貌按照传统农业区域划分, 属滩涂开发区域[1,2,3]。中心位置位于东经120°39′08″、北纬33°08′04″, 年平均气温14.3℃, 极端最高气温36.1℃, 极端最低气温-9.6℃;无霜期216 d, 年平均降雨量1 045 mm。地形自南向北略有倾斜, 地面高程北起2.5~3.3 m, 地势平坦。以砂土为主, 属砂性潮盐土。早期0~1 m土层含盐量为0.05%~0.30%, 有机质含量为0.71%~1.52%。

3 土壤改良

3.1 滩涂造田

农场东北片地势最低,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引排水困难, 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农场于1955年开挖了二排河, 并建造了大中闸。

20世纪50年代, 为了适应大型农机作业, 按照排河间距2 000 m, 条沟100 m切割成标准农田。实际上, 大多数条田长约960 m, 含条沟宽100 m, 面积大多在8.00~8.67 hm2。只有现二分场部南1~15条田因五排河填平, 条田长度超过1 000 m, 最长的达到1 700 m。

1987年3月组建水产养殖场, 在大中农场最为低洼的东北片, 也就是目前的六分场东干河东。此前, 该处是大面积的沼泽地, 生产的芦苇供应镇江造纸厂。1995年前后, 六分场实施退渔还耕, 留下北1~8条鱼塘, 后改成现在的精养塘。

3.2 改碱降盐

盐碱地上最初能够生长的植物是盐蒿、茅草、芦柴, 以及槐树、榆树、楝树等耐盐树种。随着长年累月的雨水洗刷, 当地的土壤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逐步可以种植田菁、棉花、大麦等耐盐作物和水杉、意杨树种。20世纪80年代初, 田间作物主要是大小麦、大豆、香料、玉米, 但因盐碱土壤的肥力影响, 导致广种薄收, 此段“盐碱农业”时期的农业生产水平较低。

在没有淡水资源的情况下, 大中农场先后进行了铺生盖草、大种绿肥、蓄淡淋盐、竖井排盐等各种尝试和努力。为减少返盐死苗损失, 冬天将田埂上含盐量低的土壤适量地覆盖到作物上, 称作铺生。盖草是将条沟草、薄荷渣覆盖到麦苗上, 以防蒸发返盐, 从而提高作物抗盐碱能力, 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4]。早先用中心干河以东的野草运到中心干河西进行覆盖, 实施了“以东养西”工程。蓄淡淋盐是对尚不能种植的田块, 蓄积自然雨水, 浸泡数日后排除积水, 以降低土壤表层盐分。竖井排盐是在田块打井, 然后将井中的水抽出, 通过促进盐分下渗达到改良土壤的目的, 终因效率不高未曾得到推广[5,6]。

从东、西干河的北部至南部, 盐分含量逐渐升高, 20世纪80年代中期, 在农场三分场种植水稻就没有取得成功。随着王港河水质改善, 1991年原四大队1个条田试种水稻取得4.5 t/hm2的高产, 给旱改水生产提供了解决办法;粮食市场的放开搞活, 给农业带来了绝佳的发展机遇;农场实施了“旱改水”工程, 短短几年就成功地将0.4万hm2旱地改成水田。在旱改水面积呈几何级增长的同时, 水稻价格也呈几何级增长, 给农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 土地得到平整, 大量农作物秸秆资源还田, 使土壤有机质含量迅速提升, 到“十一五”时期达到1.8%左右, 为技术革新和增产增收提供了可能。

4 成效显著

大丰东临黄海, 西濒里下河, 水、旱、冰雹、龙卷风等灾害频发, 但相对来说, 农场灾害较轻。经过多年的建设, 农场农田防护林体系健全, 生态环境良好。在晋升农机标准化二级企业后, 农场于2004年基本实现稻麦生产全程机械化。通过10余年的旱改水、水回旱、草还田之后, 2007年实现全场“吨粮田”。2009年成为省农业科技型企业, 2010年建成中心烘干线, 基本实现了“粮食不落地”, 抗御自然灾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参考文献

[1]黄昌勇.土壤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0.

[2]王文富, 席承藩.中国土壤[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8.

[3]崔晓阳.土壤资源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7.

[4]王翔.田间工程和农业措施对盐碱土种稻的作用和意义[J].内蒙古农业科技, 1991 (1) :14-16.

[5]周丽芳, 石训文, 祝剑真, 等.上饶市农田土壤改良措施探析[J].江西农业学报, 2007年, 19 (11) :59-60, 104.

桉树林地土壤改良初探(36) 第2篇

近年来,桉树在广东、广西、云南等地迅速发展。随着大面积营造桉树人工林,其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问题日益受到人们关注,也引起了一些争论。桉树人工林发展存在的主要争论焦点之一是大面积发展桉树人工林可能会导致地力衰退,而人为因素也可能加剧导致桉树林地力衰退。一是有些地方在急于发展经济或企业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一哄而上,盲目造林,不适地适树,形成桉树低产林,造成林地资源浪费。二是不合理的营林方式,如不论何种立地土壤条件,肆意炼山整地,机耕全垦深翻,改变了土壤结构,减少了地表的凋落物和林下植被覆盖,使林地裸露时间增长,导致土壤水分下渗量减少,地表径流增加,而华南地区降雨集中,强度大,林地水土流失严重。三是掠夺式经营,投入不足,全树砍伐、收获林下植被和枯枝落叶作为燃料,加大了土壤养分的输出,而又不及时补充土壤养分,从而加速土壤肥力贫瘠化。

相思属树种是一种优良的固氮树种,根系发达,能在贫瘠的土壤上生长,枝叶繁茂,大量的枯枝落叶返回到土壤中,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和氮的含量。因此,营造相思林对于改善和恢复桉树砍伐迹地土壤具有积极作用。

一、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点设在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林业科学研究所公路旁,北纬23°48’,东经112°41’,年均温度23.1℃,年降雨量1161毫米,平均坡度32.7度。造林前为桉树人工林砍伐迹地。

二、桉树人工林砍伐迹地改良土壤的研究内容

(一)相思林改良土壤肥力的作用。

1.与桉树林分相比,对土壤有机质变化的影响;2.与桉树林分相比,对土壤有化学改良的作用(包括pH值、全氮、全磷、全钾、有效氮、有效磷、有效钾、交换性阳离子总量、交换性盐基总量等);3.与桉树林分相比,对土壤部分有物理性质改良的作用(包括表层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土壤坚实度、土壤渗透率等);4.相思林分固氮量,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

(二)相思林的生物量增长和养分积累。

1.相思林生长情况及生物量结构;2.相思林分的凋落物量及分解速率;3.相思林分的养分积累量。

(三)相思林地涵养水源的作用。

三、研究目标

(一)综合评价相思林对桉树砍伐迹地土壤肥力的影响和改良作用。

(二)全面总结相思树木生长、生物量增长、养分积累情况。

四、研究方法

(一)相思人工林改良土壤肥力的作用:分别在相邻、并且立地条件一致的地段选择相思和桉树林分,设立固定标准地,对标准地内的树木和林下植被进行调查。同时采集土壤样品,进行化学和物理性质分析。采马占相思根瘤,测固氮酶活性。根据分析数据进行比较,总结出相思人工林改良土壤肥力的作用,并根据固氮酶活性估算固氮量。

(二)相思人工林的生物量增长、养分积累和生物循环:在相思林分中设立5个1公顷的固定标准地,每年年底进行树木生长调查。同时砍伐6株树木建立生物量估算模型,分别估算树木干、皮、枝和叶的生物量、积累量。在每个标准地内设立10个凋落物收集框,每月收集凋落物量和分析其养分含量。用网袋法测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和养分释放量。每年估算相思主要养分元素的吸收量、存留量和归还量,进行预测林地的养分供给及变化动态等。

(三)相思林地持水特性:用小样方法取相思林和其他林地植被物和0~15厘米的表土,带回试验室在水中浸泡24小时,然后烘干测最大持水量,得出林中土壤的含水量比正常同等立地条件桉树林地高出21.3%。

五、阶段性研究表现

(一)植被表现:在林分中所设立的5个固定标准地,通过10个月的林分自然植被生长表现林下的植被生长旺盛,证明经过试验林间生物多样性显成效。

(二)相思树木生长表现:在桉树人工林砍伐迹地种植同林龄相思在树木的根系、茎粗、枝叶的稠密程度及生长势头等表现因素与非桉树人工林砍伐迹地所种植的同林龄,同造林措施的相思表现未发现有影响性差异。

(三)昆虫及动物系统表现:在林分中放置诱虫器,及开挖新土,观察发现有许多动物的足迹和巢穴。

(四)土壤分析:根据土壤样品分析林分各个指标数都比种植桉树时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其中氮提高20.1%、磷提高8.3%、钾提高2.7%。证明该林分的地力提高。

(五)凋落物收集分析:因新种植林分凋落物未达到预设收集目标,对于整个林分及整体项目研究未能作为有代表性的数据,因此暂时忽略。

六、结论

棚室果树土壤的改良措施 第3篇

1 不同土壤的特性及改良重点

1.1 石灰岩山麓、冲积平原黏土地

(1)特性。土壤保水保肥力强,但通气透水性差,根系分根少、密度小,雨季易积水引起秋梢旺长和新梢中下部叶早落。

(2)改良重点。深翻增施有机肥,掺沙或砾石改善土壤透气性。栽前挖排水沟以利排水。

1.2 沙滩地

(1)特性。透气性好,养分分解速度快,根系发达。但土壤瘠薄,漏水漏肥,肥水供应不稳定,树势易衰弱。肥水大量供应时,因根系发达,透气性好,容易引起短期旺长,如6月份以后大量自然降雨引起的秋梢旺长。而且正因根量大,水、养分耗竭快,加上易渗漏损失,雨季过后水、养分极易缺乏,常导致秋季叶片早衰。另外,冲积土平原沙滩地下部常存在黏板层和地下水位过高的问题。

(2)改良重点。大量增施有机肥并掺黏土,提高保肥保水及供肥供水能力。注意打破黏板层,降低地下水位,定植沟下部埋草改良土壤。

1.3 轻度盐碱地

(1)特性。土壤透气性较好,但土壤干旱瘠薄,水土流失严重,保水保肥能力差,常因缺肥缺水使树体生长迟缓,叶片小、黄、质脆,生产能力差,经常发生缺素症(如缺锌、缺硼等)。

(2)改良重点。大量增施有机肥,降低土壤pH值;栽前挖沟埋草,以隔断上返盐分;引淡洗盐,并挖排水沟降低地下水位;注意矫正缺素症。

2 棚室土壤改良的措施

2.1 增施有机肥

如上所述,各类土壤有其不同特点,栽培技术的目的是因异求同,通过改良使之都趋近于丰产园的土壤标准。因此,各类土壤的改良各有侧重点,但改良的核心都是增加土壤水、肥、气、热因子的稳定性,因此都需要增施有机肥或其他有机填充物,以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调节水汽的能力。改良过程中还要注意扩展具有稳定性的土壤范围,以加大和保护根系的功能层。

2.2 养好表层及中层

与果树早果丰产关系最密切的吸收根主要分布于40厘米以内,尤其是20~40厘米以内土层,因此必须注意培肥土壤的表层和中层。可采用覆膜或覆草的方法维持表层土壤温湿度的相对稳定,养好表层根;采用开60厘米深的浅沟、沟中埋草、施有机肥的方法改善沟中局部环境,养好中层根。在养好表层及中层的同时,还应打破障碍层,通透下层,以使下层根系不受窒息危害。

2.3 局部改良为主。逐渐实现全园改良

农田酸化土壤改良研究 第4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12年10月在淮南市田家庵区史院乡闫阳村某农户承包地进行试验,土壤类型为黄白土田。于试验前采集0~20 cm耕层土壤,土壤样品检测结果为pH值6.14、有机质17.83 g/kg、速效氮84.81 mg/kg、速效磷22 mg/kg、速效钾158.6 mg/kg,该土壤生产水平在当地为中等[6,7]。

1.2 试验材料

供试肥料:复混肥料(养分含量45%,N∶P2O5∶K2O=15∶15∶15)、尿素(纯N 46%)、过磷酸钙(P2O512%)、钙镁磷肥(P2O512%)、氯化钾(K2O 60%)、硝酸钾(纯N 13.9%、K2O 38.6%)。

供试作物:小麦,品种为烟农19,为当地主栽品种,常年产量水平为6 000~6 750 kg/hm2。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6个处理,具体见表1。3次重复,随机区组设计,小区面积20 m2,小区间开50 cm宽隔离沟,试验区外设不低于2 m的保护行。

1.4 试验方法

2012年10月19日划区、整地,施基肥和化学改良剂,10月20日按播量225 kg/hm2播种。试验化学改良剂和全部磷、钾肥作底肥。部分氮肥作基肥。基肥结合整地全层施用,追肥适时趁雨撒施。2013年6月4日进行人工收获,各小区单收计产。

分别于2012年10月施肥播种前、2013年3月、4月、6月(收获时)对小区采集土壤样品进行pH值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pH值

试验地块土壤虽然常年种植作物为小麦、水稻,但土壤pH值已达6.14,为酸性。从表2可以看出,播种后到年底p H值均降低,春季p H值均升高,说明各改良方案均对p H值提高有一定作用,以处理1、5升高幅度较大。不同处理在小麦收获后与CK相比,土壤pH值均有提升,土壤pH值测定结果按p H值高低排序依次为处理5、1、3、4、2、CK。方差分析结果(表3)表明,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从图1可以看出,各处理p H值在冬季都有所下降,2013年3月、4月测定值得到回升。处理5、处理1和处理2在收获时p H值都达到6.3以上,其中处理5最高p H值为6.46,处理1次之,p H值为6.43,CK在小麦收获时土壤pH值为6.05,比试验前下降0.09。

2.2 土壤养分含量

试验作物收获后对各处理土壤进行测定,结果见表4。可以看出,土壤有机质CK最高,处理4、5最低,经F检验和多重比较,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土壤碱解氮比试验前数值略有提高,经F检验和多重比较,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土壤速效磷的变化经F检验和多重比较,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土壤速效钾的变化经F检验,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经多重比较,处理2、4差异显著,其他各处理差异均不显著。

2.3 产量

从表5可以看出,有效穗数以处理4最高,CK最低,经F检验表明,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多重比较表明,除处理4、5差异显著外,其他处理差异均不显著;穗粒数以CK最高,处理4最低,经F检验和多重比较,各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千粒重以处理1最高(42.70 g),CK最低(41.30 g);产量以处理5最高,为7 320.00 kg/hm2,处理1、4次之,均为7 305.00 kg/hm2,处理2最低,为7 105.05 kg/hm2,经F检验和多重比较,各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

2.4 效益分析

从表6可以看出,收益高于CK的有处理2和处理5,二者收益分别为15 837.12、15 813.00元/hm2。

注:小麦单价以2.4元/kg计。

3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在弱酸性土壤上,各种处理均能改良农田土壤,以增收和改良为方向,推荐使用草木灰和磷矿粉改良措施,改良成本低,效果好。

参考文献

[1]李丽槐,代春玲.大理洱海湖滨区农田土壤p H值变化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3(2):239-240.

[2]刘志华.水稻土壤酸化原因与改良对策[J].福建农业,2011(7):8-9.

[3]张永春,汪吉东,沈明星,等.长期不同施肥对太湖地区典型土壤酸化的影响[J].土壤学报,2010,47(3):466-471.

[4]刘忠良,叶全,邵俊飞,等.文登市耕地土壤酸化现状及改良方法[J].中国农技推广,2013(8):39-40.

[5]全国土壤普查办公室.中国土壤[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6]淮南市土壤普查办公室.淮南市土种志[M].淮南:[出版者不祥],1987.

现代土壤特性变化原因及其改良方案 第5篇

关键词:土壤;土壤特性;土壤特性改良

中图分类号:S1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0)09-0089-02

土壤资源是社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是社会财富的源泉。而土壤资源包括能进行农、林、木业生产的各种类型的土壤,人类需要的绝大部分热能、蛋白质与纤维素等都直接来自于土壤。

马克思曾说过:“土壤是世代相传的,人类所不能出让的生存条件和再生条件。”土壤由一层层厚度各异的矿物质成分组成主体,土壤也是矿物和有机物的混合组成部分,存在着固体、气体和液体三种状态。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土壤的特性发生了变化,并且严重影响到农作物的产量和生态环境。因此,我们必须不断提升对土壤特性重要性的认识,保护土壤特性,使其远离污染,造福人类。

1土壤的特性

土壤的形成过程使得土壤出现层次性,也形成了不同的形态。同时,也使土壤具有物理特性、化学特性以及矿物学特性等。

土壤的物理特性包括通气性、含水量、温度、黏结性、可塑性等。这些物理特性对作物有着很大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壤提供了支持作物根生长的物理空间及各种资源,而水及空气等对于根的生长有很大的影响。土壤孔隙大小及结构、温度、

通气及含水量会影响这些因子的存储及运输至根的能力及根的生长。因此,为了使作物根有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必须了解土壤物理特性及其重要性,并加以利用。

土壤的化学特性为动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化学场地,同时也为改良土壤、提高肥力、补充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提供了依据。土壤化学性质主要受土壤pH值、土壤可溶性盐、土壤养分、土壤石膏、可溶性阳离子和阴离子等的影响。其中pH值的影响最为广泛,其影响主要是在生物学方面。如有些有机体对pH变化的忍耐力较小,而另一些有机体能忍耐较广的pH范围。其中pH值的测定也是诊断植物生产问题的重要指标之一,如在湿润地区的土壤是酸性的,而干旱地区的土壤则是碱性的。因此,人们可以通过测定pH值的方法改进土壤的酸碱性,提高作物产量。

土壤由矿物质钠、钾、钙、铁、镁、铝等元素的硅酸盐、氧化物、硫化物、磷酸盐组成。土壤矿物按成因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前者由物理风化而成,后者经化学风化而成,次生矿物对土壤物理性质很大影响。土壤中90 %以上是矿物颗粒,成为土壤的基本骨架,矿物颗粒的大小和组合,相对也不易发生变化,因此土壤的矿物学特性影响着土壤的肥力及可耕性。

2引起土壤特性变化的原因

人类活动是影响土壤物理特性变化的主要原因,由于人类活动,土壤的通气性、含水量、温度、黏结性、可塑性等发生变化。如劳动人民耕地、翻耕;建筑物施工;挖井挖地;抽取地下水;人工改造土壤等都从不同程度影响着土壤的物理特性。而对土壤化学特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农药、化肥、污水排放、重金属等的污染。如农药施用对于防止病虫害,提高农作物产量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大量、长期地施用,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农田生态环境和作物的污染,以致造成药害而影响产量,甚至可能对土壤化学性质造成长期的、难以逆转的破坏。同时,由于大部分地区的污水未经处理随意排放造成了作物生理中毒,改变了土壤pH值,并且造成严重的地下水污染,对于人体健康有着直接或间接的损害,公共卫生也受到影响。

盐渍土和盐碱土是影响土壤矿物学特性的两个方面。盐渍土多具深厚的土层,地形平坦,但也存在许多不利因素,必须进行整治改良,才能充分发挥土壤潜在肥力。盐碱土中的土壤胶体吸附有显著数量的交换性钠,能增加土壤的碱度和恶化土壤的矿物学性质,使得作物受害减产。

3土壤特性的改良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生活的重要自然环境,它与人类的健康和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对土壤特性的改良是保护土壤亟待解决的问题。

土壤耕性是指土壤在耕作过程中反映出来的特性,它是土壤物理特性的综合表现。所以,对于土壤耕性的改良是对土壤物理特性改良的一个方面。综合分析,对于改良耕性就应该从调节土壤比表面积和控制土壤水分着手。首先应该增加施用有机肥,有机肥料能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让土壤疏松多孔,并能和矿物质土粒结合,从而形成良好的土壤团粒结构,减小土壤的接触面积。然后是客土改良,过砾或过黏的土壤,均可通过客土掺沙或掺黏改善其耕性,客土可以与有机肥结合。最后是合理灌排,适时耕作,根据土壤的水分状况,合理灌排,可以调节与控制土壤水分维持在宜耕范围内以达到改善耕性提高耕作质量的目的。通过排水,可以降低土壤含水量,控制在土壤下塑限含水量以下,避免土壤可塑性和黏着性出现,也能减少耕作阻力,改善土壤耕性。

对于土壤的化学特性改良,即是要合理安全使用农药并且制定农产品中的允许残留量标准。制定施药安全间隔区,根据农药在作物上允许残留量,制定出某一农药在某种作物收获前后的施用日期,使作物上的农药残留量不超过规定的残留标准。既要采用合理耕作制度也要发展新农药,开展生物防治同时施用石灰改良土壤,合理施肥合理灌水及防止各种污染。

对盐渍土的改良是对土壤矿物学性质改良的一个重要方面。盐渍土是我国分布面积较广的土壤,具有不少发展生产的有力条件,如土壤丰厚、地形平坦、地下水资源丰富,同时还有许多荒地可以开发。如采取有效措施清除过多盐碱,改良土壤,就可以充分发挥土壤的潜在肥力,增加粮棉产量。所以,盐渍土的改良对于现代农业具有重要意义。

盐渍土改良包括:①水利改良,主要包括排水和灌溉洗盐。②农业技术改良,主要包括种稻、平整土地、耕作客土、施肥等。有人说“碱地生效,开沟种稻”,因为种稻要保持水层,这样就能使土壤中的盐分不断遭到淋洗,土壤脱盐程度增加。③生物土壤技术改良,主要是植树造林、种植牧草、绿肥等,植树造林对改良盐碱土有良好的作用,而绿肥牧草具有培肥改土的作用。④化学改良,采取施用石膏及其化学改良物可收到较好效果。如碱化土壤或碱土中含有大量苏打,使得土壤分散,呈强碱性。而石膏消除了游离碱,降低了碱度,改善了矿物学特性。

土壤被用作废物堆积、填塞和散布的处理场所。各种各样的废物最后被土壤所收容,土壤一直处于半稳定状态,并且通过其物理、化学和矿物质特性使废物发生化学物理反应而转化积累,一定程度上净化。因此土壤特性无论是对于废物处理还是对动植物产量及农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对于土壤特性的改良是我国未来对于土壤改造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 赵其国、史学正等主编.土壤资源概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515

2 赵其国.发展与创新现代土壤科学.土壤学报,2004.40(3):321~327

3 骆永明、滕 应.我国土壤污染退化状况及防治对策.土壤,2006.38(5):505~508

4 严健汉.环境土壤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8

5 林大仪.土壤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10

6 H.D.福斯.北京:农业出版社,1984.10

Modern Soil Characteristic Reason for Change and Improvement Plan

Chen Ying

Abstract: From ancient times till now, the soil is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foundation, is humanity’s livelihood cornerstone, is also human food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ecurity safeguard. Because factors and so on natural condition, human activity, the soil shape, the physical property, the chemical characteristic as well as the mineralogy characteristic and so on receive the varying degree the influence. This article unified the soil the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the analysis elaborated the suggestion soil characteristic change’s reason and proposed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to the soil characteristic improvement plan.

城镇绿地土壤现状及改良 第6篇

1. 自然土壤层次紊乱

由于建筑活动频繁, 城市绿地原土层被扰动, 表土经常被移走或被底土盖住, 适宜植物生长的表土层已不复存在, 代之为大面积建筑施工挖出的底层僵土或生土, 打乱了原有土壤的自然层次。

2. 土壤渣化严重

城市建筑经多次拆后, 废弃的碴土大部分就地消纳, 人们生活和生产中的废弃物也大多就地填垫。在旧城区掺杂深度达2~6米, 新建市区一般土壤表层的碴砾分布深度多在0.5米以内。各类碴砾基本不含可供植物吸收的养分, 且pH值普遍较本地自然土壤偏高, 多在8~12, 个别地区高达15, 加剧了土壤贫瘠化, 对树木生长十分不利。

3. 土壤密实度高

在城市环境里, 由于人踏、车轧, 建筑机械施工碾压, 土壤密实度增高。密实的土壤硬度大, 土壤通气性差, 影响树木根系生长和分布。据城区绿地上测定的土壤硬度数值分析, 土壤硬度值在每平方厘米0.7~10公斤, 而一般适于树木生长的土壤硬度在每平方厘米8公斤以下, 松类、银杏、元宝枫、云杉等树种, 在土壤硬度超过每平方厘米14公斤的地方, 几乎没有根系分布。

4. 土壤中缺乏有机物质, 土壤养分贫瘠

相比于自然发育的 (山林、野地) 土壤和耕作土壤, 城市绿地土壤中的有机质很少。因为绿地土壤中的有机物质中只有被微生物转化和被植物吸收, 却很少通过外界施肥等加以补充, 导致土壤养分缺乏, 土壤物理性质恶化。据测定, 城镇绿地土中有机质普遍低于1%;保留落叶较好的封闭绿地, 有机质含量能达到2%左右;大部分“生土”有机质仅为0.7%。

5. 土壤p H值偏高

较多城镇地区绿地土壤中夹杂石灰墙土, 增加了土壤中的石灰性物质;长期用矿化度很高的地下水灌溉, 也增加了土壤碱性;生活用水污染、排水不畅造成了土壤盐分积累。这些现象促使土壤向盐碱化发展, 对大多数园林植物生长不利。

二、城镇绿地土壤改良常采用的措施

1. 筛土、换土

施工进场后首项作业就是清除垃圾, 包括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 常用方法是筛土。对不适合园林植物生长的灰土、渣土及没有结构和肥力的生土, 应尽量清除, 换成适合植物生长的田园土。过粘、过分砂性土壤应用客土法进行改良。筛土换土的深度要求:草坪、花卉、地被应筛土换土30~40厘米, 乔、灌木结合挖掘树坑, 筛土换土50~60厘米。

2. 保持土壤疏松, 增加土壤透气性

(1) 设置围栏等防护措施。城市绿地为避免人踩车轧, 可在绿地外围设置铁栏杆、篱笆或绿篱进行封闭式管理。土壤容重最好为每立方厘米1.3克左右。 (2) 改善树木栽植坑的局部土壤环境。可在路肩定植路树, 规范树坑大小, 尽量扩大树坑, 清除灰土, 换耕作土或掺入草碳、松针土等进行改良。周围地面采用透气、透水设施铺装或铺设草坪砖。

3. 增加土壤有机质, 熟化土层

如农业培肥土壤采用“秸秆还田”一样, 城市绿地土壤也同样采取掺加松针土、腐叶土, 草炭土、回收树叶、烂草等措施改良土壤。

4. 改进排水设施

对地下水位高的绿地, 应加强排水管理, 或局部抬高地形, 采用台式种植。在土壤过于黏重而易积水的地区, 可挖暗井或盲沟, 并与透水层相通, 或埋设盲管与市政排水相通。

5. 防止城市生态环境的污染

我国土壤的酸化及改良 第7篇

1.1 土壤酸化的原因

土壤酸化的原因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有:第一,植物根系活动及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产生的有机酸和大量的CO2,还有某些微生物产生的矿质酸,都是土壤溶液中的H+的来源;第二,当土壤胶体上吸附的H+达到一定数量后,黏粒矿物的晶格遭到破坏,使黏粒矿物中铝被溶解出来,溶液中出现了活性铝,水解后释放出H+;第三,胶体上吸附的H+和Al3+被其他置换到溶液中而使土壤呈酸性。人为因素主要是:酸性气体的大量排放,导致酸沉降的增加。排放到空气中的SO2和NOx。有一部分直接渗入地表形成干沉降,另一部分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最后形成强酸H2SO4和HNO3,雨水p H值随之下降形成酸雨。

1.2 土壤酸化的机理

土壤酸化始于活性质子(H+),由于氢质黏土不稳定,当土壤有机矿质复合体或铝硅酸盐黏粒矿物表面吸附的氢离子达到一定限度后,这些粒子的晶格结构就会遭到破坏,铝氧八面体就会解体,是铝离子脱离了八面体晶格的束缚,转变成交换性铝离子。土壤交换性铝的水解使土壤表现出酸度特征,依据水解程度的不同,一个Al3+水解可以产生1~3个氢离子。

2 改良措施

2.1 酸雨的控制

我国的酸雨降水主要是以硫酸盐为主要成分,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以局部冲刷和中长距离传输为其形成机制,对土壤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壤酸化,盐基离子大量流失,有毒金属离子活化和土壤酸化,盐基离子大量流失,有毒金属离子活化和土壤酶活性受到抑制等方面。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措施来减少酸性气体的排出,如可以通过使用清洁煤技术或对酸量高的煤采用脱硫技术,从而减少SO2排放。对于NOx主要通过对汽车进行技术改造以减少尾气中NOx的排放量。

2.2 化学改良剂

2.2.1 石灰改良剂。

石灰可以中和土壤的活性酸和潜酸,生成氢氧化物沉淀,消除铝毒,迅速有效的降低酸性土壤的酸度,还能增加土壤中交换性钙的含量。但施用石灰后土壤存在复酸化过程,即石灰的碱性消耗后土壤再次发生酸化,而且酸化程度比施用石灰前有所加剧。其原因是施用石灰增加了HCO-的活度,加速了有机质的分解和增加了植物秸秆和籽粒移走的Ca2+。因此,用石灰改良酸性土壤时应与其他碱性肥料(草木灰,火烧土等)配合使用。

2.2.2 矿物和工业废弃物的改良作用。

近几年来人们又发现了一些矿物质和工业副产物也能起到改良酸性土壤的效果。如:磷石膏,粉煤灰,碱渣,磷矿粉和废液污染等工业废弃物磷石膏的主要成分是硫酸钙,还有一定量的PO43-,F-,Fe3+,Al3+及水解的磷矿粉和酸的不溶物等。磷石膏改良底层土壤可概括为“自动加石灰效应”,即土壤与硫酸钙反应后,SO42-和OH-之间的配位基交换作用产生碱度。

粉煤灰,火力发电厂的煤经高温燃烧后由除尘器收集的细灰,成粒状结构。主要含硅,铝,铁和微量元素,p H值在10~12之间,其中的Ca O,Mg O等碱性物质,可以中和土壤中的酸性物质。江西红壤性中低产田上的实验表明以每667m2施粉煤灰15t计算,可以使土壤p H值提高近一个单位。施用粉煤灰还能提高土壤养分,降低土壤容量,增加孔隙度,并且有利于保湿,使水肥,气热趋向协调,为微生物生长创造了良好的土壤环境。

2.3 生物改良

酸性土壤微生物改良主要是利用绿肥及土壤中的一些动物来达到改良土壤的目的。在农业上利用有机物料改良酸性土壤已经有千余年的历史。土壤中施用有机物质不仅能提供作物需要的养分,提高土壤的肥力水平,还能增加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增加土壤对酸的缓冲性能。有机物料还能与单体铝复合,降低土壤交换性铝的含量,减轻铝对植物的毒害作用,用作改良土壤的有机物料种类很多,在农业中取材也比较方便,如各种农作物的茎秆,家禽的粪肥、绿肥和草木灰等等。

3 土壤酸化改良的展望

我国对酸雨造成的土壤酸化方面关注较多,而对某些农业措施造成的土壤酸化方面研究的较少。在酸性土壤改良剂上我们侧重于某些矿物和工业副产品的改良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很少研究运用生物农业措施改良土壤。另外,这些矿物和工业副产物中的大多数都含有一定的重金属元素,虽然很多研究结果都表明这些有毒重金属元素还未达到危害水平,但是我们不能忽视这些重金属离子在土壤中的积累。

总之,无论采用哪种方法改良酸性土壤,首先要弄清楚酸化的原因、过程和机理,这样才能快速高效的解决问题,达到药到病除的目的。所以对土壤酸化的成因,过程和机理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

摘要:本文综述了土壤酸化的原因、机理、改良措施,并对土壤酸化改良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土壤酸化,改良措施

参考文献

[1]黄昌勇.土壤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2]徐仁扣.我国降水中的N H4+及其土壤酸化中的作用[J].农业环境保护,1996,15(3)

土壤改良技术的措施探析 第8篇

土壤改良过程共分2个阶段: (1) 保土阶段, 采取工程或生物措施, 使土壤流失量控制在允许流失量范围内。如果土壤流失量得不到控制, 土壤改良亦无法进行。对于耕作土壤, 首先要进行农田基本建设。 (2) 改土阶段。其目的是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 改良土壤性状, 提高土壤肥力。改土措施主要是种植豆科绿肥或多施农家肥。当土壤过砂或过黏时, 可采用砂黏互掺的办法。中国南方的酸性红黄壤地区的侵蚀土壤磷素很缺, 种植绿肥作物改土时必须施用磷肥。

2 土壤改良技术

土壤改良技术主要包括土壤结构改良、盐碱地改良、酸化土壤改良、土壤科学耕作和治理土壤污染。

2.1 土壤结构改良

是通过施用天然土壤改良剂 (如腐殖酸类、纤维素类、沼渣等) 和人工土壤改良剂 (如聚乙烯醇、聚丙烯腈等) 来促进土壤团粒的形成, 改良土壤结构, 提高肥力和固定表土, 保护土壤耕层, 防止水土流失。

2.2 盐碱地改良

主要是通过脱盐剂技术盐碱土区旱田的井灌技术、生物改良技术进行土壤改良。酸化土壤改良是控制废气二氧化碳的排放, 制止酸雨发展或对已经酸化的土壤添加碳酸钠、硝石灰等土壤改良剂来改善土壤肥力、增加土壤的透水性和透气性。采用免耕技术、深松技术来解决由于耕作方法不当造成的土壤板结和退化问题。

2.3 土壤重金属污染改良

主要是采取生物措施和改良措施将土壤中的重金属萃取出来, 富集并搬运到植物的可收割部分或向受污染的土壤投放改良剂, 使重金属发生氧化、还原、沉淀、吸附、抑制和拮抗作用。

2.4 土壤酸碱度的调节

土壤的酸碱度对各种果树的生长发育影响很大, 土壤中必需营养元素的可给性, 土壤微生物的活动, 根部吸水、吸肥的能力以及有害物质对根部的作用等, 都与土壤p H值有关。梨的最适宜的土壤酸碱度为p H值.5~8.5。土壤过酸时可加入磷肥、适量石灰, 或种植碱性绿肥作物如毛叶苕子、油菜等来调节;土壤偏碱时宜加入适量的硫酸亚铁, 或种植酸性绿肥作物如苜蓿、草木樨、百脉根、黑麦草等来调节。

2.5 土壤物理改良

采取相应的农业、水利、生物等措施, 改善土壤性状, 提高土壤肥力的过程称为土壤物理改良。具体措施有:土壤改良适时耕作, 增施有机肥, 改良贫瘠土壤;客土、漫沙、漫淤等, 改良过砂过黏土壤;平整土地;设立灌、排渠系, 排水洗盐、种稻洗盐等, 改良盐碱土;植树种草, 营造防护林, 设立沙障、固定流沙, 改良风沙土等。

2.6 土壤综合治理

运用土壤学、农业生物学、生态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与技术, 排除或防治影响农作物生育和引起土壤退化等不利因素, 改善土壤性状、提高土壤肥力, 为农作物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条件的一系列技术措施的统称。其基本途径有: (1) 水利土壤改良, 如建立农田排灌工程, 调节地下水位, 改善土壤水分状况, 排除和防止沼泽地和盐碱化; (2) 工程土壤改良, 如运用平整土地, 兴修梯田, 引洪漫淤等工程措施改良土壤条件; (3) 生物土壤改良, 用各种生物途径种植绿肥、牧羊增加土壤有机质, 以提高土壤肥力或营造防护林等; (4) 耕作土壤改良, 改进耕作方法, 改良土壤条件; (5) 化学土壤改良, 如施用化肥和各种土壤改良剂等提高土壤肥力, 改善土壤结构等。

3 土壤改良剂

又称土壤调理剂。土壤改良剂主要用于改良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 使其更适宜于植物生长, 而不是主要提供植物养分的物料, 都称为土壤改良剂。例如施石灰用来调整酸性土壤的p H值, 施石膏用来抑制土壤中的Na+, HCO32-和CO32-等离子, 施用有益微生物来提高土壤生物活性等。但由于改良土壤结构的物料量大面广, 所以习惯上人们把土壤结构改良剂与土壤改良剂等同起来。

土壤改良剂有多类: (1) 矿物类, 主要有泥炭、褐煤、风化煤、石灰、石膏、蛭石、膨润土、沸石、珍珠岩和海泡石等; (2) 天然和半合成水溶性高分子类, 主要有秸秆类、多糖类物料、纤维素物料、木质素物料和树脂胶物质; (3) 人工合成高分子化合物, 主要有聚丙烯酸类、醋酸乙烯马来酸类和聚乙烯醇类; (4) 有益微生物制剂类等。用化学改良剂改变土壤酸性或碱性的一种措施称为土壤化学改良。常用的化学改良剂有石灰、石膏、磷石膏、氯化钙、硫酸亚铁、腐殖酸钙等, 视土壤的性质而择用。如对碱化土壤需施用石膏、磷石膏等以钙离子交换出土壤胶体表面的钠离子, 降低土壤的p H值。对酸性土壤, 则需施用石灰性物质。化学改良必须结合水利、农业等措施, 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4 改良方法

4.1 有计划地轮作换茬

合理安排不同蔬菜, 并尽量考虑不同蔬菜的科属类型、根系深浅、吸肥特点及分泌物的酸碱性等。

4.2 定期进行土壤消毒

(1) 药剂法。可用福尔马林拌土或用硫磺粉熏蒸的方法杀菌。 (2) 日光法。夏季闲茬时期, 撤掉棚膜, 深翻土壤, 利用阳光中的紫外线杀菌。 (3) 高温法。高温季节, 灌水后闷棚, 也可采取给土壤通热蒸汽的方法杀虫灭菌。 (4) 冷冻法。冬季严寒, 把不能利用的保护地撤膜后深翻土壤, 冻死病虫卵。

4.3 改良土壤质地

(1) 蔬菜收获后, 翻土壤, 把下层含盐较少的土壤翻至层与表土充分混匀。 (2) 适当增施腐熟的有机肥, 以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 (3) 对表层土含盐量过高或p H值过低的土壤, 可用肥沃土来替换。 (4) 经济技术条件许可者, 可进行无土栽培。

4.4 以水排盐

(1) 闲茬时, 浇大水, 表土积聚的盐分下淋以降低土壤溶液浓度。 (2) 夏季蔬菜换茬空隙, 撤膜淋雨或大水浸灌。使土壤表层盐分随雨水流失或淋溶到土壤深层。

4.5 科学施肥

(1) 根据土壤养分状况、肥料种类及蔬菜需肥特性, 确定合理的施肥量或施肥方式, 做到配方施肥, 以施用有机肥为主, 合理配施氮磷钾肥, 化学肥料做基肥时要深施并与有机肥混合, 作追肥要“少量多次”, 并避免长期施用同一种肥料, 特别是含氮肥料。 (2) 科学选肥, 注意生理酸性肥料与生理碱性肥料的交替搭配。当土壤已经酸化或必须施用酸性肥料时, 可在肥料中掺入生石灰来调节;当土壤酸化严重并想迅速增加p H值时, 可施加熟石灰, 但用量为生石灰的1/3~1/2, 且不可对正在生长植物的土壤施用。 (3) 提倡根外追肥。根外追肥不会造成土壤破坏。 (4) 慎施微肥。一般情况下, 要用有机肥来提供微量元素, 如施用微肥一定不要过量。

4.6 种耐盐作物

蔬菜收获后种植吸肥力强的玉米、高粱、甘蓝等作物, 能有效降低土壤盐分含量和酸性, 若土壤有积盐现象或酸性强, 可种植耐盐性强的蔬菜如菠菜、芹菜、茄子等或耐酸性较强的油菜、空心菜、芋头等, 达到吸收土壤盐分的目的。沙土保水保肥能力低, 黏土通气、透水性差, 一般对粗沙土和重黏土应进行质地改良。改良的深度范围为土壤耕作层。改良的措施为沙土掺黏、黏土掺沙。沙土掺黏的比例范围较宽, 而黏土掺沙要求沙的掺入量比需要改良的黏土量大, 否则效果不好, 甚至适得其反。掺混作业可与土壤耕作之翻耕、耙地或旋耕结合起来进行。客土改良工程量大, 一般宜就地取材, 因地制宜, 亦可逐年进行。如在进行土地平整、道路与排灌系统建设时, 可有计划地搬运土壤, 进行客土改良。

4.7 北方碱性土壤调土改良

农田种参的土壤改良 第9篇

改变这种现状的有效途径是变伐林种参为农田种参。随着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对农田种植人参开展了技术研究,并取得了成效。农田种植人参既减少了人工刨地、上山运输等环节,降低了参农的劳动强度,同时通过农田种参可以把低产农田变成高产农田,实现参粮轮作,达到农民增收的目的。农田种植人参的经济效益不仅表现在比种植玉米等大田作物效益高,而且与山地相比也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从上表可以看出:农田种植玉米亩产每年的的投入成本为550元,效益为450元,人参每年每亩投入成本4000元,效益为9250元,是种植玉米的17倍。山林种植人参每年每亩投入成本为5640元,效益为9200元,与农田种植人参基本持平。

一、农田地与山林地土壤养分等性状比较

山林地与农田地土壤化验结果

从上表可以看出:⑴农田地土壤pH值偏低,碱化严重,是长期施用化肥所致;⑵农田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远远低于山林地土壤,是因农田很少施入有机肥造成;⑶农田地土壤磷含量高于山林地土壤,是农田长期大量施用磷酸二铵造成;⑷农田地土壤中所含碱解氮、氧化钾、钙、镁均少于山林地土壤,是因施入少,流失多造成;⑸农田地土壤的电导率高于山林地土壤,是因农田地土壤中盐分子过多而导致电导率高。介于上述原因,农田地要想种植人参就必须进行土壤改良。

二、农田地土壤改良技术

农田地土壤改良是农田种植人参的关键技术措施,是农田种参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

1. 深翻。

土地征用后,于秋天或春天对土地进行深翻,深度为40厘米。

2. 土壤调酸。

根据土壤检测化验结果的pH值高低。确定生石灰的施用量,一般的施100~150千克,于深翻后施用,均匀地撒于地表,再用旋耕机进行旋耕。其好处是既可调节土壤的酸碱度,又可增加土壤中钙质含量。

3. 种植绿肥作物。

于四月中下旬,将苏子或玉米于四月下旬种于农田地中,待到苏子或玉米长至七月上、中旬时,再用大型拖拉机将其翻入田中,翻耕深度在40厘米左右。

4. 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

针对农田地有机质含量低,土壤板结等特点,每亩施入铡碎的玉米秸秆1000千克(前一年或春播前准备好)每亩增施腐熟的猪粪或鸡粪3~4立方米,然后用旋耕机进行旋耕。

5. 杀虫灭菌。

每亩施5%的辛硫磷颗粒剂8千克,50%多菌灵8千克,于第三次旋耕前均匀地撒于地表,然后进行旋耕,以杀死蛴螬、地老虎等地下害虫和土壤中的病原菌。

6. 施底肥

⑴增施生物肥。一是增施DND生物菌剂,每亩8千克拌入饼肥30千克中;均匀撒于地表或畦面;二是增施EM菌剂,每亩30瓶(1000na/瓶),于耕地前用喷雾均匀喷于地表。⑵增施有机肥:每亩增施腐熟的干鸡粪或猪粪1500千克,均匀施于地表或池面。⑶增施速效肥料。每亩增施矿质硫酸钾30千克,钙镁磷肥90千克,于耙地前均匀撒于地表或池面上。

7. 旋耕。

旋耕每年进行8次左右,并结合调酸、杀虫灭菌、秸秆还田、增施生物有机肥等进行,每隔10天旋耕一次,旋耕时注意天气变化,雨后不宜旋耕,待土壤晾干后再旋耕,结合旋耕进行田间杂物等清除(主要是石块)。经以上土壤改良措施后,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状,为人参生长创造了良好的土壤环境。

8. 做床。

老菜田次生盐渍化及其土壤改良 第10篇

【关键词】老菜田次生 盐渍化土壤改良

耕作多年的老菜田,尤其是具有保护设施的棚室菜田,由于多年连续种植高产蔬菜作物,甚至一年四季都种植不同种类的蔬菜作物,耕地得不到休闲养护,养分的输出大于补偿。为了获得当季作物的高产,过量施用无机化学肥料,导致土壤耕作层内盐分积累过多,土壤溶液浓度增高,呈现出次生盐渍化现象,并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应当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1.盐渍土壤状况表现

当土壤盐分浓度升高到0.5%~1.0%时,表現为土壤团粒结构被破坏,表土板结并出现较坚硬的盐化层。灌水时,水向下渗透速度慢,表土层一经干燥就多呈现白色结晶,尤其是前茬作物收获后,休闲期土壤表层出现的白色结晶更为明显。这就说明前茬作物生长期间土壤溶液浓度过高,较严重的表土呈现青霉现象,严重的地块还出现红霉现象。

2.盐渍化土壤引发蔬菜作物生理病害

当土壤溶液浓度达到0.3%~0.4%时,多数蔬菜作物不表现出明显症状,但已产生不同程度的间接性生理病害。根系生长发育受到抑制,在气温稍高时,有些高稞作物植株发生萎蔫,增加灌水量也不能缓解,植株体生长衰弱,抵抗力降低,易引发其他病害;当土壤盐分浓度达到0.5%~1.0%时,多数蔬菜作物均表现出生理病害症状。主要症状表现为植株营养生长受到抑制,叶小并萎缩,叶色深绿,叶缘翻卷,生长点处叶缘黄化并卷缩,中部叶片边缘出现坏死斑,严重时连成片,并呈现似镶金边的症状,根系发黄,不发新根。在土壤并不缺水的情况下,植株白天有时也表现萎蔫。产生这些不良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土壤溶液浓度过高,阻碍作物根系生长及吸收能力所致。尤其茄果类蔬菜果实的产量与品质受到严重影响。

3.土壤盐渍化产生的原因

造成土壤盐渍化的主要原因是无机化学肥料用量过大,而且多年连续施用。由于无机化学肥料施入土壤后,除部分被作物吸收外,剩余部分与土壤中的其它离子结合成各种盐,导致耕作层土壤含盐量不断增加,土壤溶液浓度增高,若偏施硝酸铵、销酸钾、氯化钾等易引起pH值降低,更易使土壤出现盐渍化现象。在棚室作物浇水时,为防止棚室内湿度增大和地温下降,常采用“小水勤浇”的灌水方式。由于灌水量少,灌水次数多,不但没有把多余的盐分带到土壤深层,还易造成土壤板结,增加盐分在表层的积累。另外,土壤表层水分蒸发,使深层水分不断通过耕层土壤毛细管作用上移,将土壤深层中的盐分带到表层聚集。土壤耕层中未腐熟的有机肥挥发分解后,残留的硫化物、硫酸盐,有机盐和无机盐也易造成土壤盐渍化。蔬菜大棚和温室常年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的状态中,雨水不能直接把表土层的盐分淋洗到田外或地下,也是造成土壤表层盐分积聚的重要原因之一。

4.综合改良措施

4.1深翻整地作物收获后,深翻耕地30cm左右,把含盐量较少的深层土翻到上层或与表层土混合均匀,并适量掺沙,可改善耕层土壤结构,增强土壤的通透性。

4.2增施优质有机肥增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质地,增强土壤养分缓冲能力,降低土壤溶液浓度,延缓土壤盐渍化进程。

4.3合理施用无机化学肥料应根据土壤养分状况,蔬菜作物的需肥规律,确定合理的施肥量和施肥方式,并做到配方施肥。化肥作基肥应深施,作追肥要严格控制每次的施用量,并做到少量多次,同时要避免长期使用同一种化肥,特别是含氯或硫酸根等成分的肥料。

土壤物理性质的改良方法 第11篇

一、合理耕作

1. 水田的干耕燥整

干耕燥整是粘质水田土壤的一项重要耕作方法。水田土壤的干耕燥整, 主要在冬季进行。我们知道, 粘质土壤在种植两季水稻后, 土壤结构多已破坏, 耕层糊散团结。这样, 如果在晚稻后期不经过一定程度的排水搁田, 而在过湿的条件下进行翻耕, 则土壤易形成扭曲的土垡, 使泥门紧闭, 孔隙堵塞, 干燥后变成坚硬的大土块, 来年泡水后不易化开, 变为僵块;反之, 如果在晚稻收割以前及时进行搁田, 使土壤含水量降低至没有显著的粘着性时进行翻耕, 则土垡易散开, 整地、耕地时土块疏松易碎, 能创造良好的耕层结构, 以利来年水稻生长。做秧田时先行干耕燥整, 然后灌水耥田, 可使土壤细而不烂, 上糊下松, 保持较好的耕层构造, 促使秧苗健壮, 防止烂秧。另外, 多年的经验说明, 冻垡和晒垡有改善耕层构造的作用。

2. 深耕改土

耕层浅的土壤, 深耕能使紧实的犁底层部分被疏松, 若结合施有机肥, 使行土逐步熟化, 即能增加松软的耕层厚度, 扩大作物根系活动的范围。耕层深浅是当前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问题。当然, 深耕并不是愈深愈好, 要视作物根系、土壤性质等情况而定。深耕要掌握“逐年加深, 结合施肥”的原则, 以免降低耕层土壤的肥力。

3. 精耕细作

(1) 适时耕耙。在宜耕的含水量条件下进行耕耙, 有利于创造良好的耕层构造。耕地时把下层切开, 土垡翻转, 使上下层混合均匀, 土块破碎。平整田面, 使耕层匀细疏松, 在土壤含水量适宜的情况下, 耙地能使部分细土粒粘结成团, 增进团粒结构的形成。近年科技工作者通过实践, 总结出一种新的旱地工作模式:在耕地时采用间耕, 形成虚部和实部, 下雨时虚部土壤空隙大利于雨水下渗和保持水分, 天旱时由于实部毛细管作用利于水分向上运动。

(2) 及时中耕松土。雨后, 旱地需及时中耕松土, 保持表层疏松状态。水田要进行耕田、搁田。近年来, 我国大部分地区改革耕作方法, 实行少耕法和免耕法, 认为不必要的耕作不但浪费劳力、机具和燃料, 而且破坏良好的耕层构造和团粒结构, 使土壤耕性变劣。尤其是大型农机具的应用, 使土壤压板问题日益突出, 车轮所到之处, 土壤极端压实而闭结, 作物根系难以伸展, 严重影响土壤通气透水。在我国农业机械化过程中, 对此问题应予以重视。

二、轮作与培肥

1. 合理轮作可以利用作物根系来改良耕层构造。轮作一般可采用水旱轮作、不同作物轮作等方式。

(1) 水旱轮作。水旱轮作对耕层构造影响非常明显, 在水田期间, 土壤长期淹水, 胶结物质难以脱水, 结构分散, 土粒沉实;在旱作期间, 排水作畦, 土壤趋于干燥, 有利于胶体脱水, 形成结构体, 耕层内的土壤总孔度也有所增加。在有条件的地方, 建议每隔几年就进行1次水旱轮作。

(2) 不同作物间轮作。同一种作物长期在同一块土壤种植会引起土壤养分失衡。另外, 不同作物秸秆和根系碳氮比不同, 相互调节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活动, 促进有机物质分解, 从而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

2. 增施有机肥和生物菌肥

(1) 在测土配方施肥的基础上, 大力提倡种植绿肥, 施用堆肥、厩肥及沼肥等有机肥料。绿肥是重要的有机肥料之一, 能改善土壤结构, 提高土壤肥力, 为农作物提供多种有效养分, 同时也改良了土壤结构。增施农家肥和沼肥, 大力提倡秸秆还田。有机肥料腐熟后一方面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形成, 有效改进耕层构造;另一方面能提供大量养分, 增加土壤有机质。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改良土壤】相关文章:

桉树林地土壤改良初探05-21

乙酸铵交换法测定酸性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方法改良探讨10-20

改良施工05-27

改良手法06-06

改良路基06-09

改良制作06-12

改良效果06-17

模型改良06-27

产品改良07-05

改良利用08-03

上一篇:三维模型水印下一篇:政府绩效审计发展研究